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1

第1期   No.1

· 72 · 2022 年 2 月 当代外语研究 Feb.2022

知识翻译学的译者个体知识与求知模态
庞秀成
(东北师范大学,长春,
130024)

摘要:文化转向强化 了 译 者 主 体 性,也 出 现 了 主 体 性 滥 用 的 倾 向。 知 识 翻
译学在知识论的观照下将 翻 译 主 体 性 规 约 到 科 学 性、客 观 性 和 实 证 性 的 轨 道,
重新审 视 或 反 思 翻 译 的 本 质、对 象、文 本、标 准、过 程、主 客 关 系 等 问 题,同 时 发
现并开启新的论域。 知 识 翻 译 学 认 为 翻 译 以 求 知/求 真 作 为 出 发 点,本 着 求 知
精神/态度研究、分析文本,获得实然之真、或然之真和应然之真,即遵循实然 -或
然 -应然的求知/求真进阶。
关键词:知识翻译学;实然 -或然 -应然;个体知识;可能世界;事件
[中图分类号]H315.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921-(
2022)
01-0072-11
[do
i 编码]10. /
3969j.i
ssn.
1674-8921.
2022.
01.
005

1.引言
翻译的文化转向释 放 了 对 身 份、性 别、种 族、民 族、权 力、语 言、作 者 以 及 各
种意识形态等方 面 问 题 的 思 考 空 间,形 成 了 继 翻 译 的 语 言 学 派 之 后 的 描 写 学
派、功能学派、文化学派、后殖民主义学派、女 性主义学 派、哲学学 派及 兼 顾 地 方
特色的中西比较诗学学派。翻译重心由作者转 向了译 者、由原文 转 向了 译 文 和
读者以及传播差异、由翻译 标 准 和 方 法 转 向 了 翻 译 过 程、由 内 部 研 究 转 向 了 外
部研究,等等。仅有翻译 描 写 学 派、翻 译 认 知 学 派 等 少 数 学 派 还 秉 持 客 观 主 义
的科学精神,但已经将翻译 活 动 置 于 宏 阔 的 社 会 文 化 背 景 之 下 来 考 察,其 基 本
进路仍然是在有限的问题域中客观分析 翻译活 动及 其 语言 表象。总 体上 看,多
数学派更多关注的是翻译 活 动 与 社 会、文 化 之 间 的 互 动 关 系,重 视 的 是 翻 译 的
多元主体在翻译过程和翻译传播的作用,怀疑 理性、张 扬主 体、否 弃 绝对 的 后 现
代思潮涌入了建立不久的 翻 译 学 科,这 些 学 派 似 乎 放 弃 了 确 定 性 信 念 的 坚 守,
走向了相对主义。虽然翻译文化转向开启了前 所未有 的论域,发 现了 被 遮 蔽 的
问题和矛盾关系,也取得了 可 喜 成 就,但 是 总 体 上 失 掉 了 许 多 结 构 主 义 时 代 那
种科学精神,论题往往着眼于主观因素分析。如 果翻译研究 过度 张 扬主 体 行 为
的主观性,压抑或忽视主体 行 为 的 客 观 精 神 和 认 识 能 力,有 可 能 将 译 者 引 向 自
由主义的危险境地。不否 认 翻 译 有 人 文 观 怀、有 意 识 形 态 批 评、有 社 会 权 力 话

作者简介:庞秀成,博士,东北师范大学外语学 院 英 语 系 副 教 授。主 要 研 究 研 究 方 向 为 翻 译
理论研究、中西语言文化比较。电子邮箱: x
iuchengp@163.com
引用信息:庞秀成 .2022.知识翻 译 学 的 译 者 个 体 知 识 与 求 知 模 态 [
J].当 代 外 语 研 究 (
1):
72-82.
知识翻译学的译者个体知识与求知模态 · 73 ·

语分析,但是据此否定作者的存在、否定原文与译文的 同一 性,进而 否定 译 者 对
原文的真理性认识,就等于 中 止 了 翻 译 的 客 观 标 准,甚 至 终 结 了 翻 译 本 身 的 存
在。杨枫(2021a:
2)提出的知识翻译学,从 知识 逻 辑学、知识 伦 理 学 和 知 识 美 学
出发,弘扬科学求真、求知 的 精 神,试 图 扭 转 或 遏 制 主 体 性 的 滥 用,开 启 了 翻 译
的科学研究之路。不同于 结 构 主 义 时 代 借 助 语 言 分 析 方 法 对 主 体 可 能 性 的 决
绝否弃,知识翻译学的“以真求 知”与 “以 善 立 义”相 济 相 容,其 合 法 性 的 发 力 点
不是语言,也不是文化,而 是 自 我 和 他 者 共 同 面 临 的 存 在 论 意 义 上 的 知 识。 我
们的问题是,知识 翻 译 学 何 以 将 知 识 作 为 翻 译 导 向 建 构 翻 译 学 并 引 导 翻 译 实
践?知识论展开了怎样的视野使得翻译可以重 新审视 其学科 本体的 诸多 方 面?
可否举例说明知识翻译学具有理论的 效度 和前景?这 些问题 显得疏 阔,对 于 初
创的研究方向来说,问题簇拥而至,不能一劳永 逸解决 也在所 难免,但 尝试 回 答
这些问题却责无旁贷。

