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信息时代的城市理论 Urban Theories and Urban Aesthetics in the

Information Age

与空间美学

【王辉]WANG Hui 摘要 ABSTRACT

This pape r summa rizes the cha racte ristics of u rban


对信息时代的城市空间美学特征进行归纳,提出
作者单位 aesthetics in the information age,including the new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1 00084) 城市空间美学在客体要素、主体状态以及美的机


developments in terms of objects,subjects and the
制内涵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并通过一项基于社 mechanisms of aesthetic perception.It uses a case study
收稿日期 urban aesthetic perception based social media
交媒体信息的城市空间认知审美研究案例阐述了 on on

202I/01/1 1 information to illustrate the possible research approach.


相关研究的可能路径。
KEY WORDS
DOI:1 O.1 981 94.cnki.ISSN0529-1 399.2021 05021
关键词 information age;perception ofurban space;urban theory;

信息时代;城市空间认知;城市理论;城市美学 urban aesthetics

当代建筑与城市在各种社会思潮与科学技术影响下不断演化,在 间的转向”现象,大量思想家和研究者将立足点从时间、历史和社会

信息化程度不断加强的背景下,人们对于城市空间的感知与审美也 关系等命题转向空间,这些研究关注到了社会的快速变化以及其中

在发生变化。麻省理工学院建筑与城规学院的前院长威廉‘米切尔 的种种问题,并通过多学科领域的交叉对于空间问题进行研究。这方
(William J.Mitchell)在多年前使用了“e-topia”“比特城市”等词来 面研究包括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的《空间的生产》、爱德
描绘未来信息化社会影响之下的建筑与城市空间现象,近年来信息技 华’索亚(Edward W.Soja)的《第三空间》、大卫’哈维(David

术对于人们生活空间的影响越加显著。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 Harvey)的((希望的空间》、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不同

这一话题并提出了种种对于未来城市的设想与观点。面向未来建筑与 空间》(Des Espace Autres)”等。这些研究对于人们理解现代之后城

城市的发展,信息化趋势下的城市空间以及相应的空间意象与审美是 市空间的新趋势提供了参考,如福柯基于自己对当代空间发展的观察
一项值得探索的重要课题。 提出了一个与“乌托邦”相对的概念“异托邦”(heterotopias)”。,指

的是同时具有想象和真实双重属性的异质空间,当代的空间不再局限

1迈向信息时代的城市理论发展 于单一性质的空间,传统对于空间的简单类型划分要逐渐消除吲。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智慧城市为代表的理念与相关实 伴随空间的转向,众多传统学科将研究视野转到了城市以及相应

践在全球广泛传播与开展,与此同时学术界产生了大量有关于信息时 的城市空间问题研究中,而一些有关人与空间环境关系的新领域也不

代的城市理论研究,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筑学领域的相关 断出现,如城市社会学、城市人类学、环境心理学等。作为探索空间

研究。 与社会问题的重要载体,城市成为了传统与新兴多学科领域共同关注

1.1空间转向的信息化:多学科视野下的城市理论简述 的对象,城市问题研究与相关理论也成为了当代学术研究中的一个热

自20世纪中期以来,对于空间问题的关注与解读引发了所谓“空 点问题。而城市的综合性、复杂性使得相关研究的跨学科色彩不断增

ARCHITECTURAL JOURNAL 103

万方数据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相关城市 程进行转变。城市被看作为具有动态.非线

研究及理论又有了新的进展,“空间的转向” 性.自组织与涌现等特点的复杂系统削。

越来越具备信息化色彩。空问自身以及社会 英国学者麦克’巴蒂(Michael Batty)于

生活状态由于信息化的影响在急剧变化,一 2013年出版了一部著作((城市新科学》(The

些学者也在尝试对这种变化趋势加以阐释。 New Science of Cities),与传统基于静态的.

