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3

网络首发时间:2022-01-21 09:45:48

网络首发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44.1165.H.20220119.1305.014.html

2022 年 5 月 现代外语(双月刊) May 2022


第 45 卷 第 3 期 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Bimonthly) Vol.45 No.3

云端翻转课堂中英语学习者能动性发展研究
——社会文化理论视角*
赵永青
大连外国语大学 秦丽莉
东南大学 欧阳西贝 大连外国语大学 姚 澜

提要:本文依托社会文化理论分支之调节理论,探究疫情期间云端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能动
性发展状况。研究采用混合式研究方法,基于大规模量化数据(前测 1291 人,后测 1124 人)和
小规模质性数据(8 名焦点学生),深入剖析学生在为期 15 周的学习过程中其能动性的动态特
征及影响他们能动性发挥的社会文化调节因素。结果表明:1) 云端翻转课堂教学环境下,学习
者能动性总体有显著提升;2) 该环境下学习者能动性主要受学习目标设定和能动性行动两方面
因素的影响,而这两方面因素又受到文化产物、他人和自我调节三方面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3)文化调节因素比其他两个调节因素对新目标设定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且三种调节因素能提
升多数学生的积极能动性。
关键词:积极能动性;消极能动性;社会文化理论;调节理论;云端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105(2022)03⁃0381⁃13

Development of English Learners􀆳 Agency in the


Cloud⁃Based Flipped Classroom:
A Sociocultural Theory Perspective

QIN Lili ZHAO Yongqing Dalian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OUYANG Xibei Southeast University
YAO Lan Dalian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Abstract:Referring to the mediation theory, a branch of the sociocultural theor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ynamics of learner agency in the online flipped classroom during the pandemic period
of Covid⁃19, as well as the sociocultural moderators underlying this change. To achieve this goal,
this study employs a mixed⁃method approach by collecting quantitative data from 1291 (pretest) and
1124 (posttest) participants over 15 weeks and conduct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on eight focal

*
本 文 为 国 家 社 科 基 金 项 目“ 信 息 技 术 背 景 下 中 国 外 语 学 习 环 境‘ 生 态 给 养 ’转 化 有 效 性 研 究 ”
(16BYY093) 和辽宁省教育厅重点攻关项目“‘社会文化理论’指导的外语学习者在大规模线上学习情
境中的能动性研究”(2020JYT02) 的阶段性成果。

· 381 ·
2022 年 现代外语 第3期

participants.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1) overall, there is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learner agency
in the cloud⁃based flipped classroom; (2) learner agency in this learning environment is attributed to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goals and agentive actions, both of which are influenced by the sociocultural
mediation of cultural artifacts, others, and self; and (3) cultural artifacts play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learning goal setting than the other two sociocultural moderators, and the three moderators jointly
lead to the positivity of learners􀆳 agentive actions.
Key words:positive agency; negative agency; sociocultural theory; mediation theory; cloud⁃based
flipped classroom

1. 引言
新冠疫情不仅突出了大学英语线上教学的重要性,也暴露了学生线上学习
能动性不稳定的问题。能动性是学生实现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目
标 的 关 键 因 素 (Vaughn 2018),了 解 其 在 云 端 翻 转 课 堂 (cloud ⁃ based flipped
classroom = CBFC)1 教学模式中的发展状况,有利于提升线上教学效果。然而,
现有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学习者能动性研究较少,且多采用结果性数据 (如 Roscoe
et al. 2018),更鲜有通过搜集过程性数据,考察因使用信息技术所产生的社会文
化环境变化因素对学习者能动性的影响。因此,本研究从社会文化理论分支之
调节理论 (mediation theory) 出发,对 CBFC 中大学英语学习者能动性展开调查,
不仅调查学习者能动性的传统指标——学习目标和行动的变化 (秦丽莉 2015),
也调查其受文化产物调节、他人调节和自我调节因素的影响,深入描绘学习者能
动性的动态发展特征,以期为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提供建议。

2. 文献综述
目前,学界尚未对能动性有一致的定义 (如 Ahearn 2001; Duff 2012; Tao &
Gao 2021),但已有研究认为能动性是经过社会文化调节的行动能力,包括目标
确立和行动选择、行动操控、自我调节等环节 (Ahearn 2001)。可见,能动性指学
生确定学习目标,为实现目标做出选择并采取相应行动的能力 (Vaughn 2018)。
现有研究对能动性的界定和解读多从个人目标、能力、行动等出发 (Mercer 2011,
2012; Hase & Blaschke 2021),对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关注不足。少数
研究 (如 Ahearn 2001; Meireles & Guzzo 2021) 将能动性定义为一种受社会文化
影响的潜能,能促进个体做出有目的且深思熟虑的行动,并将个体与社会文化环
境结合对能动性进行辩证地考察。在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学生选择哪些目标,

