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2011年第1期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季刊) No.1.201l

JOURNAL OF GUIYANG UNIVERSI’IY


(总第21期) Social Science(Quarterly) (General No.21)

“诗圣刀是如何炼成的
——从丹纳“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说看杜甫诗歌的成就

李 岚

(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摘要:杜甫以其崇高人格魅力享有“诗圣”荚称,其作品更是因为具有史实价值而被称为“诗史”。本文将
运用丹纳文艺理论中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来探讨杜甫其人其作何以得到后世如此之高的评价这个
问题。
关键词:丹纳;三因素;杜甫;诗歌成就
中图分类号:1207.22=422 文献标识码i A 文章编号:1673—6133(2011)01-0072—04

How‘‘the Poem Saint’’Make


—呻inions Oil Du Fu’s Poetry Achievement in terms of

How“the Poem Saint”Make

LI Lan

(College of Chinese Langt嘲e and Literature,Gtlan商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Nanning,Q嘶530001,China)


Abstract:Du Fu,whose works are called“the poetry of historical significance”,is known拍“the Poem Saint”because

0f his lofty personality charm.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how Du Fu and his works to be thought Ili|曲of by later
terms of the famous three factor8“ethnic
generation in group,environment,and times”of Taine’8 theory of literature.

Key words:Taine;three factors;Du Fu;poetry achievement

盛唐时期有两位诗人的作品被公认地看作是盛唐诗歌的两座高峰,他们就是总被后人相提并论的李
白和杜甫。盛唐时期,李白的名气显然要大过杜甫;到了中晚唐,李白仍然有着极高的声誉,可是杜甫渐渐
被发现,名气呈抬头上升趋势;人宋以后,杜甫极受宋人的喜爱,其地位之高,远远超过李白,这可从两宋有
“千家注杜”,而为李白作注的注家却屈指可数这一历史现象中看出。那么,为何宋人这么喜爱杜甫?我
想这主要是因为杜甫作品中所透露出来的浓浓的忧国忧民情怀与其骨子里所散发出的仁民爱物的人格精
神更符合宋人的审美口味吧。而杜甫其人也被后人称为“诗圣”,其作品被称为“诗史”。
社会学代表人物之一,法国艺术史家兼文艺批评家丹纳(1828——1893),提出文学艺术的产生与发
展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这在他的《英国文学史>,特别是在其著作《艺术哲学》中有详细的阐
发。
在他看来,种族是“内部主源”,环境是“外部压力”,时代为“后天动量”,这三种力量拧成一股绳促使
精神文化的发展变化。“我们在考察那些作为内部主源、外部压力和后天动量的‘种族’、‘环境’和‘时

收祷日期:2010—12—20

作者简介:李岚(1982一),女,汉族。广西河池人。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2009级古代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一72—

万方数据
3‘嗍・孔1)
代’时,我们不仅彻底研究了实际原因的全部,也彻底研究了可能的动因的全部。【1

先来看作为“内部主源”的“种族”因素。他认为种族因素决定着文学艺术的风格和面貌。
他在《艺术哲学》中这样阐释“种族”:“首先,我们要对种族有个正确的认识,第一步先考察他的乡土。
一个民族永远留着它乡土的痕迹,而他定居的时候越愚昧越幼稚,身上的乡土痕迹越深刻。”【2】(啪’接着举
希腊人的民族特性为例子。他说,希腊人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家,是由他们性格中的三个特征
造就的:即感觉精细、力求形象明白具体、对现实生活的爱好与重视o[23(唧’而这三种性格的形成又是与希
腊人居住的地理位置(靠海,贫瘠狭小的岛屿国家)和温度气候(温暖少雨,阳光明亮)等因素是分不开的。
由此可见,丹纳所讲的“种族”概念不等同于我们今天讲的“种族”概念,今天我们讲的“种族”相当于
“人种”,是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即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而丹纳所讲的“种
族”概念则是等同于“民族”,主要指内心性格相似或接近的人群,他们主要是在心理形态(精神面貌)上相
似,这种相似的心理形态就是“种族”的特性。
对丹纳的“种族”概念,曾有学者为他做出过明确的定义:所谓“种族”,是指一个民族在生理学和遗传
学意义上所固有的性格、气质、观念、智力等方面的文化倾向。在丹纳看来,这种文化倾向是一个民族的先
天本性和作为古老的原始特性,极少受环境的迁徙与时代沿革的影响而变化。H“九蚴
由上可知,丹纳观点中的“种族”也就是指“民族”,“种族”特性的形成与某一人群所处的先天地理环
境因素有关,同时“种族”的特性具有稳定性,并不随后天环境迁徙和时代变迁而发生改变。
接下来以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为例,让我们来看种族因素是如何决定着文学艺术的风格和面貌的。
首先,地理环境上,中国是三面环山,一面临海,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在相
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中华民族传统的心理定势养成了:以华夏为天下的中心,视环绕华夏的邻邦为蛮夷
戎狄。【4】(吲在这种心理定势下,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以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为人生使命,以
忠君报国为人生信条,积极入世,不断完善自我,以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因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通常是每个有担待的中华士人的最高人生精神追求。其次,稳定性上,这
种“内”“外”兼修的人生追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直贯穿于中华民族的思想灵魂,几千年
来从未曾中断过,而在这种对人生价值不断追求的过程中使得中华士人形成了忠君报国、关心社稷民生的
优良民族精神品格。此种精神品格在各朝各代忠匠义士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如他们先后吼出的“匈
奴未灭,何以家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兴
亡,匹夫有责”等豪言壮语。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杜甫身上自然也流淌着忠君报国、关怀民生这一优良民族精神品格,因此作
品中关注着国家兴衰存亡的诗歌比比皆是。
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杜甫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于此时写下忧国思家的《春
望》酬嘲):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男0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
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流浪到成都时盖了一所茅屋,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茅屋建造
得并不坚固,某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吹雨淋中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此
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这首关怀黎民百姓的不朽诗篇: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前突兀见此屋,吾
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 J(阿")
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平息时,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的杜甫,听到这一胜利消息不禁欣喜若狂,
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轻快活泼的七律名作: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
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5】【嗍’)
一73—

