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不輕傳的練功心法

1、凡是前進的動作,腳跟先落地,然後再慢慢地改變重心;凡是後退的動作,腳掌先落地,然後再慢慢地改變重
心。
2,凡是旋轉的動作,應先把身體穩住,再提腿換步。
3,凡是收掌的動作,手掌應微微含蓄,擔又不要軟化、飄浮;凡是手掌前推的動作,除注意沉肩垂肘外,同時手
腕要微向下榻,但不可彎得太死。
4,凡是小臂外旋時,注意小指一側微微用力,好似向外擰勁;小臂內旋時,注意母指一側微微用力,好似向裏裹
勁。
5,凡是由虛而逐漸落實的動作,腰部都要有意識地向下鬆垂,以幫助氣的下沉。
6,凡是起的、開的、曲的、蓄的動作,配合呼吸時,都是吸氣;凡是落的、合的、伸的、發的動作,配合呼吸時,
都是呼氣。
7,每一動作,先用意識引導內部運動,外形隨之而動。
8,每一動作,都要做到:意到、氣到、勁到、神到、形到,寄意,氣,勁、神、形五合一的整體運動。
9,一定要體現出剛柔相濟的變化和連綿不斷的完整。
10,拳勢呼吸,間單的說,就是在定勢是把氣呼室外,接下來自然轉入吸氣,因爲定勢是發勢向蓄勢的轉換點。
11,心靜、體鬆是太極拳的最基本的要求。每一動作都須在鬆、靜的基礎上進行,也就是要把鬆,靜貫注於練太
極拳的全過程。
12,太極拳是練內功的,要有鐵槓磨成針,功到自然成的思想,必須天天演練,苦心琢磨,才能達到更大的養生
保健效果。
初學武藝,百日築基之後即可習套路,以練明勁。勁出於丹田而貫於四梢,迅如閃電。氣如火藥拳如彈,六根
震動鳥難騰。雖剛猛迅捷,卻非肌肉暴漲之拙力,動作到位,立即放鬆。習藝時心中寂空,旁若無人,無念無想,
渾然於天地融爲一體,雖姿勢千變萬化,然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功至練神還虛,則身輕如燕;氣貫涌泉,則重
如泰山也。
訓練腰腿功夫伸展筋骨,練拳時,勁力比較明顯,其實這根本不是訓練明勁功夫,這一點勿需明白。一旦身體
各處姿勢開始符合形意規矩和要領時,內氣下沉丹田,五臟歸位,身體必須放鬆,不能有絲毫拙力,當以鬆順求
之,自能體驗換勁之妙。練拳每式有鬆緊變化,初學者且不可強爲,否則有害無益。有基礎後,即能領悟。
肩在手前,手在腦後,多練,不是簡單重覆,不是次數多,而是內容多。一個形裏生出許多東西來,這才叫
多練。能多練自然有趣味,沒有興趣不上功,身子催着你練,身子不動腦子還動着。
遇敵好似火燒身,一拳打出去很有力量,但被人擒住就沒勁了,是練拳不練根節,什麼地方沒勁,就燒在什
麼地方。三節是不能練的,你要整個地練拳勁,腦子裏不要想三節,否則陷於一處,就練不出功夫了,等練出了
功夫,三節就整了。人身是個整體,想單練根節也不可能,只是提醒人,練拳時勁力要走(經過)根節。一個走
字,和一個練字,差別的確很大。功在根節。
練拳貴在專一,專一則精熟,精熟而意味日出,心得無窮。練功夫疏不得,能得一刻便練一刻。練拳須用定力,
定則靜,靜則生,不但靜中能靜,且在動中亦能靜。練拳必求心靜,心靜則神清,神清則氣合。運動先求鬆靜;
鬆則靈,靈可氣血暢通;靜則凝,凝才發勁完整。故鬆靜是練拳之要訣,習武之道無他,求其專心而已。學拳性
要頑鈍,不可取巧,取巧則粗心浮氣,只見俏皮,難得精髓矣。時時揣摩審察,此處神到則氣到,氣到則力堅。
拳腳功夫練到最後在於頭腦靈活。
練功不練拳,用勁不用力,勁就好比一個網兜,將一堆散桔子似的人體拎起來砸出去,打出超出體重的力量。只
