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第一課 燭之武退秦師 左丘明

一、「秦、晉圍鄭」的背景
鄭無禮 先前重耳(後來之晉文公)流亡在外時,鄭文公覺得重耳只是一個落難公子,對重耳
於晉 一行人十分怠慢、冷落,不開城門,也不讓重耳進城。
魯僖公二十八年四月,晉、楚爆發城濮之戰。鄭國曾無禮於重耳,故背晉以軍隊助楚。楚

大敗,鄭文公恐懼,派人到晉國請罪求和,五月,晉侯、鄭伯盟於衡雍。晉文公受周天
貳於楚
子冊命,成為霸主,會諸侯於踐土,鄭亦參加。但晉、鄭間的隔閡並未消除。
秦出兵 秦穆公因國土偏處西陲,常想東進染指中原,這次合圍鄭國,主動的是晉文公,秦穆
之因 公只是陪從。秦穆公想以晉為橋梁,進而爭霸中原。
  秦、晉合兵圍鄭,鄭國已是危如累卵,鄭文公只好起用燭之武。燭之武看準秦、晉間的矛盾,進行
分化離間,說服秦穆公撤軍,保全了鄭國。經過此次事件,秦、晉的聯盟破裂。

二、《春秋》與《左傳》
(一)春秋簡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按年月日次序記載史事的史書)
「春秋」,本是上古時各國國史的通名。甲骨文時代,一年只有春秋二季,因此古人稱年
名稱 為「春秋」。上古朝廷大事也是在春秋二季進行,所以史官記載一年的國家大事後,就把
國史稱作春秋。魯國國史也稱作春秋,以後指孔子據魯史而作的春秋。
孔子 孔子的春秋根據魯史刪削而成,但其中記載並非完全因襲魯史,孔子有自己的編纂體
據魯史 例和取捨標準。孔子目睹當時政治社會的紊亂,懷著救世的熱忱,卻不能得位實行抱
作春秋 負,於是退而以文字寄寓微言大義,以批判時局、匡救時弊、寄託政治理想。
採用魯國紀年、以魯史為中心,記載魯隱公元年至魯哀公十四年(止於「西狩獲麟」),
內容
共歷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間的各國大事。現存一萬六千多字。
春秋基本上是一條記一件事,最長的一條不過四十多字,最短的一條只有一個字。因文
經文
字過於簡潔,沒有寫明事情的原委,故後世有解釋、補充經文之「傳」。
春秋的「微言大義」是指以隱微的用字遣詞寄寓褒貶,以正名分、別善惡,寄託政治理
微言 大
想。如當時楚國的國君自稱為王,孔子在春秋中貶稱「子」,以示對楚君僭稱王的譴責

(西周,只有天子能稱「王」,而楚國初受周天子封為子爵)。
書名 作者 內容特色
春秋 左傳 左丘明 記史事為主,講義例(孔子作春秋的書寫體例與其中的微言大義)
三傳 少。
公羊傳 公羊高 解釋春秋的義例,以公羊傳最為豐富。
穀梁傳 穀梁赤 主要在解釋春秋的義例。

(二)左傳簡介─既是【 史學 】名著,也是【 文學 】名著


左傳,又稱【 左氏春秋 】、
【 春秋左氏傳 】、
【 春秋內傳 】。春秋經、傳原本各自分開,晉 杜
異稱
預編撰春秋經傳集解時以一段經文一段傳文的方式,將傳文分別列於經文之後。
因為春秋中諷刺貶損到當世有權勢的君王大臣,和有必須加以隱諱的事,難以明顯地記入
著作 書中,所以孔子只能口頭傳授春秋的具體內容和寓意。左丘明擔憂孔門弟子記取不全,各
原因 執己見闡釋春秋,各自認為自己的見解正確,失去了春秋的真意,因此以春秋為綱領,以
列國的史書為材料,詳盡說明春秋中的史事、微言大義,完成了左傳。
以【 魯史 】為中心編年紀事,旁及同時代各國之事。起自魯隱公元年,終於魯哀公二十
內容
七年,歷十二公,凡二百五十五年(比春秋經多十三年)。

