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1

西漢

1.漢初黃老之術 秦末大起義: 既反秦政,也反秦制,包括反統一


一方面尊重地方聲音,一方面用秦制重歸統

黃老之術
漢初疲憊「接秦之敝,諸侯並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死,死者過半……天
下既定,民亡蓋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

白登之圍,險滅劉邦
以道為主的雜家: 陸賈:「夫道莫大於無為」
「君子之為治也, 块然若無事, 寂然若無聲, 官府若無吏, 亭落若無民」
《新語》
‧「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竇太后又好黃老之術。」
司馬談:「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
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漢書‧藝文志》:「君人南面之術」
「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合於堯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謙而四益」
亞當斯密《國當論》:「只要有了和平、低稅收和寬容的司法當局,一个国家要达到最高富裕水平不需要其它东
西。」

因循為用
漢 非承秦不能立漢
承 田餘慶: 「非承秦無以立漢」
秦 「居於當年秦始皇滅六國的地位,步秦始皇的後塵,再造帝業」
制 以關中為基地,依賴關中兵糧: 因秦俗,爭取支持
‧承秦律‧都關中‧襲秦政
秦制優勢: 軍國主義-富國強兵, 重耕戰, 盡用人力土地資源
「諸吏人皆案堵如故」
‧入關後多次征關中兵、收三河士 陳蘇鎮:「據秦之地」、「用秦之人」、「承
秦之制」 9-10 人
‧以秦人為主的郎中騎,戰鬥力極強‧秦人以功封侯者

中央-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官制承秦、爵制承秦


楊雄「(漢)秦余制度,項氏爵號,雖違古而擾襲之。是以帝典闕而不補,王綱弛而未張
蕭何:「九章
地方- 郡縣制(一半國土)+ 戶藉制 律」封存秦
文書
「漢所以能制九州者,文書之力也,(漢)以文書御天下」
錢穆:「漢初制度、法律,一切全依秦
法家思想: 賈誼、晁錯 [刑名]  漢武 [帝王之術] 舊」
侯外廬:「漢律之峻峭,比秦更甚。」
高敏: 「漢高祖入關『約法三章』時,並未『悉除去秦法』,甚至連秦的苛法也沒有完全廢
除。……高祖元年至高祖十一年之間的法律,是全部繼承秦律的漢律」

蕭 蕭規曹隨, ‧「曹參相齊。蓋公為言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 軍功階層勢大,壓抑皇權


規 其治要用黃老術,故相齊九年,齊國安集,大稱賢相。」 漢 帝 見 丞 相 , 謁 者 贊 稱
曹 ‧「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 「皇帝為丞相起」,乃坐。
在道相迎,謁者贊稱「皇
隨 ‧曹參:「今陛下垂拱,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帝為丞相下輿立」,乃升
車。
阿部幸信:「『共天下體制』,是當時天下的支配階層成員—包括獨佔
了漢皇帝及諸侯王的劉氏,和支持他們的高祖功臣及其子孫的共通利
益」
郡國並行
阿部幸信:「漢與諸侯王國合作維持『共天下體制』,其狀態被視為『天下安定』」
「漢并天下」瓦當—實則上「中心型列國秩序」
繼秦- 皇帝 、 襲楚- 盟主 、 承周- 天子

出 秦末復國運動
現 楚-陳勝, 懷王, 西楚霸王 趙-張耳、陳餘立武臣為趙王, 武臣被殺,復立趙歇為趙王
原 燕-舊貴族韓廣自立為燕王 齊-舊貴族田儋自立為齊王 魏-周市立舊貴族魏咎為魏王
因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欲自王,先王諸將相。謂曰:『……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
籍之力也。』……乃分天下,立諸將為侯王」

減少統治成本 有自治權,官吏由本地人任 曹參為楚人,至齊 「盡召長老諸生」以問齊


燕、齊、趙、吳、楚

賈誼:「秦不能分尺寸之地,欲盡自有之耳。輸將起海上而來,一錢之賤耳,十錢之費,弗輕
能致也。上之所得者甚少,而民毒苦之甚深,故陳勝一動而天下不振」
《史記‧秦始皇本紀》:「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
請立諸子,唯上幸許。』始皇下其議于群臣,群臣皆以為便」

