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两德统一后的德国研究综述

2020 年 6 月 4 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接受记者访问时明确表示自己不会再
次参选德国总理。这意味着到 2021 年为止,德国长达 16 年的默克尔时代就要
宣告结束,德国将在其后翻开新的历史篇章。自 1990 年两德统一以来,新生的
统一德国已经走过了三十年的岁月,其间经历科尔、施罗德与默克尔三任总
理,也经历了从欧元诞生到新冠疫情等影响深远的重要事件。在这三十年中,
德国始终深度影响着对欧洲和世界局势,对当代德国的研究在中国国内也一直
热度不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当代德国问题的研究不断加深,研究领域涉及当代
德国的政治、经济、法律等诸多方面,研究问题包括统一德国与欧洲的关系,
中德关系,德国与世界等多种问题。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系统,以及全国各所
高校中,专业的德国研究机构也不断地建立和深化自身的研究。如中国社会科
学院欧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德合作中心、同济大学的德意志联邦共和
国问题研究所、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在众
多研究机构和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当代德国研究取得了许多新成就,达
到新高度。在这数十年中,在当代德国研究的多个领域中,中国国内出版了众
多研究专著,如在德国外交方面由连玉如的《新世界政治与德国外交政策——
“新德国问题探索”》、1熊炜的《统一以后的德国外交政策》2等,在德国经济
领域,有何广文的《德国金融制度研究》 3、赵柯编著的《德国马克的崛起——
货币国际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4等专著。在众多研究专著之外,关于当代德国
研究的期刊文献也蓬勃发展,诞生了一批与德国研究相关的刊物。

在众多研究德国问题的刊物中,由同济大学德国问题研究所主办的《德国
研究》期刊是当代德国研究领域内的重要刊物。顺应 20 世纪 90 年代两德统一
的新形势,1994 年,该刊由《联邦德国研究》更名为《德国研究》。从此至
今,该刊共有 1555 篇出版文献收录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其中大多是对当代德
国的研究与分析。

作为欧洲的主要大国以及欧盟的领头羊,当代德国研究在整体的欧洲研究

1
连玉如:《新世界政治与德国外交政策——“新德国问题探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
熊炜:《统一以后的德国外交政策》,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
3
何广文:《德国金融制度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
4
赵柯:《德国马克的崛起——货币国际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
中同样占有相当程度的比例,在另一份欧洲研究领域内的重要刊物《欧洲研
究》中,以德国作为研究主题的文献也具有相当大的规模。作为本领域内的重
要刊物,通过对在《德国研究》以及在《欧洲研究》中发表的与当代德国相关
文献的分析,可以大致发现中国的德国研究主要集中在国际政治领域。其中,
德国在欧洲的地位与作用和德国与欧洲的关系问题是当代德国研究中一个突出
的主题。

一、德国与欧洲的关系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德国与欧洲的关系问题都是德国研究中最重
要的领域之一。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与国,德国在 20 世纪给欧洲和世界
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尽管战后德国积极承担战争罪责,努力在外交和军事
领域坚持“克制文化”,但随着德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尤其是两德统一后德国
在欧洲地位的增强,欧洲对德国的忧虑重新浮现,“德国的欧洲”还是“欧洲
的德国”再次成为讨论焦点。在德国统一之后,德国与欧洲之间的问题主要转
化为德国如何建立起对欧洲的领导,以及德国在欧洲的领导力意味着什么。