社会学学者曼纽尔‘卡斯特(ManueI 截面的、系统论的视角相对应.城市新科学

CastellS)出版了Ⅸ信息化城市》《网络社会 是基于演进的,复杂科学的视角,同时包括

的崛起))等著作。他提出了信息化影响下的 着离散性、自下而上及不断演进的思想…1。在

网络社会以及流动空间理论p1。网络社会是 他2018年出版的Ⅸ发明未来城市》(Inventing

一个新的社会系统,是“环绕着各种流动—— Future Cities)中,针对信息时代未来城市的

例如资本流动,信息流动,技术流动.组织 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认为“涌现”是未

性互动的流动,影像,声音和象征的流动—— 来城市发展的关键删(图1)。

而构建起来的”。传统的邻近性是以地方为 卡斯特等学者从社会人文领域视角与路

基础.空间的形式、功能及意义感都包容在 径来观察和阐释,通过网络社会等理论对信

有物理界限的地域之内,而流动则是社会行 息时代社会文化、空间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
1麦克巴蒂的“城市新科学》与“发明未来城市*封面
动者物理上分离的位置之间的交换与互动序 解析,而麦克・巴蒂等理工领域学者则是从 2威廉・米切尔的《e一托邦*封面
3尼葛洛庞蒂的K数字化生存》封面
列㈨“。卡斯特提出流动空间包括3个层次。 科学家的逻辑视角与方法建构出发展开研

其中电子通信网络是基本的物质技术基础, 究,通过复杂性等理论提出了剖析城市现象

全球化的城市以及区域中的关键功能组织则 与问题的思想与技术手段,这些为信息时代

是流动空间的主要核心和节点,而社会精英 的城市这一复杂系统问题的跨学科研究提供 (City of Bits).《e一托邦》(e—topJ;a)等一系列

则在营造一种寰宇主义的生活方式、空间设 了重要参考。空间、社会与技术相联系的趋 相关著作(图2)。为了阐释信息化带来的变

计与文化气氛…510。5”。流动空间并不是指某 势在信息时代变得越加明显,而人们在探索 革,他在《比特城市》一书中用了约50对

一种特定的空间类型。而是强调在全球化、 城市空间问题时越来越注重对于复杂问题背 两两相对的概念,如“空间/反空间”“有

信息技术、城市化与地方性多重要素影响下 后要素关联性的探寻。 形/无形”等。阐释了信息化下的空间客体

的流动性空间,融合了主体感知与时间体验 1.2信息时代的新认知:建筑学视角下的 以及主体认知状况p1。米切尔提出计算机网

的多重维度。 城市研究与进展 络重新定义了人们对公共场所.社区与城市

除卡斯特之外,不同领域的一些学者也 从传统关注城市的物质形态,到现代主 生活的观念,甚至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区

都对城市空间本体及主体状态在信息化影 义转向城市功能布局和效率提升,再到现代 别也会变得模糊,新的比特城市将出现。

响下的变化进行了阐述.“网络”和“流动” 之后重视城市空间和社会,生态环境等要素 与威廉‘米切尔同属MIT的尼古拉’尼

等成为了不断出现的关键词。与这些论述相 综合品质的复合创造,建筑学视角下的城市 葛洛庞蒂(Nicholas Negroponte)同样关注

对应,信息时代人们理解与研究城市空间的 研究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由于城市 着与信息技术进行交叉研究的可能。1967

视角与方法也发生了变化。 问题的综合性以及相关研究空问转向的背景 年他在MIT成立了建筑机器研究组.他希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城市被理解并塑造成 下,现代之后建筑学城市研究与其他学科交 望能实现一种高度互动的建筑.这些研究成

由上而下的单一系统,这一思潮可以追溯到 叉渗透的趋势越加明显。进入信息时代,不 为了后来媒体实验室成立的基础。1995年

19世纪,当时一些新兴学科研究对系统性 同领域的新理念、思想与方法为研究提供了 尼葛洛庞蒂出版了《数字化生存》(Being

开始了探索,到了20世纪就逐渐演变成了 新的可能.建筑学者与建筑师们也都对于信 Digital)一书。他预测了数字技术影响下的

一套有关系统性的理论。不同专业领域也都 息时代城市空间发展的空间本体、主体认知 未来生活环境,认为比特正迅速成为人类社

发展出了它们自身的系统方法论p1。在信息 与研究方法展开了探索。 会的基本要素(图3)。机器或是信息技术在

技术影响下,大量城市研究者从复杂性出发 威廉。米切尔对计算机技术影响下的未 全面改变人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将为人所使

理解与研究城市,相关城市研究方法不断演 来城市空间进行了设想,出版了《比特城市》 用。而且人与各种环境之间将实现恰如其分

伽址筑铫2021\‘-馨毒黧姻。
万方数据
的配合”…,他与媒体实验室也正是在践行 新分析语言则成为了串联两者的基本方法论。 者关系背后“空间的转向”的关注得到了进

