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从欧用生、生态课堂等理念反思教学设计

摘要:本文对先前基于泰勒理论设计的课堂进行反思,运用 SMART 模型衡量课堂目标并参


考 Bloom’s verb wheel 进行修改,引入欧用生关于教师身体理论和生态课堂等理念,增
加教学活动的载体,调整小组活动的安排,并解释修正设计的依据,尝试在课堂设计中融
入人文关怀,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形成的学习经验。
关键词:泰勒理论;教学设计;生态课堂

一、学习目标的修改
期中阶段,笔者以“自我认识”为主题设计了一堂面向小学四年级学生的
心理健康课。运用 SMART 模型对课堂目标进行衡量,发现还有可优化的空
间。SMART 模型从清晰明确(Specific)、能够测量(Measurable)、能够达成
(Attainable)、目标之间相关联(Relevant)、在一定时间内可达成(Time-
bounded)五个方面衡量学习目标[1]。原定学习目标为“通过这堂课,学生能够
列举出有关自身外表、身份、性格、品质等评价,用适当的表达描述自身的某
一方面或多个方面的特点。学生能对自己有更抽象的认识,评价内容更多地与
内部特质相关,能够客观的评价自己与他人,同时了解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其中,根据 SMART 模型,“适当的表达”、“更抽象的认识”、“更多地”等
词汇作为目标不够明确、难以衡量,因此,参考布鲁姆的动词轮(Bloom’s
verb wheel)的应用(Application)、评估(Evaluation)板块,第二层
(Appropriate Verbs)和第三层(Student products)中的词语对学习目标进行修
改[2]。修改后的学习目标如下:“①通过这堂课,学生能够列举出 5 个以上的
形容词,用于对自身性格、品质方面进行评价;②能够界定课堂中出现的形容
词属于具体还是抽象的范畴;③在小组讨论中发言 1 次以上,发言时能列举 1
个以上的形容词对他人性格、品质方面进行评价,或发表对他人使用的形容词
是否准确的看法。”

二、课程设计主体的修改
原课程设计按照泰勒理论的“学习目标、教育经历、经历的组织、评估”
四个方面进行[3],活动 1 设计为运用形容词进行自我评价,活动 2 设计为运用
形容词评价他人的优点的小组活动,在活动 1 中提供了形容词图作为示例,帮
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活动目的和完成任务。但是泰勒的工具理性理论存在一定缺
陷,根据泰勒理论设计的课堂仅注重设计目标的完成,缺少了对学生个体的关
怀。因此,引入欧用生关于教师身体理论的教学理念,尝试将课堂的关注点更
多放在学生自身的体验上。
修改后的课堂设计如下:
教学环节 时长 教学过程 设置目的
导 入 3 分 让学生猜下列句子描述的是谁: 让学生了解:表现具体的形
— —猜猜 钟 容词能够通过视、听、味、
他 是谁 嗅、触等感觉得到,抽象的
形容词则无法直接感受到。
老师在学生猜出答案后提问:大 (由具体到抽象会经过
家是根据什么猜出来的呀? 一个推测的思维过程,这部
预期回答有:金睛火眼、金箍铁 分内容如果在课堂中有学生
棒等。 提出,老师将把具体和抽象
老师提问:这些是怎么知道的 连接起来,留下“我们能从
呢?是看出来、听出来还是闻出来? 金睛火眼推断孙悟空聪明
预期回答为看出来等。 吗?”等类似的疑问,待课
老师介绍:看跟视觉有关,我们 堂的最后或下一堂课讲解,
都有五种感觉,分别是视、听、味、 若没有学生提出,则在下一
嗅、触。(展示手型图) 堂课中再作为导入问题抛给
学生。)

图 1 手型图

图 2 放置具体形容词的手型图
(老师将视觉关键词放到手型图
对应位置上)
老师提问:那么“聪明、活泼”
这些能看出来吗?
预期回答:不能(另一种回答:
能,此时老师应追问,为什么说能?
学生可能会回答火眼金睛看起来很聪
明等,可连接到图 4,如果没有回答
“能”的同学,则图 4 留待下一课
讲。)
老师:不能看到的这些形容词我
们把它放到手心里。