有不用力才能出勁,因爲勁關係到周身上下,一用力便陷於局部。百會會陰一線穿,若能此兩處不偏倚,那麼身
法變化就可以無窮。
練拳術不在形式,只在神氣圓滿無虧而已。神氣圓滿,形式雖方,而亦能活動無滯。神氣不足,就是形式雖圓,
動作亦不能靈通也。意在蓄神耳。須固住自己神氣,不使散亂。練時眼不可散亂,將視一極點處,或看自己之手,
將神氣定住,內外合一,不可移動。
兩掌微微用意使暗勁,隨呼吸張弛,但不可外露於形,這樣練習日久,既得柔,又得剛,虛實兼備,若一味用力,
則日久衹得拙力,難得剛柔相濟瞬息萬變的拳技之巧,終非內家拳學的真意。用意採用‘以無所守爲守’的方法,
渾然任氣在遍體流行,意在若有若無之間。這樣意識不專守一處,則全身反應靈通,變化隨意。
單練切勿貪多,務求純熟,或擇一二式而專練之,謂之練勢;或連三五式而急練之,謂之練氣;或趁勢之便利而
任意練之,謂之練理;或酌式想象而練之,謂之練機。不練勢則勢不穩。不練氣則氣不接,不練機則機不靈,不
練理則理不通。俱有次序,不知理而徒練勢,則勢不真;不練氣而遽練機則機不活;不練機而遽練理則理不圓。
練拳套與散手不同,拳式中之手法,不必手手能致用,故煉時心中毋庸假想一敵,煉散手,則非有假想敵不可。
煉拳套之目的在調勻氣分、活動身手、習慣持久、發舒筋肉。致用非拆煉散手不可,散手雖從拳式中化出,然不
拆練,則終年打拳,亦不過於熟中生巧,心領神會其一二手之運用而已,決不能得全式中之變化也。無論演習何
手,必先平心靜氣,細思此手用意與用力之處。及敵人如何攻之手路。儼然勁敵在前。個人練習時,兩目須注視
自己出手之的,疾徐高下隨之,手眼不合是大毛病。學者不明伕力與勁之別而漫然習之,拳易演而身益陷,一式
未完而已氣喘汗出,自謂用盡平生之力,究其着於人者無幾,此不知透出肩背之法也。其法初演時不多用力,手
手用勢吐氣出,習之日久,肩背之力自然流通,然後再求之穩,斯過半矣。練拳須一手是一手,吞吐要快,連續
不妨略緩,不能如寫草字之牽連不斷也。練拳氣喘色變病在不識鬆緊,從首至尾,握固不肯放鬆半點,凝神集氣,
一手是一手,全身之勁但注於一擊之中,手既打出,立須鬆放,則演數十百次亦必行所無事。
拳以打空爲能,求的是內勁的自然生成和外形之體靜而不躁、柔弱無骨。進行攻防招法訓練時,面前雖無人而意
境似有人與其拆手破招一般,以心意體察自身變化技巧的運用。最簡單的基本功是最好的練習整勁和周身協調的
方法,亦是最實用的禦敵之法。通背搖根儘量把速度放慢,大約一個星期後人就可以覺得拳中有力,那是先天力,
不是一般的蠻力。先天力是在人一出生就存在力,是伴潛意識而爆發的,但後天可以溫養使之壯大。
拳從緩慢開始練習,是從慢中求整、求協調,爲的是把自己身上的不協調的地方找出來。在慢中找,這樣快慢結
合練出來的勁力想快就快,想慢也能慢,連綿不斷,打人像機關槍一樣,一陣接一陣,直至摧垮對方。習武時應
無所求,只是踏實的練,就必然會出功夫。如果總想着去打人,就永遠練不出好功夫。因爲它的注意力都放在了
打上。
練拳開始時,應當慢慢求其架式穩而渾厚。基礎打好後,便應慢慢加快。如果只知練慢,不知練快,即失陰陽之
理。慢者,求其陰柔之功,即虛靈之勁。快者,求其剛勁之發放。兩肩鬆開,微微往回縮,勁自然就會內開外合。
邁步轉身先不要快,必須手、足、肩、腰、胯、肘,與內外務要合成一氣,不可有一點散亂。身中如有散亂,應
於腰、胯、肩、肘及四梢求之。四梢者,骨、肉、筋、血也。牙爲骨梢,舌爲肉梢、手足指爲筋梢、毛孔爲血梢。
用勁不叩齒,即無法發力。步法不穩,於三尖求之,若歪頭、斜頭、垂頭其勁即破。三尖對(眼尖腳尖手尖) ,六
