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2

建築物在強震時之反應預估模式研究

許茂雄1 姚昭智1 洪李陵2 朱世禹2 林其璋3


1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
2
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3
國立中興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蕭乃祺 林金泉
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

子計畫一:姚昭智 利用強震歷時記錄評估結構損壞指標之研究
子計畫二:洪李陵 建築物基本振動週期應用於損壞評估之研究
子計畫三:朱世禹 建築物即時動態反應模擬器之應用
子計畫四:林其璋 依強震記錄探討建築物及地盤動態特性

1
利用強震歷時記錄評估結構損壞指標之研究

姚昭智 許雅雯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

蕭乃祺 林金泉
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

摘 要

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裝設於全台近50棟建築物上的強震記錄器,可以記
錄建築物在地震作用下的震動歷時資料。此一資料對於許多重要建築物結構震後
安全檢查工作上,可以提供極為有用的評估資料。本研究意圖自某建築物之歷時
記錄的位移資料分析方法上,提出一種新的評估準則,稱為層間位移模態的方法,
藉以快速進行該結構體損壞位置評估。本文除介紹該方法的原理外,並就電腦模
擬效果、實際地震損壞記錄資料之檢驗兩方面加以驗證此法的優異性。

There are approximately 50 buildings in Taiwan are instrumented with strong


motion building array by the CWB to record strong earthquake response time history of
each building. The time history record can be a very useful tool in providing a quick
structural damage evaluation of an important building immediately post earthquake.
This study intends to propose a new evaluation method, call Inter-Story Drift Mode
Shape (IDMS), to quickly assess the damage location in a building by analyzing time
history records in that building. This article will introduce the theory, the computer
simulation, and the actual earthquake damage data analysis to prove the strength of the
IDMS.

2
壹、前 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1
台灣位處歐亞版塊和菲律賓版塊之間,由於版塊運動不斷而造成地震頻繁,
因此許多指標性建築物、高樓、公共設施等等如果因受了劇烈的震動而致建築物
倒塌崩潰,災害往往非常嚴重;此外,近年來都市急速發展,商業、辦公大樓以
及金融中心、科技中心林立,這些建物由於用途特殊且具有一定之重要性,往往
希望能在地震後能減少因結構安全檢查所花費的時間,儘快恢復營運,將震後使
用停擺所造成之損失降至最低。
地震發生之後除了各種地震資料外,更重要是立即能了解建築物損傷與否及
損傷位置。對於一般建築結構而言,承受地震外力的衝擊後,很有可能已改變了
原有的結構系統特性(剛度),但由於結構振動行為的複雜,不易直接由強震資料判
讀出破壞,往往必須花費相當長時間才能完成結構安全檢查。目前國外已經發展
出健康監測的系統1,圖 1-1 所示,在特定重要建築物每一個樓層都裝設量測儀器,
可以在地震後極短的時間(幾分鐘甚至幾秒鐘)將量測數據處理成特殊的破壞指
標和警示訊號,如圖 1-2,立即將破壞資料透過網路傳遞至管理人員以及決策者,
節省結構安全檢測所花費的時間。

圖 1-1 健康監測系統示意圖 圖 1-2 破壞警示訊號圖

在建築結構設計規範中,為了確保樓層剛度不會太小,一般限制建物之層間
位移角必須在 5 1000 以下,防止樓層在地震中產生過大之位移。國外目前進行結
構安全檢測時,目前大都只根據此一準則,設定某一層間位移量作為預測損壞狀
況的警戒值。但有可能當各樓層之層間位移角皆在 5 1000 以下時,結構已經發生
損壞,或當所有樓層都達到某一警戒值以上,以致無法利用量測資料快速檢驗得
知損壞之發生或位於某一特定位置。
本研究即以快速而準確的完成結構安全檢查為出發點,配合中央氣象局裝設