着信息、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研究。 在设计实践领域,人们对于信息技术影 一步加强。在全新的时空观之下,不管是卡

作为建筑学领域早期对信息时代城市发 响下的城市空间设计、建设和表现等也都 斯特的“时间的无时间性”,还是詹姆逊的

展进行探索的先行者,米切尔与尼葛洛庞蒂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1990年代埃森曼就发 “时间不管怎样都已变成了空间”,都预示了

都在试图通过对未来场景的构想来描述信息 表文章“展开的视野:电子媒体时代的建 有关审美对象空间客体的变化”…。空间不

时代的城市,比特城市与数字化生存也成为 筑”(“Visions”Unfolding:Architecture in 再是固定与静止的客体对象,在信息化技术

解读信息时代城市的基础思想。近年来,随 The Age of Electronic Media),预测了新时 与生活方式影响下,时间与空间、现实与虚

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已大量应用于 代下复杂、不确定和充满活力的空间的出 拟以及人们的各种行为都交织起来作用于城

建筑学领域的相关研究与设计实践。 现”…。在新的计算机技术影响之下,一种 市中的空间客体,人们的行为也不再受传统

在这种趋势影响下,当代城市空间的研 对于复杂建筑形式的审美趋势逐渐出现。另 空间功能特征的限制。对于空间的表现及内

究与设计重视技术领域的综合性与复杂性, 外,一些设计9币开始着迷于新的表达手段, 涵的认识在不断加深,空间客体作为时空

收集和处理大量信息数据与系统化搭建研究 尝试用新媒体以及实验性装置来表达建筑。 虚实相生下的审美对象具有了全新的特征

框架成为了必不可少的手段。这一变化突破 与技术研究希望通过大量信息数据与运 与意义。

了传统基于专业研究者个体经验的思辨与经 算实现规律的揭示甚至智能化不同,一些设 福柯的异托邦概念从审美的角度思考了

验归纳范式,同时也为现代主义以来针对城 计师在信息时代仍然坚持从创意与想象力出 当代空间的价值与发展可能,在其中重新融

市问题展开的综合研究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发,通过设计思维与新技术来创造更多的空 合了现实与想象、经验与创新等话题。异托

以城市认知研究为例,现代之后以凯 间可能。不仅如此,他们希望能重塑城市的 邦意味着空间的两极,一方面它创造出一个

文林奇(Kevin Lynch)城市意象理论为代 人文精神,从人的体验角度为城市营造更富 虚幻的幻想空间,另一方面作为另一个不同

表的众多研究试图展开社会大众的认知调 有魅力的场所。这些设计师与一些研究者共 的空间也为生活世界创造出了全新的空间模

查,以此剖析主客观之间的联系机制。而由 同在呼吁要审慎地对待信息化的影响,在快 式,就像是对于原有空间的差异性增补。异

于操作复杂度与成本等因素,大规模、精细 速变化的当下要更加关注城市中具体场所营 托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介于虚拟与现实之间

化开展相关研究一直受到样本数量等问题的 造以及人的体验、感受的重要性。而如何顺 的复杂体验,同时为解读信息时代的审美客

限制。信息时代的各种新技术为人们认知、 应信息时代更深入地探讨设计与研究的辩证 体对象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也在一定程度

分析城市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工具。如有学 关系,同时为人们创造更多有品质的城市空 上与比特城市、数字化生存、流动空间与城

者挖掘了城市环境中影响审美认知的视觉要 间,也成为了建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 市复杂性等理论思想描绘的景象相匹配。

素,收集公众对城市不同街区美感、安静感、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对于城市科

愉悦感3方面的认知评价,并与计算机识别 2信息时代的城市空间美学特征 技产生的能动作用显而易见,新技术的涌现

出的500余个视觉元素进行相关性分析Ⅲ1; 信息时代建筑学领域有关于城市空间的 有力地支持了城市建设技术的发展与客体对


另有学者在名为“巴黎之所以为巴黎”(What 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都产生了种种变化, 象的翻新,而信息、网络、流动导致的时空
makes Paris look like Paris?)的文章中, 这些变化不仅描绘了信息时代的城市空间美 行为的动态匹配也使得原有空间边界变得模

