You are on page 1of 11

JABATAN PELAJARAN JOHOR

MODUL PPMP BAHASA CINA SPM TAHUN 2013

(PEMAHAMAN PUISI KLASIK)


SPM 华文模组

(古韵文)

6351 © Hak Milik Jabatan Pelajaran Johor [Lihat halaman sebelah


2

古诗常用意象含义
意象  含义
梅花 象征高洁或不屈不挠 纯净洁白
菊花 象征隐逸、高洁、脱俗、高雅
牡丹 表现富贵、美好
松柏 高洁、坚强、坚贞或富有生命力
莲 “怜”谐音双关,借以表达爱情
杨柳 表现离情别恨或柔情
沙鸥 表现人生的飘零或伤感愁怀
孤雁 思亲,思乡,孤独
寒蝉 悲凉、离愁别绪
鸳鸯 常喻夫妻,表现夫妻情深
鸿雁 表现书信、两情交往或思乡之情
猴猿 表现凄厉、哀伤、孤寂,愁苦
游鱼 表现自由、闲适
乌鸦 ① 表现凄惨悲凉,
② 象征不祥之物或比喻小人、凡夫俗客
月亮 ① 象征人生的圆满、缺憾;
② 表现亲人的团圆、分离;
(一)
③ 寄托思乡、思亲之情;
(1)
沅水通流 接武冈(2),送君不觉有离伤。
④ 表现旷达、潇洒,美丽 ,
夕阳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比喻年老或表现失落、悲叹沧桑 (3)
露 比喻人生短促、生命易逝(王昌龄《送柴侍御 》)
雪 象征纯洁、高洁或表环境的恶劣
西风 表落寞、惆怅、思归、烘托衰败
(二)
春风 表现希望、旷达、欢娱、得意
故人西辞 黄鹤楼 ,烟花(6)三月下扬州。
(4) (5)

浮云 表现游子漂泊、飘零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东际流。
流水 叹惋、时间流逝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7)》)
孤灯 孤苦、羁旅凄凉,思乡怀人
玉 注释: 象征高洁、脱俗
船 漂泊、无拘无束,自由旷达
(1) 通流:四处水路相通。
长亭 送别
(2) 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
阑(栏)干 象征着思念、寂寞、离愁
(3) 侍御:官职名。
关山 指遥远的地方,多用以表现怀乡、思人
(4)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辞”。
练习一
(5)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武昌黄鹄矶,背靠蛇山,俯临长江。
(6)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7)广陵:扬州的旧名。

6351© Hak Milik Jabatan Pelajaran Johor


3

1 《送柴侍御》中,作者的朋友要到哪里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陵》中的友人从哪里出发?

2 这两首送别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
1. 武冈、黄鹤楼

2. 前诗虽写自己和朋友即将相隔两地但两处云雨仍相同,明月仍可
共睹,所以不觉悲伤;后诗作者只能依依不舍地凝目远望送朋友扬帆
远去,表达了离别的悲伤与惆怅。

王昌龄《送柴侍御》译文

6351© Hak Milik Jabatan Pelajaran Johor


4

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
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译文

老朋友从西边辞别黄鹤楼,
在百花盛开的三月去繁华的扬州。
孤独的帆船远去的影子在蔚蓝的天空里消失了,
只看到长江水向天边奔流。

教学指导:
这是两首送别诗。一般上两首诗或文章必须有比较或互相衬托的成分。因此,在出题
或回答问题时,就必须注意有关的成分。
第一首诗先写流水的相连,表达出两地比邻相近,再带出后一句的“ 送君不觉有离
伤” 之意。后两句提到这两地 - 沅水及武冈虽是隔山隔水的“ 两乡”,但是作者通
过丰富的想象,借云雨相同,又能明月共睹,将“ 两乡”化为“一乡”,把人虽分隔
两地,但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表达出来。
第二首诗,先写作者送走朋友孟浩然的地点 -黄鹤楼,再写在柳如烟,花似锦的春光
中送别,反衬出淡淡的惆怅心情。后两句写“孤帆”及“远影”消失在碧空尽头,而
作者却只能凝眸远望,让滔滔到的江水将朋友送走。这两句虽没直叙离愁别绪,却流
露出深深的不舍之情,在情景交融下,表达出深厚的情谊。
因此,在作答时,必须清楚地了解两诗的感情抒发。诗(一)有“ 海内存知己,天涯
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的宽慰作用,所以感情虽深挚,却是蕴而不露。
诗(二)借景色及诗人翘首凝望,表达出离别的感伤与惆怅。两诗的共同点是皆带着
深深的情谊与思念之情。

 
网络题目参考:
送柴侍御(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 有人认为“江风引入雨舟凉”的“凉”字用得绝妙,你同意吗?为什么?

