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高職國文Ⅵ電子講義--第三課 鴻門宴

第三課 鴻門宴 司馬遷

壹、國學常識
一、作者簡介

司馬遷
字號 字( 子長 ),世稱( 太史公 )、史遷
時代 ( 西漢 )夏陽(今陝西省韓城市)人。年約六十
1.幼年深受其父( 司馬談 )薰陶,十歲即誦古文,又從董仲舒學習( 《春秋》 ),從
孔安國學習( 《古文尚書》 )
2.二十歲開始遠遊,足跡遍及大江南北,採集許多遺聞軼事;還奉使於西南,侍從漢
武帝巡遊各地,為修史奠定良好基礎
生平 3.武帝元封三年,繼任父職為( 太史令 ),著手撰述歷史。太初元年,奉詔主持修
曆,制定「太初曆」,改以正月為歲首,為曆法一大進步
4.天漢二年,為( 李陵 )降匈奴辯護,忤武帝,遭宮刑。出獄後發憤著史,在征和三
年左右,完成《太史公書》,後人通稱之( 《史記》 )
評價 ( 文史 )大宗師
著作 ( 《史記》 )

二、史記

作者 司馬遷
書名 1.「史記」本為史書之通稱,漢人稱遷書為( 《太史公書》 )、( 《太史公記》 )
沿革 2.魏、晉以後,乃以「史記」為遷書的專名
起迄 始自黃帝,迄於漢武帝太初年間,計二千五百年間史事
宗旨 究( 天人 )之際,通( 古今 )之變,成一家之言
1.( 通 )史
體例
2.( 紀傳 )體
全書共( 130 )篇,約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言
本紀 十二篇 記( 帝王 )
1.〈項羽本紀〉、
〈呂后本紀〉所記對象
世家 三十篇 記諸侯及其子孫
內容 非帝王,是例外之作
列傳 七十篇 列序大臣至平民事蹟
2.〈孔子世家〉、
〈陳涉世家〉所記對象
書 八篇 記國家體制
非諸侯及其子孫,是例外之作
表 十篇 以表格列錄歷代事蹟
評價 1.( 紀傳體 )史書之祖
2.( 通史 )之祖
3.第一部( 正史 )
4.第一部傳記文學的總集
5.首創「( 論贊 )」以見史家抑揚之意
6.金聖歎列為( 天下六才子書 )之一(《莊子》、
〈離騷〉、
《史記》、杜詩、《水滸傳》、
《西
廂記》)
7.其文( 雄深雅健 )、善敘事理,後代散文家皆奉為圭臬

1
高職國文Ⅵ電子講義--第三課 鴻門宴

8.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善用文學創作的技巧,對後世散文、小說、戲劇的發展影響甚
深,魯迅稱之「史家之絕唱,無韻之( 〈離騷〉 )」

三、四史比較
書名 史 記 漢 書 後 漢 書 三 國 志
東漢.班固
作者 西漢.司馬遷 班昭、馬續續成 南朝宋.范曄 西晉.陳壽

起迄 黃帝~漢武帝太初年
間,共二千五百年
漢高祖起義~王莽之 漢光武帝~漢獻帝
誅,共二百二十九年
魏文帝元年~晉武帝
元年
本紀、書、表、世家、列 帝紀、年表、志、列傳 本紀、志、列傳 魏志有紀、列傳,蜀
內容 傳 志、吳志只有列傳
體例 紀傳體 紀傳體 紀傳體 紀傳體
性質 通史 斷代史 斷代史 斷代史
1.通史之祖
2.紀傳體之祖 1.斷代史之祖 裴松之作《注》,資料
2.〈藝文志〉為中國現 取代《東觀漢紀》而為
價值 3.正史的第一部 正史 宏富,價值高於《三
4.首創「論贊」以見史 存最早的圖書目錄 國志》
家抑揚之意
1.長於文字 1.長於體例
特色 2.文筆雄深雅健,善敘 2.語言精鍊,敘事詳 編次得當,文章雅練 極簡略
事理 密
四、史書之最

