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2

38 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选 Paper Selection for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Architectural History / 南方建筑 / South Architecture 2011.

中国早期寺院配置的形态演变初探:塔·金堂·法
堂·阁的建筑形制
Topological 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 early Chinese Buddhist Monasteries:
Layout of Pagoda, Buddha Hall, Lecture Hall and Pavilion Tower

王维仁1 徐翥2
Wang Weijen  Xu Zhu

摘要 在以塔/浮图为中心的佛教寺院原型传 residence to the service of Buddha” among adopted from materials including archive

入中国之后,经过“舍宅为寺”的汉化发展过 aristocrats after the Han dynasty, reached its documents, pictorial representations in

程,在南北朝的后期进入了形态发展的高峰。 typological climax during the fifth and sixth Dunhuang murals, archeological excavations

以永宁寺和日本法隆寺等几个寺庙作为这一时 century. Looking through key examples like and few surviving monuments in China, Japan

期形态配置的例证看来,由于对佛像崇拜的宗 Yongning Monastery and Horyuji at the time, and South Korea, This paper finally arranges

教需求,金堂的地位日益重要,寺院开始将金 the Buddha hall had became increasingly all available samples in a chronological order

堂与塔的位置,作或左右、或前后地并置。这 important as the result of popular needs for examining their evolution typologically.

种形态学上的多样发展一直延续到了唐代,在 on worship of Buddha image. Variations of By building up the tentative traces of their

金堂的地位日渐巩固后,才确立了在中轴线上 arrangements on the location of Buddha hall development from late Han through Northern

以山门、金堂和法堂为主体建筑的寺庙配置。 and pagoda during the period, implied a trend and Southern Dynasty, all the way to late Tang

从初唐开始,塔的重要性进一步降低,配置上 of new interrelation between key building and the five Dynasties, this paper intends

开始将塔列入别院;同时,汉化的建筑元素如 elements along the main axis. This diversity to look into key questions on the formal

钟楼和楼阁也配合着中轴线的组成逐渐成为寺 of typological transformation continued to transformations of monastery in early China,

院配置的重要组成。这一系列佛寺配置的演变 develop until the preeminence of Buddha hall addressing the role and layout on pagoda,

过程,也反映了这段时期各种佛教思想的产生 was commonly accepted in Tang dynasty, Buddha hall, lecture hall and pavilion tower in

与变迁以及寺院使用模式的本土化,从而导致 while the dominance of layout sequence on the temple complex.

的建筑形制的改变。 gate hall, pagoda, Buddha hall and lecture hall KEY WORDS Pagoda, Main Hall/Buddha

  本文试图从形态发展的角度,就中国及东 had also finally established. Meanwhile, the Hall, Lecture Hall, Pavilion (ge 阁)

亚的实例与文献记载,包括敦煌壁画、《洛阳 significance of pagoda continued to decrease 中图分类号 TU-86

伽蓝记》及《法苑珠林》等诸多文献中出现的 during the Tang, and it eventually developed 文献标识码 A

佛寺描绘,以及近年来永宁寺,青龙寺等考古 into a separate building cluster outside the DOI:10.3969/j.issn.1000-0232.2011.04.038

资料的发现,将文字记载、考古发掘与现存的 central monastery enclosure. During the 文章编号 1000-0232(2011)04-0038-12

实例进行图面的排比,作为寺院形态演化的推 same period,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测。这个图面排比的研究,以时间为主轴探讨 forms such as pavilion tower (ge) and belfry,

从东汉至南北朝一路到晚唐和五代,佛教寺院 gradually established their importance and

配置的可能形式发展轨迹;并就金堂、法堂、 became key elements of Chinese Buddhist

寺塔与大殿或楼阁等的形制关系,提出一些初 temple. This series of formal transformation

步的观察和问题。 on Buddhist temple in this period was not only

关键词 塔/浮图;金堂/佛殿;法堂;阁 a refl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ABSTRACT Chinese Buddhist monastery philosophically, culturally and socially, but

originated from its Indian prototype, adopted was also the major change of use pattern as

the form of timber pagoda and the layout of the result of localization on monastery layout. 作者简介 1副教授;2硕士研究生;1&2香港大学

courtyard in the vogue of “donating one’s   By mapping diagrams of temple layout 建筑系(中国香港)
2011.4 South Architecture / 南方建筑 / Paper Selection for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Architectural History 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选 39

前言 明确。 能上仍是按照当时印度佛寺中支提殿以塔为中

  自佛教传入中国,佛寺作为一种负荷文化   考虑到文献中因解读传译及描述缺失而 心的方式来安排布置,但建筑形式上可能已与

的建筑形式,由外来的塔寺原型,和本土的合 不可避免的误差,我们所建构的猜测图仅仅 印度原制大相径庭。

院及楼阁形式交错影响,一路发展成今日形制 是作为一种推论的方式,而远非考古学的严谨   当时中国的传统建筑是以方形或长方形的

完备的中国寺院形态。在这个漫长发展的过程 复原,其目的在于和现有的实例或考古发现互 木结构为主,印度的塔(Stupa)则是圆形的砖

中,这种异质异形的建筑形式,在和本土的建 相印证,作一个形态思考方式的连接。采用的 石结构。印度现存最古老的桑奇大塔、拜拉特

筑形式融合变化中,出现过哪些分异和哪些结 例子一半为现存或考古的实例,另一半则是以 铭文山支提殿和阿旃陀支提窟中,佛塔周围的

合?这其中哪些功能和形式产生了转形,同时 《洛阳伽蓝记》等文献以及敦煌壁画等图像为 礼拜道受圆形形式的影响也呈圆形。(见图1)

产生了哪些新的功能和形式?这是本文要尝试 根据而绘图。这其中难免有许多猜测和主观的 而“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妙,

探讨的问题。 判断,也是为求对问题有进一步讨论的不得不 为四方式。”虽因当时佛塔与佛寺皆可称作佛

  佛教寺庙形制的演变,从最早的刘敦桢先 然。 图,不知具体所指,然而已可看出将印度的圆

生到后来的傅熹年、宿白先生等,都有许多重 形砖塔石改为方形木塔的可能。汉代,木结构

要的研究和论述。本文希望在这些重要研究的 建筑的形式已经达到了很成熟的阶段 4),因此

基础上,综合文献和实物,透过形态学的图面 在最初缺乏建造砖石佛寺的条件下,利用汉民
佛塔 法堂/讲堂 佛殿/金堂
比较和分析方式,尝试将这个由“以塔为中 居的木结构来表现方形的院落和建筑是一种很
1)
心”转向“以佛殿为中心” 的过程 ,在时 可能的思维模式。南北朝之后随着交流的进一

间和形态发展上,做更进一步的图面整理和讨 步深入,新的建筑技术的传播,砖砌的塔开始

论,以期对这个形式多元发展与转变的过程, 在中国出现。
阁 山门 回廊
有更深入的了解。   当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在印度已经是进

  在涵盖不同地理范围和时间点的近百个 图例 入了大乘佛教盛行的前期,大乘佛教讲求利益

例子里,为求叙述的合理逻辑,本文以分期 一切众生,其中设置佛像作为累积功德的重要

的方式,从东汉佛教东传的白马寺开始,到北 1 东汉至西晋(~189AD-316AD) 浮屠祠- 方式,在佛经中被大大地弘扬。从白马寺的记

宋汉化佛寺原型的确立结束,以佛寺平面配置 寺:单塔中心的原型 载中我们无法得出佛塔中是否供有佛像,而从

简图的方式逐一讨论。在图面分析的方式上,   早期印度的佛教建筑(印度称僧伽蓝摩 同时期印度的支提窟中心塔柱上刻有佛像这一

本文将佛寺核心区域的构成:塔,作为金堂的 sangha-rama),有露天的砖木结构寺院和 事实看,中国的佛寺是有可能在佛塔中供奉佛

殿和阁,法堂,围廊,山门等基本元素,分别 依山开凿的石窟寺两种,前者约与释迦佛同时 像的,其情景可能如日本法隆寺的五重塔般,


2)
以不同的图面符号代表,在建筑平面配置上表 ,后者约在阿育王时代出现。石窟寺是为了 在中心柱的四面放置佛像。值得注意的是,汉

现出相对的位置关系,和相对的大小比例。在 在雨季完成念诵和绕塔礼拜等宗教活动,因此 晋时中国人受到礼法与国法的双重约束,不得

时间的关系上,本文以:1.东汉到西晋,2.东 从来源上讲亦是砖木寺院的再现。露天的寺院 出家作比丘,正式的僧侣皆来自西域和印度,

晋南北朝前期,3.东晋南北朝后期,4.隋代到 有精舍(Vihara)和支提殿(Chaityagrha) 如白马寺这类的佛教建筑即是官方供给国外僧

盛唐,5.盛唐到晚唐,6.五代到北宋,为五个 两种,精舍往往有一个方形大厅,周围建有一 侣修行译经的场所。而另一方面,当时的东汉

主要的发展阶段。在地理空间上,除了中国之 圈小房间供僧侣居住,房间入口和方形大厅相 从朝堂至民间皆风行图谶占候之说,佛教在民

外,本文同时将日本和韩国的实例作为重要的 通。支提殿为圆形塔(Stupa)殿,与石窟中的 间难免成为鬼神方术的附庸。从最开端的“汉

分析对象,因它们可同中国的文献记载互相对 支提窟很相近。可见除精舍这一类具有居住功 明梦神”,已是将佛陀认作西方的神,而楚王

照,弥补中国现存实例的不足。案例的选取 能的建筑外,早期佛寺的核心区域无疑是以中 英“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汉桓帝

上,在缺乏留存实例的限制下,为求推论当时 心的塔(Stupa)和周围的绕道为基本元素的。 “设华盖以祠浮图老子”,直至汉末,始终以

寺院形态的蛛丝马迹,本文大胆的将文献的文   公元1世纪佛教经由西域丝路传入中原。中 黄老浮屠并称,可以想见当时世俗中佛教的状

字描述和绘画记录,直接以图面的配置来表 国第一本系统总结佛教的官方著作《魏书·释 况 5)。这种特殊状态下的佛教可能也是中国佛

现。在最后结论的形态演化图里,我们将现存 老志》中记载,最早的佛寺洛阳白马寺“…… 寺一开始就需要设立佛像礼拜的原因。汉代的

和考古实例绘制的配置图放在时间轴的上方作 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 佛寺形制仅能从史书记载中加以推测,《牟子

