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蒙台威爾第和他的歌劇

一、 巴洛克時期 V.S 人文主義

1. 巴洛克的時代背景和藝術風格

十五世紀末以後,歐洲各國不斷擴張科學新知,產生了許多發明;地理上的新

發現,造成通商與殖民地的興起,物質趨於富有,思想日益自由。十六至十八世紀是

歐洲的君主專制時代,各國之間常因擴張領土而發生戰爭。此外,因宗教改革所引起

的新、舊教權力之爭導致後來的宗教戰爭。這些日趨複雜的局勢,對當時的藝術發展

有相當大的影響。巴洛克藝術便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於羅馬,也就是舊教的中心,

隨後即傳遍了歐洲和美洲部份地區。

巴洛克的藝術風格是承襲了文藝復興末期的矯飾主義 1,著重在強烈的情感表現,而

不像鼎盛期的文藝復興以前那樣嚴肅、含蓄。此時強調流動感、戲劇性、誇張性等特點

藝術家常採用動態感的造型要素,如曲線、斜線等。這種風格趨向,多少也反映了歐

洲當時動盪的局勢、不安而豐裕的景象。建築方面、裝飾華麗的橢圓形大廳,圓形屋頂

廣場、噴泉、雕像等。文學方面出現了莎士比亞、莫里哀、拉辛的戲劇、彌爾頓的詩歌,

小說〈唐吉哥德〉
。科學方面,牛頓、克卜勒、伽利略相繼出現。此時的音樂也空前的繁

榮起來,湧現出新的聲樂形式有歌劇、清唱劇、catata,器樂形式有奏鳴曲、協奏曲。

音 樂 理 念 的 創 新 大 多 源 自 於 義 大 利 , A. Scarlatti 和 Vivaldi 的 成 就 斐 然 ,

Moenteverdi 的才華推動了歌劇的發展,在德國有 Bach, Handel,他們將巴洛克音

樂推向頂峰。

2. 在文藝復興時期,當時的人文主義學家不但對古文考究,也有對科學方面觀察

入微的精神,因此成了巴洛克改革的原動力,藝術不應只是單純的一些象徵性

的人藉由口耳相傳的方式來表現內心想法,這樣只會掩蓋事實…就向十六世紀

前一樣。在人文主義的庇護下,文藝復興時代從亞里斯多德身上帶來了新視野,

也帶來了之後長達三個世紀的新創作;“藝術是一種自然的仿俲”。基於這種觀

1
矯飾主義(Mannerism): 係指於 1520 年至 1600 年間的義大利藝術。矯飾主義源自義大利文「manirera」,
大部分的矯飾主義藝術皆輕視自古典藝術到文藝復興時期所建立的藝術「規矩」 。矯飾主義作品的特性,堅
持以人物為優先考量、而人物以緊張架勢,或故意扭曲拉長,或誇張的肌肉效果為主要表現、主題常是侷
限一隅或退至背景、人與物之間大小懸殊、透視法則不表現於情景明晰,而是作為強調技法的花樣。
念,讓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的重生創造出巴洛克時期的偉大理論家和藝術家。讓音

樂充滿情感“movere fli affetti”成為巴洛克作曲家的新課題。

二、 Moenteverdi 生平事略

Moenteverdi 應被視為偉大的美學創始者,但事實卻不然。應該說,後人尊崇

他持續在思想上與藝術上的改革,他提供了在思想上極度豐富的條件,並帶來文藝

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與音樂家的結合,除此之外,他更帶來技巧上與風格上的成熟

發展。但注意,他並不是創始者佩里(Jpcopp Peri)和卡契尼(Giulio Caccini)

在他之前就發表過「音樂戲劇」的形式,但是只有 Moenteverdi 在當時對美學概念還

存有懷疑的年代,所創造出的完美無暇作品,才是屬於這格時代值得紀念和探討的。

在此將 Moenteverdi 的創作生平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克雷莫納(Crémone)、曼

