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9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

HONG KONG EXAMINATIONS AND ASSESSMENT AUTHORITY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
HONG KONG DIPLOMA OF SECONDARY EDUCATION EXAMINATION

練習卷
PRACTICE PAPER

中國歷史 試卷一
CHINESE HISTORY PAPER 1

評卷參考
MARKING SCHEME

(2012年2月29日修訂稿)
(updated as at 29 Feb 2012)

本評卷參考乃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專為本科練習卷而編寫,供教師和
學生參考之用。學生不應將評卷參考視為標準答案,硬背死記,活
剝生吞。這種學習態度,既無助學生改善學習,學懂應對及解難,
亦 有違考 試着 重理解 能力 與運用 技巧 之旨。

This marking scheme has been prepared by the Hong Kong Examinations and
Assessment Authority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reference. This marking
scheme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 set of model answers. Our examinations
emphasise the testing of understanding,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and the use of processing skills. Hence the use of model answers, or anything else
which encourages rote memorisation, will not help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learning nor develop their abilities in address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 香 港考試及 評核局 保留版 權


Hong Kong Examinations and Assessment Authority
All Rights Reserved 2012

PP-DSE-CH HIST 1–1


評卷參考
一般評卷指引

1. 本局經檢視學生在練習卷的答卷後,根據他們實際的表現,修訂了本評卷參考部分內容。在
採用此評卷參考評閱學生答卷前,任課教師宜先於校內訂定一些評卷準則;訂定準則後,教
師 便應緊 依評 卷參考 和有 關準則 ,評 閱學生 的答 卷。

2. 本評卷指引只就各題提供一套建議的評卷要求,供教師參考。教師和學生不應將此視為標準
答 案。只 要言 之成理 ,其 他答案 亦可 給分。

PP-DSE-CH HIST 12


第一部分:此題必答,設問內容涵蓋甲、乙部,佔50分。

1.
(a) ( i) 根 據資 料一, 滿清 對漢民 族採 取了什 麼管 治策略 ? (3分 )

須 取得漢 人的 支持, 又須 防制權 力的 旁落。

( i i) 承 上題 ,資料 二和 資料三 的史 事,哪 一項 較能印 證資 料一所 述的 策略? 哪一 項較未 能


印 證資 料一所 述的 策略? (2分 )就 你所 知, 分別加 以解 釋。 (8分 )

 資 料三較 能印 證 /資料 二較 未能印 證。 (2分 )


 資 料三顯 示滿 清入關 後開 放政權,讓 漢族士 人擔 任中樞 機構 的官員,實 為拉攏 漢人
支 持的重 要措 施;但滿漢 並置,表面 上是滿 漢平 等,而實權 多在滿 臣,實 際上是不
讓 漢人獨 攬大 權,足 見其 防制權 力旁 落的意 圖, 實符合 資料 一所述 的策 略。 (4分)
 資 料二所 述為「 揚州十日」的史事。清 軍入關後, 屠殺南方 抵抗的 軍民。 武力鎮 壓
純 屬高壓 手段, 目的是嚇 怕漢人,減 低他們 的抵 抗意識,樹 立威勢。這 做法並 不能
拉 攏漢人 支持 ,反激 起漢 人對滿 清政 權的仇 恨, 所以不 符合 資料一 所述 的策略 。
(4分)

(iii) 為 配合 題 (a)( i) 的 策 略,滿 清還 設置了 什麼 機構? 並就 你所知 ,加 以說明 。 (6分 )

 軍 機處 ( 2分)
 軍 機處選 用大 臣並無 滿漢 之分,但清 帝對於 重要 事權,例必 重用滿 族大 臣,實 符合
防 制權力 旁落 的策略 。 (4分 )

(b) ( i) 資 料 四 是 以 下 哪 個 時 段 的 作 品 ? 試 把 正 確 答 案 的 英 文 字 母 填 寫 在 答 題 簿 內 , 並 從資 料
四 找出 一項證 據支 持你的 看法 。 (6分 )
A. 1842 至 1859 B. 1860 至 1894 C. 1895 至 1911

 C.1895 至 1911(2 分)
 從 資 料四 中舉 出 一項 證據 , 解說 為何 屬 於所 選時 段 / 為 何不是 其 他兩 個時 段 。例 如
資料四第二段所舉出的事 件,均發生在 1895 至 1899 年,因此作品不可能寫於時
段 A 或 B,應 屬於時段 C。 (4 分 )

( i i) 清 中葉 以後, 國民 對滿清 的管 治有什 麼不 滿?根 據資 料四, 並就 你所知 ,加 以解釋 。


(10分 )

 國 民不滿 清政 府腐敗,只 懂媚外 及壓 迫人民。資 料中提 到人 民要「納血 稅」,根據


史 事,清政府 不斷戰 敗賠 款,自南京 條約至 辛丑 和約,中國 賠款共 十餘 億兩,只好
加 重人民 的稅 收。另 外, 「滿朝 中, 除媚外 ,別 無他長 」, 當時傳 教士 強佔土 地,
地 方官往 往偏 袒洋人 ,未 能持平 處理 民教衝 突。
 國 民不滿 清政 府無力 抵抗 列強的 侵略。資料 中提 到法國、日 本、德 國均 對中國 虎視
眈 眈,爭 相在 中國租 借港 灣及劃 分勢 力範圍,令 國人感 到「 這中國 …… 我 還 有 份 」、
「 這朝廷 …… 名存實 亡」 。

PP-DSE-CH HIST 13


評 分準則
內 容 /概念 能 力表現 所 得分數
考生能就國民對滿清政治腐敗及無力 能 扣緊題 旨; 9-10
抵抗列強侵略兩點,援引詳盡史事解 答 案完備,內 容豐贍,能 有效運
釋。 用 正確及 相關 的資料 ;
表 達清晰 而具 說服力,立 論前後
一 致,顯示考 生具批 判及 分析能
力。

考生能就國民對滿清政治腐敗及無力 能 掌握題 旨; 7-8


抵 抗列強 侵略 兩點,援引 史事解 釋,但 內 容切題 及大 致均衡,答 案並無
稍 欠豐贍 。 夾 雜錯誤 材料 及 /或重 要遺 漏;
表 達清晰,條 理分明,對 相關的
問題能加以分析及/或提出有理
據 的議論 。

考生能就國民對滿清政治腐敗及無力 對 題旨了 解一 般; 4-6


抵 抗列強 侵略 兩點,援 引史 事作簡 單解 內 容基本 切題 及正確,但 稍欠均
釋 ,或解 釋有 欠均衡 。 衡;
表 達一般,顯 示考生 嘗試 對試題
加以議論及/或分析,但論點或
前 後不一 致,或 過分著重 史實的
鋪 陳。