利用计算机视觉方法识别出最能够体现巴黎 学图景,同时也在客体、主体、机制这3方 糊,空间客体带给人的实际体验取代了传统

城市特质的风格元素”“。这些研究在近年 面与美学理论的建构相耦合。美学研究往往 功能与形式的二元划分。空间客体更多地体

来大量出现,为城市空间认知的科学化研究 包括对各门艺术形式即专门的客体对象的研 现出了一种相互关系,传统对于空间的简单

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究,对感知、认识过程和态度形成过程的审 类型划分需要消除,取而代之的是含混、边

在空间及其背后要素的复杂性大幅提升 美心理的研究,以及对美的哲学和创造过程 界模糊的体验式的情境。

以及新技术快速发展影响下,信息时代城市 与机制的研究,从该结构框架出发,信息时 与福柯Iq中的异托邦不一样的是,信息

空间的先验地位受到了挑战,人们需要认知 代城市空间美学的空间客体要素、主体认知 时代空间的异质化是大量甚至普遍存在的,

合法化的全新框架。在本体论层面具有综合 审美以及美的内涵机制3方面也都有着新的 并不是脱离生活环境的特异空间。传统物质

性的城市空间成为人们眼中极佳的研究分析 特征。 空间叠合网络、信息后形成的异质化与日常

对象,而在认识论层面复杂系统成为了阐释 2.1客体:时空虚实相生下的新异托邦 生活联系紧密,人与各种环境之间可以更加

认知的基本关键词,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 在信息化的影响之下,对时间与空间两 融合,在“信息流”的作用下空间也更加具

ARCHITECTURAL JOURNAL 105


万方数据
有连续性。因此城市空间之美与人们生活之 这两条线索也可以看做是主体认知审美的两 其次,《比特城市))曾明确提出设计师

间联系越来越紧密,空间与生活相互结合、 种基本方式。城市空间对象具有综合性特点, 要重新看待空间中的人体,即新技术不断发

彼此联系,城市空间客体也从传统的建筑、 因此对城市空间的审美自然是针对这些要素 展使得电子装置或电子器官与人的联系越来

开敞空间等形式开始走向与生活相关的广义 的整体性认知集合。即使是对城市中某一特 越紧密。威廉・米切尔甚至大胆的提出在电

符号系统。 定对象的审美认知,实际也包含了从基本的 子化生存的背景下“居住”这个词将具有新

城市空间客体层面的新异托邦意味了一 身体感知再到心理情感的一套综合性认知反 的含义,即人的居住将与建筑定义的场所无

种新的城市美学观,在信息化之下空间属性 应过程。这一综合过程就使人产生了对于城 关,而与人的神经系统与附近电子器官的连

的动态变化使得当代城市审美的客体对象范 市的美学体验,其中融合了从理性到经验的 接有关[9139。在这种变化下人们观看、聆听、

围不断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城市美学发 种种的主体认知。审美体验既需要生理感知 运动、思考的方式都将改变,同时建筑师们

展开拓了新领域,增添了城市空间创新的活 上的舒适感以及视觉方面的认知,同时还包 也将从一直以来为人们设计物理环境转变为

力。特别是与信息化生活的匹配使得空间客 括对象在人们心理上形成的深层联系。因此, 考虑被电子装置装备起来的虚拟身体,这些

体有了与以往不同的内涵与特质,传统意义 对于城市空间的审美认知需要建立更为综合 身体一部分固定在身边的环境中,但同时却

上的时间与空间的切割以及功能与形式的二 与多元的认知模式来理解。 可以远程感知和行动p155。

元判断都将被打破,城市空间成为了相互交 自现代主义以来,人们就对现代城市中 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群体性的

织的全新体验的新场所。可以认为,一种以 的大尺度、视觉化、公共空间缺乏或片段化 共时接受”成为可能,各种网络平台媒体创

时空虚实相生为导向,异质、偶然和多元地 等问题进行了反思,认为城市的空间审美要 造出了新的平行世界,认知审美更为开放并

去解读空间的方式开始出现。客体与主体之 和更多要素联系起来,从人的全方位需要出 强调共享,而这些全新的信息媒介也成为主

间的互动、受众在空间中的感受与体验将变 发去考察城市环境的审美价值,以此才能更 体多维感知的另一重要维度。与现代主义初

得越来越重要。传统单一的模式被更多元与 好地深入理解和塑造空间之美。在信息化影 期有人提出服务于少数人或精英的审美乌托

更多维度的空间层次所取代,借助于全新的 响之下,多维度、多感知方式的全面体验在 邦不同,借助于最新的信息技术。当代的空

科技手段,一些城市空间容纳了全新的景象 空间审美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就摆脱了 间认知审美开始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文化传