图 3 放置抽象形容词的手型图

图 4 标记推断过程的手型图
活动 1:实 10 (老师给每个学生发放手型图) 1、通过手型图中手指
施环节 分钟 老师:下面大家来用 7 个形容词 和掌心两个放置词语的位
形容自己吧。如果这个词能用眼睛看 置,促使学生分辨具体和抽
到,我们就写在视觉手指上,如果能 象两类不同的形容词。(手
用耳朵听到,我们就写在听觉手指 指上为具体的词语,掌心上
上,如果能用舌头尝到,我们就写在 为抽象的词语)
味觉手指上,如果能用鼻子闻到,我 2、提供形容词表作为
们就写在嗅觉手指上,如果能用皮肤 示例,提示学生可以用怎样
触碰到,我们就写在触觉手指上,如 的形容词,如果学生自己没
果都不能,我们就写在掌心里。 有想到合适的,可以进行匹
(5 分钟自由书写时间) 配。
老师:如果大家没有写满 7 个, 3、告知学生,手型图
老师给一个形容词表大家作为参考, 的手指上应为具体的词语,
但如果你们有更合适自己的,请用自 掌心上为抽象的词语,具体
己想的形容词,如果你发现了合适的 的含义为能够通过 5 种感觉
词,请把它放在手掌合适的位置。只 获得,如看到、听到、摸
需要放满 7 个用来形容自己的词就好~ 到、闻到、尝到,而抽象的
(给出形容词参考表) 含义为无法直接通过 5 种感
觉获得,必须综合、分析甚
至推理。
图 5 形容词表示例
老师:大家都放好了吗?现在仔
细观察一下这只手掌,手指上的形容
词是通过 5 种感觉得来的,非常具
体、外显的形容词。而掌心中的呢?
是无法看到、听到、摸到、闻到、尝
到的,他们是抽象的形容词。
(如果有学生提出“通过少言寡
语可以判断出内向”,则像图 4 一样
画一条线标上问号,和学生们讨论为
什么这样判断,讲解推理的过程以及
这种推理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合理
是指某人的确是因为内向而少言寡
语,不合理是指少言寡语可能只是某
人暂时的状态,他本人其实并不内
向,再引出如何正确、友善地形容他
人,如果没有学生提出类似内容,则
留待下一课讲解。)
活动 1:分 10 老师:那么现在,我想邀请 2 位 邀请学生分享自评内容。
享环节 分钟 同学分享一下他们写的形容词。 1、了解学生是否完全
(选取抽象形容词较多,描述较 理解抽象和具体的含义
为合理的学生 1 人;选取抽象形容词 2、观察他们选用怎样
较少、负向形容词较多等情况较为特 的形容词描述自己,是积极
殊的学生 1 人) 还是消极,作出评价的具体
原因是什么,同时通过学生
分享和教师反馈,进一步让
学生理解教学意图。
根据学生自评的趋向进
行引导,如果学生未完全理
解教学意图,可以重复讲解
具体和抽象的含义或者使用
老师自己作为例子进行演示
和描述;如果学生无法正常
运用抽象形容词进行评价或
对自己的评价过度消极,老
师可以引导同学们对该学生
进行正向评价或老师对该学
生进行正向评价,暂缓课程
进度,了解更深层次的原
因,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教
学。
活动 2:实 10 老师:现在请掌心有同样数量形 1、促使运用抽象词语
施环节 分钟 容词的伙伴们组成一组,注意,只是 进行自我评价水平相近的学
掌心噢。请掌心有 1 个词的同学举 生分到一组中。
手;请掌心有 1 个词的同学举手… 2、看组员、击掌和拥
(以此类推,按分组的实际人数进行 抱是一个过渡的设计,既有
协调,保证每个组的人数为双数) 促使学生运用视觉、触觉、
(分组、移动座位) 嗅觉等去感受他人的含义,
老师:现在请大家用自己的感觉 又促使学生熟悉小组成员。
去感受你们的组员,每个人先看看你 3、重复告知学生,手
的组员们(停顿 5 秒钟);请每个人 指上是通过 5 种感觉得来的
与组员们击掌(示范并停顿 10 秒 具体的形容词,而掌心是抽
钟);请每个人对组员拥抱(停顿 10 象的形容词。鼓励学生用抽
秒钟) 象的形容词形容他人,进行
老师:好的,大家现在用另一只 小组内的他评。
手的手指,也就是 5 种感觉,感受到
了自己的小组成员。指尖上可能有了
对他们具体的形容词,但是掌心中可
能还没有。那么我现在给大家发另一
张手掌。请用你们掌心中相同数量的
词形容你左手边的组员。这些词最好
也能放进他的掌心中,而不是只能放
到手指上。
(老师发手型图,学生写形容
词)
老师:写好后请把这张手掌送给
你左手边的组员,并讲述你写的形容
词以及你选择这些形容词的原因,听
完以后请你的组员也讲述一下他收到
这些形容词的感受,如果他觉得不合
适,你们可以对形容词进行讨论修
改。
(老师观察每个小组的交流,尽
量关注每个学生使用的语言和发言的
次数)
活动 2:展 10 老师:现在请每个人把自己手上 这个设计是老师将学生的自
示环节 分钟 的两个手掌合在一起折起来,放进每 评和他评结合在一起,进行
个小组的小纸箱中。 展示和反馈。
(老师发放纸箱) 1、与活动 1 中的分享环
老师:我将在每个小组的纸箱中 节类似,老师也可以对这次
抽取一双小手掌,然后我们大家一起 展示中出现的负面评价进行
来猜猜,这双小手掌是属于谁的,好 引导
不好? 2、学生会判断他人评
价是否正确,并将自己对某
人的评价和他人对某人的评
价进行对比,并通过老师的
指导性的话语,加深对抽象
评价的理解以及了解如何正
确地对他人进行评价。
3、教师可以通过他评
中抽象词汇的使用比例是否
较自评时有上升,来了解学
生是否学会运用更多的抽象
词汇描述性格、品质,进而
了解学习目标是否达成。
总结 2分 老师:大家今天的表现都非常 点明学生通过这堂课达到的
钟 棒,知道了怎样用更多抽象的词去形 学习目标,将本堂课的内容
容自己和别人。请大家摸一摸从指尖 与下一堂课联系起来。
到掌心,这是从具体的感觉到抽象的
体验,我们下节课就来讲讲他们是怎
么联系在一起的。