最古的史書 《尚書》 第一部編年體史書 《春秋》


第一部紀傳體史書 《史記》 第一部通史 《史記》
第一部國別史史書 《國語》 第一部斷代史 《漢書》
第一部紀事本末體史書 《通鑑紀事本末》 第一部史評專書 《史通》
第一部官修正史 《晉書》 唐以後唯一私修正史 《新五代史》

貳、課文深究
一、內容鑑賞

出處 《史記.( 項羽本紀 )》〔標題「鴻門宴」為後人所訂〕


性質 ( 史書 )類散文
1.秦末,中原逐鹿,項梁擁立老楚懷王之孫為「楚懷王」,召集諸將結成反秦聯盟,約定
「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劉邦率先攻破秦都咸陽,並派兵駐守函谷關;項羽率兵後至,
不得入關,大怒,揚言擊破劉軍。劉邦自知軍力不敵,乃從張良建言,親赴「鴻門」
(山坡名,今名項王營)謝罪,杯盤籌錯之中,劉、項智鬥,史稱「鴻門宴」。自此拉
為文
開「( 楚、漢之爭 )」的序幕,並埋下楚敗漢興的伏筆。史家對此歷史事件,敘述詳略
背景
有致,人物刻劃鮮明生動,文學和史料價值頗高
2.依《史記》體例,「本紀」乃帝王的傳記,項羽未成帝業,但秦亡漢興之際,曾一時號
令天下,且劉邦「漢王」之位亦其所封,乃政局變化的關鍵人物。司馬遷將他列入本
紀,誠反映史學家( 不以成敗論英雄 )的卓越史觀
主旨 本文以( 鴻門宴 )為中心,以殺不殺( 劉邦 )為線索,按時間順序展開一場驚心動

2
高職國文Ⅵ電子講義--第三課 鴻門宴

魄的( 謀略戰 ),將項、劉雙方明爭暗鬥的局面寫得活靈活現。全文敘事緊湊,波瀾迭


起;( 對話 )生動傳神,極具戲劇性;( 人物 )鮮活,躍然紙上,是〈項羽本紀〉中
最精彩的情節
1.人物刻劃,細膩入微:文中人物四組相應,構成鮮明的( 對比 ),性格刻劃栩栩如

角色 項 羽 陣 營 劉 邦 陣 營
剛愎自用,恃勇無謀,輕敵 工於計謀,忍辱負重,善聽
主帥 項羽 自大,拙於應變,不善用 劉邦 建言,善於權變,知人善
人,優柔寡斷 任,果斷俐落
洞察先機,遠見卓識,性急 足智多謀,精明善斷,沉穩
謀臣 范增 張良
易怒 機警
豪壯神勇,忠心護主,粗中
武將 項莊 有勇無謀 樊噲 有細
向張良通風報信,後劉邦封
內奸 項伯 曹無傷 向項羽密告劉邦,後為劉邦
為射陽侯,賜姓劉 所殺
2.情節跌宕,波瀾起伏:全文以宴前、宴中、宴後,順序開展情節,而宴會中的情節安
排,更是( 緊弛 )相間,起落跌宕,深具強烈的感染力
起(緊) 落(弛)
1.項羽對闖帳的樊噲不但不怒,反而連誇
其為「壯士」→緊張氣氛稍弛
1.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
2.樊噲斥責項羽,頌揚劉邦,但項羽「未
三」→氣氛趨於緊張
有以應」,並賜「坐」→殺機稍加緩解
2.項羽「默然不應」,范增出召項莊,項莊
寫作 3.劉邦託詞離座。宴外,劉邦與臣屬緊急
舞劍、項伯拔劍→一攻一守,氣氛危急
手法 策劃脫身之計;宴內,項羽尚蒙在鼓中
3.樊噲闖宴,項羽「按劍而跽」→緊張的氣
→氣氛張中有弛
氛到達頂點
4.宴外,劉邦獨騎簡從,脫身回營;宴
內,張良獻禮,項羽受璧→危機解除
3.語言靈動,個性鮮明:本文的語言極富變化,一言一語表現出人物的( 神情姿態
),也體現人物的( 性格 )。如劉邦謝罪和樊噲闖帳兩個情節,二人在項羽面前說
的話,意思基本一樣,但劉邦用詞審慎,卑躬屈節,樊噲則直截了當指出項羽的過
錯,充分表現身分有別及不同的性格特點。此外,即使同一個人在不同情境所說的
話,史家也能精準表現當時的心理狀態,更以長短句間雜錯綜使用,增加聲調上鏗鏘
頓挫之美
4.動作描繪,細膩傳神:史家善於藉( 行動 )來刻劃人物,譬如描寫范增,一開始「數
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其預謀、焦急之心理,生動可見。其後出召項莊,
舞劍以擊殺沛公,連寫「起」、「出」
、「召」幾個動作,欲除劉邦而後快的急迫心情,溢
於言表。在宴會上,項莊舞劍,劍影飛旋;項伯以身蔽護劉邦,險象環生;張良則急
出帳外召樊噲入救;項羽卻如置身局外,不欲殺之。一連串的行動描寫,無不凸顯各
個角色的性格特色,相當生動鮮明