1
传统的翻转课堂可被定义为教师/学生课下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线上教学/学习,线下课上教师通过合理的教
学任务设计,形成“师生”/
“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以合作/独立的形式开展学习,同时对学生的线上学习效果
进行检验的教学模式 (秦丽莉等 2020)。
“云端翻转课堂”是指疫情期间,原本翻转课堂中的线下面授课不得
不转为依托云端平台的线上直播“面授”,而课后线上教学/自学安排仍依托网络平台开展的教学模式。

· 382 ·
秦丽莉 赵永青 欧阳西贝 姚 澜 云端翻转课堂中英语学习者能动性发展研究

采取哪些行动受社会文化因素的调节 (包括文化产物调节、他人调节和自我调
节, 秦丽莉等 2019)。社会文化环境应被视为能动性发挥的核心影响因素,而非
边缘因素,这主要由于人类思维的发展来源于个体在社会文化环境中所参与的
社会互动 (Lantolf et al. 2018)。
调节理论 (或称“中介理论”,本文译为“调节理论”以对应其他三种调节的翻
译)指的是人类思维的发展受文化产物调节 (如信息技术、教材、课堂任务等)、
他人调节(在社会文化环境中与他人的互动中产生)和自我调节 (如个体的情绪,
秦丽莉等 2021, 2022) 的影响。因此,学习者需要根据社会文化因素决定自己想
要采取哪些行动,以及哪些行动能够真正得以实施,即个体在社会结构提供的可
能性范围内设置目标、实施行动(van Lier 2008)。然而个体也可能不实施行动,
或者实施抵制性行动,这就是被大多现有研究忽略,并且在现有定义中几乎没有
包括的“消极能动性”(Duff 2012; Smith 2017; 秦丽莉 2015)。
综上,本研究将“能动性”定义为学习者个体受社会文化调节因素影响 (包括
文化产物、他人和自我),自主选择语言学习目标,随后在社会文化调节因素影响
下,实施积极/消极行动,进而发挥积极或消极能动性,最终达到/未达到目标。
此外,由于个体在实践中不断参与社会互动,因此该流程不断循环。我们将影响
目标和行动的社会文化调节因素分别命名为“社会文化调节目标因素”和“社会
文化调节行动因素”(见图 1)。

社会文化调 积极 积极
设定学习目标

社会文化调 能动性
节目标因素 行动
学习者

节行动因素: 达到/
(1、2…n):自
自我调节、文 未达到
我调节、文化 n
化产物调节、 目标
产物调节、他 消极 消极 次
他人调节 循
人调节 行动 能动性

图1 能动性发挥流程概念图

能 动 性 的 积 极 作 用 在 外 语/二 语 教 学 研 究 中 已 获 得 肯 定 (Swain 2006; van


Lier 2008; Tao & Gao 2021;高 雪 松 等 2018)。 比 如 Sørensen & Levinsen (2014)
研究了学生自主设计学习的过程,认为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如果学生能够发挥社
交能动性及协作能动性,设计自身的学习过程,积极开展“师生”和“生生”互动的
意义协商,对提升学习质量有决定性作用。然而,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外语学习者
能动性研究较为欠缺,即便有,其焦点也在于探索促进学习者能动性的信息技术
的效能 (Roscoe et al. 2018),并非关注能动性本身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动态发展
特征,更很少关注消极能动性的发展特征。虽然 Daniels (2019)、Kondo (2020) 等
· 383 ·
2022 年 现代外语 第3期

的研究关注了消极能动性,但均非纵深性的动态跟踪研究。鉴于以上的种种不
足,我们有必要细致地探索学习者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其能动性在社会文化调节
因素的影响下,如何积极/消极发展,描述其发展特征,超越仅从“个人目标”、
“能力”、
“行动”的范围解读能动性特征的传统视角,从调节理论的视角回答前人
能动性研究未解决的问题。

