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樹木斷頭修剪的便宜行事,埋下了颱風來臨時的危

機!
活躍星系核 ・2017/09/13 ・5252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SR值 526 ・七年級

文/台灣綠化技術協會,樹呆子團隊
每到颱風季節,我就會想起那些危險樹木釀成災害的新聞標題,像是「倒樹壓死孕婦  胎兒危
殆」、「颱風撂倒 4928 棵路樹阻交通 估後天清完」、「颱風路邊停車遭砸爛怎麼賠?」
······等等。由於類似報導一再出現,許多人開始畏懼城市裡的樹木、害怕它們變成安全隱
憂,於是「樹大招風,颱風即將來襲,還不快進行修剪!」的抱怨就一次又一次擠爆 1999,要求
行道樹管理相關單位趕快動起來。這也就是為什麼在颱風來臨前,我們經常能夠看到行道樹被一刀
斷頭的原因。

2015 年蘇迪勒颱風造成的危害。圖/By  台灣綠化技術協會,樹呆子團隊

2015 年蘇迪勒颱風造成的危害。圖/By 台灣綠化技術協會,樹呆子團隊


平時人們喜愛在炎炎烈日下享受大樹的遮蔭,也醉心於綠樹成林的「花園城市」,但只要一聽說颱
風要來,我們就開始恐懼都市巨人可能即將帶來的災害而粗暴的修剪。但到底是誰說不修剪,樹木
就會斷裂或倒伏呢?修剪真的能夠達到目的嗎?
這一刀粗暴的剪下去對樹木會產生什麼影響,我們真的知道嗎?

有行道樹遮蔭的都市,能有效地提供較為涼爽的休息空間。圖/By ARCFLY

參天⼤樹內建的「鋼骨」結構
大約 3 億年前,最早的針葉樹在地球出現。直至今日,全世界最高、且仍存活的大樹是位於北美的
世界爺,它已經 3,500 歲,身高達 115 公尺,等同 40 層樓高;重約 3 百萬公斤,名列「地表最大
生物」排行榜。如此巨大的樹體,除了需要撐住自身的重量,還得同時承受千年來狂風暴雨的侵
襲,才能屹立至今。
在頂天立地的歲月之中,樹從葉片的光合作用中獲取維繫生命所需的營養,但也隨著茁壯而日益
「樹大招風」--環境中的風力帶給樹體很大的側向壓力,因此樹的主幹、枝條與根系的力學結構
都得夠強大,才能堅挺不驚。若是一棵健全的樹,它的主幹和第一層側枝形成「骨架枝幹」構成樹
的主體架構,如同建築物的鋼骨結構支撐著樹體,保持樹體不變形。

健全樹木的主幹與第一層側枝形成堅固的骨架枝幹結構,一旦破壞就很危
險。斷頭修剪造成巨大公安危機。圖/By 台灣綠化技術協會,樹呆子團隊。
會在風中變形的都是柔軟的細枝,而且細枝就算斷裂也影響不大。受風後,不同方向的細枝互相消
力、縮小樹體的受力面積,減少樹體骨架枝幹的受力。我們所擔心的主幹斷裂,樹早有了解決方
法。
可是,如果是重達幾噸的老樹側枝在颱風天劇烈搖晃,叫人怎麼能不擔心呢?

側枝髓心錐,甲樹枝攬牢牢
樹木的主枝與側枝間的結構如何才抵受得住強風?為何有的樹承受不住?
近代樹木醫學之父—-美國學者 Alex Shigo 博士多年來針對樹木進行解剖研究,在 1985 年提出枝
幹的結構型態,包含了「側枝髓心錐」與「環枝組織」。
樹木的側枝結構,很像是建築物中的懸臂樑,但樹木的枝條可以伸長數公尺遠,比起人造建築物還
要厲害。用解剖的角度來看,原來是有個三角形的錐體結構,深埋至樹心,稱為「側枝髓心錐」。
當我們樹呆子團隊第一次看到樹體內部的側枝髓心錐,也覺得不可思議。
在初春的時候,側枝會先生長,等到晚春時主幹再生長。側枝和主幹在一年年互相交錯生長的過程
中,會在樹體內形成三角形的錐體結構,讓側枝髓心錐越來越穩固,最後變得像是緊緊的釘在樹體
內,這樣的結構才能夠撐起懸臂般的巨大側枝。