二、鴻門宴坐次之尊卑—依次是:東向為首位、南向、北向、西向

3
高職國文Ⅵ電子講義--第三課 鴻門宴

南面(嚮)
坐北朝南
2
東面(嚮) 西面(嚮)
西席/西賓 東道(坐東)
1 4
北面(嚮)
坐南朝北
3

三、結構分析
( 劉邦 )破咸陽,派兵守關,項羽聞之大怒
緣起 ( 曹無傷 )派人向項羽說:「沛公欲王關中……」項羽擬發兵擊破劉邦
( 范增 )勸說項羽:劉邦志不在小,且有天子氣,急擊勿失

( 項伯 )夜訪故人張良,張良為劉邦謀定緩兵之計
宴前 劉邦與項伯約為親家,並託項伯向項羽解釋
項伯力說項羽:擊有大功之人乃是不義,宜善待劉邦


劉邦( 謝罪 )—翌晨見項羽,巧言釋嫌,項羽即日留劉邦飲宴

范增( 舉玦 )—先「數目項王」,又舉玦三示之,項羽默然不應
宴 項莊( 舞劍 )—欲擊殺劉邦;項伯亦拔劍起舞,以身翼蔽劉邦
宴中

擁盾衝入,瞋目視項羽,髮指眥裂
( 樊噲 )闖帳 項羽呼為壯士,賜給酒肉,任其慷慨陳辭,為劉邦鳴不

劉邦如廁,伺機「閒行」逃歸
張良留謝獻禮,項羽受璧;范增擊碎玉斗,嘆豎子不足與謀
宴後
參、形音義比較 劉邦回營,立刻誅曹無傷
一、形近字

偏旁 音 詞 例 偏旁 音 詞 例
ㄗㄡ 「鯫」生 ㄗ 所費不「貲」(耗費無數資財)
取 ㄗㄡ 諮「諏」(詢問) 此 ㄗˋ 目「眥」盡裂
ㄗㄡ 荒「陬」(偏僻荒遠的地方) ㄘ 吹毛求「疵」

偏旁 音 詞 例 偏旁 音 詞 例
真 ㄉㄧㄢ 「顛」峰、 「顛」沛流離 且 越「俎」代庖(比喻踰越自己的職
「瞋目」切齒(形容極憤怒的樣 ㄗㄨˇ
ㄔㄣ 分而代人做事)
子)
ㄓㄣˇ 元「稹」 ㄐㄩ 「狙」擊(埋伏在暗地伺機突擊)