合力全。
氣息經鍛練一階段後便自然能感覺得到體內所產生身體的伸縮。開始時感覺到的是身體的動,後來便是氣息的動,
產生所謂的氣感。當氣感碰肉體時,敵人尚未有感覺時,我們早已有知覺。除非是速度過快或過於尖銳,使氣感
來不及反應,這是因爲人是有一定的極限。自己的氣息若不均勻不穩,便不可能感覺到外來氣息的變化。
形意拳練一會後就能感受到體內氣息蒸騰,練完拳不能立刻坐下,要慢慢行走,轉悠幾圈自然會有燻蒸、淋浴之
感.很是神清氣爽,將這口氣化在體內,久之心智可以提高。所以習武要有練有化,收式與起式同樣重要,甚至
練完後溜達的時間比練拳的時間還要長。
練習周身骨節,均須鬆開自然。口腹不可閉氣,四肢腰腿,不可起強勁。但一舉動,一轉身,或踢腿擺腰,其氣
喘矣,其身搖矣,其病皆由閉氣與起強勁也。勁之初練,於運動時,每一動作,將氣吸足,用壓榨意,使其氣力
自然發生一種內外感應之震動作用是也。
練氣要使意念不斷,意斷每個動作的勁就要重新凝聚,形成空檔。練氣就是要使空檔消失,像海水一般的一波未
平一波又起的延續不斷。若每做一個動作都是意念散掉再重新凝聚,即使練十年也沒用。練拳時出一拳一腳會很
用力的把拳打出去。雖說是很用力,看起來很有精神,但一拳打完就什麼都沒有。勁道好不容易提升起來,結果
一拳打完後又散掉了。每次都再重新開始,造成拳與拳之間都會頓一下不能連貫。
拳法有練法用法之分。練法宜開展,使氣、力、筋、骨、肌肉,易於發達。用法宜緊密,使精神內守,不虛耗氣
力,得勢則進有餘裕,失勢亦不致落空敵所乘。練拳用力,不外橫直二勁,上下左右,莫不皆然。其直力則存神
在射擊,如槍中人,含有來複線之旋螺意味;橫力則注重彈簧性,如電風扇然,藏有研碾精神,着之即橫飛。具
此心理以練拳,則用自可勝敵於不覺間矣。然非深於此道者不易領會。
技擊功勁賴精神之處甚多。人日從事於運動,若每一動作必統一其精神,注全力於一舉一動,使氣力從丹田出發,
由脅肋而肘腕,每法皆依此煅煉,久而久之,其功勁猛鷲。不過祗注全於其動作,以意使氣,行使自然之深呼吸,
日久則身強力壯,故不必更事他求也。
技擊者,至得勁路時,其身心當然有一種不可思議之愉快。勁之初練,於運動時,每一動作,將氣吸足,用壓榨
意,使其氣力自然發生一種內外感應之震動作用是也。是以練技擊者,以明勁路爲第一要義,練至一旦豁然貫通
焉,再行收視返聽功夫,自然感覺靈敏,於各家門路,無不水到成渠。人體骨骼如衣架子,脊骨動他骨無不動也。
未出勢先將腦筋靜下來,摒除雜念,身心放鬆,去掉拘束,才能恢復人在未被事物纏繞之前的自然穩靜及天生具
有的靈感。之後而動,並在動時仍保持其穩靜,不可因動將身心的穩靜分散了。那就必須先鬆心,後鬆身,心身
俱鬆之後,其意氣便可自然的沉到丹田了,而不是使硬力將氣意壓到丹田去的。練時先將全身放鬆,尤其是兩臂,
要鬆得如繩拴在肩上的一樣,不可稍有拘束之力。俟身心穩靜下來而後出動。出動時,仍用一點點思想上的意思
鬆鬆的將兩臂掤挑起來,以腰脊之力牽動兩臂,穩靜地出動,將一趟拳演變出來,非四肢之自動也。練拳時當細
細體會,找它的要領。找着要領之後,經常練習,不數月便用兩臂有鬆沉的感覺,兩肩有些痠痛的情形,以後拳
意就會達到手上來了。這全是由於在鬆軟的基礎上着手練功作出來的。如果只是散漫飄浮的練法是不行的。
足下的沉重力道是輕着練出來的,好比走鋼絲,腳一用力就摔下去了,但想“輕”,得更用力才能輕得起來。不
是在一個勁上加份量,而是多加上幾股勁。走鋼絲爲控制平衡,得調動全身勁道,敏捷變化,既不能踩實了鋼絲,
也不能踩虛了,掌握住這個火候,方能練出功夫。變身中功勁猶整,一停式無非是沐浴爲養。有不得機不得勢處,