避免孤立
《史記‧項羽本紀》「漢五年,漢王乃追項王至陽夏南,止軍,與淮陰侯韓信、建成侯彭越
期會而擊楚軍。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會。楚擊漢軍,大破之。漢王復
入壁,深塹而自守。謂張子房曰:「諸侯不從約,為之柰何?」對曰:
「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分天下,今可立
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
至穀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漢王曰:「善。」於是
乃發使者告韓信、彭越曰:「并力擊楚。楚破,自陳以東傅海與齊王,睢
陽以北至穀城與彭相國。」使者至,韓信、彭越皆報曰:「請今進兵。」
韓信乃從齊往,劉賈軍從壽春並行,屠城父,至垓下。」
劉邦:「與天下之豪士賢大夫共定天下,同安輯之。其有功者上致之王,次為列侯,下乃
食邑,而重臣之親,或為列侯。[為王者]皆令自置吏,得賦斂,女子公主」

無功不侯, 非劉不王: ‧楚王劉交 ‧齊王劉肥 ‧趙王如意 ‧代王劉恒 ‧燕王劉建


‧梁王劉恢 ‧淮陽王劉友 ‧淮南王劉長 ‧吳王劉濞
《漢書‧諸侯王表》:「漢興之初,海內新定,同姓寡少,懲戒亡秦孤立之敗,於是剖裂
疆土,立二等之爵。」
《漢書‧高帝五王傳贊》「以海內初定,子弟少,激秦孤立亡藩輔,故大封同姓,以填天

131-101
331-316
郡國之別與漢室控制
郡 諸侯的獨立性:  國內治民權、以王年為紀、行政禮儀制度「擬于天子」
國 《史記》:「內地北距山以東盡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連城數十,置百官宮觀,僭于天子」
有 《漢書‧高帝五王傳贊》:「時諸侯得自除御史大夫羣卿以下衆官,如漢朝,漢獨為置丞相。

《漢書‧百官公卿表》:「諸侯王,高帝初置,金璽盭綬,掌治其國。有太傅輔王,內史治國

民,中尉掌武職,丞相統眾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漢朝」

漢防範諸侯
宋本《漢書》「典客,秦官,掌諸侯歸義蠻夷」 《通典》「秦官有典客,掌諸侯及歸義蠻
夷」
陳平:「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有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
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
《二年律令》:「以城邑亭障反降諸侯,及守乘城亭障,諸侯人來攻盜,不堅守而棄去之若降
之,及謀反者,皆要(腰)斬。其父母、妻子、同產,無少長皆棄市」
「捕從諸侯來為間者一人,𢳎(拜)爵一級,有(又)購二萬錢。不當𢳎(拜)爵者,級賜
萬錢,有(又)行其購。數人共捕罪人而當購賞,欲相移者,許之」
「其令扜(扞)關、鄖關、武關、函谷、臨晉關及諸其塞之河津,禁毋出黃金、諸奠
(填)黃金器及銅」
張家山《奏讞書》:「律所以禁諸侯來誘者,令它國毋得取(娶)它國人也。……透誘漢民
之齊國,即從諸侯來誘也」
《賈誼新書》:「所為建武關、函谷、臨晉關者,大抵為備山東諸侯也。天子之制在陛下,今
大諸侯,多其力,因建關而備之,若秦時之備六國也」
「所謂禁游宦諸侯及無得出馬關者,豈不曰諸侯得眾則權益重,其國眾車騎則力益
多,故明為之法,無資諸侯」

漢室的諸侯的控制
漢有權向諸侯發布詔書,為諸侯王置傅、相
漢家法律通行諸侯國,對諸侯國人保有一定司法權
漢有大赦天下、賜天下民爵等權力
諸侯國立高祖廟,表明漢的宗主權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淮南王長廢先帝法,不聽天子詔,居處無度,為黃屋蓋乘輿,出
入擬于天子。擅為法令,不用漢法及所置吏,以其郎中春為丞相。
聚收漢、諸侯人及有罪亡者,匿與居,為治家室, 賜其財物,爵
祿、田宅,爵或至關內侯,奉以二千石,所不得當,欲以有為」