圖亞(Mantoue)、威尼斯(Venise)。

1. 克雷莫納(Crémone)→成長期

a. 完美藝術時期

b. 古代風格 (說明如後)

2. 曼圖亞(Mantoue)→成熟期

a. 阿圖西衝突(Artusi)

人文主義作曲家和理論家,喬望尼‧瑪麗亞‧阿圖西( Giovanni Maria

Artusi ) 1600 年 在 威 尼 斯 出 版 《 阿 圖 西 ‧ 現 代 音 樂 的 缺 點 》 , 他 對

Moenteverdi 牧歌音樂的一些“不合規則” 作曲方式提出批評。這本書強

烈質疑蒙台威爾第的美學觀點,之後長達八年,他們都為此爭論不休。他批

評 Moenteverdi 捨棄了原有複音音樂的規則、對位風格、並對其使用不協合

音和轉調的手法都不認同。不過,這卻抵擋不住改革的風潮,而後的歷史也

證明一切。

b. 現代風格(說明如後)

3. 威尼斯(Venise)→認同期

a. 聖馬可大教堂(Capelle di San Marco)

聖馬可大教堂曾經有過輝煌的年代,一直到十七世紀末都是音樂文化的中

心,在 1527 年魏拉爾(Adrian Willaert)的帶領下,達到鼎峰,使其成

2
為威尼斯聖樂發源的先鋒。Moenteverdi 在威尼斯揚名並被認同。在聖馬可

教堂他不只留下作曲的蹤跡,也發揚聖馬可教堂的精神《道德與精神集》,

而他的《牧歌曲集》第八冊一樣具有紀念意義,多樣化的觀點位當時的年代

帶來豐富的音樂型態。

b. 威尼斯新歌劇學派

在 1630 年底,Moenteverdi 結合其他作曲家共同孕育了威尼斯的新歌劇學

派,打亂了原有的美學觀點並帶來新的思維。Moenteverdi 晚年的兩齣歌劇

代表作《尤里西斯歸鄉記》(1640)、《波佩亞的加冕》(1642)徹底反映出

Moenteverdi 一生強大的創造力,使他成為新型態音樂積極的守護者。

三、 古代風格 V.S 現代風格

1. 古代風格(Prima Prattica)( stile antico)( stylus gravis)

古風格是指由魏拉爾(Adrian Willaert,1490-1562)達到頂點的法蘭德斯

樂派的音樂創作法,遵照古規則的對位手法創作。Moenteverdi 一至四冊的牧歌

集屬之。

2. 現代風格(Seconda Prattica)

a. 複協奏曲風格(stile concertato)

在 Moenteverdi《牧歌曲集》第五冊裡提到了現代風格的產生。在第五冊裡,

加入傳統牧歌所沒有的樂器伴奏聲部:也就是數字低音(basso continuo)2,

由古鋼琴或相似的樂器伴奏。Moenteverdi 在序言裡預告他下一個作品的問世,

並將新風格命名為 Seconda Prattica。

何謂複協奏曲風格呢?它源自於十六世紀末期,威尼斯一些偉大的合唱曲,它

所代表的是一種對比的風格,也就是每一聲部與聲部之間對照著進行 ,特別是

樂器和人聲的結合上,每個聲部都有其特別的地方。而 Moenteverdi 作品當中的

複協奏曲風格我們可將之歸納如下:

(ⅰ)人聲與器樂聲在風格上的解放

2
數字低音(basso continuo)是音樂上的一種 “速記音樂”,有時低音聲部只用象徵性的數字來紀錄,所
以推斷是一種複音的即興演奏。

3
(ⅱ)解開複音形式的枷鎖: 聲部之間可以是單一的或是像對話一般多聲

部的,變奏的部分由數字低音來擔任。

(ⅲ)培養更具技巧的風格:使用更先進的模仿對位(每個聲步之間就像

對話一樣,而不是互相交錯)