为主要论证,而将文献和绘画推测的配置图放 之” 3),虽说“犹依”但仍“重构”,则大概 理惑论》 6)中的白马寺和《三国志·刘繇传》

在时间轴的下方来提供对比参考,以求分析的 可以猜测自一开始中国的佛教建筑虽在平面功 中笮融所建浮屠祠 7)中,似乎正分别代表了这

两类佛寺。于此可以看到佛寺建筑最初形式上

的中国化。笮融浮屠祠似乎是在重楼式的中国

本土建筑上层安置佛像,并在周围设立架空二

层的复道供僧,从功能上看类似于印度的支提

殿。(见图2)供佛陀于重楼之上正好与当时神

1 2 仙好楼居的思想相应,而复道除了供僧之外,
40 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选 Paper Selection for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Architectural History / 南方建筑 / South Architecture 2011.4

还可以作为顺时针的礼拜道,外垣自然作围墙 变化的社会中人更加需要精神的寄托,佛教在 前精舍式的佛寺和塔寺也自然出现了结合,产


8)
。整个建筑很可能类于近年出土的两汉陶楼 这一时期得到极大的发展。佛寺布局以之前的 生出佛塔-法堂这种形式的布局。东晋时期士

院明器,如武威雷台汉墓所出的陶楼院(见图 单塔中心为起点,逐步复杂分化,而这一情况 大夫崇尚玄谈,而佛教僧侣也多有引用儒道言

3)。该陶楼院平面呈长方形,周绕院墙,墙前 自五世纪末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4AD) 论来解释经典,如支道林用庄子逍遥游来附会

面正中建门楼, 以来日益显著,与之几乎同时,南朝梁武帝无 佛教“空无”的概念,《世说新语》中多有纳


12)
墙上四隅建角 上尊崇佛教,其变革又远远大于北方 。本 入。文献记载中北齐邺城显义寺至北朝后期仍

楼,各角楼间设 文为突出演变之迹,以五世纪为界,试分东晋 保持典型的塔堂布局19)。而东晋建康著名的瓦

置有栏杆的天 南北朝时期为前后两段,来讲述这一时期出现 官寺在兴建之初,也是这一布局形式20)。但这

桥,院墙左中右 的多种佛寺布局形态。另一方面,从各种对当 一布局形式在之后即罕见于记载,似乎只是后

三方又设复墙, 时“舍宅为寺”的描述中,也提供几种我们推 来佛塔-佛殿-法堂布局的过渡形式。推测由于

复墙内中部立有 论的形态发展可能。基本上当时住宅的四合院 同时期佛殿的出现与兴盛,而法堂作为同形式

五层高楼。这种 围廊的形式,提供了以塔为中心的佛寺配置框 的框架结构建筑物,很容易就可以改作佛殿,

3 武威雷台汉墓陶楼院 塔与佛殿结合体 架,而原有合院住宅中心的堂屋,也逐渐分别 成为佛塔-佛殿布局,因此在之后即渐渐被代

的中心建筑,后世再也没有出现过,有学者认 发展成供佛的金堂和读经的法堂。另一个重要 替(见图6)。

为这是当时对印度佛教传统了解不确切的情况 的发展是双塔的出现,以及多佛殿的产生,带 2.4 佛塔——佛殿——[法堂]


9)
下,与自身宗教热情结合的产物 。 动了佛寺配置的多元发展。   佛殿的出现,从文献记述上看,大约是在

  从三国开始,名教渐渐在社会动乱中失去 2.1 单塔中心 4世纪下半叶 21) 。从放置佛像的功能上看,

了约束力,士人中清谈之风大兴,也使得佛教   塔仍是这一时期佛寺中最主要的建筑物, 佛殿和佛塔是有很大程度上的重叠之处的,但

进一步的发展,译出的佛经变多,使得佛教神 因此以单塔作为寺院中心的佛寺成了一种最常 佛殿比起早期的木结构塔来说,是能够放置较

话色彩渐淡,脱离方术而独立。三国时期吴孙 见的配置情况。而北魏时期(479AD)的平城 大较多佛像的。早期塔的中心刹柱使得其放置

权建立第一所称为“寺”的佛教建筑中10),立 思燕佛图遗址的发现13),作为这一时期唯一可 的佛像数量一般不超过四尊,且像不能过大,


14)
塔即为建寺仍是当时佛寺的特点,可知佛塔是 凭借的实证,正是单塔中心式的佛寺 。思燕 然而佛殿则不然。东晋开始南北方似乎有一股

唯一重要的建筑物,精舍中的法堂的重要性尚 佛图遗址也让我们推论了这些塔寺可能都是在 礼拜过去七佛的宗教热潮,这在麦积山石窟中

未完全建立。到了西晋末年,洛阳城已经有了 方院里的方塔形制。其他文献中记载的这一时 可以看到实例,而这样的功能在佛塔的空间是

42座佛寺,从其中盘鵄寺11)的记载中已经可以 期单塔为中心的佛寺颇多,似乎都是单塔方院 不容易达成的。这种因佛像过多而特意建立佛


15)
看出讲堂和僧房的存在,类似于印度精舍的形 的形制 (见图4)。 殿的做法有可能是佛殿产生的原因之一22),另

制,与汉代相比,讲堂的重要性开始突出。 2.2 双塔 一原因则可能是这一时期大型的佛像开始出现


23)
  在晋室永嘉南渡,中原政权迭代之前的文   东晋开始出现的新形式是在寺院中建造双 。至于佛殿与塔的关系,或以塔为主,或以

献记载中,我们已经可以找到能比照当时印度 塔,两塔横向东西布置,周围仍绕以廊庑。这 佛殿为主,由于缺乏材料,难于考实。尺度巨

佛寺的两种形制的建筑,其中“浮屠祠”这一 种布局在中轴线在没有主要建筑物,将寺院中 大的荆州河东寺24)似乎可以说明当多个佛殿的

形式是以单木塔/重楼为中心,周围围绕以方 心分于两旁,是这一时期的首创。如建康长干 寺院中建有塔时,仍是以塔作为中心来安排。


16) 17)
形的复道院落,“精舍”的具体形制由于缺乏 寺 和湘宫寺 中所见最初的双塔配置,或由 这种特殊的三佛殿绕一塔布局,与之后高句丽

考古实证,难以详细考证,但从其功能来看, 单塔承袭而来,或因特殊原因(欲起十层不可 的定陵寺和金刚寺,以及日本奈良飞鸟寺相

可能影响了之后法堂的建筑形式。不论如何, 立),与后世设置双塔的寺院尚有所不同。而 同,由于河东寺的名声较大,不排除二者间可

如何消化“塔”这一异质元素的方式,在早期 据北魏时期的《大代宕昌公晖福寺碑》记载, 能的师承关系(见图7下排)。值得注意的是,

的佛教寺院中显示出两种文化的冲突。这一消 晖福寺双塔是专门为皇帝双亲所建立,这是在 在平城僧朗所建寺中法堂禅堂等与佛殿同时出

化的过程,一直伴随着佛寺布局的演变而进行 佛寺中首次因某一特定原因建立双塔,似可视 现的来看,似乎暗示佛塔——佛殿——法堂这


18)
着。 为后世双塔的起源 。而此寺中也有法堂,则 一后世盛行布局的出现,而同时期百济金刚寺

整体布局类似于双塔——法堂式(见图5),为 的遗址发掘也与之印证(见图7上排)。

2 东晋南北朝前期(316AD-494AD):多元形 以下要谈到的塔-法堂布局的流变。 2.5 精舍式佛寺

式的出现 2.3 佛塔——法堂   东晋时精舍式的寺院在塔寺佛殿的影响

  在东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频繁,须臾   论述佛法和讲经的空间需求,使得因此以 下,功能上不单单针对僧侣讲学,寺院的建制

4 5 6
2011.4 South Architecture / 南方建筑 / Paper Selection for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Architectural History 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选 41

在,唯一发掘出遗址的就是在《洛阳伽蓝记》 寿殿者,诸师礼忏诵念之场也。”34),也是采

中记述最详的永宁寺 29) 。从对永宁寺遗址的 用三金堂。值得注意的是,现存的十五层嵩岳

考古发掘来看,基本上和《洛阳伽蓝记》中的 寺塔,是砖砌密檐塔代替楼阁式塔位于佛寺中

记载相同,为山门——塔——佛殿布局(见图 心的第一次出现,也是中国后世砖塔的滥觞。

9),以方形楼阁式木塔作为佛寺的中心,佛 这与南北朝早期的荆州河东寺,高句丽的定陵

殿位于塔的北面;塔依然保持中心的地位,而 寺(5世纪上半叶)和金刚寺(498AD),以及

中轴线北面的次中心位置出现了中国式殿堂建 日本稍后的飞鸟寺(588AD)的布局相同(图

筑。这与之前提到的范晔在《后汉书·陶谦 10)。

7 传》记载相较,则可发现佛殿的出现替代了
逐步扩大,开始兴建大量的 塔,作为安设佛像功能的需求。据《魏书·释
附属房舍 25)。此类精舍的配 老志》记载,北魏文成帝兴光元年(454AD)
置以僧侣修行需要的佛殿和 在平城五级大寺内铸丈六金像五躯,如此大的
法堂为主,或多没有布置佛 佛像恐怕难以放置在塔内 30) ,在之前南北朝
塔,如《枳园寺刹下石记》 8 早期时我们曾推测佛殿出现的原因,在这里终
26)
中记载王劭所建精舍 。同时由于不同国家 于有了确切的证明。另外《洛阳伽蓝记》中记
间的割据征战,不利于清修,僧侣开始选择名 载,永宁寺的佛殿里有丈八金像一躯,中长金 10

山建立精舍式佛寺,如东晋著名僧侣释道安的 像十躯。永宁寺塔是洛阳最高大的塔,又是全   日本这一时期的佛寺,除了飞鸟寺的三金


弟子惠永、慧远先后赴庐山,皆建精舍、起堂 寺主体,这些像却安置在殿中而不是塔中,除 堂布局以外,奈良的四天王寺(593AD)则
殿,或立房殿、置禅林27)。这一类精舍由于地 了表明殿比塔更适宜安置佛像31),也预示了日 是和永宁寺相同的布局。最著名的实例是在比
28)
形所限,往往不拘于对称形式 。 后佛殿地位的进一步提高。 较晚期的法隆寺,出现了将佛殿与塔并置的情

况,虽然这一形式至今仍是个孤例,法隆寺是
3 东晋南北朝后期(494AD-589AD):多元形 否重建在学术界尚无定论,然而这样的配置明
式的发展 显的表示了金堂与塔的同等重要,在某种程度
  据《辨正论》和《魏书·释老志》记载, 上也标志着佛殿地位的提升,