6351© Hak Milik Jabatan Pelajaran Johor


5

2 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有相同之处,请从“实”与“虚”的角度,任选一首进行鉴赏。

答案
1 同意。送女人上船时,正是桔柚飘香的秋天,将风,冷雨,一个“凉”字,写的是
身体感觉上逼人的凉意,更透露出离别时的心理感受。“凉”字,正是情景交融的
结合点,表现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深深地伤感。(4 分)

2 《送柴侍御》:开头两句是实写送别所见所感,后两句用丰富的想象,谨写别后的
景象,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他蕴赫的是人分两地、情同一
心的深情厚谊。
或《送魂二》:开头两句是实写送别的情景,后两句行为人虚构了一个凄清境界,
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是一轮孤月高照,两岸猿啼一声一声闯入
梦境;诗人通过想象友人的旅夜孤寂更好的表现了送别的伤感。(4 分)

练习二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
断雁(1)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2)。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
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 《虞美人.听雨》
注释:
(1) 断雁:失散的雁
(2) 星星:形容白发很多

1 作者少年时及老年的生活各有什么变化?
2 这首宋词欲呈现出什么主题?
3 什么因素使到作者在三个阶段听雨产生巨大的变化?

答案:
1 少年时的他风流浪漫,欢乐无忧;老年时却孤苦无依,对人生感无奈。

2 这首宋词通过三个阶段听雨概括了作者的人生的历程及心理变化。

3 作者的生活际遇与心境让他在三个不同时期产生巨大的变化。

译文:
年轻时听雨是在歌楼上,罗帐低垂,红烛闪烁着昏暗的亮光。壮年时听雨声是在客船
中,辽阔的江西上低垂着阴云,阵阵西风送来孤雁的悲鸣。
如今听雨声是在僧人的茅庐下,两鬓白发已点点星星。人生的悲欢离合真是无情,任
凭阶前的雨声点点滴滴到天明。

6351© Hak Milik Jabatan Pelajaran Johor


6

赏析:
这是一首小令,却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它以
“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
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因受国
亡之痛的影响,感情变得麻木,一任雨声淋漓,消解了喜怒哀乐……而其深层则潜隐
着亡国愁情。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展现的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少年的
心,总是放荡不羁的,年少的时候,不识愁滋味,就算听雨也要找一个浪漫的地方,
选择自己喜欢的人陪在身边,那时候是无忧无虑的,没有经历人生的风雨,心中有着
豪情与壮志,就算忧愁,也只显得淡雅与悠然,也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罢了。在悠闲
与得意中,会为了春花与秋月而不由发出感叹: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
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图。而一失群孤飞的大雁。恰是作为作者自己的影子出
现的。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东奔
西走,四方漂流。他通过只展示了这样一幅江雨图,一腔旅恨、万种离愁却都已包孕
其中了。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描写的是一幅显示他的当前处境的自我画
像。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
一览无余。江山已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
点滴滴的雨声,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
明”。表达出词人无可奈何的心绪,使其“听雨”戛然而止。
蒋捷的这首词,内容包涵较广,感情蕴藏较深。以他一生的遭遇为主线,由少
年歌楼听雨,壮年客舟听雨,写到寄居僧庐、鬓发星星。结尾两句更越过这一顶点,
展现了一个新的感情境界。“一任”两个字,就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这种心情,在
冷漠和决绝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谓字字千钧。虽“一任点滴到天明”,却也同时难
掩听雨人心中的不平静。身在僧庐,也无法真正与世隔绝,也不能真正忘怀人生。
“点滴到天明”亦无眠到天明,无静到天明也。

练习三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敞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移居二首》之一

1.为何作者老早就想搬去南村住?
2. 作者对居室有什么要求?
3.诗中的哪两句表达他们都是淡泊宁静的雅士?