考生只能就國民對滿清政治腐敗及無 對 題旨了 解不 足; 2-3


力 抵抗列 強侵 略其中 一點,援引史 事作 內容夾雜重大錯誤及/或與題目
簡 單解釋 。 不 相關的 資料 ;
表 達 能 力 薄 弱,論 點 嚴 重 矛 盾 。

考生未能就國民對滿清政治腐敗及無 完 全誤解 題旨 ; 0-1


力 抵抗列 強侵 略其中 一點,援引史 事加 內 容貧乏 及 /或 不切題 ;
以 解釋, 甚至 離題。 組 織混亂 ,表 現遠離 水準 。

PP-DSE-CH HIST 14


( c) 你 贊同 資料五 對辛 亥革命 成因 的看法 嗎? 試根據 資料 一至資 料五,並就 你 所 知,加 以 析 論 。
(15分 )

對 辛亥革 命成 因的看 法:
 認 為民 族主義 是導 致革命 形成 的關鍵 。當 時的民 族主 義包括 :一 是驅退 帝國 主義; 二是
要 求強而 有力 的中央 政府 領導國 家革 新;三 是排 滿,推 翻清 朝。
 認 為排滿 主義 不及前 兩者 重要。

考 生贊同 資料 五的看 法, 可循以 下思 路作答 :


 清 初統 治政策 能有 效消弭 漢人 的排滿 意識 ,因此 ,清 末因種 族主 義而推 翻滿 清的實 屬少
數 。綜 合資料 一至 三,清 初行 高壓及 懷柔 政策, 通過 恩威並 施, 剛柔相 濟, 能成功 拉攏
漢 人支 持政權 ,因 此至清 中葉 面對種 種外 憂內患 ,協 助平定 太平 天國的 主力 是漢人 曾國
藩 的湘軍 和李 鴻章的 淮軍 ,推動 洋務 與維新 的主 力也是 漢人 。
 國 民不滿 清政 府腐敗,無 力抵抗 帝國 主義的 侵略,才會起來 把它推 翻。資 料四陳天 華《猛
回 頭》 提到假 若清 政府勵 精圖 治,漢 人也 會忍氣 吞聲 ,可見 當時 國人的 革命 思想是 由排
外 激起的 ,因 為清政 府不 能維護 中國 的主權 ,不 能保護 中國 的領土 ,不 能庇護 人民 。

考 生不贊 同資 料五的 看法 ,可循 以下 思路作 答:


 清 初統 治政策 未能 有效消 弭漢 人的排 滿意 識,因 此, 排滿思 想為 反清統 治的 重要原 因。
綜 合資 料一至 三可 見,清 以異 族入主 中國 ,自始 即懷 有種族 偏見 ,處處 防範 漢人, 漢人
始 終沒 有忘記 他們 所受的 不平 等待遇 ,因 此排滿 運動 此起彼 落, 例如太 平天 國起事 有種
族 成分在 內, 孫中山 提出 的「驅 除韃 虜,恢 復中 華」亦 反映 了排滿 思想 。
 資 料四 陳天華 的《 猛回頭 》雖 提及帝 國主 義的侵 略, 但也不 斷強 調「俺 漢種 」、「 俺漢
人 」,可 見排 滿主義 的重 要性並 不低 於對帝 國主 義的不 滿。

評 分準則
內 容 /概念 能 力表現 所 得分數
考生能充分理解資料五對辛亥革命成 能 扣緊題 旨; 13-15
因 的看法,並 能利用 所提 供的資 料,準 答 案完備,內 容豐贍,能 有效運
確 地選取 史實,比較排滿 主義、要求 強 用 正確及 相關 的資料 ;
而 有力的 中央 政府領 導國 家革新、驅退 表 達清晰 而具 說服力,立 論前後
帝國主義三者對辛亥革命爆發的重要 一 致,顯示考 生具批 判及 分析能
性 ,立論 充實 有度, 令人 信服。 力。

考生能理解資料五對辛亥革命成因的 能 掌握題 旨; 10-12


看 法,並能利 用所提 供的 資料,引用 相 內 容切題 及大 致均衡,答 案並無
關 史實,比 較三 者對辛 亥革 命爆發 的重 夾 雜錯誤 材料 及 /或重 要遺 漏;
要 性,惜部分 證據欠 完備,史實稍嫌 不 表 達清晰,條 理分明,對 相關的
足。 問題能加以分析及/或提出有理
據 的議論 。

考生尚能理解資料五對辛亥革命成因 對 題旨了 解一 般; 6-9


的 看法,能利 用所提 供的 資料,惟援 引 內 容基本 切題 及正確,但 稍欠均
史 實較為 單薄,對三項 因素 的論述 略欠 衡;
均 衡,或只能 選取兩 項,史 論結合不 盡 表 達一般,顯 示考生 嘗試 對試題
理 想。 加以議論及/或分析,但論點或
前 後不一 致,或 過分著重 史實的
鋪 陳。

考生未能準確理解資料五對辛亥革命 對 題旨了 解不 足; 3-5


成 因的看 法,未 能比較 不同 因素的 重要 內容夾雜重大錯誤及/或與題目
性 ,也未 能運 用資料 及史 事論述 。 不 相關的 資料 ;
表 達 能 力 薄 弱,論 點 嚴 重 矛 盾 。

考 生 未 能 理 解 資 料 五 對 辛 亥 革 命 成 因 完 全誤解 題旨 ; 0-2
的 看法,只 就辛 亥革命 的其 中一項 成因 內 容貧乏 及 /或 不切題 ;
討 論,完 全 沒 有 援 引 資 料,史 事 貧 乏 。 組 織混亂 ,表 現遠離 水準 。

PP-DSE-CH HIST 15


第二部分:分甲部及乙部,考生須於每部各選答一題,共答兩題,每題佔25分。
甲部:上古至十九世紀中葉 (下列三題,選答一題)

2. (a) 資 料一 和資料 二的 情況反 映秦 始皇與 漢武 帝在管 治上 遇到什 麼困 難? (5分 )

 秦 始皇和 漢武 帝雖然 都處 於國家 已經 統一的 時代,但他 們在 施政時 卻同 樣遇到 各種


不 同的意 見和 批評, 這些 批評和 意見 不利於 中央 集權, 使政 令難以 順利 推行。
 資 料一反 映秦 朝統一 天下,人民 常對 君主政 令表 達不同 的意 見,甚 至指 責君主。資
料 二反映 漢武 帝時諸 子百 家學說 在社 會及朝 廷上 仍很盛 行,各自有 不同 的立場,以
致 君主政 令常 受影響 ,無 法建立 共同 接受的 準則 ,以致 法制 屢變, 人民 無所適從。

