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87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晒两—r。_7:.
_': ,■:二i
‘二1 ,
0上二j一

纡呵晗厄族彝族自治州民竣志编写办公事编
云南省地方志丛书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民族志

f;}-■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志编写办公室 编

云南大学出版社

兰:
<-
姿
j皿

:{三


飞h

[】

▲—一,
pp.,

h,..1
服饰 头饰
鼓舞

长街宴

公房l菏年男女集会的地厅
哈尼LU察

妾叶吹奏
编织席f

采荣
捧跤

背新娘
新村

阿细跳月
牛摩
石屏县槔族复占娘领摊

屏边晷彝族服饰

彝文教学
《1。、*

苗族服饰
晒麻

抢新娘
耳笮舞
恺山杆

竹筒情

。峨*—豁魄翰℃峨黔
瞄染描图

腊染图案
壮族村寨

蒙r1县壮族
韵:




开远市壮族
谍外
泼水竹
绿



厄阳县傣族
收香蕉
制陶

对歌


河n县瑶族

靛地
渡戒
寨溺i

…㈡辑‘

古尔邦节
婚礼
礼拜


沙甸电解,
播种

盖新房 筑墒
985年到澜沧县探亲访反

竹编I:艺一竹箩
ft房
晒粮

#乇节”喂牛
舂米
芒人村寨

楞弄对吹
门治州第一届人民代袁大会第一次会议于一九五七年
卜一月f八日在蒙自隆泰举行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
云南人夫副主任张冲题词
J83年I 1月首次民族团结表彰大会

与群众同劳动
培训少数民族干甜

绿舂县一巾教师课外辅导
建水县民族银器厂qi产的民族银首饰样品
建水县回兴寨

红河县思陀t寨长

从内地运进的瓷垫
红f町哈 佗旅彝族臼浑


E权武、王 连劳、普照.
中排: 张文钢、陈柱
后排:
像黄、沥芝
陈文兴、毛任
兰、是琼华。
莉涂敷 审唆硒
篙一 枞卧取

民族志0编写领学小组和编写人员台影

. j ,

,,《红河州民族志》堪误表 .

页码 行数 原 文 更 正

图 2 土寨长衙门 土司衙门

图 43 3 土寨长衙门 土司衙门
图 44 2 型具 刑具
目录3 21 、婚姻 一、婚姻
正文8 3 周云祥 周迎祥
19 19 冒死枪回 冒死抢回
20 4 周云祥 周迎祥
20 7 周云祥 周迎祥
20 2l 今元阳县 (今元阳县)
22 28 抚血金 抚恤金
24 4 同年7日 同年7月

27 28 北京上海 北京、上海
●29 2 “三八红旗手" “三、八红旗手’’
30 2 神精 精神
38 9 候乌 候鸟
38 20 遭踏 糟踏
55 2 年青 年轻
57 5 1984 1984年
78 13 大口裤 大口裤
85 18 那里停住节是那 哪里停住就是
里为好 哪里为好
。 ‘

93 11 舞蹈会演 舞蹈汇演
96 27 手枝一根 手杖一根

广一
111 表内 呜 就 呜 就
116 表内 呜 就 鸣 就
137 10 国家党政府 国民党政府
142 表内 大莩荠 大荸荠
161 . 13 “叫谷魄" “叫谷魂".
179 20 婚礼筒扑 婚礼简朴
186 18 摸 拟 摹 拟
215 3 鬃 马 马 鬃
表内年
225 1984 1981
度一行
236 20 扑 实 朴 实
238 4 (劝练词) (劝谏词)
244 17 蔬 莱 蔬 菜
245 3 蔬 莱 蔬 菜
246 20 阿 匐 阿 訇
251 19 薅 除 薅 锄
25l 20 薅 除 薅 锄
261 17 模 拟 摹 拟
269 10 凉 晒 晾 晒
271 l 不晒凉衣服 不晒晾衣服
274 5 除一两次草 锄一两次草
275 8 野 莱 野 菜
303 3 《关于建国以来若干 《关于建国以来党
历史问题的决议》 的若干历史问题的
决议》
304 28 年 青 年 轻
307 6 说:, 说: “

313 27 蓬春岭 逢春岭


323 b 徐永羲 徐永义
版权页 10 字数;29.9千 字数:297.9千
JuL.■‘
刖 宣

编修地方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
史。但象现在这样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领导,州、市、县同时编
修地方志,发动面之广,投入人、财、物力之多则是亘古未有。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志》就是在这种形势的推动下编纂
而成的。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志》的编纂,坚持了中国共产
党关于中国各民族一律平等的一贯主张,充分记述了全州少数民
族与汉族共同开发红河州、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积极参加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革命与建设的历史功绩,体现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
谁也离不开谁的客观事实。这部志书不仅分民族记述了各自的习
俗、服饰、礼仪、宗教信仰等,而且记述了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及
语言文字,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别记述了
各民族的社会经济形态及其发展状况,特别是记述了红河州民族
工作的成绩与失误,经验与教训。其资料之翔实,内容之丰富,
观点之鲜明,都远远超过了旧志书中关于民族的记述,达到了资料
■■-■r 性,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这是一部反映红河州各族人民的历
史和现状的资料性著述。
红河州民族事务委员会为编修好民族志成立了领导小组,提
供了必要的工作条件,抽调由哈尼,彝、回、汉等族的干部组成
的编写班子,从事这项重要工作。编写出草稿后,编写组分别到
石屏,绿春、金平,河口,屏边等县及个1日市沙甸区向基层干部
和群众逐一征求对各个民族专章的编撰意见,核实资料。经过修
改打印出初稿,送审稿,并召开了两次志稿评议会,邀请省内外

lt●- ■l 『L■ 【-rl


著名的历史学家,长期从事民族工作的领导,地方志学者和州内
各民族领导干部参加,从民族政策,方志体例、地方特点、文字
表述等方面进行了认真评议。根据各方面和专家们的意见进行了
精心修改,数易其稿,从而提高了志稿的质量。
这部民族志是编纂者辛勤劳动的结晶,凝聚着各方面人士的
心血,它的出版将会受到各族人民的欢迎。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一九八九年六月
目 录

凡伪...………………………………………………………………(1)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分布示意图…………………(3)
“六・五"期间民族人口增减比较表…………………………(4)
概 述...……………………………………………………………(5)
大事记………………………………………………(12)
第一章 啥尼族……………………………………(31)
第一节 经济………………………………………”(32)
一,社会形态…………………………………………………(32)
=.经济结构…………………………………………………(33)
兰.梯田及农事活动…………………………………………(37)
四.生活方式…………………………m O O b O O B g gI

OI……………(39)
(一)饮食……………………………………………………(39)
7(=)服饰……………………………………………………(40)
(三)居住…………………………………………………...(41)
第二节 礼仪……………………………………………・(42)
一.婚姻………………………………………………………(42)
二,家庭………………………………………………………(44)
三.生辰………………………………………………………(45)
四.节日………………………………………………………(47)
五.道德……………………………………………………...(47)
六,丧葬………………………………………………………(49)
第三节文化……………...………………………………”(51)
一,语言文字…...…………………………………………...(51)


=.文学…......………...………...……......…...…...…… (5‘)
三.歌舞……………………………………………………… (55)
四.体育……………………………………………………… (56)
五.工艺……………………………………………………… (57)
第四节 宗教信仰…………………………………………… (57)
一,自然崇拜………………………………………………… (57)
:.莫批……………………………………………………一 (59)
兰.禁忌……………………………………………………… (60)
第五节 著名人物…………………………………………… (62)
一.龙济光…………………………………………………… )
=.卢梅贝……………………………………...…………… )
三.李和才…………………………………………………… )
四,李里祥…………………………………………………… )

第二章 彝族……………………………………”
第一节经济…………………………………………………
一.社会形态………………………………………………… 0“a
=,经济结构…………………………………………………
三.生活方式…………………………………………………

(一)饮食……………………………………………………

(=)最饰……………………………………………………

(三)居住……………………………………………………

第二节礼仪………………………………………………”
一,婚姻………………………………………………………
:,家庭………………………………………………………
三.节日………………………………………………………
四.道德………………………………………………………
五.丧葬………………………………………………………
六,蔡忌………………………………………………………
第三节 文化……………………………………………”
一.语言文字……………………………………...………… 0( ( ( ( ( ( ( .)…∽∞:M"他伯盯眈“)踮.娜铆,㈣ ) ) 口◇D■D

=.古籍文献…………………………………………………(91)
兰・天文历法…………………………………………………(91)
四・歌舞………………………………………………………(92)
五,体育………………………………………………………(93)
六・工艺………………………………………………………(94)
第四节宗教信仰…………………………………………(95)
第五节对开发个旧的贡献………………………。(97)
第六节著名人物……………………………………………(100)
一.张冲……………………………………………………(100)
=,张仕明……………………………………………………(102)
三,普家仁……………………………………………………(104)

第三章 苗族……………………………………….(108)
第一节经济…………………………………………………(108)
一.社会形态…………………………………………………(108)
二.经济结构…………………………………………………(111)
三,生活方式…………………………………………………(116)
(一)饮食……………………………………………………(1 16)
(:)服饰……………………………………………………(117)
(三)居住……………………………………………………(118)
第二节礼仪……………………………………………….(I 19)

~ l l9

’ l 22


~~ l 22


~ l 24

, l 25

婚家节道丧禁 1 26

第 一二1l四五六型,书 撕蘑卧静势融史~一化 ,\ ,~ ,~ ,~ 1 2 7 ))))


语盲文字…………………………………………………(127)
歌舞………………………………………………………(131)
体育……………...……………………………………一(132)

2一占
四.工艺...………………………………………...…
五.医药……j………………………………………“

第四节宗教信仰………………………………”
—.’原始宗教…………………………………………
=、天主教……………………………………………...……(136)
第五节著名人物……………………………:………・(137)
一.熊国祥…………………………………:………………”(137)
=,康永生……………………………...……………………(137)

第四章.壮族……………………………………・(138)

第一节 经济………………………………………………“(139)

J●l,1 ■
第五章 傣族………………………………………。(163)
第一节经济………………………………………………(165)
一.社会形态…………………………………………………(165)
:.经济结构…………………………………………………(167)
三-生活方式…………………………………………………(171)
(一)饮食……………………………………………………(171)
(=)服饰……………………………………………………(172)
(三)居住……………………………………………………(173)
第二节礼仪……………………………………………(174)
一.婚姻………………………………………………………(174)
=・家庭………………………………………………………(177)
三・节日………………………………………………………(177)
四,道德………………………………………………………(179)
五,丧葬………………………………………………………(179)
六,禁忌………………………………………………………(180)
第三节文化……………………j………………………。(181)
一,语言文字…………………………………………………(181)
二.历法………………………………………m……………(185)
三,歌舞………………………………………………………(186)
四,体育………………………………………………………(187)
五,工艺………………………………………………………(187)
第四节 宗教信仰……………………………………………(188)
一,原始宗教…………………………………………………(188)
=,小乘佛教…………………………………………………(189)
第五节著名人物——温宝祥…………………….(190)
第六章 瑶族……………………………………・・(191)
第一节 经济………………………………………・(192)
一,社会形态…………………………………………………(192)
二.经济结构…………………………………………………(195)
三、生活方式…………………………………………………(200)


’j 。7
(200)
(200)
(201)
202

202

204

204

205

206

208

207

((( 208 )))


(209)
(209)
(212)
(212)
(214)
(215)
(216)
(218)
(222)
(222)
(224)
(228)
(228)
(228)
(229)
(229)
(229)
(230)
兰.丧葬……………………………………………………”(231)
四.道德………………………………………………………(232)
五,禁忌“...…………………………………………………・(233)

第三节 文化……………………………………………….(233)
一.语言文字…………………………………………………(233)
=.文化教育…………………………………………………(234)
三.清真寺………………・…………………………………・・(238)
第四节宗教信仰……w……………………………………(238)
第五节著名人物………………………………………….(241)
一.马维骐……………………………………………………(241)
二.白亮诚……………………………………………………(242)
三,马坚………………………………………………………(246)
第八章 拉祜族………………………………………(248)
第一节经济…………………………………………………(249)
一,社会形态与经济结构……………………………………(249)
=,生活方式…………………………………………………(256)
(一)饮食……………………………………………………(256)
(二)撮怖……………………………………………………(256)
(三)f.住……………………………………………………(257)
第二节 礼仪……………………………………………・(257)
一.婚姻………………………………………………………(257)
=.家庭……………………………………@Q B@OI……………(258)

兰.节日………………………………………………………(259)
四.丧葬………………………………………………………(259)
五.禁忌………………………………………………………(260)
第三节文化…………………………………………“(260)
一.语言文字…………………………………………………(260)
=.歌舞………………………………………………………(261)
三,工艺………………o@@o@o O@O@II
o@@O@Q………………………(261)

o豸。
第四节宗教信仰…...……………………………………..(362)
第九章 布依族……………………………………(263)
第一节经济………...……………………………………(264) .

一.社会形态……………0 0@@@@*Og g 00
B@O………………………(164)
=.经济结构…………………………………………………(264)
三.生活方式…………………………………………………(265)
(一)饮食……………………………………………………(265)
(=)服饰……………………………………………………(266)
(兰)居住……………………………………………………(266)

第二节 礼仪……………………………………………(267)

一,婚姻………………………………………………………(267)
:、家挺………………………………………………………L268、
三,节日………………………………………………………(268)
四,丧葬………………………………………………………(269)
五、道德………………………………………………………(270)
六、禁忌………………………………………………………(270)
第三节 文化………………………………………”(271)
一、语言文字…………………………………………………(271) ‘

=,文学艺术…………………………………………………(271)
第四节宗教信仰………………………………………・(272)
第十章 芒人……………………………………一(273)
第一节经济…………………………………...………”(273)
一.社会形态与经济结构……………………………………(273)
=,生活方式…………………:……………………………”(275)
(一)饮食……………………………………………………(275) ,

(:)服饰……………………………………………………(275)
(三)居住……………………………………………………(275)
第二节 礼仪…………………………………………(276)
一,婚姻……………………………...………………………(276)


=.家庭...……………………………………………………(277)
三.节日………………………………………………………(277)
四,丧葬………………………………………...……………(278)
五.禁忌@B B・Q@@¥1 Be@I@O@@@O

OO……………………..…………・・”(278)
第三节 文化……………………………………………(279)
一.语言文字…………………………………………………(279)
=.文学艺术…………………………………………………(279)’
第四节宗教信仰…………………………………………..(280)

第十一章 汉族…………………………………(281)
第一节 经济…………………………………………………(281)
第二节文化礼仪…………………………………(282)

一,婚姻………………………………………………………(283)
二,家庭……………………………………………………“(284)
三,节日………………………………………………………(285)
四,丧葬………………………………………………………(286)
第三节著名人物…………………………………………“(287)
一,杨增新……………………………………………………(287)
二.衰嘉谷……………………………………………………(288)
三,熊庆来……………………………………………………(288)
四.杜涛……………………………………………………(289)

第十二章 民族工作………………………………・(290)

第一节社会改革……………………………………………(290)
一,内地民族地区土地改革与边疆对敌斗争………………(291)
=,内地社会主义改造与边疆民主改革……………………(294)
第二节 曲折前进的十年…………………………………”(298)
第三节 “文革”十年………………………………………(301)‘ ,

第四节民族政策的恢复和贯彻落实……………………(302)
一.采取休养生息的方针,调整民族关系…………………(303)
二,进一步调整生产关系,贯彻民族工作总方针……...…(304)

7ci
三,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发展地方经济文化………………(305)
附录………………………………………………………(310)
一,主要土官(司)世系简介………………………..(310)
=,1951年以来红河州有关民族工作
的重要决议、文件……………………………...………(316)
三、历年民族经费安排一览……………………………(319)
・四、红河州民委历届正副主任名录…………………….(320)
后记………………………………...……………………..(321)

lO
q—l’

凡 例

一,本志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地方志的一个组成
部份,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指导,力求思想性、科学性和
资料性的统一。
二、本志遵守和体现下述原则:1.体现民族平等,2.促
进各民族的团结,3.宣扬各民族的贡献,4.突出各民族的特
点,5.重视各民族的经济,6.弘扬各民族的文化;7.提倡
民族教育,8.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三,本志力求正本清源,坚持存真求实,重在现状和变化,
但又不割断历史,强调地域性、民族性,时间性,连续性和综合
性的有机结合。
四、本志以语体文记述,综合运用记.述.志,传,图,表,
录,用横排纵写方法,以民族横分,以事竖写,以期系统连贯,
因果彰明。
五、本志按章、节、目,子目排列,章为领属,立目要求分
类科学,结构严谨。对无法归类的事物则以附录处理。
六,鉴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红河地区尚未解放,且各
县,市解放的时问有别,本志统定1949年12月9日云南和平起义
为解放时间,之前之后均简称解放前或解放后。中国共产党第十
一届第三次全体中央委员会,亦简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利
书写。
七、本志有关年代的记述,民国和历朝沿用通称和汉字书写
并以括号加注公元年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直接用公元年
号.有关数据,除单数以外,一律用阿拉伯数字。有关计量标准
和化学符号、方程式之类,一律按统一规定记述。
八、本志内容与其他专志交叉的部份, 矗面"粗写、“点,,
细写,从民族角度写,以尽量避免重复。
九、本志对历次政治运动和已经消失的陈规陋习,以《关于
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则,详写拨乱反正而不写或
略写事件的过程,详写进步改革而不写或略写有碍民族发展进步
的落后面。
十、本志上限不作统一规定,下限原则上迄至1985年,但个
别情况(由于特殊原因)如芒人的有关数据采用-了1987年的调查
, 资料..


I‘。卜l-_~『

,-

¨■●■P

▲●■ -I_。


“六・五’’期问民族人口增减比较表 单位:人
I●
民 族 1981年 ;985年 增减卒('‘)

及 族 1,530.792 1,585,483 3.75

彝 族 704,026 745,677 7.19

哈尼族 807,332 543,156 7.06

苗 族 184.209 200,405 8.79

壮 族 70.517 75,901 7.60

傣 族 66,¥99 75。272 12.52

瑶 族 58。470 63,531 8.65

回 族 47。866 52.244 9.10

拉祜族 6,728 7,642 13.58

布依捩 1,756

芒 人 465 568 22.15

其他民族 8,528 3,349 —60.72

总 计 3,185.832 3.354,584 5.31

砸●■■■1


概 述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祖国西南边疆的重要门户。在
32,9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哈尼、彝、苗、壮、傣,
瑶,回、拉祜,布依、汉等十个世居民族和尚未识别族称的芒人,
是一个以哈尼族、彝族为主体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1985年统
计,全州总人口为3,354,984人,其中汉族1,585,483人,彝族
745,677人,哈尼族543,156人,苗族200,405人,壮族75,901人
傣族75,272人,瑶族63,531人,回族52,244人,拉祜族7,642人,
布依族1,756人,其他民族3,349人,芒人568人。少数民族人
口占总人口的52.7%。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以及民族风俗习惯等
多方面的原因,汉族,回族多居城镇、平坝,壮,傣、布依族 .

多居河谷,哈尼、彝族多居半山,苗、瑶、拉枯和芒人则高居深
山箐林。汉、回多居红河北岸,彝族和壮族跨红河而居,其他民
族多居红河南岸。大体上各个民族都聚族而居,但又互相交错,
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情况。红河南岸许多民族和境外(越南、老
挝)的民族,有一定亲缘关系。古老的地质、地貌和特殊的立体
气候条件,形成了分布广、蕴藏丰富的物产资源。据有关方面的
普查,矿产有锡、铅、金、银、铜、铁、钨、钛,锰,锌,煤,
石膏,石墨、大理石、水晶石、硅石、霞石,石英石等,植物方
面有包括寒,温、热三个气候带的多种林木、粮食作物和以烟
叶、甘蔗、茶叶,橡胶、花生等为大宗的经济作物以及水果
等,这既是人们生活所需,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缺
少的工业原料。茫茫的原始森林中,栖息着许多珍禽异兽,生长
着许多名贵药材。星罗棋布、纵横交错的湖泊溪河以及喀斯特地.


貌造成的溶洞、暗河,不仅是巨大的水利资源,又是各种水产的 0●lf
宝库和旅游胜地,泸西阿庐古洞、建水燕子洞、弥勒白龙洞和开
远南洞,已成为旅游热点。
红河地区是远古人类发祥地之一。1956年2月,在开远市小
龙潭煤矿发现了距今1,500万年左右的腊玛古猿齿化石。1982年,
红河岸边阿邦地区发现人齿骨化石,初步测定为红河地区最早生
息的古人类。同年,河口县桥头区孤山洞又发现了距今三万年前
古人类的穴居洞和部份马鹿、东方犀牛、东方剑齿象的齿化石以
及部份旧石器时代的石器。这些考古资料说明,红河地区很早就
有人类活动。沧桑变化,历史上的各个族群通过不断地交往,自
觉或不自觉地融合、分化、重新组合,形成了现今红河地区的各
民族。几千年来,各民族在开发和保卫祖国边疆.维护祖国统一、
促进红河地区历史进步和繁荣边疆经济、文化方面,都作出了可
贵的贡献。战国时期庄跻入滇,秦开“五尺道”,带来了中原的
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汉置群舸郡,益州郡,兴古郡,使红河
地区正式纳入了中央管辖之内的行政区域,先后在州境内建置了
毋掇,律高,胜休、贲古,部桑,西随,漏江、同并等县。元、
明以后,大批汉族移民从江南、中原迁入定居,增添了各民族的
新鲜血液。1981年全国地名普查结果,全州16,071条地名中,
认定为民族语地名的有4,314条。其中,哈尼语地名2,234条,彝
语地名1,877条,傣语地名133条,壮语地名66条,苗语和瑶语
地名各2条。民族语地名占地名总数的26.83%o个旧,建水、
蒙自、弥勒、泸西等市、县地名,均出自民族语,从中亦可追溯
到各民族活动的一些踪迹及其关系。每个民族都有顽强的内聚力,
尽管在互相交往中互相影响,但其民族特性长期不变,世代相
承。
红河地区各民族之间乃至一个民族内部的政治、经济、文化
的发展极不平衡。民国时期,居住在城镇和平坝的汉,回、彝、


壮、傣等民族,已经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并开始有了资本主义经
济的萌芽,山区、半山区的哈尼,彝、壮、苗,傣等民族,多数
还处于以土司为代表的封建领主经济阶段,有的正向封建地主经
济过渡;居于高山箐林的部份苗、瑶、拉祜和芒人,直到1956年
民主改革时,还保留着较为浓厚的原始社会遗迹,阶级分化还不
明显。各民族中,除汉、回,彝,壮,傣等几个民族少量兼营商
业、采矿和手工业外,都还处于单一农业经营的个体小农经济状
态下,生产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自身消费的需要,商品观念十分淡
薄。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政治制度亦很复杂。红河以北地区,反
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国家机器已十分严密;红河南岸地区名誉上
已经“改土归流",从民国二年(1913年)开始陆续建立了乡镇保
甲制度,实际上土司世袭统治的特权并未改变,土司领地严然是
“国中之国”,土司可以随心所欲。深居高山箐林的瑶族,拉祜
族和芒人,还保留着原始公社的“寨老制",实行寨老主持下全
村寨或全氏族成员民主议事的制度。
在反抗历代封建王朝和国民党的阶级压迫、民族压迫及反对
l-●L■『‘0●■ ■r 外来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各族人民都有光荣的传统。红河各
r 民族人民,在唐朝中、晚期,就参与了滇西彝族首领皮罗阁反抗
唐朝腐朽统治、建立南诏地方民族政权的斗争。明末清初,积极
参加了李定国“大西军"反抗清王朝镇压各族人民的活动。清朝
后期,为了配合太平天国的革命斗争,又踊跃投身于回族杜文秀,
彝族李文学、哈尼族田政(四浪)领导的武装起义。鸦片战争以
后,帝国主义妄图把云南变为殖民地,为了民族的生存和解放,
斗争更是风起云涌。中法战争期间,河口、金平边境地区的各族
人民,踊跃支援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抗法保国;弥勒彝族范
美(世昌)、泸西回族马秀廷,开远回族马维骐,率回,汉,彝
等民族子弟入越参战,屡立战功。1908年由黄兴,黄明堂领导的
“河口起义"中,河口各族人民率先响应和支持革命军。为了反


对法帝国主义掠夺我国的矿产资源,全州各族人民自发开展了反
对法国殖民者修筑滇越铁路和企图霸占云南七府矿产的斗争,并
相继暴发了杨自元领导的“火烧洋关"和周云祥领导的矿工起
义。长期以来,边境地区各族人民,为了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
.自觉持续不断地进行护界斗争。民国初年,今元阳、金平地区的
苗族、哈尼族,在苗族马勃迈(女)、哈尼族卢梅贝(女)领导
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土司斗争。20年代中、晚期,中国共产
党云南省工委负责人王德三、李鑫、杜涛等人,把争取人类解放
的火种带到了红河地区,各族人民争取民族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
更是如火如茶,个旧矿工和滇越铁路工人大罢工,蒙自查尼皮苏
维埃农会和赤卫队的建立,学生运动的蓬勃兴起等等,使国民党
统治当局不寒而傈。1948年,弥勒西山彝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
下,掀起了“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武装革命,推动了滇东
南地区人民武装夺取政权的发展,也加速了云南解放的进程。
1949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大西南,各族人民积极配合,追
歼国民党残军,胜利完成了滇南追歼战役,迎来了红河地区的解
放。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各族人民始终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主
张,前仆后继,继往开来,无数各族人民的优秀儿女贡献出了宝
贵的生命,涌现了杜涛、张冲(彝族),何启龙(彝族)、马慧
(女),毕恒光(彝族)、杨治廷(彝族)、张仕明(彝族)、沈
玉龙(壮族)等永志人们心灵的英烈。各族人民在长期交往和维
护共同利益的斗争中,凝结了兄弟般的情谊。虽然,历代封建王
朝和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政策,或
“以夷治夷",挑拨民族关系,历史上也曾发生过■些不愉快的
民族纠纷和民族内部的矛盾。但从各民族的关系看,主流一直是
团结、互助、友好的,即使在灾难深重的时刻,各民族群众之间
血肉相连、互相帮助的事例也层出不穷。无论过去或现在,各民
族互相通婚、拜亲家、认老庚等现象十分普通,一家人包含几个

民族的事也颇为常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族团结.平
等、互助、合作,友好,共同繁荣的政策进一步落实,民族关系
更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同愿
望,各民族都以大局为重,互谅互让,竭诚相助,为繁荣红河经
济、文化而自觉努力。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各族人民用智慧和劳动充实和丰富了
中华文化宝库。每个民族都有众多的体现本民族特色的诗歌、传
说、故事、谚语,音乐、舞蹈和独异的工艺美术,其内容包含人
类刨世、民族起源和迁徙、祖先与大自然和一切恶势力搏斗的业
绩、男女之间的坚贞爱情、旧社会的悲苦辛酸和对自由幸福的追
求,天文历法,伦理道德等。在各民族中除芒入外,均属于汉藏
语系。由于各民族频繁交往,各民族互通语言的情况很普遍,汉
语是各民族交际的公共语言。
宗教在各个民族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汉族盛行大乘佛
教,道教在汉、彝、瑶等民族中有一定影响。近代帝国主义势力
侵入,基督教、天主教也趁机而入,在汉、彝,苗等民族中都有
一定数量的信徒。回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哈尼、彝、苗、壮、
拉祜、布依和芒人中的绝大部份,还保持着原始的多神信仰和祖
先崇拜。傣族大多数仍信奉原始宗教,少部份信仰小乘佛教。解放
前,宗教势力有很大影响,许多地方有寺庙,教堂。解放后,
在“左’’倾错误影响下,信教人员一度减少,许多宗教职业者被
迫还俗改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了宗教信仰自由政
策,寺庙、教堂重新开放,各种宗教活动逐渐正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心和重视
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和建设,多次组织各民族代表人物到首都参
观学习,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1951年春,党中央、政务院
派来了中央民族访问团,向各族人民转达党和国家的慰问和关怀,
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并进行了各民族的社会历史调查,促成了蒙


自专区民族民主联合政府的诞生。紧接着,中共蒙自地委和专区
又派出了专区访问团深入边疆,宣传党的主张,争取和团结爱国
的民族上层人士,依靠和发动群众,开展团结生产和对敌斗争,
使边疆得到了稳定,为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基础。1952年4
月,建立了红河地区第一个红河县侵尼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1953年,原属宜良专区的弥勒县也建立了彝族自治县。1954年3
月,又建立了第一个区级的屏边县瑶山瑶族自治区(后改划河口
县)o同年,经中共云南省委和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红河南岸
的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四县,建立了专区级的红河哈尼族自
治区。1957年4月,经中央批准,将蒙自专区与红河自治区合
并,建立了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于1957年11月正式成立,各
族人民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民族区域自治的愿望。经过艰苦细致的
宣传发动工作,各族人民加深了对共产党的认识,逐渐有了社会
改革的要求,人民政府根据不同的经济情况,相继进行了一般地
区、缓冲地区、和平协商地区的土地改革,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
主人。对边沿山区的瑶族,苗族、拉祜族和芒人,则通过帮助发
展生产、改善生活,提高科学文化水平的特殊措施,引导他们
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50年代后期,由于“左"的错误影响,出
现了虚报浮夸、急躁冒进、脱离实际的现象,导致了三年经济困
难,并且伤害了一批干部、群众。从1962年开始经过三年调
整,情况有所好转,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使各族人民
再一次陷入灾难之中。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
篡党夺权的阴谋。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确定了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民族
工作得到了恢复和新的发展,冤,假、错案得以平反昭雪,广大农
村推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粮食产量和经
济收入大幅度增长,农、工、商、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各
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古老的红河又焕发了生机。进入80

lO
年代以来,各行各业认真贯彻“改革,开放,搞活"的总方针,
大多数地区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并且开始有一部份人富
裕起来,但发展并不平衡,尤其是边远和高寒山区的发展缓慢。
为了充分发挥边疆民族地区的自然优势,彻底实现各民族在
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真正平等,国家在经济上、技术上大
力扶持和给予优惠待遇,自治州除原有的屏边苗族自治县和河口
瑶族自治县外,1985年12月又建立了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
对小聚居的民族地方,建立了苗族,壮族,傣族,瑶族、回族、布
依族的民族乡96个。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民族工作列为重要议事日
程,各市,县陆续恢复或新建了民族事务工作机构,不断研究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工作的新问题,探索新路子、新措施。为了
培养建设人才,提高各民族的文化素质和科学水平,兴办了民族
干部学校、民族师范,民族中学和民族研究所,在重点中学中开
,办民族高中班,在民族聚居区推行中、小学民族生寄宿和半寄宿
制,民族干部和科技知识分子迅速成长壮大,并日益显示出在社
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历史告减人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红河各族人民坚
信社会主义必胜,决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从地方和民族的实际
出发,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
持“改革、开放、搞活"的总方针,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
社会主义法制,依靠和发动各族人民的革命精神,把红河哈尼族
彝族自治州建设得更繁荣昌盛,为伟大社会主义祖国作出更大的
贡献。

ll
大 事 记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定西南夷,设群舸郡,
领县十七。其中,漏江(4-泸西、师宗)、西随(今金平,红
河,绿春),进桑(今河口、屏边)在红河州境。进桑县乃进桑
王国故地,为群舸郡南部都尉治所。水上有关,名进桑关。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滇王举国归附,以其地设益州
郡,领县二十四。其中,贲古(4-蒙自、个旧),毋掇(今建
水、开远),胜休(今石屏)、来唯(今红河州南部)在红河州
境。
新莽天凤三年(公元16年),益州郡夷栋蚕、若豆等部起
兵,杀郡守。王莽三易主将,发兵二十万,战争十年而不能克。
改胜休县为胜焚县。
东汉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西南夷寇益州郡,汉朝遣武
威将军刘尚讨伐。二十一年(公元45年),平定。时马援在交陆
上言: “从麓冷水道出进桑王国,至益州贲古县,转输通利,盖
兵车资运所由矣。"自西随至交耻,崇山接险,水路三千里。其
时进桑王国尚存,红河水道畅通无阻,唐代称之为“马援故
道"。 一

蜀汉建兴三年(225年)春三月,丞相诸葛亮南征四郡,皆
平。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分建宁、永昌郡为云南郡,又分建宁、
群舸为兴古郡。地处红河州境的西丰,贲古、胜休、西随、进乘
等县属兴古郡。郡多鸠僚、濮。
刘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岁在壬申,百六遘衅,州
扰土乱,东西二境,凶竖狼暴,缅戎寇场’’,州境分属东、西
12
爨。 ・

唐武德七年(626年),设南宁州,县。今红河州当时分属
郎州、黎州、品州、从州、汤望州、归武州。其时,归7州首领
爨仁哲,潘州刺史潘明威,僚子首领阿迪,和蛮大鬼主盂谷俣纷
立割据州境内。南部属岭南道安南都督府管辖。“僚子",今壮族
先民; “和蛮",今哈尼族先民。 ,

天宝七年(748年),彝族先民些摩徙的一部份进入弥勒,
称弥勒部。 二

: ...

天宝十年(751年)夏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将兵六万
讨云南;安南都督王知进由步头路入,与南诏战于西洱河,大
败。
永泰元年(765年),南诏赞酱钟十四年,阁罗凤命长男凤
伽异于善阐府筑拓东城,居二诏,佐镇抚。于是,威摄步头,恩
收曲靖,今州境除东北属南诏拓东节度使外,主要属通海都督管
辖。 ・

贞元七年(791年),唐在今红河州境置蜀爨蛮州十八,隶
岭南道峰州都督府。
贞元十年(794年),南诏在今红河州境设通海都督(都督
府在今通海县),南亭(今建水县),洞澡水(今蒙自北部),
八平城(今个旧鸡街),倘迟顿(今蒙自县城)、龙武州(今屏
边新现),禄索川(今屏边洗马塘)、矣符馆(今屏边县城),
贾勇步(今河口田房)为重要驿传或军事城镇。
大中十二年(858年),李琢为安南经略使,苛刻自私,以斤
盐易一牛,夷人不堪,结南诏将段酋迁陷安南都护府,号白衣没
命军。 ,

咸通三年(86z年)十一月,南诏帅“群蛮黟五万寇安南。
四年春正月庚午,南诏陷交陆,安南都护蔡袭死之,幕僚樊绰携
其印浮渡江。南诏两陷交耻,所杀虏且十五万人。留兵二万,使
善阐节度使杨思缙据交阻城,羚洞夷僚无远近皆降之。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段思平起兵讨杨干贞,灭之,建
国号日“大理”,将辖区划为八府,四郡、1三十七蛮部。今红河
州之大部属秀山郡,泸西、弥勒属石城郡。三十七蛮部之在红河
州境者有。王弄山部、铁容甸部,溪处甸部、官桂思陀部,
伴溪落恐部、纳楼茶甸部、屈中部、弥勒部,阿泸部、褒恶部
等。
北宋开宝七年(974年)四月九日,三十七蛮部在石城(今
曲靖)会盟,今红河州境内的王弄山部、伴溪落恐部,铁容甸
部、纳楼茶甸部、官桂思陀部,屈中部、弥勒等部的首领均参与
盟誓。
至和二年(1055年),在宋朝狄青的强大攻势下,侬智高兵
败,只身渡合江,投至和泥,人疑而杀之,函其首以归于宋。
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冬,大理人李观音得、董六斤黑、张
般若师等二十三人,至广西横山寨议市马。邕州南江之外稍有名
称者,,罗殿、自杞以“国"名,罗孔、特磨、白衣、九道等以
“道"名,此皆成聚落,地皆近南诏。罗孔道即落恐部哈尼族聚
居区,白衣道即今红河沿岸傣族聚居区。
蒙古宪宗五年(1255年),云南立万户府十九。在红河州境
的有落蒙万户中之弥勒千户,阿茭万户之蒙自千户、阿宁万户
(开远)之纳楼千户(治所在今建水官厅)。六年(1256年),
置落恐万户府,辖溪处副万户府。 ,

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五月辛未,分大理国三十七部为
南、北、中三路,路设达鲁花赤总管。红河州境属南路总管府,
治所在通海。

至元十三年(1276年),立云南行中书省,初置郡县,红河
州境属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兼管军万户府。临安道宣慰司于
建水州置司。 一
至元十五年(1278年)夏四月丁丑,云南行省招降临安自
衣,和泥分地城寨一百九所。归附后,合思陀,伴溪、七溪三部
立和泥路,路治思陀甸,以伴溪落恐甸置军民万户府,七溪溪处
甸置军民副万户府。
至元十七年(1280年),和泥路大首领必思发动诸蛮夷反抗
元朝统治,临安广西道宣抚使兼管招讨使张立道率军前往镇
压。
至元二十七年(1200年),改弥勒千户为弥勒州,隶广西
路。
大德六年(1302年),广西路和临安路彝,白、哈尼响应乌
蒙(今昭通)、乌撒(今威宁)、东川(今会泽、巧家,东
川),芒部(今镇雄)的彝族反元大起义。
至顺元年(1330年),石坪(今石屏)镇守朱宝翼、千户李
亨祜率骑兵夜袭ll缶安宣抚司,夺其印,I临安、新兴(今玉溪)叛
军合攻石坪.三百余艘舟船会战于异龙湖,石坪被围70日,元朝
调川军、陕军援剿始解围。 ,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军入滇。十五年(1382年),
金朝兴平定临安,改路为府。大量汉族迁入定居,按元制进一步
完善了土司制度,土司、土官纷纷受封。
洪武十六年(1383年),上年被削职的原世袭石平州土知州
马黑奴联络通海观音奴、宁州(今华宁)吉台、蒙自阿也进攻临
安,被临安指挥王执命万德率兵击败,马在五爪山自缢。
洪武十七年(1384年)四月,诸酋长入朝进贡宝马、方物,
朝廷委和宁为阿迷土知州,陆羡为蒙自土知县、普少为纳楼茶甸
副长官司,并赠冠带。随即,从临安府沿建水新辟斜贯哀牢山东
麓的驿道,道经的礼社江边置渡船以利往来。驿道经思陀、落
孔、左能、瓦渣、溪处直抵老挝边境。
成化十七年(1481年),改广西土府为流官。

15
。弘治七年(1494年),临安知府陈晟以《百家姓》首二句分
别赐以土司’汉姓,唯纳楼司不受。
正德六年41S11年),安南土司那代作乱,被云南巡抚沐毙,
剿平,其地(今屏边新现)划入蒙自县。
正德八年41513年),蒙自土舍禄祥因争夺父职事,上命革
除土司,但因流官无力控制未实行。
正德十五年41520年),弥勒十八寨(今弥勒虹溪地区)土
酋阿寺,阿勿发起反官府斗争,云南巡抚何孟春派兵镇压,阿寺
被俘,阿勿战死。次年,立十八寨守御千户所。
嘉靖十年41s31年),阿迷,蒙自蛮才古聚众造反,被守臣
派重兵擒斩940余人,俘获960余人,降抚3,460余人。
嘉靖十六年(153;年),弥勒沙人(4-壮族)阿旦叛杀土舍
那应文,广西府(4-泸西)郭集礼调兵讨平。
万历元年(1573年),蒙自、开远母基,朴喇与王弄山夷民
聚众起义,三年(1575年)六月,临安土官普崇正勾结依人拒败
官兵,均被云南巡抚邹应龙派兵镇压。
万历二十年(1592年),亏容甸长官司(4-红河县上下亏
容)孙承祖奉命疏通今元阳至元江的红河航道。
万历三十年(1602年),思陀甸长官司(4-红河乐育)土舍
披额纠合侬兵(tk族)杀护印土舍李太华,攻劫纳更、纳楼二土
司,逼近临安郡县,被官兵剿平。
万历四十三年4161s年),建水土司刁春琪勾结交耻入侵边
境,攻占五邦等地,王弄山土司沙源奉命率兵堵御获胜,杀其伪

侯伯三人。
天启元年41621年),交陆(越南)兵入侵蒙自县,军营驻
扎在距蒙自县城仅三十里的帝古(4-冷泉乡意古塘村),安南副
长官司沙源派其弟沙清率兵反击,生擒敌首翁董,斩杀敌兵三千
余众,沙源因之升任安南长官司正长官。

16
崇祯五年(1632年),广西知府计杀普名声,其妻万氏继续
掌权,盘据开远一带,并招赘安南长官司沙源之子沙定洲,沙,
普合流,其势更大。
崇祯十七年(1644年),沙定洲借口讨伐元谋土官吾必奎,
f}‘’l7。‘’ 。 ’。_Ir
攻占昆明。永历二年(1648年)沙定洲、万氏在昆明被诛。
清朝顺治十五年(1658年),吴三桂率清军进入云南,随即
在明代卫所基础上建立汛塘制度。汛塘深入到边地和山区荒辟之
地,边守土戍疆边开山造田、修筑道路,建立村舍,促进了山区
和边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康熙六年(1667年),以教化、王弄,安南三长官司地置开
化府,隶云南布政使司。
康熙十二年(1673年),重新办理土司授职,中央对民族地
区的统治进一步加强。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实行“听民开采,官收其税’’的
矿业政策,锡矿的采炼日渐兴旺,个旧由一个贫瘠的种苦养的彝
族村子逐渐演为闹市。
乾隆五年(1740年)十二月,云南新熠等处地方控制土司副
总府以彝、汉两种文字抄发兵部尚书总督云南部堂的布告,严禁
骚扰侵侮“倮夷",客观上起到了倡导民族团结、稳定民族地区社
会治安的作用(布告为木刻印刷,原件为石屏龙武法乌村普保有
收藏,1984年州民族研究所发现)。
乾隆年间,石屏县坝心龙港村彝族李云程考取三甲第四十一
名进士,为红河地区少数民族荣获进士之始。纳楼茶甸司在临安
府城(今建水)以彝文设“毕摩”试,允准今红河、文山、玉
溪、恩茅等地区彝族“毕摩"应试,考试合格者发给文凭,法
具,衣服。至今,各地区彝族尚保存有法具、衣帽和盖有方形官
印的彝经。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三月,元阳宗哈地区哈尼族高罗
17
依、高借沙及其司爷蒙自汉人朱申发动反土司斗争,击杀犒吾土
把总龙定国,迫使溪处土司投降,纳楼、瓦渣土司溃逃。两年
后,被云贵总督伯麟派重兵“剿灭”,高罗依等领导人被俘后遭
杀害。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今绿春县骑马坝傣族聚居村开办
私塾,倡儒学,习汉文。道光八年(1828年)纳楼土司相继也在
其辖区红土寨彝族聚居村开办私塾,红河南岸民族地区民族教育
初兴。
咸丰五年(1855年),广西直隶州(今泸西县)僮(壮),
汉、回、倮(彝)等各族联合起义,次年围攻开化府(今文山
州),控制了云南与广西交界地区。不久,云、桂两省会剿,悉平。
咸丰七年(1857年),建水县回窀村(今培德村)武生马献
(降清后改名马如龙)、阿訇马德新(大理人,在临安,蒙自等
处授徒)在临安聚兵起义反清,与滇西杜文秀东西相应。起义军
攻临安、蒙自,占阿迷,进入省会昆明,声势浩大,震惊清廷。
继后,清政府以武力和收买等手段,诱使马如龙接受“招抚",
委任其为总兵,提督官衔,又封马德新为“二品伯克滇南回民总
掌教",起义被瓦解。滇西杜文秀义军亦因此失去股肱而惨遭失
败。在此期间,河口、金平,元阳等地瑶族在头人李云林率领
下,聚众四、五千人于红河两岸举“白旗造反",石屏彝族自有
发、李凯,建水彝族和馆驿回族马勉(敏公),“五山夷寨’’,
开远“四山夷房’’,泸西回族马鹏程、彝族杨辉,汉族王开甲坚
持抗清,斗争延续二十年之久。
同治四年(1865年)开始,法国先后数次派勘测队探测红河航
道,通过红河贩运军火,派兵骚扰我边境,终至爆发了中法战
争。战后,又强迫清廷辟蒙自,河口为商埠,修筑滇越铁路。在
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统治阶级暴政的斗争
中,各族人民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与大无畏精神。

18
光绪四年(1878年)十月,临安府纳楼司彝族普保极,普应
春聚蒙白杨阿福及石屏,阿迷(今开远)的回民千余人于红河南
岸地区起义,攻打各土司,云贵总督刘长佑派张来庆、李懋攻率
官军“剿办,,。
光绪八年(1882年)十月,纳更土职族人龙凤舞“率队围攻
土署,实属形同叛逆”(署云贵总督岑毓英奏陈),由临安府官
军“围剿’’靖平,龙凤舞被诛杀。
光绪九年至十一年(1883--1885年),河口,金平各族人民
和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团结互助,抗击法国侵略军。红河各
族人民踊跃参军参战,入越抗法的滇军中,就有哈尼,彝,壮、
傣、回、拉祜,汉等民族的子弟。今弥勒县五山上商店村的彝族‘
首领范美(世昌)率彝家子弟与法军搏斗,因军功授赠“武
举",泸西巨木村回族马秀廷敦封“建威将军",开远大庄回族
马维骐得赏“博多巴图鲁’’勇号,论功晋升副将、四川提督。
1884年法军入侵金平县白石岩地区,遭到当地各族人民痛击。
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后,“黑旗军"留边将
士与河口、金平各族人民,继续以游击战,麻雀战与法国殖民军
斗争。河口县垌坪地区壮族首领黄晚、麦四等人的活动,更使
法国侵略军闻之胆寒。黄晚壮烈牺牲后,当地群众冒死枪回他的
遗体火化,并以其名字作为他所在村的地名——黄晚寨,沿袭至
今.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蒙自县大屯人杨自元率矿工和当地
各族群众数千人,夜袭“路德斯"洋关,火烧法国领事馆,是为
有名的“火烧洋关”。在帝国主义和清军的重兵围剿下,起义领
袖惨遭杀害。法军还以“火烧洋关"为借口,悍然入侵金平勐丁
地区,被当地哈尼、苗等民族击退。
光绪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1901—1902年),滇越铁路沿线
的河口,蒙自、建水等县各族人民自发斗争(毁标拔桩、拆毁路

19
基、驱打勘测和监工人员等),迫使法国将康定河1:3(城中穿
过)一屏边一蒙自—建水一通海一昆明的路线改道为河El(城
边)一南溪一芷村一开远一昆明。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个IEt矿工周云祥(建水西庄人)
领导建水、石屏、个旧、蒙自、通海籍的数万砂丁和各族农民
“抗官仇洋”、“拒修洋路’’,影响遍及今红河州和玉溪地区,
在清兵的强大攻势下,周云祥被杀,起义亦告失败。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三月二十九日,孙中山、黄兴领导
的河口“戊申起义"爆发,河口各族人民和滇越铁路工人积极参
加,清军以7r0个营的重兵分三路夹击革命军,在弹尽粮绝的情况
下,革命军损失惨重,被迫退入越南。

民国四年(1915年),袁世凯复辟称帝,次年,委出身于哈
尼土司的龙济光为广东都督(封王爵上将军)、龙觐光为云南查
阅使,率军从广西百色入滇,又示龙体乾、龙毓乾带其土司属下
武装从红河南岸地区向建水、个旧,蒙白进攻,妄图破坏云南护
了_~《
法并窃夺云南军政大权。在护法军第三军一、二支队和各族
人民的痛击下,龙氏以彻底失败告终,然其党羽窜入山林流
为土匪,延续达30余年,直到1950年红河地区全境解放才彻底肃
清。
民国五年(1916年),金平县芭蕉河苗族以马勃迈(女)为首
闹起“仙人姆",四处串联反对官府和土司统治。今元阳县多沙
寨18岁的哈尼族女青年卢梅贝积极响应,在很短的时间内,组织起
一支哈尼,彝,壮、傣、苗各族的农民武装, “抗捐抗税,同反
土司’’。 一

民国五年,泸西雨杂村彝族赵光黔在大水塘率数千人起义,
反抗官府的压迫,被驻扎在弥勒、泸西的官军镇压,赵被俘后押

至昆明遭枪杀。
民国八年(1919年),勐丁土司后裔张世禄率众焚署所,杀
20
官吏。当局派兵镇压,1931年张被捕获处死。’ :+ .,,

民国十七年(1928年),弥勒县彝族在西山痛击危害民众的
国民革命军38军6师第3旅,武家坟・战击毙其旅长王世珍,后
被滇军以“土匪为患’’为借13进行残配镇压。 一 .,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今红洞县14个乡的各族人民2500
余人围攻瓦渣土司衙门,反对土司钱祯祥的贪暴,钱氏在国民党
军政当局的支持下,联合江外土司武装进行反扑,1,500多起义
群众惨遭屠杀.。

..t; ’,

民国二十七年(193a年),屏边县中股梁子苗族在杨二率领
下,掀起“反拉兵,反交军粮、反苛捐杂税"的斗争i被国民党军
队镇压。同年夏历十月初五,建水县渣腊彝族,哈尼族在何开文 董

(彝族)领导下,攻占渣腊土司衙门,击杀土司普家福,分光了
土司财物,后被官厅乡长普家仁勾结国民党军队镇压。1
.,民国二十八年初(1939年),,以陈世荣,胡周贵、张若清为
首的哈尼族数十人围攻落恐土司署,击杀土司陈泽民及其亲信等
四人。八月,郭六周、陈车三等人再次组织群众攻打土司署,将
代办土司陈永文斩首示众,查抄土司财物。
民国二十八年春节,国民党军队借抗日为名骚扰河口大瑶
山,烧杀抢劫,奸淫妇女,。回龙寨瑶族积极配合苗族罗正平、张
正开的民军进行反击,全歼国民党军队一个整编连。 、

. 民国二十八年七月,河13县大南溪瑶族人民,难忍国民党的
压迫,在李富华、朱朝发,李有光的带领下,以绿,红,白三色
旗为号,一夜之间,占领大南溪,官塘、茅草坪一带,并从四方
八面围攻新店对讯署,后因官府j地主和法帝国主义驻勐康殖民
军勾结,起义未能成功,李富华等领导人亦遭杀害。 ,7

民国二十八年,纳楼司哈尼族马俊,何有才率数百人反抗土
司普园泰,斗争坚持了三年。 、 ’ ”

民国三十年(1941年),云南省主席任命勐弄土司白日新为

2】
边防抗日游击指挥,授少将衔,江外土司均委为抗日游击犬
长,授少校衔。 ’・-1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今绿春上六村乡长孙姓向下六村
扩张,遭到陈嘎红等当地哈尼族、彝族的强烈反对,’酿成了连续
多年的上、下六村械斗,直到解放才告平息。同年底,太和里
(4-元阳县牛角寨)的哈尼、彝、傣族人民不堪土司普国政的压
迫,派代表到建水“告官",勐弄土司压迫下的哈尼族,也到建
水控告土司罪恶,。控告书依次递交到当时的中央政府,国民党
反诬群众口勾结土匪反官",逮捕了告状代表,有的被毒死,
打死,有的以“越监逃跑"为名杀害,斗争持续数年不绝。太
和土司普家禧被同以甲(彝族)、卢末予(哈尼族)刺杀身
死。t., 一∥’,5 :? :_‘

民国三十一年十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派高玉树(女)少将
率50人的边疆宣慰团,到今元阳县新街肉各土司表示慰问和颁发
奖旗,各土司联合捐献国币10万元作为抗日基金。一 _1 ’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国民党中央军50师】84团在屏边县马
鹿塘、木戈底等地欺凌,奸淫苗族妇女,当地苗族妇女严惩肇事
士兵。军队于2月2日采取报复行动,用机枪枪杀老人、妇女、
儿童63人,抢走和焚烧粮食426.46石、耕牛169头、骡马65匹i’¨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石屏县龙武、龙朋,哨冲等地彝
族反对龙武设治局以4铲烟”为名敲榨群众,自发击杀设治局长黄
光禄,引起了石屏、峨山一带极大震动,驻建水的专员公署派兵
镇压,许多群众被杀害。,同年,泸西县长李承勋亦因在彝区舍德
+。
’‘p“,、
乡铲烟敲榨欺压百姓,被当地群众击毙。
民国三十三年十一月十一日,原建水县六和乡(今属元阳
县)彝族青年阿热在南坎战役中单人独枪坚守阵地与日军奋战,
直接维护了国民革命军38师的安全,不幸伤重身亡,受到了孙立
人将军的直接嘉奖,特给上等兵抚血金20年。 ,1

22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张冲倡导的彝族协进会在弥勒县
西山成立,公推昂天学、杞如桐为正,副会长。第一次会议决定
组织彝族游击队保卫彝区和拟建西山纺织厂。次年二月,中共云
南省工委在石屏组建的一支骨干武装与西山游击队会合,发展成
为,?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第一纵队"。在元江哈尼族爱国人士李
和才的支持下,在小柏木举办了军政干训班,为开展人民武装斗
争作了干部准备。 一:-。, 一.o,..: :。‘、:,

民国三十六年十月十日,元阳县太和乡以哈尼,彝为主的各
族人民,组织300余人的武装攻打土司署,被土司勾结国民党中
央军击退。射i, 卜 ,,川一

,’._-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七月三十日,中共元阳支部组织农
民武装百余人攻打太和乡公所,由于缺乏经验而失败,代理支部
书记王筱石’.支委张树稷和骨干谭世德牺牲,支委舒仁明被俘
(后被营救)d,or o t: ’.
1。:_ :÷ .. ..r’

民国三十七年十■月,今元阳纳更(上新城乡)农民以兄弟
会为骨干,计划暴动起义,被土司镇压,芒铁、小土笼,牛滚塘
等村寨被土司武装洗劫一空。 ’’i,t. j .;t .

,;i 1949年9月,由赵小安指挥的民卫军十支队一团,攻打今元
阳县的纳更、犒吾地区,22日枪杀纳更土司龙健乾,26日包围摘
。吾土司衙门,.,30日枪杀土司龙毓乾。。’? 二?‘’

。1949年12月9日j’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强大的军事压力和中国
共产党的政策感召下,云南省主席卢汉将军宣布云南起义,t人民
解放军二,四野战军两支大军挥戈南下,边纵十支队积极配合, ・’

各族人民大力支援了滇南追歼战役。 .
。;,

?:1950年7月2日,以±司:头人李成明‘吴济昌i刘治敏、
陈裕民、曾德兴,白云开,李国栋为首组织“前线指挥部,,,并
任命李成明为总指挥、曾德兴为副总指挥,率800余人先后围
攻元阳(时称新民)县城新街、红河县城,妄图扼杀新生的人民政

: 、. .
Z3
~ 。

._

f+



权。军民团结奋力自卫,作战一个多月,在解放军38师圭力增
援下获得了胜利。屏边、建水等地的反动分子和国民党的残渣
余孽亦相继进行反革命暴动,但均被我军民团结奋战镇压所粉碎.
同年7日,国民党参谋长唐明轩,国民党政府乡长刀家柱,
李炳钧、陆正荣、宁瑞南和城防大队长贺光荣等率部联合攻打金
平县城,历时30余天,均被我军民粉碎。”。“
1951年3月至5月,中央民族访问团到红河地区访问。 ・・・

.1951年4月22日,元阳县民族民主联合政府在新街成立,在
政府委员中少数民族委员占80%。一 、。,jj 4.“y‘ 一’

1951年5月i0日,蒙自专区民族民主联合政府在蒙自成立,
选举陈文祺为专员,李和才、李呈祥为副专员?‘同时,纽建了专
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郝建勋、副主任李呈祥。‘‘/l i, 。.’盘7

.,一】951年8月,蒙自专区组建了200余人的专区民族访问团
(团长夏林,副团长李和才),开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宣传,
党的民族政策,争取民族上层,,开展对敝斗争’I发展生产工
作0-。,一。.’:‘:、+ ‘‘j:i j‘.‘;.:1 j’.一一.o’..‘i

1951年10月,弥勒县彝族男女青年12人赴京参加全国民族文
艺会演。‘彝族青年代表龙介仁到波兰首都华沙参加保卫世界和平
大会一 j¨.:。?, 川.t ‘‘。。。-0:,’ r^.,?。÷・,+ ‘F盖,t o

1952年4月,红河县侄尼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迤萨成立。1∥.
』7-1952年6月,外逃国民党残军勾结法国和越南保大军队骚扰
和侵犯我河口、马关边境,解放军进行大规模的反击,在整
整一年的边界剿匪战斗中,1河IZl各族联防武装配合解放军作
战。 , ,,

,¨,4}: ∥・一‘。t,-:一“’‘.o

‘1952年9月22日,元阳岩际的几个联防干部假借政府名义
杀害勐弄土司团长李希孔,;’引起7部份土司头人的不安而外
逃,经地委派宣传部长陆毅作了耐心工作和善后处理,局势逐步
稳定. 。+,‘j’ “.
。’
+j’
。,‘!t。|

.|L

r,

2l j+
1953年元旦,弥勒县彝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 :
。一.

1953年3月,中共蒙自地委组织200余人的专区民族工作队
到元阳、红河等边疆民族地区工作(队长刘健,副队长李山-政
委洪大明):古月,中共红河边疆工作委员会由蒙自迁往元阳县
城。9月,中共滇南工委工作队(队长杨发智)100余人开赴边
■● ■●rI■r 疆,配合专区工作队和地、县党政部门开展工作。,’t・.
‘1953年7月31日,石屏县芦予沟乡苏家寨的汉族与建水县罗

弄乡梅塘村的彝族民兵因误杀人命发生纠纷,经地’、.县委派工作。,
组耐心教育后得到平息。 j。’:+“’:‘ …一’。
1953年12月25日;红河哈尼族自治区第一届各族各界人民代
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元阳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哈尼-彝。、壮:
傣,苗,拉枯等民族的代表415人。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选举了自治区李呈祥,普照,许文安为正,副主席,通过了《云
南省红河哈尼族自治区组织条例(草案)》j《云南省红河哈尼
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施政方针》和《红河哈尼族自治区各族人民爱,
国公约》:同时,建立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红河哈尼族自治
区委员会。 :‘: l
1一‘ j■j一+√“。 ?j。。t
.1
7・t

.:1954年2月,.金平县芭蕉河地区匪酋车小金炮制苗族出了
“皇帝"迷惑群众,’枪杀中共蒙自地委工作队队员3人,+进行反
革命武装暴乱,1涉及银匠室,野猪塘等26个苗族村寨和元阳
县部份苗族衬寨,历时四个月之久,经部队和民兵清剿得到平
息。j‘’ 一・/一‘t一≥ 。:?。,、 :j。?‘.‘:. :_,‘、

√。1i‘1954年2月16日至29日,元阳县发动各族民兵、民工8,∞o
:I■ _■ 余人,骡马800多匹,驮运大米38.5万公斤到金平县勐拉,,支援
越南抗击法帝侵略。’h ..‘:r。。’ f
一:一
。t
1954年3月1‘0 E;I歹一屏边县瑶山区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出
席会议代袭iloX(瑶簇8;人、苗族12人.彝族5人,壮族2人,汉
族6人),作出了成立“瑶山瑶族自治区”韵决定,选举了区主

● ,● l

● ■一
1963年4月20日,屏边县召开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决定
成立屏边苗族自治县。6月23日至7月1日,屏边苗族自治县第一
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屏边苗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
会组织条例b选举了县长(苗族)、副县长(苗族1人,汉族
2人)。法院院长(苗族)及人民委员会委员13人(苗族6人、
彝族2人,壮族1人、汉族4人)。7月1日屏边苗族自治县宣
告成立,国家民委、省,州及有关专州派代表或以贺电、贺信表

示热烈祝贺。
1963年7月。6日,河口县召开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出席
会议的代表114人(其中瑶族49人),决定成立河口瑶族自治县,
原屏边县瑶山瑶族自治区划归河口县,选举了瑶族县长、人民委
员14人及法院院长。.7日11日,河口瑶族自治县成立,国务院和
省,州及兄弟县均派代表前往祝贺。
1963年,为扶持边疆民族经济,在资金、利润和价格补贴方
面给予照顾,元阳、红河,绿春、金平,河口、屏边六县及石屏
的牛街区划为“三照顾’’地区。:
}、

1964年1月,河口瑶族自治县政治、经济马帮队(后来改称

民族工作队)成立,并开赴瑶区发动和组织群众发展生产、改著
7’

i・ ÷.,’-
1生活。
‘1

-,

1968年6月15日,元阳县逢春岭地区发生“抢枪事件",涉
及各族群众上千人,被错定为“反革命暴乱",致使一批干部,

群众蒙受不白之冤。1983年1月14日平反。:

1969年4月15日,河口县发生了“瑶山事件"。1979年2月
‘8日,省委作出平反决定,对受害群众分别作了妥善处理。
1970年1月5日凌晨一时,建水县曲江,东山(居民为彝、
汉、回)发生7.8级强烈地震,死亡7,497人,伤9,323人、倒塌房
屋102,541间、死亡牲畜5,899头。党中央及时发来慰问电,并从
北京÷匕海÷贵阳、昆明派来47支医疗队(医务人员2,152人),

2 7r
调派驻军一万余人抢险救灾,帮助各族人民重建家园。,
1975年7月28日至8月4日,发生了“沙甸事件”.根据中共
云南省委员会、中共昆明军区委员会联发(】979)7号文件《关
于‘沙甸事件’的平反通知》,省委派省民边委副主任王连芳同
志于1979年2月17日在沙甸召开了平反大会,政府先后拨款千万
余元帮助回族人民恢复、发展生产。
1975年,金平县金水河(傣族)村,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
运动先进集体”,出席了全国第三届民族体育运动会。:
1979年2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对越南当局的
侵略发起自卫反击战。全州各族人民以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
雄主义精神踊跃参军参战。金平县和屏边县荣获“支前模范县”的
荣誉,屏边县苗族青年杨绍友、河口县彝族民兵连长李家能和沈
玉龙(壮族)烈士荣获“一等功臣"称号,‘金平县金水河傣族女
民兵班荣获“十姐妹支前模范班"称号。。,, 、。

.1979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阿沛・阿旺晋美率中
央慰问团到金平、河口等县慰问对越作战部队及各族民兵。
1979年9月,元阳县的哈尼族青年摔跤运动员高文和,被国家
体委授予“运动健将"称号。金平县良竹寨(拉祜族)村,被评
为“全国群众体育运动先进集体",出席了全国第四届民族体育
运动会。. 、
,,

。.=二 ‘.. j; .t¨


1980年11月,省,州民族政策检查团分赴全州各地检查民族
政策的贯彻情况和进行民族政策再教育。f “.

1981年8月,为加速培养民族人才,州革委决定在个旧一
中,建水一中两个重点学校增设两个民族高中班,学生100人(建
水、个旧各50人),学生食宿统一由国家提供和补助。
1983年3月,绿春县虫胶厂哈尼族女工王明礼荣获全国“三
八红旗手"称号。

1983年9月10日,元阳县妇联主任,哈尼族党员余秀英被选为
_

28
全国妇联第五届执委。9月12日,全国妇联授予元阳沙五寨彝族
张自英、黄草岭哈尼族陈落丕为“三。八红旗手",大六呼畜牧
场彝族李秀珍,土锅寨彝族张自林被授予“五好家庭"的荣誉。
1983年11月,首次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表彰大会
在个旧召开,受表彰的先进集体52个、先进个人74人。
1984年3月31日,红河州民族理论研究会在个旧成立,参加
会议的有哈尼、彝、汉、回,菌、壮等民族的民族理论工作者70
余人。中国民族理论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分别发来贺电,省
社科院,省民族理论研究会派代表出席了会议。
.1984年5月27日至6月24日,红河州民族服饰风情图案在北
京民族文化官展览,展出服饰风情图案彩照175幅,图案262幅,
服装32套,受到中外人士的高度赞赏。
1984年8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自
治州成立了以普照为主任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自治条例》
起草委员会,并立即开始起草工作,经云南省人大常委会第二次
会议批准,《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自治条例》于1986年
11月18日正式施行。
1984年11月19日至26日,云南省第四届民族理论学术讨论会
在个旧举行,各民族的代表162人出席会议。中共中央统战部副
部长、中国民族理论研究会顾问江平和国家民委副主任黄光学,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壬连芳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
1984年12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
定,除两个自治县外,全州成立了96个民族乡(小乡)。
1985年6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金平县,设立金平
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12月7日,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正
式成立,中央,省,州和有关兄弟州、县、驻军派代表出席了庆

祝大会。 。

1985年10月3日,根锯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公安部和

l孪9
陶家民委《关于恢复或改正民族成份的处理原则的通知》神精,

州人民政府决定恢复“苦聪"人的自称——拉枯。
第一章哈尼族 ’.

1985年统计,全州共有哈尼族543,156人,占全州总人口的
16.19%。主要分布于红河南岸哀牢山区下段东麓。元阳县
162,687人,红河县162,679人,绿春县139,183人,金平县70,197
“‘

人,建水县6,233人,石屏县760人。 。・

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纳西族同源于古代氐羌族。据民间
传说,哈尼族先民曾游牧于遥远的北方一个名叫“努玛阿美’’的
地方,哈尼族称作“哈尼纠的努玛阿美’’。“纠的’’二字为“人
种萌发"或“人种诞生”之意,即“哈尼人种诞生在努玛阿美"
地方,或“努玛阿美是哈尼人种萌发之地"。唐代,“昆明"部
族中出现了“和蛮刀及“和泥"的分支,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哈尼
族称。因频繁的战乱,哈尼先民被迫离开滇中腹地,南迁进居红
河南岸的哀牢山。宋时,在红河南岸设“罗孔道’’。元代改设
.“落恐军万户府”,其中的思陀、溪处、左能,落恐等地,均为
今之元阳、红河,绿春、金平等县的哈尼族聚居地区。至今哈尼
族中普遍沿袭着的父子连名系谱,以70代上下居多,平均每代以
25年计,约1,750年。父子连名制是父亲名字的最后一个音节用
作儿子名字的第一个音节,世代相延,依次类推。明代哈尼族才
用汉姓。父子连名制是用以表示血缘关系的系谱形式,它的最大
特点是帮助后人辨认血缘关系。
在频繁的南迁过程中,民族内部结构不断发生变化,或同源
异流,或异源合流,部份成员的血缘纽带逐渐松弛,以致融合于
其他民族中。如清代后期,六诏山一带大部份啥尼族便融合进当
地的其他民族中,剩者逐步迁入哀牢山区,与当地原居哈尼族聚
3l
合。散居于哈尼族地区的其他民族的部份成员,也先后融合进哈
尼族中。现今绿春一带自称“哈欧’’的,原为文山,广南等地的壮
族,宋时侬智高起义失败后融入哈尼族,至今老人们还认为自己
是“侬人’’之后,语言中也有一些壮语词汇。由于迁徙频繁,分
支居于不同的地域,加之交通闭塞,内部逐渐出现若干方言、服
饰差别:’生产生活习俗和原始宗教祭祀活动的殊异。据粗略统
计,全州不同的自称和他称有“哈尼∥:,-“糯比’’,.“糯美”,
“奕车"、“腊米’’,.“白宏”,’、“阿梭”j“布都",“期
的”,“各和",“碧约’’、“卡多"、:3“哈欧’’、“西摩洛’’
等十余种。自称称谓多源于祖先名,有的则源于居地名,或服

饰、图腾及其他。解放后统称哈尼族。 7。i,- -、

’|

。,。・

一j。气“,..一。一‘.; .‘一

一r :

● , .

.一’: ~。第一节 经‘’j 济“


,0
’+ ”

‘‘一

.“o,-{ ..一 ’
科合形本
I—H/v●~’


一.・
;. ,。..,

红河州哈尼族,在公元十四世纪进入封建领主制经济,改土
归流以后才向封建地主经济缓慢过渡。土司是土地的最高所有
者。土司向土地佃耕者征收“官租",劳役、苛派等多种特权剥
削“土司统治地区的土地分为官田、私田、祭神田,私方田,献
山田、上坟田、过年田等。祭神田,献山田、上坟田和过年田,
具有村寨公田或家族公田的性质,但这类田的数量不多。“百姓要
给土司栽种专为各种差役设置的“兵田",“号令田,、“马草
田"、“挑水田”、“门户田"等。1954年调查红河思陀土司区,
土司和新兴地主、富农占总户数的19%,占有全部土地的70%,
阿蒙寨竟达90%。土司收取全部土地20一-60%的产量作为官租。
土司制崩溃的地区,地主占有全部水田的70%以上。土司或地主
对农民采取出租土地、放高利贷和雇工三种剥削方式。地租率在

32
40%至60%之间。高利贷年利率为106彩, “买青苗一、。“买青
烟"的剥削率高达300%。雇工的数量和报酬多少不等.据1954年
调查,元阳县麻栗寨298户中,有外族地主26户和本族地主、富
农24户,在1,518亩水田中,占有890.3亩,有放偾户94户,放债
额4,717万元(旧币)。

・.

。’・ :

土司拥有武装,法庭,监狱。司以下的行政区划以“里"为
单位,各里设里长一人,管辖若干个自然村,里长下设“招坝",
或“里老",辖数村或一村,,其下又设“三伙头”,负责催捐派
款等事宜。里长由土司委任,招坝有少数世袭的。司署之内,设

有“值班里长",由里长中选派任职,协助土司处理重大政治事,
务, “师爷’’协助土司处理文牍,多由内地汉族知识分子充任;
“管家’’管理司署的内政和外事活动;,“团总’’统率武装,指挥
军事行动; “侍候"侍奉土司,跟班打杂, “老总"管理监狱。
土司没有成文的法律,处理案件是按“犯罪"对土司制度危害大
小和犯罪者贿赂的多少来确定处理办法.土司武装分住在辖区村
寨里,正副队长均由其亲信担任,分为常备兵和门户兵两种。常
备兵保卫土司和应付日常事件,成员由土司指派’门户兵按户口
抽派,凡年满18岁以上的男子都要强迫服役,数量与训练时间都
由土司规定。民国时期推行保甲制度,官府和土司进一步勾结,
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勐弄,瓦渣、思陀等土司势力强
大的地区,土司任意苛派,吃百姓的绝业,并借机打击新兴地
主。元阳、金平等土司势力已经微弱的地区,地主阶级逐渐成为‘
杜会经济的主宰者。解放后,哈尼族成为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
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有了进步和发展。

、’~.。 .’ j‘.i,,
二、经济结构
・ 一

. ,;

哈尼族居于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间的山区和半山区,从

33
事农业生产,至今仍属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
力较低,手工业和畜牧业主要是为了满足本身所需。
,耕种以水田为主,・兼有少量“雷响田"。常见的水稻品种主
要有大红脚谷、小红脚谷、大白谷,麻线谷、蚂蚱谷、皮杂谷、
长毛谷,山谷、香谷、小黄糯,大毛糯等,亩产一般在250公斤
左右。早地种植还遗存着“刀耕火种"的痕迹,作物以玉米、
麦、养、旱谷、高粱等为主。‘玉米的播种面积仅次于水稻,但管
理较粗放,产量不高。经济作物有棉花,甘蔗、紫胶、棕、麻、
≯ 花生,茶叶、草果等。水果有芭蕉,‘香蕉,菠萝,桃、李,梨 ‘

等。 J’’

男子多从事较为繁重的水和管理、犁耙、挖田、铲埂、掼谷
和搬运等工作,还负责狩猎以及宗教祭祀活动。栽秧、薅锄、收
割、管理家务、生儿育女、饲养禽畜、纺织、砍柴、做饭、种
菜、’种蓝靛和零星的交换则由妇女承担。 “ +

手土业尚未与农业分离,有纺织,染布、编席、酿酒、竹木
器、铁器和银器的简单制造,产品为自身的生产生活服务,有剩
余的才出售或换取生产生活必需品。家庭所有成员的衣服、被盖
用布均依赖妇女染织。
… ’

哈尼族擅长于饲养黄牛、水牛,骡、马、羊、猪,鸡、鸭
等,主要是提供节日、祭祀宰杀和役使。。’J+ 、

虽然,在建国前还尚未出现专业商人,但各农户都多少参与
‘了商品交换活动,以自己多余的粮食、蔬菜、水果,禽畜,蓝靛
,和竹木制品出售,并开始出现少量的行商小贩往返子集市之间,’
也有一些富裕者在农民缺粮的季节高价出售余粮或以地租形式积
累原始商业资本。部份贫苦农民则受雇予外族富商,充当赶马
人,来回于国内外,贩运草果、刀烟、蓝靛、食盐、绸缎,毛
巾、纸张等。
1956年,经过和平协商土地改革,生产力有所提高。但1958
年后,在“左扫的错误干扰下,尤其是长迭十年之久的‘‘文化大
革命"的摧残,农村经济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后,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经济
政策,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粮食稳步增产,茶叶i草
果、水果等经济作物和畜牧业生产也大憾皮提高,大部份农民基
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绿春县是一个哈尼族占86%的山区农业县,由于种种原因,
解放前广大农民长期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贫困生活。解放后,
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有了新
的发展。1978年全县只有国营和集体小型工业企业19个,职工
488名,固定资产163.58万元,总产值Z95.74万元。1985年,工
业企业调整为23个,职工478名,固定资产增至970.36万元,总
产值增至733万元,固定资产和总产值分别比1978年增长493.2%
和147.85%。据1985年统计,全县乡镇企业和个体经营的企业发
展到116个,从业人员1,341人,产值150万元。1980年,全县通
汽车的里程仅有398公里,客运周转量5万人吨公里,货运量208
万吨公里。1985年,通车公路发展到572公里,客运量823万人吨
公里,货运量244万吨公里。1978年全县发电量只有94.24万度,
1985年上升为489万度。商业流通日愈活跃,1985年社会商品零
售总额达到2,547万元,比1980年的1,593万元增长59.89%,社
会农副产品购进总额达到844万元,比1980年311万元增长
171.38%。1985年,全县已有哈尼族个体工商户1,363户,’从业
人员1,792人。原来除水田外,固定耕地较少,耕作粗放,生产
水平很低。中共予一届三中全会之后h固定耕地已稳定在17一16
万亩之间,人均在l亩以上。1980年,全县粮食产量3,737.5万
公斤,农民人均产粮260.66公斤,农业产值I,515万元,占工农
业总产值的83.91%。,1985年,粮食总产量增为4,569.5万公斤+,
人均产粮295.75公斤,农业产值上升为2,593万元,占工农业总

35
产值的77.96呖。历史上绿春原始森林莽莽苍苍,而由于人口急

1978年——1985年绿春县经济发展情况袭

1985年备业所
项 一目 单位 1978艇
ms铲i拄÷…:、5
铀比。1%97,8
I千‘m、7●, 占比重‘%)

一.农业人口 人 138,206 154,504 11.79


=.农业杜 个 一

729 742。 1.78

三、农业耕地 亩 174.506 184。153 54.96



四,粮食产量 万公斤 4,468.5 4,569.5 2.26
! 人均产量 公斤 323.32 295.75,

五,经济总收入 万元 944,. 2,367 150.74 一 ●

(一)农业收入 万元 779 2,130、 173.42 89.口●

1.种植业牧入’ 万元 710 1,418 108.59‘ 占农业66.50


’2.林业收入 万元 25 237 848 、‘


占农业11.13

3.牧业收入t 万元 32 占农业13.85 三
’ ’

. 295; 821.88

4.副业收入 万元 2l 144 585.71 占农业0.%


”、5.渔业收入 万元 36 占农业1.69
(:)工业收入’ 万元 87 45 —93.33 1.9

(兰)商.饮.服收入 万元 3 40 1,233.33 。。1.69


(四)建筑业收入 万元 22 38 72.73 1.91

, 。(五)交通运输收入 万元 25‘ 44 76 1.85

,(六)X-他收入i 万元 19,。 70 37.25 2.96


穴、经济纯收入 万元 f 779 1・906 1,680.2.

农民人均年纯收入 兀 56.37 123.36

七,各项费用 万元 172 461

;j. j

,,

剧增加和对保护森林资源认识不足,.1974年森林覆盖率下降到
19.05%,总面积只有88.5万亩。经过贯彻《森林法》,推行林

业..“三定"政策,毁林开荒的现象有所减少,,封山育林,护林防
火等措施亦收到一定成效。1985年,全县已发展各类林业专业户 一

422户,森林覆盖率回升到20.8%,面积增至96万亩。一直处于

36
自养自食状态的言牧业也有了新的突破,1985年大牲畜存栏数从

1980年的28,478头(匹)发展到43,564头(匹),生猪出栏数从
9,426头发展到18,500头,分别增长52.97%和96.27%。水产养
殖发展到l,294亩,水产品产量41吨。 ,,■ .n,:+。:;;
绿春县是著名的产茶区,茶叶栽培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但
因经营管理不善和技术设备落后,只能生产粗茶。1972年开始创
建茶叶精制厂,’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1985年,全县已拥有茶场
和初制所83个,茶园22,025亩’茶叶产量从1980年的16.835万公
斤增至35万公斤,增长107.90%。“玛玉茶"和“绿玉银毫"被

评为云南名茶。 .

