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2

⼀带⼀路中的⻘海:从五千年的陶瓮到明代⾦“信符”

澎湃新闻 2019-03-02 11:02:24

“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展览近日在首都博物馆礼仪大堂举办开
幕式 。展览由北京市人民政府、青海省人民政府主办。其中包括五千多年的马家窑
文化的陶瓮,直到明清文物。

展览共展出文物四百余件(套),展览以青海历史发展为主线,以农耕与游牧的视
角切入,展示青海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所蕴含的文化特征,在每部分中单列出青
海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内容,展现一带一路中的青海所蕴含的文化交流信息。

展览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源远流长、第二部分汉风羌道、第三部分吐谷浑国、第
四部分吐蕃东进、第五部分海纳百川、第六部分为影片:一带一路中的青海。

打开WiFi万能钥匙,查看更多图片

展厅

青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已生活在这里。沱沱河
沿岸、霍霍西里、昆仑山的三叉口和龙羊峡地区的黄河阶地,均发现旧石器时代晚
期的打制石器。进入新石器时代,从青海东部宽广肥沃的河湟谷地到柴达木盆地,
都有古代文化遗存分布其间。小柴旦湖遗址、贵南县拉乙亥遗址填补了青海石器时
代的空白,它与最新发现的西藏尼阿底遗址,共同构成人类征服青藏高原最早的证
据。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青铜时代的齐家文化等诸多文化,又证明青海是中
华文明多元一体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部分讲述秦汉时期,匈奴崛起于北方草原,在冒顿单于时期“破东胡,走月
氏,威震百蛮,臣服诸羌”,青海羌人和西域羌人成为匈奴进攻汉王朝的辅助力
量。到汉武帝时期,西汉开始“北却匈奴,西逐诸羌”。汉昭帝时,西汉设置金城
郡,自此青海东部正式纳入中央管理的郡县体制。东汉时期则从金城郡中析置西平
郡(今西宁市),进一步巩固了汉王朝的西部边疆。正是在此历史阶段,青海羌中
道成为连通东西的交通要道,与靠北的道路共同组成了沙漠丝绸之路。

第三部分讲述吐谷浑率领辽东鲜卑部西迁至青海东部等地,侵逼氐羌,成为强部。
“吐谷浑道”(“河南道”)因河西道堵塞而兴盛,成为沟通中亚、西亚与中原地
区的必经之路。自公元4世纪以后至7世纪下半叶,吐谷浑人成为青海历史的主角。
吐蕃政权崛起后,逐渐向甘青地区扩张,于公元663年灭吐谷浑。吐谷浑末代王诺
曷钵率领残部逃奔至凉州。

第四部分讲述吐蕃政权灭吐谷浑之后,唐、蕃双方随即在青海地区展开了旷日持久
的军事与政治角逐。唐蕃时期兴起一条连接中原与西藏、尼泊尔、印度的道路,即
唐蕃古道。青海成为这条中原与南亚间商贸之道、民族友好之道的必经之路。

第五部分讲述自元朝之后,青海河湟地区呈现出多民族聚居、多种宗教并存发展的
格局。这一时期,茶马贸易兴起,青海的茶马古道成为连通中原与藏区茶马贸易的
重要通道。

部分展品介绍
鱼纹彩陶瓮 新石器时代 马家窑类型

泥质红陶,侈口,鼓肩,直腹向下内收,双耳,平底。黑彩。口内绘四组弧线纹,
器表自上而下绘弦纹、变形鱼纹、鱼钩纹等。器物造型规整大方,纹饰简洁明快,
鱼纹抽象生动,为同时期彩陶中的精品。
十字纹双联罐 新石器时代 马厂类型

海东市民和县大塬遗址出土 两罐相邻口沿处置一扁平提梁,罐腹用一圆柱体相连。
内腹饰黑红两彩十字纹和圆点纹,外表饰红彩带纹和黑彩连弧纹。器型别致,纹饰
简练,是马厂类型中的珍品。

鸭形彩陶壶 新石器时代 马厂类型 海东市民和县加仁庄遗址出土


泥质红陶,器身似鸭子形状,壶形口意为头部昂起的鸭头,对称的双耳为鸭形翅
膀。壶口部绘有弦纹,壶身用黑红两彩绘蛙纹。鸭形壶造型新颖别致,器身纹饰动
感十足。

人头像彩陶壶 新石器时代 马厂类型 海东市乐都区柳湾遗址出土

泥质红陶,器口向上隆起呈半圆形,塑有人面造型,面部略呈方形,目、耳、口镂
空,头发、睫毛、胡须皆用黑彩描绘,目半闭,翘鼻,口半张,鼓腹,腹有对称的
环形耳,小平底。绘黑彩螺旋纹。
铜鸠首犬吠牛杖首 卡约文化

