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2

第 33 卷第 5 期 管理评论 Vol. 33ꎬ No.


2021 年 5 月 Management Review Mayꎬ 2021

物理 - 事理 - 人理系统方法论 25 周年回顾
———溯源、释义、比较与前瞻
寇晓东1   顾基发2
(1.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ꎬ西安 710129ꎻ
2.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ꎬ北京 100190)

摘要:在物理 -事理 -人理系统方法论( WSR) 迎来 25 岁“ 生日” 之际ꎬ选择从四个角度进行回顾:


一是“ 溯源” ꎬ从“ 殊” 与“ 共” “ 干” 与“ 支” “ 东” 与“ 西” 三方面ꎬ对 WSR 的源头和演进做出新阐
释ꎮ 二是“ 释义” ꎬ分“ 初级” “ 高级” 两阶段ꎬ对 WSR 的意涵给出相对完整的解读ꎮ 三是 “ 比
较” ꎬ以 TOP、CmCvAwAs、三阶控制论、Shinayakana 等方法论为对象ꎬ揭示 WSR 与它们的共通之
处ꎮ 四是“ 前瞻” ꎬ提出 WSR 面临的挑战、机遇和下步发展的重点所在ꎮ
关键词:WSR 方法论ꎻ25 周年回顾ꎻ发展前瞻

引  言
作为具有国际影响的东方系统方法论ꎬ物理 - 事理 - 人理系统方法论( 下称“ WSR 方法论” 或“ WSR” ) 从
正式发表算起ꎬ即将迎来 25 岁“ 生日” ꎮ WSR 方法论有这样的生命力———目前仍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引用和讨
论ꎬ是有其道理的ꎮ 本文在 WSR 方法论 20 年回顾文章的基础上 [1] ꎬ将进一步探讨和这个“ 道理” 有关的几个
问题ꎬ包括:对 WSR 方法论产生、提出和发展过程的深层回溯ꎻ对 WSR 方法论意涵更为全面的理解ꎻ对 WSR
方法论在国际范围的比较与评价ꎻ以及对 WSR 方法论的未来前瞻等ꎮ

WSR 方法论溯源
在 WSR 方法论 20 年回顾的文章中ꎬ从“ WSR 方法论提出的时空背景” 和“ 催生 WSR 方法论的文化碰撞”
两方面ꎬ阐述了物理、事理、人理如何从分立的概念走向贯通的理念ꎬ以及在东、西方系统方法论演进与交互过
程中作为完整的方法论出现的基本脉络ꎬ认为其最终的提出与顾基发对“ 人理” 的文化自觉和对其时国内外
系统方法论领域的反思有直接关系ꎮ 随着近年来有关文献和研究的进一步丰富ꎬ本文希望对这一过程的梳理
进行有益的补充和完善ꎮ
1、产生阶段:“ 殊” 与“ 共”
WSR 方法论作为有代表性的东方系统方法论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得以提出ꎬ不是一个偶然事件ꎬ而是
有其必然性ꎬ这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的理论努力ꎮ
(1) 顾基发研究员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及 90 年代初期所从事的地区发展战略、全球气候变化、评价
问题、水资源管理等多项研究实践中ꎬ切身体会到领导意图、利益动机、评价的利益相关方、关系协调等多种
“ 人理” 及其重要性ꎬ进而总结、构建并提出了 WSR 方法论 [2] ꎮ
(2) 王如松院士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一直从事城市生态研究ꎬ期间先针对城市生态系统辨识问题ꎬ提
出“ 物理” “ 事理” “ 情理” 方法论思想ꎬ后又在城市环境、生态城市与和谐社会、城市生态适应能力退化等问题
研究中ꎬ发展出由“ 物理” “ 事理” “ 人理” 集成的科学方法论ꎬ即“ 城市生态研究的物理事理人理方法论” ꎬ但他
没有将其视为一种具有普适性的系统方法论 [3] ꎮ
(3) 专门研究材料学的肖纪美院士经由他提出的“ 梳理人事物纠纷的方法———类比与交叉法” ꎬ认识到人
生需要处理的问题有人、物、事三类且可进行类比ꎬ指出结合“ 物理” 的 5 个基本概念即环境、结构、过程、功
能、能量ꎬ再加上经济、管理、处事 3 项ꎬ则人、物、事之间的理可以相互融通ꎬ其共性在于外因 / 环境、内因 / 结

收稿日期:2019-07-0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3YJCZH074) ꎮ
作者简介:寇晓东( 通讯作者) ꎬ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副教授ꎬ硕士生导师ꎬ博士ꎻ顾基发ꎬ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ꎬ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ꎬ博士生导师ꎮ
 4 管理评论 第 33 卷

构、变化过程 / 结果对功能与能量的控制ꎬ从而得到一个具有哲学意味的 WSR 方法论 [4] ꎮ


综上可见ꎬ顾基发、王如松、肖纪美等中国学者在各自专注的领域内ꎬ通过对不同类型系统( 顾基发的社
会系统、开放复杂巨系统ꎬ王如松的城市生态、城市巨系统ꎬ肖纪美的材料科学、现实的物理系统) 的深入研
究ꎬ都对特定层面的物理、事理、人理进行了贯通及整体性思考ꎮ 从这个意义上讲ꎬWSR 方法论的出现有其必
然性ꎬ是一种“ 殊途同归” ꎮ
同时ꎬ因为上述学者观察、研究的对象不同ꎬ从而他们思考的结果特别是所提出方法论的层次也存在一定
差异ꎮ 顾基发提出 WSR 方法论主要受到钱学森院士、许国志院士、宋健院士以及美国华裔学者李耀滋院士的
影响ꎬ他们几人从 1978 年起就开始讨论物理、事理及人理的议题ꎬ后来在 1996 年的香山科学会议上ꎬWSR 方
法论又得到陈述彭、席泽宗两位院士的支持ꎬ他们把它看成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很好结合的成果
之一ꎮ 王如松在生态学领域得到了马世骏院士的指导ꎬ同时因在系统科学领域受到许国志院士的启迪ꎬ得以
萌生出城市生态领域研究的“ 物理” “ 事理” “ 情理” 方法论思想 [3] ꎬ因此王如松可以算作马世骏院士和许国志
院士的共同学生ꎮ 肖纪美院士既是材料科学家、金属学专家和冶金教育家ꎬ也提倡用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方法
论来指导教学科研ꎬ先后出版« 材料学的方法论» « 梳理人、事、物的纠纷:问题分析方法» « 类比与交叉:创造性
思维方法» 等方法论著作ꎬ进而提出具有哲学意味的 WSR 方法论ꎮ 不难看出ꎬ这些层次不尽相同的 WSR 方
法论ꎬ在源头上都有着东方文化( 中国学者) 这一共同因素ꎬ是一种更高层次的“ 共” ꎮ
总之ꎬWSR 方法论的产生ꎬ从客观上讲有不同的源头和脉络ꎬ但都体现出中国( 东方) 学者独特的文化关
怀ꎮ 其中顾基发研究员所提出的物理 -事理 -人理系统方法论ꎬ因为历经更多领域的研究实践并经过东、西方
系统方法论的交流和碰撞ꎬ从而成为具有较高层次和普适性的典型东方系统方法论ꎮ
2、提出阶段:“ 干” 与“ 支”
在顾基发、朱志昌正式提出 WSR 方法论之后ꎬ两人对方法论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有所分工 [5] :“ 顾先生
WSR 研究小组继续对 WSR 多做实际项目的应用检验以及国内的推广工作” ꎬ朱志昌“ 则主要负责将 WSR 与
国际接轨ꎬ把 WSR 推向世界” ꎮ 这种分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ꎬ使 WSR 方法论在 2000 年前后就在国际上和中
国国内获得了一定影响ꎮ 与此同时ꎬ顾、朱两人在这个过程中对 WSR 的理解是存在一定差异的ꎮ
在朱志昌看来ꎬWSR 方法论是具有一般性的东方系统管理方法论ꎬ而顾基发对其的定位是东方系统方法
论ꎬ没有像朱志昌那样强调“ WSR 的研究对象和应用范围是管理” [5] ꎮ 此外ꎬ朱志昌还强调“ 不把 WSR 往‘ 高
层次’ 上去定位ꎬ诸如把它定位为管理巨大或复杂系统的管理方法等” [5] ꎬ这与顾基发对开放复杂巨系统的关
注也有不同ꎮ
在顾基发看来ꎬWSR 中的“ 物理” 指关于客观物质世界的知识ꎬ“ 事理” 更多立足于运筹学意义上的事理
学ꎬ“ 人理” 也应该结合计算机等来实现其技术化和工具化ꎮ 而朱志昌是“ 把运筹学和系统工程中的‘ 硬’ 模型
和技术工具” 纳入“ 物理” ꎬ侧重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待事理并强调事理的主观性ꎬ对人理的理解也相对偏向
人文、文化与政治的层面ꎮ 此外ꎬ顾基发对人理的体会和把握ꎬ更多源于具体的案例研究 [2] ꎬ而朱志昌在这方
面受限于客观条件ꎬ相对不足ꎮ
由于对 WSR 方法论的定位存在差异ꎬ对其中三“ 理” 的理解也有不同ꎬ从而在 WSR 的应用步骤上ꎬ顾与
朱也存在一定差异ꎮ 顾基发等提出的应用步骤为“ 理解意图、制定目标、调查分析、构造策略、选择方案、实现
构想 +协调关系” [6] ꎬ朱志昌提出的应用步骤则是“ 领会意图、调查状况、制定目标、选择模型、实施计划、评价
表现 +理顺关系” [5] ꎮ
那么ꎬ如何看待 WSR 方法论的两位共同提出者ꎬ在涉及方法论定位、三“ 理” 的基本界定以及应用步骤上
存在的差异? 本文认为ꎬ这首先体现了 WSR 方法论自身的开放性ꎬ以及顾、朱二人在 WSR 研究中的“ 求同存
异” ꎮ 诚如朱志昌所言:人们的经历、背景和环境不同ꎬ对事物的理解岂会完全一致ꎬ多几种声音ꎬ也是自然而
且必要的ꎬ当然要有意识地识别同和异ꎬ多存些同、多去些异 [5] ꎮ 正是在这种求同存异的基调上ꎬ本文尝试提
出承认并弥合上述差异的一种概括性思路ꎬ即把顾基发对 WSR 方法论的理解作为“ 干” ꎬ把朱志昌对 WSR 方
法论的理解作为“ 支” ꎬ从而既解释差异的存在ꎬ也指出 WSR 这棵理论之“ 树” 可以生长的方向ꎮ 这样做的原
因是ꎬ本文倾向主张并提倡 WSR 方法论作为一种“ 系统方法论” 的存在和基本定位ꎬ它不仅可以用来研究管
理问题ꎬ也可以用于研究管理以外的问题ꎮ 比如ꎬ笔者之一基于 WSR 方法论形成了城市发展研究的整体框架
并命名为城市系统工程ꎬ主要研究城市系统演化、城市管理优化和城市制度善化等内容 [7] ꎮ 此外ꎬ当从哲学
高度来考察 WSR 方 法 论 时ꎬ 能 发 现 它 同 时 提 供 了 理 解 并 把 握 复 杂 系 统 存 在 及 演 化 规 律 的 认 识 论 和 方
法论 [8] ꎮ
第5期 寇晓东ꎬ等: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 25 周年回顾  5

