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第十三課 六國論

一. 主旨
作者認為戰國後期韓、趙、魏、燕、楚、齊六國滅亡的原因,並非「兵不,利戰不善」,而在於
割地賄賂秦國,沒有聯合起來抗秦,使秦國勢力坐大,而將六國逐一吞併。藉此諷喻北宋的統
治者從中吸取教訓,改變對契丹、西夏、納幣求和的政策,避免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

二. 寫作技巧
(1) 佈局巧妙,結構嚴謹
(2) 借古諷今,寓意深刻
(3) 縱橫馳騁,氣勢迫人
(4) 正反立論,逐層深入
(5) 描寫生動,形象鮮明
(6) 修辭多變,文采盎然

三. 段落大意
本文共分五段,大意如下:
(1) 指出六國滅亡的原因,在於割地賄賂秦國,而不賂秦的國家也因此受到影響而滅亡。
(2) 賂秦的結果,使六國土地不斷減少,而秦國的土地則不斷增加,助長了秦國侵略六國的野
心,「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
(3) 燕、趙、齊三國雖然沒有賂秦,終亦被秦滅亡的原因,並指出其實六國的實力不亞於秦國。
(4) 感嘆六國君主因攝於秦的聲威不敢抗秦而被滅,指出六國國君如能禮賢下士,合力抗秦,
秦便不能為所欲為,藉此提醒治國者不可被積威所屈服。
(5) 以六國滅亡之史實,諷喻北宋統治者不應對異族採取退讓政策,以免重蹈六國賂秦而滅亡
的覆轍。

四. 思考題
(一) 根據《六國論》一文,解答以下兩問:
(1) 試述《六國論》之主旨。
答: 作者認為戰國後期韓、趙、魏、燕、楚、齊六國滅亡的原因,並非「兵不,利戰不善」,而
在於割地賄賂秦國,沒有聯合起來抗秦,使秦國勢力坐大,而將六國逐一吞併。藉此諷
喻北宋的統治者從中吸取教訓,改變對契丹、西夏、納幣求和的政策,避免重蹈六國滅
亡的覆轍。

(2) 指出下列四項在表達主旨方面所起的作用。【1986 年會考試題】


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 「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 「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並力西嚮,則吾恐秦人
食之不得下咽也。」
 「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答:  開宗明義,下筆立論:指出六國之敗亡,在於賂秦。
 用比喻手法,指出賂秦的不智,好比抱薪救火。
 從反面立論,指出六國如能合力抗秦,或不至覆滅。
 借古諷今,指出北宋統治者對外族媾和退讓,極為不智。

P.1/4
(二) 根據《六國論》一文,解答以下三問:
(1) 本文作者如何借古諷今?
答: 作者在《六國論》一文,借戰國時代六國被秦所滅的事實,諷喻北宋統治者對侵擾邊土
的契丹、西夏納幣求和政策之不當。當年六國因被秦人的積威所嚇倒,不斷割地討好它 ,
但求一夕之安寢。哪裏想到「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六國由於
日削月割,導致滅亡。目前北宋的統治者對虎視耽耽的外族,也因宋太宗三次征遼失敗
而產生恐懼心理,對契丹和西夏的入侵節節退讓,希望每年贈以若干銀絹茶葉,達到相
安無事的目的,沒想到這樣做反而會助長這些外族的侵略野心,削弱了自己。所以作者
最後說六國不及秦強,但不賂秦,可能還有戰勝秦的機會。現在擁有全國版圖的北宋,
如果再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那就連六國也不如了。

(2) 賂秦國家為什麼亡於秦國?
答: 賂秦的國家有韓、魏、楚三國。它們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換取一夕的苟安。但由於
不斷將土地奉送給秦,使秦由此得到的土地,比戰勝所得者多百倍,結果削弱了自己的
力量,也助長了秦侵略的野心,最後只能坐以待斃,被秦所滅。

(3) 試分析不賂秦國家亡於秦國的共同原因和個別原因。
答: 趙、燕、齊三國沒有賂秦,但由於部分國家賂秦,使它們失去強有力的援助,結果不能
保持獨立完整,而被秦先後吞併。此外,由於部分國家賂秦,使六國各自為政,而無法
聯合抗奏,使奏採取各個擊破的政策,將六國逐個消滅。
至於個別的原因如下:
 燕國由於太子丹派荊軻入秦,行刺秦王失敗,觸怒奏王,於是大舉攻燕,故燕亡的
特殊原因是錯誤地用行刺的手段,企圖復仇。
 趙國在戰國後期,在六國中是唯一有力量單獨抗奏的國家。當李牧在世時,奏軍無法
攻陷趙都邯鄲,後來趙王中了奏的反間計,殺了良將李牧,使將士離心,趙便被秦所
滅。
齊國和奏結盟,對其他五國的安危置之不理,也不幫助被奏圍攻的國家,當五國被滅 ,
獨存的齊國自然也無法倖免了。