4
高職國文Ⅵ電子講義--第三課 鴻門宴

ㄓㄣˇ 「縝」密(周密、細緻) ㄐㄩˇ 「齟」齬(比喻彼此不合)

二、字義比較

字 意 義 例 句
1.君王「為」人不忍
(做)
2.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荀子.勸學》)
1.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
(如)
2.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音( ㄨㄟˊ ) 1.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被) 2.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
記〉)
是 西湖最盛,「為」春「為」月(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句末疑問語氣詞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1.張良曰: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2.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替)
3.張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
音( ㄨㄟˋ
4.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

1.「為」之奈何
( 對、向 )
2.不足「為」外人道也(陶淵明〈桃花源記〉)
通「偽」 背筐,手長鑱,「為」除不潔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 趨向、向著 ) 項王、項伯東「嚮」坐,亞父南「嚮」坐
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
過去、先前
嚮 記〉)
引導 「嚮」導
傾向 「嚮」往
1.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2.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
( 謝罪、道歉 )
軍戮力而攻秦。
謝 3.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桮杓,不能辭
( 拜謝 ) 則與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
凋零、消逝 老成凋「謝」,莫可諮詢(連橫〈臺灣通史序〉)
(你)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1.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木蘭詩〉)
如、像
2.岈然洼然,「若」垤「若」穴(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若 及、比得上 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論語.學而》)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孟子.梁惠
如此、這樣 王》上。語譯:以這樣的所做所為,想要實現這樣的欲望,就如同爬上
樹去抓魚一樣)

5
高職國文Ⅵ電子講義--第三課 鴻門宴

肆、重要修辭舉隅

修 辭 類 別 例 句
1.沛公「軍」霸上
2.沛公欲「王」關中
( 名詞 )
3.「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

4.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 動詞 )
轉品 5.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6.從酈山下,「道」芷陽閒行
( 形容詞 )
1.素「善」留侯張良

2.項伯殺人,臣「活」之
( 動詞 )
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
( 映襯 )
幸,此其志不在小
1.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
設問 ( 激問 ) 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3.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1.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
2.日夜望將軍至
( 誇飾 )
3.頭髮上指,目眥盡裂
4.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
( 借代 ) 沛公不勝「桮杓」—借代指( 酒量 )
1.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與沛公同生死,雙關「與項羽等人
( 雙關 ) 拚命」
2.唉!「豎子」!不足與謀!—表面指項莊,暗責項羽不用其謀
( 隱喻 ) 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譬喻
( 略喻 )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
( 象徵 ) 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象徵( 決斷、決絕 )

伍、延伸學習
一、相關成語

成  語 出   處 釋        義


酒池肉林 〈殷本紀〉 奢侈縱慾的生活
指鹿為馬 〈秦始皇本紀〉 是非顛倒
鴻門宴 〈項羽本紀〉 隱藏著危機的政治談判
項莊舞劍 〈項羽本紀〉 表面如此做,暗中卻另有目的
人為刀俎
〈項羽本紀〉 喻別人掌握生殺大權,自己處在被宰割的地位
我為魚肉
江東父老 〈項羽本紀〉 指故鄉的父兄長輩