+1。
{:

-▲r‘Il-■r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1985年县财政收入
比1980年的71万元增加46万元,增长64.79呖。城乡居民储蓄年
末余额,一从1980年的135万元上升到492万元,增长了264.44,%。
以哈尼族为主体的农村经济,经过调整生产结构,也由单一的粮
食生产向多种经营的方向发展,农民收入成倍地增加。, 。一

’ ‘

二i :

oI.,
・-

三、梯田及农事活动



哈尼族有悠久的垦田种稻历史,晚唐《蛮书・云南管内物

-J.■, 产》记载:矗蛮治山田:殊为精好。∥清代嘉庆《临安府志・土
司制》也曾描绘: “依山麓平旷处,开凿田园,层层相问,远望
如画。至山势峻极,蹑坎而登,有石梯蹬,名日梯田。水源高
者,通以略杓(涧槽),数里不绝。"明代科学家徐光启曾将哀
牢山区哈尼族的梯田列于中国七种田制之一。 一

在哈尼族中,积累了许多垦殖梯田的经验。水源充足而又向
阳的斜坡地带才宜于开梯田,先播种若干季旱地作物,再开沟挖

!l-■● .I-r

渠,搭埂筑台,将旱地改造成为丰产梯田。垒砌田埂从最下层开

始,有的用粘土掺和石块垒砌,有的则全用粘土镶筑,再经过精心

S7
的夯压、抿垂,使其不漏水、不溃决。水源多在岭侧丛林中,.沟:
槊从水源修下,遇到山箐和陡岩,便架设渡槽,充分利用山有多’_
高、水有多高的自然优势开垦农田,并利用草木灰、火土,蒿枝
和水冬瓜树叶将锈水田,冷箐田改造成肥田。

。。, ;,“

在农垦实践中,哈尼族创造了一套很有实用价值的农事历法
(又称物候历法)、。它按自然气候物象变化轮回周期纪年,以月
亮圆缺轮回周期纪月,以十二生肖记日。・年有十二个月,以每年
阴历十月为岁首,一个月三十天,一年共计360天。以树木发芽
或枯萎、花儿盛开或凋谢和候乌啼声来判断季节的变化,,安排各
种农事和祭祀活动。一日之内的时间变化则靠观察日影位置的移
动来确定。!. .1.、i,.■,√。 ∥,“.。一. 一;
冬季,男子铲埂、打埂、翻犁水田√翻挖早地。.=月,运送
肥料,播种山地作物。三月,布谷鸟开叫时栽插。哈尼族把布谷
鸟崇奉为报春的使者。,、.“黄饭节’’之后,各户择定吉日良辰,,趁.
雀鸟歇息、鸡狗入睡、四山一片寂静的五更时分,由家长悄悄地
把三丛秧苗插在自家田里,意为“开秧门’’。“开秧门’’后,正
.-— ,、
式开始栽秧。大部份村寨是男子负责耙田、平田,拔秧送秧,姑
娘们则专门栽秧。夏末初秋,妇女投入中耕夏锄劳动,同时上山 .I

砍柴。屋前柴堆的高低往往被视为女子勤劳的象征。深秋时节,
为了防备野生动物遭踏庄稼,,有的在田问地头建一间简易小窝
棚,不分昼夜地守护。有的敲击竹筒,吹奏牛角号,,或在地中插
上一根长竿,竿端悬挂飘舞的笋叶或叮当作喻的铃子,有的在地
边溪水前设置一架原始水车,利用溪水的冲力使它发出刺耳的响
声,以此吓走野生动物。绿春一带举行“捉蚂蚱节"活动,驱除
或避免虫灾,确保庄稼丰收。与此同时,各户要喝“新谷酒"
(哈尼语称“车收阿巴多"或“卡奴抽扎’’)。当天中午,各户
从田里割回一把颗大粒多的谷穗,倒挂在屋内山墙上部,然后搓
下百十粒谷粒炸成谷花泡酒。随即宰杀一只大肥鸡,备办美味佳

38
肴,敬请邻居“尝新’’.席间,主客举杯祝祷,.搿红红的竹筷扫
黄鳝,花花的杯子盛满酒。’祝丰收的粮食堆成山r白生生的大米
饭吃不完.彦九月,庄稼成熟,男女老少全力投入秋收.

:! 二、

四、生活方式
。‘


‘,.

lrtP■ l} LI■,rI +(一)饮食,, +

.哈尼族常年以大米为主食,兼带少量玉米、荞、麦。家庭主
妇或大几媳承担烹调活计。平时一日两餐,农忙一日三餐。农忙
期阎,早晚在家就餐,中午饭带到劳动地点,休息时用手抓食。
喜欢食用生蒸饭(二熟饭),制作方法是先将浸泡一夜的大米控
干水分,然后盛入甑内生蒸,上气半熟后倒入大簸箕中,洒以适
量甑脚水,用一块特制的木片翻掇拍打五?六道后摊凉备用,三
+c
日五日之内逐日重新蒸热食用。 ,

蔬菜品种有青菜、白菜、韭菜、姜、四季豆,刀豆、金豆,
黄豆,老鼠豆、洋芋,毛芋,辣椒、葱、蒜,南瓜、黄瓜,冬瓜
和丰收瓜等。野菜主要有蕨菜、树头菜,甜菜,臭菜,壁虱菜,
,-■l【—L■,rly
水芹菜、细芽菜、马蹄叶,苦麻菜、水白菜,金雀花、棠梨花,
老鸽花、杜鹃花以及香菌、木耳,自参、鸡棕,竹蛆,蚂蚱等。
猪,牛,羊,鸡,鸭和禽蛋都是副食品。妇女大多总食鳅,鳝,
鱼,螺,鹅、马,水牛和狗肉。喜欢把鲜食剩余的猪,牛肉腌制
成火熏腊肉和干巴或腌制酸酢肉、酸酢鱼和酸酢螺蛳,并用竹笋,
树头菜等野生植物和青菜.萝卜,苤菜根,青黄豆米等腌制各种咸
菜。青豆豆豉,以其色、香、味具佳而享有声誉,制作豆豉方法
各地略异,但均可用猪油炒香或用甑子蒸熟而食,也可烤脆后研
细作拌菜的佐料,每餐必备一碗用豆豉配制的蘸水,将菜肴浸入
其中夹取而食。成年男子普遍嗜烟,酒,茶,有以香枝麻棵枝叶
当茶饮用的。稻谷。玉米,高粱、小米、养、麦等均属酿酒的主
要原料。部份妇女已掌握面食和豆制品的加工技术。

. .●

(=)服饰

男女普遍尚青色,喜欢用自织自染的小土布做衣服。有的先
染布后缝衣,有的先缝白衣而后再浸染成青色或蓝色。
男子上穿有领对襟短衣或无领左大枉短衣,袖长及腕而窄,用
别致的布纽或银币,银珠做扣,下穿宽裆长裤。节日期间,男青
年在蓝色上衣下面配上一件白衬衣,袖口,领i:I和边摆处均匀地
露出一道白边,显得醒目而素雅,自织的青布或自布砸包头’’缠
绕于顶。老年男子喜戴瓜皮小帽,青年男子多已改留短发而不戴
帽j着汉装。。 ’,‘。。. ,一 ”,-。’{“。’..
女子的服饰和发式因地区、年龄、婚嫁,,生育前后而有明显
的标志。,‘. t:t:。,, i. .二, : ,’
t|,

多数地区妇女上穿左大襟无领短衣,以布条或银币、银珠
做扣。下身穿着各地不一,分长裤、短裤和折裙几种。盛装时外
穿坎肩一件,系花围腰,打花绑腿,在上衣的托肩,大襟、袖口
及裤脚边沿处多镶以彩色花边为饰,坎肩则以挑花做边饰。用银
链和成串的银币做胸饰,戴银耳环或耳坠,手腕上佩戴银制方镯
或扭镯。生育后的女子,多将发辫缠绕于顶,用青布或蓝布缠
头,少女则多垂辫,头戴青布或蓝布制作的小帽,上镶银泡,料
珠,或者缀上许多彩色丝线编织成的流苏。, , +.,一,.。

一自称矗白宏’’的妇女,上穿对襟或左大枉紧身短衣,衣不过
肚脐,银币为纽扣,前胸处钉着六排银泡,正中处缀有一块八角
形大银牌,下穿双褶短裤,长不过膝,小腿上紧箍着脚套。少女
梳独辫,将其缠绕于顶,并戴上一顶饰有银泡和花纹的青布平顶
帽,成婚生育后便梳作两股发辫,缠上蓝色三角帕,将发辫藏于
帕中,姑娘出嫁后,须用一块青色土布制成的带子系于臀部上。

40
。自称“卡多’’的,老年妇女身穿宽大的青色连统衣,头缠蓝色
“包头",庞大如筛。少女耳坠芝麻铃,:一串嵌满银泡的带子紧
箍前额,一束红绿丝线编织的花朵插于脑后,上穿青色或蓝色左
大襟短衣,下着统裙,胸前缀着三枚银制八角花。.、 .

自称“腊米"的妇女,以数百粒银泡排串成棱状,镶于对襟

两侧,胸前缀着数条银链。 ,

7|。

自称“各和"的妇女,用六角形银泡及五色料珠排串予顶,
或镶于左衽,袖管绣成螺旋状.红河县乐育一带,穿青色左衽上
衣,衣长及膝,下着长裤,袖口、襟边和裤脚边镶着淡雅的花边
饰。未生育的头戴“鸡冠帽’’,生育后即改缠青色“包头”。访

友,宴客或节日期间,脚穿勾尖花鞋,平日多赤足。 j

自称“奕率”的妇女,上衣分三种,即外衣、衬衣和内衣.外衣称
_雀朗",为靛青色对襟正摆,无领圆口,袖长及肘而宽,对襟
两边钉着若干细布条精制的装饰排扣。“雀朗"浸染成靛青色之
后,涂上一层清淡的牛皮胶水,使其坚硬并微泛淡红色。衬衣称
“雀巴”,无领,剪口,下摆圆如龟状,左右两襟搭于胸下,交
叉成剪刀状,以棉绳将左衽系于右腋下。少女右胸半坦。内衣称
“雀帕",无扣无领圆口,在圆日边沿缀着一串银链以系针线和
口弦筒用。:‘‘奕车"女子以多衣为荣,在“雀帕"正摆边下钉有
数道青蓝色相间的假边,以示多衣。下穿紧身贴体超短裤,臀部
以下全部裸露。’头戴一顶洁白的尖顶自布巾i称为“帕常廖。外
衣腰间束一条绚丽的“帕阿乃(彩带).

(三)居住

住房分地面建筑和干栏式建筑两种。多选择在朝东开阔凉爽
的山梁或半山腰建寨,每寨少至一、二户,多则数百户。村子背
后多为古木丛林或灌木山坡,村前梯田层层,四周栽种棕榈、
竹、’梨,李,桃,柿等果木树和蓝靛等,:’离寨不远处都有一泓清
4l
澈甘凉的井泉。大部份村寨前沿辟有一块平坦的“磨秋场”,场
中直竖一根坚木为“磨秋桩’’,作为村寨的标志。

~.建房择定吉日之后,由家族男性老人拿一个鸡蛋,数粒米、
一个碗来到“奠批,,测定的地点,将米粒放在地上并用碗扣好,
然后向东方磕头祈祷。第二天清晨米粒不移动,便是新房的中
心,如米粒被蚂蚁等昆虫搬动,要再请“莫批"另测建房地点。
一般在冬季或初春破土动工。主人只需备好材料,亲戚朋友、邻
里族人都会来帮忙,二、三天便可建成一幢新房。
建筑样式一般是土木结构的二层或三层楼房,石块垫基,土
墙木柱,外形多为长方形,少数为正方形。屋顶分双斜面、四斜
面和平顶几种。平顶屋当地称“土掌房’’,在横木上面铺设一层
木条,木条上铺茅草,再铺一层不含杂质的素土,可当阳台、晒
场用。双斜面屋顶多用瓦,少数铺茅草。三层楼房的下层关养牲
畜,第二层住人,第三层存放粮食什物。二层楼的下层住人,上
层做粮仓。屋内格局多为三间。有的左右两侧间住人,中问堂屋
用以待客、用餐兼烧火做饭,有的左间为做饭处,中间待客,用
餐,右问住人或存放什物。有的人家只设一个火塘,有的并排地
设置三个,四时烟火不断。一般都要在“大房"前拼建出一排偏
厦,宽约三米,其长与“大房"相等,称“拖勾",既是走廊,
又可当休息乘凉处。儿女成年后,多在大房附近另建一两间小
屋,称“扭然",分别作儿女的卧室,以接待夜晚来访者。

第二节礼 仪

一、婚姻 1—弋
r一夫一妻的氏族外婚是哈尼族基本的婚姻制度。同姓Cm
缘)不婚.男女青年婚前社交自由,不受他人和父母的干涉,但
禁止胞兄妹、姐弟和堂兄妹、’姐弟同时参与社交活动。解放前,、
姑表、姨表优先婚配,有的地区留存叔配嫂的转房婚,故有“鸭

子是老鹰的面份,嫂嫂是小叔的面份’’的民谣。 ’.

村寨一般都设有专供未婚青年男女社交的场所(“扭然").
黄昏后,男女青年们聚会在“扭然"里或在寡妇家、村边丛林中
幽会对歌,’谈情说爱。歌词内容'-主要是赞颂对方的聪明、美
丽,能干,或互相介绍家庭情况、父母的态度等等。经过长期的
接触幽会,彼此产生爱慕之情,便互赠首饰、毛巾、乐器等信
物,然后各自转告父母。双方父母同意后,男方托媒人向女方求
亲。‘各村未婚男女青年分别有组织、领导社交活动的自然头目,
负责调导、管理青年的杜交活动,调处爱情纠纷,教育和处罚违
反传统道德准则的成员。求婚定情需征得头目的同意和帮助。头
目一般由年龄稍大的未婚男女充任,头目一旦成婚,便由他人递
升。
婚礼简朴,一般只买十几斤酒和肉,宰杀一两只鸡,宴请同
宗各户父老畅饮一场喜酒即可。受汉族影响较深的地区则近似汉
俗。新娘在离开父母时都要边哭边唱《哭嫁歌》,有的地区早在
出嫁前三天就开始哭唱,哭唱得越伤心越表明对父母感情深厚,
同村众女友也前来陪哭。绿春一带的姑娘出嫁,要由亲兄或堂
兄、表弟背出村寨,由其弟妹亲朋组成送亲队伍,为新娘运送嫁
妆和礼物。不论下雨天晴,新娘都要戴花篾帽或撑伞遮面。在前
往夫家途中,新娘村寨的姑娘们躲在路边,用橄榄果袭击新郎和
其他迎亲人,表示惩罚他们“抢疗走了自己的姐妹。红河一带的
姑娘出嫁,由一名年龄相当、美丽而干净、’家中父母兄弟健在的
女郎伴随,‘在众女子簇拥牛,伤心地哭唱着离开娘家门。迎亲人
会遭到女方青少年的鞭打而不得还手。新郎领着一群少年儿童在
半路上迎候,新娘到来,立即点燃兰把火,放置于山路的上,
中,下备方,同时在山路的上,下方分另IJ插上两根带叶的金竹,
两根金竹之间扯上一股自线。新娘跨越火把,扯断白线,始为男
家人。新娘左手握着一个鸡蛋进入夫家后,要吃下新郎亲手递给
的一碗半生饭,表示永不变心。新婚之夜,新娘不与新郎同居,
第二天早上随同陪婚女郎携带着若干包糯米饭回娘家分送给村里
各户血亲。当天下午,新娘单独返回夫家,方可与丈夫同居。男
女一旦结婚成家,不再参与社交活动。红河部份哈尼族中,还残
存着不同形式的“不落夫家"的遗俗。

夫妻感情破裂,不论谁提出离婚,一般由女方退还聘金即
可。有的地区还要履行简单的离婚仪式,请一位中间人主持,男
方砍来一木片,木片两侧刻出三道小口,然后将木片劈成两半,
各持一片为凭。夫妻一旦离婚,互不讲话,碰到一起也不相看。
所生子女一般交由男方扶养。从此,男婚女嫁各不相干。解放
后,无论结婚,离婚,多数都已通过法律手续。

7二、家庭 m。

一哈尼族为父权制的小家庭。男子一旦结婚并生了孩子之后,
一般都要与父母分家,独立生活。父母把田地,房产、耕畜、家
具,农具等,平均分给独立生活的儿子,幼子留在身边继承和献
祭本家族祖宗的大房子,家族观念认为幼子的血缘最可靠,而且
幼子尚年幼,.尚需父母继续教养,辅导。
家庭中以长者为尊。父亲和长兄在家庭中拥有最高的权利,
负责安排全家的生产活动,管理经济收支。生产工具如锄头,
犁,耙、镰等均由父亲和长兄准备。家务由母亲和长媳负责。未
分家的人家,众媳妇轮流做饭,第一个起床者便是做饭人,相继
起床的媳妇则分别担任背水、舂米等劳动。妇女承担着家庭主要
劳动,但其地位十分低下。长媳的责任尤其重大,起着婆婆的作
用,要安排好全家人的生活。姑娘在父母家里就开始积蓄“私

●4
房"财产。分家独立生活的儿子,每年要给大房上交一定的谷米
等实物,以尽赡养父母的义务。已也嫁的女子没有分配父母固定
资产的权利。红河县垤玛,三村一带,有同父系大家族数十代聚
居不散的现象。如果大家族人口自然增殖仍不分化,就在大房
(扭玛)侧边扩建同样规模和格局的房屋,以避免因住房好坏不
一面造成成员间的不和。大家族统一生产粮食,统一安排消费,
并以尊敬长者的传统以及家长对晚辈和全家族成员的公平态度来
维护,他们当中有人外出买回东西来,都要均分给大家族每一个
人o

三、生辰

女子婚后一旦怀孕,便立即定居夫家,在夫家生孩子。女子怀
孕后,母亲特意用自织土白布缝成二三幅抱衫、一两件小衣和一
顶小帽,送给女儿裹婴儿用。孕妇产前始终坚持体力劳动,据说
体力劳动可避免难产。产妇多在丈夫的小屋“扭然’’里生育+孩
子。临产时,婆婆要在产妇头上轻按一下,表示预祝生产顺利。
万一遇到难产,产妇即取丈夫的一条裤子当枕头用。婴儿降生后
三日内,除婆婆和同宗婶娘外,忌讳任何人进入产室,丈夫也要
回避.一旦有外人冒失闯进“月子房打,屋里人便将一块通红的火
炭立即浸入小盆水中,:并用手指蘸起一点水,象征性地向婴儿轻
轻弹去,以示避邪。婴儿降生后,婆婆或公公将婴儿抱过,口中
念诵吉利祝词,随即在婴儿脑门心轻轻一点,便取下纪念性的名.
字,谓之奶名.第二天,产妇或婆婆在屋前场院里燃起一堆大火,
将胎盘投入火中烧毁,烧焦的胎盘渣盛入一节小竹筒中收存。有
的地区孕妇在大房火塘前面生孩子,产妇的身体须直对屋脊,不
能偏斜。婴儿哇哇坠地后,除在门头上悬挂象征性的避邪之物
外,还要将笋叶人像挂在母子床铺上面表示护婴,并在天井里以

45
炭火烧毁胎盘,任其消失。有的则在火塘边掘开一个小洞埋入
胎盘。倘若生产时脐带缠绕婴儿脖颈的,须用棕片包住胎盘带到
村脚或村两侧,挂在树上任其千枯腐烂,日后若发现树上的胎盘。
生蛆,便用开水浇杀蛆虫。


一’

婴儿生下的第三天,举行父子连名命名仪式。当天早晨,太
阳刚出山,家长蒸出糯米饭,宰杀肥母鸡。将煮熟的鸡肉和老鼠
豆,置于屋前篾桌上,糯米饭捏做若干圆团,贴上少许捣烂的老
鼠豆和一小条鸡肉,摆在篾桌上让村人前来取食。各户只需一个
鸡蛋便可换回与家里人数相等的糯米饭团。随即,从同宗人中邀
请一名童男或童女,手持生产工具,在母子面前进行象征性的劳
动,表示婴儿长大后必定聪明美丽、勤劳勇敢。礼毕,宴请同宗
各户男子。席间,同宗高辈男子将一丁点嚼细了的鸡肉喂入婴儿口
中,念诵祝词之后,给婴儿取父子或父女连名的名字。也有只邀
请同宗长辈男女前来宴餐,就给婴儿取名的。五,六岁前的儿童
都有数名,但不能与同宗现时活人乃至溯至数十代以前的任何男
女祖先同名.七√\岁以后方将名字固定下来.更名时,有的在家中
举行更名仪式,有的却抱婴儿到村外途中设置酒肉,向过往路人
讨取婴儿的新名。恰逢此景的第一个路人为婴儿取一个新名,便
成为婴几的“亲爹"或“亲妈"。名字一般都有象征美好事物,
降生地点,生肖(十二属相)的纪念和父子(女)连名几种含

义。 .

婴儿产后十二天内,产妇每天用温水为其冲洗一次。婴儿满
“月首次修剪胎发,煮一个鸡蛋以资纪念。产后半月内,产妇忌食
酸、冷、腥味和香油煎炸的香脆食品以及牛、鸭、鹅,公鸡肉和
鸭蛋、姜等:多以米饭、清炖母鸡、瘦猪肉和蒸鸡蛋为主食。食
品多属产妇女友和娘家所赠。产后84天内,产妇不参加重体力劳
动,不着冷水,夫妻不同居,

46


四、节 日


: 一 。

传统节日主要有十月年和六月节,有些地区还有“黄饭
节”、“仰安纳”、新米节等三个小节日。 ,・

十月年称为“扎勒特"(。扎勒特”意即捏做糯米面团予),
一般从阴历十月的第一个辰龙日起,至申猴日止,历时六天.节
日里,山寨打扫得千干净净,人人身着崭新的节日盛装,鼓声终
日不停,妇女舂糯米粑粑和团子面,男人杀猪宰鸡,烹制各种美
味佳肴敬献天地和祖先,摆设盛大的街心宴。亲友互访,小孩去
“认舅舅’’,嫁出去的女子都要带酒,肉、食品回娘家祭祖.姑
妈、娘娘和姐夫、妹夫是“扎勒特’’期间的上宾,娘家同宗亲属
均以丰盛的食品设宴款待。有男青年的人家,也多在这个美好的
日子里托媒人提亲。年轻男女赶场聚会,谈情说爱,或在郊外平
坦的草坪摔跤,对歌作乐。还要敬请其他民族亲朋好友来家做
客。


阴历五月欢度“砣扎扎’’(即六月节),节日三至五天。一
般以五月的第一个申猴日为节日的第一天(也有的地区在“火把
节"期间或四月底)。节日开始,从高山上砍回一棵标直的青松
木,在磨秋场上架设磨秋,又用栗木和藤条架起转秋和荡秋。男女
老少身穿节日盛装,会聚在磨秋场骑磨秋、摔跤、歌舞作乐,村
村寨寨杀猪宰牛,邀来四方亲友同欢乐。磨秋场是汇集各方男女
青年歌舞恋情的场所。

五,道德

哈尼族历来保持着尊老爱幼,重礼节,守信用,和睦相亲的
传统道德风尚。对老人一律用尊称,从不直呼其名.不论男女,
一旦有了孩子,人们就不再喊他们的名字,改称“X×阿达,,
(X X父亲)、“××阿妈"(X X母亲),表示尊重。旁边若
有年纪稍大的人,小辈人绝不跷---N腿。劳动休息喝水,必让年
长的人先喝,如果人多,便按年纪大小往下传饮i.-'.-F目在家中,
晚辈总要拿最好的食品孝敬老人.全村性的宴会和聚餐活动中,第。
一IZl菜要让辈分最高的老人先吃,然后其他人才能吃。村里谁家
杀猪宰鸡或有仔么可口的食品,也要请村里和邻居的长辈来共
享。在村寨里,人们不必担心自己的东西会被人偷走。在野外拾
到别人的东西也不据为已有。I上I野垦凡是压着小石块或打着草结
为号的东西,表明已有了主人,别人就不再动。路人如果恰好逢
上猎人们分配野物的场合,不管什么民族,也不分男女老少,猎

人们都会大大方方地送上一块。 ,
..

热情好客,以贵客满堂为最大荣耀。行人途中相遇,不论熟
人或从不相识的陌生人,总是礼貌地笑脸问候。如果遇到年纪比
自己稍大的,就主动让路,表示尊重;遇到年纪小的,也会含笑
相问,表示亲切友爱。远道客人进家,屋里的男女老幼便立即站
立欢迎,随即,递烟倒茶,有的还用双手捧出“焖锅酒"招待,
并热情地陪客攀谈。吃饭时摆出丰盛的酒菜,请客人到上席就
座。客人告辞时,主人要一直送到村外。
‘哈尼族与其他民族和睦相处,团结互助,与傣族搭“牛亲
家’’便是这种友好关系的具体体现。搭“牛亲家”,一般以河坝
一户傣族为一方,山区一户哈尼族为一方,通过双方协商,自愿
将两家的牛或马共同管理喂养使用。开春,河坝地区气候温暖,
青草发芽,是河坝栽种早稻的好时节,耕牛或驮马由傣族喂养使
用,夏秋两季,河坝气候炎热,又是山区栽插和收获的大忙季
节,牲畜又由哈尼族喂养使用,隆冬时节,山区气候寒冷,牛马
又赶到河坝过冬,由傣家喂养。母畜生了崽,属双方所有,如有

宰杀或出售,双方分成√’ 一 --

48
六、丧 葬
“ ・
‘I .

哈尼族历史上盛行火葬习俗。据清乾隆《开化府志>卷九
载:““窝尼丧无棺,吊者击锣鼓摇铃,头插鸡尾跳舞,名日洗
鬼,忽饮忽泣三日,采松为架,焚而葬其骨,祭用牛羊,挥扇环
歌,拊掌踏足,以钲鼓芦笙为乐。’’清代中叶以后,逐渐演变为
木棺土葬。每个寨都有一条离村不远的向阳山梁作为公共坟山,
除双胞胎死,吊死,毒死、淹死,烧死、摔死、雷电击死,猛兽
咬死、树木山石压死以及丧命于刀枪者外,都要送往公共坟山埋
葬。选坟址不看风水,只用左手向地下抛掷一个鸡蛋,鸡蛋破裂
处即为坟位j,下葬后,有的地区填平泥土即可,有的要垒石建成
坟堆。 √ ~、 ’


高龄男女即将断气之际,其长子迅速用自己的衣角蒙住老人
的嘴,嘴对嘴地吸气兰次,.意即为老人接气,随后,以下诸子顺
序接气。老人死亡,村人便主动前来帮忙,用温水洗尸并为其换
上本民族古服,同时派人向各地亲朋报丧。报丧先报死者的舅
舅,然后按先近后远逐一报去。洗换完毕即装殓,但到出殡时才
盖棺。棺木多数头朝北方,表示对祖先故地的崇敬。尸体仰卧,
用一幅称“仰卡”的白布将死者从头至脚遮盖起来,再覆以众儿
孙及其各路亲友送来的若干自布条幅。白布条幅按儿孙的长幼顺
序和亲友的亲疏关系分长短。装殓时宰杀一只红公鸡,煮熟向死
者敬献过后,请前来帮忙的人共餐。留棺在家的时间最多不超过
七天。出嫁到外村的女子,一旦闻讯便远远地哭唱着忧伤的挽歌
进村来,直哭到死者身旁,曲调和唱词极为忧伤凄凉。出殡当
天,丧家要杀牲祭奠。牛、羊为上等祭品,少则一、二头,多则
七、八头。外村亲友也牵羊拉猪,女婿以奉献牛羊为荣,提酒背
米前来祭吊。出殡时,,孝子孝孙在屋前、村中和村边三次伏地过
棺。棺材送到坟山即挖穴下葬,垒石建坟.
“碧约"老人去世,同宗男女老幼身着丧服,团团跪在牛前
痛哭,直到哭出牛粪为止。牛粪一出,便盛入一个篾箩中,置于
仓中保存,并请“贝玛”念咒。

“卡多"举行丧辛L时,大女婿必须跪在牛尾之后,用一幅自
织土布接牛粪。接得的牛粪捧到屋内存留,表示死者已给后人留
下了财富。 ,

“自宏’’老人去世举行丧礼前夕,挑选本村和邻村童男,各
持一把阳伞前来为死者吊丧。随即,各人携带一名少女出村去,
坐在村边树丛中,用阳伞将二人合罩起来,通宵边歌边哭。
红河县浪堤,羊街一带,凡已安家立业或已有儿女的男女死
去,都要向各地亲友报丧,并为其杀牲祭奠。一般贫困人家杀一
只鸡或一头猪,对死者敬献后,即可送葬入土。为死者宰杀三至
五头以上丧牛的人家即可举行隆重的“莫搓搓’’葬礼(“莫’’为
老者,矗搓"为跳,意即为死去的老人跳歌)。
“莫搓搓’’只为正常死亡的高龄男女举行。一旦老人去世,
立即放响三声土炮,向四邻村寨报告“莫搓搓妒的信息。出殡之
前,丧家男女老幼,一律脱鞋脱帽,不梳头,夫妻不同床,表示
对死者沉痛哀悼。行“莫搓搓"葬礼的,灵柩要在家中存留三、
五个月。留柩期间,每天早晚饭前都要鸣放兰响土炮,每十二天
举行一次隆重的守灵仪式,称“莫伤"。都要杀鸡杀羊,请本村
男性长者前来享用,并吟唱守灵古歌。当天夜晚,本村和邻村男
女青年们汇聚在丧家屋旁,吹拉弹唱,通宵歌舞不停。自替死者
洗澡更衣之日起,每晚前半夜,’+死者的儿媳、孙媳以及同宗众女
子,团团蹲在死者周围,伤心地哭唱挽歌,称为“米刹威"。“莫
搓搓’’出殡仪式历时三夭。届时,各地亲友携带祭品前来祭吊。
丧家为祭献死者所宰杀的丧牛,除全村男女老幼在村中宽阔处集
体煮食外,要留出相当一部份牛肉送给外村亲友,其中死者的舅
舅所得最多.举行口莫搓搓簟葬礼时,要在堂屋后山墙挖开一个
大洞,第一锄必须由死者舅舅开挖。随即,丧家男女老幼和亲朋
好友用手捧棺木,口唱着挽歌,穿过墙洞,将棺放在房后屋檐
下.“贝玛"在灵柩边吟唱原始古歌和送葬歌不止。参加口莫搓
搓,,的男女老少,身着华丽端庄的古服,有的骑着打扮得花花绿
绿的高头大马,有的男女成双成对,边摇扇子边跳“莫搓搓"
舞,围绕丧家房屋团团游转。土炮声不断,大号唢呐长鸣,彩旗
飘扬,哭的典、唱的唱、笑的笑,哀伤伴着欢乐,以此表示对死
者的惜别之情,直至将灵柩抬出寨门为止。 . 。..

.‘?: ‘・:i。、:t一

i.

1第三节文 化一。“-‘・

、 。j ^ .+
・+ 。,:
1’

’。 1。j’, 一、语言文字。 ’・

,. ,1

・. :。 ,j :。.’ }

哈尼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又分为哈雅.碧卡、豪
白三个方言区。方言的区分与不同自称的哈尼人的分布区域基本
一致。自称哈尼和雅尼的讲哈雅方言。哈雅方言内部又分哈尼,
雅尼两个次方言,各次方言内部又分若干土语。哈尼次方言主要
分布于红河,元阳、金平,绿春等县,说哈尼次方言的人数约占
哈尼族总人口的50qo。雅尼次方言主要分布于西双版纳及澜沧
县。自称碧约和卡多的操碧卡方言,方言内部又分碧约、卡多、
哦奴三个土语,主要分布于墨江,江城,普洱和景东,镇源等
县.自称豪尼和白宏的操豪白方言,方言内部又分豪尼和白宏两
个土语,主要分布于墨江、元江和普洱等地。哈尼语方言差别较
大,操用不同方吾的人不能直接通话,而自称相同的人不论分居
何地,都可以自由交际。 .

哈尼语元音有紧松之分,韵母以单元音为主,复元音韵母多
出现在汉语借词上,无舌音韵尾。有的方言有鼻音韵尾和鼻化

。 51
韵j哈雅方言元音分松紧,碧卡,豪白方言元音部份分松紧。哈
雅方言的舌音、舌根音分清浊,碧卡、豪自方言舌音和舌根音无清
浊之别.音节由声母、韵母和声调构成,有些音节只有韵母和声调.
在哈尼语词汇中,反欧山区农业生产活动诸如作物以及耕作
梯田、山地动作行为的词汇比较丰富,区分细致。哈尼语与彝语V
支其他民族有不少同源词。 ‘。7』。

J’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言意义的主要手段。句子成份的基本顺
序为:主语——宾语——谓语;名词修饰语在被修饰语之前;名 日
词和量词结合时,名词在量词之前,形容词在被修饰语的名词之
后。名词多为双音节,动词多为单音节。有的双音节名词的后一
音节可作为动词和量词。 _‘、

哈尼族原来没有表达自己语言的文字.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
帮助哈尼族制造了拉丁字母的《哈尼文字方案》,以哈雅方言的
、哈尼次方言中的绿春县大寨哈尼话为标准语音。同时,积极培养
了一批啥尼文师资,编写出版了一些哈尼文读本,并用哈尼文在
成人中进行扫盲和在部份正规学校中试行。

附:啥尼文字方案

1.声母:
b P m w f

bi pi mi 。

t d n 1

g k ng h hh

j q ni x y

C Z C S SS

2.韵母。
i yu el a 80 OU
..e ee ii。i丫,VliV elv av'

&or oT u丫e丫・eey ii审


●._ , , 。

iei ia l‘&o iu uei lia

3.声调:
名称 高平调.中平调低降调高升调
调值 7ss .133 j31 135
,‘;。调号 .
1 :不标’ q f
.4.例字l; j,. ,
, .,…

∥,a—qbol祖父 nil z
eiq野兽 。
aqda j父亲 ’・。piaq 发烧“:j:t 。

alba j姐姐 二

鸭子7.
oq’a,

.Mgo一哥哥 biavq ,木板.j,


aqcu 嫂嫂 劈(柴)


cevq j

alsuq叔叔deqheq 草果 :。。

::aqail弟弟,妹妹qi'/。 牢实‘ ’,

。,
mM,ma伯母 一 ,‘
一’

saqnei 全部
.tiaoqgei +调解
.wuqdieq -,; 肚子一

haqniqdoq 'J 哈尼话
乍 galzii :t‘街子“ .

.kalnaol j穗。


・j

‘kalyei .‘・庄稼

.・,桌子 。。.
I}L■ r, .,lolbieil

解放后,哈尼族的文化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据金平,元
阳、红河、绿春四县1985年统计,已建有民族中学4所,27个
班,学生1,147人,普通中学民族班16个,剃:824人;其中哈尼
族学生占40%左右。---f-多年来,培养了一大批干部和专业人
才。1985年,全州少数民族干部中,地师级11人,哈尼族3人,
县处级147人,哈尼族26人,区科级997人,哈尼族244人,一般
干部15,460人,哈尼族4.027人。

二、文 学

哈尼族文化一直保留在日头文学之中。民间文学体裁多样,
内容广泛,有神话、传说、故事、叙事长诗,歌谣、谚语、谜语
等,以及涉及天地起源,万物发生,人类繁衍,民族迁徙及生产,
生活各个方面的迁徙史诗、叙事长诗和风俗歌等。7

近十年来,已发掘和整理的代表作有《奥色密色》、《斯批
黑遮》,《土地米地》,《哈尼祖先过江来》,《哈尼阿培聪坡
坡》,<不愿出嫁的姑娘》,<美丽的其尼地方》等。此外,还
有反映宗教及生产、生活习俗的《祭护寨神的歌》、《叫魂
歌>,<送葬歌’、‘情歌>、《讨媳妇歌》、《出嫁歌》,
‘布谷鸟的歌>、<斯奴建奴>、《新房落成歌》以及《十二月

”:
生产调>等.
神话多半属于洪水神话、创世神话和物种起源神话,代表作
有<木坡米纳’、‘木地米地》、《杀翻龙牛造天地》、《兄妹
传人种>、《砍倒天不亮大树>以及《天狗吃月亮》等。
传说故事主要有祖先传说,历史传说,风物传说和生活故
事,机智人物故事、动物故事,如《为什么鸡叫太阳就出来》,
‘天、地,人的传说》,《它朋然夏阿玛》,《哈尼族为什么没
有文字:},《祭护寨神的由来>、《尝新先喂狗的由来》、《太
阳和月亮姐妹>以及《牛丕牛尼阿玛》、《奇异的鹅蛋石》、
‘阿佐和阿佑),<田螺姑娘》、《吃米》,7《沙博》、《阿拜
的故事’等. ・.

‘哈尼族民间故事》一书,已由云南人民出版社予1984年正

54
式出版发行,民间文学作品首次12z文学形式固定下来.与此同
时,新文学也应运而生,一批年青的哈尼族作者正在茁壮成长。

■rr

三、歌舞
民间诗歌的曲调主要的可分作“哈巴”和。阿茨。两大类.此外,
还有在婚丧礼仪期间吟唱的“苏米威”,“米刹威”和祭祀活动中吟
唱的。捏哈拖”以及儿歌等。各种曲调分别吟唱不同的歌词内容,
但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一种曲调也可吟唱多种不同内容的诗词。
歌舞时所唱的诗歌具有诗、歌、。舞三位一体,互为依存的特点.
L■ -厂l『‘■,}- “哈巴",有的地区称作“拉巴黟,是吟唱古规和道理的歌。
曲调庄严,吟唱多限于社会历史重大题材及婚姻嫁娶.新房落成、
道德规范,农事节气、节日庆典,交朋结友等严肃的场合.“阿
茨黟是主要在山野里唱的歌.包括山歌和情歌两类,各类内容路
子大致固定,唱词则多变,常即兴而歌,状物抒怀。其中i又分
作“大阿茨’’和。小阿茨黟两类.“大阿茨"音调高吭嘹亮:“小
阿茨一又分“多嘎’’、“多甲"等几种形式,音调平缓柔和,‘多
以男女对唱为主,但也有独唱的。“阿茨一严禁在同宗异性血亲
和姑、舅、姨表异性面前歌唱。“苏米威’’为姑娘出嫁时的哭
歌.。苏米”即婚嫁,“威”为哭,全意为。姑娘出嫁时伤心的哭歌’’,
即哭嫁歌。 “米刹威’’+是女子为死者守灵,送葬时哭唱的挽歌.
“捏哈拖’’为祭祀歌的总称,全由“贝玛’’吟唱。
哈尼族唱歌的时间、地点和对象规定得比较严格,乐器却没
有限制,也没有固定的曲牌,任其自由发挥.各种乐器因其本身
构造的不同和音调表现力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音色特点.民间
乐器主要有三弦、四弦,胡琴、口弦,直笛、巴乌,唢呐,小悠
里、大箩里,稻管和木叶等.流行最广,发展水平较高的是三
弦、小悠里,唢呐,直笛和巴乌。巴乌用竹管制成,以金属作舌

65
簧,形如笛,音色优雅深沉,如泣如诉,宜于抒发感情。小伙子们
喜爱三弦和直笛,姑娘们多喜欢悠里和口弦.一√:.:+‘:,:一
民间舞蹈内容与祭祀,节日庆典活动和古代神话传说有关,
主要有大鼓舞,扇子舞,罗作舞、碗舞、木雀舞、同尼尼,儿童
舞以及杂耍等.大多数舞蹈都与锘鼓有关,有的用错鼓伴奏,有
的则直接以链鼓作为道具,边敲边舞,哈尼语称作口鲁堵堵赊
赊",意即“跳鼓舞劳.鼓是民族和村落的重要标志,鼓声成了
人们向“摩米’’(天神)传递信息的媒介。鼓里放有五谷及象征
人丁兴旺的青草,只有在地震,火烧房屋,日月蚀、战争以及节
日庆典的场合方可敲击.扇子舞主要流行于红河县车古地区和绿
春戈奎、元阳牛角寨、新街等地.又分棕扇和纸扇两种。棕扇舞
为祭祀性舞蹈,人数不限,动作简单,只是单腿屈伸、虚步、作
揖、左右遮日挡风,抒展几个舞姿,但舞者表情极为虔诚。纸扇
舞是男性舞蹈,主要用于送丧和节日活动,节奏活泼明快。罗作
舞是广场自娱性舞蹈,常以数人围圈击掌并伴以“罗作”的欢唱
声.伴奏用锣鼓,但有的地区已加用四弦,巴乌,二胡。多与彝
族相交流,并有若干共同特点. 、

四,体育

.常见的体育活动有打秋千,摔跤、赛球等。 ・

秋千又分荡秋,转秋和磨秋三种。荡秋绳是用皮条结扎或用
藤条扭扎而成,有单人荡和双人荡.转秋状如巨型纺车,安于轴
心上的四对飞叶之间架设着四个小荡秋,每个小荡秋乘坐一人,
1’_一
随着轴心及其飞叶的旋转而旋转。磨秋是一根架在一条直立竖木
顶端的横木杆.能上下升降,又能循环旋转.秋杆两端坐骑人数
相等,一边坐骑的人用脚猛力蹬地腾空而起,对方又双脚落地,秋
杆不停地起落飞旋.荡秋和磨秋不仅是节日习俗性的娱乐,而且

56

是一项精彩的体育活动。
’ ‘

’元阳县的哈尼族,喜欢在“火把节”期间进行摔跤比赛..胜
利者披红挂彩,由本村青年抬回寨子,视为全寨的光荣。摔跤运
动健将高文和是元阳县哈尼族,曾连续五次蝉联全国48公斤级自
由式摔跤冠军,荣获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第四名,i984在伊朗
举行的国际摔跤邀请赛中又荣获第二名,同年,被选派为我国出
席洛杉矾奥运会的摔跤运动选手。

五、工、艺

妇女们巧用绣、排、挑、扣、编等多种手法,能刺绣、编织
出多种图案和花卉。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地区,也能刺绣花、 -

鸟、鱼、虫等精美的图案。年轻女子普遍喜欢编织一种艳丽精美
的彩带,称作“帕阿"。“帕阿力用红、黄、蓝,白、青五色棉
线编织而成,宽约一至十厘米,长一至四米,两端系有莲松的各
色丝线彩泡。姑娘们坐着小凳,伸直两腿,将五色棉线的一头,
均匀地插花别在腹前裤腰上作经线,经线的另一头相互交叉,分
别扣在脚趾上。左右两边分别放着五彩棉线团作纬线。经线交叉
一次,纬线横穿一次,并用一块光滑的木片压打纬线,不停地开
叉、穿梭、压打。“帕阿"多用作男女青年的腰带,伞带,篾帽
带,也可用作三弦带、月琴的背带和骏马的缰绳带。不少男子还
能从事平面和立体的木料雕刻,式样朴实可爱。


, t ,
●● 、 ‘

;., 第四节宗教信仰。

一、自然崇拜 ,“一

哈尼族普遍信仰以万物有灵为核心的原始宗教.自然崇拜、


57
祖先崇拜和灵魂观念构成了信仰的主要内容。人们对大自然如
风、雨,雷,电、地震,日蚀、月蚀,冰雹和人类自身的生老病
死现象,认为都有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在主宰着,这种神秘力
量为“神’’和“鬼"(精灵)两个不同的属性,并有善恶之别。
对于强有力而神圣的天神“摩米”,保护性的地神“米收"、寨
神“普玛"(阿玛)及家神,须定期杀牲献祭,求其降福和保
佑,而对于带来灾难和病痛的各种恶神和“鬼",既可献祭讨好
也可请“莫批”驱赶。
神圣而崇高的超自然神秘力量的天神‰摩米’’永住虚无缥缈
的天廷,时时关注并主宰着世间的万事万物,其余诸神则常住人
间专门的具体地点,只在每年夏末初秋偶尔出游,赐善人以福,


降恶人以灾。天神“摩米"的天规有三条:1.尊长敬老,2.不
偷不骗,3.两性血亲不奸。对山、水、树、石、日、月,
风、雨、雷、电,火,冰雹,地震等,每年定期杀牲祭祀。地神
“米收黟受天神“摩米’’之托,永住人间各个村落中,赐予村中
男女老幼安福康泰,故每当暮春时节,各村宰杀大猪献祭,称
“米收罗",意即“宴请地神’’。祭寨神有的称“昂玛拖",有
的称‘‘普玛章’’,是农业祭祀的最高形式。多以村头或村寨两旁
栽的古树丛林为寨神的象征,定期杀牲祭祀。元阳和红河一带寨神
树崇拜还保持着氏族制的特点,.即村社中的各姓氏分别供奉一棵
树作为本氏族的神树。此外,还有三月的祭火和祭野兽,五月的
祭水,七八月的祭山、祭石岩,祭阴箐,祭泉水等祭祀活动。除
以村寨为单位的祭祀以外,各户在每一个不同的生产活动阶段,
还要分别杀牲祭神、祭鬼。
万物有灵观念,明显地反映在认为有一种寓于躯体的灵魂在
活动的观念中。哈尼族称这种灵魂为“约拉"。认为从父母为其
杀鸡取名之日起,人就有灵魂附身,并认定一个人有十二个魂。
第一魂为主魂,紧紧依附于躯体,第二瑰为次魂,以此类推。十

58
二个魂务必一个不少地时时围绕其身体,倘若魂离散就要死亡。
为了求得灵魂的完整,不论男女,生Ft一到,都要举行一次叫魂
仪式,称“约拉枯’’。叫魂用的祭品、对象、失魂方式和地点不
同,叫魂方式和叫魂经也不尽一致。叫小孩的魂,要请“莫批’’
’’

主持。 ;‘一一 ,‘,

基于认祖归宗、追根溯源的强烈心理,认为祖先的灵魂是永
存的,其居住地点有三:一是红土与黄土之间(坟墓中),二是
天神“摩米’’的门口,三是家中“侯勾”(“候勾"类似神
龛)。崇拜祖先,但无偶象,堂屋后山墙上部平插三片一市尺见方
的篾笆,就是祭祀祖先之地。“候勾"要请舅舅或村中德高望重
的长者编织,‘安置时须择吉日良辰,杀鸡、蒸糯米饭敬献。“候
勾"上面不能存放任何物品。如果一个家庭后继无人,便由兄或
弟的儿子继嗣,并把“候勾"搬到自己家里安放起来,以后逢年
过节,须分两次献祭。祖先崇拜,系统地表现在老人的丧礼过程
中,要叙述本家族的谱系,吟诵指路经,以追怀祖先,并将死者
的灵魂指向认宗归祖之路。

,’’/ f’。’ ,

二、莫 批

哈尼族认为“莫批"是社会上的三种能人之一,是以解除生
老病痛为宗旨而出现的。多数村寨都有一两个。莫批矽。“奠
批’’有各自的活动范围,其范围多以氏族的血缘关系划分。按其
职能可分为三种,即“仰批黟、。翁批”和“沟批,,。但不论哪一
种,都不完全脱离劳动生产。三种口莫批"各自都有明确的职能
’ ’

分工,但文互为依存。
+’

“仰批’’,有的地区叫做“收批’’、“斯批",主持丧葬祭
祀和难度较大的祭祀活动,或打卦问卜等,在宗教生活中威望最
高.。仰批”是师徒或父子相承,有的“仰批”世家i已达数十代.

59
“翁批’’有的叫“刹批",没有资格杀牛,只能进行社会性
的公祭和家庭的私祭活动,求祖驱鬼叫魂,乞求神灵保佑山寨平
安。“翁批"也是师徒或父子相传。 ,

。.・

“沟批"分两种,一种称“尼妈’’,以中年女性居多・她们
主要为人看卦、占卜、问病,不能进行具体的祭祀活动。另一种
称作“祭批’’或“尤玛’’,以中年男子居多。问病决疑都在晚
上,在病人家堂屋中临时搭起一张床铺,床边摆上一_张桌子,上
放大米,蛋,盐,银等物,并指定一个人做他的助手,称作“拉
查",法事活动过程中只有助手才能与其答话。据说“沟批"有
一个称作“艳莫阿麻"的神灵,能帮助他找到丢失的人魂,传达
祖先的意愿,也能把活人的愿望传达给死去的亲人。两种“沟
批”都不是师承的,有的懂得一点草医草药,有的懂得一点气
功,在众人面前常以神秘的面目出现。 t

三、禁’忌

禁忌与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涉及生产、生活,伦理,
道德各个方面。
1.生产禁忌
打雷天不下种,布谷鸟不叫不栽秧。
在棉花地里做活不讲荞地的事,在荞地做活不讲棉花地的

事。
五谷突然大增产认为会死人,要将增产部份倒在三岔路口。
’打谷时,蛇不能掉进掼盆中。 ’、、,

茄子、辣子、瓜等作物,一道节上长出两个要砍下ID"扔在路
上让人践踏。 . 。

-‘ 水田里有死鸟要请“贝玛"叫魂。 一、

织布用的纱线男子不能跨过,妇女不能在织布机上哭泣。

60
媳妇和夫家长辈男子同在一起劳动时,不能把盘在头上的辫
’,j
子放下来。 ’.

母猪生的猪仔全部死亡,要送给众人吃。

妇女不犁田,男子不织布。
男子出猎时,忌讳与成年妇女相遇,家有孕妇的男子禁止d;
山狩猎;猎获野兽禁止一人独占。
禁止妇女在娘家生孩子。, .

做豆腐和妇女生小孩忌外人进屋内。

2.生活禁忌

.,

蒸饭时,甑子发出嗡嗡声,甑子中心的饭不会熟或发黄为不
吉祥。
老鼠死在盆子里和过年期间晒在簸箕中的面粉上面出现老鼠
脚印为不吉祥。
煮饭用的锅桩石和三脚架不能随便移动,更不能用脚踩踏。
门坎和猪食盆不能用脚踩。 .

小辈人在长辈面前不能披衣裳,不能穿拖鞋,不能跷二郎
腿,逢年过节期间,小辈人不能先吃第一口食品。妻子不能呼丈
夫的名字,丈夫也不能呼妻子的名字。媳妇和公公不能同桌用
餐。媳妇不能在公公和丈夫同宗长辈男子旁边就坐。媳妇不能上
丈夫同宗长辈男子住房的楼上。
泼洒在地上的米粒和饭粒不能用脚踩。舀饭时先顺着盆边
舀,不能先舀中问。吃饭时不能用筷或勺子打小孩。
小孩不能骑猪玩耍,不能翻戴帽子。冷饭和小孩吃剩的饭不
能拿去喂狗。 .

出彩虹时不能去挑水,更不能喝水。 。。

春天播种后直至秋收前不能提亲娶亲。姑娘出嫁时不能一直
哭刭夫家。 ’! ,’
.’

公公不能进儿媳的卧房,更不能坐其床位。女家长的床不能

6l
高过男家长的床。 .

经过月蚀的月份忌讳兴办喜庆之事。
仓里的谷子除女主人外,禁止其他人撮。
打雷时夫妻不能进行房事。
乌鸦落屋顶,鸟在房项做窝,野蜂在屋檐做窝为不吉祥。
床头要对西北方,不能对东南方。 .

忌讳乌鸦停在房头啼叫,忌讳雀屎掉在头上和肩上。母鸡学
公鸡鸣啼、黄牛水牛相交配、家畜上屋为不祥。
见到蛇性交为凶兆,要叫魂。 ‘。

出家在外,小便时不能朝远方。


.・,

不能在家里唱情歌,吹口哨。
拾到的猪不能养。服丧期间儿孙不能戴帽,理发。棺材上边

不能让猫跳过。

第五节著名人物

一、龙济光

龙济光(哈尼族),字子诚,又作紫丞(1876一一1925),出身
于云南省元阳县代办纳更土巡检(原镐吾土把总大房嫡系)。光
绪=十九年(1903年),广西游勇变乱,龙济光的二哥龙裕光劝
龙济光不要株守家园,自甘为洼池困龙,就率五千土司兵投效两
广总督岑春煌,因功被任命为广西右江道,时年27岁。.
1907年12月,擢升广西提督,并赏头品顶戴。次年,孙中山
派黄明堂等到云南河口发动起义,龙调4个营配合云贵总督锡良
镇压。不久,龙部扩编为30个巡防营,约16,000人,称为济军。
1910年4月,革命党人在广州发动反清的黄花岗起义,两广
总督张鸣岐任命他为新军第25镇统制(师长),后改任陆军提
62
督,协同水师提督李准残杀革命志=1=72人。lo月29日,广东省宣
布独立。31日,革命党派周剑公劝他参加革命,龙却声称: “济
光世受浩荡皇恩,时局如此,惟竭尽臣职,以报圣主而已。先生
不必多说了,任凭谁有苏秦,张仪的利嘴,也休想劝动我半点心
思l"为了向清廷表示忠心,他调集济军和团练,昼夜固城备战。
广东革命政权建立后,他一面向袁世凯暗送秋波,r一面又表示愿
意帮助都督府镇压不服从调遣的各地民军和绿林,胡汉民任命他
为广东安抚使,陈炯明任命他为总绥靖处副经略。他趁机将济军
扩为整编两师一旅,控制了广东的政局。与此同时,又同袁世凯
紧密勾结,率主力移师广西梧州。
龙济光在革命军的打击下退守琼州。1918年中,派李嘉品率部
由琼崖渡海偷袭雷州半岛,遭到护国军李烈钧部的痛击而大败,只
得率领残部泛海北上寄食段祺瑞门下,被授以两广巡阅使兼振武
军总司令的虚衔.在直,皖两系军阀酝酿战争之初,段祺瑞诱龙火
中取栗,密对他说:。振武军驻扎之地离保定府甚近,这是战略关键
之所.子诚将军可以不动声色,借演习之名潜师西向,直捣直军曹
锟老巢,一鼓将其击溃.事成之后,本总理当以直鲁豫巡阅使兼直
隶督军相酬劳.’’不料军机泄露,段被迫通电下野。奉系首领张作
霖率军入关,龙猝不及防,一败涂地,当年冬季振武军被张作霖缴
械遣散。至此,尤济光不得不偕同长、次两兄龙觐光和龙裕光
及其子孙们,在北京息影园林。1925年3月病殁,葬于北京铁塔
寺,时年49岁。

二、卢梅贝
卢梅贝(哈尼族),即“多沙阿波"(多沙是村名,阿波哈
尼语称“爷爷”,是哈尼族群众对她的尊称),女,今元阳县多

沙村人,1899年出身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917年初,今金平县芭蕉河地区爆发了以苗族妇女马勃迈为

63

酋的反土司斗争,年仅18岁的卢梅贝毅然竖起黑底黄边的义旗揭

竿响应,利用唱山歌的形式,发动各族群众奋起斗争。1917年4 .

月,在一片“抗捐抗税,同反土司”的呐喊声中,卢梅贝率领哈
尼、彝、苗、傣等族群众数千人,兵分三路向勐弄土掌寨衙门进 .j
攻。经过激烈的战斗,攻陷了土掌寨衙门,土掌寨寨长自兆熊逃往 .‘

箐口,义军打开士掌寨寨长和地主的仓库,把粮食财物散发给贫
苦农民,并宣布废除一切苛捐杂税,深得各族群众的支持和拥娥。
不久,义军骤增至上万人,汇集于今金平县与元阳县交界的 ;.

大山,分路扫荡各路土司势力,使得大小土司惊慌失措,一再向
云南省军政当局求助。云南督军唐继尧电令蒙自镇守使率军南渡
红河进行“清剿",双方在全福庄展开激战。・义军凭借浓雾和有

利地形,多次给予官军沉重打击。

、 :t ;

1920年初春,在重兵围困的情况下,义军不得不退守至马鹿
塘一一茅山寨一带。由于官军和土司武装联合镇压,历经两年之
多,大小战斗五十余次的反土司起义失败了。卢梅贝在哈尼族群
众掩护下隐藏下来。 .

1950年解放时,她已经耳聋,大部丧失了对往事的记忆。 .

1953年被推选为哈尼族妇女代表,参加民族参观团到北京晋见毛
主席.朱总司令和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同时被选为县,州政协
委员和县人民代表。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初期,卢梅贝起义的事
迹,曾被个旧市京剧团和红河州文工团以《多沙阿波》的剧名搬
上舞台演出。1974年以74岁的高龄病逝。 ‘|。,’

三、李和

李和才(1893一一1985)是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咪哩
村人,哈尼族。青少年时代,由于生活所迫参加滇军,历任排、
连、营长和第二路军运输大队长。1944年,国民党罗织种种罪

.64
名,在昆明将他逮捕入狱,后经多方营救保释。1948年;党的地
下工作者对其进行教育,他逐渐认清了国民党的腐败和中国革命
的正确途径,从而积极支持革命,掩护党的地下工作人员在元江
一带开展革命活动。1949年,又以枪支、粮食,骡马,弹药慷慨资助
共产党的武装斗争,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十
支队护乡一团团长,在元江、墨江、石屏,龙武一带的边缘地区,
发动和武装群众,打击地方的恶霸劣绅和国民党军队,参与创建
了元江根据地和元江县人民政府。1950年,出席全国政协会议,
在重庆得到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邓小平同志的接见,到北京又得
到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周恩来总理的热烈欢迎和鼓励。
,f!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石屏县县长、蒙自专区副专员,‘红
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长,并连续被选为第一、二、兰,四、
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
1977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委员会副主席,1979年
又当选为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
李和才参加革命后,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坚决走社会主义道
路,对同志诚恳坦率,大是大非清楚,对加强民族团结,稳定边
疆做了积极贡献。十年动乱中,下放到弥勒农村劳动,但没有动
摇过对共产党的信念。粉碎“四人帮"后,他坚决拥护共产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加强民族团结,统一祖
国,振兴中华积极工作。1985年以92岁高龄在昆明逝世,红河州
人民政府代表全州各族人民赠送花圈并派代表参加追悼会0


四、李呈祥

。,


.李呈样(1900——1977),哈尼族。从20岁(1920年)起,
他承袭思陀土司职位,历时22年。李的祖母陈氏、母亲丁氏都是
石屏县城汉族,因而青少年时期先后被送到石屏、昆明,南京读

65
书,精通汉语汉文。在石屏读书时,曾遭惯匪绑架,因此深感武
力的重要,便多方活动,先在建水当营长,继在元江当“江南指
挥官’’。在元江任职不到一年,石屏李鹏年、李守忘等豪强突然
对他袭击,只得由卫士背着逃跑,丧失了带去上任的全部枪支, ・

‘。
伤亡了一些人。
1920年李正式承袭土司职位后,热心予家乡的教育事业,修
学校,建球场、植树木,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以“官费’’保送
,到内地深造。为缓和人民的斗争情绪,也采取了一些让步措施。
因此,思陀土司区曾一度呈现出一些繁荣景象。“七・七事变’’
后,他把大量鸦片销往内地,获得厚利.随着财富日增,李一方面

利用在汉族中的威望用以平衡势力,一方面购置枪支,增强实力,
通过联姻与瓦渣土司钱祯祥、建水官厅乡长普家仁等缓和矛盾。
1946年起李呈样长住昆明,家事、政务全部交给妻子普淑琼主
’,管。1948年冬,普淑琼企图取代思陀土司,普家仁率领数百武装,护,
送李回思陀掌权.1946年以江外土司身份被“选”上了。国大”代表.
1948年,国民党93师委任钱祯祥为总队长,李呈祥等为副总
・、

队长,联合防御边纵游击队。次年7月30日,边纵十支队向思陀 .

进攻,李逃到迩萨、官厅。坐镇思陀的普淑琼,迎接游击队。紧
接着卢汉宣布起义,李忧心仲忡,彷徨觅路。
1950年初,经过党的多次教导,劝说,他约同落恐土司驮着
几驮枪支到建水向马仲明专员投诚,交出土司权力。5月,原瓦
渣,溪处,落恐,骑马坝少数土司头目发动武装暴乱,李严令下
属不准任何人参加。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中共蒙自地
委,专署和各级党政领导对李耐心争取,教育,1950年邀请他到昆
.明参加了云南省第一次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从此日渐靠拢共
产党。1951年5月担任蒙自专区第二副专员兼民族事务委员会副
主任,1954年当选为红河哈尼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蒙自专区与红
河哈尼族自治区合并建州之后被选为副州长,于1977年因病逝世.

66
第二章彝 族

红河州的彝族1985年统计有745,677人,占全州人口的
22.23%。大部份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少数居住在坝区,小聚
居大分散i彝族人口数在10万人以上的有石屏、弥勒、建水三
县,10万人以下5万人以上的有开远,蒙自,元阳,个旧四个县
(市),5万人以下l万人以上的有金平,红河,屏边,泸西四
个县,人口在l万人以下的有绿春,河口两县。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据史料记载,他们的先民一一
昆明人西汉时期已居住在今滇池和洱海之问。魏晋之际,朱提郡
(今昭通)和建宁郡(今曲靖)已存在。隋唐称之为“东爨乌
蛮’’。红河州北部在“东爨乌蛮’’境,南部在唐初建置的“‘蜀
爨蛮’十七州"内。经过长期与周围部族的交往融合,形成了当
今红河地区的彝族。 ,

彝族在历史上没有姓氏,实行父子连名制,由父名和子名顺
推正连,父亲名字的最后一个字,作为儿子名字的第一个字,十
代为一轮。如《苏颇、祭笃慕》中的笃氏谱系父子连名制是:祭笃
慕,慕客客、客颇麻,颇麻查、查末勒、勒阿德、德伯栗、栗托
诺、诺德布、布岜岜……:现代汉姓的由来,一是官赐,在封建
王朝分封土司时,赐给土司长官姓名,二是以地名代姓,三是与
其他民族融合带来的姓氏。弥勒县西一区,从昆明碧鸡关迁来的
就取“毕’’为姓,从金马迁来的就以“金’’为姓,有的是随民族
头人或汉族头人取姓,如昂、黄,李,杨等。
彝族居住地多以彝语命名(因人、因山,水),泸西县彝语
地名达341个。由于居住分散,受地区方言的影响,彝族有许多自

67
称和他称,自称有:尼苏泼(他称“罗罗’’、“三道红’’、“花
腰"、“母基"等),尼泼(他称“撒尼’’、“阿哲”),葛泼(他
称“自彝"),斯期(他称“大黑彝"、,.“小黑彝"),阿细泼
(他称“阿细”),朴瓦泼或普勒泼(他称“朴喇"),阿鲁泼
(他称“阿鲁"),勒苏泼(他称“山苏"),罗泼(他称“阿
务"、“老乌"),香堂泼等等。上述称谓往往是以首领的名
字,地名及服饰等得来。如建水,石屏一带他称的“三道红"是
以服饰得名,而其自称都是“尼苏”。“罗罗’’(罗倮),彝语
意为“龙虎"。其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彝族崇拜龙虎而把自己
称为“龙虎人",即“罗倮泼",二是相传历史上彝族中有个首 譬

领被封为“龙虎大将军”,。就把自己称为“龙虎人’’(彝语罗倮
泼)。彝族称渭中的“苏’’和“泼’’是‘‘人,,和“族"的意思。

据彝文古籍《吾查》、《梅查》的记载,。统称“尼泼",意为聪
明智慧、有文化的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按照广大彝族人
民的共同意愿,以鼎彝的“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按“彝"
字的形和意,是有房住、有饭吃、有衣穿、有钱用,彝族将会成
为一个兴旺繁荣的民族。

第一节 经 济

一、社会形态

红河州彝族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
前,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地主
经济。红河以北铁路沿线的坝区和部份山区一半山区,土地高度
集中。如彝,汉、回杂居的个旧市鸡街乡,占户数10%的地主、
富农占有土地达78.7%,而占户数90%的农民,仅占有21.3%的
土地。开远乐自道村,占人口总数60%的贫农和雇农所占的土地

68
还不到10%。地主阶级通过地租i高利贷和雇工等形式剥肯0农
民,大肆兼并掠夺农民的土地,农民终年辛劳而不得饱暖。鸦片战
争以后,帝国主义为了掠夺农村更多的工业原料和商品市场,通
过地方政府及其代理人诱迫农民放弃粮食作物种植,以开远,蒙
自为中心的部份农村烤烟和棉花的种植成了农业经济的主要项
目,金平,元阳,红河,建水,石屏一带则大量种植罂粟,造成
农村经济的畸形发展,相当一部份彝族农民流落到城市和矿山,
成为季节性和长年性的雇佣劳动者。据有关资料的粗略统计,从
30年代以后,建水、石屏两县流入个旧矿山的农民,先后不下10
余万人。部份高寒贫瘠地区,在清代土地、山林全属领主所有,
推行流官制度以后,领主经济逐渐被新的地主经济取代。’第二种
是封建领主经济正向地主经济过渡。红河以南与哈尼族,傣族杂
居的地区,长期为土司、土目统治。部份地区地主经济已开始出
现,但大部份地区直到解放时领主经济还不同程度地保持着。以
彝族纳楼土司为例,土司既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又是土地的
最大所有者。纳楼在清朝是临安府辖区内土司中较大的一家,明
朝授为“世袭纳楼茶甸副长官",管辖三江八里。所谓三江,即
元江(红河)+,-藤条江(贝那大河),李仙江(小黑江),八里
指:复盛里(建水官厅一带),崇道里(建水坡头一带),钦崇
里(建水陈官,东坝一带)、乐善里(元阳马街一带),永顺里
(元阳乌湾一带),’太和里(元阳牛角寨一带),敦厚里(元阳
新街,胜村,多依树一带)、安正里(元阳滥衙门以下排沙河一
带)。民国时期,纳楼土司设在建水官厅,回兴寨和元阳马街的
衙门中,还保留有“九重锡命传金碧、五马开基自汉唐",.搿承
国恩化洽三江茶甸,奉圣谕钦赐八里纳楼", “威镇三江八里,
荣锡五马千秋",“自汉唐来世居纳土,传金碧玉血守楼江∥等


对联o,・. r
。+

,: “.. i;1 1t.r,‘

纳楼茶旬部系三十七蛮地之一,唐时隶蒙氏。明洪武十五年

69

(1382年),金朝兴平定临安以普少为土司。洪武十七年(1384
年),以普少为纳楼副长官。清道光七年(1827年),普永年承

袭。永年死,其子普卫邦未及岁,其家族内争袭,仇杀不休0光
绪九年(1883年),经巡抚唐炯奏准,改司署为四土舍,择其亲
分管承袭,对外仍以纳楼总名冠之。长舍居吉祥寨,管理乐善
里、永顺里,普承薪孙普卫本承袭,次舍居西底寨,管理安正
里、崇道里,:普崇子普文礼承袭,三舍居官厅寨,管理敦厚里,。
复盛里,普保极子普应元承袭,四舍居牛角寨,管理太和里、钦
崇里,普兴子普应隆承袭。 :. ,s 。“

纳楼土司势大地广≯与周围土司有姻亲关系。民国初年,’出
身哈尼族土司的龙济光兄弟拥袁复辟,就以姻亲关系利用纳楼土
司武装攻打建水,个旧,蒙自,事败后,被省和蒙自道借机“改
土归流一。普钧堂是“祸首",革除土司职务,抄没家产。”普国
泰因未参与拥袁准允保留土司称号。普文礼、普应隆也陆续“改
土归流": ’.
,,: ◆’.-
‘纳楼乐善里土司衙门曾搬迁过四次。道光=十年(1840
年),普泽的衙门是在七星寨,因为李春方、李刚娘父子组织哈
尼武装反抗土司,七星寨衙门被烧毁,后到勐弄新建衙门。光绪
三十三年(1907年)普卫本死,普卫寅又由勐弄迁到回兴寨建新
衙。民国初年,+普国泰又在凹子(马街)建盖“纳楼司署"。后
…!
山左边就是马街,土司规定属鼠、属马日赶街。
土司对人民实行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人民稍有不满
或反抗,即被吊打、关水牢,甚至处死。并且还实行严酷的愚民
政策,不准百姓读书,不准少数民族说汉话等等。纳楼土司有严
密的政治制度,土司继承封建社会常规,父死子承,子死孙继,
嫡系无子,庶系才能继位。嫡系有子,庶系虽长只能称老爷,不
能执掌土司职务。对百姓有严格的规定;1.遇着土司要让在路下
边,低头站立,妇人碰见土司要下跪磕头,2.百姓去见土司要跪

70
下三拜,口称老爷或司长表示尊敬,自称口小的”,3.土司迸视
地方或有事外出所经过的地方,百姓必须摆设香案迎送,4.土司
到各村寨,老百姓要杀猪招待,并且平常每杀一头猪,要砍下前
腿一支(全猪四分之一)送到土司衙门,5.百姓对土司必须缴纳
“三帮’’,土司结婚时要“帮"款,土司到上面办理承袭手续和
土司、老爷死后埋葬时要“帮,,款,6.土司少爷,小姐结婚要派
百姓的肥猪,大寨子派一头,小寨子两寨派一头,7.土司老爷的
_

太太死后丧葬时也同样要派肥猪。 一。一::

L■r。‘●}L- ■,I ‘ .纳楼土司署内,设有师爷一人,管家一人,;什长一人。师爷


替土司处理文书,管家替土司管理田地产业及其家务,什长仅在
衙门里管理煮饭,喂猪、柴火、招呼牛马、管百姓上交租谷等事
L●-I ,
务。什长从每个彝族寨子选派轮流充任。纳楼土司的行政组织分
为三级;土司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管舍管庄的叫里长,是在土
司下面的第二号人物,韶坝、伙头、从头、掌寨是在舍庄下面的
第三号头人。每里相当于一个区或乡的范围,设一个管舍、一个
管庄,管理收租,收款、刑事民事案件等。招坝、伙头,从头,+}
掌寨只分管一个村子。.兰伙头是村子里众人选出来的,‘只管叫人
开会,传叫老百姓交租、上粮、派款等,不必报经土司认可。管
舍、管庄、招坝、伙头、从头、掌寨等人选,有的是对土司有功
被提升的,有的是用钱财贿赂土司得到的,贿赂管舍,管庄职
位的代价高到1.000"-'2,000元半开(银元),招坝,伙头、从
头,掌寨要160--,--366元半开。他们享有管舍田、庄田的实权,招
坝无田可从每家收谷一斗,另外还可占有伙头田、从头田、掌寨
田各2—3份,可收1,000"、,1,500公斤粮食。兰伙头只享有田一
份或向本村每家收谷一斗作报酬。 _|。一t

一,

土司辖区内的农民只有土地使用权,无所有权。农民耕种的
份地,要给土司上官租,每份田交租谷4~6斗净谷,背到衙门
经过管家检查验收。此外;土司还要向百姓征派各种赋税及各种

71r

劳役。如每份田要向土司缴纳6.6元的税,l亩大烟收10-两烟税
(纳楼土司仅收烟税一项每年除上缴外净得数千两),杀牛1头
收3:声元;杀猪l头收3.5元,卖水牛l头收4元,卖黄牛l头收
3元,卖骡马1匹收5元,每年每户要向土司进贡棉花1斤,白
布5两,槟榔5吊,活鸡1只,油炸米花糖一块,葱蒜苗l把,
扁米l碗,蚂蚱l碗,大芋头3斤,细花鱼l碗,芝麻3斤,凡
百姓猎获或采集到的象牙、鹿茸、鹿筋,虎骨,虎皮、豹骨,豹
皮,熊掌,竹蛆、田鸡、鸡棕等,大部份要作为贡品。芒果,荔
J■1j●】一
枝成熟时期,土司每年要查封八,九十棵,查封以后,任何人都
不许摘吃,摘吃一个就要罚款16.1元。由三伙头负责看管,派夫
采摘驮到衙门,部份又转驮到建水,个旧,昆明送亲戚朋友和军
二^

政要员。 ‘・

。・’土司辖区内百姓要负担种种劳役,如为土司守卫值勤、打柴
背水、煮饭烧菜以至婚丧节庆和盖房时的种种杂役等。这些杂役
是以村寨为单位专司其责的,如阿路嘎专管为土司守护值勤,该’
村共有“兵田黟14份,每份常年产量是15.---,18石稻谷。领兵田种
者称为搿兵家",每年要向土司提供劳役三次,一次半月,全年
共45夭。“兵家’’的职责是守卫土司署,也从事挑水、砍柴等杂
役。每年还要交“兵田租”3斗6升作为服役时的开销。除负责
看守司署的执勤兵外,纳楼土司还有专门的武装:1.警卫,2.团
兵,3.门户兵。警卫队全带手枪,专门负责保卫土司及其家属的
安全,是土司的亲信。团兵是土司的常备部队,装备有机枪、长
短枪等武器,设一个中队三个分队(兵60名),维护地区的治安
秩序饥门户兵由各村寨的老百姓组成,凡在土司统治下的人民,
都有服役当门户兵的义务,他们平时分散在村寨,土司号令一 l—■1一● ',j●1
声,招之即来。土司要对外打仗时,先调门户兵打头阵,团兵在
后指挥督促。土司,老爷及其家属出进建水或视察地方,要派漫
远坡、火烧寨的彝族抬轿子。纳楼土司的祖坟葬在观音山,固定

72
专人看管坟墓,看坟人的生活费也要摊派给老百姓负担,每年每
户收谷一升。
近百年来,土司属下的人民已争取到了迁徙自由,甚至领种
的土地也可典当、出租或转让了。但土司采用“认租不认人万的
办法,一切剥削仍然不变,只是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动。民国时
期纳楼土司区设置了区乡保甲制,但只是给土司加上乡长头衔,
管舍、管庄、招坝,伙头,从头、掌寨等加以保长、甲长的名

目,土司的统治并未根本改变。
土司制度已崩溃的地区,新兴的地主经济有了显著发展。据
1956年在元阳、金平,红河、绿春四个县的调查,地主,富农占
总户数的7.5%,占有耕地为37.5呖。元阳县地主、富农占全县
总户数的7%,占有耕地36.9%。地主,富农的剥削集中在地租、
高利贷、雇工三个方面。地租通常是产量的50%到70%,高利贷
年利率高达i00叻到300%,.雇工则是低价雇佣。此外,还有“买
青苗",“买秋谷"等盘剥农民的手段。
根据上述情况,1952年红河以北地区,分别情况进行了土地
改革。内地彝区根据剥削与被剥削,劳动与不劳动,土地及生产
资料占有多少的“三把尺子"划分阶级,没收地主所有的土地,
耕畜,农具、粮食和财产,以及征收祠堂、庙宇、寺院的土地和
富农出租的土地,紧靠红河一带的山区和屏边苗族自治县,只没
收地主所有的土地,耕畜,农具等生产资料,不搞浮财,不追底
财,斗争方式比较和缓。1956年,根据中央和省委的指示,红河
以南的金平、元阳,红河、绿春和红河以北的河口县及石屏县牛
街区,依靠农民群众,团结民族上层爱国人士,用和平协商的方
式,进行土地改革,不搞底财、浮财,不搞面对面的诉苦斗争。
接着,又发动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办了初级农
业生产合作社,1957年逐步转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初步完成
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73
二、经济结构

彝族大部份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历史上由于交通闭塞,文
化落后,经济上长期处于农、林、牧为主的自然经济。
.+红河北岸铁路沿线与汉族杂居的坝区、半山区,农产品的生
产除了种植水稻,包谷、红薯、大豆、高粱、小米、荞、麦,蚕
豆、豌豆外,还生产花生、甘蔗、烤烟、油菜等经济作物,饲养
黄牛,水牛、骡,马、山羊,绵羊、鸡,鸭、鹅等家畜家禽。山
区除了种包谷、荞、麦作为主食外,其经济来源主要靠种植桃、
梨、核桃、棕、麻和杉、松等林业和养殖业。屏边苗彝杂居的地
区,石屏县彝族聚居的牛街、龙武、龙朋、哨冲,建水县老里
硐、利民、苏租和弥勒县的江边、西山等地,是省内盛产木材之
乡。弥勒县西山区,解木板,养羊、做乳饼、养蜂等是主要的副
业。每户均有一些林地,解木板收入多的每年七、八百元,少的
也可收二,三十元。有的村寨中连妇女也会解木板。劳力多的家
庭单独搞,劳力少的几家合起来搞。养蜂也是山区的一项副业。
弥勒西山的黑妖村,全村养羊二千多只,成了乳饼的主要产地之
一0 . i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刮“共产风”,搞“一大二公"和
“一平二调"。连续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翌中, “以阶级斗
争为纲’’,斗干部,整群众,批判“唯生产力论"、“民族落后
论’’,割资本主义尾巴,强调“以粮为纲’’等。这些“左’’的作

法,使彝族地区的经济遭受很大损失。
1978年后,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彝族农民
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粮食连年获得丰收,烤烟、甘蔗、花生、蔬
菜、水果等大幅度地增产,不少地区已解决了温饱问题。在种好
责任田的前提下,农民利用剩余的劳动力,从事工、商、运输等

74

—■1,0《●/
副业,发展商品经济。据对几个不同类型彝族地区的调查,处于
半山区的石屏县龙武F1978年与1985年各业情况如下表:

1985年比 1978年各 1985年备J


计量 实际统计资料
项 茸 1978年 业所占比重 所占比t

单位 1985年 1978年
(%) (%) (%>

农村经济总收入 万元 294.9768 126.0013 57.3 ●一

农业收入 万元 102.5205 87.1931 17.8 78.6 34.8

林业收入 万元 26.7436 0.5208 513 0.4’ ’9.1

牧业收入 万元 62.1381 2.0045 300 1.6 21.1

副业收入 万元 51.3433 22.3435 120 17.7 17.4

渔业收入 万元 0.6236 0.0039 1,680 0.2 O.2


●——
.工业收入 万元 16.7685 5.7

交通运输收入 万元 1.5959 ●一 0.5

建筑业收入 万元 0.8 ●一 0.27

商业饮食业收入 万元 20.3047 -一 6.8

服务业收入 万元 0.9866 一I O.33

其他收入’ 万元 11.1526 1.7’ ,3.8

人均收入 兀 161 73 120.55 ●一

泸西县阿盈里村彝族社员何云昌,长期缺吃少穿,推行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经营了磨面、马车运输、打铁、养长毛兔等
副业,一年就成了万元户。铁路、公路沿线彝区由于交通方便,
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已初步摆脱了贫困。如蒙自县紧靠昆——石
铁路的十里铺区,解放前没有抽水设施,望着湖水用不上,尽管
人均土地在2亩以上,但一直半年糠菜半年粮,全区90%左右的
人家住草房。1960年建起了水泵站,抽长桥海水灌溉,18,000亩
干山变成了水田和水浇地,原来只能种高粱、小米的山地已改种
水稻和甘蔗,经济作物和畜牧业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十里铺材
658户,3,402人,平均每户有耕牛l头,猪10至20头。社员张云
春每年养猪七,八十头,成了州、省养猪模范。全村95%以上的
农户都住上了新房(其中42户是砖墙房),生活显著改善,吃的

75
是大米饭,穿的料子布。据不完全统计,全村已有34户购买了电
视机,3户买了汽车,9户买了手扶拖拉机,443户有自行车,
143户有缝纫机。43户有收录机。建水彝汉杂居的陈官区新寨乡,
大力发展甘蔗、烤烟生产,每年交售给糖厂甘蔗600多吨,烤烟
1.5万公斤以上,有的农户仅甘蔗和烤烟的收入就达三、四千元。
元阳县彝族聚居的牛角寨区,种植茶叶4,284亩,年产量达8.5万
公斤,办起了精制茶厂、茶叶初制厂、林场。牛角寨镇还办了砖
瓦,林业等经济联合体,出现了养兔、养鱼、养猪、运输和手工
业的专业户176户。1978年全区粮食总产量901.3万多公斤,人均
366.5公斤,比1949年的291.55万公斤增了两倍多,人均比1949
年增加140.5公斤。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187.16万元,人均76.18
元,1985年达到498/’万元,人均186.49元,与1978年相比工农
业总产值增加了一i,彳多,每人平均增加110.31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地彝区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
发展不平衡,部份高寒山区,虽然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因缺
乏资金和技术,仍处于贫困境地。如蒙自县西北勒区,全区平均
海拔2,000米左右(区政府驻地2,015米),总面积198.57平方公
里,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35.1人。境内石山连绵,岩石裸露,
水源奇缺,土层瘠薄,被人贬称之为“西伯利亚’’。全区5个
乡,38个自然村,32个合作社,1,147户,6,874人。其中,彝
族35,172人,占74.14%,苗族1,272人,占18.23%I汉族385人,
占5.57%。土地面积298,124亩,石山和难以利用的溶岩山地就
古180,602亩;可利用的农林牧用地仅有108,450亩,占36.38%,
其中耕地只有12,350亩,仅占4.14%,且为三、四级红壤。38个 .