综上ꎬWSR 方法论的提出离不开顾基发与朱志昌的共同努力ꎬ尽管两人对 WSR 方法论的理解存在差异ꎬ


但这对 WSR 初期的健康成长有益ꎮ 同时本文希望用“ 干” 与“ 支” 的关系来粗略描述顾、朱围绕 WSR 的研究
路向ꎬ以便呈现 WSR 的整体面貌并探讨其后续发展ꎮ
3、发展阶段:“ 东” 与“ 西”
在 WSR 方法论的产生、提出与推广过程中ꎬ都能看到“东方”“西方”这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ꎮ 比如ꎬ钱学森、
许国志、王寿云早在«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一文中即指出ꎬ“相当于处理物质运动的物理ꎬ运筹学也可
以叫做‘事理’” [9] ꎬ此后许国志等进一步论述了事理、事理系统工程[10] ꎻ钱学森还就对“物理” “ 事理” 的看法致
信美籍自动控制专家李耀滋ꎬ李先生回信很同意物理、事理的提出并建议加上“ 人理” ( motivation) [2] ꎬ这与他本
人在中、美两国的人生经验及感悟等有关ꎻ顾基发在霍尔大学与朱志昌围绕提出 WSR 的紧密合作是直接体现ꎬ
顾、朱分工分别在中国国内和国际上推广 WSR 也是具体体现ꎮ 可以说ꎬ正是东、西方文化及思维传统以及系统
研究与实践的差异ꎬ特别是东、西方系统方法论研究与实践的差异ꎬ为 WSR 方法论的提出和在国际范围内取得
成就创造了条件ꎮ 进一步ꎬ当从长程的时间尺度来看 WSR 的持续发展时ꎬ也能观察到它对东、西方两种文化及
学理因素的兼收并蓄ꎮ
首先ꎬ有八位学贯中西的国内外院士对 WSR 方法论的产生和发展发挥了接续的影响ꎮ 钱学森、许国志、
宋健、李耀滋四位院士ꎬ率先讨论了物理、事理和人理的议题ꎬ为 WSR 的产生提供了直接土壤ꎬ许国志院士还
特别提出“ 物有物理ꎬ事有事理” ꎬ并探索从排队论、对策论、优化理论中发现提出共性规律ꎬ作为“ 事理” ( 运筹
学的基本定理) ꎮ 陈述彭、席泽宗两位院士ꎬ在第 58 次香山科学会议上高度评价 WSRꎬ称赞它是中国学者在
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取得的杰出科技成果ꎮ 王如松院士先是独立提出了城市生态领域研究的“ 物理”
“ 事理” “ 情理” 方法论思想ꎬ又在此基础上发展出“ 城市生态研究的物理事理人理方法论” ꎮ 肖纪美院士结合
他所提出的“ 梳理人事物纠纷的类比与交叉法” ꎬ揭示出人、事、物之间的理可以相互融通ꎬ进而得到了更具哲
学意味的物理事理人理方法论ꎮ
其次ꎬ从 WSR 方法论的近期发展看ꎬ也离不开一批中国学者的整体努力以及过程中他们对源于西方的理
论与方法的借鉴ꎮ 如中国科学院牛文元研究员凝练提出社会物理学的最少支付原理、主流疲劳原理、熵值守
恒原理ꎬ全面提升社会燃烧理论、社会行为理论、社会治理理论的成熟度ꎬ由此丰富了对人类社会发展与演化
的“ 物理” 的规律性认知 [11] ꎮ 顾基发与合作者近年在研究上海世博会的排队问题时ꎬ通过引入自组织理论视
角( 散客 / 自组织 +团队 / 他组织) ꎬ发现并提出其中的赫斯特指数现象ꎬ进一步丰富了运筹学中的排队论研
究 [12ꎬ13] ꎮ 在“ 人理” 方面ꎬ顾基发、唐锡晋、牛文元、刘怡君等共同关注并推进了支持其工具化的“ 件” 的研究:
如顾、唐采用复杂网络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面向基础研究的科学合作网络ꎬ通过分析各种学术活动
所表征出的相关成员间的关联ꎬ考察人理因素对整体合作的影响 [14] ꎻ刘、牛采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及多主体
仿真( MAS) 技术研究社会舆论形成及其演化机理ꎬ定量且可视化呈现了这一非常态过程 [15] ꎮ 此外ꎬ顾和刘也
借助 MAS 技术并采用“ 社会实验 +计算机仿真” 的方式ꎬ研究了出租车司机罢工问题及其解决策略ꎮ
通过上述“ 殊” 与“ 共” “ 干” 与“ 支” “ 东” 与“ 西” 三方面内容的回顾分析ꎬ本文希望读者对 WSR 方法论的
产生、提出、发展等阶段的脉络有更清晰、细致的了解ꎬ从而更好地把握其作为典型东方系统方法论的整体
定位ꎮ

WSR 方法论释义

前已提及ꎬ尽管顾基发、朱志昌共同提出了 WSR 方法论 [16ꎬ17] ꎬ但他们在初期对 WSR 的理解就有所差异ꎮ


与此同时ꎬWSR 在近 25 年的发展中ꎬ其基本意涵、可操作性等也得到不同程度的丰富和完善ꎮ 本部分试图对
WSR 方法论的基本意涵做出分析和厘清ꎬ并对其后续发展做出一定概括ꎮ
1、提出时“ 初级” 的 WSR
在 WSR 方法论提出后不久ꎬ顾基发等在一篇介绍性的文章里指出ꎬ社会事态由物、事、人组成ꎬ处理这类
事态应从机能整体性的角度考虑物理、事理、人理三要素( 表 1) ꎬ提出研究事理主要是理解和观察世界怎样被
建模和管理ꎬ尽管建模过程中包含人的主观性ꎬ但最终目的是要得到该事物客观、合理的机理模型 [18] ꎮ 此后ꎬ
顾基发等在一篇综述文章中又指出ꎬ系统实践活动是物质世界、系统组织和人的动态统一ꎬ人们的实践活动应
涵盖这三个方面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ꎬ即考虑“ 物理” “ 事理” 和“ 人理” ( 表 2) ꎬ从而获得满意的对考察对象
的全面认识或是对考察对象的更深层理解 [6] ꎮ 对比表 2、表 1ꎬ可以看到一些变化ꎬ如事理、人理的含义进一步
充实ꎬ人理更多关注“ 最好是” “ 可能是” ꎬ研究人理的知识基础也有扩充和细分ꎬ特别是针对物理、事理、人理
 6 管理评论 第 33 卷