6
高職國文Ⅵ電子講義--第三課 鴻門宴

四面楚歌 〈項羽本紀〉 比喻環境艱難困頓


壁上觀 〈項羽本紀〉 袖手旁觀,不予援助
破釜沉舟 〈項羽本紀〉 下定決心,勇往直前
拔山蓋世 〈項羽本紀〉 形容人力氣強大或志向遠大
沐猴而冠 〈項羽本紀〉 原比喻楚人性情暴躁。後譏諷徒具衣冠而沒有人性的人
一決雌雄 〈項羽本紀〉 指彼此較量以定勝負
異軍特起 〈項羽本紀〉 比喻突然興起的人物、勢力
羊狠狼貪 〈項羽本紀〉 比喻凶狠貪婪
晝錦之榮 〈項羽本紀〉 比喻富貴顯達後,炫耀地榮歸故里
衣繡夜行 〈項羽本紀〉 比喻富貴不被人知
三戶亡秦 〈項羽本紀〉 比喻只要有決心,即使力量微小,終會取勝
約法三章 〈高祖本紀〉 與人事先約定好規則
暗度陳倉 〈高祖本紀〉 比喻出其不意、從旁突擊的戰略,或暗中進行的活動
功人功狗 〈蕭相國世家〉 比喻立功的戰將和指揮者
毛遂自薦 〈平原君列傳〉 自我推薦
睚眥必報 〈范雎蔡澤列傳〉 極小的怨恨也要報復
完璧歸趙 〈廉頗藺相如列傳〉 物歸原主
奇貨可居 〈呂不韋列傳〉 稀有的物品值得囤積起來,以求獲得更大的利益
圖窮匕見 〈刺客列傳〉 比喻陰謀敗露
東門黃犬 〈李斯列傳〉 做官遭禍,悔不當初
一飯千金 〈淮陰侯列傳〉 富貴後不忘報恩
一意孤行 〈酷吏列傳〉 完全不採納他人意見,獨斷專行
倒行逆施 〈伍子胥列傳〉 不遵常理,胡作非為的罪惡行徑
高陽酒徒 〈酈生列傳〉 好飲酒而狂放不羈的人

二、項羽詩作欣賞

詩 名 內 容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語譯:雖有拔山的力量、蓋世的氣魄,可是時運不好,連千里馬也不跑。千里馬不跑,怎麼辦
呢?虞姬呀!虞姬呀!將對你如何安排呢?

三、詠項羽之詩

出 處 內 容
杜牧.題烏江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語譯:戰爭的勝敗是很難預料的,能夠經受失敗、挫折等羞辱的考驗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江東
的子弟中藏龍伏虎,人才濟濟,如果當年西楚霸王重返江東,再整旗鼓,然後捲土重
來,勝負也是說不定哩!
王安石.烏江亭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主捲土來?

7
高職國文Ⅵ電子講義--第三課 鴻門宴

語譯:經過多次戰事,疲憊的壯士心中感覺非常的悲哀,中原一敗之後,大勢難以挽回。即便
江東的子弟目前依舊還在,但是,誰能保證他們肯為項羽捲土重來?
李清照.夏日絕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語譯:生前是人中豪傑,死後是鬼中英雄。我至今仍懷念項羽,因他不肯忍辱偷生渡過江東。
蔣士銓. 喑嗚獨滅虎狼秦,絕世英雄自有真。俎上肯貽天下笑,座中唯覺沛公親。
烏江項王廟 等閒割地分強敵,慷慨將頭贈故人。如此殺身猶灑落,憐他功狗與功臣。
語譯:勇猛懾眾的項王獨力吞滅如虎如狼的暴秦,這位絕世英雄卻自有真情本性。他聽從謀臣
亞父的計策設下鴻門宴,準備剷除當時已成俎上肉的沛公,卻因純真不忍,輕易放過這
大好機會,即使因此而成天下笑柄,也不願有負於當下的良心。反而覺得當時屈膝卑躬
的沛公,是在座之中較為可親的一位,而以禮相待。不但如此,他還割地分封給爭奪天
下的強敵;最後更慷慨地將懸賞千金的頭顱贈給舊識呂馬童!如此殺身贈敵的瀟灑磊
落,是何等的豪邁壯烈!比起來,那些爭奪楚漢戰功而被沛公屠戮盡淨的功臣們,個個
死得不明不白,反而是值得後人可憐的。
嚴遂成. 雲旗廟貌拜行人,功罪千秋問鬼神。劍舞鴻門能赦漢,船沉鉅鹿竟亡秦。
烏江項王廟題壁 范增一去無謀主,韓信原來是逐臣。江上楚歌最哀怨,招魂不獨為靈均。
語譯:身為旅人的我到廟堂參拜項王,千秋之後,當年的功或罪恐怕只有鬼神可以釐清。想當
年鴻門宴在項莊舞劍時輕赦了漢王劉邦,在鉅鹿之戰時破釜沉舟慷慨地吞滅暴秦,都是
何等的英雄氣概啊!可惜范增離開之後,再也沒有可以替主上獻計謀的人,連韓信也是
被驅逐的手下。如今江上聽得的楚歌最是哀怨,項王自刎烏江後,在江邊招魂的人,可
不僅是招屈原的魂!
四、史書文章類比
朝代 課 文 作者 出處、性質 內 容 文 章 風 格
秦晉合兵圍鄭,鄭為小國,勢難 敘事明快,燭之武
先秦 《左傳》 支撐,燭之武往見秦君,巧其辭 以利害說秦王,句
燭之武退秦師 左丘明
春秋 屬「經部」 令以剖析利害,不但使秦君退 句深中其心,為外
兵,且轉駐兵於鄭 交辭令之最
先寫馮諼寄食經過,顯示孟嘗君
敘事酣暢明快,情
非一人 器量之大;再敘馮諼巧出奇策,
先秦 《戰國策》 節波瀾層出,在在
馮諼客孟嘗君 一時一 為孟嘗君鞏固政治地位的過程。
戰國 屬「國別史」 呈現獨特的文字風
地所作 其深謀遠慮,足以表現戰國策士