(b) 秦 始皇 和漢武 帝如 何解決 資料 一與資 料二 所述的 困難 ?試援 引史 實加以 分析 。 (10分 )

秦 始 皇 用 焚 書 和 坑 儒 的 手 法 去 確 立 法 家 為 治 國 的 基 礎 , 強 化 中 央 集 權 箝 制 人 民 的思 想
言 論,維 護君 權。
 焚書方面:他接納李斯的建議,焚毀別國史書,只保留秦國的史書;民間私藏的
《 詩》、《書 》、諸子百 家書籍 ,一 律燒毀 ,只 准許博 士官 保留 ;民間 可以保 留的
就 只有一 些實 用的書 籍, 如醫藥 卜筮 種樹等 ;法 令是管 治國 家的唯 一基 礎。
 人 民學習 法令 ,要以 吏為 師。人 民只 有實用 知識 ,而再 無思 想言論 之自 由。
 坑 儒方面 :在 咸陽坑 殺四 百多名 方士 和儒生 ,以 為警戒 ,不 可妄議 朝政 。

漢 武 帝 利 用 儒 家 的 尊 君 思 想 來 鞏 固 君 權 。 他 獨 尊 儒 術 以 確 立 儒 家 為 治 國 的 基 礎 ,成 為
施 政的根 據。
 採 用董仲 舒「 罷黜百 家, 獨尊儒 術」 的建議 ,儒 學定於 一尊 。
 建 立以儒 家思 想為根 據的 選士方 法,措 施如:設 置五經 博士、 博士弟子 員,京師立
太 學等。
 察 舉制度,令 郡國每 年察 舉孝子、廉 吏各一,至 中 央 任 官,亦 有 推 舉「 賢 良 方 正 」,
以 選拔人 才。
 重 用儒生 ,讓 公孫弘 以儒 生身分 先拜 相,後 封侯 。

PP-DSE-CH HIST 16


評 分準則
內 容 /概念 能 力表現 所 得分數
對 秦皇漢 武的 管治措 施有 清晰了 解,能 能 扣緊題 旨; 9-10
準 確地選 取史 實,就兩 帝如 何解決 資料 答 案完備,內 容豐贍,能 有效運
一和資料二所述的困難作均衡而深入 用 正確及 相關 的資料 ;
的 分析。 表 達清晰 而具 說服力,立 論前後
一 致,顯示考 生具批 判及 分析能
力。

對 秦皇漢 武的 管治措 施有 基本認 識,能 能 掌握題 旨; 7-8


引 用相關 史實,就兩帝 如何 解決資 料一 內 容切題 及大 致均衡,答 案並無
和 資料二 所述 的困難 全面 加以分 析。 夾 雜錯誤 材料 及 /或重 要遺 漏;
表 達清晰,條 理分明,對 相關的
問題能加以分析及/或提出有理
據 的議論 。

對 秦皇漢 武的 管治措 施有 所認識,內容 對 題旨了 解一 般; 4-6


或 有舛論,惟 援引史 實較 為單薄,只 能 內 容基本 切題 及正確,但 稍欠均
就其中一帝如何解決資料一或資料二 衡;
所 述的困 難加 以分析 。 表 達一般,顯 示考生 嘗試 對試題
加以議論及/或分析,但論點或
前 後不一 致,或 過分著重 史實的
鋪 陳。

對 秦皇漢 武的 管治措 施欠 缺認識,內容 對 題旨了 解不 足; 2-3


空 疏缺漏,未 能運用 史事,只能就其 中 內容夾雜重大錯誤及/或與題目
一帝如何解決資料所述的困難略加分 不 相關的 資料 ;
析。 表 達 能 力 薄 弱,論 點 嚴 重 矛 盾 。

答 案錯漏 ,內 容貧乏 。 完 全誤解 題旨 ; 0-1


內 容貧乏 及 /或 不切題 ;
組 織混亂 ,表 現遠離 水準 。

PP-DSE-CH HIST 17


( c) 若 要 評 價 秦 始 皇 和 漢 武 帝 , 你 會 貶 低 秦 始 皇 而 讚 揚 漢 武 帝 嗎 ? 試 援 引 兩 人 在 統 治政 策
方 面的 史實支 持你 的看法 。 (10分 )

考 生認同 「貶 始皇而 揚武 帝」者 ,可 循以下 思路 撰寫︰


 秦 始皇和 漢武 帝均在 統治 政策上 力求 加強中 央集 權,建 立君 主威權,統 一思想,以
使 政令可 以有 效施行,但 兩位君 主在 推展統 治政 策方面 卻有 截然不 同的 措施。若以
當時人民之生活福祉及對文化之尊崇為標準,則始皇應予以貶抑而武帝應予以褒
揚。
 始 皇應予 以貶 抑的原 因,以 濫用民力, 摧殘文化 最重要。始 皇施政 依循 法家,只知
君 權至上,以 高壓的 手段 去達到 目的;為求建立 帝國之 規模 而不恤 民力,廣為建設,
大 興土木 。例 如:築 長城 、闢馳 道,開疆拓 土,以制定 帝國 版圖,卻不 理人民 自春
秋 戰國以 來長 年征戰 之苦; 為加強中 央集權,只 知強行 法治, 制定嚴刑 峻法,以便
治 民;為了政 令通行,杜 絕批評 而焚 書坑儒,此 舉摧殘 中國 文化,亦使 自由學 術思
想 喪失。
 武 帝同樣 強調 大一統,以 強化中 央集 權為目 的,但 他能審時 度勢,體恤 民命,亦選
用 儒家學 說為 治國基 礎,建立士 人政 府,使 中國 政治體 系走 上文人 治國 之途。武帝
為 防文景 以來 地方勢 力日 大,進 行削 藩,以 強化 中央集 權。 同樣要 建立 尊君思 想,
武 帝不以 武力 鎮壓,而透 過獨尊 儒術,強化儒家 思想之 影響,開出以儒 術入仕 之途,
既 使仕途 開放, 亦讓社會 上建立 一套 儒家道 德標 準,令士風 淳厚、民風 純樸。至於
以 新經濟 政策 壓抑富 商大 賈,增加國 庫,然後主 動出擊,攻 打匈奴,開 疆拓土, 遂
使 文治武 功均 為當時 及後 世所稱 譽。 這絕非 始皇 所能及 。

