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二戰時期香港防禦工事研究報告

1. 本研究項目旨在引發對保育重要性及保育方案的關注。這對公眾教育及旅遊有積極
的貢獻。
2. 此研究項目的開展依賴一個具有多學科背景的團隊。團隊成員包含測量師、建築師、
規劃師、歷史學家、學者及研究生。
3. 研究項目的進行展示了建築師、規劃師及測量師在保育項目決策中所發揮的作用:
建築師(項目復修設計), 建築測量師(結構及狀況測量,圖則記錄,項目管理),
設施管理測量師 (後期設施及樓宇管理), 產業測量師(項目估值,發展方案財務分
析),土地測量師(土地及地形測量), 工料測量師(開發成本估算及合約監督),
規劃及發展測量師 (土地評估,發展可行性研究及方案設計), 規劃師(法定規劃圖
則中的遺址保護,發展控制)。
4. 研究團隊樂於:(a) 為保育的發展,提供信息給政府彙編測量地圖及城市規劃圖則;
(b)為有限資金限制下的特定遺址制定可行保育策略。

研究背景簡介
1. 二戰時期,英國和日本在香港築建了種類繁多的軍事設施。遺留至今的,狀況已有
不同程度的惡化。

2. 然而,僅有小部份軍事設施,如沿海固定炮台,受到研究者和歷史學家的關注,更
不用說政府或私人軍事設施保育或復修計劃。政府其實並無編案完整且詳細的軍事設
施圖冊,現有資料多是專業人士發表在研究刊物上的文章,這些研究雖然專業,卻未
能湊合提供一個全面的圖像。

3. 多年來,建築學院的個別成員,利用自身專業知識和經驗,完成了大量有關本地軍
事設施特定論題的研究工作,整合資料,期望爲香港戰時的軍事設施遺跡,提供較完
整的面貌,爲香港史的研究,提供重要的資料考據。

4. 很多國家和地方,都十分重視保護軍事遺跡,認爲是歷史的重要部分。內地有哈爾
濱的戰爭博物館,展示日軍 731 部隊的戰爭罪行;青島的炮台遺址,保存了德國在第
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對抗日本兇猛進攻的戰鬥工事;歐洲、亞洲不少地方,戰爭工事的遺
跡都保存良好;鄰近的澳門在遺跡保護方面亦做出不少工作。唯獨香港作爲英國殖民
地在中國沿海的戰略地位,英國早已部署建設防禦工事,戰爭期間盟軍和日軍在這裏
連場激戰,戰爭遺跡卻一直未受到適當的重視和保護。

研究重點
5. 研究主要循以下幾個方向:
(a) 實地勘察和測量魔鬼山堡壘,歌賦炮台,位於魔鬼山的砵甸乍炮台以及位於鶴咀的
博加拉炮台;
(b) 確定沿醉酒灣防線的所有碉堡以及位於香港島英軍建造的機關槍碉堡,並繪製成圖;
(c) 詳細勘察醉酒灣防線上的關鍵城門堡壘;
(d) 詳細勘察位於黃泥涌峽的戰場;以及
(e) 詳細勘察位於鹿頸沙頭角的日軍防禦盟軍工事。

醉酒灣防線及城門堡壘
6. 醉酒灣防線包括四組機槍據點以及從西面醉酒灣(葵涌)到東面牛尾海沿岸和高地
的一系列碉堡。它是英軍在戰爭爆發以前建成的。當時這條防線被稱作“東方馬其諾
防線”,以此彰顯保衛香港對抗日本的意圖。通過研究舊航拍照片,我們確定了防線
上 77 個碉堡的具體位置。其中 55 個殘跡在官地上倖存下來。由於具有重要的歷史,康
樂和保存價值,並且地處郊野公園或綠化帶,一個系統和全面的保育軍事文物計劃是
十分理想的。

7. 醉酒灣防線的樞紐是位於金山郊野公園的城門堡壘。這堡壘是由隧道,射擊戰壕和
5 個碉堡(400,401a,401b,402 和 403)構成的複雜系統。1941 年 12 月 9 日深夜和 10
日清晨,它見證了一場攻防戰役。戰役中, 進攻者和防守者都竭盡全力爭奪該地點的
控制權。一些歷史文獻資料記錄了此次戰役的經過,雖然有些記錄看似互相矛盾,但
戰鬥委實發生。當堡壘失守後,九龍的戰略防禦破滅,守軍匆匆撤離防線和九龍半島。
結果,日軍不費吹灰之力就佔領了新界和九龍餘下的地方,準備渡海進攻港島。

8. 今天,碉堡狀況仍然大致良好,並地處郊遊者能輕易到達的範圍。我們建議可以把
它全面復修作教育和康樂用途。我們對中、英及日文資料進行了檔案研究;2008 年,
我們開始又對碉堡進行了戰後首次的詳細實地勘察;得到的資料經 「全球地理資訊系統
」分析(GIS),我們探究了一些有關戰役經過的有趣問題。例如,戰後的英國評論資
料認為日軍進攻始於堡壘南端較高點,日方卻堅稱他們是從北端的較低點進攻。

黃泥涌峽戰場
9. 12 月 18 日的上午,日軍橫渡維多利亞港東部,即登上香港島東方高地向南行軍搶
攻黃泥涌峽。大約有 700 名日軍衝進由香港自願防禦連第 3 連控制的碉堡 1 和碉堡 2 號
形成的機槍、步槍火力區。其中,某些防禦連成員還是香港大學利瑪竇宿舍的學生。
我們對這些重要軍事設施進行了勘察。借助 GIS 分析技術,我們證實了碉堡 1 號和 2 號
在這場歷史戰役中的作用。同時, 我們還勘察了少為人所知的碉堡 3 號和位於赤柱峽
的地下碉堡。結果顯示:儘管防禦方做出了努力,但他們未能成功守住黃泥涌峽。失
守是必然的,因為整個香港島的防禦被切斷為兩部份。

保育政策:選擇和方法
10. 內地和國外對文物的保護和規劃方案均有所不同。所有保育工作的關鍵是:對歷史,
準確性和保育懷有尊重,不應急於做可能適得其反的修復工程。
致謝
主辦方感謝以下人仕對此項目的貢獻(以英文姓氏排列):

程肇堂先生:土地測量專業測量師
戴偉思博士:前香港大學講師,前香港海事博物館博物館館長,前英國皇家海軍軍官
何志榮博士: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副教授
何仕堯先生:前建築署總保養測量師,軍事發燒友
高添強先生:歷史學家,古物諮詢委員會成員
黎偉聰教授: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教授
李浩然博士:香港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廖美薇教授: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系主任
龍炳頤教授:香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
滕玉果先生:軍事發燒友
田代久美博士: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博士後

項目曾獲資金

2005‘魔鬼山砵甸乍炮台土地、結構及建築詳細測量’,由衛奕信勳爵文物信託資助
(已完成)。項目金額:港幣$247,000。
2002‘關於魔鬼山廢棄軍事工事的研究’,由衛奕信勳爵文物信託資助(已完成)。
項目金額:港幣$150,000。

更多信息

請瀏覽 http://fac.arch.hku.hk/rec/shingmun 獲取更多信息及圖片。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