北魏有寺院13727所,而梁也有佛寺2846所。 与塔的地位互相呼应。法隆

南北朝的后期,中国佛教才算是真正进入了本 寺的金堂虽然仍是一个单层的

土化的阶段,多元的形式也发展到了最高峰。 佛殿,外形却和中国日后出现

除了佛塔和佛殿同时作为佛寺的主体,这种配 并且日益重要的的阁相似,这
9 也是一个令人寻味的发展线索
置关系得到确立之外,双塔和法堂都有进一步

的发展。这个时期更开始出现了仅是以佛殿和 (图11)。 11
    在 南 朝 , 佛 塔 —— 佛 殿 式 布 局 也 能 在 文
32)
法堂为主体的寺院,以及以阁为主要佛殿建筑 献中找到踪迹 。自百济自武宁王(501AD-   另一方面,许多同一个时代的石窟寺的形
的形制,同时还有别院的出现。 522AD)以来,文物制度多受南朝影响,朝鲜 制以及其内存留的壁画,也可以作为我们了解
  在南北朝时期的中原佛寺建筑中,最重要 三国时期的佛寺遗址大多以塔作为寺院中心, 当时佛寺配置形式的一些参考,虽然敦煌莫高
的是有考古遗址发现的永宁寺,以及最为实物 佛殿作为次要配置(见图9)。虽然我们也可以 窟北朝壁画中没有描绘完整的佛寺,石窟本身
的嵩岳寺塔。其他可供参考的材料有敦煌云冈 看到许多的后世没有的佛殿配置形式的出现, 的形制似可以作为当时佛寺建筑的缩影,因印
麦积诸石窟以及文献记载。而同时随着佛教建 但与永宁寺大体相同将佛殿布置在塔的后方 度的石窟寺本身即是露天寺院的岩石化35)。印
筑在这一时期内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这 的,有新罗的皇家大寺皇龙寺(553AD),以 度的支提窟平面呈狭长的马蹄形,分作前后两
两个地区自南北朝时期开始即大量接受中国文 及百济的金刚寺(5世纪),定林寺(566AD) 个空间,前部是长方形的礼拜空间,后部半圆
化。特别是日本,在佛教传入初期,其佛寺建 和陵寺(6世纪下半叶),这些都是可以作为推 形平面的中心凿出圆形塔,在塔的周围形成通
筑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当时中国的风貌,可作为 测南朝佛寺的中心布局情况的旁证。有学者怀 道,完全仿造了支提殿的形制。当凿窟之风传
极珍贵的例证来加以对比。朝鲜半岛当时处于 疑百济定林寺的布局,或有仿自建康钟山当时 入中国后,敦煌北朝时期的石窟主要是模仿支
33)
高句丽——百济——新罗的三国时期,虽当时 有名的上定林寺(~435AD)之可能 。 提窟,即中心塔柱式。但是这种窟形在中国发
的建筑已完全不存,但20世纪以来已发现近10   前文提到,这时期也有在中心伽蓝设置 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除了窟形主要变为类似
座当时寺院的遗址,这批寺院从五世纪初到七 三座佛殿,分别布置在塔的左右和后方,如 围合的方院的形式,中心塔也不再是圆形,而
世纪初,将我们有确实事例的研究范围往前推 与永宁寺同时期的嵩岳寺,是北魏宣武帝离宫 统统变为方形,比如北魏中期的第254窟。在
移了近100年。 改建二层,其中“十五层塔者,后魏之所立 云冈石窟中,这种方塔还雕凿出各层仿木结构
3.1 佛塔——佛殿 也。……其东七佛殿者,亦曩时之凤阳殿也。 的塔檐和柱枋斗拱,可见是以中国当时通行的
  中国现存的南北朝时期佛寺建筑已不存 其西定光佛堂者,瑞像之戾止。……后有无量 木塔样式作为蓝本。第322窟的《李可让修莫
42 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选 Paper Selection for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Architectural History / 南方建筑 / South Architecture 2011.4

12 13 莫高窟第420窟佛殿 14 15 16

高窟佛龛碑》(唐圣历元年 698AD)云:“后 此时楼阁开始出现在佛寺中,但尚属于次要地 形制在南朝更为普遍。南朝佛寺由于受到山林

其涅盘之变;中浮宝刹,匝四面以环通;旁列 位。但文献中可以找到在更早之前宫殿中就有 建筑的影响,往往并非规整的形制,在没有考

金姿,俨千灵而侍卫。”说明了石窟是对寺院 类似的布局39)。到了北魏时期,出现了将阁代 古实例的情况下,难以推测。但除设立中院


40)
的一种模仿,这些事例正好与永宁寺的配置可 替佛殿作为佛寺中心的配置 ,其中佛殿、 外,众多别院的产生则是这一时期南朝大型佛

以相互印证(图12)。 阁、宝刹交替使用,似也说明在当时这三者在 寺布局的一个突出特点,如梁武帝所建大爱敬

3.2 佛殿——法堂 一定程度上形象的类似性。这种稍稍异于后世 寺、大智度寺和同泰寺42)。北朝佛寺虽规模宏

  虽然没有留下遗迹,但是从《伽蓝记》 阁的“阁”可以在时间稍后的隋代莫高窟壁画 大,但未尝见文献记载有可以独立于中心伽蓝

的记载中可以得知,另外一种更加中国化的 中看到,如第420窟窟顶西面的法华经变释迦 之外的别院产生,南朝佛寺的这一特点被之后

寺院,山门——佛殿——法堂式寺院,也在这 佛说法图中,释迦佛所处的殿堂是三层高阁的 的隋唐大型皇家佛寺继承下来,并被如《戒坛

个时期出现并且盛行。在当时的皇室贵族中, 建筑形制,两侧有配殿,阁前方类似山门,这 图经》等作为模板摹写。值得思考的是,从描

“舍宅为寺”的风气盛行。如何将一座贵族府 种配置后世所无(见图14)。但细究此类阁与 述中这种别院的形制与当时印度的大型佛寺如

邸转作一座寺院,最好的方式似乎就是利用已 后世不同处在于佛像只处于第一层中,而非通 那烂陀寺很相似(图17),而在南北朝时期,

有建筑,“以前厅为佛殿,后堂为讲室36)”。 层,这样似乎也可以将这种阁视作重檐或三檐 佛教多从海路先传入南朝,如禅宗初祖菩提达

北魏洛阳城中,除皇家建立的大伽蓝,其余多 之佛殿,如在考据实例,则举奈良法隆寺金堂 摩即是先随海船抵达刘宋,再渡江北上至洛

为这种小型寺院。仅《伽蓝记》一书就有九座 为例,从构造上更近似于阁,但内部的佛像陈 阳。则可能齐梁的佛寺建筑相比北方,受到更

佛寺是由“设宅为寺”的方式建立,而且我们 设也并没有超出一层的范围,恰与第420窟相 多来自于印度的影响。

有理由相信,由于建塔需要更加雄厚的财力, 同,则可作为当时这种过渡形态的旁证。   也有一类拥有别院的寺院,是由旧有的佛

因此有更多书中未记的佛寺也是佛殿——法堂 3.4 双塔 寺扩建而成,如前面提到过的荆州河东寺43)。

这种形制的。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在这九座有   承接南北朝前期的双塔佛寺,在南北朝后 以上道宣所述河东寺设置中院、别院和兴造般


37)
记载的佛寺中,其中有三座另立了塔刹 , 期见诸文献而具有双塔形制的佛寺,南北各有 若台,约是梁以后的情况。这种从小到大的演

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当时佛塔的重要性。 一个,包括了北魏的明练寺 41) (图16)。如 变过程,也是当时众多佛寺的发展趋势(图

根据推理,在这样的寺院的中心院落部分,因 果拿同时期的其他寺院形制来参考,这两个双 18)。

原有布局将佛殿作为中心,应该没有足够的空 塔的寺院可能还有佛殿或讲堂在中轴线后方,   从这一系列的寺院中可以看到,南北朝时

间来安置塔,即便安置则塔的形制也只能大大 类似于后来日本奈良药师寺的双塔配置。双塔 期的塔寺中,塔的中心地位是无庸置疑的,而

小于原有的佛殿。当如需设立五级或七级如此 的左右对称配置,虽然塔的数量上多过单塔, 佛殿与法堂则表现出相当程度上的自由性,但

巨大的浮屠时,则只能设置于别院之中,那么 几何上塔的重要性却相对的降低,反而是相对 是仍以塔的方位作为中心来安排。法堂可以在

这就有可能是后世塔从中心部分独立出来的原 的衬托了中轴在线的金堂或法堂。就这点来 中心院落的北面与回廊或院墙相连,或在回廊

因。由于无法具体了解塔与原有佛殿之间关 看,双塔的对称配置正如同法隆寺塔和金堂的 外侧。“舍宅为寺”的佛寺则形成了另外一种

系,这一推理也只能籍由以后的考古发掘来印 并置,都暗示了日后金堂终将取代塔的重要地 山门——佛殿——法堂式布局,也强化了佛殿

证。而在朝鲜,佛殿——法堂式布局也第一次 位。双塔的对称配置同时也可以连接上唐代以 在寺院中的主要位置。

有了确实的印证,如百济的东南里寺(6世纪) 后寺院汉化的形制,以左右对称的钟楼经藏取

(图13)。 代了双塔的几何位置。 4 隋代至盛唐:(589AD-767AD):佛殿为中

3.3 阁 3.5 别院:南朝佛寺的一些推测 心的原型

  在这个时期,作为后世盛行的阁这一典型   前面叙述了在舍宅为寺的情况下,在佛殿   隋代至唐玄宗安史之乱间的两百年,是中

的中国式建筑,也在南北朝的后期出现了38)。 法堂的配置下于别院建塔的形制,这样的别院 国中古时期文化社会政治的最高峰。在结束了

17 18
2011.4 South Architecture / 南方建筑 / Paper Selection for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Architectural History 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选 43

持续近400年的南北分裂状态后,大融合的帝 寺形制演变的历史。据记载,建塔的位置并无 住的僧院(图20)。

国拥有了更丰厚的财力,加之佛教的地位得到 一定,或在寺外,或在寺内边隅之地,有的甚   塔不位于佛寺中心并不代表佛寺中没有

持续尊崇,庞大的皇家佛寺在长安洛阳两京出 至破坏了寺内原有的建筑布局 46) 。如《续高 塔,据史料记载,长安佛寺中凡建于唐代并

现,许多旧有的佛寺在重建的同时也有了新的 僧传》卷十《释慧最传》记载荆州大兴国寺于 具有一定规模者,多于寺内别院中建塔。如

形制发展。除了新罗和百济的佛寺继续蓬勃的 寺前步廊处毁廊建塔。这一政策如始皇帝改革 大安国寺,景云元年(710AD)立,寺内

发展,同时期日本奈良的平城京在皇家的大力 度量衡般被广泛的实行,影响了对佛塔在佛寺 “东禅院,亦曰木塔院”;兴唐寺,神龙元年

赞助下,加上遣唐使和僧人的频繁交流,更使 配置中的几何地位,其中心地位不再是不可替 (705AD)立,寺内有“东塔院”。与之同时

得唐朝式样的佛寺在日本达到了发展的高峰。 代。 代的奈良东大寺则是与中心伽蓝外建立东西二

  在中国和朝鲜半岛以及日本的例子中反映   以单塔为中心的佛寺在这一时期,仍然存 塔院,似吸取了隋代和初唐的不同佛寺布局,

出的的寺院多元配置,一方面了显示了佛教寺 在。日僧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记》中记载了 但也体现了塔独立出塔院的特点。我们从许多

