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9

第六章 液体、固体电介质的绝缘强度

电介质的概念:物理特性上具有绝缘体无传导电
子的结构,一旦施加电场后发生介质极化的固体、液
体和气体总称为电介质(dielectrics)

电介质与导体、半导体、磁体等作为材料,在电工电
子工程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电介质的主要用途:
利用高介电常数材料制造电容器
利用高绝缘阻抗构成电工绝缘材料(insulating materials)
􀂾􀂾

2/97
在电场作用下电介质的电气特性表现为:
 导电性能
 介电性能
 电气强度

3/97
表征参数

 电导率(绝缘电阻率) γ 导电性能

相对介电常数εr
介电性能
介质损耗角正切tgδ

在高电场下的电气传导 电气强度
机理、击穿电压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掌握液体和固体介质的极化、电导
和损耗;掌握液体和固体介质的击穿特性;了解组合
绝缘的意义。
4/97
介质在工作
主要内容 电压下的表
现特性

1 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

2 液体介质的击穿 介质在极端
电压(击穿
电压)作用
3 固体介质的击穿 下的表现

4 组合绝缘

5/97
1 电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

6/97
1 电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

1.1 介质的极化和相对介电常数

用平板电容器做实验,可以
A
发现,当极间为真空时:

Q0 ε 0 ⋅ A
C0 = =
U d

极板间为真空 7/97
当极间填充极间距离相同的固体介质时:

Q Q0 + ∆Q ε ⋅ A
C= = =
U U d
介质的极化
相对介电常数 所产生

C Q0 + ∆Q ε ⋅ A / d ε
εr = = = =
C0 Q0 ε0 ⋅ A / d ε0

εr 是反映电介质极化程度的一个
物理量。 极板间为固体介质
8/97
εr的物理意义:在电压U作用下,极间放入电介质后,极间的
电容量(或极板间的电荷)比真空时极间的电容量(或极板间的电荷)
增大的倍数.电容量增大的原因在于介质的极化现象。

极化的基本概念: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正、负电荷作微小位移而产
生偶极矩,或在电介质表面出现感应束缚电荷的现象称为电介质极
化。

9/97
1.2 电介质极化的类型
不同类型的介质正、负电荷的表现形式不同,因此具有不同的极化类型。

(1) 电子式位移极化
在外电场的作用下,介质原子中的电子轨道将相对于
原子核发生弹性位移。正负电荷作用中心不再重合而
出现感应偶极矩

特点:
极化时间很短(10-15S);各
种频率下均可发生,极化与外
加频率无关;
具有弹性,无损耗;
温度影响不大。
10/97
(2) 离子式位移极化

固体无机化合物大多属离子式结构,无外电场时,晶体的正、
负离子对称排列,各个离子对的偶极矩互相抵消,故平均极矩
为零。在出现外电场后,正、负离子将发生方向相反的偏移,
使平均偶极矩不再为零,介质呈现极化。

特点:
 极化时间稍长10-13s,极化与频率无
关;
 弹性极化,无损;
 极化受温度影响:
• T↑→离子结合力↓→极化↑ (主要)
• T↑→密度↓→极化↓(次要)
• T↑→极化↑
11/97
(3) 偶极子极化
极性电介质(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中, 极性分子无外电场
作用时,极性分子的偶极子因热运动而杂乱无序的排列着,宏
观电矩等于零,因而整个介质对外并不表现出极性。出现外电
场后,原先排列杂乱的偶极子将沿电场方向转动,作较有规则
的排列,如图所示,因而显示出极性。这种极化称为偶极子极
化或转向极化。

特点:
 极化时间较长10-13 ~10-2s ;
 非弹性极化(不可恢复);
 温度影响:T↑→转向容易→极化↑
(a)无外电场 (b)有外电场
T↑↑→热运动加剧阻碍转向→极化↓
 频率的影响:频率↑→偶极子来不及转向→极化↓;
12/97
(4)夹层介质界面极化

合闸瞬间,t=0时,电压
按电容分配:

C2
U10 = U
C1 + C2
C1
U 20 = U
C1 + C2

U10 C2
=
U 20 t =0
C1
13/97
合闸后,t→∞,到达稳
定,电压按电阻分配:

R1
U1∞ = U
R1 + R2
R2
U 2∞ = U
R1 + R2

U1 R1 G2
= =
U2 t →∞
R2 G1

14/97
假设:
C1 > C2 , R1 > R2 (或G1 < G2 )
U1 R1 G2
= =
U10 C2 U2 R2 G1
= t →∞
U 20 t =0
C1

