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4

版權聲明與會員注意事項:

◎ 電子雜誌刊載之所有內容為財團法人臺灣營建研究院所有或已獲
版權持有者授權使用,均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及國際著作權法保
護,對於相關資訊之運用,用戶須遵守著作權法相關規定。

◎ 電子雜誌所提供之內容與資訊僅供個人、非商業用途之下載或拷
貝使用,不得有變更、發行、播送、轉賣、重製、改作、散佈等行
為。所有商業性質利用用途,未取得內容之著作權人及財團法人臺
灣營建研究院書面許可前,不得使用之。違者依法求償。

◎ 電子雜誌刊載內容所包含之著作權人、著作權聲明、授權條款等,
受著作權法管理電子資訊之保護,利用人不得更改或移除。任何形
式之轉載及對著作權聲明有任何意見或疑問,請與我們聯絡。

◎ 本刊將依個人資料保護法令相關規定保護您的個人資料,並遵守
相關隱私權保護政策。

財團法人臺灣營建研究院
營建知訊/編輯部 敬啟

1
大家一起來,作伙來投稿!

這是屬於營建業界的園地,歡迎產官學研各家高手、專業伙伴共同
加入筆耕行列,分享海內外資訊。

1. 第一守則,維護讀者權益,嚴禁一稿兩投。
2. 投稿每篇文字以 4000 字為限,請附上作者姓名與職稱。稿件請
以 word 檔完成,並 e-mail 至 applelee@tcri.org.tw。
3. 來稿文字請統一以 14 號字、微軟正黑體、固定行高 23pt 編排。

4. 為豐富文章內容,歡迎多加運用彩色圖表、照片。任何圖表及照
片請提供 word 檔可運用之電腦檔。
5. 圖表需註記圖號及表號,並附註解說。編號需以中文數字,如表
一、圖一等。圖表、照片之說明與內文字,請統一以楷體、12 號
字編排。
6. 文稿中所引用之技術性名詞應採用通行之譯名。不常見的專有名
詞需加註該名詞之原文。
7. 參考文獻資料排列順序為:作者姓名、文獻標題、期刊或書名、
刊載券號期數、日期等。例如:林豐博、蘇振維,
「國道 5 號雪山
隧道車流特性之研究」,運輸計劃季刊,第 38 卷第 1 期,2009
年 3 月,pp.85-120。
8. 參考文獻如包含中英文文獻則需先排中文文獻再列英文文獻。中
文文獻應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英文文獻則需按作者姓氏字母排
列。如另有日文文獻則列於中文文獻之後,英文文獻之前。
9. 依工程會「技師執業執照換發辦法」第四條第六款規定,技師於
本刊發表論文或翻譯專業文獻,可取得積分,論文每篇六十分,
翻譯每篇二十分,作者二人以上者,平均分配積分。

2
481 目錄 2023 年 2 月 23 日

*封面故事
正隆淨零製紙全循環 廢水厭氧沼氣發電
張清標、陳靜宜、張子傑 4
*都會捷運
捷運萬大線變頻水冷式潛盾機 節能環保 蘇瑞麟 13
*每月專題/混凝土材料創新應用與減碳
燃煤底灰於混凝土的創新應用 張俊鴻、徐敏晃 18
淺談混凝土製品碳封存技術 楊宗叡、謝明宏、李彥民、孫崇恩 29
環保混凝土創新技術發展及展望 張添晉、陳薏慈 39
借鏡歐盟經驗 探討營建廢棄物永續管理與淨零政策
卓儀秦、王卓逸、邱韋菱、林逸彬 47
*荷蘭觀察
火車站前、運河碼頭下,耗資 20 億台幣,全新啟用
阿姆斯特丹水下自行車停車場 銜接雙鐵 林育慈 58

封面照片/正隆大園廠沼氣綠電系統
照片提供/正隆股份有限公司

發行人 沈景鵬 編輯委員


總編輯 呂良正 (工程防災) 宋裕祺 韓仁毓
副總編輯 徐力平 (循環經濟) 林正芳 張添晉
董 事 沈景鵬 王榮進 李守仁 周家蓓 (資訊科技) 游中榮 楊亦東
顏家鈺 王銘正 江秀丹 呂良正 (材料結構) 廖文正 劉玉雯
張桂鳳 黃駿逸 張燕玲 曾淑娟 (營建管理) 周瑞生 曾惠斌
游源順 黃景茂 (建築科技) 施宣光 張盈智
監察人 曾元一 沈筱玲 周文玲 歐晉德 (工程鑑識) 顏玉明 蕭偉松
(再生能源) 張永源 冀樹勇
主 編 李鴻蘋
發 行 財團法人臺灣營建研究院
通 訊 新北市新店區中興路二段 190 號 11 樓
電 話 (02)8919-5007 執行編輯
網 址 https://www.tcri.org.tw/tcriWeb/ 張嘉峰 黃榮堯 廖振程
e-mail applelee@tcri.org.tw 徐敏晃 陳育聖 陳姿螢
(內頁文章不代表本刊立場,作者自負文責) 郭斯傑 黃正翰 廖惠菁

維護讀者權益 來稿請勿一稿兩投 本刊對來稿保有刪修權

3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封面故事》

轉廢為能,正隆大園廠沼氣綠電系統年發電量達 1,900 萬度,


可供 5,300 戶家庭用電,幫助台灣年減碳 15,500 公噸。

正隆淨零製紙全循環 廢水厭氧沼氣發電

張清標 正隆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


陳靜宜 正隆股份有限公司 永續發展部經理
張子傑 正隆股份有限公司 大園廠環保課課長

落實循環經濟 發展規模化再生技術

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7)去年(2022)底於埃及登場,因
應極端氣候事件加劇,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呼籲各界應從
氣候承諾邁向實際行動。台灣最大的工業用紙和紙器公司─正隆股份
有限公司,致力於以「循環經濟」為核心價值,發展高效率規模化再
生技術,為地球再造二次森林。正隆重視能源管理,且積極發展替代
能源,自 2013 年以來,累計執行超過 387 件節能專案,節電 8,169 萬
度,減碳達 62,355 公噸,是紙業界唯一取得風力發電再生能源憑證公

4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封面故事》

司。透過推動「低碳智紙」轉型,以數位化擴大綠色產銷規模與效率,
成為台灣首家導入產銷智能化的紙業公司。

永續低碳造紙 推動四大減碳路徑

正隆公司成立於 1959 年,生產理念奠基於 3R:Recycle 回收再


生、Reduce 節能減碳及 Reuse 循環再利用,致力於資源全循環經濟,
提供完整多元產品與全方位紙包裝解決方案,是全球百大紙業之一,
於台灣、中國大陸和越南設有 5 座造紙廠、21 座紙器廠,營運範疇遍
及全球,是國際知名品牌綠色供應鏈夥伴。正隆積極推動永續低碳造
紙,每年再生處理台灣 40%的回收紙,以高達 97%工紙回收紙利用
率、92.4%廢棄物資源化、96.3%水回收率,年貢獻減碳近 1,040 萬公
噸,廢棄物再生規模化,並藉由資源循環利用,提供市場綠色商品,
透過低碳包裝幫地球減輕碳足跡。

為持續拓展海內外循環經濟據點及掌握零碳轉型商機,正隆應用
再生經驗致力研發環保商品,提供市場更多元的綠色消費選擇;更將
再生技術規模化,搭配投資風、光、沼氣、生質能發電等綠能設施,
為本土紙業建立比國外「先砍樹後種植」林漿紙一體化更友善在地環
境的碳中和路徑。

將全球氣候變遷風險同時視為機會,正隆自 2019 年啟動「智紙


4.0」低碳轉型,以智慧產銷規模化綠色影響力,2021 年成立「氣候
變遷暨循環經濟辦公室」
,推動四大科學減碳路徑:提高能源效率、
發展再生能源、深化循環低碳燃料、創新應用負碳技術,並於 2022 年
攜手國立中興大學成立亞洲首座「循環經濟研究學院」
,積極投入農
林剩餘資材循環再利用,致力打造 3R PLUS 資源全循環藍圖(藉由
植物纖維再生利用、生物材高值化應用、生質燃料擴大使用,結合既
有的產品、能源、水 3 大資源,建構全循環、邁向零廢棄),精進永
續競爭力。

5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封面故事》

廢水厭氧處理 大園廠沼氣發電年供 5300 戶用電量

作為正隆再生製造的模範工廠之一,成立於 1987 年的正隆大園


廠每年將超過 50 萬公噸的回收紙再製為工業用紙,並以廢棄物資源
化提供自廠及鄰近工業區低碳燃料,形塑產業共生,全廠廢棄物再生
利用率達 99%。自 1994 年起,大園廠設置台灣造紙業第一座 UASB
廢水厭氧處理系統,提升水處理績效,減少能源耗用和廢棄物產生,
運作迄今已近 30 年。廢水厭氧處理工法除較為節能,所產生之污泥
量也相對較少,於消耗有機物同時還能產生具高熱值的綠色能源─沼
氣。

正隆大園廠同仁利用數位巡檢工具視察沼氣發電系統運轉狀況。

配合低碳轉型需求,大園廠後於 2010 及 2020 年分別增設兩座 IC


高效厭氧反應器,秉持多年廢水厭氧處理專業經驗,目前兩座廢水厭
氧處理系統廢水中有機物去除率平均超過 8 成,不但是廢水處理穩定
運行重要關鍵,更能持續穩定產出顆粒化且具高活性的厭氧菌種,供
應他廠厭氧系統培殖菌種之用。

6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封面故事》

由於廢水厭氧處理過程產生的沼氣,經純化後含有高純度甲烷
(約 80%)
,是天然氣主要成份,也是 100%綠能,可取代化石燃料,
應用於發電與產生蒸氣等用途。然而,根據 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資料,甲
烷的全球暖化潛勢(Global warming potential)為二氧化碳的 25 倍,
是溫室效應之禍首,因此若不慎將甲烷溢散到大氣中,不僅是浪費資
源,更會造成氣候暖化。

有鑑於此,大園廠早於 2005 年即與工研院合作,設置沼氣純化


及沼氣鍋爐設備,將廢水處理產生之沼氣,經由鍋爐燃燒後形成蒸氣
並將之回收使用於造紙製程;值得一提的是,本案於 2013 年通過 SGS
驗證,獲得 VCS 碳權交易量共計 29,891 噸 CO2e,成為全台通過碳權
交易驗證首例。