(ⅳ)第四種風格:Moenteverdi 在第七冊牧歌中的作品《如此的溫柔》,

拋棄了原有的牧歌形式,只有一位歌者擔任獨唱,但是它卻屬於合唱

的曲式,而配器的手法更是巧妙,我們幾乎可以把它當作 Moenteverdi

的第四種風格。

b. 表現風格(stile rappresentativo)

表現風格第一次出現在 Moenteverdi 的作品中是在 1619 年,在牧歌第七冊

中有一首〈Lettera amorosa〉是屬於一種“單音伴奏曲”,由一位獨唱加上數

字低音的伴奏,使用宣敘調,類似朗誦的歌唱方式,這樣的手法成了往後的歌

劇基本模式。Moenteverdi 並不是這種音樂的創造者3,應該說他為這種豐個創

造了新紀元,他將單音音樂,朝向表現風格發展,而表現風格並不意味著戲劇

表現的觀念,而是指音樂的真實呈現。

c. 激情風格(stile concitato)

不同於前面兩種風格,激情風格應該可以說是 Moenteverdi 自己的發明。

他自己也對這樣的作品感到自豪。他在他牧歌第八冊序言裡,明白的闡述這個

理論,「……我根據哲學家的想法而考慮到,輕快的詩律(短音節)應該用來

形容戰鬥舞曲。而相反的,激動的舞曲應該為緩慢的詩律(常音節)……我必

須在音樂中尋找搭配劇情的感覺,在音樂聖呈現憤怒的情緒…我證明種風格是

音樂確實需要的…前面兩種風格只能帶來溫柔和壓抑的感覺,似乎加上現在這

種憤怒、激動的感覺才能感覺音樂的完整性」。Moenteverdi 在《湯克雷地與克洛

琳達之決鬥》(Combattimento di Tancredi e Clorinda )中第一次嘗試這種

新風格,的到貴族許多的掌聲和讚美。

3
佛羅倫斯樂派的卡瓦列里(Emilio de’Cavalieri)、佩里(1561-1633)、卡契尼(1545-1618)等都有此風
格作品

4
四、 牧歌

在牧歌的形式上 Moenteverdi 的創作是我們現今所認識的作品裡最重要的。所

有的牧歌幾乎都曾被印刷出版。Moenteverdi 在世的時期所發行的牧歌共有八冊,

前四冊為古代風格,後四冊則屬於現代風格。茲將表列如下:

古代風格 現代風格

五聲部的牧歌曲及第五冊(十三首牧

歌當中,第五首加入了數字低音,變
1587 五聲部的牧歌曲及第一冊 1605
成一至六聲部和一至七聲部的複協奏

曲風格)

牧歌曲及第六冊(以“對話方式”呈

1590 五聲部的牧歌曲及第二冊 1607 現五至七聲部的複協奏曲風格)

協 奏 曲 牧 歌 曲 集 第 七 冊

(1,2,3,4,5,6 聲部和其他種類的歌
1592 五聲部的牧歌曲及第三冊 1619
曲以朗誦調風格來呈現,並以芭蕾舞

劇《提爾西與柯羅莉》來做結尾)

牧歌曲集第八冊戰爭與愛情

1603 五聲部的牧歌曲及第四冊 1638 (以表現風格呈現的作品)

