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詩一

題一

首先,詩人以「寂寞的燈」象徵寂寞心境。燈在「悠長的歲月裏長亮着」,

說明作者心境的寂寞日久年深。又「憂鬱的心谷」予人聯想一片灰暗,寂寞本

已沉重,配以憂鬱之灰暗,使燈本象徵明亮、光明正面意義頓成獨自暗中明般

孤獨、悵寥,更顯其心境寂寞。

其次,詩人以「風雨」意象,指倏地「侵襲」詩人的某事物。風雨不似太陽、

月亮輪轉有時,其縱意來去,任意東西。又日昇月出時並不瞬間高掛天上,是

先露出部分,才原形畢露。然風雨不然,乍時經可霏霏怒號,措手不及。故詩

人刃以「風雨」指某事物不顧一切突然向其襲來,「打熄」其「燈」,令自己

不再寂寞。

最後,詩人以「輕煙」意象形容過去寂寞心境如煙般朧朦。詩人本長年寂寞,

遂留下一個很深的「自己是寂寞」的印象於己身。然風雨遽然的打熄了燈,令

之不再寂寞。可是這一切發生得太快,其無法過渡,接受自己不再寂寞。可是

在現實的此刻其的確不寂寞。故詩人以「輕煙」形容過去寂寞似幻似真,朦朧

縹緲。

題二

本人認為此詩主題是愛情,內容記述自己由寂寞到因一人的出現而不再寂

寞的經過。

如上述,詩人寂寞縈繞良久,意指其長年孤獨一人不止,且無人理解作者

所思,兩者(身心)相交,故寂寞。我認為詩人強調「長」一字(悠長、長
亮),是想說明詩人已習慣寂寞。寂寞從小到大隨身,其不願寂寞亦早已接受;