配合正隆低碳轉型大計,考量沼氣綠電相比於間歇性風光電更穩
定,且循環再生附加價值更高的優勢,大園廠乃於 2021 年 4 月,啟
動沼氣發電系統建置工程,設置 Caterpillar 1,200KW 燃氣引擎發電機
2 部,並於 2022 年 5 月 9 日啟動運轉,最高發電量 2,400kwh,年發
電達 1,900 萬度,以每戶 300 度用電量計算,約可供應 5,300 家戶用
電量,每年更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 15,500 噸 CO2e。

為確保發電程序達到潔淨,大園廠亦設置 Paques 沼氣生物脫硫


系統,藉此將沼氣中的硫化物去除 99.9%,並裝設 SCR 空氣污染防治
設施,以去除沼氣發電過程中可能產生之硫氧化物及氮氧化物等空氣
污染排放,並結合智慧遠端監視系統,確保沼氣生產、脫硫、脫硝及
發電流程之最佳化。此外,大園廠亦設置餘熱回收鍋爐,將發電機組
排放煙氣餘熱轉為蒸氣後,回收使用於廠內造紙製程,讓珍貴的綠色
能源發揮到極致,且最小化生產過程對環境的衝擊。透過上述過程,
大園廠將源源不絕的將廢水轉變為綠電、蒸氣及厭氧菌等綠色附加產
品,擴大廢棄物資源化的減碳影響力。

7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封面故事》

攜手央大維護生物多樣性 進行清溪、水質監測

除了廠內的水資源及能源管理,正隆也特別重視鄰近廠區的生態
保育,讓碳中和的成果對大眾而言不只是數據,而是有感的環境共好。
有鑑於此,正隆大園廠認養鄰近洽溪河段長達 8 年,定期透過清溪、
水質及生態監測守護原始生態,並將監測數據與地方環保局分享,透
明化落實資訊揭露。

2022 年 12 月,重要性等同聯合國氣候峰會的「生物多樣性第 15
次締約方大會」宣布,將比照氣候變遷訂出 2050 年生物多樣性的目
標和行動方案,2023 年第一季也將公布國際一致的生物多樣性揭露
框架「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為促成更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大園廠攜手在地中央大學生命科學系劉阜果副教授團隊,深入了解周
遭物種習性及環境需求,尋求與生態共存的積極作法。根據 2022 年
研究調查發現,大園廠區附近發現台灣原生物種明溪蟹的族群,除刷
新明溪蟹在島內的最低海拔活動紀錄點,也顯示蘊含豐富水鳥食源,
讓廠區附近溪流成為小水鴨、大白鷺、蒼鷺、東方環頸鴴等冬候鳥的
棲息地。

為了持續豐富在地生物多樣性,未來大園廠將結合回收紙循環再
生、水資源處理特色,深化環境教育設施,積極發揮對環境的正向影
響力。同時,正隆也將複製大園廠成功經驗向海內外造紙廠移植;目
前,已啟動旗艦廠后里廠沼氣綠電的規劃,更將與外部合作拓展厭氧
菌再利用範圍,創造化腐朽為神奇的再生循環模式。

生質能熱電系統啟動 溫室氣體減量

其實,早自 2005 年取得全球第一張 ISO14064-1 溫室氣體盤查證


書開始,正隆即領先同業啟動全台生產線的減排管理政策,並於 2008
年再取得台灣第一張碳權交易證書。至今,作為唯一擁有再生能源憑

8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封面故事》

證並導入 TCFD(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治理的本土紙業公司,積極進行低碳轉型,將
高排煤炭替換為低碳綠能。除了已將全台紙器廠燃油鍋爐替換為天然
氣,更大量使用製程內生的 SRF(固體再生燃料,Solid Recovered Fuel,
簡稱 SRF)以及農林廢棄物等生質燃料替代石化燃料,並在評估各廠
區位置與產線特性後,增設風電、光電或沼氣發電等綠電設施。

以 2030 年替代燃料率達 20%為目標,正隆耗資逾 15 億元於竹北


廠打造全台最大的高效能生質熱電系統將於 2023 年第一季啟動,未
來每年將擴大應用 14,000 公噸 SRF,以低碳循環燃料年產電 1.26 億
度,相當 35,200 戶家庭用電。為進一步提升溫室氣體減量競爭優勢,
正隆董事會也於 2022 年底通過啟動旗艦造紙廠─后里廠 120 噸生質
熱電系統規劃,預估一年可減少排放 8 萬噸的二氧化碳。

成立「產業碳中和聯盟」 實現綠色供應鏈

正隆超前部署淨零碳排,2020 年即領先業界辦理供應商 ESG 大


會,表揚傑出供應商並交流 ESG 策略趨勢,迄今已邁入第三屆,攜
手 300 家關鍵供應商聚焦氣候變遷、低碳產品和資安風險等三大永續
議題,打造互生互利永續生態系。此外,為實現綠色供應鏈,正隆率
先同業成立「工業用紙產業碳中和聯盟」
,未來更將攜手近 40 家上下
游產業鏈夥伴落實減碳轉型,邁向碳中和願景。

正隆成立「工業用紙產業碳中和聯盟」,落實減碳轉型。

9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封面故事》

作為紙業領導大廠,正隆重視內外部利害關係人溝通。對外,強
調 Scale for Good,以產業量能帶動產業共好,自 2018 年即啟動回收
供應鏈轉型升級輔導計畫,攜手國內 144 家合作回收業者,推動源頭
分類、適性分流,成功減量 5 成島內回收紙品夾雜的生活廢棄物,也
讓分離雜質適性轉化為綠能燃料棒等綠色產品,同時超前部署於竹北
廠建置全台首家紙容器完全再生處理廠,緩解疫後紙餐盒暴增亂象,
創造多贏再生循環商模。正隆並走進前線關懷第一線資收個體戶,開
啟「產業和社會之間善的循環」
,迄今累積關懷近 500 位資收人員,
並持續朝目標 2030 年 1,000 位邁進。

正隆關懷第一線資收人員,深入了解回收現況並及時援助。

於全台國小打造回收紙材圖書館 扎根二次森林教育

為擴大永續影響力,正隆自 2014 年陸續於全台國小建造 25 座


100%回收紙材圖書館,迄今累計減碳 14 萬 5,000 公斤,與學齡兒童
進行環境教育,目標 2030 年 40 座,樹立永續典範,並開放工廠參
觀、舉辦回收紙創意紙箱戰紀活動、產學合作,向青年乃至大眾推廣
二次森林價值。也與 KOL 網紅拍攝紙容器議題影片向社會進行永續
教育,影響達 100 萬人;同時攜手利樂包裝公司合編「紙的永續再生」
繪本,辦理 10 場教師研習營,培力近 500 位國小永續教師,持續將
正確的回收分類觀念向下扎根。

10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封面故事》

正隆迄今累計建造 25 座回收紙材圖書館,播下循環種子。

正隆與利樂包裝、未來親子共同開發永續教具及辦理研習營,培育永續教師。

永續企業精神拓展至海外 持續推動低碳綠能

為持續拓展海內外綠色營運據點及推動淨零轉型戰略,正隆身為
全球百大紙業之一,為擴大永續包材產線,掌握包裝商機,正隆以循
環再生為策略方針,持續強化綠能及智慧造紙優勢,全方位布局海內
外營運藍圖,擴大回收紙再生規模。海外重點越南部分,濱吉紙器廠
已於 2022 年下半年投產,平陽造紙廠二期年產能 40 萬公噸工紙產線
也於日前進行試車,推升正隆全集團紙與紙板總年產能達 250.2 萬公

11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封面故事》

噸,紙器產能增加 1.2 億平方米,總產能達 19.07 億平方米。前進北


越的第一座紙器廠─北江紙器廠也將於 2023 年上半年投產,正隆亦
已展開規劃第三條工紙產線,布局越南百萬噸級一條龍造紙基地,持
續朝亞洲低碳綠能新紙業目標邁進。

領先產業重視氣候及能源永續治理,正隆不僅獲加拿大 Corporate
Knights 評選為「2022 全球前 200 大潔淨企業(2022 Clean200)」
,並
於 2022 年首度正式參與國際 CDP 氣候變遷問卷評比,超越同業取得
領導等級「A-」
,與國內各大產業龍頭並列。承襲台灣永續實力,海
外越南平陽造紙廠亦榮獲 2022 年《CSI 越南百大永續企業獎》
,且領
先同業取得當地造紙業第一張 ISO 14064-1 溫室氣體盤查證書,展現
全集團積極減碳變革能量,未來正隆將持續以四大科學減排實踐能源
轉型,助攻國家達成 2050 年的碳中和願景。

12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都會捷運》

捷運萬大線變頻水冷式潛盾機 節能環保

蘇瑞麟 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 第二區工程處正工程司兼主任

傳統潛盾機鑽掘 須於高熱環境中施工

捷運系統具有運量大、速度快、安全可靠等優點,是現代化都市
的表徵,也是提升都市交通與健全都市發展的重要交通設施,臺北捷
運已有三十多年的施工經驗,都會區捷運工程多採地下化設計,隧道
施工多以潛盾工法為主,以潛盾機為主要施工機具,對路面交通以及
沿線振動噪音影響較小,並可維持正常交通。而以往潛盾隧道於密閉
的空間施工,因潛盾機鑽掘所產生的熱氣,常令工作人員處於高熱的
環境,但隨著科技日新月益,變頻水冷式潛盾機的設計,可保障潛盾
作業人員的身心健康,也改善了傳統潛盾機耗電量大的缺點,使得施
工環境更加節能減碳。

CQ842 標採變頻式潛盾機 節省電費

潛盾機刀盤承擔穩定開挖面及攪拌土艙之重要任務,是潛盾機最
關鍵核心的部件之一,以往的潛盾機掘刀盤轉速為固定,而臺北捷運
萬大線 CQ842 標植物園站於潛盾機設計階段即考慮到如何節能減碳,
於是改良了主驅動設計如下:

一、採用變頻電機驅動,電驅具有較高的驅動效率,具有設備整體發
熱量小,組裝、維護簡單,環境友好等特點,設計使用全國第一

13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都會捷運》

台變頻式驅動馬達潛盾機,針對不同地層,其刀盤轉速可由 0~1.9
rpm 進行微調,減少潛盾掘進過程之地盤先行沉陷,且相較傳統
式潛盾機電費平均可節省約 2,000 元/公尺,可達到節能減碳的
目的。