3. 研究设计
研究采取混合法展开,结合了基于大规模样本的问卷调查定量研究和基于
小规模样本的 5R 模式定性研究(详见下文 3.3 小节)。
3.1 研究问题
1) CBFC 教学实施前后学习者能动性状况如何?学习者设定了哪些积极/消
极的目标?影响能动性的“社会文化调节目标因素”有哪些?
2) CBFC 实施过程中学习者能动性状况如何?学习者采取了哪些积极/消极
的行动?影响能动性的“社会文化调节行动因素”有哪些(包括文化产物、个人和
他人调节因素)?
3.2 研究背景与对象
本研究依托东北某高校本科一年级大学英语 CBFC 展开,历时 15 周。大学
英语 CBFC 教学流程分为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上直播授课两部分。每次线上直播
授课时长为 90 分钟 (2 课时),每周 1 次,另外 2 课时由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其中
线上自学部分包括《跨文化交际学》慕课和《综合与听说英语》私播课的视频学
习,以及完成线上单元测试任务。线上直播授课流程为:小组作业展示 → 教师
反馈 → 同伴反馈 → 即时慕课平台互动任务提交 → 个人新闻分享 → 已备/即时
口语互动任务 (单人/搭对/小组) 检查 → 慕课、私播课的单元内容重点难点讲
解 → 课后作业布置。研究首先针对全年级的学生开展大规模问卷调查,研究对
象的平均年龄为 19.6 岁。此外,研究还随机选取 1 个班级中的 8 名焦点学生
(focal participants,男生 2 人,女生 6 人)进行小规模跟踪调查。
3.3 数据收集与分析
问卷:调查学习者能动性在 CBFC 实施前后的发展状况。前后测有效问卷
回收率分别为 89.5% (1291 份/1441 份)和 80.9% (1124 份/1388 份)。问卷为五级量
表 ,共 46 题 ,每 题 因 子 负 荷 > .45, Cronbach 􀆳 s alpha = .92。 因 子 分 析 结 果 为 :
KMO = .886, Bartlett 检验 sig = .000,达到显著性水平 ( p ≤ .05),累计方差 = 61.562%,
符合问卷信效度要求。
5R 模 式 :根 据 Baker et al. (2019)、Ahearn (2001),采 用 5R 模 式 (Record,
Replay, Retrospect, Reflect, Refine)。①Record:针对 8 名焦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
录像 (共计 7,238 分钟),并于期末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录音 (每人访谈约 30 分钟,
共 244 分钟,转写文本共 39,522 字)。访谈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目标、CBFC 对学
· 384 ·
秦丽莉 赵永青 欧阳西贝 姚 澜 云端翻转课堂中英语学习者能动性发展研究

习行动的影响等问题,旨在了解 CBFC 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设定学习目标和采


取行动的社会文化调节因素。②Replay, Retrospect & Reflect:每周课后给 8 位学
生重播上课全过程 (replay),刺激学生回顾 (retrospect) 课上学习行动的心理过程,
该过程以多模态刺激性叙事反思 (reflect)日志呈现。模板分两栏,左侧是每个教
学环节的描述,用 ppt 图片、视频截图和文字叙事的形式帮助学生回顾课上情境,
右侧栏中要求学生撰写在各个环节的所做、所想及反思。由于该学期假期较多,
仅成功收集到 8 位焦点学生每周的刺激性叙事反思日志数据 (10 次)。此 外 ,
学 期末还收集到 8 位同学针对整学期的学习情况撰写的叙事反思日志 (1 次)。
日志数据共约 19 万字。③ Refine:最后从数据中提炼 (refine) 出能动性发展的动
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4 数据分析
量化数据分析:能动性调查的有效问卷分析采用 SPSS 27.0 进行。
质性数据分析:疫情期间,录像数据通过腾讯会议录屏获得,由于腾讯会议
录屏最多仅能容纳 25 人,而该班级人数为 35 人,无法全程跟踪 8 位学生,故录像
仅能呈现教学过程,无法作为能动性多模态数据分析。但研究人员需要对比录
像数据确定叙事反思日志和访谈文本数据的真实性,结果显示三方数据呈现的
教学过程基本一致。随后,研究人员通过 NVivo 12 plus 对访谈和日志文本进行
编码标注。两位研究人员背靠背标注编码,一致性为 82%,随后讨论修订完成编
码方案 (见下页表 1)。

4. 结果与讨论
本节尝试深入描述能动性发展的动态趋势及其社会文化调节目标因素和社
会文化调节行动因素。
4.1 能动性变化及“社会文化调节目标因素”情况
问卷数据显示 CBFC 实施后学习者能动性有显著提升 (t = -3.453,df = 2413,
p < 0.05, MD = 0.05441,见表 2),说明 CBFC 能促进能动性的发挥。
8 名焦点学生的访谈和期末反思日志数据显示,学期初影响学生能动性的
“社会文化调节目标因素”主要是文化产物调节因素,以多种个人需求为导向,
如工作、考试、奖学金、日常交流等 (Yashima 2012),与 CBFC 本身无关。
然而学期末反思日志显示,学生除了将继续完成学期初制定的与个人需求
相关的学习目标之外,还制定了与 CBFC 相关的文化产物调节因素:如学期初没
有的“发现合适的学习方法”、 “ 学习效果树立信心”、 “ 弥补课堂欠缺”三项节点
(节选 1, 见 387 页)。
由于 CBFC 要求课前完成作业,C 同学改进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效果,
激发了积极的自我调节,进而制定了继续学习英语的新目标,这说明增强的自信
心带动了能动性的发挥 (Norton 2012)。为了弥补自己在翻转模式下显现的课堂
· 385 ·
2022 年 现代外语 第3期