2.知识翻译学的翻译观
1  知识翻译学是“事件翻译学”的反拨
2.
由于 对 主 体 哲 学、诠 释 学、接 受 美 学、文 化 转 向 的 不 当 理 解,研 究 者 看 到 或
试图考察的大多数翻译在 权 力、文 化、主 体 性 和 意 识 形 态 等 干 预 下 有 些 扭 曲 和
变形。这种效果论和行动 论 的 翻 译 观 明 显 地 体 现 在 以 翻 译 目 的 论 和 操 纵 论 为
旨归的功能学派、文化学派和后结构主义的哲学学 派等的翻译理论中。引 入 事
件观可以清楚地描述这种取向的性质和地 位。共时状 态下 的客观世 界、思 想 世
界和语言世界之外,实际上 还 存 在 一 个 “事 件 世 界”。 如 果 说 物 的 世 界 (客 观 世
界)是知识论主体的世界,那么事件世界就是生活(作者)的世界,而且作为对象
或实体的物总是从“物的世界”向“事件 世界”运动。译者 照面 原文时,原 文属 于
物的世界,那么它就是 有 待 认 识 和 研 究 的 对 象 或 实 体,蕴 含 着 可 能 世 界。 原 文
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具体性和一般性的集合,可 以产 出不同 的译文。原 文的 翻 译
行动及其结果则是承载着译者意向性以及 不可预 知效 果的事 件。换 言之,将 原
文作为对象、事实或实体,译 文 是 其 衍 生 品,不 同 的 衍 生 品 含 有 不 同 的 动 机、目
的,表达不同的社会效果、权力关系、意识形态。暂且将 这种 一开始 便 介 入 主 体
干预视角的翻译学称为“事 件 翻 译 学”。 虽 然 这 一 翻 译 导 向 在 学 科 领 域 上 还 不
是如此命名,但在翻译实践 中 文 化 转 向 所 揭 示 和 研 究 的 就 是 这 种 翻 译 学,比 如
操纵学派、目的论、行动论等。这些学派主 张 或鼓 吹的 就是 效果论的翻 译 学,轻
视知识论或存在论的翻 译 学。 据 此,可 以 假 定 一 种 翻 译 本 质 的 信 念:翻 译 是 产
生某种效果的事件。但“事 件”翻 译 破 坏 原 有 概 念 架 构、敞 开 一 个 意 义 视 域,违
背事件主体的目的性,是一 种 为 了 某 种 信 念 而 从 事 的 翻 译,这 种 翻 译 活 动 不 一
定遵循事实逻辑,也不 一 定 遵 循 现 有 知 识 的 因 果 律。 它 面 向 未 来,强 调 传 播 效
果,强调译者主体性干预,强 调 促 动、引 导 和 制 约 接 受 者 的 行 动;它 对 现 有 的 资
料加工、采编、翻译,依据自 己 的 动 机 和 目 的 制 作 文 本,以 期 塑 造 社 会 及 其 成 员
· 74 · 当代外语研究

对事实的认知和对未来的 憧 憬。 知 识 翻 译 学 是 “事 件 翻 译 学”的 反 拨,主 张 “知


识是对世界、社 会 和 人 类 发 展 的 正 确 认 识 与 反 映,是 可 以 证 实 的 信 念 ”(杨 枫
2021b:
2),把译者置于文本的 客 位 立 场 (起 码 在 翻 译 的 逻 辑 起 点 如 此),以 求 知
和求真的科学精神追求 文 本 信 息 的 真 实 性,重 视 概 念 的 因 果 联 系。 在 “知 识 翻
译学”和“事件翻译学”两极 之 间 应 该 存 在 过 渡 和 交 叉,拈 出 两 极 目 的 是 让 我 们
认清翻译实践和研究的趋势和轨迹。
2  知识翻译学视野下的作者、译者与读者
2.
知识翻译学“以真求知”约 束 译 者 主 体 性,作 者 与 译 者 各 司 其 职,而 翻 译 文
化学派曾将作者、译者、读 者 列 为 广 义 主 体。 原 作 无 疑 是 作 者 制 作 出 来 的 知 识
产品,但是原作如果成为一 个 公 众 阅 读 的 知 识 产 品,就 一 定 具 有 普 遍 认 识 集 于
这个个别性产品之上,是个别性和普遍 性 的 合 一;它 就 成 为 一 个 样 型(
type),而
译文为其样式(
token),样 型 可 以 有 不 同 的 样 式,都 有 样 型 的 共 性。 据 此,作 者
与译者在生产知识产品上是相同的,即都是“作者”( maker),其他则 不 同。 译 者
必须以作为实体的原作知识为起点,遏 制其个体 储 备的知识的 创作 冲 动。 由 于
原作以一个由符号编织的实体呈现给译 者的,因此 为缩短 自身 与原 作的知识 距
离,译者首先必须是一个研究者。那么译者以 怎样 的认识 路线 接近 原 作 呢? 为
什么需要将调动、建构和发挥个体知识 规约在 求知的 轨道 上呢?如 果说这 一 认
识过程具有起于语言又超越语言的复杂 性,那么 译者是否 要遵 循科学 和 客 观 的
认识逻辑呢?是否有必要将作为公共事件的某 一作 品 首先作 为事实 来认 识 呢?
如果说对作品现实的认识必须基于知识论 之上 而不 仅仅 是知识 之上(如 文本 知
识和信息知识),那么这 一 论 题 对 于 翻 译 理 论 和 翻 译 实 践 的 意 义 非 同 寻 常。 译
者对于自身认识的重要性将提升到一切 外在于 译者 的认 识对 象之 上,如 对 自 身
认识过程、认识方法、认识心态、认识视角、认 识动 机等 的觉 知,再 如对 原 作 形 成
的记忆、意向、好恶、意念和概念等的反思性评价。
知识翻译学视野下 的 译 者 和 读 者 各 就 其 位。 译 者 主 体 与 文 本 的 距 离 以 客
观求知的态度、方法拉开。不是回到结构主义,而 是借 鉴结 构主义的科 学 精 神。
知识翻译学强调知识的地方性和与境性(杨枫 2021b:
2),并不排斥阐释,只是 起
点上不能让主观无约束地 介 入,而 是 让 文 本 如 其 所 是 地 呈 现、说 明,为 “以 善 立
义”“以美行文”(杨枫 2021a:
2)奠定基础。译者与原作拉开距离,提 升 到高 处俯
视原作表象,全方 位 审 视,所 需 的 知 识 储 备 与 原 作 呈 现 相 当,有 时 甚 至 超 越 原
作。读者可能随心所 欲 理 解 原 文,但 译 者 不 行。 因 此,读 者 作 为 游 客 进 入 文 本
世界,译者作为探险家和科学家进入文 本世界。译者 与读 者一开始就 肩负 着 不
同的任务,译者为广大读 者 负 责,读 者 为 个 人 负 责,因 此,译 者 不 将 原 文 视 为 对
话的假想物或游戏伙伴,而是作为求知 对象加 以研究。在认 识逻 辑 顺序 上 将 原
文当作观察客体,由静态到动态,由客观到 主观,层层 推进。对文 本 性 质、体 裁、
功能、结 构、层 面、元 素 等 体 认、剖 析、厘 定、归 类,试 图 理 解 文 本 所 以 如 是、所 以
至理、所以行世的内在 机 理。 译 者 利 用 的 语 言 和 文 本 知 识 属 于 静 态 知 识,还 要
知识翻译学的译者个体知识与求知模态 · 75 ·