持政以輕
內 「治道貴清靜」
「參為漢相國,清靜極言合道,然百姓罹秦之酷後,參與休息無為,故天下俱稱其美矣」

刑法:‧廢除《挾書律》、《妖言令》
‧文帝廢肉刑,景帝進一步減刑, 「治獄者務先寬」、「有刑錯之風」

租稅:‧田租三十稅一 ‧算賦每人每年四十錢 ‧徭役每人每三年作更卒一月

學術: ‧廢《挾書律》 ‧太學立各家博士 [晁錯習儒法]

任人: ‧「擇郡國吏木詘于文辭」 ‧「重厚長者」

外 漢匈「和親」、「約為兄弟」
漢遺單于書:「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

單于遺漢書:「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敬問漢皇帝無恙」

文帝:「先帝制,長城以北,引弓之國,受令單于,長城以內,冠帶之室,朕亦制之。使萬民

耕織,射獵衣食,父子毋離,臣主相安,居無暴虐」

意義
國 國家無事:「七十年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

力 強大的軍功受益階層為
依賴,以維持國家穩定
錢糧豐足:「府庫餘財」、「京師之錢累百鉅萬,貫朽而不可校。」

「都鄙廩庾盡滿」、「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

滋 諸侯坐大: 賈誼:「天下之勢方病大腫,一胫之大幾如要,一指之大幾如股」 吳楚七國之亂


商人發展: 「交通王侯,力過吏勢」 「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題 匈奴入侵: 冒頓單于侮辱呂后

2.霸王道與漢家制度

儒道之爭
「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
「武帝嚮儒術、招賢良。趙綰、王臧等以文學 「會竇太后治黃老言,不好儒術,使人微得趙

為公卿,欲議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諸侯,草巡 綰等奸利事,召案綰、臧。綰、臧自殺,諸所
V.S
狩、封禪、改歷、服色事。未就。」 興為者皆廢。」
.

「及竇太后崩,武安侯田蚡為丞相,絀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數百人」

霸王道雜之
原因: 擺脫功臣世冑的控制 + 道家無為而治引致問題(諸侯+商人+匈奴)+希望有為

理念: 霸王道雜之(儒表法內,恩威並重)

儒 衛綰:「所舉賢良,或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亂國政,請皆罷。」奏可

外戚好儒: 「(竇)嬰、(田)蚡俱好儒術」
董仲舒:「今師異道,人異端,
意識形態 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亡
重用儒生,士人政府: 董仲舒, 公孫弘 [布衣卿相,易於駕馭] 以持一統; 法制數變,下不知
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
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
太學五經博士[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 察舉孝廉
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
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
所從矣。」
儒學為何被尊崇?
梁啟超:「使一學術獨握人人良心之權,
儒家傳五經: 古文化遺產的核心, 古文化代表和教育家 而他學說不為社會所容,若是者謂之
學說之專制。苟專制矣,無論其學說之
社會主流價值: 理論化仁義忠孝 不良也;即極良焉,而亦阻學問進步之
路。」
性質適合: 法-政治行政理論, 道-政治哲學, 儒-意識形態
符合統治者利益: 聚人心, 有號召力, 加以改造以更符合統治者長遠利益
法: 刀筆吏
儒: 君子士人
道: 重厚長者
法 增補漢律: 9 章律300 多章

任用酷吏: 張湯, 王溫舒[捕郡中豪猾,相連坐千餘家]

實際政治 重斂納財: 桑弘羊:「秦任商君,國以富強。」

儒法 公孫弘 「少時為獄吏……年四十餘,乃學《春秋》雜說」 「習文法吏事,緣飾以儒術」

相融 張湯 「湯決大獄,欲博古義,乃請博士弟子治《尚書》、《春秋》補廷尉史」

中央集權
中 削弱外廷: 士人政府+布衣任相:公孫弘 「內朝」決策(尚書令+外戚[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

央 「事不關決於丞相,丞相醇謹而已」

強化中央常備軍力: 八校尉, 中央侍從軍(郎)+宿衛軍(期門,羽林) 但減少番上之「南軍」


整體上用兵外部,外重內

地 文帝 --賈誼:「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景帝 --晁錯:「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