提出了“ 功能 -逻辑 -人文” 的分析层次与链条ꎮ


与顾基发等的上述理解形成对照的ꎬ是朱志昌在推广 WSR 的国际交流中所形成的解释 WSR 的思路[5] :物
理指物质运动和技术作用的一般规律ꎬ是一种客观存在ꎬ运筹学和系统工程中的“硬” 模型和技术工具也是物理
的内容ꎬ因为它们也具有客观性ꎬ与社会制度、文化、人的认识能力和习惯等无关ꎻ事理是管理者介入和执行管理
事务的方式和规律ꎬ虽然也受管理效果的检验ꎬ因此具备一定的客观性ꎬ但因为事理主要指管理社会 -组织系统
的事理ꎬ因而就会因时因人而异ꎬ其主观性就此得到突显ꎻ相应可以做出如下区分ꎬ即物理指客体和管理过程的
物质-技术层面ꎬ事理指管理主体和管理过程的心理-认识层面ꎬ人理指管理过程中的社会-政治层面ꎮ
表 1  物理、事理、人理的基本内容 [18]
物理        事理      人理     
基本含义 客观物质世界的知识 事物的机理 人们之间的关系
核心问题 是什么 怎么做 是否做
所需要的知识 自然科学 运筹学、系统工程、管理科学 社会科学
应遵循的准则 真实、准确、可靠 有效、合理、易操作 和谐、合作、公平、竞争

表 2  物理、事理、人理的主要内容 [6]
物理        事理        人理       
客观物质世界 组织、系统管理 人、群体、关系
对象与内容
法则、规则 做事的道理 为人处事的道理
是什么? 怎样做? 最好怎么做? 可能是?
焦点
功能分析 逻辑分析 人文分析
所需知识 自然科学 管理科学、系统科学 人文知识、行为科学、心理学
原则 诚实ꎻ追求真理 协调ꎻ追求效率 讲人性、和谐ꎻ追求成效

对比顾、朱的界定ꎬ可以看到两人对 WSR 理解的显著不同在于“ 事理” 的主、客观属性ꎮ 朱志昌强调事理


的主观性ꎬ同时承认其具备一定的客观性ꎻ而顾基发强调事理的客观性ꎬ同时承认其包含人的主观性ꎮ 正因如
此ꎬ朱把运筹学和系统工程中的“ 硬” 模型和技术工具纳入物理ꎬ而顾则认为这些内容属于事理ꎮ 对此ꎬ本文
的疑问在于ꎬ朱提出“ 事理是􀆺􀆺方式和规律” 且“ 受管理效果的检验” ꎬ那么作为规律的事理如何和事理的主
观性相统一ꎬ检验管理效果的标准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进一步ꎬ在使用运筹学和系统工程中的“ 硬” 模型和
技术工具介入管理事务时ꎬ其介入方式一定和制度、文化、人的认识没有关系吗? 应该说ꎬ这些因素是朱志昌
在界定事理属性和物理内容时较为矛盾的地方ꎮ 此外ꎬ按照他对事理的界定ꎬ它与人理之间也难以做到有效
区隔ꎮ 另一方面ꎬ本文也注意到ꎬ朱志昌在按自己的理解向国际同行介绍 WSR 时ꎬ也是受到认可的ꎮ
综上ꎬ本文希望以“ 干” 与“ 支” 的关系来描述顾、朱两人对 WSR 基础内容的不同理解ꎬ因为他们都看到了
事理兼具主、客观属性ꎬ但从认知、把握和研究解决现实问题及系统实践的角度出发ꎬ本文更愿意突出事理的
客观属性ꎬ同时在人理部分更多探讨因为“ 人” 的因素所带来的如何更好推进事理的问题ꎮ
在此还要介绍一下张彩江、孙东川对 WSR 基本概念的界定ꎮ 他们认为ꎬ在某项系统项目 / 问题的处理过
程中ꎬWSR 方法论的物理、事理、人理ꎬ分别对应着人们面对的客观存在、人们面对客观存在及其规律时介入
的机理、所有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过程 [19] ꎮ 这一界定建立在对已有相关概念的详细梳理和比较分
析的基础上ꎬ并对“ 事理” 的研究范围做了论证和扩展ꎬ在当时推动了对 WSR 的深入探讨ꎮ 从整体看ꎬ张、孙
两位的界定和顾等对 WSR 的理解基本一致ꎬ因此表 2 中的内容ꎬ可以作为 WSR 提出初期的代表性理解ꎮ 而
由顾基发、唐锡晋共同完成的« 物理 -事理 -人理系统方法论:理论与应用» 一书 [20] ꎬ则代表了这一时期对 WSR
的权威解读ꎮ
2、发展中“ 高级” 的 WSR
如果说“ 初级” 的 WSR 更多着眼对自身基础内涵的理解与界定ꎬ那么“ 高级” 的 WSR 则是进一步延伸ꎬ力
求“ 对象更复杂、思考更深入、操作更具体” ꎬ主要体现在:与东方系统方法论特别是钱学森院士等提出的综合
集成之间的关联互动ꎬ在哲理、哲学层面的延伸ꎬ以及在操作性上的落实ꎮ
(1) WSR 与综合集成
钱学森院士等在 1990 年提出开放复杂巨系统的概念ꎬ并针对这类系统问题提出“ 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
方法论” ꎬ这是我国系统方法论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ꎬ后续成为日本系统研究所的椹木义一向钱学森提出共
同研发“ 东方系统方法论” 的重要基础ꎬ也是顾基发、朱志昌合作提出 WSR 方法论的直接理论背景 [21] ꎮ
第5期 寇晓东ꎬ等: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 25 周年回顾  7

1999 年夏ꎬ顾基发、王浣尘等开始承担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的重大项目“ 支持宏观经济决策的人