对德国与欧洲关系研究的涌现大致可以寻找到三个时间节点。首先是 1990
年德国的统一重新唤醒了欧洲对一个强大的统一德国的恐惧,许多德国左翼知
识分子也表达了对德国统一之后前景的担忧,德国文学家君特 ·格拉斯“暗示转
向侵略性是不可避免的:统一后的德国会自动获得中欧强国的地位,会引起邻
国的惧怕,导致德国的孤立。” 5另一个时间节点在 2000 年前后,施罗德的红
绿联盟政府在赢得选举之后,德国在欧洲的参与度继续加深,而德国与欧盟其
它成员国对欧盟前景设想的分歧也愈发扩宽,2000 年 5 月,时任德国外长菲舍
尔在洪堡大学发表希望欧盟走向联邦化的演讲之后,引发了欧盟内部对欧盟未
来发展方向的大讨论,而 2003 年施罗德政府派遣军队参与伊拉克战争更是打破
了二战以来德国在军事上的克制传统。最后一个时间节点是 2010 年的欧洲债务
危机,德国在欧债危机中的表现被许多人认为是霸权主义的复归,“德国问
题”再一次被大范围讨论。

5
[德]扬-维尔纳·米勒 著,马俊、谢青 译:《另一个国度——德国知识分子、两德统一及民族认同》,北
京,新星出版社,2008.
二、德国对欧洲的态度与德国的欧洲政策

看待德国与欧洲的关系,首先应当明确德国对欧洲的态度。在这一问题
上,国内学者取得了许多共识,主要的共识是:德国是欧洲一体化的主要推动
者,德国离不开欧洲,德国不会脱离欧洲,“德意志特殊道路”不会再次出
现。

连玉如认为统一的德国的外交政策是联邦德国外交政策的延续,德国外交
政策出现的新变化是德国致力于正常化的自然结果,但德国的正常化不会让德
国重新回到“德意志特殊道路”的老路上,因为德国秉持着以“文明国家”为
内核的“贸易国家”的外交政策,即是说德国外交政策在遵循民主和平等价值
观的前提下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6辛蔷在对德国联邦制改革的研究中认为德
国的联邦制改革使德国有能力进一步推动欧洲整合,德国推动欧洲一体化的意
愿一直无可置疑。7伍贻康认为德国虽然在历史上有称霸欧洲的野心但当代德国
已经融入欧洲大家庭中,德国与欧盟之间是唇齿相依、休戚相关,紧密而有机
的关系。8

欧洲一体化符合德国的国家利益,这是德国推动欧洲一体化的主要动机。
德国推动欧洲一体化的行为渗透着德国的国家利益。伍慧萍认为德国一方面建
议加强欧洲一体化,一方面却主张将一些主权转移回成员国一级,德国作为一
体化的带头人却坚决要求新入盟的成员国实行 7 年的过渡期,有违其欧洲联合
的初衷,充分体现了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9朱绍中认为两德统一后德国推进欧
盟深化和扩展的行动集中在经济及货币联盟和欧盟东扩两个方面,德国积极主
张东扩是为了提高德国经济在欧盟的竞争力。10

此外,德国对欧洲一体化推动的意愿也来自于自身的欧洲认同。连玉如认
为,德国的欧洲身份认同是冷战结束后德国外交政策连续性的重要保证,对一
些重大决策起到决定性作用。11张冀和姚辉认为统一后的德国并没有改变以往的
欧洲理念,依然致力于促进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体现了德国国家认同中强烈的
欧洲色彩,这对推动欧洲一体化的影响是积极的。 12陈富在对德国巴登-符腾堡
州中学教育的研究中认为,德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构建并强化公民的欧洲身

6
连玉如:《新世界政治与德国外交政策——“新德国问题探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
辛蔷:《德国联邦制改革与欧洲一体化的深化——联邦与州面临创新挑战》,《德国研究》,2006 年第
2 期.
8
伍贻康:《“德国问题”与欧洲一体化的兴衰》,《德国研究》2011 年第 4 期.
9
伍慧萍:《欧盟前途问题大辩论》,《德国研究》2001 年第 3 期.
10
朱绍中:《德国的欧洲政策与欧盟的深化和扩展》,《德国研究》,1996 年第 2 期.
11
连玉如:《德国默克尔政府的外交与欧洲政策辨析》,《德国研究》,2006 年第 1 期.
12
张冀 姚辉:《论统一后德国的欧洲认同与欧洲一体化》,《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 年第 1 期.
份认同,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它的欧盟公民身份教育。德国统一后,德国公民的
欧盟身份归属感日渐提升是德国坚持不懈地推动欧洲一体化的重要原因。13