傑出的智略
〈項羽本紀〉中,以
《史記》 寫項羽、劉邦在推翻暴秦後,為
鉅鹿之 戰、鴻門之
屬「正史」、 爭奪勝利成果,雙方在鴻門宴
西漢 鴻門宴 司馬遷 宴、垓下之圍最為精
「紀傳體通 上,所展開的一場謀略戰。為〈項
彩。本文為 楚漢 相
史」 羽本紀〉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
爭、漢興楚敗的關鍵
民國 臺灣通史序 連橫 《臺灣通史》 陳述修撰《臺灣通史》的緣由,並 宗旨宏遠,發人深
屬「紀傳體通 勉勵吾人惟仁惟孝,義勇奉公, 省

8
高職國文Ⅵ電子講義--第三課 鴻門宴

史」 以發揚民族種性

五、史記名句

1.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釋義〕比喻見識短淺之人不了解有遠大抱負的人。
2.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留侯世家〉)
〔釋義〕比喻時間一去不復返,人應抓緊時間建功立業。
3.藥酒苦於口,利於病;忠言逆於耳,利於行。(〈留侯世家〉)
〔釋義〕說明人應善於聽取別人的批評意見。
ㄜˋ

4.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商君列傳〉)
〔釋義〕一千個對你唯唯諾諾的人,還不如一個直言敢諫的人。說明執政者應重用直臣。
5.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白起王翦列傳〉)
〔釋義〕說明事物總有它的長處和不足,人亦是如此。
6.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酈生陸賈列傳〉)
〔釋義〕比喻治理國家要文武兼備,不能只靠武力。
7.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季布欒布列傳〉)
〔釋義〕比喻說話算數守信用是最寶貴的。
8.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淮陰侯列傳〉)
〔釋義〕說明人各有長處,要以人之長補己之短。
9.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淮陰侯列傳〉)
〔釋義〕比喻有功之人在利用價值沒有之後,常遭殺害。
10.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將軍列傳〉)
〔釋義〕比喻人有好品德、內涵,自能感召眾人。
11.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貨殖列傳〉)
〔釋義〕天下人來人往,都是為利益而忙碌。說明追求物質生活利益是人們的普遍行為。
12.失之毫釐,差以千里。(〈太史公自序〉)
〔釋義〕開始差錯只有毫釐之微,其結果可能相去千里之遠。說明做事應慎始,一點不能馬虎。