圖一 使用變頻馬達系統潛盾機。

圖二 刀盤轉速可微調,有效控制土壓,節省電費。

二、主驅動配置 6 組 75kW,並預留 2 個驅動組安裝位置,最大工作


扭矩為 5850kNm,脫困扭矩 7020kNm。

三、根據 6.2m 級設備在粉砂、粉土、黏土等地層內實際應用常用的


切刃盤轉速為 0.7~1.3rpm,常用扭矩為 1800~2600kNm,考慮一
定的安全餘量,綜合配置扭矩曲線如圖三。

14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都會捷運》

圖三 扭矩曲線圖。

降低設備及隧道內部溫度 減少元件結垢

另外為了解決潛盾施工悶熱的作業環境,CQ842 標潛盾機也是全
國第一台水冷系統潛盾機,其迴圈水系統通過水冷式元件,帶走設備
工作時產生之熱能,降低設備及隧道內部溫度,採用內、外迴圈模式,
減少主要元件結垢,降低故障率。

外迴圈水系統由進水、回水水管、袋式篩檢程式及板式換熱器等
組成,外迴圈水經過板式換熱器,對內迴圈水系統和液壓系統進行冷
卻,在每節台車上安裝有備用水管路,方便各個部位清洗,並配有篩
檢程式,控制進水的潔淨度,對系統元件進行保護。

圖四 內/外水 熱交換器。

15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都會捷運》

內迴圈水系統由迴圈泵、熱交換器、水冷元件、冷卻水罐等組成。
內迴圈水主要冷卻齒輪油、主驅動減速機殼體和空壓機。另外迴圈冷
卻液壓系統主要作用是對泵站油箱中的液壓油進行迴圈過濾和冷卻,
以保障潛盾機液壓系統的正常運行。冷卻器採用的是板式水冷換熱
器,冷卻效率高,可根據實際情況增減板片。

油箱上裝有液位元感測器及溫度感測器,在主控室上位機上設有
液位元及溫度報警系統。

圖五 液壓油/外水 熱交換器。

藉由上述的水冷系統,CQ842 標於潛盾施工時實測通過地改體溫
度為 34℃,相較傳統式潛盾機通過地改體溫度為 42℃,下降達 8℃,
有效改善潛盾施工人員工作環境,更確保了人員的健康。

全國首台變頻水冷式潛盾機 有效節能減碳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這是一句很有名的手機廣告 slogan,
沒錯,科技始終來自於滿足人性的需求,傳統潛盾隧道施工必須處於
密閉及高溫的環境,且潛盾機龐大的設備需耗費大量的電力,不利於
施工人員作業及環境減碳,因此要如何改善潛盾施工的悶熱工作環境

16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都會捷運》

及龐大用電量,實為一重要課題;而今捷運萬大線 CQ842 標創先採


用全國第一台變頻驅動馬達水冷式潛盾機,經實測潛盾施工時大幅降
低通過地改體溫度,不但有效改善工作環境,並對推廣節能減碳有實
質成效。

參考文獻

1. 臺北捷運萬大─中和─樹林線 CQ842 標潛盾機細部設計計畫書。

17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每月專題/混凝土材料創新應用與減碳》

燃煤底灰於混凝土的創新應用

張俊鴻 臺灣營建研究院 工程服務組專案經理


徐敏晃 臺灣營建研究院 工程服務組組長

底灰的產出過程

火力發電為我國重要的供電來源之一,其燃料分成天然氣與煤
炭,燃煤的火力電廠包含台電公司的林口電廠、台中電廠、大林電廠、
興達電廠以及台塑集團的麥寮發電廠。燃煤火力發電之原理係將煤炭
經粉煤機磨成粉狀後,送進鍋爐燃燒,以加熱爐水使其生成為高溫及
高壓的蒸氣,繼而推動汽機作功發電。粉煤於鍋爐內經高溫燃燒後之
固態殘餘物,較輕的塵粒則會隨煙氣被攜帶至後爐,再被靜電集塵設
備或袋式集塵器所收集,稱為燃煤飛灰,簡稱飛灰,約占煤灰總量 80%
~90%,而較重的顆粒會落至爐膛下方,此為燃煤底灰,簡稱底灰,
約占煤灰總量 10%~20%。煤灰產生流程如圖一所示[1]。

圖一 煤灰生產流程

18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每月專題/混凝土材料創新應用與減碳》

煤灰為煤炭燃燒後之固態殘餘物,在煤炭上之黏土、石英與長石
礦物等經燃燒後,使其煤灰成分中含有大量 SiO2、Al2O3 與 Fe2O3 等,
與原生黏土有關,而不同煤源、粉煤細度、鍋爐燃燒狀況、發電機組
操作等因素則會影響到煤灰性質。煤灰的去化攸關電廠是否能穩定運
作發電,因此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很早便進行煤灰性質的研究,致力於
再利用。其中飛灰因具卜作嵐反應,可取代部分水泥或填塞細粒料使
用,適量添加於混凝土中,有助於改善工作性、減少泌水與乾縮、降
低水化熱、提高晚期強度、提升耐久性、增進抗硫酸鹽能力與減低鹼
粒料反應,國內亦有制定相對應法令規範,如國家標準 CNS 3036、
CNS 3090、公共工程飛灰混凝土使用手冊、施工綱要規範第 03050 章
混凝土基本材料及施工一般要求等,做為施工檢驗之依據,具經濟價
值,無論是台電公司或台塑集團幾乎都是以有價料進行標售,再利用
率達 9 成以上,為混凝土工程常見材料。

然而底灰為灰黑色顆粒,表面粗糙呈不規則多角狀,類似粗砂,
粒料強度低且吸水率高,並不符 CNS 1240 混凝土用粒料之相關規定,
亦無相對應之國家標準,因此只能應用於非結構性的混凝土,部分則
援引施工綱要規範第 03377 章,作為符合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相關
再利用規定之再生粒料,用於控制性低強度回填材料(CLSM)中。

底灰基本性質

一、化學性質

底灰之化學性質與煤源有關,相同煤源基本上化學成分均相似。
台電底灰的化學成分如表一所示,主要成分有 SiO2、Al2O3、Fe2O3,
其次為 CaO,以及少量的 MgO 與 SO3,若以三相圖來看(如圖二)
[1],底灰與飛灰的化學成分相近,添加於混凝土中長期仍會產生卜作
嵐反應。

19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每月專題/混凝土材料創新應用與減碳》

表一 台電各電廠底灰化學性質平均值(單位:%)
A 電廠 B 電廠 C 電廠 D 電廠
SiO2 64.10 60.89 67.14 67.42
Al2O3 19.59 18.30 18.67 19.86
Fe2O3 8.09 10.37 7.25 7.23
CaO 4.55 6.51 4.19 2.97
MgO 1.61 2.55 1.55 1.24
Na2O 0.97 1.27 1.00 0.55
Ka2O 0.96 0.92 0.86 0.93
SO3 0.00 0.12 0.05 0.32
燒失量 0.20 4.42 0.62 0.25
含水量 0.61 0.37 0.39 23.05
(資料來源:煤灰海事工程應用手冊[1])

圖二 飛灰底灰化學成分三相圖[2]

二、物理性質

台電底灰的物理性質如表二所示,其細度模數(FM)約 2.3~3.7,
類似粗砂;因多孔特性,吸水率高,比重輕,顆粒強度較弱,其品質
遠低於天然砂石,不太適合直接用於預拌混凝土。

20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每月專題/混凝土材料創新應用與減碳》

表二 台電底灰物理性質
粒徑(mm) 主要介於 0.1~19
細度模數(FM) 2.3~3.7
烘乾比重 1.1~2.2
吸水率(%) 通常小於 20%
健度試驗(%) ≦3%
筒壓強度(kgf/cm2) 4~10
O
內摩擦角( ) ≧30
(資料來源:煤灰海事工程應用手冊[1])

市場統計與趨勢

底灰屬於事業廢棄物,其申報代碼為 R-1107,依經濟部事業廢棄
物再利用管理辦法之規定,底灰的再利用用途限「水泥生料、預拌混
凝土原料、混凝土粒料原料、陶瓷磚瓦原料、顆粒保溫材原料、鋪面
工程之基層或底層級配粒料原料、瀝青混凝土粒料原料、控制性低強
度回填材料用粒料原料、控制性低強度回填材料原料或非農業用地之
工程填地材料。」

由臺灣營建研究院於 106 年辦理的「煤灰多元化再利用研究」[3]


所統計的底灰產量統計如圖三,雖然國內底灰每年產量在 110~120 萬
噸之間,然申報量僅約 8 成左右,再利用率比不上飛灰。另彙整環保
署申報系統統計資料[4],隨著火力發電廠燃煤的減少,110 年的底灰
申報量僅 75.1 萬噸,再利用用途如圖四,因底灰不符合 CNS 1240 混
凝土用粒料及 CNS 3090 預拌混凝土之規定,故所申報的預拌混凝土
應為非結構用的低強度混凝土或 CLSM。可知國內底灰之去化用途,
仍以非結構混凝土及 CLSM 為主,共占 68%,而水泥用途則可分成
用於生料及用於熟料,兩者共去化了 10.7 萬噸底灰,而其他用途包含
級配、砂石混和物、紅磚、陶瓷等。

21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每月專題/混凝土材料創新應用與減碳》

雖然從台電公司統計的煤灰產量及再利用統計來看(如圖五)
[5],煤灰產能都維持在高檔,但國發會於 111 年底公布淨零轉型關鍵
戰略行動計畫,宣示提升我國 2030 年 NDC 目標。經濟部並提出 2030
年電力配比,規劃以再生能源占比 27%~30%、燃煤 20%、燃氣 50%
為目標。以 110 年燃煤機組發電量占台電公司總發電量約 37%為例,
相當於燃煤要減少 46%,燃煤減少代表飛灰及底灰的產量也會跟著減
少。由於減幅甚大,對賴以飛灰及底灰為材料的應用用途將有顯著影
響,因此應研究飛灰及底灰的多元用途,作更有效益的再利用。

圖三 底灰產生量及申報量
(資料來源:煤灰多元化再利用研究[3])

