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修辭技巧

「修辭」簡介: 所謂修辭,乃是依據題旨情境,運用各種語文材料,各種
表現手法,來恰當地表現寫說者所要表達的內容的一種活
動。它和人們的立場、世界觀和思想方法是密切相關的。
修辭法可分為消極修辭和積極修辭兩類:消極修辭是以明
確、通順、平勻、穩密為標準。科學、法令等解說文所用
的方法便是。而積極修辭則是積極地、隨情應景地運用各
種表現手法,極盡語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使所說所寫的
語言文字,呈現出具體形象及新鮮活潑的動人力量。

(一) 比喻: 思想的對像同另外的事物有類似點,就用那個另外的事物來比


擬這思想的對像,叫比喻。比喻的成立,實際上,包括有思想
的對像、另外的事物和類似點等三個因素。因此,在形式上有
正文(本體)、比喻(喻體)及比喻語(喻詞)三個成分。而由這三個
成分的異同及隱現,比喻可分為明喻、隱喻及借喻三類。

1.明喻: 是比喻中最普通而又最常見的一種。它的本體和喻體及比喻詞
三個部分都同時出現,這種比喻所用的比喻詞是最能夠明顯地
表示比喻的字眼。如:好像、如同、彷彿、猶、若、如之類。
例:「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山木篇〉
‧‧‧ ‧‧‧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 朱自清〈春〉

2.隱喻: 是比明喻更進一層的比喻法。本體和喻體緊密地相合在一起,
因此本體和喻體用:是、就是、成為、變為等詞語聯繫起來。
例:「母親啊!你是紅葉,我是紅蓮。」 冰心〈往事(七)〉
‧‧‧‧ ‧‧‧‧
「舊恨春江流不盡,新恨雲山千疊。」 辛棄疾〈念奴嬌〉
‧‧‧‧‧ ‧‧‧‧

3.借喻: 借喻比隱喻更進一層,本體和喻體聯繫得更為緊密,因此借喻
只出現喻體,而把本體和喻詞都省略了,直接用喻體代替本
體。

1
例:「繰成白雪桑重綠,割盡黃雲稻正青。」 王安石〈木末詩〉
‧‧ ‧‧
「會打算盤的人,只有從勞苦中找出快樂來。」
‧‧‧‧ 梁啟超〈敬業與樂業〉

(二) 借代: 所說的事物縱使與其它事物沒有類似點,但只要事物中間還有


不可分離的關係時,便可借那關係事物的名稱,來代替所說的
事物。
例:「紈誇不餓死,儒冠多誤身。」杜甫〈奉贈韋左丞相二十二韻〉
‧‧ ‧‧
「南國花市的另一個特色是有許多結實纍纍的果樹同時陳列
著。」
‧‧ 秦牧〈南國花
市〉

(三) 比擬:將人擬物 (以物比人) 和將物擬人 (以人比物) 都是比擬法。


例:「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涼州詞〉
‧ ‧
「美麗而驕傲的牽牛,從黑夜的磨難中過來,滿心都是淚,迎
著初起的太陽。小草頂著一滴露水,一星光輝,昂 它們的
頭。土地都微地動著,原來下邊還有不被看到的,想翻到地
面上來 ... ...」 靳以〈散文三試〉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蘭辭〉

(四) 誇張:也稱誇飾。是在客觀事實基礎上,以豐富和瑰麗的想像,將某
一事物的本質或特徵表現出來,對有關事物於空間、時間、數
量等方面加以擴大縮小或渲染的一種修辭法。
例:「量新野彈丸之地,何勞丞相大軍﹖」 羅貫中《三國演義》
‧‧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箇長。」 李白〈秋浦歌(十五)〉
‧‧‧

(五) 排比:凡是用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似,字數大體相等的句子或句子
成分,來表達同一範圍、同樣性質的事物的修辭方式,叫做排
比法。
例:「無惻忍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

2
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孟子〈公孫丑上〉

「那些夜是沒有星光的;那些夜是刮著風的;那些夜聽著寡婦
的咽泣。」 艾青〈春〉

(六) 對偶:凡是意思相對,相似或相連,字數相等,語法結構相同,成雙
作對地排在一起的兩個句子,就叫做對偶。
例:「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 李密〈陳情表〉
‧‧‧‧ ‧‧‧‧
「搖晃在眼前的不是千條綠柳嗎﹖縈繞在身際的不是百囀黃鸝
嗎﹖」 郭楓〈撐一傘細雨〉

(七) 設問:有時為了強調某一意思,便往往先提出問題,然後把自己心中
早有的定見答案說出來,這種修辭法叫設問法。
例:「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杜甫〈無家別〉
‧‧‧‧‧
「人生甚麼事最苦呢﹖貪嗎﹖不是;失意嗎﹖不是;老嗎﹖死
嗎﹖都不是。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苦於身上背著一種未來
的責任。」 梁啟超〈最苦與最樂〉

(八) 反問:為了加強文中意思,便提出問題,但卻故意不回答,讓聽者和
讀者自己領會理解,便叫做反問法。
例:「曾苦傷春不忍聽,鳳城何處有花枝﹖」 李商隱〈流鶯〉
‧‧‧‧‧‧‧
「『我就是替細君不平,我是站在細君這一邊的,年紀大就可
以隨便欺負人了嗎﹖』」 鍾曉陽〈盧家少婦〉