以親易疏、新國不如舊國強大, 諸侯王不得治國「衣食租稅而已」

「令諸侯王不得復治國,天子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

士官、大夫、謁者、郎諸官長丞皆損其員

武帝- 削奪藩國,頒推恩令: 治淮南王劉安、衡山王劉賜獄,二王自殺。賓客黨羽牽連致死者數萬

112BC: 106 位列侯因貢金成色不足削爵 「酎金」

頒《左官律》:壓低王國官制 ; 頒《附益法》:禁止大臣為諸侯非法牟利

監察考核(州-刺史-六條問事,司棣校尉-糾察京師及近京七郡 上計制考核官員

顧炎武:「夫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權之重,此大小相制,內外相維之意」

刑 增補漢律,任用酷吏[張湯] 誅除豪族 (9 章 → 300 多章) 359 章律, 大辟 409 條, 1182 事;


死罪決事比 13472 事

长安中奸猾浸多,闾里少年群辈杀吏,受赇报仇,相与探丸为弹,得赤丸者斫武吏,得黑丸者斫文

文 罷黜百家,獨專儒術(統一思想,加強君權,儒家有利中央集權--君權神授、大一統)


重用儒生,察舉人材(孝子廉吏) 「元光元年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

士人政府(布衣相、太學+五經博士:博士弟子員可考核任官)

對外關係
四 匈奴 武帝-「王恢謀馬邑,匈奴絕和親」軍臣單于與漢決裂 「匈奴遠遁,漠南無王
庭」
處 -衛青奪回河南地,設朔方、奪五原郡
征 -霍去病出隴西,獲休屠王二金人; 出北地,奪回祁連山與河西,置五屬國、河西四
伐 郡
宣帝- 南匈奴「內附」、「稱臣」
「(呼韓邪)單于(甘露二年)正月朝天子于甘泉宮」
「單于曰:『孝宣、孝元皇帝哀憐,為作約束,自長城以南天子有之,長    
城以北單于有之。有犯塞,輒以狀聞;有降者,不得受』」
         「自今以來,漢與匈奴合為一家,世世毋得相詐相攻。」
匈奴歌謠: 「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蓄息;
失我 燕支 山, 使 我 嫁婦 無顏
西域-張騫、李廣利、[宣帝設西域都護府]
「最凡國五十。自譯長、城長、君、監、吏、大祿、百長、千長、都尉、且渠、當
戶、將相至侯王,皆佩漢印綬」
「而康居、大月氏、安息、罽賓、烏弋之屬,皆以絕遠不在數中,其來貢獻則相與
報,不督錄總領也」

西南夷-制服且蘭, 滇王 、 百越-滅南越, 閩越, 東甌


天 天下= 秦 + 所滅六國  漢 + 諸侯國
下 《史記‧秦始皇本紀》:「今皇帝并一海內,以為郡縣,天下和平」
觀 「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
的 李斯《蒼頡篇》:「秦兼天下,海內并廁」

變 天下= 中國 [京師(漢)+諸夏(國)] + 四夷
《史記‧天官書》:「及秦并吞三晉、燕、代,自河山以南者中國。中國于四海內則在東南,
為陽。……其西北則胡、貉、月諸衣旃裘引弓之民,為陰」

司馬相如:「且詩不云乎?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是以六合之內,八方
之外,浸淫衍溢,懷生之物有不浸潤于澤者,賢君恥之。今封疆之內……威獲嘉祉
……而夷狄殊俗之國……政教未加……內之則犯義侵禮于邊境,外之則邪行橫作…
…故北出師以討強胡,南馳使以誚勁越,四面風德……遐邇一體,中外禔福,不亦
康乎?」

公羊家「三世異辭」、「三世異治」
衰落世: 內京師外諸夏 升平世: 內諸夏外夷狄 太平世: 諸夏夷狄一家
新 國家專賣: 鹽鐵酒、質素低劣~ ?民不益賦?
經 而
濟 統一貨幣: 國鑄五銖錢,打擊諸侯商人私鑄取利 ?天下用饒?