超越文本调动外部知识进入思想史、学术史、文学 史等 动态 理解和解释 文 本,还


要挖掘潜藏于自 身 的 个 体 知 识。 译 者 为 各 种 理 解 的 可 能 性 安 顿、谋 划 文 本 符
号,将原作的方方面面安置在自己的知识 图谱 中,其间 必有 错位、冲突 等 情 况 发
生,但肩负 广 泛 的 道 义 责 任 和 秉 持 优 化 的 审 美 旨 趣 的 译 者 则 选 择 最 可 能 的
解释。
3  知识翻译学重视认识逻辑的力量
2.
知识翻译学以知识逻辑学为起点(杨枫 2021a:
2)重 视逻 辑在 求 知、理解 中
的作用,因此不论翻译理论还是翻译实践 都 会运 用逻辑将 人的主 体性 纳 入求 知
和求真的轨道。既运用辩证逻辑,也运用形 式逻 辑,还 可设 想哲学 逻 辑、语 言 逻
辑和数理逻辑在知识翻 译 学 中 应 有 的 地 位。 运 用 逻 辑 不 意 味 着 刻 板 地 恪 守 推
理,不意味着否认理性的局限性,而是意味着 一 种科学 精神,一种 对 原有 的 概 念
框架进行反思和质疑,意 味 着 克 制 文 化 或 功 利 目 的 等 的 偏 见。 比 如,将 对 “信”
的追求理解为一个求真的首要原则,将 翻译的 本质 转到求 知上。不 管思 想 还 是
艺术情趣,在译者那里都客观化了,都以知识 为 根基,这就 超越了 语言 表 层 接 近
原文实体。这里的逻辑是 原 文 的 语 言、思 想 和 艺 术 情 趣,相 对 于 译 者 是 求 知 对
象。又如,规定性的翻译 观 之 所 以 不 可 取,是 因 为 它 越 过 了 实 然 和 或 然 直 接 进
入了应然(必然),将主观认定的必然性 作为原 则指 导翻译,缺乏 落 地 之 根,是 意
识形态的偏好。翻译的行动 论 择 取 的 是“我 思 -我 忧 -我 行”的 最 后 一 个 环 节,没
有将自我和原文对象化的“我思”作为奠基。翻译 在 根本 上还是 一种 认 识活 动,
一定遵循着某种认识逻辑。再如,我们亲近 翻译的文化、历史 研究 取 向,却 可 能
称羡西方学者运用分析方 法 获 得 的 成 果 (如 翻 译 过 程 的 精 细 描 述、文 本 类 型 和
文体类型分类及 详 尽 阐 释 等)。 其实,从知识论来看,这是概念思维和范 畴 思 维
基础的逻辑优势使然。翻译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着认识逻辑,知识翻译学的一个研
究就是将这种逻辑挖掘出来,但首先要考察一下知识论图谱视野下的可能性。

3.知识翻译学的译者个体知识
“ :
1  知识” 一个挑战知识翻译学的概念
3.
知识 翻 译 学 认 为,翻 译 是 跨 语 言 的 知 识 加 工、重 构 和 再 传 播 的 文 化 行 为 和
社会实践(同上),一 方 面 关 注 翻 译 活 动 中 的 知 识 生 成 逻 辑 和 翻 译 作 为 知 识 探
索、生成和传播的本质;另一方面将“知识”(即 knowi
ng)作 为 行 为 和 方 式 看 待,
重新认识原有问题,并揭示以前没意识到的问题。汉语学 界倾 向于 将“知识”作
为结果对象化,在分析性的汉语中不易借此导致认识论和方法论变革。
知识翻译学可以尝试开 放 性 和 建 设 性 地 认 为 “知 识”在 已 知 和 未 知 的 框 架
下展开四种配列:第一,已知的已知,即译者 知道 自己 已知 晓的 东西;第 二,已 知
的未知,即译者知道自己 有 并 不 了 解 的 东 西;第 三,未 知 的 未 知,即 译 者 不 知 道
对其一无所知的东西;第 四,未 知 的 已 知,即 译 者 不 知 道 自 己 已 然 知 道 的 东 西。
四种配列面临四种挑战:(
1)如 何 运 用 已 知,例 如,译 者 过 渡 使 用 语 法 知 识;(
2)
· 76 · 当代外语研究