1 105 高中國文(三)第一課 燭之武退秦師
史學 左傳廣泛採集古史舊聞,系統而詳明地記敘春秋時代各國政治、軍事……事件,是研究先
價值 秦很有價值的歷史文獻。在史料處理、史學方法、歷史哲學上,都影響後世。
敘事詳密 左傳通過一系列具體情節來記事,並能突出人物性格、事件的發展變化。情節
結構嚴謹 引人入勝,內容有條不紊。
擅長描寫【 左傳生動地再現戰爭的全貌。如晉 楚 城濮之戰,雖然頭緒紛繁,人物眾多,
文學
戰爭 】 但是作者始終抓住晉、楚爭霸這一主幹,掌握勝負關鍵,揭示成敗的原因。
價值
語言簡潔 左傳語言簡潔精當,尤其外交辭令婉轉得體,語約意豐,富於文采。(如本課)
人物鮮明 左傳中抓住具有特徵性的語言、行動和細節,來展示人物的個性、特質、內心
個性突出 世界,刻劃出許多形象鮮明的人物。(如秦 晉 殽之戰中,弦高的機智)
1.晉 范寧 穀梁傳序:「左氏豔而富,其失也巫。」所謂「豔」是文章美,「富」是材料多,
補充 「巫」是多敘鬼神,預言禍福。
2.左傳、戰國策、世說新語合稱中國三大說話寶典。

三、國學常識 (一)史書的分類
特  色 書       例
以人物傳記為主。正 四史:司馬遷【 史記 】、班固【 漢書 】、
紀傳體
史均採用「紀傳體」 陳壽【 三國志 】、范曄【 後漢書 】
1. 孔子【  春秋  】(編年體之祖)
2. 左丘明 左傳(劉知幾 史通列為編年體之祖)、公羊高 公
羊傳、穀梁赤 穀梁傳、竹書紀年(亡佚,四庫全書列為編
編年體 以年月日次為序
年體之首)、司馬光主編【  資治通鑑  】
3. 說明: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在四庫全書中列入【 經 】部。
(春秋經文合併入各傳中)
以史事為主,排其次
紀事本末 南宋 袁樞 通鑑紀事本末(始祖)
序,詳其本末
國語(國別史之祖)、戰國策(劉向編,非一人一時一地之
國別史 分國記載史事的史書
作)

(二)先秦史書比較
尚書 左傳 國語 戰國策
作 者 集體創作 左丘明 司馬遷謂左丘明作 西漢 劉向編輯成書
左氏春秋、春秋左 國策、國事、事語、
異稱 書、書經 春秋外傳
氏傳、春秋內傳 修書、長書、短長
體例 以記言體為主 編年體 國別史 國別史
記虞、夏、商、周史 記周王朝與諸侯國 多為戰國策士的論辯,列
內容 記「史事」為主
事,以君臣言論為主 史事,多勸善之言 國之間的利害折衝之事
價值 最早史書、散文之祖 解釋春秋 國別史之祖 記春秋後至楚、漢之起史事

四、課文深究
(一)寫作特色:筆法精鍊,敘事層次分明。

2 105 高中國文(三)第一課 燭之武退秦師
1. 首段「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只用二十

文筆 五個字便交代了:①當時情勢。②戰爭原因。③兩國駐軍方位。左傳筆法之簡練可見一
簡潔 斑。這簡短文字中還埋下伏筆:①晉、秦圍鄭的原因:鄭國「無禮於晉」、
「貳於楚」,都
是晉、鄭間的宿怨,與秦無關,秦之出兵出於被動。②「晉軍函陵,秦軍氾南」,晉、秦
駐地一南一北,給予燭之武利用秦、晉間矛盾,肆行挑撥分化的機會。
2. 佚之狐向鄭伯推薦燭之武後,「公從之」,馬上就接燭之武的拒絕,省略了鄭伯初見燭
之武的用意說明。燭之武終於應許之後,立刻接「夜縋而出」和「見秦伯曰」,省略了燭
之武出城的準備以及出城後到秦陣地間的過程,使文章情節更緊湊,表達更明快。
人物 全文透過【 對話 】呈顯人物性格:佚之狐【 善於識人 】,鄭文公【 身段柔軟 】,
鮮明 燭之武【 有勇有謀 】、柔中帶剛、【 能言善辯 】。
著眼 燭之武的說辭,從「亡鄭陪鄰」,層層遞進,一直到「闕秦利晉」,始終圍繞秦、晉間的利
利害 害衝突,剖析得淋漓盡致,字字動心。有人說燭之武說辭已開戰國遊說的先河。

(二)燭之武的遊說技巧(全文重心、最精彩的部分)
離間不外「利、害」兩端,燭之武言利一層而說害三層,層層進逼,終使秦穆公改弦易轍。
動之以情 文中八次稱「君」,極言亡鄭於秦少利而多害,字字句句皆為秦謀,秦君豈能不心動。
說之以理 亡鄭陪鄰(害):「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
也。」
誘之以利 捨鄭有利:「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晉負秦(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誇飾〕!」(事
實)
挑撥離間 晉將闕秦(害):「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
之?」
(挑撥)