必於腰腿處求之,一切動作靈敏與否,系以身爲主,而身之根在步,一切運化系以手爲主,手根仍在身,身根仍
在步,想讓功夫管用,要練下盤之身步。如踩在一根懸空繩上的凌空意。
在練拳時有口水,才證明是已身心泰然了。如未出口水,尚是身心未到泰然之境也。極沉重然後極輕靈,因爲沉
重與輕靈.都是自身鬆淨,過後的一種感覺,鬆淨則全身都有沉重的感覺(是自然的重,不是用力)。自身微微轉
動與空氣接觸,猶如水中動作。
初學拳時,往往會遇到三個關卡。其一,勁自兩足上行至丹田時,難於對穿至命門,氣血自任脈下行至丹田時,
也難於對穿至命門。過這關的要領便是斂胯、收臀、提肛。如坐馬桶、如忍便狀等等。過了這關,是下丹田的功
夫,腳便生跟,整勁由此而來。其二,胸前兩乳間膻中,背後兩脊間神道,也會阻滯氣血和勁路的通暢。克服這
一關的動做要領便是含胸拔背。含胸使氣血下行,拔背使勁路上行。含胸和拔背是同時完成的一個動作要求。是
中丹田的工夫,柔化、卸力都由此而生。其三,前人中後神府(兩風池穴中),是神之所藏,是精氣互生互化的
總部。過這一關的動作要領是虛領頂勁、收頜。做到這一點便能以意領氣,以意補勁了。而貫穿三個丹田的是上
至百會,下至會陰,由涌泉入地的一根虛擬中軸。這根虛擬的中軸,貫穿上、中、下三個丹田,便是拳家所謂的
“三田合一”,便是大周天的工夫了,也就具備練拳的基本條件。領悟“三田合一”的感覺,便會有上至百會,
下至會陰,直穿涌泉的中軸。
初學拳者,經過一階段的學習,會有云裏霧裏、神乎陶陶的良好感覺。其實,這正是拳架走樣、勁路走偏的時候
了。每一動、每一招時過時不及,而自我感覺卻十分良好,以爲自己天天神速提高。這時,如果沒人及時提醒,
或旁人提醒了,自己依然陶然期間。許多孤家寡練者、閉門造車者往往會犯這種錯誤。
內家拳速度奇快,不是訓練速度球等可以做到的,而是精神和肉體的高度統一,把動作做到最簡化,最科學,最
有利於進攻,還有就是打迎擊。武術基本功和用法是關鍵,有些人只有用法,在基本功上沒有花功夫,也可以勝
人,但是年紀大了就不行;有些人基本功練得很好,不懂用法。
所練不專在筋骨,也不專在勁路,而在一氣。此一氣,首要完整,略有乖戾即便散亂。手腳腰身完整一氣,五臟
四稍處處整齊,心意一合,內外相合纔算是一氣之完整。習拳者力求恢復無爲之身心,後心性始能光明,有了光
明良知才能把握自身之一氣神明。練氣也是靜忘,則陽氣自然而生,則所謂靜極則動。
第一個階段爲疲勁:是指初學入門,經老師示範,一步一趨,但身手不協調,氣浮不沉,兩腳無根的境界。
第二階段爲抖鬆勁:是指經過老師不斷糾正,手眼身步漸漸協調,全身漸漸鬆開,氣自下沉,兩足漸漸穩實而落
地有自然沉重的響聲時。
第三階段爲急勁:是指身手更進一步協調,動作活潑,速度也自然增加之時。
第四階段爲靈急勁:是指動作速度更進一步增加,全身精神意志的靈敏程度也相應增加之時。
第五階段爲快利沾連隨合勁頭:此時動作更快速利落,腦子裏的靈敏程度如明鏡無塵,高懸空中,無物能逃其鑑
照。動作中具有莫可計數之可變性,能與人不即不離,或攻或守,絲絲入殼,恰到好處之時。
以上五個勁次,從頭到尾都要全身鬆柔,不使拙力,要以神馭氣,以氣催形,以心神靈明爲主,以氣血形質爲輔,
這同形意拳的先練明勁再轉暗勁化勁不同。
練武的心思怎麼動?練拳時,好象對面有人,每一手都像實發,是像實發而非實發(只能這麼說,否則越說越說
不清),自己要多安排幾個假想的對手,慢慢地練拳,但一拳出去要感覺是以極快的速度冷不防打倒了其中一人,