机结合的综合集成体系研究” 子课题 3“ 支持宏观经济决策的综合集成方法体系与系统学研究” ꎮ 期间顾基发
针对如何综合专家( 不同) 意见进而达成共识的问题ꎬ研究提出基于综合集成研讨厅思想的 MDTMC( meeting ̄
data ̄tool ̄method( model)  ̄consensus) 系统ꎬ它在事实上成为一个解决特定领域中人理问题的有效工具ꎬ而其中
会议环节所涉及的“ 会议的场( Ba) ” 则被英国学者 Kidd 认为就是 WSR 中的人理 [22] ꎮ 同时顾基发等还认识
到钱学森院士期望实现集智慧之大成的综合集成研讨厅是一种“ 知识创造场” ꎬ从而研究并实现综合集成研
讨厅雏形的工作可以视为研究如何支持有效的知识创造场的动态生成及运行的工作ꎬ为此ꎬ在研究中更加关
注人机结合对群体知识创造的有效支持ꎬ并探讨了 WSR 应用于综合集成研讨系统的实现问题 [23] ꎮ
2008 年 6 月ꎬ在一个主题为“ 社会能计算吗” 的学术沙龙上ꎬ顾基发做了“ 综合集成与社会系统” 的主旨发
言 [19]
ꎬ他认为钱学森提出的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论有几个显著特点ꎬ包括人机结合以人为主、人和人
的结合以及从定性到定量ꎻ针对人和人的结合ꎬ他提及 WSRꎬ指出人理不仅包括人和人之间的关系ꎬ还包括人
和人之间的感情、知识沟通、利益关系等ꎻ针对“ 人理能不能计算” ꎬ他结合国内外一些研究实例ꎬ提出人理很
多方面是可以考虑计算的ꎻ他还指出ꎬ社会是复杂的ꎬ有些东西不能完全用物理描述ꎬ但是其中也有物理规律
可寻ꎬ因而需要另外的思路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不同思想交叉起来ꎬ效果会好一点ꎮ 此后ꎬ顾基发等进一步
提出ꎬ社会系统是一个开放复杂巨系统ꎬ在处理社会系统时需要综合集成方法论作为指导ꎬ同时处理社会系统
涉及三个方面ꎬ即处理物与物的关系需要物理ꎬ处理物与人的关系需要事理ꎬ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需要人理ꎬ因
此总起来也要求运用 WSR 方法论 [25] ꎮ
综上ꎬ以承担前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为契机ꎬ顾基发等始终把 WSR 作为直接的理论和方法资
源ꎬ不懈推进综合集成方法体系研究ꎮ 在这个过程中ꎬ既对综合集成研讨厅有一定程度的落实ꎬ又让 WSR 的
理论深度得到提升ꎮ 更为重要的是ꎬ对 WSR 中人理的分类描述及相应刻画( 从定性到定量) 也有实质性的推
进ꎮ 简而言之ꎬ就是用 WSR 方法论可以进行综合集成ꎬ从而支撑起钱学森先生的大成智慧思想 [4] ꎮ
(2) WSR 在哲理、哲学层面的延伸
对 WSR 在哲理、哲学层面的探讨ꎬ实际上从它一开始被提出就出现了ꎬ如杨建梅等在 1997 年即撰文指
出ꎬ物理、事理、人理分别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道、人相对应 [26] ꎮ 2000 年以后ꎬ此类探讨逐步增多ꎬ这里择
要列举ꎮ
2005 年ꎬ孙根年在« 自然辩证法研究» 发表« 事 -物 - 人“ 三理和谐” 与复杂地理问题研究» ꎬ提出具体科学
理念的概括提升可进入哲学范畴ꎬ当把顾基发先生提出的“ 物理” “ 人理” “ 事理” 与徐长福先生提出的“ 是”
“应当” “ 做” 三个哲学范畴联系起来时ꎬ发现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ꎬ并分别担负着认识世界、规范世界和改造
世界的三大功能( 表 3) [27] ꎮ 从表 3 看ꎬ孙根年对“ 人理” 的理解( 终极关怀的道理) 与 WSR 对人理的界定( 为
人处世的道理) 略有差异ꎻ在“ 事理” 的功能上着眼“ 做什么和应该怎样做ꎬ旨在取得实效” ꎬ实际上覆盖了
WSR 中事理、人理两方面ꎬ而在“ 人理” 的功能上强调“ 世界应当是什么” ꎬ则是对 WSR 中人理功能的扩大ꎮ
另一方面ꎬ从“ 是” “ 应当” “ 做” 的逻辑关联看ꎬ与 WSR 操作中通过“ 协调关系” 来实现“ 最好怎么做” 的理性意
图又有很大相似ꎮ 所以ꎬ所谓哲学“ 三问” 与 WSR“ 三理” 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ꎬ需要读者引起注意ꎮ
表 3  科学“ 三理” 与哲学“ 三问” 的对应关系及社会功能 [27]
科学研究的“ 三理” 哲学命题的“ 三问” 具体的人文科学社会功能
是:事实的描述 与 解 释ꎬ 强 调 客 观 着眼于观察调查ꎬ认识世界是什么ꎬ解释世界为
物理:客观世界存在与变化的道理
公正 什么和人们是怎样知道的
人理:人类需求的目标与终极关怀 应当:系统目标 与 价 值 判 断ꎬ 强 调 着眼于人类需求与价值分析ꎬ规范世界应当是什
的道理 终极关怀 么ꎬ为什么应当是这样而不是那样
事理: 处 理 组 织 和 事 物 的 方 法 和 做:变革世界的 实 践ꎬ 强 调 操 作 与 着眼于改造世界和变革社会ꎬ指导人们做什么和
技巧 管理 应该怎样做ꎬ旨在取得实效
事- 物 - 人 “ 三 理 和 谐” ꎬ 强 调 “ 三 是-应当 - 做 “ 三 问” ꎬ 强 调 三 环 节 认识世界- 规范世界 - 改造世界的循环运动ꎬ从
理” 归一 的相互联系 “ 是” 与“ 应当” 的偏差求“ 做”

无独有偶ꎮ 赵国杰和王海峰对 WSR 方法论的哲学内涵进行了挖掘ꎬ指出 WSR 中“ 物理、事理、人理” 的


关系ꎬ在一定程度上对应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主体、客体和实践” 的关系ꎬ在后者中ꎬ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
活动的人ꎬ客体是主体活动的对象ꎬ实践中介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工具、手段或程序和方法ꎬ实践是以主体、客
体、中介为基本骨架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动态过程ꎬ主体和客体间存在着实践、认识、价值和审美等关系ꎬ从而
 8 管理评论 第 33 卷

WSR 中的“ 人” 即实践和认识的主体ꎬ“ 物” 即实践和认识的客体ꎬ“ 事” 即实践和认识活动 [4] ꎮ 结合这些分析


和肖纪美院士提出的“ 物 -事 -人 - 哲” 方法论模型ꎬ赵、王还给出了物理事理人理方法论的三棱锥体模型( 图
1) [4] ꎮ 需要指出的是ꎬ前述 WSR 中三理的关系与“ 主体、客体和实践” 的关系的对应ꎬ更多是指“ 人” “ 物”
“事” 这三个要素与主、客、实践的对应ꎬ而所谓三棱锥体模型则是通过增加“ 哲理” 一维扩展了 WSR 且在四个
维度的分析架构上有所打通ꎬ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 WSR 原义的“ 变形” 或“ 改造” ꎬ同样需要读者引起注意ꎮ

图 1  物理事理人理方法论的三棱锥体模型 [4]

综合看ꎬ在哲理、哲学层面ꎬ究竟如何在 WSR 基本意涵和内在逻辑的基础上进行满意的挖掘和开拓ꎬ仍然


是一个开放的课题ꎬ需要综合前述哲学“ 三问” 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主体、客体与实践等线索继续做深入思
考ꎮ 此外ꎬ本文在此希望重申之前的一个观点 [8] :WSR 方法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具有“ 先整体认识ꎬ再分层研
究ꎬ后综合解决” 的应用特点ꎬ是一种能够处理现实当中复杂社会经济系统问题的普适性方法论ꎬ同时提供了
理解并把握复杂系统存在及演化规律的认识论与方法论ꎮ
(3) WSR 在操作性上的落实
一方面ꎬ顾基发注意到在“ 事理” 研究层面ꎬ多见 AHP、Delphi 等方法的应用ꎬ但更为深入的方法如自组织
理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中相关的研究方法等则相对较少ꎬ为此ꎬ在后续研究中注重了对这些方法的应用ꎬ如
文献[12ꎬ13ꎬ15ꎬ25] 等ꎻ另一方面ꎬ顾基发一直重视对“ 人理” 的分类描述及其研究的工具化和技术化实现ꎬ如
文献[1] 中提出的人际关系、人的认知、心理与情 / 感、知识 / 习得、创造性 / 智慧、利益等对人理的划分ꎬ文献
[6] 中提及的 11 种“ 件” 的应用等ꎮ 本文第四部分会对“ 人理” 的研究再做分析ꎬ在此不予赘述ꎮ
通过对“ 初级” 及“ 高级” WSR 的分析探讨ꎬ本文希望读者能注意到 WSR 的基本意涵、内在逻辑特别是其
实践性和发展性ꎬ同时也希望读者注意到 WSR 与综合集成方法的紧密关联以及其在哲理、哲学层面所引发的
讨论ꎮ 应该说ꎬWSR 方法论发展至今ꎬ在基本意涵、分析框架、操作流程上相对稳定ꎬ但在“ 三理” 特别是“ 人
理” 的深入研究、哲学内涵挖掘等方面ꎬ仍然需要继续努力ꎮ