側枝在成長的過程中形成特殊的抗力結構。圖/By 台灣綠化技術協會,樹呆
子團隊。

特殊的倒鉤三角錐,使樹幹不脫落。圖/By 台灣綠化技術協會,樹呆子團
隊。
樹的保命應急,反成公安危機
每次颱風假一過,我們這些樹呆子立馬背上相機,穿梭在台中市的綠園道、校園和行道樹旁,就是
為了瞭解斷裂枝條的形態。我們發現不管枝條是大還是小,斷裂的枝條都呈現同一種形態:它們都
不是「側枝髓心錐體」的結構!原來那些都是樹木新長的側枝,由樹皮最外面幾層長出的潛伏芽枝
條,僅僅只是黏在樹皮上。
為什麼這些潛伏芽長出來的新枝都只是黏在皮上?讓我們來抽絲剝繭一下:
首先,葉子是樹木賴以維生的重要器官,葉子光合作用產生的碳水化合物,提供樹體呼吸的能量與
生長的材料。然而若是便宜行事的斷頭修剪,一刀下去便使樹木失去了所有葉片,這就像是股票被
斷頭,一夕之間所有的努力都化為烏有。
一旦失去了葉片,樹木就顧不得自己的力學結構,只求能先有一口飯吃。於是原本在樹體內休眠睡
著的芽體,就在此刻被激發出來、長成新的枝條與葉片,讓樹體能夠維持生理運作。但這些潛伏芽
長成的潛伏芽枝條,缺乏積年累月穩固結構的「側枝髓心錐」,不具有結構力而僅僅只是黏在皮
上,自然就會在颱風天搖搖欲墜。就像在山坡地上蓋房子,矛樁只打在地表,沒有進入岩盤,結構
不穩固,當然非常危險。

斷頭後,高處長出的枝條就只黏在一層樹皮上,大風來就斷,非常危險。圖
/By 台灣綠化技術協會,樹呆子團隊

在斷頭式修剪後長出的幼嫩不具有結構的新枝。圖/By 台灣綠化技術協會,
樹呆子團隊。
不定時炸彈:潛伏芽枝形成的夾⽪枝幹
斷頭修剪後,受刺激生長的潛伏芽枝,由於缺乏頂芽分泌生長素壓抑而直立生長,在數年後會形成
「多主幹」現象。這現象指的是多個主幹因無空間生長而靠在一起,中間的形成層壞死,產生「夾
皮現象」,這樣的形態稱為「V字夾角」。
從外表看,枝條結構完整,但內部卻是夾皮產生的裂縫。夾皮的位置,成為受風時,受力最集中的
應力集中點,斷裂風險高,是非常危險的結構。樹木力學大師 Claus Mattheck 也在 1995 年研究報
告中進行樹體結構的分析,說明夾皮位置是應力最大的集中點 。在2015年的「樹木身體語言與診
斷」一書中,也說明了夾皮的危險性 。