圖四 底灰去化統計(110 年)
(資料來源:環保署事業廢棄物申請及管理資訊系統[4])

22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每月專題/混凝土材料創新應用與減碳》

圖五 台電公司歷年煤灰產量、利用量及利用率
(資料來源:台灣電力公司網站[5])

拓展再利用用途

底灰目前的主要再利用用途為 CLSM,但查經濟部事業廢棄物再
利用管理辦法公告事項及 CLSM 施工規範,許多可再利用的事業廢
棄物多會將 CLSM 視為去化用途,甚至包含許多個案再利用的申請
案,底灰在眾多事業廢棄物中屬品質穩定的材料,若能拓展其他更具
效益的再利用用途,將原本 CLSM 的市場量轉而容納其他事業廢棄
物製成的再生粒料,可促進台灣整體資源循環的再利用率。

一、水泥生料

參考日本太平洋水泥公司的生產製程簡介[6],生產 1 噸水泥總
共需要原料包含石灰石(CaO)1201kg,黏土(SiO2、Al2O3)222kg,
石英(珪石 SiO2)75kg,鐵礦(Fe2O3)27kg,總計生料量 1525kg。
黏土占生料總量的 14.5%,因煤灰富含 SiO2 與 Al2O3,可用以取代水
泥原料中的黏土或矽礦,減少水泥廠對天然黏土或矽礦的開採。106
年台電公司委託臺灣營建研究院「煤灰多元化再利用研究」[3],有進

23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每月專題/混凝土材料創新應用與減碳》

行一系列的底灰作為水泥生料試燒試驗,計畫流程如圖六,為確保底
灰應用於水泥生料,首先進行底灰化學成分基線資料的建立,了解底
灰熱機械分析情形,確認配料計算公式後,在實驗室進行試燒,確認
熟料品質,最後再委由台中電廠運送 1,000 噸燃煤底灰至水泥廠進行
試燒,記錄生產參數的差異。

圖六 底灰作為水泥生料工項試驗流程圖[6]

該研究試驗結果,發現使用底灰取代黏土,以總原料 4.2%的量
進行實驗室試燒,其熱壓膨脹及健度的表現較黏土來得好一些,體積
穩定性較佳,而抗壓強度與控制組相比,28 天抗壓強度增加了 20%,
而初凝間雖較控制組略長,但仍符合 CNS 61 國家標準,試驗數據如
表三。
表三 飛灰與底灰水泥砂漿物理性質試驗
配比 比表面積 石膏 抗壓強度(kgf/cm2) 初凝 熱壓膨脹
代號 (m2/kg) 比例 1day 3 day 7 day 28 day 時間(hr) 健度試驗(%)
控制組 359 5.60% 100.6 233.2 320.4 392.8 2.89 0.15
試驗組 361 5.60% 112.6 222.2 345 473 5.02 0.09
(資料來源:煤灰多元化再利用研究[3])

就水泥廠實際試燒結果,進窯後燒成帶長度縮短,較未取代時低,
使得使用底灰取代黏土其產能稍微降低,其他材料如石灰石、矽礦與
鐵渣的使用量皆上升,因此產生成本會略提高。底灰使用時,燒失量
(LOI)不可過高,大於 10%時會增加尾氣靜電集塵機設備負荷,化
學成分變異係數大於 4%會造成配料困難和燒成不穩定,得投資設備
進行均化處理,含水量若太高(大於 15%)則易造成儲存槽堵料及增
加人員運作難度,此為使用上須特別注意的事項。

24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每月專題/混凝土材料創新應用與減碳》

目前和平電廠產出之底灰每年約有 6 萬多噸,多由台泥和平廠就
近作為生料再利用,生產技術成熟,可推廣到其他水泥廠。援引台灣
區水泥公會出版 2022 年水泥年報[7],110 年台灣水泥公司總生產量
為 1,195 萬噸,所需水泥生料量為 1,822 萬噸(1,195*1.525)
,假設使
用底灰來取代黏土的話,占生料量的 2%來計,則底灰可去化量達 36.4
萬噸(1,822*2%)
,減少對天然黏土的耗用。

二、底灰磨粉用於混凝土

由於底灰與飛灰化學成分相似,理論上底灰若能研磨至與飛灰相
同細度,則應有類似之性質。由過往研究文獻指出[8],將底灰磨粉後,
雖可得類似的細度與留篩率(#325)
,但底灰粉外觀仍具多角及孔洞,
與飛灰球狀外觀不同,如圖七,使得底灰粉的流動性稍差,其物理性
質試驗結果如表四,底灰粉需水量略高於飛灰 0.5%~2%,強度活性指
數略低於飛灰,但已相當接近,均符合 CNS 3036 國家標準之規定。

圖七 飛灰與研磨底灰顯微鏡外觀[8]

表四 飛灰及研磨底灰物理性質[8]
性質 飛灰 磨粉底灰 CNS 3036 規格
需水量,控制百分率 97% 98% ≦105%
7 天活性指數 81% 77% ≧75%
28 天活性指數 94% 92% ≧75%

25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每月專題/混凝土材料創新應用與減碳》

在水泥砂漿方塊強度試驗部分,在水膠比 0.5、不同取代率抗壓
強度發展結果如圖八,取代率愈高,28 天前的初期強度下降會愈明
顯,但若拉長齡期,則底灰粉與飛灰相近。在 5%~20%不同底灰粉的
取代比率試驗中,取代率 10%時,添加飛灰與底灰改善強度的趨勢最
為明顯。當取代率 15%以下、齡期 91 天時,所有試驗組之抗壓強度
已超過控制組。

圖八 不同取代率抗壓強度發展圖(砂漿,w/c=0.5)[8]

依國發會「淨零轉型關鍵戰略行動計畫」
,燃煤到 2030 年需減少
46%,到時飛灰將供不應求,而依試驗結果,底灰磨粉後確實可做為
飛灰的替代原料,因若能修改底灰的再利用管理方式法規規定及 CNS
3036 飛灰國家標準,放寬底灰使用的限制,將有助於提升底灰再利用
效益,亦可舒緩飛灰供應量不足的風險。

三、底灰磨粉用於水泥熟料

過往 CNS 61 卜特蘭水泥國家標準規定,水泥製造廠商得選擇水
淬高爐爐碴、飛灰或天然石灰石作為添加物,但三者總添加量不得超
過水泥質量之 5 %。然 110 年 7 月 30 日新版 CNS 61 中,改成「水泥
製造廠商得選擇水淬高爐爐碴、飛灰或矽質材料作為無機製程用添加
物」、
「其用量不應超過水泥質量之 5.0%。對於用量大於 1.0%者,應
證明於該用量或更高時仍可滿足 CNS 3459 之要求。」

26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每月專題/混凝土材料創新應用與減碳》

因底灰磨粉後的性質與飛灰相近,氧化矽(SiO2)的成分又高達
60~70%,因此可視為矽質材料,以不超過 5%的比例與水泥熟料混磨
或混拌,雖仍需檢驗可符合 CNS 3459 之最適添加比例,但在國家標
準上已可直接使用,比起生料又更具經濟價值。

不過在底灰的再利用管理方式上仍僅限水泥生料,後續仍建議檢
具相關試驗數據佐證,向經濟部工業局提案進行法規變更,方得用於
水泥生料用途申報。

建議增加底灰多元再利用研究 作為法規修訂依據

飛灰為混凝土重要的原料之一,隨著火力發電廠燃煤用量的減
少,飛灰產量未來也將逐年減少,尤其是冬季用電量較少的季節,飛
灰常常供不應求。然在現行再利用法規下,飛灰仍屬公告應回收或再
利用廢棄物,須遵守「經濟部事業廢棄物再利用種類及管理方式」之
規定,申報流向及數量。飛灰高經濟價值的特性似與事業廢棄物定位
不符,而底灰經研磨處理後,亦具有類似飛灰的性質,可做為飛灰的
替代材料,後續建議主管機關能就底灰的多元再利用進行更多的研
究,建立完整的數據,以作為相關法規標準修訂之依據,讓飛灰及底
灰的再利用更具效益,達到資源循環之目的。

27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每月專題/混凝土材料創新應用與減碳》

參考文獻

1. 台灣電力公司,煤灰海事工程應用手冊,110 年 7 月。
2. E. Brännvall, J. Kumpiene, Fly ash in landfill top covers - a review,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ocesses & impacts 2016
3. 財團法人臺灣營建研究院,
「煤灰多元化再利用研究」,台灣電力
公司,108 年 6 月。
4. 行政院環保署,事業廢棄物申報及管理資訊系統
https://waste.epa.gov.tw/RWD/
5. 台灣電力公司,火力電廠環境保護/副產物資源化再利用
https://www.taipower.com.tw/
6. トップページ:太平洋セメント https://www.taiheiyo-cement.co.jp
7. 台灣區水泥工業同業公會,2022 年水泥年報,111 年 5 月。
8. 邱智勇,
「研磨底灰應用於水泥砂漿之可行性研究」
,臺灣科技大
學營建系碩士論文,110 年 2 月。

28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每月專題/混凝土材料創新應用與減碳》

淺談混凝土製品碳封存技術

楊宗叡 國產建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協理
謝明宏 國產建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經理
李彥民 國產建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經理
孫崇恩 國產建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副課長

混凝土加入礦物摻料 降低水泥使用比例

混凝土材料,為目前世上除了水以外,消耗量第二多的物質,其
普遍用於生活之中,由文獻[1]資料顯示目前每年人均用量約為 2 噸,
當近期在關注各產業對全球環境變化與減碳議題時,混凝土材料龐大
且持續的使用量,使混凝土產業也為關注領域。因混凝土中最主要的
組成原料為卜特蘭水泥,卜特蘭水泥生產過程具高能耗和高碳排放特
性,故其產生碳排量約占目前人為二氧化碳(CO2)排放的 5~8%左右
[2],雖然近期已透過許多技術降低生產的碳排量,但仍占全球排放量
一定比例,因此,當卜特蘭水泥仍為產製混凝土最主要原料時,如何
降低使用混凝土材料整體之碳排放量,為產業界關注與永續發展之目
標[3]。