对 WSR 方法论在国际范围的比较
1、与同类方法论的比较
在 WSR 方法论提出后ꎬ凭借三次中英日联合会议的广泛交流ꎬ依靠朱志昌不懈的推广努力ꎬ通过顾基发、
唐锡晋等的持续项目应用ꎬ特别是« Systemic Practice and Action Research» 论文专辑的刊发ꎬ使得 WSR 在 2000
年前后就在国际范围获得了一定影响 [1] ꎬ如国际系统科学学会( ISSS) 前主席 Harold Linstone 在 1999 年就将
WSR 归为多维系统管理模型的代表 [5] ꎮ 目前ꎬ在 ISSS 网站上有关“ 方法论” ( methodology) 的页面上①ꎬWSR
与 TOP、MMD、TSI 等均被列为“ 元方法论” ( meta ̄methodologies) ꎮ 为此ꎬ本部分把 WSR 与 TOP、MMD、TSI 做
出扼要比较ꎮ
(1) WSR 与 TOP
TOP 方法论的核心思想是 [28] :单一观点很难理解复杂系统的全貌ꎬ因此研究者需采取多样的观点ꎬ而这
些观点可归为技术的( T) 、组织的( O) 和个人的( P) 三类ꎮ 其中ꎬT 覆盖了基于“ 科学” 分析的所有模型ꎬ即所
有定量化的内容ꎻO 重在考察系统的正式及非正式组织结构ꎬ关注不同组织的相互关系及行为方式ꎻP 关注人
本身ꎬ考察构成系统的个体并聚焦其“ 主观” 属性( 像情感、信念、价值观等) ꎮ TOP 鼓励研究者分别使用 T、O、
P 把一个系统考察三次ꎬ以便对复杂系统中出现特定问题的原因有完整把握ꎮ 不难看出ꎬWSR 与 TOP 的应用
范围都是复杂系统问题ꎬ都有三个分析维度( 层次) ꎬ其中 W 与 T 较为对应但不尽一致ꎬS 与 O 差异明显ꎬR 与

①http: / / www.isss.org / members / papers / methods.htmꎮ


第5期 寇晓东ꎬ等: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 25 周年回顾  9

P 最为接近ꎮ 进一步ꎬ如果按照朱志昌对 W 的理解ꎬ则 W 与 T 的内涵接近一致ꎬ再加上 R 与 P 很接近ꎬ所以


Linstone 容易对朱提出的 WSR 产生共鸣ꎮ 此外ꎬWSR 与 TOP 都追求对系统对象的整体理解和把握ꎬ这也是
很重要的一个共同点ꎮ 特别地ꎬ田硕、李春好将 WSR 与 TOP 相结合ꎬ构建出由组织、个人视角以及事理、人理
两个维度组成的 SROP 分析矩阵ꎬ作为面向复杂管理决策分析的一种系统思维整合工具 [29] ꎮ
(2) WSR 与 MMD
多模态系统设计( multi ̄modal system designꎬ MMD) 是开展社会系统设计的一种替代性方法ꎬ它结合“ 多
模态文化生态学” 概念ꎬ针对还原主义以机械、功利的世界观来指导人文事务的弊病ꎬ提供了一种结合技术与
人文的理论框架ꎮ 其中整个生态中的每个模块层次都有自身独特的秩序与法则ꎬ且需要相应的学科进行专门
研究ꎬ在结合模块层次间的同态、扩展、转换等概念后ꎬMMD 还期望保证人类生活中的所有模态都可在社会系
统设计中得到呈现和结合 [30] ꎮ 从 MMD 的理念、框架与功能看ꎬ它以一种整体、多元和人文的方式来看待并解
决社会系统的合理设计问题ꎬ尽管与 WSR 没有直接交集ꎬ但在整体观、多维度、人文关怀等层面ꎬ仍然具有一
定的相通之处ꎮ
(3) WSR 与 TSI
总体系统干预( total systems interventionꎬTSI) 由 Flood 和 Jackson 在 1991 年提出ꎬ这一方法论旨在帮助实
际管理者运用“ 批判系统思维” 的理念和原理ꎬ包括创造( creativity) 、选择( choice) 、实施( implementation) 三个
阶段ꎮ 在创造阶段ꎬ处在复杂情况中的管理者需要创造性地思考所面临问题的各种情形及其潜在解决方案ꎬ
接下来为管理者提供了面向每一特定情形来选择相应方法的具体指南ꎬ最后被选择的方法以适宜的方式得到
实施 [31] ꎮ 从 TSI 的内涵看ꎬ它是一种以探索性方式来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论ꎬ与 WSR 没有直接交集ꎬ但在针
对特定问题情形选择相应解决方法这点上ꎬ仍与 WSR 具有共同之处ꎬ因为对应 WSR 的三“ 理” 也有相应的可
供从中选择具体解决方法的集合ꎮ
就上述四个元方法论而言ꎬWSR 蕴含了融合客观规律与人文关怀的系统整体观ꎬTOP 包含了融合技术与社
会的系统整体观ꎬMMD 体现出融合技术与人文的系统生态观ꎬTSI 则反映了融合智慧与技术的系统实践观ꎮ
2、基于 CmCvAwAs 系统理论的比较
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学院的 Cathal M. Brugha 教授长期关注 WSR 方法论ꎬ通过对 WSR 与他本人提出的基
于思维法则学( Nomology) 的 CmCvAwAs 系统理论( committing ̄convincing  ̄adjusting world ̄adjusting self) 进行比
较ꎬ发现物理、事理、人理与后者的三个核心维度即 adjusting、convincing、committing 相互对应ꎬ进而提出在跨文
化及跨领域的思维决策过程中存在着共有结构的观点 [32ꎬ33] ꎮ
杜荣等认为ꎬCmCvAwAs 系统理论是关于决策科学的一套系统方法论ꎬ从系统科学角度为管理决策提供
了一个系统化框架 [34] ꎬ其核心内容是 [35] :在复杂问题解决过程中ꎬ同时存在内在及外在的决策发展过程ꎬ其
中内在决策是关于某个任务的由身体到心理再到精神的承诺的发展过程( committing) ꎬ外在决策是关于某个
观念的确认而使自己、他人和整个世界信服的发展过程( convincing) ꎬcommitting 的 3 个层次和 convincing 的 3
个层次共同构成管理活动中事物发展、思维发展和系统生命周期发展的 9 个方面ꎬ此外ꎬ复杂问题的解决还需
要做好调整和平衡 ( adjusting) ꎬ 以保持和谐ꎮ 在此基础上ꎬ 杜荣等分析比较了 CmCvAwAs 与 WSR 的共同
点 [35] :一方面ꎬ物理与 Cv 的技术层面对应ꎻ事理与 Cv 的综合情景层面对应ꎬ人理与 Cv 的周围环境层面对应ꎻ
另一方面ꎬCmCvAwAs 中的外在发展与事理相对应ꎬ内在发展既反映了人理ꎬ又通过与外在发展的交互并以调
整的方式体现在系统生命周期活动过程中ꎬ反映了物理ꎬ因此 CmCvAwAs 的框架与 WSR 可以互相印证ꎮ
进一步ꎬ杜荣等结合 CmCvAwAs 中的 CmCv 系统框架ꎬ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理论和
WSR( 表 4) 、东方管理学等进行了统一比较ꎬ发现这 4 种东西方“ 管理理论” 具有相似的体系结构ꎬ且提供了一
个发展型的管理分析和决策结构 [34] ꎮ 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ꎬWSR 与东方管理学以及另两个西方理论之间具
有体系结构的相似性ꎬ特别是与东方管理学之间存在着进一步对话沟通的理论空间ꎮ
表 4  CmCv 系统框架视角的物理-事理-人理系统理论 [34]
外在发展维度( 大“ 事理” )
内在发展维度
个人-技术方面 他人-周围环境 世界-综合情境
( 大“ 人理” )
( 物理) ( 人理) ( 事理)
身体-物质需要 物质的 政治的 经济的
心理-心理偏好 社会的 文化的 情感的
精神-道德价值 艺术的 宗教的 神秘的
  10 管理评论 第 33 卷

除 CmCvAwAs 与 WSR 具有理论关联外ꎬ近期由国际系统与控制论科学院( IASCYS) 执委会主席 Stuart A.