3
之量測儀器及地震速報系統,將收集到之振動訊號轉換成特定指標,作為建築結
構即時損壞檢測的依據,期望能建立一套完整之結構即時損傷檢測流程,一方面
確保震後結構物之安全,另一方面則能快速完成建物之安全檢測,儘速恢復使用
減少損失。

貳、層間位移模態之分析與結果
2-1 研究理論
本文嘗試以結構物之節點位移作為損傷即時診斷的重要信號。由虎克定律可
知: {F } = [k ] ⋅ {u},勁度與位移是存在著反比關係,因此當結構某部分受到損壞,
剛度下降,便會直接反應到節點的位移改變。
以一簡單的平面構架為例,在結構未遭到破壞前經由特徵值分析便可得到位
移振形(Displacement Mode Shape)。其中第一振態的振形比值 {d 1 , d 2 , d 3 },如圖 2-1。
若在第一振態中,將各樓層之層間位移量(Inter-story drift)以 δ i 表示,則各樓之 δ i 比
值亦可視為振形的一種,可稱為層間位移模態 (Inter-story Drift Mode Shape, 以下
簡稱 IDMS): {δ 1 , δ 2 , δ 3 },其中 δ 1 = d 1 , δ 2 = d 2 − d1 , δ 3 = d 3 − d 2 。
假定某樓層在地震中受損,桿件端點進入非線性狀態,進而形成塑性鉸,勁
度便會改變,此時該樓層的層間位移量即會明顯放大,如圖 2-2 中所示,當 2F 破
壞後該層之層間位移 δ 2 即 IDMS 值會明顯增加。因此經由比較未破壞及破壞後的
IDMS 值,便可了解各種破壞所造成 IDMS 之改變特性,反之亦能經由 IDMS 之改
變特性,偵知破壞的情形。

d3
3F 3F

δ3 δ 3′

d2
2F 2F

δ2 δ 2′

d1
1F 1F

δ1 δ 1′

圖 2-1 未破壞構架之位移振形 圖 2-2 2F 破壞構架之位移振形

分析流程
2-2
為了探討上述 IDMS 模式的可行性,本研究先以結構分析軟體 SAP2000 建立
簡單模型進行分析。分析時首先將各組地震加速度歷時紀錄正規化後,輸入

4
SAP2000 模型進行線性動力歷時分析,可輸出結構各樓層相對於基礎之位移,取
出各樓層之最大層間位移並針對某一樓層作正規化處理後,即為該結構之 IDMS
基線值(Baseline)。所建立之模型及其基線值分別如圖 2-3 至圖 2-6 所示,且求出基
線值最大誤差分別為 5.45%與 10%。
求出結構之基線值後,便可計算不同非線性行為下新的 IDMS,以及其對基線
值之靈敏度,分別觀察各個樓層之靈敏度值,當某一樓層之靈敏度值特別高時,
便表示此樓層可能遭受損壞。此外也可以靈敏度作為破壞指標是否明顯的依據,
破壞與未破壞之靈敏度值差距越大,表示該樓層破壞程度越嚴重,且破壞信號的
可信度越高。
075New
5F 2.5 075Few
075Nns
4F 102New
2
5@300c m

102Few
3F 102Fns
IDMS

1.5 102Nns
2F BASELINE
Z 1
1F X
0.5
1 2 3 4 5
Floor
2@600c m

圖 2-3 五層樓平面構架圖 圖 2-4 五層平面構架基線值(Baseline)


C B
075New
2.5
075Few
5@300c m

075Nns
2 102New
5F
102Few
IDMS

4F 1.5 102Fns
102Nns
3F BASELINE
1
2F

1F Z 2@600c m 0.5
X 1 2 3 4 5
Y Floor
2@600c m

圖 2-5 五層樓立體構架圖 圖 2-6 五層立體構架基線值(Baseline)

