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第三講 歐洲的轉變

大航海運動的興起改變了世界的關係,企成了全球化的緣起,而此時歐洲
內部也開始發生一些重大改,這些改變不但造成整個歐洲的改,更進而企成日
後全球的改變。
一、羅馬天主教會的分裂

1. 起因:1517 年德國修士馬丁.路德(1483-1546)公開抨擊天主教會
賣贖罪卷,他認為人類無能力赦免自己的罪,更不能憑藉自己的意志進入
天堂,因此責贖罪卷是犯罪,也是羅馬教會貪婪、虛偽、道德敗壞的標誌,
他按照傳統,將自己的意見寫成《九十五條論綱》貼在維騰貝格教會門上,
公然挑戰天主教會。短短幾週內,《九十五條論綱》傳遍全歐,有很多人
支持他,也有人抨擊他。1520 年教皇利奧十世將他逐出教會,這原本只是
馬丁.路德個人反叛教會的行為,但他挑戰極具內涵,在宗教和政治上造
成深遠的影響,從此,在歐洲各地發展出一波波宗教改革運,徹底打破西
方基督教世界的統一,也改變了歐洲的政治。從宗教改革的風潮中延展出
更重要的改變,即歐洲中央集權國家的出現。
2. 新教改革
馬丁.路德天賦極高,著作等身,他發表了很多聲討羅馬教會的文章,藉
著印刷術的發達,這些文章傳遍全歐,他提倡關閉修道院,將聖經翻為民
族語言,要求天主教包括教皇在內的所有神職人員放棄宗教統治,並且強
調只有信仰上帝在《聖經》中的啟示,才能得到拯救,唯有《聖經》才是
唯一的基督教權威,拒絕承認教會的等級制度。德國很多路德的信徒湧至
維騰貝格去傾聽路德的佈道,神聖羅馬帝國的幾個諸侯覺得宗教論戰有助
於他們擴張勢力,也樂於贊同路德,後來很多德國的重要城市都通過法律,
要求宗教儀式都要遵從新教教義和程序,十六世紀中葉,德國已有半數人
口成為路德派教徒,往後,瑞士很多地區新教教堂也如雨後春筍般迅速成
長,人口較密集的低地國家也出現很多新教徒。
3. 喀爾文教派
由馬丁.路德所引起的宗教改革在法國和瑞士蘇黎世都有顯著發展,當時
法國有一位律師名曰約翰.喀爾文,他在十六世紀三十年代皈新教,因法
國君主對新教的鎮壓,他來到講法語的日內法,在那裡組織新教團體,
1536 年他發表了《基督教要義》,清楚地闡釋了他的宗教思想,雖然分與
馬丁.路德的觀點相同,但也有不同之處,例如他認為人類無法實現自身
的救贖,而且上帝早在人們出生前就已選定那些人能從罪孽中被救贖,這
種「得救預定論」成為喀爾文教派與其他教派不同的理論。喀爾文教徒穿
著簡樸,經常學習聖經,不玩牌、不跳舞,日內瓦成為喀爾文教派的大本
營,他們在法國最活躍,德國、英格蘭、匈牙利、荷蘭、蘇格蘭等地都有
很多信徒。
1
4. 英國國教
十六世紀初,英國已出現新教的信徒,享利八世和教皇鬧翻之後,就不再
反對或打壓新教徒。享利八世希望與王后離婚,遭到教皇的反對,憤而將
英國教會與羅馬教廷分開,自己擔任英國教會的首領,他在位期間並沒有
在宗教上或神學理論上有太大發展,但他的後繼者採用了新教學說及儀式
取代原有天主教的儀式,1560 年英國徹底脫離了羅馬天主教會。
5. 天主教內部改革
天主教在新教改革的壓力下,也進行了改革,企圖拉回教徒,其中有兩個
機構最重要。
A. 耶穌會:聖依納爵.羅耀拉(1491-1556)原為貴族,也是一名戰士,後因
傷投入宗教領域,1540 年創立耶穌會。耶穌會士必須接受嚴格的高等教育,
不儘要學習神學和哲學,還要精通古典語言、文學、歷史和科學。這些訓練
使耶穌會成為最出色的傳教團體,他們紀律嚴明,意志堅定,經常作為國王
的顧問,也是最早走出歐洲,最傑出的傳教團體。耶穌會教士隨著地理大發
現,踏上印度、中國、日本、菲律賓,使基督教成為一個真正的世界性宗教。
B. 特蘭托宗教會議:1545-1563 年,天主教的高級神職人員不定期在特蘭托舉
行會議,討論與宗教改革的相關事宜,並對一些神學問題詳細的界定和說明,
並要求天主教當局恪守道德原則,並在各地廣設大學、神學院等機構,培養
優秀的神職人員。
6. 獵巫與宗教戰爭
十六世紀的歐洲人對待宗教問題是非常嚴肅的,因為教派的分立導致主會
動盪和宗教戰爭,當時最嚴重的暴行就是獵巫,他們認為某些人擁有魔鬼
的超自然能力,這些女巫會被抓起來接受審訊,十六世紀至十七世,約有
十一萬人因女巫之名被審訊,其中六萬人被送上絞刑架或被燒死在火刑柱
上,其中百分之九十五是貧窮、衰老、單身或寡居的女性。因為他們多半
是主會邊緣人,很容易受到指控,這清況要到十八世紀以後才慢慢消退。
宗教的對立更引發了戰爭,法國的宗教戰爭持續了三十六年,英國和西班
牙也因為宗教發生戰爭,荷蘭更是與西班牙發生了尼德蘭戰爭,而這些都
敵不過「三十年戰爭」(1618-1648),西班牙、法國、荷蘭、德國、瑞典、
丹麥、波蘭、波希米亞、俄國全捲入這場戰爭,這是二十世紀之前歐洲最
具毀滅性的戰爭,德國更是失去三分之一的人口,宗教的分歧雖然不是戰
爭的唯一原因,但卻使得其他問題更顯複雜,也更加難以解決。
二、集權國家的形成
三十年戰爭後後,歐洲國家創建了一套外交體系,藉此維繫相互競爭的獨