院兴建的活力,一方面也暗示了以塔在寺院中 会昌灭法前两个前塔后殿的佛寺配置47)。而已 文献中可以找出塔立别院的旁证,如长安西明

的神圣性和中心性的降低。这个时期的佛寺配 发掘遗址的长安青龙寺(即隋灵感寺 )中心伽 寺山门释道世于高宗年间(658AD-668AD)

置除了印证之前讨论的,在塔的尺度变小移出 蓝部分,也是前塔后殿的布局,和北魏时期的 着《法苑珠林》一书,其中《敬塔篇·兴造


48)
中轴线的过程中,以佛殿为中心的寺院逐渐取 永宁寺相同 。但塔的规模缩小,佛殿的规模 部》记:“又(僧祗律)云,初起僧伽兰时,

代了以塔为中心寺院之外,也让阁的形式在佛 大大扩充,说明即便在前塔后殿的布局中,塔 先规度好地。将作塔处,不得在南,不得在

寺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并酝酿出了多院落 的影响力也在减弱,同时这样一种布局形式已 西,应在东,应在北,不侵佛地。”将佛塔排

的别院形制。敦煌壁画和道宣《戒坛图经》里 不占据主导地位。在日本与朝鲜的同时代实例 除在佛地之外。这些文献印证了我们关于塔重

对寺院配置的描绘正是凸显了阁的重要性与别 中,也可以看到同样的变化。或如川原寺中, 要性降低的假设,而唐代很多佛寺中院不立塔


50)
院的发展。 将金堂与塔并置在佛殿前,一方面可以看成是 而多设东塔院的做法,也与之相互应证。

  这样的发展似乎也暗示了一种解释唐代之 法隆寺布局的进一步延伸,一方面是以佛殿为 4.2 双塔——佛殿——法堂

后砖石塔发展可能,就是从唐开始逐渐的,具 主体以塔和金堂为辅的确立;或如新罗庆州修   双塔对称布置在隋代出现在皇家大寺的建

有中心刹柱的木结构佛塔不在作为佛寺中心出 后的皇龙寺,将三座佛殿并置在佛塔之后,虽 制中,如长安光明寺 51) 。也有在别院建塔之

现,而转化成居于次要位置的砖石塔。如建成 然塔的中心地位依旧,但三个面南并排的佛殿 例,如长安延康坊静法寺52)。在光明寺中,能

于贞观二十二年(648AD)的大慈恩寺,至永 显然是空间的新主题。百济益山的弥勒寺则为 确知是以佛阁作为中心 53) ,而净法寺也能找

徽三年(652AD)才由玄奘法师提出建塔之事 三个并列的单塔-佛殿布局,中间的塔和佛殿 到佛殿的描述 54) 。从此两例来推论,若双塔


44)
,而其中塔的位置应当在中院(或寺院) 最大,连上后面作为轴线终点的法堂。多样化 作为佛寺之中心,则由以前中轴在线的单中心

南门之外。依玄奘的计划,佛塔虽置于中院之 的布局一方面反映了几何的排列机会,却也反 变为双中心;若双塔并非佛寺中心,则必然有

外,但仍在中轴线上。最后由于高宗的干涉, 映了塔的多元形式和具有弹性的配置可能性, 佛殿或佛阁作为中心,成为如同日本药师寺之

“改就西院”,立于中院之外并偏离中轴线的 换句话说,塔的神圣和不可动摇的地位在多元 布局。在药师寺之后,平城京东大寺和唐招提

地方,即是现存之大雁塔。或如立于文明元年 的配置中相对的减弱了(图19)。 寺更进一步,都将塔移出了以佛殿和法堂为中

(684AD)的荐福寺,中宗即位后大加营造,   长安西明寺建成于显庆三年(658AD), 心的院落之外。无论是如唐招提寺在院落外的

但未见有寺内建塔的记录。《长安志》中记 是唐代重要的官方寺院,也是南山律宗祖师道 东西两侧立塔,或是如东大寺在两侧分别建别

载:“荐福寺浮图院,院门北开,正与寺门隔 宣律师的驻锡地,文献中并未提及佛塔 49) 。 院立塔,都宣示了中心塔院时期的结束。别院

街相对。”此塔(即小雁塔)位置位于别院, 另据苏颋《唐长安西明寺塔碑》,寺内有塔, 立塔,则在中心院落部分也有两种可能,一是

且与本寺隔街相望,已出寺外。 但碑文中也不见有关佛塔位置、规模及形式的 仍为前塔后殿的配置,维持这以塔为中心的布

4.1 佛塔——佛殿——法堂 记述,乃是着重于殿堂、观阁的描写。而从近 局,或者更多是在中心是佛殿为主,则可上溯

  仁寿年间,隋文帝下令在天下各州兴建舍 年考古发掘其东面别院的遗址来看,是前佛殿 至之前论及“舍宅为寺”的佛殿布局中别院立

利塔,其选地凡在新建或重建的寺院中者,似 后讲堂,四周围以廊庑的形制,也未有塔的出 塔的配置了。如果再与早一些的奈良法隆寺来

皆以舍利塔为主要建制45)。这深刻的影响了佛 现。另据傅熹年先生推测,此处应是供高僧居 比较,其中心伽蓝配置为东殿西塔,将塔和佛

殿并置在中央,虽然这种配置仅出现在此处和

中晚唐的敦煌壁画之中,但其布局似乎也早已

暗含了在南北朝末期或隋代塔寺中,佛殿已取

得与塔相同重要性的可能。双塔这一形式从文

献和考古上看,随着塔的重要性在佛寺中的降

低,大致消失于隋代以后,成为了隋代这一时

期佛寺的特点之一(图21)。

4.3 [佛阁]——佛殿——法堂

19 20   隋至初唐佛寺中以佛阁或佛殿作为寺庙中
44 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选 Paper Selection for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Architectural History / 南方建筑 / South Architecture 2011.4

23

21

22
24

主题的需求,也可能减低了原有佛塔作为寺院

视觉主题的必要性。这个中心转化的过程正是

对当时实际情况适应的一种体现。

4.4 别院:宗派的影响

  隋至初唐时期的佛寺继承了南朝大型皇家

寺院多设立别院的特点,在这一时期的大型佛

寺中,寺院的规模往往决定于别院的数量。但

与南朝不同的在于,这时的别院已经不再是僧

侣集体修行的场所,而是依功能来分别,如佛

殿院,僧房院,翻经院,宗派院等。可以看

到当时不同的佛教派别并不是分属于不同的寺
25
院,而是统一在一个大型寺院之下,各院拥有

独特的布局,这样的体系对后世的佛寺在不同
55)
心的情况并不少见 ,而在同时代的敦煌壁 中可以找到类似的布局,如第148,172窟的观 的层面有着不同的影响。这样的别院包括了下

画 中 , 我 们 看 到 的 更 多 是 山 门 —— 佛 殿 —— 无量寿经变图中,均把阁放在了中院后部,反 列几种例子:

法堂布局,其原因应该是此种壁画主要为经变 应出初唐时期的布局观念,同时也表明当时阁 ·净土院/极乐院

图,如弥勒上生经变或法华经变,佛殿为主的 已经被提升到了很重要的位置。而到盛唐时,   唐代开始盛行的净土信仰,使得在长安的

布局能方便画师表现出净土中心的佛像。其最 则出现了将佛殿与阁前后排列的中院布局 58)


。 佛寺中常常设有净土院 60) ,但现在只能通过

普遍的形式是正中一座五间大殿,单檐歇山顶 除了阁之外,我们从莫高窟的唐代经变图中可 敦煌壁画和日本的净土寺院来推想唐代的净土

或庑殿顶,左右各立一座三层的楼阁,如隋第 以看到,大量寺院的次要建筑,如经藏、钟 院的形象。以莫高窟172窟观无量寿经变图为

423、436、419窟(图22)。 楼、文殊阁、普贤阁、天王阁、观音(大悲) 例,净土院一般是以佛殿为中心,两侧凹形复

  另外由于这一时期,特别是武周一代,开 阁、慈氏阁以及佛牙阁等,都采用了重阁或台 道回廊连接位于左右两侧的重阁建筑物,往往

始建造高达数十丈大小的巨型佛像,阁这一形 的建筑形式,由此可见阁的确是唐代佛寺中最 为左经右藏,这一形象在日本平安时期的平等

式应景的大量出现,和佛殿处于同样重要的 常用的建筑形式之一,甚至在中轴线上取代了 院凤凰堂中得到了实体的展示(图25)。


56)
地位之上 。初唐的道宣律师和感灵法师, 佛殿(图23)。 ·密宗曼荼罗道场
57)
分别撰写了关于佛寺建造的规范性著作 ,   佛阁的兴起与佛塔地位的降低在同一历史   密宗寺院中最特别的即是供灌顶修法是所

描绘了当时对于理想化佛寺建筑的理解(图 时期发生,使我们不得不去分析其中是否有关 用的灌顶道场,长安青龙寺是密宗的祖庭,其

24)。中心佛寺部分,《戒坛图经》的中院中 联。如果从功能上讲,初唐时期的佛塔,如上 中的东塔院,是有确切记载的密宗曼荼罗道场


61)
轴线布局为三门——佛殿——塔——法堂—— 分析,已经不在适用于放设巨大的佛像,而 。依照《大唐青龙寺三朝供奉大德行状》

楼(阁),《祇洹寺图经》的布局为三门—— 阁,则能够放置几乎任何尺寸的佛像 59)


,因此 记载62),则知灌顶道场设立在寺内东塔院佛塔

塔——佛殿——佛殿——楼(阁),虽然我们 多层中空,内置佛像的高阁成为佛寺中体量最 底层。由于毗卢遮那曼荼罗道场中需以毗卢遮

没有找到这种布局的实例,但是在敦煌经变图 大的建筑物。新兴的高大体量提供了大众视觉 那佛为中心,围绕诸天护法,则此塔的形象应


2011.4 South Architecture / 南方建筑 / Paper Selection for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Architectural History 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选 45

