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7

黃金時代 許鞍華

整部電影中,蕭紅,甚或是其他主要角色少有內心的獨白,蕭紅的幾次獨白
也只是在敘事,不帶抒情,只以朗讀自己寫作內容的方式呈現內心想法。至於
場景過渡,或是時代背景,以至故事旁白,都交由認識蕭紅的人敘述。
        電影講述一位作家的一生,以寫作內容取代內心獨白,是再適合不過了。
此安排可見導演對作家的尊重,不強行加上他們的內心獨白,或者說,全以作
家曾創作的內容來表達人物心中所想。
電影拍得像紀錄片,以類似採訪的角度安排不同敘事者出場,十分有趣。
其實在電影開首,陸哲舜朝鏡頭微笑一幕,已能看出「偽紀錄片」的蹤跡,令
觀眾覺得身歷其境,回到三十年代,一同回看蕭紅的一生,彷彿湯唯便是真正
的蕭紅。
聶紺弩的旁白使我印象最深。在電影 1:35:25 左右,他從人群中慢慢走出
來,面對鏡頭說起話來,頗有現代新聞報導的感覺,如幻似真,一方面不像我
們看慣的、「第四面牆」的戲劇表現形式,有些荒謬,但另一方面,運用新聞
報導的手法,還有平實的語氣,都讓人有真實感、現場感,旁白抽離了自己是
聶紺弩這角色,反而像一個記者,在客觀描述事件,更覺事件真實,敘述蕭紅
的一生。這種特色亦可見於 1:50:06 和 1:57:26。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二蕭分手的敘述,有點像後設電影的敘事手法。旁白
提到:「二蕭分手的具體過程和細節,不為外人所道」,三人的說法各異。其
後更是呈現了蕭軍和端木蕻良兩種說法,多角度敘事,讓觀眾自行猜想二人分
手過程,不偏頗某一方,可見電影對真相、以及對蕭紅的尊重。
電影放棄了讓觀眾全知的敘述,反而套用了新聞報導般的記錄片形式,讓當時
各位名人作家去自說自道,由於所有的名人作家都與真實的蕭紅有過短暫的接
觸,所以利用各人對蕭紅的回憶向我們呈現出蕭紅最真實的一面,讓我們更了
解到他們對蕭紅的印象。而且新聞體的形式亦有承先啟後的作用,令到劇情更
可信,而且電影的幅度亦擴大。而我較喜歡的是蔣錫金的獨白,因為他曾於武
漢悉心照料過懷胎的蕭紅,但後來得悉蕭紅的死訊後,他向鏡頭展現出十分悲
傷、哭喊的一面,讓觀眾亦徹底感受到他對蕭紅之死的婉惜,同時亦增加了電
影的真實度,彷彿有真實的人物向我們訴說感受,似真實假。
而且這種獨白的敘事方式同樣能令我們抽離於電影,在細聽完各人物的獨白後,
我們可以立即反思到蕭紅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女人?這些名人各自站在自己立場
去訴說對蕭紅的看法,可信嗎?電影令我們認識到如瞇一樣的蕭紅,並在觀賞
完電影後,透過我們自己的想法,去塑造出每一個人內心所認為最真實的蕭紅。
在片尾,蕭紅躺在病榻上跟駱賓基坦言外界總覺得蕭紅的感情世界是浪漫的,
其實不然。反觀蕭軍才是浪漫不羈的。在二蕭對彼此感情的敘述中,他們對彼
此的看法在他們自己的內心獨白裡得到了回應。譬如:蕭軍自己回憶他們這段
感情,他承認蕭紅專心待他,而他則有不忠的表現,由最初的程女士到後來的
粵華。蕭軍在自述裡坦承他和某君有過感情上的糾紛,但基於道德的考慮,他
們結束了這段無結果的戀愛;而蕭紅則在她的自述裡說她為了逃避蕭軍對她不
忠的事實,她沈浸在創作裡,並常常一個人深夜裡在大街上逛,可以看出蕭紅
的孤獨無援。同時,她對蕭軍出軌的對象粵華依然敬重,因為她在東京是幫過
她,從這裡可以看出蕭紅的單純和寬容。

在這段感情線裡的敘述是由兩個當事人去訴說的,從這個方面看起來不是很客
觀,但是在對方的自述裡得到了驗證,至少能證明事情是確實存在過的。除此
之外,還以現實和回憶穿插的手法,呈現這種真實性。例如,蕭紅在東京時對
蕭軍是念念不忘,常常寫信給他,這在老年蕭軍蹲下往紙皮箱裡找那一小疊信
的鏡頭裡得到印證。

出生於 1911 年的蕭紅

電影開首便告知觀眾,主角蕭紅出生於 1911 年,並於 1942 年逝世。1911 年是


清政府倒台、中國告別持續兩千多年的帝制的一個特殊年份,帝制的結束使
「1911 年」表面上象徵了「自由」時代的來臨。熟悉中國歷史的朋友都知道,
1911 年的確為中國帶來新時代:蕭紅不需要纏足、蕭軍不需要留辮、中原再沒
有真真正正的「皇帝」存在,可惜這個新時代並不如想像中的理想:軍閥割據、
北伐、日本侵華,蕭紅所活在的民國時代是戰火連連的時代,那何來談得上是
「黃金時代」?