表1 编码方案
一级编码
二级编码 (节点数) 标注示例
(节点数)

课程前目标(8)目标期末考试考得比之前好,为了拿奖学金 (笼统不够具体,主
课程前目标
目标 要针对个人需求,对能动性带动力不强)。
(15
15)) 课程后新目标(7)以后会花半小时练听力看外网新闻,因为在课上速写时发现
课程后新目标
不足(目标具体化,与教学直接相关,能够带动更多的能动性)。

积极行动(1026)关于介绍电影的 solo task,我平时不怎么看科技类的电影,所以对


积极行动
行动 这方面了解的不多,
为了完成任务,
到网上去找一些有名的电影剪辑和精彩片段。
(1450
1450)) 消极行动(424)我开始在听,后来我妈让我去开一下门,回来之后小组已经讲了
消极行动
一半。
一级编码
二级编码(节点数)标注示例
二级编码 三级编码(节点数)标注示例
三级编码
(节点数)

他人调节
社会文化调节行动因素 老 师 严 格 要 求 我 们 ,必 须 好
积极行动调节
(1433) 好学。
因素(1131)
因素
我觉得这部分任务(指小 自我调节
消极行动调节
社会文化 组作业任务)很好,锻炼了 我本人对文化的东西很感兴
因素(302)
因素
调节因素 胆 量 、口 语 和 写 作 水 平 。 趣,我想了解外国文化,这激励
课程前目标调
(1504) (文化产物调节) 我学习英语。
节因素(35)
节因素
社会文化调节目标因素(70)
社会文化调节目标因素 文化产物调节
课程后新目标
老 师 严 格 要 求 我 们 ,必 须 我 觉 得 这 部 分 任 务 很 好 ,有 了
调节因素(35)
调节因素
好好学。(他人调节) 展示自己的机会,锻炼了胆量、
口语以及写作水平。

表2 CBFC 实施前、后学习者能动性差异
前测能动性 后测能动性
MD t(2413)
(n=1291) (n=1124)
能动性问卷 M SD M SD
0.05441 -3.453
分值 3.1952 0.37968 3.2496 0.39365
*p<0.05

欠缺,学生自我调节因素增加了“提升某些欠缺的技能”,运用 CBFC 所学的学习


方法继续练习以达到提高英语能力的目标 (节选 1,H 和 A 同学访谈)。此外,
CBFC 的教学设计在帮助学生制定新目标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如 A 同学认
为课上互动使口语能力提升,实现了自己初步的学习目标,而以此为基础又设定
了更高的词汇学习目标 (见节选 1)。
· 386 ·
秦丽莉 赵永青 欧阳西贝 姚 澜 云端翻转课堂中英语学习者能动性发展研究

节选 1
C 同学访谈:老师给了我们更多的机会让我们更多的去锻炼我们的输出
能力[[ 教 师指导
师指导]] [发现合适学习方法
[ 发现合适学习方法]]。……中国文化视频现场转写并口头复
述的环节,……分析新闻扩大词汇量练口语词汇的方法都激励我学[[ 发现合适
方法]],以后的学习还会这样来练习……不仅对英语学习有巨大的帮助,
学习方法
学习
对自己专业的语言学习也有很大的启发[[新目标 新目标]] [学习效果树立自信
[ 学习效果树立自信]],这确实
是一种不错的提高听、说、写的综合能力的学习方法[[发现合适学习方法 发现合适学习方法]]注 1。
H 同学访谈:小组作业之类的锻炼了口语,交流新闻的任务、写作的指导
这些对我四六级考试有很大帮助[[ 学习效果树立自信学习效果树立自信]],但是课程给我的时间
有限,课上练习时间有限,学习也发现口语确实不行[[ 弥补课堂欠缺 弥补课堂欠缺]] [提升某
[ 提升某
些欠缺的技能]],之后还要继续加强[[ 新目标
些欠缺的技能 新目标]]。……听译发现词汇量不足[[ 弥补
课堂欠缺]] [提升某些欠缺的技能
课堂欠缺 [ 提升某些欠缺的技能]],之后我还要多多去背单词,……争取六级
考过单词量还是很重要[[新目标 新目标]]。
A 同学访谈:上课时有好多互动交流活动,我通过这些练习口语词汇都
有提升,对我的第一个目标 注 2 肯定有帮助…… 激励我学习的主要是发现我
口语不行[[ 提 升某些欠缺的技能
升某些欠缺的技能]]。
C 同学期末反思日志:完全打破了我对于线上上课学不到东西、天天划水
的疑惑,因为老师会随机提问同学。news 分享环节,新闻的时效性,多样性增
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这也是同学积累、锻炼的一个宝贵机会;老师在课
前布置的口语练习,也让我们在课下无意识中增加了很多多说多练的机会,
课上老师也给我们留了很多时间来做对话练习和口头作业,也很能够锻炼我
们的临场语言组织能力。