如何迎接或规避未知困境,例 如,译 者 所 译 领 域 知 识 欠 缺;(


3)如 何 避 免 自 以 为
是,例如,不加反思的翻译行 为;(
4)如 何 将 无 意 识 知 识 开 发 出 来,例 如,译 者 难
以使用符号表述的知识。以上四种配列突破了 译者一般 的知识 概念,揭示 了 译
者在已知到未知轴线上趋近、运动和成 长的轨 迹。知识论的翻译 观 帮助 我 们 提
出差异性问题,比如,译 论 话 语 研 究 的 本 质 是 什 么? 我 们 会 得 出 译 论 话 语 的 知
识本质,然后提出相关的过 程 性 问 题:如 何 运 用 逻 辑 工 具 或 其 他 知 识 工 具 论 证
已有译论话语的自洽性;如何 证 伪 译 论 话 语 中 的 “非 真”话 语;如 何 建 构 翻 译 知
识模因体系等。 又 如,为 什 么 我 们 需 要 翻 译 共 同 体? 因 为 从 知 识 社 会 学 角 度
看,翻译学科的形成、理论的创建、翻译问题 的解决、翻译理论 共识的 达 成、翻 译
范式的产生等无一不符合知识生产的社会 互动规 律。又如,知识论 角度 追 问 翻
译本质是什么,可以提出翻译是复杂性现象,于 是引出 一系 列质性的 解释:不 能
视翻译行动的非线性为线 性;不 能 视 翻 译 的 开 放 性 为 封 闭 性;不 能 视 翻 译 的 不
可逆性为可逆性;不能视翻译的模糊性为 精确 性等。总之不 能用 简单 性 原 则 处
理复杂性的 翻 译 问 题,翻 译 不 存 在 普 遍 适 用 的 原 则 (如 寻 找 翻 译 单 位 的 理 论
原则)。
2  知识翻译学中个体知识的位置
3.
知识 无 一 不 是 共 同 体 的 成 就,这 是 公 共 知 识 的 社 会 学 原 理,但 是 公 共 知 识
无不依赖个体知识。
3.
2.1  从知识谱系上发掘论域
知识具有结果和行为的双重含义,它还可 以是 一种精 神(态度)。知 识 翻 译
学将知识理解为结果、行为和精神,这不是谱系 分类,但有助 于理 解 知识翻 译 学
中关于知识的内涵。从个 体 出 发 的 类 别 有 闻 知、亲 知 和 亲 识,译 者 的 翻 译 文 本
所涉猎的知识未必亲闻、亲 知,但 必 须 亲 识,就 是 借 助 文 本 符 号 去 体 验 和 体 察。
“亲识”相当于“知识”中的 “识”,即 翻 译 实 践 中 的 操 作 性 知 识,可 按 “命 题 知 识/
亲知知识/操作知识”概念框架定位。亲识知识是 经过体 验 和实践 的 觉 知,融 合
在感觉、知觉以及生理机体之中(如口译员的语言、心理和 生理 感觉 互动产 生 的
知识)。逻辑实证主义按照 概 念 和 理 性 思 维 标 准 严 格 区 别 体 验 与 知 识、直 觉 与
知识,不承认直觉知识(如石里克 2018:
110)。比如,戴维森(
2008:
337)就认为:
“知识是独立于我们的思想或语言的关 于客观 世界 的知识。”后现 代科学哲学 家
不认为所有的知识都独立 于 个 体 之 外,而 是 将 知 识 外 延 扩 大,承 认 存 在 个 体 知
识。如英国科学哲学家波兰尼( Polany
i 1959:
12)提出的“显性知识”和“隐 性 知
识”的区别,认为:“人类具 有 两 种 知 识 系 统,一 种 是 能 用 文 字、地 图 及 数 字 公 式
表达的知识形式;此外,我们还拥有一种不能表述 出来 的知识 形式,如有关 个 体
行为的知识。如果前者为显性知识,那么后 者为 隐性知识。”他声 称所有 的 知 识
不是显性的就是隐性的,“任 何 企 图 通 过 排 除 隐 性 知 识 来 建 立 所 有 知 识 的 过 程
都会弄巧成拙”( Polany
i 2009:20)。 学 者 们 深 化 研 究 了 隐 性 知 识 并 重 新 分 类,
如柯林斯(
Col
lins
 2010:85-86)将隐性知识三分为关系隐 性知识、身体 隐性 知识
知识翻译学的译者个体知识与求知模态 · 77 ·