’自然村人畜饮水困难的就有37个,1,062户6,446人,3,746头大
牲畜,分别占总户数的92.58%、总人口的92.4%及大牲畜总头
数的91.76%。全区粮食总产量147.5万公斤,人均口粮只有184公
斤。全乡有山楂、桃、梨,核桃等各种果树1,003亩,常年产量
76


60万公斤。其中山楂35万公斤左右。其次是蕞头(种37亩)。全
区有黄牛2,305头,采用人工殖黄,虽然牛黄经济价值较高,但因
缺乏技术,现只殖黄100头。因不懂栽培管理和加工技术,山楂果
小产量低,而且都是出售鲜品。虽在1980年就全部免除公余粮负
担,但吃粮仍需国家供应。在36个自然村中,只有西北勒、大丫
口、左美底、他期口,香圹子五个村子有小学,在校学生170人。
1950——19n66年的十多年中,仅有3人考上中学,1977年稍有好
转,有13人考上县办中学。弥勒县彝族大部份居住在气候条件较
差的东山,西山、五山上,一遇天旱,不但收成减少,连人畜饮
水也很困难。全县至今尚有彝族聚居乡29个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在贫困线(人均纯收入120元、粮食200公斤以下)的人1:156,693
人,占全县彝族人口的50.6%。

三、生活方式

(一)饮食

彝族的饮食因居住地区而异。坝区和半山区主食为大米、包
谷、麦子、红薯,山区和高寒山区为包谷、麦子、养子和洋芋,
耐饿的苦荞粑粑和荞疙瘩饭是高寒山区彝族群众的主要饭食。养
粑粑蘸蜂蜜,苦中带甜,是逢年过节或招待贵客的食品。
无论山区、坝区的彝族都有抽水烟筒和嗜酒的习惯,大部份
彝族会酿酒。蒙自,屏边,金平、河口一带喜欢用糯米或包谷,
木薯,芭蕉芋等作原料,经过蒸熟后,酿成甜白酒,再放入瓦缸
里密封好,过一段时间再舀出来喝,叫做“辣白酒",甜而带
辣,有降暑开胃之功。
坝区都有种植蔬菜的习惯,山区因水利日照等原因,只是在
包谷地中撤播一些青菜,白菜、四季豆或黄瓜、南瓜之类佐食。

77
每逢年节或红自大事宰猪,彝族都喜欢吃“皮干生黟,即把
猪的血旺和各部位割取一点切成薄片,用姜、蒜,辣椒、酱油,
醋等拌合腌熟后食用。

糯米饭和粑粑是节日和祭日不可少的食物。
弥勒、泸西一带高寒山区,家家火塘终年不息,火塘既取
暖,又是炊煮之处。火塘内经常烧烤洋芋,芋头和包谷之类,边
烤火边吃,谓之“吹灰点心”。

(=)服

彝族的服饰随地区的不同而不同,式样繁多。
建水、石屏坝区的彝族未婚女青年发辫用红绒线扎三道盘绕
在头上,前面用黑纱帕包裹,后面露出并列的三道红色,故人们称
之为“三道红’’。上身一般是外罩五色辫镶边的青领褂或黑,红
金绒领褂,内穿白色斜襟长袖衣。下穿青蓝色大口裤,裤脚缝上
五彩花边。耳戴银耳环,手戴银手镯,脚穿绣花布鞋。已婚妇女
只是发饰上有区别,发辫只扎两道红绒线。男子和当地汉族服饰
相同。
元阳、红河,绿春,金平一带的姑娘头戴用1,200多颗大小
银泡镶得银光闪闪形似鸡冠的“鸡冠帽",已婚妇女则用绣花帕
包头。妇女和姑娘都穿右衽宽长上衣,衣袖和胸襟绣有金,红,
紫,绿等花纹图案,或镶些闪光耀眼的细银泡。腰系两端镶有银
泡或绣有五色花纹图案的花腰带,穿衣时将上衣的一角拉到腰
部,用腰带束紧,两腰带头遮掩臀部。脚穿勾尖绣花鞋。全身上
下的花纹协调对称,雅致美观。男子一般穿对襟黑色或青蓝色外
衣和宽裤脚打褶裤。
石屏县龙武,哨冲一带的妇女,衣服用多种颜色的布和丝线
绣上蝴蝶、花朵等精美图案,又在显眼的胸襟上镶上如珍珠似的
银泡,头戴绣有花纹图案镶有银泡的花冠,故人称之“花腰"。
78
蒙自,个旧,屏边、河口、开远一带的妇女,用花毛巾包
头,毛巾的两端编出无数小辫,包成四角形,前额稍长。耳戴大
五柳半月形耳环,身穿青蓝色右襟衣,大裤脚打褶裤。
泸西,弥勒的妇女头饰花冠,两角朝上,一角朝前,前角较长。
自彝的头冠是两朵花,阿细是两个小花辫,黑彝的头饰呈牌
坊型。阿哲,阿乌戴花围腰,黑彝穿花长袍,未婚的头上带红
布,定婚的头上包蓝布,已婚的包黑布。自彝穿裙子,裙子分为
四块,前后两块长,左右两块短。阿细妇女上身穿蓝色右襟长
衣。前襟斜束于腰间,下穿青色裤脚过膝的短幅裤,腰间挂一个
绣得很精致的小荷包,男子在外衣上加罩白底蓝花的领褂。
随着时代的前进,妇女服饰也朝着简便、实用的方向发展,
坝区基本上和汉族一样,青年妇女甚至已有烫发、穿高跟皮鞋和
连衣裙的,布料也讲究起来了,山区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三)居住

彝族村寨多居于依山临田、周围有树向阳的地方。一般一村
数十户的较多,也有上百户的,住房多为土木建筑的“土掌
房"。房顶筑成平台,既是屋顶,又是农作物的晒场。高寒边远
山区居住竹木建筑的尖顶茅屋。无论土房或草房,一般分三大
间,中间一室作堂屋,供会客、吃饭或祭祀用,左右为卧室和厨
房。牛马猪鸡另有厩舍。 .

建房盖屋只要准备好材料,所有工作都由亲友邻居互相帮助
来完成.起房盖屋都要选择吉日;一般安门,上梁是水日,认为以
水镇火,可免除火神作怪,安火塘,打灶、盖畜厩是火日,以示红
火兴旺。 .

随着生活不断改善,住房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坝区多数象汉

族房屋式样建盖成三问四耳的瓦楼房, “土掌房"的屋顶则逐渐
改为钢筋混凝土。高寒边远山区的茅屋正向。土掌房”和瓦楼房发

79
展。屋内陈设也讲究起来了。

第二节礼仪

一,婚姻

彝族实行一夫一妻制。
建水、石屏一带坝区,婚姻习惯基本与汉族相同,但严格实
行同宗不婚制。解放前,婚姻不能自主而由父母包办,父母同意
后再推八字,向女方家送聘礼。婚期要择吉日,有鼓乐唢呐吹
奏,以花轿迎新娘,至新郎家门前下轿,由两个妇女将新娘牵出
轿门,经“毕摩”或长老唱喜歌和念咒驱鬼除魔,手撒五谷和
铜,银钱(俗称“撒帐")后,夫妻双双跨入家门,在正堂上合
拜天地后进入洞房。结婚之日杀猪宰羊宴请宾客。解放后,男女
自由恋爱婚姻已成风气,出现了步行迎亲、节俭办婚事等新风
尚。但近几年高彩礼、大请客的铺张浪费现象又有所抬头。
石屏县龙武,龙朋,哨冲一带,结婚时娘家都要给姑娘做一套
绸缎的结婚礼服,结婚那天穿后就要收藏起来,到死时作为装老
衣服。姑娘要亲手给丈夫做一条粗布裤子,两条裤脚从内用线连
起来,在结婚仪式上新郎要当着宾客穿上这条裤子。若能用脚把
线登断很快把裤子穿上的,就认为是聪明、有本事,若一时不能
把线登断,长时间穿不上裤子的,就视为“憨"、“笨"。这条
裤子也是结婚这天穿后就要收起来,到生第一个儿女时作为婴儿
的襁褓。
红河南岸的彝族婚姻,解放前有两种形式:一种由父母包
办,请媒说亲,男方向女方家送聘礼,择日成亲。结婚的头一
天,新娘约小伴来唱歌,出嫁时小伴和自己的哥弟或亲友中男子
一人,女的数人送行。小伴要唱“哭嫁歌”,表达新娘要离开生

80
育抚养自己的父母和弟妹,要离开从小在一起玩耍,一起傲活,
一起娱乐的姐妹的难分难舍心情。迎亲不骑马坐轿,,而只和送亲
的人一起步行,一路上有两人吹奏唢呐。到了新郎家门口,新郎
家由“毕摩"或长老主持结婚仪式,经过拜天地、拜祖宗,拜父
母,祝贺吉利的活动后进入新房。当天,办酒席欢宴亲友。另一
种是男女双方自由恋爱,愿意结为终身伴侣,只要男方取得父母
的同意,就可在夜间偷偷的把新娘领回家里,等到生了孩子后,,
夫妻双双背着孩子,带着鸡,酒,糯米饭等去到娘家拜父母,父母择
定吉日宴请亲友。上述两种婚姻方式至今还不同程度的保留着。
部份地区还保留有某些原始社会特点的婚姻习俗。如弥勒县
西山“阿细’’村寨,解放以前各村都建盖有供未婚青年男女社交
的“闲房",十五、六岁后的男女青年都到“闲房’’里去住,不
然就被认为是“不成器"。男子还可到外村的∥闲房"里活动,
但更多的方式是男女双方通过约定“跳乐"求爱,如果双方相
爱,女子便背着事先编好的新篾箩,装好一背柴,跟着头戴篾帽
身挂笛子的小伙子到男家住一天。次日又双双至女家。小伙子首
先给女家挑一担水,如不遇阻拦,表明小伙子聪明能干,女家的
人已同意婚事。小伙子在女方家从事一天的劳动,即算正式结
婚。蒙自县嘎玛底村,男女双方社交十分自由,姑娘十三,四岁
就独自在白搭的小屋内或厩房棚顶上过夜,小伙子夜晚吹着笛子
前来矗访问",共宿至天明。有了娃娃后,男方要也可,不要也可,
不需负担任何法律或道德责任。姑娘生了娃娃后,可以继续住在
娘家,也可以搬出去住。娃娃的姓氏既不随生父也不随母亲,而
是姓“无’’或姓“野"(解放后改为“吴,,,.“尹’’和“矣”,、
“雨")。婚礼十分简单,只须把姑娘领回家去,杀一只鸡,全
家喝一次“喜欢酒"。男女双方成婚后,晚上仍然还可以去找自
己的情人。自称“普勒泼,,(朴喇)的,还有一种拖拉新娘的婚
俗,即男方到女方家里接新娘时,男方必须邀请六个迎亲的人

81
(二男四女)和新郎一起到女方家里,两个男青年抱着一床新被
子,负责牵新郎,四个女青年中挑选一个力气大的负责拖新娘,
其他三人当拖拉助手。迎亲者进到女方家,就开始拖拉新娘,新
娘则要奋力“反抗’’,一直到新娘拉出家去。如果碰上身体壮
实,力气大的新娘,拖拉者必须付出相当大的气力。新娘拉到半
路时就不再拉了,新娘也不再“反抗",陪亲者把新被子盖在新
郎和新娘的头上,把他们牵回家去。通过《婚姻法》的宣传、贯
彻,一些落后习俗逐步革除。
彝族很少有婚后离异的情况,过去偶有离婚只要经过村里的
长老判决就可以了。男方提出离婚,需付给女方一定的钱财,如
女方提出离婚,男方则不支付任何钱财。夫死妻子可以改嫁,但
需由新婚男家给原夫家一定的“损失费"。部份地区也有兄终弟
及的‘‘转房”现象。现在,如男女双方实在不能相处,大多数都

通过法律机关办理离婚手续。

二、家 庭

彝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子女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
组成小家庭,父母一般与幼子同住。男性长者为一家之长,掌握
生产调配,经济收支和祭祀,家庭财产只有男子有继承权。一部
份地区家庭事务由妇女长者主持,有权参与家庭经济开支的安
排。民间流传这样一句俗话说: “夫找钱来交妻管,妻用钱后向
夫报。矿在家庭生活中,占支配地位的是女人,男人干一天活只
要有烟抽、有酒喝就满足了。舅父普遍受尊重。

三、,节
一’,r 日

彝族的主要节日有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买遮菲托”(火把
节)和冬月二十四日的口咱合枯莫"(冬月年)。 一

六月二十四“买遮菲托",(火把节)。这天不仅要宰老黄牛
喝酒,而且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聚集到摔跤场上举行摔
,跤、斗牛,赛歌舞等文体活动。晚上举着点燃的火把,巡绕住
宅、田闯驱虫除害,然后成群的人们围在篝火旁,尽情歌舞,通
霄达旦。 ・

.j: ,

关于搿火把节’’的由来,据彝族太阳历的说法,旧历六月二
十四日是太阳在运行轨道上最正的一天,正午时太阳射到人身上
看不到自己的影子,所以把这天当作喜庆的日子。六月是稻谷抽
穗,包谷扬花,各种作物接近成熟的季节,也是各种虫害危害庄
稼的时候,所以在这个节日里要点起火把除虫灭害,以保丰收。
j・ 材火把节黟的民间传说很多:一说在很久以前,西盟(今思
。茅地区的西盟佤族自治县)山上住着66户人家,山脚下有条河,
河里有条金牛,小孩到河边玩耍常被金牛吃掉。有一天,鲁班师
傅路过西盟山,人们纷纷向鲁班师傅诉说金牛吃孩子的事,.:并请
求鲁班师傅治服金牛。鲁班为解救66户人家的灾难,发动全村人
找来柴禾,又刻制了12条木龙。农历六月二十三日晚上,鲁班师
傅领麓全村人民抬着木龙,柴禾到河边点着柴火,火光射得金牛
的眼无法睁开,又将12条木龙放进河里。六月二十四日,金牛被
木龙围追,妄图逃往天上,天公认为金牛私下人间残害良民,罪
恶极大,遂发雷击死它。为报答鲁班师傅为民除害的恩德,每年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点上火把以示纪念。一说是唐代彝族的先民被
异族统治者征服而降为奴隶,后来,有一个魁梧强悍的首领,率
领各村的彝族人民,在六月二十四日这天烧了统治者的衙门,救
出了苦难的人民。从此,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都要进行点火
把,唱歌,跳舞,摔跤等活动,纪念这个胜利的日子。一说是哀
牢山上有个“紫卖"(官家)收租派款,’还要麂:鹿、熊等作贡
品一有一年,天大旱,百姓吃树皮草根,连野兽也无水喝跑进深
山老林。六月二十三日,百姓们仍在山里为“紫卖’’猎贡品・j
“紫卖’’的衙兵下乡找不到人,趁机把村寨抢掠一空。村里有一
个叫武珍的汉子,见到村寨被抢,怒不可遏,串联了四千多人,
于六月二十四日围攻“紫卖"衙门。战斗中,武珍阵亡,义军死
了三千,尸骨堆成了哀牢山,鲜血流成了“里索鱼莫" (红
河)。后来,义军用千只羊,在羊角上捆上松明子,一千义军手
里拿着火把,天黑后燃着羊角上的松明子向“紫卖"衙门进攻,
终于把搿紫卖"战败了,这天便成了永远纪念的节日。一说是南
诏皮逻阁修建松明楼,六月二十四日设宴聚会五诏首领,宴中皮
罗阁借故暂退,令部下火焚松明楼,五诏酋长均焚予火。’遥赕诏
王皮逻逗之妻慈善夫人,接到恶耗,即刻叫人点起火把,带领人
马“替夫报仇力。为纪念火烧松明楼和慈善夫人形成了纪念节
日。

‘‘咱合枯莫’’(冬月年)是太阳历的新年,是去旧岁,迎新
春的节日。由于汉文化的影响,在彝族和汉族杂居的地区已改为
过春节,只有绿春县和红河县的大部份地区还保留着。节期从农
历冬月二十四日杀猪开始,一直延续到腊月初一日止。过年期
间,歌手们聚在一起对歌,有唱历史的,有唱祝词的,大象共同

祝愿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此外,弥勒、泸西的撒尼人还有祭狮子的特殊节日和生小孩
后祈求神话传说中的阿诗玛保佑母婴清吉平安的“奠土’’以及祈
:。

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会"等地方性的节日。

四、道德

彝族人民自古就遵循很多优良的伦理道德,被写成《道理
书》代代相传下来,教人们为人处事要公正,不为非作歹,要务
农为本,勤劳节俭,行善敬孝,和气待人等等。由于彝族有自己
84

,,●∥■】翻J■—■■_
古老的一套伦理道德作为约束行为的道德规范j人们从小就养成
了从事正当职业,尊老爱幼,喜善厌恶的传统观念。在实际生活
中,路遇老人要让路,长辈进家要让座,骑马走路见到长辈要下
马,以及团结互助和公平正直等是大家都遵守的传统道德,勤劳
吃苦更是广大彝族人民的本份。《道理书》很完整地反映了彝族
的道德观。 。

五、丧 葬

彝族的丧葬礼仪,内地坝区基本与汉族相同,但在边疆和内
地山区仍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点。人死了要先鸣枪或敲锥锣报丧,
村里的人闻讯后都立即停止生产,前来看望,表示吊唁。同时要
派人向远方亲朋报丧,亲朋也要赶来吊唁。大家看过死者后,用
酒给死者洗身入棺,抱死者入棺的人一般要夫妻双全的。老人死
l-L■ I ■y.▲}▲■ I 后停放在堂屋的正中间,孝男孝女都要参加守灵(彝语称“各
喝’’);并哭诉衷情(彝语称“茶实额黑"),诉说死者一生的
美德,求祖宗照料死者,并劝慰死者对活着的人不要牵挂。安葬
之前,要请“毕摩黟择吉日,选墓地(也可由村里的人去选)。
上山选地时要带上香和纸钱,祝告山神一番,然后用一个鸡蛋在
山上滚,鸡蛋滚到那里停住就是那里为好。出殡日是以死者属相
和丧日择算的,一般按以下规定择定:一月鼠,龙日凶,二月
Il卜卜■IIl 蛇、龙日凶,三月鸡、龙日凶,四月虎、羊日凶,五月马,羊日
凶,六月狗、羊日凶;七月狗、羊日凶,八月兔、狗日凶,九月
猪、狗日凶,十月龙、牛日凶’十一月猴、牛日凶;十二月牛日
凶。除凶日外,皆为吉日。
彝族把丧事称为“白喜事",故丧礼中有悲有乐,有歌有
舞。安葬前请搿毕摩玎念《指路经》,使死者能顺利地到达祖宗
居住的地方去。在此期间,丧家张灯结彩,昼夜歌舞,以表示对

85

I●L■厂l
死者的敬意,获得死者的欢心,使死者不再来打扰活着的人。条
戚朋友耍狮子、吹奏唢呐、敲锘击锣,带着纸火,一背鸡赶牲
(猪、羊、牛)前来吊孝。送丧由狮子和耍刀枪的武术队开道,
唢呐、链锣在前吹打,鞭炮围着狮子鸣放,孝子放声大哭跟在灵
柩后面,直送到墓地坡脚为止。
彝族在历史上实行火葬,约在明代中叶才逐渐改行木棺土
葬,其方法与汉族大致相同,但也保持着自己的民族习俗。墓坑
挖好后,要在墓坑里放上点金银器,请夫妻双全的老人去用松枝
清扫墓穴,称为扫“金井银井",然后再撒进五谷(荞,麦,
谷,豆、黍)或用米撒成八卦图。经过“毕摩’’祝告亡灵后,即
可下葬。然后, “毕摩"提刀在前,领孝子绕坟三周, 以示驱
鬼。在返回的途中,大儿子要寻找一棵梨树,砍回做神主(死者
灵牌)。
非正常死亡的不得将尸体抬回家中,也不得进入祖茔安葬。
屏边县底西村一带,在家里房梁上吊死的要把房梁砍掉,在外面
树上吊死的就埋在树下,死者要面朝地,男的用七棵木桩把尸体
钉在地上,女的钉九棵木桩,然后再用土埋,其意是不让其魂魄
骚扰诱惑活人,并告诫活着的人不要走这条路,不然死后同样受
惩罚。

六、禁 忌

彝族禁忌有行为禁忌、语言禁忌、食物禁忌等。
禁用脚蹬门坎,禁背靠门坊,禁用手指人,禁骑马过村寨,
禁把死在外面的人抬回村,禁在屋内弹弦和吹口哨,禁砍龙树和
挖山泉(龙泉),禁在龙树和山泉旁大小便。在《出门禁忌》
中,连何月何日可以出门迎客,禁往何方出走等都作了规定,如
“初一日禁东方、初二日禁东南、初三日禁南方“…,,,“鼠月
平、绿春和蒙自、屏边、河口的一部份。在两个方言区中,又有
次方言和若干土语。不同方言区的彝族语言各有差异,以致难以
通话,但其语法结构基本相同,从自称尼苏,阿哲、朴瓦的语言
对比中可以看出(参阅比较表)。
彝族有自己的文字。明清称之为“爨文"、“韪书",近人
称之为“倮文": “夷书’’或“毕摩文"。彝文是一种古老的超
方言的表意文字,一个字形代表一个意,如墨(母)是天,百
(鱼)是水,污(维)是猪,兵(雨)是鸡,莠(起)是狗,≠
(尼)是牛,与(麻)是马等等。彝文书写行序由右而左,并有
标题、章节和标点三种特殊的符号。由于彝族居住空间过大,山
川阻隔,各地彝文很不统一,一字异体者颇多。据初步调查,各
地彝文单字总数达两万多个,但比较通用的字只有两千个左右。

87
彝 语 】●1
彝文 汉语 尾苏 阿哲 朴藐
当当留 祖父 侬谱 陶门 筒补

3当场 祖母 依次 彳良皮 两奶
么矶 父象 ’雨把 阿博 简把

么弓z 母蒙 嗣填 阿姨 阿妈
J,—1、√. 1一■●
亿乞 %% 阿么 两 么 两璇

乞屿 蛆姐 阿{厄 筒’伲, 两者
孔鬟 茆茅 颢起 名毳起 你卡
么弓 形以 衙匏 两自易 你母
弼移 吃缎 1乍左 左1乍 池尔扎

够形 吃浆 响左 昂作 俄扯jL
M磐 喝酒 履达 纸堵 几馨系
了浩 喝水 亟连 日堵 阿袭朵
盈* 吸烟 烟连 烟逢 鸦:啄
冗殳: 睡觉 佘采 象多 ‘鬈橼
88
,语 彝
彝文 汉语 尼苏 阿皙 。朴元
‘欠水 起录 驮勤 朵星 槊咏象
;l,廷 种、刃 味甓 粜谷 哈孑闳
l_1 _一一
提 ;面 锋.
口幻 _一_

汤 沅 泥
0:1 __—● f笋 寥. -锑

入 \夕 彻 \彬 厦
五 五 嘁 哦 昂
工一■
,、
衣 f条 除 7条
币 七 襄 寰’ ,关
卜kI-■,’▲一『■I-L。l}f● 一ZZ ,\’ 核 核: 很.
儿 砧 砧

缸 丑占,

”。巾 十 测 测 车
Ilo.■r『1

89
过去,彝文只被少数人所掌握。解放后,为了体现语言平等和提
高广大彝族人民的文化素质,红河州曾在红河县大新寨,龙车,
窝火垤和弥勒县法果哨等地举办了四个扫盲试点,经过考核已有
2,000多人脱盲.为使各地彝文统一和进一步推广,云南省民语委
于1982年组织人力,对全省彝文进行了搜集整理并作了规范化工
作。彝文的起源和g,Jf4年代,有汉代起源说,有隋唐刨制说,也
有元代成文说者。据一些专家的考证,彝文至少也有五千年的历


。-

史。 一


彝文在历史上也曾得到官府的承认.并和汉文一样同时使用.
石屏县龙武区法乌乡撤白租村普保有家收藏着一张清朝乾隆五
年十二月(公元1740年)云贵总督用彝、汉两种文字木刻印刷的
布告。彝族文字在历次革命运动中,也发挥过革命的作用。李文
学领导的反清斗争曾经使用彝文联络。大革命时期,蒙自城里就
贴出过用彝文书写的革命标语。解放战争中,彝文又成为联络彝
族人民参加革命的工具。
汉文化逐步进入彝区后,彝族除继续发展和使用本民族的文
字外,逐步开始学习汉文,以作为与汉族交往的工具。有据可查
的文人有:明朝天启年问,蒙自县杜云程以明经任武定教授。石
屏县坝心区老街乡龙港村的李云程于乾隆十九年考取三甲第四十
一名进士,并任过广西府(现今泸西)教授。石屏县属思陀土司
区(4-红河县乐育区)在前清有贡选杨奖昌、国于监太学生杨天
宠。解放以后,国家十分关心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j彝区的
文化教育事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如石屏县龙武区1947年到1948
年,中共地下党就在这里办过简师班,为彝族人民培养小学教
师。但当时全区只有24所小学校,28个班,学生546人,教师30
人。1974年新建了中学1所,在中小学内设了寄宿制民族班。据
1986年统计,全区已有中学l所,学生386人,小学校54所,147
个班,学生3,364人。1951年到1985年,培养出小学毕业生5,435
90
人,初中生1,314人,高中生263人,大学生12人。有的还当了
工程师和教授,如峨爽村的龙顺在湖南株州航空学院任教授;龙
朋鲁土格村李家廷原是沈阳某大学研究生,现任辽宁省委副书
记,全国知名的作家李乔也是石屏的彝族。其他县也出了些人
才,如建水县的普梅夫1949年以前就任过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
边区纵队某支队参谋长,现为省民盟负责人之一。曾任云南省军
区副司令的武天才是弥勒县西山彝族。又如泸西县的何现龙1938
年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地方党政部

门的高级职务。 、


二、古籍文献
一、口稽入刚L

彝族人民曾用彝文写下了许多古籍文献,内容十分丰富,涉
1 及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地理,生产技术.历法、医药等。
彝文书籍卷帙浩繁,散存于民间。据1982年红河州民委组织的彝
文调查组在弥勒、泸西、石屏,建水,元阳、红河等县的调查,
全州散存于民间的彝文书籍有二千多卷,州民族研究所搜集到
100多部,石屏普查登记了23种内容的古籍。著名的文献有
《尼苏夺节》、《彝族刨世记》、《吾查》,《太阳历》,《药
书》、《指路经》等。石屏县宝秀回水和弥勒县五山,巡检
司等地发现彝文碑刻12块,建水,弥勒等地有彝族摩崖壁画

4处。


三、天文历法 .,

,彝族曾经刨制过十月为一年的历法,并有彝文记述。弥勒县
法果哨“毕摩’’杨家福保存的《彝族天文史》,是清末“毕摩黟
黄文彩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辰日)传抄
9l

的。黄氏祖籍临安,迁往弥勒箐口后共传五代。
《彝族天文史》继承前入观测太阳的经验,测绘太阳运行规
律是根据世间万物围绕地球转动的理论,据十棵杆影的移动情况
与南北和东西二线焦点上的水珠反光时发射出的光环变化来确定
其轨道的南北两极,从而分出年、季、月。一年分为“能、些,
除,笮”即春、夏、秋、冬四季,每季90天。一月36天,分上,
中,下旬,每旬12天。十个月为360天。剩余的6——10天为
“阴阳交替节’’(俗称星回节或火把节)和矗年尾上下联”的祭
祖过年日,一年共366一一370日。
彝族依据太阳移动和星座变化来确定十月为一年的历法又称
之为“太阳历"。为了便于记忆和推算,+又以十个动物作属相,

即:一月虎,二月水獭、三月鳄鱼、四月蟒蛇.五月穿山甲、六月
麂子、七月岩羊,八月猿、九月豹子、十月四脚蛇。十年重复一

次(一轮)。记日时也按此顺序,10天重复一次。每个季度的开
头一天属虎。
’1

红河州彝族太阳历与楚雄州彝族太阳历不同之处是,楚雄是
用汉族的十二属相记年,月,日,一年分五个季度,每隔三年后
的第四年为闰年;过年期为6天,平年为5天。

四、歌 舞

彝族歌舞丰富多彩,有古朴浑厚的诗歌,也有生动活泼的民
歌小调和动人心弦的乐曲。诗歌如《男人出嫁的故事》,《女人
出嫁的故事》、《合心兄妹传人种》、《王维礼》、《卖花
人》、《贾斯则》,《争世主》、《尼苏夺节》、《力芝与索
布》,《木荷与薇叶》、《太阳和月亮》、《王文真与林审依》等
等,这些传说故事都是在逢年过节时由老人演唱,代代相传下
来的,并有彝文书面记载。“阿哩"是情歌,+有古歌也有即兴而
92
作的山歌。

, 一’4

歌舞是彝族人民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红
河南岸垤施、洛孟的歌舞音乐,元阳的罗作舞、红河北岸的阿细
跳月,《阿细的先基》即阿细的歌。建水,石屏的“海菜腔",
“四腔殄,搿五山腔”等四大腔,原为民歌小调,经过不断的创
造和整理,已发展为由数十种“曲子"组成的乐曲。“烟盒舞"
有百余套动作,是云南各民族中独树一帜的民间舞蹈。解放以
后,多次在省和全国汇演中得奖,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介绍给外
国观众,受到了中外人士的好评。
1953年石屏县女歌手白秀英和建水甸尾民间艺人李永成、李
会仙,普定三人曾赴京参加“全国首届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会
演",荣获优秀表演奖。1957年弥勒县民间艺人张天培、潘秀等
人上京献艺,演唱了“阿细跳乐’’、“先基"、“拉里’’、“西
山谣",得到好评。彝族歌舞在解放战争中也起到促进人民革命
的作用,如《满三娘》等慰劳解放军、鼓舞革命士气的歌曲,就
是根据彝族“烟盒舞’’的曲调创作的。

五、体.育


。 '‘

摔跤,武术是彝族的传统体育活动。 、. I。’ 、

每年的六月二十四日和“太平盛会".,都要举行盛大的摔跤
比赛,胜利者不仅披红挂彩,而且还要受到精神和物质的奖励。
由本村青年把胜利者扛在肩上,。全村群众簇拥着,跳起欢乐的歌
舞,敲锣打鼓,鸣放鞭炮,绕场一周,以示表扬。。 ’¨

在党的关怀下,红河州的摔跤运动员不断成长,有的培养成
为摔跤运动健将,有的成了全省有名的摔跤教练。如弥勒县运动
员龙文才,1959年代表云南省在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上夺取自由式
中量级摔跤冠军后,在省体委担任摔跤教练,培养了大批的摔跤

93
人才。毕绍林在1985年全省第三届民族体育运动会上夺得62公斤
级的第一名。元阳县彝族、哈尼族组成的少年儿童摔跤队曾连续
荣获1981年,1983年,1984年三届云南省调赛团体冠军。
武术也是活动面广的一项体育活动。彝族最喜欢要狮子,伴
随狮子跳的就是一个大型的武术队,耍的是古老兵器长刀,勾
镰,三尖叉、两节棒、碗软绳、棍,短剑等。武艺从小练习,老
少都会。石屏县磨上和坝心文化室组织青少年经常操练,有的已
被选拔到省、州武术队和技巧队。

六、工 艺

彝族的手工艺术有刺绣,编织及银制品等。
:一妇女为了制作自己精美的服饰,从小就学刺绣,在自己的服
装上绣上花草,蝴蝶、小鸟等各种花纹图案。
‘+’山区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竹林,人们从小就学习竹制品
的编织工艺,用竹篾编成各种精巧玲珑的用具。红河县甲寅区弄
卜村编织的雨帽图案美观,花纹精致,织工精细,刷上桐油金光
闪亮,被列为地方特产“老博街篾帽’,远销各地,并成了彝族、
哈尼族小伙子,小姑娘必备的装饰品、嫁妆及馈送亲友的珍贵礼
物。石屏县异龙湖的彝民擅长织滑席,他们利用异龙湖中野生和
栽培的大量席草,编织出各种规格和花纹的滑席,成为州内的地
方特产。建水狗街、渣腊,普雄一带擅长编织筛子、簸箕,饭
兜,背箩等,是深受人们喜爱的生活用具。
银匠生产的银制品花样繁多,有各种银链,大小银泡,衣服
钮扣以及各种各样的手镯、耳环等银饰品。
.+

近几年,弥勒,泸西、建水等地都发现了高山崖壁刻画,其
中弥勒县金子坡的崖画与广西花山的崖画颇为近似。
第四节宗教信仰

彝族的宗教信仰中,从明,清以后融合了佛,道、儒等的教
义和崇拜对象,如玉皇,观音,孔夫子等。坝区的妇女也和汉族
一样朝山拜斗,吃斋念佛。帝国主义侵入云南后,部份彝区也受
到西方宗教的影响,如泸西县阿盈里村全部信仰天主教,’元阳县
新城、马街、嗄娘一带也有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弥勒西山区
曾设立天主教堂总堂一个,分堂六个,1948年教徒曾达到1,500余
人,在弥勒东山大宿衣村曾建教堂一个,教徒达94人。在此期间,一
些披着宗教外衣的传教士,勾结地方恶势力,强占民田,掠夺民财.
奸淫妇女,盗窃文物和国家的经济、军事情报,甚至赤裸裸地参与
镇压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运动。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其宗教活动大
大削弱。近年来,宗教政策进一步落实,宗教活动又恢复起来。
彝族认为,天、地、日,月、山、水,火等都是神的化身。
所以,彝族要祭天、地、日、月、山、水等诸神,祭天地尤为突
出,彝文古籍中有专门的《祭天地经》、《情绪天地经》等。从
刨世史诗《尼苏夺节》中可以看出,彝族认为天神是造天、造
地、造万物和人类的神,掌握着天地间人类和万物的生死,耕种、.
狩猎的本领都是天神教的,万物的寿命也是天神封的等等。天是
属鼠日生,地是属牛日生,人是属虎日生。因此,在每年春节后
的鼠日祭天,属牛日祭地,属虎日叫魂。人们十分崇敬火神,认
为火能赐福亦能降祸,而人不能离开火。泸西县阿盈里的彝族,
每逢大年初一和六月二十四火把节都要祭火塘,选一块肥肉投
进火坑中燃烧以祭火神。彝族认为,山神是管山中万物的t民间
普遍流传着“山神老爷不开口,豺狼虎豹不敢走"的谚语,要六
畜兴旺’。五谷丰登、林木茂盛,就得求山神保佑。■般村寨都在
离村不远的地方建有山神庙,每年旧历二月初二献祭山神。二月

95
或三、四月初八“祭倮",即祭村寨保护神,又传说祭倮是追念
古代彝族英雄阿保、虎日祭水神,龙日全村招魂,都要杀猪宰
鸡,举行三天兰夜的祭祀活动。主要内容是招魂,求神灵随时保
佑村寨人畜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此外,还十分崇拜祖
先。传说彝族的祖先能谷是旧历初一日生的,每到这天都要献
祭。节日或平时,凡吃好的都要献祭祖先后才能吃。
“毕摩’’(贝玛)是彝族宗教祭祀活动的主持者,也是文化
遗产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发展者。在彝族古代社会里,曾有:过
“兹"(君长,首领)、“莫力(臣)、“毕"(毕摩、祭师)
的社会等级制,与汉族的君、臣,师相似。毕摩的社会地位较
高,甚至连君长、土司也很器重他们,毕摩可与君臣平起平坐。论
知识,彝族是这样形容的。 “兹’’有一斗,“莫"有一石,“毕
摩’’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毕摩’’是尊称,彝语“毕’’是吟诵
之意, “摩”是老人家之意,即是有学识,有修养的人。他们熟
知彝文,通晓史事典故和占卜,还懂得天文、历法、医药等知
识,在社会上颇受人尊敬。
历史上,.“毕摩’’曾参与过政事,担任过“师’’职务,执掌
文教,兼管祭祀,观测天象,撰写家谱及各种文书档案。 搿毕
摩’’一般由男性担任,不脱离生产,在群众中较有威信和影响。
红河县“毕摩’’李八玉昆,收藏盖有清朝官印的彝文书籍。
临安府纳楼土司从清朝中晚期开始.在府官的支持下就建立
过“毕摩"的会考制度,“毕摩"要经过考试合格才颁发给经
书,法器,滇中,滇南一带包括现在的曲靖、文山、思茅,红河
等地区的。毕摩”都要到临安府纳楼土司署来考试。根据考试的成
绩分为三等授奖。一等给衣服一套(清朝文官服)、彝文经书一
套,铜帽盔一顶、铜铃一个、手杖一根,银花一朵,二等给彝文
经书一套、铜铃一个,手枝一根、银花一朵,三等给彝文经书一
套、扇子一把。得到一等奖穿上清朝文官服的,只要在彝族地区,’
96
走到哪里都通行无阻,并免去他家的一切摊派。这种会考制度一
直延续到清末。奖给“毕摩"的帽盔形制曾经改换过三次,从铜
制的改为牛皮制的,后来又改为篾制的。 .

“毕摩"知识渊博,在他们为人家主持丧葬仪式时,有的人
家头天晚上就在大门前摆上一席酒宴,席中摆一朵银花,由参加
丧事的全体“毕摩"互相提问比赛,谁的知识丰富,能对答如
流,谁就夺得“银花奖黟。 ,,

“毕摩’’的主要职能是:主持丧葬和平日祭祀,招魂,棒
灾、驱鬼、治病、合婚、占卜等。使用的法器一般有帽盔、鹰
爪,手杖、铃,经袋、卦签等。“捏泼"即端公(是男的),
“捏莫"即师娘(是女的),都不受师传,不懂彝文经典,以羊
.皮鼓和神扇跳神作法,为人驱鬼送神,纯属以迷信手段讹骗群众
为业,地位比“毕摩"低。
占卜,是就各种征兆,预测吉凶祸福的法术。彝族认为征兆
有;天兆,如星星的位置移动,日蚀,月蚀的产生,冰雹的降落
等等,地兆,如竹林开花等,动物兆,野猫,红雀,鸟,蛇,乌鸦,
狗,鸡、猪等的异象等,梦兆,如梦见雄鸡,野鸡、大鹰等羽毛
类和山羊,毛牛等为凶兆,梦见水和饮水、涉水、游水等将会有
酒喝,是吉兆,梦脱牙齿是亲人死亡之预兆,梦房屋破烂,情景
凄凉,其家必清吉平安等等,人体兆,如头痛,腹痛等为鬼魂缠
身之兆……。每逢出现各种征兆,就用各种占卜预测其吉凶祸
福。占卜的种类繁多,有蛋卜,水碗卜、香火卜、鸡头卜、鸡脚
卜、鸡骨卜、猪肝卜、铜钱卜、草节卜等等。每逢举行盛典或节
日活动,甚至一条牛跑后能否找到,由何方去找,都要先行占卜。

第五节对开发个旧的贡献

个旧大锡以质优著名世界。据考,远在秦汉之际即有开采,

97
明、清以后逐渐兴盛。
彝族人民对个旧开发的贡献主要在。

1.发现矿藏资源。据《古今图书集成》第1476卷《方舆汇
编・方典・临安府・蒙自县・古迹考》载: “石杵臼,在蒙自县东三
十里,土人戏舂之,不可动。"传说,从前蒙自有个村子,古时
安装着用来搞碎矿碴的大石臼。人们也就称这村子为古臼村。后
来,有个县令将其舅子安排在矿山,强占了一份产业和村子。人
们怨恨他,骂其估霸石臼,称之为估臼,于是估臼的名就叫开
了。因“古”、“估"与“个”, “臼"与矗旧",音相近而写
成“个旧”。又,乾隆吴大勋《滇南闻见录》“打厂条一说。
“山有矿砂,聚力之采为’。……蒙自之金钗,为大铜厂。古臼
为大锡厂,入井jI旷砂/.,多属贫苦彝、汉人民。"故有人认
为, “个旧”一词是彝族语地名。此地村名原叫“个纠",彝语
“个"是指矿石,“纠’’为很多的意思, “个纠"即矿石真多之
意。民国十年(1921年)个旧县劝学所造报《个旧地志资料清
册》载:“个旧’二字,系土语,相沿已久."民国二十七年(1938
年)《个旧矿业演讲稿》第二章“个1日史略’’载: “个旧原来属
蒙自的区域,距离县西六十里,当初不过是一荒僻的村落,人口
寥寥。但是因厂区山脉连绵,形势环抱如带。它的发源很在长
远,到此结局,萃聚天地之英华,遂生产银、铜、铅、锡等,其
中惟锡的产量丰富,真是天然的宝藏,四方的人,都来其间开
采,群聚杂处,攘往熙来,逐日渐繁盛,其初统名日个旧厂。"
《汉书・地理志》益州郡责古(即今蒙自)条说:“北采山出锡,
西羊山出银、铅,南乌山出锡。"说明在汉族还未进入这个地区
以前,这里的彝族就从事矿山的开发,并能开采和冶炼铜,
。。
锡,铅。 ,

2.为开发提供地盘。个旧主要的采矿、选矿、冶炼区都集
中在老厂,卡房、大屯等区,这些地区原来都是彝族居住,而他

98
们又不占为己有,只要愿来开采的都给予提供地盘的方便,这也
是彝族对开发个旧的一大贡献。
3.人力支援。据石屏,建水的调查,彝族男子在厂情兴旺
时到个旧厂当砂丁(矿工)的占80呖以上,只是在栽割二季回家
突击几天,有的甚至把自己仅有的一点土地托人照管,跑到个旧
找“生活’’。他们中大部份是受雇于人,但也有三.五个合伙干小
尖子的。随着矿山的兴旺发展,也有发展成为资本家的.据《石
屏县近百年来彝族地区一些情况》记载:光绪初年(或这以
前),石屏县坝区的彝族均以务农为生,但因逐年天旱陆续走上
矿山。底莫村孔昭旺(彝族),在光绪四,五年间,因家庭经
济窘迫而逃往个1日当矿工,不久因厂情不好圆家,途中遇一老大
娘卖饭,赏银五两,又到个旧招五个工人。光绪十年挖大境(指
大矿),大招工人。在此情况下,底莫村到个旧者,一日比一日
多。孔家为了便于自己的发展,提拔一些工人当小老板,因此,
底莫一带孔姓彝族的大、小资本家就有20人左右,共干着十一
“把’’尖子。孔昭旺下面的小老板,管辖的工人最少也不下40
人,多者约80人。民国四、五年,个旧锡矿大发展,而农村则因
早象频繁,庄稼得栽不得割,坝区彝族多与附近的汉族去拉谷
子(到坝心、龙港去借),借一石秋谷,还本利一石五斗。在
这种情况下,大批彝族人民三五成群到个旧当矿工。据估计,在
民国四,五年间,彝区的男劳动力,约80%到个旧矿区当砂
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矿区工人中彝族也占了相当的
比例。

4.物资供应。除积极支援矿山粮食、肥猪,蔬菜等,个旧
矿山一年所需做坑木和供冶炼用的几十万立方米的木材,大部份
是由石屏,建水,弥勒,开远的彝族山区砍伐供给的。石屏县彝
族村寨何保寨煤矿生产的煤也主要是供给矿山作为冶炼大锡的燃
料. ,

’‘一_ l。‘一 ・,

一 ,

‘99 +
第六节著名人物

-一、张
qn
’ 冲
’J

’、
张冲,字云鹏,彝族,1900年出生在泸西县小朴坎村一个没落
的小官吏家庭。父亲张玉庭曾做过短时间的知事,由于不满官场
腐败,辞官回家种田。父亲死后,母亲万氏带着几个孩子,孤儿

寡母常受到有权有势官僚的欺负,因此培养了他同情下层,爱打
抱不平的性格。一次他赶街卖小猪买米,‘遇到他小时的朋友赵光
庭,因母亲死借地主的棺材钱归还不起,而被吊起来打,就把卖
小猪的钱替赵光庭还了债,亲自把他放走。
1920年他由家乡上昆明准备考中学,因官府以通匪为名缉拿
而逃往贵州,投奔绿林张寿廷部当兵。不久,拉了百十人的队伍
到泸西、师宗,罗平,宜良一带。打富救贫、除暴安民”。先后攻打了
法帝国主义控制的宜良火车站,在泸西强行提款3万元(银元)
和不少铜币,把布匹、粮食等分给当地贫穷农民,部队很快就发
展到近千人,后被云南省主席龙云收编为滇军,历任团长、旅
长、师长,副军长。张冲对部下亲如手足,对百姓秋毫不犯,深
得部下和老百姓的拥护。1932年任滇军九旅旅长兼任盐运使,主
持滇省盐政,修建了全省有名的“移卤就煤’’工程,使一平浪盐
矿降低成本,产量大增,解决了云南全省贫盐的局面。.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冲任国民党60军副军长兼184师师长。
1937年冬,60军向抗日前线开进,在汉口通过罗炳辉将军介绍,
在武汉办事处会见了叶剑英。张冲要求党派共产党员到他的184
师做军事、政治工作,党同意了他的要求,派党员薛子正、周时
英、张天虚、张子斋等同志副lfl4师工作,并同意派朱家壁、何
现龙、宁坚进延安抗大。1938年春,第60军开赴鲁南参加著名的
IQO
台儿庄会战。张冲的184师在离台儿庄很近的丁家桥一带布防,坚
守禹王山近20天,给日本侵略军以重大打击,受到国民政府军事
委员会的通令嘉奖,被提升为新三军军长,参加了武汉保卫战。
1942年日军侵占印度支那半岛,云南怒江以西,贵州独山以
南相继沦陷。张冲出任第二路军指挥官,戌守滇南红河一线。张
冲任用共产党员张子斋为秘书。龙云又任命他兼弥勒、泸西水利
监督,致力于水利工作,兴修了弥勒县南乡坝水利,灌溉面积二
十四万亩;泸西县太平庄水利,灌溉面积近四万亩。在此期间,
他还利用天然温水兴修了弥勒县梅花寨温泉和泸西县大水塘瀑布
温泉。他通过书信倡导在弥勒西山成立了彝族协进会,拟建西山

}.L■rIl
纺织厂和彝族游击队。此间,他用个人积蓄购买了白朗宁轻机枪
6挺、捷克造步枪120支,子弹10万发,通过何现龙在路南圭山、
弥勒西山和泸西东山收藏,为建立革命武装——“云南人民反蒋

自救军,,打下了基础。

1946年,参加“国大"到了南京。1947年,通过党的帮助经
北平到延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受中央指派前往东北前线,先
L■■I■■■■●, 后任东北人民解放军总部高级参议、松江省副主席等职。他曾写
信给国民党60军军长曾泽生(曾是他原任184师师长时的1085团
团长),策动60军掉转枪口起义反蒋,为缩短辽沈战役的时间起了
很大的作用。建国时参加了全国政协委员会,后随陈、谢兵团南
下回到云南,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
西南民委副主任兼凉山军政委员会主席。1954年以后,当选为一
至五届全国人民代表,任云南省副省长,云南民族事务委员会主
任,中共云南省委委员。

云南是多民族的地区,张冲十分重视民族工作。解放初期,
红河地区民族关系紧张,民族上层对党的政策不够理解,受境外
敌人的挑动,有的外逃,有的制造事端,影响边疆的安定团结。
他不辞苦累,一直陪同中央民族访问团二分团到红河边疆,深入

101
到各族群众中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拜访民族上层,和他们健
膝谈心,讲解党的政策,争取了一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拥护党的 ■1jI● 1—●■ ●,
领导,对边疆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发挥了特殊重要的作
用。1957年3月和10月,两次到建水视察跃进水库的建设工程,
并对泸西太平水库给了巨大帮助。晚年,他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和
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云南省人大副主任,几乎用主要精
力考察长江中上游的开发和利用,九次亲身穿越险峻的虎跳峡,
为水利电力事业作了杰出的贡献。1980年10月30日于北京逝世,
之前还嘱托将他的骨灰洒在虎跳峡,以示其对开发长江的关心。

二、张仕明

张仕明,彝族,1905年1月25日出生于泸西县新寨村(现属
弥勒县)一个贫农家里。1914年进入七年制的高等小学读书,
1923年毕业后回家种田,并在乡公所做了一年缮写工作。由于家
受绅霸欺压,深恶当时的腐败政治,1927年聚集了本地的20多个
青年投奔滇军,经张冲介绍到云南38军近卫团任排长,后又在101
师18团任副连长。1932年lo月进入云南讲武堂第22期炮兵科学
习,1935年1月毕业后分到滇黔绥靖公署近卫团一连任排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张冲指挥的184师警卫连长,参加过著
名的台儿庄会战,之后又参加武汉保卫战及江西高安、新春、赣
北等战役。1938年11月28日经张子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
6月29日转正,在滇军60军中进行地下工作。1941年12月7日,
他在第二路军指挥部任营长,与地下党员张子斋、宁坚、方文
斌、白冰、魏谅在石屏、建水的一些中、小学校中广泛接近进步
师生,在党领导的建民中学担任军事课,宣传党的抗日方针,组
织和发动群众。在建水自家营创办夜校,组织无钱读书的青年农
民上夜校学习。创办油印的《泸江小报》,刊登新华社的消息,

102
介绍解放区的游击战争情况,通过各种关系将小报传送到个1日,
最自,石屏、路南,弥勒,泸西一带。他还在任职的特务营成立
整训排,从泸西、弥勒选拔一批青年学习军事、政治,为后来的
反蒋游击战争打下了基础。同时,发动特务营的官兵开荒种地,
植树造林。 。j

1945年4月,调到93军炮兵营任营长,9月上旬随军到达河
内接受驻越日军的投降。在《扫荡报》任编辑的地下党员白麦浪
和朱家璧被国民党追查,他采取应急措施,保护朱家璧并将自麦
浪安全转移蓟西贡。入越国民党军在越南整编,他被调到93军18
师3团任副团长,到东北后又调到20师2团担任团长,暗地在士
兵中进行“反内战”的宣传,促成了1946年陈禄率七连官兵在北
宁铁路高岭车站毅然起义。同时积极组织党的地下工作人员搜集
敌情,及时将情报转送给中国人民解放军。由于他的行动被敌特
发觉告密,党将他和其余6位同志于1947年10月安全转移到解放
区,任东北军区第八纵队的炮兵主任,参加了具有决定意义的辽
沈战役,在这次战役中他光荣负伤失去右目。1948年10月17日,
曾泽生率60军在长春起义,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他到该
军先后任148师,149师副师长,师党委常委,师直机关党委书
记,军炮兵团团长。1950年10月,50军入朝参战,他任军的炮兵
主任.军炮兵指挥部参谋长,炮兵副军长,军党委委员,参加了抗
美援朝的第一、二、三,四次战役。1955年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
放军辽阳军分区司令员,军分区党委常委,省军区党委委员,辽
阳地委委员。 .

1959年4月转业到地方,先后任云南省体委副主任,党组副
书记兼云南体育学院院长,云南省民政厅副厅长,党组成员,中
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第四届,第五届委员,为云南体育、
民政事业勤勤恳恳地工作和战斗。1985年11月17日,因病医治无
效在昆明逝世。 .。

103
’j

三、普家仁
一普家仁,字寿安,彝族,建水县官厅人,1908年3月15日出

生予一个没落的彝族纳楼土司旁系家庭,本人成份旧官吏。

普家仁的父亲普定邦,一生不务正业,吹赌成癖,典光卖尽
了遗产,故尔普家仁的童年时期,家庭清贫,生活很困难,十岁
时读了半年书(私塾)就不得不远离家乡,到个旧厂马亦眉(建
水籍的资本家)的“尖子”(矿洞)当砂丁背境。1923年,他的
家乡被匪首李绍宗部攻破,在官厅烧杀抢劫、勒索百姓。消息传
列个旧,年仅15岁的普家仁,就向老板借了几支枪,邀约了十来
个原籍官厅的彝族砂丁赶回家乡,在大板井一带串联发动彝族青
壮年武装起来。一个漆黑的深夜,他率领30多个彝族青壮年,对
官厅发动突然袭击,土匪不明底细,惊慌地退出了官厅,’他因此
得到了纳楼土司普国泰的青睐和当地彝、汉、傣族农民的拥戴。‘
1923年底,他率部投奔地方割据武装莫朴部队,在一次恶战
中,骁勇奋战并救了莫朴的性命而崭露头角,莫即将次女许配他
为妻。莫朴被招抚为工兵旅长后,莫部调省戌防保唐。在昆明,
莫朴与饮飞军十四团团长龙云相识,并结为“千亲家,,。在几次
战斗中,普的表现深得龙的赏识,即与莫相商,把他调至龙部当
护卫排排长。1924年,普的母亲生病,他向龙告假回乡探母,莫
即让女儿与普正式完婚,探母归省后即在莫部任第一营营长。
1929年,莫朴病故,其部或编入龙部或解散。普即脱离部队,搜
罗了一些心腹返回家乡,被官厅群众举为区团长,民政改革后为区
长,旋即区又改乡,他被任命为建水县复盛乡乡长,从而逐渐形成
了以官厅为中心,南至红河边、北至建水城南狗街、西接石屏县牛
街、东邻普雄一带不是土司的普氏。土司”政权。由于他的苦心经
营.对外与专员公署.师管区.县政府、驻军以送礼认亲家和联姻

104
方式结成联盟关系,对内在一定程度上给百姓以小恩小惠,采取兴
办学校、保境保路等措施,不久即成了建水县和江外土司区赫赫有
名的权势人物。每任地方长官和驻军长官上任.去职,都要召见和
拜会他,求其给予方便和支持.云南省政府还颁赐了。仁和可钦”的
匾额,悬挂他家中堂之上.1939年,被地方士绅推举为建水县救济
会会长,建水县明圣学(儒学洞经会)学长。1945年被任命为建水
县民众自卫大队大队长.1948年被任命为建水县城防大队大队长.
多年的军旅和官场生涯和幼年清贫的砂丁生活,使他逐步看

L■ ■rl 清了国民党的腐败。刘宝煊到建水开办建民中学后,经常以建水
县参议会议长,建水县教育局长、省立临安中学和私立建民中学
校长的名义与普家仁接触,中共滇南工委,建水县委地下工作负
j●●I 责人,也常以合法身份与普家仁频繁往来,向他揭露国民党当局
的罪恶,暗示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趋势,启
发他在革命高潮到来之际好自为之。因此,1944年以后,他即成
为地下党的统战对象,掩护地下党在他的辖区内开辟工作及出入
根据地,向地下党提供国民党军政情报和经济援助,营救被通缉

J.■rI}fl 或被捕的地下党员和革命人士(如1946年7月,掩护被国民党通
缉的刘宝煊出走,1947年10月,.营救因组织太和武装暴动而被捕
的地下党支部书记舒仁明等)。194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滇
桂黔边区纵队十支队解放建水后,他被滇南人民行署任命为建水
县人民政府第二县长。1950年3月,调任蒙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政科长。1951年4月21日,在镇压反革命运动的高潮中,仅45
岁的统战人士普家仁先生,被认定为组织镇江寺暴动,枪杀游击
队员,制造矛盾造成四野部队和边纵十支队互战等罪名,公审处
决。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多次认真核查属于误判,建
水县公安局根据党的统战政策以及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方针,
于1985年发布了(85)建公复字第81号《关于普家仁一案的复查
意见》的文件,撤销原判,宣告酱家仁无罪,予以平反,恢复名誉.

105
苗族是自治州
刑》中黄帝之时以
中的。三苗”就是苗
暂》中殷周时期的
“盘瓠黟的后裔。
在洞庭湖和沅江一
使他们向西南迁徙
地区的时间很难详
灾荒和寻找可开垦
苗族多数因清嘉庆
苗族起义失败后,
头区老刘寨苗族(
来的李仕雄。其墓
日),死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享年64岁。所记与群众传
说相符。弥勒新哨大红塘91岁的老人陶有福说: “祖先是在乾隆
六年(1741年)李天保战事后从贵州松桃搬来,先到梁子上,后
搬大红塘。同来的还有侯,黄两姓”.金平、屏边部份苗族反映他
们的祖先是听说云南地广土肥而从贵州迁来的,并普遍反映居住
时间约在200年左右。也有少数人说他们是由四川南部进入云南
红河一带的.苗族进入红河州的主要路线是由贵;}H到云南的罗平,
再翻丘北,转文山,到蒙自。然后一支进入金平山区,一支进入
屏边,河口山区。
红河州苗族的他称有青苗、自苗、黑苗、花茵、青水苗,绿
106
苗、汉苗等。自称“蒙"。由于方言土语的差异,黑苗自称矗蒙
博’’,“蒙把"、“蒙多",花苗自称“蒙碑"、“蒙能黟、
“蒙培",青苗自称口蒙施",“蒙是",绿苗自称“蒙抓",
汉苗自称“蒙刷’’,“蒙刹”,白苗自称“蒙楼"、“蒙勒黟、

l●
“蒙豆",青水苗自称“蒙能"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
统称为苗族。除汉苗外,语言基本相通,而且互相通婚。苗族多
半以相同的方言、服饰组成自己的共同体。1985年全州苗族人口
为200,405人,占全州少数民族人口的11.33呖。全州除石屏,红

河、绿春三县外,都有苗族聚居或杂居,金平,屏边、蒙自三县

最多。金平县666,945人,分布县内各区,镇,其中锕厂,营盘两
区上万人,占全州苗族人口的33.4呖,屏边县48,918人,主要聚
j■一
居于白云、新华、和平等区内,占全州苗族人口的24.4l%,蒙
自县35,258人,遍布县内农村,芷村,期路自、鸣就,老寨等区
较多,占全州苗族人口的17.6%;开远市12,240人,散居全市,城
关,乐白道、中和营较为集中,占全州苗族人口的6.1呖,元阳
县9,307人,主要居于黄茅岭、大坪、新城等区内,占全州苗族
人口的4.64%,河口县7,987人,主要分布在桥头的老街子和下
湾子乡,瑶山区的八角乡和莲花滩乡,占全州苗族人口的3.99%,
弥勒县7,921人,主要居于西二、新哨区内,占全州苗族人口的
3.95%;个旧市7,583人,居地以卡房、大屯为主,老厂次之,占
全州苗族人目的3.78%,建水县2,952人,杂居于酱雄,漾田等区,
占全州苗族人口的1.47%,泸西县1,261人,以向阳、永宁等区
为主要居地,占全州苗族人口的0.62%,其他零星杂居的仅100
人左右。苗族人口增长较快,1985年人口数是1950年67,977人的
3倍。苗族多与汉、彝,哈尼,壮,瑶、傣等兄弟民族杂居,大
分散、小聚居.大部份居住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或半山区:
也有少数居于河谷平坝地区。随着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1963年
7月1日,建立了屏边苗族自治县,1985年12月7日又建立了金

107
—————————————____’_'_--__●__-—————’———————●—●__。-——————一

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苗族人口集中的地区,1984年建立苗族
乡40个及苗族壮族,苗族瑶族民族乡各1个。
苗族具有强烈的民族感和反抗精神。1927年底,中共云南省
临时工作委员会杜涛在蒙自、马关,屏边、河口四县交界的地区 J
开展革命活动,蒙自芷村、冷泉、老寨和屏边新华,自云一带的
苗族就积极、踊跃地参加了农民运动。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涌现
了一些英雄模范人物。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中,苗族聚居的
屏边、金平两县荣获“支前模范县’’的光荣称号;屏边苗族 一
青年杨绍友获“一等功臣”的称号,苗族妇女王美龄获“拥
军模范’’的称号;河口县下湾子乡苗族武装部长陶万金荣获云南 f
i;

省军区授予的“战斗英雄"称号,许多人受到上级的通电嘉奖和
鼓励。

第一节经, 济

一、社会形态.

苗族大量进入红河地区境内时,原来居住的壮,傣,汉,彝.哈
尼等其他民族所处的社会经济形态已是封建土地所有制,苗族与
他们生活在共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下,・所处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
很不平衡.1950年以前,元阳县境内苗族居住的地区处于封建土司
制度之下,基本属于封建领主经济,金平县苗族聚居的铜厂,
营盘,老勐等地原属勐拉、勐丁土司的领地,由予“改土归
流黟,领主经济内部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地主经济的萌芽’屏边、
蒙自、弥勒、开远、个旧和河口等大部份地区已发展为封建地主
经济。
在向封建社会逐渐发展的过程中,苗族内部由原始社会遗留
下来的寨老制度仍然保存着。每个村寨都有寨老。寨老是一寨
109
之长,不脱离生产劳动,通常由为人正直,公道,德高望重、为
全寨人所信赖的男性长者担任,通过一年_一度的“丛会”推举产
生,也有的地方是自然形成的(在处理寨内事务中得到群众公认
者)。寨老主持全寨的祭祀.’生产活动,拥有管理山林水利,处
理婚丧嫁娶及各种民事纠纷和对外联系的权利,按习惯法公断是
非。不成文的习惯法内容繁多,金平县铜厂一带的处理规定是:
若砍伐封山林木,罚米l~2升(每升约2公斤),鸡1~2只,
酒l壶;砍伐公有林,罚猪l头;强奸妇女罚米l升,酒l壶,
鸡l~2只,罚款3~6元半开,偷牛,罚负担“吃丛会"的全部
费用,半开百元}如果不参加本寨的防盗活动,罚米1~2升,
鸡1~2只,酒1~2壶;如果为失主找回丢失的牛马,失
主要备鸡,酒、饭酬谢;杀人要抵命,还要负责埋葬被害者,
并杀牛宰猪献祭,或视其家庭经济情况罚款数百元半开。
保甲制度建立后,寨老制度逐渐被取代,但寨老仍然受到人们的
尊重。 ~

耕地大部份已经固定,但刀耕火种仍是农耕的主要方式之
一。把山林砍倒烧光,刨窝点种,三至五年后山穷地瘠,,就轮歇
丢荒。刀耕火种要经常变换耕地,建立新居,为了便于生产,地
在哪里就把房子盖在哪里。1950年以前,部份地区已经产生了少
量的地主,富农。绝大多数地区苗族基本上是外族地主、富农的
佃耕农。个旧市卡房区路赶藤村,所耕种的土地都是外族地主
的。屏边苗族有少数富农,但大多数要向所在地的外族地主,土
司租种土地。租种土地要给地主、土司送礼,开垦荒地必须取得
地主、土司颁发的地照。贫苦农民占有耕地、耕牛和大农具的很
少。金平县营盘乡186户人家,平均每户只有耕牛0.62头,两户人
家才有一犁一耙。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使农民生活十分困
苦.元阳县采山坪村的苗族多数是200多年前从文山核桃脚村和黄
草坝搬来的,迁来时采山坪已经是哈尼族龙氏纳更土司(巡检)管

109
辖下的一个里,群众用鸡,酒向招坝送礼领地耕种,按规定交纳地
租,上粮银,承担各种劳役。交租时,还要交一只鸡,两碗酒,按
耕地面积(以种籽计)交客谷(客谷数与种籽数量相等)。土司
享有各种特权,每户农民每年要向土司交石蚌5个,柴l背,里
长谷1斗,客谷1升、鸡1只,酒1壶;伙头谷1斗;头人谷1
升。1931年“改土归流”后,±司开始出卖土地,苗族内部出现了
贫富分化,集中地反映在土地特别是水田的占有不平衡上,富
裕者开始雇长工和短工。在借贷关系上,苗族多数是负债者,并
多以实物充抵债利。屏边县的苗族向地主租地必须先给地主送
鸡、酒和二,三个银元(半开)作押金。地租一般占产量的30N
50%。屏边县大窝子,新现,和平等地稻谷产区,地租一般占产
量的50%以上。地主随意摊派各种劳役,如割草,喂马、担水,
牵马、抬轿,背娃娃、砍柴、送客鸡,客谷,买秋谷等。农民往
往为抵债、抵租或维持生活给地主富农当长工或卖短工,长工每
月得包谷15公斤,衣服一年两套.短工每月得包谷25公斤,供当月
伙食。此外,还要承受名目繁多的苛捐杂派,如请兵谷,养兵谷、
哨兵谷、壮丁谷,宪兵谷,乡丁谷、f-jp钱、草鞋钱等等。经过地租
和苛捐杂税剥削之后,终年辛劳所剩无几,不得不以采集和狩猎
作为生活的补充。1947年至1949年苗族聚居的屏边县,恶霸、地
主、匪首各据一方,烧杀抢掠,搞得群众吃睡不宁,苗族人
民为了求得活路常常被迫搬家,“桃树开花、苗族搬家"及
“老鸦无树桩,苗族无地方黟的民谣就是解放前苗族人民生活的
写照。
1950年红河地区获得了解放,通过建立政权、清匪反霸、土
地改革、互助合作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政府帮助苗族人民
定居定耕,实行精耕细作,推广使用化肥,改良品种,兴修水
利,解决人畜饮水问题等。金乎县从1956年开始先后拨款91万
元,共建人畜饮水工程205件,解决以苗族村寨#3主的209个自然


村,9,280户、59,354人、16,164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0中共十
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苗族地区各项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群众
的生产、生活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

二、经济结构

苗族以传统农业为主要的经济支柱,除了少数居住坝区,半
山区的苗族耕种部份水田外,多数以旱地为主。水田、水浇地多
在河谷、半山区;旱地有陡坡地,坪子地,石头旮旯地,多在高山
区,村前屋后有小块种植麻和蔬菜的园子地。解放初期,金平县
铜厂、营盘两区苗族的耕地中,水田仅占9.9%,雷响田占4.1%,
山地占86%;1985年金平铜厂区48,410亩耕地中,水田10,766亩,
占22.24叻,山地37,644亩,占77.76%。1985年蒙自期路自,呜
就,老寨聚居区各类耕地:・ :・




’。, t!。7

\耕地 旱 ,地 轮歌地
耕地 水 田, 臂响田 水浇地


趱廖\ 面积 面积 % 面积 % 面积 % 面积 % 面积 %

期路白 21,6895,003}23.1 2,187 110.10 1,254 157.9 ●一 ●-_


1.932 9.oo

呜就 21・1443,514 116.62 850 l 1.02 12,756‘60.33 10 0.05 4,014 18.95

老 寨 19,491f 423 f 2.17 1,007}5.17 12,960166.‘9 ●一 ●一 5。101 26".14

. J

农业生产以人力和畜力为基本动力。铁制工具主要有犁、
耙、弯刀、砍刀,锄头,镰刀,刮子等。水田耕作多为二犁二
耙,也有三犁三耙的。过去水田不施或很少施肥,1950年以后水田
多施畜厩肥和化肥。水稻种植多为单季,大部份地区2~3月下
种,4~6月栽秧,7~9月收割。经过技术改良,单产逐渐有
所提高.早地一般先砍倒草丛,灌木,晒干放火焚烧,燃后自下

lll
而上翻犁,挖去树桩.草根,依不同的气候、7土壤条件栽种粮食及
经济作物。粮食作物以包谷,养麦、旱谷,红薯、蚕豆、豌豆,
洋芋为大宗。经济作物以麻、花生、草果,茶叶为主,解放前有
的地方还种罂粟。种包谷多是打塘点种或跟牛下种,山地不施或
少施肥,“种一坡,收一箩”是普遍现象。河谷山地的包谷1月
份下种,6~7月收获,半山、高山区2月下种,9月收获,亩
产在150~200公斤左右。种子整穗存放,种时现脱粒。高寒山区
的养麦,是在2~3月把种子撒在砍烧过的山地里,靠自然肥力
生长;亩产比包谷低i用以缓解青黄不接的困难。麻是苗族特需
的衣着原料,每个妇女都要在比较平而且接近住宅的园子地中种
上半亩或一亩。麻地耕作较为精细,普遍要翻犁两次并重施底
肥,2月问下种,出苗后再视其生长情况追施草木灰或畜肥,‘8
~9月收获,一般亩产60公斤左右,然后撒种青菜、萝f、、蚕豆。
豌豆等。
'|

.,
一‘V .

1985年金平铜厂区耕地48,410亩,粮食种植面积53,779亩(含
复种面积),单产117.89公斤。其中水籍10,766亩,占粮食种植
面积的61%,单产100.85公斤。经济作物花生24亩,占耕地面积
的0.05%.总产量11.85吨,香蕉339亩,占耕地面积的0.7%,
总产量43.7吨;麻塘地1,609亩,占耕地面积的3.32%,总产35.9
吨.蒙自期路白区耕地21,689亩,农作物播种面积27,545亩(含复
种面积),粮食单产年255公斤。其中稻谷9,796亩,单产244公
斤,占播种面积的35.60%i包谷12,491亩,单产259.5公斤,占
播种面积的45.40呖,养子2,322亩,单产63公斤,占播种面积的
8.43呖,红薯399亩,占播种面积的1.43%;小麦65亩,单产64
公斤,占播种面积的0.24%。经济作物花生251亩,占耕地面积
的1.16%,单产30.5公斤,大麻面积80亩,占耕地面积的0.37叻,
茶叶1,880亩,占耕地面积的8.67%,蔬菜430亩,占耕地面积的

1.98%。 j .‘
’・。

罩罩2
‘ ’

,c主要饲养的有黄
、马除作运输、耕作
是自我消费。解放初
人民公社化后,只抓
以后,实行大牲畜自
养自有的特殊经济政策,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蒙自县老寨区1985
年共有大牲畜3,311头,比1978年的2,752头增长20.31%.其中黄
牛1,164头,比1978年的1,037头增长12.25%,水牛1,066头,'比
1978年的857头增长24.39%,1马,骡、驴1,081匹,比1978年的858
匹增长25.99%;生猪4,435头,比1978年的3,098头增长43.16%。
山区林业资源丰富;但被传统的农耕方式所破坏。进入80年
代以后,国家颁布了《森林法》,农村实行了林业。三定”政策,逐
渐重视林业生产。屏边苗族自治县因地制宜制定了“以林为
主,全面发展"的方针,到1984年,全县人工造郴。多万亩,森
林覆盖率从1975年的14.5%回升到25叻,群众也从中得到了实惠.
他们i兑“人人种杉树.山上开钱库,林茂粮增产,穷乡也变富"。
。狩猎是男子喜爱的活动。冬季野火烧山,野兽逃出林外,留下
足迹,猎者跟踪追击。狩猎的最好时机是雨后,兽踪显而易见,便于
识别野兽去向,秋季狩猎主要是配合保护农作物,多在清晨或夜
晚野兽出林觅食时打猎。届时,人们带着猎狗和明火枪,结队入
山,.或挖地洞,或支地枪,或放炸弹,猎取熊,鹿、麂、野猪,

Il■:,}{Ji-『’ 猴子、野鸡等。猎物平分,射中兽者多得一份(或头或皮)作为
弹药补偿。随着森林面积的减少,狩猎活动也随之减少。采集主
按不同季节采集不同的野菜,野果,
菜,鱼腥草,野蒜根、野山芋,萤棕
香菌、木耳、野板栗等,它们可供食
进行交换,增加经济收入。 ・

。。

和纺织≯有少数木匠、铁匠,但不脱

113
离农业生产。商品交换极不发达,农副产品如麻、烟、辣椒等多
是自产自用,更无专业商人,而且长期处于“斗米换斤盐’’、
r“一只鸡换一根针"的境况。1950年以后,农村集市(俗称街
子)逐渐兴旺。金平县铜厂区的铜厂街和长安街,凡逢兔日、鸡
日赶集(即每6天1次),每街上市者过千人,农民在集市上出售
粮食、家禽土特产品,买回生产、生活必须的农具、食盐、针线
及其他特需物品。但偏僻山区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换方式仍不同程
度地存在。 。
+ ,

.”

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苗族地区出现了多种
经营综合发展的好现象。屏边苗族自治县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
2,823万元,比1978年的1,909万元增长了47.88%,工业总产值
达到485万元,比1978年的260万元增长86.54%,农业总产值

金平县铜厂区农村各业经济收入情况表

1985年比 1978年备业 1985年各业 1985年各业


计量{
项1’ 目 j1978年 1985年 1978年增减 所占比重 所占比重 比重比1978
单位I % % 年增减

总收入 万元 158.15 464 193.89 100 100

1.农业收入 万元 154.44 402.9 160.88 97.65 86.83 —10.82

(1)种植业收入 万元 113.6 204.5 80.02 71.83 44.07 —27.82

(2)林业收入 万元 3.67 3.5 —4.6 2.32 0.75 —1.57

(3)教业收入 万元 1.73 154.4 8,824.86 1.09 33.28 32.19

(4)剐业收入 万元 15.03 40.4 168.80 9.50 8.7 一008

(5)渔业收入 万元 O.Ol O.1 900 0.01 0.02 0.01

2.工业收入 万元 O 8.6 O 1.4Z 1.42

3.交通运输收入 万元 ‘0 6.6 0 1.42 1.42

4.建筑业收入 万元 O 2.1 0 0.45 0.45

5。商业饮食收入 万元 O 13.8 O 2.97 2.97

6.服务业收入 万元 0 7.8 0 1.68 1.68

7.其他收入 万元 3.71 24.2 552.29 2.35 5.22 2.87

114
2,338万元,比1978年的1,649万元增长41.78%’工、农业产值
的比重从1978年的13.62:86.38变化为17.18 l
82.82。社会商品
零售总额2,218万元,比1978年的885万元增长1.51倍,农剐产品
收购总值772万元,比1978年的361万元增长1.14倍,城乡个人储
蓄存款609万元,比1978年的549万元增长10.93呖,财政收入103
万元,比1978年的100万元增长3%。单一的农业经济有了一定的
改变。金平县铜厂区1978年到1985年农业内部各业结构都有了变
化,种植业比重相对下降,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工业,交
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从无到有,有了一个好的
开端。

“靠山吃山",苗族充分利用山区优势,‘大力抓多种经营,
农民经济收入大幅度增加。屏边县白河区大水沟乡(全乡249户,
1,600多人)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把种粮收益不大的25‘以
上的l,500多亩坡地改种杉树,500多亩改种甘蔗、香蕉,菠萝、
柑桔、柿子等经济作物和果木,120多亩改种砂仁、肉桂等药材,
20多亩低产田改为养鱼塘。1984年全乡经济收入20多万元,人均
127元,比以往增收50多元。玉屏镇姑租碑乡刺竹林村苗族农民
陶开春,利用剩余劳动力大力发展多种经济,既养商品牛,又种
草果、砂仁,木耳,香菌,年收入2,000多元。河口县莲花滩乡7
个苗族自然村(157户,1,042人),是1970年以后分批由屏边、
蒙自,文山等地搬来的,原来吃包谷、住草房,1984年种香蕉,
当年总收入达62万元,人均收入600元,1985年提高到986元,很
多农户购买了单车,摩托车、手扶拖拉机,有的还盖了钢筋水泥
房,开始步入了小康生活。屏边县滴水层卡口村农民陶光亮,全
家9口人,1980年贷款8,500元,办起家庭畜牧场,购买黄牛、
水牛各7头,加上家里原来的4头共计18头,1984年发展到40
头,家庭经济收入逐年增加。屏边自云区太平村农民陶玉光,全
家7口人,5个劳力,积极发展生猪生产,1984年仅卖猪肉和生

115
猪的收入就有3,000多元。元阳县大坪区张家寨农民张明亮一家
种草果近百亩,1985年收入3万多元,人均纯收入达3千元,人
均口粮200公斤。蒙自期路白,鸣就,老寨人均纯收入,人均占

有粮普遍提高,情况如下表:

\项目
~ 人均纯收入(元) 人均占有粮(公斤)

、 1978短 1985年
1985年比1978
1978越 1985篮
1985年比1978
地区\ 年增减(%) 年增减(%)

期路自 49 214 336.73 204 227.5 11.52

嚼就 47 159 238.30 203.5 218 6.14

老 寨 55 236 329.09 220 215 —2.27

然而,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的原因,人民生活还不富裕,特
别是边沿高寒山区至今温饱问题尚未解决,许多地方至今人畜饮
水困难,群众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群众搬家现象时有发
生。民族文化素质低,金平铜厂董棕河乡1982年人口普查,在
l,733人中(全部苗族)仅有高中生3人,初中生13人,小学生62人。

三,生活方式

(一)饮食

苗族多住山区,主食包谷、养子、洋芋等杂粮,少数住半山
和坝区的主食大米。做饭多用甑蒸,也有用铜锅焖的。包谷饭的
做法是先用石磨把包谷磨碎,筛除麸皮,掺水揉匀,蒸两道,直
到完全熟透。如果掺拌大米,则把大米煮到半熟,蒸第二道包谷
饭时掺在一起蒸。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有条件的都要杀猪、宰
鸡、吃狗肉,舂粑粑。普遍喜食酸辣食品,男子嗜烟好洒。酒有
自酿的,有到集市上买的。俗称“辣白酒”的甜洒,家家都能酿

116
制。把包谷面蒸熟加入酒药拌匀,装在布袋子中捂24小时后取。・
出,放在瓦缸中贮存,下地劳动时,从缸中捞出一团,掺进适量
冷水即可饮用。酒度在30。至40。之间。平时一日三餐便饭,早,{
晚在家吃,午饭带到做活的地方吃。佐食多用青菜,白菜,萝
卜、瓜豆等淡煮打蘸水(用烘烧捣碎的辣椒加盐,水等配制而
成)或豆豉、乳腐,辣椒酱等。还喜欢把黄豆磨成浆,不滤渣不
放盐掺入青菜煮熟,称。连渣醪”。元阳县苗族在冬季青菜大量成
熟时,把青菜整棵放在锅里稍煮一下,然后放入坛子加酸汤捂一
夜,捞出来晒干保存,称之“干板菜",春天无菜时食用。,,’。

{‘
.,

Ii’.’
(=)服饰 ,
1.