注 1: 标注为[调节因素]; 标注为[新目标]
注 2:A 同学访谈中提及的第一个目标是能用英语交流

4.2 积极能动性发展趋势及“社会文化调节行动因素”
我们发现在 15 周的教学过程中,8 名焦点学生积极能动性总体呈现“曲折
波动”的动态发展特征 (见下页图 2)。其中 A、B、C、D、F、G、H 同学的积极能
动性明显波动上升。如 H 同学的积极能动性在前五次呈现急剧上升波动,后
五次呈现急剧下降波动,但最终回归到了初始水平,仅有小幅度上升。此外,
8 位同学中仅有 E 同学与其他同学相反,积极能动性的波动呈现下降趋势。
表 3(见 389 页)显示,导致 A、B、C、D、F、G、H 同学能动性波动的主要原因是
文化产物调节因素(如教学安排和技术问题),其次是少数的个人调节因素。如
在第二次课时,上述 7 位同学的能动性有明显上升。这是因为第一次课未熟悉
CBFC 的上课形式,不熟悉软件操作。而他们从第二次课开始适应上课形式,因
此积极能动性显著上升。在第五次课时,上述 7 位焦点学生的积极能动性有大

· 387 ·
2022 年 现代外语 第3期

70
60
50
节点数

40
30
20
1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搜集数据次数
A B C D E F G H

图2 积极能动性行动动态跟踪曲线图

幅度的上升,依然是受文化产物调节因素,即 CBFC 教学设计的影响。其实,本


次课教师并未教授新课,而是着重检查课前布置的写作、小组作业任务并提供反
馈。大部分学生完成任务的主动性强,完成质量较高。此外,在第九次课时,上
述 7 位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均有下降波动,其中 B 和 G 同学表现最为明显。反思
日志显示他们认为该次课时间紧、任务较重 (教学内容和任务安排较多),B 同学
的设备出现问题,G 同学任务准备不充分,心理忐忑。这些现象说明个人调节因
素导致了他们的积极能动性大幅下降。此外,导致 E 同学的积极能动性波动下
降的主要原因也是个人调节因素,如“对课程安排的不满”导致学习不够投入,
以及“课堂任务准备不充分”等问题。但根据表 3 节点数,E 同学也认为 CBFC 对
提升能力有益 (如该同学“相信对能力提升有益”节点数较多)。
通过观察 8 位同学的节点数 (下页表 3 突显标注),我们注意到文化产物调节
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课堂任务的合理安排”和“任务的驱使”两方面,说明 CBFC
课程任务设置对积极能动性变化产生了积极作用。以往研究发现学生线上学习
缺乏自觉性 (何克抗 2014)和互动性 (李霞 2017),而 CBFC 通过设置多种任务增
加“师生”和“生生”互动,充分促进学生学习,同时给予学生表现和检验自己能力
的机会 (秦丽莉等 2020),并形成“有用即学”的驱动力。此外,自我调节因素的积
极效果也很显著,其中“相信对能力提升有益”的节点总数最多,说明学生以提高
语言能力作为自身学习的重要驱动力。另外,
“ 通过挫折反思改正的方向”节点
数为第二多,说明 CBFC 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自我监控意识。而他人调节因素中,
节点较多的则是“教师的指导及个人魅力”和“同学的榜样作用”,说明教师和同
学的影响也有助于积极能动性发挥。
4.3 消极能动性发展趋势及“社会文化调节行动因素”
总体而言,表 4(见第 390 页)显示,相较于初始水平,7 位焦点学生 (A、B、C、D、
F、G、H)的消极能动性显示波动下降趋势,而 E 同学的消极能动性呈波动上升的趋
· 388 ·
秦丽莉 赵永青 欧阳西贝 姚 澜 云端翻转课堂中英语学习者能动性发展研究

表3 积极“社会文化调节行动因素”节点统计
他人调节 文化产物调节 自我调节
意义单位

教师的鼓励

教师的监管

教师的指导及个人魅力

同学的榜样作用

同学的合作

吸取他人的教训

发现效果好的学习方法

获得成绩驱使

课堂任务的合理安排

线上设备操作简便

任务的驱使

对课堂内容的喜爱

对线上教学的期待

对已有知识的兴趣

对自身能力的自信

课堂任务准备充分

适应力

通过挫折反思改正的方向

相信对能力提升有益
A 0 5 3 10 7 3 4 0 14 0 10 7 0 0 3 7 1 13 41

B 0 4 11 11 5 3 10 0 7 0 8 6 0 2 4 6 1 13 14
C 3 9 25 17 13 12 0 0 14 0 16 12 1 1 6 12 1 15 24
D 0 6 9 12 5 1 4 0 18 0 9 2 0 1 4 5 0 17 62
E 0 4 17 18 6 4 2 0 23 0 5 12 0 1 2 6 1 33 50
F 0 5 18 15 11 1 1 0 19 0 4 5 0 1 1 5 0 25 52
G 0 1 3 8 0 9 8 0 10 1 3 10 0 3 5 13 0 14 23
H 0 8 9 11 6 1 0 3 3 0 4 0 0 0 1 3 0 19 36