在德国推动欧洲一体化的目标方面,基本的共识是:与法国不同,德国以
追求欧洲联邦作为欧洲一体化的主要目标。2000 年德国外长菲舍尔发表的关于
欧盟前途的演讲引发了关于欧洲前途的大辩论,法德之间关于欧洲一体化目标
的矛盾明白展露出来。当中国学者在回顾德国关于欧盟发展的目标时,菲舍尔
的此次演说也被不断提及。刘立群认为,德国反民族国家 的历史使其追求欧洲
联邦,但却把国家之间的合作想的太过简单,设想过于理想化,对欧洲一体化
的长期性缺乏足够的耐心和认识。14

但当欧洲联邦的设想受到法荷等欧洲国家的强烈反对之后,特别是 2005 年
欧盟立宪失败以后,欧洲联邦的设想遭到失败,德国的欧盟政策也发生变化。
连玉如在分析默克尔的欧洲政策时指出,施罗德政府过于亲欧引起德国政界和
学界精英人士的严重质疑和激烈抨击,欧洲联邦不会实现,而默克尔则让德国
利益重归大雅之堂,坚持德国利益优先。 15 当然,对于施罗德政府是否如此亲
欧,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尽管施罗德政府提出欧洲联邦的设想,但朱
绍中认为,科尔时期的欧盟政策是出钱促进欧洲联合,但红绿联盟政府的欧盟
政策的核心是尽量减少德国本身的财政负担,施罗德的德国既不想使欧盟垮
台,也不想为欧盟多花钱。16

在欧债危机之后,德国的欧洲政策再一次得到广泛讨论,在应对欧洲债务
危机时,德国国内反对德国出资援助受危机影响国家的声浪愈发增大,德国的
欧洲政策愈来愈以本国利益为出发点。郑春荣认为,德国的哦组后政策日益为
内政所驱动,加剧了来自欧盟其它成员国的、对德国政策的外部期待与来自德
国社会的内部约束之间的张力,增加了德国欧洲政策的不可测性。17于芳将德国
内部政治精英与普通民众区分开来,认为二者对德国在欧洲的设想是分裂的,
在德国政治精英强调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的同时,德国民众心中的克制理解仍然
根深蒂固。18但许多学者同时认为,德国对本国国家利益的强调并不意味着德国
要放弃自己的欧洲身份,连玉如将德国强调本国国家利益理解为德国已经完成
正常化的结果,她认为“德国问题”已经解决,德国将继续在欧洲的框架内发

13
陈富:《德国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欧盟身份认同教育——以巴登-符腾堡州为例》,《德国研究》,2019
年第 1 期.
14
刘立群:《德法对欧洲一体化目标之争评析》,《德国研究》2001 年第 3 期.
15
连玉如:《德国默克尔政府的外交与欧洲政策辨析》,《德国研究》,2006 年第 1 期.
16
朱绍中:《德国红绿联盟新政府的欧盟政策评析》,《德国研究》1999 年第 2 期.
17
郑春荣:《从欧债危机看德国欧洲政策的新变化》,《欧洲研究》,2012 年第 5 期.
18
于芳:《德国作为“欧洲的联合领导力量”——基于国际角色演变根源的分析》,《德国研究》,2018
年第 4 期.
挥作用。19李超也认为德国将在保护自身利益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其它国家的
现实需求。20