U 20 > U10 , U 2 ∞ < U1∞

即:外加电压U在两层介质上的初始分布不等于稳态分布
U10 U1∞

U 20 U 2 ∞
由t=0到t→∞有一电压重新分配的过程,也就是C1和
C2上电压重新分配的过程。
15/97
U2 ⇓ U1 ⇑

U2的电压下降,表明C2上的电荷要通过R2泄放。

U1的电压上升,表明C1要通过R2由电源充电吸收一部分电荷,
即吸收电荷。由于夹层的存在,使得在介质分界面上出现吸
收电荷,整个介质的等值电容增大,这个过程称为吸收过程。

C1 + C 2
时间常数 τ =
G1 + G2

夹层界面上电荷的堆积是通过介质电导完成的,高压绝缘介质
的G通常很小,所以极化速度非常缓慢。 16/97
各种极化类型的比较
极化类型 产生场合 极化时间(s) 极化原因 能量损耗

电子式 任何电介质 10-15 束缚电荷的位移 无

离子式结构电
离子式 10-13 离子的相对偏移 几乎无
介质
偶极子式 极性电介质 10-10~10-2 偶极子的定向排列 有

夹层介质 多层介质
10-1~数小时 自由电荷的移动 有
界面 交界面

前三种极化是由带电质点(电荷)的弹性位移或转向形成的,夹层介质界
面的极化则是有带电质点的移动形成的。
17/97
电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

气体:一切气体的εr都接近1;
液体:非极性和弱极性电介质εr =1.8~2.8
偶极性电介质 3~6
固体:非极性和弱极性电介质εr= 2~2.7
偶极性电介质εr= 3~6
离子性电介质εr= 5~8

18/97
电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

气体:一切气体的εr都接近1;
液体:非极性和弱极性电介质εr =1.8~2.8
偶极性电介质 3~6
固体:非极性和弱极性电介质εr= 2~2.7
偶极性电介质εr= 3~6
离子性电介质εr= 5~8

19/97
• 用于电容器的绝缘材料,显然希望选用εr 大的电介质,因
为这样可使单位电容的体积减小和重量减轻。
• 其他电气设备中往往希望选用εr 较小的电介质,这是因为
较大的εr 往往和较大的电导率相联系,因而介质损耗也较
大。(如酒精εr=33,水的εr =81,属于强极性物质,其电
导率也很大,因此,不能用其作为绝缘介质)
• 在高压电气设备中常常将几种绝缘材料组合在一起使用,
这时应注意各种材料的εr 值之间的配合,因为在工频交流
电压和冲击电压下,串联的多层电介质中的电场强度分布
与串联各层电介质的εr成反比。

20/97
讨论极化在工程实际中的意义
(1)选择绝缘
对于电容器,要求相同体积有较大电容量, εr ↑
对于电缆,为减小电容电流, εr ↓
(2)多层介质的合理配合
在交流及冲击电压下,各层电场分布与其εr成反比,选择
εr使各层介质电场分布较均匀。
(3)研究介质损耗的理论依据
掌握不同极化类型对介质损耗的影响
(4)预防性试验项目的理论依据
通过夹层极化现象可以判断绝缘受潮。在使用电容器等大
电容设备时,须特别注意吸收电荷对人身安全的影响。
21/97
1.3 电介质的电导

电导率表征电介质导电性能的主要物理量,其倒
数为电阻率。

• 任何电介质都有电导(带电质点在电场作用下定向
移动,形成电流)
• 按载流子的不同,电介质电导分为离子电导、电子
电导、电泳电导

22/97
1、电子电导:一般很微弱,因为介质中自由电子数
极少;如果电子电流较大,则介质已被击穿。

2、离子电导:

本征离子电导:极性电介质有较大的本征离子电
导,电阻率1010~1014 Ωcm.
杂质离子电导:在中性和弱极性电介质中,主要
是杂质离子电导,电阻率1017~1019Ωcm .

23/97
3、电泳电导:载流子为带电的分子团,通常是乳化状态的胶
体粒子(例如绝缘油中的悬浮胶粒)或细小水珠,他们吸附
电荷后变成了带电粒子。

表面电导

对于固体介质,由于表面吸附水分和污秽存在表面电导。其
值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很大。

注意:在测量体积电阻率时,应尽量排除表面电导的影响,
应清除表面污秽、烘干水分。

24/97
金属:电阻率10-6~10-2 Ωcm. 电导负温度系数,温
度大,电导小,
电介质:正温度系数,温度高,电离高

25/97
绝缘电阻和吸收比 传导电流i:是表征单位时
间内通过介质内某一截面的
电量。
电介质的泄漏电流和绝缘电阻
传导电流的组成:泄漏电
流和位移电流两个分量
①合 ②断

三电极法测量介质电流的电路 介质中的电流

• ic-充电电流:为无损极化对应的纯电容电流。 位移
电流
• ia-吸收电流:为有损极化对应的电流(主要为夹层极化)。
• ig-泄漏电流: 为电介质中的离子或电子在电场作用下的移动形成
的电流。
26/97
U
绝缘电阻: R∞ =
Ig