黃金時代 = 民國「黃金十年」?

筆者突然想起,在北伐時期與日本侵華之間的十年,被稱為民國「黃金十年」,
事實上導演亦主要集中在 1930 蕭紅私奔直至 1940 抵港的十年間,時間亦與民國
「黃金十年」(1928-1937)頗為接近。難道蕭紅的「黃金時代」是指三十年代
的民國時期?沒錯!在這個被史稱「黃金十年」的時代,大規模的戰爭已不復
見,經濟在一定程度上恢復過來。但許導才懶理歷史的評價,看過本片的觀眾
絕對會認同,在許導眼中的所謂「黃金十年」一點也不「黃金」,因為即使國
家在這十年間多麼的「黃金」,在蕭紅的人生中卻過著悲慘的生活。許導懶理
政治,只著眼於蕭紅的世界,電影名字「黃金時代」,絕非「政治性地」指
「黃金十年」。

追逐自由的新女性

雖然出生於象徵帝制結束、迎接自由的年份,蕭紅卻過著一個沒有自由、不能
自主、顛沛流離的人生,而這命運絕大部份是源自其女性的身份。在家鄉哈爾
濱時因與有婦之夫相愛而不能擁有光明正大的愛情、因經濟問題而險些被賣到
妓院、第一部作品便遭滿州國政府列入黑名單而要離開家鄉、受與蕭軍的感情
問題所困擾、兩次身懷六甲、日本侵華之時文壇中十居其九是蕭紅所厭惡的政
治文章,多種經歷使蕭紅在創作、愛情上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然而,蕭紅是
一個勇敢、敢愛敢恨、忠於自己、敢於違反主流的新女性:不惜使家族沒落也
要與有婦之夫私奔、面對被賣身時主動去信報社主編求救、即使懷著身孕也要
與愛人造愛、洪水淹城時為離開旅館亦不惜懷著六甲爬梯逃脫、放棄親生骨肉、
政治性文章充斥文壇之時仍忠於自己愛寫的題材、國難當前時仍奢侈地享樂過
著自己愛過的生活……電影裡蕭紅為追逐個人自由而做的事,即使今時今日的
華人社會也不能接受,可見許鞍華導演拍攝這部電影的膽色。

「黃金時代」在日本

勇敢的蕭紅,在這個不能自主的年代、盡力爭取最大程度的自由,追求她的
「黃金時代」。在三小時的電影裡,「黃金時代」一詞只在蕭紅中提過一次,
那時正是當蕭紅獨個兒遠赴日本,擺脫文壇的政治爭辯、擺脫感情困擾、擺脫
顛沛流離的生活,靜靜地創作的半年時間,「黃金時代」是指自由的時光。稱
得上是蕭紅的「黃金時代」只佔三小時中的一分鐘。不懂亦不愛在作品涉足政
治的她,不論在日本侵華前文壇中政治立場之爭辯、抑或在日本侵華時文壇中
抗戰文章的興起之時,均抗拒主流、獨善其生,寫出忠於自己的作品,於抗戰
時期「躲在」香港所寫的《呼蘭河傳》堅持她忠愛的鄉土題材,全因這「不合
時宜」的題材才得以讓這作品成為永不過時、傳頌千古的傑作。

許鞍華:女性導演的典範

在片中的魯迅指出文人因感情複雜,立場不堅定容易左搖右擺,因此容易受主
流影響而改變立場,指這是很壞的現象。《黃金時代》專注在蕭紅對自由(特
別是創作自由)的追求,而非刻劃大時代;「黃金時代」並不是政治性、歷史
性地指「黃金十年」,而是單純指蕭紅得到創作自由的時光。近年香港導演經
常「消費」一些能討大眾喜愛的政治立場,盲目將「政治」議題投進電影中企
圖讓影片升格,「本土」更加是「老千導演」們最愛「消費」的名詞。《黃金
時代》談個人在創作自由上的追逐、談女性為追逐自由「可以去到幾盡」,電
影本身已經是一名女性導演忠於自己、抗拒主流的體現。忠於自己地創作的女
性導演,許鞍華做到了!說不定《黃金時代》能夠如《呼蘭河傳》般流芳百世!
勇於追逐自由、忠於自己的蕭紅是新女性的典範,忠於自己的許鞍華,不只是
女性導演的典範,更加是現代新女性的指標。