三、德国在欧洲的位置:欧元体制、德法轴心与德国的领

德国与欧洲关系问题的另一个讨论焦点是德国在欧洲的位置问题,目前为
止,德国是欧洲的领导力量已经成为共识,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德国如何领导欧
洲以及德国对欧洲的领导意味着什么。许多德国学者对德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
并不给予肯定,尤其是欧洲债务危机之后,西方有关“德国问题”卷土重来的
声音逐渐增大,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在《德国的欧洲》一书中
认为,欧债危机造就了欧洲势力的新分布,欧盟的民主受到质疑,欧盟内部英
国与欧陆国家之间,北欧债权国与南欧债务国之间的裂隙增大,德国实际上是
在利用债务问题剥削欧盟内部的其它国家。德国在欧盟内部对欧洲所谓的“负
责任”,实际上是“德国的欧洲”这一表达的委婉用法。在乌尔里希这里,德
国对欧洲的领导于其它欧盟国家来说并非益事。21

德国对欧洲的领导依赖于德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欧元体制以及欧盟内部的
德法轴心是德国领导欧洲的表现形式,朱绍中认为 21 世纪前德欧关系的核心问
题是马克与欧元的问题,22在深入研究欧元体制后,赵柯提出德国是欧元的最大
赢家,依托欧元获取了欧盟内部最具含金量的权力——国际货币权力,因此,
欧元对德国而言是其国家核心利益,是一种对其它成员国行为的影响力和支配
权,欧元体制让德国享有比马克时代更多的经济利益和更大的特权。23

由于沉重的历史包袱,德国却难以在台前领导欧洲。许多学者认为,因为
欧盟和其它国家对德国强大的焦虑,德国隐藏在欧盟和法国背后实现自己的领
导。欧洲一体化很早就体现出差异性,这种一体化的差异性不仅体现在英国与
其它欧洲国家的梳理,同时也体现在欧洲内部核心国家与边缘国家的区隔。陈
洁和袁建军指出了欧盟差异性一体化的两个维度,他们认为欧盟差异性表现在
德法与其它国家之间的差异以及德法之间的差异,在法德两国的主导下,出现

19
连玉如《再论“德国的欧洲”与“欧洲的德国”》,《国际政治研究》,2014 年第 6 期.
20
李超:《德国新政府内外政策走向》,《国际研究参考 2014 年第 1 期.
21
[德]乌尔里希·贝克 著,袁杰 译:《德国的欧洲》,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 年.
22
朱绍中:《德国的欧洲政策与欧盟的深化和扩展》,《德国研究》,1996 年第 2 期.
23
赵柯:《德国的“欧元保卫战”——国际货币权力的维护与扩张》,欧洲研究 2013 年第 1 期.
了双重速度欧洲的现象。欧洲内部形成了以法德先锋集团为代表的核心欧洲。24

德法两国最初在欧洲政策上的差异是明显的,朱绍中在分析 21 世纪前欧盟
扩张问题时认为欧盟东扩与南扩是德法路线的分歧,法国谋求在地中海以及北
非的马格里布地区扩张以制衡德国。25在欧盟发展前景上,德国设想建立一个德
国联邦模式的统一欧洲,但法国却坚决反对。

然而,随着德国实力的增强与法国在欧洲话语权的相对下降,双方之间对
彼此的需求加大。德国可藉由德法轴心实现对欧洲的领导。陈扬认为,在欧洲
经济治理领域,势力明显处于弱势的法国难以掌握核心话语权,德法轴心进一
步走向“德国主导、法国服从”的合作模式。德国需要法国,以遮蔽德国强
势,法国需要德国,以掩饰法国弱势。26熊炜则将德国通过德法轴心的领导模式
称为“借权威”的领导模式,他认为德国在欧盟的领导权缺乏足够的权威基
础,其获得欧盟领导权的策略是通过对法国妥协以换取合作、实现从法国“借
权威”,以克服自身权威短缺且无法在短期内通过常规渠道弥补的困难。 27实际
上,也有学者认为,德国不止在法国身后,更是在欧洲集体行动背后实现自身
的影响力。赵柯认为德国隐藏在欧洲的集体行动中,以欧洲的名义和渠道投放
自身的影响力,这种行为通过理念引领来实现,例如德国对欧债危机根源的解
释权的垄断。28他在另一篇论文中同样强调,德国发挥主导作用的方式隐藏在欧
洲的集体行动中,以欧洲的名义和渠道投放自身影响力。29