2-3 分析結果
一、不同破壞樓層及破壞程度之分析
將破壞位置分別定義在某一樓層破壞並分析各種不同破壞程度後,求得各組
破壞類型之新的 IDMS 值,與基線值進行比較。觀察各種破壞組合可以發現:
1.破壞樓層之層間位移有明顯的放大現象,如圖 2-7,符合研究基本理論的假
設且模擬所得靈敏度皆超出基線值誤差甚多,表示所建立之基線值及 IDMS
靈敏度分析具參考價值。

5
2.破壞節點越少,由於對整個樓層勁度的影響有限,不易產生較大之位移變
化。整理各種破壞之靈敏度後推論:以 IDMS 模式作為破壞診斷,平面構
架之樓層勁度損失在 20%以上,立體構架則在 30%以上時較易準確判斷。
二、多樓層破壞之分析
當結構體遭到地震力襲擊,很難控制破壞位置皆集中於同一樓層,必須考慮
當結構多樓層破壞時,破壞指標是否會難以辨別。觀察各種破壞組合可以發現:
1.層間位移除在破壞的樓層確實有放大的現象,且其他樓層所受到之影響皆
小於破壞樓層,因此不容易造成判斷的錯誤。
2.當破壞樓層相連時,破壞信號會較為清楚可辨別。
三、樑破壞之分析
國內多次地震經驗所實際觀察到建築結構的破壞,大多數產生在柱端點而非
樑端,因此本文主要 IDMS 的分析皆將破壞點置於柱端點來模擬;然而由於一般
設計規範中,所希望的設計應是符合強柱弱樑的準則,因此另外就樑端破壞之情
形作簡單模擬分析,以觀察與柱端破壞所反應在 IDMS 改變之異同。觀察各種破
壞組合可以發現:
1.樑端之破壞與柱端反應類似,IDMS 值在破壞樓層也顯著改變,不同之特點
是某一樓層之樑端破壞,其反應會影響上下二個樓層之 IDMS 值。
2.與其他未破壞樓層比較,破壞指標清楚可辨別,顯示以 IDMS 作為診斷樑
破壞之指標亦為可行。
四、以位移振型 (Displacement mode shape) 分析
由結構基本理論知道,位移振型之比值亦可代表結構物受到外力後反應行
為,直接觀察位移振型對於結構損傷改變之靈敏度後發現:
1.以位移振型作為觀察結構破壞之指標,其值在破壞樓層亦有明顯改變的現
象,但只在低樓層部分改變較為明顯,在高樓層位移振型改變之百分比已
大幅降低,無法準確判別損壞。
2.與 IDMS 模式相較,以位移振型診斷破壞之靈敏度明顯較差,如表 2-1 所示,
說明以位移振型作為損傷指標有其困難度,極難準確找出破壞位置,因此
IDMS 仍是較佳之破壞指標。