苗族服饰因地而异。妇女衣裙有盛装和便装之分。盛装制作
精细,r.花工浩繁,用料很多,花钱过百上千元,需要一人用一年的
时间刺绣缝制,多在赶街、节庆、串亲时穿用。头饰、服饰因年
龄差异重各具特点。金平县自称“蒙刷”的未婚女子挽发髻,j并
l■ r-▲, ■ IL 将发髻偏朝一边,已婚女子偏发上插上一木梳,然后用黑布将长
发缠成平顶大盘状,顶心露出木梳,老年妇女用深色线缠发,挽成
上小下大长约16.7厘米的角状。,屏边自称“蒙楼”的妇女头饰有两
种形状;新现,新华地区用青纱绕发成尖头状,顶部前后披两块
约16.7厘米宽的绣花头带,下垂各色须状线条,白云,白河地区用
青纱裹盖半耳,头顶饰有绣花带。自称“蒙施’’,“蒙碑".“蒙
抓”‘,。蒙把”的妇女分别用花纱,青纱,白布、黑纱绕发成平头
型,顶部用月型梳子别住头发。共同的打扮是戴银耳环、手镯和
戒指,未婚女子喜戴项圈,长发盘髻,.穿自织麻制褶裙。,落‘:j§
妇女服饰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屏边苗族妇女过
去穿无领斜襟上衣,现在加小领成姊妹装型,颜色及花纹则各地有
别。“蒙楼"穿白衣白裙,上衣托肩,衣袖刺绣各种花木鸟兽图
案;“蒙把”j。蒙碑?、。蒙抓”,“蒙施”等,上衣多用青蓝布刺绣花鸟

llZ
纹饰0裙子稍有不同: “蒙施"裙子,上是白色,中为蜡染图
案,下着藏青色加绣“米”字型宽花边,“蒙碑".“蒙抓”、砧蒙
把’’裙子上部为青色,下部是蜡染图案,加绣红,绿,黄蜘蛛网型
或方块花图案。小腿肚上都裹有刺绣各色花纹的绑腿布。弥勒苗族
妇女i系挑花围腰和绣花腰带,尾端有吊珠。上衣开襟无纽,后领
至胸前有约6.7厘米宽的绣花领。前领交搭如僧衣式,胸外露,袖

管细长及腕。下穿麻布百褶裙,裙边绣花。不穿裙时着青蓝布裤, }、l
裤边绣花或镶边。青蓝布或麻布裹脚,穿单梁绣花鞋。长发盘于
顶上,头上插一把木梳’也有的用布裹缠成大圆盘,圆盘斜面绣
花,饰玻璃丝条。
1.■■■,1.
, 男子穿着简朴。弥勒县男子穿青蓝布或自织麻布密纽对襟
衣,领小袖窄,裤短,系蓝布带,小腿部用布裹缠,青蓝布裹头,
顶发外露。屏边男子穿麻布靛蓝色对襟衣和麻布靛蓝宽裆裤,金
平男子腰系红布带。普遍用青,蓝布带缠腿。过去多赤脚,上路
穿草鞋,节庆、休息穿布鞋。60年代以后,逐渐改穿胶底鞋、皮
■■一-■,
鞋和塑料凉鞋。
::,r苗族服饰在保持传统款式和独特艺术风格的基础上,正在发 .

生着许多革新和变化。大体可分为三种情况:居住坝区,城市郊
区。集镇的青少年,头饰、发式梳理成现代发型,衣着服饰简
便?。入时,穿皮鞋,带手表已是普遍现象,多数青、中年妇女传
统款式的衣裙布料、色彩、制作方法均已被机织、机制,机染所
代替√布料多为棉布、化纤,呢绒,唯裙子还是用麻布缝制,老
年妇女,仍穿着以麻布为料的传统服装,但也有变化,上衣多趋
似“蒙碑’’型,裙子则相似“蒙施”型。
:。一,{2。

+j:j-
、一 i
(三)居住

“,苗族五,六户或二,三十户聚族而居,也有单家独户的。村
寨多依山建筑,建在朝阳的山梁上,周围绿树环绕,片片坡地、

118
梯田从寨脚延伸到河谷、箐底。房前屋后,种植杉树,椿树,棕
树、竹子及桃、李,梨等果树。住房一般是长方形的土木草结
构,中间开门,两侧住人,中间堂屋用以接待亲朋。门后火塘是

全家议事聚会的中心,一年四季烟火不断。住房通常有楼,但低
l 矮,多用于存放粮食,家具。牛,马,猪厩另建在屋旁,但也还
有部份人畜同居的。游耕游居的住房只用树条茅草围编,糊以泥
巴,畜粪成墙,房顶盖茅草,周围环境也很随便,若遇危难,随
即搬迁。与其他民族杂居的房屋建筑和当地其他民族相似。中国
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少群众住上了瓦房。屏边县苗族居
住瓦房的户数已占近全县苗族总户数的一半,和平乡已占70%以
上。胜利李子店村10户人家(66人)全部住上了瓦房。‘
“村寨中无论谁家建盖房屋,人们都自动帮忙而不计工酬。村
寨小而分散,认为一可防火,二可防盗。住在一起的人家多数是
同姓同宗,进山下地,可以互相关照,不必担心被偷被盗。’。
。,苗族人民由于居住高山地带,一切靠人背马驮。1950年以
前,整个屏边县没有一段公路,就连宽畅的驿道也没有。在国家
大力支持下,已修筑了总长410里的大小公路15条,全县已有7
区l镇20多个乡通了汽车,同时修建驿道近百里,历来口听见对
门说话声,相见要走大半天"的情况明显改变。


; ‘I -I

. }.

i . 、’’

第二节礼 仪

::’㈠
一一、婚 姻 一-


’、簪+:’、 ‘,!
.,

‘,婚姻有父母包办和自由婚姻两种。自由婚姻又有偷婚、抢婚
等形式。偷婚是通过采花山或其他社交活动相爱后,因女方家庭
贫困办不起酒席,让男方悄悄领走姑娘,对外则说姑娘被人偷
了,女方叔伯兄弟假意追找姑娘,男方要表示道歉,并付给追找

・ 。
’1 ;

,-

1 19
姑娘的人草鞋钱。’男一种是姑娘相中了小伙子就随其到家中居
住。姑娘的父母发现姑娘“失踪’’,就拜请舅舅去找。舅舅到了
男方的家门时,假意徘徊于房前屋后,寻找遗失了的搿牛”,男方
主人即彬彬有礼地迎进屋内,杀鸡款待,然后再提婚事。抢婚,
在解放以前,一一种情况男方是当地的权贵或不法之徒,因女方不同
意婚配硬抢成婚;另一种是男女双方自愿婚配,但因父母意见分
1●_I
歧,,或因男方经济困难等原因,便约定时间,地点邀约几个朋友
把姑娘“抢”回家中,三天过后,再请媒人说合。族内同姓不婚,
异族通婚很少。 一,’

¨无论哪种形式定终身,都必须经过媒人说亲。‘男女双方的媒
人各由两名男子担任。一人称正媒,必须精通礼仪,善对歌,另
●人称二媒,由亲戚担任,代表主人讲礼银,商议成婚日子等有
关事宜。“抢婚’’、“偷婚"的,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讲
礼银,不看鸡卦,父母包办的要看鸡卦。说亲时,由男方媒人背着
花被子,带着一把系有彩布或手帕的伞、一壶酒(约l公斤),
一对鸡,到女方家后,伞要放在低于供桌的右边,放错了要罚
酒,放在左边被主人认为是要娶他家的儿子。男方媒人由女方媒
人相陪,,对唱《媒人歌》、《开亲歌》。歌毕,提及亲事,商议
礼银,确定婚期。聘礼通常是牛一头,钱数百元,酒60碗(每碗
约0.5公斤)。有的地方还要送岳母7米“奶布",送祖母3.3
米“守孙布",给未出嫁的姐姐3.3米“洗脸布".女方要把需向
男方索要的礼银数额用花纹图案表示刻在竹筒.卜。男方媒人一般
在女方家住3天。第三天清晨,女方父母若不同意亲事,就亲自
杀鸡送客,同意则让媒人杀鸡看鸡卦。鸡卦不好,婚事要暂缓一
下,;另择吉日。鸡卦好,女方家摆餐进食,女方姑表亲戚二齐参
加。男方媒人当日带着女方家饰有礼银数额的竹筒到男方家报
喜,接着男方登门拜见岳父母。成亲的日子大都定在鼠、马、龙,
狗日。礼银可以赊帐,。但以后夫妇必须挣够数额才能去女方家

120
“回门’’。因此,有的做了祖父母,因挣不够礼银,也不敢去
“回门"。50年代以后,重礼银的风气大减,但最近几年此风又
在滋长。如个旧市路赶藤村,50年代初、中期的乡规民约,规定
八lr 男方娶亲送给女方的“奶母钱"不超过41.60元,加上必要的酒
肉只需花100元钱就可办一桩婚事,而现在。奶母钱”猛增到2,800
l 元,办酒席还要花去1,000元。

’:‘’}?2

,’成婚之日,新郎、新娘由媒人、陪郎等相伴到女方家举行婚
礼。若新娘事先到男方家里的,必须由结了婚的叔叔婶婶同去娶
亲。娶亲人数各地不一,一般是7~9人。黄昏时,新郎、新娘陪
同宾客欢聚一堂。+首先由双方的媒人唱《敬酒歌》,然后大家进
食。宴毕,新郎、新娘拜天地、祖宗。新郎、新娘要给管事(主

k,‘◆l 持宴席的人)敬一点烟。晚上,亲邻好友在女家住宿,.夜间还要
设夜宵宴请,女方家要为次日迎亲和送亲的人准备路上吃的晌
午(午餐)。次日清晨,陪郎背着事先准备好的晌午及一对小鸡
伴随新郎先行。双方媒人唱《离别歌》,女方家人由叔伯大爹率
领相送。送亲者各地有别,多则30人,少则8.'--'10人。到了男方
家再次举行拜堂仪式,男方家宴请亲友,给送亲者每人一点钱物
作纪念。第三天,男方父亲领着新郎、新娘“回门",在女方家住
一天或三天即回夫家居住。生第一个孩子时,岳母送鸡,蛋,米以
及小孩衣裤,俗称送“祝米"。。
苗族也行“上门矽之习。有的上门2~3年后自立成家,有
的永远从妻居。上门女婿有财产继承权和赡养老人的义务。上门
原因多因女方缺乏劳力或无子。金平县“蒙刷"中.还保持女子
婚后住娘家的习俗,农忙时到夫家帮忙数日,逢年过节也回夫
家,但次日黎明即返娘家。住娘家期间,男女双方仍可参加一切
社交活动,待生第一个孩子时,才回夫家长住:。 ?。_。


37 。


; .’
. ,j

+ 。‘

121
√一 二、家庭

,.苗族基本是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家庭。过去,也有一夫多妻
的,但多为富户人家或原配妻子不育、妻大夫小等原因,。数妻多
能和睦相处。现在,一些偏僻、边远的山区还偶有发生。由于婚
姻自主,家庭比较稳定。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地位平等,凡涉及
重大问题,如财产继承、买卖大牲畜、大项经济开支等都要经过
成年人员磋商。一般家庭不超过三代,少数三代、四代同堂。弟
兄们成婚后,各自分家居住,财产平分。上门女婿同样享受平分
财产的权利。父母带着属于自己的那部份财产,与小儿子居住。
如果小儿子尚未成年,分家时还要抽出一部份财产,作婚娶的费
用。家庭中弟兄感情至深,婚后分居时往往不忍分离。家中每逢
重大事情,要请舅舅来共同商议。若遇父母丧亡,必须聚齐同胞
手足哀悼之后才下葬。 ,’.‘

每个家庭成员既是农业生产的人员,又都兼营手工业。男子
通常负担耕作的重活部份,以及负责生产生活中所需器具的制
造。男孩十四五岁就成为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妇女既要下地劳动,.

种麻,又要承担舂米、磨面、织麻、煮饭及家禽饲养等。

三、节 日
。 。

,‘

● ●‘1_

’!、、苗族节日除与当地民族一致外,特殊的是每年正月初二至初
六举行的“采花山",又称“花山节".进入腊月中旬,花山主办
人就要在举行花山盛会的地方高高地竖起一根木杆,称为花杆。
花杆是一株笔直的杉树,高约30米,剥去树皮,修去枝叉,仅留
一小丛树冠。在离杆顶一米左左的地方,挂有红、黄、蓝,白色
彩带,以及象征喜庆和将要奖给爬花杆优胜者的芦笙、糖果(tH

122
时有挂猪头的)等。花杆抹上一层植物油,光滑透亮。杆脚下放
酒葫芦。花山节不论是哪个民族,男女老幼都可以参加。主办人
准备一些酒,招待前来采花山的客人。花山场上,串亲访友,买
卖交易,跳芦笙,并举行武术,斗牛、赛马、射弩和打毽子等比
赛活动。获胜者由主办人挂红戴花,给予物质奖励。青年男女对
唱山歌,寻爱寄情,互订终身。其他兄弟民族也带着具有本民族
风彩的“跳掌舞",“三步弦’’、“龙灯”等参加活动。一。’ji,
过去,花山节往往由无嗣求子者筹办。1950年后,人民政府
为了发展民族文化,每年都拨专款资助,各地花山场日愈兴旺。屏
边白云乡的花山场,有的年份人数达两万人:根据群众要求,j屏
边苗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于1985年3月30日决定,“花山节’’为
苗族的民族节日。 。 ! ‘,,!一■’
花山节的由来,群众中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t,j j。九
蒙自一带传说:苗族的蚩尤皇帝战败后,认为天下完了,只
有各走各的,但都希望来年再相会,并把时间定在农历的正月初。
开远一带传说:古代蚩尤皇帝打仗出征,每天都要把队伍集
中训导,经过历史的演变,当年的旗杆演变成今天的花杆;’每天

的聚会变成一年举行一次的“采花山"。 :。,■。

屏边一带传说:古代,居住在洞庭湖一带的苗族,由于战争纷
纷向贵州、云南流迁的途中,有个叫张大飞的老人与两个孩子失
散了,张大飞夫妇为找到自己的孩子,在高山上立了一根花杆,、
花杆顼上飘着彩色麻布,脚下放两大瓶酒,邀请各方群众正月初
二来游玩。张大飞夫妇在人群中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孩子,在花杆
脚下敬酒,感谢四面八方的群众,场上乡亲也为张大飞一家团聚
表示祝贺。此后,形成了无嗣求子的人家自愿连续立花杆三年主
办花山节的习俗。 ] .r.j jh-。

屏边县湾塘乡还传说:苗族祖先原来居住的地方,有『-户人
家,老俩口五十多岁了,只有一个长得如花似玉的姑娘.一天,姑娘

123
赶着羊群进山放牧,遇上了贪淫残暴的恶鸟。正当恶鸟欲行非礼
时,一个英俊、勇敢的小伙子发弩射死恶鸟,救下姑娘,给她烧火
取暖,‘吃干粮,把她送到家门口,没有留下姓和名就走了。姑娘
的父母十分过意不去,决心一定要找到他。经过商议,父亲在屋
后砍了一棵松树,扛去立在村外的坪地上,姑娘把坪地打扫得千
千净净,在坪地中央放上一大缸水酒,接着传话四乡的苗族乡亲
农历正月初二来此唱歌,跳舞,哪个伙子的歌舞最好,就把姑娘
嫁给他.届时,人们从四面八方汇拢来了,姑娘站在树杆下,四处张
望寻找自己的意中人。第三天姑娘终于找到了因虑自己一贫如洗
而躲在人群后面观看的伙子。父亲当众宣布把姑娘嫁给他。为了
表示对伙子的敬意和祝贺他们幸福的结合,木鼓敲得更响,芦笙
吹得更欢,歌舞推向更高的高潮。姑娘们的脸被春阳晒红了,小
伙子们取来树叶为姑娘们遮阴,希望自己也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姑
端饭用双手捧,吃鸡时,鸡头敬老人(或客人),’鸡腿留给小
孩,婚丧酒宴,唱歌赞颂父母的养育之恩。亲邻之间互相关心,
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如某户因遭病祸难以按节令播,收,寨人
主动相帮;有人遇上水、火灾难,便自动捐物献粮助其重建家
园,谁家有红i白喜事,人们自觉前往相帮而不计报酬。不但在
本民族内部如此,对同居一地的其他民族也是一样。每有远客
到,主人必用好酒好菜招待。亲朋往来,来者必带礼品,走时主
4一 ’

人一定以礼物相谢。

・’-
五、丧 葬

苗族实行木棺土葬,但按不同情况处置,在外凶死不进家入

i 堂,麻疯病人死火化如灰再葬。家人死了在门前鸣放火枪报丧,
亲朋闻讯带着钱和粮赶来协助料理后事。正常死亡者,一般都要
请指路师傅诵《指路经》,吹芦笙、打鼓日夜不停。殉葬物是死
者生前使用过的衣、裤、鞋、伞等生活用品。敬献死者,视家庭
经济情况而定,大至牛,小至鸡。死者入棺以后,用一根麻线一头拴
在死者的手指上,另一头露出棺外,接在敬献的家畜家禽上。死
者家属和同姓的人脱帽,由叔伯率领轮流在灵前跪拜。其间,叔
伯、舅父把死者小辈叫来跪在棺前,追忆死者生前的经历和为人;
教小辈处世做人的道理,希望小辈不忘父母养育之恩,孝敬父
母,一世做好事等等。安葬要择吉日,一般定在牛、羊,鸡,兔
日。葬式有直葬,横葬两种,不用石头砌,部份立碑。金平苗族葬
后12天作“斋”,在屋内中央立一个人的模型代表死者,请吹鼓
手吹芦笙,击鼓,杀猪,烧“纸钱”,斋期3~5日.蒙自,屏边老人
死后13天或几年后,要杀牛,杀猪举行烧灵仪式。’烧灵原是苗族
传统的纪念活动。相传在古代的一次战争中,他们以竹为矛,以
簸箕为盾,进行殊死搏斗,以后演变为丧葬活动仪式。通常的做

12&
法是把一簸箕放在屋中央,装三个粑粑,上盖死者衣服一件,‘表
示死者形象。在不停的鼓声中,由师傅把簸箕由内向门脚滚动,
簸箕口朝下,表示死者已领到烧给他的白银纸钱,烧灵活动方止。
苗族丧仪形式还有一些特殊做法。金平县的自苗和花苗人死
后,用麻布包好悬挂在屋内,黑苗、青苗停放在凳子上,供家族
亲友悼念。元阳大山陶、熊二姓(白苗)老人死后,将死者遗体
置于一张竹床上,一端用麻绳系于屋梁上,一端插入壁墙上的孔
洞中。入殓仪式在坟地上举行。先把木棺在墓穴里安置好,死者
用竹床抬到坟地,随后放入棺内。在埋后的三天中,给死者送
饭、送火。黑苗老人死,以长媳领衔,手持点燃的火把,站在
死者灵前守灵,入殡仪式埋葬前在家里举行。苗族父母过世,都
要宰牛敬献,有的农户当年无牛宰杀,过几年后,若家中有人生
病或者灾难较多,便认为是死者来要牛,就要宰牛敬献。30岁以
上的未嫁姑娘死,列为本族家鬼,请祖时有她的名字。30岁以下
的未嫁姑娘,不能列为家鬼,埋葬后要为其办婚礼,由舅父主
持,确定把她嫁给某个已死的未婚男子或一个自然物,杀一头小
猪献祭,叫一男子抱着死者的衣裙,在芦笙吹奏引导下绕房三
圈,称“嫁姑娘鬼"。埋葬后五年要翻尸一次。河口县瑶山区八
角村至今还保留着特有的悬尸习俗,人死后用篾编制的箩筐装起
来挂在房后,然后择日安葬。上述葬仪解放后有所简化,但未完
全消失。近几年,随着经济生活的改善,有的地方丧事大操大
办,如个lEl市路赶藤村开冷丧,宰一头牛,还要花钱上千元。

六、禁 忌

苗族在生产,生活中有很多禁忌。尤其忌讳侮辱性的称呼,
不能称他们为“苗子”,大年初一吃饭不能泡汤I农历二月属龙
日开财门外人不得进门,公公不坐儿子媳妇的床,媳妇也不能到

126
公公床边,公公.叔伯和客人坐在堂屋里;有事上楼;’只能到楼
梯的第三级,家中有男客在桌子上吃饭,妇女就在火塘边吃,有
女客在桌子上吃饭,公公就在火塘边吃’家有产妇,大门外悬挂
雨帽一顶,外人三日内不得进入,若有不慎而入者;出门时要洗
脚,喝一碗冷水,否则会被认为将产妇的、奶水“踩干糟而受
罚。+元阳一带不许外人穿草鞋进家。如果不知而入;就要把草鞋
留下来,三天后才能去取,如果当时要穿走;就用鞋盛一点水倒
在产妇床下,家中牲畜下仔,在门边拴一条绳子,外人’不能进
屋,家中有病人,门上插青(挂树枝),外人不得进屋,遇有婚
事、・祭祀,非经主人同意,不得随便闯入,一选好丧葬日期,到时
如有猪拱地j就不能发丧,路遇新婚夫妇行走,不得从=者之间
穿过;“扫寨”时不准外人进家。杨姓男子大部份不吃动物心脏f
李姓男子不吃动物的脾。张姓不吃水牛肉i传说水牛搭救过其祖
先于危难之中。蒙自一带陶姓不砍桃树,一李姓不砍李树。5有老辈
在,分了家的儿子不得给祖宗献饭,逢年过节需要献饭时,把
饭、菜做好,抬到老人屋里,请老人献祭。起房盖屋,要看日
子,动工日子不能与主人属相冲撞。。。。":,tV。,~一 !・-}l

t—o ! ,’㈠jt’々。。?一,.-‘;
。。

{‘f ! .一 .・ q i l一・1{一

,“
一一。
+’第三节、,文1.一’化一。一,j。,0j’i
。.. ;::7j。. 一。1-x ,・Ij :・o;:

一、语言文字
:. i

苗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在全国的苗族四大方
言中,红河州属西部方言,内部又有若干土语,所以有的通话比较
困难(汉苗与其他苗族)o由于长期与汉、壮、?瑶等兄弟民族交
往,大多数人兼通汉语、壮语、瑶语等。赶街(集市)集会都以
汉语作为交际工具. ; _

苗族历史上没有文字,近百年来,外国传教士在川、黔、滇
苗族地区设立教堂和附设学校,创造了一种很不完备的拼音文
字。根据苗族人民的要求,1956年10Y]在贵阳召开全国苗族语言。
文字问题科学讨论会,通过苗族各方言文字(草案),于1957年
经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试验推行。红河州推行苗语川黔滇
次方言,新苗文借用拉丁字母,声母56个,韵母22个,8个声
调。音节由声母、韵母、声调组成,较之汉字,易学易记。1983
年,州民委在州民族干部学校举办了苗文师资培训班。屏边、金
平,河口,开远,蒙自,个旧等市、县也进行了苗文教师的培训
工作,个旧市还从文山州聘请苗文教师示范教学。屏边县1984年
办了苗文夜校51个班,在和平区上坝和东瓜坪两地还试办了两个
全日制双语教学班,参加学习的达两千多人,达脱盲标准的600
多人,群众学习的积极性十分高涨。许多苗族村寨出现了哥弟互
学,姐妹互教,夫妻轮流上夜校的现象。仅仅半年时间,个旧市
就有131名学员摘掉了文盲帽子。从1984年到1986年,全州参加
苗文学习的达6,000多人,其中达脱盲标准的有1,800多人。摘掉
。文盲”帽子的群众不但能用苗文写信、记事,还能自编自演文
艺节目。1985年屏边和金平两县相继办起了苗文小报,及时宣传
共产党的政策,介绍生产,生活的科技知识,宣传好人好事,受
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州民族语文古籍研究所编译印刷
了苗文连环图画和《苗汉词汇对照》,以帮助广大苗族提高文化。

1.声 母 表
‘ 7

b ..P。 nb nP

b1 p1. nbl npl j

m。,+hm f 丫、.

d t nd ,ni—

n。 。,hn ny hn7

;2母
d1 t1 1 h1. 7

z C nZ nC 一S

dr tr nclr ntr ’:

zh .ch nzh nch ,sh f,’


J q nj nq X y 7.一

g k ng 11k ngg i r

gh kh ngh nkhj ’r

c弛 4

2:韵 母 表

a ao
ang I’

e en er eU ●‘。

r~’


l 1n
Iang lao ln
‘‘

o oU
Ong '、j.一-

“,

U Ua Ual Ue Un
u8,119
,。

I 0

r 8.例

hnob 太阳、日 JUax 九
! ..,

nyox 牛 qaob 穿(针)


hnyod 肠子 nleX 柱子….,
dlex 水 nqok 抖 一一 :

:tluad 腻 xongt 年:
,lax 田 YaOs 是,~,.j
hlaik、, 割, god. 我 .:、

ZeUX 会 keuk 拣,拾 一

congd 切(菜) ngoux 歌


nzod 早 11.kouk 弯

pn; 够9
洗(衣服) g 鹅
雷,先 0 喊

油 甜

拔 千

草草 肉
叉叉菜4 渴
牲口 翟洳m啦“。m础㈨耐:薹;| d
h吐喀儿刖 为

盐 bangx 花
血 peud 色箩

热 ”ndet :名字


力 npaob ’褪色
厚、密 bloub 一毛、四,事

箍(桶) plot 。脸
打 nblex 谷子

~汕 掀~ 妇F≯一~?谢Ⅲ姒m,螂㈧,叭~舭一删哪啦 楼
种子
nplalb
mex

hmongb
戒指
你们
苗族

解放前,广大苗族子女没有上学读书的条件,现在广大苗族
山区办起了学校j教育逐渐普及。1985年底,全州苗族干部具有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34人j中专(含高中)的273人。屏边苗
族自治县到1984年已办起了中、小学校230所。其中,民族中学、
民族小学各一所,国家对学生实行食宿包干。1985年两校招生
800多名,苗族学生约占50%。在村寨分散,交通不便,学生上
学困难的边远村寨,办了35个小学高年级寄宿班:仅1985年,国
家发给这些地区的人民助学金达64,465元。
随着各项事业的发展,一支苗族干部队伍正在迅速成长,其
中相当一部份担负着领导职务。1985年底,全州有苗族干部716

130
人,其中地师级1人,县(处)级12人,区科级62人j其他64 6

人。党员203,k,共青团员98人。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积极带
领群众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

二、歌 舞

苗族能歌善舞,常常通过音乐和舞蹈再现本民族的历史和社
会生活。盛大的宗教祭祀、欢乐的节庆、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喜
庆的婚宴、悲伤的丧葬活动,均离不开音乐和舞蹈。
’.苗族唱歌涉及到生活的许多方面,歌类纷繁。对歌是其中一
种重要形式,它以青年男女互相认识了解,表达爱慕之情为主要
内容。歌有固定的调子和歌词。青年男女从小就拜师学习。对歌
时必须先按师傅教的对唱,然后即兴编词,后者内容更丰富,’感
情更真挚.有这样一首《踩山歌》:“(合唱)汉过年点花灯,蒙过年只
会立花杆。汉过年点花灯,蒙过年只把花杆立花场。上方的花杆
远又远,上方的花场宽又宽,隔着三座山。(女)现在亲爱的老人
家把花杆立在花山场,把花杆立在花山坡。(男)要等到哪时我们
才会有机会认识?来对唱?来对唱? (合唱)花杆上挂着绿色的
布,花杆上挂着红色的布,要什么时候我们才唱到高兴的歌?’’
青年男女对歌,有的只许在女方家对唱,而不准外出,但内容不
拘,即使父母在旁,谈情说爱的内容也可以唱。有的在家中对唱
时,老少均可参加,但歌词内容只能是赞扬对方品德,询问对方
家庭生产生活情况等。谈情说爱的内容只许到外面去唱。解放
后,他们赋于传统歌曲新的内容,歌唱共产党的英明和对新生活
的热爱。 .

芦笙舞是苗族独具一格的舞蹈,有单人舞、双人舞,集体舞
等。仅金平苗族的芦笙舞曲就有72调,还有《走步》,《猴子掰包
谷》,《苍蝇搓脚》等套路。基本动作是低姿势旋转,屈膝略有起

131
伏,双臂由两肩带动上下右左摆动。节庆期间举行的集体舞,几
支或几十支芦笙排在一起,由师傅领舞。边吹边跳。单人舞、双
人舞动作自由明快,腾空跳跃,旋转、滚翻,蹲跳、倒立等技巧
较高。芦笙舞比赛,多为两人吹着芦笙对舞,两人边吹芦笙边用
脚踢蹬,一方被蹬刭即分胜负。得胜者由主持者捧给一碗包谷
酒,把酒喝下,继续和新的对手比赛。平时,路途之中,劳作间
隙,也会吹笙起舞,以此来驱除旅途的疲乏,人生的烦恼。
民间乐器品种主要有芦笙,巴乌,响篾,直箫等。芦笙是用
6根长短不一的竹管插于木制的笙头中,管上有孔,管内镶有簧
片,每管一音,构成5声音阶的一组音。芦笙小的仅几厘米,大
的1米或3米余。低音芦笙,音色柔和优美,高音芦笙,音色刚
健清亮。芦笙随着吹奏者口唇气息的变化而吹奏着动听的曲调,
具有特殊的魅力。传说:古时,苗族和汉族同住在遥远的北方,
日子过得美满幸福。在一次战斗中,兄弟俩被敌人冲散,苗族逃
到大江边上,大江隔断了前进的道路。这时,有人急中生智,带
领大家砍伐龙竹编扎竹排,使大家安全渡过了江。因为竹子解救苗
族人民于危难之中,人们就用竹子做成芦笙,在迁徙中让精灵健
壮的小伙子吹着开路,招唤群众。

三、体育

苗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根据传统习惯及所处环境的
自然特点,创造出了许多与生产、生活有紧密联系的民族体育活
动项目,常见的有武术、爬花杆、赛马、打鸡毛毽等。 .一

武术有单人、双人和集体三种,有师傅传授。过去,多传男
子,现在女青年习武弄棍的也不少。屏边县自云区青年男女练武
之风很盛,节庆佳日是他们大显身手的时机。・f。 ‘,。 !

爬花杆、赛马是花山节活动中的重要体育活动。花杆又高叉
’+4


^、’

132
”、+
滑,需要臂力,脚力和技巧。

- ,

,。‘

赛马是对马及骑手体质、耐力,技巧的考验,优胜者通常受
到奖励,如果是未婚伙子,往往能够得到姑娘们纯洁的爱情。
鸡毛毽是节日期间广泛开展的一项体育活动,。有男子对打,
女子对打‘男女混合对打等形式。输的一方要被对方用拍子打屁
股或扭耳朵。拍子长30厘米,宽20厘米,呈手掌形,用料多用核
桃木,樟木或攀枝花木,鸡毛毽用3~8根鸡毛插在二厘米长的
竹节或子弹壳里加固制成,打起来“劈拍”作响。‘元阳县苗族的
鸡毛毽是用包谷的包叶叠成底盘插上鸡毛制成,以手掌为拍对
打。1982年在内蒙古自治区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
会上,-屏边苗族女青年陶莲珍、陶莲英表演了打。毽子”,为苗族
传统体育争得了荣誉。

’ *
..

.≯、・一 "’_ . .4。: .


o -
.。

?四、’工艺 -。’

’苗族传统工艺主要有织麻、蜡染、挑花,编织等。一:
织麻是妇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手工劳动。传统的服饰布料是
用自种自织的麻布缝制成。从种麻到成衣需要经过30多道精细的
工序。成熟了的麻杆割倒削去枝叶,小捆小捆地绑起来露晒,呈
现黄色时撕下麻皮捻成线,用草木灰水煮后漂洗多次,直到呈现

白色为止。麻线织成麻布,即可做衣裙。 ,、t

;:。蜡染是先用以竹片夹一铜片制成的蜡刀,蘸蜡液在白麻布上
描出虫,鱼、鸟、,花:草等花纹或几何图案,然后浸入蓝靛缸中
染色,再用水煮脱蜡,漂洗晒干后便出现白底蓝色花纹的图案,风

格别致i图案美观大方j J’一:, ...

‘i苗家姑娘七’T八岁就开始学绣花,她们用彩色棉线、丝线,
绒线在上衣,裙子、围腰及绑腿布上,随手刺绣出各种寓意深
刻,色彩鲜明的图案。图样花纹多取材于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物

。÷I
..,

133
象。妇女的盛装是刺绣、腊染工艺的精美结合。1984年5月,苗 .

族服饰图案参加“红河州少数民族服饰・风情・图案展览一在北 ・

京展出,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赞赏。民间普遍认为刺绣的各种花
纹图案是苗族的僖文字肌,如上衣托肩上的图案象征长城及城墙
上的炮台,城墙加上房屋图案,表示祖先原来住在长城内,一犬
・小垂在臀后的两条系腰尾上的图案,表示祖先原来住在城市,后
来迁到深山老箐,裙子下摆各色条纹表示迁徙中经过的山川河

流,蓝色条纹象征水浪,红色象征红河,白色象征陆地,黑
色象征黑河。黑条上的花纹,寓意祖先曾在此地定居下来,繁衍
后代¨.沁奠,。 二:

’、‘ .


编织主要以竹藤为原料编织背箩,坐凳,饭筐,桌子,雀笼,

‘提篮、簸箕、筛子等日常生活用品,工艺美观,经济耐用。此
外,还用麻线编织I=I袋,用竹子制作芦笙、笛子、箫等乐器。编,、
织品有的自用,有的出售,是男女老幼都会的副业生产。 ;

五、医 药 ‘

■ 。l
, r
・ ,

’.苗族魔公把巫术与草药相结合为人治病。r人们在与各种疾病
的长期斗争中,出现了一些专用草药给人治病的民间医生,他们
极其擅长治疗骨科疾病。河口县1962年一个姓熊的民兵在执勤中
手臂受伤,医生要做截肢手术,后经苗族草医治愈,不久就能干‘
体力劳动。.他们对感冒、痢疾,肝炎,肺结核,麻疹,.哮喘、抽
风、。风湿、毒疮等病症,也有疗效显著的土方。民间普遍以放。
血、,刮痧、拔火罐等方法治病。土方土法主要靠祖传,只传儿
子、媳妇。1950年以后,苗族地区陆续建立了医院、卫生室,医
药卫生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巫医和民间草医仍然不同程度地

在发挥作用。’.’ 。“

,,
u,

n’h


j i 一

一’

o 一:。

184


J●

第四节宗教信仰

一、原始宗教

多数苗族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鬼神和祖先,相信万物
有灵,认为天地间都有看不见的“鬼’’、“神’’主宰着。天旱j
天涝要祈求龙下雨或止雨。村边寨脚或林中大而老,枝叶茂密的
高大常青树,常常被当作囊龙树’’或“神树"加以崇拜。人死后
要请师傅“指路",历数通往祖先居住地方和迁徙的沿途地名,
使亡魂到达其祖先的发祥地。日常生活中的祸福病痛,生产好坏
都认为是‘‘鬼矽主宰着,触犯了鬼,就要受到惩罚。鬼无处不
有,无处不在,仅屏边县群众反映出来的就有一百多种,如“泥
土鬼’’,“石头鬼’’.,“火鬼"、“水鬼’’,“吊死鬼”、“饿

死鬼",“长发鬼"、“大簸箕鬼"等d在苗族群众的宗教意识
中,鬼是无形的,普通人不能与之直接打交道,祭鬼、赶鬼得请
魔公(也称“背马”)。魔公能说古道今,善唱歌,有的还懂得用
草药治病,是无教义、无组织,不脱离生产的祭师。人们遇有天
灾人祸,就求助他们来“消灾免难",魔公则以此敛财,往往
贻误人命。 .
t‘

苗族对祖先无限崇拜,每年农历7月15日是祭祖的日子.有的
老人平时吃饭也要敬献祖先,节庆活动更要备酒肉供祭。魔公在主
持祭祀活动时,也要先祭祖先,祈求庇护其祭祀活动顺剩进行。、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了许多祭祀活动,主要有
“祭龙黟,“祭田公地母”,“杀敬门猪”、“洗家猪"等等。
“祭龙"在农历二月初二至初六这几天举行。名为祭龙树,实则
是祭村寨保护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龙要先看鸡卦,
鸡卦好,祭一天,不好就要祭三天。祭龙期间不准动土,不准动

135
木,不准进山劳动,违反规定,就要罚酒罚肉,并另行开祭。祭
龙日杀猪宰鸡,也有杀狗的,献祭后大家分食,费用按户平均分担,
每户一个男子参加。 “祭田公地母’’,农历六月二十四杀公鸡
献田,杀母鸡献地,祈求田公地母保佑雨水均匀,五谷丰收。
“杀敬门猪"不定期,但都是在夜间举行,目的是祈求六畜兴
旺,避免牲畜遭瘟。一般是选一个自家母猪生的比较健壮的小仔
猪,在尾巴上作个记号,择日宰杀献祭。祭时关闭大门,请同宗亲
友参加,忌外人闯入。猪肉煮熟敬献门神后,一餐吃完,不能剩
留,不准讲汉话,如果有人讲了要重做。主持人念保佑词时,所
有参与人的名字都要念到,从敬门猪祭祀的摆法可认出是否同宗
同姓.“洗家猪",是母猪生第三胎以后,为祛除家中瘟神病魔而
举行的祭祀活动。主持者左手端着盛有五谷的筛子,口中念到:
“咒给竹,竹受竹断,咒给树,树受树折,咒给山,山受山垮,咒
给岩,岩受岩裂;咒给太阳,太阳受,太阳带过山,咒给风,风
受,风把病菌扫进洞,不给动物知。”

二、天 主教

+.部份苗族信仰天主教,全州有苗族天主教徒4,000多人,但无
专职神职人员,只有不脱产的修士4人,修女2人。屏边县1985
年统计有2,60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多数分布在新华、和
平.白河,玉屏等区、镇。据有关调查资料,天主教是外国人从昆明、
文山县传过来的,1931年以前就传入屏边,并在屏边苗族地区盖起
了教堂。外国传教士向当地地主买了几座山,最初规定只要信教就
可以到他们所买的山上开荒种地,不交地租,入教祷告时,还发
给一个小面包。但一人信教,全家老幼都得信教。当时屏边和平区
有7所教堂,其中岩峰三个村子就有两个,近三分之二的农民信
仰天主教。后有一个青年因学习外文及天主教教义较好被送去“升

136
学",一直没有回来,很多群众从此不信教。岩峰村原有一个外
国神父,两个教长(本地人),1947年外国神父被万宝邦赶走,
两个教长从此放弃了宗教职业。解放后,天主教的活动只在极少
数群众中进行,1966年举_1976年天主教活动由公开转入“地下”.
1978年后宗教政策贯彻落实,宗教活动又正常地开展起来。

第五节著名人物

一、熊国祥
熊国祥(1906一一1966),又名仁贵,屏边县湾塘区人,共
产党员。幼时家境贫困,未曾识字。1948年1月参加屏边自发组
织的农民武装,与国家党政府进行斗争。斗争失败以后,积极寻
找共产党。年底将党组织派出的部份党员引进屏边,以五家乡木
戈底一带为据点,开展地下工作,经常充当向导,深入大马底、
石朵坎、高桥等13个村寨宣传发动群众,建立农民翻身会和民兵武
装。194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屏边县东区副区长,民族
事务委员会主任,副县长、县长、红河州副州长等职。

二、康永生

康永生(1944年一1979年2月),苗族,’云南省屏边县白
云乡马崩笼村人。自幼在家从事农业生产活动。1965年10月参
军,在楚雄军分区担任战士、班长。196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
党。次年,调永仁县人民武装部工作。1979年2月,在一次实弹
军事训练中,民兵李荣生由于精神紧张,把手榴弹投在自己的脚
下,他慌忙跳入战壕里隐蔽,脚又将冒烟的手榴弹带入战壕内。
康永生见状,纵身跳入战壕里,用自己的身躯挡住了弹片,保护
了战壕内的组训科长熊宗华、武装干部姜文明及李荣华,康永生
不幸牺牲,’云南省军区追认为一等功臣。 , 。一“’,一

1'37
第四章壮 族

壮族,汉晋时为“僚”,“濮”中的一部份。全国统称为“壮族"
之前,红河州壮族有“布侬’’ (侬人),“布雅依"(沙人)、
“土僚"、“土人?等称呼。“侬人”多分布在开远、蒙自,屏
边、河口等地。“沙人矽有“自沙人"、“黑沙人”之分。多分
布在金平、河口、泸西等县。“土僚"分别称为“花土僚”、“白
土僚".“黑土僚"。多分布在个旧、蒙自、开远、元阳等市县。
据全国第三次人1:I普查,壮族有64,285人,1985年增加到
75,901人,占全州总人I:1的2.26%。个旧市12,109人,分布在鸡街
区的沈家庄,白马寨,大小棚旧、关口,大红地、弯子、阿乃寨,
阿乃寨中寨、上下云龙,小芭蕉,沟边,龙潭、红寨、小石岩、
兴业寨、哨上,岳家巷,海边寨,沙甸区的团坡,大屯区的王林
寨,小寨、小王家寨、太平庄,倘甸区的下甸中,贾沙区的普洒
河、普洒河小寨、普洒河新寨。开远市8,120,分布在中和营区的
汉木白、对门山、小新寨、格勒冲、锅铲坡、小龙潭。蒙自县
29,194人,分布在多法勒区的多法勒、碧云、余家寨、落龙庄四
个壮族乡,新安所区的大新寨壮族乡,草坝区的波黑、,十九村,
假邑村、棚勒、伍家寨,雨过铺区的芦搓冲、田心、小寨、三家,
十里铺区的姜家寨、高家村、胡家寨、马头寨。元阳县3,074人,
分布在新街区的聚起,牛角寨区的肥香村,黄茅岭区的戈它村,
大坪区的马店村。屏边县2,804人,分布在白河区的老二寨,白虎
寨,汤东、竹棚寨、核桃寨、溜马滩,热水塘、三家,和平区的
大河边,新华区的它站泥,半坡、倮尼下寨,滴水层区的下腊梯,
湾塘区的五家寨。弥勒县4,091人,分布在朋普区的新寨、红坡、

13S

_

龙治、歪者山,江边区的底泥沟、洛洪沟,小中寨,新塘、中寨,
东山区的细所、水田,老寨,水尾,吉山区的上下杜来村。金平
县4,346人,分布在城关镇的三家,勐拉区的小铜厂、荞菜坪,者
米区的下新寨,巴义,小翁帮、坪寨,巴哈,勐桥区的桥头街,“
茅草坪、小者兰、麻栗寨,四角田,马批邑,五家衣,卡房、田
头,乌龟滩,十里村区的热水塘。河口县10,133人,分布在桥头区的
新安寨,轿子山,红石岩.新寨、中寨、柑子树、老对田、翻坡、上木
城,城关镇的马多衣上下寨,国营橡胶农场的坝洒农场,南溪农
场、河口农场、蚂蝗堡农场。泸西县1,730人,分布在永宁区法衣
壮族乡的大小中寨、水头、,小兴寨、小阿峨,小法衣。建水、石
屏、绿春、红河等县有少量居住。1984年在开远、蒙自,弥勒、泸
西、屏边、元阳,河13等市县的13个区内,建立了13个壮族乡(小乡)
以及1个苗族壮族乡,1个瑶族壮族乡,两个傣族壮族乡。

第一节经 济

一、社会形态

历史上红河地区的壮族多居于彝族、哈尼族、傣族、壮族土
司领地。红河以北土地比较或高度集中,地主阶级残酷地剥削压
迫农民。如蒙自县壮族聚居的多法勒区有95%的土地由汉族地主
黄小四等占有。个旧市的小芭蕉全村50多户,可耕地1,900多亩,
水田,早地各半,水田全部是蒙自,个旧的地主所占有,剥削量
达7.O%,年景好时粮食收成仅够吃I至2个月,收成不好时只落
得点稻草。该村的高家义,租30公斤谷种的田,每年要交租675
公斤。为维持生活,全村靠割草扭“草结"到鸡街、沙甸出售以
维持生活。红河以南壮族地区,民国时期就把土司改为区、乡建
制.领主经济仍不同程度地保持着。据1956年元阳、金平,红
139

河、绿春4个县的调查,地主。富农占总户数的7r.5%,占有耕
地37.5%。地租通常是产量的50%至70%,高利贷年利率高达
100%至300%。除此而外,还有众多的无偿劳役和“买青苗",。
1。

“买秋谷"等盘剥农民的手段。 。一。。:,
‘红河以北的建水、石屏、开远,蒙自,个旧、弥勒、泸西等
市、县,1952年全面铺开土地改革运动。屏边县的壮族地区,由
于社会经济发展与坝区有一定的差别,、又与暂不土改的红河以南
地区接壤,根据“关于边远缓冲区土改的八项政策规定",只没
收地主的耕牛,农具等生产资料,不搞浮财,。不追底财。1956年
红河南岸包括壮族地区在内的广大农村以和平协商的方式土改,
对领主、地主的财产和房屋、农具、粮食、底财、浮财一律不
动,多余的大牲畜加以征购,分配土地时留给与农民同样的一份
土地,富农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和其他财产一律不动。广大农
民通过土地改革分得了土地,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二、经济结构

壮族多居住在河谷平坝的临水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农产品以
水稻、包谷、薯类为主,经济作物有香蕉,菠萝、甘蔗、烤烟、
花生。生产发展水平与汉族大体相同。男女都参加劳动,一般的
犁地、耕地等较重的农活由男子承担。30多年来,・全州壮族的生
产,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逐渐走向
富裕。。 。
. :’¨‘。 :

蒙自县多法勒区总面积60.g平方公里,‘1985年有3,760户i
19,525人,其中壮族14,608人,占总人口的75%0农业人日占全
区总人口的98%。1980年在八家人村试点实行土地承包责任翩,
1981年在全区普遍推行,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1984年推行科学
种田,同年4月以余家寨壮族种田能手王佑昌为首成立了水稻栽‘
140

。 ,

培研究会,获得了7项科学栽培试验成果。 (1)杂交高产栽培
技术;(2)引进优质稻米“涟香一号秒种植试验获得成功’
(3)总结大荸荠生产规律和栽培技术, (4)引进水稻良种进
行试验、示范获得成功,,(5)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早春蔬菜效益
显著, (6)引进试养良种鸭在本地安:家落户,推广繁殖,
(7)从外地引进无籽西瓜、芦笋种植等。农民科学研究会的科
学种田活动,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建国初期,全区的水田灌溉面积只有2,000亩左右,经过国
家投资建设长桥海水库,修建工农大沟,灌溉面积达到1.9万亩。
1985年,全区耕地面积33,057亩,人均1.7亩。其中,水田面积
18,556亩,早地11,605亩,.雷响田1,476亩,水浇地l,420亩。
1985年粮食种植面积23,225亩,虽然比1978年种植面积减少将近
一半,但粮食总产量达1,000万多公斤,比1978年的8109/公斤增
加191万公斤。其中,稻谷18,511亩,比1978年少种5,067亩,总
产量却达704万公斤,比1978年666万公斤增加35万公斤,在1978
年人均454公斤的基础上每人增加46公斤。1984年全区推广杂交
稻达70%以上,1985年除完成公余粮任务240.8万公斤以外,还
交售50多万公斤的超购粮。除种植稻谷和包谷、薯类等杂粮外,
还有经济作物甘蔗、‘花生,晒烟,莲藕,茨菰、。大荸荠和蔬菜
等。‘1985年各种经济作物的面积0产量和1978年相比,增减情况
如下表。、㈡’ .一_‘t ,.t, ,::::

j.饲养猪、鸭,・牛,鸡,鱼是主要的家庭副业。1985年生猪存
栏数15,482头,比1978年的II,230头增加4,253头'牛1,970头,’
比1978年的I,559头增加411头,鸭60,000多只,比1978年增加
57,000多只j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饮
食业的发展。1978年只有公社办的养殖场-苗圃场,制药厂,加
工厂和农机站等12个,1985年发展到区办、乡办,村办的酒厂、
砖瓦厂、米线厂,铁工厂等企业58个,职工人数从99人发展到
344人,收入从1978年的6万元增加到1985年47..35万元,增长将
作。 勃 擎 1985年比1978年
1985年 1978年
.,‘狰 类 位 增减情况(%)

甘 面 积 亩 8.791 969 2.882

蔗 产 量 万公斤 1,425.415 210.2 1,215.215

花 面 积 亩 1,158 2,183 —1624

生 产 量 万公斤 5.365 17.66 —12.245

晒 面 积 亩 764 746

烟 产 量 万公斤 5.265 5.265


面 积 亩 159 .159

荠 产 量’’+ 万公斤 3.5725 ・3.5725

+.莲 面 积 亩 361 261 100

薹 产“量 万公斤 6.3175 4.5675 1.7482

茨 面 积 亩 130 130

熬 产 量 万公斤 2.275 2.275

蔬 面 积 雨 1,920 ;
529 139

菜 产 量 万公斤 72 19.65 52.15

近8倍。全区各村都通了电,除边远的个别自然村外都修通了公
路,27个社通了汽车,通车里程达30余公里。全区胶轮大车34
辆,比1978年减少55辆,但人推、牛拉、马拉车辆发展到960辆,・
比1978年增加896辆,大小型拖拉机110台,比1978年增加65台,
汽车6辆,一比1978年增加5辆。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了城乡物资
交流。1978年全区个体工商户还是空白,到1985年发展到42户’、
从业人员62人。1981年开始组建的五、六个人的修建组发展成为
80多人的建筑队,可以设计承包现代建筑的施工,建筑业的收入
1985年达40多万元。50年代初期全区只有100多所瓦房,其余全
是“土掌房",1985年几乎全部更换为土木或砖木结构的瓦房o
1985年全区总收入为742.65万元t比1978年的273,sT元增

;49
加468.83万元,总支出为209.84万元,比1978年的120.84万元增
加89.36万元。1985年全区农村经济纯收入为508.96万元,人均
265元,比1978年183.86万元增加325.10万元,在人均107元的基

础上每人增加158元。

单 1985年比1978 1985年各业
备业收入 1978年 1985年

年增减(%) 所占比重(o/)

总收入 月兀 273.B 742.65 171.24

1.农业收入 力兀 269.73 631.60 134.16 85.5

(1)种植业收入 力兀 159.70 464.60 190.92 ,.


73.56

’(2)林业收入 月兀 0.51 0.30 一41.818 ‘0.05

(3)牧业收入 月兀 10.49 157.50 140.14 24.94

(4)副业收入 力兀 98.孔 8.ZO —91.69 1.3

(5)渔业收入 力兀 0.24 1.oo 9.44.83 0.16

2.工业收入 月兀 2.00 S7.10 175.5 5

3.交通运输业收入 月兀 17.40 2.34

4.建筑韭收入 。口兀 40.5 5.39

5.商饮服务业收入 力兀 1.50 0.2、

8.其他收入 万元 2.07 15.00 627.64, 2

弥勒县南盘江沿岸东山区铺龙壮族乡(9个自然村),1985
年有144户,953人,粮食总产量31.3万公斤,全年总收入28.3l
万元。除提留外,净收入为26.97万元,人均281元,比1978年的
91元增加191元,增长2倍多,粮食在1978年的基础上人均增加
129.5公斤,达301.5公斤,高于全区经济收入人均223元、吃粮
277公斤的水平。 .。


’壮族人口占804的个旧市鸡街区小芭蕉乡,除粮食外,还种
煎甘蔗,烤烟、油料及花生等经济作物。1985年全乡人均纯收入
为320元。其中小芭蕉村199户,1,129人,已拥有手扶拖拉机36

143
台、小马车和小板车150辆、摩托车2辆,汽车1辆,碾米机3
台、’电动水泵站2个。还出现了一些经商户和运输专业户。经商
户高家义,除从事农业外还开办一个代销店,全年收入3,500元,
人均口粮达250公斤。运输专业户高增荣,用拖拉机运输,全年

收入3,OOO元。

’三、生活方式.’

‘,(一)饮,食 ,

壮族主食大米,包谷次之。糯米饭团,糯米粑粑、汤圆、蒸
糕,酸笋、酸鱼等是人们喜爱的食品,其做法与汉族大体相同。
过去,大多数不吃狗肉和牛肉。节日和婚丧大事时,’’常以天然植
物染料制作红,黄、绿、蓝等各种颜色的花糯米饭。每逢祭龙、
中秋节或嫁女儿时,要做三色糕,用糯米和紫米粉合蒸,每甑糕
内放三层糖,再染成三色或四色.还喜食用大蒜掺拌的生猪肉片,
生猪血及生拌凉菜(白菜、莴笋等)。。屏边和河口杀鸡时,将鸡
血掺拌大蒜、辣椒、盐、五香粉等佐料食用,称“辣白.旺’卫。妇
女善腌酸菜、卤腐、菡头、甘露子、大头菜,萝卜条,面酱,红
薯叶酸菜、香椿和萝卜丝腌菜等。宴请宾客时,多数人家能自做
“猪八碗”,如酥骨、干肚,薄片、扣肉,条子肉、肋子肉,7肉
干巴、酥肉等。元阳县姑娘出嫁和喜庆吉目的筵席上少不了・碗
豆芽菜,其意表明人要象豆子萌芽一样发展起来。盖房子背土筑
屋顶的时候,少不了●碗水豆腐和煮熟的老鼠豆舂细后拌生苤菜
根作成的凉拌菜招待客人,认为缺少这碗菜,房顶就会开裂。.很
多人家养蜜蜂,蜂蛹当菜吃,蜂蜜当做糖,蜂蜡在妇女做针线时
抹线用。金平善于用大米做卷粉、卷筒、米糕等各种食品,用草
灰水浸泡糯米包成棕子食用,剐有风味。酒是不可缺少的饮料,

有普通白酒和米酒两种。

’。‘

。,‘

一 、● ‘4I

;I-■E,●_f}h

, (=)服饰 ‘

过去普遍穿用自种、自纺、自织的土布。男子多着青布对襟
上衣,阔边大裤,青蓝帕缠头。“土僚"女子上着青色圆领斜襟
短衣,胸腹系绣花方块花巾,下着长裙。袖口:+裙边部以白布镶
边。束发缠头并以黑帕覆顶,耳坠银环。元阳县称“土僚"的未
婚女子,头上包着两头对褶的绣花青布包头,花边搭在头顶。已
婚妇女头戴镶着银泡的条箍,左面搭配银泡的黑帕覆顶缠头。身
穿斜襟短上衣,绣花长袖,胸襟绣着壮锦图案花边。臀部围着一
块左右拼着红布条边的长方形围腰。 “沙人"老年妇女着斜襟上
衣,下着宽边大裤,缠头。少妇则着白色圆领斜襟阔衣,领边袖
肘以黑布镶围,下着大脚裤,穿尖顶圆口花鞋,头缠黑帕。也有
下着长裙的,但不加褶。金平县称“白沙人"的妇女,穿蓝色斜
襟镶边收腰上衣,下穿长裤。“黑沙人黟多与当地傣族通婚,穿
对襟细袖紧身衣和统裙。 “侬人".女子上穿无领斜襟黑短衣,衣
襟、衣角、袖口均镶有纽扣和绣有花边图案,下着细褶圆裙,穿
尖顶口绣花鞋,挽发于顶,并插以簪,以宽约16.7厘米许的黑帕缠
裹,再以小方块挑花或绣花头巾覆顶。无论何地何支的未婚妇
女,昔时都有束胸之俗。近几年大多数青年妇女除了戴头巾和围
腰以外,穿着已与汉族妇女一样,衣料也由自织土布改为化纤,

呢j丝绸之类。
‘1

;,


}t
●.

居住 .。 .,

. 壮族除一部份居住在半山区外,大多居住在河谷或平坝的临
水地区,村寨四周竹木成荫,郁郁葱葱。现今居住边远地区的
‘‘‘沙人力;搿侬人’’,少数仍保存“吊脚楼胗的房屋形式,如金
平壮族多居草舍竹楼,与傣族住房相似。“土佬∥因居住地区长

145
期稳定,多为土木结构的两耳三间的楼房、平房或四周筑围墙建
成四合院,堂屋、卧房,厨房、畜厩分设。建房选址、挖地基,
上梁都要择吉日进行,并杀鸡献祭。现在,无论坝区和山区,大
多数人家都以汉族住房的形式建起了土木或砖木结构的瓦房,不
少人家更换盖了钢筋水泥结构的新式楼房,史籍记载的“干栏"
式竹木吊脚楼已很难看到。

第二节礼 仪一。’^1
_+H

一、婚姻

壮族实行一夫一妻的氏族外婚,同姓不同宗可以通婚。过去
盛行媒妁之育、父母包办,早婚现象很普遍,一般十三、’四岁即
由父母包办订婚。订婚由媒人把奶银钱、酒菜及孝敬女方父母的
衣服和给姑娘置办的衣服、首饰送到女家。成婚时,向祖宗献
饭,拜家堂,告祖宗,婚仪与汉族相同。入赘婚俗称“上门’’,
礼与娶妇同,但仪式从简,不要男家聘礼,由女家酬客宴宾。有
“转房’’婚俗,’但仅限于兄死嫂转为弟妻,今已少见。长期以
来,盛行婚后“坐家",女子婚后即回娘家。“坐家"期间,男
女双方有社交自由,但行为必须在父母管教下进行,待怀孕或生
子后才开始到夫家长居(逢年节和农忙时节,可由丈夫或其弟妹
接回来短住)。若是三,五年仍不孕,但弟妹已长大结婚,‘就得
“落夫家”,反之则改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 “坐
家”的时间已大大缩短,约三,五个月甚至个把月就能与丈夫长
久同居。个旧、蒙自、开远等市,县称“土佬’’的壮族,“坐
家”的习俗已有改变,‘婚后即落夫家。男女青年也有自由恋爱
的,凡赶街子或节日,通过对唱山歌,抛花包(刺锈的球形香
袋)等方式进行择偶,但即使双方情投意合,也须征得家长同意
146
并通过“合八字’’方可成婚。结婚时,‘‘土佬’’和“侬人’’盛行
水泼新郎, “沙人’’则盛行水泼媒人。接亲之日要挑粑粑去新娘
家o“侬人"拜堂时长辈要为新郎、新娘起结婚名.以后公婆呼
媳妇的结婚名,岳父母呼女婿的结婚名。 。

开远、蒙自的“土佬刀请媒说亲,第一次就要带酒肉,俗称
.“打狗菜’’。订婚称“吃水酒”,结婚则称“献饭’’。接亲时,女
方大门紧闭,男方陪郎要从门缝中塞“红包",并送“姑娘鸡"
才开门。“姑娘鸡’’当日宰杀以招待客人,酒筵持续到次日天
亮,边吃边唱。次日,女方家仍招待迎亲人,但有饭无菜,必须
唱“要菜歌黟才送出来。饭后迎亲人接新娘上路,女方家要送
“晌午",其中必须有一块猪头肉。新娘到家要给“进门钱",
门槛上放一根扁担,以示新娘从此就要挑起一家人的生活担子。
大门的两边放“弯刀"或弓箭,新娘用随身带的花伞挑开,表示
新娘的机智勇敢。金平、河13、元阳的“侬人黟,“沙人",订
婚叫“吃小酒"。结婚头天,从小与姑娘相处很好的女伴,各自
从家中带着炒黄豆,炒蛋饼送到新娘家共餐,陪新娘边吃边唱。
弥勒地区互相认识并建立感情后,由男方家请媒人到女方家求
亲。女方父母同意,就把姑娘的生辰交媒人带给男方家。如“八
字"相符,男方家请算命先生择算吉日,由媒人转告女方家,女
方家就忙着给姑娘做嫁妆。结婚的头一天,男方家选一个伙子代
表新郎,一个姑娘和两个年纪较大的男子挑着酒肉到女方家接
亲。吉日早上,女方家把亲戚都请到家中吃一顿“嫁囡饭”,然
后从其中选出男女各6人送亲。姑娘到了男方家并不和新郎同
房,而是跟前来送亲的6个姐妹住在一问屋子里。第二天和新郎
到酒席上敬酒,第三天回门。待来年栽种季节,由新郎亲自到岳
母家领回新娘,从此夫妻才共耪田园,长久合一。个旧地区结婚
的年龄一般不超过20岁,18岁前父母就为他选择对象,也有自由
恋爱的,但必须征得父母同意,先请两个媒人去“说亲秒,叫
., ?
j。~ .

。.147
“讨话’’。媒人第二次带着两块肋骨肉(又叫“讨亲菜,,)和
酒,菜等到女方家要生辰八字合婚。合婚到正式拜堂,要有三次
’ 。’

礼仪:
包小婚t合婚中认为男女无“相克"之处,就包小婚(订
婚)。男方给女方送“小水礼",一般送酒7.5公斤、半头猪、
大米77.5公斤、礼银160元、奶银66元、两个长头土布以及首饰
等。订婚后,每逢节日要给岳父家送礼物,如端午节送糯米:‘中
、’

秋节送月饼,春节送肉和粑粑等。 ・‘

包大婚:双方家庭通过媒人商定结婚日期。婚期决定后检查
身体,领取结婚证书。婚前半年内,女方根据男方家庭经济情况
。●

要“包大婚"的礼物,钱多少不定,但要求带六字,如260等。其

他还要有如一头猪,一驮米及够办酒席的酒和菜、几套衣服及鞋

子、银手镯、双股圆腰后链、银“蓝丝”针筒,管头等。如果男 肠
方经济情况好,女方则要金戒指和耳环等。包大小婚都要请客,?
送去商定好的礼银,’作为准备女方的嫁妆如双人床、垫盖用品: 一

箱子,衣物等。

,’

结婚;婚期前上天男方家要“过礼力,即送一头猪,挑一份
“水礼",包括糕点、茶,酒、小菜钱、新娘穿的红绿衣裤等。
“过礼’’后第二天举行婚礼。男方新郎、媒人及陪郎骑马到女方
家时,要有人出来迎接。拜天地后,女家摆出鸡、鱼、肉三碗菜
招待,意为鸡飞鱼走,吃完后就起身返男方家,嫁妆也跟随送
走。过去,新娘坐轿,解放后改为步行,80年代以来盛行坐马
车、拖拉机和汽车。男家f-j口以席子铺地,门槛上放一马鞍,新
郎新娘未跨鞍前,请“撒帐"先生口念“退马车"的口诀,边念
边用五谷,稻草、铜板向四方抛撒,谓之“撒帐"。大门口用桌
子摆一杆称,一斗米,米上放剪子和尺子。撒帐结束由两个未婚
的姑娘把新娘接到新房;新郎则先站在房门口,用扇子敲新娘三
下象征夫权。另_女子用一个装着七星灯的筛盘放在新床底下,
七基灯要连续点三关。当晚,送亲的陪娘在新房同宿,新郎只能
到别处就寝。第二天,新郎新娘同拜天地,祖宗、父母及亲戚长
辈。拜后,长辈要赠送首饰或钱,壮族叫作要“要板凳钱纾。
寡妇再嫁由自己作主,但改嫁前要向婆婆说明,由婆婆去
“敲,,男方的礼银,说定礼银数目。嫁时只能带走平时的穿着。
去男家时,有个别的村不能让人发现,如被发现就要罚钱。有的
不举行婚礼,只请亲友吃一餐饭就算结婚。 .

:一。i:。,”。,.二、,.家,譬.~.。。
壮族由一夫一妻组成家庭,解放前有个别多妻情况。家庭内

多喜三代同堂,儿子婚后有能力的另盖新房分居。父母习惯留最
小的儿子在老屋安家。小儿子有孝养父母及继承祖房的权利和义
务,其他财产则由全家儿子平分。妇女和男子作为家庭中的成
员,共同操持家务,在生产劳动中男子多承担耕犁和修房盖屋
等,妇女多担负插秧、运肥,除草、种棉、收棉,纺织及饲养畜
禽等。’ ,
・+
r』4 -“

r一壮族的家族观念较深,只要打听到祖辈弟兄们居住的地方,
再远都要去攀亲联系。最先立寨的姓氏受到尊敬,+该姓的长辈常
被推举为村寨的。长老”;主持调解民事纠纷和全村的祭祀活动。

1 ’

d=、节,日
、 U11

。’春节被壮族视为一年之中的大节。腊月中旬即修路和打扫房
屋、采办新衣。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近似汉族的“送灶黟。小年
之后,家家户户开始筹办节日食品,杀鸡宰猪,做年糕,泡米花
糖,河口一带还要包粽粑。,大年初一,争先恐后地挑新水,边走
边拖着草扎的象征牛、马、猪,鸡等的头,口里模仿六畜叫声,
以求“六畜兴旺”。有的地区初一清早祭祖后,要让儿童读一会
书,家长拨弄一下算盘,妇女则拿少量肥料、,谷种撒到田里,以
示新年百业兴旺,生计有成。河口县居住在红河和南溪河畔的多
为,黑旗军’’的后裔,正月二十九日还要过“小年",又叫“吃
立节"(壮语意为过晚年)。相传中法战争时期,因战争繁忙不
得如期过春节,战争胜利后已是正月二十八,人们方补过春节,;.
共庆胜利。自称“侬人黟的每年到农历二月初一,初二要进行拜
年活动。
元阳县“故密给"节,每年过两次,第一次是旧历正月或二
月属牛日前十天,准备一只小母鸡,一只公鸡,一条狗,用山草
扎成草人,-并用红纸剪成衣裳穿上。由寨老抬着草人在前引路,
选择四个结实精干的汉子拖着猪,狗,提着鸡跟在后边,、沿着村
里的主要街道转一圈。把草人和拖的猪、狗等送到村寨东边固定
的石头或树脚下,搭起茅草房,将猪、狗、鸡等宰杀,拿去献
祭。第二次在旧历七月,属龙日将大路修好,属马日“打扫寨
子黟。这次祭祀除杀鸡代替狗之外,与上次祭祀活动相同。,祭祀
这天,凡是村里的农户都要派一人参加。肉食必须当场吃完,不
得带回村里。认为把寨子打扫干净,,把妖魔鬼怪驱赶出村,人畜
就会免受灾难,庄稼才会长好。一 .。

,“故密给”节这天,村里人要到寨子上边固定的树林里,在
选定的树脚下立起一块石头,杀猪祭神。献祭寨神的“寨主"需
选择五官端正,四肢齐全、有儿有女,夫妻双全的人担任。“老
祭主’’要先带领两个助手和其他6个人把树林打扫干净。猪头、
猪脚在祭祀时煮吃,其余的猪肉、糯米和白酒每户分一份带回家
里,认为是“密给"分给的洒肉,这一份酒肉各家都要留到种棉
花和开秧门那天带到棉花地头和稻田里去献祭。节日有孕妇或刚
死了人的农卢,只能在围墙外边等候,由其他人送出酒肉来。主
持祭祀的“老祭主"和助手在节日的头两天,必须到温泉洗澡,

150
不得与妻子同床,’七天前不准吃牛肉、狗肉、鱼等腥物。过节这。’
天,在划定“密给"的树林外放■盆香面水,凡进入场内的人,
先要用香面水洗手。杀猪烫猪的水,刮下来的猪毛j全部要挖塘
深埋,’如埋得不深,引来苍蝇,就认为这年村里的苍蝇蚊子会
多.当天,要搞“赶豹子’’活动,即由参与“密给’’的人中挑选
一名当“豹子",在吃饭之前、天快黑的时候,端碗肉给“豹
子’’二“豹子"抬着这碗肉提着一根火柴头正反绕三圈,众人便
高声叫喊,意为追赶“豹子”。当“豹子”的人当天吃饭后不再返
回和大家共餐,也不许出门串寨,否则就认为当年村里的人畜会
遭害。节期,家家户户都要蒸黄、红糯米饭,煮颜色蛋给孩子们
吃,还用松树砍成小马给孩子们拖着在村里跑。这天,外村人不
得进村,本村人不许上山背柴,当天早上不到水井洗菜,违犯
者寨老按规定处罚。节日期间互相请客,全村休息四至五+天。
男女老少穿上新衣,白天男女青年到山上对歌,晚上在村子里跳


乐作舞。 . .
1:

吃新米。每年在谷子收割前到稻谷黄熟后,各家自己选定吃
新米饭的日子。谷子成熟后,到田里选割四至六把稻谷背回来加
工成米,杀一只红公鸡,做水豆腐,煮熟新挖回来的芋头,抬到
供桌上献神及在饭桌上献老祖宗。去割谷子的男子要早起,吃饱
再下田,如饿着肚子割新谷,被认为当年全家要饿肚子。在往返
路上,碰到人不准答话。吃新米饭时要把出嫁的姑娘接回来。长
辈先吃一口后,其他的人才能去添饭。第一碗饭不能泡汤。一’j
.1“土佬满年"。个旧、蒙自等地旧历九月二十八日。为当年
去世的老人过“满年节’’。节日前,?老人的女儿同女婿要带着
鸡,酒回娘家烧纸、献饭,请亲友上坟献祖宗。过去,“满年
节"要连续举行三年,现在一般只做一年。“满年节’’民间有两
种传说;一是古时有一个皇帝,请壮族厨师做御膳。有一天皇帝
问他:“世上什么最甜?"厨师说:。“盐最甜.”皇帝一怒之下杀

151
7=7厨师,又另请了一个厨师。这个厨师做菜不放盐,皇帝闯厨
师。 “为什么不放盐?”厨师回答: “皇上说盐不甜,所以不敢
放。矽皇帝才知道杀错了人,就给错杀的厨师做“满年节’’。二
是古时有一个皇帝的妃子,是个土佬女子。有一年,妃子的母亲
去世。她选好启程的日子(九月二十八)回家给母亲送丧。皇帝
说: ☆天下雨,你回不去。’’妃子说h“再大的雨也要去。’’皇
帝说: “天要下雨,天要下雨。’’到了这天真的下雨了。据说,
后来每到九月二十八日这天都会下雨,不下雨也要阴三天,天不
阴,收成就不会好。。,


:. 。

四、道:德

尊老爱幼是壮族的道德风尚。每逢春节,清明,中元、’满
年,上祭等家族活动,出嫁的女子必须圆家看望长幼,不回家的
会被亲友耻笑,认为是失礼或有意怠慢长辈。路上遇到行人要抢
先让路,特别是见到年长的人,骑马的也要下马让路,见到老人
手中拿着东西,要帮老人拿。有事要赶到老人前面行走时,须向
老人说明后才能赶路。一般家庭中都有妇女孝敬公婆、替公婆打
扫卫生、打洗脚水等的传统习惯。有客人及女婿来家住宿时,主
人夫妇不能同房。女子生小孩时,父母及亲友要赠送营养品,帮
助送子女上学读书。对宾客热情接待,言行举止要求不失礼节。
但请客和婚丧“还愿"之风盛行,累累负债者有之。
.团结互助的传统至今未变。如遇寨中有人盖新房、办婚丧大
事,春种秋收缺乏劳力,大家都主动支援,出钱出力尽力相助解
决困难。元阳县的壮族住在半山区,同其他民族友好相处,引水
灌田都能主动相让。与高山区的民族广交朋友,逢年过节,相互
往来,客人返回时要赠送腊肉、‘糯米粑粑。壮族妇女用于染布
的蓝靛,用豆类,花生、大米与高山区的哈尼族和瑶族交换o

152
在栽秧、收割的农忙季节,高山区的其他民族也下河畔来帮助壮
族栽秧。

一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壮族人民中出现了一些团结致富
的先进农民。如金平县勐桥区桥头乡的廖志新,是全乡第一个首
先致富的农民。当选干部后,一心操在帮助全乡各族人民致富的
工作上。‘为了帮助从外地搬来大滩村落户的苗族群众致富,他做
通群众的思想工作,划出300亩地给苗族群众耕种。刚迁来的16
户苗族群众当时只有一头小牛‘、一匹马,无钱发展生产。廖志新
亲自到信用社为苗族群众贷款6,000元,‘又一家一户帮助落实发
展香蕉生产的计划,调来香蕉苗供应他们。他缪常和苗族同胞一
道睡地棚、啃木薯,向他们传授种植香蕉的技术。现在大滩村苗
族有牛15头、骡马16匹,还清了贷款,人均总收入达550元,人均
有粮食250多公斤。苗族杨玉、杨应两兄弟,1980年只有一口煮
饭锅,1985年各盖一幢瓦房,还买了缝纫机、自行车、收录机,
杨玉一次就购国库卷1,500元。
? 。’,。‘√.‘
“、

‘、. 。?’、. ’,。, ,:



: , 、 .,

: :

‘一
‘.。
五、‘丧.1葬‘ ,・~4. I’一‘

’ j

t’ ・・

一,。,

、壮族曾实行木棺火葬。旧志载: “土僚"“人死掘窖,置棺
于上,乱击之,名日击土鼓,三日舁出而焚之。刀“沙人耖“死
用薄棺葬,女媳盛妆罗立,日站场,毕,舁于野,焚而掩之。珂
“侬人糟粕亲死,素食麻衣,土巫卜朝火葬,不拘日月,岁终即
除:’’近代壮族普遍和汉族一样实行木棺土葬。唯蒙自称“侬
人一的分姓戴孝,如伍姓戴白帽,穿白色短衣,张姓包白头,穿
白色长衣,沈姓、陆姓戴麻布帽,穿麻衣;王姓,人死棺木横
停。,“侬人”入棺前要先用筛子筛灰于棺底,然后用手拍击棺木
查看灰有无异样痕迹,以断定死者魂魄是否离家归于祖宗处。死
昔的枕头,要用三角形的白布装进筛净没有谷稗的大米。元阳壮


153

族送葬时,长子肩挂装有谷子、稻花的黑布包,抱一只母鸡,跪
在棺前,头上放一把长刀,刀口朝内,叩头三次后把刀抖落在地
下看刀口方向,朝内表明死者不愿出门,还要继续叩拜,朝外说
明死者已无牵挂。死者子女直至下葬后一个月内都要反穿孝衣。
下葬后的第三天和第三十天要杀鸡到坟上献祭。河口“沙人"死
三年以后,要择吉日从棺木中把尸骨捡出来,装在瓦缸中重新安 .

葬。弥勒的壮族人死,即敲起铜鼓,村民听到鼓声,便知死讯。
女人死,须待娘家主要亲人到场方装棺木,来者携祭帏、猪羊
等。男人死,只须其同胞兄弟赶到即可入棺。冗沦男女死后入
棺,均以糯米面仿做成牛、.羊、房屋等置棺前祭奠,以供死者
“受用”。守孝之予,一年内不得理发、刮胡子。包头孝布只可
留为孙辈做衣服之用。・:, ’

’、
・j,,


_ 4
,一,

…●
一。+r一 ,一’L‘, i .

..
一 ,-

‘.、,j.}。 ’,j六,1,禁 忌‘

¨。, 1~

。,t .∥, 一。,

有关社交方面的禁忌:公公不能进儿媳妇的卧室。识字人不
敢给人写离婚书。有客人在家女人不上桌同吃。下一代不能陪同
客人慢慢喝酒。哥哥不能同弟媳随便交谈。
’有关生产方面的禁忌:阴历六月六日忌下田做活。五月份属
龙日不能挑粪,倒尿。开工建房要看历书。如果历书上有“不宜
动土"的意思,就另择青日。.o川。 ~,∥ ,.

t.?有关迷信方面的禁忌:春节忌说不吉利的话。正月初一不准
吹火,不准扫地,不得串门,禁止舂米。洗衣服和动刀斧,不准
外借东西。除夕前要还清借款和借物。不能坐门槛,不能用脚踩
灶台和火塘上的三脚架,+不能抬着锄头或戴着斗笠进家,不能攀
爬或砍伐龙山上的树木。 .