Umpleby 教授梳理提出的“ 反身性( reflexivity) 理论” 或“ 三阶控制论” 也值得关注 [36] ꎮ 总体而言ꎬ一阶控制论
即早期的控制论认为ꎬ观察者( 人) 必须与被观察系统独立起来ꎬ以免观察者的主观影响到被观察系统的客观
性ꎻ二阶控制论认为ꎬ观察者( 人) 不可能与被观察系统完全独立ꎬ其主观性、价值观等必然会影响被观察系
统ꎬ因此要结合起来研究ꎻ三阶控制论进一步认为ꎬ人的群体构成一个组织或社会ꎬ其中的观察者会受到组织
中他人习惯、文化等的影响ꎬ因此要引入社会、人文科学帮助开展研究ꎬ而这与 WSR 的思想是异曲同工的ꎮ 此
外ꎬ西方还有探究“ 完全的人” ( Whole Man) 的人学 [37] 、聚焦作为复杂系统的人文科学的人科 [38] 等研究ꎬ也值
得关注ꎮ
3、WSR 与其他东方系统方法论
WSR 在获得西方系统方法论学者关注和认可的同时ꎬ也得到了其他东方系统方法论学者及管理学者的
认可和支持ꎮ
中森义辉与椹木义一在研究全球环境问题的系统分析与建模时ꎬ专门讨论了东方系统方法论ꎬ认为在中
国主要有钱学森等提出的综合集成工程、李习彬等提出的一般系统方法论、顾与朱的 WSR 以及王众托的元决
策方法论等ꎬ在日本则有 Shinayakana 系统方法等 [39] ꎮ 在介绍 WSR 时ꎬ中森与椹木指出ꎬ该方法论尝试建立
于重构之后的新儒家“ 理” 和具体的理的概念以及孔子“ 格物穷理” 的教诲ꎬ它假定人们是在一种动态的复杂
性当中采取行动ꎬ这种复杂性由物( 客观建模) 、事( 主观建模) ( 这一理解更接近朱的 WSR) 、人( 主观间的关
系) 三方面构成ꎬ为了采取适宜的行动ꎬ就需要研究并遵循其中的相应规则与方式 [39] ꎮ 特别地ꎬ在中森与椹木
给出的 Shinayakana 系统方法的图示中ꎬ可以看到其系统建模( 涉及知识、资源、限制等) 、系统方法( 涉及规
划、优化、模拟等) 、人的事务( 涉及利益、行为、价值观、互动等) 三个维度ꎬ与 WSR 中的物理、事理、人理有较
高程度的对应关系ꎬ这也是中森等日本学者长期关注并支持 WSR 的原因所在ꎮ
在中国国内ꎬ张佳良和刘军详细梳理了包括 WSR 在内的本土管理理论ꎬ认为这些纯粹原创的本土理论结
合了中国国情ꎬ并尝试从传统文化中提炼和发展相关管理理论来解释中国的企业管理问题 [40] ꎮ 张、刘将
WSR 的主要思想归纳为“ 操作性和应用性极强的‘ 知物理、明事理和通人理’ 思维模式” ꎬ可见作为“ 管理理
论” 的 WSR 在认知与思维方式上所具有的重要影响ꎬ这种影响实际上是 WSR 作为系统方法论因其具备了较
强操作性所形成的结果ꎮ
这里还要提及 WSR 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ꎮ 一方面ꎬWSR 受到了这些因素的影响ꎬ包括源于
« 周易» 的八卦、五行、阴阳等概念ꎬ« 大学» 中朴素的系统方法论ꎬ以及中医的整体论思想( 人是一个整体、天人
合一等) ꎻ另一方面ꎬWSR 与老子、孔子及佛教的学说之间的互动还很缺乏ꎬ有待强化ꎮ 就人理而言ꎬ本文还观
察到« 红楼梦» « 西游记» 等古典名著中体现出的“ 离经叛道” ꎬ似也表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 主流” 与市井文
化间的并行不悖ꎬ这何尝不是一种生动而辩证的人理关系ꎻ在当代ꎬ日本的野中郁次郎在知识科学中 ( 数
据 -信息 -知识 -智慧 -道德) 特别强调了“ 善” ( 道德层面) ꎬ许国志院士多次提及“ 诚心正意修身ꎬ齐家治国平
天下” ꎬ刘源张院士在研究企业管理时提出要考虑人的因素ꎬ钱学森在 2000 年以后也开始关注人的因素并安
排钱学敏专门研究“ 人学” ꎬ等等ꎮ 总体看ꎬWSR 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确存在紧密关联ꎬ其提出的中国古代
哲学基础以及人理的哲学基础等课题ꎬ仍然有待深入挖掘ꎮ

对 WSR 方法论的未来前瞻
1、基于近五年(2014—2018) 文献回顾的分析
在本部分研究中ꎬ以“ WSR” 或“ 物理事理人理” 为关键词ꎬ以“ 篇名” +“ 摘要” 为范围ꎬ对 WSR 相关中文文
献在 CNKI 数据库中进行搜索(2014 年 1 月—2018 年 12 月) ꎬ以“ wuli ̄shili ̄renli” 为关键词ꎬ以“ 全文” 为范围ꎬ
对 WSR 相关英文文献在 Ei Compendex、Web of science、Elsevier、Emerald、Sage、Springer、Wiley、Taylor & Francis
等数据库中进行搜索(2014 年 1 月—2018 年 12 月) ꎬ再经过文献的筛查、比较和确认后ꎬ共得到:(1) 中文文
献 216 篇ꎬ即 2014—2018 年间年均发表文献约 43 篇ꎬ相较 2008—2013 年均约 32 篇、1995—2007 年均约 10
篇的水平 [1] ꎬ可知近 5 年 WSR 在国内的应用继续保持了发展的态势ꎻ(2) 英文文献 16 篇ꎬ即 2014—2018 年间
年均发表文献约 3 篇ꎬ相较此前 2008—2013 年均约 7 篇、1995—2007 年均约 7 篇的水平 [1] ꎬ可知近 5 年 WSR
在国外受到讨论和应用的程度有所下降ꎮ
在应用范围方面ꎬ近五年的 WSR 中文文献除部分覆盖文献[1] 总结的近 20 个研究主题ꎬ还新涉及公共
危机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供应链管理、政策分析等主题ꎬ既反映出研究问题的与时俱进ꎬ也体现了 WSR
第5期 寇晓东ꎬ等: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 25 周年回顾   11

良好的适用性ꎮ 要特别指出的是ꎬ« 管理评论» 在 2017 年即有 5 篇文章集中研讨 WSRꎬ其中:刘海燕和汤超颖


指出 WSR 是中国科学院 MADIS 实验室成立初期在交叉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 [41] ꎻ柳长森等研究提
出了基于 WSR 的企业安全风险管控模式 [42] ꎻ温志强等则借鉴柳长森等的思路ꎬ从信息、制度、人员三方面研
究踩踏事故风险防范 [43] ꎻ彭为等参考 WSRꎬ将 PPP 项目的利益相关者所拥有的影响力划分为经济、职权和社
会影响力三类 [44] ꎻ罗建强等针对当前制造企业服务化评价视角单一的缺陷ꎬ 建立基于 WSR 的服务衍生分析
框架和评价方法 [45] ꎮ 此外ꎬ从 CNKI 提供的文献计量可视化结果也能看到ꎬ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ꎬWSR 在国内
作为一种系统方法论的定位和地位已经比较稳固ꎮ
就英文文献而言ꎬWSR 主要在知识管理、战略管理及东方系统方法论等领域得到讨论ꎬ还应用在建筑
能源管理评价、制造业企业评价、制造业能源强度影响因素分析及软件复杂性测度等具体问题中ꎮ 其中值
得关注的是ꎬBolisani 与 Bratianu 将 WSR 与战略研究领域中的“ 战略作为实践” ( SAP ) 方法进行比对ꎬ指出
两者都关心实践中人的互动关系 [ 46] ꎻDenis Caro 则指出 WSR 与扎根理论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 47] ꎮ 还有一个
细节值得关注ꎬ就是国外研究者在讨论 WSR 时主要引用朱志昌的相关文献ꎬ而国内学者发表的英文文献
更多引用顾基发的相关文献ꎬ这也是顾、朱前期分工的一种体现ꎮ 另外ꎬ还查到一篇 2008 年的法文文献ꎬ
该文以 WSR 为指导ꎬ建立了国际企业“ 卡地亚制表” 实施持续管理改进的一整套方法、流程和机制 [ 48] ꎮ  
结合以上文献回顾ꎬ本文认为中国国内的 WSR 研究特别是其应用研究已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阶段ꎬ未来
的主要任务是丰富、深化和创新ꎬ即不断丰富 WSR 的应用主题和场景ꎬ有意识地深化对 WSR 基本内涵的认
知、特别是对应 S、R 两部分的理论和应用研究ꎬ并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推动经量变到质变的 WSR 创新ꎮ 这
个过程离不开国际同行对 WSR 的持续关注和研究ꎬ为此ꎬ应强化 WSR 在国际上的进一步推广ꎬ关注国外研究
者对 WSR 的新应用ꎬ主动与同类及相关的方法论或方法进行对话和比较研究ꎬ发现异同、取长补短ꎬ共同推动
WSR 的发展和创新ꎮ
2、对人理及其研究工具的讨论
在物理、事理、人理中ꎬ对人理的界定和相应研究最为困难ꎬ因此受到的讨论和疑问也相对集中ꎮ 朱志昌
在一篇综述文章中指出ꎬ人理的研究不能停留在社会资本、“ 关系” 、人际关系处理等层面ꎬ还应向道德决断、
社会正义、公共利益以及其他更高的目的延伸 [49] ꎮ 事实上ꎬ顾基发等始终重视对人理的研究ꎬ如在文献[ 6]
中ꎬ将人理划分为关系、感情、习惯、知识、利益以及在协调管物、管事中人的管理等方面并给出相应的研究方
法ꎬ还详细介绍了研究人理的 11 种“ 件” ꎻ在文献[1] 中ꎬ进一步把人理划分为人际关系、人的认知、心理与情 /
感、知识 / 习得、创造性 / 智慧、利益等方面ꎬ并提出克服人理研究困难的规范化研究、半规范化研究和实证性研
究等路径ꎮ
综合上述研究和前文中涉及到人理的相关内容ꎬ本文在此依据由个体到人际以及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基
本逻辑ꎬ再次提出人理研究的一种层次划分:
(1) 人的认知、心理、情感、感性ꎻ
(2) 人的习得、习惯、知识ꎻ
(3) 人的创造性、智慧ꎻ
(4) 人的伦理、道德、信仰、价值观ꎻ
(5) 人际关系ꎻ
(6) 个体、组织及公共利益ꎻ
(7) 社会情绪、社会正义、社会和谐ꎻ
(8) 物、事、人之间的协调等ꎮ
针对人理的研究方法及工具ꎬ文献[1ꎬ6] 中已有较多涉及ꎬ这里不再赘述ꎬ仅做两点补充:一是针对社会
情绪研究的情感分析方法及工具ꎬ可见文献[50ꎬ51] ꎻ二是以 SECI 模型为代表的知识创造研究的相关方法及
工具ꎬ可见“ 知识管理工具” 主页②ꎮ
3、反思与前瞻
结合本文研究ꎬ主要有三方面问题值得反思:一是 WSR 方法论的总体定位和适用范围ꎮ 此前ꎬ朱志昌主
张 WSR 是系统管理方法论ꎬ顾基发主张 WSR 是系统方法论ꎬ目前还有研究者主张“ 它是一种科学哲学方法
论” [3] ꎮ 为此ꎬ需要加强 WSR 与哲学、科学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关系研究ꎬ使 WSR 作为方法论