和集 体 隐 性 知 识。 现 在,隐 性 知 识 理 论 已 经 应 用 到 语 言 学、自 然 科 学、教 育 学、


技术、体 育、医 学 等 众 多 学 科 的 研 究 和 实 践 中。 美 国 科 学 哲 学 家 费 那 班 德

Feye
r 1987:
abend  106,
109)认为,隐性 知 识 蕴 含 在 从 事 特 殊 任 务 的 能 力、肢 体
中;即便是法官也需要 直 观 的 知 识。 由 于 实 证 研 究 被 奉 为 科 学 和 客 观,隐 性 知
识以及直觉被翻译理论界忽略。知识翻译学 不 会限定 知识的 范围,因此 可 以 开
启这一领域的研究。其他二元知识分类也富于 启发性,可 将其汇 成一 个 不 完 全
的并集:已知知识/未知知识 ∪ 公共知识/个体 知识 ∪ 显性 知 识/隐 性 知 识,其 意
义在于展开的翻译理论的 论 域,定 位 和 思 考 以 往 翻 译 理 论 和 实 践 中 弱 化、忽 视
或排斥的认识领域,因为不是所有的翻译知识 都 必须经过 概念 化和实 证 过 程 才
承认为知识。知识翻译学通过知识导向的翻译 觉识遏 制译 者主体性 滥用,但 不
会像结构主义那样将主体 流 于 阙 如,而 是 利 用 公 共 知 识、挖 掘 个 体 知 识 和 隐 性
知识、发 挥 亲 知 知 识 和 实 操 知 识,有 效、科 学 地 发 挥 主 体 性。 此 外,可 以 将 公 共
知识/个体知识改造为个体知识 -他者知识 -公共知识架构,这个 三元 逻 辑架 构意
味着存在还没有成为公 共 知 识 的 他 者 知 识 的 中 间 地 带。 再 如,命 题 知 识 (即 公
/亲知知识/操作知识这个架构对于 翻译 实践和 培训 也具 有 强 大 的 解 释
共知识)
力。总之,从发生学上看,翻译活动起于个体 译者,公共 翻译知识由 无 数 译 者 个
人经验、创建、智慧支撑,是个体与共同体他者互动的结果。
3.
2.2  个体知识与自我知识的互动关系
波兰尼( Po
lany
i 1962/2005:
17)主 张 个 体 知 识 是 支 撑 人 类 知 识 增 长 的 支
点,所有门类的科学都有效说明个体知识 在科学活 动中不可或缺。“个体 知识”
是他倡导并论证的知识社会学 概念,可以 是 认 识 的 结 果(
per
sona
l  edge),
knowl
也可以是认识本身(pe
rsona
l  ng),其 目 的 在 于 通 过 论 证 弥 合 人 类 文 化 中
knowi
造成的事实与价值、科学 与 人 文、理 论 与 实 践、主 观 与 客 观 之 间 的 鸿 沟,证 明 个
人的经验和知识在科学 研 究 中 起 着 基 础 的 作 用。 知 识 翻 译 学 将 被 压 抑 的 隐 性
知识显露出来。探究个体知识不是放纵译者主 观能动性,而是鼓励 译者以 责 任
感反思和整合自己的个人知识。这种知识 可以 是运用 语言 明确化的 个人 理 论,
也可以是不能明晰化而 积 淀 于 心 身 的 个 体 知 识。 翻 译 可 以 将 个 体 反 思 纳 入 一
种知识化程序,在翻译 教 学 和 实 践 中 发 挥 作 用。 就 是 说,个 体 知 识 或 者 通 过 媒
介明晰化为可理解、接受和 传 播 的 知 识,或 者 仅 为 个 体 掌 握 并 存 在 于 个 体 头 脑
中,表现为经验、技能和想法等的知识。提 倡 译者 反思 力培养 的目 的,是 让 译 者
自觉意识自己的隐性知识,尽 可 能 将 其 转 化 为 显 性 知 识,甚 至 将 个 人 理 论 升 华
为普遍性理论。反思力弱 是 因 为 译 者 忽 视 了 一 种 知 识,即 “自 我 知 识”。“自 我
知识”(
sel edge)是可以解释“自己心智状态的知识”(格特勒 2013:
f-knowl 2),也
可以指主体对自己当下的感觉、经验、思想和 命 题态 度 的理论,认 为 主体以 第 一
人称观察自己的心智方 面 具 有 权 威。 译 者 可 以 借 鉴 相 关 技 术 提 高 翻 译 反 思 能
力,将个体知识与自我知 识 结 合,对 自 己 的 能 力、性 格、感 受 或 动 机 的 认 识 或 理
解,能够更有效地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或自我控制。
· 78 · 当代外语研究

3.
2.3  知识的地方性与翻译的世界性
知识翻译学认为:“知识本质上都是以 人 类的 经验、实验和实践 活 动 产 生 的
地方性知识,世界上不存在 一 开 始 就 是 普 遍 性 的 科 学 知 识 史,所 谓 知 识 的 普 遍
性不过是知识的世界性理解、传递、使用 和辩护,因此 决定 了知识的 认 识、评 价、
改变、阐释等建构功能”(杨枫 2021b:
2)。知识翻译学关于知识的地方性与翻译
的世界性的论断解决了两个矛 盾:(
1)文 本 知 识 个 别 性 (地 方 性)与 文 本 知 识 普
遍性之间的矛盾;(
2)译者 认 识 文 本 的 个 别 性 与 社 会 他 者 认 识 文 本 的 共 识 性 之
间的矛盾。第一个矛盾可 以 解 释 为 文 本 虽 然 有 个 别 性,但 从 语 言 到 思 想,作 者
必须借助共通性的符号来编织文本。这是个别 中的 一般,就是黑 格 尔意 义 上 的
“具体的普遍性”,而这个普遍性知识也是译 者 借以 达至特殊 认识的中 介。对 于
第二个矛盾可以解释为译者将文本的一 切作为 可以 达成 共识的 对象 加 以认 识,
但不会抑制自己的独创性认识。译者认识的 个别性分 属两 种:创 造 性的 正 解 和
偏离客观的曲解。创造性的正解必须基于 文本 如其所 是的 探究,这 是一 个 反 思
求证过程。所谓共识,就是 在 文 本 的 个 别 性 中 含 有 的 共 识,或 能 够 被 接 受 为 共
识的知识。个人的创见是 反 思 求 证 的 成 果,是 追 求 同 一 过 程 中 的 自 然 结 果,而
不是译者固执地偏离原文的结果,如汉学家运用范 畴思维 对“君子”“仁”“兼 爱”
等的多样化翻译。 没 有 求 证、反 思 和 批 判 过 程 的 翻 译 都 是 滥 用 个 体 知 识 的 武
断。知识翻译学反对这 种 以 相 对 主 义 为 借 口 的 草 率 作 风。 文 本 中 蕴 含 的 知 识
不是译者亲知,却是亲识,将 文 本 的 方 方 面 面 安 顿 在 自 己 具 有 普 遍 性 的 知 识 图
谱中。 译 者 以 求 知、求 真 的 态 度 把 握、理 解 文 本,不 管 文 本 是 个 体 知 识、地 方 知
识还是普遍知识(公共知识)。尽管认识 有个别性 或 特殊 性,但认 识是 个 历史 进
程,追求共识、追求本真却又不失个体创造性的原则不应动摇。

4.知识翻译学的求知模态:以儒家典籍为例
翻译 是 对 实 然 世 界 事 实 的 认 识,是 对 可 能 世 界 的 推 测,也 是 对 应 然 世 界 的
憧憬。知识翻译学可以借用实然、或然和应 然等 哲学 概念描述 翻译 求知的 逻 辑
路线,即从客观向主观开放,避免在起点处带入 主观臆 断或 允许意识 形态 干 预。
实然知识不能直接转成应然知识,要经历或然 知识,进 入可 能世界,最后进 入 应
然世界。
1  “实然 -或然 -应然”题解
4.
首先引入休谟问题:从“是”能否推 出“应 该”。我们 从 翻译 本 位 移用 改 造 这
个模态架构,论证如下:如果实然t
o be 推不出应然 ough
t t
o be,那么实然t
o be
只能推出它的重言式。如果 A=A 这个推 理为真,那么原文 等于 它 自 身。 假 定
原文等于译文,那么 A=B。 意 味 着 A 与 B 共 属 于 同 一 个 文 本,是 同 一 个 文 本
(元原本)的两个示例,那 么 翻 译 遵 循 对 等 逻 辑,也 就 意 味 着 可 以 实 现 对 等。 同
时 A=B 蕴涵 A≠B,也意味着 A 与 B 存在 差异。如 果 价 值 上 判 断 差 异 是 次 要
的,那么我们看到的是元原本。元原本代表 可能 世界,译文是 可 能世 界 的 示 例。
知识翻译学的译者个体知识与求知模态 · 79 ·