有关妇女方面的禁忌:结婚之家,孕妇不准看新娘。家有产
妇时,门上挂草帽一顶,暗示外人不能入内。出嫁的妇女回到娘

154

/f,tjJl
顶上盖新瓦。妇
服不能和男子的

语言文字

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全国壮语分为北部和南
部两个方言。红河州的“布侬"语(侬人话)属南部方言,“布
雅依终语(沙人话)属北部方言, “布僚"语(土佬话)同南部

方言比较接近。壮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根据史籍记载,壮族由
于长期和汉族密切交往。很多人不但“能习汉语",而且“知读
书”、“知向学",能使用汉文。十一世纪时期,曾有学过汉文
的壮族根据汉字的形、音,义的规律,采用汉字和两个字相切的一
记音记义方法,创造过一种方块字——土俗字。但仅限于宗教经
文、山歌和书信使用,没有广泛流传。1956年国家为壮族人民创
造了一种拼音文字的壮文,但红河州至今未推广使用,原因是大
多数壮族都懂汉语文。 ‘
j J-

壮文声母、“韵母、调号和壮、汉语对照表


声 ,,,

.,


,、 ■
b b 丫

d m以i p

.,
●.●

r l

by o~≯¨一
C 盯y ■羁.n。吣 y ,js.飞.:吣 盯 .

m 寻y


韵 。母

a[ae]ei o Coe3 u w

a1 ae e1 01 Ul W

au aeu ell itl Otl


aW 。.

im em 11eiD.tim
’’

am aem elT]ieITl ot21 o ・

an aen en ien in 012 oetl uen till wen wn, :,


ang aeng.eng ieng ing ong oeng.ueng ung—ng.


ap aep eP iep ip OP oep lieP uP’,。 ?々。

at aet et ret it ot oet uet ut wet wt。 ;.t

ak aek ek iek ik ok oek uek uk wk.,

ab aeb eb ieb ib Ob Oeb ueb ub ,

‘:+

ad aed ed led id od oed ued ud wed wd,,.{:

eg ieg ig og oeg ueg ug wg


ag aeg 。:,j+‘i!

调 号

X q h

l‘1 .

壮汉语对照

汉语 侬人语 沙人语 土佬语

吃饭 敬口 更好 真靠

喝酒 敬老 更老 若老

爹 博 点 呵布 t

15§ f
,棉一 阿棉
过 阿渣
,姐 .’ 阿娘
o¨
,帽衣. 罗极 :

。.
“哨衣 .罗沙‘
,协姑0 子娘。 .外7 ;德哇
i马 ’。 -盂 。!
√:. 。母
o。、. 0、., 。德思..r


。盖 德盖
,,
~ o ・,,-骂 . ,’德么 t’

・扁. .,德扁


家 毕毕茂。外马母强骂巴忍 ‘-拜然 嗄温
,p-}.1;一_。4P£ ;,
姑 勒
滇 宣

妈哥姐州利啦马.猪鸡狗鸭回我他一

棉剖刷毵哨廊挺底 底 背.姑哩溜 ,溜 勒


宋 .、宋

散 色
四 ‰ “
} 细 细
二五 r
宋散细哈 哈 贺

1-。

;。

∞:.
六七八、九十 . 磋减变够希 若赛变姑先 诲遮变高社
: 称“土佬’’的壮族,除开远市、元阳县的一些地区外,大多
数已不会说牡语。据在蒙自多法勒区余家寨村的调查,壮语消失
的时间已有上百年历史。蒙自县多法勒壮族聚居区,’50年代初

期,只有私塾似的小学1l所,-学生240A。1985年已建成交小4
所,初小19所,在校学生达到2,797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601
人,占93%。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有6个初中班,在校学生
569人,其中壮族学生501人,占学生总数的88%。毕业和在校大学
生17人,壮族大学生占90%,每万人中达8.5人。1984年还建立
了40余人的业余文艺宣传队。文化站设有电视室、阅览室(有图
书千余册),经常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河口瑶族自治县桥头区中.
寨村,有初小2所,学生2542,,,有大中专文化的10多人。开远
市革勒冲,由于地处边远地区一直没有学校(1985年村里才办起
了学校,在校生46人),在外村读书的学生已有高中生2人,师
范生2人,已有初中毕业生11人,小学毕业生42人,当教师的6。
人、工人6人、医生2人、干部1人。 一 .’

1985年全州少族民族干部中,壮族中计有地师级干部1人,…
县级干部8人、区(科)级干部45人,一般干部269入。专业技
术人员有380人。
’’

t.

二、歌舞 ,一

壮族爱歌唱,劳动余暇、喜庆节日,往往通霄吟唱。选择配
偶也由唱歌通情。壮歌分五言和七言两种,每首都是四旬。除一
些随编随唱的情歌、盘问歌外,还有不少优美的长篇故事歌。群。
众中流传的《蚯蚓的故事》、《凤凰花降猛虎》、《为什么壮家
的楼梯只有七台》等,情节曲折别致,生动感人。对歌分白天和
晚上。但调子不同,分散调和长调,散调可自由选择,曲调、声
调可短可长。白天对歌多在街头,路边和村旁,不拘形式:晚上
对歌在家里:唱前必有一段客气歌,表示对家中老^,的尊敬,同
时互探虚实。午夜前的对唱曲调较高,豪放而开朗,午夜后曲调
较低,语音拉长以示互相对未来充满信心,对过去的往事充满着
怀念之感。一些舞蹈工作者,近年来从壮族的宗教祭祀活动中按

158 一
集、整理出了一批具有壮族特色的民族舞蹈,如“铜鼓舞,,,
“马铃舞"等,很受各族群众的欢迎。 ‘




h 。

.!一j’’,。 。。三、工 艺,
. :

’’:.


妇女擅长刺绣,不描花样,凭心设计,随手而作。图案为花
草、鸟兽和各种几何图形花纹。有绣、刺、挑、织等多种手法,
绚丽多彩,精致美观。“壮锦"在国内负有盛名。壮锦上面绣有
花草,人物、.鸟兽等图样。风格别致的“点蜡幔",是著名的纺
织工艺品,它用蜡液涂画花纹,而后用蓝靛浸染,用水煮去蜡液
后便呈现出灿烂的花纹,俗称“蜡染"。泸西县的蜡染花布、木
器、野生芦苇编成的扫帚,蒙自的细花篾帽(首先把竹料入水浸
泡后再经过破篾、撕篾、起头,挟篾、铺纸、编织、收边、缝边
等20多道工序编织而成,帽面编有细花、方块花:竹节花等三
种)和四方背箩,金平县的竹藤编织和“沙人布",历来为各族
人民所喜爱。 .,・ ,

,-… ,。第四节、’宗教信仰



。‘ ‘:÷.j: , +.

j壮族崇拜多神和祖先。
崇拜的神灵主要有“土地公"。壮族认为“土地公"是一方
之主,是主管一切吉庆、灾难的神。50年代以前,每村都有土地
庙,每家每户要用红纸写上!福德土地之位’’贴在墙上祭拜,左
右再贴“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的楹联,逢年过节都要供
祭。对全村“土地庙’’的集体祭典更为隆重。春节作,“春祈",.
求土地神保佑当年风调雨顺,全村人畜平安。秋季要“还愿力谢
神,并祈求明年再得到神的保佑。私人遇到疾病难事“许了愿
心"的,也要到土地庙还愿。・..

159
。灶神"。住宅正堂屋的神龛桌上面,正面贴着红纸写的
“天地国亲师位",右面贴“祖先堂",左面贴“司命灶君神
位’’。人们认为,全家老小的言行举止都有灶神监察,腊月二十

四“灶神”要上天向更高的神奏明这一家的善恶好歹,正月初二
才由天上回到家中,故有腊月二十四“送灶”之俗。j ,
・.

‘“龙神”。壮族想象中的“龙神”与懈水神"已融为・体。 ●

村寨中往往有“龙山’’、‘“龙王庙’’。认为“龙主是一个呼风唤
雨的神,只有春秋祭祀龙神,才能得到风调雨顺的好年景",’
所以每年都有“祭龙"活动。’一般是农历二冉初三_“祭龙",叫
“陪龙会"。届时,由全村凑钱杀猪祭龙王爷。献祭后,一部份
猪肉分给各户带回家去,剩余的留在龙树下煮熟,第二天再搬到
” ・、・7
土地庙公房内,‘每户由一个男子合伙共餐。。
’“树神"。村前寨后,都要挑选二颗苍劲的大树奉为“树
神"(又ⅡLf“龙树"),对之甚为崇敬,不能用刀斧砍伐,连枝
叶也不能作柴薪,认为触犯“龙树”必有灾难。正月初二,大家
抬着猪头或鸡到“龙树"下烧“龙树纸’’。遇有难事或病痛也到
龙树下烧香供献,祈求树神保佑,二月初二“祭龙树"时村中生
儿子的人家要抬一甑蒸糕去供献龙树,然后再请大家吃,叫“爬
龙树",认为这样做后儿子“爬得龙树上得天"。生了女孩子的
父亲,二月初二负责挑水为“祭龙树"备用。结婚时,新郎在行
仪式前夕洗澡后,吹着唢呐到龙树下献糖果,蒸糕,放鞭炮。正
月初=,如有其他村寨的人从村子过路,就认为是“踩了龙

“+
头”,要交罚金烧纸挂红。 t

“牛神"。传说牛是从天上派来助人耕作的,所以四月初八
是“牛皇诞节"或叫“牛王节”。家家户户都蒸五色糯米饭,在
牛厩门前置桌摆好祭祀“牛神":祭后用一团糯米饭喂牛,以示
谢恩。有的在“吃新米饭"时先喂牛,次喂狗,最后人才吃。’
“祭祖先".每家正堂屋都设有祖先神龛,每逢年节宰杀猪、

160 ,
鸡等供祭祖先,一年中最隆重的祭祖活动是春节和“满年节修.
在壮族人民中,也有受佛教和道教影响的,在一些村寨中立
有“观音庙"、“玉皇阁",“关公庙"等。部份壮族正月(亦
在五月)祭“老人厅"。二月(亦有在六月初六或十月者)“祭
龙"(壮语叫“故密给")。“祭龙"的筹备和组织由全村各姓
成年男子轮流负责,每年派两户负责收捐款购买鸡。猪等牺牲
品。祭日,全村停止农事活动。外寨人骑马和戴斗笠者不得通过
寨心,一般人只能进不能出,村人以酒肉款待。习惯认为杀猪
?祭龙’’能使人畜平安,五谷丰登。三月祭雷神。栽完秧后祭
“田公"。谷子成熟吃“新米",割少许谷子做新米饭,新米饭
先要喂狗(相传谷种是由狗尾巴从天上带来的)。七月十四“接
祖",十五“送祖’’、祭“阴兵洞’’。八月献祭土地。九月过
。土佬满”年,有的过。叫谷魄”.十二月“送祖"、送“灶王"。

第五节著名人物一一沈玉龙

沈玉龙,壮族,1947年出身于河口县南溪镇大南溪村一个农
民家庭。生前是云南河口国营农场工人,1979年在对越自卫还击
作战中光荣牲牺,荣获“一等功臣"称号,并根据他生前的请求
被迫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越南当局推行排华反华政策以后,经常在我边境埋地雷、筑
工事、抓人行凶。1978年越南当局又大肆驱赶华侨,不断对我国
进行军事挑衅。1979年2月17日,中央发出了自卫还击、保卫边
疆的战斗命令,沈玉龙跟支前民兵连配属到边防部队某分队装运
弹药。在一次执行紧急插入敌后的任务中,他和战友们冒着瓢泼
大雨,攀越一座又一座的悬岩绝壁,及时把弹药送到阵地,受到
指战员的夸赞。
3月2日凌晨,沈玉龙所在排接受了抢运伤员的任务。在连

1 61

. 。
日下雨、泥滑路烂的情况下,他和战友们不顾生命安危。中午,
他们到了黄连山下的龙沙河,河上的桥被敌人拆毁,只有涉水过
河,几天的奔波疲劳和酷热的天气,大家都想洗一下全身的污泥
和汗水,但他想到伤员的安全,就对战友们说: “要争取时间,
伤员要紧!"说着就高举着躺在担架上的伤员涉水过河。就在这
时,炮弹呼啸着打来,一颗炮弹在沈玉龙身边爆炸,他晃了一
下,又猛挣直身体,紧咬牙关,双手托着担架。刚迈出几步,就
觉得肚里火辣辣地,低头一看,鲜血染红了河水,肠子拖在水
里,他强忍着巨痛,继续前进,直到战友王国生跑来接过担架
时,他才吃力地说: 以…“我不行了!别让伤员着水,快送上岸
’’
去l’’说着倒了下去……,. 一

162
、 “
‘l’ 。+’。


!, 3j

“:・ ・?・1

2;:’0’第五章傣
傣族与同一语族的壮族、侗族,水族,布依族、黎族同源于
古代的以百越”,以“文身断发"为共同习俗,而又相互杂处,
‘‘各有种姓7.秦汉时期傣族先民就已经生息在红河地区.唐代称
为“金齿’’o:‘“银齿",“黑齿’’,“白衣"等。“白衣没命
军"参加南诏军队进伐安南都护府,为今红河州境内傣族的一部
镶・;。},“》山_ 份。宋代红河地区称“白衣道",是东方三十七部的一个部份。
元代称“金齿"、“自衣’’或“百夷"b李京《云南志略》说:
,黑水以外,澜沧江以东,红河以北百夷最盛。’’1931年.《泸西县
志稿》第二册载:。……元初内与齐民杂处,男女青年布裹头,,花
饰化五色线,编竹丝帽…….’’又据《元史・世祖本纪》载: 口至元
十五年(1278年)夏四月丁丑,云南行省招降临安路自衣、和尼
分地城寨一百九所。”可见,今红河两岸傣族与其他民族交错而
居的状况,公元十三世纪以前即初步形成。明代沿称“百夷抄i
据清《临安府志・土司志卷》十八载,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
西南设大小土司委管,其任职世袭,其中就有亏容司、阿邦司
(包括曼车)。.清代后称“摆夷”,解放后统称为傣族,按居住
‘‘
地和服饰分别称为水傣(白傣),早傣(包括花腰傣)等。
一 傣族自称“傣",不同地方自称为“傣端’’,‘‘傣尤’’、
;‘‘傣尤倮”。.。“傣倮"。“傣泐”,“傣雅"’、“傣朗执、.“傣
亮"等。“傣端”.(即白傣或水傣),主要聚居在金平县者米
河、藤条江沿岸,与越南莱州的傣族有着密切的联系,明代设宁
远州,隶属云南布政司,州治设在今莱州。其他自称的都属于旱
僚。分布于红河沿岸,部份分布于弥勒、泸西,介旧、石屏,建
163
水的平坝区或半山区,与汉族、彝族交错杂居,生产、生活方式
与汉,彝无异。正如清乾隆《弥勒州志》载: “白夷性温良,依
水而居,平地而耕,读书,习近汉人。’’个旧市倘甸区石榴坝村
的傣族是从西双版纳迁来的。1985年人口有2,484人,占全区人
口的24.9%,但因居于坝区,与汉,彝民族杂居,现在已不讲傣
语。据70多岁的老人讲,他们的祖母辈就已经着汉装,讲汉话,
民国前只有妇女不缠足可与汉族相区别:’ ‘t 一1

1985年全州傣族人口为75,272人,占全州少数民族人口的
4.25%。弥勒县最多,主要居于竹元、朋普、吉山等区镇,有 _

19,862人j占全州傣族人口的26.39%,元阳县14,871人,主要 十
‘1

居于南沙、马街、新街三个区,占全州傣族人口的19.76%,金
平县13,380人,分布县内各区镇,主要聚居于勐拉区和者米区, ;

占全州傣族人口的17.76%,红河县6,619人,主要聚居在勐龙 1

区,占全州傣族人口的8.79%,石屏县6,089人,主要分布在冒合,
新城,大桥等区,占全州傣族人口的8.09%,建水县4,420人, 葛
主要分布在官厅、西庄、老里洞等区,占全州傣族人口5.87%;
个旧市4,064人,主要分布在倘甸、保和、贾沙等区,占全州傣
族人口的5.40%,泸西县2534人,主要聚居在午街铺区的雨洒乡,
占全州傣族人口的3.47%,河口县1,566人,主要分布在桥头,
坝洒等地,占全州傣族人口的2.08%;’绿春县l,547人,主要聚
居在骑马坝区,占全州傣族人口的2.06%,蒙自,开远、屏边等
市县傣族人口仅百人左右。解放后,傣族聚居区先后实现了民族
区域自治,1954年元阳县万漠建立了傣族乡,1984年全州建立了
傣族乡21个,布依族傣族乡1个,壮族傣族乡2个,1985年12月7日
建立了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随着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傣
族干部迅速成长,,1985年底,全州有傣族干部915人(含专业技
术干部586人),其中县(处)级干部3人,区科级干部36人,其
他干部876人.州内傣族人民富于正义感,热爱祖国,历史上为

164
维护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作出过贡献。1979年在对越自卫反击
中,金平县金水河傣族女民兵班被上级授予“十姊妹支前模范
i -一
班"的光荣称号。’.’:。
,…・, ::”,
~・“
I:0,¨、,+

:第一节、,经 济

j-’7|一,‘.~二j 1社会形态

r ,, ‘ 一

傣族社会经济发展在土地占有、阶级构成,生产分配以及政治
制度等方面都各具特点。’金平、元阳、红河,绿春等地直到1949年
。.还保留着封建土司制度,基本上属手封建领主经济。这些地区从
1382年开始,先后分封了大大小小的世袭傣族土司,封建领主经
济有了充分的发展‘弥勒、泸西,石屏0建水,个旧,河口等地
的傣族地区i生产力发展较快,很早就发展为封建地主经济。
7属于封建领主经济的地区,所有的土地,山林、水源等都为
土司所有。士司占有的±地分为两大类;一是土司直接掌管和经
营的,如土司的私庄及分给各级头人的矗薪俸田’’等,二是分配
给农民的懈份地"及“差役田’’√“开荒田”等。份地严禁买
卖。农民耕种份地必须向土司缴纳官租,平均每亩纳租谷60公
斤,有的高达200公斤。农民还必须按份地数量出“门户钱",
承担各种杂派,如向土司交纳猪‘。鸡、鸭、水果、.烧柴等,并按
时为土司运送物资,代耕田地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汉族
地区地主经济的影响,土司及村寨头人一方面把私庄及薪俸田出
租,租金为产量的40---50%,一方面手lj用权力强占份地,,凭借着
土地j耕畜、农具等优势进行雇工、租牛和高利贷剥削,剥削率
为20---80%0’。土司衙门的内部设置与社会发展相适应,o般都设
有太爷、新爷。郎爷等官职分管内政事务j。定期召开各级头人参
加的议事会,有自己的法律,监狱和武装a『金平县勐拉土司刀家

165
柱衙门内设文书、司爷,千事司理文牍,设总管一人管军事,谩
通办一人担任翻译一又设“刀们’’,“刀当"、“刀先’’、口刀
本”、“刀目’’、“刀格’’等六头目。搿刀们"管理行政,为六
头目之首, “刀当"管理武装, “刀先’’管理收粮、收款, ‘‘刀
本"为“刀们"的助理,“刀目’’管理祭祀和各种宗教仪式,
“刀格”负责交际。头目多由土司近亲担任。。土司和六头目组成
头目会议共议全勐政务。头目下设12个公职人员,负责通讯和担
任宗教仪式的助手。勐拉河坝分为一勐八寨,土司直辖勐,各寨 ,

则是土司叔伯兄弟的领地。各寨官(傣语称“刀曼黟)与土司组
成“寨官会议”,商议全勐重要事务。1922年虽然矗改土归
流"。但土司仍有征收田租和占有土地的权利。勐拉地区早期实
行按户授田的份田制。份田不准抵押。典当和买卖,山地自由使
用,农民只须用刀斧在将要耕作的土地周围砍一条线就属自己使
用了。1918年实行永佃制,农民耕种的份田变为永佃占有。从份
田制列永佃制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三种可以出租,抵押直至买
卖的私田s一是土司赏赐给刀姓家族作为世袭俸禄的部份,=是
农民在份田周围自开扩大的部份’三是农民耕种的份田由土司
售卖给原耕种农民或他人而成为的私田。私田的出现和汉族地主
经济的影响,土地日渐集中,新兴的地主,富农开始出现。3新勐
解放前夕占总人口12%的土司及其直系家族,占有水田总面积的
6l%,占总人口17呖的外戚和属官,占有水田总面积的24.3%t j

占总人口71%的农民,只占有水田总面积的9.4%。承受双重经
济剥削的傣族农民要负担沉重的官租,无偿地为土司、口刀曼?
耕种土地、养牛养马,煮饭.抬轿、划船,哭丧等,还要承担修
路、架桥、兴修水利等各种势役。有的劳役,贡品分寨包干,世
代相承,如会央寨为土司守坟并纳水果,小铜厂寨纳酒,田头寨
纳酸醋,曼仗寨纳马草,普洱寨负责砍柴割草等.土司.刀曼还和国
民党政府,军队互相勾结,强征滥派苛捐杂税,榨取民脂民膏。

166
弥勒,’泸西,个旧,建水,石屏等内地的傣族,社会经济已
和当地民族经济融为一体,租种地主的土地,租额一般为产量的
40---,60 95,。解放后,红河州内地傣族地区采取与当地汉族相同
的办法进行土地改革,元阳,绿春,红河,金平,河口等边疆地区采
取自上而下和平协商的方式进行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特权。

经济结构

C“ ,


,r

傣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由于多居于河谷和坝区,以耕种水
田为主,兼营少量的水浇地,园子地和山地。据1985年元阳县南
沙区的统计,全区耕地面积10,535亩,其中水田6,172亩,占耕地
面积的58.59叻,旱地4,365亩,占耕地面积的41.41%。红河县
勐龙区耕地面积9,928亩,其中水田5,738亩,占耕地面积的
57.80%’旱地4,190亩,占耕地面积的42.2%。农作物主要种植
稻谷i多数地区属亚热带,稻谷可■年两熟。晚稻收割后,除留
下部份水田明春做秧田及一定数量的保水田外,其他水田放干种
植豆类、荞麦、薯类。.早地主要种植甘蔗。香蕉、烤烟,花生等
经济作物。’1985年红河县勐龙区粮食种植面积12,970亩(含复种
面积),亩产289公斤。、其中,稻谷11,121亩,占粮食种植面积
的85.74呖,亩产312.6公斤;包谷734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
5.66呖,亩产141.7公斤。甘蔗种植面积2,171亩,占耕地面积的
21.87%,亩产5.31吨,花生588亩,占耕地面积的5.92%,亩产
82.14公斤,香蕉986亩,占耕地面积的9.93%,亩产212.98公
斤,荔枝73亩,古耕地面积的0.75%,亩产506.84公斤,菠萝22
亩,占耕地面积的0.22%,亩产90.91公斤。元阳县南沙区粮食
种植面积12,589亩(含复种面积),亩产324.25公斤。其中,种
稻谷10,353亩,占种粮食面积的82.24呖,亩产282.24公斤。甘
蔗779亩,占耕地面积的7.39%,亩产1.97吨,花生1,240亩,占

167
耕地面积的11.11呖,亩产78.95公斤,香蕉1,068亩,1占耕r地面

积的10.12%,亩产486.87公斤。 .・:。

水田的耕作,早稻使用犁耙,晚稻多用牛踩。施用畜肥,不
用人粪。旱地一犁一耙或一犁二耙。重视选种和秧田管理,秧田
二犁二耙或三犁三耙,重施底肥.普遍有人工修挖的水利灌溉系统
和水利管理制度乒锻秧、犁田、收获之际换工互助之风尤浓。红
河沿岸的傣族和居住半山,高山区的哈尼族、彝族有按季节、生
产需要轮换喂养、使用耕牛的习俗(俗称“牛亲家")。稻谷收
获以后,稻草散堆在田里,哈尼族群众来抖草收二道谷,傣族则
为其提供住宿,乃至伙食。手工业生产则利用农闲时间进行,常
见的有纺织.榨糖.酿酒.制醋以及铁,银,木,竹,陶器等制作。
傣族地区很早就出现了定期交易的集市。一部份家庭手工业
产品已作为商品进行交易,、一台纺车售价1个半开(银元),一
台织机售价4个半开。棉花、土布、猪,鸡、鱼、鸭等农副土特
产品,除自给外,多余的上市交易,然后买回日常所需的油、
盐,烟草,银扣,花边和绸缎等.金平勐拉街解放前已有数十家商
店,集市人数多达一,两千人,,成为自治州通往越南的通道之一。
解放后,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生产力,经济得弼了
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充分利用亚热带
优势,调整农作物结构,农村经济有了显著发展。被誉为“甜蜜
之乡黟的弥勒县竹园区已有两百多年种植甘蔗和一百多年生产食
糖的历史。该区赵林傣族乡1978年种植粮食3,690亩,亩产498.5
公斤,甘蔗1,943亩,亩产5.7吨,甘蔗种植面积占粮食种植面积
的52.66%,犬均纯收入151元,人均粮食218.5公斤。1985年粮
食种植面积调整为2,000亩,亩产559公斤,甘蔗2,585亩,亩产
8.1吨,甘蔗种植面积比粮食种植面积多了29.25%,人均纯收入
达377元,比1978年增长1.5倍,出现了不少劳动致富的万元户。
甘蔗的发展促进了制糖工业的发展,竹园地区糖厂年产食糖3万

168
吨以上,成为红河州的产糖基地之一。建水县玻头区格寺村,全
村34户,224人,有耕地256亩,其中水田206亩,・旱地50亩。
1985年傣族人民一改“养牛为耕田,种粮为吃饱肚子”的传统观
念,利用田旁地角、沙滩空地种香蕉70N(12,000棵),年产香
蕉6万公斤以上,仅香蕉・项经济收入人均130元。并在曲江汉
族菜农的帮助下种植反季和早熟蔬菜(番茄,黄瓜,辣子等)32
亩,户均收入519元,人均80元。他们改变了傣家种田不重视施肥
的传统习惯,改良水稻品种,合理密植,粮食产量稳步增产,26
户建了新房,建立了村文化室,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金平县勐
桥区曼卡乡石洞村从1982年开始新垦荒山荒地种植香蕉,1984
年,香蕉产量从1983年的6万公斤增加到30.62万公斤,收入由
5万元猛增到18.92万元,人均收入达1,236元,,户均收入过万
元,成为金平县的第一个“万元户村"。勐拉坝属亚热带湿热地
区,极有利于橡胶树的生长,1974年金平县政府为鼓励和扶持农
民发展橡胶生产,种一亩给予100元的贴息贷款,农民种橡胶在
技术上又得到了国营农场无私的帮助。1985年,民营橡胶发展到
9,783亩,开割投产1,260亩,年产千胶25吨。此外,勐拉傣族人
民还种香蕉、茶叶、菠萝,芒果、荔枝等。经济的发展,改善了
人民的生活。据金平县统计局调查,勐拉街117户,615人,1984
年产粮22.085万公斤,人均359公斤,经济总收入19,325万元,
人均纯收入315元,全街有手表33-4只,缝纫机39台,收录机11
台,冰棒机3台,自行车23辆,摩托车l辆。1985年,主要街道
已铺成了混凝土路面,街道两侧商店,饭店,医院、邮电所、文
化所,电影院、学校等楼房一幢接着一幢,成了一个繁荣兴旺的
边境集镇o.红河县勐龙区1985年有傣族人口6,205人,占全县傣
族人口的93.75%,占全区总人口的55.27%。工农业总产值
345.6万元,比1978年的134万元增长2.58倍。其中,工业总产值
3.9万元卜比1978年的1:1万元增长3.55倍,农业总产值341.7万

162
元,比1978年的132.9万元增长2.57倍。城乡个人储蓄存歙额达
42.8万元,比1978年的25.7万元增长66.5%,城乡个人储蓄人均
36.8元,比1978年的22.5元增长63.5%’大牲畜9,321头,比
1978年的6,137头增长51.88%,生猪存栏数4,103头,比1978年的
4,850头减少15.45%。7个乡有6个乡通公路,4个乡通电,70
个自然村20个通电。元阳县南沙区1985年有傣族人口5,251人,占
全县傣族人口的35.31叻,占全区总人口的52.38%。工农业总产
值454.3万元,比1978年的360.2万元增长26.12%。其中,工业
总产值0.3万元,比1978年的0.2万元增长50%,农业总产值454
万元,比1978年的360万元增长26.11%。财政收入8.26万元,比

元阳县南沙区1978年与1985年农村经济各业收入情况
-_---●●-__-_--__-_●_l____-__--_-l__●__●_-_-_l___--__l-^一一‘__●l--_-_--__●-I-一
1s85牛比‘1978牛备’1955牛得
tr越:实际统计资料 1985年备
1口7R拄描f曲蔚膏出‘曲矫膏№ 业比重比
项 目 Ⅱ口●H~Ⅱ∥●H¨
1978年增
1985年 减(%)
单位|1978年 减(%) 重(%):重(%)

一、总收入一 万元 124.28 306.37 115.33 100 100

L.农业收入 万元 130.OO 278.29 114.97 91.37 90.83 ・O.54

(1)种植业收入 万元 102.10 197.57 93.51 71.76 84.48 —7.28

(2)林业收入 万元 12.57 15.12 20.29 8.83 4.93 —3.9

(3)牧业收入 万元 5.20 57.72 1.010 3.65 18.“ 15.19

(4)副业收入 万元 9.86 ,2.71 —72.5l 6.93 009 8.03

(5)渔业收入 万元 0.27 5.17 1,814.81 O.19 1.68 1.49

2.工业收入 万元 1.58 2.66 68.35 1.11 O.87 —0.24

3.交通运输业收入 力兀 2.23 5.78 158.95 1.57 1.87 O.3

4.建筑业收入 力兀 O O O O O

5. 商业饮食业收入 万元 O 2.84 O O.93

6.服务业收入 万元 ,O‘ O.25 O 0.83

7.其他收入 万元 8.47 16.60 95.99 6 5.41

=、农村经济纯收入 万元 121.92 284.56 133.40

兰,农民所得 万元 100.23 275.63 175

l砷
1978年的3.3万元增长1.5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88.20万元,比
1978年的70.83万元增长24.52%,城乡个人储蓄存款余额42.12
万元,比1978年的4.24万元增长8.93倍,城乡个人储蓄存款人均
34.87元,比1978年的4.08元增长7.54倍,大牲畜存栏数5,983
头}比1978年的3,758头增长59.20%’生猪存栏数2,947头,比
1978年的4,653头减少36.66%。5个乡有3个乡通公路,私人拥
有汽车2辆(1978年有l辆),拖拉机21台(1978年有6台)。
区内建成贸易市场1个,年成交额7.55万元。

三、生活方式

(一)饮食

傣族喜食糯米,以小竹箩盛饭。饭前洗手,用手将糯米饭
捏成小团后进食,吃菜则使用筷子。节日里染五色糯米饭和包
“奄粑"(粽粑)或吃扁米。常吃的蔬菜有青莱、白菜、萝卜、
韭菜、水芋头、山药、木瓜、豆类和天然野菜则耳根(鱼腥
草)、蕨菜、野芹菜等。普遍爱吃狗肉,尤好烘烤食品,不吃或
少吃羊肉。男子嗜烟好酒,妇女喜嚼槟榔。一日三餐,早餐天亮
食用,中餐多食冷饭,晚餐在夕阳西下后吃。
傣族的风味食品有扁米、酸鱼、鼋粑、青苔、竹筒饭、火烤
鱼等。扁米是在端阳节前早稻五成熟时一穗一穗地挑选回来炒
千,再放入碓窝里舂去谷壳,蒸熟晾干即成。酸鱼是把鲜鱼去掉内
脏,洗净凉千,然后用酒浸泡,再拌入白酒、炒面、食盐,辣
椒,花椒、八角等放于瓦罐中密封,两、三个月后取出蒸炖而
’食,美味可口,是待客的佳肴。奄粑是把糯米和少量粳米磨成
面,加水拌揉成饼,以芝麻、红糖做馅,用芭蕉叶包起来蒸熟,
香甜酥软,是赠送宾客的佳品和敬献诸神和祖先的祭品。青苔

171
(傣语称“改岛")或凉拌或油炸或火烤食用,以大葱,香茅草
为配料用叶子包起来埋在灶塘灰里闷熟,谓之闷素苔,晾干储存
为干菜,口q季都可食用。竹筒饭(傣语称“靠兰")是把糯米装
入直径3公分的青嫩滑竹内,并掺入清水浸泡1~2小时后用火
烤熟,剥去焦皮即可食用。火烤鱼(傣语称“巴饼朵”)用香茅
草包裹起来用火烤熟食用。竹笋腌酸后或做凉菜或炒鱼片或煮鱼
汤,味道鲜美。石屏县五郎沟河范柏寨傣族农历3月3日吃生
面,据说是柏氏始祖逃难吃生面充饥留下来的习俗。现在的吃法是
在生面里加蜂蜜拌揉,做成圆形当点心吃。

(二)服饰?

妇女服饰因地区而异。金平县勐拉地区妇女上着白色、绿色
和蓝色等布料制成的对襟圆领窄袖紧身衣,下着黑色或杂色长筒
裙,系两米长的红,绿色绸子腰带,结发于顶或编独辫。红河,
藤条江沿岸的妇女穿黑色无领姊妹装,上衣稍长肥大,袖子短而
宽,袖口镶有花边和花绸缎。未婚女子镶边的绸缎用红色,已婚
妇女用绿色或蓝色。上衣饰以银币扣子,领口和两侧腋下装订银
泡。用黑布包头,包头布两端绣花垂于两耳上下。下着黑、蓝色
筒裙。缝衣忌用丝线而用棉线,绣花则多用红、黄、蓝、绿等丝
线。花纹为齿状、方形、棱形。石屏、绿春的妇女上衣内着圆领
左开襟短褂,用青、蓝、绿、粉红布或绸缎做布料,胸前嵌细银
泡,外穿窄袖圆领无钮短衣,下着青色土布筒裙,裙边镶彩布,
裙腰打折,以彩带绕腰数道结裙束腰,头发束于顶,以青蓝色土
布缠发,头巾末端缀有一串彩线缨穗。河口县桥头区自称“傣朗”
(旱傣)的妇女头饰是用一块2.3米长的深蓝色布料制成马鞍型,
后面有一块7厘米宽、16厘米长,l厘米厚的布带,上面饰有银
泡,尾部配五色丝线,头面系一条5厘米宽饰有银泡的布条,傣
族称“勒子"。上衣宽松且长,用黑色双层布制成,斜襟衣,矮

172
领子,均饰有银泡;衣肩用红,黑、白、蓝、绿、黄等布料镶
饰,农袖长,下端以自、蓝布镶边;下穿青布筒裙,裙边绣花,
接绿、蓝两道绸缎;系围腰,围腰面绣花,用蓝、绿绸缎做围腰
头。普遍喜戴手镯,耳环、戒指。男子多穿青、蓝布对襟短农,下
着青布长管宽裆裤,多用青,蓝布包头,外衣喜用银、铜钮扣。
弥勒、泸西、个旧,建水等内地的傣族着汉装,传统的服饰早已
消失。红河的“傣泐"未满12岁者,无论男女,均在头顶留一撮
圆发,满轮后才开始留全发。妇女外出喜戴花篾帽,背小竹箩。
过去,无论男女老幼的衣料,都是自纺自织的棉布,棉花有
自种的,也有与其他民族交换来的。解放后多从商店购布自制,
男子服饰趋于汉族化,青年男女穿着入时。
红河、藤条江流域的姑娘,长到十四,五岁便采集一种名叫
“茜咸"的草药,拌之以石榴皮煮沸,睡时敷在牙齿上,或者嚼
以芦子和石灰掺和的槟榔,视牙齿越黑越美。镶金牙是青年人定
婚的标志之一。普遍盛行“纹身矽(傣语称“伤墨"),多数是
小孩五、六岁时,在端午节期间进行。男孩刺写在左手腕上,图
案有圆点,圆圈,方形、三角形以及各种生产劳动工具和姓名、
带有纪念意义的El子等。女孩刺写在右手背上,有梅花、杜鹃等
各种花卉形状。刺写时,先用墨在刺写的部位上画图案,然后用
针按图案刺皮肤,墨迹渗透到皮肤下即成永不消失的图案。 “伤
墨,,历史久远。据民间传说,傣族喜欢在江河里打鱼摸虾,为了
在遇劲险情急难时,能及时找到亲人和得到搭救,便以纹身为
号。金平还有一说,到江河游泳或打鱼摸虾时,在身上涂抹炭
粉,水怪就不敢近身,以后就演变成“纹身,,习俗。

”;

(三)居住

傣族依水而居,寨子周围绿树成林.金平还保留着传统的干栏
式建筑样式。竹楼顶尖底方,以圆木为柱,楼板、墙壁均用竹片
编成,楼顶用草排覆盖,成“人"字形。上层住人,避暑、防
潮、防洪,下层关牲畜和堆放农具杂物。竹楼两侧各支一架梯
子,各开一道门,男子从右门出入,女子从左边出进。沿两侧梯
子上竹楼,外有走廊,晒台。楼上室内分左、中、右三格,左格
安有灶塘,是妇女做饭和玩乐的地方,右格立有祖宗神位,是男
子闲谈的场所,中格用来接待亲朋。用竹篱围成大房问,一家人
分床席楼而卧,只以蚊帐相隔。
红河沿岸的住房多为平顶土房,少数有楼,房顶作阳台和晒
场,盛夏炎热时人们多在屋顶露宿。内分三格,两侧住人,堂屋
用来接待宾客。自称“傣倮"的建房,相邻的户不共墙,自称
“傣尤”和“傣尤倮,,的邻舍之间可共墙,房顶相连。建房木料
多用玉荷树、红皮果树,黄木树和五眼果树等。元阳傣族称红椿
树为树中之王,堂屋正中梁柱非用红椿木不可,实在找不到红椿
木料子,即便是红椿木栓也要用上一点,认为用了红椿木,房子
牢固,人丁兴旺。
内地傣族多为土木结构的瓦顶楼房,与当地其他民族无异。
傣族地区水运交通比较便利。红河两岸的傣家设点摆渡,运
送过往行人物资,现在主要运输虽被汽车逐渐取代,但水运在其
生产,生活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礼 仪

一、婚姻

’,爿

傣族恋爱自由,缔结婚姻却必须由父母包办,也有偷婚、抢
婚等形式。男女青年通过节庆及农事活动建立感情互订终身后,
便各自告诉父母。男方父母托媒人到女方家去提亲,接着择日由
一位同宗长辈带着男青年拿上米酒,炒包谷花,鸡等到女方家举

174
行订婚仪式。女方家把同宗长辈请来相陪,特别要把姑娘的舅舅
请来坐首席。男青年到女方家要讲礼节,给前来参加仪式的长者
敬茶、送烟、敬酒。开宴前,媒人双手把用红布包着的彩礼敬献
给坐在首席的舅舅,由他过目后转交给姑娘的母亲。随后大家饮
酒吃菜,订婚仪式在一片祝贺声中结束。
婚期以双日为好。婚El,男方备办好洒好菜宴请亲邻,拜请
同宗8位妇女到女方家娶亲。女方家请亲戚和姑娘小伴16人陪
送。这天早上,嫂嫂给姑娘梳头,姑娘早起“哭嫁,,,哭得越伤
心越表示对父母的感情深。娶亲的人吃过糯米饭后,迎送的人簇
拥着新娘到新郎家,举行吃“连心饭"和“拴线"仪式。主婚人
用一自线从左到右绕过新郎新娘,然后把线的两端搭在一起,表
示把两个人的灵魂连在一起,接着又用白线把新婚夫妇的手腕拴
上,表示命运相连,白头偕老,永不分离。在座的其他老人也纷
纷拿起自线给新郎新娘拴上,祝福他们婚后幸福。随后,新郎新
娘双手捧着糖茶按辈份大小向亲友们致谢。亲友祝贺和勉励他们
相亲相爱,勤耕勤织,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男女歌手们唱《嫁
娶歌》。饭后,新娘给每个长者端一盆洗脚水。
如果婚姻受阻,就会出现“输婚”、“抢婚’的现象。偷婚,是姑
娘背着父母,趁着夜幕在男方及亲密伙伴的迎护下到男方家,当
晚举行婚仪,事后男方向女方家求情说和。抢婚,是男方邀约伙
伴到事先约定好的地方埋伏起来,见姑娘来时拉着就跑,姑娘故
作哭喊,意在告诉村里人她已出嫁,以后男方托媒去说亲,女方
父母对这种既成事实的婚姻,一般都会同意的。
i傣族提亲需要媒人多次游说。红河、元阳县一带,男方要备
四个用糯笋叶或槟榔叶包糯米饭的饭包作见面礼,其中两个饭包
是糯米饭裹鸡蛋,另两个饭包是糯米饭裹鸡肉。娶亲这天,新郎
起得特别早,独自去杀“过礼"猪,同村小伙子听到猪嚎叫就立
即跑来,先把新郎按倒在板凳上“打屁股,,,燃放鞭炮,接着帮

175
新郎杀猪。迎亲队到女方家门口,女方家大门紧闭,必须由同行
的歌手唱“开门调"才开门让进。拜堂仪式上,由老人捏两个糯
米饭团,把一个煮熟的鸡蛋剖成两半分给新郎新娘,祝福他们恩
爱和睦,白头到老。拜堂后闹新房(傣语称“涨靠概‰),把一
甑刚蒸熟的糯米饭和1个鸡蛋倒在大木盆里,让新郎新娘共同用一
根木棒把鸡蛋捣碎,把糯米饭舂成粑粑。刚出甑的糯米饭热气熏
人,新郎新娘受不了就跑。闹新房的男男女女把他们拖在一起,
你推我拥,以把他们推倒在木盆里或用糯米饭粘烫他们为乐。
金平地区同姓不通婚,男子要求独占自己村寨的姑娘。如果
某个姑娘与其他村寨的小伙子相好,常常引起嫉妒和争吵,至今此
类事情时有发生。因此,某个村寨的男子到另一村寨上门,姑娘
父母必须向本村青年讲好话,避免发生意外。绿春地区选择对象
和结婚不讲门当户对,不论奢装厚礼,两重人品,彩礼规定为22
元钱。
傣族也有从妻居的习俗。青年男女定婚后,小伙子作为主要
劳动力到女方家居住三年,考察是否符合诚实、勤俭、懂礼节等
择婿的条件,如果不符,随时可以把小伙子赶走。三年中若姑娘
另有所爱,要付给小伙子帮工费,假若姑娘夭折,男方亦可回
家;男方自行出走,女方可另行改嫁。解放后,这种婚俗仅是象
征性地住几个月或几天就把姑娘带走了。如果男方弟兄多,而女
方是独生女或是家中缺少劳动力,男方可以长期住在女方家,在
女方家中享有和儿子同样的权利。一般情况,生了孩子后大都从
父母家庭里分出来另立f-jp。 .

元阳、红河一带,小孩生下地后要用冷水给婴儿洗澡,据说
可以防病健身。小孩取名一般按排行或出生时间、征兆以及动物
花草命名,或者以孩子生下三天后按先进家门者的姓氏族别男孩
冠以“艾",女孩冠以“依’’来取名。如姓陶的来,男孩就叫
“艾陶’’,女孩则叫“依陶”,彝族进来,男孩叫“艾戈",女
176
孩叫“依戈",如果是不知姓氏族别的人进来,男孩叫矗艾
卡”,女孩叫‘‘依卡’’,还有小孩出生后用秤称,称后用同体重
一样的食盐祭鬼,意为是用食盐换来的,取命“玉章”,小孩出
生后父母在楼梯上把小孩往返送三次,取名崩岩洛",意为虎口
余生等等。

二,家庭
..:...、.':, ,‘

傣族是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一般有父母和子女两代,也
有祖孙三代同堂的。儿女长大结婚以后,便与父母分居另立家
庭。父母大多随幼子或幼女同住,家庭财产由幼子女继承,幼子
女负责赡养父母,已分居的儿女也可以得到部份财产,数量很
少。每个家庭是一个独立的生产单位,男耕女织,男子负担犁耙
田地,妇女负担插秧。薅秧,割谷和各种家务劳动。家庭和睦,
很少争吵、打架。家庭中男女平等,经济独立。妇女在结婚前就
开始有个人积蓄,结婚带到男方家的财物一旦离婚可以携带回娘
家J男方到女方家上门期间,若夫妻关系破裂,男子也可以搬着
自已的东西回父母处。寡妇可以改嫁,也可以招男子上门。如果
男方离家数月没有音信,女方可以另找配偶。夫妇任何一方死
去,不管年纪多大,都要办离婚手续,手续简单,将一对蜡烛放
在亡者棺上,即表示与死者离异。

节 日

傣族节日与当地汉族或其他民族基本相同。
春节,腊月三十(元阳腊月二十四日始)到正月十六都是节
日,要杀猪、煮酒、舂粑粑、祭天地、献祖宗,尽情欢乐。初一
清晨“抢新水",河口县桥头地区的当天吃素、吃汤圆。初二

177
(或初三)立秋架,即平地竖起两根木杆,上端横架一根木棒,。
形同“A’’字形.秋架立好后,备上一桌酒菜在秋下祭祀,青年和
小孩“争食’’酒肉饭莱,随后长老从一个内装荞麦谷豆拌以碎红
糖的背箩中,抓起五谷红糖向人群撤去。在场的人脱下帽子或张
开衣兜来接,掉在地下的不拣,接到的象征天降的幸福种籽,开
春后撒在田地里。撒种完毕,先空荡三转,再请一个老人荡三
转,就让青年人自由荡耍。 。

姑娘节,农历初二,已出嫁的姑娘回娘家与家人和儿时的朋
友团聚。
端午节,用棕叶、竹叶和苞茅草叶把掺拌着花生、腊肉、紫
米(有的还放一段半指长的木姜细枝条)的糯米,包裹成三角
形,圆柱形或雀鸟形的粽子煮熟食用。红河一带男女老幼穿着节
日盛装,带着水果,提着成串的粽子,‘云集山顶或芒果树下,围
圈而坐,边吃边对歌。小伙子把自己手中的粽子抛向看中的姑
娘,姑娘若有意,则将粽子拾起,相约在草坪上,丛林中或田野
里互相倾诉衷情,直到夕阳西下。
八月十五,多同汉俗。金平傣族按年龄、性别自由联合,饮
酒会餐后在皎洁的月光下举行舞会。 “

老人节,农历九月十三,同村老人自带酒肉到约定的会头家
中聚餐。 “

傣历年——泼水节,傣历六月(清明节后10天)举行。节日
三天,头两天送旧,最后一天迎新。节日里举行泼水活动,边泼
边喊,以示吉祥如意。此外,还要放升高、丢包、荡秋,开物资
交流会等,青年人借此以寻爱求偶。泼水节的由来和传说多与西

双版纳相似。 ,

绿春县骑马坝较为特殊的节日是“巡田坝”,农历正月十三举
行。清晨,盛装的男男女女汇集到寨子中心的大青树下,唱起欢
乐的迎春歌、四季歌,踏着鼓点跳起传统的对扭舞。太阳当顶

178
时,‘一位长者宣布“巡田坝一开始,人们自成队形,由抬着彩旗
的八个年轻人领先,吹着唢呐,敲着锣鼓,鸣放着鞭炮、火药
枪,沿田埂绕一圈后回到原地,由长者宣告新的村规民约。

四、道 德

尊老爱幼、尊夫爱妻是傣族人民的良好风尚。路遇老人必躬
身问候让路,在老人面前不说庸俗话。夫妻相敬如宾,不随便打
骂孩子。男孩满10岁进行教戒,使其经常背诵戒条,即一不杀生
害命,二不偷盗抢窃,三不奸淫妇女,四不欺哄诈骗,五不酗酒
滋事,六不吸食烟毒。
: 富于团结互助精神,村寨中某家建房,全寨的人都会前来帮
忙,有的带来木、竹、茅草、绳篾等建筑材料,有的带来粮食,
酒等生活用品,主人招待吃喝,并于房屋落成之日杀牲宴请大
家。・。金平茨通坝的傣族对搬出老林定居的六六寨的拉祜族不但划
出50亩上等好田送他们耕种,还派出有经验的老农传授农耕技
术,派出劳动力帮助他们犁耙和栽秧,并集资修建水电站,让拉
祜族群众也用上了电灯。t ,

傣族讲究卫生,从个人到家居环境,都很干净。姑娘不嫁懒
汉,招来的女婿,如果好吃懒做,随时都有被撵走的可能。男子
十四、五岁就要学犁田耙地,姑娘十岁开始学纺纱织布,挑花绣
朵。婚礼简扑,不收重礼,不送重妆。说话轻声细语,不粗俗。
客人进屋,全家人起立让座,装烟倒茶。
一 ‘

,气’? 、


’’t j
五、丧 葬

傣族一般行木棺土葬。凶死、暴病死、难产、水肿等非正常
死亡则须火葬,小孩夭折多行水葬。后二者不行葬仪。每个村

179

I:o};^E卜.1
寨都有公众墓地。老人死要鸣放火药枪报丧,用红、绿土布剪
一个太阳和月亮的图案贴在一块2.7米左右长的白布上,然后拴
在竹竿上竖于房项。女性死亡,其子要戴孝到舅舅家报丧。红河
县勐龙河一带,老人临终前家人要回避,待死者断气后才进家
里,亲属很少悲痛。亲友以鸡肉及糯米饭顺序朝死者嘴里塞,嘴
塞满了就朝下巴脖子上放,随即沐浴剃头或梳头。入棺用白布盖
尸.,有的地方缝成套袋装殓。殉葬品有死者生前的衣裤和生产,
生活用具,有的还放一点柏枝或万年青叶。棺木多用黄栗树、沙
木树等作成,有的禁用红椿木,有的不忌。停柩期间,每天清早
儿媳要端盆水放于棺头右,以示敬奉死者洗脸洗脚;儿子把烟筒
±,

置于左,以示向死者敬烟.出殡期由舅父选定.墓地要请“地师"
看风水,并用一个鸡蛋从身后抛下,蛋破的地方为安葬吉地。出
殡清晨,死者家属身穿孝服,众亲戚将棺抬出大门,吹鼓手,狮 自
子队和哭丧歌手(持刀)引路,把棺木抬到择定的地点安葬。有
的地方祭丧有一条专用的路,入村祭丧和发送死者都必须走这条
路。起棺要由长子先抬一下再交给别人抬。棺木起动,长予高举
火把,在送丧的行列前引路。出殡时,大媳妇身着大红衣,撑着
花伞掩面,肃立门口目送。送葬队伍到了圊丧处就往回走。有的
要在死者葬地搭建小竹草楼房,放置纸伞和一些生产,生活用
具。村中无论何人死,青年男女互相用锅烟摸花脸。’

六、禁 忌 一

傣族禁忌很多。客人,长辈、男子居下时,妇女不得上楼。
男人所用衣物和工具,妇女不得跨过。媳妇不能与公公、叔伯直
接传递东西,必须传递时,媳妇要把传递的物品放在桌上或适当
的地方,再请公公,叔伯去取。男女相遇,女的让路予下方。路
遇公婆,媳妇要把裙子拉紧躬身让路。女人比男人大8岁不能婚

180
配。家里妇女生小孩时在门外插一枝树叶或一面小兰角红旗,以告
外人禁入。立秋后的18天内不起房盖屋,不办红白事。母鸡学公
鸡叫,要立即垫于门槛上把头砍下,拴在竹棍上插在村外路口。

祭龙时,外族人不能参加祭典,参加祭典者不能抽烟,不得讲外
族话,不得作农活,不得带一枝一叶进村寨。住房正中的柱子不
能靠。. ,~, ’... .、

傣族多数禁用红椿木作棺木,但元阳大顺寨-带又非用红椿
木不可,人死找不到红椿木棺的,也要找一小片红椿木放在棺材
里。金平县的水傣,男女不得混同进竹楼,青年女子同长辈讲话
或同行不得放屁,如果放屁必须向老人赔礼。勐拉普洱上、中、
下三寨,入佛寺时须脱鞋,不许摸小和尚的头。客人上竹楼禁坐
火塘上方及跨火塘,不能入主人卧室。妇女犁田耙地认为会“遭
雷打’’、鼻牛会哭",“庄稼不长,,等等。过去认为,用人粪作
肥料会触犯“神灵,,,祖先不高兴。

一、语言文字

.L

傣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因居住等原因有方
言,土语的殊异,但语言基本相通。语言结构与汉语相比较,突
出的是倒装语序,如汉语“我比你年纪大’’,傣族则是“我大年
纪比你扎,汉语“这朵花很好看,,,傣语“花这朵很好看”。由
于长期与其他民族交往,很多群众兼通汉语、哈尼语、苗语、瑶
语等,赶街集会大都以汉语作交际工具。
傣族有文字,金平傣文是我国四种傣文中的一种,亦称“傣
端文”,有44个辅音字母,根据声调的高低分为两组,共22个辅
音位,有19个基本的元音字母和带辅音韵尾的韵母符号,其中单

18l
元音11个,复元音3个,带辅音韵尾的韵母符号5个,另有声调
符号2个,还有67个由基本符号拼写的韵母符号。元音字母和韵
母符号拼写时,按一定规则标于辅音字母的上下左右,声调符号
则标在上方,可省略不用。字体方圆兼备,少许呈尖角状。民间流
传着许多用傣文手抄的书籍,如《娜务婚努》・《布多勐》、
《南窝妮》等。解放前傣族青年学傣文是请老师个别传授。解放
后,懂得这种文字的人已经不多了。1981年,金平勐拉新勐村办
过一所傣文学校,来学习者达数十人,参加学习的人已能用傣文
写信、记事。 , :

1.’汉、傣Et常用语对照

汉语 傣语? 汉语 傣语
爹 波 弟弟 侬崽
妈妈 咪 妹妹 侬哨

哥哥 过 姐姐 比
嫂嫂 比倮 姑母 眯八
姑父 龙愧 叔叔 衣
姨母 咪八 丈夫 批
姨父 妈愧 婶婶 咪腊
姐夫 比愧 妻子 咪
娘娘 娜 太阳 弯
妹夫 农愧 月亮 冷西
爷爷 衣布 星宿 老‘
奶奶 衣牙 吃饭 更靠
伯父 波龙 喝酒 更劳
伯母 眯龙 水 南
舅舅 衣那 唱歌 恍罕

182
。2.金平傣文声母表

0j。粥 冬
:/
6一。。

%9
犷扔r
}●:’f-‘。l 叮矿》Ⅳ
u眈扩 ∥”∥..加/∥ 乡吖乡吁 u∽吒吆 叭¥鼍∥
÷“。
r,8:金平傣文韵母表

^/“ 芍/

口,e ,+
I _。 3≯。 咿 ∥一
<“弋

l‘
I J 一

I 名tt<3≤。
。幺。“J 3√
盘tt 0 30 f。v.v
J., I 乞,,rn J力

鬈・c石0石。
留心扩H聍妙. 1 ,。3\0√。√¨∥y y兮彳矽∥瓴衫y 々tc√3丫‘ 略略孵坛略吆 h。圩;y.

∥、j。够5分了妒百舌铲。 §宇孑矿f牙9
j地
4.金平傣文例词例句

象牙 J=己
(>
簖 瞬

[叼a夸3】“ [K乩33丁‘ C)(a 3’了+


r饥 鸡 ’沈∥螺蛳 f所 角

【K吝严丁 ・’【h3产丁 [X兰¨3,】



金平县勐拉普洱上、中、下三寨有从西双版纳传入的老傣泐
文,但只是佛寺中的和尚掌握。傣泐文由梵文字母演化而来,呈
圆形,’有56个字母,其中8个韵母,48个声母,因声调高低而区,
分为两个组,各拼3个声调,只用两个调号。字母顺序同印度巴
利文。

傣族很重视文化教育。绿春县骑马坝的傣族是1803年先后三
批从石屏五郎沟河范柏寨迁去的,至1985年时有219户,l,388
人。1818年就有由范庭碧主办的有7名学生的私塾一所。1985年
全乡已有中学l所,在校学生68人,小学校l所,在校学生280
人。在外工作的干部’-职工113人,其中县(处)级干部1人,
科级干部5人,一般干部,工人105人。河口县傣族地区儿童入
学率很高,1985年达到100%。建水县坡头区格寺村1985年适龄儿
童入学率亦达100%,有中学生10人,中专生2人。1985年全州傣
族干部中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133人,中专文化程度的352人,高
中文化程度的103人,民族文化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二。历 法

.傣历元年为公元638年。傣历是一种阴阳合历,以地球绕太
阳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是阳历,以月亮的一个圆缺周期为一
个月,则是阴历,也叫朔望月。一年分为12个月,单月是大月为
30天,双月是小月为29天。19年中有7闰,每隔三年的九月为闰
月,称“双九月之年’’。一年分为三季,1—4月为寒季,5—
8月为热季,9—12月为雨季。每个月的1—14日称“楞恨"某
日,15日称“楞丙",16日以后分别称“楞龙矽某日,朔望日称
“楞拉"・7天为一周,周内各日的称呼根据太阳,月亮和金,
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顺序排定。星期日叫晚笛(日曜
日),星期一称晚点(月曜月),星期二叫晚敢(火曜日),星

185
期三叫晚布(水曜日),星期四叫晚帕(木曜日),星期五叫
晚书(金曜日),星期六叫晚拎(土曜日)。傣历新年是以
太阳运行的位置决定的,时间在傣历6月6日至7月6日之问
反复推移。解放后,傣历只为宗教活动使用,民间则通用阴历和
阳厉。

三、歌 舞

傣族的音乐,舞蹈和诗歌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优美动听的
歌声在田间寨旁随时可以听到,许多人口含一片树叶就能吹奏出
悠扬的调子,青年男女常以歌声倾诉彼此的爱慕之情。歌曲的内
容涉及到许多方面,有情歌、喜事歌、丧事歌等。元阳乌湾、那
炳等地盛行“五月对歌节"。音乐分大调和小调两大类:大调在
公开场合或在家里唱,小调是谈情说爱的调子,只能是男女青年
在山上唱。大调比较固定,有传统的调子和内容,一般分为“竿
开堵,,,“竿效定,,、。竿倒定”、“竿里拢"四种,对歌必须以
这四调开头,唱完后才开始唱其他内容。民间歌手“赞哈’’知识
广博,有着即兴而歌的创作才能。
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基本特征是反映日常
生活和摸拟当地常见动物的形态,如《孔雀舞》、《象脚鼓
舞》、《篾帽舞》等。舞蹈形式有独舞、双人舞、多人舞以及集
体舞之分。集体舞动作比较简单,每逢节庆佳日,只要有会唱会
跳的一两个在前边起舞,周围的男女老幼甚至刚会走路的小孩也
跟在后面手舞足蹈,在锣鼓的伴奏声和“水l水l水l黟的喝采
声中,往往歌舞通霄达旦。傣族舞蹈纷繁,仅金平傣族就有绸子
舞、篾帽舞,摸鱼舞、铜鼓舞等五大类,其中以绸子舞内容最为
丰富。伴奏乐器主要有象脚鼓、锣,锘,钹、。笛、叮,(形似=
1’

胡)和三弦等。乐器多用来伴奏,也用来独奏和合奏。:

186
四、体育

丢包是傣族节庆期间举行的一项体育活动,用约16厘米见方
的布袋盛满棉花籽或其他粒状物,一条1~1.3米长的布带垂在
一角,男女各若干人立在场地两边互相对掷,接不到包者受罚。
这种活动往往又成为男女青年寻爱寄情的极好机会。
龙舟竞渡多于泼水节期间进行。届时,在平时使用的木船上
饰以龙头,扎以花彩,分别由青年男女操浆,在江面上作快速竞’’
赛。傣族多居水边,有极好的游泳条件。金平县金水河村,1975
年和1979年两次被评为全国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先进集体,并
出席了全国第三届,第四届体育运动会。1986年傣族田径运动员
白秀芳参加云南体育运动会,一举夺得女子1 00米,2 OO米、400

米赛跑三项金牌。

五、工 艺

‘傣族工艺主要有制陶、编织,刺绣,纺织等。
红河沿岸的傣族妇女,至今尚保持着原始的手工制陶工艺,
她们在平地或小坑中烧制,用稻草、稻糠、木柴,于牛粪做燃
料,以自粘泥(嘭胀土)为原料。主要制品有锅、盆、罐,壶
等,各种器皿都刻画有花边和几何图案,但均不上釉。用其沙锅
烧汤做菜,‘色味俱佳。 i

’,以竹为主要原料的编织,几乎每个家庭都能掌握,大至住
宅,床、柜、桌、椅,小至箩筐、水勺,提篮、饭盒等,都用竹
编制而成,河沟上一座座大小不一的桥也全部用竹作材料造成。
河^口县桥头区的傣族用薄竹制作水烟筒,工艺精美,抽吸省力。
其制作是用快刀将薄竹按需要截成段,以山藤缠之,放在草堆里

187
捂数日,取出后去藤,留下的花纹即似天然生成,再用马尾或棕
丝编织成花瓣紧箍三道,有的还饰以龙风花纹。烟柱用23厘米长
的金竹做成,烟口用铜皮包就。
纺织是傣族妇女擅长的一项传统手工工艺。姑娘十岁即学纺
织和绣花,出嫁后要担负一家人的穿用。出名的“沙人布”经济耐
用,除本民族外,哈尼族,壮族、拉枯族均甚喜爱。妇女衣裙上
的各种花纹图案尤其精美,是刺绣工艺的集中表现。

第四节宗教信仰

一、原始宗教

红河州傣族绝大部份崇拜鬼神和祖先,认为人世间的一切物
品都有灵魂,普遍崇拜龙树、龙神、水神、天神,地神,寨神
等,对诸神都要定期祭祀,祈求保佑吉泰平安。人有祸福必求巫
师(傣语称“天”和“门”)请神驱鬼,祭祀牺牲。“天’’施行
巫术时,穿花衣,戴巫帽,弹奏乐器,吟唱优美动听的调子,全
村的老年妇女都来陪伴。崇拜祖先是原始信仰的重要部份。金平
勐拉各家都有专门的小竹楼祭祀祖先。嫁出去的女子也要在住房
边搭建同样的小竹楼,作为祭祀祖先的地方。祭祖十分频繁,有
的7天就要一祭,祭品多用米饭、水果和干鱼等。 j.‘

主要的宗教祭祀活动有:, ・

祭龙(实为祭村社保护神):农历二月属龙日举行,时间三
天,要停止一切生产活动。祭祀由穿素自衣裤撑黑伞的龙头主
持,在特定的龙树下杀鸡宰牲,以篾桌为祭台,祈求村寨人丁兴
旺、风调雨顺、安康乐业。用竹片编制一间小屋示为“龙官”,
在里面垫上芭蕉叶,把祭品各放一点在上面,以示敬献龙神。村
寨中每户去一男人,按进寨时间先后排队叩头,最后在龙树下围

188
桌进餐。第=天,杀一条自狗,一只鸡,剥下狗皮挂子寨子路
口,鸡毛放于寨脚,并用一条草绳横拴于路IEI,草绳上布满了木
刀、木剪以避邪魔鬼怪进村。金平水傣从农历三月十七日起,要
杀牛羊祭小龙,祭日三天。六月祭大龙,要杀猪宰牛,请巫师念
咒烧符。七月十四祭祖先,超渡游魂。祭龙期间,停止一切生产
活动,在村口挂一张羊皮,禁止出入村寨,违者罚酒一壶,鸡一
只,还要承担全部祭祀费用。
祭树神(傣语称_奄示”或靠窀赶,,)。农历=月属虎日杀
猪献祭。由立寨长老或后裔领头,全村男人到神树下祭祀。第二
天,年轻人到河里捕鱼,傍晚将捕获的鱼虾各取少许到江河里放
生,祈祷来年鱼虾满江河,捕不完捞不尽,余下的鱼虾青年男女
用来在河畔会餐。“窀示"期间,外来人要留下当上宾款待。
祭阴兵:每三年祭一次,栽完秧后属虎日举行,祭奠在战场
上战死的猛士.祭仪由“师娘"主持,在村外杀花牛(有的杀
羊)献祭。祭奠后,村人商议护林用水方面的乡规民约,大家饱
餐一顿,吃不完的抛散于地。
祭谷魂:农历属猴日或属狗日举行。当日清晨,各家户主挑
着一笼鸡、一笼鸭,点着一柱香,绕田转一周后在田心燃着一把
稻草,放进一点田水,祷告说:。五谷已经归仓,谷桩就要烧光,鸡
鸭快快回窝,谷魂别在田中游荡,请你回家守谷仓.”然后,拣几粒
谷子带回家,放在谷仓或谷堆上的土锅里。接着,杀一只红公鸡,鸡
血淋在谷堆脚,选几根长鸡毛插在谷堆顶上.鸡身煮熟后,用糯米

.f
饭包裹成圆状,仅露出鸡头,抬到谷仓旁边献祭,祈求谷神保护
“新谷压旧谷,年年有余粮,大吃大用天来补,谷神保佑谷满仓一.

二、小乘佛教.’

金平县新勐乡普洱上,中、下三个村的群众笃信小乘佛教。

18 g}

I■■,}.1I■I
1966年后的一段时间里,信教群众被迫放弃宗教活动。中国共产
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又重修
佛寺,并从西双版纳请来“佛爷"诵经带徒,现有小和尚16人,缅
寺两座。小乘佛教的戒律主要是不杀生、不说谎,不奸淫女人、
不吸烟等,劝导教徒人生在世要积阴德,多施善,修来世,否则
死后必入地狱,变为饿鬼和牲畜。傣文佛经在记述傣族历史和继
承,传播民族文化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第五节著名人物——温宝祥

温宝祥(1925——1950),元阳县牛角寨人,傣族o 1944年
在建水建民中学读书时,受革命思想影响,成为进步青年。1945
年,积极参加太和乡下里人民反对乡长普明阶的“告官’’斗争,
被捕入狱,释放后仍坚持斗争。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
黔边区纵队江外独立营,任---连副连长。整编后,任边纵十支队
暂编五一团一连连长。1950年初,任原猛弄乡征粮工作队队长。
6月中旬,土匪暴动,温不幸被捕,受尽酷刑,坚贞不屈,英勇
献身于黄草岭区泽尼村,年仅25岁・

190

j ,, :。 : ..
。’

第六章瑶 族
’r .4、

据史籍记载,瑶族属于先秦和汉唐时期洞庭湖周围的口长沙
蛮".口武陵蛮"中的一部份。瑶的称呼最早见于《隋书・地理
恚》。“长沙郡又杂有夷蜒,名日‘奠徭’,自云其先祖有功,,:
常免徭役,故以为名。弦因服饰、居住地区域各异的原因,自称
有口秀’,, "rJ’,、 “盂誓、“睦’,、 靠勉黟, “棉’,, 。秀r
:}i,.卜二Irj- 门"、 矗吉门"等。 “孟’’的意思是“人’,, “门’,二、“勉",
“棉,,、“睦"均为。盂”的谐音。他称亦有“蓝靛瑶",“红头。
瑶’’、打白线瑶"、“黑瑶",“沙瑶黟等。瑶族进入红河州的
确切时间史籍无明确记载,但据《蛮书≥,《元史>的记载,
在今文山,红河一带,唐代时已有“苗众"(包括瑶族在内)居
住,据现存的瑶族《漂洋过海歌》、《盘古置天地奏反歌》以及
《信歌》,《祖先单》看,还有部份瑶族是明、清之际才从湖广
●ll 辗转迁入的。河口瑶族自治县国营坝洒农场邓玉福保存的《路
祖途》一书,记载其家世说: “原住湖南千家硐,除从事农业生
产外,还冶炼白银。后,一迁广东乐昌府,.一迁广西桂林府,柳
州府,一迁云南临安府。一部份转迁越南,嘉庆丙子年‘红苗作
乱’,又迁回云南河日。"河目“秀门"认为其祖先是从广西来
的,搿吉门"是从广东来的。瑶族进入红河州的路线大致是四条。
一为从两广经文山抵建水后分支进入今元阳、红河、绿春,金

l{},●■I 平,屏边、河日,二是从文山进入河口,再向屏边、金平迁移,
三是由广西经贵州抵蒙自,再进入金平,河口,四是从广西转道
越南再进入河口、金平、绿春。、河日搿秀门黟支以盘.李.邓,蒋,:
赵五姓为主,是从文山进入桥头河和盐水河两岸的,以后逐渐向

191

。、●Il■ l
瑶山迁移了一部份。进入瑶山最早的是梁子寨李正芳(1981年时
有81岁)家,到他本人止是12代,李本人下面还有三代。尼嘎寨
李道金(亦80余岁)到本人为六代。南溪农场龙冬生产队盘有金
(1985年时有54岁)家,至本人为七代i‘由此,大体可以推定,
至少在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就有大批瑶族进入州境。
¨州内瑶族由“秀门’’和“吉门”(又称“育勉)组成。“秀
门”人口稍多,包括他称为“蓝靛瑶黟、“平顶瑶一、矗白线
瑶"、。沙瑶”,“黑瑶"等在内, “吉门’’专指他称为“红头
瑶’’的。两者都认为始祖是盘瓠,祖居洞庭湖。共同的体质特点
是:肤色浅黄带棕色,眼色暗褐,发黑平直。男子阔面型,女
子面稍阔。男性眉毛发育中等,女性则较稀。眼外角高于眼内
角,中阔鼻型,鼻梁平直,身材中等,属蒙古人种东亚类型,某

些方面又具有东南亚类型的特点。
. 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红河州瑶族人口总数为60,026
人,占全州总人口1.86%,1985年上升为63,531人,占全州总
人口的1.89%,比1982年增加3,329人;增长5.53%。人口分布
以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最多,将近占瑶族总数的一半,河口
瑶族自治县次之,占瑶族总数的近三分之一,屏边苗族自治县只
有两百余人。大部份瑶族住在1,000米左右的箐林地带,沙瑶和
部份红头瑶居于河谷地区。
。‘

。_I

。.
-. 第一节
,■’ ■’
经 济

社会形态 ・

^ ,

?一因入境定居的年代和居住地区的不一致,瑶族的社会经济状
况也不完全一样。元阳县太阳寨一带瑶区的山田是入居时合伙集
资E1800N银子向哈尼族龙姓土司买定的,内部阶级分化已较明
19客:
显,土地买卖、雇工,高利贷已经出现,生产水平已不亚予当地
汉族,地主经济已占上风,大多数瑶族处于封建土司统治下,正在’
向封建地主经济转化。河口县瑶山地区尚处于游耕和刀耕火种,・。

的原始生产方式;’生产水平十分低下,基本上还未出现阶级,’
65%的山林土地均为外族地主所有,地主派人或委托“伙头玎收.
租。除水田和基本生产工具属私人使用和占有外,大片荒山,森
林、水渠均为村寨公有。荒地可以自由“号占珍开垦,只要在看一
中的土地周围结上草疙瘩或留下刀痕,.树枝为标记,别人就不再7
强占。解放前,瑶族深受土司、官府、地主、兵匪的压迫和欺t
凌,生活十分困苦。据1954年的调查,河口县瑶山地区7ro多个瑶.
族村寨,地租在收获量的一半以上,而且“荒田不荒租,认租不
认人"。征兵谷、养兵谷、壮丁谷,保长谷,学谷,救国捐、飞
机款,水利款、公路款、子弹费、草鞋费等苛捐杂税更是多如牛
毛。逢年过节或土司,地主家有红白大事,还要按户交纳猪,
鸡,酒,山珍野味等搿实物礼黟。生产大忙之际,.首先要帮土 .

司、地主干“自工”。平常年景尚且不能温饱,遇到天灾人祸更。
是苦不堪言,民谣“到处山头无米粮,妻离子散断肝肠伊即是真
实写照。封建领主和封建地主的经济制度以及原始生产方式束缚
了生产力,也导致了科学,文化的落后,人畜生病或逢遇灾祸,只,
有祈求鬼神保佑或寄希望于山野草药。日常生活所需之物,基本
上是以物易物进行交换,来自内地的商人,利用瑶族老实本分的性
格牟取暴利,.一颗治疟疾的阿的平换三斤棉花,一盒火柴换一斤
草果,一颗缝衣针换一只老母鸡,一驮约重35公斤的盐换三至五
‘,

驮棉花,等等。官府、土司动辄还以“反叛’’罪名戳杀无辜。‘
长期的封闭生活,使瑶族在解放初期尚保留着古老的社会组’
织形式——寨老制度。“寨老"是氏族和村社的最高领导和决策 ,

者,一切生产、宗教祭祀,‘村规民约乃至军事、政治、对外事务1,
活动,都必须经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寨老’’组织来主持。。“寨 ,
老麓成员必须是氏族和村社中年高德重,正派有识的男性长者。、
:懈寨老,,:任期视村寨是否平安和昌盛而定,有的一任几十年,若

遇灾荒、人畜生病或怪异事故,则认为神不信任现任寨老而需改
选,一个人一生只能值任一次。选举的方法是在一年一度的“丛
会’’上,通过比较候选人酿制的白酒质量,或候选人燃着的香燃
完的快慢,或置放在簸箕内代表各候选人的谷粒(或豆粒、包
‘”’谷)簸剩的最后三粒来决定当选人。“寨老’’通过每年的“丛
会’’履行职权和向全体村社成员汇报重大事务的处理情况。
,一

1,“寨老”由“寨老’’、“寨长"、“当龙师"三人组成。・
.。寨老”是一寨之长,“寨长”是村社的指挥者,“当龙师一是宗
教事务的主持人,各司其事,各负其责,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
望,但又必须接受群众的监督,以普通成员的身份参加生产劳
动,不能有任何特殊。能选为“寨老”成员者i都视为人生最大
的荣幸,一经选上绝不推辞,尽心尽力服务。_“、ro ,..