势。其中 C 和 G 同学的能动性总体下降幅度最大。随着课程的推进,在第五次课
时,A 同学能动性上升幅度较为明显,而 F 和 H 同学能动性有较为明显的波动。虽
然在随后的几周,7 位同学的消极能动性行动都显示有小幅波动,但最终都有不同
程度的下降。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积极和消极两种能动性的总体发展呈现此消彼
长的动态趋势,但是影响其发展趋势的社会文化调节行动因素却不尽相同。
下页关于消极“社会文化调节行动因素”的统计结果(表 4)显示,个人调节因
素 (如对课程的不满态度、迷茫疑惑、不耐烦、不自信以及对课前任务准备是否充
分) 和文化产物调节 (如网络和教学时间安排问题)影响了消极能动性的动态发
展 (见表中突出显示部分)。具体来说,第二次反思日志反映 C 同学仍处在与
CBFC 磨合阶段,表现出“对线上教学的迷茫”以及对“再学已有知识导致不耐
烦”的情绪;E 同学则反思“课堂任务准备不充分”;而其余同学则已逐渐适应新
形式的课程教学。第五次反思日志显示,A 同学消极能动性行动上升是因为受
“对写作能力缺乏而不自信”、
“其他同学吸引力不强”、
“线上操作网络不佳”等因
素的影响。此外,E 同学也是由于“写作能力缺乏而不自信”的原因导致消极能动
性行动上升。这次反思日志同样显示,F 和 H 的消极能动行动下降幅度较为明
显。原因是两位学生对该次课程安排比较认可,即比较喜欢老师检查课前布置任
务,并提供有指导意义的反馈这种教学模式。同样,其他同学在不同时间的消极
· 389 ·
2022 年 现代外语 第3期

能动性数据也显示出几次小幅上升,也是因为“线上操作网络不佳”以及“课堂任
务准备不充分”因素,而且这两项因素的消极影响随着课程的推进逐渐增强。
这说明 CBFC 这一文化产物调节对能动性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
极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增强与学生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不满的原因,
调整教学安排,给予学生充足的准备任务时间,以便持续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表4 消极“社会文化调节行动因素”节点统计
他人调节 文化产物调节 自我调节
意义单位

教师讲解吸引力弱

其他同学吸引力不强

额外因素影响发挥

课堂时间安排欠缺

任务过多

无趣的任务

线上操作网络不佳

线上教学视频较长

周边环境的干扰因素

对课程安排的不满

对课堂内容的疑惑或没兴趣

对困难事物的恐惧

对线上教学的迷茫

开小差

课堂任务准备不充分

认为知识用处小

忘记任务

已有知识导致不耐烦等

写作能力缺乏而不自信
A 0 4 0 4 1 0 1 1 1 6 4 3 1 1 3 3 0 9 9
B 2 4 0 4 4 0 7 2 0 6 6 2 4 1 2 0 0 3 2
C 0 0 0 1 5 0 7 0 10 1 4 2 2 1 8 0 4 1 4
D 0 0 0 4 1 0 2 3 0 8 0 0 1 3 2 0 1 5 0
E 0 0 0 1 1 0 1 0 0 7 1 0 0 0 4 0 0 0 1
F 0 0 0 8 0 0 4 0 0 19 0 2 0 0 5 0 0 1 0
G 0 1 1 6 1 2 11 0 1 4 1 0 2 1 5 0 2 5 7
H 0 0 0 0 4 0 1 3 0 0 0 4 1 1 0 0 0 0 4

综上,CBFC 中学生能动性虽呈复杂动态波动发展态势,但总体趋向积极。
能动性发展主要受文化产物调节因素(如教学设计合理)等影响,说明该教学模
式能促进学生积极能动性发挥。少数同学消极能动性呈波动消极发展态势
(如 B/G/E 同学),主要受个人调节因素影响,如对课程安排不满等。对比已有研
究,本研究有以下主要发现:
首先,8 位焦点学生的“曲折波动”式能动性变化特征再一次印证了 Mercer
(2011, 2012)、Larsen⁃Freeman (2019)、徐锦芬、龙在波 (2020) 所论证的学习者能动
性发展的动态复杂性,不过他们从动态复杂系统理论视角展开的研究,虽然也强
调能动性的社会文化背景与能动性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却仍然将能动性视为
个体的特征,与动机、自主学习能力、信仰等因素更为相关,并未将社会文化背景
中与个体密切相关的其他重要调节因素纳入到对能动性动态发展的描述中。
然而,纵深性地细化描述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个人调节、他人调节和文化产物调节
· 390 ·
秦丽莉 赵永青 欧阳西贝 姚 澜 云端翻转课堂中英语学习者能动性发展研究