该大不同于之前具有中心刹柱的木塔。这对后

世如辽代的众多佛阁佛塔有着深远的影响。而

根据杨鸿勋先生《唐长安青龙寺密宗殿堂(遗址

4)复原研究》中根据考古资料对转法轮殿的复
63)
原 ,其面阔五间的方形平面完全不同于同时

期的普通佛殿,而与日本弘法大师空海在京都

东寺所建的平面方形,面阔七间的灌顶堂相类 26 27
似,由于空海于青龙寺求学三年,回日本后曾

图写青龙寺殿堂佛塔,则此遗迹很可能为青龙

寺中一处未见记载的密宗院,也是目前唯一可

供查证的唐代密宗曼荼罗道场(图26)。

·禅宗佛寺

  真正具有独特形制的禅宗佛寺并不属于以

上所论及的大型寺院中,最初的禅宗行者并不 28

建立自己宗派的佛寺甚至别院,而自禅宗百丈

怀海开始,“不立佛殿,唯树法堂也”,鲜明

的表达其有别于其他佛寺的特点,这一新规式

的创立,“天下禅宗如风偃草。禅门独行,由

海之始也。”64)但这种不立佛像、不分等级的

规式毕竟与现实环境及社会上礼拜佛像的需求

不相符合,禅宗为求生存发展,寺院布局终究

还是摆脱不了以往佛殿(阁)、讲堂同设的格 29

局,只是佛殿规模相对缩小。现存五代禅宗寺

院如福州华林寺(964AD),依《福州府志》 筑。67)而塔形建筑多位于寺外,并且多是单、 北面回廊的外面,另起一殿堂,可能如《关中


65)
记载 ,可知到五代时,禅宗寺院的建造,已 双层的砖石小塔(图28)。 创立戒坛图经》所记之:“后佛说法大殿”,
不在严格依循百丈规式了。   在《五台山图》中出现了中国建筑史上著 即法堂。山门、角楼、佛殿和北廊外面的殿堂

名的佛光寺,假设这幅图的写实成分有一定可 都是重檐歇山顶二层三间的高阁。除了大法华
5 中唐至晚唐(768AD-907AD):由佛殿到佛 信度,它让我们可以通过图面的呈现对晚唐时 寺,图中又有类似单塔布局的“万菩萨楼”,
阁的发展 期的中型佛寺作一些推测。《五台山图》中出 四周施回廊,角设角楼,正中之佛殿为四层重
  中唐至晚唐大型的佛寺布局,所能依靠的 现的“大佛光之寺”,平面方形,南面正方形 楼,楼两旁各侍坐六菩萨。此四层重楼与木塔
材料除了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及正定开元寺之 山门,周绕回廊,四角置角楼。寺正中重檐歇 相似,且菩萨又侍坐楼侧,因此此楼有为塔
外,主要是壁画以及文献的记载。寺内不立佛 山顶二层高阁佛殿与现存大中十一年宁公遇重 之可能性。塔在寺院正中,并且后面没有佛
塔的做法,显然盛行于晚唐,《入唐求法巡礼 修之单檐庑殿顶七间佛殿不同。而从文献中得 殿,最接近早期单塔佛寺的制度。由于五台山
行记》中记载的五台诸寺,别院众多却罕见塔 知,佛光寺当时是以“三基七间”的弥勒大佛 图描绘的是当时存留的佛寺,当然会有早期单
院。在仅有的实例及文献的记载里,山门—— 阁而闻名 68)
,而五代时期的敦煌卷子上可以得 塔寺存在的可能性。还有甚为特殊的“大清凉
佛殿或佛阁——法堂的纵向排列是最普遍的形 知,弥勒大阁与现存的东大殿,以及可供五百 之寺”,除了山门、回廊、角楼、佛殿之外,
制,如五台山的大佛光寺和扬州的灵居寺中院 人居住的常住院同时存在 69)
。如果这个推论是 佛殿左侧起二层高阁一座,右侧起三层高阁一
66)
。比较例外的是正定开元寺,显示了佛殿正 正确的,则东大殿并非在大阁的基础上重修, 座,假如右侧的高阁视作为塔的话,则相当类
中,钟楼和塔左右对称的布局,此布局可能是 而一直就是作为大阁东侧的佛殿。结合《五台 似日本法隆寺东塔西金堂的配置(图29)。
南北朝已有,但钟楼的建立则是暨初唐戒坛图 山图》和现状来看,则整个佛寺布局上似乎应   中唐之后的经变图中,则呈现了多元的面
经出现钟楼后,唐中末期佛寺汉化之进一步发 是阁-佛殿式布局形制。这和《五台山图》中 貌。有的例子里佛殿和阁毫无疑问占据了佛寺
展(图27)。 出现的另一座“大法华之寺”配置相似。 的中心地位,而塔以逐渐排除到了佛寺之外,
5.1 五台山图和大佛光寺   《五台山图》中在佛光寺周围,尚有好几 或以小型舍利塔的形式出现。但是在其他的例
  莫高窟第61窟五代时期(943AD- 个等级制度与之相等的佛寺,其中接近“三 子中塔继续作为佛寺的中心,但却是以六角形
947AD)的《五台山图》,表现出晚唐五台山 门 —— 佛 殿 —— 法 堂 ” 布 局 的 “ 大 法 华 之 的形象出现,可能是描绘类似法隆寺东侧的八
大小67处的佛寺,可以看出大的寺院都是方 寺”,其平面方形,南面正方形山门,周绕回 角形梦殿形式。这样的六角形的塔寺也在五台
形平面,绕建回廊,山门佛殿、角楼、后殿多 廊,四角置角楼,寺内偏西建佛殿,殿东为一 山图中出现过,显然不只是一种绘图的想象,
为重檐歇山顶二层而中无平座之制的高阁式建 小山,山下流出小溪,蜿蜒于山门佛殿之间, 也让我们怀疑这是否和两百多年后在辽代出现
46 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选 Paper Selection for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Architectural History / 南方建筑 / South Architecture 2011.4

30 31

32

轴线,包括了左右对称的钟鼓楼和藏经阁,或 是与早期佛塔完全不同,而与五台山金阁寺三

着次要的菩萨殿或楼阁,成为日后近千年由南 层金阁内分层设置密宗组像的做法相类似,直

到北佛寺配置的通则(图31)。 接受到唐代佛寺中密宗院的影响,如上文所述

6.2 纵向院落发展与回廊的消失 之长安青龙寺东塔院就是一个例子。

  在所能考据到实例的五代(辽)佛寺中,

除了义县奉国寺71)和大同善化寺之外,其余的 小结

寺庙均没有在中心建筑物四周设廊庑,这是与   傅熹年先生在《中国早期佛教建筑布局演

唐以前佛寺所不同的。在以塔作为佛寺中心的 变及殿内像设的布置》中指出:“佛寺中国化

配置中,四围的回廊起到了供信众作右旋参拜 的特点就是由以佛塔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佛殿

的空间,当塔被佛殿取代之后,信众的行为模 为中心,向着中国传统宫殿、贵邸的形式发

的八角形塔寺相关(图30)。 式由右旋改为直接进入佛殿礼拜佛像,廊庑已 展。……这一步步的演变清楚地反映出中国寺

存在功能缺失的可能性。而当中轴线上出现数 庙由以塔为中心向以佛殿为中心的变化过程,

6 五代(辽)至北宋(908AD-12世纪):纵向 重院落时,参拜者的行为模式则完全由旋转变 它实际上是寺庙布局逐步中国化和向着中国宫

院落汉化佛寺 为了直线式,则两旁的廊庑的消失也反映了功 殿、贵邸的体制演变的过程。这过程大约开始

  晚唐武宗会昌灭法(845AD),对于中国 能的演变。 于南北朝,完成于隋和唐前期。”从当时详实

佛教是毁灭性的打击,佛教由极盛走向衰微, 6.3 辽代塔中心布局的重新出现 的文献记载来看,的确如此。自北魏洛阳永宁

除了因禅宗不依文字和净土宗信众广大而保留   辽代佛寺的另一个独特发展,是在纵向的 寺的塔中心布局后,从唐代开始,塔的重要性

下来之外,其余宗派均断灭了传承。而在五代 佛殿布局中,塔作为中轴线的布局重新的出 开始明显的降低。在初唐长安城中建立的一系

至北宋这一段时期的佛寺发展上,表现为因宗 现,这其中宝坻广济寺的历史是对佛寺布局变 列皇家或官方大寺中,都没有将佛塔列入中心

派间差异减小而导致别院逐渐消失,佛寺形制 迁的很好说明。广济寺的建成历史已不可考, 的规划之中。

继续向纵向宫殿式布局的演进。由于辽金和北 据明代的碑刻,可知寺内最早的建筑为“高   另一方面,如同最后的形态演化图所示,

宋的佛寺实例较多,在这里将主要以现存的实 百八十尺”的木塔72),在辽代重修时,在塔之 这篇论文要进一步论证的是:在这个由塔中心


73)
例来探讨当时佛寺布局的特点,这其中包括了 前建佛殿 ,之后塔毁,在塔的原址建阁。则 转变到以佛殿为中心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尝

纵向的院落序列,院落回廊形式的式微,阁的 可知宝坻寺的布局由最初的单塔中心转变为佛 试,也是一个呈现多元形式的发展过程。这个

发展及塔中心的形式复兴。 殿-塔布局,殿在塔前说明了佛殿的重要性要 过程呈现的几个形式分析的脉络:第一点,就

6.1 佛殿、阁的中心地位 高于塔,之后又变为佛殿-佛阁布局。因此宝 塔的发展来说,包括了由单塔到双塔到别院,

  在这一时期,佛殿和佛阁仍旧保持佛寺的 坻广济寺本身的发展,几乎就是一部佛寺形制 由木塔到砖石塔,然后进一步的和阁的发展做

中心地位70),但在中轴线上出现了数个纵向的 的演变史(图32)。 了连接;第二点,就佛殿的发展来说,包括了

院落。相对佛殿来说,阁往往占据住重要的第   五代至辽宋时,可能是由于密宗在辽代的 由法堂到佛殿,由佛殿到佛阁,最后到众多佛

一进院落的中心地位。现存的例子中除了大同 盛行,又一度出现了高层木塔作为佛寺中心的 殿的纵向院落;第三点,就塔和佛殿的关系来

善化寺没有中阁之外,其余均是以阁为中心的 布局形式,如应县佛宫寺和锦州大广济寺,这 说,这个过程包括了由前塔后殿到塔殿并置,

纵向院落布局,包括了五代的平遥镇国寺,北 应与唐代佛阁的发展有直接关联。随着佛阁的 再到前殿后塔,以及由三殿围单塔,到双塔衬

宋的正定隆兴寺和余姚保国寺,辽代的蓟县独 发展,木塔结构方式也开始有所改变,塔逐渐 单殿的多元尝试;第四点,这个过程也配合了

乐寺和义县奉国寺。这种发展成熟的的汉化佛 吸收重阁的结构特点,甚至在外观上也与重阁 佛教派别的发展产生了丰富的别院形式;第五


74)
寺原型以不同的方式强化整体和局部的对称与 相近 。而从塔内各层置像的方式,也可看出 点,在这个佛寺汉化的过程中,包括院落围廊
33 中国早期寺院配置形态演变图
中国早期寺院配置形
形态演变图
48 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选 Paper Selection for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Architectural History / 南方建筑 / South Architecture 2011.4