。 ;.“丛会"是氏族和村社成员的定期年会。每年大年初一,各
,户男性成年人自动凑上一‘二斤米和酒、肉或炒,汇集在当值的
7蚶寨老秒家中聚餐,商讨村社事务。妇女和未渡过戒(包括渡戒
不过关的男子)不得参加。 . ’。7

30年代,国民党政府为了维护和巩固其在瑶区的统治地位,
强行建立保甲制度,但“寨老’’并未因此被取代。解放后,虽然
“寨老"制度已被新生的人民政权代替,但“寨老"仍然受到人
们的尊敬,许多担任过“寨老’’的人,还被选为人民代表或政协

委员,如已故的省政协委员、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州政协副
主席李光荣先生,解放前就是河口县瑶山区梁子寨的“寨老"。
.’・

鉴于瑶族的特殊情况,1954年3月15日,在中共蒙自地委和
蒙自专区帮助下,建立了全州第—个区级自治政权一一屏边县瑶
。山瑶族自治区人民政府(1963年并入河口瑶族自治县),赋予瑶
族实行区域自治的民主权利。1956年对阶级分化已趋明显但仍处
乎土司统治下的瑶族进行了和平协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
削制度。对国境沿线还保持着原始公社制度的瑶族,则以帮助他
们发展生产、提高文化的方式,引导其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不
划阶级,不搞土地改革。1963年7月11日,建立了河口瑶族自治

县.1984年,在全州各县瑶族聚居区,建立了6个瑶族乡以及瑶
族壮族、苗族瑶族乡各1个。1985年12月7日,又建立了金平
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瑶族人民充分行使自治权利,管理国家大
事和进行本地区的建设。在各项中心工作和实际工作中,培养和
锻炼出了一大批有作为的干部和积极分子。瑶族妇女邓秀珍和盘
美芳,先后被选举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但是,由于某些左
倾错误,不顾瑶族实际,强行把瑶族纳入人民公社,重新划分阶级,
仅河口瑶山地区就人为地“划’’出了地主7户58人,富农2户
16人’在“文化大革命"中,大搞“以阶级斗争为纲",取缔社
员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没收鸣火枪,不准瑶族:留“皇帝头’,
(男子头上的一撮长发),不准穿民族服装,迫使部分瑶族出走
西双版纳和越南,最后导致。四・一五"冤案的产生,严重地破坏了
党的民族政策,挫伤了瑶族的民族自尊心。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
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瑶族的发展和进步,多次组织检
查民族政策的贯彻情况,认真清理和平反了包括“四・一五乃案
件在内的一切冤,假、错案,调动和团结了一切积极因素,增进

了民族团结。1982年,在全州推行了以“大包干"(交够国家的,
留足集体的,剩下是自己的)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打破了
平均主义的分配办法,广大农民的生产热情迅速高涨。 ’”


二、经济结构 二

瑶族一向以种植稻谷(水稻、旱谷约各占一半)为主要的生活
来源,附带种一些棉花、蓝靛、黄豆、包谷、草果和瓜果,但都主

195
要用于自身消费。习惯于小家小户的小规模经营,很少有商品交
易。居地离集镇很远,许多人活了一辈子没有到过县城。解放前
-直是处于不定期的游耕游居的状态下,解放后虽然已定耕定
居,但大多数人仍未彻底摆脱穷困,国家每年都要拨给大量的救

济粮、款给予帮助。; 、 ,

1978年以后,党的实事求是的方针得到恢复,瑶族地区也注
意到要因地制宜地发挥自然和经济优势,在“决不放松粮食生
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以牛,马为主的养殖业和以草果、八角、
肉桂,橡胶、紫胶,茶叶、南药、香蕉、菠萝等为主的热区经济
作物种植业,以农养副,以副促农,扬长避短,长短结合。不仅
大多数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开始有部份人走上了富裕
道路。随着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发展,许多地方修通了公路, 连

建立了水电站,恢复了供销合作社,开辟了农村集市,长期封闭
的自然经济受到了强力的冲击。河口瑶族自治县充分利用热区优
势,改“以粮为纲”的生产方针为“粮、林,果并举",从1981年
起仅两年的时间,就建立了香蕉,菠萝,杉树、橡胶、南药(主
要品种为肉桂、砂仁、三七)六个万亩基地,接着又狠抓经济价
值很高且又速生的柚木种植,农业生产由单一的粮食生产逐渐转
变为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农业的跃进推动了工业的前进。从1982
年起,在原有的农机厂、木器厂、五金厂,印刷厂之外,又建成
了3,200千瓦的新街电站和1,600千瓦的盐水河电站以及年产千吨
的磷酸盐厂、果脯厂、大理石厂等一批新兴企业。1985年,全县
工农业总产值从1980年的556万元增加到1,240万元,增长1.23
倍;财政收入从19万元增加到42万元,增长1.21倍,-社会商品
零售额从1,703万元增加刭2,507万元,增长42.2%,社会农副产
品采购总值从110万元增加到2,467万元,增长21.43倍,城乡个
人储蓄年末余额从449万元增加到1,299万元,增长i.89倍。经过
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活跃了农村经济,农民贱商、厌商的传统

196
观念也有了改变,不少人开始学做生意,除从事农业之外,又兼
营商业,饮食服务业。据河口农业办公室和统计局的统计,全县
农村经济变化情况如下表;

1985年比1980 1985年各业
项 目 单位 1980燕 1985燕
年增减<%) 比重(%)

一.农业人口 人 80,616 39-438 15.29

=.农业社 个 207 218 7.60

兰.粮食产量 万公斤 942.64 1,065.55 13.04

人均有粮 公斤 ,358 323 —9.78

人均口鞭 公斤 244 280 14.75

四,农村经济收入 万元 263.28 964.75 286.43

人均总收入 兀 90 294.88 227.64

人均纯收入 兀 73 250.25 242.81

(--)农业收入 万元 193.58 475.54 145.66 49.29

1.粮食收入 万元 179.31 271.87 51.62 (占农业)57.17


2.经济作物收入 万元 14.27 203.67 132.73 (占农业)42.83
(=)林业收入 万元 6.24 128.t8 1,958.97 13.32

草果收入 万元 44.28

(---)牧业收入 万元 18.57 243.17 1,209.49 25.2

(四)渔业收入 万元 0.05 1.39 2,680.00 0.14

(五)副业收入 万元 35.5 33.88 4.78 3.5l


(六)商饮服业收入 万元 18.64 1.93

(七)工业收入 万元 23.52 2.“


(Jk)其他收入 万元 9.34 40.33 338.80 4.18

’从60年代以来,全州瑶区由于森林过量采伐,自然生态失衡,
旱,涝、病,虫灾害频繁,农民生活因此受到极大影响。进入80
年代,对森林的保护和发展,有了足够的重视,加之,农村体制
改革后,由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和科学种田技术的推广,使
广大农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1982年以前,全县每年仅返销
给农民的口粮即达20""25万公斤,1983年以后逐年下降,详情如

下表:

197
民政局救济鞭欲发放效 鞭食局返销糟
年 度
队 敌 人 数 粮食(万公斤) 现金(元) (万公斤)

1982 325 1,424 4.1172 9,469.58 2.395


1983 37 250 1.145 2,633.5 6.18
1984 137 881 7.85 1,805.5 4.125

1985 279 1,231 3.75 8,283.4 3.73

河口县瑶山区是一个原始风貌比较完整、又没有经过土地改
革的山区,几年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兹列举1980和1985两年的
情况如下:

单 1985年比1980 1985年各业比重
项 目 1980篮 1985年
位 年增减% (%)

总人口 人 10,012 8.400 —19.19

粮食总产量 万公斤 327.16 294.37 —10.02

人均有粮 公斤 326.77 350.44 7.24

农村经济总收入 万元 80.086'7 230 187.19

一,农韭投入 万元 64.0321 221 245.14 (占总收入)96.09

1.种植亚 万元 53.833 120 122.91 (占农业)54.30

2.林业 万元 37 (占农业)16.74

3.牧业 万元 3.756 54 1,337.70 (占农业)24.43

I.副业 万元 6.4423 10 55.22 (占农业)4.52

=.工业牧入 万元 2 <占总收入)0.87

兰.交通运输亚收入 万元 l (占总收入)O.435
四.建筑业收入 万元 1 (占总收入)O.435

五,商业,饮食业收入 万元 l (占总收入)O.435

穴.其他收入 万元 16.0555 4 —75.09’ (占总收入)1.7l


各项费甩 万元 8.8466 17 92.】9 (占总收入)7.39

纯收入总额 万元 71.2401 213 198.99 (占总收入)92.61


人均她收入 兀 71.15 255.57 256.39

散居各县的瑶族农民的生产、生活也有了很大进步。如绿春

198
县平河区的五个瑶族村,1985年粮食总产达到T19.75万公扁
人均口粮251公斤,95%以上的农户自给有余,仅粮食和草果的
收入即达163,829元,其中草果为119,141元,占72.72%,两项
收入的总和比1979年增长36.6倍。人均年纯收入214元,增长5.2
倍。牛马等大牲畜从1960年的132头发展到298头,增长1.26倍。
五个村自筹资金1万元,新挖水沟35条,开垦新田269亩,把草
果地扩大到1,444亩(户均12.3亩),购置了12马力的碾米机4
部、柴油机2部,既解决了人力加工粮食的困难,又增加了农业
生产后劲。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勐拉区白石岩村,1951年有
“秀门’’支瑶族12户,人均有粮为365公斤,人均年纯收入只有
60余元,1985年人户增加到35户170人,人均有粮上升蓟430公
斤,人均纯收入增加到250元。营盘区新寨村的“吉门"支瑶族
98户646人,95%以上的人家盖了新瓦房。元阳县大坪区,解放
后革除了种植罂粟的陋习,兴修水利,开垦新田,粮食生产大幅
度增长,仅马店乡就兴修中、小型水沟74条,开垦新田140多
亩。太阳寨和新鲁两个乡,1985年草果面积已达2,650亩,出售
草果1,000多担。空壳树村黄金学一家就种植70亩,年收入现金
1.2y/元,人均收入达2,000元。长期以来,在瑶族心目中,有饭
吃、有酒喝、有衣穿、有匹好马、有枝铜炮枪就是“富裕"的标
准,这种观念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抛弃。 。

党的富民政策,既使瑶族人民迅速摆脱了贫困,又促进了民
族团结。元阳县瑶族,主动协助河口县苗族、瑶族建盖瓦房。文
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瑶族,长途跋涉到河口县瑶山传授八角
种植技术。大批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干部、教师和科技人员深入瑶
区,帮助瑶族提高文化、科学水平,发展商品生产,进一步融洽
了民族关系。

实事求是地看,瑶族地区和先进地区相比,发展的速度还是
较缓慢而且不平衡的,至今还有一些人处于贫困状况。如1985年
河口县瑶山区的调查,人均纯收入上等l,400元,中等800元,。下
等只有60元;人均占有粮食上等1,300公斤,中等650公斤,下等
只有200公斤。全州瑶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资金、技
术、交通等原因,至今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 .

三、生活方式’

’+。 7

(一)饮食

’一

.’一・

瑶族主食大米,不用甑子蒸而用吊锅或鼎锅在火塘上焖,现
吃现焖,不吃剩饭.没有专门种植蔬菜的习惯,只是在包谷地中撒
播一些南瓜,黄瓜、青菜,白菜、萝卜、黄豆,饭豆之类,或在
田边地角种点芋头,更多的是采集野菜和猎取禽兽佐食。鸡和雀
鸟喜作成“鸡参’’吃,作法是去毛洗净后剁碎,拌合盐,辣椒,
香菜(野芜荽)置放于竹筒或木臼中捣碎,再以烈火爆炒.杀猪时
一时吃不完的肉或猎捕到的鱼和禽兽肉,用盐腌溃后吊在火塘上
熏干备用,称之“烟熏腊肉’’。逢年过节,必染糯米花饭和包粽
粑。粽粑以猪肉、绿豆做馅,并放一根木姜子枝条作香料。 .一

男女均喜酒,尤好饮用糯米酿制的米酒,制法颇似汉族的醪
糟,饮前兑水取液。酒色金黄透明,酒度低而有蜜香味,既当酒
喝,又当清凉饮料。每酿制一次,可兑水三次。成年男女,都有
吸水烟的嗜好。 一

(=)服饰

五色斑斓是瑶族服饰的特点。《搜神记》和《文献通考》中
均有瑶族“绩织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裁制皆有尾形”
的描述。所有衣料除部份装饰的花边、丝线、绒线和部份银饰、
料珠以外,全为自种棉花,自纺自织自染自缝。解放前还有用火

200

.f,_
均戴布制圆形平顶花帽。“吉门’’女子从头到脚的打扮均突出红
色,红头巾系红流苏,头包上顶扎成平顶或旗形尖顶;正开襟长
袖紧身衣,袖口、衣边均绣饰以红色为主的花纹,红腰带,红后
围裙,胸前缀银排扣并吊系红色绒球,瘦腿长裤镶红边,红勾尖
鞋,戴银项圈、手镯、戒指等,因而人称“红头瑶"。“秀门”
女子着青色上衣,前长过膝,后裙拖地,衣尾以腰带系扎腰间,
胸前吊系五色料珠串,瘦腿裤亦镶花边。头发束顶,绿春县以碗
形银簪插扣,其他地区以芭蕉叶或笋叶制成圆顶覆盖,然后再顶
上中心有圆白布的蓝色方巾。河口县桥头河沿岸的“秀门"女
子,头顶红边蓝布头帕,系白色流苏,故人称“自线瑶"。居
住河谷的“秀门",因与壮族沙人习尚往来故称“沙瑶",妇女
头顶黑色纱帕,着形似汉族旗袍的黑色长上衣,窄腿裤,一般不
加花边。无论何支,瑶族妇女均喜以猪油梳饰头发,修眉,喜
用青蓝色衣料;出门时男子背用线和马尾编织的网兜,女子背一
面红一面黑的挂包。

。 (三)居住

.瑶族村寨远离城镇集市,多建于近林靠水的高山地带,运输
全靠人背马驮。山区气候潮湿寒冷,故住房多低矮无窗。一般
二、三十户自成村落,村与村大都相距十数里或数十里。村寨距
耕地亦相距甚远,故每家在耕地处又建有田房,规模与村内住房
大体相同而形成“村外村"、“家外家”。农闲住村,农忙住田
房,粮食大都份堆放在田房内。 .

传统住房多为土墙木桂草顶,一般三年就要翻盏一次屋面.
20l
建屋前要选好地基,其法是用刀柄在地上杵捣一个小坑,坑内放
置七粒稻谷,一粒在中,六粒环绕,然后用碗盖上,点燃一柱
香,待香燃完后揭碗看谷,如谷粒位置未移动即为吉地,反之则
需另择。动土之日,村邻亲友主动帮忙而不计报酬,三,五日即
可建盖好。落成要举行‘‘贺新房黟的庆典,请“当龙师"吟诵古
经,众亲邻携酒提肉,鸡前来祝贺,在新房前载歌载舞,饮酒作
乐。村寨周围,几乎家家安有水碓春米.以竹卷槽连接的水管,从山
箐里引来了清泉水,一直通到厨房,用水十分方便。住房为两层
三间,中间一格作堂屋,既是家祭和议事之所,又是吃饭和接待
宾客之地,两侧为厨房和寝室,靠堂屋门的地方置有火塘。楼上
堆放粮食、杂物和接待客人住宿。畜厩大多单独建在正屋后面.
房屋周围,广植竹子和各种果木。 .!

第二节礼 仪

一、婚姻

一夫一妻是瑶族的基本婚姻制度,同氏族五代以外即可开
亲,但通常不与外族通婚。
对歌是青年男女恋爱的主要方式。通过对歌●一又称唱“风
流歌"来交友择偶,但决定权仍在父母.对歌开始是男女集体分组
对问对答:有相互看中者才单独对唱,至情深意厚即互赠信物,
女子以绣花腰带、挂包相送,男子以银饰圆赠。姑娘还要在小伙
子手背上咬一道深深的牙印,以示爱得深刻,永不变心。男女心
心相印后各自察明父母,男方请会说会唱的媒人带一把烟叶或一
包黄烟到女方家求婚,若女方家同意婚事就收下烟,经择八字
相符者便与媒人商定聘礼和婚期。聘礼有酒、米、肉和银子

202
(河I=1县盐水河一带是三百六“老银子”,BP360个银元,至今
如是)。
姑娘出嫁前四个月即不再下地劳动,在家缝制嫁妆。婚日前
夕,女家张灯结彩,献祭天地祖宗,请长辈亲友歌唱祖先业绩和
作人的规矩,祝福姑娘成婚后夫妇合谐、儿女成群,边喝酒边唱
歌,彻夜不眠,叫作“盘歌堂”。婚日,新郎撑一把伞在媒人和小
伴陪同下,来到女方村寨预约好的“东家”,待到吉时才由媒人
引领至女方家门口,先是男方媒人唱颂歌,然后双方媒人唱合对
答,直到女方媒人表示“认输"才允许新郎进门。进门后即按族
规向天地、祖宗、岳父母及长辈亲友行拜见札,每认一位叩拜十
二次、敬酒两次。当日即接新娘回家,到男方家中再行与在女方
家一样的拜堂仪式。婚宴结束后,男女媒人和送亲人要对新婚夫
妇训诫,内容是要孝敬老人、要与家人和睦相处和勤俭持家之
类。“吉门"瑶过去要给参加婚礼者格外馈送一块约重一公斤的
猪肉,今此札已免。
河口县瑶族盛行入赘婚, “秀门"在90%以上, “吉门”亦
达50%左右。入赘勿须聘礼,新郎由媒人陪同至女家举行婚礼I
一切费用由女家负责。入赘不改姓,三、五年后自立门户,也有
长期从妻居的。他称“白线瑶"的“秀门",至今还有“偷
婚,,、“抢婚’’习俗,定盟的双方事先不告知父母,把姑娘
“偷,,或“抢"走后才请媒人谢罪议亲。解放前普遍盛行姑舅表
婚,今大为减少。
离婚被视为人生的严重事件,一般不轻易离异,实在不能相
处并经多次调解无效时才由“寨老’’裁决。离婚手续简单,只需
双方把盛饭用的木铲一剖两半,各执一半向相反方向走开,以后
就直不干涉。非法的性关系要受到罚款,作“东道’’(请全村人
吃饭)、修路、撵出村寨等习惯法的制裁,但非婚生子女不受歧
视,寡妇再嫁也不受刁难。

203
二、家庭

个体家庭是构成村社的基本单位。各个独立家庭中以男性长
者为家长,父不在长兄为尊。弟兄成婚后,在舅父主持下分家另
立门户,家庭财产均分,非入赘女婿和非婚子亦有权分享。祖房由
幼子女与父母同住。分家后的弟兄,仍有赡养老人和扶养年幼弟
妹的义务。妇女地位低于男子,没有继承权,吃饭不能与男子同
桌,更不能与父兄言笑,但在一定程度上又受到男子的尊重,如
回家、出门必先与女主人打招呼,妇女可积存“私房钱”,寡妇
再嫁可带走娘家带来的财物及自己的“私房钱"。

三、命名

瑶族名字除有和汉族一样的乳名、成人名外,还有特殊的法
名。乳名多以排行或聪颖、敏捷的小动物而定,如老大、老五、
小猫等。成人名是为入学和与外族交往而取的汉名。经过“渡
戒,,后,由师父赋予的名字为法名。法名只能是师父叫,由师父
写在黄表纸上,平时密藏作护身符,死后随体入葬。法名由辈
份和灵名组成。灵名是按宗教班辈定的,意味着死后有资格记入
祖先册,享受子孙祭祀。灵名还有“法"和“郎’’的等级。女
子随丈夫班辈资格以“者,,和“娘,,作标志,夭折、终身未嫁和
离婚改嫁者,死后不得以灵名记入本氏族的祖先册。辈份名相
当于汉族的排行字,表示宗族社会的尊卑,四,五代或六、七代
一转,瑶族把这种轮流方式称为“耕田歇地,几代一转"。举例
如下;
1. 四代周期的河口县粱子寨李正芳家;

I—~I
妙——胜—— 玄——经

鞣摹 父亲 本人 几予

2. 五代周期的绿春县作播寨邓胜华家。
①师戒。

院——现——应——法——胜

l——————I
蕃祖篆
②道戒:
祖父 父亲 本人 儿子

道——云——妙——经——玄,

薯祖兼
l——一一...—....一..1
祖父 父亲 本人 儿子

四、渡 戒

渡戒,“吉门’’称作“度鳃,,,“秀门,,叫“栽奢,,或
。在”,是瑶族必经的成人札。渡戒年龄大都在16至22岁之间,绿
春县12岁左右即举行,19和21岁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年岁不举行。
“秀门’’女子不渡戒, “吉门"女子15岁左右请师父来家举行简
单仪式。
渡戒有“师戒"和“道戒”之分。师戒亦称天戒、大渡,道
戒亦称地戒,小渡。“师戒"可授徒,仪式浩繁,必须在野外搭
“云台’’,举寨停止生产。“道戒矽仪式简单,在家中进行,也
勿须举寨参加故多数人选择。道戒”。无论哪种戒,戒前3~7日
必须随师父吃斋,不能出门见天,不得与师父以外的人讲话,受

205
戒人的父母亦要随之吃素和忌行房事。师父每日为受戒者诵经祈
祷,向受戒者讲说戒律及本民族的历史。
渡“师戒"者,事前要在村外用新伐的四棵松柏树(去枝留
尖)架成三,四米高的“云台"(又称“五台山")。戒日,戒
师诵经舞拜后引受戒者于台上,再诵经祈请诸神和祖先佑护,领
受戒者对天盟誓,即不杀人放火、不偷、不骗,不抢.不奸淫妇女、不
虐待老人、不欺凌幼弱等十戒。誓毕,师父高喊一声: “渡下!"
受戒者即两手交叉紧扣膝盖,头夹予两膝之中,从台上背向后翻
滚而下,台下预先有八人拉扯一张藤网接应。坠落网中时,若受
戒人手脚分开,则被人认为心不诚,不过关而终生被人看不起。
受戒者的誓言连同法名写在黄表纸上,由受戒人加盖手印妥为保
存。戒毕,全村人同声祝贺,受戒者父母要宴请师父和亲邻。
。渡戒”在“左”的错误影响下曾被粗暴禁止,1980年后又恢复起来。

五、节 日

瑶族节日除和汉族相同的外,具有民族特色的是“盘王节”
和“定歌节"。 “盘王节"是献祭瑶族始袒盘瓠和喜庆丰收的节
日,节期三天,每年秋后举行。节期,宰猪杀鸡,大办酒宴,表演各
种体育和歌舞节目。过去,各地节期不一,1984年秋。全国各地瑶族
代表汇集广西南宁,共同商定统一在农历十月十六日举行。“定
歌节”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是日,青年男女盛装打扮,齐集
于既定的场所赛歌。河口县瑶山地区。当天还举行集体狩猎活动,
猎物按户均分。饭后,男女老幼通宵云集在村内广场上载歌载舞。

六、道 德

瑶族非常讲究文明礼貌,以祖先的纯朴诚实的遗风,结合汉

暑O争
族的儒家意识及道教的戒律,形成了本民族的伦理观。 《教贤
书》详细记载了为人处世的规范。伦理教育主要靠渡戒师父传授
和父母言传身教,最突出的是尊老敬幼。只要是长辈,无论亲
疏,路遇要让行,骑马要下马站在一旁恭立。见老人负重必主动
帮助背。孤老有难,人人争助,因此瑶区很少有飘游乞食者。尊
师长如父母,从不打骂小孩,对人忠实和气,并按渡戒誓言严以
律己,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古风。金平县白石岩村,凡
渡过戒的人,从解放至今,没有一人因违法而受到国家法纪的惩
处。尊重妇女,客人相访必先向女主人间好祝福,母亲备受子女
爱戴。瑶族的言行可以归纳为克己奉公、非已不取、民主平均,
互助友爱,讲求信用等准则。
此外,盛行认“老庚",即与自己同龄人(特别是同年同月
同时生的人)不分民族都认为弟兄。又盛行“认千亲”,为求
小孩健康成长拜认干爹、千妈,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就拜寄大

山,岩石或大树。

七、丧 葬

瑶旋历史上行火葬(今金平县部份瑶族对凶死者仍沿此
习),河口县原为瑶族居住的老刘寨,50和60年代数次发现过骨
灰罐。清乾隆《开化府志》载有: “死者不落地,火化收藏。"
民国《马关县志》有“亲死火化’’之说。民国以后才普遍改行
木棺土葬,但不立墓碑,盛行夫妻合葬。坟头上筑一道小石门,
意为是供死者夫妇出入的灵门,非原配妻另筑较小的一道石门,
表示不能与丈夫平起平坐。墓后立一块长形的“山神石",作为
亡灵的保护神。夭折或非正常死亡者,不得在家停丧’:也不举行丧
礼。没有固定的公共墓地,中年以上的人,大多在生前就选好自
己的墓地并告知子孙。

207

老人死后,家人对空鸣三响铜炮枪报丧,然后由专人陪同孝
子逐处向亲友跪拜讣告。亲友闻讯即带着米、酒、鸡等前来帮忙
料理丧事,按死者性别由男女亲戚为其沐浴、更衣、剃头或梳
头,道公念经超渡后入殓封棺。棺钉一律为竹木钉。棺内垫放若
干层草纸,并以白布盖尸,再置放用竹子或苞茅杆扎制的一、二
市尺长的梯子一架,意为是给亡灵上天的“天梯"。又按死者年
龄放入若干枚硬币,一岁一枚。经择吉确定发丧日,一般停丧不
超过三天。上午九时左右发丧。先由道公念《开路经》,然后抬
棺在送葬人头上过三次后启行。棺材入穴后,首先由孝子每人捧
三捧土背着放入穴中,然后帮忙群众才动手填土堆坟。“吉门"
老人死,要用彩纸剪成日、月、鱼、鸡等图案贴在棺材上。下葬
后先由道公盖三锄土,唱念道: “一锄盖你头,子孙后代吃不
愁I=锄盖你手,儿女子孙代代有,三锄盖你脚,金子银子用马
驮。”之后,由送葬人按亲疏顺序每人盖一锄,然后才由帮忙安
葬的人掩埋。下葬回家路上,道公边诵经边在路上分段埋石,
意为阻挡亡魂回家作祟。送葬者必须用香面洗手后才能进家。葬
后半年或周年,扎五彩冥房到坟上烧化,并以酒肉祭奠,叫“烧
灵,,,以后每年清明到坟上挂纸钱祭扫。

八 整
/、-’刀;

,、o

除婚丧,年节、祭祀和伦理规定外,还有一些禁忌:男子的
“皇帝头",任何人不能触摸。产妇不满月,外人不得进家门。
正屋门口不得凉晒衣服,不得坐门坎,家中不许吹口哨。神桌上
禁放杂物。不能踩跨火塘和往火塘内吐痰,火塘上的兰脚铁架不
能随便移动。产妇、孕妇不能在神桌前停留。不能踩坟墓和在墓
地炸石挖土。严禁砍伐村前寨后的风水林。大年初一忌到别家游
串。每逢初三、初五、初六忌出远门。禁吃病死的禽兽肉。

208
第三节文 化

一、语言文字

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由于地区不同,又有
若干方言土语,但只要同一支的瑶族均可通话,“秀门"支与
海南岛的苗族语言相通。红河州内瑶族语言基本属于“勉"语。
“秀门,,语的音调有13个,“吉门’’语只有8个.Tmil敖新瑶
文把两者的话作简单的对照: , .

+汉语 ’吉门语 秀门语

爷爷 Ong .
Giaauz或Fagu
i 父亲Diee Fay

哥哥 ‘Govx Dah

嫂嫂.Uyiran. .
、 Uraani

“姐姐Dove OV

姐夫 Wriv Weir

舅父Diex Uattz

一舅母 Miangh Nangh ,

妹妹 Muo(哥称)Uauz(姐称)Youz
弟弟 Youz(哥称)Uziaz(姐称)Youz或Die .

. 睡觉 Buei或Ujovmh,.Meie或Uqioomh
吃饭 Ul"ane或Hnag Urine或Uamgd
走路 Yangh Jauv Yangh Jiauv

狗 Jiv Ugoongh

牛 Ugungh . Ugoogh

209
马 Maz Maz

鸡 JiM :1二‘Zail

猪Dumgz ●
●●
Dungz
_●

唱酒 Doiv一 Diuv

Uopv Uopf

瑶族原无文字,不知何时起,经父子相传、师徒传授,以瑶
音瑶意借用汉字来记述本民族的历史、经文、诗歌和书写信件:契
约和经济帐目。又由于传抄讹错后习以为常或汉文无法表达等原
因,形成了一些特别的怪异字。用汉字形式记录瑶语的情况有;
1.瑶语音义近似汉语的直接采用汉字。2.汉音作音符记瑶语而不
用汉义。3.采用汉义和不读汉音。如“位”读“亚"(Ya),
是我和我们的意思。“嫜,,读“杀,,(Sha),专指姑娘。
“庚"或“庇,,读“披,,(Pi),是给的意思。“地"写作
“意",“田"写作“叶’’,“父母’’写作“釜爷"。“玖”与
“久’’通,“堂,,与“唐’’,“棠’’通等.对瑶族知书识文的情况,
史志均有记载。民国《马关县志》说: “瑶族有书,父子自相传
习,看其行列笔画似为汉人所著,但流传既久,转抄讹谬,字体
文义殊难索解,彼复实而秘之,不轻示人。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
会后,广西民族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刨制了一套新瑶文方
案,结合旅美的美籍瑶族华人约瑟・候博士的研究成果,制订了
适合于各支瑶族的拉丁字母瑶文,新瑶文声母30个,韵母121个,
声调8个。新瑶文在广东、广西试行,效果良好,红河州内河
口县已先后举办师资培训班两次,并吸收了金平,屏边的学员参
加。 ,

解放前,全州瑶区没有一所正规学校,部份男子靠以树枝当
笔,火塘灰作纸的“火塘教育”掌握汉文。据1931年在河口县梁
子寨的调查,全寨37名成年男子有24人识汉字,占64%。清末民

210
初,一些地方曾从内地请先生来办过私塾,但因语言障碍和经济
维艰而不能维持。如清光绪十九年(1893)今元阳县芦山箐脚盘
元保,曾在自己家中办学,用汉语和瑶语混合教学古文,有学生
20人。民国六年(1917)河口县牛塘村请过一位姓李的先生来教
汉文。1927年田鸡塘李发清也曾从屏边请过一位马先生来办学。
1954年屏边县瑶山自治区成立后,在区所在地梁子寨开办了瑶区
的第一所正规小学,以后各地也陆续开办。各县中学成立后,一
些勤学有为的学生得以深造。经过30年的努力,瑶族不仅有了大
学生,还有了教师、医生,各级党政机关也有了本民族的干部。
1985年,荣获“全国普及教育先进县,,的河口县,经省、州联合
验收,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6.4%,普及率为95.7%,巩固率为
93.8%,毕业率为86.4%。全县(含四个国营农场)已有完全中
学4所、初级中学12所、小学131所,在校小学生11,156人、中
学生4,003人,学生人数为全县人口数的25%强。元阳县瑶区也
兴办了小学17所。州民族研究所和河口县民委先后举办新瑶文师
资培训班3期,学员130人,经考核全部达到脱盲标准。文化教
育的发展,提高了瑶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河口县瑶山区,过去耕作
粗放,不惯用肥,遇有灾害即打斋祭天或搬迁,现在学会了种植杂
交水稻、杂交包谷和使用化肥,农药。
.但是,瑶区的文化教育至今还很落后,以河口县1982年第三
次人口普查资料为据,全县12周岁以上的文盲、半文盲占总人
口的40.6%,其中瑶族聚居的瑶山区占该区人口的51.82%,老
范寨区占65.56%,莲花滩区占78.44%。1985年止,全县每千人

一-一■
中只有大学生0.38人,高中生5.6人,初中生17人,小学生140
人,而且女生数平均只占30%左右。边远的大坪、小坪,二道
坪,水碓湾、安家河、岩头、靛塘七个村子,至今未办过学校,
没有出过一个小学毕业生。加之,外地教师呆不住,本地教师水
平低,教学质量普遍低劣;许多地方教育经费短缺,不少学校几

211

}or‘ ● ‘t-■I
个人共用一张课桌。河口县瑶山区水槽小学,一年级学生102
人,挤在一间破烂的教室里上课,全校194个学生,只有41套课
桌椅。牛塘小学有227个学生,大部份借住在学校所在地的农民
家中,有的在公路边搭草棚住宿。

二、歌舞

唱歌是瑶族的喜好。古歌人人会唱,新歌人人能编。歌词有
五言旬,七言句,也有少量长短旬的,文词简洁,韵脚严整。
“吉门"歌调高吭, “秀门"歌调深沉。过去唱的多为古歌、情
歌、风俗歌。解放后,许多歌手配合党的政策和各个时期的中心
工作,以瑶歌形式进行宣传,对促进民族团结,开展边疆的社会
主义物质和文明建设,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河口县老范寨区80余
岁的老歌手邓秀英,被群众誉为“瑶家刘三姐,,,她和国营南溪
农场龙冬生产队女歌手盘妹留先后在全国少数民族民歌比赛会上
荣获一等奖。国营蚂蝗堡农场漫扒生产队男歌手邓老满能歌善
舞,1984年和1985年两次在省、州民族原始音乐舞蹈汇演中获
奖。瑶族舞蹈只是宗教祭祀活动的一部份,尚未成为群众性的娱
乐活动。解放后,经舞蹈工作者发掘、整理,已出现了一批如
《贺新房》,《喜迎新娘》、《铃舞》、《鼓舞》等人们喜闻乐
见的节目。

三、医 药

瑶族民间没有专业的医生,但许多人能利用天然的动、植、
矿物作药,靠察颜观色和询问病情下药治病,妇女尤其擅长。治
病的办法很多,流行性的传染病多用隔离法,肚痛、关节痛、头
痛、感冒等多采副痧法、艾灸法,扎针法、姜盐揉擦.法等,外

212
伤、骨折则采用夹板固定法,包扎法。药物服用有水煨、冲服或
泡酒、炖肉或蛋以及洗,擦、敷、点等法,用量全凭经验用手
抓,但对毒性药物十分审慎。
瑶医全凭师徒或母女口传身授,有的被写成文字记载流传。
许多疑难杂症,经现代医药医治无效者,往往以草医草药治愈,
尤其是跌打损伤、消炎止血方面有特效,故《岭表纪蛮》有“蛮
人以草药医治跌打损伤及痈疽、疮毒,外科一切杂症,每有奇
效"之说。然瑶医由于封建迷信观念,坚守其秘密,不愿外传。
1954年和1958年,国家在对两湖、两广、云,贵、川少数民族地
区进行社会历史考察的同时,对瑶族医药也组织了调查,以后又
经多次动员,搜集了一些单方,验方,兹择要介绍(若对症治
病,务必征求医生意见,以免发生意外):
妇女产后保健(五至七天即可下地劳动)方:
煎洗:1.大小钻,大小发散、五加坡、过山风、鸭仔风
(黑血藤),鸡血藤、穿破石、四方藤、七叶蓬,枫
木叶,樟木叶、山苍子叶、香蒲各适量煮水清洗。
2.散风藤、威灵仙、金银花、上树蜈蚣,五爪
龙,金耳环,枫木叶、半枫荷、杉树叶各适量煎洗。
以上二方各选其一。
内服;红青菜,十全大补.地榆,韭菜头,一身保暖,走马
风、仙鹤草各适量,炖鸡或炖鸡蛋服。如产后流血过
多,加红藤根,臭牡丹根、狗脚爪根、血藤、红叶

山苍子根各适量,煎水服。 ._.

钉f哩缚癌方: ,?~
1.煎洗:过山风,野山麻、麻疯草、葛麻藤、野仔
风、毛线草(茅根)、柚子叶,生姜各适量,煎水洗澡。

2.内服外擦。过山风,野山麻,麻疯草,野仔风.大
力王、地龙蜂各适量泡酒,内服外擦。

213

3.煮食;大力壬二两,牛奶木根二两、小钻三
两,配猪蹄一支煮食,吃肉喝汤。
以上三方,每二至三天用一剂。

腰痛方;

空桐木(有粘毛)根、牛尾蕨根、乌犁木根各一
两,煮牛尾服(一条牛尾分三次用)。 ,,

月经过多、血崩方:
鸡血藤二两炖公鸡的胸肉和肝服,食后半小时即
可慢慢止血。
脱肛方:
木贼一两,猪大肠半斤,煮食。
骨折方:
先用小公鸡一只,去毛与内脏捶烂,敷一、二小时
后拿去鸡,再用小凉伞.大小钻,九节风各适量捶烂
放酒炒热敷。开放性骨折,需先用茶叶煎水洗患处。
乳腺炎方:
野花生叶捶烂敷。
无名肿毒方;
老虎耳.黑心姜各适量捶烂,加少量食盐拌匀,外敷。

四、工 艺

瑶族日常生活所需的银,铁,木、竹用具,全系农业生产之余自
己动手制作的。竹,木用具较粗糙但结实耐用,而银饰十分精
致,其工艺可与汉族专业工匠媲美。妇女善于刺绣,直接绣在面
料上而勿须打底。刺绣的景物和图案均源于生活,新颖别致,栩
栩如生。水粉画亦是瑶族擅长的传统艺术。金平县营盘区芨芨坡
村李建清和李文秀的神象画,远销文山、西双版纳邗越南、老挝

214
等地。1982年河口第一中学学生李永祥创作的靠瑶山春黟,生动
地描绘出瑶山春色,荣获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览二等奖。用
马尾编织的网袋和鬃马编织的帽子,工艺更为精巧。

第四节宗教信仰

历代统治者对瑶族残酷压迫,迫使他们长期过着“钻山唯恐
不高,入林唯恐不深"的藏徙生活。长期的流徙和封闭生活,致
使其在宗教信仰上也长期而牢固地维持着原始形态。人们主要崇
奉始祖盘瓠,各种自然精灵和祖先,又敬奉道教诸神以及佛教的
如来,观音等。宗教仪式全按道教方式举行,只不过没有形成固
定的庙宇和专业的神职人员。在尊奉的神祗中,还有本民族传说
中的一些著名人物,如大画师巡二秀才,专司恋爱、婚姻的解秽
九娘,给人聪明智慧的羽官,领导瑶族引黄河水开田(“吉门"
支传说他们的祖先曾在黄河边居住过)的三元,与自然搏斗取胜
的五龙,决定人畜死难的五雷等。铃、钹,锣.鼓,刀、剑,符
录,朝笏等祭器全是为道教所用的。经文有的照搬道教,有的又
结合本民族的自然情况、祖先观念及伦理道德编写.据目前所知,
有《道德真经》、《玉皇经》,《尊典经》,《诸品经》,《鬼
脚科》,《开山科》、《春光科》,《演蒙科》,《度炼科》、
《会圣科》,《神目科》,《杂目科》,《盘王书》,《教贤
书>等数十种。
“寨老疗中的“当龙师,,是一切宗教事务的主持者。“秀
门,,的宗教祭祀在“当龙师,,家中或村寨外集体进行,“吉门,,
只在家中举办。“秀门,,尊早期天师道的三元三官大帝为最高
神,张天师为祖师,梅山法主大圣九郎为教主,弟子渡戒颁“上
元印’,4吉门”尊玉皇和三清为最高神,弟子渡戒颁“玉皇印”。
瑶族认为自然界一切物体都有一个精灵主宰,山有山神、水

215

有水神,树有树神等。自然精灵的善恶是非与人的善恶是非相适
应,人行善自然精灵就会赐人吉祥,反之就会降人以灾难。人们
相信人和自然物的灵魂永在,因此十分崇敬自然丰{l和祖先,随时
祈求他们保佑。除“当龙师”外,瑶族中还有为人打卦占b,驱妖捉
鬼的巫师(瑶语称。楼面"或“那曼’’),巫师占卜打卦的方法有铜
钱卦、秤砣卦,鸡骨卦、鸡蛋卦、火镰卦、木棍敲地卦、手指卦
等。巫师有男有女,但在氏族中没有地位,也非师传。
祭祀活动颇多,重要的有:

祭龙:阴历正月第一个属兔日(也有的地方是三月初三)举
行。是日,全村渡戒过关的男子汇集于“寨老,,家中聚餐,由
。当龙师”引领献祭谷魂和诸神,也议论和解决村社重大问题。同
时,举行“扫寨’’仪式,由一童男端一碗米边走边撒引路,道公
率众持刀剑绕寨游行并诵念经文,以驱妖除魔,家家户户大扫
除,更衣沐浴。三天内禁止一切农事活动和出入村寨。 -.-

祭风:正月=十献祭风神。 :.

祭雀鸟:二月初一,祈求雀鸟不要危害庄稼。 、’’

祭雷公:三月初一献祭,向雷神盟誓孝顺老人,不作亏心事。
打斋祭祖;平时只要认为家运不济就以户为单位进行,如涉

及全村社的灾难则集体举行。 .

第五节著名人物——李光荣

李光荣,瑶族,河口瑶族自治县瑶山区梁子寨村人。1912
年出生,1982年7月1 4日因患肝癌医治无效病逝于个旧市人
民医院,享年70岁。他从未进过学校,但凭传统的“火塘教
育,,掌握了较高的汉文知识。自幼急公好义,喜说公道话而不畏
权势,爱打抱不平,因此深得当地和周围村寨瑶族群众的信任,
被推选为“寨老’’。20岁以后,常来往予河口、屏边,金平,蒙
自和越南之问作小生意,目睹官府、地主和军队,土韭对人民的
蹂躏,日愈增强了他反抗强暴的决心,动员和组织瑶族青壮年学
武保家,继而逐渐形成了一支“招之即来”、能聚能散的乡土武
装,以致使河口,屏边一带猖獗无忌的土匪和军队也不敢轻易骚
扰瑶山。
1948年,他受万保邦先生民革武装的影响,以红布条为号,
自发组织“红军’’与国民党军队抗争。1949年,中共屏边(地
下)县委书记孔永清亲临其境,多次对其进行民族团结、民族平
等和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教育,使他逐渐对中国共产党的
主张和政策有所认识,从而坚定了跟共产党走的决心。1950年5
月,河口市人民政府成立,李光荣积极拥护人民政府的政策、法
令,在市府秘书、市委委员王道之的帮助教育下及政府提供的武
器装备支持下,积极组织瑶山民兵征粮保家,参与阻击匪首宁瑞
南对马鞍底(河口第四区,1954年划归金平)、坝洒,南溪及河
口市区的袭击。不久,被任命为河口市坝田卡区副区长。1954年
3月,被选举为屏边县瑶山瑶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首任主席,继任
屏边县副县长,红河州政协副主席、省政协委员,省民委委员。
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虽然也受到冲击和不公正的对待,
但始终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参加政协工作。

217
第七章回一族

1985年统计,全州有回族52,244人,主要分布在红河北岸的7
个市,县的坝区和交通沿线。

红河地区回族主要是十三世纪中叶随忽必烈入滇的圆回军和
随赛典赤来云南的回回,其次是明代沐英征滇留居云南的回回。
随蒙古族一起进入云南的回回,为军者是“探马赤军”的一部份,
为官、为商者称为“回回人,,、“色目人,,、豇回纥黟、“畏吾
儿”等。文献可考的有:元宪宗三年(1253年),大元帅兀良哈
台率领蒙回混合军随忽必烈攻大理国。他们是元代最早到云南的
回回。元宪宗六年(1256年),阿母河(即花拉子模)回回降
户,分给镇守云南的兀良哈台。中统元年(1260年),兀良哈台
任命纳速拉丁为安南达鲁花赤。纳速拉丁是赛典赤・赡思丁的长
子,他在赛典赤之先统率回回部队进入云南。中统二年(1 261

年),元王朝派遣制造弓箭的回回弓手到云南,传授制弓箭技术。
至元十年(1273年),元世祖忽必烈派赛典赤・赡思丁为云南行
省平章政事,随其来滇的官兵士弁分驻各地,其后代大部留居云
南,哈、合,胡、穆、王、杨、李,以及赛、沙、纳、马、撒、
闪、忽、速,自,丁皆其后人。
元时随军进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回回比例最大,而游宦经
商前来的只是少数。随军进入西南的回族,其驻屯和活动的区域
与蒙古族基本相同。在当时云南官吏中,往往是蒙古族和回族参
半互为正剐。赛典赤之次子哈桑任临(安)沅(江)广(西)宣
慰使,回族和蒙古族军队屯驻宣慰司的辖境之内,是为红河州境
内回族迁入之始。云南是回回屯田的主要区域之一。临安路军民

218
屯田计2,533户,屯田2,152双.回回军和蒙古军以及畏吾儿人也参
加了屯垦。 .

民国《建水县志稿》载: “回回随大吏赛典赤・赡思丁到建
水(当时是临沅广宣慰司治所),信奉回教,奉亚当・穆罕默德
为教主,教义阐发在《古兰经》,以清真为宗旨,所在之处有清
真寺,凡是回民均为教徒,皆念经、礼拜,把斋,受课、朝天国,
聚族而居,不与他族混合。先居回回村、燃灯寺街,继迁回龙村
..…・。风俗习惯均清洁简约,善牧植、游商,人口五百余人……
……。’’赛典赤・赡恩丁是穆罕默德的31世孙。他有5子23孙,
父子翁孙屡宦临安。在赛典赤父子的大力倡导下,元代云南行省
建立站赤(驿站)78处,其中之一是建水的曲江馆驿。现该地有
明崇祯六年(1633年)《曲江新城碑记》载: “曲江古驿路,都
居咽喉,…:,・国家门户,……我朝征荡平日即设总站守之,盖其
重也。”建水回民中说,元代在馆驿设站时,初来的是纳、马、
金三姓回回。定居以后,即兴建馆驿老寺,并分别建有纳、马,
金各家大院。各家族每家都有定期聚会,并且商定马家为“伊玛
目"(意为表率领袖),金家是“海推布"(意为传道者),纳
家为“目尔蕊"(意为宣礼员)。
明代随沐英来云南的回回,落籍红河州境的很多。建水马家
是回回大姓,先世是明初征云南的将士。《马青云行传》载:
“公姓马氏讳青云,梯月其字,临安建水人也。其先系出金陵,
始祖特墨公明初领兵入滇,官临安卫指挥千户,遂家焉。今郡城
东回龙村其故里也。"随着回回游宦和驻军的到来,许多新的回
闾村落渐渐发展起来。马坚于洪武初年任职临安卫千户世职,金
自氓于永乐间官临安府知府,后来这两姓建成建水城东的回龙村.
,泸西县回族也是随沐英入滇落籍的。他们共同尊奉三位同姓
不同宗的始祖: ”:

,:1.‘“放鹰老祖"的子孙,分布在桃园j卫民,,大红杳,大直

219
邑、小河、栗树和弥勒朋普小寨、丘北、澄江、沙甸及师宗的山
外村等。太始祖马品尊,南京江宁县柳树湾人,明洪武年间游宦
入滇。三世祖马揆贤性好鹰,因鹰飞入陆良宗析李土司花园前往
追逐,李十八岁的哑女忽能言,其父将女许配与他,婚后生三
子,分为上,中、下三马。中马一支落籍予泸西境内。六世祖马
清,字润泉,与木旧村李氏(汉族)结婚,择居北乡阿路采、桃
园,是为泸西桃园回民开创之祖。上辈两位祖太,一属彝族,一属
汉族。故传说: “我们的老祖婆是彝族", “我们的老祖婆是汉
族’’。马鹏程是反清斗争的领导者之一。
2.臣木一家,始祖马琮,原籍江南,历宦黔滇。后人马安
礼是一位全国知名的伊斯兰教学者和翻译家,清癸酉科举人,曾
任过贵州安隆、开太知事,朝过哈Ⅱ止,辞官归里后将马复初的阿
拉伯文《朝觐途记》译成汉文。马光灵是桃巨三营反清斗争的领
导人之一。被人们称为爱民老人的马建岗(1856--1946年)1915
年随马秀廷统领参加反袁护国运动,驻军罗平三江口堵截龙觐光
入滇,62岁解甲归乡,仍为家乡各族人民排难解纷。
3.“九斗老祖”一家,明初来自陕西凤翔府,因军功补乌
撒卫(威宁)千总后定居下坝。后马鹏昆由寻甸来陆良任粮道官,
定居乐玉村,至九斗马应选移大新村(传说有银九斗九升半,
故称“马九斗’’)。其后人马秀廷字文仲,清代任建威将军,民国
时授陆军中将,中法战争时曾率军随岑毓英与刘永福一道转战宣
光、临洮,护国之役拥护云南独立出师讨袁,邑人为他树立了
《铜柱铭勋》纪念碑,今被列为保护文物。
沙甸初名黑角林或黑角棚,明代中期以前是沙人(壮族)居
住。嘉靖年间,回族金姓、白姓乃始由石屏迁来。后因战乱和灾
荒,沙人南迁,沙甸逐渐成回民聚居之地。老沙甸、新沙甸,金
川三个回族村,有回族1,943户8,819人,以王、林二姓最多,
其次是马,金,沙,陈,李、苏、纳、赛、丁、田,叶,自、

22q
虎等姓。林姓袒籍福建,始祖林钟,原系汉族,至元时随咸阳壬
赛典赤来滇,任昆明守城参将,得王宠以女妻之,改信伊斯兰教,
后代由昆明迁居石屏大水,再由石屏分支移居沙甸。王姓有二
支,同姓不同宗,一家由石屏迁来,另一家即南京老祖婆者。沙甸清
真寺老阿訇王应珍祖父王英,父王福斋,二叔王应斋夫妇,三叔王
和斋曾先后去麦加朝觐,成为沙甸“--t-J五哈吐,,的美谈。王开
祯抗日时期任新三军旅长,曾参与中条山血战。自姓在明嘉靖时
自石屏迁来,其后人白金柱清代封“忠果公’’,人们一般叫“白
军门",他与三子白亮诚对回族的文化教育事业作过贡献。马姓
是同姓不同宗的五大家,都是由建水迁来的。金姓是最初移居沙
甸的一姓,初来时在村西之龙潭口建屋,今鱼峰小学校旧址就是
金姓老屋捐赠的。
开远城关回民赛姓乃咸阳王赛典赤第五子马速忽之后。明朝
中期,赛氏祖任官阿迷后留居。“丙辰滇变"前,开远城关已有回
民二百余户,多聚居今红旗街,东门附近及卖姜巷(今南正街)、
罗倮巷(今崇文街)。大庄回民,明初来此定居,当时有赛、林.
李、马、王、张等姓,此地原名乌甸。清乾隆后,江西、湖南、
四川、陕西等地大批商人进入通商后改名大庄,建盖了清真寺。
马维骐(字介堂)是清末名将,谧号“果肃公”。始祖马诚,元
末自南京来滇任建水州牧。
弥勒回民明末从建水、通海、泸西,昆明等地陆续迁入。今
回族聚居区有朋普小寨、复兴村、巡检司、拉里黑,楼房寨、万
家寨、东风农场、坛子,多为马、金、王,沙、纳等姓。朋普小
寨,村北有坟四冢,墓碑年代为乾隆二十年至四十年(1 75 5—
1775年)。
石屏回民系赛典赤后裔随军进入,今已六百多年。《赛典赤
家谱》说“石屏州赛家是34世祖赛尔拾迪之后裔”,现已至47世,
赛家移居石屏应是至正年间(1341—1368年)。异龙湖是元、明

22l
屯田之区,18个村子中,余家村、红家园、沙墩子是回民最早聚
居的村子,有赛、林、余、马、白,周等姓。“咸同滇变,,前,
石屏回民共500多户,2,000余人,分别聚居于城关区及大水、
回子寨、郑营小寨,龙武大寨。“咸同滇变"后,石屏回民基本
被清政府杀尽,城中赛洪、马荣波,马荣光为汉、彝友好掩护,
化装成汉人逃出。同治十年(1871年),赛洪至昆明告状,要求
归还清真寺及回民产业,同治十三年(1874年)状准归还。此时石
屏只剩下赛、马二姓,人少产业多,每年可收谷二千多担,于是
自愿将所收入的七成提交地方建盖学校,兴学育才,三成归清真
寺,很得地方人士的赞扬。清代新建回族村旦气,始祖合葵原籍
通海县河西下回村,至今已有100多户,500多人。

第一节 经 济

一、社会形态

解放前回族地区已是封建地主经济,并有一定的资本主义经
济成份。一些地区是以农业为主,一些地区是以商业为主,种田
的都附带做生意,做生意的也兼营农业。“咸同滇变"后,回族
的田产房屋都被当权者霸占,被没收充作公田、学田,桥田。解
放前的几十年当中,靠近交通要道和工矿的地区,如沙甸、大庄、
开远,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20年代至30年代初期,沙甸,大庄
一带,大半人家都畜养着两、三匹驮马或是两、三头牛从事驮运,
进而发展到部份商人垄断了个旧私矿所需的大米和木炭供应。类
似这样的工商业者当时达30余户。其中,林姓一家在蒙自、碧色
寨大量收购木炭通过铁路直运个旧,每月运装20多车皮,又从宜
良等地贩运大米、黄豆到个旧,获利很大。开远是必经交通要
道,适应当时需要,回民旅馆、食馆应运而生,粮、糖,盐、油各

;22
业也得列了很大的发展。短途、长途贩运以及做牛马生意的小商
贩靠矿(厂)吃饭。当时由滇越铁路运来的货物,都集中在大庄,
碧色寨,再由牛车运个旧。三头牛一个月来回七、八次,就有大
米250公斤以上的净利。一匹马从开远附近驮运大米、木炭至个
旧市区,来回四天,往返两次所获得的利润可买一匹马。从沙甸
挑来一挑蔬菜,大米到个旧市区,每天早出晚归,也可以维持五
日之家的生活。俗话说: “穷走夷方急走厂。’’在封建剥削和土
地兼并的过程中,农民丧失了土地,便流向各地矿场充当工人谋
生。1855年楚雄府的石羊厂开采银质闪亚铅矿,绝大多数是I晦安
的回民霹i汉人。边区瘴气大,内地人非万不得已绝不轻易去。民
国初年,思普路上的马帮以回族马帮最有力量,沙甸人更是佼佼
者,或代人运货,或自己合伙购办日用品去售卖,再把边地的土
产贩运如来,甚至深入到缅甸、越南、泰国去贩货。1938年,云
南思普区企业局成立,沙甸白亮诚率领沙甸数百回民在南峤县
(今勐遮)境内开辟了数千亩的农场,把内地的木棉、甘蔗、蔬
菜种籽传入了边区。在车里(今景洪)成立了制茶厂,种茶数万
株,年产红茶一万多公斤,还在佛海(今勐海)成立了纺织厂等。
泸西县绝大多数回族除种田外,都附带搞点小商贩,或向高
利贷者借债营生度日.大部份农民求生之路是:1.40%靠借高利
贷作本钱,挑担子来往于昆明、宜良、开远、个旧贩鸡或鸡蛋,
或帮人挑运皮子、干巴,背大烟,扛枪等度日。少数人赶上一,
二匹马驮运,在附近街子贩卖粮食,或摆摊子卖盐,熬汤锅卖晌
午,还有一部份走阿岗、横山、罗平、板桥,宜良、昆明傲牛马
买卖.2.10%的搞小手工业,如硝皮子、缝兜肚、做皮鞋、穿
笼头、剖皮条、割千筋、织布、染布、修枪、翻子弹,编粪箕、
织筛子、做木匠,烧瓦等。3.20%的到个旧当矿工,或到沙甸
糖房做雇工,或当兵。4.4%的贩卖大烟和枪支子弹。从窝银
厂拿大烟上来,从泸西扛枪下去,或卖或换.商业比较缺乏稳定
223
性,少数人发财,多数人破产。回族经济比较突出的是,一方面
农业生产受市场所左右,另一方面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和城乡
贫民队伍日益扩大,从而构成了区别予其他民族的特点。

二、经济结构

解放后,通过城乡民主改革,回族地区的经济有了较大的发
展,群众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左”的思想影响,特别
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把从事商业当资本主义来批判,农村
只搞单一的粮食生产,人民生活逐年下降。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
行,使回民擅长种植经济作物的优势和经营工业、商业、加工业
及服务性行业的传统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解脱
出来,剩余劳动力安排到工,商、副业上,从而发展了生产,改
善了生活。据沙甸、大庄、小寨3个回族乡的统计,1985年工农
业总产值合计为3,940.5y/元,人均2,254.81元。沙甸区是全省
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已达3,437万元,人
均3,480元,高于全省人均产值548元的6.35倍,1985年的工农业
总产值比1978年增加了412倍。下面是3个回族聚居区1985年同
1978年的工农业产值对比及所占的比重:

工农业 农业产值 占总产值 1985年比1


地 年 工业产值 占总产值 人口 人均收
总产值 1978年增
区 度 (万元) (%) (万元) (%) (人) 入(元)
(万元) 长(%)

沙 1985 3,437.oo 580.2578 16.88 2,857.OO 83.1 419.5 9。866 433

旬 1978 80.88 74.oo 91.4 6.88 8.5 7,298 61.6


Iu_

大 1985 392.58 154.3 39.3 238.27 60.OO 4。39 5,780 509

庄 1978 72.75 41.59 57.36 31.16 42.8 5,038 105.2

小 1985 1lO.92 77.84 70 33.07 29.8 5.75 1,830 606

豢 1978 26.68 19.80 74.4 6.82 25.5 1,676 160

暑2辱
沙甸原属蒙自县,1975年划归个1日市,全区有3个回族乡,
有回族l,949户,8,176人,人均占有耕地0.68亩。解放前夕,
就有私人开办的糖房38所,榨油房3所,手摇机制白糖工商户10余
家,各种店铺15个,马店6家,马帮、牛车运输70余家,行商小
贩百余户,经商人员近千人,沙甸回民经营的商业,扩展到了泰
国、缅甸、越南等国家和香港地区。然而,从50年代末期开始,
在“以粮为纲,,的口号下,经济作物改为粮食作物,菜地改成了
水田,近万人在小块的土地上种粮食,每年人均口粮仅一百多公
斤。“四人帮,,制造“沙甸事件"的大冤案,给沙甸带来了巨大
灾难。1978年全区工业仅有皮革、糕点,面粉加工3个小厂,产
值6.88万元;农业产值仅74万元,劳动日值平均0.6元左右。
1979年2月中央为“沙甸事件"平了反,1980年恢复为经济作物
区,短短五年就形成了以发展乡镇企业为主体,以农,副业为两
翼的“飞鸟型”结构,贯彻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沙旬一跃
而成为全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典型。1980年沙甸投资95万
元兴建了一座电解粗铅近万吨的电冶厂,安排了离土不离乡的农
民200人。工厂越办越好,产品多次获得市、州,省优质产品称
号,生产的“云月牌,,电解铅产品远销国内外的上海.重庆.郑州
及英国、荷兰等地,产量和利润逐年增长,详情如下表:

职工人数 产值 电解铅产量 实现利润 上缴国家税


年 度 备 注
(人) (万元) (吨) (万元) 金(万元)

1984 106 168.23 793.9 6.9 1.2 1.85年人


均刨造产值
1982 112 835.36 3,921.9 59.3 13.6
218.816元
1983 135 1,216.23 5,709.9 65.76 21.2 2.84年职
工平均工资
1984 150 1,739.3 8,137.7 102.2 48.7
1。700元
1985 201 1,932.16 9,071.2 146.8 67.83 3.84年已
全部还清有息
合计 5,891.28 27,634.6 380.96 152.53
贷款

为了搞好企业,电冶厂先后聘请了株州冶炼厂,昆明冶炼厂,

225
去南锡业公司等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当顾问,还与长沙矿业学院.
昆明工学院、北京工学院,云锡中心试验所等大专院校和科研单
位进行技术协作,为沙甸乡镇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
电冶厂兴办的同时,区里还调整和扩建了原来濒于倒闭的糕点厂.
砖瓦厂.建筑工程队等4个企业,增建了综合商店、电影院等6个
企业,安排劳力600余人。家庭加工业,饮食业,运输业等应运而
生.重点户、专业户,联合体1985年已有683户,占总农户的48呖,
从业人员2,520人,占总劳力4,173人的60.4%。1980年5,000多
亩土地全部承包给个人,种粮食蔬菜和甘蔗,专业户吴洪恩,承
包60亩,年产300多吨,种菜户马开元每年纯收入不下2千元。
1984年甘蔗种植面积258亩,占耕地的40%,产量1万多吨,收
入达70余万元;上缴税金20多万元,与“沙甸事件移刚平反时的
1979年相比,增加了3倍}种蔬菜816亩,占耕地的13%,年产
量达150-"-'200万公斤,收入80余万元,早蕃茄、早辣子远销四川、
贵州等省。家庭手工业主要是服装生产和销售。缝纫专业户赛凤
生每月进布数万米,委托30多户加工女式的确凉衬衣,坚持薄利
多销,每件衬衣的售价比市价便宜1至2元,王自芬专业裁剪,
每天收入10元,马子宽专门锁边,每天收入15元.1985年全区有投
入商品生产的缝纫机1,000台,有服装专业户600户,年产衬衣200
多万件,产值600多万元,纯收入50多万元,产品远销河北,广东,贵
州等省.运输业有专业户153户,拥有汽车64辆,拖拉机220辆,年
纯收入60万元。专业户金治昌有汽车3辆,月纯收入在2,000元
以上。1985年,组织400余人的采矿队伍到个旧矿山采小鸡窝矿.
零星矿,月收入可达l万多元。有营业执照的商jk饮服业专业
户42户,4个联合体, “东风劳动服务部,,专门经营批发业务,
回收废旧钢铁和造纸原料。经济的发展,使群众、集体都日益富
足。1985年私人存款达140多万元,为1978年4.48万元的31.25倍1
人均收入在600元以上的有292户(其中万元户90多户),占总户数

226
的15%,250,-,一599元的有1,259户,,占总户数的64.6%,250元以
下的399户,占总户数的24%。
大庄圆族乡,回族4,480人,占人口总数的77%。1985年,
粮食总产量由1979年的86万公斤上升144.5万公斤,增长了68%,
人均粮食由160公斤增到245.5公斤,增长53%,总收入由1978年
的72.75万元增到392.58万元,增长了439.63%,人均收入由105
元增长到509元,增长384.77%。总收入中,农业154.3万元,占
总收入的39.3%,工,副业收入238.27万元,占总收入的60.6%。
在农业收入中,粮食作物45.2267万元,占总收入的29.3%, 经
济作物89.9979万元,占总收入的58.32%,其中甘蔗收入40:2482
万元,蔬菜49万元。1984年底,以运输业、建筑业为骨干的矗两
户’’达702户,占总户数的58%,运输业收入93.14万元,占工、
副业收入总数的39%;建筑业收入54.6万元,占工,副业收入总数
的22.9%;拥有汽车76辆、中型拖拉机20台,手扶拖拉机60台、马车
47辆。搞建筑的有253人、采石32人、采沙8人,木工13人、烧石
灰32人,缝纫44户、行医8户、修理7户、皮革3户,编织3户,
饭馆56户、冷饮店6户、土杂百货21户.炸粑粑28户、甜食31户、
屠宰39户、零食39户,养鱼1l户、养马223户,农产品贩运264户,
牛马贩运132户、木料贩运13户、其他贩运111户、劳务304人。
1979年至1 985年全乡盖新房475幢,总造价232.75万元。198 3年
修建总面积5,850平方米的水泥路10条,投资120万元,安装自
来水管7,100米,资助第十一中学3.5万元,龙泉小学17;280元,
建电影院一座,对宗教事业的支持19,050元。每年拨款3,000元
对烈军属、五保户慰问,现役军人家属每户补助400元。1985年12

.f_●,1—:ij{■ 月慰问老山部队两头大黄牛,2吨甘蔗,1吨洋芋、杂糖和糕点
150公斤。
小寨乡回族377户.1,830人.耕地面积11835亩。1985年,工
农业总产值110.9248万元,比1978年的26.868万元增长了

227

.10●lf
312.8%。农业总产值77.8459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0%。其
中粮食收入25.906万元,经济作物51.9391万元.经济作物中1,114
亩甘蔗收入29.261万元,蔬莱12.187万元.工,副业收入33.0789万
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9.8%。其中,乡镇企业收入22.76 92万
元,副业收入10.3097万元。人均纯收入606元,比1978年的160
元增长278.75%。1985年,利用天然温泉新建和扩建澡塘3个,
供各族人民沐浴。1984年1月,又办起了“敬老院,,,使农村孤
寡老人享有较好的生活待遇。有学生450多人,其中大学生8人,
高中生50人、初中生30人。此外,还有泥工8人、石工15人,熬
糖师25人。社队企业组、文化室、老人协会,为全村各行业作咨 ’

谢顾问。三家个体医务室日夜服务,方便农民就医。

三、生活4方式
—一’..-V/V,、.

(一)饮食

回族饮食尊循伊斯兰教教义。禁食猪肉,自死物、血液和
酒。反刍的吃草的兽类,吃粮食的禽类,如牛、羊、驼、鹿、
兔,鸡.鹅、鸠、鸽以及水中的鱼虾等都可以吃。但凡吃肉的、有
爪子的、不反刍的兽类,鹰勾嘴等凶暴的禽类,如驴、骡、狗,
虎,豹、狼、鹰,鹦鹉等都不能吃。男女老少喜饮茶。平时佐餐
和筵宴菜肴多用牛,羊、鸡、鸭、鹅,鱼等肉类。年终多数人家
都要腌制牛干巴。过节日和喜庆则必须食用以面粉制作并用植物
油炸脆的“油香"。

C-)服饰

服饰平时与汉族一样,只有参加宗教活动和民族节日时才有
明显的标志。男子多戴白帽或白色缠头、红帽,女的头顶白色头

228
还要穿上“绿衣砂(绿色的礼服)、“白长衫"和塔

(三)居住

于生活特点、宗教信仰与其他民族不同,聚居的地方
多自成街区和村落,与其他民族杂居的村寨,回族也是聚居在一
边。布局多为坐北朝南或坐东向西的庭院。中间一间是中堂,
多用来接待客人,诵经或家庭议事、吃饭等。中堂墙上均挂有阿
拉伯文的艺术字幅或镜屏。靠墙置一满墙长条香桌,香桌正中放
一香炉,供诵经和悼念亡人等宗教活动上香之用。香桌上还放有
《古兰经》,有吉祥安宁,镇家宝之意。室内陈设丰富多采,有
八仙桌,太师椅、长春凳等,富裕人家还有新式的沙发,茶几、
收录机、电视机,洗衣机、电饭煲、电茶壶、高压锅等。堂中八
仙桌上首所置靠椅,为长者平时专座和长者陪同阿訇或贵宾之
用,俗称“上席”或‘‘上面,,。正堂两厢为主人及长子卧室,卧

}l【i▲-I■r;f 室内建有用水塘,作洗“大净"、‘仆净”处,铺砖置管将污水
引出室外。卧室铺床方向伸腿一方忌朝西方。庭院中多植花卉,

葡萄、绿竹。

第二节礼 仪

一、婚 姻

按教规,男女均有自主选择婚姻的权利,父母兄长不得包
办,但可以指导。
结婚是“天命"(法雷则)和圣行(逊奈)。伊斯兰教认
为:一个穆斯林,如果他具备经济条件,身体也健康健全,没
有妨碍结婚的缺陷,他就应该要结婚,否则就是违背安拉(真
229

主)的意愿o
由于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约束,一般很少和其他民族通
婚。过去买卖式的婚姻和早婚比较普遍。结婚须请阿訇念“尼科
罕,,(证婚词)。订婚、采礼、婚宴、迎娶等礼仪多与汉族同。
与其他民族通婚的,对方不论男女必须尊守回族的风俗习惯。鳏
寡再娶再嫁都不受干涉。禁止与同血缘的人结婚,如同胞兄弟姐
妹、堂兄弟姊妹,幼时同吮一乳者亦为血亲,与嫡系兄弟姊妹相
同,禁止结婚。
结婚仪式由阿甸主持。新郎和新娘面对阿訇站立,阿訇先问
他俩的经名,然后分别问是不是双方自愿,有没有逼迫情况,接
着又问父母是不是喜欢,再接着问是否到政府办理过结婚登记手
续(这是解放后新增加的内容),如果上面几点都得到了肯定的答
复,阿訇就站起来给他们念“尼卡罕"(又叫喜经),证明这对
新人的婚姻是合法的。然后阿訇要当众讲经,主要内容是希望夫
妻互相尊重,好好过日子,要孝顺父母,要诚实勤劳等。

二、节 日

1.开斋节,阿拉伯语叫“尔代费台勒”,时间为伊斯兰教历
十月初,是庆祝斋功胜利完成的日子。每个穆斯林在“开斋节,,
这天,必须完成两件“瓦直布”(当然)。一是交付一定数额的
开斋税(每人交小麦1.2公斤),散发给生活贫困者、学生、为
宗教工作的人等,二是举行开斋节的拜功。会礼前先吃点甜品是
圣行,还需穿新衣、戴美香、剪指甲、洗大净、刷牙。男女都穿
上节日盛装集会于清真寺,由教长宣讲天经、圣训,宣传党的民
族政策、宗教政策及教规教义,教育回民爱国爱教,增强民族团
结,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两个文明的建设作贡献。
2.古尔邦节,意为“献牲"(即宰牲献祭的意思),阿拉伯
230
语叫4尔德艾祖哈”。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八日至十二日这段时间,
全世界的穆斯林有经济能力者要汇集麦加“克尔白"朝觐,学习
易卜拉欣圣人为遵主命而献子和易司马仪圣人为遵主命而献身的
精神,感念真主命哲白依来天仙以羊代替。节日期间,除了宰牲
献祭外,还要到清真寺举行会礼。一般七人宰一头牛、或一人宰
一只羊表示纪念,牲肉除自食外还济贫赠友。
3.圣纪节,是希吉拉历的三月十二日,既是穆罕默德的诞
辰,又是穆圣逝世之日,因此又称“圣忌日"。各地回民是日举
行圣诞纪念活动,诵读《古兰经》,赞颂,讲述穆罕默德的生平
事迹,学习穆圣艰苦奋斗的精神,宣扬其高尚的品格等。

三、丧 葬

回族丧葬注意节约,讲求卫生。人死不能超过三天,故须速
葬、简葬,土葬,不用棺木,也不用财物“陪葬,,。病人病重卧
床两天后,应嘱咐后事,做“讨白”,还欠债。有积余的应将三
分之一济贫。立遗嘱,承嘱之人必须切实实行。探望病人是圣
行,要向病人说宽慰的吉庆话。病人鼻歪脚软、太阴穴凹陷,是
病危的预兆,全家应沐浴做大、小净,向病人提念“清真言"、
“作证言”,要给病人水喝,不要乱哭、乱叫。咽气后,要用手
摸闭其口眼,如口张不闭,用布兜住下颔绑在头顶,使口眼闭
合。趁体软时,为死者沐浴净身。将手足伸直,以三丈六尺
(12米)自布缠裹,放在停床上,面向西,头北足南。邻居劝丧
家节哀进食,分班陪伴,帮助按穆斯林的丧礼料理后事。
1.土葬:所谓土葬就是把尸体直接放入土中而不用棺椁,其
优点是尸体腐烂后容易被土吸收,既经济又卫生。红河地区用竖
井横穴埋葬,以示对先人的缅怀。
2.速葬:人死后停灵一般不得超过三天,以体现“亡人入土

231
为安砂之意。一般习惯是头一天拓无常’’,第二夭就埋葬,再晚
也不能超过三天。对年高的老人或病危的人,很早就为其准备后
事,并适时预示远方亲属。为了达到速葬的目的,还规定死在哪
里就在哪里埋葬。
3.薄葬:伊斯兰教不分贫富和职位高低,都用同样的“卡
凡”(包死人的白布)包尸,埋在一块墓地里,占用一般大小的地
方,不允许用任何贵重物品作“陪葬”。丧主不穿“孝服”,部
份人穿孝服、戴黑纱,不属于伊斯兰教的方式,无论谁家出殡,
都争相送葬和轮流抬“迈衣体”(亡人)。丧葬主人家不请客,
不办丧饭,亲属邻居反而要送钱米资助.以示一家有难万家当,
既节省丧家开支,又体现了回族的团结。亡人不可抬着快跑。妇
女不到坟地,在家为亡人祈求“高强’’,禁止大声嚎哭撕发和打
脸,不出声的哭泣最尊贵。

四、道 德

回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宗教道德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精神
世界和世俗生活。诸如:重视教育、学习,团结友爱,助人为
乐,孝敬父母,优待孤儿,尊重妇女,公平交易,注重节俭,反
对浪费,诚实不欺,公正廉洁以及注意清洁卫生等。同时,要
贬斥伊斯兰教所禁止的恶劣行为,如营私舞弊,贪污盗窃、投机
倒把,高利盘剥、损公肥私、聚众赌博、走私贩毒、见利忘义、
谋取不义之财,以及其他如危害集体、酗酒,奸淫、嫉妒,打击
报复,狂妄自大,阳奉阴违、挑拨离间、诬陷他人等等。
“热爱祖国是伊玛尼(信仰)的一部份"。阿拉伯语“祖
国”的字意是本乡本土,即通常说的“衣胞之地’’,引申为自己
的祖国。回民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连在一起,认为只有伟
大祖国繁荣富强,穆斯林才能兴旺发展。在爱国主义旗帜下,伊

232
斯兰教的道德作为回民的一种共同的精神力量,对促进和发展安
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沙甸事件平反后,有两付
对联这样写道: “万恶‘四人帮’对回民残酷镇压,乐园变焦土,
玉带河牢记住深仇血恨,英明党中央给沙甸昭雪平反,废圩换新
颜,风尾山铭刻着宏恩盛德。”“阳春回大地,教门旗下鲜花盛
开,旭日照长空,回民村里喜气洋溢。打在爱国爱教的思想下,在
旧社会为超脱现世而沉缅于宗教安慰的人,变得关心起国家大事,
在爱国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

五、禁 忌

回族穆斯林除禁忌的食物外,一切生活准则都依《古兰经》
而令行禁止,。《古兰经》禁止崇拜偶象、巫卜,算命、淫乱,偷
盗、说谎,自杀、饮酒、赌博、诬陷,背谈等,故回族对任何人
或物不鞠躬,不叩头(拜),家中字画切忌挂有人物形象或有生
命的飞禽走兽。家中挂有人象,在念经、礼拜时要用纸或布盖
上。酒席上除祖孙辈可同席外,叔侄辈不能平起平坐。

第三节文 化

一、语言文字

回族长期习用汉语文,阿拉伯文、波斯文仅用于学习伊斯兰
教经典时使用。但是,回族中至今保存着阿拉伯语、波斯语中的
一些词汇,如每个回民除了用汉语取姓名外,还要取一个经名如
“哈三一,“哈赛,,、“阿里,,、“尔撒,,,“母数,,等;见了
阿匐、长辈、亲友,・要互道‘‘色兰,,(祝安词)以示亲敬,称朋
友为“朵斯梯",故有人喊回民为“老朵",称利益为“法以

233
德’’,送殡叫“迈衣体",称有病为“比玛尔,,,称盟誓为啪
甘底,,,称走为“也鲁罕",吃饭ⅡH“也苦鲁”,叫经堂师长为阿
訇(波斯语为学者,后来演变为伊斯兰教教师、教长),作礼拜
叫“乃玛自”(波斯语)等。

二、文化教育

赛典赤抵滇之后即倡导兴学,发展教育事业, “建孔庙,明
伦堂,购经史,授学田,,,推动回回重视学习汉语汉文。明、清
时期,回民科举考试得中者不少。沙甸一村有举人,贡生、进士
十三人。曲江马延年一家出了明嘉靖甲子科举人、永祠万历甲子
科举人,永年建水县贡生。石屏赛屿,雍正年间中举,著有《梦
螯山人诗・古文集》、《衍沅堂时文集》,并为先贤刘介廉著
《天方至圣实录》作序。泸西马安礼(字敬斋号率真子),清癸
酉科举人,是一位全国知名的伊斯兰教学者和翻译家。回族聚居
的大庄、沙甸、回龙、馆驿、开远等地都办过经堂大学,其中以
清末马德新在回龙开办的大学最负盛名,人们尊称他“复初巴
巴”。回龙经堂大学有学生三百余人,马如龙、马安礼、马开科、
马联元皆其高徒。马联元在这基础上不断发展,形成了以马德新
为首的“云南派,,。马德新、马联元师徒较突出的是提倡中,阿
文并授,用汉文注释《天方性理》第五卷的哲学部份,编辑了不
少经典、教义。
本世纪初,一些有识之士提倡经书两通,在东京组织了“留
东清真教育会",提倡教育普及,教育改革,创办会刊《醒回
篇》。红河地区最先投入改革的是沙甸、大庄。沙甸在清代就办
有经堂大学,在“咸同滇变,,的反清斗争中,由于与外界多接触,
深感不学汉文很难应付社会所需,更难出人才。沙旬清时有“鱼
峰书院’’,光绪末年云贵总督岑毓英捐资助学,自金柱更倡导

234
(民国初年书院一度改为私塾),白亮诚先生从昆明请来了李芳
伯夫妇,主持教授新学。热心教育的白启诚在原校舍的基础
上,正式建盖学校,白亮诚亲任校长,因学校校址在金鱼山脚,
取名为“鱼峰小学"。鱼峰小学的学生林学安考上了“东陆大
学"(云南大学的前身),成了沙甸第一代大学生,后来又考取
了航校,成为我国第一批少数民族飞行员之一。抗日战争开始
后,他任蒙自空军站站长,曾多次回家参加清理公产,将成绩优
秀的学生保送到蒙自省中就读,这也是沙甸第一批公费生的出
现。马坚、林仲明,林兴华、张子仁、林兴智等是我国第一批留
埃学生,就读于埃及爱资哈尔大学。
40年代初,白亮诚先生发起成立“鱼峰中学”,聘中法大学
夏康农任校长,同济大学的曹理吾主持教务,并聘请了西南联大郑
秉壁、张立凡等十多名教授、副教授和讲师、助教等到校任课。
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和中法大学的教授复员北上,加之地方政
府刁难,鱼峰中学只好停办。1941年,白亮诚先生还私人出资创
办“养正学校",校内供给膳宿及一切费用。校舍设在白氏府第
内,以讲授阿文为主,辅以中文课程。学生必须按教规礼拜,把
斋。留埃学生张子仁任校长。采用埃及学校的新方法教授,教科
书也采用埃及新教本。聘请了国内知名的“上海伊斯兰师范学
校"创办人哈德诚教长及马坚教授讲授阿文,白寿彝教授讲授中
文。清末民初,大庄拔贡马时珍(字聘三),看到“兴学堂矽已
成社会潮流,乃于清真寺增加中文课程。1927年创立大庄“新民
中阿小学校”,由马凤之、马俊武(原名纳慈安,1934年留学埃
及)、马熙文等主持。1943年马熙文、马锦春、马吉坤等刨设
“中阿中学矽,后改为“昆明明德中学开远分校”,以后又改
“新民中学黟,1955年迁羊街改“回民中学”,现为‘‘开远=
中"。中学成立之初,聘请西南联大的学生及本地有教学经验的
教师任教,马熙文任校长,马兆文主持校务。朱家璧驻大庄时也

235
在校担任过公民课。当时教育部曾给以“捐资助学,,、“教育有
方舻的表彰.1947年该校由杨席卿负责。1933年大庄老礼拜寺内还
创办过。育德中阿女子小学”,由龙泉小学校长王忠赤兼任校长。
解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得到重视,个嵋市沙
甸1985年有小学3所,中学1所,学前班2个班,学生人数达2,294名,
1984年底,全区学生入学率达到95.8%,巩固率达96.8%。普及
率达98.4%,文盲率降低到5.5%。1983年起,实行免费教育,
从企业利润中拨出10多万元专款,修理校舍,给教师增加一级浮动
工资,汉族及其他民族教师每月还补助“非回族小伙食补贴”5元,
对作出较大贡献的教师和成绩突出的学生实行奖励。投资100多万
元,在村子周围修建了纵横交错的水泥街道22条,全长12公里,
安装了120盏路灯,建盖了・座面积730平方米的3层楼作为文化
站。

三、清真寺

州内现有清真寺75座,最早的建于元朝皇庆年间(如建水城
清真寺)和明朝年间(如沙甸清真寺建于明神宗万历十五年,大
庄老寺建于万历时),有的是近年建盖的。这些寺各具特点,但
都有中国宫殿式和庙宇式建筑特征,装饰星月,标志伊斯兰教文
化。全寺由大殿、两厢、对厅、叫拜楼、照壁和水房等组成,对
称,协调,静穆、扑实、大方,有立体有陪衬。
主要的清真寺有:
1.建水燃灯寺街清真寺:是临安古建筑之一,元皇庆年间创
建。有《重修清真寺并常住碑记》一块,高二米,宽一点五米,
刻有碑文831字,记载着许多历史事实,如“郡有清真寺,创于
元皇庆,盛于我国朝。五百年来,户口繁兴,衣冠典盛,四时月
节,瞻拜者实繁有族,盖边隅所未有也’’。这所被誉为“清真古
236
时立)的古代建筑,是聚族而居建造
有大殿兰间,厢房十问,陪殿,厨房
宫门。大殿配有十八层穿花大门,门
楣都是用古老的阿拉伯文库法体组成的,工艺精巧,实为罕见。
整个寺院甬道幽深,层叠相问,主厢辉映。七百年的风风雨雨,
正殿几经损毁而复建,对厅仍属旧造。
2.沙甸清真寺:古寺建于明神宗万历十五年(1587年),当
时盖的是土屋,比较简易,地址在村西头。清乾隆二十八年
(1763年),举人王殿臣上京赶考,根据皇宫的建筑式样画图带
回,请木匠照图施工兴建。正殿中间没有柱子.问与问之间用过
梁搭接。全部建筑由大殿,耳房、水房,厨房、天房、天井、叫
拜楼、对厅等组成。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行了大翻修。光
绪年问,因寺址低,每年雨季地脉水发时,大殿地楼底下遍地冒
水,白金柱倡仪把大殿原基垫高五尺,由林发荣、王英两位管事
监督施工,人们称之为“沙甸大清真寺矽。名经师刘祖武、合成
梁、马健之、王家鹏、田家培,王少美,王富元、林应样等曾在
此设帐授徒,江浙、川、桂、粤、湘等省学子闻道而来。“四人
帮”制造“沙甸事件"冤案时,此清真寺被炮轰毁。
沙甸现新建的大清真寺建于1980年。“叫拜楼"高二十七
米,直矗云天,方圆数十里皆可见。正殿由三个半圆顶构成,它
既有古寺的特点,又有现代建筑的风格。全殿总面积3,000平方
米。
3.大庄清真寺:首建于明万历年间,乾隆六年(1741年)重
建,嘉庆十二年(1807年)再修建,至今犹存。清真寺大门形似牌
坊,门前两侧的麒麟大石雕雄姿逼真,距离大门二十米处有半圆
大池, “麒麟’’脚下各有精湛的龙风石雕,两扇大门分别刻着
“存诚”,“主敬刀四个大字。门头有二龙戏珠的木雕,中有
“清真寺"金字匾额,是典型的中国庙宇式建筑。拱门项上饰以

237
古体金字《古兰经》浮雕。殿内西墙上有二米高一米宽的圆形拱
形浅窑,标志着礼拜的方向,领拜的“伊玛目"站在正中领导教
徒做礼拜。西北侧一座五尺高的小楼梯,作为举行聚礼、会礼时
宣讲“虎图白”(劝练词)的讲台。大殿对面建有高阁式三层六
方形的葫芦尖顶状的叫拜楼(又叫“醒梦楼’’),上有清道光进
士王锡鲁写的对联: “平地起高楼直透九重仙府,半天宣宝训
唤醒一邑迷人。”该寺1983年被开远县人民政府定为文物保护
单位。
4.开远明代清真寺:在今红旗街。清咸丰年间因。丙辰滇变”
被毁,今仅存古寺正殿柱础石墩一个。光绪三十二年0906年)
重盖大殿、耳房、水房等。1980年投资7万元,改建三楼一底兼
“叫拜楼",共计33间,800多平方米。为了“以寺养寺",寺
内设有堆店,饭馆,招待所,方便各地穆斯林恢复和发展商品经
济。几年来,除上缴国家利税1.5y/元外,积累8万元,加上群
众捐挂公德7万余元,1985年11月19日利用这些资金推倒旧殿重
建新殿。新大殿一楼一底,610.5平方米,高18米,每层可容纳
500人礼拜。砖混结构,琉璃瓦顶,两侧上下回栏环抱,三方进
殿,宽阔畅亮。
5.蒙自清真寺:系光绪三十三年七月二十九日(1907年9月
6日)中国客民沙殿荣、马学斋、马宝源,许清光、马安顺,马
昆山与外国客民詹德科乃・武略目、穆罕默德・施哈德・哈默以
256元的价格向聂姓买得西关外文明坊脚地基一块建盖的(当时
的合同书尚存)。

第四节宗教信仰

回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是阿拉伯语(Islam)的
音译,意为“顺从"、“皈依’’,“和平"、“安宁’’,即顺从

238
念“清真言黟一“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专使。黟
2.礼拜:教徒每天要向安拉祈祷五次。破晓一次叫晨礼,中
午一次叫晌礼,下午一次叫晡礼,日落一次叫昏礼,夜间一次叫
宵礼。每星期五午后做一次聚礼。每年两次会礼,分别在“开斋
节"和“古尔邦节"举行。礼拜可以锻练身体,给人以精神上的
安慰,使人早起早眠,精神饱满。每次礼拜前,必沐浴净身,漱
口、刷牙、呛鼻,诚心敬意,立站、鞠躬、磕头,跪坐周而复
始,活动周身,增强血液循环,恢复精神疲劳。常守拜功的人,
活到八,九十岁还耳聪目明,步履矫健,精神矍铄。
3.把斋;每年伊斯兰教历九月,男12岁,女9岁以上的回
民,都要持斋一月,见新月而封斋,到下月见新月时才开斋.如
有云雾或其他事故见不到新月者,从封斋日起全美三十日。斋月,
每天黎明起至日落前,不饮食,禁房事。斋戒全靠个人高度自觉
遵行,不论严冬酷暑,虽口干舌燥,饥肠呜呜也不吃喝,养成
坚韧、廉洁,忠诚,服从的作风。戒贪色,洁身除私欲,一切不
正当的声色在禁戒之列。年老病多或妇女月经来潮,或孕妇、乳
妇怕伤子,或旅途艰难,或厨人怕伤暑,或收割怕过期无法持斋
者,事后必须按所缺的斋日补足。 :

4.抽天课:每人每年除正常的生活开支外,财产(包括动产
和不动产)仍够满贯者需要付出2.5%的天课。伊斯兰教认为,’
人的财产皆真主所赐,以真主的所赐来周济同胞,上不负主恩,
下受其所爱。 ,・t:.