6
破壞1
6 破壞2
破壞3
5
破壞4

4 BASELINE

IDMS
3
破壞 1:1F柱腳全部
2

破壞 2:2F柱腳全部 1

破壞 3:3F柱腳全部 0
1 2 3 4 5
Floor
破壞 4:4F柱腳全部
圖 2-7 平面構架 1F~4F 柱腳破壞折線圖

表 2-1 位移振型與 IDMS 模式靈敏度之比較表


1F 2F 3F 4F 5F
破壞樓層
柱腳 柱頭 柱腳 柱頭 柱腳 柱頭 柱腳 柱頭 柱腳 柱頭

位移振型 靈敏度(%) 151.8 64.3 31.2 16.3 13.2 9.4 7.0 4.3 2.6 2.3

IDMS 靈敏度(%) 349 96.4 69.3 74.3 67.9 116.9 60.7 119.7 41.3 81.9

參、實例分析
氣象局強震資料
3-1
國內中央氣象局在全省各地重要橋樑、指標性建築物等裝設有強震觀測系
統,以建立結構物振動信號的資料庫,為了觀察不同建築類型其基線值之特性,
本文選擇 4 棟 RC 建築與 3 棟 S 或 SRC 建物進行研究,將 921 地震之前數筆小地
震紀錄之加速度量測資料積分成位移後,計算各建物之 IDMS 基線值與誤差百分
比,並且比較電腦模型與實際建物量測資料之差異。
一、計算結果與分析
各組不同模型與建物計算所得之 IDMS 基線值最大誤差百分比如表 3-1,表中
並列出各棟裝設強震系統建物之基本資料。比較各組誤差值後可歸納出:
1.電腦模型由於簡化了許多建築元素,且只模擬了結構體之柱樑構件,因此
其基線值極為準確,其中模擬真實建物之複雜模型,基線值誤差更低於
4%,顯示以電腦模型來進行真實結構之損傷模擬基準將極為準確。
2.表中 RC 建物基線誤差值皆明顯偏大,達 15%~21%,推測原因為 RC 建物
內之磚造隔間牆對層間位移量造成影響,而造成 IDMS 基線值變動過大;S
或 SRC 建物之基線值則相對準確許多,最大誤差僅有 11%。

7
3.以 IDMS 作為損傷信號之模式,實際應用於建築結構時,必須先克服磚牆、
RC 隔間牆等對層間位移造成之影響,並輸入更多筆小地震紀錄來進行分
析,力求降低基線值的誤差,提高破壞診斷之準確度。
表 3-1 電腦模型與氣象局強震紀錄基線值誤差表
建物 建物 基線值最大 基線值最大
建物概述
類型 代號 誤差(X 向)% 誤差(Y 向)%
地上六層、地下一層。
CHY5 17.09 18.30
立體 RC 樑、柱系統,有部份 RC 牆。
地上十四層、地下二層。
TCU6 15.91 17.65
ㄇ字型純 RC 剛構架。
RC
地面八層、地下一層。
TCUA 21.05 1.18
韌性 RC 剛構架,隔間為半 B 磚牆。
地面五層。
CHY1 10.83 4.51
韌性 RC 立體構架,少量 RC 牆,並無剪力牆。
地上十七層、地下三層。
TCU4 10.50 10.72
地下一樓為轉接層、SRC 結構。
鋼構
地上二十六層、地下三層。
or TAP4 11.31 4.38
SRC 結構。
SRC
地上十二層、地下二層。
TAP2 11.61 8.1
鋼骨。

5F 平面構架 5.45 --

5F 立體構架 10.04 --
(SAP2000 模型)
10F 平面構架 7.15 --

真實建物電腦模型 3.57 --

3-2 大陸鋼筋混凝土模型振動台試驗2
以一七層樓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模型振動台試驗為參考,觀察此不含牆體之
RC 框架結構基線值誤差情形,並以 IDMS 模式分析實驗數據,與破壞紀錄進行比
對驗證。
一、試驗介紹
此試驗為大陸國家地震局於 1995 年之研究案,以一座七層鋼筋混凝土柱支撐
框架結構體系的 1/3 縮尺模型,在振動台上進行模擬地震試驗。模型簡圖如圖 3-1。

8
圖 3-1 震動台試驗之鋼筋混凝土模型簡圖
二、試驗過程和破壞現象
試驗過程分為調試、彈性、初裂和破壞四個階段。台面輸入 El Centro、Parkfield
和寧河三種地震波,壓縮比均為 1:3.3。在初裂階段時,損壞主要發生在三樓的
斜桿上,到最後破壞階段時,除了三樓的損壞最為嚴重外,四樓也有少許的損壞
可以目視得知。
分析時首先以文獻中所紀錄之調試階段及彈性階段共 8 組試驗數據計算建立
基線值,如圖 3-2,而後以基線值作為基準,與初裂階段、破壞階段之 IDMS 值改
變作比較,如圖 3-3。
分析各組 IDMS 值後可歸納出:
1.與前一小節中所計算 RC 建物之誤差值達 15%~21%相比,此模型基線值之
最大誤差為 11.3%,明顯降低,證明單純 RC 框架結構與 S 或 SRC 結構之
基線值誤差接近,皆在可接受範圍內,而一般含牆 RC 建物基線值誤差過
高,乃應受牆體影響之故。
2.由初裂階段、破壞階段之 IDMS 改變與破壞紀錄比對發現極為吻合,於破
壞樓層 IDMS 值有明顯之放大,且隨著破壞程度加重,靈敏度亦增加,確
實可作為檢測破壞之信號。