國家之間的秩序。
1.憲政國家的出現
三十年戰爭之後,歐洲國家開始致力於秩序的重建,它們發展出兩種不同
2

政體:一種是統治者和代議機構分享權力,創建出憲政國家,例如英格蘭

荷蘭,另一種是君主把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中,創建所謂「專制君主制國
家」例如法國、西班牙、奧地利、普魯士、俄國等。
A .英國
英、荷政府雖然都承認個人所擁有的權力,並且設有代議機構,但英國是
君主立憲制,而荷蘭則建立了一個以代議政府為基礎的共和國。
英國雖已有議會,但英國國王與議會之間因「未經議會同意,國王能否
加?」的問題產生衝突,甚至發生內戰,最後議會軍隊俘虜了國王並在
1649 年將查理一世當暴君處死,之後,英國又歷經清教徒的獨裁政權,至
1660 年才恢復君主政體。1688 年,國會又廢黜英王,迎回他的女兒和荷蘭
女婿威廉,並將他推上王位,此後國王同意與國會合作,也保證貴族、商
人和其他支持者在政府事務中有自己的代表。
B.荷蘭
十六世紀中葉,荷蘭、比利時等低地國家仍受西班牙統治。1566 年,西班
牙菲利普二世在尼德蘭鎮壓喀爾文派,結果引發大規模反西班牙的運動。
1581 年,幾個荷蘭的省份合組尼德蘭聯邦,各省的事務由代表團決定,並
以此為基礎,建立荷蘭共和國,西班牙直到 1648 年才予以承認。
這兩個國家都鼓勵海上貿易,並發展成海上商業帝國,憲政體制可以商人在
政府最小程度的干預下去追求經利潤,再將海外賺取的金錢用來支持國家,
統治者也遵徝保障商人的政策,為他任的經濟利益保駕護航,十七世紀晚期
至十八世紀,英、荷兩國因此成為全歐最富裕的國家。
2.集權國家
除了英、荷等國採取分權的辦法進行統治外,還有一些歐洲國家是採取集

的治理方式。他們認為「君權神授」,國王從上帝那兒獲得權力,作為上

在人間的代表,普通民眾甚至貴族都不具有公共事務的參與權,只有國王
有權制定法律和政策,集權的絕對主義君主制還是要依賴貴族和其他社會
團體的支持。
A. 法國
法國是最著名笉絕對主義君主制國家,它的締造者樞機主教黎塞留。他是
路易十三世在位時的首相,他有計畫地削弱貴族勢力,加強國王的統治,
摧毀貴族堡壘,無情地粉碎了他們的反叛陰謀,為了平衡貴族之間的勢力,
黎塞留任命大量平民出生但對國王忠心之人,並派遺官員監督各個行省執
行王政策的情況。法國最具代表性的絕對君權人物是路易十四,他自稱
「太陽王=街 ,他在凡爾賽修建富麗的寢宮,並將宮廷遷至該處,還將所
3
有重要的貴族與他們的扈從都安置在凡爾賽四周,派人監視他們,他組織
軍隊,發動戰爭,促進經濟發展,他用奢華的招待和和種樂換取他的專權。
B. 俄國
除了法國、西班牙、奧地利、普魯士都接受了類似理念,俄國更是通過發
展專制主義而走向強大的典型。羅曼諾夫王朝(1613-1917)的沙皇將權力
緊緊地抓在手中,其中最重要者 是彼得大帝(1682-1725),他在考察歐
之後,開始改革軍隊、創建海軍、改革官僚體制,提高政府效率,有效地
收取賦稅,1703 年建立聖彼德堡。俄國的專制政策導致中央集權,國家實
力快速膨脹,1772-1797 年間,俄、普、奧三國瓜分了波蘭王國,至此,
歐洲國家想要生存,必須建立一有效政府以快速迎接任何挑戰或機遇。
3.歐洲國家體系
無論是專制或是憲政,歐洲近代早期的確建構了較過去更為強大的國家,

