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我国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影响研究综述

摘要: 近年来,我国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文章详细分析了家庭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文献,发现现有研究主
要分为以下三个方向:考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对不同学龄段的学
生进行研究、对流动儿童等特殊群体进行研究。提出现有研究中仍然缺少对教
育影响过程、纵向分析、对策梳理等方面的关注,未来研究应将横向研究与纵
向研究有机结合,进一步探究教育过程中重要因素的影响机制,提出切实有效
的教育建议。
关键词:家庭教育 心理健康 教育研究

一、前言
201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提出加强
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 [1]。2021 年 7 月,教育部办公厅颁布了关
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学校重视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和
管理,增强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合力,构建家校协同干预机制。心理健康发
展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学校大力支持,还需要家
庭、社会的协作参与。2021 年 10 月 23 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法案明确指出,
未成年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
康发展[2]。
早在 1998 年,张文新、林崇德调查发现,父母的教育方式与青少年的自尊
有密切关系[3]。答会明针对大学生进行研究,并加入自信、自我效能及心理健
康水平等变量,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有不同程度的相关
关系[4]。于晶也提出,家庭成员的素质以及由此创设的家庭教育环境和家庭教
育质量是推进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5]。可见,家庭教育与孩子心理健康
发展关系密切。

二、文献综述
阅读国内相关文献发现,国内关于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研究主
要分为以下方面:
(一)考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边玉芳等人通过文献梳理,阐明了家庭教育在学校教育与孩子发展之间起
着中介与调节作用,充分说明了家庭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6]。王爱玲
(2008)提出,家庭结构、家庭氛围、父母的人格、亲子沟通等因素对孩子心
理健康有重要影响,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家庭教育当中去,提出了如何
在家庭教育当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想 [7]。婚姻质量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因
素,根据孔海燕的研究,父母婚姻质量对孩子心理健康有着潜在又深刻的影
响,好的婚姻质量有利于子女心理的健康发展 [8],为研究家庭教育中其他方面
的因素提供了方向。然而,当前研究局限在单一变量对心理健康水平的静态影
响中,未能揭示家庭教育中各因素交叉影响的动态变化,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
在家庭中的渗透。
(二)研究对象为不同学龄段的学生
由于小学阶段与中学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不同,研究者对小学生、中
学生等不同学龄段的孩子展开研究,探索家庭教育对不同年龄段孩子心理健康
的作用。1999 年唐洁提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当帮助少儿正确的认
识和接受自己,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当运用心理防卫方法,通过培养
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9],研究提出了家长如何促进少儿心理健康
的对策,对之后的研究方向具有一定的启示。刘敏则针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
育,提出教养方式的重要影响,从发展理论与实际案例两个方面论述了纵容型
养育方式与问题青少年行为的紧密关系,并为学校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心理治
疗方法[10],帮助家庭改善亲子关系,有利于促进家校合作方面的实践研究。而
在亲子关系的研究中,王旭等人的最新研究,揭示了亲子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健
康的影响是通过社会支持和心理素质的链式中介作用而产生的,即良好的亲子
关系促进了孩子社会支持水平的上升,从而加强了他们的心理素质,降低了心
理健康问题出现的可能性 [11]。但在小学阶段没有发现类似的研究结果,可能是
由于小学阶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水平与中学生存在差异,同伴关系在小学阶段还
未占据重要地位,而在中学阶段同伴关系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大,且由于
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使他们对亲子关系、社会支持的变化更为敏感。然
而,需要关注到的是,当前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研究仅横向对比影响心理健康教
育的家庭因素,忽视了家庭教育中各变量引起的反应及后果,未来应当采取横
向与纵向分析相结合的手段,进一步揭示因果关系及心理发展规律。
(三)研究对象为特殊群体的学生
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伴随城市化、人口迁移等现象,出现了流动儿
童、留守儿童等特殊的青少年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一般儿童存在差
异,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婚恋观、家庭
观发生了改变,家庭结构也变得更为复杂,经历了家庭结构变动的儿童,他们
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亟待研究。
2008 年,李晓巍等人的研究发现,流动儿童比本地儿童存在更多的问题行
为,且家庭亲密度越低,儿童的内化问题行为越高 [12]。迟兆艳也发现,流动女
童的抑郁和社交退缩水平显著高于本地女童,父母的温暖理解越少,流动儿童
越容易出现违纪现象[13]。可见,家庭教育与流动儿童的问题行为密切相关,但
现有研究对其中的心理影响机制研究不足,未能揭示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教育
与问题行为之间起作用的关键节点和路径。
高亚兵在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的研究中指出,隔代监护的留守儿童在