於是,許鞍華為了讓電影以更電影的方式呈現,將《黃金時代》改造成一部「偽紀
錄片」。

讓螢幕上的演員和鏡頭互動,讓銀幕前的觀眾無法置身事外,

讓故事成了第三人稱,而蕭紅也成了自己故事中的主角。

「灑滿著白月的當兒,我願意關了燈,坐下來沉默一些時候,就在這沉默中,
忽然像有警鐘似的來到我的心上:這不就是我的黃金時代嗎?」這是蕭紅為了
逃避感情困擾遷於日本寫給愛人蕭軍的信中句子,這種悲極反笑的自嘲除了暗
示她一生都與時代格格不入的狀態外,也揭示了真正的黃金時代,只存於她自
己的心中。

世俗來看,一個有過這麼多次婚戀的女人,是極度的不正經,但這些缺點,是
她本身的問題,還是一個戮力掙脫傳統束縛的自由女性一生中最不由自主的傷
痛?我們要怎麼評斷文化/藝術工作者過於濃烈的情感---那些看似幼稚、天真的
但絕對忠於自我的愛情追求?

本片其實有給了答案。

蕭紅似乎是個為中國傳統下女性尊嚴的丟失和長期被貶為男性附庸而戰的作家,
這與她從年輕時就抱持著的大時代下人類的自我意識堅持者心態不謀而合,在
那個時代,我們不該歧視女性;但在現在這個時代,男性反倒是被女性歧視。
蕭紅只活了 31 年,她的一生都是青春的,本片在描寫青春的希望感與共同體溫
的熱度上確確實實地符合了中國近代作家的特色,我只看過阿城、韓寒和馬識
途,但大陸文學家的那種「新中國」文學氣味不僅相近,還在許鞍華的巧手上
躍然於此片。

那個戰亂的年代,怎麼可能是黃金時代呢?但在那群文化人的心中,卻是他們
自己的黃金時代;這也透過鏡頭流洩出令人欣羨至極的文化工作者生活,和他
們心中永不熄滅的各式熱情。

在那個年代,文化工作者不容於當權者,但卻受到民間的喜愛,但他們卻活出
自己的色彩,我在看到他們顛沛流離的生活時為自己對於諸事都不滿意感到羞
愧。

許鞍華在此片裡一直強調那些瑣碎的噓寒問暖、生活細節,我想,她除了探討
這些東西在人類活動上的文化意義外,還有可能是與蕭紅的創作上那種細碎的
枝微末節所做的後設結合。(當然這也是她電影的特色)

片中許多人物對鏡頭的旁白,以及一開始蕭紅本人自述的一生始末,除了提供
超現實的遙想外,還讓這部傳記電影增添了許多的情感;許鞍華一向不慍不火,
但自存對生命美好的踏實情感,這也與片末蕭紅的字句所暗喻的生命意義探討
做了最完美的沉思提點。

在拍攝時的素材大概是多少?是怎麼選取的?因為我作為一個普通的觀衆看到
電影中的為人交往就是吃飯聊天喝酒,下一場又交往到一定程度吃飯聊天喝酒。

  李檣:就是我們對一個時代的領略的問題,我們容易對一個時代或一個人
産生主觀的想象。這個是一個人的權利,想象力也很珍貴,但是你真的深入到
那個時代,比如你看魯迅他一生的日記,沒有轟轟烈烈高起高打的舉動,人在
最日常的生活中流逝了,人的渺小與偉大也産生於此。並不是每個傳奇人物都
生活在動蕩、浩蕩的偉卷之中。人的一生除非碰到戰亂,不都是在飲食男女、
日常煙火中流逝的嗎?但你的心是深不可測的。

像最后蕭紅死去的鏡頭,會不會太平鋪直敘,顯得沒有高潮?
  李檣:我覺得“高潮”這個詞現在被用的我已經不知道怎麼解釋它,已經
很無力了。我也在反思電影,是願意節奏快,願意有衝突,但是我覺得我們越
來越失去了孤獨的能力。我覺得高潮是你看完一個電影幾天之后依然縈繞的東
西,我覺得那是最高級的高潮。我覺得對於這樣一個人物,難道死亡就是高潮
嗎?比如我們認識的偉大的作家,她的死亡就高潮嗎?高潮就是好事情嗎?我
覺得要反思一下。我不否定有些片子追求高潮,但是高潮有很多種,就像人的
性感點不一樣。我擔心也沒用,有可能我設計的高潮,又是更多人認為不對的。
因為創作是一個被千人所指的狀態,你一提蕭紅,一萬個對蕭紅有感觸的人會
帶着先入為主的,對你的懷疑、質疑、審視。可能是現在生活中快感比較少,
嘴巴是唯一能有快感的地方了,我覺得。

這樣會不會太大膽,因為觀衆看了三個小時,沒看到一個戲劇性的高潮。

  李檣:電影有很多種,老说觀衆,觀衆代表着誰?觀衆有醫生、有律師、
有農民工、有環衛工人。有太多人,我們老说為觀衆,觀衆太豐富了。我覺得
很多常識性的東西是需要我們去反思的。就像藝術上的每個流派,並不是強制
性的流傳下來的。我只是質疑觀衆這兩個字代表的含義和身份。

電影中有間離效果的東西,但是看過之后發現間離效果是選擇性的,其實像蕭
紅和蕭軍兩個人很少站出來说話的。為什麼讓蕭紅站出來说話的部分少,是怕
打擾到觀衆對這個角色的理解嗎?