八、修辭舉隅
不直接表達本意,而委婉地運用烘托或暗示,讓人需思考後才能了解真正意
定義
思。
婉曲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例句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見背:捨棄我)(李密 陳情表)──不直言父親去世
◆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 陳情表)──不直言母親改嫁
重要 ◆無禮於晉,且「貳」於楚  ◆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例句
動詞 ◆越國以「鄙」遠      ◆既東「封」鄭
誇飾 例句 ◆朝濟而夕設版焉
映襯 例句 ◆鄰之厚,君之薄也     ◆闕秦以利晉
倒裝 例句 ◆夫晉,「何厭之有」──「有何厭」。兼用「激問」
激問 例句 ◆焉用亡鄭以陪鄰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3 105 高中國文(三)第一課 燭之武退秦師
九、成語集錦
成  語 釋        義
折衝樽俎 指在宴會間,運用外交談判手段制勝敵人。後指出色的外交、談判手腕。
秦晉之好 男女約為婚姻,成為夫妻。
朝濟夕版 形容背信之速。
整理絲線時不先找出頭緒,而越理越亂。喻做事方法不對,越做越糟。棼,音ㄈㄣ
治絲益棼
ˊ。
怙惡不悛 放任惡行滋長而不加改正。怙,音ㄏㄨˋ。悛,音ㄑㄩㄢ,悔改。
懷璧其罪 指身藏寶玉,因此獲罪。後比喻有才能的人往往遭受讒害。
城下之盟 敵國軍隊兵臨城下,抵擋不住,被迫與敵人簽訂和約。後比喻被迫訂下降服的條約。
宴安鴆毒 貪圖逸樂的生活就像飲毒酒一樣,自取滅亡。鴆,音ㄓㄣˋ,毒酒。
輔車相依 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比喻事物之間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關係。輔,臉
唇亡齒寒 頰。車,牙床。
行將就木 比喻年紀已大,壽命將盡。
退辟三舍 比喻謙虛讓步,或因害怕而退縮不前。
濟河焚舟 渡過河後把舟焚毀,表示決一死戰。後比喻決心做事,不達勝利誓不罷休。
鋌而走險 在窮途末路或受逼迫時採取冒險行動或不正當的行為。鋌,急走的樣子。
染指於鼎 比喻覬覦非分利益。
屨及劍及 比喻說到做到,行動堅決迅速。也作「劍及履及」。屨,音ㄐㄩˋ。
病入膏肓 比喻不治之症。肓,音ㄏㄨㄤ。
馬首是瞻 比喻服從指揮、聽命行事。
班荊道故 指老朋友路途相逢,歡敘舊情。
楚材晉用 楚國有人才被晉國所任用。譬喻人才被外國所用。
食言而肥 魯哀公諷刺大夫孟武伯常不守信約。後比喻人說話不算數。

十、延伸學習
(一)蹇叔哭師  左傳 僖公三十二年
  杞子自鄭使告於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鑰匙〕,若潛師〔祕密出兵〕以來,國可得
也。」穆公訪諸蹇叔。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恐怕〕不可乎!
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勞累而沒有斬獲〕,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公辭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於東門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
入也。」公使謂之曰:「爾何知?中壽〔指中等的歲數(六十歲至一百歲)〕,爾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與〔音ㄩˋ,參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禦師必於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
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通「避」〕風雨也。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秦師遂東。
語譯:  杞子從鄭國派人報告秦君,說:「鄭人讓我掌管他們北門的鑰匙,如果偷偷地發兵前來,就可以
占領鄭國了。」秦穆公去請教蹇叔。蹇叔說:「勞動軍隊去侵襲遠地,我沒聽說過。到達時軍隊疲勞,力
量衰竭,遠方的鄭國有防備,恐怕不行吧!我們軍隊的行動,鄭國一定知道,費了力氣而沒有收穫,
士兵一定會有背犯之心。而且行軍千里,誰會不知道?」
  秦穆公不接受他的意見。召見孟明、西乞、白乙三員大將,讓他們在東門外出兵。蹇叔哭著送他們說:
「孟明呀,我看到軍隊出去,而看不到它回來了!」秦穆公派人對他說:「你知道什麼?如果你六、七十
歲死了,你墳上的樹木已經可用雙手合抱了!」

4 105 高中國文(三)第一課 燭之武退秦師
  蹇叔的兒子也在軍隊裡,蹇叔哭著送他,說:「晉國人必定在殽山抵禦。殽山有兩座山陵,它的南
陵,是夏后 皋的墳墓;它的北陵,文王在那裡避過風雨。你必定死在兩座山陵之間,我將在那裡收你
的屍骨啊!」秦國軍隊就出發東進。