三、课堂设计的修改依据
(一)课堂设计的修改依据
欧用生在教学的身体理论中提到,老师应该让自己在课堂中的身体语言也
成为教学的一部分,并“善用身体和五官,与学生构成平等、温暖、互学的关
系”[4],这给笔者带来很大启发。老师们使用自己的身体和五官与学生产生互
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其实也在通过身体和五官与老师进行交流。在建构主
义的理论中,Wittrock 等人曾提到过,“生成性学习”应是学习者从环境中感
受到的信息与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产生交互形成新知识的过程[5]。在课堂中,学
生感受到的这些信息,不仅来自书本,还来自于课堂和老师。因此笔者认为,
何不在课堂中开发学生的五官,让他们感受通过自己的五官传递的信息?这堂
课的主旨是“认识自己”,通过了解这些信息,不仅可以让他们对自己产生了
解,还能帮助他们分辨“具体”和“抽象”的含义,更好的掌握教学意图。因
此在本次课堂中,笔者以“手型图”为载体,五个手指代表五种基本感觉,将
“具体”定义为能通过五种感觉直接体验到的,将“抽象”定义为通过五种感
觉无法直接体验到的,以此向学生传递区分形容词所属范畴的依据,同时,
“认识自己”的过程仍然通过使用或选用形容词来完成。这样设计的依据是,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使用的单位[6],学生在使用形容词进行评价时包含
了目的和意义,通过学生选用词语时的表现,能够看出他们的自我认识和评价
他人的发展水平与情感倾向。
(二)课堂活动的修改依据
1、课堂活动 1 的修改依据
课堂中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 1 设置为自我评价,活动 2 设置为他人评
价。活动 1 中,除了提供形容词图表进行示例外,还在导入活动中增加了演示
环节,即把“金睛火眼”放到“视觉手指”上,帮助学生理解任务内容。同
时,考虑到学生可能会提出从“金睛火眼”推断“聪明”等进行预设,将这部
分内容与下一堂课的“从具体到抽象”内容联系起来,以期能更好地对课堂和
学生本身作出反应,此设计是受到洪覠“天人合一”和谐教学观的启发[7],同
时也是基于欧用生重视“聆听”的学习方式[8],希望老师能够更加重视聆听学
生的话语,顺其自然地提出教学内容,而不是将学生的回答限制在形容词的选
择上。
活动 1 的分享环节是为了确认学生是否理解任务内容而设,受 Wiggins and
McTighe 的 Backward Design model for teachers 启发[9],该环节属于
Evaluation 和 Activity 的结合。学生运用了哪些词语描述自己?这些词的位置
都放对了吗?了解这部分信息能够帮助老师调整教学节奏,更好地进行下一步
的教学活动。对教学目标的评估可以不限制在课堂的最后进行,而应在老师传
达教学内容后及时进行,以确认学生是否接收到老师传达的信息,这样老师才
能知道下一步应该传达哪部分内容更合适。
同时,根据 Ames 提出的 TARGET 模型,存在六种影响学生成就目标定向的
课堂结构因素:任务设计(task design)、权力分配(authority
distribution)、肯定方式(recognition practices)、小组安排(grouping
arrangements)、评估活动(evaluation practices)和时间分配(time
allocation)[10],在任务设计中,老师应采用新颖、变化的任务结构,引起学生
的学习兴趣并减少社会比较的机会。因此,在任务中使用手型图来进行形容词
分类,使用掌心、手指等指代抽象和具体范畴,学生不容易将该任务理解为对
自身能力的评价,降低学生把任务成绩简单地理解成能力表征的可能性,促使
他们的注意力能更好地集中在掌握技能、完成任务本身[11]。
2、课堂活动 2 的修改依据
活动二是他人评价部分,分组时,用“掌心有同样数量形容词”代表使用
相同数量的抽象形容词,即自我评价抽象水平相近的学生,将他们分为一组保
持组内学生同质。任务中“用你们掌心中相同数量的词形容你左手边的组
员”,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了不同层次的任务。此设计是为了最终学生差
异,尽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施行差异化教学[12]。例如,只能使用一个抽象形
容词形容自己的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只需要用一个形容词形容组员;而使用了
五个抽象形容词的学生,则需要用五个形容词形容组员。
活动二的展示环节与活动一的分享环节目的相似,但还有另一个较为重要
的目的,是防止给他人贴标签、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等现象的出现,或在这些
现象出现时进行及时的纠正和引导。这种不友好的气氛在课堂中有可能出现,
并应到得到正视和疏导。在期中作业阶段,笔者提出此困惑时,曾囿于如何规
避这类现象的苦恼中,而在阅读生态课堂文献时,洪覠提到“平等、关怀意味
着课堂里不能用科学家、教师、课本的权威来压服学生,不能用自己对知识正
确性的强调,来作为让个体接受的理由[13]。”这让笔者想到,这类不友好的现
象也许能成为教育的契机。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否定学生给别人“贴标签”或
进行负性评价的行为,只是在用自己作为教师的权威和现有的正确价值观来压
服学生,并不能使学生理解此类行为的后果和危害,更难以建立正确的价值取
向。
社会学研究表明,直接接触可以减少群际偏见[14],因此,一方面在正式对
他人进行评价时,笔者还设计了“看组员、击掌和拥抱”的过渡环节,以期缓
解学生之间由于陌生、偏见带来的攻击倾向。同时,采用言语引导“请大家用
自己的感觉去感受你们的组员。”提示学生应通过自己的感官去感受他人,而
不是听从别人对组员的评价来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同样利用欧用生重视聆听
的理念,通过聆听学生评价的原因、理解学生评价的缘由、与学生相互交流,
深入阐明“为什么要大家用自己的感觉去感受你们的组员、我们应该如何理解
自己获取的信息、如何用这些信息对他人进行评价、哪些属于负面的评价、在
评价时为什么要慎用负面的评价”。
佐藤学认为,教师的作用就是借助串联、反刍来保障班级所有学生的学习
质量[15],在活动 2 的展示中,结合活动 1 的自评和活动 2 的他评就是一种串联
的方式,通过自评和他评的横向异同,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从自身以及他人
角度获得。