②http: / / www.knowledge ̄management ̄tools.net / knowledge ̄conversion.htmlꎮ


  12 管理评论 第 33 卷

的层次定位更加明晰ꎬ适用范围更加明确ꎮ 二是事理学研究的跟进与总结ꎮ 近期ꎬ清华大学柳冠中教授再版


«事理学方法论» 一书ꎬ提出了工业设计领域的“ 事理学” [52] :所谓“ 事” 是人与“ 物品” 之间的关系ꎬ“ 理” 是发
现人与“ 物品” 之间矛盾的本质ꎬ进而解决它ꎮ 这种观点与 WSR 中事理的内涵极为接近ꎬ也让笔者意识到之
前对国内相关领域“ 事理学” 的研究进展有所忽视ꎬ未来则需要引起相当的重视ꎮ 三是 WSR 的实践品质ꎮ 与
探讨乃至争论一些概念、内涵等学理性的内容相比ꎬ在实践中推进 WSR 的发展和创新更为重要ꎮ 尽管目前
WSR 的基本意涵还有提升空间ꎬ但在新时代国际国内发展治理的实践中来深化 WSR 的研究与应用ꎬ特别是
充实其在事理、人理部分研究的具体理论、方法、工具等ꎬ会更有价值ꎮ 本文希望 WSR 更具开放性、动态性和
适应性ꎮ
在未来ꎬ对 WSR 研究和应用的深化ꎬ本文也有三方面的前瞻:首先ꎬ进一步汇总、梳理、辨析、明晰 WSR 的
基本意涵ꎬ包括物理、事理、人理的内涵界定ꎬ作为方法论的层次定位ꎬ传统文化及哲学基础ꎬ应用步骤与工作
流程等ꎻ基于已有研究文献ꎬ建立 WSR 典型应用的案例库以及对应 W、S、R 的方法库ꎻ与其他本土系统方法论
和管理理论的比较研究ꎬ特别是对 WSR 与 TOP、CmCvAwAs、反身性理论、Shinayakana 等都存在“ 三维” 分析架
构的深层追问ꎮ 其次ꎬ新科技革命、认知科学进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实践ꎬ正推动管理学向中国哲学智
慧引领的第四代管理学范式 -整合管理 -转型 [53] ꎬ在此过程中ꎬWSR 应该发挥怎样的方法论功能ꎬ值得深入研
究ꎮ 最后ꎬ伴随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ꎬ还需要考虑:WSR 在新的时代会如何演化ꎻ相关的数据科学对
WSR 将带来何种影响ꎬ包括物联网带来的物的数据化、智慧城市等带来的事的数据化以及人的行为、认知 / 心
理、情绪数据等带来的人的数据化ꎮ
面向未来ꎬWSR 依然年轻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ꎮ 希望本文能够抛砖引玉ꎬ引起大家对 WSR 更多的关注和
讨论ꎬ也期待能有更多国内外学者和实践界朋友参与到 WSR 的研究和应用当中ꎬ帮助它取得新的发展乃至
创新ꎮ

参考文献:
[1]  顾基发ꎬ寇晓东. WSR 方法论的提出、推广、应用分析与发展展望[ A] . 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研究生管理部编.
系统工程讲堂录( 第二辑) [ C] . 北京: 科学出版社ꎬ 2015
[2]  顾基发. 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的实践[ J] . 管理学报ꎬ 2011ꎬ8(3) :317 ̄322
[3]  王海峰ꎬ赵国杰ꎬ郝文升. 城市生态研究的物理事理人理方法论[ J] . 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ꎬ 2015ꎬ40( 3) :
117 ̄121
[4]  赵国杰ꎬ王海峰. 物理事理人理方法论的综合集成研究[ J] .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ꎬ 2016ꎬ37(3) :50 ̄57
[5]  朱志昌. 物理事理人理方法论国际交流的启示[ A] . 系统工程、系统科学与复杂性研究(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 11 届年会论
文集) [ C] . 宜昌: Research Information Ltd.ꎬ 2000
[6]  顾基发ꎬ唐锡晋ꎬ朱正祥. 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综述[ J] .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ꎬ 2007ꎬ7(6) :51 ̄60
[7]  寇晓东. 基于 WSR 方法论的城市发展研究[ M] . 西安: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ꎬ 2009
[8]  寇晓东ꎬ杨琳. 再论 WSR 方法论及其应用[ A] . 和谐发展与系统工程(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 15 届年会论文集) [ C] . 香港:
上海系统科学出版社ꎬ 2008
[9]  钱学森ꎬ许国志ꎬ王寿云. 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 N] . 文汇报ꎬ 1978 ̄09 ̄27
[10]  许国志ꎬ顾基发ꎬ经士仁ꎬ等. 系统工程的回顾与展望[ J] .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ꎬ 1990ꎬ10(6) :1 ̄15
[11]  牛文元. 社会物理学导论[ 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ꎬ 2017
[12]  顾基发ꎬ徐山鹰ꎬ房勇ꎬ等. 世博会排队集群行为研究[ J] .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ꎬ 2011ꎬ33(4) :312 ̄320
[13]  郭伟ꎬ顾基发ꎬ徐山鹰ꎬ等. 基于消除趋势波动分析的上海世博会场馆排队分析[ J] .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ꎬ 2013ꎬ35( 4) :
307 ̄312
[14]  Gu J. F.ꎬ Tang X. J. Wuli ̄Shili ̄Renli System Approach to a Major Project on the Research of Meta ̄synthesis System Approach
[ 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Knowledge and Systems Sciencesꎬ 2004ꎬ1(1) :70 ̄77
[15]  刘怡君ꎬ牛文元. 舆论形成及其演化的机理建模分析[ J] .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ꎬ 2009ꎬ(3) :10 ̄14
[16]  Gu J. F.ꎬ Zhu Z. C. The Wu ̄li Shi ̄li Ren ̄li Approach( WSR) : an Oriental Systems Methodology[ A] . Midgley G. L.ꎬ Wiley J.
eds. Systems Methodology I: Possibilities for Cross ̄Cultural Learning and Integration[ C] . University of Hullꎬ UKꎬ 1995
[17]  Gu J. F.ꎬ Zhu Z. C. Knowing Wuliꎬ Sensing Shiliꎬ Caring for Renli: Methodology of the WSR Approach[ J] . Systemic Practice
and Action Researchꎬ 2000ꎬ13(1) :11 ̄20
[18]  赵丽艳ꎬ顾基发. 物理-事理-人理( WSR) 系统方法论及其在评价中的应用[ J]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ꎬ 1997ꎬ26( 增刊) :
177 ̄180
[19]  张彩江ꎬ孙东川. WSR 方法论的一些概念和认识[ J] . 系统工程ꎬ 2001ꎬ19(6) :1 ̄8
第5期 寇晓东ꎬ等: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 25 周年回顾   13