万方数据
诸如此类的诗作还很多,在此仅举几首做代表。
按丹纳的观点“种族因素决定着文学艺术的风格和面貌”,且“种族”即“民族”一说,继承着中华民族
优良精神品格的杜甫在创作作品时,无一不惦念着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赤血忠心在诗中随处可见,因而说
杜诗忧国忧民、思想博大、感情深厚就不足为奇了。清卢氏有言:“《赴奉先》及《北征》肝肠如火,涕泪横
流,读此而不感动者,其人必不忠。”‘5 3‘聊’可以说是对杜诗爱国情怀的高度肯定。

再看“三因素”之一“环境”。所谓“环境”,是指一定种族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即地理环境、气
候条件和社会的政治、战争、宗教、风俗等情况,它是一种“外部压力”,在塑造和陶铸种族或人类集体的智
J(n州
力状态方面起重要作用。【3
杜甫,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西南)人,生于河南巩县,是晋朝名将杜预之后,祖父杜审言,初唐著名
诗人。对于杜甫的思想形成,他在《进雕赋表》H“踢倒中自述:“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
矣。”说明奉儒守素的家庭文化传统对他忠君恋阙、关怀民生的思想产生着巨大影响。在《自京赴奉先县
咏怀五百字》u J(删’中杜甫就明确表示过他这种忠君不二的心理:“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而这种心
理与他自幼接受的奉儒守素家庭教育有关。
这里的家庭教育正是丹纳“三因素”之“环境”说中的社会环境,即培养杜甫成长的人文氛围。自然环
境对作家的心理、性格当然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尤其是对于同一个地区的作家来说,那是
微弱的,可以忽略不计,社会环境因素才是决定一个作家思想人格变化的主导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塑造和陶铸了杜甫的思想和性格。自幼接受的奉儒守素的家庭教育要求他积极入世、
关怀苍生、忠君报国。因此,哪怕是在房瑁罢相,他上书求情,因而触怒肃宗而被肃宗疏远,放他回家探亲
时,杜甫丝毫没有怨言,回家途中一如既往地关心着国家大事、民生疾苦,且看《北征>【5】(聊):“挥涕恋行
在,道途犹恍惚。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至尊尚蒙尘,几日休练卒?……其王愿助顺,其俗善驰突。”
“不闻夏殷衰,……宣光果明哲。”杜甫无论在人生多么失意的情况下,他总是那么忠心耿耿、心念国家、关
怀民生,毫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这恰好体现了一个于民族危难前先大家而后小家的正直的士大夫光明磊
落形象。
也正是因着这可贵的忧国忧民之心,杜甫才会得到历代世人所敬仰,他的人格精神也因此深深感染着
后世的仁人志士。北宋爱国将领李纲在《重校正杜子美集序》中说杜诗:“平时读之,未见其工,迨亲更兵
火丧乱之后,诵其诗如出乎其时,梨然有当于人心,然后知其语之妙也。”南宋爱国将领文天祥兵败被俘,
在其《集杜诗》序中说:“凡我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怕儿哪’
作为“外部压力”的社会环境因素塑造了杜甫积极人世的性格,造就了他忠君恋阙、仁民爱物的思想,
而这正与两宋人的思想情怀、审美趣味不谋而合,因而杜甫深受两宋人喜欢,这也就不奇怪两宋会有“千
家注杜”的现象了。两宋时期国势日衰,面临着空前民族灾难,许多有抱负的仁人志士都投身于卫国战争
中,现实生活中的血火兵戈、满目苍夷、国家安危引起他们和杜甫诗中忧国忧民情感的强烈共鸣。相比之
下,李白虽然才华卓荦,才气超然,但其关注国计民生甚少,而一个诗人的人格魅力并不仅仅在于艺术形式
上,思想内容同样重要。因而李白在思想成就的高度上自然不能与杜甫相比,注家自然也就少。
当然,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社会环境因素是战争。杜甫亲身经历安史之乱,亲眼见证了唐朝由盛转
衰,生命的中晚期都在战火纷飞中度过,作为一个有良心的儒家仁者,杜甫不可避免地要多描写他所见所
感的战争,描写现实对于他责无旁贷。而李白生命的大部分时期生活在盛唐,天下太平,国家昌盛,他唯一
担忧的是自己功名利禄,其实,当时,谁不是呢?可以说,战争环境造就了一代“诗圣”杜甫,奠定了他作品
“诗史”的价值。