因素,则能更充分、更具体地描述学习者在不同教学阶段、不同教学语境下的社
会 文 化 因 素 对 学 生 能 动 性 发 展 的 影 响 ,即 语 言 学 习 是 学 习 者 与 社 会 的 互 动
(Lantolf et al. 2018; 高雪松等 2018)。
其次,Smith (2017)、秦丽莉 (2015) 虽指出了能动性的积极和消极两个维度,
但前者只提出了应该重视消极能动性的观点,并未开展实证研究;而后者仅对学
习者的消极能动性和身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描述,对社会文化调节三方面因素
及其对能动性的动态影响并未进行详细描述。对于学习者能动性而言,探究导
致其波动产生的原因才是解释其复杂动态特征、精准描述社会文化环境与学习
者能动性之间互动关系的关键。
此外,鲜有研究涉及积极能动性和消极能动性的关系。本研究发现,积极与
消极能动性发展之间并非是简单的“此消彼长”的关系。如 A 同学第八次积极能
动性上升的同时,其消极能动性也在上升。这是因为影响两种能动性发挥的因
素并非是对应关系。而且,在积极能动性上升的时候,即使消极能动性下降,
影响两者的调节因素也各不相同,而之前的研究对此并未关注。

5. 结语
探究 CBFC 模式实施前、
本研究从调节理论视角出发, 中、后大学英语学习者能
动性发展状况。研究发现,CBFC 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积极能动性,而且能动性
受社会文化调节因素影响较大,呈现动态复杂的发展态势。同样的教学过程对不
同学生产生的影响不同,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行动也在教学过程中波动变化。学生
无论是设置积极/消极的目标,还是实施积极/消极的行动,都直接影响能动性的发
挥,进而影响学生下一步的目标设定和行动实施,周而复始不断循环。
该结论的教学启示在于:能动性的曲折波动发展态势其实是能动性发展的
常态。教师应实时监控学生能动性的变化,了解消极能动性产生的原因,加强促
进积极能动性发挥的教学设计,熟练软件操作,合理规划课程任务及时间,适时
调整课堂内容与节奏。
本研究尚有不足,如收集质性数据的时间比较短,也许不能完整客观地反映
学生能动性发展的具体特征。此外,对焦点学生的访谈还不够深入,也许会导致
在描写影响学生能动性波动发展的社会文化调节因素时不够深入,故有待在后
续研究中进一步改进。

References [参考文献]
Ahearn, L. M. 2001. Language and agency.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30 (1): 109⁃137.
Baker, S., E. Irwin, M. Taiwo, S. Singh, S. Gower & J. Dantas. 2019. Context and implications
document: Methodological diversity as an asset for transition⁃focused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with students from refugee backgrounds. Review of Education 7(1): 33⁃35.

· 391 ·
2022 年 现代外语 第3期

Daniels, K. 2019. Notions of agency in early literacy classrooms: Assemblages and productive
intersections. Journal of Early Childhood Literacy 21(4): 568⁃589.
Duff, P. A. 2012. Identity, agency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S. M. Gass & A. Mackey
(eds.).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New York: Routledge, 428⁃
444.
Gao, Xuesong (高雪松), Tao, Jian (陶坚) & Gong, Yang (龚阳). 2018. A sociocultural inquiry on
teacher agency and professional identity in curriculum reforms.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1): 19⁃28. [2018, 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能动性与教师身份认同——社会文化理论
视野 .《外语与外语教学》第 1 期: 19⁃28. ]
He, Kekang ( 何 克 抗). 2014.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flipped classroom in China based on the
nature of flipped classroom. e⁃Education Research (7): 5⁃16. [2014, 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
“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 .《电化教育研究》第 7 期: 5⁃16. ]
Hase, S. & L. M. Blaschke. 2021. Unleashing the power of learner agency. Ed Tech Books. https://
edtechbooks.org/up.
Kondo, S. 2020. Musical communication in scaffolding young learners􀆳 expressive agency. Research
Studies in Music Education 42(3): 293⁃309.
Lantolf, J. P., M. E. Poehner & M. Swain. 2018.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New York: Routledge.
Larsen⁃Freeman, D. 2019. On language learner agency: A complex dynamic systems theory perspec⁃
tive.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03(S1⁃Supplement): 61⁃79.
Li, Xia ( 李 霞). 2017.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net ⁃ based language teaching from the educational
ecology approach. Foreign Languages in China (5): 81⁃86. [2017, 基于互联网的大学英语生
态课程研究 .《中国外语》第 5 期: 81⁃86. ]
Meireles, J. & R. S. L. Guzzo. 2021. From interpsychological to intrapsychological: Developing
students􀆳 agency. Cultural⁃Historical Psychology 17(3):69⁃76.
Mercer, S. 2011. Understanding learner agency as a complex dynamic system. System 39(4): 427⁃
436.
Mercer, S. 2012. The complexity of learner agency. Apples⁃Journal of Applied Language Studies
6(2):41⁃59.
Norton, B. 2012. Identity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C. A. Chapellen (ed.). The Encyclopedia
of Applied Linguistics.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Limited, 2587⁃2594.
Qin, Lili (秦丽莉). 2015. Relationship of English learner􀆳s agency and identities from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1): 60⁃64. [2015, 社会文化视域下英语学习者能
动性与身份之间的关系 .《外语教学》第 1 期: 60⁃64. ]
Qin, Lili (秦丽莉), He, Yanhua (何艳华) & Ouyang, Xibei (欧阳西贝). 2019. A narrative study of
the emotional effect on a novice second language teacher􀆳s cognitive development. 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6): 818⁃829. [2019, 新手教师情感对认知发展影响的叙事研究 .《现代
外语》第 6 期: 818⁃829. ]