潛伏芽、不定芽枝很容易成為多主幹,成為內包裂縫的危險樹體。側風就使
樹體龜裂、斷折。圖/By 台灣綠化技術協會,樹呆子團隊。
2003年, E. Thomas Smiley 所發表的研究《夾皮是否會降低雙主幹/枝的強度?》(Does
included bark reduce the strength of codominant stems?) 以夾皮枝幹與非夾皮枝幹進行拉扯
實驗,結果顯示枝幹斷裂的形態是一致的,皆是從兩枝幹接合處平均分離,且夾皮枝與非夾皮枝幹
相比相當脆弱,枝幹越細也越容易斷裂。
2016年,彭奕森發表的學位論文《以有限元素分析樹木枝幹結構力學的探討》,以枝幹結構為對象
進行力學的模擬分析,結果也顯示枝幹結構中,最大的應力發生在缺乏平滑的連接,「V字夾角」
是應力最大的集中點。
由學者的實驗與我們實際走訪觀察的結果看來,顯見夾皮枝條是危險的,因為你根本不知道什麼時
候會斷掉。但在斷裂前,我們可由一個部分來判斷夾皮是否持續在龜裂。若是持續龜裂的裂縫,樹
體會試圖修補而快速反應生長,形成「凸耳狀的膨大結構」,可作為判斷夾皮多主幹有無持續龜裂
的一個重點。這樣的型態常在黑板樹上看到,台中市街道上隨處可見。
黑板樹這些年被貼上很多標籤,脆弱的枝條、破壞鋪面的根系、開花時的臭味,似乎罪狀可以列成
一串,也成了台中市民最討厭的樹木。但,如果沒有曾經的斷頭修剪,黑板樹可是結構完整的參天
大樹啊,怎麼會脆弱至斯呢?委身在小小的植穴,年年被瘋狂的斷頭,還要背負罵名,我不禁想,
要是我是被移植到都市中的黑板樹,有多麼痛苦?
常做為行道樹卻潛藏夾皮枝幹斷裂危機的黑板樹。圖/By 台灣綠化技術協
會,樹呆子團隊。
樹木的未來,需要我們的監督
潛伏芽枝、夾皮枝、多主幹樹體沒有側向結構,就是樹體在颱風一來就裂開的主因,歷來造
成了非常多的公共危險與傷害。而如果我們可以理解樹木,少些錯誤的修剪方式,或許颱風
天斷裂的枝條會少一點。

許多研究人員針對樹木斷頭做過研究調查,主張應避免斷頭修剪(Shigo, A. L. ,1986;
Karlovich et al., 2000;堀大才, 2012)。美國國家標準協會(ANSI)制定的 A300 準則在 2008 年
也提到斷頭與「獅尾剪」都是不可被接受的修剪方式(“Topping and lion’s tailing shall be
considered unacceptable pruning practices for trees. ”)
颱風後,到台中綠園道走一趟,斷裂的潛伏芽枝特徵明顯易見,這都是斷頭修剪造成的後果。斷頭
修剪後的新枝,結構脆弱,失去了從小培養的自體支撐架。看見路上一棵棵剛修剪後如同電線桿的
樹木,我們知道它的一生已經毀了,永遠無法長回具有錐體的結構。就算是再次生長新枝的樹木,
外表看似枝葉茂盛,但卻是暗藏危險。
我們樹呆子真的期待管理單位能夠看到樹木的問題,停止殘暴的修剪。享受綠蔭遮蔽時,彷彿理所
當然;修剪時,卻是任意妄為,我們卻還奢望生活中,有綠意盎然的大樹?當然,為了營造安全的
都市生活,修剪是重要且必要的。但在修剪前,應該先制定「修剪目的」,確認為何修剪。若沒有
明確的目的,就不應該進行。我們需要更多的人,加入我們樹呆子的行列,管理單位才沒有理由再
說,「民眾打爆 1999,要我們趕快進行修剪」。
你或許好奇,是不是沒有修剪準則?以台中市來說,其實政府已依「臺中市公園及行道樹自治管理
辦法」頒布「修剪計畫書」,也有作業規範供下載,關鍵在於最後一哩路的執行與堅持。
走在路上,我們總是看到許多樹跟我們揮手,呼喊著「救我!」「救我!」(喔!這不是靈異事
件)。不再斷頭修剪,更是自救的前提。為了我們自己,饒了樹吧!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斷頭修剪說明影片
新視野【小編帶你去新加坡】分享新加坡樹木保護的案例
Topping Cut 與 Heading Cut(常常聽到說樹木不能"斷頭",斷頭是指樹被龍頭鍘?虎頭鍘伺候嗎?較
科學的說法是 Topping Cut ,指將樹木主幹截頂;Heading Cut 指將樹木枝幹全面性截頂,二者並不相
同,看完影片後你可以更精確的表達樹幹修剪的問題。)
堀 大才,1999,樹木の生理と剪定, グリーン・エージ,26-12:24~27。
堀大才,2009,樹木剪定の理論,樹木と緑化の総合技術講座,日本緑化センター。
作者簡介|台灣綠化技術協會,樹呆子團隊
以前的我們跟你一樣,走在路上對於行道樹是冷漠的。景觀庭園設計,圖面畫的美美的,卻忘了植
物最重要的生存條件。當我們享受綠色隧道同時,我們都忘了哭泣的樹木,等待著我們的救援。試
圖喚起大家對綠化管理與樹木保育的重視,為台灣留下一棵棵百年的老樹。我們自稱樹呆子,是幫
樹說話,為“木”開“口”,謂之“呆”。
透過與樹對話,透過樹木的身體語言,讓科學化的綠化知識與技術走入日常。在醫治樹木的過程,
大樹教導我們樹木生命知識的奧意深不可測,激勵我們更謙卑的用科學的精神向自然學習。我們試
圖將千年大樹的智慧也運用在果樹、茶樹,並分享無毒樹木醫學知識與態度給樹木相關的朋友。
您可以在下方連結找到我們:
社團法人台灣綠化技術協會(官方網站、e-mail、部落格、粉絲專頁)
台灣綠化技術學會出版品:原創觀點知識海報與筆記書
樹呆子 Facebook 粉絲專頁
本文為泛科學院「⽤科普寫作打造個⼈品牌」學員作品,如果你也想展現⾃⼰的專業素養,
將知識⽤⼤家聽得動、有興趣的⽅式傳達出去,歡迎⼀起來跟泛科學總編輯學。報名請洽 #
泛科學院。
圖/Pexels