其它人還盯着你呢。不要想着正式比武,要想着遭人暗算。等真比武腦子就空了,一切招式都根據對方來,等着
對方送招,對方一動就是在找捱打,所謂“秋風未動蟬先覺”,不用秋風掃落葉,秋天有秋天的徵兆,一有蟬就
知道了。比武就是比誰先知道,形意拳的後發制人,不是等對方動手了我再動手,而是對方動手的徵兆一起,我
就動了手。不是愛使什麼招就使什麼招,要應着對方,適合什麼用什麼,平時動心思多練,一出手就是合適的。
只有練拳時方方面面的心思都動到,在比武電閃雷鳴的一瞬,才能變出東西來。
學武得整個地學,練功夫的時候,一個動作,什麼都練在裏頭,比武的時候也要整個地比,什麼都帶着,管它用
的是崩拳還是劈拳,一出手就是整個形意拳。其實任何一個法都打不了人,打人的是以法練出來的功夫,有了功
夫人就活了,天地開闊,無所不是。練拳得找機緣,找出個怎麼練怎麼上癮的拳架,一猛子扎進去,練的時候一
通百通,比武的時候也就一通百通了,手伸在哪都降人。別人一站到你面前就覺得委屈。一定要練到指尖,手指
一彎就是拳,死握着拳是很難練出勁道的。
多經實戰練習,由實戰中檢驗不順之處,再從盤架、推手中求之。如此循環往復,不計較一時之勝負,全在乎用
心求理,則可漸精技擊之術矣。
起勢雙手從體側如撫一巨大之圓球,從球底到球頂,不能草草地舉起、下按,這樣練不出內勁。三體式,不用力
氣,手掌前如觸實物,用手掌稍微前伸,手掌如有物相抵,前伸之手如在水,或細沙之中之阻力。
關於抻筋拔骨,一個極度的伸展而已,用樁功練,到位後靜耗就可,盤架子練,就只管一個打字。單操一個勁打,
其它不管,不用輔助工具也能出功夫;柔化訓練,任其自然,功夫一樣上身。若有整勁的基礎,加上類似靜坐中
的身體自然變化,提高整勁的質量,自然能有沾人之能。化須練到沾觸即化打,看不到化,圈小至無圈,實戰中
才能發揮內家之能。
先修外家經筋骨肌肉力道勁道之鍛練,未來入了內家,先有有勁道力氣,且外形強健好看身手敏捷。剛盡則柔現,
柔極則剛生(柔勁如水中者臟腑碎,剛勁堅如石中之骨斷)。人體骨骼如衣架子,脊骨動他骨無不動也。觀察動物
或嬰兒,他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默都是純任自然的,所以動物會敏捷、有力,嬰兒摔到也不會傷着,在地上撒
嬌時大人也不容易抓住他們。三回九轉是一式,舉手頭足無一不是一式,如長江大海濤濤不絕,太極一套拳成一
式較易,形意八卦想三回九轉成一式,須更高明才能爲。
手上是觸點,勁根和勁源並不在手上,試試用肩背打人的效果,也就是用軀幹來打五行拳的效果。試試揹着雙手,
打打五行拳,如果感覺和伸出雙手無異,可以說是打對了。
柔要從順中求,順要符合拳式和規矩。在姿勢到位、符合規矩的條件下把拳式走順。開始練拳的一段時期或拳式
姿勢練錯了要改姿勢的一段時期,動作肯定柔不起來,要先弄明白每一拳式姿勢的基本道理,道理沒弄懂就比劃
着練拳,如果只求健身倒是也無大礙,如果求技擊道理,怕是終生無望。開始練拳首要是明白拳式的基本道理,
姿勢要力求準確到位,如果還沒有熟練,自然順不起來,也柔不下來。隨着拳式逐漸準切到位,逐漸純熟,動作
逐漸就走順了,此時纔有資格談柔,拳式姿勢不正確,就談不上順遂,不順遂就談不上柔。
練低架目的是爲了養成一種發勁的模式,把習慣性的拙力化去,改成周身渾圓一體的定型,等到練成這種定型,
纔可以練真正意義上的實戰打法,不然的話,空有千百招動作,卻沒一式可以真正用的上的。高手打人自然不會
用很大的動作來蓄髮內勁,周身一動皆有,越高越是不露痕跡。心意形意高手,從來沒有在實戰中用矮身低架的。