· 392 ·
秦丽莉 赵永青 欧阳西贝 姚 澜 云端翻转课堂中英语学习者能动性发展研究

Qin, Lili ( 秦 丽 莉), He, Yanhua ( 何 艳 华) & Ouyang, Xibei ( 欧 阳 西 贝). 2020. A study on the
actualization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ecological affordances in College English blended
teaching environment. Foreign Language World (6): 79⁃86. [2020. 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的“生
态给养”转化有效性研究 .《外语界》第 6 期:79⁃86. ]
Qin, Lili ( 秦 丽 莉), Ouyang, Xibei ( 欧 阳 西 贝) & He, Yanhua ( 何 艳 华). 2021. The generative
effectiveness of ecological affordance i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ctivity systems in
technology ⁃ enriched environm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2): 251 ⁃ 262 +
320. [2021, 信 息 技 术 环 境 下 语 言 教 学/学 习 活 动 系 统 的“ 生 态 给 养 ”转 化 有 效 性 研 究 .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 2 期: 251⁃262+320. ]
Qin, Lili ( 秦 丽 莉), Yao, Lan ( 姚 澜), Niu, Baogui ( 牛 宝 贵) & Guo, Qianru ( 郭 倩 茹). 2022. A
review on the connotation and previous studies of perezhivanie from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1): 11⁃24. [2022, 社会文化理论框架下的
perezhivanie 概念内涵与研究综述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第 1 期: 11⁃24. ]
Roscoe, R. D., L. K. Allen, A. C. Johnson & D. S. McNamara. 2018. Automated writing instruction
and feedback: Instructional mode, attitudes, and revising. Proceedings of the Human Factors
and Ergonomics Society Annual Meeting 62(1): 2089⁃2093.
Smith, N. C. 2017. Students 􀆳 Perceptions of Learner Agency: A Phenomenographic Inquiry into the
Lived Learning Experience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Ph. D. dissertatio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ørensen, B. H. & K. Levinsen. 2014. Digital production and students as learning designers.
Designs for Learning 7(1): 54⁃73.
Swain, M. 2006. Languaging, agency and collaboration in advanced second language proficiency. In
H. Byrnes (ed.). Advanced Language Learning: The Contribution of Halliday and Vygotsky.
London: Continuum, 95⁃108.
Tao, J. & X. Gao. 2021. Language Teacher Agency (Elements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an Lier, L. 2008. Agency in the classroom. In J. P. Lantolf & M. E. Poehner (eds.). 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the Teaching of Second Languages. London: Equinox, 1163⁃1186.
Vaughn, M. 2018. Making sense of student agency in the early grades. Phi Delta Kappan 7: 62⁃66.
Xu, Jinfen ( 徐 锦 芬) & Long, Zaibo ( 龙 在 波). 2020. Reviewing studies of agency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 of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5): 93⁃100+160. [2020,外
语教学中的能动性研究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报》第 5 期: 93⁃100+160].
Yashima, T. 2012. Agency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C. A. Chapellen (ed.). The Encyclopedia
of Applied Linguistics.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Limited, 49⁃56.

收稿日期:2021⁃06⁃02;作者修改稿,2021⁃10⁃25;本刊修订,2021⁃12⁃05
通讯作者:赵永青 <wy8316@163.com>
116044 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 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Corresponding author: ZHAO Yongqing, Faculty of School of English Studies, Dalian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Lushunkou District, Dalian, Liaoning 116044, P. R. China

· 393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