經長時間的試驗與實務應用結果,目前混凝土產製使用的膠結性
原料除水泥外,另會搭配如飛灰及水淬爐石粉等礦物摻料,此類礦物
摻料除可增加混凝土材料工程性質外,另一部分可降低水泥之使用比
例,進而降低混凝土材料整體碳排放量,而且飛灰及水淬爐石粉也分
別是燃煤發電及高爐煉鐵所產生工業副產物,如此相互搭配即結合減
碳及副產物循環再利用概念,降低混凝土材料對環境之衝擊性,除此

29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每月專題/混凝土材料創新應用與減碳》

減量方式外,各界也仍持續探討是否有其他方式,可以再降低其碳排
量。

另一方面,當混凝土材料因水化作用時會產生氫氧化鈣成分,此
成分接觸大氣中之二氧化碳時,易結合轉變為碳酸鈣存於混凝土中,
此轉變過程將會改變混凝土材料微觀結構,除可提升混凝土材料緻密
性而增加材料強度外,另會稍微降低混凝土材料整體 pH 值,此一反
應過程稱為混凝土「碳化」或「中性化」現象,此消耗二氧化碳轉化
成碳酸鈣特性可增加強度發展之特性,早在 70 年代即有使用這項技
術進行混凝土材料之改質,但受限於當時二氧化碳氣體生產價格較高
和混凝土中性化之負面影響,後續研究發展並不踴躍。但經工業技術
之發展及現今減輕溫室氣體排放之緊迫性,將二氧化碳應用於混凝土
材料製程中再次引起關注,由原本的改質需求轉變為能消耗封存二氧
化碳於其中,期望同時能達到提升材料強度效應及反應封存二氧化碳
之目標。

混凝土碳化機制簡介

混凝土碳化是一種吸收二氧化碳的過程[4] [5],它是由 C2S 和 C3S


與二氧化碳反應後產生 C-S-H 膠體及碳酸鈣。這是公認的碳化過程
[6],其主要反應方程式如式(1)及式(2),碳酸化反應物為 C-S-H 膠體
及碳酸鈣的混合體,因此可達成提升早期強度之目標。

C2S+(3-x)CO2+yH2O→CxSHy+(2-x)CaCO3 ……式(1)
C3S+(3-x)CO2+yH2O→CXSHy+(3-x)CaCO3 ……式(2)

硬固混凝土之碳化反應如式(3)及式(4),其為混凝土中水化產物
與二氧化碳間的反應,如氫氧化鈣(CH)和 C-S-H 膠體構成碳酸鈣
和矽膠[7],通常此一過程視為有害,因為 C-S-H 膠體的分解會使強

30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每月專題/混凝土材料創新應用與減碳》

度降低,但此一過程是發生於早期,也可利用二氧化碳對其性能進行
改善,使混凝土的耐久性提高。

Ca(OH)2+CO2→CaCO3+H2O ……式(3)
C-S-H+2CO2→SiO2+2CaCo3+H2O ……式(4)

混凝土製品碳化應用機制

由上述內容顯示,二氧化碳確實會與混凝土中水泥水化產物產生
反應,且反應期越早則能降低對於混凝土工程力學性質的影響,因此
實務應用上多使用於早期階段,如由文獻[8]試驗結果顯示,卜特蘭水
泥漿經碳化 15 分鐘後抗壓強度約達 100 kg/cm2,表示碳化反應用於
水泥系材料可加速其凝結硬固及強度發展。因此這技術也曾被導入水
泥纖維板製品製程中,在二氧化碳環境中,使水泥在水化反應期間即
生成大量的碳酸鈣結晶,使整體纖維板強度上升,同時減少大量養護
時間,但因二氧化碳氣體成本過高,故此製程漸漸式微。但顯示碳養
護對於水泥製品早期材料強度有正面效益,如圖一所示,碳化養護 15
分鐘的強度與未碳化養護的齡期 24 小時強度相近。

圖一 碳反應時間對強度發展之影響[9]

為確認環境中之二氧化碳是否有反應,則可由其空間內壓力變化
來觀察,由圖二顯示,空間內壓力隨時間而降低,且同時間下,環境

31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每月專題/混凝土材料創新應用與減碳》

中二氧化碳氣體濃度越高時期壓力曲線下降的越快,代表試體內的碳
化反應在快速進行,而造成加壓環境內壓力遞減現象。

圖二 碳反應壓力遞減趨勢[9]

由文獻結果顯示,混凝土製品可與環境中的二氧化碳產生反應並
增益工程力學性質,但另一方面,混凝土材料與二氧化碳反應目前最
主要關注議題,在於這樣的反應會降低硬固混凝土孔隙溶液中之 pH
值,增加鋼筋受腐蝕的機率;但由前述反應式顯示,若將二氧化碳於
混凝土產製時期中加入,二氧化碳與新拌狀態混凝土碳化所產生之碳
酸鈣產物,可藉由拌和程序均勻分布於混凝土中,此與水化後期階段
的硬固混凝土受碳化機制具有不同的效果。

由前述說明指出,二氧化碳環境對於混凝土材料具增加材料強度
發展效益,而若在新拌階段導入,其反應過程為水泥水化產物與注入
的二氧化碳反應形成碳酸鈣存於混凝土內部,而類似將二氧化碳封存
於混凝土內部,除對於環境上無害外,若能完全結合於目前混凝土製
程中,則有助擴大封存效益;此外,如水泥生產或其他工業製程中所
產生之二氧化碳廢氣,可利用此生產碳封存製程,即可回收使用生產
所產出之二氧化碳,使混凝土更友善於整體生態環境,且所產出之混
凝土擁有較低之碳足跡[10]。

32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每月專題/混凝土材料創新應用與減碳》

水泥製品常見碳化應用方式

由前述碳化機制顯示,將混凝土材料置於二氧化碳環境中,因轉
化成碳酸鈣之過程中,可消耗部分二氧化碳並增進材料強度,符合節
能減碳之概念,因此近期許多研究開始再探討其實際應用之可行性。

因空間中碳吸收量與所放置之時間具關聯性,因此目前研究或應
用領域多屬將此製程應用於水泥系預鑄製品產製中,此類製程大致上
可分為製品初始養護階段碳應用,或是製品成型後進行碳應用等兩類
[11-14],製程方式簡述如下:

一、製品初始養護:

為利用製品製程中將半成品置於固定容器中進行初始養護之停
置時間,於此段製程環境中注入二氧化碳氣體,於等待時間讓半
成品與二氧化碳反應,使其轉化封存於製品中及增加製品材料強
度,因可結合現有製程,故目前大部分製程研發多採此方式。

二、成品階段:

與初始養護方式相反,應用為製品製程最後階段,當製品具有相
當材料強度時,再導入二氧化碳進行碳化反應,提升材料表面緻
密程度與最後材料強度。

以上兩種製程中,雖都有應用碳技術進行製品改質,但都是在成
品階段進行提升材料強度,故與二氧化碳接觸反應大都只有材料表面
層,碳應用效益有限,但若能將此技術結合於製品產製初期,於混拌
時即加入二氧化碳進行反應,使其能與製品全面反應,會更具效益,
因此開始有相關技術開發,將此概念直接應用於混凝土製品產製中,
於新拌狀態下直接利用二氧化碳來反應與轉化而封存。

文獻[15]即為使用碳化技術於混凝土砌塊中,其調整製造程序,
於砌塊拌和製造時即加入二氧化碳,混拌比例在 0.5~1.5%之間(水泥

33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每月專題/混凝土材料創新應用與減碳》

重量比),其拌置程序如圖三所示,由圖顯示二氧化碳之加入時間需
與水泥同時,才有較佳之碳化反應,另其材料試驗結果如圖四所示,
圖中顯示有混拌二氧化碳之砌塊在各齡期之強度皆高於控制組,顯示
此碳封存製程能有效提升材料強度,文獻中最後統計指出,此批砌塊
之碳封存量達 88%,具良好碳封存成效。

圖三 混凝土砌塊混拌二氧化碳投料程序示意[15]

圖四 混凝土砌塊混拌二氧化碳後材料強度發展[15]

另由文獻[16]中說明,於混凝土新拌過程中加入膠結材料重量
(344 kg/m3)之 0.25%之二氧化碳量,其 28 天後強度發展高於原始
設計(28 天 4000 psi),試驗結果如圖五所示,顯示使用少量之二氧
化碳即可使強度達到發展。

34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每月專題/混凝土材料創新應用與減碳》

圖五 預拌廠生產混凝土添加二氧化碳強度發展結果[16]

另文獻[17]中試驗,探討膠結材量變化與添加二氧化碳對於強度
發展之影響,試驗變數分為一般設計、膠結料減量(7~8%)及膠結料
減量並添加二氧化碳等組別,試驗結果如圖六與圖七所示,由圖顯示
膠結材減量組之強度發展低於控制組,但減量後並添加 0.15%水泥重
量之組別,其強度發展僅稍微低(96%)或等於(100%)控制組,顯
示使用二氧化碳能有效補償減少膠結使用量對強度之影響,也說明此
技術能達到水泥用量減量及有效使用碳封存技術補償強度。

圖六 強度設計 3000 psi 之非輸氣混凝土[17]

35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每月專題/混凝土材料創新應用與減碳》

圖七 強度設計 3000 psi 之輸氣混凝土[17]

綜整以上說明,混凝土材料應用碳化封存技術除可增加混凝土製
品之強度性質外,另可將所使用之碳封存於其中,且依文獻說明,在
新拌狀態下混拌效果更加顯著,及較不影響混凝土硬固後之耐久性
質,因此於混凝土製品產製新拌階段即混拌二氧化碳,可有效增加反
應效益與實務應用潛力。

國內目前應用說明

有鑑於此,國產建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與加拿大 CarbonCure
Technologies Inc.跨國合作,導入與建置於國內混凝土新拌時期混入二
氧化碳技術系統,於混凝土產製新拌期間,藉由水泥水化反應物與二
氧化碳反應特性,於早齡期轉化為碳酸鈣存於混凝土中,進而達到封
存二氧化碳之目的,整體相關設備已安裝完畢,正在進行相關技術測
試驗證與調整,以期能符合國內混凝土產品之需求外,並能擴大二氧
化碳封存使用途徑。另一方面,國內目前正積極發展碳捕捉技術,捕
捉後的碳若能與混凝土碳封存技術結合,則可建構完整碳循環鏈,並
再進一步降低混凝土材料之單位碳排量,邁向低碳減排建材之目標。

36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每月專題/混凝土材料創新應用與減碳》

參考文獻

1. A. Hasanbeigi, L. Price, E. Lin, Emerging energy-efficiency and CO2


emission- reduction technologies for cement and concrete production:
a technical review, Renewable Sustainable Energy Rev. 16 (2012)
6220–6238.
2. L.E. Gordon, N.R. San, J.L. Provis, Chemical characterisation of
metakaolin and fly ash based geopolymers during exposure to solvents
used in carbon capture, Int. J. Greenhouse Gas Control 27 (2014) 255–
266.
3. D. Xuan, B. Zhan, C.S. Poon, W. Zheng, Carbon dioxide sequestration
of concrete slurry waste and its valorisation in construction products,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113 (2016) 664–672.
4. Y. Shao, H. El-Hassan, CO2 Utilization in Concrete ,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Construction Material and
Technologies, 2010.
5. Y. Shao, M. S. Mirza, X.Wu , CO2 Sequestration using calciumsilicate
Silicate concrete, Canadian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33 (2006)
776-784.
6. C. J. Goodbrake, J. F. Young, Reaction of Beta-Dicalcium Silicate and
Tricalcium Silicate with Carbon Dioxide and Water Vapor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1979) 168-171.
7. V. Rostami, Y. Shao, A. Boyd, Durability of concrete pipes subjected
to combined steam and carbonation curing,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5 (2001) 3345-3355.