的消失和钟鼓楼以及侧殿的发展,都是印度式 6)《牟子理惑论》:“昔孝明皇帝(57AD-75AD在位)……遣使 传》,东晋兴宁年间(363AD-365AD),沙门竺道邻造无量寿像,


者……于大月支写佛经四十二章,藏在兰台石室第十四间,时于洛 高僧竺法旷为之“起立大殿”。
的中心围合空间的弱化和汉民居式的轴线对称 阳城西雍门外起佛寺,于其壁画千骑万乘,绕塔三匝……” 24)《律相感通传》:“荆州河东寺者。此寺甚大。……晋氏南
的强化。从实例或考古或文献来看,这个过程 7)《三国志·刘繇传》:”乃大起浮屠祠,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 迁。……此荆楚旧为王都。……东西二寺者。符坚伐晋。荆州北岸
锦采,垂铜盘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可容三千余人,悉课读佛经,令界 并没属秦。时桓冲为荆州牧。要翼法师。度江造东寺。安长沙寺
的早期是从白马寺的“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 内及旁郡人有好佛者听受道,复其他役以招之。” 僧。西寺安四层寺僧。符坚败后。北岸诸地还属晋家。长沙四层诸
之”到永宁寺和四天王寺的原型建立;中期是 8)宿白·《庆祝邓广铭教授九十华诞论文集——东汉魏晋南北朝佛 僧各还本寺。东西二寺因旧广立。……殿一十二间。唯两柱通梁。
寺布局初探》. 五十五尺。栾栌重迭。国中京观即弥天。释道安使弟子翼法师之所
从法隆寺和药师寺的多元形式到大佛光寺的成 9)A l e x a n d e r C o b u r n S o p e r , E v o l u t i o n o f B u d d 造也。自晋至唐。曾无亏损。……殿前塔宋谯王义季所造。塔内塑
h i s t Architecture in Japan. 像。及东殿中弥勒像。并是忉利天工所造。西殿中多金铜像。……
熟形式;后期则是一路到隆兴寺的汉化完成。
10)《出三藏记集》卷十三《康僧会传》:“会欲运流大法。乃振 寺房五重。并皆七架。别院大小合有十所。般舟方等二院庄严最
从塔的发展来看,其实从初唐一直至辽代,塔 锡东游。以赤乌十年至建业。营立茅茨设像行道。……(孙权)即 胜。夏别常有千人。寺中屋宇及四周廊庑等。减一万间。寺开三
召会诘问。有何灵验。会曰。如来迁迹忽逾千载。遗骨舍利神曜无 门。两重七间。两厦殿宇横设。并不重安。约准地数。取其久固。
都不再成为佛寺的中心,而辽以后兴起的大
方。昔阿育起塔乃八万四千。夫塔寺之兴。所以表遗化也。……权 所以殿宇至今三百年余。无有损败。”
塔,如现存最早的佛宫寺释迦塔,在建筑形式 大嗟服。即为建塔以始有佛寺。故曰建初寺。因名其地为佛陀里。 25)高僧传》卷五《道安传》记兴宁三年(365AD)道安抵襄阳立
由是江左大法遂兴。” 寺,除起塔外,另建大批房舍,并营有堂殿:“(道安于襄阳)乃
上已和初唐时期以前的木构佛塔大相径庭了。 11)《高僧传·卷十》:“犍陀勒者,本西域人,来至洛阳积年。众虽 更立寺,名曰檀溪,即清河张殷宅也。大富长者并加赞助,建塔五
  就佛教的内容来说,从汉代一直到盛唐, 敬其风操,而终莫能测。后谓众僧曰:‘洛东南有盘鵄山,山有古寺, 层,起房四百。”
庙处基地犹存,可供修立。’众未之信,试逐检测,入山到一处,四周 26)《广弘明集》卷十六·沈约:“江左晋故车骑将军琅琊王劭玄
佛教的中国化虽一直在进行,但仍以吸收大于 平坦。勒示云:‘此即寺基也。’即掘之,果得寺下基石,后示讲堂僧 悟独晓,信解渊微,于太祖文献公清庙之北,造枳园精舍……虽房
创造,大规模的佛经翻译持续至8世纪密宗兴 房处,如言皆验。众咸惊叹,因供修立,以勒为寺主。去洛阳一百余 殿严整,而琼刹为树……”
里,朝朝至洛阳诸寺,赴中,暮辄乞油一钵,还寺燃灯,以此为常,未曾 27)《高僧传》卷六《慧远传》:“伪秦建元九年(373AD),秦
盛的时期,在佛寺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也可以 违失。” 将苻丕寇并襄阳……远于是与弟子数十人南适……及届浔阳,见庐
12)宿白·《庆祝邓广铭教授九十华诞论文集 - 东汉魏晋南北朝佛 峰净静,足以息之,始住龙泉精舍……(刺史)桓(伊)乃为远复
看出这种倾向,如玄奘法师兴建的大慈恩寺塔
寺布局初探》 于山东更立房殿,即东林是也……(远)复于寺内别置禅林……营
即是按造印度当时的菩提迦耶大塔修建,而道 13)《文物》1992年第7期《朝阳北塔的结构勘察与修建历史》 筑龛室。”
14)《魏书·高祖纪上》:“太和三年(479AD)八月乙亥,幸方 28)《名僧传抄·惠永传》:“晋太和中(366AD-371AD),(惠
宣律师也尝试以经典的记述来规范佛寺的建制
山,起思远佛寺。” 永)于寻阳庐山……南岭之上筑葺房宇,构起堂殿,与烟霞相接,
75)
。但我们也要注意,这几百年间印度的佛 1 5)《出三藏记集》卷十四《僧伽跋摩传》:“僧伽跋摩…… 名曰凌云精舍。”
以宋元嘉十年(4 3 3 A D)步自流沙,至于京师……初,景平元年 29)《洛阳伽蓝记校笺·城内·永宁寺》:“浮图北有佛殿一所,
教也处于慢慢发展的阶段,其各部派兴盛的过 (423AD)平陆令许桑舍宅建刹,因名平陆寺。后道场慧观以跋摩 形如太极殿。……僧房楼观,一千余间,……寺院墙皆施短椽,以
程大致是从根本乘——菩提乘——金刚乘,这 道行纯备,请住此寺……跋摩供观加塔三层,行道讽诵,日夜不 瓦覆之,若今之宫墙也。四面各开一门。南门楼三重,通三阁道,
辍。” 去地二十丈,行制似今端门。图以云气,画彩仙灵,绮钱青鏁,辉
期间印度的佛寺建筑也在经历着变迁,这种变 《水经注·河水》所记平晋神庙:“又东径平晋城南。今城中有浮 赫丽华。拱门有四力士,四狮子。……东西两门,亦皆如之;所可
迁也随着丝路和佛经,随着鸠摩罗什至法显乃 图五层,上有金露盘,题云:赵建武八年(342AD),比释道龙和 异者,唯楼二重。北门一道不施屋,似乌头门。”
上竺浮图澄树德观化,兴立神庙。浮图已坏,露盘尚存,炜炜有光 30)《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 —— 中国早期佛教建筑布局演变及殿
至玄奘,慢慢地来到中国。这一背景是即说明 明。” 内像设的布置》
《高僧传》卷十三《释慧受》:“释慧受。安乐人。晋兴宁中来游 31)《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 —— 中国早期佛教建筑布局演变及殿
不能假设印度为恒常不变之某一二种样式来推
京师。……尝行过王坦之园。夜辄梦于园中立寺。……每夕复梦见 内像设的布置》
理中国佛寺。因此道宣律师的《关中创立戒坛 一青龙从南方来化为刹柱。受将沙弥试至新亭江寻觅。乃见一长木 32)《文苑英华》卷八五二·王勃·《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
随流来下。受曰。必是吾所见者也。于是雇人牵上。竖立为剎。架 “大宝庄严舍利塔者,梁大同三年(537AD)内道场沙门昙俗法师
图经》和《祇洹寺图经》中所描绘之印度理想
以一层。道俗竞集咸叹神异。坦之即舍园为寺。以受本乡为名号曰 之所立也……法师聿提神足,愿启规模,爰于殿前更须弥之塔。”
佛寺,形制规模上与印度早期之佛寺有很大不 安乐寺。” 又《续高僧传》卷二五《慧耀传》:“昔日导因。今天皇寺是也。
16)《高僧传》卷十三《竺慧达传》中记载:“(竺慧达)晋宁康 见有柏殿五间两厦。梁右军将军张僧瑶。自笔图画。殿其工正北卢
同,而更接近于那烂陀寺或超岩寺那种众多别 中(373AD-375AD)至京师。先是简文皇帝(371AD-372AD) 舍那相好威严。光明时发。殿前五级亦放光明。
院形式的综合体。中唐直至会昌灭法,随着与 于长干寺造三层塔。塔成之后每夕放光。……乃于旧塔之西更竖一 33)宿白·《东汉魏晋南北朝佛寺布局初探》
刹。施安舍利。晋太元十六年。孝武更加为三层。” 34)唐·李邕·《嵩岳寺碑》:“十五层塔者,后魏之所立也。
印度的交流逐渐减缓,佛教慢慢从开放吸收变 17)《南齐书·良政·虞愿传》也记载到:“(宋明)帝(465AD- 发地四铺而耸,陵空八相而圆,方丈十二,户牖数百,……其东七
为收敛转化,如禅宗和净土宗的出现,标志这 472AD)以故宅起湘宫寺,费极奢侈。以孝武(452AD-464AD)庄 佛殿者,亦曩时之凤阳殿也。其西定光佛堂者,瑞像之戾止。……
严(寺)刹七层,帝欲起十层,不可立,分为两刹,各五层。” 其南古塔者,隋仁寿二年。置舍利于群岳,以抚天下,兹为极
佛教的本土化已经达到足以支持更契合的理论 18)《大代宕昌公晖福寺碑》:“散骑常侍安西将军吏部内行尚 焉。……后有无量寿殿者,诸师礼忏诵念之场也,则天太后护送镇
书宕昌公王庆时。资性朗茂。秉心渊懿。……翼赞之功。光于帝 国金铜像置焉。……遥楼者,魏主之所构也。……食堂前古铁钟
产生,而对应在建筑中,佛寺的形制逐渐趋于
庭。……乃磬竭丹诚。于本乡南北旧宅。上为二圣造三级佛图各 者,重千斤,函二十石,正光年中寺僧之所造也。……西方禅院
融合统一,纵向院落式布局特征更为突出,同 一区。规崇爽垲。择形胜之地。……爰自经始。三载而就。崇基重 者,魏八极殿之余趾也。……南有辅山者,古之灵台也。中宗孝和
构。层栏迭起。法堂禅室。通阁连晖。……廓兹灵图。曾是晖福。 皇帝诏于其顶,追为大通秀禅师造十三级浮图,及有提灵庙,极地
时如同“阁”,“左钟右藏”这种汉化的建筑
庆崇皇居。爰建灵寺。……太和十二年(488AD)岁在戊辰七月己 之峻,因山之雄,华夷闻传,时序瞻仰。”
配置在寺院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到了晚唐五 卯朔一日建……” 35)萧默·《敦煌建筑研究》
19)宿白·《庆祝邓广铭教授九十华诞论文集 - 东汉魏晋南北朝佛 36)《洛阳伽蓝记校笺·城内·建中寺》:“普泰元年(531AD)
代至北宋初年,佛教相比之前大大衰微,大多 寺布局初探》:”《法苑珠林》记载,北齐(550AD-577AD)沙门 尚书令乐平王尔朱世隆所立也。本是阉官司空刘腾宅。屋宇奢侈,
数宗派式微甚至消失,佛教建筑在大时代背景 僧范于邺城显义寺讲堂讲经,‘至华严六地忽有一雁飞下。从浮图 梁栋踰制。一里之间,廊庑充盈。堂比宣光殿,门匹干明门。……
东行入堂。正对高座伏地听法。讲散徐出还顺塔西尔乃翔游。’” 朱门黄阁,所谓僊居也。以前厅为佛殿,后堂为讲室。”
下缺乏新变化的因素,佛寺形制继续向纵向宫 20)《高僧传》卷五《竺法汰》记载,东晋兴宁二年(364AD), 37)《洛阳伽蓝记》中所列舍宅为寺之佛寺,计有建中寺、愿会
殿式布局演进,进一步的完备和复杂化。 晋哀帝诏建瓦官寺,寺内“止堂塔而已”。 寺、平等寺、归觉寺、高阳王寺、崇虚寺、冲觉寺、追先寺、大觉
21)《魏书·释老志》:“天兴元年(398AD),……是岁,始作 寺。其中平等寺、冲觉寺、大觉寺另建浮图。
注释 五级佛图、耆阇崛山及须弥山殿,加以缋饰。别构讲堂、禅堂及沙 38)《文选》卷五九·王巾·《头陀寺碑文》:“(齐明帝)乃诏
1)傅熹年《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中国早期佛教建筑布局演变及
门座,莫不严具焉。” 西中郎将郢州刺史江夏王观政藩维,树风江汉,……宁远将军长史
22)《建康实录》卷十二《塔寺记》:“驸马王景琛为母范氏,宋 江夏内史行事彭城刘府君讳諠,……以此寺业废于已安,功坠于几
殿内像设的布置》
元嘉二年(425AD)以王坦之祠堂地与比丘尼业首为精舍。十五年 立,慨深覆篑,悲同弃井。因百姓之有余,间天下之无事,庀徒揆
2 ) 摩揭陀国王频婆娑罗( S e n i y a B i m b i s a r a ) 将竹林精
(438AD)潘淑仪施西营地以足之,起殿。又有七佛殿二间,泥素 日,各有司存。于是民以悦来,工以心竞。亘丘被陵,因高就远。
舍(Venuvana)奉献给佛陀及其圣弟子。
精绝。” 层轩延袤,上出云霓。飞阁逶迤,下临无地。……法师释昙珍业行
3)《魏书·释老志》:“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妙,
23)《高僧传》卷五《释道安传》,东晋释道安建檀溪寺(365AD- 淳修,理怀渊远,今屈知寺任,永奉神居。”
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
375AD),凉州刺史送铜万斤,以铸丈六佛像(约高4米),之后前 39)宋敏求《长安志》载后秦姚兴时:“尝于逍遥园引诸沙门听番
五、七、九。世人相承,谓之「浮图」,或云「佛图」。”
秦苻坚又遣使送来各式佛像,“每讲会法聚,则罗列尊像,……使 僧鸠摩罗什演讲佛经。起逍遥宫,殿庭左右有楼阁高百尺相去四十
4)例见《考古学报》1974年第2期《武威雷台汉墓》.
夫升阶履闼者,莫不肃焉尽敬亦矣。”又《高僧传》卷五《竺法旷 丈。”
5)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2011.4 South Architecture / 南方建筑 / Paper Selection for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Architectural History 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选 49