德国对欧洲的领导,在欧债危机之后达到了新的高度。赵柯认为欧盟债务
危机导致欧盟内部的权力关系发生了变化,德国地位的上升成了不争的事实。 30
李巍和邓允轩认为,德国在欧债危机的治理中实现了强有力的政治领导,借助
其宏观战略层面的公信力、向心力、强制力,有效贯彻了危机治理的德国理念
与模式,德国因此强化了自身的区域霸权地位。31赵怀普也认为,在欧债危机之
后,由于经济力量权重的增加,德国作为最大的债权国,控制着解决欧元区主
权债务危机的钥匙,使欧洲进入了德国的“单极时刻”。32但也有学者认为,欧
盟危机反而让德国在欧盟的领导力下降,李超认为德国在欧盟改革问题上一直
态度消极,在欧盟的主导作用下降,与成员国的矛盾增多,作为欧盟价值观卫

24
陈洁、袁建军:《德法与欧盟差异性一体化》,《德国研究》2015 年第 2 期.
25
朱绍中:《德国的欧洲政策与欧盟的深化和扩展》,《德国研究》,1996 年第 2 期.
26
陈扬:《欧债危机以来“德法轴心”的范式变化以及其成因》,《法国研究》2019 年第 2 期.
27
熊炜:《“借权威”与妥协的领导——的发合作的欧盟领导权模式》,《世界经济与政治》,2018 年第
6 期.
28
赵柯:《德国在欧盟的经济主导地位:根基和影响》,《国际问题研究》,2014 年第 5 期.
29
赵柯:《默克尔与领导力上升的德国》,《中国领导科学》2018 年第 3 期.
30
赵柯:《德国在欧盟的经济主导地位:根基和影响》,《国际问题研究》,2014 年第 5 期.
31
李巍、邓允轩:《德国的政治领导与欧债危机的治理》,《外交评论》2017 年第 6 期.
32
赵怀普:《欧债危机背景下欧盟权力的嬗变》,《当代世界》,2013 年第 4 期.
士,德国试图弥补成员国所谓民主差距,反而加深了其与其他国家的隔阂。 33而
2020 年的新冠疫情也对德国在欧洲的领导造成冲击,范一杨和郑春荣认为新冠
疫情让欧盟经济陷入大衰退,欧洲一体化面临严重考验。经济利益考量促使德
国在经济援助方面让步,而国内外的民粹势力也对德国扮演领导角色起到牵制
作用,新冠债券发行问题是其中的典型问题。但尽管如此,担当欧盟的领导者
依然内化在德国的国家利益之中。34

虽然在具体问题上有争议,但德国在欧洲的领导力的毋庸置疑的,那么,
最后的问题就在于德国在欧洲的领导是否是其霸权的表现。对此,不同的学者
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一些学者将德国当作不情愿的霸权,认为德国在欧洲的领
导地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李超认为,德国并不情愿在欧洲强出头,领导其它
国家,相反,一直都竭力撇清欧洲新霸权国的头衔,德国强势的出口扩大了欧
洲各国竞争力差距是客观问题,德国是被迫当上欧盟领导的。35连玉如继续强调
德国外交政策中的“文明国家”属性,认为德国的欧洲是一种客观存在,德国
虽然一直都把经济发展置于首要地位,但其外交政策是由“文明国家”内核的
“贸易国家”政策,德国不会抛弃欧盟,为了欧洲的前途,欧盟需要接受德国
领导。36赵怀普认为德国控制欧盟的实际风险不大,因为德国深谙妥协之道,不
大可能借助欧债危机谋求欧洲霸权。37另一些学者强调德国的领导为欧洲带来的
好处,陈菲认为德国在欧元区危机中是一位有效率的交易型领导者,尽管无法
将自身目标全面转化为集体目标,但仍在妥协和坚持中力争寻找最大公约数。 38
郑春荣在分析德国安全政策动向时也认为,德国将资源和能力投入联盟的伙伴
关系,寻求与欧洲伙伴一起领导。39