考 生認同 「揚 始皇而 貶武 帝」者 ,可 循以下 思路 撰寫︰


 秦 始皇結 束戰 國以來 天下 分裂之 局面,建立 中國 歷史上 第一 個統一 帝國 王朝,值得
予 以讚揚 。
 觀 武帝是 承文 景治世 餘蔭,雖謂 建立 文治武 功,亦不過 前人 積累之 成效。更何 況武
帝 明則表 彰儒 家,暗 裏卻 行法治,其 統治施 政亦 多失效,如 新經濟 政策 非為民 生利
而 只求國 富,強 調君權而 建立內 朝,終 使兩漢未 能走出 戚宦 影響;獨尊 儒術,令百
家 沉寂, 至於 四出征 討, 令國力 虛耗 ,影響 國計 民生。

除 上述兩 點外 ,考生 亦可 持以下 立場 ︰


 考 生「貶 始皇 而貶武 帝」
 考 生「揚 始皇 而揚武 帝」

PP-DSE-CH HIST 18


評 分準則
內 容 /概念 能 力表現 所 得分數
對 秦皇漢 武的 統治政 策有 清晰了 解,並 能 扣緊題 旨; 9-10
能就「抑始皇揚漢武」之說有一己立 答 案完備,內 容豐贍,能 有效運
場 ,能多 角度 析論, 論據 具說服 力。 用 正確及 相關 的資料 ;
表 達清晰 而具 說服力,立 論前後
一 致,顯示考 生具批 判及 分析能
力。

對 秦皇漢 武的 統治政 策有 基本了 解,並 能 掌握題 旨; 7-8


能 就「 抑 始 皇 揚 漢 武 」之 說 提 出 己 見 , 內 容切題 及大 致均衡,答 案並無
嘗試多角度析論,但部分論據欠說服 夾 雜錯誤 材料 及 /或重 要遺 漏;
力。 表 達清晰,條 理分明,對 相關的
問題能加以分析及/或提出有理
據 的議論 。

對 秦皇漢 武的 統治政 策有 所了解,並能 對 題旨了 解一 般; 4-6


嘗試對「抑始皇揚漢武」之說提出看 內 容基本 切題 及正確,但 稍欠均
法,惜析論欠 多角度,部 分論點 前後 矛 衡;
盾。 表 達一般,顯 示考生 嘗試 對試題
加以議論及/或分析,但論點或
前 後不一 致,或 過分著重 史實的
鋪 陳。

對 秦皇漢 武的 統治政 策欠 缺認識,未能 對 題旨了 解不 足; 2-3


就「 抑始皇揚 漢武」之說 提出看 法,析 內容夾雜重大錯誤及/或與題目
論 欠多角 度 /論 點前後 矛盾 。 不 相關的 資料 ;
表 達 能 力 薄 弱,論 點 嚴 重 矛 盾 。

答 案錯漏,內 容貧乏,析 論角度 單一 / 完 全誤解 題旨 ; 0-1


論 點離題 。 內 容貧乏 及 /或 不切題 ;
組 織混亂 ,表 現遠離 水準 。

PP-DSE-CH HIST 19


3. (a) 試 說明 資料一 唐中 葉所出 現戶 數和人 口的 變化, 並分 析這變 化出 現的原 因與 影響。
(10分 )

 資 料一可 見天 寶十四 年(755年) ,唐之全國總戶數為8914709,總人口為52919309,


平 均 每 戶 約 有 5 至 6 名 成 員 。 但 至 代 宗 廣 德 二 年 ( 764 年 ) , 前 後 九 年 時 間 , 戶 口 總
數跌至2933125,總人口減至16920386。這九年間,人口總數減少了近三千六百萬,
戶 口總數 減少 了近六 百萬 戶。
 因 安 史 之 亂 導 致 人 口 大 量 死 亡 , 人 民 流 離 失 所 , 戶 籍 難 以 統 計 , 故 自 755 年 安 史 之
亂 開始人 口和 戶口都 呈急 劇減少 的現 象。
 764年,亂事結束,戶口流散, 戶籍制度已崩壞,而人口不 再集中於中原一帶。
 隨 北方戶 籍散 失,土 地出 現兼併,租 庸調及 均田 制難以 施行,德宗 時楊 炎改行 兩稅
法 ,增加 國家 收入。

評 分準則
內 容 /概念 能 力表現 所 得分數
考生對唐中葉戶數和人口變化及其原 能 扣緊題 旨; 9-10
因 與影響 有深 入透徹 的理 解,有效 運用 答 案完備,內 容豐贍,能 有效運
正確及相關資料作具體分析﹔內容充 用 正確及 相關 的資料 ;
實 有據, 論點 切合題 旨。 表 達清晰 而具 說服力,立 論前後
一 致,顯示考 生具批 判及 分析能
力。

考生大體上對唐中葉戶數和人口變化 能 掌握題 旨; 7-8


及 其原因 與影 響有所 理解。答卷論 有所 內 容切題 及大 致均衡,答 案並無
據,所引史例 無重大 缺漏,組織亦具 條 夾 雜錯誤 材料 及 /或重 要遺 漏;
理。 表 達清晰,條 理分明,對 相關的
問題能加以分析及/或提出有理
據 的議論 。

考生對題旨僅有概括的了解﹔答卷或 對 題旨了 解一 般; 4-6


組 織欠佳,或 分析流 於表 面,或未能 有 內 容基本 切題 及正確,但 稍欠均
效 運用正 確的 資料等 。 衡;
表 達一般,顯 示考生 嘗試 對試題
加以議論及/或分析,但論點或
前 後不一 致,或 過分著重 史實的
鋪 陳。

考 生只能 簡單 列舉若 干歷 史片斷,未能 對 題旨了 解不 足; 2-3


運 用史事 加以 分析﹔ 答案 蕪雜,間 有舛 內容夾雜重大錯誤及/或與題目
誤。 不 相關的 資料 ;
表 達 能 力 薄 弱,論 點 嚴 重 矛 盾 。

考 生答卷 偏離 題旨,或論 據頗多 錯誤 , 完 全誤解 題旨 ; 0-1


史 事混淆 。 內 容貧乏 及 /或 不切題 ;
組 織混亂 ,表 現遠離 水準 。

PP-DSE-CH HIST 110


(b) 安 史亂 後,唐 國勢 不能復 振, 是由於 潛在 的禍亂 根源 太多。 試援 引史實 加以 析論。
(15分 )

 安 史亂後,唐 國勢不 能復 振,是由於 潛在禍 亂根 源太多,當 中以藩 鎮割 據、宦官之


禍 和朋黨 之爭 最為關 鍵。
 藩 鎮因唐 室急 於平亂 而得 以勢大,互 相攻伐 兼併,甚或 聯兵 反抗中 央,中央無 力平
定 ,只能 姑息 ,藩鎮 導致 兵禍連 年, 又耗用 軍費 ,唐室 最後 亦亡於 節度 使之手 。
 宦 官之禍 始於 李輔國 擁立 肅宗而 得掌 禁軍, 宦官 其後廢 立君 主,代 宗至 唐亡之 間,
共 有八帝 為宦 官擁立,其 中憲宗 及敬 宗俱為 宦官 所弒。宦官 亦勾結 藩鎮 和朋黨,使
朝 政日非 。
 唐 代中葉 出現 朋黨之 爭。朝 中大臣分 結朋黨,互 相排斥,又 勾結宦 官以 作聲援,使
國 事日非 ,朝 政敗壞 。
 唐 政府外 有藩 鎮困擾,以 致地方 不靖, 內有宦官 和朋黨 影響 管治,內外 交困,實是
唐 國勢不 能復 振之根 源。