歐洲缺少一個能夠維持秩序的更高權威,各國的發展也為歐洲帶來一些競
爭和戰爭,這些主權國家不得不自己尋求解決爭端的辦法。
「三十年戰爭」後,歐洲各國避免社會繼續分裂,簽訂了威斯特代利亞和
約,根據和約,歐洲國家承認彼此的主權和各國自主處理國內事務和宗教
事務的權力,歐洲的政教合一,一去不返了。
往後,歐洲還發生了一些戰爭,絕大部分都由小事引發,最著名的就是
「七年戰爭」(1668-1773),這場戰爭不但捲入法國、英國、奧地利、俄
國、普魯士、荷蘭等國,最終還演變成一場世界性的霸權戰爭。
近代早期歐洲國家的外交原則是平衡各方勢力,他們不願意見到一個國家
有支配其他國家的實力,因此當某一國日益強大時,其他國家就會聯合在
一起進行對抗,這保證了歐洲各國的獨立,自主和相互競爭。
歐洲因為戰爭頻仍,培養出許多專業的軍事將領,同時也企成武器的不斷
改良,兵器製造廠出產的大炮從射程、火力都很精準,小刑武器更提昇了
性能與殺傷力,至十八世紀,歐洲的軍事水準已傲視全球。
三、早期資本主義社會
新教改革和主權國家的出現顛覆了歐洲的宗教和政治統治,人口的迅速膨
脹和經的飛速發展企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主義的發展又轉而重建了歐洲
經濟與社會的結構,但資本主義也產生了負面影響,甚至成為社會不安定的因
素。
1.人口增長和城市化
因為哥倫布交換帶來新的食物,豐富了歐洲人的營養,使得歐洲人口迅速
膨脹,也較不易受到疾病的侵襲,大規模傳染病在十七世紀中葉以後,已
較少見於歐洲了。因為死亡率的降低,使得歐洲在出生率並沒有明顯提高
的情形下,人口迅速增長,也推動城市化的進程。
2.早期資本主義與原工業化
4
人口增長和城市化使得經濟發展迅速,資本主義開始興起,商人不再受限
於地方行會,帍以市場為導向,組織規畫自己的生產與貿易。私有主僱工
人,生產市場所需商品,資本主義的核心是市場,市場的供求關係決定商
品和務的價格,並從中賺取可觀的利潤。歐洲近代的早期商人通過建立高
效的交通運輸網絡,學會利用市場謀取利益。私有主建置了一系列配套組
織機構和務行業來支撐早期資本主義的發展,股票交易也開始出現,投資
者可以在市場上買賣股票,就像買賣其他商品一樣。
股份公司的出現也非常重要,近代歐洲早期的商業冒險規模是史無前例的,
股份公司不但是全球貿易經的基礎,更是當代跨國公司的鼻祖。
資本主義的出現在當時得到了政府的積極支持,商人對政治的影響很大,
尤其在英、荷最突出。帝國主義的張和殖民統治對資本主義的發展很大,
歐洲商人因此能獲得自然資源和商品,才能有效地通過運輸網絡將這些東
西運往各地。
資本主義還帶來新的生產方式,他們用「外放分工法」將未加工的原料送
往鄉間家庭,由他們代工,企業主再將產品送到市場販售,直到十九世紀,
都是如此的生產方式,有人稱之為原工業化時期。
3. 近代早期歐洲的社會轉變
西歐「外放分一法」把大量資金帶進鄉村,改變了人們原有的農村生活方
式。但在東歐,城市數量極少,所以對大部分人而言,生活在鄉間是他任
的唯一選擇,而地主就利用這點強迫農民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勞動。已經
在西歐衰敗的農奴制在東歐依舊盛行,貴族和地主把農奴當作私產,可以
自由買賣,他們限制農奴自由,確保土地有足夠勞動力,地主只付極低廉
的價格使農奴耕種土地,再將農產品依市場價格出售,從而攫取高額利潤。
而十六世紀以後的西歐,因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繁榮,糧食作物往往依靠進
口,而東歐農民和農奴生產的低農產品和原料都送到這裡,所以遠離資本
主義的東各國還是捲入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體係中去。
資本主義求利的特性引起不同的看法,神學家認為謀利活動不道,資本主
義家則認為這種求利的活動是使全社會都受益的經體系。蘇格蘭哲學家亞
當.斯密(1723-1790)就認為個人追求自身經濟利益的同時,資本主義也
能夠帶來普遍的社會繁榮。
四、科學與啟蒙運動
西歐在歷經宗教、政治、經濟和社會轉變的同時,思想、文化上也經歷一
場洗禮,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首先對過去希臘、羅馬古典時期的觀念提出
批判,他們用實際觀測和數學推理對宇宙和地球提出新的看法,這些科學
和性的方法對社會、政治、道德起了徹底的改革,削弱了教會對西歐的影
響,這個過程被稱之為「科學革命」。
1. 對宇宙的重新構想
西元二世紀中葉,托勒密寫了《天文學大成》,直到十七世紀,人車都還
5
是相信托勒密所建構的天文學概念,他認為地球是靜足的,外圍有九層天
空,九層天空之外是上帝的天堂,而天體是繞著地球做圓周運動。1543 年,
波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宇宙中心是太陽的說法,他認為包括地球在內的行
星都繞太陽運動,哥白尼的學說並未受到重視,但他激發了天文學家用新
方法研究天文學的熱情,靠著觀測和數學計算,引發出一場科學革命。