和行为。 以往抽象、静态的审美感受。多维度的感知 播方式。这种传播可能开始于少数人,却又

需要注意的是,注重虚拟强调虚实相生, 不只是形式的审美,而是融合了审美、使 分享于大众,并借助于各种信息媒体自下而

并不意味着忽略空间实体的价值意义。信息 用、互动、体验等多维度可能性。不仅如 上地形成了有关空间审美文化传播与评价的

化对应与服务的还是人,是关于人的使用与 此,正如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大众模式。

体验。因此,信息化导致的认知审美方式其 Benjamin)所说的传统艺术品有距离的观照 而在信息时代时空的急剧变化背景下,

实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更加强化空间场所品质 模式在逐渐消解,机械复制技术把个人品味 以人的实际感受出发来进行评价显得尤为重

建设的重要性,要能更加关注人的实际体验, 转化为集体或公共的大众互动,即一种“群 要。就像现代主义之后人们对于早期以视觉

将空间的物理环境、行为和意义加以整合。 体性的共时接受”模式”“。技术进步会引 艺术为目标的建筑城市观进行反思一样,为

2_2主体:以人为中心的多维感知 起创作者、作品与受众之间的关系的转变, 应对新的时代需求,城市空间发展需要能关

城市空间中对象具有多样复合的特点, 同时也必将会带来新的审美方式与体验。 注到人的多维度感知,并围绕多维感知来进

为人们用“全面的方式”即“视觉、听觉、 首先,主体直接感受在变得越来越重要, 行新一轮对于空间尺度与学科边界的整合。

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感觉、愿望、活动、爱, 有关身心的愉悦体验成为新的判断标准。主 2.3机制:信息化下的共享、涌现与交互


总之,他的个体的一切器官””圳来感知提 体将通过自己的全方位感知沉浸在空间中,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播以及接受方

供了可能。伴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升,在虚 将自己的体验与对象直接对话。在功能与形 式的改变,快捷、全面的媒介使得空间审美

实相生的新异托邦空间意象之下,人们与空 式1j9--元判断消解之下,当代的城市空间已 文化的大范围传播变得不费吹灰之力,这也

间客体的关系也更加丰富,对于空间的审美 不再以功能、形式的简单融合为判断标准, 使得当代的建筑与城市设计实现了向大众的

认知方式也更加多维。 而更多强调主体的人与客体的对象间的积极 开放与共享。这些新媒介技术也将空间审美

在美学研究中,《西方美学通史》在论 互动。城市空间作为人与世界联系的一个重 从传统的现场静观模式中解放出来,这不仅

述西方美学发展的历程中将美学的演变发展 要接口,成为了人们体验世界与生活情境的 是空间距离与速度上的突破,当代大众对于

分为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两条主线2’‘161, 载体及对象。 空间的审美趣味、欣赏态度都因传播方式的

伽l建筑学报2021\05 l解喜黧sig。
万方数据
变革而发生变化。实际上空间客体的新异托 在共享、涌现、交互的机制作用下,未

邦化已经对人们习以为常的观看和感知方式 来的城市空间意象与审美将异质而多元,物

产生了极大;中击,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各 质、意识、文化、技术等维度杂糅其中。这

种媒体成为人们感受外在世界的主要方式, 一新的将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美学观是多元

为人们普遍地参与、进行共享以及多维度的 与模糊的,必将引发人们对直觉现象的重视、

认知审美提供了可能。 创作手段的多元以及对“话语”形式的不断

信息的广泛传播与共享显然是对既有建 突破,而在此过程中更多维度的命题包括时

筑与城市文化的一个;中击,更多关于审美可 间、空间、生活与想象等都将被重新阐释。

能性的多元探索得以涌现。与传统标志性或 不管如何。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为人们

大型建设项目相对应,近年来越来越多具有 认知与感受空间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在打破

审美价值的微观场所不断出现。这些场所富 原有人们的时空与地域观念同时也在传播甚
有特色、尺度小巧,同时与人的生活联系紧 至重塑着新时期的城市空间文化。当代以互

密,而伴随着新技术传播速度的加快,这些 联网为代表的各种新媒介成为一种无可比拟

涌现出来的小微场所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 的大众传播方式,可能引导着设计的创作、