37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每月專題/混凝土材料創新應用與減碳》

8. M. F. Bertos, S.J.R. Simons , C.D. Hills , P.J. Carey, A review of


accelerated carbonation technology in the treatment of cement-based
materials and sequestration of CO2,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B112 (2004) 193-205.
9. G. Ye, Carbon Dioxide Uptake by Concrete through Early-Age Curing,
Master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Mechanics, McGill University, Montreal, 2003.
10. CarbonCure Technologies Inc. Canada, 2016.
11. 史才軍、盧豹、潘蕭穎、涂貞軍,「利用二氧化碳固化技術製備綠
色混凝土材料和製品」,江蘇建築第 2 期,第 14-18 頁,2018 年。
12. 史才軍、王吉云、涂貞軍、王德輝,
「二氧化碳養護混凝土技術進
,材料導報 A:綜述篇,第 31 卷第 3 期,第 134-138 頁,2017
展」
年。
13. 史才軍、何平平、涂貞軍、曹張,
「預養護二氧化碳養護混凝土過
,矽酸鹽學報,第 42 卷第 8 期,第 996-1104
程及微觀結構的影響」
頁,2014 年。
14. 史才軍、鄒廣炎、何富強,
「二氧化碳養護混凝土的動力學研究」

矽酸鹽學報,第 38 卷第 7 期,第 1179-1184 頁,2010 年。
15. S. Monkman, M. MacDonald, Carbon dioxide upcycling into
industrially produced concrete blocks,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124 (2016) 127–132.
16. S. Monkman, P. A. Kenward, G. Dipple, M. MacDonald, M. Raudsepp,
Activation of cement hydration with carbon dioxide, Journal of
Sustainable Cement-Based Materials, 7 (2018) 160–181.
17. S. Monkman, M. MacDonald, On Carbon Dioxide Utilization as a
Means to Improve the Sustainability of Ready- Mixed Concrete,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167 (2017) 365–375.

38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每月專題/混凝土材料創新應用與減碳》

環保混凝土創新技術發展及展望

張添晉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 特聘教授


陳薏慈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 碩士

水泥和混凝土 2050 淨零排放路線圖與減碳方針

為有效減緩溫室氣體所造成之氣候變遷,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
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for Environmental Changes, IPCC)
於 2021 年提出 2050 年淨零排放(Net-Zero)目標,且國際能源署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於 2021 年發布淨零路徑建議圖,
以利各國、各領域及各企業皆可依循此路徑制定合適之法規或策略。
而全球水泥和混凝土協會(Global Cement and Concrete Association,
GCCA)於 2021 年 10 月發布「2050 年水泥和混凝土行業淨零排放
路線圖」
,承諾於 2050 年實現淨零排放,並針對其目標設立多項減碳
方針,如混凝土之生產效率、水泥及黏合劑等熟料替代等,有關 GCCA
2050 年水泥和混凝土行業淨零排放路線圖,如圖一所示。

圖一 GCCA 2050 年水泥和混凝土行業淨零排放路線圖

39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每月專題/混凝土材料創新應用與減碳》

水泥產業屬高能耗、高碳排之產業,且為全球第三大能源消費產
業,其占全球能源消耗高達 7 ~8 %,而根據 2019 年環保署公告排放
源溫室氣體排放量申報統計資料顯示,國內水泥業總碳排為 940 萬公
噸,製程階段排放便占 58.6 %,而製造過程主要碳排來自於熟料生產
過程,其過程包括石灰石(CaCO3)鍛燒產生之碳排及鍛燒過程所燃
燒之燃料,且隨天然資源中砂土與砂石日益枯竭,其匱乏已於國際間
形成主要問題。

國內混凝土之減碳及創新技術發展現況

混凝土為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廣泛之營建材料,現行混凝土年產量
可達 140 億立方公尺,且有持續增加之趨勢,故應改善混凝土製作技
術並藉由創新暨減碳技術開發,以利於達成永續發展及節能減碳。一
般混凝土主要組成結構為水泥漿體(水泥、水)與粗細粒料(砂、石
頭),考量節能減碳面向,混凝土可加入飛灰將其再利用,且飛灰為
燃煤火力發電廠之副產物,若未妥善利用而任意棄置,恐造成環境污
染等問題。

由於飛灰屬於卜作嵐材料,可與水泥水化產生之 Ca(OH)2 發生
化學反應,再形成水化矽酸鈣、水化矽鋁酸鈣或水化鋁酸鈣等膠體,
可有效降低混凝土水化熱並可提高混凝土長期抗壓強度與耐久性,而
我國已發展將飛灰加入混凝土中作為礦物摻料之相關技術,以將飛灰
廢棄物轉為資源、大幅降低飛灰處理成本並減少混凝土中部分水泥之
使用。

從環境永續發展觀點,現今水泥製造伴隨著大量溫室氣體排放
量,而飛灰為燃煤工業之副產物,若將其回收再利用,便可確實達到
廢棄物再利用。為使資源有效利用,我國已將飛灰混凝土推廣應用至
公共工程,同時訂定公共工程飛灰混凝土之相關使用手冊及規範,以
確保工程品質並提升飛灰混凝土之應用範圍。

40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每月專題/混凝土材料創新應用與減碳》

稻穀灰、牡蠣殼、貝殼粉加入混凝土 提升抗壓強度

我國除利用飛灰加入混凝土促進資源循環發展外,另已開發利用
燃燒稻殼剩餘之稻穀灰(Rice Husk Ash, RHA)作為卜作嵐材料,以
取代部分水泥並加以製成高性能混凝土,且研磨後之稻穀灰粒徑小、
比表面積大並與水泥水化反應佳,有助於改善混凝土之性質,另由於
稻穀灰內含大量二氧化矽(SiO2)及未燃盡之碳,其與水泥水化物氫
氧化鈣結合後可形成 C-S-H 膠體,以填塞微孔隙,並提升混凝土水密
性及抗壓強度。而稻穀灰除可有效改善混凝土性質,亦可減少水泥用
量、降低使用成本並落實廢棄物回收再利用。

除上述已實行之飛灰及稻穀灰做為混凝土材料外,另現行已開發
出使用稻殼、五榖米外殼或是牡蠣殼等創新混凝土技術,而其環保混
凝土製程乃將牡蠣殼攪拌研磨成粉,與水泥、火山灰及爐石拌勻後加
入泡泡水,並置於鹼性材料水池中加以模塑成型,而稻穀及五穀米製
程之混凝土方法與上述牡蠣殼亦同,此種環保混凝土與傳統混凝土相
比重量較輕、方便運送且兼具環境保護效益。

為有效強化混凝土強度,工研院現行已成功將轉爐石、加工廢石
粉及天然貝殼粉中富含之鈣元素提取,並轉製為超微米輕質碳酸鈣後
再加以應用於混凝土,而經抗壓強度測試結果得知,相較未添加碳酸
鈣之混凝土,添加碳酸鈣之混凝土抗壓強度可有效顯著提升 1.34 倍,
故其不僅可降低高碳排產生,亦具循環經濟之效益。

有關國內混凝土之減碳及創新技術比較,如表一所示。

41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每月專題/混凝土材料創新應用與減碳》

表一 國內混凝土之減碳及創新技術比較
混凝土中所使用
原理 優勢
之再利用材料
✓ 提高混凝土長期抗
飛灰與水泥水化產生之
壓強度與耐久性
飛灰 Ca(OH)2 發生化學反應,以
✓ 降低混凝土水化熱
形成 C-S-H 膠體。
✓ 降低處理成本
✓ 填塞微孔隙
稻穀灰與水泥水化物氫氧 ✓ 提 升 混 凝 土 水 密 性
稻穀灰
化鈣結合形成 C-S-H 膠體。 及抗壓強度
✓ 降低使用成本
牡蠣殼或稻殼攪拌打成粉
與水泥、火山灰及爐石拌勻 ✓ 重量較輕
牡蠣殼、稻殼
後加入泡泡水,再加入鹼性 ✓ 方便運用
材料水池中模塑成型。
透過提取轉爐石、廢石粉及
廢石粉、轉爐石 貝殼粉中鈣元素提取,再加 ✓ 提 升 混 凝 土 抗 壓 強
及貝殼粉 以轉製為碳酸鈣後應用於 度
混凝土。

為有效降低混凝土製程所產生之碳排,同時開發具抗壓強度之混
凝土材料,國外亦研發相關混凝土之減碳及創新技術,如 100 %廢棄
混凝土之再生技術、鹼性活性材料之低碳型預鑄混凝土、木質素混凝
土、自我修復性之新型混凝土技術,其分述說明如後。

100 %廢棄物再生混凝土

廢棄混凝土雖可再生利用,然由於目前並無不產生衍生廢棄物,
且再生後材料仍具足夠強度之再生技術,有鑑於此,產業界急迫需要
可擴大廢棄混凝土用途、不需額外水泥且有足夠強度之低碳、環保及
創新技術開發,以有效減緩碳排放並加速實現碳中和目標。