但同样有一些学者认为德国已经改变了“文明国家”模式,于芳认为,在
欧洲危机的背景下,德国从“文明力量”角色转向“欧洲的联合领导力量”角
色。40李超认为德国将“欧盟作为实现现实利益的工具”,在欧盟外交中话语权
虽大,但政策取向更多还是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影响其在成员国心目中的形
象。41赵柯认为,欧盟的许多制度都是非中性制度,而德国是非中性制度的最大
受益者,将经济实力转化为政治领导权是符合德国国家利益的唯一选择。今天
的德国领导人不再可以保持政治上的低调和克制,欧盟的发展会带上相当程度
33
李超:《德国在欧盟中的领导作用新变化》,《现代国际关系》,2020 年第 4 期.
34
范一杨 郑春荣:《新冠疫情背景下德国在欧盟领导角色分析》,《德国研究》,2020 年
第 2 期.
35
李超:《德国新政府内外政策走向》,《国际研究参考 2014 年第 1 期.
36
连玉如:《21 世纪新时期“德国问题”发展新考》,德国研究 2012 年第 4 期.
37
赵怀普:《欧债危机背景下欧盟权力的嬗变》,《当代世界》,2013 年第 4 期.
38
陈菲:《欧盟危机背景下的德国领导有效性分析》,《欧洲研究》,2017 年第 1 期.
39
郑春荣:《德国安全政策新动向分析》,《欧洲研究》2017 年第 1 期.
40
于芳:《德国作为“欧洲的联合领导力量”——基于国际角色演变根源的分析》,《德国研究》,2018
年第 4 期.
41
李超:《德国在欧盟中的领导作用新变化》,《现代国际关系》,2020 年第 4 期.
的德国色彩。42他同时认为在欧元体制下,德国以外的其他成员国失去了原先独
立拥有的各种融资途径,通过发行欧元计价的低成本国债几乎成为唯一的融资
渠道,而这条渠道的闸门实际上是由德国所掌控的。德国因为在与其他国家的
货币关系中居于优势地位而具有影响他国行为的能力。43

四、结语

从 1990 年两德统一到 2021 年默克尔即将结束她的第四个总理任期,德国


与欧洲的关系是复杂而又多变的。尽管对德国领导欧洲的目的以及其对欧洲的
影响尚存争议,但德国推进欧洲一体化的决心尽管在某些时期有所下降,总体
上德国还是欧洲一体化的主要推动者以及欧盟的主要领导者。德国与欧洲的关
系是当代德国研究领域内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德国的欧洲”还是“欧洲的
德国”不仅根植于历史,争议于现实,更影响着未来。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在
各个方面业已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讨论,相信在未来,面对新的德国与新的世
界,这一问题也将会有更大的讨论空间。就像欧洲联邦已经为时局所否定一
样,德国究竟是否会称霸欧洲,未来的时局发展将决定答案。

总而言之,中国的当代德国研究体现出针对性和时效性都很强的特点,即
便许多在理论性和系统性上付出努力的研究,也与德国的当前局势大有相关。
因为德国自身的实际情形也总是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许多时候,能够支持或
者反对某些论点的,并非理论层面的探讨,而是现实情况的变化。往往一些重
要的历史事件或趋势能够引起中国学者的注意。此外,不仅德国的现实状况影
响着中国对当代德国的研究,中国的社会现实也影响着中国的当代德国研究,
这类研究一般是希望借由德国的成功或失败案例来使中国社会汲取经验教训。