如果差异是重要的,要回答 A 与 B 存在差异的因由。假定同一个文本不止一个
示例,那么就 不 止 一 个 原 文,当 然 不 止 一 个 译 文。 现实中常常将 原文 A 权 作 元
原本,人们为翻译的对等与否争论不休,提出种种应然方案。假定 A 为现实文本
选定或制作的可译文本, B 为可 能文本,那么 A=B[
B1 ∨B2 ∨B3 ……](∨ 为析 取
符,读为“或者”)。这意味着,争论常常不在实然层面,而在可能层面。即在实然
和应然之间存在着或然,这个或然代表着文本的多种可能性,由实然的符号实体
释放出来。译者生成多种有理据的诠释,趋近实然之真,为应然之真诞生奠基。
可能性是在某个可能世界上为真的命 题,而必然性 则是 在每 个 可 能 世 界 为
真的命题。假如实际世界( act
ual wor
ld)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那么实
然就包含在可能之中,构 成 了 一 个 二 元 的 模 态 框 架,即 可 能 性 和 必 然 性。 现 在
我们将实际世界从 可 能 世 界 抽 出,构 成 一 个 三 元 模 态:现 实 性、可 能 性 和 必 然
性。进 一 步,将 实 然 指 谓 现 实 性,将 可 能 性 置 换 为 或 然,将 必 然 性 置 换 为 应 然,
形成实然 -或然 -应然的 认 识 进 阶 和 逻 辑 框 架,且 三 项 各 自 包 含 肯 定 和 否 定,即
是/不是、可能/不可能、应然/不应然。这样置换 的理由 有三点:(
1)实 然 是 求 知
的起点,是可能性和必然性 的 基 础,译 者 与 文 本 保 持 客 观 审 视 的 距 离 意 识;(
2)
或然(pr
obab
ili
tis)一词的概率含义大于可能(
e pos
sib
ili
tis),更符合求知的严谨

性;(
3)知识翻译学的知识论域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
识三大类型,而翻译必然性推理毕竟不是严格 的逻 辑推理,由具有道 义、情 感 和
审美的主体性参与完成。
2  译者的求真模态:实然之真、或然之真与应然之真
4.
所谓实然就是文本 实 在,是 文 本 表 述 内 容 的 原 原 本 本。 简 言 之,就 是 原 本
说了 什 么,怎 么 说 的,用 了 什 么 事 实、意 象、故 事 等。 翻 译 之 真 就 是 看 译 文 与 原
文在这个标准下的符合度,相当于东晋道安提 出的“案本而 传”。用 符合 度 来 衡
量事理之真,主要是指原 本 叙 述 的 事 实 和 现 状,事 实 的 实 际 状 态,是 原 本、版 本
的来龙去脉。文本明示的事实,即文本事实,如 基本的 事实 元素(时 间、地 点、背
景等等)、概念关系、范畴关系、逻辑关系、过程 顺序 等。不是像哲学 家 那 样 追 问
为何说这些、为何这么 说。 即 便 有 这 种 追 问,也 不 在 这 一 阶 段 将 相 关 理 解 带 入
译文。由于儒家典籍是文言文本,历史的追 踪溯 源是 必要 的,但只 局 限 于 训 诂、
文字等方面的求真。因此,翻 译 按 照 原 文 原 有 的 事 态 翻 译 就 是 本 然 的 翻 译,也
是实然的翻译。
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 语 · 学 而》这 个 文 本,在 实 然 层 面 提 出 的 问
题是“孔子实际 说 了 什 么”“孔 子 怎 么 说 的”,同 时 设 法 对 其 中 的 语 言 符 号 的 关
系、界限、层次 做 出 符 合 语 言、语 义 常 规 分 析。 尝 试 拟 定 基 本 关 系 和 事 实,即
“学”的过程中“时”“习”所学的东西,不是愉悦的事吗?译文如:

a)The 
Mas
ter
 sa
id,“
Isi
 tno
  t
 a 
ple
asu
ret
 ol
 ea
rn[
xue]and,when
 it
 is
 time
ly,t


pac
tic
e wha
t you 
have
 le
arned?”(
Chi
n Anp
i 2014:
ng  32)
b)Con
( fuc
ius
 sa
id,“
Isn’
ti
 ta 
  l
pea
sur
e f
orone
   to
 le
arn 
and
 then 
cons
tan
tly
 re
view
· 80 · 当代外语研究

and 
pra
cti
c wha
e  t he 
has
 al
ready
 le
arned?”(王福林 1997:
52)
金安平(Ch
in 
Anpng)和 王 福 林 在 概 念 解 析 方 面 拉 近 古 今 距 离,按 通 行 方