但見一抖之下,對手已經敗北。練太極拳不能蹲下,因蹲下力散,練拳只要斂臀,本就蹲不低。
練習套路或單操達不到一定的數量,很難產生質的變化和飛躍。先求形展,不開展不足以抻開筋骨,不足以求得
各種勁法,但這時還只是一個毛胚,還不夠精緻。隨着功夫的日益加深,對拳法上的各項細節要求漸漸悟通,拳
架也就越往裏收,越順越合,不必大劈大打已足以順利地完成各種發力和身法轉換,不使力而自有力,拳架也就
小了。拳架越小對自己防護越嚴,隨着對後發制人的體會越來越深,拳架也會縮小。再後一舉動周身隨意,意到
勁發,無不和拍中節,似無規矩卻全然暗合規矩。動作本來就少,一個動作上萬遍不足爲奇,動作看似簡單純樸,
學易習難,練就上乘工夫難之又難。
練拳先要舒展開放,使內部之氣要舒展而不拘,外部關節鬆放而不可滯,這樣自然練到身心愉快。練上一小時纔
出功夫。初練只需注意一個開展,就是一個極度的伸展,全身骨節拔開。第一階段身上必然會用很多拙力,勁力
的培養必須是按部就班的來。先鬆着練,順勁後再發力。發力先求開展,把勁放出去,再求得各種勁別。第一步,
先放鬆全身,讓肢體的運動軌跡附合某個形,練至熟練。第二步,把第一步練熟的動作加速的練,也就是練明勁,
練至捷又準。勁達梢節。第三步,在第二步練熟的動作的基礎上,讓肢體運動的速度緩慢下來,全身繃緊,勁含
中節。練至勁充足又厚實。第四步,放鬆全身,練化勁,練至靈勁上身。從放鬆練,最後回到放鬆,纔算是高手。
內家訓練強度體現在要費腦筋保證每一個動作都符合正確要領上,這種訓練不體現在時間上,而體現在注意力上;
例如我們練拳時要保證半小時內每時每刻全都把拳做對,就會體驗到是一種多麼大的心理和生理強度了。
練一遍覺得氣感很強,如練上兩遍就感覺第二遍反而沒有第一遍氣感強,如隔一二天練那氣感比一天練一遍更強,
是因爲練完後沒有收好功,只理順氣機,沒有把氣收歸中元。只要把氣歸入丹田,練功就會一遍比一遍氣感強的。
練功後收功程序過簡單,就使下元更虧損,產生下肢萎、拉稀病狀。
練拳不能太用勁,要用腦子調,太緊了人受不了。越練越鬆快就對了,練着乏味痛苦,就要趕快變招。凡是打完
拳氣喘吁吁的,或是練完後筋疲力盡的都不對。正確的感覺,應當是一想練拳,就興奮;練完後,精神振奮。有
時能夠感覺,好象今天比昨天上漲了一大塊。所謂日日新。打拳練功,關鍵在於中道,要適可而止,保持興趣,
怡養精神,此爲大要。練拳小有效果的人,有時不免粗俗,氣反沉不下。練拳練到一定時候,就想練了,不練身
上起急。練着練着,很舒服地痛了,說明長勁了,筋骨起了變化。再後得病一場,身體很健康,但就是覺得病了,
哪都不對勁。得適應一陣子,能自己把自己調理過來,就走上了大道。如此循環往復,適應一次就長一次功夫,
長了就管用,與人交手,鬼催着似的就把人打了。
常練拳爲防止腦血管出問題,最好能堅持經常倒走。拳練好了,應該四面八方都能招呼。上下左右前後內外共八
個方向,一般人只練了一個方向,無論你怎幺轉圈,你也只練了前邊。因此,你的前邊就靈敏點,其它的地方不
行。關鍵是督脈不行;意到氣到,往前使勁,真東西全跑前邊去了。凡是練拳的,大多督脈在後脖子玉枕處都不
行,那個地方非常重要。因爲此處有時因汗而多受風襲,腦袋供應的氣血就不通順。特別是練拳比較專業的人,
一倒走,就全明白了,可以試幾天,看是不是氣往背上貼。這個動作非常簡單。
起落束展就如同人的手攥拳鬆開一樣,請重覆做以下動作:把五指叉開成掌,再迅速握緊成拳,如此連續幾次,
叉開要帶勁,握拳要攥得勞,起落束展不過是用身體來做以上動作。