6351© Hak Milik Jabatan Pelajaran Johor


7

译文
很久就想搬去南村住,并不是看中那里的房子。
而是听说那里住了很多心地纯朴的人,乐于和他们结邻一起度过晨曦。
这念头已存着好多年,直到今天才真正搬过去。
房子破旧狭小却不必太大,只要能御寒避雨。
住在这里,邻居时常来相访,大家相坐共谈往事。
遇到妙文就共同欣赏,一有疑难就互相讨论。

答案
1. 因为那儿住着心地纯朴的邻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2. 作者要求房子不必太大,只要能御寒避雨就可以了。(敞庐何必
广,取足蔽床席)
3.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练习四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喇叭,唢呐,
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
全仗你招身价。
军听了军愁,
民听了民怕。
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
吹伤了那家,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1.诗人以“曲儿小腔儿大”的喇叭和唢呐来讽喻那些人?
2. 根据《朝天子·咏喇叭》这首诗,试举出老百姓所面对的困境。
3. 作者借诗作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6351© Hak Milik Jabatan Pelajaran Johor


8

1 讽喻那些地位低下却仗势欺人的宦官。

2 老百姓被宦官欺压得倾家荡产。(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
3 对宦官的鄙视和愤慨。

译文

朝天子·咏喇叭 [明]王 磐
喇叭和唢呐,
曲儿虽然小,腔调却很大。
官船来往乱糟糟,
全靠你来抬身价。
军人听了军人愁,
百姓听了百姓怕。
哪里能辨别出真和假?
眼看着吹翻了这一家,
又吹伤了那一家,
又吹得水流干枯鹅也飞跑啦。
练习五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辛弃疾《玉楼春·戏赋云山》)

1. 词人为何说山被推走了?(2 分)

2. “东南天一柱”中的“柱”指的是什么?(2 分)

3. 说出这首词的主旨。(3 分)

答案:
1.因为四面的浮云遮蔽了山,使作者看不到山。
2.青山。
3.词人吟咏云山,表达对青山的喜爱/热爱。
鉴赏
开首两句点题。上句设问,下句作答,这比直说青山被浮云所遮盖,更耐人寻
味。而且,由于用了拟人手法,还大大拉近了物我关系,使读者仿佛看到了词人那种
翘首凝望、喃喃自语的情态。而词人的“推”字,则显得空灵巧妙,更切合青山被浮
云所笼罩的景象。而“四面浮云猜是汝”句,何以用“猜”而不用“知”?盖“知”
字判断的意味太浓,和起句的诘问语气不相搭配,且使此句也显得呆滞;而著一
“猜”字,不仅和起句的诘问语气相吻合,而且还使全韵灵动活泼,声情若掬。歇拍
一韵紧承前韵,通过描述自己寻觅“常时相对两三峰”的行动和“走遍溪头无觅处”
的结果,进一步证实青山被浮云所笼罩,并隐然透露出词人的遗憾心情。词人为什么
如此执着地寻觅“常时相对”的青山?因为青山是他闲居瓢泉期间的知音,也是他光
明磊落的人格的真实写照。

6351© Hak Milik Jabatan Pelajaran Johor


9

词的上片写青山被浮云遮覆的忧虑,下片则写重睹青山的喜悦。下片两句笔锋
一转,景象突然一变:西风乍起,浮云飘散,忽然看见平时与之相亲相爱的青山象擎
天巨柱一样,岿然耸立在东南天际。说写词人重睹青山的喜悦,可又没有直接描写,
而是通过上句的“瞥起”和下句的“忽见”,来表现作者在刹那间的感情变化。如果
说下片一韵着重写浮云散而青山见的自然景观须臾间的变化的话,那么结拍一韵还不
该直接抒写重睹青山的喜悦心情吗?作者偏不这样,而是宕开笔墨,描写了一个老僧
看到青山依然挺立东南天际时的欢快举止和情态,通过老僧之喜来映衬词人之喜。这
样写不仅多一层曲折,而且还丰富了词境,说明热爱青山、关心青山是否依旧的,正
大有人在,那老僧即其一例也。
这首词虽然题为“戏赋云山”,但词人对他吟咏的对象并未作十分精细的描绘
和刻划,而是抓住自然界客观景物的倾刻变化,以轻快明朗的笔调抒发自己的内心感
受,寓意深刻,并非平淡之叹。这首小词的格调明快疏朗,清新活泼,反映了词人落
职闲居期间积极乐观的一面。
练习六

雪晓清笳①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②,雁门③西,青海际④。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陆游《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⑥》)
注释∶
①笳 :古代军队中用的一种管乐器。
② 关河 :关塞、关防,泛指山河。
③ 雁门 :雁门关,在今山西省代县西北,当时宋与辽的分界。
④ 青海际 :青海湖边。青海湖在今青海省。青海和雁门同为当时边防重地。
⑤ 漏声断 :漏声尽,指夜深。漏,古代计时器。
⑥ 记梦 :记录梦境。师伯浑,词人的朋友。

1. 词中哪一句描述军队阵容浩大?(2 分)
2.(a)作者通过“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
(b)作者的理想是什么?(2 分)

答案:
1.铁骑无声望似水。
2.(a)壮志未酬的遗憾/雄心抱负不为人理解。
(b)为国杀敌/保家卫国/建功立业 或自许封侯在万里[1] (原文)