由于介质存在吸收现象,在试验中把加压60s测量的绝缘电
阻与加压15s测量的绝缘电阻的比值称为吸收比,即:

R60''
吸收比: K=
R15''

根据吸收比的大小可以有效地判断绝缘的好坏。如,良好、
干燥的绝缘,吸收电流较大,K值较大;受潮或有缺陷的
绝缘,吸收比较小。
27/97
绝缘电阻的特点:

(1) 测量介质或设备的R∞时应加压1分钟或10分钟(后者是指
电容量大的设备如,电缆、电机等)
(2) R∞具有负的温度系数
(3)由于R∞与外加电压有关,在临近击穿时有显著的迅速增加
的自由电子导电现象, 造成R∞剧烈下降
(4)对于固体电介质,还必须注意区分体积电阻RV和表面电阻
RS ,由于受外界影响(如受潮、脏污等)很大,不能用RS 来
说明绝缘内部问题。

28/97
工程电介质电导的性质
(1)气体:电子电导
(2)液体:离子电导、电泳电导
(3)固体:离子电导、电子电导
讨论电介质电导的意义
(1)电导是绝缘预防性试验的依据
(2)直流电压作用于分层绝缘时,各层电压分
布与电阻成正比,选择合适的电阻率可实
现各层间合理分压
(3)注意环境湿度对固体介质表面电阻的影响
(4)在某些情况下要减小绝缘电阻
29/97
1.3 电介质的能量损耗

1.3.1介质损耗的基本概念

介质损耗:在电场作用下电介质中总有一定的能量损
耗,包括由电导引起的损耗和某些有损极化(例如偶
极子、夹层极化)引起的能量损耗,总称介质损耗。
直流下:电介质中没有周期性的极化过程,只要外加
电压还没有达到引起局部放电的数值,介质中的损耗
将仅由电导组成,所以可用体积电导率和表面电导率
说明问题,不必再引入介质损耗这个概念了。

30/97
交变电场,电介质能量损耗包括:
电导损耗
通过电介质的贯穿性泄漏电 C0 Ca
R
流所引起的能量损耗。
极化损耗 ra

在交流电压下,由周期性极
化所引起的能量损耗。

因此,电介质在交流电压作用下,产生的有功功率损
耗,称为介质损耗,它包括电导损耗、极化损耗。

31/97
IC 代表流过介质总的无
功电流,Ir 代表流过介
质的总有功电流,Ir 包
交流时,流过电介质的电流: 括了电导损失和极化损
失。 Ir ,δ

I = Ir + Ic

32/97
视在功率: S = P + jQ = U ( I r + jI c ) = U ⋅ I r + jU ⋅ I c

介质损耗(有功损耗)

式中:ω —电源角频率;ϕ -功率因数角;tgδ -介


质损耗角。

33/97
p = U ωC p tgδ
2

P 与外施电压、电源角频率、试品几何电容、介质
损失角正切tgδ有关;
当外施电压U一定时,对工频而言,ω一定,P仅与Cp
和 tgδ有关,对一定结构的试品,Cp也为定值。因此,
对同类试品,介质的有功损耗 P 的大小可以直接由
tgδ决定。
U /R 1 1
tgδ p
= = =
U ⋅ ωC p ωC p R ω ε A ρ d
d A

tgδ取决于材料的特性,与材料尺寸无关。 34/97
1.3.2 有损介质的等值电路

Ir U /R 1 U2
并联电路: tgδ p = = = Pp = = U 2 ⋅ ωC p ⋅ tgδ
I c U ⋅ ωC p ωC p R
R

串联电路: Ur Ir U 2
ωC s tgδ
tgδ=
s = = ω C s r P = I 2
r =
U c I / ω Cs s
1 + tg 2δ

Cs
 Pp = Ps ∴ C p =
1 + tg 2δ

通常, tgδ<<1,则有Cp≈Cs
35/97
实际上,电导损耗和极化损耗都同时存在介质等值
电路可用三个并联支路表示

C0:反映电子式和离子式极化,无损
C0 Ca
Ca、ra:反映吸收电流,表示 R
有损极化 ra
R:反映电导损耗,该支路流过
的电流为泄漏电流。

36/97
1.3.3 影响介质损耗的因素

电压、频率、温度
(1) 电压
当电场强度达到气体的放电起
始电压U0 时,气体中发生放电,
这时损耗将急剧增大。当固体、
液体介质中存在气泡,施加较
高电压(U>U0 ), tgδ将增加,
可检查出介质内部所存在的缺
陷。(规程规定U=10kV)

37/97
(2)温度
液体介质损耗主要由
电导引起,极性液体
介质的损耗tgδ与温度
的关系如图所示。
在低温时, 极化损耗和
电导损耗都较小,t 液
体的粘度 ,偶极子转向极
化 ,电导损耗