关注。这种信息时代特有的涌现机制从传播 鉴赏与评价的方式。新的技术与平台不仅是

■一 维度反向为设计师提出了要求,即如何去创 链接人与当代空间设计的一种载体,更成为

造真正有人文价值能打动人并能引起广泛关 了一种衡量当前建筑与城市文化的标尺,激

注的新场所,又如何借助于直接与多元的创 发与引导着设计者去进行新的探索。
产三。。。。。。
”ni 0i w…i1.㈧ 作、表达与实践方式回应人们的品质化需求。


另外,在时空虚实相生以及以人为中心 3基于社交媒体的城市空间审美调查

■一 的趋势影响之下.当代空间再次关注到了人

工环境与自然、社会、技术等相关要素的连
社交媒体在当前的信息时代已成为大众

叙事与情绪表达的重要媒介,作为大众生活

续与互动,这种新的整体性充分体现出了人 的空间载体,城市空间的相关描述与评价也

与人、人与空间以及与技术的交互特征。艺 广泛存在于社交媒体表达之中。相关信息一
●赢。。…。。一一……。。.
■R目m.R%■&M^■口№‰口¥^¨#■●¥*№,■.,m grX
术和生活、设计与日常空间的边界在逐渐消 方面反映了大众在城市空间中的情绪,体验
■{&^q.q■■.■’∞"j日■nHI.■■nH■U&t口■,*.∞}

失,而审美以及设计过程也体现出了一定的 乃至审美认知,一方面也经由受众的阅读以

多维“复杂性”,体现出了多领域.多角度 及社交媒体各类机制(如转发、点赞、推荐)

交互杂糅的特点。而这种机制模式又与人联 的传播,在城市物理空间基础之上形成由海

4微博中的城市体验与审美认知评价以及相关词汇在不同道路 系在了一起.围绕着人的多维感知来进行对 量大众表达所勾勒的另一重城市空间。社交


站点的出现频次(圆点越大表明相应地铁站点微博数量越多
道路越粗表明相应道路微博数量越多) 于空间的认知与审美。 媒体世界的城市空间描述与评价同时影响着

关键词好看、美丽、漂亮.美景 关键词好看美丽漂亮美景

春夏

5包含各种体验描述关键词的微博在不同季节、不同道路的出现频次

万方数据
大众在真实世界中的城市空间体验与审美认 在城市空间客体层面,除了人们所熟知的区 17世纪两个对立的哲学流派与思潮,即英国
经验派与大陆理性派。《西方美学通史》借用
知,后者在信息时代不再仅仅来自个体当时 域外.一些城市中本不为人关注的新区域成 这两个术语来描述西方美学史上从古希腊至
19世纪以来的两种不同的理论倾向,一种偏
当地的体验,而是可能融合了社交媒体信息 为了人们给予积极评价的对象,同时由于信
重于逻辑、理性的演绎,另一种则相对重视感
所传递的城市空间意象,形成虚实相生的体 息技术的作用得以展现并为人所知。在主体 性经验的作用。

验感受。 感知层面,新信息媒介既鼓励并实现了每个 参考文献

针对这一当代城市审美现象,笔者团队 个体通过自身的实际体验感受来对城市空间 【1]FOUCAULT Michel.Texts/Contexts of Other


Spaces[J]Diacritics.16(1,Spring):22-7.
针对新浪微博这一我国主要社交媒体之一进 进行评价,同时也形成了审美意象群体性的 【2]米歇尔’福柯不同空间的正文与上下文[M]II
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
行了初步探索,试图展现海量微博中所蕴含 共时接受平台。另外这些信息也会影响社会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8—28.
的北京城市空间意象。研究以2019年9月 大众的城市空间体验与审美认知,为共享、 【3】曼纽尔卡斯泰尔信息化城市[M]崔保国.
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35.
-2020年9月期间200多亿条微博推文为 涌现与交互提供了可能。
【4】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
数据基础,以北京六环内2600余条道路与 王志弘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506.
260余个地铁站点(代表城市片区)为分析 4结语 【5】BATTY M。MARSHALL StePhen The