(二)王孫滿知秦軍必敗  左傳 僖公三十三年
  秦師過周北門,左右免冑而下〔車左、車右脫下頭盔下車徒步。一車三人,御者居中,射者在左,
持戈在右。免冑而下,指略示敬意〕,超乘〔下車後又立刻跳上車,以示英勇。乘,ㄕㄥˋ〕者三百乘
〔兵車〕。王孫滿尚幼,觀之,言於王曰:「秦師輕而無禮〔依禮,經過天子都門,必須收起鎧甲兵器,
秦軍僅脫頭盔〕,必敗。輕則寡謀,無禮則脫〔疏略〕。入險而脫,又不能謀,能無敗乎?」
語譯:秦國軍隊經過成周北門,左右的甲士都脫去頭盔跳下車來,走到一半又跳上車去並沒有步行對周襄王
致敬,這樣的戰車共有三百輛。周襄王的孫子姬滿年紀還小,看到了,對周襄王說:「秦國軍隊輕佻又
沒有禮節,一定會失敗。太輕佻就會缺少謀略,沒有禮節,遇到事情就會很容易就疏忽。進入危險的地
方,碰到事情很疏忽,又不能有謀略,能夠不失敗嗎?」

(三)商人弦高救鄭  左傳 僖公三十三年
  及滑,鄭商人弦高將市於周,遇之,以乘韋先牛十二〔先送上四張加工過的牛皮,再送上十二頭
牛。乘,音ㄕㄥˋ,此指「四」,古代一車四馬〕犒師,曰:「寡君聞吾子將步師〔行軍〕出於敝邑,敢
犒從者。不腆敝邑〔敝國財貨不豐厚。腆,厚〕,為從者之淹〔停留〕,居則具一日之積〔糧草〕,行則備
一夕之衛。」且使遽告於鄭。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載物於車、磨利兵器、餵飽馬匹〕矣。
使皇武子辭焉,曰:「吾子淹久於敝邑,唯是脯資餼牽〔乾肉、米糧、生肉、牛羊〕竭矣。為吾子之將行
也,鄭之有原圃,猶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閒敝邑〔減輕敝國負擔〕,若何?」杞子奔齊,逢
孫、揚孫奔宋。孟明曰:「鄭有備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滅滑而還。
語譯:秦軍到達滑國,鄭國的商人弦高準備到成周做買賣,路遇秦軍,先送秦軍四張熟牛皮,再送十二頭牛
犒勞軍隊,說:「敝國君王聽說您準備行軍經過敝邑,謹來請求犒賞您的隨從。敝國貧乏,為了您的隨
從在這裡久留,如住下就預備一天的供應,離開就準備一夜的保衛。」同時又派驛車緊急地向鄭國報告。
鄭穆公派人去探看杞子等人的館舍,發現他們已經裝束完畢、磨利武器、餵飽馬匹了。派大夫皇武子向
他們道歉,說:「大夫們久住在這裡,敝國的乾肉、糧食、牲口都竭盡了。現在你們要回去了,鄭國有原
圃,就有如秦國有具囿,都是獵場。大夫們自己獵取麋鹿,使敝國減輕負擔,怎麼樣?」於是杞子逃到
齊國,逢孫、楊孫逃到宋國。孟明說:「鄭國有準備了,不能指望了。攻打它不能取勝,包圍它沒有後援,
我們還是回去吧。」滅了滑國後就班師歸國。