(九) 映襯:就是把兩種完全對立或完全相反的事物,對列起來敘述,使它
們相映相襯,造成正者越正,反者越反的鮮明效果,給人鮮明
突出的形象。
例:「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 錢鍾書〈讀伊索寓言〉
‧‧‧ ‧‧‧
「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
良將怯如雞。」 漢桓帝時民謠

(十) 示現:把過去自己的經歷,或者未曾經歷和見過的事情,運用豐富的
想像力,描繪得有聲有色,如聞如見似的,而這些事情有些是

3
已經過去,有的還未到來,有的實際上並不存在,這種修辭方
法叫做示現法。
例:「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無已。
上慎旃哉,猶來無止。」 詩經‧魏風〈陟岵〉

「我想像秦淮河的極盛時,在這宏闊的橋上,特地蓋了房子,
必然是髹得富富麗麗的;晚間必然是燈火通明的。」
朱自清〈漿聲燈影裏的秦淮河〉

(十一) 重疊:在句子中把同一的字或詞接二連三的重複用在一起,便叫重
疊法。
例:「海是黑的,天也是黑的 ...... 山上有燈,街上有燈,建
築物上有燈。」 巴金〈香港之夜〉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 ‧ ‧ ‧ ‧ ‧

(十二) 反復:在句子中緊接地重復使用某些詞語或句子,以加強語氣、抒
發強烈的感情的修辭手法,叫做反複法。
例:「如僕,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 ‧‧‧‧
「誰有閒情來欣賞這可憐的折枝﹖我一定要出去,一定要出
去。」 呂夢周〈水的希望〉

(十三) 頂真:它是運用前面句子結尾的詞語,做後一句子開頭的詞語,使
鄰接的句子上接下傳,首尾相連,結構更為嚴謹。
例:「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杜甫〈兵車行〉
‧‧ ‧‧
「夏蟲也為我沈默,沈默是今晚的康橋。徐志摩〈再別康橋〉
‧‧ ‧‧

(十四) 鑲嵌:在詞語中,故意把一個或幾個無關緊要,甚至沒有關係的字
夾在裏面,以加強語氣,或加重意思,拖長文句,這種修辭
手法叫鑲嵌法。
例:「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遊山西村〉
‧ ‧ ‧ ‧
「我們對一草一木,一泉一石,都須下功夫觀察。」

4
‧ ‧ ‧ ‧ 老舍〈人、物、語言〉

(十五) 層遞:按照事物性狀的大小、輕重、深淺、遠近、範圍等區別,逐
層遞加或遞減地描述事物,說明道理的修辭法。
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丑下〉
‧‧ ‧‧ ‧‧ ‧‧
「不獨是對於一個人如此,就是對於家庭,對於社會,對於
國家,乃至對於自己,都是如此。」梁啟超〈最苦與最樂〉

(十六) 引用:在和別人說理或辯論時,為使對方心悅誠服地接受自己的觀
點和主張,故常常要引經據典,引用名人先哲的言論,來證
明自己的觀點和意見正確,這修辭方法叫引用法。
例:「古人云:『名者公器,不可以多取。』僕是何者,竊時之
名已多。」 白居易〈與元九書〉

「曾子云:『吾日三省吾身。』只有在自知的鏡子裏,才能
真正地照出你自身的優劣。」 孟瑤〈自知與自信〉

(十七) 反語:說者表面的意思和實際要表達的意思,完全相反,使語言風
趣幽默,引人深思,或產生強烈的諷刺效果,便叫反語法。
例:「日前掐死了一個丫鬟,尚未結案,今日又殺了一個家人。
所有這些喜慶事情,全出在尊府。」 《三俠五義》

「這是民國六年的天,大北風刮得正猛,我因為生計關係,
不得不一早上路,一路幾乎遇不見人,好容易才雇定了一
輛人力車,教他拉到 S 門去。」 魯迅〈一件小事〉

(十八) 避諱:說話或寫文章時,遇有犯忌觸諱的事物,便不直說直寫該事
物,而用其它的話來裝飾美化,叫做避諱。
例:「現今還有香火,地畝,以備京中老了人口,在此停靈。」
‧ 曹雪芹《紅樓夢》

(十九) 倒裝:在文句中故意顛倒詞語的次序,以達加強語調和音節,或錯
綜句法等效果的修辭方法,便叫倒裝法,

5
例:「古木鳴寒鳥,空山啼夜猿。」 魏徵〈述懷〉
‧‧‧ ‧‧‧
「紅豆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杜甫〈秋興(八)〉
‧‧‧‧‧‧‧ ‧‧‧‧‧‧‧

(二零) 雙關:利用語言文字上同音或同義的關係,使一句說話牽涉到兩件
事物上,便叫雙關法。

例:「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竹枝詞〉
‧ ‧
「空對著,山中高大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 曹雪芹《紅樓夢》

(二一) 析字:字有形、音、義三方面;把所有的字分析為形、音、義三方
面,若別的字有其中一面和它相合、相連,隨即借來代替,
或即推衍上去的修辭方法,叫做析字法。
例:「十八孩兒主神器。」 明末民謠
‧‧‧‧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曹雪芹《紅樓夢》
‧‧
(二二) 回文:運用詞序回環往復的語句,表現兩種事物或情理的相互關係
的修辭法,叫做回文法。
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老子》

「池蓮照曉月,幔錦拂朝風。」 王融〈春游回文詩〉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