又特意寫心谷是憂鬱的,說明其心中儘管有諸多愁思亦不願宣之於口(憂鬱之

人,認為別人只會將自己的心思作胡思亂想,庸人自擾,遂不願多訴),寂寞

之苦更為強烈。

然下段燈不再亮,原因為何?乃是給狂妄的風雨打熄了。詩人特以「風

雨」一詞,說明令詩人不再寂寞的是出乎其預料之外(見題一分析),其猜不

着竟是這對象,在這時刻出現使之不再寂寞。又其以「狂妄」形容風雨,表達

詩人認為這場風雨實在「兵行險着」,與上段詩人「長亮的寂寞」成鮮明對比,

在不作準備下便貿然襲向詩人的燈,完全不思量其或早有準備,架築「心防」

(詩人憂鬱不願他人窺探內心而成的保護罩)。但風雨的出其不意(狂妄)正

好使之無從招架,打在詩人身上,驅散自己那以為亙古的寂寞。

最後,由於風雨打熄了燈光,燈不再,空餘一縷輕煙。詩人將輕煙形容過

去寂寞心境,乃詩人未能接受自己不再寂寞。過去長久的寂寞壓抑在其心中留

下不可漫滅印象。雖知風雨正「陪伴」身邊,但由於其攻勢是狂妄的,使其難

以過渡。物理上,他不再寂寞;但心理上,仍未習慣現在。於是,他認為過去

寂寞如輕煙般似幻似真,觸之即散。同時,因風雨狂妄襲來,使詩人懷念過去

的寂寞,情況正如老兵退役後生活安定,嘴邊卻掛着昔日在戰場上命懸一線的

崢嶸經歷。其非不滿現狀,然戰旅生涯早刻在骨子,磨不掉,詩人如是。故念。

總括,此詩寫一位長期寂寞的人(段一)被人愛上,其對詩人展開猛烈追

求,詩人不再寂寞(如今……打熄了),然其未能習慣,故有時懷念往昔(只

餘下……輕煙)
詩二

題一

首先,詩人以「夕陽」象徵某人衰落。古人常以太陽比喻人一生,如周邦彥

寫「但愁斜照斂」自比遲暮。故我認為詩人以日喻人,其「發光發熱」造福這

土地。又詩中的日是「無言隱退」,是悄悄離去,予人無奈之感,配合下段土

地驀的沉寂蒼茫,困處灰黑羅網,更顯夕陽被逼落下。基於以上,推測夕陽乃

指某失權之人。

其次,詩人以「灰黑的羅網」意象形容某不好之事。羅網之灰黑與太陽的光

明成對比,灰黑使聯想負面事物,而詩人言羅網是包圍(困處)着這土地,證

明羅網非實物,又言土地陷於羅網包圍時「別徬徨、悲傷」,說明這羅網對社

會帶來不良影響,使人恐懼,由此推測「灰黑的羅網」指的是惡勢力。

題二

本人認為此詩的主題是希望,內容旨在鼓勵人們面對惡勢力時仍要心懷希

望。

夕陽下山後,四野沉寂,萬物沒蒼,土地被羅網包圍、再無亮光,人們亦感

徬徨、悲傷,可見夕陽這土地、人們十分重要,在實質上保護這土地、精神上

撫慰着人們。配合上文推斷,可得出此人為統治者,是位良君,失權後(隱退

山後),土地陷入混亂(沉寂蒼茫、困處羅網)。然詩人仍有希望,因其認為:

統治者最大價值非其功績,乃給予人們的精神影響;正如太陽的價值從不在本

體,單純高掛天上使人能隨時見之而矣,它的光明才是重點。故在詩中,其寫
夕陽下山後,並沒想太陽這實體會否再次昇起,反而聚焦寫太陽隱退後眾生失

光(太陽的「虛體」)的情況──寂、蒼、困處灰黑。

太陽已成追憶,然詩人認為亮光從未消失,乃「仍處在原本的地方」(由此

更見詩人認為光比日重要)。統治者失權,塵埃落定,但他的精神理念(光)

卻能承繼,故即使土地今夜被灰黑羅網包圍--邪惡勢力侵佔,視覺上一片漆

黑也無需驚慌,只要心中堅信着某精神理念,定必光明(發光的物體永照臨倔

強者底心上)。再作推論:暗中呈明,不就如旭日曙光,太陽未曾隱退?

總結,麥子不死,是詩人不失希望之因;而宣告落地之麥也能成春泥護花,

抵禦飄搖風雨之責任,則為此詩存在之因了。

題三

兩詩主題、思想內容迴異。詩一言愛情,記自己不再寂寞的經過,是言情之

作。詩二言希望,借詩言志,為人而作,盼人們處身風雨飄搖時心懷希望莫要

畏懼。

風格方面,詩一是陰柔。此詩記詩人因戀愛而不再寂寞,乃凡人瑣事,又當

中其詳細描寫心理轉變,由憂鬱寂寞至打熄了的解脫以及懷念往昔之矛盾感,

情感細膩。同時,此詩善用空間對比,如以心谷裏的一盞燈抒其寂寞,使人不

自想到燈幽幽亮着,照不亮全屋的畫面,寂寞感更甚。亦為繪麗境一種。

接着,詩人大膽破格,末句如實寫自己得愛仍念寂寞的矛盾感,將讀者上

段的同情及愛情力之大的感嘆瞬間打破,顯出詩淫靡空虛的輕靡風格。

詩二則是崇高。詩人在詩中寄寓積極向上的意識,叮囑人面對世間紛亂切勿

心灰,堅定意志,成暗中點光,表現出爆炸生命力。

然而,我認為詩一是理性之作,詩二更為感性。前者予人感覺是張病歷單─

─燈,長亮,風雨,熄了,餘下煙。

整首仿佛其經過重重沉澱後不帶情感「記」下的,尤詩末指愛情非萬能藥,

我仍依戀寂寞,抽離人們對愛情固有美好印象,如實表述其感受經驗,故感理
性。

而詩二,人們處困頓時感絕望實世態常情,然詩人撇除現實,請人莫要徬徨

悲傷,反要心存希望;尤使用「知道、長亮、永照」肯定性高字眼,認為光明

精神不會因時而褪,惜實際上談何容易,誰能保證?可見整詩均見其不符實況

之理想,故感性。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