(三) 作者認為「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奏。」試綜合敘述作者的意見,又你是否
同意這種見解?
答: 作者的意見可概述如下:
 六國因賂秦而力虧,必然陷於「破滅之道」。
 秦接受賄賂所得的領土,比它打勝仗所得的多出百倍,而各國由於賄賂而喪失的領
土,比它們打敗仗所喪失的土地也多出百倍。
「以地事奏」
、「諸侯之地有限,暴奏之欲無厭」,各國「奉之彌繁」,秦「侵之愈急」,
六國那有不滅亡之理呢!
 「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六國亡於秦,原因甚多,「以地賂秦」,只是其中的一個原因,而且不是主要原因。其他
原因如下:
 君主昏庸
 六國政局不穩
 各自為政,不援助鄰國

P.2/4
 力量薄弱
(四) 根據《六國論》一文,解答以下兩問:
(1) 作者用「抱薪救火」來諷刺以地事秦的諸侯,這個譬喻說明什麼問題?
答: 這個譬喻說明:救火的人十分愚昧無知;其次,用這種方法去救火,不旦無濟於事,
而且會引火燒身。
作者用這個譬喻來諷刺六國諸侯,是十分恰當的。

(2) 譬喻在論說文的寫作上,有什麼好處。
答: 好處有三:
 減少行文純粹說理的枯燥,增強故事趣味性。
 言簡意賅,啟發讀者聯想力。
 化抽象為具體,可將道理剖析得更透徹。

(五) 根據《六國論》一文,解答以下兩問:
(1) 為什麼作者認為六國是被秦的積威所劫?
答: 作者認為六國只看到秦強大的一面,單靠一國之力不是它的對手;而沒有看到如果六
國聯合抗秦,力量肯定比秦大。它們不懂得或放棄用這個方法對付秦國,反而為求自保
而賂秦,日削月割,以趨於亡,這就是被秦的積威所劫的明證。

(2) 作者說:「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用意何在?
答: 作者這句話是針對當時北宋的統治者而說的。六國賂秦是由於秦比六國強大,還情有
可原。但北宋是一個統一的政權,國土遼闊,帶甲百萬,如下改弦易轍,真是連六國也
不如了。作者在言裏主要用諷刺的口吻和激將的手法去規諫北宋政府,希望北宋統治者
能改變目前屈辱求和的政策,採取積極的抵禦外患的措施。

(六)(1) 解釋下列句子中「與」字的意義。
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贏而不助五國也。
和秦結盟 
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
和 
 相如聞,不肯與會。
和(他)會面 
 廉頗送至境,與王訣曰。
和 

(2) 解釋下列句子中有號的字詞的詞義
 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先後滅亡,全部都是)
 
 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單獨保持完整)

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 (貶謫滅亡)
P.3/4

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加速)

 洎牧以讒誅。 (到了)

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 (消滅)

 且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人之積威相較,或未易量。(成數,道理)
 
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之積威所劫。 (脅迫,懾服於)

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治理國家的人)
 
 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在六國之下矣!(倘使, 重蹈, 歷史, 這
就)
   

五. 會考題
(一)作者說「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究意不賂秦而勝
秦的辦法怎樣的? 試用自的文句說明。【1991 年會考試題】
答: 作者提出的辦法如下:
 韓、魏、楚三國不割地去賂秦求和,不使秦強實力。
 齊國不與秦國結盟修好。
 燕國能忍小忿,不派刺客入秦,以免淚起秦王憤怒。
 趙國能冷靜應變,不誤中反間計,錯殺良將李牧。
 把賂秦的土地封給天下謀臣,以事秦的誠意去禮待天下奇才。
 六國合力對抗西面的秦國。

(二) 解答以下兩項:【1995 年會考試題】


(1) 蘇洵在《六國論》中對主政者提出什麼建議?這與他所處的時代背景有何關係?
答: 蘇洵建議主政者不要每年向遼、夏等外族繳納大量金銀布帛;其次是禮遇人才,合力對
付遼、夏等外族。由於北宋積弱,強鄰虎視眈眈,若再屈辱、忍讓,即有亡國之虞,故主
張為政者要奮發圖強。

(2) 就下列所節錄的文字,用自己的文句分別說明它們的論點:
甲 (略)
乙 (略)
丙 齊 人未嘗賂秦 ,終繼五國遷滅。
丁 燕 、趙 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是故燕 雖小國而後 亡,斯用
兵之效也。...... 趙 嘗五戰於秦 ,二敗而三勝。
答:丙 由於齊國與秦交好,不肯和五國聯合抗秦,最終為秦所滅。
丁 燕、趙兩國破滅,不是軍隊不足、戰略不善的緣故。兩國國勢雖比秦弱,只要不賂秦,
還是有力勝秦的。

(三) 1997 年試題:詳見第十六課《請客》講義 P.8

P.4/4
離開

P.5/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