形意宜從鬆練和站樁入門,掌握對拳架的要領,到了一定程度再剛練,開始先不用力,把架子走順,走到位,等
熟練了然後開始發力,就是所謂的剛練。其實這時候的發力和剛也是假的,不是真正的發力,爲的就是由極緊求
鬆,極剛求柔,這時練出的纔是真剛真柔。
只要你把頭頂腳踩,含胸拔背,膝蓋頂拔,胯腰坐提,沉肩墜肘,這些要領都留意,且各部位均衡着力,勿過緊
勿過懈,前後左右上下不偏不倚,再加上時時注意別使拙力,想不象盲人探路都不行。大腦留意上述要領,則你
從神情到全身的細微動作,都給旁觀的人以謹慎,認真的感覺。關鍵的問題是別撅屁股,屁股一撅,身體的立柱
就塌了,你身子從胯就上下分了家,形不成整體,從而使上下肢勁力串聯起來的拳意喪失殆盡。不撅屁股,是改
掉了行拳的大毛病,但此時還說不上有什麼拳意,要做出拳意應該在不撅屁股的前提下,把小腹稍微向上翻一下
提肛,翻小肚子,大腿和臀部肌肉就會收縮,使髖關節立旋,撬動大腿骨對膝關節產生一個向上提的力;另外,
翻小肚子可拽動背肌下拉。這時,身體中部“上提下拽”就和“腳踩頭頂”形成了對拉的張力,使身體從頭到腳
變成上下互相牽引的彈性整體,如果你撅屁股,上下的張力頓失。把微翻小腹做好了,切記是微翻。每做一個式
子,能夠在意識的關注下,使處於運動中的“頭腳肩胯腰肘膝手”,同時合乎拳學要領。這個過程,有人用半年,
有人用兩年,視個人的天資和用功而定。通過意識調控達標,還只算入門的水平。再往下朝非自覺的自動化上深
化。就是說拳式一出,不用腦子想,身體頭腳肘胯全部到位。達到這一步得下水磨工夫,踏踏實實地用心去做。
兩個腎臟往下沉,尾椎往上提,但不能翹屁股,大家以命門爲中心,橫向以一個手掌那麼大畫一個圓,再前後畫
一個圓,這樣就構成一個立體的圓,上達顫中,下達會陰,前到肚臍,後至命門,我們先叫丹。你用意把它往上
一提你的步法就會相當的輕靈,如果在你發力的時候你把這個立體的丹用意念往下一沉,你自己體會一下你的力
道有什麼變化,如果你想向前進步就用意念讓這個立體大球往前移動,你看看你的前進速度有什麼變化。
行拳要有周身鼓盪之意,內家象水,要練的一波未平一波起,好似神龍水上游。水的運動以波浪的形式威力最大,
因此周身鼓盪是最好的運動形式。
隨着練功的深入,會發現腿的修練比手要重要得多。而若做到鬆沉,也確實有東西往下沉,一直沉到腳下,沉到
地裏;沉到最後,反而又有一般東西往上走,此時氣清神爽。想要樁勁,第一步先要激活感覺到下盤,這就要下
氣,其實就是逐步的放鬆。這還是一個由上而下的過程,也就是說還是上盤主動的過程,還不是最高。這只是中
間手段而已,一旦找到下盤,感覺到下盤沉實,有分量了。那麼,立刻轉入下盤自主,自己出力,轉入由下往上
反力。也就是說氣“沉到腳底下”還不夠,還要再升上來才行。但經過此一鍛鍊,人的感覺就不一樣了。雖然氣
又反上來了,但是,能看出此人身體沉實,很明顯根在腳上,看上去下盤比上盤有力,有種胯比肩活的感覺。但
決不是笨重,要有隨時能撲過來的感覺。這纔有小成。
訓練腰腿功夫伸展筋骨,練拳時,勁力比較明顯,其實這根本不是訓練明勁功夫,這一點勿需明白。一旦身體各
處姿勢開始符合形意規矩和要領時,內氣下沉丹田,五臟歸位,身體必須放鬆,不能有絲毫拙力,當以鬆順求之,
自能體驗換勁之妙。練拳每式有鬆緊變化,初學者且不可強爲,否則有害無益。有基礎後,即能領悟。
肩在手前,手在腦後,多練,不是簡單重覆,不是次數多,而是內容多。一個形裏生出許多東西來,這才叫多練。
能多練自然有趣味,沒有興趣不上功,身子催着你練,身子不動腦子還動着。
遇敵好似火燒身,一拳打出去很有力量,但被人擒住就沒勁了,是練拳不練根節,什麼地方沒勁,就燒在什麼地