式断句,依据义理 理 解 学”“时”和 “习”的 内 涵,即 知 晓、领 受,及 时、适 时 和 实

践、复习,但仍可觉察个人 感 知 上 的 不 同。“学 而 时 习 之”是 一 “读”,自 然 成 节。
王福林将“习”的 书 本 知 识 获 取 的 心 理 反 应 “复 习”代 入 译 文,做 出 了 随 俗 的 解
释,但已经偏离了孔子本意,因为孔子的“复 习”是“温”,即“温故 而知新”。发 挥
个体知识可察觉,在口气上开门见山,不容思忖 回味,没有 将孔子 先 陈说后 反 问
的悠然之思显示出来,但总体上没有远 离文本 的实 然之真。按照 符号 所 指 意 谓
的事理、义理衡量,判断 上 述 译 文 有 较 高 的 符 合 度。 但 是 翻 译 不 能 局 限 于 文 本
所能呈现的实然之真,还要跃升一个层面。
或然 之 真 需 要 理 清 概 念 的 内 涵 和 概 念 之 间 的 关 系,深 入 义 理 和 思 想 层 面,
进入思想史、概念史和文化史,借助文本之外的知识 分析 文 本,贴 近 思想和 情 态
之真,因此,或然之真是 实 然 之 真 的 拓 展 和 深 化。 文 本 分 析 仍 然 从 义 理 分 析 入
手,文本有相对无限的意义 可 能,多 种 可 能 的 诠 释 导 致 原 文 和 译 文 一 和 多 的 关
系。译者在释文之前不可能只有一个意向文本,译者 也是 在其多 种 意向 之 中 选
出其适切译文的。就儒家典籍而言,一方面 是文 本的 历史 跨度造 成 的多 种 可 能
性,比如“习”的古今差异、“时”的多种意义可能;另一方面是义理上的多重可能
意涵。在崇拜 圣 贤 的 文 化,这 个 “学”是 不 是 或 必 不 必 然 具 有 “研 究 ”的 意 义?
“学”从字的构成上与 孩 子 的 教 育 和 启 蒙 有 何 关 系? 它 是 领 会、效 仿 还 是 求 知、
研究?它与“习”是什么关系?二者透露出古代怎样的教育方式和理念?
先看另外两例译文:

a)The 
Mas
ter
 sa
id,“
Isi
 tno
  t
 pl
eas
ant
 to
 le
arn 
wit
h a
 cons
tan
t pe
rse
ver
anc
e and
app
lic
aton?”(
i Legge
 1971:
137)
b)Con
( fuc
ius
 rema
rked,“
It
 is
 inde
ed 
a l
pea
sur
e t
o a
cqu
ire 
knowl
edge
 and,a
s you
on 
go  acqu
irng,t
i o pu
t i
nto 
pra
cti
ce 
wha
t you 
have
 ac
qui
red.”(辜鸿铭 1996:
348)
Legge将“时”的可能意味“不懈努力”代入译文,将“学”与“习”的 并列 关系
化为方式关系,即“以应用的方式学”体 现知行 合一 的儒家 思想,也 增加 了 新 意。
中国的“学”是 觉 悟、效 仿,对 象 是 人,是 道 德 典 范,并 未 发 展 出 “研 究 ”意 义 的
“学”。儒家传承的 主 要 是 做 人 的 道 理,即 便 有 礼 乐 射 御 之 类,也 是 模 仿 为 主。
辜鸿铭将“学”解释为“获取知识”,具有了 主动探 究的 意 义。探 究的 对 象是 客观
世界,这在古希腊便是美德。“时”的随俗 解 释 是 “及 时”“时 常”,溯 源 解 释 应 为
“适当时候”。辜鸿铭将其理解为“与此同时”。“习”古 代 则 指“学 后 的 练 习”“重
复”“因袭”等,因此孔子 才 调 动 乐 感 认 识 去 冲 淡 熟 练、践 行 的 苦 痛。 须 知,“习”
并不是检验所学的真伪,因而养成了背诵的学 习传 统。这样,借 助概念 史、文 化
史初步的义理分析后,应然之真逐渐显露。
“应然之真”具有人文 性、理 想 性 和 创 造 性,但 是 译 者 在 发 挥 个 人 才 智 和 艺
术能力时必须有实然之真作为基础,脱离事 理和 义理的 情 理宣 泄和 臆说不 具 有
知识翻译学的译者个体知识与求知模态 · 81 ·

文化建设意义。对于孔子 人 格 的 理 解,即 使 站 在 维 护 儒 家 的 立 场 上,一 方 面 依


据考证,另一方面在考证用尽之时,也需要 一个历史 的、务实 的立 场。“应 然”层
面探问:“孔子应当说出什么?”“孔子 应 当 怎 样 说?”“孔 子 必 须 说 出 什 么?”前 者
是主观的合理性判断,后者是客观的合 理性推 断和 行动。翻译 将 儒 家形 上 与 形
下、知与行、天命与 人 命、生 与 义、修 心 与 修 身 等 联 系 起 来 才 能 有 创 造 性 理 解。
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中 的 “学 而 时 习 之”是 事 件,成 为 评 价 的 话 题。 后
边相继的都是这种句式,也体现了孔子 说话口 气上的 温文 舒缓 之态。这种 直 觉
更符合读古书的人。例如:

a)The 
Mas
ter
 sa
id,“
Isi
 tno
  t
 a 
ple
asu
re,hav
ing
 le
arned 
some
thng,t
i o t
ryi
 tou
  t

t due
 in
ter
vas?”(刘殿爵 2008:
l 3)

b)The 
Mas
ter
 sa
id:“Hav
ing 
stud
ied,t
o t
hen 
repe
ated
l app
y  l wha
y  t you 
have

eaned—i
r s t
his 
not
 a 
ple
asu
re?”(
Ame
s & Ro
semon
t 1998:
71)

c)The 
Mas
ter
 sa
id,“To
 le
arn 
some
thi
ng 
and
 time
ly 
pra
cti
cei
 t— i
ti
 sa 
  l
pea
sue,

sn’
i ti
 t?”(谷学 2007:
2)
d)The 
( Mas
ter
 sa
id,“
To 
study 
and
 fr
equen
tly 
pra
cti
ce 
wha
t ha
s be
enl
 ea
rnt,i