并在t=t1 时达到极
大值;
非极性液体,极化损耗小,主要是电导损耗,温度高电导
大,损耗大 38/97
在t1<t<t2的范围内,由于分
子热运动的增强妨碍了偶
极子沿电场方向的有序排
列,极化强度反而随温度
的上升而减弱,由于极化
损耗的减小 超过了电导损
耗的增加 ,所以总的曲线
随t的升高而下降 ,并在
t=t2时达到极小值。

39/97
在 t>t2 以 后 , 由 于 电
导损耗随温度急剧上
升 、极化损耗不断减
小 而退居次要地位,
因 而 就 随 温 度 t的 上 升
而持续增大 。

40/97
(3)频率
tgδ与温度的关系中还给出
了频率f 对 tgδ的影响,可
见: f ( f 2>f1)

tgδ=f(f ) 曲线的形状不变,
但曲线向右移动了一定距
离。

这是因为频率增加时,偶极子不易充分转向,为使其充分转向
,必须提高温度以减小粘度,故 t- tgδ曲线向右移动。 41/97
电介质的损耗
气体介质
•损耗极小
•常用来构成标准电容器
•注意避免放电的发生
液体和固体电介质:损耗与介质的极性有关
非极性或弱极性
􀂇􀂇 损耗决定于漏导(无损耗极化,离子电导、电子电导)
􀂇􀂇 损耗小,tgδ约为10-4
􀂇􀂇 代表性介质有聚乙烯、聚苯乙烯、硅橡胶、云母等
极性液体、固体和结构不紧密的离子性固体
􀂇􀂇 损耗决定于漏导和极化损失(离子电导、电子电导、电泳)
􀂇􀂇 损耗和温度、频率等因素有关,关系复杂
42/97
讨论损耗的意义
• 选择绝缘:tgδ过大会引起绝缘介质严重发热,甚
至导致热击穿。例如用蓖麻油制造的电容器就因为
tgδ大,而仅限于直流或脉冲电压下使用,不能用
于交流;
• 预防性试验中判断绝缘状况:如果绝缘受潮或劣化,
tgδ将急剧上升,在预防试验中可通过tgδ~U 的关
系曲线来判断是否发生局部放电;
• 均匀加热:当tgδ大的材料需加热时,可对材料加
交流电压,利用材料本身介质损的发热。该方法加
热非常均匀,如电瓷生产中对泥坯加热即用这种方
法。
43/97
小 结
• 电介质的极化
电子式极化
离子式极化
偶极子极化
夹层极化
• 电介质的电导:
表征电介质导电性能的主要物理量
• 电介质的损耗:
在交变电场作用下电介质中的能量损耗
44/97
液体、固体电介质的击穿

液体和固体介质广泛用作电气设备的绝缘,常用的液
体和固体介质为:

液体介质:变压器油、电容器油、电缆油 、蓖麻油等

固体介质:绝缘纸、纸板、云母、塑料、电瓷、玻璃、

硅橡胶等

45/97
2 液体电介质的击穿

2.1、液体介质的击穿机理

2.2、影响液体介质击穿电压因素

2.3、提高液体介质击穿电压的主要措施

46/97
2.1 液体电介质的击穿机理

• 一旦作用于固体和液体介质的电场强度增大
到一定程度时,在介质中出现的电气现象就
不再限于前面介绍的极化、电导和介质损耗
了。
• 与气体介质相似,液体和固体介质在强电场
(高电压)的作用下,也会出现由介质转变为
导体的击穿过程。
47/97
液体电介质种类:主要指矿物油,如变压器油、
电容器油、电缆油,植物油,如蓖麻油等。
作用:它们在电气设备中起绝缘,冷却的作用,
在开关电器中还用来灭弧。
绝缘性能:液体介质的绝缘性能比空气好,用变
压器油做为绝缘的电气设备的体积可大大缩小。
影响因素:由于油间隙的击穿机理很复杂,它与
间隙中的电场分布、油中杂质、外加电压的形式、
间隙距离等有着复杂的关系。
工程中往往用油的品质来衡量液体介质含杂质的
情况。
48/97
油的品质

在标准试油器(通常称油
杯)中施加工频电压,此
时油的击穿电压称为油的
品质。用Q表示。

表 运行中变压器油质量标准
击穿电压(kV)
电压等级
投运前的油 运行油
特高压 ≥70 ≥60
500kV ≥60 ≥50
330kV ≥50 ≥45
66~220kV ≥40 ≥35
35kV及以下 ≥35 ≥30
49/97
2.1.1液体电介质的击穿机理

从击穿机理的角度,可将液体电介质分为两类:
纯净液体电介质
非纯净液体电介质(工程用)