5.朝觐:每年伊斯兰教历十--)1八日至十三日为朝觐日期。
凡有经济能力的人,万里跋涉去麦加的克尔白朝拜。自清末迄
今,红河:!}If地区已有两,三百位到过麦加朝觐。党的十一届三中

239
全会以来,除国家安排的朝觐团外,自费朝觐者逐年增多。
伊斯兰教传入红河州时,穆斯林是属于,“逊尼派",在教律
上属于哈乃斐派。到明末清初,由于对教义、教律的不同解释,
形成了“格底目",“哲赫令耶伊,“伊赫瓦尼”三个教派。
?格底目”,阿拉伯语意为“古老’’.“遵古’’,云南穆斯林俗
称“老教’’,“古行"。现全州约4万多人,分布在各地。“格
底目"遵行的“逊尼派”原意是圣道的遵守者一即正宗信仰者,
在教法上表现出宽容灵活,又具有哈乃斐派的特色,同时在长期
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教义中也渗入
了一些儒家思想,常常用儒学特别是宋明理学的观念去解释教义,
所以有人把它称为“既不违悖西方圣人,也不违悖东方圣人"。
“格底目"严守老规距,反对标新立异。
“哲赫令耶",阿拉伯语意为“公开”,“高念",因公开高
声念经,故有高念派之称,境内约5,814人。其中:沙甸川枋寨
670人,开远井槽寨320人,弥勒县弥阳镇500人,竹元镇芭蕉五
村2,200人,朋普区小寨1,547人.复兴村337人,龙潭240人。“哲
赫令耶"教权比较集中和巩固,阿匐必须在教众的要求下由甘肃
教主同意才可担任,教派内的各种活动,直接同云南全省各地哲
派联系和交往。哲派的宗教活动特点,是在完成“舍理尔提秒
(法定功干)的功课外,着重讲“妥理格体”(道乘)修持。哲派戴
。号帽名外人叫“六角帽”,有红,蓝、自、黑四种。教徒家
中请念经对很讲究,用具必须擦洗过,房前屋后要打扫得很清
洁。“干尔默理"的牲灵,必须要执事“伊玛目"宰才行,万一师
傅有事,必须要师傅委托的人才能代替宰,宰时要点香以避污秽。
“伊赫瓦尼’’,阿拉伯语意为“兄弟”或以“安拉"的意志
结为兄弟,又称“艾亥里逊乃’’(意为遵经),因其“凭经立
教",“遵经革俗’’,反对“抱残守缺",“同步自封”,意在改
革,故人们称它为“新派’’,“新新派"。它的产生,在回族伊

Z40
斯兰教现代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伊斯兰教的“维新运
动"。20年代,沙甸白亮诚先生在朝觐途中遇见了“果园哈吐"
(马万福,甘肃省东乡县果园村人,中国伊赫派创始者),接受
了他的学说,回国后聘任果园的高足王少美阿訇为沙甸大清真寺
教长,在先生的大力支持下开始推行。“伊赫瓦尼’’强调穆斯林
的一切功课,祈祷仪式以及其他礼俗都必须严格按《天经》,
《圣训》办事。反对给念《古兰经》的人出“乌支勒"(代价)
和为诵经而设宴招待,反对铺张浪费的宗教仪式,如给亡人戴
孝,做三日,五,七、满月,百天,周年,念四十天经,上早坟
等,反对门宦制度。
红河州的三个伊斯兰教派,基本上是相处得好的。新中国建
立以后,完成了对伊斯兰教派的封建特权和剥削制度的根本改
造,大家各行其是,互不干涉,互相尊重,求大同存小异,克服
偏见,和睦相处,携手并进。1985年7月17日,州伊斯兰教协会
在个旧成立。协会积极引导各界穆斯林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
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充分发挥爱国的宗教上层人士在“四化黟
建设中的积极性,有64名阿訇被选为省,州、市,县的人民代
表和政协委员。“红河州伊斯兰教协会,,的30名委员中,沙甸占
了7名.

第五节著名人物

一、马维骐
、1 7严1艽

马维骐,字介堂(1846--1910年),开远市大庄人。
马维骐成人时,正处于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步一步变成半封
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时代。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马维骐奉命随
滇军入越南,管带绥远左营。初驻军宣化,援运北宁,屡败法

241
军。宣光大战前,他着越服深入敌后,侦察敌情并绘制地图,滇
帅岑毓英据图布署,屡破敌阵。11月15日,法国侵略军,1,800
多人,兵船9艘,进攻黑旗军。马维骐奉调赴援,以兵寡陷入敌
人包围,经过苦战几昼夜,与刘永福汇合,大破法军。继而调往
临洮助战,配合黑旗军先后攻克临洮府、广成府,黄岗屯等地。
中法合议后撤师入关,论功晋升副将并赏“博多巴图鲁"勇号,
以后历任普洱、临源,昭通和广东潮州总兵,广东陆路总督,四
川提督,并授建威将军。
马维骐之所以每战皆捷,除“患勇成性黟,“熟读历史兵
书",“推诚待下,得士卒心力,“每战谋定而后动"外,赏罚严
明、严格纪律、注意教育培养人才,也是重要原因。在越南作战
时,在粮援断绝数日的情况下,才准部下以价值相应的钱放于地
中,而后方取农民之地瓜充饥。1892年。越匪窜扰开化归仁里一带,
马维骐奉命进剿,有军士不待令自行赴敌获胜,他不但不予褒奖
反而宣布严惩,可知其重视军纪和赏罚。
他平生重视培植人才,提倡教育,礼贤下士。在滇曾为阿迷
故里设义塾,刨设“龙泉书院”,由四川购书数千卷邮寄大庄,
聘请台正国和芏家鹏到大庄任教。在普洱任上,以奉禄建盖考
榍。在四川创办官弁学堂,培养军事人才。他热心公益事业,・为
家乡提供织机数百张,植松万株。
宣统=年(1910年)病逝于任上,清帝谥“果肃",并将其
战功壹付史馆。兰年,蜀绅伍肇龄等请准建专柯,春秋致祭・

二、白亮诚

白亮诚,笔名莲父,号孟愚,个旧市沙甸人。生于光绪=十
年九月九日(1s94年),1965年8月6日逝世于泰国,享年71岁。,
自亮诚幼时读过家垫,青年时代进过法政学校。一生勤奋自

242
学,精通经史,还写得一手好字,除勤修汉语外,每天清晨都到
清真寺中听教长王少美讲授阿拉伯文经籍。他主张回民在学习宗
教经典的同时,必须兼学汉文和科学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
发展,只有加强同汉族的联系,才能兴教门、保民族。由于他年
轻持重,有学问,处事能力强,朝过哈Ⅱ止,是白军门(开化镇总
兵自金柱)的三少爷,在事业和功名上有所成就,凡事他一提
倡,村人没有不附和的。
沙旬“鱼峰书院’’民国初年改为私塾,自亮诚从昆明请来了
李芳伯夫妇主持教授新学,由于教学方法新、质量好,学生德智体
等均获可嘉成绩。热心家乡教育事业的自启诚,委托大清真寺管
事王英建盖新校舍,扩大招生,自亮诚亲任校长,名为“鱼峰小
学"。第一批毕业生中有马坚、王良弼,自如璋、王世琦,马国
平等,第二批有林兴昌,马石泉、白珍、马美忠、王世琅,马春
琦、马凤喜等,到昆明进了成德中学。以后,年年有毕业生升中
学。他们中学毕业后,除在外继续深造或参加工作的外,都转回
家乡为地方尽力,因而鱼峰小学愈办愈好。白亮诚在培养人才上看
得很远,凡升学留学的都给以精神鼓励和财力资助。首批送埃及留
学的沙甸人有马坚、林兴华、林兴智,张子仁、林仲明五人,他们学
成回国后都成为国家的人才,解放后对国家都作出了突出贡献。
如马坚翻译《宪法》及毛主席著作,替毛主席及周总理做接待外
宾的翻译工作,在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培养了不少翻译人才。经
白亮诚先生培养支持送日本留学的有自琼,送上海同济大学的有
白珍,还有送讲武堂的.送军校的,如马德兴,王世德,林万兴,
林柱成等。沙旬原来封建束缚很深,不准女孩子读书。自亮诚首
倡女子小学,第一班有林惠若、马慈珍,林文英、林惠英,自芷
卿、王美蓉,王惠仙,王惠英,王惠卿等。两班共百余人。当时,
第一个读大学的女子是白芷卿,第一个出外工作的是王美蓉,参
加战地服务团,到抗日前线服务。与此同时,白亮诚倡导女子放

243
足解放,首先由他的大女儿带头示范,突破了“大脚婆,,被人笑
的禁锢。

辛亥革命后,云南成立了回教俱进会,会下设立了振学社,
倡导新学,出版刊物。白亮诚是当时振学社成员之一。振学社倡
办的伊斯兰教新式学校一高等中阿学校,白亮诚受聘任该校汉语
文教师・1919年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他与云南老一辈
知名人士及由北京大学等高校毕业回来的一批中年知识分子,倡
导成立了明德中学。1929年回教滇支部成立宣传处,他主持创办
《清真锋报》。自亮诚喜藏文物古籍,所藏《咸同滇变》、《滇
垣十四年大祸记》手抄本、《建水回民檄文》、《滇西变乱
小史》、《杜文秀统属职官题名录》、《联额录》、《滇南回
回总掌教马公墓志》等,赠助自寿彝教授编入《回民起义》l,
2集。
1931年他在思普一带做盐务和税务工作,1936年进车里、佛
海、南峤考察,认为应该利用“热区"地域广,生态类型多、生
物资源丰富的条件,有重点有步骤地发展粮,茶、糖、药材、蔬
莱等生产,在资源开发的同时,发展相应的加工业,如制糖、制
茶等,促进产品结构从原料型向加工型转化。根据以上情况,他
向省政府写出了考察报告,提出“边区计划”,经省里批准成立
边区实业公司。
1936年7月他随实业界刘幼堂先生到滇西探矿。8月到日本
考察茶叶及农业技术。12月到广东,湖北、湖南,江西、浙江、
江苏,河南,山东、河北及上海、北京,武汉、广州22个地区考
察,经上海时在《申报》上发表了关于改良茶业生产的意见。在
北京结识了自寿彝,顾颉刚等教授,应顾先生之邀到燕京大学演
讲《云南思普地区少数民族概况》,《划界轶闻》等,深得该校
师生的赞赏。与此同时,应顾先生之邀参加了《禹贡》学会。
1938年思普企业局成立,白亮诚任经理。首先建立思普区茶

244
业试验场,仅三年时问,恩普第一次生产出红茶,畅销国内外。
他率领进思普的数百名沙甸回民,在南峤开辟了数干亩地的农场,
把内地的木棉、甘蔗,蔬莱籽种传入边区,在佛海建立的纺织厂
出产的布匹,深受边地民族的欢迎。砖瓦厂、医院、学校、清真
寺相继建立。通过十年苦战,用人背马驮把从国外引进的机器运
进佛海,建立起现代化的工厂、农场,并且与边地民族建立起了
深厚的感情。 ,!+.

1940年,为解决沙甸小学生升学的困难,他积极筹办,鱼蜂中
学’’,并以旧交请来7中法大学农学系主任夏康农教授任该校校
长,西南联大郑秉壁教授和夫人以及曹理吾,张立潘等十多位教
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等到校任课,还请来一批联大学生在鱼
峰中学任职。1945年9月日本投降,联大教授随校迁回北京;
“鱼峰中学”才停办。他还出资创办“养正学校”,学制8年,课
程有阿拉伯语基础知识,《古兰经》,《圣训》、伊斯兰教义学.
一般宗教知识、汉语文学,语法修辞,数学,物理等,、还适当学
索 习英语基础知识。张子仁任校长,马元卿任教务主任・学校所需
经费,每年约要半开2,500多元,概由他负担。校舍在他家的侧
厅;学生30多人,1943年又招入30名,还开办女生班.养正学校是
以“养育俊秀振兴圣教,正培贤能阐扬主光"为宗旨而取名的,
在校学生接受严格的宗教训练。1941年礼聘马坚教授兼任养芷学
校阿拉伯语文法和语法课及《尔哥以德》j’《认主学》的主讲教
师,还有伊斯兰教著名学者哈德成阿訇和自寿彝教授也在该校兼
课,郑秉壁夫人房静闲女士^’重庆大学杜心如、自昆之等先生都
在养正学校讲课。1945年外地教师先后离开沙甸,中级班留沙甸
由张子仁主持,’高级班迁往昆明,随去学生有林松(现中央民族
学院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佳).金树全(现沙甸鱼蜂小学校长),
。’
至1950年该校才结束。‘.
晚年,自亮诚先生在割或后侨届国外,薯苻《朝觐指南>、

245
《拜功浅识》,《斋戒真诠》、《课税玄机》、《礼法
译》,在台湾出版,国外一些伊斯兰教学校用作教材。

= 西 I窿
一’叫 土

马坚,原名玉书,字子实,个旧市沙甸人,1906年
民家庭。父亲马忠吉除种田外兼做生意,生活比较富裕
中期就自费往麦加朝觐,被称为“哈吉",是一位虔诚的
.一

马坚7岁到鸡街小学边读书、边学习阿拉伯文。他衣着朴
素,寡言持重,勤奋好学,成绩总是名列前矛。小学毕业回到沙
甸后在王富云阿訇门下继续攻读阿拉伯文,同时又在自亮诚
私办的学堂中读古文。由于学习上进,深得自亮诚赏识,与其父
商量愿在经济上给马坚以资助,鼓励他到昆明深造。1918年他与
同学王良弼、自如璋一起进入昆明成德中学。六年的中学生活,
使他视野大大开阔。中学毕业,回沙甸鱼峰小学任教。他一边教
书,一边同马才忠(现任省政府委员、省伊协副会长)一起学习波
斯文.他听说甘肃固原三营大阿訇虎嵩山精通阿拉伯文,波斯文并
兼长汉文,就决心到大西北求学。1828年3月,马坚与马才忠、
纳正林、马占魁等四位有志青年从沙甸出发,经河口、海防、香。
港抵上海转洛阳,再从洛阳副甘肃固原。经三年的苦学,他很快
就掌握了波斯语的文法和语法,译出了波斯文的《伟果也》和
《真镜花园》的浅译本。三年后转入上海哈德成阿匐办的伊斯兰师
范学校攻读。时逢埃及爱资哈尔大学向全世界的伊斯兰教国家招
生.经哈德成联系,他于1933年与林仲明、张子仁,纳忠由沙儒
臣率领到埃及留学,是为中国第一批留埃学生。在埃及爱资哈尔
大学,马坚选学法学系。他曾把中国的《论语》,《茶神》、
《河伯娶妇》等译为阿文,用阿文写了《中国回教概况》等在开
罗出版,深受阿拉伯人的赞赏.

246
1939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掩盖其侵略中国的罪行,从日本占
领区中挑选一些回族到沙特朝觐。马坚等几位中国学生闻讯,急
函请哈德成转中国政府,建议中国派出一朝觐团以抵制亲日分子,
国民党当局采纳了这一意见,决定以在爱资哈尔大学留学的这批
中国学生组成中国朝觐代表团,并给以路费五百英磅,马坚等义不
容辞,动身前往。在朝觐中,大力宣传我国的抗日运动,揭露日
本帝国主义及一批亲日分子的无耻行为,博得各国穆斯林的同情

和支持。

,‘ 、;一t

-几十年来,马坚著译有《回教哲学》,《伊斯兰哲学史》、,
《伊斯兰教育史》、《认主学大纲》,《教典诠释》,’《圆教与
基督教》,《回教纲要》、《阿拉伯简史》、《阿拉伯通史》
等,并主编了《阿拉伯语汉语词典》.新中国建立后,他将毛主席
著作(<论人民民主专政》译成阿拉伯文出版,参加了我国第一部阿
拉伯文《宪法》的翻译工作,多次为毛主席、周总理担任过翻译.
从1946年起,他在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整整工作了32年。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就邀请他参加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共商建国大事。建国以后,他又被选为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第一,二、三,四、五届的代表,同时还担任中国伊协常
委、中国亚非学会理事及北大东方语教研室主任。《古兰经》的
翻译经过多年的努力,1945年完稿,随后又进行了大量的注释工
作,1949年出版了加有注释的前八卷,即《古兰经》上册.其后
又对全部译文几经修改和润色,1981年4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正式出版发行。“十年浩劫"期问,他在精神上、身体上受尽
了污辱摧残,运动一开始就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一,但他虽身
陷困境,仍乐观自持,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仍伏案奋笔著书。
1979年卒子北京。

2‘7
第八章拉祜族

拉枯族分布在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及绿春县南部的7个
乡24个行政村的75个自然村,地处与越南接壤的边境箐林地带。
1985年统计,全州共1,165户,7,642人。据有关史籍记载,拉祜
族和现代彝语支各民族的先民,都是战国时期的羌和氐羌,是当
时西北地区和云南北部的游牧族群。拉枯族先民,在汉、晋
时为“叟矽,“昆明"人中的一部份,南=Il:朝至唐朝中期称
搿赛秒,唐末称“锅锉蛮’’。明,清时期称“倮黑",一直沿用
刭解放.“苦聪"是“锅锉"的谐音,其他称呼还有“果葱"、
“古宗一等.红河州境内拉枯族过去世称“苦聪’’,意为。高山上
的人”。进入州境的确切年代,史籍无记载,经走访调查,大约
是在公元1786年左右,由墨江县进入今绿春县境内的牛孔区三角
龙潭底,鸭子塘、.岩甲、马场,娘龚以及平河区布村等地,并继
而深入到今金平县勐拉区的翁当乡荞菜坪,河头及者米区的新寨
等地。最先进入的氏族是“八拖’’(壬姓),继后而来的是“法
拉拖",(李姓),“哈普"(普姓)等氏族。
“拉桔”的原意是用一种特殊方法烤吃虎肉。拉祜语称“虎”
为“拉胗,用火烤食虎肉为“祜",拉祜即用火烤食虎l肉的意
思.因此,拉枯族被称为“虎的民族"或“猎虎的民族,,。据老
人们讲,拉祜族祖先生下地后母亲没有乳汁而靠吃狗奶长大。尔
后,就以狗的颜色,分别称吃黑狗奶的为“拉祜纳",即黑拉
祜’吃黄狗奶的为“拉祜西’’,即黄拉祜,吃白狗奶的为“拉枯
酱’’,即自拉祜。至今,拉祜族普遍不吃狗肉。
1951年和1957年,专区和县组织民族工作队,对拉祜族地区

248
拉枯族族称的要
出强烈要求,为
委调查研究。同年
学教师,老农在内
的28名代表,到澜沧拉枯族自治县走亲认族。代表们走访了8个
乡4个村,与当地群众认真地交换了有关生产,生活的基本词汇,
如天、地,太阳,月亮、头,脚,手及亲属称谓等,又考察了拉
祜旋的历史、‘节日,习俗,歌舞,乐器等,经对照自己的情况后,
一致认为拉祜族同“苦聪"人是一个葫芦中出来的亲兄弟,他
们说; “我们找到了‘维尼然’ (拉祜语意为亲兄弟姐妹)。”
l 985年lo月3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人
口普查领导小组、公安部、国家民委《关于恢复或改正民族成份的
处理原则的通知》精神,决定恢复“苦聪"人的自称——拉枯。
f 7. . .

第一节 经 济
; ,
,.r
7 .

、j
,二:+社会形态-9经济结构
、・J

』一’ ‘ 一●

拉枯族大多数是50年代中后期,才从老林中动员出来定居
的。金平,绿春两县各处的自然环境不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
差异。绿春县定居较早,散住在哈尼族村寨附近,在哈尼族的影
响下,语言,服饰,习俗都和哈尼族有近似之处。金平县的拉祜
族约占全州拉祜族总人口的70%以上,大部份定居晚,出林前长,
年累月生活在高山箐林中,过着游耕游猎的生活,内部没有阶
级,贫富之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从1957年调查的62
个村4_;26户看,按村落分布和地理环境形成三种类型。住在高山
原始森林的有14个村,占22%,由老林深处移至林边的有33’个
村,占53%j位于山区,半山区的有15个村,占25%。但他们都

249
是由血缘及婚姻关系自成“卡"的父系村落,以鸟和松鼠作为氏
族的图腾,如“法拉拖".(李姓)的图腾是松鼠,“八拖,,(王
姓)的图腾是啄木鸟等。汉姓是与其他民族交往后才出现的。村
落小而分散,有的独居一处,一般3~5户就自成一‘个村落。
1957年金平县翁当乡的18个村寨,有10户的村寨只有1个,S户
以下有的13个,单家独户的有4个。村落不固定,住房十分简
陋,矮小狭窄,用树干作柱子,竹子和树枝作墙壁,竹叶、芭蕉
叶、茅草作屋顶。部份人家人畜共居。无被子,以杂草树叶之类
当床铺。衣服很少,即便有一点也是用猎物与哈尼族换来给老人
和小孩穿的,多数用兽皮、破烂布围身。每到冬天寒冷季节,全
靠烧火取暖。火,在拉祜族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不仅靠它保暖、
烧煮饭食、照明,而且是刀耕火种生产中的巨大生产力。为了求
得火石,火柴,即使付以二、三对松鼠干巴或三、五块银元的高
价,也毫不在乎。对火种的保护被认为非常神圣,火种通常由老
人保管,无论外出生产劳动还是迁徙,最重要的是把火种妥善保
‘好。万一火种失落,又讨不到换不着,就只有以原始的方法取
火:一是用一撮火草按在火石上,以铁制火镰擦击火石,使其发
出火花点燃火草,另一种是把一节干竹子劈为两半,一半的下方
切开一个小口,放置火草,然后用两半竹子互相摩擦产生火花而
点燃火草。无论哪种方法取火,都要先念上几句话,祈求上天保
佑取火成功。
森林,土地等天然资源属村社公有,任何民族和个人都可以
居住,耕种和狩猎。占有和使用权的标准,是对土地劳动和加
工。划分土地,是以血缘亲疏关系所组成的集团作为一个生产,
生活的单位。占地的方法是先在选好的土地周围砍出一条线,然
后沿线每隔一定距离立一根用树枝搭成的十字形树桩,线内土地
别人就不再占用。耕作形式有三种;一是二,三家集体占地,集
体耕种,平均分配收获物,=是个体占地、个体耕作,收获物归

250
己,三是集体占地,个体使用、耕作,收获物亦归已。对土地的
继承和占有使用权,。一般发生在幼林地上。如果耕作别家的幼林
地,必须向原占有者送两个松鼠干巴或一个半开,以示酬谢。‘荒
草地任何人均可占有使用.家禽,家畜、农具和农副产品才是私
人财产. 二一’。 。i’。 ,1
1“

刀耕火种是基本的生产方式。每家必须有三块耕地,‘一块播
种早包谷,一块播种晚包谷,一块播种早谷.每年都有由处女地
变成幼林地,:又由幼林地变为荒地的土地轮歇。幼林地通常可耕
种三,四次,然后休耕四,五年。土地休耕期闯,要进行小规模
地迁徙,寻找新的森林和土地。使用的生产工具有铁制和木制两
种。铁工具有铁斧,弯刀、镰刀,铁锄和木锄的铁尖,但拥有的
人家不多。木工具使用十分广泛,截取天然的树枝或竹子当木
锄,木锹,木撬棍,木铲等。 :

在农业生产中,每个男成员都能凭经验选择适合生产的森林
和土地。伐木时,先将树干下部砍断一半,然后再砍上部,利用
上部压力把树压断。巨大的树则先要站在呈“A"形的梯子上
砍。伐木砍树的时间,普遍在秋收以后。,次年正、=月问,经过
晒干和焚烧,然后在满布灰烬的土地上播种。地不耕犁,只用木
棍撬穴点种,再用脚扒土盖上即可。有的五、六月问薅除一次,
有的根本不薅除。早谷比包谷晚种晚收一个月,即九月左右收
割,收割前的六、七月问拔一次草。一个全劳力可耕种20公斤种
子的土地,产量在两石左右(每石100公斤).耕地离家很远,
边吃边收,收完吃完。有的一到收获季节,就搬到地里去住,直
到粮食收完吃完才回家。大多数人家有半年以上缺粮,弥补缺粮
的办法,一是采集,二是狩猎。采集品种包括植物的根、茎,
叶、果。采集品有山薯、董棕、马蹄等,淀粉多,易储存。
野菜常年生长,随时可采摘,有以那卡窝渣修,“朴窝渣∥、
蕨菜等。野果除冬春季节缺少外每个月都有。妇女和儿童是主

251 蕾
耍的采集者,t一进入春季,各家一面备耕,一面进行采集。果
集块根是十分艰辛的,有时二两个人用木棍挖撬一整天也一无
.所褥;。男子除种包谷外就是狩猎。‘猎具有竹制的弩,箭:竹桩、
木棒街鸣火枪。捕猎大的野兽,全村成年男子都要出动;.’由有经
验的人担任指挥。猎物平均分配(包括兽皮在内),兽头分给直
接猎中者,以示奖赏,脖子分给他的姐姐‘(无姐姐就不分),jlI
后分‘块最好的肉给铁匠,.因铁匠能修理鸣火枪和铁农具,余下部
份由参加狩猎的人均分.’分配可在林中,也可在家中。林中分的
要共同吃上一餐,.家中分的要举行献祭仪式,祈祷山神和祖先保
佑获得更多的猎物;小动物的捕猎以户为主,男女和儿童均可参
加,通常每户每年能捕猎刭松鼠一百只以上。猎物除自食.以
外,。剩余的部份用以和哈尼族、傣族交换生产、生活用品。长期
的捕猎生活中,他ff3仓fJ造了很多猎捕方法”如挖陷,井(“上
堵’’)、安地枪(。厄多修)、置地下木扦(“车卡娃")、安
自动吊钩<。克染娃黟),掷梭标等。遇有病痛,除求神驱鬼
外,还使用草药,如野三七治肚痛,关节炎,“倮木拉"治腹
泻,。飞机草治感冒和疟疾等。计算产量的方法,是以既定的竹箩
衡量,每一竹箩的种子约5公斤,收获物的衡量也以竹箩计算,
每箩包谷(连谷核)20公斤左右。粮食收成除与气候有关以外,
要看鸟兽危害程度决定。拉祜族也养鸡,猪、狗等禽畜,除供祭
祀外主要用于交换粮食稠衣物j一般情况下i。每户每年养二、三
头猪,=,三窝小鸡(每窝10只左右)。狗既是狩猎和看守门户
的助手,”又是与外族交换的物品。最初的交换场所是在靠近村寨
的路上i东西放在路边,人躲在附近的草丛或树林中,易物双方
互环!面,逐步地形成了埘草皮街"。交换极不等价,一头二,7
.三十公斤的猪,只能换两件旧衣服,三个松鼠干巴,换半公两盐I
●条狗换一件旧衣裳。 ‘-7 ..‘’-。。

:。:。。解放后,共产党和政府中分关心拉枯族的发展进步,省、州,县
掣 252
和驻军经常派出工作组,帮助已出林定居的拉桔族(主要是绿春
县部份)建立基层政权,组织互助合作生产.1956年夏天,又组
织大批i作队深入金平县的原始森林,。寻找还在老林中游耕游猫
的“苦聪’’人:金平驻军某部副班长杨克彬和战士郑益厚。鄢国
平三人,在瑶族妇女邓三妹的帮助下,第一次找蓟了,35户185个
搿苦聪’’人,.政府拨出大量经费和粮食,帮助他们在翁当乡建立
定居点,・并取名为新安寨。以后,一直到1963年的八年中,先后
由工作队动员并帮助定居的“苦聪".人达3,739人,,:“苦聪圩人
从此结束了老林生活。由政府和驻军联合组织的苦聪工作队,长
期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手把手地教他们播种.薅锄管理,做
饭做菜、缝衣和使用耕牛等生产,生活技能,啥尼族、傣族群众帮助
他们盖房子,让给他们最好的水田,政府还经常向他们发放耕牛、
铁农具、铁锅、.食具、种籽,口粮等,细致无微地关心:。体贴他们,,
逐步消除了他们的顾虑,安心定居下来。与此同时,还经常组织
他们的代表到内地参观学习,培养出了一批骨干和积极分子o’刚
出老林定居时,以定居点为单位,.组织起来种团结地、‘团结田,
在适应集体生产的基础上,又按血缘姻亲关系的家庭建.立互助
组。据1952年对有51户204人的苦聪大寨(是最早定居也是最大
的居民点)调查,开始建立了4个血缘关系的互助组,每组十来
户。互助组通过民主方法选举组长,民族工作队负责思想教育和
生产技术指导。1956年粮食总收成58,505公斤。1957年扩大耕
地,又试穆棉花,粮食增至94,470公斤,增长61%;人均有粮为
J110.5公斤,试种的棉花收获75公斤。1958年粮食上升为105,750
公斤。1959年遭受严重旱灾、虫灾,但粮食产量仍然达封98,057.5
公斤。在“左"的思潮影响下,1960年,把出林不久的“苦聪"
农民一步登天纳入人民公社,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更弄
得“苦聪,,人民不聊生,少数人被迫逃出国外,‘有的又重新进入
老林另谋生路。 j ., ,.’、。

25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民族政策得到了恢复,各级改
府加强了对民族工作的领导。1980年,州民委对金平、绿春两县
“苦聪一人的生产、生活情况作了调查,1981年红河州革命委员
会曾以哗发99号文件”批发了州民委《关于4苦聪”地区发展生产
情况的调查和意见的报告》,各级党委和政府进一步加强了4苦聪’
地区的工作.在土地承包和多种经营促进下,“普聪”人积极开沟引
水,’开垦新田.在海拔600至1,000米的高山上种了水稻,不少入学
会了种植双季稻、甘蔗,棉花、香蕉.菠萝、草果和茶叶.传统的藤、
竹编织品,也成为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来源.公路通车后,他们也学
着其他民族,带着农副产品赶街出售。从摆堆堆论数到学会了用
秤计量,并能和顾客讨价还价。绿春县大黑山区拉窀乡玛卜梁子
寨21户搿苦聪"人,1981年后积极开荒造田,1985年全村水田增
至187亩,人均有田1.4亩,粮食总产51,000公斤,人均有粮408
公斤,向国家交售议价粮4,500公斤.全村已有水牛70头,黄牛
43头、骡子7匹,生猪323头,鸡、鸭每户平均数十只。全村有
13户盖了土木结构的瓦房.金平县动拉区南科乡联防村农民黄老
大,全家7日人,3个劳动力,除承包1.3亩责任田外,又新开
田10亩。1985年全家收粮4,250公斤,自食有余还卖了议价粮,
950蓬草果收干草果50公斤,收入1,100元,采集出售木耳100公
斤,收入900元,织篾垫30床,收入800元。人均收入达411元。
还养了大小耕牛9头,猪5头。全家5个成年人都戴上了手表,
大人小孩都穿上了皮鞋、胶鞋,黄老大本人还缝了一件毛呢上
衣。全家有棉衣,线衣、毛衣17件,丝绸被面的被子7床,棉毯
9床,蚊帐8顶,热水瓶3个,大小生产工具齐全,吃饭碗全部
是细瓷器。随着生产,生活的发展和提高,一批批干部和职工也
迅速成长起来。1985年底止,全州已有拉枯族干部,职工64人,
其中妇女干部5人,有大学毕业生9人,中专毕业生3人、初高
中毕业生21人.在州、县、区,乡党政机关中,都有了拉祜族千部。

25‘4
然而,土地承包后,由于管理跟不上i几年来粮食产量逐年
下降,加之口谁有吃谁’’的原始观念,一部份人又恢复了贫困生
活。例如,从金平县拉祜族定居最早、人口最多的勐拉区苦聪大
寨来看,1983年为5l户321人,594亩耕地,人均1.85亩;粮食总
产量119,500公斤,单产201公斤,人均产粮372公斤。1985年人
户增至71户409人,耕地扩大到650亩,人均减少为1.59亩,粮食
总产量降为113,852公斤,单产降为175公斤,人均产量降为278
公斤。者米区水草丰富,有着发展种植和养殖的有利条件,但至

者米区1978年和1985年农村经济结构变化表
一 ●

1978 1985年比
项 目 单位 1985年 】978年增减 1985年各业比重(%)
年 (%)t

农业人口 人 12。016 14,000 16.51

农业社 个 61 68 11.4a

农业耕地 田 18-502 21.216 14.67 t

辕食产量 万公斤 391.5 433.5


10.73

人均口粮 公斤 325.8 280.5 —16.15

经济总收入 万元 86 232 169.77

一.农业收入o 万元 84 195.2 132.38 (占总收入)84.14


1.种植业收入 万元 71 117 64.79 (占农业) 59.99

2.林业收入 万元 2.I (占农业) 1.08

3.敌业收入 万元 5 二55.4 1,008.00 (占农业)-28.38


4.副业收入 万元 8 17.1 113.75 (占农业)._8.76
5.渔业收入 万元 3.6 ”<占农亚) 1.84

=.工业收入 万元 5.7 (占总收入)2.46


兰、商饮服务韭收入 万元 3.6 (占总收入)1.55
四,建筑业收入 万元 1.3 (占总收入)O.58
五.交通运输业收入 万元 .
1.9 (占总收入)O.82
.六.其他收入 ,. 万元 2 . 24.6 1,130.00 (占总收入)lO.60

。各项费用 万元 7 9.5 35.71 (占总收入)4.09


经济纯收入7 万元 68 220.5 224':26 (占总收入)96.81
人均纯收入

兀 56 158 182;14

255
今大多数早地仍然是刀耕火种, “种.-山坡,收一箩箩”,不少
入家经常流徙不定.六六新寨1958年出林定居时有40余户,包产
到户后又迁到老林附近,原来的一个村,变成了备占一个山头的
五十小村,村与村之间相距数十里,连原来耕种的水田也丢荒了。

: ,

二、生活方式

(一)饮食

食物分生食和熟食两种。熟食主要是烤和煮。过去和现在均
有吃烤肉的习惯,用两根竹棍把涂有盐和香料的肉夹在中间,放
在火塘边慢慢烤黄-烤香,烤脆后吃。包谷和早谷都用木杵臼舂
捣。解放前只是个别人家有锅和甑予,煮食物都用竹筒,把大米
或包谷面加适量的水放入竹筒内,再用树叶塞紧筒口后放在火上
烧,烧熟破开竹筒食用。现在只是出山用竹筒烧煮,在家都普遍
用铁锅,铝锅和木甑子来做饭做菜。主食包谷还有特殊的吃法,
即将包谷舂去表皮,浸泡半天左右,捞出晾干后再捣成面,然后
蒸成糕。饮酒的习惯男女老少都有。每个家庭每年都要用包谷和
野果作原料酿酒,原料都要捣杵成面熏蒸,凉后加酒药拌匀发
酵,三、四天后再装入木筒蒸烤。凡遇节庆或亲友相访,必开怀
畅饮,大醉方休。无种植蔬菜的习惯,山野之中的植物,只要无
毒无怪味,则随手采来佐餐。

、 (=)服饰

拉祜族会纺织的人很少。’在老林生活时,无论是兽皮、破
布,只要能遮体就行。出林定居后,向哈尼族、傣族学习纺线织
布,并根据本民族的爱好学习缝制衣服。现时,男子穿哈尼族式
蓝色或青色对襟短衫,下穿宽筒长裤。妇女衣饰有别,拉祜西是

256
黑色右襟长袍,袖口、衣边均镶有各色布条花边。有的在衣襟上
再镶饰贝壳,拉枯纳穿黑蓝色右襟短衫,,裤脚镶二.三条色布花
边。无论何支,均普遍将长发编成辫子后盘柬于顶。已婚妇女用
色布或染色编藤作发箍,箍上钉有银泡。未婚姑娘用各色毛线编
成发箍勒在头上。比较富裕者也有戴耳环,项圈,戒指,手镯等
银器和彩色料珠的。男子留短发,中老年包黑布包头,年轻的普
遍戴有沿的圆形帽。进入80年代以后,青壮年的穿着大多向市场
购买成衣,因此逐渐趋向现代潮流。 ,

tf’


一 ’㈠ _

,, (三)居住 .
,;

I~ ,

拉枯族的房屋除少数是有土墙,木柱、瓦顶的楼房外,绝大
部份建筑结构简单,低矮狭窄,阴暗潮湿.顺山坡开挖地基,以
土筑墙,以茅草盖顶,4~6棵木头就盖一间房子。房子两边的
屋檐,一面迎着土坡,一面向着坡脚。一问房子隔成若干个“阿
泡"(小房间),父母住一问,每对已婚儿女各住一问。左侧的
“阿泡"父母住,右侧的“阿泡"子女住或接待客人。除正堂屋
内有公共火塘外,每个“阿泡"中另有一个火塘,火塘上面吊挂
有一块薄石板(个别为铁板)作烧烤食物之用。每个家庭还有一
个专供烧全家饭食的“周度"(灶塘)。室内农具或其他用具的
摆放,都有固定位置,不能乱置乱放。. ,

第二节礼‘1仪‘ +:


+7

一、婚 姻, 7.一,

拉枯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不同氏族的男女,只要年龄相近,
双方情投意合都可通婚,不受辈份的限制。男女婚前社交极为自
由,每到夜晚,或在田野或在村寨中的空屋内,围着火塘,吹着

257
“巴乌一或口弦,彼此表达恋情。若是不同氏族的人聚会,双方
都彬彬有礼.男支定情后,男方请媒人携二至四对松鼠干巴和一公
斤酒到女方家求婚。如女方父母同意,男方再送聘礼并彼此商订
婚期和成婚方式(从夫居或从妻居)。从夫居者,婚日由男方家
宴请亲友并派人(新郎亦在内)去迎新娘,女方则请人陪送至男
方家。‘从妻居者,由女方家备酒请客,新郎在媒人陪同下到女方
家行婚礼后即在女方家居住,时间一年至三,五年不等,也有长
期居住的,在女方家劳动生产,享受儿子待遇而不受歧视。按约定
时间从妻居期满者,请亲友一餐洒筵,夫妇向老人表示一番谢意
后,男方便可带领妻子回家或就在妻子家村寨内另立门户。无论
哪种成婚方式,婚后第_个春节,杀猪时要砍下一条腿送给舅子,
舅子则要连续三年将年猪或猎物的脖项和四块糯米粑耙送给妹
子,妹子收礼后再回赠六公斤酒。离婚很少见。恋爱经父母同意
。后,无论哪方变卦,都要由媒人出面罚处33两银子给对方,现在普
遍改以人民币为罚金。婚后感情不好而提出离婚者,提出的一方
同样按前述规定交罚金。夫死,妻可改嫁,但原夫家要索回六至
八元半开的身价,由新夫支付,如有孩子,大的必须归原夫家,
年幼的可随母去.但新夫须再付一笔身价费。
。 一

j_

‘二、’家
一、嗣、. 腱

个体家庭是构成村社的基本单位。各个独立家庭以二,三代
父系血缘或外婚结成的婚姻集团组成。父亲是当然的一家之长,
父死则以长兄为家长(“抽母"),长兄死,次兄接替。家长的
主要职责是奉献祖先(“卧待’’——祖先灵位),安排,调度全
家的生产y生活,以独立家庭代表的身份参与村社活动。“卧
待"是维系兄弟团结的纽带,以一块约长10公分、宽4公分的竹
片挂在家长卧床头的墙上表示,一家人只祭一代。父辈去世后,

258
兄弟各自建立新家庭和新的“卧待”,无弟兄的,女婿可以替代
并享有家长职权。妇女地位不如男子,其职责只是生儿育女,7采
集野菜和操持家务,但在产前、产后可以得到照顾,坐月期间,
丈夫天天要杀鸡或煮松鼠干巴添加草果给产妇补养身体。婴儿出
生后,通常以出生时间的属相命名,或以最先来家的客人的身份,
称谓命名。上学读书时,则由先生另起学名。

‘三、节 日
.一

过年拉祜语叫“扣扎’’或“扣木扎",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
腊月二十四全村打扫室内外环境,净身沐浴,据说不干净年神不
来,年成也就不吉利。大年三十以前,家家户户忙着宰牛杀猪,
舂粑粑。大年三十晚上,大摆酒筵献“卧待"和诸神,然后吃年
饭、唱年歌、跳芦笙舞。初一鸡鸣,每家都要派人背着竹筒到水
沟去背新水(据说是天神赐给人们的“吉祥水”)。有火药枪的要
鸣枪。同时,用新水、米和酒敬献“火神"和祖宗。献毕,按男
女姓别分开坐在火塘边,听家长致词庆祝和告诫青少年怎样做
人。之后,全家人边吃边喝边唱歌,彻夜不眠。初二清晨,杀一
只公鸡献祭秋千架,祭时还要用荆条、野姜点燃绕秋千二圈以示
驱鬼,然后青少年男女荡秋千娱乐。秋千架过37天后,1由无儿无
女的人家砍倒.已成婚的青年男女,婚后三年,每年都要在过年时
背四块饼(两大两小、约重30公斤)去向父母兄嫂拜年。
新谷成熟时过“吃新米节",欢庆丰收。,

四、丧 葬

人死后停尸于正屋右侧的火塘旁,头朝里脚朝外,灵前供米
饭一碗、筷一双、熟鸡一只。妇女在旁哭泣守灵,并由一个领哭

259
者领唱挽歌,赞颂死者一生的功德.停尸一日或数日,到选定的吉
日良辰出殡,并鸣枪告知亲友前来吊唁。来吊唁的人都要带猪、
鸡、酒来,.作为丧礼。出殡前将丧礼中的猪、鸡用木棍打死,入
葬后在坟前供祭。供品除老人外,任何人都不能吃。:
棺材有两种t一是用篾席卷裹,一是普通的木棺。坟地就在家
的附近,只要滚一个鸡蛋于地,在蛋破处或停止处下葬。入葬时棺
材的大头朝向西方,坟垒高堆但不立墓碑。墓前置放一两件死者
生前用过的弓箭、背箩等物,成年人死后连续三年定期扫祭。若
死者系成年男子,入葬后全家原住的房屋要烧毁,另迁新址重建。

五、禁 忌

_,

日常生活中的禁忌有:儿媳不能同公公,弟媳不能同夫兄同
桌吃饭,接递东西也不能直接过手,不能随便进入公公和夫兄的
“阿泡"。无论已婚或未婚的女子,在长辈前不能取下头巾,更
不能披头散发。+
有花斑的马被认为是“神马’’,布谷鸟被认为是“天鸡’’,
秃尾巴的蛇被认为是“龙舻,任何人不得打杀伤害。杀猪杀鸡时
一定要看卦,鸡的眼睛明亮、猪的胆汁多为吉卦,意味一切大
吉大利,干什么事都可放手,反之则为凶卦,行一切事均须小心
谨慎。 .

第三节文 化

一、语言文字

拉祜族的语育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故不少词汇与哈
尼族、彝族相同或近似.绿春县的拉枯族普遍能讲哈尼话,金平县

2SO
。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拉枯族从
绳记事的情况仍然存在。1957年,国
字母的拼音文字,但红河州内至今未
世、迁徙的故事传说、有关人们与大
自然斗争的英雄业绩以及谚语、歌谣等,全靠口碑相传。
.・.直到现在,拉桔族识字的人很少,成年人中95%以上的是文
盲,适龄儿童入学率也不高。如金平县拉祜族924个7"--12岁的
适龄儿童,实际入学的只有125人,入学率只有13.5%,在全县
12名拉祜族教师中,属中师文化程度的只有3人,初师文化程度
的1人,初中文化程度的6人,小学文化程度的2人,金平县拉
祜族地区的6所学校,总建筑面积只有770多平方米,而且有5

18 所是危房.. ,

二、歌 舞 ,

歌舞是拉枯族生活中的最大乐趣。婚丧嫁娶、喜庆寿诞、宗
教祭祀、农事活动乃至客人相访,都以歌舞表达感情。歌曲有祖
祖辈辈相传下来的古歌,也有见景生情、随口编吟的新歌。舞蹈
除芦笙舞外,还有反映生产,生活或模拟各种动物动作的三步
舞,六步舞,男女老少人人会跳。常见的乐器有芦笙,也乌和
口弦。

三、工 艺


拉祜族至今没有专业匠人,竹,木用具每个成年人都能制
作,尤其擅长藤,竹编织。他们利用山间野生的大竹、龙竹、.吊
竹、薄竹和藤条,编织篾席、篾垫,背箩,饭盒、箱子、桌子、
椅子等,每件编织品都有不同的花纹图案,深受其他民族欢迎。

261
—]

一个普通家庭每年都要编织数十件,除自用外还与其他民族交换
生产、生活用品或投放市场出售。. 。

,j一
・ ・


’o,1

一,、~

: ‘

一第四节.宗教信仰,. .
.. .
..

拉祜族认为自然界有一种可敬可畏的神秘力量——精灵主宰
着,他们把这种精灵称为“内”;存在于天地,日月,屋辰,山
水和人体之内,1天气好坏、‘谷物收成高低,+人畜康宁与否都与
“内"有关。随着“内’’观念的形成,产生了一种所谓懂得
“内矽,能与“内"往来的“毕莫’’,为人占卜和举行祭祀仪
式。“毕莫"有不同的等级,高的叫“内盘兴",次者叫“阿
厄"。人们还认为“毕莫’’是天授的,因而十分崇敬。在生产、
生活活动中,每逢迁徙,播种,收获、捕猎到大的野兽或红白大
事时,都要请“毕莫’’举行祭礼,向“内"顶礼膜拜,祈祷
“内黟给他们赐吉赐福,消灾免难。

” ,’’+

. 。


262
.々i 。、
H’ .

第九章布 族

布依族系由古代百越族群中的骆越一支发展而来。据贵州
<黔西州志》和《独山县志》的记载和现今七,八十岁的老人吟
唱的古歌,都说布依族是贵州红水河和南、北盘江流域“土著之
民一。布依旧称“仲家"或“仲苗’’,’红河州河口县桥头地区则
自称“东苗"或“都匀人’’。民国《马关县志》说:。“其种来自
黔省都匀,故又称‘都匀人’.‘布依族进入州境的时间,大都份
是在清朝嘉庆三年(1798年)的贵州王阿崇(囊仙,女)和韦朝元
领导的布依族农民起义失败后入滇的,部份则是嘉庆十二年
(1807年)以后投亲访友两来陆续定居的。入迁的路线,“一条是
直接从贵州进入师宗、罗平之后再迁徙到红河州境内,_条是转
道广西进入文山地区。河口县以王、杨,罗三姓为主的一支,是
先进文山州马关县木厂区杨茂松村落籍,后因人口繁衍,土地不敷
耕种:租税加重而逐渐迁往河口桥头河流域,、大部份聚居在桥头区
的老董上寨、‘老董下寨、老汪山,坪子地,夹马石一带。据老董
寨一些人家保存的家谱推算,从马关来的时间,一般是在清朝咸
丰年间(1860年前后)。罗姓一支入居最早,从“仕"字辈算起
到“明秒字辈已10代,迄今250年左右。‘定居以后,一直不敢暴露
真实的民族身份,又因与壮族长期共居和交往而误归于壮族。
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经州、省批准,’恢复布依族称。
该次普查;全州布依族为1,499人,其中河口县是1,291人。1985
年总人口上升至1,756人,河口县为1.400人,是全州10种世居
民族人口中最少的民族。 :。.-:。,一j.:÷+/…r、i’?

l ’

’,

・~ ’

_7

忍63

第一节 经 济

一。”
:1,’
’ 。|:’{’-.,一,
・-0_;、.

一,社会形态.
‘::。一‘。:1 i。:j’_ 。’:j:。:.1 i。?。。0~‘’?,“・

布依族-直以农业为本。解放前,河口县桥头地区的布依
族,全是汉族地主祝德全和壮族地主沈、田二姓的佃户,80%以上
的土地都集中在外族地主手中。农民终年辛劳,除去占产量一半
以上的租税外己所剩无几,加之,频繁的自然灾害和兵匪骚扰,,
缺粮借贷和以山药,马蹄等野菜度日者十分普遍。 ,.一.…
1949年下半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四支队一部
进入桥头地区活动,布依族和当地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教育下,逐
渐认识了革命的道理.解放后,通过清匪反霸、和平协商土地改
革,布依族农民分到了土地,相继开展了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互
助合作运动,’生产有所发展。以左∥倾错误造成的矗大跃进修和
“文化大革命",同样给布依族带来了缺吃少穿的灾难。中共十
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布依族农民群众解决
了温饱问题,农村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1984年,在河口县的老
注山地区,建立了一个布依族傣族乡,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

二、经济结构

,布依族长期以来都以粮食生产为主要经济来源,但由于生产
关系和传统观念以及科学文化各方面的原因,土地利用率和商品
率十分低下。1982年在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积
极开展多种经营,根据地区特点,大力发展杉树、三七、草果、
八角、肉桂,茶叶、水果和家畜、家禽的生产,并利用农业剩余劳

264
动力开展运输、采矿、建筑、粮食加工,五金修造等工、副业,.
初步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的经济结构。以老汪山布依族傣族乡
的情况看,1978年人均纯收入只有103元,1985年提高到了285
元,增长17.69%。全乡已种下三七778,100棵、八角4。985棵、
杉树97,608棵、草果110,490棵,肉桂472棵,砂仁2,800棵、香
(芭)蕉13,593棵,新植茶叶8,510k,为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
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全乡已出现年收入万元以上的农户七,八
家。坪子寨罗福平一家,在人民公社集体生产时期,一年到头吃不
上五斤肉,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粮食自足有余,又种植了两
亩多三七,每年仅出售三七(包括子,苗,叶、花在内)就在万
元以上。夹马石寨王选湘有一手修理汽车、拖拉机和农机具的技
术,但过去被集体生产的框框套套束缚,缺吃少穿。1982年,他
在有关部门的扶持下,到桥头街开设修理店,由于服务周到,质
量保证,得到了顾客的赞誉,一年就成了万元户。1984年又增加
了三七种植,收入大幅度增加,当年在河口县第一家安装了私人
电话,聘请了法律顾问。布依族妇女很早就有做小生意的习惯,
随着城乡经济的活跃,不少人在农活及家务活之余,背着背箩穿
梭来往于桥头,南溪,河口及邻县的木厂、八寨、马白、古林箐
等集镇,出售农副产品及刺绣、竹编等工艺品,不仅增加了家庭
收入,而且活跃了市场经济。 ,

三、生活士J4式
・一’—上.■U ,、

, . ‘

、.。
’t :
(一)饮食 、

‘ f

布依族是一个以种植水稻,包谷为主的农耕民族,主食大米
和包谷,荞子,小红米,红薯等杂粮为副,作法与汉族无异。喜糯
食和牛肉、狗肉。逢年过节或有婚丧吉庆,少不了要染花饭,舂
杷粑。男子大多嗜酒,过去多以芭蕉芋、甘蔗渣酿制,现在全改

265
用包谷为料,家家都会酿制,俗称“惘锅酒’’,酒度一般都在
500以上。多数人有饮茶的习惯,亲友宾客至家必以糖茶招待。
除了每年杀一头年猪外,每逢街天(五天一轮)也要称二、三斤肉
回家,鸡,蛋之类是平常的菜肴。

: (=)服饰

布依族传统服饰已有了很大改变,男子衣着已和汉族一样,
女子的百褶长裙早在六、七十年前就改为长榜,但无论男女,多喜
蓝、自、青等色。衣料过去纯以家种棉花自纺自织,现在普遍
改用市上出售的棉布、化纤布和丝绸等。青年女子除节日或作客
之外,基本上已改着汉装。-中、老年妇女仍缠蓝黑包头巾,穿无
领亩衽斜襟短袖外衣,再戴一对长而窄由肩至腕的绣花袖套,
下穿宽管长裤,系一块绣花围腰,衣服的襟、袖及裤脚都要镶饰
彩色花边,脚穿翘鼻绣花鞋。节日或宴会时,还要佩戴银耳环j
项圈、发簪,手镯、戒指等饰物。三岁以下小孩喜戴缀满银器、
玉石的绣花狮子帽和绣花胸兜。

., (三)居住

,t布依族喜居于近LJ.1傍水的半山区和河谷地区,一般二,三十
户自成村落。同村寨的人家大多有血缘亲属关系,如老董上寨是
罗姓家族,下寨是王姓家族。住房为三开间的瓦顶楼房,过去多
以竹篱或苞茅杆作楼板和围墙,70年代以后全改为木板。楼上堆
放粮食,杂物和接待宾客住宿。楼下三间,正间为堂屋,作祭
祖、待客、议事和吃饭用,‘左右两问为厨房和主人家的寝舍。堂
屋正墙摆置条形神案,供奉天地君亲师、列祖列宗及财神、土地
神位。靠门一侧设有火塘,供烤火、烧水用。正墙多数用土夯
筑,近年逐渐改用砖砌,两侧多以竹篱和杉木板遮掩,故房屋虽
不开窗户,室内也通明透亮。靠门一边全部用木板装栅,有的人

266
和木雕装饰。牛、马,猪、鸡的厩房;均建于
济收入的增加,钢筋混凝土的新式房崖已陆续

第:节礼‘ 仪。’

一、婚:,姻’‘’,

布依族的婚姻是建立在私有家庭经济基础上的一夫一妻制。
同宗同姓严禁通婚,与汉族,壮族通婚的很多。解放前盛行姑舅
表婚和兄终弟及的转房婚。 一

青年男女婚前恋爱自由,每逢节日或街期,三五成群相约
予空旷田野对调唱歌。彼此倾诉爱情和询问家世;这种活动称为
“赶表"(布依语叫“杨兜杨哨")・。“赶表"的场地必须向
阳,男、女间隔二,三米,无论年龄大小,.一定要互称“哥"和
“姐",,不准说下流话,更不准动手动脚,黄昏前必须别离。有
互相看中者,必须通过第三者(嫂嫂或姐姐)出面斡旋后,才能
单独对唱和互赠信物,通常是男方用银手镯,女方用亲手绣制的
花鞋或腰带互换,然后各自察明父母,由男方请媒提亲。但是,
父母之命和八字相生相克至关重要,往往有痴情男女因父母不允
和八字不符,而造成终生憾事。‘
订亲后,男方向女方赠送酒、肉,粑粑和礼银,彩礼无论是
钱和物/均须冠以六,如六十、十六,三百六等,象征衣禄长
在。经过算命先生择定吉日后,再由媒人通知女方家,当地人叫
“传槟榔"i结婚时,新郎不迎亲,而由相好的男女小伴至女方
家迎接新娘。1新娘起行时,.-定要由自己的哥哥由屋内背上马
:(无论路途远近均须骑马);再由弟弟牵马照顾阿行,男方媒人
代新郎向女方哥弟送“红包(内装3.76元或6元钱)i表示感谢。

267
新娘骑在马上,顶一块花头巾、打一把花伞遮羞。新娘至男方家
后,经过拜堂仪式后送入新房,其仪式与汉族同,但姑娘需把从娘
家带来的糯米粑杷切成若干小块,分送前来参加婚宴的亲友。新
婚之夜,夫妇不得同房,新娘由送亲的女伴相陪,新郎则和亲友
们畅饮通宵。次日,新郎陪同新娘至岳父家认亲,谓之“圆门"
当天,新郎独自回家,姑娘仍留娘家“坐家”,只是逢年过节或
农事大忙之际,由夫婿接回去住几天o“坐家"的时间,过去有
长达七、八年者,现在虽然沿袭,但时间大为缩短,一般三、五
个月甚至个把月就与丈夫公婆常住了。‘ ,


-;

..1.。

{ . 一

二、家

庭‘j
-’

封建家长制的父系小家庭是布依族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
家庭之中,父亲是掌握生产和分配的决策者,母亲是家务主持
人。子女必须绝对服从父亲的意志,妇女地位低于男子,至今仍
不能参与村社祭祀,解放前连读书的权利也没有。舅父在外甥家
庭中享有特枧,娶亲嫁女、起房盖屋、.分家讼诉、落户迁徙等,
一定要取得舅父的同意,并分给一份“舅爷钱’’。家中有女丧,

舅父不到不得入殓安葬。

三、节 日

布依族除以汉族过相同的节日外,还有一些特殊节日。
二月二。祭龙,即献祭村寨保护神和共同的氏族祖先,地点
是在村寨附近的树林中.过去一定要杀猪作祭品,解放后,有的村
寨巳简化为用鸡和各种熟菜果品献祭。献祭由村寨中辈份最高的
男姓长者任主持人,请道公诵经祈祷。祭场内任何人不许说笑打
闹和放屁,妇女和家中有孕妇,产妇的男子不得参釜加,节期三

26¥
天,头两天就停止一切农事活动,青年男女盛妆打扮,相集至田
野中对唱山歌。第三天正式举行献祭仪式。祭品除按村寨户IZl分
一份外,其余部份由参与祭祀者就地野餐。主祭人宣布新年的乡
规民约。 ,

三月三。每家为孩子蒸染红蛋和花饭,给小孩盛妆打扮,让
他们尽情玩耍。接连三天,男女青年游山对歌,许多青年趁此良
机物色意中人。洒扫村寨内外,驱火魔和送太岁,祈保人畜平
安,家家都到祖坟上添土、挂纸钱和以荤素供品献祭。 ,

六月六。杀鸡宰鸭,用白纸作成小旗,沾上鸡血插在庄稼地
内,家家大扫除,凉晒衣服被盖,沐浴净身,宴请亲友,故又有
过小年之称。节日来历有二说:一说是祭祀人类的始祖盘古。布
依人认为,其子新横进一步提高了栽培技术。盘古死后,其继妻
虐待新横,盘古显灵而使她悔悟。六月六是盘古逝世日。另一说
是悼念为争取布依族解放而牺牲的英灵。六月六是布依抗暴起义
的日子。起义失败后,留下了许多孤儿寡妇,以后每到六月六,
遗孀们总要洗晒丈夫在世时一家人所穿用的衣物,边洗晒边哭着
唱述对死者的哀思,故又有人称寡妇节.有一首《哭夫调》唱道:
“年年有个六月六,家家户户晒红绿。别家有夫红绿晒,寡妇无夫
晒孝服.”河口地区因六月六正值栽插大忙时节,改在七月初一。

四、丧 葬

人死后,先用鸣火枪对空放三响和击鼓报丧,然后由死者子
侄披麻戴孝亲自到亲友家跪拜讣告,并送上一瓶酒和几张白布孝
帕,亲友闻讯即带着粮米酒肉前来奔丧。丧家请道公择吉念经,
又请风水先生选择坟地。经济条件稍好的人家,都要在堂屋内布
置灵堂,以彩纸扎制的纸人,纸马,纸花,纸钱悬挂装饰。至亲
好衣也馈赠相同的冥物。棺木忌用铜、铁钌。程家停丧三天。

;69


停丧期间,丧家房屋左侧竖一棵去枝留尖的鲜竹,上面垂吊一幅
与竹枰相同长度的自布,自布上端缝一块一尺见方的红布,再用
白布或白纸写上死者的家谱和生辰缝贴在红枢上。开丧头晚,前
来吊祭的亲友,要陪同死者亲属围棺唱孝歌。发丧前,由道公唱
诵《开路经》,意为把亡灵送往祖先居住的地方。“点主"和安埋
形式同汉族,但埋葬完毕后,送葬者要按辈份而不分男女,互相
染抹黑脸。安葬七至九天后,再请道公做道场诵经,叫作“正七
假九"。从报丧到安埋,每天都要有酒肉款待前来吊唁者。

五、道德

j・古老的民风和受儒家孔孟之道影响,形成了布依族的道德观
念,集中地反映在尊重老人上。人们从小就养成在老人们面前谦
虚谨慎、恭敬从事的习惯,对老人殷情服侍,关怀体贴。老人面
前,绝不说假话、丑话和有任何粗俗的举动。凡有老人的地方,・
唱歌:二划拳都要先向老人祝福,即使不是自己亲属的老人,生
产i生活有困难,都争相给予帮助。家中老人生病i子女轮流服
侍,、平时有什么好吃的,也要先送给老人。兄弟分家,必先留足
老人的。养老田"和一定的养老钱财。老人归世,从沐浴、更农
到入棺,都是子孙亲自动手,远隔数百里的晚辈也要赶来送葬。
父母总是这样教育子女:“树大从根起,没有老的就没有小的。"
此外,勤劳节俭,信守诺言、热情好客、互相友爱等,也是
为人必守的信条。村寨无论何家有事,勿须相求,大家会主动相
帮。不偷不盗,不奸不淫,不欺不诈,也都是布依族的好风气。

!。jI‘,
√7 六j 4禁’’忌。
/、、示 心
7。I'/.,・

。 。’:‘
。;.
.j
i:::,,。“. ,.

∥?除祭龙和婚丧的规定外,la常生活中还有如下禁忌:‘夫年初

套'O
一,不开箱柜,不扫地,不梳头,不晒凉衣服.初一到初三不动土.正
月十五|不动刀;菜也只能用手扭断。禁在村前村后’埋坟。扫寨时禁
外人入村‘,驱鬼时禁外人进家门。禁已出嫁的姑娘在娘家生小孩。
家有产妇,在门口挂红布和篾帽拒人进家,男子不得进入妇女分娩
的房屋。禁在屋内吹口哨,唱情歌。非正常死亡的人,忌以鼓声
报丧。 ’、 ’.

1●-

第三节 文

一、语言文字

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矿但红河州布依族四、
五代以前就不会讲布依话了,只是在日常用语中,还保留少许布依
语的词汇.男女老小均通壮话、汉话。历史上没有文字。 .;?

j‘・由于经济条件限制,过去很少有人读书.解放后,布依族地区
都开办了学校.1984年,国家又拨巨款,在老汪山布依族傣族乡政府
。 所在地老汪山村新建了一所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小学校.1985年,全
:’乡适龄儿童已全部入学,升入高中和中等专业学校的有40人.布依
族不仅在县、区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中有了干部,职工,教师、科
技人员,而且在广大群众中还掀起了一个学文化.学科学的高潮.

’.



1。。!。,: 。^ ‘|。

t 、

‘7。



三、文学艺术“
-一’/~’■山7I、

.。
..+


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他们创造丰富的文化。虽然没有文字
。7

记载的作品,但口碑流传的有关本民族历史,歌颂英雄业绩、揭
露阶级社会黑暗、追求自由光明的神话、诗歌、故事等很多。著
名的有《十二个太阳》、《卜丁射日》、《祖王和安王》,《无
’娘儿》、《牧童和财主》,《刘大力气》,《人虎斗智>等,内容

Z71
深刻,情节生动,极富哲理。

男女老幼都爱唱歌,而且能即兴吟唱,连续几天几夜不歇
的歌手也不少。民歌有五言句和七言句,每首旬数不定,四旬为
一组;一、二、三、四句必须押韵,曲调优美,语言精练,比喻
贴切,富于想象。


民间乐器有唢呐、月琴、箫,笛,巴乌、锣、鼓,钹。布依族
唢呐尤负盛名,有大、小调之分,按不同场合吹奏,喜庆时热闹
欢腾,悲哀时如泣如诉,激愤时高昂奔放。j
工艺方面以蜡染(布依语叫“牍典’’)和刺绣最为突出,其
次是石雕和竹、棕、草的编织,工艺精巧而实用。

第四节1宗教信仰

布依族除既有的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以外,道教,佛教的许
多神祗和菩萨亦受到敬奉。在老董上寨发现的一本《打保符开坛
书》中,所列举的神,佛就有玉皇大帝,三清大道拾极高真神,
敕封解斗母娘娘,下坛五猖兵马神,太白星君、文昌帝君、关胜 、

帝君、释迦如来,观音势至、十八罗汉。唐僧,孙悟空,山神、一
土地,灶君,姜子牙等。但村寨中找不到一座寺庙,也没有专业
的神职人员,为人诵经开路的道公也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过去
遭受灾病,总认为是对神不虔敬的结果,随着科学文化水平的提
高,许多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活动逐渐革除,然而,对祖先的崇 :

敬基本上没有改变.

,1

一。 …., ?・

1|。‘第十章,芒

芒人是至今尚未确定族系的民族.1985年统计有82户,568
人,集中居住在金乎县勐拉区的南课新寨,平河中寨,下寨,雷
公打牛四个村子的高山箐林地带。芒人自称“芒一,他称“阿
比,,,哆盂嘎"、“巴格然胗.“芒地夺"等,“芒砂,(或口木’’、
“盂,,)有“人黟或“人民黟的含义.““岔满”是当地傣族和汉族
对他们的称呼,意为“高山上的人"。 ‘’一.r ,

第一节经 济

一、社会形态与经济结构
J 】-

芒人居住在1,000米以上的山林地帮,经济形态属于领主经
济,在傣族土司的辖区内,山林、‘土地属土司所有,但因地处边


沿领主控制不严,还尚存着一些原始公社的残迹,如土地的占有
上还属村社公有。但由于耕作粗放,刀耕火种,产量十分低下,还要
负担土司和官府的种种苛派和劳役,’在生活贫困的情况下,大部
份是靠采集和狩猎为生。解放前夕,土地买卖(“号占’’过的轮
歇地)和借贷已开始出现。但阶级分化还不十分明显。 。

一,1956年,中共蒙自地委和金平县委组织以边防驻军为主的民
族工作队,深入林区访贫问苦,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发放救济物
资,传授农业技术,并多次组织芒人代表列内地参观学习,逐渐
消除了他们的疑虑。1957年,金平县委再次组织访问团,向他们
表达党和政府的关怀,并且决定不搞土地改革,直接向社会主义

273
过渡,在政府和当地各民族的帮助下,从原来的12个小村合并为
4个村。50年代中期,芒人还不会使用耕牛耕作,耕地以块计
算,产量以箩计算,大箩约30公斤,小箩约15公斤。每年农历腊
月问岛号占"土地,次年正、二月砍草伐木,用木棍撬穴点种包
谷或早谷,出苗后除一两次草。早谷不用刀割,是用竹制小镊刀
一穗一穗地剪.每家族都有几块轮歇地,当地力耗尽或人畜遇到灾
病时,就举族搬迁。在并村后当地哈尼族和傣族主动让给他们部
份水田。并学会了栽培水稻。男子出门火药枪和弓弩不离身,见
禽兽猎而不舍。芒人村寨至今没有专业工匠和商人,所需竹木用
具都是自己制作,铁具、食盐、火柴之类,过去是用猎物和采集
物与其他民族交换得来,现在则向供销社或商人直接购买.妇女昔
遍能纺织,把排列好的经线,一头拴在木柱或树上,一头系在自
己腰上,双手来回推动装有纬线的梭子,手脚灵快的人,一天大
约能织1.5米至2米布。采集野生植物,男女老少都出动。捕鱼
的方法很特殊:一种是先以石击水,鱼惊逃入石缝后用手摸捉,
另一种是以若干条蚯蚓缠在竹杆上放入水中,鱼吃蚯蚓竹杆就
动,趁机提起竹杆,鱼就落入事先准备好的竹箩中。
;, 鉴于芒人的特殊情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了不
搞计划生育,免税和免征、免购公余粮,大力扶持生产和帮助提
高文化科学水平的特殊政策措施,芒人的生产,生活有了很大变
化。据1987年金平县芒人调查组的调查,四个村子已有固定耕地
713亩(其中水田191亩),人均1.52亩,有水牛111头,黄牛67
头,骡马27匹、生猪242头。1986年,粮食产量87,3809斤,人均有粮
187公斤,经济收入64,789元,人均138.7元。已发展草果1,033
亩,人均近1.82亩。其中,雷公打牛村504亩,户均24亩。一些劳
力强、会计算的农户已基本鳃决了温饱问题并开始富裕起来,如
平河中寨龙三,全家8口人,人均有粮387.5公斤,陈世明5口
人,人均纯收入达至lJ308.8元。大多数农户仍然比较贫困,据逐

274
户统计,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只有tsP i 115人。仅占总户致的
20.99%和总人数的23.65%.1985年到1987年三年,平均每年由国
家发放的救济粮为3,450公斤,人民币1,800元,返销粮3,150公斤.



’t


二、生活方式

(一)饮食

芒人以大米、包谷为主食。一般使用铁锅做饭,外出则
以镂空的鲜竹筒,野芭蕉根或以芭蕉叶包装后烤熟而食。无
种植蔬菜的习惯,野莱和野生动物只要是无毒的,都可作为莱肴
佐餐。剁生肉更为人们喜爱,把新鲜肉剁碎,掺拌香菜(野芫
荽),盐,辣椒,放置一两天,稍呈酸味时食用。其他瓜菜也喜
发酵变酸后食用。有普通烧酒和米酒,米酒制作方法与其他民
族同o , !
i一


、 . :

(=)服饰, .

一芒人服饰与傣族相近。男子旧时穿耳戴环,今已少见。男女
上衣均短瘦,袖窄紧贴肌肤,无领,对襟银扣。男子穿纽裆大管
裤,妇女着桶裙,衣裙之间围系一块叫“泉’’的布,类似其他民
族的围腰。劳动时,男女都缠裹小腿。妇女留长发,梳高髻,以兽
骨作簪,,扎红头绳,再以海贝、兽骨及各色料珠装饰,红布红线
镶缝衣边。男子亦留长发,在脑后打结,今多已剪短发。旧时,’
男女均有在口部周围纹面之习,现在少数老人中仍依稀可见。妇
女喜嚼槟榔染齿。

’-。.‘.一. ‘:,
++
;~: j “一。 ’.
。o 7


.一.,
i、4
,.

(三)居住, .

, . .