赏析

这首寄赠友人的词,当作于陆游到成都期间。他调离南郑后,一直对前线的戎
马生活念念不忘;收复中原、立功报国的信念,也始终坚守不移。这首词就从生活实
感出发,表达了他的这种心情。
上片写梦游中的世界。“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句,写自己睡梦
之中不知道漫游到什么地方,只见天已破晓,雪花纷纷依然飘个不停,清脆地管笳声
到处响起。这是作者所闻,突出了边塞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氛围。“铁骑无声望
似水”,望过去,盔甲齐全的骑兵就像一条默默无声的河流。此处运用比喻,形象、

6351© Hak Milik Jabatan Pelajaran Johor


10

具体,这是作者所见,写出军队纪律是那么严明,军容是那么整齐,军队的声势是那
么浩大。“想关河:雁门西,清海际”,这样的关河,必然是雁门、青海一带了。一
个“想”字,可见是推测的言辞,正好照应了“梦游处、不知何地”这句话,这里是
作者的联想。作者为什么单单想到雁门、青海一带呢?作者只是以此来代表广阔的西
北领土,这样苍莽雄伟的关河如今落在异族人之手,那就不难解释作为爱国词人的陆
游有这样的“梦游”了,那是因为王师还未北定中原,收复故土。作者深厚的爱国感
情,凝聚在短短的九个字中,从而过渡到下片。
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慨。“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一觉醒来,灯光
昏黄,令人生寒,一轮斜月挂在窗前,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寒灯”“漏声
断”“月斜”,写出了环境的冷清凄凉,衬托出作者心境的凄苦悲凉。这正是因为坚
持收复山河而不被理解甚至遭到打击的词人悲愁心境的写照。“自许封侯在万里”,
自己坚定地许下诺言:在万里疆场为国杀敌建功立业。可谓志向高远。“有谁知,鬓
虽残,心未死!”,意思是:又有谁知道,我虽然现两鬓发白,但壮志犹存。此句一
出,更让人赞叹不已,真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即使是死了,也念念不忘收复故土。
如此爱国热情,是多么伟大!当然“有谁知”三个字,表现了作者对朝廷排斥爱国者
的行径的愤怒谴责,也让人体味到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上下片一气呵成,
梦境和实感有机地融为一体。
这首词为作者向志同道合的友人抒吐心怀之作。上片描写的梦中所见景象“关
河”“雁门”“青海”都是南宋当时重要的西北边防重地。梦境中军旅戎马生涯逼真,
而现实中理想抱负却是一场幻梦。梦境何等的雄拔,现实却是何等的凄凉。梦内梦外
的这种反差和错位,令人顿生英雄陌路之慨。通过梦回当年雪夜军旅生活情景及梦醒
后的孤寂,表达了词人执著的为国献身精神。

练习七
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用白话回答问题。
  
  经乱衰翁居破村,村中何事不伤魂。
  因供寨木①无桑柘②,为著③乡兵绝子孙。
  还似平宁征赋税,未尝州县略④安存。
  至于鸡犬皆星散,日落前山独倚门。
(杜荀鹤《乱后逢村叟》)

注释:
1 寨:兵营。 ② 桑柘 zhè:桑木与柘木,指农务。
2 著:征召。 ④ 略:稍微。

1.这首诗的内容主要描写什么? (4 分)

2.根据诗歌,村民们面对什么困境?举出其中三项。 (6 分)

6351© Hak Milik Jabatan Pelajaran Johor


11

答案
1 战乱之后 农村人民 遭受沉重(各种/许多)的苦难(困境/无法生活/痛苦)。
(4 分)

2. 对 1 项——2 分,对 2 项——4 分;只改最前面 3 项。 (6 分)


i. 屋破/无法安居
ii. 不够粮食
iii. 农作物都供给兵营
iv. 没有人力/劳动力
v. 年轻人都去当兵了
vi. 老人没有人照顾
vii. 没有钱交税
viii. 治安不好

翻译
经历了多次战乱的老翁住在一个破败的村庄里,这村子中事事都叫人伤心。因为修建
军队营寨,村中的桑树和柘树都被砍光了。因为组建乡兵,村中的青壮年都战死沙场,
老头儿都断绝了子孙。在这种时候,官府的赋税却一点儿不能少,还像太平无事的年
成一样征收。不但本乡如此,其他州县也未曾有过安抚体恤。现在连鸡犬都星散而不
知去向,只剩下老人在日落时孤零零地倚着柴门叹息

6351© Hak Milik Jabatan Pelajaran Johor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