  李檣:那倒也是不是,這是個相對主義的東西。第一幕蕭紅對着鏡頭说我
叫張乃瑩,那已經是非常超現實主義的了,應經非常破壞電影的講究性了,那
就足夠了。包括她死的時候是盯着鏡頭死的,這個其實都已經包含在裏面了。
裏面的間離並不是針對蕭紅和蕭軍,而是針對歷史觀和人無關,歷史不可能複
原。這個間離是希望客觀和主觀能夠平衡的交融,而不是提倡你的個人性。其
實人是最複雜的宇宙,是很難被琢磨的。其實電影中的台詞都是她的作品,我
看到一個影評在駡说,都不寫她的作品,我说你要是讀一點蕭紅你就會知道通
篇都是她的作品。包括東北的整個部分就是《商市街》,包括另一個影評人在
駡说“死之前才讓蕭紅回憶她的《呼蘭河傳》”,他知不知道她死的那天才寫
完啊。
影片採用“間離效果”即演員演著演著,面對鏡頭,跟觀眾說話。編劇李檣如
此設計是想要一種全新的電影體驗。因此,“間離效果”“抽離式方式”貫穿
全劇。誠然,獨特的表現方式似雙人劍,毀譽參半。不少觀眾表示走到劇中感
受了蕭紅,也有觀眾反應“接受不了”。劇中人物角色群龐大,對於不曾深入
了解蕭紅作品和那段歷史的觀眾來說,該片無疑是晦澀難懂甚至是無趣的。反
之,則覺得恰到好處,人物刻畫入木三分。可見影片採用表達方式上沒有迎合
大眾口味,而是許導說的“僅僅是還原歷史”。蕭紅的一生是悲天憫人的,她
以一種獨有的姿態存活於二三十年代,戰火中輾轉了七個城市,經歷了包括表
哥到駱賓基 5 個男人,殘忍的兩次懷孕而骨肉分離。自然,湯唯的傾情演出為
影片增色不少。

蕭紅在趕往碼頭摔倒時採用俯拍的拍攝手法,體現了孕婦的笨重及對生活
深深的無奈。細心的觀眾不難發現,劇中“抽離式”的表達手法取自蕭紅的作
品,包括蕭紅對於故鄉的回憶。那一段“黃瓜有的結了一個,有的結了兩個,
隨便結幾個………”不由讓人心馳神往。
很多人對於蕭紅感情的爭議多餘對她作品的關注,本也無可厚非,她是一
個時代的傳奇,她做了很多那個時代甚至是這個時代的女人敢想卻不敢做的事,
勇敢的追求自由。有人說蕭紅一生都在依靠男人,蕭紅感情的選擇,似乎永遠
不盡人意。愛情還是自由。蕭紅選擇了自由。所以當蕭軍決定前往延安時,蕭
紅卻說“只想找個地方靜靜的寫作”。在這種矛盾中,“二蕭”永遠的分開了。
相信蕭紅對於端木蕻良並無太多的感情的寄予,正如她在冷清的婚宴中說“對
他並沒有太多的希求。”深愛與最愛只有蕭軍了。彌留之際她甚至說,若蕭軍
知道她的困境,一定會穿越戰火帶她走的。自遇上蕭軍,文學作品成就的不斷
提升,在戰火中無所顧忌、靜靜的寫作。這是蕭紅的黃金時代。
就許導所言“電影就是一場白日夢”。看完影片竟如朱子墨先生一樣淚流
滿面。或許蕭紅的魅力就在於此,對於自由的嚮往,感情的奮不顧身,讓她和
她的作品一樣經過歲月的沉澱更加的奪目。

在長達三小時的片長裡,片中人物不時對著鏡頭細數當時人事,同一段情節拍
出兩方敘述的不同版本,觀眾不但不被鼓勵全然投入情節認同主角,更隨時被
提醒著自己眼前所見可能只是事實的某種說法。