四、总结:思考与感悟
在对期中课堂设计进行修改时,笔者认为,根据泰勒原理设计出来的课
堂,更像是将知识切成一小块,每次将一小块发放给学生。但实际根本无法这
样做,因为知识本身就是连在一起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件中与自
我认识最相关的内容是“自主发展——健康生活”板块中的自我管理,文件提
出,“自我管理的重点是: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
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
等。”除此之外,自我认识还应是“自主发展——学会学习”中勤于反思的基
础、“文化基础——科学精神”中批判质疑的基本[16]。就像图 5 所示,自我认
识的发展除了自身螺旋式上升地发展以外,还与其他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内容紧
紧联系在一起。同样地,在教学中,自我认识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其它内容也
紧密相连。因此,在课堂中,不论学生的思维飘到了哪里,其实都可以成为教
学开展的地方,而一节课中所能评估的,也许不仅仅本堂课的目标,而是学生
这一学期、这一学年,甚至是这一年龄段的所有板块的目标。课堂的最后,笔
者将本节课内容与下一堂课的内容结合,预计在下一堂课中会对本节课内容进
行简单回顾,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动机。
最后,通过对《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笔者使用泰勒原理进行课堂设
计,使用 SMART 模型、Backward Design 等衡量和修改学习目标的设定,运用欧
用生的身体理论、生态课堂等理念反思原有设计并改进,尽管较先前的设计,
考量了更多关于学生本身的学习经验形成过程,但还存在较为理想化、概念衔
接较为生硬等不足,仍然需要结合实际课堂和教学活动,不断深入修改和完
善。
图 6 知识并不是分割开来而是紧密相连