1纯净液体电介质的击穿理论
电击穿理论(电子碰撞电离理论):在外电场足够
强时,液体中因强场发射等原因产生的电子,电子
在碰撞液体分子可引起电离,使电子数倍增,形成
电子崩。导致液体介质击穿。
击穿特点:和长空气间隙的放电过程很相似

50/97
1纯净液体电介质的击穿理论

气泡击穿理论(小桥理论)

纯净的液体介质由于某种原因出现了气泡,在交
流电压下,串联介质中电场强度的分布与介质的εr
成反比。由于气泡的εr 最小,其击穿强度又比液体
介质低很多,所以气泡必先发生电离。
气泡电离后温度上升、体积膨胀、密度减小,这
促使电离进一步发展。电离产生的带电粒子撞击油
分子,使它又分解出气体,导致气体通道扩大。许
多电离的气泡在电场中排列成气体小桥,击穿就可
能在此通道中发生。

51/97
1纯净液体电介质的击穿理论

纯净油的电气强度:相当高,可达800~1000kV/cm,但
提取工艺相当复杂。(PS,空气约为30kV/cm)
 电气设备在制造过程中难免混入杂质,运行中也会老
化而分解出气体和聚合物(蜡状物)。因此,工程上
用的绝缘油总是含有一些气体和杂质。

非纯净液体电介质
(工程用液体电介质)

52/97
2非纯净液体电介质的击穿机理(以工程用变压器油为例)

油中的杂质:水分、固体绝缘材料(如纸、布)脱
落纤维、液体本身老化分解。

“杂质小桥”的形成:由于水和纤维的介电常数分别
为81和6~7,比油的介电常数1.8~2.8大得多,从而
这些杂质容易极化并在电场方向定向排列成小桥--杂
质的“小桥” 。

53/97
2非纯净液体电介质的击穿理论

油中受潮→水分(εr=81)
沿电场极化
纸布脱落→纤维(εr=6~7) 定向排列

杂质“小桥”

“杂质小桥”贯通两电极 “杂质小桥”未贯通两电极

受潮纤维在电极间定向示意图 54/97
2非纯净液体电介质的击穿理论

“杂质小桥”贯通两电极

(a)如果杂质小桥接通电极,因其电导大而导致泄漏
电流增大,发热会促使汽化;气泡扩大,发展下去
会出现气体小桥,气泡小桥贯穿,使油隙发生击穿。

55/97
2非纯净液体电介质的击穿理论

“杂质小桥”未贯通两电极

(b)杂质小桥尚未接通电极时,则纤维等杂质与油串
联,由于纤维的εr大以及含水分纤维的电导大,使其
端部油中电场强度显著增高并引起电离,于是油分
解出气体,气泡扩大,电离增强,这样下去必然会
出现由气体小桥引起的击穿。

56/97
2非纯净液体电介质的击穿理论

(a)桥贯穿:G水、G纤大→i油↑→发热↑→水分汽化,气泡扩大

(b)桥未贯穿:εr纤>εr油→E纤小→ △U纤小→ E油↑↑→油电离

Eb气< Eb油→气泡电离增强→带电粒子→碰撞液体分子

→ 产生气体→气泡小桥贯通两极→击穿

可用气泡击穿理论来解释击穿过程,它依赖于气泡的
形成、发热膨胀、气泡通道扩大并积聚成小桥。
57/97
2.1.2 影响液体介质击穿电压因素
水分和其他杂质

水在变压器油中有两种状态:
①溶解状态:高度分散、且分布非常均匀;
②悬浮状态:呈水珠状一滴一滴悬浮在油中。

• 若气体和水分溶于液体介质则对Ub影
响不大;
• 若呈悬浮状态则将形成小桥使Ub明显
下降。
• 含水继续增多仅增加几条击穿并联通
道, Ub不再下降
• 当有纤维存在时,水分影响特别明显
58/97
油温
干燥的油

潮湿的油

•在0~60℃时,t↑→ Ub↑↑(油中悬浮水分溶解,更分散)
•温度更高>80℃, t↑→ Ub↓(油中水分汽化增多)

Ub极大值
59/97
电场均匀度
• 优质油:保持油不变,而改善电场均匀度,能使工
频击穿电压显著增大,也能大大提高其冲击击穿电
压。
• 品质差的油:改善电场对于提高其工频击穿电压的
效果较差。
• 在冲击电压下,由于杂质来不及形成小桥,故改善
电场总是能显著提高油隙的冲击击穿电压,而与油
的品质好坏几乎无关。

60/97
电压作用时间
油隙的 击 穿电压 会 随电
压作用时间的增加而下降,
加电压时间还会影响油的
击穿性质。

电压作 用 时间为 数 十到
数百微秒时,杂质的影响
还不能显示出来,仍为电
击穿,击穿电压很高。这
时影响油隙击穿电压的主
要因素是电场的均匀程度;