五、 牧歌曲及第八集

牧歌曲及第八冊分為兩個對稱的部分:“戰爭式的牧歌”以及“愛情式的牧歌”。

這兩者之間有著相當密切的關連。戰爭的暗喻,一值存在音樂集歌詞的表達中,並

藉此暗喻來傳達出戰爭的危機感,也暗喻著愛情的掙扎與辦論。這兩者中的競爭,

皆融合在第八冊《湯克雷地與克洛琳達之決鬥》
、《全能大帝的主宰》兩個巨大的作中

這兩出作品皆已牧歌為開始之音樂,以芭蕾舞曲做结尾。在這些曲子中

5
Moenteverdi 將一系列不同的形式、風格及不同長短寫成的牧歌組織起來,寫出了

充滿表現風格的作品。

在第八冊的牧歌集當中,Moenteverdi 依實際上歌詞的需要,大破傳統原本五聲部,

並依據古代風格的牧歌形式,進而創造出新式的牧歌,並將此種新形式稱為古典形

式(classipue):以六個聲步的合唱,加上兩把小提琴及數字低音的新形式,以

數字象徵來代表他追求和諧對稱的和聲理想。

六、Moenteverdi 的戲劇創作

Moenteverdi 的歌劇作品是歐洲抒情歌劇的重要代表作。
《奧菲歐》
、《尤里西斯歸

鄉記》、《波佩亞的加冕》這三齣歌劇,在主題和風格上都有相當的對比,讓人不禁

懷疑是否為同一人所作。

1. 《奧菲歐》(L’orfeo)

一六○七年二月二十四日在曼都瓦演出的音樂神話劇「奧斐歐」(L'Orfeo),

是最早在歌劇曲目中占有固定一席之地的歌劇,劇本出自宮廷官員史特立吉歐

之手。音樂戲劇此時間問世已有十年,但這部里程碑作品仍然從奧斐歐的神話取

材,而且受佩里處理同一故事的手法影響很深。早期的歌劇常以喜劇收場代替悲

劇結局,「奧斐歐」也不例外。歷久不衰的戲劇結構因而產生:快樂的結局是歌劇

的要素;強烈對比的場景更替(田園、地獄、天堂)後來並成為法國巴洛克歌劇的

特色;音樂的內容則結合宣敘調、合唱曲、舞曲、詠歎曲、尾聲與混聲舞蹈歌曲。

樂團比以前扮演更重要角色,利用音色刻畫事件與戲劇場面的特色,並運用不

同的樂器製造象徵的效果。蒙台威爾第在二十六個獨立的器樂過門強調效果,用

以支撐與詮譯舞台上的動作。他的樂團使用了四十位的演奏者,樂譜並未記錄所

有的細節,只規定一些一般性的指示。蒙台威爾第創作「奧斐歐」時期提出他的新

風格,也就是和傳統的「古代風格」相對的「現代風格」,強調「現代作曲家必須

在忠於事實的基礎上工作」。

《奧菲歐》不僅僅是一部歌劇,更是前所未有的一種人文主義宣誓,一種古老

狹隘的悲劇加入亞里斯多德和柏拉圖和諧理性的告誡而造成文藝復興時期基督

教文學在次降臨。因為這一層意義,它屬於一個革新的時期,也因如此,它為

6
十六世紀期間的思想,帶來完美的創造與展現。它重新建立了悲劇性基本教義

派的理念,提供了一種和諧的幻想空間,並賦予那個年代不論是在宇宙、詩學、

音樂學甚至政治學和人類學上更多思考的方向。

2.《波佩亞的加冕》(L’incoronazione di Poppea)

首演大約在 1642 至 1643, 於威尼斯。歷史音樂學上的大成就:一直無法證

實此齣歌劇出於蒙台威爾第之手,直至 1991 年一份重要證據於義大利出現,

終於解決了百年來的爭論。此歌劇現存兩個版本:威尼斯版(1888 被發現),那

不勒斯版 (1928 出現) 兩版本出入甚多,學界論點目前傾向:兩版本皆非蒙

台威爾第原始手稿。結尾的尼祿、波佩亞「愛的二重唱」,已經音樂學界考證出

來,並非出於蒙台威爾第之手。下面將此齣歌劇在音樂史上的重要意義一一列

出:

a. 音樂史上第一部 「歷史歌劇」。

b. 角色分配 (音域,主配角) 影響後來的歌劇創作架構。

c. 宣敘調 (Recitativ) 和詠嘆調 (Aria) 的分野出現雛形, 影響後來的巴

洛克歌劇。

七、 Moenteverdi 的宗教創作

1.Moenteverdi 一生都在為教會作曲,而這些宗教音樂應該是他創作裡最重要的一

個部分。但是今天只剩下一些零星的作品流傳下來。他一生當中僅三次把禮拜儀式

的作品印刷出來在威尼斯發表,成為他生命中重要的三個階段。在 Moenteverdi

十五歲的時候,就印製了《聖頌集》(Sacrae Cantiunculae tribus vocibus,

1582)三聲部的經文歌。二十歲的時候,追隨曼圖亞公爵,1610 年出版《六聲部

聖 童 真 女 彌 撒 與 晚 禱 》 ( Sanctissmae Virginis missa senis vocibus ac

Vespere) 。在威尼斯階段 1640 年出版《道德與精神集》( Selva Morale e

Spirtuale)這本具有紀念性的曲集紀錄了蒙台威爾第為聖馬可大教堂所作一些

未完成或不完整的作品。其餘部分作品,散佈在其他的曲集中。

2.反對宗教改革運動

7
這個意識形態的產生,是源於十六、十七世紀天主教教會,音抵抗新教的改革運

動而產生的。這同時也代表了天主教組織內新的改革和重新的組織,所稱為“反

對宗教改革運動”。大部分的天主教信條和觀念在此時都被重新思考,藝術成了

宣傳宗教的手段。在音樂方面,使用古代風格,因為這個形式清晰完美,宗教會

議(Concile trente)也決定用這個曲式拯救宗教式的複音音樂。Moenteverdi

的彌撒曲《在那時彌撒》正是以此嚴謹的複音音樂手法來表達萬有的教堂永不止

息的延續。

八、 結語

Moenteverdi 一生中為了證明其系統的完整性,使用了三這個數字,這個數字

從中世紀起即代表完美的三位一體聖父聖子聖靈:它提到了人類最大的三種情緒4、

人聲的三音域5、音樂的三種風格6、演奏的三種方式7、三種不同風格8的世俗音樂,以

及服務皇族的三種不同方式。我們可以看出他一路跟隨人到主義者及柏拉圖的腳步 ,

認為音樂是具有精神方面的價值,以其戰爭式的熱情為代表,同時也提到對比的重

要性,成為日後巴洛克時期音樂最重要的基礎。(在《湯克雷與克洛琳達的決鬥》的

風格中9,也提到音樂真的本質,:人文主義這認為,音樂是源自於聖子,也就是

三位一體中的第二位,所以他將內容詞句的重要性放在第一位,而器樂則是伴隨文

字的伴奏。人聲和器樂是密不可分的,器樂是人聲的反射,不可能完全的模仿,所

以將文字放在器樂之上)。

Moenteverdi 不僅僅只是音樂家,更是新音樂的啟發者,他對未來指引了一個

新的方向新的美學思維,將音樂導入另一個新的境界。

九、 參考書目
4
憤怒、節制、謙遜
5
高音、中音、低音
6
急促激動的、中庸的和溫和的
7
口白、和聲、節奏
8
戰爭式音樂、愛情的、象徵的
9
激情風格代表作品

8
中文部分

1. 方銘健,《西洋音樂史—理念與建構》,台北:大陸書店

2. Morrier, Denis 陳文評譯,《蒙台威爾第小百科》, 台北:上揚國際,2001

3. 張己任,《西洋音樂風格的演變(上)》,台北:台灣商務,,民 72。

4. 劉志明,《巴洛克音樂史》,台北:大陸書店,2002

《西洋音樂史與風格》,台北:大陸書店,民 77。

英文部分

1.Bukofzer, Manfred F. 1974 Music in the Baroque Era: from Monteverdi to Bach, Noton

2.Matin, John Rupert . 1877 Baroque. Westview.

3.Donald J. Grout .2001. A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Noton

網路資源

1.古典音樂網。〝巴洛克音樂背景簡述入門〞(2003/3/17)

< http://www.classical.net.cn/>(2005/10/03)

2.聖功女中。〝古典音樂的歷史—歌劇篇〞

<http://www.skgsh.tn.edu.tw/lib/lib2/musicwindow/classic/history.htm>(2005/10/03)

3.邱秀穎。〝波佩亞的加冕〞(2004/03/23)

<http://www.yogimont.net/jia/berlin-music/zs/6_r1.html>(2005/10/0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