42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每月專題/混凝土材料創新應用與減碳》

為有效使廢棄混凝土再利用,日本開發 100 %廢棄混凝土再生技


術,其將廢棄混凝土粉碎後壓縮成型,另以 180 ℃高壓水蒸氣進行處
理後製成再生混凝土(Recycled Concrete)。而與原普通混凝土相比
之下,再生混凝土之抗壓強度增強 2 倍,且因經高壓蒸氣處理可有效
降低孔隙率,故其不僅適用於加入普通砂石及石礫之混凝土,亦適用
於加入煉鐵副產品鋼鐵礦渣之混凝土。有關 100 %廢棄物再生混凝土
示意圖,如圖二所示。

圖二 100 %廢棄物再生混凝土示意圖

鹼性活性材料之低碳型預鑄混凝土

為有效減少混凝土製造所產生之碳排放,日本鋼鐵製造商 JFE
Steel 與多所大學聯合設計鹼性活性材料混凝土,其為透過高爐碴微
細粉末、高爐碴細骨材(Fine Aggregate)與 NaOH 等特殊混合劑結
合,且已成功應用於試驗性階段進行蒸氣養護(Steam Curing),以
設計出複雜型預鑄混凝土製品。而測試此低碳型預鑄混凝土後,得知
其與一般混凝土製品相比,此鹼性活性材料混凝土品質質地並無明顯
變化,且可減少 75 %之二氧化碳排放量,並可大幅提升耐凍害性。有
關鹼性活性材料之混凝土示意圖,如圖三所示。

43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每月專題/混凝土材料創新應用與減碳》

圖三 鹼性活性材料之混凝土示意圖

木質素混凝土(Lignincrete)

為有效減少混凝土細粒料使用量進而減輕環境負荷,日本大型綜
合營造公司透過添加於紙漿過程中製造之木質素,以固定混凝土中之
二氧化碳,經測試與一般混凝土具相同抗壓強度及材料特性。而一般
製造混凝土大約會排放 270 kg/m3 之二氧化碳,而木質素每公斤約可
吸收 2.4 公斤之二氧化碳,故於 1 m3 中混凝土加入 100 公斤之木質
素,便可使 240 kg/m3 之二氧化碳長期封存於混凝土中,且混凝土解
體以作為骨材再利用時,二氧化碳仍可維持封存狀態,有關木質素混
凝土示意圖,如圖四所示。

圖四 木質素混凝土示意圖

44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每月專題/混凝土材料創新應用與減碳》

自我修復性之混凝土(Self-repairing concrete)

西班牙瓦倫西亞理工大學與義大利米蘭理工大學之研究團隊,設
計開發出耐久性強且具自我修復性之新型混凝土材料,以用於海洋或
沿海地區及地熱發電廠等,易曝露於極高腐蝕性環境下之建築物等基
礎設施。而製程主要透過結晶性添加劑(Crystalline additives)、氧化
鋁奈米纖維(Alumina Nanofibers)及纖維素奈米晶體(Cellulose
nanocrystals)等混合製成,另經測試得知此自我修復性混凝土除對裂
縫具自我修復機能外,其耐久性亦較傳統高性能混凝土高 30 %。此
項新型創新混凝土已實際應用於西班牙港口,用於建造海上風力發電
浮體,同時廣泛設置感測器網路,以持續監測並收集其相關即時數據
。有關國外混凝土之減碳及創新技術比較,如表二所示。

表二 國外混凝土之減碳及創新技術比較
材料 製程 優勢
廢棄混凝土粉碎後壓縮成型,另以
100 %廢棄物 ✓ 抗壓強度增強 2 倍
180℃高壓水蒸氣進行處理後製成再
再生混凝土 ✓ 降低粗孔隙率
生混凝土(Recycled Concrete)。
鹼性活性材料 透過高爐碴微細粉末、高爐碴細骨材
✓ 節能減碳
之低碳型預鑄 (Fine Aggregate)與 NaOH 等特殊混
✓ 提升耐凍害性
混凝土 合劑結合應用製成。
透過添加於紙漿過程中製造之木質
木質素混凝土 ✓ 固碳作用
素,以封存混凝土中之二氧化碳。
✓ 具自我修復性
透 過 以 結 晶 性 添 加 劑 (Crystalline ✓ 可應用於海洋或地
自我修復性 additives)、氧化鋁奈米纖維(Alumina 熱發電廠等極高腐
混凝土 Nanofibers) 及 纖 維 素 奈 米 晶 體 蝕性環境
(Cellulose nanocrystals)等混合製成。 ✓ 提高混凝土之耐久

45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每月專題/混凝土材料創新應用與減碳》

創新思維結合減碳技術 擴大應用於實場

於全球淨零趨勢下,我國積極與營建產業開發低碳關鍵技術,如
飛灰再生混凝土及稻穀灰再生混凝土等,且國際亦發展木質素混凝土
及自我修復混凝土等創新思維,使混凝土生產兼具安全及節能減碳之
效益。而未來應將混凝土之創新思維與減碳技術結合,試驗及測試於
實場之可行性後並擴大應用於實廠,以有效降低混凝土產生之碳排並
將廢棄物循環再利用,以利我國邁向淨零目標發展並落實循環經濟。

參考文獻

1. 張添晉,「從廢棄物管理到循環經濟之回顧與展望」,工業污染防
治,2020。
2. Global Cement and Concrete Association,
https://gccassociation.org/concretefuture/,2021。
3. 公共工程飛灰混凝土使用手冊,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1999。
4. 吳韋陞,「稻殼灰運用於混凝土之性質探討」,2010。
5. 環境資訊中心,https://e-info.org.tw/,2012。
6. 張涵寓,「富鈣資源材料轉製碳酸鈣於混凝土強化之應用」,工業
材料雜誌,2022。
7. Fabcross 網站,https://engineer.fabcross.jp/。
8. JFE Steel 網站,https://www.jfe-steel.co.jp/index.html。
9. Obayashi 網站,https://www.obayashi.co.jp/。

46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每月專題/混凝土材料創新應用與減碳》

借鏡歐盟經驗 探討營建廢棄物永續
管理與淨零政策

卓儀秦 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 研究生


王卓逸 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 研究生
邱韋菱 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 研究生
林逸彬 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 教授

歐盟循環營建廢棄物發展歷程

歐 盟 廢 棄 物 管 理 以 2008 年 訂 定 之 廢 棄 物 框 架 指 令 ( Waste
Framework Directive, WFD)為整體發展框架,引入廢棄物分類層級概
念,分為源頭減量(prevention)、重複使用(preparing for reuse)
、循
環使用(recycling)
、再生利用(recovery)與最終處置(disposal)等
五級(圖一)
,並於 2018 年針對預防廢棄物之產生進行相關修訂。針
對營建廢棄物(construction and demolition waste, C&DW)之永續管
理,於 2015 年開啟循環經濟行動方案(circular economy action plan)

認定營建廢棄物為五個可進行循環經濟之優先領域之一,此行動方案
藉由更大程度的回收和再利用,增進資源物質的循環使用,期為環境
和經濟帶來更大益處。

從生命週期的角度來看,廢棄物分級管理和循環經濟都考慮了產
品的生命週期,旨在透過重新設計和再利用來管理廢棄物,以提高資
源使用效率,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兩者唯一的差異在廢棄物分級管理
仍允許最終處置。在營建產業的循環經濟中,終極目標為將建築物與
其組成元素設計成易於調整或拆除,使材料或構件可快速有效地回

47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每月專題/混凝土材料創新應用與減碳》

收,原材料透過高效能的使用將其價值長時間保留在經濟體系之中。
此外,建築產品和材料的品質和數量對於循環經濟至關重要,除了經
濟因素如賦稅、獎勵和綠色採購外,可透過追溯性工具,如建築資訊
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和材料護照(Material passport)
等,記錄審核建築產品的可重複使用能力,建立完整的使用價值鏈。

圖一 歐盟廢棄物層級(EU, 2008)

歐盟為了加速實現 2050 年碳中和之目標,於 2019 年提出歐洲綠


色政綱(European Green Deal)
,其內容強調產品的綠色設計、原料的
節省使用和廢棄物的削減,以貫穿產品整體生命週期。在 2020 年新
循環經濟行動計畫的框架內,歐盟透過立法對資源使用度高和循環可
能性強的產業加以規範,其中即包含建築業。因此,針對營建產品及
相關事業單位建立相應的規範及策略,以提高資源使用效率並創造商
業機會,進而確保市場順利運作,健全資源物質管理模式。

營建廢棄物種類與回收管理成效

C&DW 為歐盟的主要廢棄物項目之一,包含礦物、塑膠、木材、
金屬等類別。歐盟統計數據顯示,在 2018 年,歐盟所有經濟活動和
家庭活動所產出的廢棄物總量約為 23.4 億噸,其中營建廢棄物占廢

48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每月專題/混凝土材料創新應用與減碳》

棄物總量之 35.9 %,代表平均每年可產生超過 8 億噸的 C&DW,其


中礦物類(mineral)廢棄物是 C&DW 中最主要的廢棄物種類,扣除
挖掘土壤之廢棄物,由 2010 到 2018 之廢棄物產量來看,歐盟 28 個
會員國之礦物類 C&DW 產生量約為 3.5 億噸(圖二),以德國、法
國、英國、義大利、荷蘭和西班牙產生量較高,由於此類廢棄物占比
大,因此多數的 C&DW 使用效益與回收效率皆會以礦物類 C&DW 進
行評估計算。

圖二 2014 年歐盟會員國產生的廢棄物產量
(Zhang et al. 2022)

C&DW 回收率的定義為再利用或回收(包括回填)的 C&DW 數


量除以 C&DW 的總處理量。根據 WFD,歐盟目標是在 2020 年時
C&DW 的回收率達到 70%。2020 年歐盟會員國 C&DW 之平均回收
率已趨近 90%(圖三),雖大多數歐盟會員國在 2020 年前就已實現
WFD 設定目標,但各國之 C&DW 回收率仍存在顯著的差異,高度發
展國家如荷蘭、盧森堡、愛爾蘭、義大利和英國等之回收率自 2010 年
起即超過 90%;已發展國家如法國、西班牙、匈牙利和瑞典等之回收
率在 2010 年為 40% ~ 80%,於 2016 年後皆逐漸成長至 70%以上;
而發展緩慢的國家如斯洛伐克和賽普勒斯, 2018 年前之回收率約
60%,直至 2020 年才符合目標。