策 平準均輸: 平準-(賤買貴賣) 均輸-(貢物運至高價處賣, 大司農每年多收 500 萬匹)

算緡告緡: 對商人課以沉重財產稅+沒收田地財產
不準商人佔田
→ 得財物以億計,奴婢以千萬數,大量田宅, 商人中家以上大率破產

意義
當 漢武 應付舊患: 諸侯、商人、匈奴

時 盛世 文治: 儒學昌盛, 士人政府 武功: 南征北伐


意 亡秦 用力過多:「舉高惠文景七十餘年之積蓄,一朝盡罄」
「作昆明池以習水戰,
義 之迹 「孝武奢侈餘敝師旅之後,海內虛耗,戶口減半」 廣三百三十二頃」
葛劍雄: 武帝前期人口約 3600
萬, 40 多年降至 3200 萬
嚴猛殘酷: 寧成: 「其治如狼牧羊。為關都尉,號曰:『寧見乳虎,無值寧成之怒』
張湯: 「定律令,務在深文,拘守職之吏。為廷尉」
王溫舒:「為河內太守,郡中豪滑相連坐者千餘家。上書請,大者至族 ,
小者乃死,至流血十餘里」
359 章律, 大辟 409 條, 1182 事; 「上用法嚴,多任深刻
死罪決事比 13472 事 吏」
「今天子即位,尤敬鬼神之祠」
崇尚鬼神 少翁「以方術蓋夜致王夫人及灶鬼之貌云,封文成將軍」
栾大「敢為大言, 處之不疑。封五利將軍, 嫁以公主。
用法術招神仙, 神未至而百鬼集矣」

農民暴動: 關東流民 200 萬、「關中暴徒,保人阻險」

漢武帝:「漢家庶事草創,加四夷侵陵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後世無法 ; 不出師征伐,天下不
安。為此者不得不勞民。若後世又如朕所為,是襲亡秦之迹也。」
夏侯勝: 「武帝雖有攘四夷廣土斥境之功,然多殺士眾,竭民財力,奢泰亡度,天下虛耗,
百姓流離,物故者半。蝗蟲大起,赤地數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積至今未復。亡德
澤於民,不宜為立廟為樂。」
司馬光: 「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無度,使百姓疲
弊,起為盜賊,其所以異於秦始皇者,無幾矣。」

後 外戚擅權 [衛青] + 霍光   王莽

意 儒學正統 「罷黜百家,獨博儒術」: 儒學=經學, 後世思想主流


雜色儒家 方術、讖緯、天人感應

 「孔子為漢制法」、「螢惑守心」: 丞相翟方進自殺, 「漢德已衰,新聖將興」

土地兼併 與民爭利 商業難發展, 農業三十稅一 鼓勵轉營土地

政策改變?
輪台 與民休息: 罷輪台之屯田, 封田千秋為富民侯 (後來)代田法, 白渠


「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有事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後……當今
詔? 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不復出軍,封田千秋為富民侯,以
明休息,思富養民。」
昭宣 與民休息: 「昭帝時流民稍還,田野益辟,頗有積蓄」

之治 「霍光知時務之要, 輕徭薄賦, 與民休息。至始元、元鳳之間,匈奴和親,百姓充實」

尚重法家 :「孝宣之治, 信賞必罰, 綜核名實, 政事文學法理之士咸精其能。亦足以知吏稱其職、民安其業

也」

「方今聖道浸廢,儒術不行,以刑餘為周召,以法律為詩書」

「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繩下」

霍光專權:「昭帝初未任聽政,政事壹決大將軍光。(田)千秋居丞相位……千秋曰:『唯將軍留意,即
天下幸甚。』終不肯有所言」
「(田)千秋數為侯史吳言。恐(霍)光不聽,千秋即召中二千石、博士會公車門,議問吳
法。議者知大將軍指,皆執吳為不道。明日,千秋封上眾議,光於是以千秋擅召中二千石以
下,外內異言,遂下廷尉(王)平、少府(徐)仁獄。朝廷皆恐丞相坐之。……延年乃奏記
光爭……光收為廷尉、少府弄法輕重,皆論棄市,而不以及丞相,終與相竟」
鹽鐵 儒法之爭: [討論{民所疾苦,教化之要} 桑弘羊+田千秋 V.S. 儒家學者(賢良文學)