4.0 隨機 6.0
寧河0.9 寧河0.7
5.0 寧河0.8
寧河0.2
3.0
El Centro0.2 4.0 寧河1.0
寧河1.4
IDMS

IDMS

Parkfield0.2
2.0 3.0
寧河0.4 BASE

El Centro0.4 2.0
1.0
Parkfield0.4 1.0
BASELINE
0.0 0.0
1 2 3 4 5 6 7 1 2 3 4 5 6 7
Floor Floor

圖 3-2 彈性階段基線值折線圖 圖 3-3 初裂與破壞階段破壞折線圖

9
3-3Van Nuys-7 story Hotel
前述震動台模型試驗已初步證明IDMS適用於實際結構之破壞紀錄,此處再以
一真實建物之地震紀錄及破壞做進一步驗證。該建物Van Nuys是一七層樓之RC構
架建物,在 1994 年Northridge地震中遭受到破壞,其中破壞最嚴重處為五樓之外圍
樑3。根據Northridge地震前之小地震紀錄計算出基線值後,與Northridge地震量測
數據計算所得之IDMS值做比較,發現:
1.在破壞最嚴重之五樓,該範圍二個方向之 IDMS 值均明顯改變,如圖 3-4、
圖 3-5,顯示 IDMS 作為破壞指標之可行性。
2.國內目前裝設強震儀的各建築中,大部分如本建物一樣僅於少數樓層裝有
加速度計,量測資料十分有限,將會造成應用上的問題。然而由於某些商
業或是金融建物,震後由於結構安全檢測花費相當長時間而造成恢復營運
使用的延後,往往是極大的損失,因此針對這些特別的建築物,可以在每
一個樓層都裝設量測儀器,以便在最短的時間就能完成準確可靠的結構安
全檢查而儘早恢復建築物之使用。

3.5 3.5
3 3
2.5 2.5
BigBear1992 BigBear1992
2 2
ID M S
ID M S

Landers1992 Landers1992
1.5 1.5
Northridge1995 Northridge1995
1 1
0.5 0.5
0 0
2f-1f 3f-2f 8f-3f 2f-1f 3f-2f 6f-3f 8f-6f
floor floor

圖 3-4 Van Nuys-X 向破壞折線圖 圖 3-5 Van Nuys-Y 向破壞折線圖

肆、結論
本文經過電腦模擬、氣象局量測紀錄、震動台試驗及真實建物地震記錄分析,
證明 IDMS 確實是良好之破壞指標,且證明 IDMS 模式應用於實際結構確實能反
應破壞,只要先利用小地震紀錄建立較為準確之基線值,當結構發生損壞,便可
立即由各層樓 IDMS 之改變判讀出破壞樓層。
建議在實際應用時,可以利用實際的各樓層層間變位角與 IDMS 二種破壞診
斷指標合併檢討,以便快速的完成結構安全之檢測。

10
參考文獻
1. Celebi,M., A. Sanli, M. Sinclair, S. Gallant & D.Radulescu, 2004, “Real-Time

Seismic Monitoring Needs of a Building Owner – and the Solution: A Cooperative

Effort.”, <Earthquake Spectra>, Vol. 20 no.2, pp.333~346

2. 楊玉成、黃浩華、孫景江、陸錫蕾,Mar. 1995,“七層鋼筋混凝土異型柱支撐

框架結構膜型震動台試驗研究”,<地震工程與工程震動>,15 卷 1 期,pp.53~65

3. Huang,M.J., P.K. Malhotra and A.F. Shakal, “Strong-Motion Records from

Buildings Damaged in Earthquakes”, <California Strong Motion Instrumentation

Program>, pp.99~116

11
1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