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財政部北區國稅局復查決定書

申 請 人:○○○ 君
住 址:○○○
通訊地址:○○○
申請人因104年度綜合所得稅事件,不服本局原核定,申請復
查,茲經復查決定如下:
主  文
復查駁回。
事 實
申請人104年度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列報扶養其他親屬○○
○、○○○君、○○○君及○○○君4人免稅額新臺幣(下
同)340,000元,經本局竹北分局以不符合受扶養規定,予以剔
除,核定綜合所得總額3,066,787元,綜合所得淨額2,495,647
元,補徵應納稅額82,565元。申請人不服,申請復查。
理 由
一、按「按第 14 條至第 14 條之 2 及前二條規定計得之個人綜合
所得總額,減除下列免稅額及扣除額後之餘額,為個人之綜
合所得淨額:一、免稅額:納稅義務人按規定減除其本人、
配偶及合於下列規定扶養親屬之免稅額……(四)納稅義務
人其他親屬或家屬,合於民法第 1114 條第 4 款及第 1123 條
第 3 項之規定,未滿 20 歲,或滿 20 歲以上而因在校就學、
1
身心障礙或無謀生能力,確係受納稅義務人扶養者。」為所
得稅法第 17 條第 1 項第 1 款第 4 目所明定。次按「左列親
屬,互負扶養之義務:一、直系血親相互間。二、夫妻之一
方與他方之父母同居者,其相互間。三、兄弟姊妹相互間。
四、家長家屬相互間。」「負扶養義務者有數人時,應依左
列順序定其履行義務之人:一、直系血親卑親屬。二、直系
血親尊親屬。三、家長。四、兄弟姊妹。五、家屬。六、子
婦、女婿。七、夫妻之父母。」「因負擔扶養義務而不能維
持自己生活者,免除其義務。」「稱家者,謂以永久共同生
活為目的而同居之親屬團體。」「家置家長。同家之人,除
家長外,均為家屬。雖非親屬,而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同
居一家者,視為家屬。」為民法第 1114 條、第 1115 條第 1
項、第 1118 條前段、第 1122 條及第 1123 條所規定。又「所
得稅法有關個人綜合所得稅『免稅額』之規定,其目的在以
稅捐之優惠使納稅義務人對特定親屬或家屬盡其法定扶養義
務。同法第 17 條第 1 項第 1 款第 4 目規定……得於申報所得
稅時按扶養之人數減除免稅額,固須以納稅義務人與受扶養
人同居一家為要件,惟家者,以永久共同生活之目的而同居
為要件,納稅義務人與受扶養人是否為家長家屬,應取決於
其有無共同生活之客觀事實,而不應以是否登記同一戶籍為
唯一認定標準。」為司法院釋字第 415 號所解釋。
二、申請人 104 年度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列報本人、配偶、女
○○○君及其他親屬○○○君(姪孫,101 年次)、○○○
2
君(姪孫,103 年次)、○○○君(姪孫,102 年次)、○
○○君(姪孫,104 年次)7 人免稅額 595,000 元,原查以
其他親屬○○○君等 4 人不符合受扶養規定,予以剔除免稅
額 340,000 元。申請人主張列報受扶養其他親屬之父○○○
君及○○○君皆為其姪子,○○○君是低收入戶,○○○君
是更生人收入不穩定,因申請人資助該等親屬讓他們願意切
結扶養事實,並已連同報稅資料繳交本局,請本局慎重考慮
將所剔除之 4 位受扶養親屬免稅額重新加回計算云云。
三、查所得稅法有關個人綜合所得稅「免稅額」之規定,其目的
在以稅捐之優惠使納稅義務人對特定親屬或家屬盡其法定扶
養義務,業經司法院釋字第 415 號解釋在案。而所謂「法定
扶養義務」,依首揭民法規定,負扶養義務者有數人時,履
行義務之人有其先後順序,由後順序者履行扶養義務時,應
有其正當理由及先順序者無法履行扶養義務之合理說明;申
請人列報扶養系爭受扶養親屬免稅額時,應先證明系爭受扶
養親屬之父母有因負擔扶養義務而不能維持自己生活之事
實,然申請人對此項事實並未提出證明,僅提示系爭受扶養
親屬父母出具扶養其他親屬之切結書,且系爭受扶養親屬○
○○君等 4 人之父均有財產,非無扶養子女能力,尚難認定
有由申請人扶養之正當理由。次依首揭所得稅法規定,列報
扶養其他親屬或家屬者,除確係受納稅義務人扶養外,尚須
符合民法第 1114 條第 4 款及第 1123 條第 3 項規定,即以具
備家長家屬關係為要件。所謂家,民法上係採實質要件主
3
義,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而同居一家為其認定標準。據戶
籍資料所載,系爭受扶養親屬○○○君、○○○君與父母設
籍臺中市○○區;○○○君、○○○君與父設籍彰化縣○○
鎮,核與申請人申報時之戶籍地址新竹縣○○市不同,且申
請人亦未提示與系爭受扶養親屬有永久共同生活而同居一家
之具體事證,其主張自難採據。又縱使申請人因其能力所
及,給予系爭受扶養親屬生活上資助,惟依最高法院 20 年
上字第 299 號判例:「念同宗之誼而給與津貼,此種慈惠施
與行為,乃本於雙方之感情而生,於法原不能援為要求扶養
之根據。」則該等生活上之資助,亦難謂為扶養。綜上,原
核定否准認列系爭免稅額 340,000 元並無不合,應予維持。
基上論結,本件復查之申請,應認為無理由,爰依稅捐稽徵法第
35條規定,決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06 年    月   日
一、申請人對本復查決定若仍有未服,應於收到本決定書之次
日起 30 日內,依訴願法第 56 條第 1 項規定繕具訴願書載
明 相 關 資 料 ( 請 至 財 政 部 稅 務 入 口 網 站
http://www.etax.nat.gov.tw/書表及檔案下載/國稅申請
4
書表及範例下載/稅務行政/訴願書項下下載使用,或就近
向本局及各分局、稽徵所、服務處索取),並將訴願書正本
、副本經由本局(地址:330 桃園市桃園區三元街 156 號
)向財政部提起訴願。訴願之提起,以原行政處分機關或
受理訴願機關收受訴願書之日期為準。
二、本件係未完納稅款而申請復查,對於復查決定後應納之稅
額,將另行發單補徵,如逾繳納期限未繳納者,將依法加
徵滯納金,若繳納期間屆滿 30 日後仍未繳納者,依法移送
強制執行,並自滯納期限屆滿之次日起至繳納之日止,按
日加計利息,一併徵收;但不服復查決定,按繳款書所載
稅額繳納半數或提供相當擔保或繳納半數稅額及提供相當
擔保確有困難,經本局依稅捐稽徵法第 24 條第 1 項規定,
已就相當於復查決定應納稅額之財產,通知有關機關,不
得為移轉或設定他項權利,並依法提起訴願者,暫緩執行。
三、本件經依復查、訴願或行政訴訟等程序終結決定或判決,
仍有應補(退)稅款者,應依稅捐稽徵法第 38 條規定按日
加計利息,一併徵收(退還)。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