會議 陳蘇鎮:「賢良文學站在『王道』立場上,企圖剔除『漢家制度』中的『霸道』成
分。」

鹽鐵 賢良文學: 「願罷鹽鐵、酒榷、均輸,所以進本退末、廣利農業,便也。」
官營
桑弘羊: 「邊用度不足,故興鹽鐵,設酒榷、置均輸。罷之,不便也。」

匈奴 賢良文學: 「去武行文,廢力尚德,罷關梁,除障塞,以仁義導之……」
和戰
桑弘羊:「匈奴一舉,則中外震懼,釋備而何宜也!」

禮法 賢良文學: 「商鞅峭法長利,秦人不聊生,故二世而奪」
刑德
桑弘羊: 「秦任商君,國以富強,其後卒並六國而成帝業」

元帝: 「嘗侍燕從容言: 宣帝: 「漢家自有制度, 本以霸王道雜之, 奈何純任德


『陛下持刑太 教, 用周政乎! 且俗儒不達時宜, 好是古非今,
深 , 宜 用 儒 使人眩于名實, 不知所守, 何足委任」
生。』

3.儒生之政

元帝改制
宣帝: 「霸王道雜之」 元帝「柔仁好儒」以蕭望之等發動托古改制: 「同心謀議, 勸導上以古制」
破舊: 廢鹽鐵專賣、均輸、平準等制, 刪法律七十多條 「春秋之道,奉天而法古」
‧董仲舒、師丹建議限田
立新: 「興辟雍,設庠序,陳禮樂,隆雅頌之聲,盛揖讓之容」 ‧ 師丹支持廢錢用龜貝
‧何武主張三公制、州牧制…
改革不成 儒生本身問題: 「不能具禮」,「小人不備」「絕而不為」
新制度自身問題: 「所更或不可行」朝令夕改, 要恢復一些漢武經濟政策
反對力量強大: 宦官石顯, 弘恭「明習法令故事」,「不從望之」 蕭望之自殺

外戚丁傅用事,自壞體制-董賢
西漢滅亡以復古
改制告終,與其 劉向彈劾王氏,成帝「嘉其言,嗟嘆之,終不能用」
他朝代滅亡不同

王莽篡漢
‧「關東富人益多,多
漢末 土地兼併: 「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名為三十稅一 規良田,役使貧民」
皇帝失德: 弘恭、石顯, 趙氏姐妹, 董賢斷袖 ‧「民有七亡」
問題 ‧「實什稅五」
外戚專政: 丁氏、傅氏、王氏
漢家 限田令: 規定佔田不可過 30 頃 商人不得佔田

應對 +田宅奴婢價格馬上下跌
-豪強反對不遵: 朝廷無力沒收,官吏自佔踰田 (張禹)
-哀帝自壞體制: 賜田予 丁,傅外戚、寵臣董賢
失敗
讖緯之說: 甘忠-「當更受命於天」 夏賀良-「漢歷中衰,當更受命」
告終
王莽 外戚身份: 王氏家族出五大司馬 班固: 「始起外戚, 折節力行, 以要名譽, 宗族稱孝, 師友歸仁。及其居
位輔政, 成哀之際……莽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材, 又乘四父歷世
崛起 之權, 遭漢中微, 國統三絕, 而太后壽考為之宗主, 故得肆其姦
慝, 以成篡盜之禍。推是言之, 亦天時, 非人力之致矣。」
爭 權貴: 結納權貴,優點退休官員

取 儒生: 謙恭好學,禮賢下士+ 起明堂、辟雍、靈台+ 制禮作樂


(劉向反對王氏劉歆支持王莽) 「為學者槃舍萬區。益博士員,經各五人。徵天下通一
48 萬 支 藝教授十一人以上,網羅天下異能之士,至者前後千
吏民
上書 持 平民: 施捨錢財 (獻田三十頃,錢百錢於貧民)
歌頌 執法公正 (親兒殺奴,迫其自殺)
利用迷信: 「漢德已衰,新聖將興」 「赤德氣盡,黃德將興」

通靈大石「告安漢公莽為皇帝」

梓潼哀章制銅匱,書言「王葬為真天子,皇太后如天命」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