計算⼀棵樹的材積量
將碳排放量換算成樹木材積,並不是一件太難的事
情,但需要一些計算步驟。你可能會覺得,一棵樹的
材積量有什麼難的?阿不就一根長長圓柱體,底面積
乘上樹高就打完收工了。

如果抱著這樣的想法,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樹幹不
是圓柱體,而是類似圓錐的形狀,並且可以切分成轆
轤體、圓柱體、拋物線體和圓錐體四個部分計算(圖
1),如果用圓柱體計算,會出現很大的誤差!

(圖 1)單木縱剖面圖。 圖/Case 科
學報

為了盡可能計算出正確的材積,林業領域有一套特定的計算方式。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辦理國有
林林產物處分作業要點,材積式的公式如下:
立木材積=(胸高直徑)2×0.79×樹高×形數

上面的算式中,胸高直徑、樹高為測量值,0.79為固定數,而形數指的是「立木材積形態常數」,
下面用更白話的方式說明專有名詞所代表的涵意。
胸高直徑(DBH ,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後簡稱胸徑)是林木測量時,最重要的測量值,它不但與
樹幹材積的關係相關,且測量容易、誤差也較少,因此是調查時相當重要的一項參數。顧名思義,胸高直
徑指的是人類站立時,胸高位置處,該處樹圍的直徑長,臺灣胸高直徑位置,指的是距離地面 1.3 公尺
處,與歐洲各國相同。
樹高,很直觀,就是樹的高度。測量樹高的方式不少,有直接測量、三角測量法等,雖然觀念簡單,但實
際上測量作業卻相當不容易,一棵樹動輒十幾公尺,知名的【撞到月亮的樹】台灣杉(Taiwania
cryptomerioides),甚至可以高達 70 公尺。因此,測量樹高遠比測量胸徑要花更多時間和力氣[2]。
立木材積形態常數,是考慮前述樹幹並非圓柱體的狀態,將計算值乘以此常數,使材積數值趨近於真實的
情況。形數可藉由查閱「臺灣林產處分調查用立木材積表」(簡稱立木材積表)得知,若想要測量的樹種
類形並沒有列在立木材積表上,則形數以 0.45 計算。
台灣杉(Taiwania cryptomerioides)。圖/iNaturalist