电压作用时间更长时,杂质开始聚集,油隙的击穿开始出现热
过程,于是击穿电压再度下降,为热击穿。 61/97
• 油压的影响
不论电场均匀度如何,工业纯变压器油
的工频击穿电压总是随油压的增加而增
加,这是因为油中气泡的电离电压增高
和气体在油中的溶解度增大的缘故。

油中含气体时:压力↑ → Ub油↑(气体在油中溶解量↑)
油经脱气处理:压力对Ub油影响较小
62/97
2.1.3 提高液体介质击穿的主要措施

(1) 提高以及保持油的品质
过滤杂质、防潮、祛气、防尘
(2) 改进绝缘结构以减小杂质的影响
机理:阻止杂质小桥的形成和发展

63/97
小 结
• 纯净液体介质的击穿
气体小桥理论
• 用击穿理论来解释工程用变压器油击穿过程
非纯净液体电介质的击穿机理
• 影响变压器油击穿电压的因素
• 提高液体电介质击穿电压的主要措施

64/97
3 固体电介质的击穿

65/97
3 固体电介质的击穿

3.1 固体电介质的击穿机理

3.2 影响固体介质击穿的因素和改进措施

66/97
什么是固体介质的击穿?

当作用在固体介质的电场强度超过某值时,在该
介质内会形成导电通道,使固体介质破坏的现象,
称为固体介质的击穿。
固体介质被击穿后,会出现裂缝、痕迹或形成漏
电通道。
固体介质被击穿后,其绝缘性能不能自行恢复。
因而称非自恢复绝缘。

67/97
固体电介质的电气强度

在气、液、固三种电介质中,固体材料密度最大,
耐电强度也最高。通常,
空气的耐电强度3kV/mm~4 kV/mm;
液体的耐电强度10kV/mm~20 kV/mm;
固体的耐电强度几十kV/mm~几百 kV/mm;

68/97
3.1 固体电介质的击穿机理

在电场作用下,固体介质可能因以下过程而被击穿:

电过程(电击穿)

t< 0.2 s
热过程(热击穿)

t>0.2 s
电化学过程(电化学击穿)
数十小时
69/97
3.1.1 电击穿理论(碰撞电离为基础)

 含义:固体介质的电击穿是指仅仅由于电场的作
用而直接使介质破坏并丧失绝缘性能的现象。
 条件:介质的电导很小,又有良好的散热条件以
及介质内部不存在局部放电的情况下,固体介质
的击穿通常为电击穿。
 电击穿的主要特征:
①击穿时间很短(10 μs~0.2s) ,击穿电压与时间
无关;
②介质发热不显著;
③与周围环境温度无关;
④电场均匀程度对击穿有显著影响。
70/97
3.1.2 热击穿理论

• 击穿机理:固体介质会因介质损耗而发热,如果
周围环境温度高,散热条件不好,介质温度将不
断上升而导致绝缘的破坏,如介质分解、熔化、
碳化或烧焦,从而引起热击穿。

由 于 电 导 γ 存 在 → 损 耗 → 发 热 →T↑( 负 温 度 系 数 ) →R↓
→I↑↑→损耗发热↑↑(Q 发 >Q 散 )→T↑↑→介质分解、劣化
→击穿

特点:击穿与环境温度、电压作用时间、电源频率及
介质本身有关。击穿时间较长,击穿电压随击穿前时
间的增加而明显下降,击穿电压较低。
71/97
3.1.3 电化学击穿
• 概念:固体介质在电场长时间作用下(作用电
压时间长达数十小时乃至几年甚至更长) ,逐
渐使介质的物理、化学性能发生不可逆的劣化,
电气强度逐步下降并引起击穿的现象称为电化
学击穿。
• 介质内部的缺陷(如气隙或气泡)引起的局部
放电是介质劣化、损伤、电气强度下降的主要
原因。
电 化学 介质的
电老化
1) 产生活性气体对介质氧化、腐蚀;
2) 温升使局部介质损耗增加;
72/97
3) 切断分子结构,导致介质破坏。
电老化的类型:
 电离性老化:在介质夹层或介质内部存在气隙或
气泡,在交流电压作用下产生,气隙或气泡内放
电(电离),并沿电场方向逐渐向电场深处发展,
放电发展通道会呈树枝状--电树枝老化
 电导性老化:在两极之间的绝缘层中存在液态导
电物质(如水),在交流电压作用下产生,液体
会沿电场方向定向深入到绝缘层中,形成树枝状
的痕迹,--水树枝老化
产生水树枝的原因是水或其他电解液中的离子在交变电场下
反复冲击绝缘物,使其产生疲劳损伤和化学分解,电解液便
逐渐渗透、扩散到绝缘深处。 73/97
 电解性老化:离子性无机绝缘材料在直流电
压作用下,电介质会逐渐老化--电解老化