40)《长安志》卷八中记载:“(崇仁坊)北门之东宝刹寺,本邑里 郑法轮·田僧亮·杨契丹画迹。及巧工韩伯通塑作佛像。故以三绝 疲羸也。建法堂,延讲座,度远近之烦恼也。……然稍增于缔构,


佛堂院。隋开皇中(581AD~600AD)立为寺。佛殿后魏时造,四面立 为名。” 奈罔备于规模。营西位之浴堂,已凭他化;砌中央之秘殿,未遇当
柱,当中虚构,起两层阁,榱栋屈曲,为京城之奇妙,故天子以宝刹为 54)《历代名画记》卷三:“净法寺殿后、张孝师画地狱变。东 仁。”
名。” 壁、范长寿画。西壁亦妙,失人名。” 74)[日]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记载北宋熙宁五年(1072AD),
41)《梁书·诸夷·海南诸国传》:“(普通)四年(523AD) 55)《文苑英华》卷八二○·白敏中·《滑州明福寺新修浮图记》: 成寻参五台山途中见“寺塔十五重如阁”,说明此塔外观与以往传
九月十五日,高祖又至(阿育王)寺设无捴大会,竖二刹,各以金 “仁寿三年(603),崔(彦武)年三十,为滑守……请施宅为寺……由是起 入日本者已有所不同。
罂,次玉罂,重盛舍利及爪发,内七宝塔中。又以石函盛宝塔,分 殿中虚屋,周廊四回,前三大门,庭二其台,架危楼以声钟,植修茎以飞幡, 75)道宣律师·《关中创立戒坛图经》
入两刹下……(大同)十一年(545AD)十一月二日,寺僧又请高 界宇峻严,宛若鹫山,于兹三百有余年矣。”
祖于寺发《般若经》题,尔夕二塔俱放光明,敕镇东将军邵陵王纶 56)《法苑珠林》卷三十三记载,隋开皇年间,江都长乐寺僧释
参考文献
制寺《大功德碑》文。” 住力于寺内造立高阁,并二挟楼。“至大业十年(614AD),自竭
又《金石萃编》卷八九·靖彰《大唐中岳永泰寺碑颂》:“此故 身资,以旃檀香木模写瑞像并二菩萨,不久寻成,同安阁内。”仁 [1] 1930.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v.1 no.1(1930.7).
(明练)寺……千佛二古塔者,昔(北魏孝明帝[515AD-528AD]为 寿、大业年间,天台瀑布寺僧人释慧达在庐山西林寺建造重阁,面 [2] 1980a. 建筑史论文集.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其妹)明练之所起……” 阔七间,栾栌重迭,宏冠前构。又《长安志》卷八·《曲池坊》条 [3] 1980b. 华严寺. 北京:文物出版社.
42)《续高僧传》卷一《宝唱传》记载了梁武帝所兴建之大爱敬 目记载建福寺,本隋天宝寺,寺内隋弥勒阁,高一百五十尺。 [4] 傅熹年 2001a. 两晋, 南北朝, 隋唐, 五代建筑. In: FU, X. (ed.) 中
寺等三寺:“为太祖文皇。于钟山北涧。建大爱敬寺。纠纷协日临 57)释道宣·《关中建立戒坛图经》;释感灵·《中天竺舍卫国祇 国古代建筑史. 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
睨百丈。翠微峻极流泉灌注。钟鲸遍岭[金夭]凤乘空。创塔包岩壑 洹寺图经》 [5] 2001b. 国宝鉴真和上展:唐招提寺金堂平成大修理记念,
之奇。宴坐尽林泉之邃。结构伽蓝同尊园寝。经营雕丽奄若天宫。 58)《旧唐书》卷三十七《五行志》:“大顺二年(891AD)七 Tōkyō, TBS.
中院之去大门。延袤七里。廊庑相架檐溜临属。旁置三十六院。皆 月,汴州相国寺灾。……越前殿飞入佛阁网中。”《宋高僧传》卷 [6] 2009.平等院王朝の美 : 国宝凤凰堂の 仏后壁, Tōkyō :,
设池台周宇环遶。千有余僧四事供给。中院正殿有栴檀像。举高 二十六《慧云传》记载汴州相国寺:“天宝四载(745AD)造大 Heibonsha.
丈八。……及终成后乃高二丈有二。……帝又于寺中龙渊别殿。造 阁,号排云。肃宗至德年中(756AD-758AD)造东塔,号普满者, [7] Adachi, Yasushi 1933.飞鸟奈良时代の佛教建筑, Tōkyō :,
金铜像举高丈八。……又为献太后。于青溪西岸建阳城门路东。起 至代宗大历十年(775AD)毕工。” 又日僧成寻《参天台五台山 Iwanami.
大智度寺。京师甲里爽垲通博。朝市之中途。川陆之显要。殿堂宏 记》中记载泗州普光王寺,也是佛殿后有四重大阁。 [8] 曹汛 . 独乐寺认宗寻亲——兼论辽代伽蓝布置之典型格局. 建筑
壮宝塔七层。房廊周接华果间发。正殿亦造丈八金像。……寺成之 59)《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 师, 1985(3):30-41.
日。帝顾谓群后曰。建斯两寺。奉福二皇。……又以大通元年。于 60)《两京新记》卷三太平坊温国寺条下记“寺内净土院为京城之 [9] 柴泽俊 1999. 柴泽俊古建筑文集, 北京: 文物出版社.
台城北。开大通门。立同泰寺。楼阁台殿拟则宸宫。九级浮图回张 最妙”。 [10] 戴俭 1991. 禅宗寺院布局初探, 台北市: 明文书局.
云表。山树园池沃荡烦积。” 61)《行历抄·在唐日录·园成寺传记》:“[开成五年十月]十三 [11] 窦学智, 戚德耀 & 方长源 1957. 余姚保国寺大雄宝殿. 文物 1959
《建康实录》卷十七引顾野王《舆地志》记同泰寺:“(寺)在北 日。差惟正、共怀庆阇梨遣青龙寺、令见知法人。于东塔院有义 (8):54-57.
掖门外路西,寺南与台隔,抵广莫门内路西。梁武普通中(520AD- 真和尚、解胎藏。日本国行阇梨于此学法。…… [会昌元年四月]四 [12] 杜斗诚 2007. 敦煌五台山文献校录研究,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
527AD)起,是吴之后苑、晋廷尉之地,迁于六门外,以其地为 日。往青龙寺、入东塔院。委细访诸曼荼罗。” 社.
寺。 62)《大唐青龙寺三朝供奉大德行状》:“别敕东塔院一所,毗卢 [13] 圆仁 & 小野胜年 Ennin 1992.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 石家庄:
兼开左右营,置四周池堑、浮图九层、大殿六所、小殿及堂十余 遮那灌顶道场……大历年中,所有恩赐钱物,一千余贯,尽修塔下 华山文艺出版社.
所。宫各像日月之形,禅窟禅房山林之内,东西般若台各三层,筑 功德。” [14] 傅熹年 1998. 中国早期佛教建筑布局演变及殿内像设的布置. 傅
山构陇,亘在西北,柏殿在其中。东南有璇玑殿,殿外积石种树为 63)《考古学报》1984年3期 熹年建筑史论文集. 北京:文物出版社.
山,有盖天仪,激水随滴而转。起寺十余年,一旦震火焚寺,唯余 64)《禅宗寺院建筑布局初探》·戴俭 [15] Hollenweger, Richard R. & Steinmann, Martin. 1999. The
瑞仪柏殿,其余略尽。即更造作而作十二层塔,未就而侯景作乱, 65)《福州府志》卷十六:“华林寺在左一坊,旧名越山吉祥禅 Buddhist architecture of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in Korea.
帝为贼幽馁而崩。” 院,……钱氏十八年,……始创寺,西廊有转轮经藏,今圯,东廊 Ph.D.
43)《律相感通传》卷一:“自晋宋齐梁陈代。僧徒常有数万人。 有文昌祠,普陀岩,正殿之后有法堂,法堂西祖师殿……” [16] 李崇峰. 中印佛教石窟寺比较研究:以塔庙窟为中心, 北京: 北
陈末隋初。有名者三千五百人。……自晋至唐。曾无亏损。……殿 66)王媛·《<全唐文>中的唐代佛寺布局与装饰研究》,《华中建 京大学出版社,2003.
前塔宋谯王义季所造。塔内塑像。及东殿中弥勒像。并是忉利天工 筑》2009年03期. [17] 梁思成 . 梁思成文集, 台北市:明文书局,1984.
所造。西殿中多金铜像。宝怅飞仙珠幡华佩。并是四天王天人所 67)杜斗诚·《敦煌五台山文献研究校录》 [18] Lin, Wei-Cheng. 2006. Building a sacred mountain buddhist