(四)晉敗秦師於殽  左傳 僖公三十三年
  夏四月辛巳,敗秦師於殽,獲〔俘虜〕百里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以歸,遂墨〔穿黑色孝服〕以葬
文公。晉於是始墨〔從此穿黑色孝服守喪送葬〕。
  文嬴〔秦穆公女,嫁給晉文公〕請三帥,曰:「彼實構〔挑撥〕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厭〔滿
足〕,君何辱討焉?使歸就戮於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許之。先軫朝,問秦囚。公曰:「夫人請
之,吾舍之矣。」先軫怒,曰:「武夫力而拘諸原〔戰士費盡力氣才在戰場拘捕他們〕,婦人暫而免諸國
〔隨便的請求就釋放他們回國〕,墮〔音ㄏㄨㄟ,通「隳」,毀壞〕軍實而長寇仇,亡無日〔沒幾天,很
快就要〕矣。」不顧而唾〔不回頭就吐痰,表示氣憤而不顧禮儀〕。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
矣。釋左驂〔一車四馬中左邊靠外側的馬。驂,音ㄘㄢ〕以公命贈孟明〔以誘騙孟明三將上岸〕。孟明稽
首〔叩頭。稽,音ㄑㄧˇ〕曰:「君之惠,不以纍〔綑綁囚犯的繩索,拘囚。纍,音ㄌㄟˊ〕臣釁〔以血塗
物,此指處死。釁,音ㄒㄧㄣˋ〕鼓,使歸就戮於秦,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若從君惠而免之,
5 105 高中國文(三)第一課 燭之武退秦師
三年將拜君賜〔三年後再來報答賞馬的賞賜。指三年後來復仇〕。」
  秦伯素服郊次〔居住〕,鄉〔向〕師而哭,曰:「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撤換〕
孟明,曰:「孤之過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音ㄕㄥˇ,過失〕掩大德〔功勞〕。」
語譯:  夏四月十三日,(晉軍)在殽山打敗了秦國軍隊,俘虜了百里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而回去,於
是就穿著黑色的喪服來安葬晉文公。晉國從此開始使用黑色喪服。
  文嬴請求把秦國三位主將釋放回國,說:「他們挑撥我們兩國國君,秦國國君如果抓到他們,吃他
們的肉還不能滿足,何必勞動您去討伐呢?讓他們回去在秦國受誅殺,以使秦君快意,怎麼樣?」晉襄
公答應了。先軫朝見,問起秦國囚犯。晉襄公說:「嫡母代他們請求,我放了他們了。」先軫發怒,說:
「武人費盡力氣在戰場上逮住他們,女人隨便幾句話就釋放他們回國,毀傷戰果而長敵人的志氣,晉國
快要亡了!」不回頭就往地上吐唾沫。晉襄公派陽處父追捕他們,趕到黃河邊,他們已經在船上了。陽
處父解下車左邊的驂馬,用晉襄公的名義贈送給他們。孟明叩頭說:「蒙晉君的恩惠,不用囚臣之血來
祭鼓,讓我回去在秦國受誅戮,敝國君王如果殺了我們,死而不朽;如果蒙受晉君的恩惠而赦免我們,
三年之後將回來拜謝晉君恩賜(意謂三年後必來復仇)。」
  秦穆公穿著素服在郊外等待,對著被釋放回來的將士號哭,說:「孤違背蹇叔的話,使你們幾位受
到汙辱,這是孤的罪過。」沒有撤換孟明之職,說:「這是孤的過錯。大夫有什麼罪?而且我不能用一次
過錯來否定曾經立下的大功勞。」