强迫、焦虑、抑郁、敌对等水平的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儿童,他们由于家庭
教育的不完善甚至是缺失,表现出了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和消极的人格特征
[14]
。这与蒋平的研究结果类似,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在家庭结构不完整的条件
下出现了许多问题。由于缺少情感交流的机会,情感障碍的长期累积使得他们
容易形成自卑、孤僻、暴躁、极端的性格,进而影响他们的人格、智力的正常
发展,使他们表现出现不适宜的行为[15]。但研究主要基于调查结果,影响过程
缺少实证数据支撑。
魏亦军等人以农民工子女作为对象,将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
平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流动儿童的焦虑、恐惧、偏执水平高于留守儿童,留守
儿童则在人际关系、敌对等方面问题更显著,但相似的是,他们对所接受的家
庭教育满意度均明显低于正常家庭的儿童 [16]。这说明,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
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不同的问题,影响机制和作用路径也存在差异,
但家庭教育的不完善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巨大影响不容忽视,未来研究应当深入
挖掘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行为等因素的相互关系,着眼于教育的细
节与儿童的心理特征,充分发挥实证研究的优势,揭示家庭教育与特殊群体儿
童心理健康之间的因果关联,提出更为实际、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除了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外,近年来,离婚率呈现上升趋势,离异家庭子
女的教育成为突出问题,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也越来越受到老师、学校、研究
者的重视。周莉等人认为,离异家庭的教育功能欠缺、家庭气氛缺少温暖,不
利于孩子成长。有些父母甚至将孩子当成私有财产,阻挠孩子与对方亲属来往
等[17]。研究明确了家庭的巨大变故容易使孩子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并为
父母提出处理、教育方式的建议,保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但研究对孩子心理
健康教育层面的关注的关注停留在表层,未解释父母离异后家庭教育的变化影
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哪些方面。余欣欣等人针对离异家庭中初中生的应激生活
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等因素与心理健康进行研究,发现上述因素对离异
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均有直接影响,且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对离异家庭学生的
心理健康大于正常家庭的影响 [18]。可以看出,家庭离异作为孩子成长环境的变
化之一,并不完全决定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家长可以通过积极有效的教育方
式,引导孩子积极应对这种变化,家庭的离异并不一定意味着家庭教育的完全
丧失,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离异家庭的孩子也能发展得很好” [19],同时侧
面说明了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密切相连和相互影响,深入发掘这些联系
与影响能够帮助更多家庭结构复杂的孩子健康成长。
(四)其他方面
除了以上研究方向外,还有部分研究者从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心理
健康教育模式出发,探讨家庭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支持作用 [20];从家
庭教育所依附的家庭生态系统中探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父母
子系统、家庭环境子系统、儿童子系统对心理问题形成的抑制或正向作用等
[21]
。有研究者将目光投向其他的主要抚养者,探究隔代教养环境中,儿童心理
发展的影响,发现了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解决的信念与情感危机
[22]
。过去的研究更重视学校教育对学生认知、道德等水平的影响。随着家校合
作等理念的提出,家庭教育作为不可忽视的一环,引到了更多的关注,有研究
者从家庭教育视角探究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提出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校园欺凌
密切相关,家庭教育中缺少对生存技能、人际关系的教育,忽视对孩子情感、
爱、同情心等精神需要的满足,导致孩子采用极端的攻击方式解决问题 [23]。这
些研究扩展了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视野,为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三、不足与展望
综上所述,在家庭教育与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研究中还存在以下不足
及改进空间:
(一)只见结果,原因不清
当前对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多关注在教育水平、健康水平等状
态型变量中,未能解答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因素如何引起了心理健
康的变化,家庭教育中的因素又如何对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因素产生影响。
教育中的哪些环节、哪些因素的结合造成了孩子当前的状态,这些问题都仍待
下一步的研究进行回答。
(二)只有横向,发展不清
随着年龄的增加,孩子们的心理发展水平也会发生变化,这并不一定意味
着纵向研究的数据因掺杂了太多不可控的变量导致信度下降,反而恰恰提示了
研究应当关注“成熟”在教育中的重要影响。当前研究中纵向研究的不足,不
仅使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说服力不足,还无法展现在成熟与教育影响下,孩子
发生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未来的研究应当关注纵向变化,进一步揭示家庭
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因果联系,关注孩子生理、心理的发展及其对研究的
重要影响。
(三)只有现状,对策不足
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最终都需要落到促进孩子良好发展的目标上,当
前针对如何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不足,需要结合影响过
程及因果关系的深入探讨,切实提出建议,提升整体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水平。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