造。……寺房五重。并皆七架。别院大小合有十所。般舟方等二院 68)《佛祖统记》卷四十二:“法兴……来寻圣迹,乐止林泉,隶 monastic architecture in Mount Wutai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庄严最胜。夏别常有千人。寺中屋宇及四周廊庑等。减一万间。寺 名佛光寺,……见三基七间弥勒大阁,高九十五尺。” 618--907 C.E.
开三门。两重七间。两厦殿宇横设。并不重安。约准地数。取其久 69)斯坦因敦煌卷子《五台山行记》“又到佛光寺,四十里。廿 [19] Liu, Laurence G. 1989. Chinese architecture, London,
固。” 七日夜见云灯十八遍现,兼有大佛殿七间,中间三尊,两面文殊普 Academy Editions.
44)《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欲于寺端门之阳造石浮图,安置 贤菩萨。弥勒阁三层七间,七十二贤,万菩萨,十六罗汉。解脱和 [20] Ono, Katsutoshi 1989. 中国隋唐长安·寺院史料集成, Kyōto-
西域所将经像,其意恐人代不常,经本流失,兼防火难。浮图量高 尚真身塔,鏁子骨和尚塔,云是文殊、普贤化现。常住院大楼五 shi : Hōzōkan.
三十丈,拟显大国之崇基,为释迦之故迹。” 间,上层是经藏,于下安众,日供僧五百余人。房廊殿宇,更有数 [21] 祁英涛, 杜仙洲,陈明达1954. 两年来山西省新发现的古建筑.
45)《续高僧传》卷二《彦传》:“仁寿初年,敕令(忄宗)送舍利于 院,功德佛事极多,难可具载。”又斯坦因敦煌卷子《印度普化大 文物 (1959).
并州,时汉王谅于所治城,隔内造寺,仍置宝塔,今所谓开义寺是也…… 师游五台山启文》:“奔趋佛光寺,音乐喧天,幡花覆地,礼弥勒 [22] Soper, Alexander Coburn & Paine, Robert Treat 1955. The Art
仁寿末年,又奉敕送舍利于复州方乐寺,今名龙盖寺也;本基荒毁,南齐 之大像,游涅盘之巨蓝。梵香解脱师前,圣贤虔礼于楼上,宿于常 and Architecture of Japan, Harmondsworth :, Penguin.
初立,周废颓灭,才有余址,而处所显敞,堪置灵塔,令人治翦……” 住。” [23] Steinhardt, Nancy Shatzman. 1997. Liao architecture,
46)《中国古代建筑史·两晋, 南北朝, 隋唐, 五代建筑》 70)《山西通志》:“华严寺……有南北阁,东西廊。”《大金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47)《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阁前有塔,二层八角,庄校珠 国西京大华严寺重修薄伽教藏碑记》:“至保大末年,伏遇本朝打 [24] Steinhardt, Nancy Shatzman. 2008. Seeing Hōryūji through
丽。底下安置阿育王塔,埋藏地下,不许人见。”“出城外东南龙 开正统。天兵一鼓,都城四陷。殿阁楼观,俄而灰之。唯斋堂、厨 China. Hōryūji reconsidered = 法隆寺の再检讨. Newcastle :
兴寺宿。佛殿前有十三级砖塔。基阶颓坏,周廊破落。” 库、宝塔、经藏、洎至司徒大师影堂存焉。……天眷三年闰六月 Cambridge Scholars.
48)《唐青龙寺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74(5). 间,则有……僧录通悟……等,乃仍其旧址,而时建九间五间之 [25] 宿白. 东汉魏晋南北朝佛寺布局初探. 庆祝邓广铭教授九十华诞
49)《慈恩传》卷一〇:“寺以元年秋八月戊子十九日造。先有 殿,又构成慈氏观音降魔之阁,及会经、钟楼、三门、垛殿,不设 论文集. 石家庄市: 河北教育出版, 1997.
敕曰、以延康坊濮王故宅、为皇太子分造寺观各一。命法师案行 期日,巍乎有成。……” [26] 宿白 . 隋代佛寺布局. 考古与文物,1997(2):29-33.
其处。还奏地窄不容两所,于是总用营寺,其观改就普宁坊。仍 71)义县奉国寺元至正十五年碑《大奉国寺庄田记》:“义州 [27] 汤其领 . 汉晋佛寺考论.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先造寺,其年夏六月营造功毕。其寺面三百五十步,周围数里。左 大奉国寺。七佛殿九间,后法堂九间,正观音阁,东三乘阁,西 2007(6): 65-68.
右通衢,腹背廛落。青槐列其外,渌水亘其间,亹亹耽耽,都邑仁 弥陀阁,四贤圣洞一百二十间,伽蓝堂一座,前三门五间。东斋 [28] 汤用彤. 隋唐佛教史稿. 北京:中华书局, 1982.
祠此为最也。而廊殿楼台,飞惊接汉,金铺藻栋,眩日晖霞。凡有 堂七间,东僧房十间,正方丈三间,正厨房五间,小厨房两间, [29]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十院,屋四千余间。庄严之盛,虽梁之同泰、魏之永宁,所不能及 井一眼,东至巷,南至街,西至巷,北至巷。巷东菜园一处,东 [30] 王春波. 山西平顺晚唐建筑天台庵. 文物 (1959), 1993(6):
也。” 至王家墙,南至巷,西至巷,北至巷。法堂后院子十二处,东至 34-43.
50)《中国古代建筑史·两晋, 南北朝, 隋唐, 五代建筑》 官仓,南至巷,西至巷,北至郑明卿界墙。仓后园子一处,东至 [31] 王媛. 《全唐文》中唐代佛寺布局与装饰研究. 华中建筑,2009
51)《两京新记》卷三记长安光明寺建有双塔:“(怀远坊)东南隅大 巷,南至官仓,西至郑明卿界墙,北至巷。南街长安店一处,东 (3): 243-246.
云经寺,开皇四年(584AD)文帝为沙门法经所立。寺内二浮图东西相 北二至王淮宝界墙,南至赵家界墙,西至街。寺西浴房,正方三 [32] 萧默. 敦煌建筑研究.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值,隋文帝立。” 间,平房二间,井一眼,东至巷,南至赵元举界墙,西至张益祥界 [33]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校笺, 北京:中华书局,2006
52)《两京新记》卷三:“(延康坊)东南隅,静法寺,隋开皇十年 墙,北至巷。”72)宝坻广济寺明万历九年碑《广济寺佛阁双成 [3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西安唐城队. 唐长安青龙寺遗址. 考古学
(590AD)左武侯大将军陈国公窦抗立。西院中有木浮图,抗弟琏为母 记》:“……殿后木塔,莫考其始,碣称高百八十尺,崔峙云端, 报,1989(2):231-262.
成安公主立,高一百五十尺。” 为辽瞻表。……后塔成灰,遗址荒芜,寥寥数百载,无能复兴者。 [35] 甘肃省博物馆. 武威雷台汉墓. 考古学报,1974(2): 87-109.
53)《长安志》卷十记载:“因改为大云经寺。遂令天下每州置 比丘真宁,垂手成功,平地突起峻阁若干楹。阁势崚嶒,文楹绣 [36] 成寻 . 新校参天台五台山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一大云经寺。此寺当中宝阁、高百尺。时人谓之七宝台。寺内有浮 桷。……” [37] Soper, Alexander Coburn. The evolution of Buddhist
图。东西相值。东浮图之北佛塔、名三绝塔。隋文帝所立。塔内有_ 73)宝坻广济寺辽太平五年碑:“乃以凿甘井,树华亭,济往来之 architecture in Japan, New York, Hacker Art Books. 197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