 表面漏电起痕与电蚀损:有机介质表面产生,
如污秽放电,放电会使绝缘表面过热、局部
炭化、烧蚀,形成漏电痕迹。

74/97
表面漏电起痕与电蚀损

75/97
电介质中的树枝老化

在电化学击穿中,有一种树枝化放电的情况,这通常发生在有机
绝缘材料的场合。当有机绝缘材料中因小曲率半径电极、微小空
气隙、杂质等因素而出现高场强区时,往往在此处先发生局部的
树枝状放电,并在有机固体介质上留下纤细的沟状放电通道的痕
76/97
迹,这就是树枝化放电劣化。
• 在交流电压下,树枝化放电劣化是局部
放电产生的带电粒子冲撞固体介质引起电
化学劣化的结果。

• 在冲击电压下,则可能是局部电场强度超
过了材料的电击穿场强所造成的结果。

77/97
3.2影响固体介质击穿的因素和改进措施
(一) 电压作用时间
如果电压作用时间很短(例如0.2s以下),固体介质的击穿
往往是电击穿,击穿电压当然也较高。
随着电压作用时间的增长,击穿电压将下降,如果在加
电压后数分钟到数小时才引起击穿,则热击穿往往起主要
作用。
但两者并无明显的界限。例如在工频交流1min.耐压试
验中的试品被击穿,常常是电和热双重作用的结果。

电压作用时间长达数十小时甚至几年才发生击穿时,大
多属于电化学击穿的范畴。 78/97
(二) 电场均匀程度
• 处于均匀电场中的固体介质,其击穿电压往往较高,且
随介质厚度的增加近似地成线性增大;

• 若在不均匀电场中,介质厚度增加使电场更不均匀,于
是击穿电压不再随厚度的增加而线性上升。当厚度增加
使散热困难到可能引起热击穿时,增加厚度的意义就更
小了。

常用的固体介质一般都含有杂质和气隙,这时即使
处于均匀电场中,介质内部的电场分布也是不均匀
的,最大电场强度集中在气隙处,使击穿电压下降。

79/97
(三)温度
• 固体介质在某个温度范围内t<t0其击穿性质属于电击穿,这时
的击穿场强很高,且与温度几乎无关。

• 超过某个温度t>t0后将发生热击穿,温度越高热击穿电压越低;
如果其周围媒质的温度也高,且散热条件又差,热击穿电压更
低。

• 因此,以固体介质作绝缘材料的电气设备,如果某处局部温度
过高,在工作电压下即有热击穿的危险。不同的固体介质其耐
热性能和耐热等级是不同的,因此它们由电击穿转为热击穿的
临界温度t0一般也是不同的。

80/97
(四) 湿度
湿度对固体介质击穿电压的影响与材料的性质有关。
• 对不易吸潮的材料,如聚乙烯、聚四氟乙烯等中性介质,
受潮后击穿电压仅下降一半左右;
• 容易吸潮的极性介质,如棉纱、纸等纤维材料,吸潮后
的击穿电压可能仅为干燥时的百分之几或更低,这是因
电导率和介质损耗大大增加的缘故。

所以高压绝缘结构在制造时要注意除去水分,在
运行中要注意防潮,并定期检查受潮情况。
81/97
(五)累积效应(固体介质的特有性能)
固体介质在不均匀电场中以及在幅值不很高的过电压、特别是
雷电冲击电压下,介质内部可能出现局部损伤,并留下局部碳
化、烧焦或裂缝等痕迹。多次加电压时,局部损伤会逐步发展,
这称为累积效应。显然,它会导致固体介质击穿电压的下降。

以固体介质作绝缘材料的电气设备,随着施加冲击或工频试
验电压次数的增多,很可能因累积效应而使其击穿电压下降。
因此,特别注意,对这些电气设备进行耐压试验,加电压的次
数和试验电压值应考虑这种累积效应,而在设计固体绝缘结构
时,应保证一定的绝缘裕度。

82/97
(六)机械负荷
机械应力可能会造成绝缘材料开裂、松散,使得
击穿电压下降。

83/97
改善措施

改进制造工艺(均匀致密,干燥)
改善电场分布
改善电极形状
改善绝缘的工作条件(防潮、防尘、散热)