方。三節是不能練的,你要整個地練拳勁,腦子裏不要想三節,否則陷於一處,就練不出功夫了,等練出了功夫,
三節就整了。人身是個整體,想單練根節也不可能,只是提醒人,練拳時勁力要走(經過)根節。一個走字,和
一個練字,差別的確很大。功在根節。
拳勁初平正,次開闊,再追求含蓄。平正使根基堅實,心氣沉穩,拳架圓熟;開闊則力透拳鋒,練就雄渾無儔的
氣勢;含蓄則破綻全無,餘意不盡,是克敵制勝的先基。招法練時要開闊博大,用之時則短馬貼身,在實戰中捶
練;而勁力的運用和完整的勁道,則在單操空試中求得。務實求簡,由小悟大,外形精幹而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初學武藝,百日築基之後即可習套路,以練明勁。勁出於丹田而貫於四梢,迅如閃電。氣如火藥拳如彈,六根震
動鳥難騰。雖剛猛迅捷,卻非肌肉暴漲之拙力,動作到位,立即放鬆。習藝時心中寂空,旁若無人,無念無想,
渾然於天地融爲一體,雖姿勢千變萬化,然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功至練神還虛,則身輕如燕;氣貫涌泉,則重
如泰山也。
上肢絲毫不用力,用腰背把手拿起來,再順着重力自然撂下去,牢記胳膊不使勁,一點點把沉勁摔出來既可。動
作順暢之後,再利用身體的運動給它加速。日久功深,把胳膊練得像兩條老藤,手頭則沉甸甸的,象個鉛砣,這
種力量甩出來,落在血肉之軀上,威力可想而知。一旦練出,終身不退。人的兩條胳膊就應該象掛在肩膀上,絲
毫不能用力,用力時打到身體上感覺不是很大,不用力打到身體上,輕鬆就能把人打出去。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雖感必明,雖柔必強。練拳宜在靜處用功,要一勢精靈,得練千遍,若
不熟練,還得千遍。練拳時,要從其規矩,順其自然,外不乖於形式,內不勃於神氣,外面形式之順,即內中神
氣之和,外面形式之正,即內中意氣之中,故見其外,知其內,誠於內,形於外,即內外合而爲一。
練拳的主要入手方法,就是調息,呼吸時不着意不用力,綿綿若存,似有似無,一任自然。動作要合乎拳法中規
矩,不可使身體如波浪式的忽高忽低,運動循環無端,無形式之間斷。要純任自然,外形之式要舒展,內中之氣
要中正。練拳時不要刻意呼吸,不要大呼大吸,開始練拳要像夜行賊、捕食貓一樣屏住呼吸,能如此小心,心也
就靜下來了。然後隨着打拳打開了,要在拳裏找呼吸,找着的呼吸是很靈活的,比逆呼吸要精細,身體更能受用。
養吾正氣周於吾身,以彼虛囂之氣,與吾靜定之氣接,則自無幸矣。故至精是術者,其徵有二:一則精神貫注,
而腹背皆幹滑如臘肉;一則氣體健舉,而額顱皆肥澤如粉粢。
訓練的時候,師傅隔 5 米用石頭砸我,一開始可以閃避,然後必須接住石頭,最後師傅換用雞蛋,能夠接住雞蛋
而不碎,則防守之功成。此時對敵的任何動作,都能有適當的反應。然後訓練攻擊,矇住雙眼,先與師傅貼手,
再先發力攻擊師傅的身體,開始往往連身體都摸不到,直到能夠擊中,有小成,擊中時師傅不能回擊,功成。此
時對敵的任何身體反應,都有清晰明確的判斷。本人在訓練接石頭的時候,全身青腫是常事,已經讓旁人難以理
解,至於可以接雞蛋而不碎,必須在接到雞蛋的瞬間用螺旋力消除衝力,更是讓人匪夷所思。以後無論對方的拳
如何剛猛快捷,都能把他們的拳頭整個接住,引往一邊。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