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

2018 年 3 月,北京四中生物教师、中国观鸟会京燕项目负责人卓小利带领学生

们自制的北京雨燕人工巢箱,挂在了高中部校区科技楼上。
这个箱体长 40-50 厘米,高 15-20 厘米,进深 15-20 厘米,箱体内部带有缓冲带,
适合雨燕产卵和孵卵,可供一对雨燕“入住”。

首次尝试效果并不太理想,没有吸引到雨燕。老师分析认为,可能是悬挂的时
间晚了一些,雨燕已经找到筑巢的地方。今年,他的团队还将继续尝试,准备
通过播放雨燕鸣叫声,对其进行招引。此外,还会调整巢箱悬挂的时间和位置。

近年,北京各方力量一直在行动,保护京城的“老朋友”。

伴随着古建筑的修复和发展,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建起“雨燕塔”,北京雨燕的数
量逐渐回升。众所周知居住地的丧失是雨燕数量锐减的一大原因。近年来,古
建筑外以“防止粪便污染”为理由筑起的防鸟网将雨燕们无可奈何的拒之门外,
旧巢无觅处。有关鸟类栖息与古建筑保护的矛盾时有争论,但始终没有定量的
科研数据作为支撑。为此,管理处特别组建科研专班于 2018 年启动《古建保护
与城市生态研究——以栖息在正阳门上的北京雨燕为例》的系列课题,通过提
取北京雨燕巢穴及粪便微生物 DNA,定量分析其对正阳门砖木古建筑的影响程
度。课题组对正阳门上的雨燕巢穴和粪便成分进行现场取样、送检,最终结果
显示:雨燕粪便与巢穴的酸碱度为中性,粪便及巢穴中的真菌、细菌以及微生
物中未发现有对建筑木构件构成降解或腐蚀的菌群,由此证明雨燕粪便和巢穴
对木质古建不构成实质性影响。
但我们面临的不仅是技术上的问题,公众对于雨燕的缺乏认知也是导致雨燕保
护不受重视的原因之一。因此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民保护雨燕的意识也是一
项必要措施。

有人可能会问:我们为什么要花钱去保护这“楼燕”?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