評 分準則
內 容 /概念 能 力表現 所 得分數
考 生能準 確地 選取史 實,詳 細而有 條理 能 扣緊題 旨; 13-15
地分析安史亂後潛在的禍亂根源太多 答 案完備,內 容豐贍,能 有效運
如何導致國勢不能復振,能多角度立 用 正確及 相關 的資料 ;
論 ,證據 具說 服力。 表 達清晰 而具 說服力,立 論前後
一 致,顯示考 生具批 判及 分析能
力。

考 生能引 用相 關史實,分析 安史亂 後潛 能 掌握題 旨; 10-12


在的禍亂根源太多如何導致國勢不能 內 容切題 及大 致均衡,答 案並無
復 振,嘗試多 角度立 論,但 部分論據 稍 夾 雜錯誤 材料 及 /或重 要遺 漏;
欠 說服力 。 表 達清晰,條 理分明,對 相關的
問題能加以分析及/或提出有理
據 的議論 。

考 生能引 用相 關史實,分析 安史亂 後潛 對 題旨了 解一 般; 6-9


在的禍亂根源太多如何導致國勢不能 內 容基本 切題 及正確,但 稍欠均
復 振,惜 立論 欠多角 度。 衡;
表 達一般,顯 示考生 嘗試 對試題
加以議論及/或分析,但論點或
前 後不一 致,或 過分著重 史實的
鋪 陳。

考 生僅能 援引 單薄的 史實,分析安 史亂 對 題旨了 解不 足; 3-5


後潛在的禍亂根源太多如何導致國勢 內容夾雜重大錯誤及/或與題目
不 能復振 ,立 論欠多 角度 。 不 相關的 資料 ;
表 達 能 力 薄 弱,論 點 嚴 重 矛 盾 。

考 生未能 援引 相關史 實,分 析安史 亂後 完 全誤解 題旨 ; 0-2


潛在的禍亂根源太多如何導致國勢不 內 容貧乏 及 /或 不切題 ;
能 復振,立論 角度單 一,甚 至有離題 之 組 織混亂 ,表 現遠離 水準 。
虞。

PP-DSE-CH HIST 111


4. (a) 根 據資 料一和 資料 二,北 宋官 員在職 位與 權責上 有什 麼特點 ? (5分 )

 不 負責所 任職 位的工 作, 而去處 理不 屬於自 己職 位的工 作。


 根 據資料 一及 二,可 知北 宋官職 及其 權責並 不相 關,官 職與 實際工 作各 自獨立。如
三 省、六 曹、 二十四 司的 職位, 多由 其他官 員負 責,官 員究 任何職 ,由 君主差 遣。
各 中央重 要官 員如僕 射、尚書等 人均 不知本 身職 務,只 能任 由君主 隨意 調職,北宋
官 員被君 主隨 意遷調 ,以 致或未 能一 展所長 。

(b) 承 上題 ,為什 麼出 現這些 特點 ?試加 以分 析。 (10分 )

 北 宋中央 集權 統治下,官 與職殊,名 與實分 是普 遍的現 象。目的是 君主 可以防 範大


臣 專擅, 同時 官員又 可以 互相牽 制。
 北 宋的中 央政 制,其 基本 精神是 要強 化君權 ,對 各重要 官員 予以控 制。 北宋以 官、
職、差遣 調節 控制官 員。君主利 用這 種方法 來駕 馭大臣,亦 在用人 之際 不受官 位限
制,按需 要而 調升人 才,既可提 拔官 職較低 者升 任重要 職務,亦可 閒置 高級官 員以
另 作安排 。
 官 員之間 互相 牽制,難以 專擅。此外 官員因 非常 置,不 能據 位擅權,有 利君 主 集 權 。

評 分準則
內 容 /概念 能 力表現 所 得分數
考生對北宋中央政制的有關安排有所 能 扣緊題 旨; 9-10
掌 握,援引詳 盡史事 說明,論據具說 服 答 案完備,內 容豐贍,能 有效運
力。 用 正確及 相關 的資料 ;
表 達清晰 而具 說服力,立 論前後
一 致,顯示考 生具批 判及 分析能
力。

考生對北宋中央政制的有關安排有正 能 掌握題 旨; 7-8


確認識,能援引史事說明,但稍欠豐 內 容切題 及大 致均衡,答 案並無
贍。 夾 雜錯誤 材料 及 /或重 要遺 漏;
表 達清晰,條 理分明,對 相關的
問題能加以分析及/或提出有理
據 的議論 。

考生對北宋中央政制的有關安排有基 對 題旨了 解一 般; 4-6


本 認識, 只能 援引史 事作 簡單說 明。 內 容基本 切題 及正確,但 稍欠均
衡;
表 達一般,顯 示考生 嘗試 對試題
加以議論及/或分析,但論點或
前 後不一 致,或 過分著重 史實的
鋪 陳。

考 生 對 北 宋 中 央 政 制 的 有 關 安 排 只 有 對 題旨了 解不 足; 2-3
粗 疏的理 解,只 能援引史 事簡單 說明 。 內 容 夾 雜 重 大 錯 誤 及 / 或 與 題 目
不 相關的 資料 ;
表 達 能 力 薄 弱,論 點 嚴 重 矛 盾 。

考生對北 宋 中 央 政 制 的 有 關 安 排 缺 乏 完 全誤解 題旨 ; 0-1


基 本認識,未 能援引 史事 說明,甚至 離 內 容貧乏 及 /或 不切題 ;
題。 組 織混亂 ,表 現遠離 水準 。

PP-DSE-CH HIST 112


( c) 有 人 認 為 「 宋 代 雖 稱 中 央 集 權 , 而 其 權 實 不 在 宰 相 」 。 你 同 意 嗎 ? 試 援 引 史 實 加以 析
論 。 (10分 )

考 生同意 「宋 代雖稱 中央 集權, 而其 權實不 在宰 相」, 可循 以下思 路作 答:


秦 漢 以 降 , 宰 相 為 百 官 之 首 , 地 位 僅 次 於 君 主 , 且 為 中 央 權 力 的 中 心 。 然 迄 北 宋, 權
不 專 在 宰 相 : 軍 權 在 樞 密 院 , 財 權 歸 三 司 , 加 上 御 史 臺 與 諫 院 牽 制 , 而 中 央 權 力核 心
在 君 主 而 非 宰 相 。 故 有 謂 宋 代 分 割 相 權 , 以 致 相 權 低 落 , 君 權 獨 大 , 所 謂 中 央 集權 ,
其 權實集 中於 君主一 身。

考 生不同 意「 宋代雖 稱中 央集權 ,而 其權實 不在 宰相」 ,可 循以下 思路 作答:


雖 謂 北 宋 集 權 中 央 , 而 又 分 割 相 權 , 此 在 北 宋 之 官 職 架 構 看 似 如 此 ﹔ 中 葉 以 後 ,宰 相
以 文 官 領 兵 是 結 合 政 權 與 樞 密 院 , 如 真 宗 時 , 宰 相 呂 端 參 議 軍 國 大 事 , 及 後 王 安石 置
三 司條例 司,以 宰相兼財 相之權。 北 宋時已 有不 少官員 陳述 政軍財 三者 分割之 弊。至
南 宋時,宰相 兼樞密 使更 為普遍,所 以謂宋 中央 集權,其權 不在宰 相是 以偏 概 全 之 說 。

評 分準則
內 容 /概念 能 力表現 所 得分數
考 生對「宋代 雖稱中 央集 權,而其權 實 能 扣緊題 旨; 9-10
不在宰相」的說法有深入而透徹的認 答 案完備,內 容豐贍,能 有效運
識,並能緊扣 題旨,準確 地引用 相關 史 用 正確及 相關 的資料 ;
事,進 行 評 論。內 容 豐 贍,條 理 分 明 。 表 達清晰 而具 說服力,立 論前後
立 場鮮明,「同 意」者能 夠從多 角度 進 一 致,顯示考 生具批 判及 分析能
行 分析,「不同 意」者能「先 破後立」, 力。
立 論充實 有度 ,令人 信服 。

考 生對「宋代 雖稱中 央集 權,而其權 實 能 掌握題 旨; 7-8


不 在宰相」的 說法有 具體 的認識,並 能 內 容切題 及大 致均衡,答 案並無
按 題旨要 求作 答,「同意」者能夠從 多 夾 雜錯誤 材料 及 /或重 要遺 漏;
角 度進行 分析,「不同意 」者能「先 破 表 達清晰,條 理分明,對 相關的
後 立」。 問題能加以分析及/或提出有理
未 能廣泛 援引 資料,全 文緊 扣題旨 作深 據 的議論 。
入 的析論,部 分論據 欠完 備;但整體 而
言,表達清晰,論有所據,所引史例 無
重 大缺漏 。

考 生對「宋代 雖稱中 央集 權,而其權 實 對 題旨了 解一 般; 4-6


不 在宰相」的 說法有 粗略 的認識,但 未 內 容基本 切題 及正確,但 稍欠均
能 引用相 關史 實,深入 而具 體地評 論題 衡;
幹 的說法;「同 意」者未 能從多 角度 進 表 達一般,顯 示考生 嘗試 對試題
行 分析,
「不同 意」者 未能「先破 後立 」。 加以議論及/或分析,但論點或
內 容略欠 均衡,或只能 援引 史事作 簡單 前 後不一 致,或 過分著重 史實的
說 明,史論結 合不盡 理想,或部分論 據 鋪 陳。
矛 盾;但整體 而言,表達 尚可,內容 無
重 大錯誤 。

考生未能準確理解題旨,評論相關說 對 題旨了 解不 足; 2-3


法;對「宋代 雖稱中 央集 權,而其權 實 內容夾雜重大錯誤及/或與題目
不 在宰相」的 說法認 識膚 淺,也未能 運 不 相關的 資料 ;
用資料及史事作出分析,論說流於表 表 達 能 力 薄 弱,論 點 嚴 重 矛 盾 。
面。
作 答內容 失衡,或避重就 輕,或不理 會
題 旨。內 容空 洞無物 ,錯 漏亦多 。

考 生未能 理解 題旨,評論 相關說 法;或 完 全誤解 題旨 ; 0-1


記 憶混亂,錯 漏甚多。忽 略題旨,胡 亂 內 容貧乏 及 /或 不切題 ;
評 論,立 場不 定,或 自相 矛盾。 組 織混亂 ,表 現遠離 水準 。

PP-DSE-CH HIST 113


乙部: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末(下列三題,選答一題)

5. 參 考資 料一和 資料 二,分 別援 例析論 甲午 戰爭和 八國 聯軍之 役的 影響。 (25分 )

考 生須參 考資 料一, 從甲 午戰爭 所引 起列強 的連 鎖反應 ,析 論甲午 戰爭 的影響 :


 俄國為了阻止日本發展妨礙其東進之路,與德、法干涉還遼,擴大在華利益,如取得在
東 北修築 鐵路 及開採 礦山 的特權 等。
 列強紛紛向中國租借港灣,強行劃分勢力範圍,並互相承認彼此在華權益;列強在其勢
力範圍內掠奪中國資源,興辦工廠,危害中國工商業發展;有識之士看見亡國危機迫在
眉 睫,倡 議維 新變法 。
 美國覬覦列強在華利益,其後提出門戶開放政策,與列強均霑在華權益,保持中國的領
土 完整。

考 生須參 考資 料二, 從主 權和民 族自 尊的損 害及 國防洞 開, 析論八 國聯 軍之役 的影 響:


 辛丑條約規定在北京東交民巷一帶為使館區,各國自行管理及派兵駐守。中國主權和民
族 自尊都 受到 嚴重的 損害 。
 辛丑條約規定拆毀由北京至大沽口沿線炮台,並准許各國在北京、天津至山海關鐵路沿
線 駐兵。 京師 關防洞 開, 國防盡 毀。
 列強公然踐踏中國的主權,國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遭受嚴重的打擊,部分國人的心
理 由輕外 、仇 外、排 外轉 為懼外 、媚 外。
 國 人認識 清廷 愚昧腐 敗, 有志之 士或 倡議變 法, 或投身 革命 行列。

PP-DSE-CH HIST 114


評 分準則
內 容 /概念 能 力表現 所 得分數
考生對資料一和資料二都有透徹的理 能 扣緊題 旨; 22-25
解,對甲午 戰爭 和八國 聯軍 之役的 影響 答 案完備,內 容豐贍,能 有效運
均有深入而全面的認識,並能緊扣題 用 正確及 相關 的資料 ;
旨,準確地引 用相關 史事,分別進行 析 表 達清晰 而具 說服力,立 論前後
論。 一 致,顯示考 生具批 判及 分析能
內 容豐贍,比 重均衡,條 理分明,立 論 力。
充 實有度 ,令 人信服 。