‘j

芒人住房一般是土、木、竹建盖的草顶楼房。楼上住人,楼
・‘

275
下堆放柴草杂物和养牲口。住房大小依
是堂屋,置有若干个用途不同的“火塘
有家长议事待客的,有妇女叙谈做针线
侧为家人的卧室和仓房。卧室内不铺床

第二节礼 仪

一、婚姻

芒人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前社交自由。每到夜晚,小伙子
们就在屋外吹一种用短竹筒作的“瑟,,向姑娘传情,若是姑
娘中意,即把小伙子接入家中,边说边唱。通过数次交往,
如双方情投意合,男方就请媒人背15公斤米和两把松鼠干巴(每
把八个)到女方家提亲。女方父母同意就收下礼物,不同
意就叫媒人带回原物。礼物收下后,商定婚期和从夫或从妻
居的成婚方式。从妻居勿须聘礼,从夫居则要一定数量的米、
肉、酒、银元作彩礼。婚后生下的孩子,均是男随父姓,女随母
姓。婚日,男家宴请宾客(从妻居者女方备筵),新郎由媒人陪
伴到女方家迎亲,进家时不得走正门,女方家以酒宴相待,双方
媒人互唱喜歌。新郎以猪头、猪尾,猪肝等祭奠女方祖先,向女
方长辈亲友祝福问安。告别时,女方男长者用黑灰涂抹男方媒人
的鼻子,男方同样“回敬"女方媒人,表示友好和祝福.接亲
日,男方要送一块脊肉给女方舅父,新娘要把一匹亲手织的布分
送男方家的宾客。从妻居有长期、定期和不定期三种,期满后女
方回男方家与公婆同住或自立门户。根据子女分别随父母姓并各
为一个氏族的原则,兄弟之女与姐妹之子可以通婚,至今还有部
份如此。因婚前双方已很了解,故一般无离异。寡妇可再嫁,但
不仅不能带走夫家的财产,还要送一份“赔礼,,给原夫家。如有

276
违反同氏族不得通婚规定的,会被人视为猪狗,必须双双跪在猪
食槽前吃猪食,向雷神和列祖列宗悔过,然后离开村寨到无人居
住的老林中去隐居。

‘。

、1。;、家庭・

’,
+一

芒人家庭中,父母的地位不相上下,对外父亲是全权代表,
母亲则是主持家务的决策者。男女都有财产继承权。子女成家
后,一般在舅父主持下分家自立门户,父母大多与幼子同住,但
无论分居或同住的子女,都有共同赡养老人的责任。家庭是
矗米"的基本单位,一切言行都须以“米,,的公议为规范。非婚
子女和已婚子女具有同等地位。妇女生育时不得住在正屋,而在
正屋侧搭一芭蕉叶棚,由丈夫亲自接生。产后第二天才由后门回
正屋居住,第三天行命名礼,按性别冠以姓氏,并按出生时间或
产前的征兆赋以小孩名字。当天,最先进入产妇家的人,拜为新
生儿的干爹和干妈。产妇分娩后休息一个月。

:。
J!三、节 日
’ ’

芒人把一年分成十三个月,l至12月每月30夭,13月是喜庆
丰收和“号地"、整地的时间,5至7天。以汉族的十二属相计
算日子。第十三个月,除“号地"外,避开属猪日过年,除本氏
族成员外还要宴请宾友,边吃边说,边唱边跳,通宵不息。送客
时,主人家随赠一块重一,=公斤的猪肉给客人。也过春节、泼
水节、六月节、十月年,但只是做一点好吃的饭菜,合家团聚一

下而已。 ,。

277
四、丧 葬
人死要用红线系扎双脚,以白布覆盖全身,然后用整块木料
镂空的圆木棺材装殓,棺材木料不能用新砍伐的,年代越久越
好。棺前献供用竹筒烧熟的糯米饭和牲礼,作牲礼的猪、狗用木
棍敲毙,鸡、鸭用手扭死。家中停柩两夭后,由后门出殡。每个
家族在村寨附近都有一块公共坟地。坟不高堆亦不立碑,只在墓
两头立石为记。殉葬物有死者生前用过的饭碗、竹水筒,竹背
箩、火镰和木刀等。葬后九天内,每隔三天的头晚上,家人都要
在墓前献祭祈祷。凶死者不能埋入公共墓地。墓地周围广植林
木,谓之祖先树。墓地内不准堆土挖土,不准炸石和砍伐树木。
送葬归来,人人要洗澡净身,家属要剪去脑门上的一绺头发。

百 整
且、歹F 邑
J心

芒人禁忌除婚丧生育的规矩外,还有:米碓不能坐,旧米碓
只能任其腐烂,不能当柴烧或移作他用,不同氏族的人不能共用
一个米碓。绿色植物不能带入正堂屋内。早稻由妇女先收并吃过
三餐后,才能正式收割,男子也才能吃。猪、鸡、狗等不能在屋
前杀。妇女不准坐或睡家长的床,媳妇不能与公公和夫兄同桌吃
饭。祭祀祖先的火塘不能煮肉。祖先死的地方和米碓上,不能置
放红,白布和生的猪、鸡肉及其他杂物。猎获的麂子只能在屋外
煮吃,而且妇女不能吃。每个氏族都忌吃,忌用图腾物,如“斗
欧氏,,忌斑鸠,“孟浪氏"忌蛇,“闻林氏’’忌虎,“双拜氏,,
忌烧一种叫“布朵杂"的柴等。

278

, ’,::

‘.。,t
第三节文 化


一、语言文字 .,
t,

芒人语言属何语系至今未能确定,但从一般日常用语看,带
有明显的弹舌音,又因与傣族交往较久而掺有一些傣语词汇。母
亲叫“骂”(Ma),舅母、伯母叫“骂顶"(Ma cling)、曾
祖父叫“达胗.(D直)、曾祖母叫“亚修(Ya)、儿子叫‘‘官
密"(Gnng mi)。从一到十的数词全用傣语。芒人没有文字,
刻木、结绳记事,以包谷子计算的现象随处可见。 t

’迄今为止,两个初级小学只有3个班27名学生,适龄儿童入
学率只有52%,仅有的一个教师也只有高小文化水平。四个村子
12一:,18岁的58人中,文盲达39人,占67.2%,半文盲9人,占
15.5%;19岁以上的269人中,文盲195人,占72.4呖,半文盲34
人,占12.6%。有两个不脱产的保健员,但只能发放一点感冒药
和止痛药。解放30多年,还没有一仑小学毕业生,外出参加工作
的只有三个人。

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还处于说唱跳的初级阶段。民间流传的传说故事很
多,如记人类创世的《兄妹成婚》、记氏族图腾的《虎》和《水
鸟》、抵御外侮的《痛打勐交鬼》(芒人把越南叫作勐交)等。
舞蹈叫“其麦矽,分男女两种:男子手拉手横排跳;女子右手按
扶腰部,左手向前斜伸,围成圆圈跳。有时也男女合跳。任何人.
都可以参加。乐器除“瑟,,(短笛)外,还有一种叫“楞弄,,的
独特乐器,用一根长l米左右的竹筒打通中节,上部削成音叉,

279
下部开正反两个音孔,是一种吹拍结合的乐器,1985年在州和省
的民族民间歌舞汇演中曾连续获奖。男女老少均擅长竹编,尤其
是制作的竹烟筒和编织的藤椅、藤席,藤饭盒精巧,光滑、实用,
耐用而享有盛名。

第四节宗教信仰’
第十・章汉 族

汉族是组成全州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1985年统计,有’
1,585,483人,占全州总人口的47.2%,十三个县、市均有分布,但 。

多居于城镇和坝区.汉族最早进入红河地区的时间无可考,但从
《汉书》。贲古出银”以及已向中央致权交纳贡税的有关记载看,大
约东汉或更早时,就开始有汉族官员,士兵和工匠进入了,明显见
于记载的则是《明实录》.从史籍文献和散藏于麂间的家谱来看,汉
族大量进入红河州是从明洪武年间开始的。入境的人员大致有游
宦、从军,经商、授艺,民屯、贬谪和流放几种。红河州汉族
祖居地,民间普遍流传的说法大都是南京应天府的柳树湾、高石
坎,三道坝等.实际上,确系南京籍的只是一部份。从明代史籍记载
看,从洪武到成化之际,先后征调过河南,安徽、江西、陕西,湖北、,
湖南,四川等地的军队包括他们的家属和移民戌防和屯垦云南,红
河州各地至今尚留下许多驻军和屯垦的地名,如营,所,屯,哨、庄,
塘等。清代以后入境的更是来自四方八面。汉族非常善于和当地民
族相处,元,宋以前入境的通过婚姻关系,基本上已融于其他民族
之中,以致现在各少数民族中,都有部份人说他们的祖籍是南京,
或说他们的老祖是汉人。靠近城镇和居住坝区的少数民族,也通过 ,

婚姻等形式融入汉族。汉族的进入,带来了内地的先进文化和生产
技术,对边疆的开发和社会进步,起了重要的推动和骨干作用。

第一节经:济 ._
.。。、
k —

汉族是全州最早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和出现资本主义经济萌芽

281
的。他们以城镇和坝区农村为中心,带头革除
各种因素,使生产关系适应于生产力,在所居
水利建设和生产工具的革新,逐渐成了全州政
中坚力量。部份人逐渐成为了剥削和压迫人民
族和少数民族实行残酷的封建压迫,严重阻碍了少数民族经济、
。文化的发展,阻碍了汉族和少数民族关系的发展・。.1。.

由于经济,文化和所处地理环境的优势,汉族从明朝中期
起,无论是农业或手工业,都已接近于中原和沿海地区㈠尤其是
对个旧锡矿的开发更为突出。汉族定居红河地区后,大部份从事
农业生产,其次是聚于城镇经营商业、手工业,矿业,少量人从
事教育、政务、军务。,几百年来,也出现了一批杰出人物,如驴
代的包见捷,清代的尹壮图,清末明初的袁嘉谷、陈鹤亭,吴尚
贤,大革命时期的杜涛及现代数学家熊庆来等,在全省、全国都
有一定的影响。

t一。・. ,。‘’

解放后,汉族仍然是全州各个领域中的先行者。随着经济建
一设和国防建设的发展需要,内地大批汉族干部,职工、科技知识
分子、复员转退军人源源而入,更增添了汉族的活力,汉族与各
民族合作,互助的友好关系也日益发展和巩固,对红河地区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第二节文化礼仪

红河地区汉族语言属汉语中古代北方语言的西南官话,.由于
所居的地理环境的原因,又形成了不同的方言土语。大体可分为
开、蒙、个、建、石区和弥、泸区,大区之内还有若干小区,如
石屏县有上,中,下三坝之分,建水县有西区和北区之别。建水
土话有一定的特殊性,如“i”与“il"不分; “存’’读“虫"
(ch6ng),“论"读“弄’’(10ng), “孙矽读“松"

282
(song),“曲”读“出"(chQ),“润”读“冗矽(r6ng), “顺”
读“送"(s6ng),“屯"读作“同’’(t6ng),并且儿音十
分突出,如“坡矽叫“p6r", “盆’’叫~enf黟, 窜官弦叫
“guanr",还有一些难懂的土话,如“那么"叫“艾共",
“怎么"叫“纵整",“这样"叫“腻基"等。弥,泸土话
“西"与“思"不分,“基’’与“知"不分。河日土话“秦”与
“陈,,,“王,,与“黄,,不分。蒙自土话“白"读作“博’’,
“云,,与“元,,不分。石屏土话“秋侈与“粗"不分。宝秀土话
鼻音特重, “红"叫“黄’’,’“共’’叫“瓮,,。由于长期和各民
族交往,汉语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少数民族倒装语的影响,如
“不知道,,说成“晓不得’’或“认不得”。解放后,中,小学推广普
通话教学,青少年的语音逐渐统一于普通话的标准语音,中老年
仍盛行方言土话。
表现在共同文化基础上的心理素质,风俗礼仪,红河地区汉
族既保持着华夏祖先的传统,又吸收了所居周围少数民族的成
份,如春节在室内铺松叶,参与彝族过搿火把节移等。在民族性
格上,既保持儒家思想的温良恭俭让,又吸收了少数民族的勤劳
勇敢和粗犷豪放。

-. ÷

一,婚 姻

汉族历来实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过去,大多
数夫妻成婚前互不认识,全凭媒人牵线说合,再由双方父母决
定。加之,循规蹈矩地按照“八字,,相生相克的迷信观念择偶,
婚仪繁琐,花费巨大,以致酿成许多悲剧。30年代以后,有少数
有识青年打破买卖婚姻的束缚,自由结为终身伴侣,但在封建礼
教的强大压力之下,不仅未能形成潮流,而且被视为有伤风化,
大逆不道。解放后,婚姻自由才得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并为社

283
会所承认,绝大部份青年能以自己的意志主宰
进行了改革,但边远山区至今包办婚姻仍未彻
彩礼越增越多,婚礼越来越铺张,严重地影响人
旧制婚礼与江南、中原无异,故不再赘述

“二、7家庭“ .√

。・+


7. j’4, 一-一 、J

汉族家庭受孔孟之道的儒家思想影响很大,长期以来,一直
以“三纲五常"作为治家之本。按照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
妻纲的道德规范,每个家中男子地位最高,父亲是一家之长,父不
在长子为尊,主宰全家庭的生产、生活乃至每个成员一生的命运。
妇女被看作终归要“泼出去的水".没有对家庭事务的决定权乃
至发言权,也没有财产继承权,终生受着权、神权和夫权的重重
, 压迫。多数人家喜欢世代同堂,把“多子多孙多富贵,大田大地
大人家耪作为家庭兴旺的标志。因此,三代,四代,五代不分家
者并不鲜见,由几十口甚至数百口人组成的家庭也有,如建水县
的朱渭清家,解放前共两百余口人,蒙自县的周伯斋和“万来
祥"候家亦有几十口和上百口人之多.汉族家族观念十分强烈,由
同姓同宗组成的家族都建有宗祠,每年定期召集全体族人祭奠家
族祖先,并且制定和检查维系家族的族规。族长由辈份最高、最有
德行的男性长者担任,拥有对家族中的每个家庭,每个成员的统治
大权。经过土地改革,家族制度也和封建土地制度一样被彻底推
翻,大家庭逐渐向小型家庭变化,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也有了和
男子平等的权利。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开放、搞活的日愈深入发
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飞跃,很大一部份家庭中的决策和指挥权
利,已开始转移给有文化,懂科学,会管理的青年一代。但是,
除个别现象以外,父母长辈在家庭中仍然受到尊重和孝敬,赡养
老人、抚养小孩的优良传统并未因此消失。

284
三、节 日

汉族节日与全国汉族相同,节日活动内容更近于江浙地区但
又有地方的特殊风尚。节目大体有:
。,春节: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二十三祭灶,扫尘,用饴糖制
作成螺形的糖献供。腊月三十为除夕,换贴新春联,大操大办家
宴,祭天地祖宗,.全家共吃年饭。是夜,老人坐在铺满松叶的堂
屋中守岁,并向子孙训诫做人的道理和分发压岁钱。初一黎明接
天地,初二挑新水。从初一到初三,停止一切农事活动,游春,
逛文庙,要狮子,耍龙灯,耍车灯、踩高跷、划早船等各种传统
的文娱活动聚于城镇表演,各家各户宴请宾客亲友,互拜新年。
从除夕到初三,鞭炮、礼花燃放不止,老少同乐,玩麻将,牌
九、纸牌等。正月十六闹元宵又称过小年,办家宴聚餐。晚上,
吃炒米糖茶,赛花灯,灯班、戏班演唱地方戏。当天,建水的汉
族还要到离城十余华里的东坝“珍珠井’’(喷泉井,其水花颇似
串串的珍珠)玩耍。

..

清明:阴历三月第一个属虎日。家家户户要祭祖扫墓,部份
人家当天有不食烟火熟食的习惯,说是纪念古人介子推。
端阳:阴历五月初五日。吃粽子和芽豆,喝雄黄酒,洒扫室
内外。建水地区要去老鹳塘玩耍,到观音庙看社戏《白蛇传’,

佛教信徒要买雀鸟、鱼虾于山林湖河放生。
乞巧:阴历七月初七日。乞巧活动仅限于未婚少女。是日,
姑娘小伴聚餐,比赛针线活。夜晚,向天空的织女星跪拜,乞求
灵巧。 。.’

中元:阴历七月十一日至十五日。祭祖和超度亡魂。初十或
十一接祖,十四或十五送祖。建水,石屏、蒙自等县城,还以官
方或宗教团体出面举行盂兰会,搭高台,请僧、道作道场佛事超

285
度游魂。十五夜,家家门头檐瓦上摆着红绿各色碗灯,并到流水

中放河灯。
中秋:阴历八月十五日。献月祭祖,吃月饼,离家千里的入
也要赶回家吃团圆饭,故又称团圆节。建水人当晚到学海观赏
“焕山倒影"月色,蒙自人游南湖赏月,石屏人到异龙湖荡舟。
重阳:阴历九月初九日。进行爬山登高活动,向老人祝福,
因而又称老人节。文人集会赏菊,吟诗饮酒。
冬至。阴历冬至日。合家欢宴祭祖,吃糯米汤圆。
除此以外,有文庙的县城,解放前每年春秋二季,由地方政
府和孔教会主持祭孔。祭日,县城高小以上学生放假一天。
‘一些少数民族节日对汉族也有一定影响.如彝族过“火把节"
时,汉族也要普遍燃耍松明火把,吃新米饭,红河南岸汉族也随
哈尼族、傣族过“六月节"、“十月年,,和“泼水节"。

四、丧 葬

汉族普遍行木棺土葬。人将死即从床上抬至正堂屋内,坐在
靠背椅上断气。一边由亲人为其沐浴、剃头或梳头,更衣,在其
13中塞进“含口钱’’(银子或铜币),以一尺见方的红布盖脸,
一面由孝子披麻戴孝向亲友逐家叩拜报丧。主要亲属特别是舅父
母到齐后方装棺入殓。殉葬饰物重玉器而不用金银,更忌毛皮
物。入棺后即请僧道超度,每七天举行一次谓之“作七"(有钱
人家要举行七次)。接着,请风水先生择坟地,请算命先生测发
丧吉日。丧日,由长子“点主,,(刺破中指,以指血点在灵牌
上),内外亲属俱披麻戴孝送葬。棺木上罩有彩扎棺罩,放一只
大红公鸡,一碗米内放一只生鸡蛋。一般用8人抬棺,规模最大
的为36人。孝男扶着用甘蔗或竹子作的“哭丧棒"走在前面,孝
女戴尖顶白孝帽跟在棺后。关系密切的亲友,还要在途中设帐祭

286
奠,谓之“路祭’’。入葬后,以土,砖,石垒坟并安立墓碑。葬
后第二天或第三天,所有亲属到坟地祭奠,添坟土,称做譬复
丧黟.丧家从人亡故后立即换贴白纸蓝字丧联,孝子戴孝守丧。 ・

守丧期在民国以前是三年,民国以后改为百日。守丧期中,孝子:
不能出远门,不得剃头理发,不得与妻子同居。期满脱孝,并换:
贴蓝纸白字孝联。丧家在一年之内,不办婚娶喜寿的“红事,,。下
葬后第一个春节上新坟扫墓添土,以后每年清明祭扫一次。过去
讲究开大丧,宴请宾客,丧仪浩繁,解放后已从简,城市,’工矿
逐渐改木棺土葬为火葬。夭折和凶死者不发丧。死在外面的人,
尸体不能抬回家停放・

第三节著名人物

一,杨增新

杨增新(1864——1928),字鼎臣,又字子周,号荩臣,蒙
自县人。光绪己丑科(1889年)进士。历任甘肃中卫县知县、河
州知州、陆军学堂总办、新疆阿克苏道和镇迪道尹、新疆提法
使、骑兵统领等职。入民国后,表示赞成共和制度,任新疆都督
兼民政长(省长),1915年改称新疆阗威将军、巡按使。1916年
以后任新疆督军兼省长,至1928年7月7日被部属刺杀身亡。

,, 在新疆任内,杨增新多所建树,于政,予军、于民治绩卓
著。1912年至1914年,杨增新以谋略和武力统一新疆全省,其问
于:1913年调集兵力坚决抵抗沙皇俄国和外蒙古傀儡军对新疆的侵
略,’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1920年至1921年,杨增新
又配合苏俄红军,围剿消灭了窜入新疆的沙皇自卫军匪军一万多
名。其后;杨增新开创和发展了我国官方与苏维埃俄国的友好关
系。 .,.

一.i, .. :’

杨增新在治军治政之余还勤于治学,平生有《补过斋文牍》
四十六卷,《补过斋读老子日记》六卷,《补过斋日记》十九
. 卷、《读.(西铭>日记》一卷和《阴符经补注》等著作行世。
1。

: :

I,.
: j1 . 二,袁嘉谷
一’以巳牙口7口’ ;

,袁嘉谷(1872——1935),字树五,别字树圃,晚号屏山居
士,石屏县人。清光绪癸卯(1903年)经济特科一等第一名(位
. 同状元),授翰林院编修。次年赴日本考察学政,任云南留日学
生监督。1905年回国任学部编译图书局长、周史馆协修长。1909
年9月任浙江提学使兼布政使。1923年应聘为云南东陆大学国文
教授。对经学,历史、文学、教育和书法皆有显著成就,著有
《卧雪堂文集》、《卧雪堂诗集》,《卧雪堂诗话》,《滇绎》
等,参与编写《清史稿》,《新纂云南通志》,主纂民国时期的
《石屏县志》。


兰、熊庆来‘
一’,F^∥、/I、- t

熊庆来(1893——1969),字迪之,弥勒县朋普区息宰人。
.。 1913年考取官费赴比利时及法国留学。1921年初回国,后应聘到
. 南京,北平(现北京),‘创办了东南大学(现南京大学),清华

大学的数学系及我国的第一个现代数学研究机构一清华大学数
, 学系研究部。1932年,在法国研究函数论,写成了被国际数学界
称为“熊氏定掣的著名论文——《关于整函数与无穷级的亚纯

函数》.荣获法国国家理科博士学位,1937年担任云南大学校长,
主持云南大学工作12年。他致力于我国的科学,教育,并先后培
养了华罗庚、严济慈等杰出人才。1949年夏天,赴法国参加巴黎
国际教育会议,会后留居法国带病坚持科学研究。他断然拒绝了

288
台湾国民党政府诱胁,而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f1957年6月回
国,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任研究员。主要著作有《关于亚纯
函数及代数体函数奈望利纳的一个定理的推广》,此外,在国内
外有影响的论文还有数十篇。


四、‘杜 涛 .


杜涛(1901——1929),个旧市倘甸人。1919年受“五
四"运动影响,在蒙自县城十三县属联合中学组织爱国学生会,
任会长。1920年创办“志成社黟(又名“劳工团"),宣传靠劳
工神圣"。1923年到上海,北京求学,1924年冬在北京参加“新
滇社"。1926年在广州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奉派回蒙自开辟
工作,任中共蒙自县委书记,是年底任中共云南省迤南区委委
员。1928年7月参加在蒙自县查尼皮召开的中共云南地下党第一
次代表会议,被选为中共云南临时省委候补委员。先后领导过小
东山、阿加邑等著名的斗争。1928年10月25日在芷村区迷拉地被
捕,1929年5月2日在昆明英勇就义。

289
●‘
。.

第十二章民族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红河州的民族工作经历了一条曲
折的道路。1950年至1956年,中共蒙自地委和蒙自专署在取得对
境内外敌人斗争胜利和疏通民族关系的基础上,推行民族区域自
治政策,成立红河哈尼族自治区,分别内地与边疆不同民族地区
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具体政策,进行民主改革,废除民族内
部的各种剥削制度,改善民族关系,使各少数民族劳动人民获得
真正的解放。1957年下半年开始,在基本消灭了剥削阶级的情况
下,却错误地把阶级矛盾当成主要矛盾。1958年“大跃进”和人
民公社化运动中,大搞“一刀切’’、“一个样”,把按民族特点
和具体条件进行工作批判为搞“民族特殊论"、“边疆落后论"
和“条件论’’。这种左倾的错误在。十年动乱”中发展到了登峰
造极的地步,否定解放后十七年民族工作的成绩,否定社会主义
历史阶段还存在着民族问题,迫害少数民族干部和群众,破坏了
民族地区的革命和建设。粉碎“四人帮”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放宽政策,减免负
担,实行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在国家的大力帮助,扶持下,
民族经济又有了恢复和发展。

第一节社会改革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滇南工委就在彝族、哈尼族地区发动了
反封建,反压迫的武装斗争。全州解放后,内地民族地区进行清
匪反霸,红河以南的民族地区开展反对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帝国主

290
义势力的斗争。中共蒙自地委和蒙自专署,针对当时“复杂的民
族关系和紧张的阶级关系交织在一起,内地的阶级斗争和境外帝
国主义威胁同时存在黟的局面,把全区划分为邻近国境的边疆和
内地两种地区,实行分类指导。红河以南的红河、元阳(时称新
民)、金平、河口(绿春还未建县)及石屏县的牛街区划为边疆,
红河以北的地区戈0为内地。后者是处于地主经济的地区,前者在
经济上还处于领主经济或刚进入地主经济,政治上是土司制度,
有个别“改土归流"。两种地区不仅在工作方针、步骤和政策上
有严格的区别,而且又在两者之间划出建水,个旧紧靠红河一带
的部份地区及屏边县作为缓冲地区,实行社会改革宽于内地一般
地区的政策。1951年5月建立蒙自专署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地
委统战部一道对民族工作和对敌斗争实行一元化领导。・

一、内地民族地区土地改革与边疆对敌斗争

1950年至1952年,分别内地与边疆的情况,进行了以下工作:。
(一)正确处理内地民族地区反民族压迫和封建斗争的关系。
当时内地110多万人口的广大农村,经过党的地下工作和游
击战争,已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培养了一批少数民族干部,.1950
年初,各市县相继建立了人民政权。1950年下半年开始,中共蒙
自地委根据内地民族地区已经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占农村人口不
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土地50%到70%,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严
重阻碍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情况,放手发动群众尹通过清匪反霸,
减租退押,集中力量解决土地问题。在少数民族入口最多的广大
山区,把少数民族农民反对汉族地主的民族压迫和反封建的土
地要求结合在一起,继“减租退押黟之后,紧接着开展了土地改
革运动。1951年到1953年初,分别不同民族和地区的不同情况,
采取了三种土地改革方式:一是对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彝,

291
圆,壮等民族居住的平坝和低山地区,在照顾民族特点的同时,
基本上采取了同汉族地区相同的土地改革政策。回族地区坚持工
作队以本民族干部为主,本族地主由本族农民来进行说理斗争,
汉族农民不分回族地区的房屋等。二是对介于内地与边疆之间的
缓冲地区,按照中共中央云南省委规定的“八项政策",既开农
代会又开各族各界代表会,进行说理斗争,尽可能地多团结可能
团结的人,中立可能中立的人,只没收地主的生产资料,不挖底
财,不追浮财,正确执行民族、宗教政策,自始至终坚持比较温
和的取得社会同情的斗争方式,以减少对边疆的震动。三是对民
族杂居的高山区,采取比平坝、低山区稍宽的政策,并实行哪族
地主由哪族农民群众斗争的方式,防止阶级敌人挑拨民族关系,
以保证土改的顺利进行。蒙自,建水、石屏,开远等县(市)的
坝区和半山区,在“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
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阶级路线和土改政策指引
下,通过扎根串联,广大农民形成了以贫农为核心的强大阶级队
伍,用“斗,扣、辩、诉、算翟的办法,按照剥削与被剥削、劳
动与不劳动,土地和生产资料占有多少的“三把尺子"划分阶
级,没收地主所有的土地,耕畜、农具,粮食和财产以及征收祠
堂、庙宇,寺院在农村的土地和富农出租的土地,从政治上和经
济上彻底消灭了封建势力。1953年上半年,土地改革胜利完成,
极大地支援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工作。 一

(=)在边疆民族地区,从疏通民族关系和加强民族团结入
手,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集中全力加强对敌斗
争。;
解放初期,约40余万人口的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
平很低,大部仍保留着土司制度,阶级矛盾为民族矛盾所掩盖,
民族之间特剐是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怀疑和戒备很深。根据中
共中央《慎重处理民族问题的指示》: “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工

292
作,必须首先了解少数民族中的具体情况,并从少数民族中的具
体情况出发来决定党的工作方针和具体工作步骤。必须严格防此
机械搬用汉人地区的经验和口号,必须严格禁止以命令主义的方
式在少数民族中去执行汉族地区所实行的各种政策。”1950年12
月,中共云南省委召开了少数民族工作会议,省委书记宋任穷在会
上提出“民族工作宜缓不宜急,讲团结不讲斗争,反‘左’不反右垆
的方针。1950年至1952年,蒙自专区部份边疆民族地区为国民党残
余势力所控制。当中国人民解放军追击国民党残余军队,面对境内
外敌特和帝国主义份子极力拉拢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利用民族矛
盾挑拨民族关系,分裂祖国的情况,各级党委和政府一方面耐心地
教育和争取团结好民族上层,一方面积极发动群众联防保家,在
今元阳,红河,绿春、金平、河口等县共组织了208个乡的联防队和
599个民兵联防中队,联防民兵总数达59,355人,对肃清国民党
残余势力和稳定边疆起了重要的作用。
红河南岸地区,由于土司制度的残酷统治,1948年7月地方
党曾组织发动农民武装攻打太和土舍普国政,同年11月又在纳更
(今上新城)攻打土巡检龙建乾。1949年7月,为完成打通滇东南
的任务,边纵十支队攻打了思陀、落恐、左能土司和六村的民族
上层。因此,‘造成了边疆地区的土司、头人对中国共产党的疑
虑。加之,解放初期,外来干部不熟悉边疆地区的民族情况,搬
I 用了汉族地区的工作方式,过分强调站稳阶级立场,划清阶级界
限,过早地提出消灭土司制度等一些不适当的口号,如有的人在
皇 门联上写出“废除土司制度,消灭封建剥削"的口号,在思想

上又轻敌麻痹,对帝国主义,国民党的破坏缺乏警惕。逃窜境外
f 的残敌,趁机利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挑拨民族关系,
制造民族矛盾,煽动民族上层参与土匪暴乱,以致金平、新民县
城被土匪围困了三、四十天,红河县人民政府也不得不暂时撤离
县城。

Z93
为了扩大以反帝爱国为中心的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孤立国

内外敌人,按照中共云南省委不触动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政治制
度的政策措施,1950年12月省委暂时作出“保留土司制度,,,
“不登记收缴土司枪枝"的决定。

为了疏通民族关系,1950年7月,中共中央派出了以文Ⅱ格平
为团长的西南民族访问团。第二分团在云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张
冲陪同下,由团长夏康农和副团长王连芳率领,于1951年3月到
了红河地区,带来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对各族人民的亲切关
怀。为了加强边疆少数民族与中央的联系,分期分批地组织以民
族上层人物为主的民族参观团和代表团到北京和到各大城市参观
学习,使他们从切身体验中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中央民族访问团的到来,使红河州的民族工作出现了新的局
面。1951年4至5月问,先后帮助建立了元阳县和蒙自专区民族
民主联合政府,安排了一批民族上层人物在政府中任职。这对在
干部中克服急躁冒进的思想,树立团结民族上层的策略方针,起
到了关键作用。但后来个别地区又出现了曲折和反复。1952年,
元阳县人武部的某干部对联防干部进行阶级教育,以至9月问发
生了岩际的联防干部假借政府名义杀害勐弄土司团长李希孔的
事件,引起了部份土司头人的不安和外逃。地委迅速派宣传部长
陆毅作了耐心细致的工作和进行了妥善的善后处理,局势才逐步
稳定.1952年4月,成立了红河县侄尼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选出民
族上层人士郭维藩任县长,在政府中安排了一批民族上层人物,
进一步稳定了边疆。

二、内地社会主义改造与边疆民主改革

1953年至1956年,分别内地与边疆不同情况,进行了以下工
作:

294
(一)内地社会主义改造中的民族问题。 i。

?; 1953年起根据群众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在不改变所有制的基础上,在内地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先办季节
性的劳畜变工形式的临时互助组,再发展到长期定型的有共同
生产计划和一定组织制度的常年互助组。1953年冬,在刚刚结束
土改的红河北岸广大地区,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互助组1.8万多个,
参加互助组农户达到总农户的60%。秋后,常年互助组一般都增
产20%。1954年初,在互助组基础较好的地区,试办了以土地入
股、统一经营为特点的17个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秋收以后,合作社比互助组增产一至三成,大大吸引了广大农民办
社的积极性。不到一年时间,合作社就发展到470个,入社农户达到
总农户的5%,三分之二的乡都有了示范性的合作社,初步形成
了“以社代组”,“以组代单干(个体农户)”的局面。运动中,
涌现出一大批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基层干部也积累了一些办社和
经营管理的经验。但1955年秋中共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农业合作
化问题的决议》下达后,加快了合作化的速度,在很短的时间
内,就办起了初级社6,000多个,入社农户达总农户的90%。同年
秋又掀起了建立取消土地分红、实行按劳分配的高级农业合作社
的高潮,同时实行小社并大社,民族社转联合社,许多互助组和
单干户也被直接纳入高级社。到1957年,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达到
1,109个,入社农户24.1万多。对个体手工业,也采取了办手工
业生产合作社的方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始时,还照顾少数民族群众的觉悟水平,
注意各民族的经济特点,强调先进帮助落后,多数照顾少数,尊
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例如,对少数民族入社农民
除按政策留给一定比例的自留地外,又分别留给一定的特殊用
地,如苗族的“麻塘地”..哈尼族和瑶族的“蓝靛地,,、傣族的
“水芋头田"和“养鱼塘,,,壮族的“席草田",苗族的“风俗

295
牛",彝族的“开路羊”,壮族的“私房牛,,等}对回族清真寺的土
地,保留土地分红。但从1955年夏季批判“小脚女人黟开始,在
全州范围内迅猛掀起了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由于“要求过急,工
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时间遗留了
一些问题"。 ,

(二)正确处理团结民族上层和发动群众的关系,胜利完成
边疆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
边疆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经过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从疏
通民族关系入手,从民族团结出发,根据民族群众的觉悟程度、
民族干部的成长程度和民族上层的进步程度,因势利导地经过不
同形式的阶级斗争,达到民族团结和民主改革的目的。1953年3
月,经省委批准,成立了以郝建勋为书记、普照为副书记的边疆
工作委员会,并在5月组建了以刘健为队长、李山为副队长、洪
大明为政委的200人的蒙自专区民族工作队,同年9月又组建了以
杨发智为队长的100人的滇南工委民族工作队,进入红河县瓦渣、
思陀、石头寨、阿扎河、羊街、浪堤,垤玛,三村以及元阳县
勐弄等地区,开展以发展生产为中心的“做好事,交朋友"的群众
工作。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工作队进村后,往往碰到
群众的冷遇。他们排除各种困难,主动接近群众,尊重少数民族
的风俗习惯,学习民族语言,免费治病,送药上门,与群众同
吃、同住、同劳动。针对各族贫苦农民发展生产的迫切要求,国
家无偿发放口粮、种籽、铁制农具,开展社会救济,提供无息贷
款,赠送毛主席画像,黄烟、丝线,收购土特产品。同年蒙自军
分区也派出120人组成9个工作队,到河口,金平、绿春边境一
线的28个相当于乡的地区开展工作,一年中就召开群众会议85
次,宣传教育群众13,477人,给群众发放宣传慰问品6,977人
次,帮助群众建立夜校l所,组织群众开荒500余亩,修筑
公路9公里,架设桥梁l座。某部四连工作组,对驻地缺医少

¥96
_ _●_ ●_ _ _ _ _ _ _ _ _ _ ●。 。 。_ 。 。 。 一 堵
‘’
‘‘

药、人口死亡率高达42%以上的8个村寨进行调查,派出医务人
员对850多名病人进行了治疗,向群众宣传卫生防病知识,一
年的时间,使该地区的人口死亡率下降了一半。通过耐心

细致的工作,群众由戒备,观望转变为亲近工作队。少数民
族人民把共产党对他们耐心诚意的帮助和本民族土司、头人
的压迫剥削作了比较,消除了不信任心理,提高了阶级觉
悟,开始提出反对民族上层人物“吃两碗饭,,(指任人民政府
l 职务的民族上层既领国家工资又收官租)的口号。1953年12月
25日,红河哈尼族自治区第一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在元阳召
2 开,选举李呈祥(哈尼族)为主席,普照(彝族)、许文安(哈尼
f 族)等为副主席,选出委员35人,通过了《云南省红河哈尼族自治
区组织条例(草案)》、《云南省红河哈尼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施
政方针》和《红河哈尼族自治区各族人民爱国公约》。同时,建
立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红河哈尼族自治区委员会。1954年元
旦,红河哈尼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元阳县城新街成立,慎重稳妥
地引导群众进行了减轻官租、劳役、杂派的改革,推动上层不断
. 进步。1954年以后,红河南岸的土司地区不断爆发农民自发的反
官租的运动,民族上层人士也主动提出“早日过关,,的请求,民
主改革形成了“水到渠成’’之势。 “, ,

依据中央批准中共云南省委1954年11月16日关于《目前边疆
情况和改革的报告》,1955年10月,蒙自专区和自治区联合组成
工作队,在河口县第一区槟榔寨乡和金平县马鹿塘、哈尼田,黄
家寨,永平、王布田五个乡(镇)试点取得经验后,1956年在已
. 进入封建领主制的哈尼、彝、傣、壮、汉族等40多万人口的边疆
地区(包括进入封建地主经济的个别边疆地区),即金平:元
阳,红河,六村(即绿春)、河口及石屏的牛街区,以自上而下
与民族上层和平协商、自下而上层层发动群众的方式进行了土地
改革。在改苹中,采取背靠背的诉苦,不搞面对面的斗争。没收
297
封建领主,地主的土地,废除官租、劳役、高利贷等剥削,在废
除封建压迫剥削制度的前提下,不降低民族上层人物的生活,在
政治上给予安排照顾,保留领主、地主的公民权利,保留富农自
耕和雇工耕种的土地,不没收土地以外的财产,包括房屋,粮
食,大农具、牲畜等等。和平协商土地改革的胜利,消灭了领
主、地主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收、征收土地30余万亩,征购地
主多余牲畜10,300头,废除各类债务112万元(缺河口县统计数
字),并收回领主、地主诱骗农民赎田、买地款32万元。平均每
户农民分得土地二至三亩,每3户农民分到一头大牲畜,使农民
获得了发展生产的基本条件◆ ,

对还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原始公社残余的苗、瑶、拉枯族地
区,按照省委“应本团结、生产、进步的方针,认真作群众的生
产工作"的指示,不分土地,不划阶级,通过发展经济和文化,
结合互助合作运动,逐步推行某些环节的民主改革。对还处于比
较原始阶段的拉祜族,继续寻找和动员他们定居定耕。1957年2
月,省、州、县联合组织“苦聪"(tt祜族)工作团,至金平勐
拉,者米地区访问“苦聪”人,并组织马帮运去生产,生活物
品,仅第一次就发放了食盐7,945公斤、稻谷2,510公斤,大米900
公斤,铁锅99口、救济款3万元和一批弯刀,锄头、斧子等铁质
农具,帮助“苦聪”人定居生产。 …。

第二节 曲折前进的十年

1957年11月18日,红河哈尼族自治区和蒙自专区合并,成立
了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选举了州长李和才(哈尼族)、副州长徐
廷珍,郝洪钧,普照(彝族),李呈祥(哈尼族)、刘荣显(彝

族),熊国祥(苗族)、许文安(哈尼族)、杨炳忠(彝族)。
1963年,成立了屏边苗族自治县和河口瑶族自治县。在长期“左”

298

ILI▲
倾思想的影响下,民族区域自治名存实亡,少数民族自治权利未
受到应有的尊重。

,。 一、’

在1957年夏季以后反右派斗争的同时,在少数民族干部比较
集中的几个县开展了“批判地方民族主义,,,反右派斗争被严重
扩大化了。1958年1月13日,中共云南省委规定对“和改区"民
族干部不戴右派帽子,红河州却发动大鸣大放,混淆了两类不同
性质的矛盾,伤害了许多民族干部和群众。 一: .∥

1957年冬到1958年春,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全州掀起了
以兴修农田水利为特点的农业生产建设。首先在内地引起了超出
高级社规模的并社运动,接着又出现了工,农,商,学、兵五位
一体的公社化运动。1958年10月,全州实现了人民公社化。接
着, “大炼钢铁’’以及大办公共食堂等几个“大办矽,严重破坏
了农业生产力。“大跃进"运动中,在高指标,浮夸风和“共产
风,,泛滥的形势下,又刮起一阵“民族融合风,,。在“和改区"
搞民主补课,在“直过区"划分阶级。1958年10月3日,‘省委批
转的《省委边委在边疆民族上层中整风的意见》中,提出要和民族
上层“最后摊牌”,“揭开他们的老底,彻底剥夺他们的政治资本”,
县以上的民族上层“集中昆明进行整风反右”,搞人人过关。
上述一系列的错误,引起一部份地区发生肿病死人,苗族搬
’’
家和边疆人口外流。
1958年11月以后,根据中共云南省委指示,对人民公社体制逐
,步进行了调整。1959年1月,省委决定边疆地区停办人民公社,
起了一定的降温作用。但到8月庐山会议以后,7又出现了反右倾
运动的曲折,致使整个民族地区继续坚持跃进,出现了国民经济
的三年困难时期。 一。:

1959年12月,面对民族地区的动荡不稳,省委第一书记阎红
彦在省委边疆工作委员会的报告中批示。 靠在边疆不要笼统地提
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斗争。力1960年11月,中央发

299
出了《紧急指示》(十二条),规定“三级所有,队为基础”j
同年12月,云南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
固、充实、提高力的方针和关于西藏稳定发展的指示,结合云南
实际,制定了“照顾大局L,服从稳定,继续坚持慎重稳进,,的边
疆工作方针,在全省范围内纠正了“五风,,i 1961年3月到6
月,中共中央又先后发出《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和《修
正草案》即(六十条)。1961年秋,省委边委副书记王连芳到元
阳县麻栗寨一全福庄、保山寨等地进行调查研究。1962年,省委
对整个边疆开展了以调整所有制为中心的民族政策检查,相应规
定已经组织起来的人民公社按合作社政策办事。地委本着“入社
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允许一批不具备办社条件的村寨的农
民退社单干,得到边疆各族人民的拥护。1962年,整个边疆地区
入社农户数占总农户的14.3%,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
从1957年下半年至1966年上半年的十年中,在民族工作中犯
了两个错误,一是不遵循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
规律,二是混淆了民族问题和阶级问题的界限。这两个问题在边疆
民族地区表现尤为突出,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一)没有处理好发展生产力和改变生产关系的关系。当内
地民族地区于1956年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
造时,边疆民族地区刚刚结束了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民主改革。
在整个边疆农村中,占总农户75%的贫农和下中农分得了土地,在
国家帮助下≯解决了缺乏耕畜和生产垫本的困难,生产发展很
快,绝大多数贫下中农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j当然,在农村
中确有占总农户10%左右的困难户,有些属鳏寡孤独,有些是新
立户,缺少劳动力和生产垫本,生产、生活仍然存在一定的困
难,有的甚至把分到的土地出租或当雇工,或借债度日。对于这
些困难户,只要国家给予特殊帮助,是可以解决的。由于当时领
导人错误估计了土改后的农村形势,忽视了个体经济的积极性,
300
1955年下半年,根据中共云南省委边疆土改后必须“紧跟着办合
作社"的指示,在刚结束土改后就在全州有40余万人口的地区
采取立即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1958年春天边六县加入合作
社的农户只占总农户的10%,同年秋天,在大部份农民还是单干
的情况下,“一步登天”实现了人民公社化,给边疆生产造成了
重大损失。
‘’

.t。+

(二)混淆了民族问题和阶级问题的界限。1957年,边疆民
族地区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对民族关系和阶级关系
作出了错误的估计,产生了急于消灭民族差别和突出阶级斗争的
思想,把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视为阶级斗争在民族问题上的
反映。在“和改区”民主补课中,突破了和平协商土改的政策界限,
没收了领主、地主的底财,浮财。由于政策脱离了少数民族的利
益,民族干部处于上面压,群众骂的景况,纷纷“自动"回家。
1 960年,少数民族干部比例从1956年的23%下降到15.5%。1962
年上半年,省委召开了边疆民族工作会议,调整了民族关系和各
阶级、阶层的关系,重申对民族上层长期团结合作的政策,边疆

民族地区取得一段时间的相对稳定。 :。

第三节 搿文革一十年

“文化大革命黟对红河州的民族工作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1967年3月11日,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指示云南边疆地区第一线的
“文化大革命"改为正面教育,不搞“四大,,。但不久即在反
对“边疆特殊论抄的口号下,突破了政策界限,提出“边疆毫无
例外地开展文化大革命,,。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把“民族问题
的实质是阶级问题"这个论点发展到极荒谬的程度,否定社会主
义时期的民族问题,取消了民族工作。在红河州,撤消了民族事
务委员会和一些民族中学、民族小学J取消了少数民族文字,不

30i
准讲民族语言,强迫少数民族群众改变风俗习惯和禁止宗教活
动,人为地制造阶级斗争,残酷迫害民族干部和群众。1969年3
月21日,中央军委办事组《关于加强昆明地区边防斗争的报告》
制造了以“阶级斗争为主要内容”的“政治边防,,j大搞“清理阶
级队伍,重羽阶级黟, “抓特务", “拔钉子,,,大搞“二次土
改"和“削尖"运动,叫嚷“阶级敌人太多了",“要象挖山药
蛋一样,一窝一窝地挖",“不要怕跑人,,等等,把本来就不是阶
级斗争的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问题,硬说成是阶级斗争问题。1969
年在河口县瑶山揪斗了大批瑶族干部和群众,开会不准讲瑶话,
不准唱瑶歌,强迫瑶族妇女剪头发,穿汉族服装,强行收缴狩猎
鸣火枪600多枝。4月15日,3,000多名瑶族群众被迫离村上山,
被错定为“反革命暴乱事件”,并派部队上山,动员群众回村生
产,最后采取军事行动,错误处置了一批干部和群众,造成了无
辜伤亡。由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推行极“左,,路线,林彪反
革命集团覆灭后,江青反革命集团同样把本来就不是阶级斗争问
题的民族风俗习惯硬说成是阶级斗争问题和敌我问题,在回民地
区破坏了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伤害了回民的民族感情和宗
教感情,引起了回民的愤慨,强烈要求落实民族政策和宗教政
策。这与“左”的指导思想形成尖锐对立,矛盾不断激化,又错
误地定为“以沙甸为中心的武装叛乱”,于1975年7月28日至8
月4 II采取了军事行动,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沙甸事件",致使
无辜伤亡千余人,毁坏民房数千间,使回族人民蒙受了巨大的灾
难,给红河州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了严重损失。

第四节 民族政策的恢复和贯彻落实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纠正了“文革"及其以前的
“左"倾错误,民族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 。

302
一、采取休养生息的方针,,调整民族关系

从1979年4月到1981年6月,中共红河州委、州人民政府先
后贯彻了全国边防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
历史问题的决议》,着重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

(一)检查民族政策执行情况,进行了民族政策再教育。为
了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在民族方面采取的重大决策,中共
红河州委和州人民政府组织了民族政策检查团,分赴内地和边疆
民族地区传达边防工作会议精神,检查民族政策的贯彻执行情
况,进行民族政策的再教育,并解决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二)平反冤、假、错案,落实民族,宗教、干部,统战等
政策。1978年以后,结合揭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破坏民族政
策的罪行,平反昭雪了“沙甸事件"和河口“瑶山事件,,,对民主
补课中没收民族上层和农民的财物继续分期分批地进行退赔和补
偿。先后恢复和补发了民族、宗教上层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扣
发的工资,并在政治上作了安排。1980年11月,州党委为加强民
族工作,正式成立了以白佐光为组长的民族工作领导小组,主要
任务是协调民族关系,处理好“沙甸事件,,中的遗留问题。
j (三)减免负担,调整生产方针。197'9年下半年,州委召开
了县委书记扩大会议,解决边境群众的口粮问题,扩大“小自
由黟,落实“白留地",。自留山”和养大牲畜不限头数的特殊政
策,减免贫困落后山区的公余粮,因地因民族调整生产方针,宜
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既不放松粮食生产,又积极开展
多种经营。

(四)民族干部和民族教育工作开始走向正轨。.1979年12
月,在建水兴建州民族干部学校。为了稳定教师队伍和提高教师
的待遇,减轻群众的负担,197'9年,把元阳,金平,绿春、红
河、河口五个边疆县的2,90

1980年,。粤月,召开民族于部
为解决少数民族干部的来源
村招收职工的指标。

二、进一步调整生产关系,贯彻民族工作总

-. 方针

’根据1981年7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中央书记处批准的
《云南民族工作汇报会纪要》,除了进一步落实“政治边防’’、
“二次土改’’中错划、错斗等有关政策外,结合中央有关指示精
神,1981年7月到1984年上半年,贯彻了下列政策:
(一)贯彻执行农业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制。1981年底,边疆
民族地区90%以上的生产队实行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大
包干",推行了与之相适应的经营形式和分配制度,大大激发了
农民发展生产的热情。 一
(二)围绕实行家庭承包,分户经营,妥善处理民族间和民
族内部的山林,土地,水利、资源等纠纷。1982年至1984年“林
业三定”工作中,全州在各市、县内部,市、县之间,市、县
与邻近专州之间,解决了重大水利纠纷34起。哈尼,彝、苗、壮、
傣:瑶,汉等族杂居的元阳县,1980年至1985年解决了县内乡与
乡、村与村之间的水利纠纷共160多起,土地纠纷1,559起。河口,
金平国营橡胶农场和当地民族之间的土地纠纷多数得到了合理的
解决。国营农场为周围群众提供橡胶苗和技术指导,帮助解决交
通困难等,场群关系有所改善。
(三)通过大专院校和民族干校的培养,党代会和人代会的
召开,选拔了一批年青的民族干部。1985年在县以上的中共党
0D4
委、人大,政府的领导班子中,民族干部所占的比例,基本上与
当地少数民族人口的比例相适应。

三、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发展地方经济文化

1984年5月3日全国六届人大通过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公
布后,红河州在贯彻民族区域tl治政策中,着重做了以下工
作#
(一)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推行和逐步完善。.1983年,红河
州召开了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州人大常
委会和州人民政府,选举普照(彝族)为州人大常委主任,白佐光
(哈尼族)为州长。屏边苗族自治县、河口瑶族自治县也相继召开
人民代表大会,恢复了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83年11
月,召开了“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表彰大会’’,出席大
会的各族代表共425人,大会表彰了先进集体52个,先进个人74
人。1984年底,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全州建立了96
个民族乡。其中:苗族乡40个,傣族乡21个、壮族乡13个、回族
乡10个,瑶族乡6个、瑶族壮族乡1个、苗族瑶族乡1个、布依族
傣族乡1个,苗族壮族乡1个、傣族壮族乡2个.1985年12月7日,
正式成立了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至1985年底止,全州已有少
数民族干部16,615人,占全州干部总数的30.8%,其中专业技术
干部9,993人,占专业技术干部总数的31.5%.。在州党委、州人民
政府、州人大常委会,州政协正副职中少数民族干部占40.4%,
相当于县处级的少数民族干部占同级干部的26.7%,市(县)
辖区的领导干部中少数民族占32%。。州人大常委开展了民族立法
工作,广泛听取各级干部,群众的意见,拟订《红河哈尼族彝族

自治州自治条例》逐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发展民族经济,开展扶贫工作。1979年至1984年共安

305
排民族机动金2,114.2万元,】980年至1985年安排边境建设事业
费1,072万元,1981至1984年安排一般地区补助费169.95万元。
其中,用于经济建设方面1,846.68万元,占总数的55%,用于文
化教育建设方面761.93万元,占23%,边远乡基本建设159.25万
元,占4.7%,其他经费(自然灾害、苗族搬迁,改善农贸市场
条件等)360.24万元,占10.5%,民族上层人士工资,生活补助
228.68万元,占6.8%。扶持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是农业
的发展和建设,解决农村生产生活用电,人畜饮水困难,交通、
邮电、民族特需用品的生产等。其中,扶持种植业和养殖业
190.,12万元,占民族经费总数的5.7%,用于购买良种,选育良
种和良种推广,种植橡胶、紫胶,茶叶,茶果、砂仁、香蕉、肉
桂等经济作物,养殖牛、马,驴、猪、羊以及兔毛高产试验等。
人畜饮水574.93万元,占民族经费的17%,建设人畜饮水工程
321件、蓄水池(塘)395件、引水管道579,120米,解决276,714
人、大牲畜60,525头的饮水问题。建排灌站5座,修建小型水
库一个,修建中型水沟21条。重点扶持边疆和内地山区建设水电
站,架设高压输电线路;补助建设金平县双金桥三级电站、河口
县新街电站、绿春县洛瓦电站、元阳县藤条河电站以及屏边县新
现河电站、溜马滩电站;其次是补助红河县甲寅、浪堤、乐育,
宝华、羊街,元阳县牛角寨,奇佐,南沙,金平县阿得博、铜厂,
勐拉,绿春县戈奎,坪河,弥勒县西一,西二,石屏县龙武、哨
冲,牛街等区、村的输电线路建设,共架设线路449.3公里。扶
持民族特需用品等副业生产47.75万元,占民族经费的1.4%,主
要用于补助个旧市料珠厂、建水县民族织布厂和民族首饰厂的
资金困难。补助交通邮电208.58万元,占民族经费的6.2%,主要
用于农村社队修建公路、桥、涵,洞、驿道等及农村邮电通讯设
施方面的建设,到1985年共修建驿道266公里,乡村公路93.38公
里,建设桥梁105座。个旧市1980至1985年为帮助解决山区少数

306
民族村寨人畜饮水困难问题,除了州民族经费安排38.49万元外,
市里还安排27.83万元,安装管道60,870米,建泵站5个,水池
48个,打井9眼,建牛塘3个,解决了5个自然村、3,492户、
18,181人,5,117头大牲畜的人畜饮水问题。乍甸乡木沙寨的苗族
群众赞颂说: “党的政策好,给苗家引来了清泉水,水入口想党
恩。移卡房苟街的各族群众感动地说:,过去我们祖祖辈辈吃的是
泥浆水,喝的是牛尿汤。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从十几公里外穿山
越岭引来了清泉水,我们喝上了幸福水。刀弥勒县1980年至1985
年,省、州、县民委补助解决人畜饮水经费累计达122.5万元,
完成人畜饮水工程81件,其中水池41件,管道引水40件,长达
123,460米,解决了101个自然村、85,513人,13,981头大牲畜的
饮水问题,还架设输电线路工程23件,289.3公里,解决7个山
区范围内131个村、53,261人的生产,生活用电问题。西三区新
哨村引水、通电受益后,彝族群众立碑感谢共产党和人民政府。、
(三)大力发展横向经济联系。自治州和上海市,江苏等全
国29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经济联合
协作关系,并且由过去单方面受援,变为双方互利的横向协作。
从1984年至1986年共签订了协议412项,已实施和正在实施的共
计382项,引进资金4.784万元,引进人才和请进传授技术的人员
149人,物质串换成交额2,756万元,新增工业产值10,498万元,
新增税利1,763万元。 ,

(四)因地因民族制宜,分类指导,改革民族地区的教育结
构。小学实行多种形式办学,全日制和半日制并存,举办早,午、
晚班。在学校布点、编制,班额、入学年龄,’学籍管理等方面放
宽要求。1985年全州全日制民族中学有8所,在校学生2,552人
(高中323人,初中2,229人),开办寄宿制或半寄宿制民族小学
300所,,613个班,学生27,607人。各级各类学校有少数民族学生
259,239人,占学生总数的47.6%。1985年哈尼、彝、苗,瑶,

307
回、壮,傣,拉祜等少数民族考生被录取到大专院校的比例,由
1977年的8.9 070上升到21.8%。在哈尼、彝、苗、傣、瑶少数民
族中,开办了民族文字扫盲班,并且,从1984年起,在哈尼族聚
居地区j批小学中开始推行哈尼语文教学。
(五)扶持民族文化。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科技方
面,除了正常经费外,还增加了拨款。蓟1985年;。共扶持民族教
育事业266.5451万元,占民族经费总数的7.8%,用于教学设
备,课桌等的购置,农村扫盲经费的补助,民族干部和师资的培
训以及民族学生的寒衣补助等;扶持民族文化事业108.2万元,
占民族经费总数的3.2%,主要是修建文化站(室),购置设备,
添置图书、报刊,杂志和边境日岸简易电影院的修建补助,扶持
医疗卫生事业36.2549万元,占民族经费总数的l%左右,主要
用于农村卫生院(所)的修建和补助,医疗器械的购置,医疗技
术的培训以及乡村合作医疗点的困难补助等,扶持科技366.93万
元,占民族经费总数的10.9%,用于科技成果和新技术的推广应
用的补助,县乡兽医人员的技术培训。此外,民委还配合州文化
局举办了民族音乐舞蹈汇演,出资并与有关部门一起编印了《红
河画册》、《红河风情》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概况》等
书,以及组织红河州民族服饰图案到北京展出。1984年1月,成
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语文古籍研究所,现已配备工作人
员14人(其中专业研究人员12人),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
1984年6月27日,在建水县开办红河州民族中学,学校规模为30
个教学班,能容纳1,500人,以招收边疆和内地高寒山区少数民族
学生为主,1985年秋季招收少数民族新生92人。1983和1984年前
后给红河,元阳、河口各拨款15万元,建立科技培训中心。州民
委还与教育局配合并补助经费,1982年在建水一中,个旧一中两
所省级重点中学开办了全日寄宿制民族高中班,1985年有8个
班,学生400人,应届毕业99人,其中升入大专院校和中等专业

308
学校的54人,占应考总人数的54.5%.另外,在州财校、农校,卫校
三所中等专业学校中办民族班5个班,学生180人。同时,在弥
勒、元阳,金平,石屏几县的重点中学,开办高中民族班5个,
初中民族班9个,学生共712人。从1984年起,在全州开办哈尼
文班115个,学员2,739人,脱盲731人,彝文班5个,学员7'12
人,脱盲365人,苗文班148个,学员4,386人,。脱盲1,884人,瑶
文班7个,学员233人,脱盲150人,傣文班12个,学员500人,
} 脱盲197人。为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各民族的文化素质,促

} 进民族经济的发展,从州民委恢复至1985年,共安排经费20余万
元,组织赴省内外参观学习620人次.



}l’

&Q9
■:l:,j;:L’2:.‘蠢, .一、■+:、一. 一.

、t一“ 、:

‘t…
:,5卜

::j矗,掏馘。,j∥. 一;

一 I,
,+L
‘ ,‘

,i 。 +{’ 。、

;.’ j’ .‘?”t 11

附, 录. ,

::F,。?、’: 7’

’.’
.’

.‘

。、“一、主要土官(司)世系简介, 。

:。从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云南正式建立土司制度起,到

1956年实行民主改革废除土司特权止,土司在红河州存在了570

余年。土司制源于汉晋时期的羁縻政策,奠基于元代,完善于明
锄 清,清末起逐渐崩溃。红河地区虽然历经“改土归流”;但由于
地处边僻,中央政权鞭长莫及,土司实际上仍然存在。在捍卫国
家主权的斗争中,土司曾经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本质是剥
削压迫人民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司的反动本质日愈暴露,最
后终于被彻底推翻了。
,’

今红河州原临安府明清时期的土司、土官达数十家,但解放
时仅剩下所谓“十八土司"了,实际又不止十八家,兹简单地给
予介绍: ,’

(一)思陀副长官司,李氏,哈尼族。辖地在府治(临安府

治建水,以下同)西南250里(华里,以下同),即今红河县乐
育及架车,车古,浪堤部份地区.明洪武十五年(1362年)授。其
传袭世系为t 1.遮比(李业),2.李魁,3.李习,4.李宗;
5.李白}6.李祥,7.李郎翁;8.李翁布;9.李布热,10.李
.热猛,11.李猛孔,12.李渴仰;13.李仰者,14.李者皮;15.李
皮宗,16.李宗略;17.李略果,18.李秉忠,19.李承爵,20.李
世元(由此降为土舍),21.李经国;22.李兆龙,23.李瑞(亦名
熙),24.李绍先,25.李吉庆,26.李常氏(代办),27.李秉
清,28.李丁氏(代办),29.李呈祥。 ..

(二)瓦渣副长官司,钱氏,哈尼族。辖地为府治西南240
310
里,印今红河县甲寅、阿扎河及绿春县戈奎大部地区。明洪武十
五年(1382年)授。其传袭世系是:1.钱因J,2 j钱玉,3.钱
成远,4.钱丰,5.钱定芳,6.钱盛,7.钱德;8.钱奉;g.钱忠’‘
10.钱珍,11.钱平,12.钱爵;13.钱觉耀;14.钱运(由此起降为
土舍)’,15.钱登龙;16.钱正元;17.钱锡荫,18.钱继祖,19.钱
瑾,20.钱国勋,21.钱王宦,22.钱永基;23.钱镔Ok年)}24.钱
自氏(代办),25.钱俊;26.钱刘氏(代办),27.钱荣光;28.钱
其光(代办),29.钱祯祥。
(三)纳楼副长官司,普氏,彝族。辖地处于府治南城外直
到现今越南莱州西北的三勐所谓“三江八里秒的广阔地区,以后
逐渐缩小至今建水官厅,渣腊及陈官区的狗街以南,包括今元阳
县敦厚、马街一带。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授。清道光七年
(1827年)析为永乐(4-元阳马街)和太和(4-元阳新街及牛角
寨一带)两司,光绪九年(1883年)再次析为四土舍,对外仍统
称纳楼司。正支传袭世系是:1.普少,2.普廷龄,3.普廷兴,
4~g不明,10.普率,11.普向化,12.普仁,13.普天民,14.
普济(后因事贬谪至新疆),15.普泽,16.普承恩,17.普永年,
18.普承薪,19.普安邦,20.普卫本,21.普国泰。

清光绪九年析置的四土舍为;长舍普承薪孙酱卫本袭,次舍
普崇子普文礼袭(普文礼传普家福,继传普鸿武,再传普鸿钧),
三舍普保极子普应元袭,四舍普兴子普应隆袭。纳楼司由大而
小。民国二年(1913年),十一年(1922年),二十九年(1940
年)几次“改土归流",设置区,乡、镇等建制,但除今元阳县
城新街即敦厚镇外,辖区内其他地区普姓特权未变,只不过加了
区,乡镇的官衔而已。 -.’

(四)亏容长官司,孙氏,傣族。辖地在府治西南140华里,
即今红河县上,下亏容一带。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授长官
司,万历二十年(1sgz年)改授副长官司。其传袭世系为:1.

311
阿普(从此赐汉姓孙),2.孙略;3.孙藩,4.孙武,5.孙君
宗,6.孙应寿,7.孙承祖,8.孙景元,9.孙大昌(由此降副
长官司),10.孙永祚,11.孙世基,12.孙世业,13.孙曾氏(代
办),14.孙荣;15.孙廷对,16.孙汉,17.孙玺。清光绪二十六
年(1900年)析为上,下两司。上司:1.孙邦彦;2.孙斌元,
3.孙尚文。下司s 1.孙安国;2.孙荫宗}3.孙镇南。
(五)溪处副长官司,赵氏,哈尼族。明洪武十五年(1382
年)授。辖地在府治西南315华里,即今红河县的石头寨、阿扎
河及乐恩部份地区。其传袭世系为:1.自恩,2.恩海;3.恩
荣,4.恩贵,5.恩禄(始姓赵),6.赵恩宣;7.赵恩洪,
8.赵恩禧(亦作恩福),9.赵恩患(由此降为土舍),lo.赵
恩廉,11.赵恩厚,12.赵恩义;13.赵恩龙,14.赵云龙,15.赵
焕;16.赵国宝,17.赵盛;18.赵理,19.赵国梁;20.赵正芳(代
办),21.赵永康;22.赵李氏(代办),23.赵永兴;24.赵普氏
(代办),25.赵吴氏(代办),26.赵其礼(后因“冒认宗支"
罪被革),27.赵桂生,28.赵福星,29.赵桂生(冒名赵福星再
袭),30.普琼华(代办)。
(六)左能副长官司,吴氏,哈尼族。明洪武十五年(1382
年)授。辖地在府治西南230里,即红河县的左能地区。其传袭
世系为,1.蚌颇(始有吴姓),2.吴猎豆,3.吴龙胜;4.吴
安;5.吴上登(由此历数世因“不守法坐除"中断),6.吴运
科(清初才承袭第六代),7.吴顺,8.吴世臣,9.吴世标,
10.吴义,11.吴廷辅,12.吴俊;13.吴永仁,14.吴兴,15.吴庆

九,16.吴忠臣,17.吴继昌。
(-u)落恐副长官司,陈氏,哈尼族。明洪武十五年(1328
年)授。辖地府治西300里,即今红河县的落恐地区。其传袭世
系为:1.他有(赐汉名为陈开基),2.陈殿邦(亦名致),3.
陈开戎;4.随戎少,5.陈少恩,6.陈恩略,7.陈略图,8.
312
陈图笔;9.陈笔热;10.陈热仲;11.陈仲国;12.陈国宏;13.
陈宏仰,14.陈宏博;15.陈博者;16.陈玉(由此降为土舍),
17.陈良栋;18.陈顺化,19.陈国宾;20.陈大用,21.陈廷佐,
22.陈永锡;23.陈接祖;24.陈纶,25.陈元龙(代办);26.陈天
德(代办);27.陈耀忠(代办);28.陈永兴,29.陈克龙,30.
陈永发,31.陈永寿,32陈泽民,33.陈永文,34.陈新民;35.陈
训民,陈卫民;36.陈训民。落恐司世代内讧繁复,每任时期都
很短。
(八)纳更山巡检,龙氏,哈尼族。明成化三年(1467年)
授。辖地在府治东南280里,即今元阳县新城一带。始祖龙准(亦
名龙咀)。其传袭世系为:1.龙政;2.龙昂;3.龙雄,4.龙
享;5.龙起,6.龙统;7.龙升;8.龙天正,9.龙得云,10.
龙得海(代办),11.龙在田,12.龙跃,13.龙玺;14.龙腾霄,
15.龙恩,16.龙夔(实权为其母号称。老母官”的龙马氏掌握),
17.龙承诏;18.龙襄,19.龙金升,20.龙凤舞(代办);21.龙金
魁;22.龙金甲(因年幼先后由龙觐光、龙济光代办),23.龙象
乾;24.龙健乾(民国二十九年改为纳更镇任镇长,1949年农历
八月初一日被民革武装赵小安部击毙)。
(九)阿邦土守备,陶氏,傣族。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
授。辖地在府治东南210里,即今建水县与个旧市接壤处的阿邦
一带。其传袭世系为:1.陶硕德,2.陶蕴;3.一7传袭不明;
8.陶顺祖(从此降为土舍);9.陶斌;10.陶文壁;11.陶仁,
12.陶永祚,3.陶起鳌(亦名侩)j 14.陶珍,15.陶刀氏(代
办),16.陶印来。
(十)犒吾土把总,龙氏,哈尼族。其祖为纳更山土巡检,
清雍正年问因龙在渭征战有功授封。辖地在府治东南280里,即
今元阳县蓬春岭、大坪一带。其传袭世系为;1.龙在渭,2.龙
瑁;3.龙定昌;4.龙跃池,5.龙普氏(代办),6.龙汝霖,

313
7.龙裕光;8.龙毓乾;9.龙鹏程。
(十一)车古土把总,杨氏,彝族。清雍正七年(1729年)
授。辖地在府治西南280里,即今红河县浪堤地区。解放前该土
司业已取消。其世系为:。1.杨世仁;2.杨继康;3。杨胜达;
4.杨纯修;5.杨金安(晋升千总);6.杨藩;7.杨彩。
(十二)慢车土舍,刁氏,傣族。清顺治年问授。辖地在府
治西南140里,即今红河县慢车地区。其世系是:1.刁纲;2.
刁板,3.刁玺;4.刁国良;5.刁英,6.刁裕,7.刁其伟;
8.刁其勋;9.刁其凝(由此中断数代);10.刁有贵;11.刁
成明民。国十一年(1922年)改为建水县独立保,三十年(1941年)
又改保为乡。辖地旧志载十八村,,经查实为二十一村,但至民国
末年实际只管慢车、旧老、普色三村。
(十三)勐拉土寨长,刀氏,傣族。清顺治十五年(1658
年)授。辖地为今金平县勐拉地区。其世系为:1.刀起凤;2.
刀温,3.刀怀邦j 4.刀定邦j 5.刀易罕;6.刀国安;7.刀
有光;8.刀国宁(亦名永福),9.刀国洪;10.刀秉铨(佩瑜),
11.刀治国;12.刀光荣,13.刀家柱。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
改设勐拉乡。 ,

(十四)者米土寨长,‘王氏,壮族。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
年)授。辖地在今金平县者米区及绿春县东批、坪和一带。其世
系为:1.王光耀;2.王光有,3.王一龙,4.王秉忠;5.王
正九,6.王联魁(代办);7.王永安;8.王纯武,9.刘昆三
(代办),10.王继安,11.王继安、王纯斌并存;12.王纯斌;
13.王文华;14.王文龙。

(十五)五亩土寨长,陶氏,傣族。清顺治十五年(1658
年)授。辖地为今元阳县五亩,石头寨一带地区。其世系为:
1.陶振祖;2.陶馀庆;3.陶溶;4.陶联登,5.陶联科;6.
陶礼;7.陶义;8.陶聚泰;9.陶永泰,10.陶聚泰,11.陶永
314
的通知。

(十--)红河州革命委员会革发(1981)172号文件《全州
民族和民族用品生产会议纪要一一进一步做好民族贸易和民族用
品生产工作,大力发展边疆、民族地区商品经济,是贯彻执行党
的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份》。
(十三)1984年4月4日,红河州人民政府红政发(1980
37号批转州民委、州教育局《关于在我州边疆、民族地区执行少
数民族语文教学的报告》的通知。
(十四)1984年11月17日,红河州人民政府(1984)128号
文件《关于扩大蒙自、建水两所中等师范学校规模的通知》.

‰%哆;

318
界人民代表会议决议,决定成立蒙自专区民族民主联合政府。
(二)1953年9月5日至9日,蒙自专区民族工作会议召
开,各民族128位代表经充分协商,作出了建立“红河哈尼族自
治区,,的决议。
(三)1953年12yi 25日,红河哈尼族自治区各族各界人民代
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云南省红河哈尼族自治区组织条
例》(草案)和《云南省哈尼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施政方针》以及
《红河哈尼族自治区各族人民爱国公约》。
(四)1956年初,红河哈尼族自治区第一届各族各界人民代
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红河哈尼族自治区和平协商土地改
・ 革条例》(草案)。
(五)1957年7月5 H,蒙自专区和红河哈尼族自治区各族
代表会议,作出了合并建州的决议,制定了建州方案,经国务院
第5 7r次会议批准。
(六)1962年3月31日,中共红河地委(62)寅38号文件
《关于分设河口、屏边自治县的通知》。
(七)1962年5月7日,中共红河地委辰字第53号文件《地
委转发州人委党组关于行使自治权力的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
” ’

告》。

(八)1979年2月8日,中共云南省委云发(1979)9。g-文
件《关于河口县“瑶山事件’’平反的通知》。
(九)1980年5月14日,中共红河州委红发(1980)48号批
转州委宣传部、民边委文件《关于深入进行民族政策再教育的
意见》。

(十)1980年8月31日,中共红河州委红发(1980)80号文
件《关于继续深入进行民族政策再教育的意见》。
(十一)1981年6月1日,红河州革命委员会(1981)99号
批转州民委《关于苦聪地区发展生产情况的调查和意见的报告》

317

・IlI I。fI I t-一IL



熏 二、195 1年以来红河州有关民族工作

甏 ,1的重要决议、文件
I 冀 (一)1 951,T-4月28日至5月10日,蒙自专区第二次各族各


。|316
泰;12.陶升J 13.陶秉泰,14.陶秉德,15.陶有福(代办),
16.陶文贵。
(十六)勐弄土寨长,白氏,哈尼族。清雍正十三年(1735
年)授。辖地为今元阳县的攀枝花、黄草岭,黄茅岭、俄扎一
带。其世系为:1.咱安,2.白士正,3.自文龙,4.自如美,
5.白锦;6.白文光;7.白明,8.自兆麟,9.自兆熊(代
办),10.白日新;11.白张惠仙(女)。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
改建水县勐弄乡。 .

(十七)宗瓦土寨长马氏、宗哈士寨长白氏、瓦遮土寨长普
氏。万历十四年(1586年)授。马氏,哈尼族,其世系为:1.马
豸,2—10不明;11.马宣泰;12.马联开,13.13普朝富(彝
族);14.普如九;15.酱忠,16.普运泰;17.普正元;18.普运
开,19.普正宽;20.普国栋。辖区为今元阳县多衣树、普高寨,
大鱼塘、泡竹寨一带。宗哈土寨长白氏,彝族,其传袭世系为:
1.白鹤鸣;2.自湛,3.自石保;4.自继光。辖区为今元阳
县大宗哈、小宗哈、苦笋寨一带。瓦遮土寨长普氏,彝族,其传
袭世系为:1.普万J 2.普林3一11不明,12.普金魁,13.普国
梁(民国二十年承袭)。辖区为今元阳县大瓦遮。小瓦遮、撮多
普一带。 ..:

纳楼崇道安正二里六呼掌寨土外委,李氏,彝族,传袭为李
瑞庭,民国二十年(1931年)承袭,任职仅一代。辖区为今元阳
县六呼、坡头一带。 t

(十八)勐丁土寨长,张氏,傣族。清康熙十三年(1674 #
年)授。辖地在今金平县营盘、老猛地区。其传袭世系为:1. j
张政,2.张义登,3.张忠,4.张天德,5.张清;6.张元龙。 霉
(十九)茨通坝土寨长,李氏,哈尼族。辖地为今金平县茨雪
通坝地区。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由勐丁析置。辖户不明。其岁
世系为:1.李文弟;2.李锡爵;3.李天爵;4.李如松;5.’

3】5
三、历年民族经费安排一览

(一)1979——1985年民族经费安排统计表 单位:万元

项-, 日“ 1979拒 1 980年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纯 1985越 合计

民族机动金 165.2 194.2 325.8 393 456 580 2,114.2

边境建设事业费 110 196.8 199.8 183 212.4 170 1,072

一般地区补助费 80 25.5 27.45 47.7 39.2 169.85

合 计 165.2 334.2 548.1 620.25 686.7 831.6 。170 3,356.05

(二)1980——1985年不发达资金安排统计表单位:万元

县 名 1980年 1981照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合 计

金平 350 100 80 80 40 650

绿春 300 80 80 80 50 590

泸西 100 100 90 90 380

弥勒 20 20 30 70

元阳 30 40 70

屏 边 20 40 60

河 口 20 40 60

石屏 80 30

蒙 自 30 30

红河 30 30

合计 650 180 280 260 300 800 1,970

319
四、红河州民委历届正副主任名录

名 称 姓名 职 务 民族 任 职 时 向 J

裴自行署民委 都建勋 主任(兼) 汉 1951.5.12一一1958.8


蒙自行署民蚕 李呈样 副主任(兼) 哈尼 1951.5.12一一1956.9.22
州民委 普照 主任(兼) 彝 1959.9.22一一1966.4
州民委 许文安 副主任(兼) 哈 尼 1959.9.22一一1966.4
,H民委 壬增勤 剐主任(兼) 汉 1.959.9.22一一1966.4
州民委 郭维藩 副主任 啥 尼 1959.9.22一一1966.4
州民委 孙敏初 副主任 哈 尼 1959.9.22一一1966.{
州民委 普占魁 副主任 彝 1963.6一一1966.1 J
边疆组 马欢运 组长 .
汉 1972.8.17一一1975.2
边疆组 王柒 副组长 汉 1972.8.17一一1975.2
边■组 张兰英 副组长 彝、 1972.8.17----1975.2
民边委 白光 主任(兼) 傣族 1975.3一一1978.9
民边委 李开成 副主任 哈尼 1976.4一一1977.7
民边委 张兰英 副主任 彝 1975.8一一1978.9
民边委 王正芳 剐主任 哈 尼 1977.8.6一一1981.6.16
民边委 许文安 主任(兼) 哈尼 1978.11一一1980.7
民边委 龙壮图 副主任 哈 尼 1980.8.18一一1981.5.16 1
‘州民蚕 许文安 主任(兼) 哈尼 1980.8一一1984.10
州民蚕 壬正芳 副主任 哈 尼 1981.5.16一一1983.3
州民蚕 龙壮图 副主任 哈 尼 1981.5.16一一1983.9
州民委 方鑫育 副主任 白 族 1981.5.16一一1983.12 ∥
州民蚕 龙介仁 副主任 彝 1982.1.1一一1983.3
州民蚕 余健 副主任 汉 1982.505一一
朋民委 徐永义 副主任 彝 1982.8.17----
州民委 李腊沙 副主任 哈 尼 1983.1l一一
,竹民委 龙壮图 督导员 哈 尼 1983.----1986・12 j
,Il民委 陈文兴 主任 哈尼

J984.9----
州民委 陈文兴 党组书记 哈 尼 1984.10.11一一
髑民委 徐永义 党组成员 彝 1984.10.11一一
朋民委 李腊沙 党组成员 哈尼 1984.10.11一一
州民委 余健 党组成员 1984.10.1l一一

320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志》,既是州志的一个组成部
份,又是独立成志的一部民族学资料书。内容包括州内十个主要
的世居民族和尚未识别族称的芒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
的历史及现状。编纂的目的在于力图较真实地反映红河州各民
族的外在表现和内部结构,吸引和促进人们对红河州各民族的再
认识,为党政领导和学术界研究民族政策,制定红河民族地区的
“四化"建设方案提供参考。
本志的编纂工作,筹划于1986年2月,10月底编写班子正式
组成并陆续开展工作。于1987年8月完成了4章26节约25万字的
讨论稿。1988年1月召开了有学者,民族工作者和各方面人士87人
参加的评审会之后,经过半年的增删修改,形成了15章71节约30
万字的送审稿。1988年11月,再次请本志特约顾问王连芳,马
曜、王叔武、蔡家麒和州志编纂委员会主任普照,州志编纂委员
会副主任陈柱国,州志办公室主任张文纲等同志,并邀请了云南
大学汤芝兰、云南大学出版社李兴和等同志评审。根据两次评审
意见,进一步核实、修改、增补,最后定稿为12章,全书约26万
字。最后,经省民族志办公室审定。本志乃集体力量的结晶。
借此机会,我们谨向两年来热情支持我们修志的云南省人
大常委会,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
云南省《民族志》办公室、云南民盟省委、云南省社科院民族学
研究所、云南省民族研究所,云南大学、上海复旦大学、云南大
学出版社、云南省语委,云南省民族学院,红河州地方志编纂委
员会、办公室、楚雄州民族研究所以及大理,文山、石屏,红

321
河,河口、元阳、屏边、绿春,金平、蒙自、开远,建水、弥
勒,个旧、泸西县(市)志办、民委,向王连芳、马曜、何现
龙,普梅夫,尤中,汤芝兰,李兴和、马维良、王树五,王叔
武,蔡家麒、田汝康,宁超、郭其泰、李景煜,秦榕、段发和,
何炳坤,张维祺、王道、杨和森,刘亮、普照,陈柱国,张文纲、
刘群等学者、民族工作者÷修志同行表示衷心地感谢。鉴于我们
水平有限,难免有误,请予指正。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志编纂领导小组

一九八九年六月

322
编修人名录1。
,’

:‘ 。・

1, ’…i.‘ o编纂领导小组
:r一‘


.,

。组长:陈文兴(哈尼族) .

副组长:余健龙壮图(哈尼族)
组员:徐永羲(彝族) 李腊沙(哈尼族) 王井锐李期
博(哈尼族) 马恒丰(圆族) 吴琼华(女) 张俊萱(女)
邓玮
主编:邓玮
副主编:龙壮图(哈尼族) 吴琼华(女)
编撰:

概述 邓玮
大事记 邓玮 龙壮图(哈尼族)
第一章哈尼族 毛佑全(哈尼族)
第二章彝族 李保庆(彝族)
第三章苗族 吴琼华(女)
第四章壮族 龙壮图(哈尼族)
第五章傣族 吴琼华(女)
第六章瑶族 邓玮
第七章回族 马恒丰(回族)
第八章拉祜族 张俊萱(女)
第九章布依族 邓玮 、

第十章芒人 邓玮
第十一章汉族 邓玮

323
第十二章 民族工作 龙壮图(哈尼族)
附录 邓玮龙壮图(哈尼族)
图片编辑:杨咪双(女,苗族)
图片文字:吴琼华(女) ,

摄影:杨咪双(女、苗族) 普正华(哈尼族) 蔡建生


文世坤马绍贵段心民赛云鹤(回族) 陶树祥(苗)马育
富(回族) 柏云林王正芳(哈尼族)’孙官生林震字(回
族) 王保明 阮玉平
绍字伯杨增辉(哈尼族) 赖庆目
方云祥(彝族)张孟生梁根
绘图;沈安有
责任编辑:李兴和
封面设计:丁群亚

云南地方志丛书‘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民族志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志编写办公室编


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云南大学校内)

云南省红河州印刷厂印刷

开本:850X1168/32印张:11.875字数:29.9千

1989年11月第1版1989年11月第1次印刷

印数:0001—2000

ISBN 7—81025一020一5/K・4定价:4.95元
史志办
www.shizhiban.com
QQ: 615558756
Email: 615558756@qq.com

按关键字查找地⽅志

书名的关键字 搜索

按标签查找地⽅志
安徽省 澳门特别⾏政区 北京市 重庆市 福建省 ⽢肃省 ⼴东省 ⼴⻄壮族⾃治区 贵州省 海南省 河北省 河南省 ⿊⻰江省 湖北省
⾏政区域 湖南省 吉林省 江苏省 江⻄省 辽宁省 内蒙古⾃治区 宁夏回族⾃治区 ⻘海省 ⼭东省 ⼭⻄省 陕⻄省 上海市 四川省 台湾省
天津市 ⻄藏⾃治区 ⾹港特别⾏政区 新疆维吾尔⾃治区 云南省 浙江省 其他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