[20]  顾基发ꎬ唐锡晋. 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理论与应用[ M] .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ꎬ 2006


[21]  顾基发ꎬ唐锡晋. 从古代系统思想到现代东方系统方法论[ J] .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ꎬ 2000ꎬ20(1) :90 ̄93
[22]  顾基发ꎬ唐锡晋. 有关综合集成研究的若干进展[ A] . 西部开发与系统工程(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 12 届年会论文集) [ C] .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ꎬ 2002
[23]  顾基发ꎬ唐锡晋. 综合集成系统建模[ J] .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ꎬ 2004ꎬ1(2) :32 ̄42
[24]  顾基发. 综合集成与社会系统[ A] . 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 20:社会能计算吗[ C]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
部ꎬ 2008
[25]  顾基发ꎬ刘怡君ꎬ牛文元. 社会复杂问题与综合集成方法[ J] . 科学中国人ꎬ 2010ꎬ(9) :17 ̄19
[26]  杨建梅ꎬ顾基发ꎬ王丁华. 系统工程的软化———第二届英-中-日系统方法论国际会议述评[ J] .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
科学版) ꎬ 1997ꎬ25(4) :20 ̄25
[27]  孙根年. 事-物-人“ 三理和谐” 与复杂地理问题研究[ J] . 自然辩证法研究ꎬ 2005ꎬ21(1) :13 ̄16
[28]  Jenkins A. Defining Perspectives: TOP and MP++[ EB / OL] . https: / / aisel.aisnet.org / cgi / viewcontent.cgi? referer = https: / / cn.
bing.com / &httpsredir = 1&article = 1597&context = amcis2002ꎬ 2019-04-22
[29]  田硕ꎬ李春好. 复杂管理决策分析的系统思维整合工具: SROP 分析矩阵[ J] . 经济管理ꎬ 2015ꎬ37(6) :133 ̄142
[30]  Zhu Z. C. Systems Approaches: Where the East Meets the West? ‘ Dealing with Differentiated Whole’ [ EB / OL] . http: / / newciv.
org / ISSS_Primer / seminrya.htmlꎬ 2019-04-22
[31]  Warren L. Total Systems Intervention[ EB / OL] . https: / / www.eolss.net / Sample ̄Chapters / C02 / E6 ̄46-02 ̄09.pdfꎬ 2019-04-22
[32]  Brugha C. M. Foundation of Nomology[ J] .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ꎬ 2015ꎬ240(3) :734 ̄747
[33]  Brugha C. M. Systemic Thinking in China: A Meta ̄Decision ̄Making Bridge to Western Concepts[ J] . Systemic Practice and Ac ̄
tion Researchꎬ 2001ꎬ14(3) :339 ̄360
[34]  杜荣ꎬ艾时钟ꎬBrugha C. M. 思维法则学框架下东西方管理理论的比较———探索管理科学中国学派走向世界的道路[ J] .
管理学报ꎬ 2010ꎬ7(10) :1421 ̄1425
[35]  杜荣ꎬ艾时钟ꎬBrugha C. M. 管理科学中国学派如何走向世界? ———问题、策略及系统方法论层面的分析[ J] . 管理学报ꎬ
2008ꎬ5(4) :473 ̄477
[36]  Umpleby S. A. Philosophies Underlying Systems and Cybernetics in Several Countries ( Slides) [ EB / OL] . https: / / blogs. gwu.
edu / umpleby / recent ̄papers / ꎬ 2019-05-17
[37]  Kahn T. C. Hominology———A New Therapeutic Dimension[ J] .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Psychotherapyꎬ 1972ꎬ4(2) :67 ̄73
[38]  玛利亚􀅰博古特ꎬ林磊主编ꎬ陈禹ꎬ方美琪译. 人科:作为复杂系统的人文科学[ M] .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ꎬ 2013
[39]  Nakamori Y.ꎬ Sawaragi Y. Complex Systems Analysis and Environmental Modeling [ J] .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 ̄
searchꎬ 2000ꎬ122(2) :178 ̄189
[40]  张佳良ꎬ刘军. 本土管理理论探索 10 年征程评述———来自« 管理学报» 2008 ̄2018 年 438 篇论文的文本分析[ J] . 管理学
报ꎬ 2018ꎬ15(12) :1739 ̄1749
[41]  刘海燕ꎬ汤超颖. MADIS 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以及对我国交叉领域科研机构的管理启示[ J] . 管理评论ꎬ 2017ꎬ29( 5) :
246 ̄255
[42]  柳长森ꎬ郭建华ꎬ金浩ꎬ等. 基于 WSR 方法论的企业安全风险管控模式研究———“11􀅰22” 中石化管道泄漏爆炸事故案例分
析[ J] . 管理评论ꎬ 2017ꎬ29(1) :265 ̄272
[43]  温志强ꎬ滑冬玲ꎬ郝雅立. 仪式性公共活动中踩踏风险及防范机制[ J] . 管理评论ꎬ 2017ꎬ29(8) :251 ̄262
[44]  彭为ꎬ陈建国ꎬ伍迪ꎬ等.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利益相关者影响力分析———基于美国州立高速公路项目的实证研究
[ J] . 管理评论ꎬ 2017ꎬ29(5) :205 ̄215
[45]  罗建强ꎬ李伟鹏ꎬ赵艳萍ꎬ等. 基于 WSR 的制造企业服务衍生状态及其评价研究[ J] . 管理评论ꎬ 2017ꎬ29(6) :129 ̄140
[46]  Bolisani E.ꎬ Bratianu C. Knowledge Strategy Planning: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Manage Uncertaintyꎬ Turbulenceꎬ and Dynam ̄
ics[ J] .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ꎬ 2017ꎬ21(2) :233 ̄253
[47]  Caro D. The Nexus of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of Emergency Services Systems: Beyond the Wu ̄Shi ̄Ren ( WSR)  ̄Li Paradigm
[ 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mergency Servicesꎬ 2016ꎬ5(1) :18 ̄33
[48]  Pillet M.ꎬ Mignon E.ꎬ Boillon R. L’ amélioration Continue à L’ européenneꎬ ce N’ est pas du Luxe[ EB / OL] . https: / / www.re ̄
searchgate.net / publication / 304748303ꎬ 2019-06-08
[49]  Li Y.ꎬ Zhu Z. C. Soft OR in China: A Critical Report[ J] .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ꎬ 2014ꎬ232(3) :427 ̄434
[50]  唐晓波ꎬ刘广超. 细粒度情感分析研究综述[ J] . 图书情报工作ꎬ 2017ꎬ61(5) :132 ̄140
[51]  陈苹ꎬ冯林. 情感分析中的方面提取综述[ J] . 计算机应用ꎬ 2018ꎬ38( S2) :84 ̄88
[52]  柳冠中. 事理学方法论( 珍藏本) [ M] . 上海: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ꎬ 2018
[53]  陈劲ꎬ尹西明. 范式跃迁视角下第四代管理学的兴起、特征与使命[ J] . 管理学报ꎬ 2019ꎬ16(1) :1 ̄8
  14 管理评论 第 33 卷

A Twenty ̄five ̄year Review of WSR Methodology: Originꎬ Connotationꎬ Comparison and Outlook

Kou Xiaodong 1 and Gu Jifa 2


(1.School of Humanitiesꎬ Economics and Lawꎬ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ꎬ Xi’ an 710129ꎻ
2.Academy of Mathematics and Systems Sciencesꎬ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ꎬ Beijing 100190)

Abstract: Since Wuli ̄Shili ̄Renli Systems Methodology ( WSR) is to meet its 25 ̄year birthdayꎬ the authors give a review of it from four
aspects. Firstlyꎬ on origin of WSRꎬ a new illumination of its starting point and evolution is put forward from three perspectivesꎬ i. e.ꎬ
difference and commonnessꎬ mainstream and anabranchꎬ east and west. Secondlyꎬ on connotation of WSRꎬ a comparatively complete
analysis of its implication is offered from two phasesꎬ including primary phase and high ̄level phase. Thirdlyꎬ on comparison of WSRꎬ
methodologies such as TOPꎬ CmCvAwAsꎬ three order cybernetics and Shinayakana are compared to WSR to discover their similarities
and commonness. Finallyꎬ on outlook of WSRꎬ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aced by it and key points of its future development are all
suggested.
Key words: WSR Methodologyꎬ twenty ̄five ̄year reviewꎬ development outlook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