hat
 no
t a 
ple
asu
re?”(丘文明等 1997:
153)
基于实然和或然之真,我们思考审美在 语言 节奏 上,不 是一气 呵 成,不 像 气
势磅礴的演说家,而是有个 铺 垫 的 语 步 这 种 气 韵 仪 态,似 乎 更 接 近 理 想 中 的 孔
子人格。Ame s 和 Ros t选择“
emon st
uded”译 “学 ”,并 与 “
i learned”,便 凸 显 了
“研究”的意 义。 但 将 “研 究”代 入 译 文,译 文 “
stud
ied”(研 究 )与 “le
arned”(学
习)缺少应然逻辑,须要合理诠释。“研究”面对 的是 客观 世界 探究真 理,研究 后
应用所学,将所 领 悟 用 于 实 践 生 活。 以 上 译 文 都 有 气 韵 传 真 的 努 力。 原 文 一
顿,译文或一顿两节,或两顿三节,孔子人格 那种 慎思、斯文 气度 几乎 呼 之 欲 出。
这种意味不能通过默读体验到,非得经 过朗读 不可。借助 个体 知识 或隐 性 知 识
体验审美意蕴,趋近“应然之真”。

5.结语
“知识翻译学是翻译知 识 本 体 的 发 现 与 回 归,它 不 寻 求 解 构 传 统 翻 译 学 说
而成为元理论,其他翻译学理论继续以各种各 样的 范式和视 角 安身 立 命”(杨枫
2021a:
2)。它清醒地认识到翻译终究要进入文本 世界 而成 为 事 件,只 是 在 起 点
上与对象保持一种审视距 离,以 便 为 揭 示 文 本 实 体 之 真 奠 定 基 础,同 时 自 始 至
终保持一种科学 和 客 观 的 研 究 精 神。 知 识 翻 译 学 的 知 识 的 地 方 性 理 论 (杨 枫
2021b:
2)决定了知识的理解、转化和转化的 过 程,并从 知识论出 发,用 求知的 行
动和精神将主体性规约在理性的范围内。译者 不断建构 自己 的知识 图谱,借 助
翻译实践,遵循知识生成规律。知识翻译学 旨在帮助 译者转 觉 成识,转 识 成 智,
转智成美。
· 82 · 当代外语研究

参考文献
Ame s,R.T.& H.Ro semon t,Jr.1998.Th e Analec
ts of  Confuciu s:A  Ph ilosophical
Transl
ation [M].New  York:Ba l
lantine Books.
Chin,Annp ing.2014.Th e Analec
ts [M].New  York:Pengu i
n Books.
Feyer ,
abend P.K.1987.Far ewell 
to Reas [
on M . ] London:Ve rso.
Coll
ins,H.2010.Ta cit 
and Explicit Knowl edge [M]. Chi
c ago:The  Univers
ity of Chicago
Press.
Legge,J.1893/1971.Confu cian 
Ana l
e c
ts,t he Great 
Learni ng &t he Do c
trine of the Mean
[M].New  Yor :
k Dove r Publ
icat
ions.
Polanyi,M.1959.Th e Study of Man[M]. Chicago:The  Universi
ty of Chicago Press.
Polany , /
i M.1962 2005.Pe rsonal Knowl edge: Towards  a Po s
t-cri
tical Ph i
losophy [M ].
London:Rou tledge.
Polanyi,M.2009.Th e Tac
it Dimension [M]. Chicago:The  Univer
sity of Chicago Press.
布瑞·格特勒 . 2013. 自我知识( 徐竹译) [ ]
M . 北京: 华夏出版社 .
辜鸿铭 . 1996.辜鸿铭文集(下卷)(黄兴涛等译)[M].海口:海南出版社 .
谷学 .2007.全球论语[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
刘殿爵 . 2008.中英文对照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 .
摩里兹·石里克 . 2018.普通认识论(李步楼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 .
丘文明等 .1997.论语英语今译[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
唐纳德·戴维森 . 2008.真理、意义与方法(戴维森哲学文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 .
王福林 . 1997. 论语祥注及英译[ 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 .
杨枫 .2021a.知识翻译学宣言[ J].当代外语研究( 5):2.
杨枫 .2021b.翻译是文化还是知识?[ J].当代外语研究( 6): 2.
(责任编辑   杨   枫)

Tr
ans
knowl
eto
logy:Tr
ans
lat
or’
s Pe
rsona
l Knowl
edg
e and 
Knowi
ng  l,by
Moda
PANG Xiucheng.
Ab
str
act:The cu
  l
tur
alt
 urn 
has
 st
reng
thened
 the
 sub
jec
tiv
it o
y ft
 he
 tr
ans
lat
or
so much as
 to randomly use i
t in r
esear
ch and pra
c t
ice. To dir
ect
 the
sube
jct
ivi
tyi
 nt
o t
he s
 ci
enti
fic,ob
jec
tive
 and 
pos
iti
ve o
rbit,we need
 to 
cre
ate
 a
new path,namely,t r
ansknowle
toogy (
l or knowl
edge-o
rien
ted transl
ati
on
st
udies ),so
 tha
t a
ll bas
ic i
ssue
s are
 to be re
cons
ideed,pa
r rt
icu
larly wi
th

egard to
 the na
t e,t
ur a t,t
rge t, c
ex rit
era, pr
i oc
ess
 and sub jec
t-ob
jec


ela
tionsh
i ,
p et ,
c.Thus new domain o
f discus
sion wi
ll be opened.Th i

approach re
sets it
s star
ting point
 and ushers the
 transl
ator into a way o f
anal z

y gn th
   etext, wi
th th
   e a
tti
tudeand s i
ri
   p    t o
f s
eeking knowled e
g   wi
th the
aim of ob
taini
ng t
 he tru
th a
 t thre
e l
evel
s ,na mely,isnes
s ,p os
siblenessand
 
ough
tne
ss and
 t ak
ing thet
 hreea
 sa 
  progre
ssive 
moda l
 in
 tr
ansl
ati
on.
Key Wor
ds:t ransknowle
tology;isne
ss-po
ssib
lene
ss-ought
ness modl; p
a ers
ona

ng;pos
knowi sib
le 
wor
lds;even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