十一、歷屆試題精選 (一)選擇題
1.下列文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唐、宋八大家中,唐僅二人,宋則多達六人,據此足證:唐代古文成就
遠不如宋代 (B)韓愈、柳宗元、白居易、歐陽脩、蘇軾、徐志摩、余光中、楊牧等,都是兼擅詩、文的作者 
(C)《左傳》
、《公羊傳》
、《穀梁傳》,稱「《春秋》三傳」;其中以《左傳》的文學價值最高 (D)《史記》一
書開紀傳體之先例,《漢書》承之。二書雖為史書,都被後世文章家奉為學習的典範 (E)清代是小說發皇
的時代,名作蠭出,《金瓶梅》、
《紅樓夢》、
《聊齋志異》、
《老殘遊記》等,為其中佼佼者。        
答案:(B)(C)(D)解析:(A)古文運動成就與名列唐 宋古文八大家人數多寡無關。(C)《左
傳》長於敘事,為歷史散文之佳構。(E)《金瓶梅》為明代 蘭陵笑笑生的作品。
2.如果我們把古代五經博士或經學專家請到現代社會,以其專業知識提供協助,就經書內容與職務作最適切組
合的考量,下列安排適合的選項是 (A)請「《尚書》」博士擔任駐外大使 (B)請「《春秋》」博士擔任國
史館館長 (C)請「《易經》」博士擔任法務部部長 (D)請「《儀禮》」專家擔任警政署署長 (E)請
「《爾雅》」專家擔任《國語辭典》編纂顧問。 〔93 學測〕
答案:(B)(E) 解析:(A)《尚書》記載天子大臣的言談議論或文告,與外交職務關聯不大。(B)
《春秋》以魯史為中心,旁及其他各國史事的編年體史書。可為國史館館長。(C)《易經》為哲學之書,
與法律不相干。(D)《儀禮》記周 秦的禮儀,與警政無關。(E)《爾雅》是古代按字義歸類編列的
字書,與《國語辭典》編輯相關。
3.閱讀下列文字後作答:「孔子明王道,干七十餘君,莫能用,故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聞,興於魯而次《春秋》。
上記隱(公),下至哀(公)之獲麟。……七十子之徒,口受其傳指,為有所刺譏褒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
書見也。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
。」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
根據上述《史記》文字,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據上下文意,司馬遷認為《左氏春秋》無法闡釋
《春秋經》的旨意 (B)文中「論史記舊聞」的「史記」,泛指古代史書;「孔子史記」則指《春秋》 (C)
「人人異端」的「異端」,意同《論語》中孔子所說「攻乎異端,斯害也已」的「異端」 (D)文中「為有所刺譏
褒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也」,可用以說明孔子「述而不作」的觀念。 
答案:(B)解析:(A)《左氏春秋》乃「具論其語」而成,可以闡釋《春秋經》的旨意。(C)「人人異端」
6 105 高中國文(三)第一課 燭之武退秦師
指每人對孔子「口受其傳指」所作的不同解讀;「攻乎異端」的「異端」是邪說歪道。(D)「論史記舊
聞」才是用以說明孔子「述而不作」;「有所刺譏褒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也」乃因為「義不訕上,
智不危身」。
4.斟酌下引文字,□中最適合填入的選項是:「六經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是故,□也者,志吾心之陰陽消息
者也;《書》也者,志吾心之紀綱政事者也;□也者,志吾心之歌詠性情者也;□也者,志吾心之條理節文
者也;□也者,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也;《春秋》也者,志吾心之誠偽邪正者也。」           
(王陽明〈尊經閣記〉)
(A)《易》/《詩》/《禮》/《樂》 (B)《易》/《樂》/《禮》/《詩》 (C)《詩》/《禮》/《易》/《樂》 
(D)《詩》/《樂》/《易》/《禮》。      〔95 學測〕
答案:(A) 解析:《易經》最早為卜筮之書,孔子作〈十翼〉後,成為哲學之書,談到「陰陽消息(陰陽二
氣的消長變化)」,是《易經》
。《詩經》為最早的詩歌總集,以寫實手法表達情感,談到「歌詠性情」,
是《詩經》
。《儀禮》所記,是社會生活中具體的禮儀規定與節文準則,所以談到「條理節文」,是《禮》。
荀子曾言:「夫樂者,樂也。」談到「心之欣喜和平」,是《樂》。
5.下列文句中的「以」字,意義與其他選項不同的是 (A)《左傳‧燭之武退秦師》:晉侯、秦伯圍鄭,「以」其
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B)范仲淹〈岳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
湖之遠,則憂其君 (C)曹丕《典論‧論文》: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制《禮》;不「以」隱約而弗務,
不以康樂而加思 (D)曾鞏〈墨池記〉: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
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學者邪。 〔95 指考〕
答案:(D)解析:(A)(B)(C)因為。(D)用來。
6.目前習用的敬稱對方之詞「閣下」,來自古代「因卑達尊」的思維,亦即言談中基於禮貌,提到對方時,刻意
稱呼其近侍隨從,以表示「不敢當面進言,謹向位階較低的侍從報告」之意。下列文句「 」內的詞,屬於此一
用法的選項是 (A)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B)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C)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D)中軍臨川「殿下」,明德茂親,總茲戎重 
(E)宋牼將之楚,孟子遇於石丘,曰:「先生」將何之。         〔97 指考〕
答案:(A)(B)(D)解析:敬詞之中,有些就直接為敬稱,如「夫子」、「先生」、「大爺」等;有些則
「因卑達尊」,如(A)「執事」,以左右侍從代稱秦君;再如(B)「陛下」,以陛下奔走之侍從代稱
國君;也如(D)「殿下」,以殿前奔走者代稱親王。
7.下列有關經典或文學常識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詩經》從性質上分,有〈風〉