「也許每個人都是隱姓埋名的人,他們的真面目誰也不知道,
我在想,我寫的那些東西,以後還會不會有人看,但是我知道,我的緋聞,將會永
遠流傳。」

作為傳記性電影,許鞍華保留了許多蕭紅的文字,《黃金時代》就像是蕭紅的說書

,一字一句的唸出這些動人的文字。而這句台詞,卻道盡了文人和世人間隔成紗的
一步之遙。

即便,電影對於蕭紅作為作家的敘事,卻遠遠低於她和三個男人間的周旋。

33 分鐘,吃肉

都這麼多菜了,還是不要肉丸子了。肉丸子還帶湯,帶一碗吧。

因為貧窮,好像忘記吃肉的味道了。

34 分鐘,換鞋帶

電燈照耀著滿城的人家,鈔票帶在我的衣袋裡,就這樣,兩人理直氣壯地走在
街上。

笑聲中,鏡頭凝在兩人漸遠的背影,是蒙太奇,背景音樂的奏起,是恰到好處。

36 分鐘,許先生的話

我在看蕭紅的《商市街》,她這麼會寫飢寒和貧窮,飢寒與貧窮誰不曉得呢?
可沒人像她寫的這樣觸目驚心。

42 分鐘,棄兒

點亮了燈,燈下拿筆在紙上寫著《棄兒》。做任何決定都是艱難的,或是生活
所迫,或是厭倦了負心人

。程小姐開始跟三郎寫信了,蕭紅仿似想到了什麼,對蕭軍而言,也許不幸地
自己就是棄兒。

44 分鐘,送行
又過了些日子,程女士就不來了,大概是怕見我。
其實,我也怕見她。

三郎去送行了,又是在街上走著,這次女伴是程小姐而不是張廼瑩,最後三郎
偷偷親了她一下。

49 分鐘,盆子

臉盆子滑到了地上,張廼瑩看著它,她認出了這隻臉盆,是在旅館喝水的那隻。

53 分鐘,魯迅

魯迅竟然給回信了,而且回得那麼快。在魯迅回蕭紅蕭軍的第七封信中,向他
們發出了見面的邀請。

59 分鐘,談話

我覺得文人的性質是頗不好的,因為他們知識思想都較為複雜,時而又處在可
以東倒西歪的位置,所以堅定的人是不多的。左翼興盛的時侯以為這是時髦,
立刻左傾,待到壓迫來了,他受不住又即刻變化,甚而至於出賣朋友,作為倒
過去的見面禮。這大約是各國都有的事,但我看中國較甚,真不是好現象。

70 分鐘,活在這樣的時代

我們好像都是愛生病的人,苦得很。我的一生好像是不斷在生病和罵人中就過
去多半了,我三十歲不到牙齒就掉光了,滿口義齒,我戒酒,吃魚肝油,也望
延長我的生命,倒不盡是為了我的愛人,大半是為了我的敵人。我自己知道的,
我並不大度。說到幸福,只得面向過去,或者面向除了墳墓以外,毫無任何希
望的將來。每個戰士都是如此,我們活在這樣的地方,我們活在這樣的時代。

蕭軍坐在程小姐身旁,這段感情不知為什麼就突然決裂了。後來,蕭紅就去了
日本,蕭軍就回了青島。

76 分鐘,他媽的

大概你還不知道,黃源父親病重,經濟不行了,所以粵華必須回去,她走了之
後,他媽的,就再沒有熟人了。
還是那盆萬年青,其實一個人的死是必然的……魯迅先生也去世了,就真的再
也沒有熟人了。

79 分鐘,黃金時代

窗上灑滿著白月的當兒,我願意關了燈,坐下來沉默一些時候,就在這沉默中,
忽然像有警鐘似的來到我的心上:‘這不就是我的黃金時代嗎?此刻。
是的,自己就在日本,自由和舒適,平靜和安閒,沒有經濟上的一點壓迫,這
真是黃金時代,是在籠子裡過的。

86 分鐘,端木

端木來了,正要找著落,蕭紅就邀他睡自家裡,軍也同意了,但房裡只一張床。
三人同床睡,蕭軍睡中間,紅睡裡邊,端木睡外邊,卻怎麼樣也睡不著。

89 分鐘,手套

我的手套不錯吧?
哎?沒想到你的手還真小,我帶都剛好合適。

其實,他是買來送妳的。

108 分鐘,重聚

我和丁玲到延安去了十多天,回來時多了一個人。

是蕭軍回來了,走的是那條石梯路,當年是蕭軍跟蕭紅一起走的,現在是蕭紅
跟端木一起走的,軍紅重聚,兩人無話。

先把自己掃乾淨,再掃我身上的土。

二蕭終於分手了,對於這件事,三個當事人有三種不同的說法。

其實這不是重聚,而是正式的分開。

118 分鐘,永別
二蕭分手後就再也沒見過面,這一年也就是 1938 年的 4 月,蕭紅和端木返回武
漢,蕭軍隨丁玲的服務團去了延安,隨後又準備去新疆,投身抗日救亡工作,
途經蘭州時,認識王德芬,同年六月和她結婚,終生廝守,他們養育了八個孩
子。

還是那條石梯路,這次是一個人走的,蕭紅蕭軍端木都不在。

125 分鐘,逃難

當時船票已經非常難搞了,我只幫蕭紅買了一張,登船那日,來的不是蕭紅,
卻是端木。
錫金說,至於為什麼端木先走她卻留下,她也沒再說我也沒再問。

端木確實是一個怕死的人。

一個孕婦就這麼在地上躺著。

132 分鐘,上船

蕭紅獨自來到碼頭,船已安排好了,卻不小心趺倒,肚子太大,自己一個人爬
不起來,唯有等人來扶,睡了一晚,終於來人了,是國民傷兵,這才站得起來。

136 分鐘,夭折

她是在重慶的江津分娩的,是個男孩,孩子活像蕭軍,卻活不過三天,就抽風,
蕭紅無淚,淚,也許早已流乾了,她說,她不可能再有幸福了。

150 分鐘,駱賓基

後來,蕭紅被驗出有肺結核,大多彌留的日子,是駱賓基陪著她的。蕭紅去世
後,駱賓基就成為第一位為她寫傳的人。

我知道,我和蕭軍的分開,是一個問題的結束;和端本,又是另一個問題的開
始。也許,每個人都是隱姓埋名的人,他們的真面目都不知道。我在想,我寫
的那些東西,以後還會不會有人看,但是我知道,我的緋聞將永遠流傳。