考生對資料一和資料二都有正確的理 能 掌握題 旨; 16-21


解,並能分 別就 甲午戰 爭和 八國聯 軍之 內 容切題 及大 致均衡,答 案並無
役 的影響 進行 析論。內容 完整,比重 恰 夾 雜錯誤 材料 及 /或重 要遺 漏;
當,表 達 清 晰,論 有 所 據,言 之 成 理 , 表 達清晰,條 理分明,對 相關的
所 引史例 無重 大缺漏 。 問題能加以分析及/或提出有理
未 能廣泛 援引 資料,全 文緊 扣題旨 作深 據 的議論 。
入 的析論 ,部 分論據 欠完 備。

考生對資料一和資料二僅有概括的了 對 題旨了 解一 般; 10-15


解,對甲午 戰爭 和八國 聯軍 之役的 影響 內 容基本 切題 及正確,但 稍欠均
也 有粗略 的認 識,整體表 達尚可,內 容 衡;
無 重大錯 誤。 表 達一般,顯 示考生 嘗試 對試題
內 容略欠 均衡,或只能 援引 史事作 簡單 加以議論及/或分析,但論點或
說 明,史論結 合不盡 理想,或部分論 據 前 後不一 致,或 過分著重 史實的
矛 盾。 鋪 陳。

考 生未能 準確 理解資 料一 和資料 二,對 對 題旨了 解不 足; 6-9


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之役的影響認識 內容夾雜重大錯誤及/或與題目
膚淺,也未能運用資料及史事作出析 不 相關的 資料 ;
論 ,論說 流於 表面。 表 達 能 力 薄 弱,論 點 嚴 重 矛 盾 。
作 答內容 失衡,未能兼 顧甲 午戰爭 和八
國 聯軍之 役的 影響,或避 重就輕,或 不
理 會題旨,泛 論晚清 的局 勢。內容空 洞
無 物,錯 漏亦 多。

考 生未能 理解 資料一 和資 料二,對 甲午 完 全誤解 題旨 ; 0-5


戰爭和八國聯軍之役的影響毫無認 內 容貧乏 及 /或 不切題 ;
識 ,或記 憶混 亂,錯 漏甚 多。 組 織混亂 ,表 現遠離 水準 。
作 答內容 嚴重 失衡,忽略 題旨,胡亂 分
析 ,立場 不定 ,或自 相矛 盾。

PP-DSE-CH HIST 115


6. (a) 為 什 麼 九 一 八 事 變 發 生 後 , 東 北 在 一 百 天 內 全 部 淪 陷 ? 試 就 當 時 國 民 黨 的 政 策 加以 說
明 。 (5分 )

 1927年北伐期間蔣介石宣佈清黨,國 共分裂。1930年共產黨在江西一帶建立蘇維埃
區 ,實力 日漸 擴大。
 九 一八事 變爆 發,國民黨 採「先安內、 後攘外」的 政策,東 北軍奉 命對 日軍的 侵略
不 予抵抗 ,所 以東北 在一 百天內 全部 淪陷。

(b) 為 什麼 日本扶 植偽 滿洲國 成立 ?試就 有關 史實加 以解 釋。 (5分 )

 九 一八事 變後 ,中國 訴諸 國際聯 盟。


 日 本向國 際聯 盟表示 無侵 佔中國 的野 心,乃採「以 華制華」的 策略,扶 植偽滿 洲國
成 立,減 低中 國人民 的反 抗情緒 。

( c) 有 人 認 為 中 國 能 夠 在 八 年 抗 戰 中 取 得 最 後 勝 利 的 關 鍵 , 是 中 國 能 夠 靈 活 地 採 取 不同 的
戰 略。 你同意 嗎? 試就有 關史 實加以 評論 。 (15分 )

考生同意以上說法,可就中國如何針對日本戰略及局勢的變化靈活地採取不同的戰
略 ,例如 :
 日 本欲速 戰速 決,企圖「三 個月可以 滅亡中 國」, 中國採以 空間換 時間 的策略,延
長 戰線, 分散 日軍兵 力, 並消磨 日軍 的士氣 。
 武 漢會戰 後,國軍退 入山 區,使 日軍 機械化 部隊 難以發 揮作 用﹔國 軍並 利用天 險穩
守 重慶,作為 大後方 的基 地,與日本 打持久 戰;且 配合游擊 戰術,牽制 日軍,中 國
靈 活地運 用不 同戰略 ,消 耗日軍 實力 。
 太 平洋戰 爭爆 發後,中國 利用國 際形 勢的轉 變與 英、美合作, 打破陸路 的封鎖,從
緬 甸等地 輸入 物資。 1945年 初中國軍 隊開始 反攻 ,日本 已成 強弩之 末。

考 生 不 同 意 以 上 說 法 , 須 先 分 析 中 國 的 戰 略 不 足 以 成 為 勝 敗 關 鍵 , 從 而 引 入 其 他關 鍵
因 素,例 如:
 中 國的戰 略(如 空間換時 間,游擊戰 術等)的效 用被誇 大。日 軍很快便 控制各 主要
城 市,並 從海 陸兩路 對中 國實行 全面 封鎖。
 1939年日本與德、意結盟,而開始與英、美對立。1945年5月德國投降後,日本失
去 重要盟 友, 孤軍作 戰, 難敵盟 軍。
 1941年日本向東南亞推進,又發動太平洋戰 爭,擴大海陸戰線,消耗大量兵力與物
資 ,使中 國可 與英、 美合 作,打 破封 鎖,部 署反 攻。
 直 接迫使 日本 投降的 是美 國在廣 島與 長崎投 下了 原子彈 ,這 與中國 的戰 略無關 。

PP-DSE-CH HIST 116


評 分準則
內 容 /概念 能 力表現 所 得分數
考生對中國能夠在八年抗戰中取得最 能 扣緊題 旨; 13-15
後 勝利的 關鍵 有深入 而透 徹的認 識,並 答 案完備,內 容豐贍,能 有效運
能 緊扣題 旨,準 確地引用 相關史 事,進 用 正確及 相關 的資料 ;
行 評論。 內容 豐贍, 條理 分明。 表 達清晰 而具 說服力,立 論前後
立 場鮮明,「同 意」者能 夠從多 角度 進 一 致,顯示考 生具批 判及 分析能
行 分析,「不同 意」者能「先 破後立」, 力。
立 論充實 有度 ,令人 信服 。