、〈雅〉
、〈頌〉三類;從
作法上分,有賦、比、興三種;合稱「六義」 (B)漢代的詩有樂府和古詩,二者原本都配樂可歌,後來與
音樂的關係疏離,變成單純創作、閱讀的作品 (C)《春秋》編年紀事,《左傳》亦編年紀事,《史記》為紀
傳體,《漢書》亦紀傳體,後代正史都用紀傳體 (D)「志怪」為魏晉六朝小說的重要特徵,至後代猶有繼
承者,如《聊齋志異》即其中非常著名的代表作 (E)《論語》是記錄孔子言談舉止的重要著作,展現孔子
的思想、情懷、人生態度及其與學生的互動情形。漢代獨尊儒術,《論語》被尊為經典,與《孟子》、《大學》、
《中庸》合稱為「四書」。                                
答案:(A)(C)(D)解析:(B)漢代古詩徒誦不歌。(E)漢代獨尊儒術,但尚未看重《論語》及
《孟子》。宋代 朱熹才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本書合稱「四書」。
8.下列引用《論語》文句詮釋經典名篇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諸葛亮於〈出師表〉中,充分展現「其行己
也恭,其事上也敬」的行事態度 (B)蘇轍於〈上樞密韓太尉書〉中,表述基於「仕而優則學」的體悟,進京
求師 (C)韓愈〈師說〉中舉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等人為例,寓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之意
(D)蘇軾〈赤壁賦〉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心理,等同於「未知生,焉知死」的生死觀 (E)
〈燭之武退秦師〉中,燭之武深知「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的道
理,故向鄭伯委婉推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7 105 高中國文(三)第一課 燭之武退秦師
答案:(A)(C)
解析:(B)蘇轍寫〈上樞密韓太尉書〉時,尚未任官。(D)「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是感慨人的
生命短淺。「未知生,焉知死」是孔子重視現實人生的態度。(E)燭之武的「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是埋怨鄭伯未能重用,非關「鬥」與「得」。
9.《論語‧公冶長》:「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屢憎於人」是「常常被人所憎」之意,屬於「被動句」
。下列含
有「於」的句子,也屬於「被動句」的選項是 (A)鋤耰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也 (B)損民以益讎,內
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 (C)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 (D)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
晉 , 且 貳 於 楚 也   ( E ) 山 川 相 繆 , 鬱 乎 蒼 蒼 。 此 非 孟 德 之 困 於 周 郎 者 乎 。
答案:(C)(E)
解析:(A)比,和「苛政猛於虎也」的用法一樣。出自賈誼〈過秦論〉
。語譯:鋤柄和棘木柄,並不比有鉤的
戟和長矛鋒利。(B)與、跟、同。出自李斯〈諫逐客書〉。語譯:減損人民去增加仇敵的力量,使自己
內部空虛,而在外又跟諸侯結怨。(C)被。和「勞力者治於人」)的用法一樣。出自司馬光〈訓儉示
康〉。語譯:執政的官員欲望少,就不會被外物所牽制,可以依照正道行事。(D)對、對於。和顧炎
武〈廉恥〉:「恥之於人大矣」用法一樣。出自〈燭之武退秦師〉。(E)被。出自蘇軾〈赤壁賦〉。
10.清代《四庫全書》分古書為經史子集四部,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屈原作品收錄於《楚辭》,故
〈漁父〉須查集部 (B)《左傳》以魯史為中心,編年記事,故列於史部 (C)《道德經》為道家最重要的
經典,可在經部查閱 (D)孟子為先秦諸子之一,故《孟子》一書列於子部。 
答案:(A)
解析:(B)《左傳》,屬經部。(C)《道德經》就是《老子》,屬子部。(D)《孟子》屬經部。
11.下列引文,在言談中表現出斥責對方語氣的選項是 (A)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
在此,大類女郎也?」 (B)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 
(C)燭之武對秦伯:「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D)孟子對
齊宣王:「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E)左
光斗對史可法:「庸奴!此何地也,而汝來前!國家之事,糜爛至此,老夫已矣!汝復輕身而昧大義,天下
事誰可支拄者?」  〔100 指考〕
答案:(B)(E)
解析:(A)關懷、憐惜的語氣。出自歸有光〈項脊軒志〉
。(B)出自《論語‧公冶長》
。(C)分析說明秦、
晉間利害關係。出自〈燭之武退秦師〉
。(D)論述、說明的語氣。出自《孟子‧梁惠王》下。(E)出自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12.下列各組文句,「 」內文字詞性相同的選項是 (A)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君為我呼入,吾得
「兄」事之 (B)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C)謂獄中語,乃「親」
得之於史公云/每得降卒,必「親」引問委曲 (D)一妓有殊色,執紅拂,立於前,獨「目」靖/臣以神遇
而不以「目」視 (E)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答案:(B)(C)
解析:(A)名詞,兄長。出自《史記‧五帝本紀》/副詞,以侍兄的態度。出自《史記‧鴻門宴》
。(B)均
為動詞,駐紮。出自《史記‧鴻門宴》/出自〈燭之武退秦師〉。(C)均為副詞,親自。出自方苞〈左
忠毅公逸事〉/出自《資治通鑑‧李愬雪夜入蔡州》
。(D)動詞,注視。出自杜光庭〈虬髯客傳〉/名