後來,開普勒(Johannes Kaepler,1571-1630)證明了行星的運行軌道是
橢圓形的,伽利略(Galileo Glilei,1564-1642)則指出宇宙並非如托勒
密所敘述的,他使用新發明的望遠鏡觀測天象,他認為宇宙比人類想像大
得多。英國數學家牛頓(Isaac Newton,1642-1727)提出萬有引力,認為
整個宇宙中的物體都守此一定律,直到二十世,他的理論為是物理學不可
動搖的根基。這一波的科學革命引發了解剖學、物理學、微生物學、化學
和植物學的徹底改變。
2. 啟蒙運動
牛頓的理論影響科學領域十分深遠,科學家們從中學習到理性分析的重要
性,他們希望對人類行為和制度的理性分析能夠帶來對人類社會和自然界
的新看法。例如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兄(1632-1704)致力於找到政治學的
自然法則。他們拋棄了亞里斯多德的哲學、基督教以及其他傳統權威,他
們希望用純粹的理性分析來審視人類,這場思想運動即「啟蒙運動」。
啟蒙運動的中心在法國,在這裡傑出的思想家被統稱為哲學家,他們高舉
起「理性」的大旗,並且致力於啟迪民眾而不是與學者對話,其中弗朗索
瓦-瑪利.阿魯埃(Francois-Marie Arouet,1694-1778)他以伏爾泰為筆
名,倡導個人自由,批評不寬容的制度和壓迫政策,從國君到天主教會都
是他諷刺的對象,他是自然神論者,認為儘管萬能的上帝創造了宇宙,但
在此之後,宇宙就應按照理性與自然法則自行運轉,拒絕承認基督教中超
自然的教義。
這時期絕大多數的哲學家對世界和人類的未來持樂觀的態度,他們認為理
性思考會開創一個不斷進步的全新時代,引領人們走向自由,建立一個繁
榮、公正、平等的社會。
啟蒙運動底改變了歐洲文化,啟蒙運動將世俗的價值觀建立在理性基礎上
取代了基督教價值觀,削弱了宗教組織的影響,再者,啟蒙運動促使政治
和文化領袖理性地分析社會,並積極地投身於推動社會進步和繁榮的偉大
事件中。

近代早期,歐洲社會經歷了一連串重大變革,這些變革引發了歐洲社會劇
烈的震盪,新教改革打破了歐洲宗教的統一,引發十個世紀之久的宗教戰
爭,權力集中在君主手中,為增強實力,他們建立起完全自主同時相互競
爭的國家關係,與此同時資本主義企業主創造了新的生產和分配模式,儘

6
管帶來了財富的增長,但對經濟利潤的追逐與傳統價值觀產生了衝突。現
代科學建立在直接觀測的基礎上,數學推理成為研究自然界的殺手鐧,一
些人也用科學的方法來考察人類社會,建立起一套立基在科學和理性上的
道德觀念。歷此一連串變革,歐洲成為日益強大、更加富有經驗和更有競
爭力的社會。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