在上一个十年,阿拉伯之春引爆的中东乱局迫使大批难民前往欧洲避难,
这为欧洲带来了难民问题,德国更是首当其冲。德国的难民问题也是中国近十
年的当代德国研究的重点之一,其中的主要问题是德国的难民政策以及难民对
德国造成的社会影响问题。

宋全成对德国难民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他指出,德国的难民问
题在历史上就早已存在,德国应对难民危机的政策经历了“谨慎对待”、“开
放欢迎”和“逐渐收紧”三个阶段。44其他许多学者也大致以三个阶段来划分德
国对待难民政策的变迁,郑春荣、周玲玲将德国的难民政策的三个阶段称为

42
赵柯:《德国在欧盟的经济主导地位:根基和影响》,《国际问题研究》,2014 年第 5 期.
43
赵柯:《德国的“欧元保卫战”——国际货币权力的维护与扩张》,欧洲研究 2013 年第 1 期.
44
宋全成:《欧洲难民危机中的德国难民政策及其影响》,《学海》,2016 年第 4 期.
“酝酿”、“政策实施”以及“逐步调整”。45在难民对德国造成影响的层面,
郑春荣和周玲玲认为德国难民问题对欧洲一体化产生了负面影响,也冲击了德
国的社会价值观,但德国对难民的宽容态度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舆论支持。46

德国的历史教育问题也是中国学者感兴趣的问题之一,德国的历史教育问
题与德国对二战时期“集体罪责”的任何和反思问题紧密相关。在中国,德国
对历史罪责的反思也常被拿来与亚洲某国进行对比。尽管有关德国罪责问题的
讨论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其主要还是集中在两德统一前的联邦德国时代,德国
历史教育中“克服过去”议题也在联邦德国时代就诞生了,所以许多对德国历
史反思和历史教育问题的研究集中重点关注联邦德国时期。如孙文沛和阮一帆
的《从“再教育”到“奥斯维辛之后的教育”——二战后德国纳粹历史教育的
失范与重构》。47在两德统一后德国的历史教育问题研究中,孟钟捷从公共历史
教育的角度研究了 1990 年代末德国的“武装部队罪行展览之争”,认为这场展
览作为德国公共历史教育的一环连同其后的争议让“集体罪责观”重新进入德
国的主流话语,让学术界习以为常的观点为更多人所知,并让纳粹这段“尴尬
历史”继续当下化。48沈辰成和孟钟捷在研究德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抗日
战争中认为,德国中学教育中的二战历史侧重于纳粹统治与其罪行,将第二次
世界大战放在德国史和欧洲史的宏观框架下叙述,中国的抗日战争则处于相对
的边缘地位。与中国相关的章节侧重于中国的崛起。德国中学历史教育非欧洲
视角的结构性缺失,源于世界史的体系性消失。带有“西方中心论”的色彩,
是德国历史教育结构性弊病的体现。49

当今世界变迁纷繁复杂,当代德国每时每刻都有新的问题等待研究者发
现。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德国能否在后新冠时代维持对欧盟的领导,德国与欧
洲的关系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又有何种新面貌。 2020 年英国最终完成了脱欧程
序,这对德国又会造成何种影响。以及 2021 年默克尔卸任之后,德国新一届政
府将如何施政又能取得何种成果。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

45
郑春荣、周玲玲:《德国在欧洲难民危机中的表现、原因及其影响》,《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5 年第 6 期.
46
郑春荣、周玲玲:《德国在欧洲难民危机中的表现、原因及其影响》,《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5 年第 6 期.
47
孙文沛、阮一帆:《从“再教育”到“奥斯维辛之后的教育”——二战后德国纳粹历史教育的失范与重
构》,《教育学报》,2019 年第 2 期.
48
孟钟捷:《公共历史教育和德国的战争罪责观——以 1990 年代末“武装部队战争罪行展览之争”为中
心的考察》,《历史教学问题》,2015 年第 2 期.
49
沈辰成、孟钟捷:《德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抗日战争》,《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年第 2 期.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