詞,眼睛。出自《莊子‧庖丁解牛》。(E)動詞,飲酒。出自王羲之〈蘭亭集序〉/名詞,酒杯。出自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13.古漢語中,往往為強調賓語(受詞),而將賓語提到動詞前面。下列不屬於這種語法結構的選項是 (A)
夫晉,何厭之有 (B)父母唯其疾之憂 (C)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 (D)用之則行,舍
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               〔102 學測〕
8 105 高中國文(三)第一課 燭之武退秦師
答案:(D)
解析:將賓語提前,常會使用助詞「是」或「之」。此題考「之」。(A)夫晉,「何厭之有」→「有何厭」。
(B)「父母唯其疾之憂」→「父母唯憂其疾」。(C)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惟聽弈
秋」。(D)「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沒有賓語提前。
14.古文中的詞語解釋,有的可以從上下文意直接判斷,有的可從文化傳統中尋思其長期累積的意義。下列屬於
後者的選項是 (A)將〈燭之武退秦師〉:「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夫人」解釋
為「秦伯」 (B)將范仲淹〈岳陽樓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騷人」解釋為
「失意文人」 (C)將王羲之〈蘭亭集序〉:「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的「時人」解釋為「參加蘭亭修禊的人」 (D)將蒲松齡〈勞山道士〉:「乃以箸擲月中。見一美人,自光中
出,初不盈尺,至地,遂與人等。纖腰秀項,翩翩作霓裳舞」的「美人」解釋為「嫦娥」。 
答案:(B)
解析:題幹要求「從文化傳統中尋思其長期累積的意義」,而(B)源自中國文化中的屈原作品〈離騷〉,騷,
憂愁之意。屈原為失意的文人,因此騷人指失意文人。(A)從上下文意直接判斷「夫人」指「秦穆公」。
(C)從上下文意直接判斷「時人」指「參加蘭亭修禊的人」。當時參加修褉的眾人飲酒作詩,《蘭亭
集》為收集眾人作品而成。(D)此處雖引「嫦娥奔月」的故事,由上下文推知「美人」指「嫦娥」,但「
美人」並不專指「嫦娥」。
15.古人稱自己常用謙詞,稱對方則常用敬詞。下列文句中使用敬詞的選項是 (A)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B)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C)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收責於薛乎 (D)若由此業,自致卿相,
亦不願汝曹為之 (E)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答案:(B)(D)(E)
解析:(A)「爾」用以稱對方,通常用於平輩、晚輩或身分地位較低者,不特別具備敬意。此為老師對學生
之言。出自《論語‧八佾》。(B)「君」用以稱呼對方,通常用於平輩或長輩,相當於「您」,是尊稱
對方的敬詞。此為王維稱呼友人。出自王維〈雜詩〉
。(C)「先生」用以稱呼對方,通常用於平輩或長
輩,相當於「您」,是尊稱對方的敬詞。此為孟嘗君稱呼其門客馮諼。出自《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D)「汝」用以稱對方,通常用於平輩、晚輩或身分地位較低者,不特別具備敬意。此為父對子言。
出自顧炎武〈廉恥〉
。(E)「子」用以稱呼對方,通常用於平輩或長輩,相當於「您」,是尊稱對方的
敬詞。此為君(鄭文公)向臣(燭之武)致歉之詞。出自《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16.下列關於人物言語或行為的分析,錯誤的選項是 (A)馮諼詐稱孟嘗君之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
反映出道義重於私利的政治觀點 (B)諸葛亮建議後主要「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是希望後主能諮
諏善道,察納雅言 (C)燭之武勸秦伯「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提醒他不要用自己的薄
情寡義來襯托鄰國國君的仁厚寬容 (D)魏徵諫太宗「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
索,其可忽乎」,強調民心向背對主政者的重要。              〔104 學測〕
答案:(C)解析:(A)馮諼燒券以買義,雖使孟嘗君失去私人利益,卻得到人民的擁戴。故知「反映出
道義重於私利的政治觀點」敘述正確。出自《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B)引文之意為「擴大自己的見
聞,廣泛地聽取意見,以發揚光大先帝的遺德」,故知「希望後主能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敘述正確。
出自諸葛亮〈出師表〉
。(C)引文之意為「何必消滅鄭國來擴張晉國的疆域呢?晉國國力增強了,秦
國的國力也就削弱了」,是強調亡鄭無益於秦,只是增加晉的土地、實力。並非「用自己的薄情寡義來
襯托鄰國國君的仁厚寬容」,所述錯誤。出自《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D)引文之意為「可怕的不是
民怨的大小,而是民心的背離,就好比水可以承載舟船也可以翻覆舟船,所以應該特別謹慎,就像
用腐朽的繩索來駕馭飛奔的馬車,怎能疏忽呢」,故知「強調民心向背對主政者的重要」敘述正確。出
自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17.下列各組「 」內的字,讀音相同的選項是 (A)惺「忪」/弦聲錚「鏦」 (B)「酖」毒/夫子「哂」之 
9 105 高中國文(三)第一課 燭之武退秦師
(C)眼「瞼」/乘「蹇」驢來 (D)掇」拾/夜「縋」而出。〔105 學測〕
答案:(C)解析:(A)ㄙㄨㄥ/ㄘㄨㄥ。(B)ㄓㄣˋ/ㄕㄣˇ。(C)ㄐㄧㄢˇ。
(D)ㄉㄨㄛˊ/ㄓㄨㄟˋ。

10 105 高中國文(三)第一課 燭之武退秦師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