决定文学产生与发展的第三个因素——“时代”。所谓“时代”,丹纳没有明确定义。但是从其具体的
论述中我们得知,这是一个抽象的“时代”概念。因为在丹纳看来,种族是文艺的“内部主源”,环境是文艺
一74—

万方数据
的“外部压力”,而“时代”呢?则是指“内部主源”在“外部压力”下发生的“倾问”。
当然,丹纳也讲“时代精神”,即包括政治事件,宗教信仰、民族性格、世俗风气在内的“时代精神”。但
是,它已包含在“环境”这一概念中了。作为“时代”概念本身,仅仅是丹纳在时间上划定“环境”(主要是
人类环境)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已,仅仅是在抽象的意义上标明客观事物发展的先后继承关系。因此,它并
不是一个具有实在内容的独立范畴,只有同“环境”联系在一起才具有自身的意义。【3】(n剐
根据丹纳的理论:在“内”“外”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倾间”所发生的作用会“使得整个效果也不相
同”,这里可以有两种解释。
一种解释是环境相同的情况下,感情抒发可以相同,但艺术表达方式可以不同。如同样是在国家内外
交困的环境下,同样是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抒发上也同样是忧愤深广,但屈原和杜甫在艺术表现手法上
却有着本质的不同。屈原的贵族出生血统,接触民间机会少,写到百姓触及民间实际生活的地方极少而抽
象,故其代表作品《离骚》中表达自己的忠君爱国思想多用比兴象征手法,如喜用香草美人意向,“故善鸟、
香草、以配忠贞,……灵修、美人,以譬于君。”(汉・王逸《离骚序》)浪漫色彩较浓。然而杜甫出生于小官
僚家庭,求官多不成,加之亲历战乱,一生大多在困顿漂泊中度过,接触底层百姓机会较多,心灵受到的震
动最真切深刻,因而其作品充满浓浓的民间泥土味,其用语极其简易淳朴:“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述怀》【5】(蹦8’)“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
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羌村三首》其三【5】【嗍一拼’)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忧国忧民,来自于草根阶层,是
现实主义的。
另一种解释是在不同时期同一个作者的作品风格也就不一样。
杜甫青少年时期,他的诗作就有裘马轻狂的气息;当他中青年时期(30岁左右),他满怀立登要路、致
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会写下豪言壮志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口】(引);而当他困守长安、陷落
贼中、放逐回家、陇蜀道上、夔州以后的诗,风格往往表现为沉郁顿挫,如“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
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入门闻号眺,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感情时而激动似要喷发,但时而又低沉平缓下
去。而当他在成都草堂生活比较安定之时,他就会写一些比较安静闲适的诗,像《江村》"J(丹删中的“自来
自去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那般萧散自然。
正是把以上三个因素放到杜甫的作品里加以考虑,生长于具有优秀民族精神品格的国度里,为能创造
出优秀篇章预先埋下种子——“内部主源”(种族);而家庭教育、战争背景等又为杜甫具有伟大的人格思
想进行了塑造和陶铸,从而为写出流传千古的“诗史”作品营造必要的氛围——“外部压力”(环境)。最
后,在内外两个因素的基础上,特殊的历史时期——“后天动量”(时代)与它们俩一起合力“拧成一股绳
促使精神文化的发展变化”,于是也就诞生了杜甫那意义非凡、影响深远的“诗史”作品,也从而有了一个
为后人所无比尊崇敬仰的人,人们把他叫做“诗圣”。

参考文献:
[1]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2](法)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3]赵宪章.文艺学方法通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4]顾伟列.中国文化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清)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r79.
[6]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王铁

一75—

万方数据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