現在,假設我們要測量路邊一棵行道樹的材積,我們需要先測量它的胸徑、樹高。一棵胸徑 47 公
分,樹高 11.01 公尺的行道樹[3],材積為:
(0.47)2×0.79×11.01×0.45≒0.8646(m3)
也就是說,這棵行道樹的材積量為 0.8646 立方公尺。[4]
如何換算碳儲存量?
一棵活生生的樹木跟人一樣,含有許多水分,且並非通通由碳所構成,所以單位材積同樣要經過換
算,才能知道這棵樹到底含有多少公斤的碳。材積換算成固碳量的算式如下:
固碳能力 = 材積×絕乾比重×碳含量比例

絕乾比重,指的是木材經過烘乾,水分完全蒸發後,剩下的重量比例,而碳量百分比代表絕乾狀態
的木材中,所含有碳的比例。如果要從頭算起,需要花不少的時間,不過這裡提到的兩個數據,都
有現成的文獻可以參考(表 1)[5]。

(表 1)臺灣常見造林樹種絕乾比重、碳含量百分比及轉換係數。
學名依照TaiCOL網站紀載,註記 * 號者,代表與原文獻不同。 圖/Case 科學報
因此,假設剛剛我們量的那棵行道樹為樟樹(Cinnamomum camphora),那麼,絕乾比重為
0.37,含碳量為 47%,那麼,這棵樹所含的碳重為:
0.8646×0.37×0.47 ≒ 0.150(t) = 150(kg)
也就是說,今天路邊一棵胸徑 47 公分,樹高 11 公尺左右的樟樹,它的固碳量僅有 150 公斤(而
已)。
答案揭曉啦!
到這邊,你每年燒掉的樹木數量,已經呼之欲出了,1 公斤的碳,完全燃燒後約會產生 3.67 公斤的
二氧化碳[6],讓我們繼續沿用那棵樟樹的數據,一棵樹可以儲存 150 公斤的碳量,則燃燒一棵樹,
可以產生 550.5 公斤的二氧化碳。
一開始提到,台灣人每年平均排放 10.96 公噸的二氧化碳,因此:
10.96×1000÷550.5≒19.91(棵)
也就是說,你一年的碳排放量,大約等於燒掉 20 棵一個人無法合抱的大樟樹。當然,環保署的報
告是將全台灣工業、製造業排放量都一起平均,對於小老百姓來說,可能有點不公平,不過不可否
認,這樣的數字仍然很驚人。
一棵樹能長成大樹,需要花很多的時間,相當不容易,所以,還是不免俗的呼籲大家,減少
垃圾排放,落實永續生活,並且,有機會就多種樹,對地球、環境來說,才是更友善的做
法!

註解
1.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1)我國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
2. 外業調查中,因為逐棵測量樹高過於花費時間和人力成本,所以會使用胸徑與樹高間的換算公式,讓測量
人員只要量胸徑,就可以推斷出樹的高度,此函式即稱為樹高曲線式。樹高曲線式的函式不只一種,藉由
量測樣區內樣木的胸徑及樹高資料,配適( t)若干個樹高曲線式,再用其他樣區的資料,找出預測表現
最好的樹高曲線式,接下來的調查,就可用胸徑量測值推估樹高。
3. 此數值參照台北市行道路燈資訊網,樹籍編碼 DA0070211149 之行道樹。https://geopkl.gov.taipei/
4. 算式中的胸徑單位為公尺(0.47 公尺 = 47 公分)
5. 林裕仁(1998)森林減碳能力之推算方法。《農政與農情》第 193 期。
https://www.coa.gov.tw/ws.php?id=17871&print=Y
6. 1 莫耳的純碳重量為 12 克,1 莫耳的二氧化碳重量為 44 克,比例為 44÷12≒3.67
參考文獻:
1. 中華民國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
2. 中興大學森林系空間資訊研究室彙編講義-林木測計學 第五章 立木測計
3.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辦理國有林林產物處分作業要點
4. 森林減碳能力之推算方法
5. 攀上70公尺高「撞到月亮的樹」 澳洲團隊首度為台灣杉攝下「等身照」 環境資訊中心
6. 臺灣物種名錄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