Origins of Complexity Theory in Cities and


对象,在全部微博中搜索同时出现道路或地 2013年底尼葛洛庞蒂在哈佛大学设计
Planning[M]//PORTUGALI J,Complexity
铁站点名称以及城市空间体验、审美认知相 研究生院(GSD)发表演讲,介绍了MIT媒 Theories of Cities Have Come of Age Berlin:

Springer,201 2:21—45.
关词汇的微博内容,并对与各个道路、站点 体实验室的发展历程以及他近年来在全球推
[6】BATTY M.The Size,Scale,and Shape of
同时出现的体验认知词汇以及各个词汇在城 广普及低造价电脑的工作。在被问及未来建 Cities[J].Science,2008,319(5864):769—771.
[7】BATTY M.The New Science of Cities『M1
市不同地点出现的频次进行分析。其中,城 筑与城市将如何发展的问题时,提出“数字 Cambridge:The MIT Press.2013.
[8】BATTY M.Inventing Futu Cities[M].
市空间体验、审美认知相关词汇来自预先的 化生存”的尼葛洛庞蒂却谦虚地说他现在并 re

Cambridge:The MIT Press.201 8.


人工微博检索与阅读,包括“快乐…‘放松…‘烦 不预测未来。正如他自己曾经说过的预测未 【9】威廉’米切尔.比特城市:未来生活志【M】.余小
丹.陈毅平,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
躁”等主观情绪表达,以及“美丽…‘和谐…‘大 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不管未来
【1 0】尼古拉。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胡泳,
气”“枯燥”等对城市空间的综合评价,也 信息技术如何发展,建筑与城市设计工作者 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11】0UERCIA D.O‘HARE N K。CRAMER H.
包括“简洁”“明亮”“狭窄”等更为具体的 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点滴创新工作构筑未来的 Aesthetic capital:What makes London look

城市空间评价,从全部200亿条微博中共计 城市空间美学。另外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 beautiful,quiet,and happy?[C]//CSCW’14


Proceedings of the 1 7th ACM Conference
识别相关微博约105万条(图4、5)。 术进步为人们的交互以及空间的创新提供了 on 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Social Computing,New York:ACM.2014:
根据与城市空间体验、审美相关的105 可能性,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创作方式 945—955.

万条微博在北京六环内的空间分布,研究形 与最终的表现形式,但更为关键的是寻找到 【12】DOERSCH C,S『NGH S,GUPTA A,et al


What makes Paris look like Paris?[J].ACM
成了微博信息中的北京城市空间意象,所得 技术与空间设计背后的人的价值。城市空间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2012,31(4).
门3】EISENMAN P.”Visons”U nfoldinq:
出的结果既在某些方面重复着物理世界的北 承载了不同人的情感需求,新的技术使用也
Architectu re in the Aae of EIect ronic
京城市空间格局特征(如环路结构.东西轴 要建立在物质与精神统--89基础上.要能体 Media[J].Domus.1 993.734:1 7—25.
【1 4]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文化转向[M】.胡亚敏.等,
线),同时也呈现出大量陌生、独特的格局, 现出技术使用背后的人的价值。只有这样,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651.
与一般认知中由主干路构成的城市空间格局 才能创造一个将最新科学技术与人的审美相 【1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
具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一方面通过信息世 统一的城市空间。四 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4.
[1 6】范明生西方美学通史第1卷古希腊罗马美
界的内容积累反映了大众对现实城市空间的
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11—58
体验强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大众在信息世 [1 7】瓦尔特‘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
人[M].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界所获取的城市体验。
2005:125—162

虽然微博用户的群体特征导致微博信息
图片来源
可能存在人群代表性的偏差,但可以认为, 图1左:参考文献[7]
研究所展示的景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代 图1右:参考文献【8]
注释 图2:William J.Mitchell E—topia[M].Cambridge
大众生活体验与认知中的北京城市空间意 1)法文原出自福柯的演讲“Des Espace Autres” The MIT Press.1999

(1967年)。后刊于1984年的法国期刊 图3:Nicholas Neg roponte.Being Digital[M】


象,这种真实虚拟相结合的意象阐释方式本
Architecture/MouvemengContinuit@上。 New York:ALFRED A KNOPF,1995

身也带有了信息时代的城市空间美学特色。 2)在哲学史上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一般用来指 其余图片由作者团队绘制

108 I建筑学报2021 1 05
i城Ur市ba设n D计esig。
万方数据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