結局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蕭紅,本名張迺瑩,1911 年生於東北,因受到五四運動等自由主義思潮影響,
是個有獨立思想的時代女性。她十幾歲時因為抗拒父親為其安排的媒妁姻緣而
逃家至北平,後因經濟壓力,又輾轉回到了哈爾濱。由於她抗婚逃家的醜聞,
讓家族在地方上飽受議論,父親只好舉家遷徙,她與親族從此斷絕了聯繫,也
由此她展開了一段「逃難」的人生坎途。

她先是懷上了男友汪恩甲的孩子,男友卻因各種因素逃離她身邊,讓她獨困飯
店,因繳不出房錢而差點被賣到妓院去抵債。為了自我拯救,蕭紅投書到報社,
報社注意到這個文采優異的女孩,便派人前往關心,也因此她認識了她的第一
任丈夫蕭軍。

孩子出生後,蕭紅便把孩子送了人。開始跟蕭軍過起貧賤夫妻的小日子。日子
雖然清苦,兩人倒是情意金堅,也開始了各自的創作生涯,那時文壇合稱兩人
為「二蕭」,是文化圈一對初躍起的閃耀碧星。時值日本佔領東北的偽滿州國
時期,因著「二蕭」的反日言論,受到滿洲國政府的關注,迫使他們離開了哈
爾濱。

其後兩人又輾轉到了上海,遇到了當時文壇左翼文派的霸主,魯迅。由於魯迅
的賞識,蕭紅的作品得以以有聲之勢擲到當時的文壇上,受到大家的關注。只
是當時上海的文壇五花八門,除了所謂的鴛鴦蝴蝶派之外,右傾文派跟左翼作
家筆戰的最為激烈,蕭紅正好卡在兩大陣營的間縫中,她有著自由主義的思想,
批判性又沒左翼作家來的壯烈。

生活雖是擴展了,卻跟蕭軍陷入感情的維谷中。期間蕭紅還獨自去了日本一段
時間,以釐清兩人的關係。

隨後抗日戰爭爆發,「二蕭」先是去了武漢,又去了西安,因日軍的節節進攻,
最後蕭軍選擇加入戰爭,投身游擊隊,蕭紅則因自己一向體弱,堅覺時日終將
無多,而情願苦耕於創作,於此,兩人終於揚鑣各去,從此是獨木橋與陽關道
的訣別。
在西安的日子,蕭紅跟第二任丈夫端木蕻良相戀,不像蕭軍的敢愛敢恨,性格
豪放,端木個性溫良恭儉,是一派的藝文作風,照蕭紅的說法,嫁給這個丈夫,
她求的就是一個普通人的生活。

但那個時代注定是普通不起來的,再普通的人家都要經歷戰火蹂躪,貧病交煎
的人間磨難。這些於常民的苦難卻滋養了心靈的沃土,讓蕭紅得以持續創作。

為了逃避戰火,蕭紅跟端木最後逃到了香港。蕭紅在這裡完成了她傳世的鉅作
「呼蘭河傳」,隨後被確診染上了肺結核,於 1942 年,蕭紅病逝於香港的醫院,
享年 31 歲。

蕭紅自己的生命短暫而多磨難,她的這一生都在「逃」,一開始逃家、逃婚,
後來是逃離赤貧的生活,再來是逃離戰亂,逃離愛情,她的文章內容常在逃離
父權社會對女性的箝制,她不斷地逃,想逃離苦難,也許她最想逃離的是她的
宿命,而最終,她逃離了自己的生命。這樣一路奔逃的坎坷人生中,蕭紅卻從
未放棄創作,可以說創作世界的能量正是藉著她不斷要逃離的生命激發出來的
璀璨火光吧!