考生對中國能夠在八年抗戰中取得最 能 掌握題 旨; 10-12


後 勝利的 關鍵 有具體 的認 識,並能 按題 內 容切題 及大 致均衡,答 案並無
旨 要求作 答,「同意」者能 夠從多 角度 夾 雜錯誤 材料 及 /或重 要遺 漏;
進 行分析,「不 同意」者能「先破 後立 」。 表 達清晰,條 理分明,對 相關的
未 能廣泛 援引 資料,全 文緊 扣題旨 作深 問題能加以分析及/或提出有理
入 的析論,部 分論據 欠完 備;但整體 而 據 的議論 。
言,表達清晰,論有所據,所引史例 無
重 大缺漏 。

考生對中國能夠在八年抗戰中取得最 對 題旨了 解一 般; 6-9


後 勝利的 關鍵 有粗略 的認 識,但未 能引 內 容基本 切題 及正確,但 稍欠均
用 相關史 實,深 入而具 體地 評論題 幹的 衡;
說 法;「同意」者未能從 多角度 進行 分 表 達一般,顯 示考生 嘗試 對試題
析,「 不 同 意 」者 未 能「 先 破 後 立 」。 加以議論及/或分析,但論點或
內 容略欠 均衡,或只能 援引 史事作 簡單 前 後不一 致,或 過分著重 史實的
說 明,史論結 合不盡 理想,或部分論 據 鋪 陳。
矛 盾;但整體 而言,表達 尚可,內容 無
重 大錯誤 。

考生未能準確理解題旨,評論相關說 對 題旨了 解不 足; 3-5


法;對中國 能夠 在八年 抗戰 中取得 最後 內容夾雜重大錯誤及/或與題目
勝 利的關 鍵認 識膚淺,也未 能運用 資料 不 相關的 資料 ;
及 史事作 出分 析,論 說流 於表面 。 表 達 能 力 薄 弱,論 點 嚴 重 矛 盾 。
作 答內容 失衡,或避重就 輕,或不理 會
題 旨,泛論抗 戰勝利 的原 因。內容空 洞
無 物,錯 漏亦 多。

考 生未能 理解 題旨,評論 相關說 法;對 完 全誤解 題旨 ; 0-2


抗 戰 毫 無 認 識 , 或 記 憶 混 亂 , 錯 漏 甚 內 容貧乏 及 /或 不切題 ;
多。忽 略 題 旨,胡 亂 評 論,立 場 不 定 , 組 織混亂 ,表 現遠離 水準 。
或 自相矛 盾。

PP-DSE-CH HIST 117


7. (a) 80年 代 中 國設 立的 五個經 濟特 區,除 深圳、珠海、汕 頭外,還 有 哪 兩 個 ? 根 據 資 料 一 ,
在 答題 簿內填 寫代 表這兩 個特 區位置 的英 文字母 和它 們的名 稱。 (4分 )

位置(請填寫英文字母) 特區

A 廈門

E 海南島

(b) 從 發展 國家經 濟和 作為對 外窗 口兩方 面, 分析經 濟特 區的作 用。 (6分 )

 實 行有別 於內 地的經 濟政 策,在 稅收 及土地 使用 等方面 給予 外商多 種優 惠,以 吸引


外 商投資 ,發 展經濟 。
 作 為窗口,引 入境外 資金、先進 的技 術和管 理經 驗等,然後 再發展 到其 他沿海 地區
及 內陸。

( c) 析 論 改 革 開 放 後 中 國 「 讓 一 部 分 人 先 富 起 來 」 的 政 策 對 地 區 差 異 、 貧 富 懸 殊 和 貪污 腐
敗 三方 面的影 響。 (15分)

地 區差異 ︰政 府在沿 海地 區發展 經濟 特區和 開發 區等,給予 外資優 惠,經 濟發展蓬 勃。


相 對 而 言 , 內 陸 和 偏 遠 地 區 仍 然 貧 窮 , 加 上 內 陸 人 口 被 吸 引 至 沿 海 工 作 , 沿 海 與內 陸
差 異擴大 。

貧 富懸殊 ︰政 府發展 社會 主義市 場經 濟,城市中 個體戶 和私 營企業 商家 致富,農民 工、


下 崗工人 等收 入微薄 ,貧 富懸殊 加劇 。

貪 污 腐 敗 ︰ 經 濟 發 展 不 平 衡 影 響 社 會 風 氣 , 改 革 策 略 如 放 權 讓 利 等 , 使 官 僚 幹 部易 於
以 權謀私 ,貪 污舞弊 事件 屢有出 現, 腐敗的 情況 十分嚴 重。

PP-DSE-CH HIST 118


評 分準則
內 容 /概念 能 力表現 所 得分數
考生對「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 能 扣緊題 旨; 13-15
策所產生的問題有深入而透徹的認 答案完備,內容豐贍,能有效運
識,並能緊扣題旨,準確地引用相關 用 正確及 相關 的資料 ;
史 事加以 析論。內容豐贍,條理分明。 表達清晰而具說服力,立論前後
一致,顯示考生具批判及分析能
力。

考生對「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 能 掌握題 旨; 10-12


策所產生的問題有具體的認識,並能 內容切題及大致均衡,答案並無
按 題旨要 求作 答。 夾 雜錯誤 材料 及 /或重 要遺 漏;
未能廣泛援引資料,全文緊扣題旨作 表達清晰,條理分明,對相關的
深入的析論,部分論據欠完備;但整 問題能加以分析及/或提出有理
體而言,表達清晰,論有所據,所引 據 的議論 。
史 例無重 大缺 漏。

考生對「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 對 題旨了 解一 般; 6-9


策所產生的問題有粗略的認識,但未 內容基本切題及正確,但稍欠均
能引用相關史實,深入而具體地加以 衡;
析 論。 表達一般,顯示考生嘗試對試題
內容略欠均衡,或只能援引史事作簡 加 以議論 及 /或 分析,但論點 或前
單說明,史論結合不盡理想,或部分 後不一致,或過分著重史實的鋪
論據矛盾;但整體而言,表達尚可, 陳。
內 容無重 大錯 誤。

考生未能準確理解題旨,析論「讓一 對 題旨了 解不 足; 3-5


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所帶來的問 內容夾雜重大錯誤及/或與題目
題,也未能運用資料及史事作出分 不 相關的 資料 ;
析 ,論說 流於 表面。 表 達能力 薄弱 ,論點 嚴重 矛盾。
作答內容失衡,或避重就輕,或不理
會題旨,泛論改革開放的政策。內容
空 洞無物 ,錯 漏亦多 。

考生未能理解題旨,析論「讓一部分 完 全誤解 題旨 ; 0-2


人先富起來」的政策,或記憶混亂, 內 容貧乏 及 /或 不切題 ;
錯 漏甚多 。忽 略題旨 ,或 自相矛 盾。 組 織混亂 ,表 現遠離 水準 。

PP-DSE-CH HIST 11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