圆銎,鸠首圆眼长喙微张,颈作管銎,鸠鸟头部有一母子牛。母牛犄角呈O形,背
脊凸起,翘尾。腹下有一小牛吮乳状,鸠喙尖部站立一犬,与母牛相望,作犬吠
状。
狼噬牛金牌饰 汉代

画面透雕出山峦、森林、狼、牛等自然形态:森林中一只狼正咬噬住一头牛的后
腿,而牛作痛苦挣扎状,画面线条流动,动感极强,使得整个场景充满了自然界弱
肉强食的紧张氛围。金牌背部略平展,有两个矩形横扣,应为系挂之用。金牌饰是
我国北方多以动物为题材的典型饰物,是显示身份等级的匈奴文化标志性佩物。

金扣蚌壳羽觞 十六国时期 西宁市南滩砖瓦厂十六国时期墓葬出土

羽觞也就是耳杯,椭圆形器具,浅腹,平底,两侧有半月形耳,如鸟的双翼,故名
“羽觞”,南朝梁元帝萧绎在《采莲赋》中吟道:“鹢首徐回,兼传羽杯”。盛行
于战国到魏晋时期,为日常生活用具,多以木胎作器,也有铜质耳杯,蚌壳镶金口
的耳杯极为罕见。

骑射形金饰片 唐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热水墓群出土

此件饰片整体轻薄,周缘有钉孔。武士形象威武,策马飞奔,满弓拉弦,头戴山形
冠饰,两根辫子垂于脑后,八字须,大耳坠,窄袖对襟翻领连珠纹图案服饰,革带
上佩戴箭箙佩剑,脚着皮靴,马鞍、马镫、马具刻画清晰。都兰郭里木出土的棺板
画里即绘有骑射形象。《新唐书·吐蕃传》记载:“其宴大宾客,必驱牦牛,使客自
射,乃敢馈”。

人身鱼尾金饰片(一套3件)唐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热水墓群出土

饰片轻薄,花纹錾刻而成。整体呈长条形,前宽后窄,周缘有钉孔。前端为人物形
象,束发额带,后飘绶带,翻领袍服,右持来通,左抓羽尾,身带双翼,下为鸟
足,身后为回旋鱼身鱼尾,有鱼鳞纹饰。镂空处原镶嵌有宝石,已脱落。器物可能
属于剑鞘的装饰。人身鱼尾形象罕见,带有神话宗教内涵,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
金牌信符 明代

紫铜描金,长方形,顶部半圆形,正面铸楷书“信符”二字,背铸篆书 “皇帝圣
旨”4字,下部为“合当差发,不信者斩”8字。骑缝处有“十五号”字样。这种编
号“拾伍”的金牌信符,就是当年下发给必里卫21面金牌中的一面。此信符为明代
以茶易马的专用凭证。洪武初年,开茶马互市后,私茶严重,朱元璋下令严其制,
酷其刑。据《明会典》记载,明王朝共制作金牌信符共41面,下发沙洮州、河州、
西宁州各部族,其中河州必里卫西蕃29族21面。每三年遣官一次合符,以茶易马。
此制至永乐十四年(1416年)因茶禁松弛,曾一度停止;宣德十年(1435年)又
恢复,明英宗正统末(1449年)始“罢金牌”。
铜鎏金观音像 明代(永乐)

菩萨头戴佛冠,全身饰以璎珞飘带,手持莲枝,袒胸束腰,下部著裙,跣足立于莲
花座上。细腰收腹,脐窝深陷,富有弹性,整体姿态呈“S”形,手脚的刻画灵活纤
细,有一种女性的柔媚之美。莲座上刻有“大明永乐年施”铭文,整体风格雍容华
贵,富丽堂皇,为明代永宣宫廷铸像的典范之作。

搜索

川藏铁路建设工期将超过10年 全国文物大battle

青铜器那些奇奇怪怪的名字 成都熊猫专列自带麻将机

深圳一小学班级内设置午休床 清明假期全国高速公路免费通行

全国树叶变绿地图出炉 2019年以来已有56个新职业发布

100个红色旅游景区推荐 北京中赫国安更名北京国安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