片名「黃金時代」,取自的是蕭紅在東京時寫給蕭軍的書信中提到的話:「自
己就在日本。自由和舒適,平靜和安閒,經濟一點也不壓迫,這真是黃金時代,
是在籠子過的。」但編導卻認為那個戰亂的歲月也正是文化圈的黃金時代。一
如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齊名共放,那個民初時期也正是中華民族受到中西
文化衝擊,新舊思潮薈萃的另一個論證的時代(當然,不論哪個時代跟諸子百
家相比都是高攀了),雖然身處戰亂逼迫的動盪環境,但激盪出來的文采風華
也是近代華夏民族最為耀眼的一段時光。

本片片長三個小時,導演用非常緩慢的速度一筆一劃地慢慢鉤勒出了那個時代,
與那個時代下孕育出來的一個個生命個體,因為步調平緩,所以我們得以和緩
地融入那個時代以及他們的生命悲歌中去,如果有旋律,那會是種低迴、反覆、
吟詠的民謠吧!這樣從容的節奏醞釀出了一種屬於那個時代的底蘊與味道。

因為她是真的人物,我們如果要寫實,就用她自己寫的東西,用裡面的描述,
用第一手資料會是最準確的。所以我們就沿用了很多她作品裡頭的東西。傳達
一些怎麼樣去看待一個人的生平,從不同的角度,跟不同的年份去看,可能會
不太一樣。因為如果按順序拍的話,拍一個人的生平,就只是純的戲劇。可是
如果這樣子就能把故事敍述的點不停地轉換,便會比較流動,能從不同視點看
她的生平。

老老實實地把她一生拍了出來,能還原就還原。根據她本人寫的東西,說的話,
跟她的朋友、目擊者、當事人說的不同版本,放進劇本裡頭。讓觀眾去判斷她
是一個怎樣的人。

不是認定了她是個偉大的人物去理解她/一石二鳥:同時在說她的作品與她人
生的關係/角色一半出一半入,超現實的感覺/

蕭紅在〈回憶魯迅先生〉一文中,說到魯迅如何品評她的衣著。(電影也採用了這個場面)
被蕭紅問到她當天穿的大紅上衣好不好看,魯迅很直接地說:「不大漂亮。」因為她裙子
配的顏色不對。他認為紅上衣應該配紅裙子或者黑裙子,而她當天穿的咖啡色裙子配起來
很渾濁。後來蕭紅在另一篇文章〈在東京〉裏寫到,她在日本留居的時候得知魯迅的死訊,
悲驚交集,拒絕相信。日華學會開魯迅追悼會,她就讀的留學生班裏四十幾個人,只有
「一位小姐」去了參加。「她回來的時候,全班的人都笑她,她的臉紅了,打開門,用腳
尖向前走,走得愈輕愈慢,而那鞋跟就愈響。她穿的衣裳顏色一點也不調配,有時是一
件紅裙子綠上衣,有時是一件黃裙子紅上衣。」這個衣著顏色不調配的小姐,不就是蕭紅
自己嗎?最後她總結說:「這就是我在東京看到的這些不調配的人,以及魯迅的死對他們
激起的不調配的反應。
魯迅的一番未必有深意的評點,變成了蕭紅自我認知的隱喻。也同樣是在留居東京期間,
她寫信給蕭軍,說到這是她的「黃金時代」||完全自由,經濟無憂,可以專心讀書和寫
作,但卻是困在籠子裏的自由。這個「籠子」除了是客居異地、言語不通和缺少朋友所造
成的孤獨,也是她深感於自己跟時代的隔絕和疏離。一個不調配的人,換一個說法,就是
一個不合時宜的人。一個不肯順應時代大潮的人,永遠處身於錯誤的地方,錯誤的時間,
跟周圍的人事格格不入,無法不陷於孤絕之境,但這正正就是構成蕭紅文學的特質。而今
天許鞍華拍出了《黃金時代》,在這方面完全捕捉和肯定蕭紅文學的核心,就我們的時代
而言,卻不免重蹈了蕭紅的覆轍,成為了一部不調配的、不合時宜的,但卻忠實於自己的
電影。
蕭紅所說的「黃金時代」,是反諷,是自嘲。許鞍華選這個片名真是好。這不但說明了她
對蕭紅的理解,也說明了她對自己身為電影導演的逆水行舟具有充分的自覺和完全的信心。
有人說我們正步入黑暗時代,但我情願認為,這也是我們的黃金時代。當我們把反諷加以
反諷,把自嘲加以自嘲,最惡劣的時代,也是最美好的時代。這也許就是魯迅所說的,
「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的意思。蕭紅面對全部的黑暗和苦難,以自己短促而脆
弱的人生換來的,是足以照亮時代的,閃閃發光的黃金事物。這個,我們是應該懂得的,
是沒有理由難以進入的。

電影的起頭,第一個畫面,就是主角蕭紅(湯唯飾演)的自我介紹:『我叫張廼
瑩,生於 1911 年…,卒於 1942 年…,享年 31 歲…』,是相當特殊的開場法。
隨後一連串第一人稱的旁白敘事,以頗具文學性的口吻展開故事的敘述。搬演
過程中,倏然跳出劇中人物對著鏡頭介紹蕭紅的第三者觀點,初看有點詫異(某
些名導如安哲羅普洛斯,也會讓演員突然對著鏡頭觀眾講話),但多次段落的重
複出現後,即可理解這是某種刻意的呈現方式,加上時序錯置的剪輯,第一/第
三人稱敘事觀點的反覆輪轉,反而成為本片在形式上的一大特色。