参考文献
[1]Doran G T. There’sa SMART way to write management’s goals and
objectives[J]. Management review, 1981, 70(11): 35-36.
[2]Anderson L W, Krathwohl D R, Airasian P W, et al. A 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abridged edition[J]. White Plains, NY: Longman, 2001, 5(1).
[3]Tyler R W.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3:P51-52
[4][8]歐用生.讓身體與學習相遇-教師身體在分組學習上的應用.載於張新仁(2015)主
編.中小學教學改革.臺北:五南出版社,2015:P3-20
[5]Wittrock M C. Learning as a generative process[J].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1974, 11(2): 87-95.
[6]林燕玲. 辨析汉语中的最小语言单位[J]. 2017 中国· 厦门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学术
论坛暨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第十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7.
[7][13]洪頵. “天人合一” 和谐教学观下的课堂生态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3:P92
[9]Wiggins G, McTighe J. What is backward design[J].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1998, 1: 7-19.
[10]Brophy J. Motivating students to learn[M]. Routledge, 2004.
[11]李燕平, 郭德俊. 激发课堂学习动机的教学模式——TARGET 模式[J]. 首都师范大学
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0 (5): 112-116.
[12]谢成兴. “同质分层, 异质分组” 教学的研究[J]. 师道: 教研, 2013 (2): 99-100.
[14]王淑文. 社会偏见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11
(3): 76-79.
[15]佐藤学. 教师的挑战: 宁静的课堂革命[J]. 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5.
[16]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 中国教育学刊, 2016, 0(10): 1-
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