陸、歷年統測試題
( D )1.下列文句,何者採用「以歷史為殷鑑」的說服技巧?
(A)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
(B)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
(C)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
在小
(D)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
大王不取也 【97 統測】
【解析】選項語出《史記.項羽本紀》。(A)以道義勸說項羽。(B)敘述沛公入咸陽的舉措。(C)說明沛公
心有大志。(D)樊噲以亡秦為歷史教訓,勸項羽勿殺沛公。

9
高職國文Ⅵ電子講義--第三課 鴻門宴

( D )2.閱讀下文,推斷下列選項何者最接近其要旨?
干雲蔽日之木,起於蔥青。禁微則易,救末者難,人莫不忽於微細,以致其大。
(《後漢書‧丁鴻列傳》)
(A)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B)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C)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 (D)天下之事,常發於至微,而終為大患
【100 統測】
【解析】題幹語譯:直達雲霄遮蔽日光的大樹,是由青翠的小樹長成的。防範細微的災禍是容易的,
等到最後禍患根深蒂固時,想再來搶救則是困難的,人們無不輕忽細微的災禍,才會使
災禍大到無法收拾。(A)語譯:泰山不捨棄土壤,才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挑揀細流,
才能成就它的淵深。李斯〈諫逐客書〉 。(B)語譯:做大事不必拘泥小節,行大禮無須計較瑣
碎的禮數。 《史記‧項羽本紀》。(C)語譯:聖人思想超曠,不會拘滯於任何事物,而能隨著
世俗進退轉移。屈原〈漁父〉。(D)語譯:天下的事情,常發生在最細微之處,最後卻成為大
禍患。方孝孺〈指喻〉。要旨最接近題幹的引文。

( A )3.下列各句中的「若」字,可以解釋為「如果」者,共有幾個?
甲、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司馬遷〈鴻門
宴〉)
乙、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鄭愁予〈錯誤〉)
丙、百年後「若」有人考證,今人沒沒無名,而號碼獨多,一堆數字緊接著一堆數字,
漪歟盛哉(吳魯芹〈數字人生〉)
丁、復入深林中,林木蓊翳,大小不可辨名。老藤纏結其上,「若」虬龍環繞(郁永河
〈北投硫穴記〉)
(A) 1 個   (B) 2 個   (C) 3 個    (D) 4 個 【101 統測】
【解析】甲、你,此指項莊。乙、似;像是。丁、似;像是。語譯:丁、又進入深密樹林中,林木非常茂
盛,大大小小都辨別不出名字。有老藤糾纏盤結在樹上,好像虬龍環繞。

( D )4.下列各組文句中,何者前後「 」中使用不同的字詞,但彼此意思卻相同?
甲、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漁父〉)
乙、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荀子〈勸學〉)
丙、「鋤耰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也(賈誼〈過秦論〉)
丁、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 (司馬遷〈鴻門宴〉)
(A)甲丙    (B)丙丁    (C)乙丙    (D)乙丁 【101 統測】
【解析】甲、 「察察」:潔淨的樣子。 「汶汶」:音ㄨㄣˋ ㄨㄣˋ。汙濁的樣子。乙、
「冥冥」:專心誠一。
「惛惛」:音ㄏㄨㄣ ㄏㄨㄣ。沉靜專注。丙、 「鋤耰棘矜」:農具與棍棒。鋤,鬆土、除草的農具
耰,音ㄧㄡ,用以擊碎土塊、整平田地的農具。棘矜,以棘木做成的矛柄。矜,音ㄐㄧㄣ,矛
或戟的木柄。「鉤戟」:長柄兵器。前端裝矛以直刺,旁裝橫刃以回鉤,故稱。「長鎩」:長
矛。鎩,音ㄕㄚ。丁、「舉」 、
「勝」都有「盡」之意。語譯:甲、怎能讓潔淨的身體,去接觸那些
汙濁的東西呢?乙、沒有專一的心志,就沒有清明的智慧;不專一地行事,就沒有顯赫的
成就。丙、鋤柄和棘木柄,並不比有鉤的戟和長矛鋒利。

1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