然而,敘事結構不只是添加突如其來的其他角色對白。我想,編劇李檣為了不
讓三個小時的蕭紅生平看來像是個平凡無奇的流水仗,試圖在過程中混亂了時
序,這技巧對岸稱為「閃回」。例如片尾從丁玲(郝蕾飾)的口中得知蕭紅過世,
骨灰已灑在香港海中,下一幕畫面跳到蕭紅隨著蕭軍來到香港,進而遇見生命
中最後一個男人駱賓基的故事。這種先預告蕭紅死訊的方式,觀眾能先有個底,
沉著地看待蕭紅生命中如何面對死亡的這段日子。雖然說,這種方式有可能混
淆一般觀眾的時序概念,但我認為只要是從頭到尾認真觀賞不致於會產生問題。
反倒是透過這種技巧,使三小時的電影不會太過於理所當然與沈悶,個人很喜
歡這種處理方式。
但其實不然。電影中講到蕭軍當了家庭老師,二蕭的經濟環境稍有改善,例如一起去吃豬肉飲

酒等,其後鏡頭一轉便是蕭紅與端木蕻良憶述當時的畫面,如果按時序而言,當時的蕭紅仍未

結識端木蕻良,可見電影並不全然按時序敍述。另,從蕭紅對端木蕻良的談話中,交代了蕭軍

認識了一位姓程的高中生,接著鏡頭便直接跳到蕭軍與程女士滑冰的畫面,然後開始講到二蕭

感情上開始出現裂縫。當中亦見許鞍華打破時序之餘亦透過不同時空的人物來推進電影主軸的

發展。

可是從祖父那裡,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惡而外,還有溫暖和愛。 
所以我就向這「溫暖」和「愛」的方面,懷著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永遠的憧憬和追求
蕭紅在日本自我放逐,寫信給蕭軍,說:「這不就是我的黃金時代嗎?」看了電影去查找蕭紅
書信集,才看到後面還有一句:「但又是多麼寂寞的黃金時代呀,別人的黃金時代是舒展着翅

膀過的,而我的黃金時代,是在籠子中過的。」

這難道不正是完美地闡釋了狄更斯「這是最好的時代,這也是最壞的時代」嗎?這句話或許不

是並列的結構,而是在最壞中才能逼現出最好的意義來--在一個講座上,許鞍華說如今是拍
攝蕭紅和她的黃金時代最好的時機--這是最好的時機,因為這是最壞的時代。無論大陸還是

香港,我們掙扎於一間間新造的鐵屋,這時回看蕭紅的自由選擇與承擔,我們起碼得以聞見猶

如魯迅所喻那一柄在黑夜裏敲擊城堡的鐵牆匕首所發出的聲音,可以知道無論什麼時代,懷抱
自由的人並不孤單,即使此音寂寥,但始終存在。

場面調度(mise-en-scene)原為法國劇場用詞,原意為舞台上的布位(將動作
舞台化)。在電影學裡,解釋為導演控制畫面的能力。它的元素包括場景,燈
光,服裝及化妝,和人物。它們之間的關係不會獨立存在,彼此息息相關。

場面調度是導演技藝的中心環節,是表演、攝影和剪接互相融合的關鍵。在片
場,導演必須先作出兩個決定:第一,攝影機放置在哪裡;第二,演員在攝影
機前如何走動。否則,無論是攝影師還是服裝道具,大家都無法開始投入工作。

導演在創作某個鏡頭中的場景時,需要考慮以下 3 個最基本的要素:敘事性要
素,戲劇性要素,畫面要素。

導演許鞍華在《黃金時代》最後一場戲的場面調度十分出色,被日軍佔領後的
香港街道,駱賓基放下了一張紙幣,拿了幾顆糖果,轉身離開,發現錢不夠的
小販在他身後叫怨,他頭也不轉地撕開糖紙,把糖放進口裡。駱賓基咬著他買
不起的糖果,憶起蕭紅(看到蕭紅在窗邊吸煙、唱著歌),哭紅了眼,眼淚是
不是甜的,糖無補於事。他付了一半的錢,另一半的苦,倒是小販幫著扛了。

買的賣的都是甜的,到手時卻都是苦的。

戰亂的街道,不夠用的錢,亂世的糖果,抱怨的小販,哭不出來的駱賓基,爬
窗逃走的蕭紅。

《黃金時代》裡面用的閃回,是閃回套閃回,並不 是慣常電影的閃回。比如電
影的第一幕就是呈現這 種主觀性:蕭紅自己對著鏡頭說我是蕭紅,我幾幾 年出
生在哪兒,我病逝在哪兒,我享年多少歲。就 像自己跟自己開個追悼會一樣,
這個是超時空的。
獨白=》童年在祖父與後花園=》蕭紅與蕭軍的對話=》童年在祖父與後花園
=》張秀珂敍述蕭紅與陸哲瞬
蕭紅在聖士提反女校的臨時救護站=》閉眼=》祖父之死

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
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
是自由的。」
《呼蘭河傳》第三章節錄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