84/97
介质的其他性能

1. 热性能
2. 机械性能
3. 吸潮性能
4. 化学性能及抗生物性

85/97
1. 热性能
热性能的基本特性
 耐热性:指保证电介质可靠安全运行
的最高允许温度
 热劣化:电介质在稍高的温度下,长
时间后发生绝缘性能的不可逆变化
 寿命:在一定温度下,电介质不产生
热损坏的时间称为寿命
 短时耐热性:
 长期耐热性:给定寿命下,电介质不
产生热损坏的最高允许温度
86/97
电介质的耐热等级
介质热老化的程度主要决定于温度及介质经受热作用的时间。
为此国际电工委员会按照材料的最高持续工作温度为耐热程
度划分耐热等级。如
Y A E B F H C度数级
90 105 120 130 155 180 >180
温度规则
A级温度超过规定8℃、B级10℃、H级12℃,寿命
约缩短一半
运行负荷的经济性与寿命
根据绝缘耐热等级可以进行设备运行负荷的最佳经济性设计
电力设备使用期限定为20-25年。

87/97
电介质的耐寒性

耐寒性则是绝缘材料在低温下保证安全运
行的最低许可温度,否则,固体可能变脆、
开裂,液体可能凝固。如10、25、40号变压
器油分别表示其凝固温度为-10、-25、-40℃

88/97
2. 机械性能

有脆性、塑性和弹性三种

有些绝缘结构如绝缘子在运行中要承受较大的
机械荷载。当其承受的机械荷载等于其破坏荷
载时,它的电气性能将下降30%。多因素(如
风、电、热及机械荷载的联合作用)会影响固
体介质的电气性能。因此,对绝缘子等产品在
出厂前要经受机械-电气联合试验,以便暴露出
绝缘中开裂、裂缝等缺陷。防患于未然。
89/97
3. 吸潮性能
在潮湿地区要选用吸湿性小、憎水性强的材
料。一般而言,非极性电介质吸湿性低,极
性电介质吸湿性较强
4. 化学性能及抗生物性
化学性能指材料的化学稳定性如耐腐蚀性气
体、液体溶剂等
抗生物性指材料抗霉菌、昆虫的性能,在湿
热地区尤为重要
90/97
小结

在电场作用下,固体介质的击穿可分为
• 电击穿

• 热击穿

• 电化学击穿

掌握击穿理论和影响因素

91/97
1 电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

2 液体介质的击穿

3 固体介质的击穿

4 组合绝缘

92/97
4 组合绝缘
对高压电气设备绝缘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除了必须有
优异的电气性能外,还要求有良好的热性能、机械性能及
其他物理-化学性能,单一品质电介质往往难以同时满足这
些要求,所以实际绝缘一般采用多种电介质的组合:

 “油-屏障”式绝缘
油纸绝缘
93/97
4.1 “油-屏障”式绝缘

油浸电力变压器主绝缘采用的是“油-屏障”式绝缘
结构,在这种组合绝缘中以变压器油作为主要的电
介质,在油隙中放置若干个屏障是为了改善油隙中
的电场分布和阻止贯通性杂质小桥的形成。一般能
将电气强度提高30%~50%。
1、覆盖
紧紧包在小曲率半径电极上的薄固体绝缘层。能显著提高油
隙的工频击穿电压,并减小其分散性,其厚度一般只有零点
几毫米。

94/97
2、绝缘层
当覆盖的厚度增大到能分担一定的电压,即成为绝缘层,
一般为数毫米到数十毫米,它能降低最大电场强度,提
高油隙的工频击穿电压和冲击击穿电压。

3、屏障
放置层压纸板或压布板做屏障。在极不均匀电场中采用
屏障可使油隙的工频击穿电压提高到无屏障时的2倍或更
高。

95/97
4.1油纸绝缘

电气设备中使用的绝缘纸(包括纸板)纤维间含有大量的空
隙,因而干纸的电气强度是不高的,用绝缘油浸渍后,整
体绝缘性能可大大提高。
• “油—屏障”式绝缘是以液体介质为主体的组合绝缘,采用
覆盖、绝缘层和屏障都是为了提高油隙的电气强度;
• 而油纸绝缘则是以固体介质为主体的组合绝缘,液体介质
只是用作充填空隙的浸渍剂。因此这种组合绝缘的击穿场
强很高,但散热条件较差.

96/97
• 绝缘纸和绝缘油的配合互补,使油纸组合绝缘的
击穿场强可达500~600kV/cm,大大超过了各组
成成分的电气强度(油的击穿场强约为200kV/cm,
而干纸只有100~150kV/cm)。

• 各种各样的油纸绝缘目前广泛应用于电缆、电容
器、电容式套管等电力设备中。

97/97
• 油纸绝缘的最大缺点: 易受污染(包括受潮)

因为纤维素是多孔性的极性介质,很易吸收水分。
即使经过细致的真空干燥、浸渍处理并浸在油中,
它仍将逐渐吸潮和劣化。

98/97
小 结
• 高压电气设备一般采用多种电介质组合的绝缘结
构;
• “油-屏障”式绝缘结构中应用的固体介质有三
种不同的形式,即覆盖、绝缘层和屏障;
• 绝缘油和绝缘纸组成“油-纸”绝缘,击穿场强
大大提高。

99/9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