49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每月專題/混凝土材料創新應用與減碳》

圖三 2010~2020 年歐盟會員國 C&DW 回收率(Eurostat, 2020)

由於建築行業幾乎不使用二次材料,因此儘管 C&DW 回收率很


高,很大程度仍屬於降級回收(downcycling)。礦物類 C&DW 的處
理方法包含回收(recycling)、回填(backfilling)、能量回收(energy
recovery)、無能量回收之焚燒(incineration without energy recovery)
和掩埋(landfilling)。其中回填可在 WFD 的框架下被歸類為回收,
主要用於挖掘區域填土或景觀美化工程,以避免額外自然資源的需
求,但此做法僅可被視為是低質量的回收,而最終處置是廢棄物層級
中最應避免的作法,然而法國、賽普勒斯、斯洛伐克、芬蘭之掩埋比
例則高於 30%。若進一步根據材料類型的回收率進行劃分,含混凝土、
磚石和陶瓷占比約 46%之礦物類 C&DW,有 60%可進行回收,並有
約 30%被降級回收用於土方工程和景觀美化;第二大類則是金屬,主
要用於生產新金屬的原料,約占 C&DW 的三分之一;瀝青及焦油產
品則有超過 90%的回收使用,用為道路結構的主要材料。

50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每月專題/混凝土材料創新應用與減碳》

圖四 C&DW 中材料類別的重量百分比及利用情形(Pavlů et al., 2019)

Zhang et al.(2022)彙總經由 13 個指標,包含廢棄物管理立法、


廢棄物政策、垃圾掩埋管理、財政措施、執法程度、國家廢棄物處理
程度、回收和再利用材料、終端廢棄物規範、綠色公共採購、廢棄物
管理基礎設施、源頭減量、有害廢棄物、廢棄物資料等,建立歐盟各
國的 C&DW 管理績效指標,綜合評估歐盟 28 個會員國之 C&DW 管
理成熟度(maturity level),結果顯示荷蘭積分最高(圖五)。13 項
評估指標中,荷蘭、丹麥和盧森堡被認為在 C&DW 源頭減量、再生
利用以及掩埋相關的實踐成效最好,在三個成熟度管理範疇中,源頭
減量為最重要的原則,以減少 C&DW 的產生量來評估。C&DW 處置
過程可定義為從廢棄物產生到生命週期的結束,包括選擇性拆除
(selective demolition)
、現地或非現地挑選(on-site or off-site sorting)

分類收集(separate collection)
、綠色公共採購(green public procurement)
和掩埋稅或禁令(landfill taxes or bans),低回收率可能是因為垃圾掩
埋稅太低和禁令罰則太輕所導致。

此外,再生建築材料並未被市場廣泛接受,除了缺乏材料標準外,
管理方面仍有一些困難,如缺乏承包商,缺乏處理和回收 C&DW 的
鼓勵措施,缺乏經濟上可行的處理方式以及建設項目中的廢棄物管理

51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每月專題/混凝土材料創新應用與減碳》

預算不足等,這些因素也影響每個會員國的廢棄物管理效益。具有相
對成熟 C&DW 管理法規之歐盟國家,包含奧地利、比利時、丹麥、
芬蘭、法國、德國、盧森堡、荷蘭、瑞典,皆為 C&DW 管理成熟度
排名較前之國家。對台灣 C&DW 的管理而言,可選定管理優異之國
家(如荷蘭),針對其法律規範與施行方式進行深入探討,以研擬出
適用於台灣之循環經濟營建淨零政策方針。

圖五 歐盟各國廢棄物管理成熟度(Zhang et al. 2022)

營建廢棄物回收技術與碳循環系統

目前 C&DW 最廣泛的應用為降級回收,而終端(end-of-life,EoL)
混凝土為大多數歐盟國家進行 C&DW 回收的優先項目之一。荷蘭於
1997 年實施垃圾掩埋禁令,因此 C&DW 的回收於 2010 年後幾乎達
到 100%。據資料顯示,荷蘭國內混凝土類相關 C&DW 占比達 60%
以上,約有 78%降級回收用於道路基底層,僅約 3%用於混凝土製造
(圖六)。

52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每月專題/混凝土材料創新應用與減碳》

圖六 2012 年荷蘭 C&DW 類別與相應處理方式比例(Zhang et al., 2020)

圖七 不同技術下,荷蘭之 EoL 混凝土用於再生製造新混凝土


的二次粒料使用比例( Zhang et al.,2020)

然而隨著 C&DW 的數量上升,逐漸面臨低等級材料應用市場及


路基應用的飽和問題,急需開創其他用途。除了既有的回收技術,歐
盟提出兩種具有成本效益的技術,使 EoL 混凝土可進一步應用於新
混凝土的回收製造,包含 C2CA project(用於生產高價值綠色混凝土
製程)與 VEEP(用於再生高附加價值混凝土之粒料生產)
。為探討實
施這些新回收技術對循環營建材料的潛在影響,Zhang et al.(2020)
以靜態物質流分析(static material flow analysis),量化不同回收技術
對於荷蘭 EoL 混凝土潛在市場的影響,結果顯示,如果混凝土回收成
本高於現況(business-as-usual,BAU)
,直至 2025 年混凝土行業的再

53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每月專題/混凝土材料創新應用與減碳》

生礫石粒料量最高僅有 1%;而使用 C2CA 技術則可能將再生礫石粒


料使用量增加至 11%,如進一步以 VEEP 技術將篩砂回收成再生砂石
和水泥,可將二次材料在混凝土製程中的使用比例提高至 16%(圖
七)。總體來看,開發具有成本效益的技術有可能將荷蘭的非降級回
收利用率從 2015 年的 5%提升到 2025 年的 22~32%。

礦 物 碳 捕 捉 和 利 用 ( mineral carbon capture and utilization ,


MCC&U)是一種礦物碳化技術,在鹼廢料中的鈣可與 CO2 反應生成
碳酸鈣(CaCO3)
。各種鹼性廢棄物(例如鋼渣、水泥和混凝土廢棄物
及飛灰等)都能透過碳酸化作用捕捉 CO2,達到 CO2 封存、碳酸鹽再
利用和減少天然石灰石開採的目的。MCC&U 技術估計可減少 5%至
12%的 CO2 排放量,但仍須考慮水泥和混凝土的生命週期評估。Izumi
et al.(2021)進行水泥生產和 MCC&U 實驗以模擬恆定的碳酸鹽循環
系統,以碳酸化混凝土廢棄物取代 5%水泥石灰石原料,可發現系統
運作穩定後,每批次生產可減排 10% CO2。

圖八 資源和碳循環系統關聯圖(Izumi et al., 2021)

54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每月專題/混凝土材料創新應用與減碳》

水泥業淨零政策價值構想

水泥產業是工業 CO2 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其 CO2 排放量約占


全球人為 CO2 排放量的 8%。依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統計,2020 年全球
水泥產量為 4.1×1012 kg,預計 2050 年將達到 6.0×1012 kg。水泥由石
灰石、黏土、矽砂、鐵砂為原料,混合研磨經高溫窯燒至半熔狀態,
冷卻後製成熟料,再加入石膏拌和磨成細粉即為水泥。水泥生產會消
耗大量的能源和自然資源,在製造過程中,主要有三個 CO2 排放源,
包含化石燃料燃燒和碳酸鈣鍛燒的直接排放(90%)與電力相關的間
接排放(10%),預估生產每公斤水泥會排放 0.5~0.7 公斤之 CO2。

目前水泥業多經由提高能源效率、改用低碳燃料以及利用協同處
理(co-processing)
,即使用替代原料或替代燃料等方式來降低碳排。
傳統水泥製造過程中,在生料製備和水泥粉磨階段,無太多技術差異,
約 80%的 CO2 是在熟料生產過程中所排放的。Nie et al.(2022)分析
各熟料形成階段與不同熟料生產之直接 CO2 排放量,矽酸三鈣(C3S)
的直接 CO2 排放量最高達 0.868 kg/kg,主要來自原料中碳酸鹽(如
CaCO3)的分解;而卜特蘭(ordinary Portland cement,OPC)水泥之
熟料亦會產生 0.82 kg/kg 之 CO2,後續製成之水泥產品 CO2 排放量為
0.705 kg/kg。

圖九 熟料形成階段(左)與不同熟料生產(右)之直接 CO2 排放
(Nie et al., 2022)

55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每月專題/混凝土材料創新應用與減碳》

為達到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設定之 2050
年淨零排放目標,選用非碳酸鹽材料替代碳酸鹽材料或改變熟料配
比,是降低熟料生產過程 CO2 排放含量的主要途徑之一,但現有的水
泥原料使用開發及產品品質上仍需經過長期測試。導入歐洲的回收技
術概念取得水泥原料搭配 MCC&U 概念,可降低約 5%的資源開發及
約 10% CO2 減排量(以每公斤 CO2 的排放成本約 0.046 USD),台灣
可思考從循環經濟淨零角度提供水泥行業更完善的減碳策略。

參考文獻

1. EC (2008) Directive 2008/98/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9 November 2008 on waste and repealing certain
Directives
2. Eurostat (2020) Recovery rate of construction and demolition waste.
Available online:https://ec.europa.eu/eurostat/web/products datasets/
product?code=cei_wm040
3. Nie, S., Zhou, J., Yang, F., Lan, M., Li, J., Zhang, Z., Chen, Z., Xu, M,.
Li, H., G. S., J (2022) Analysis of theoretical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cement production: Methodology and application.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334, 130270.
4. Pavlů, T., Pešta, J., Volf, M., Lupíšek, A. (2019) Catalogue of
Construction Products with Recycled Content from Construction and
Demolition Waste. IOP Conf. Series: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290, 012025.

56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每月專題/混凝土材料創新應用與減碳》

5. Zhang, C., Hu, M., Maio, D., Yang, X., Miranda-Xicotencatl, B.,
Sprecher, B., Maio, D., Zhong, X., Tukker, A. (2020) Upgrading
construction and demolition waste management from downcycling to
recycling in the Netherlands.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66,
121718.
6. Zhang, C., Hu, M., Maio, D., Sprecher, D., Yang, X., Tukker, A. (2022)
An overview of the waste hierarchy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the
circularity in construction and demolition waste management in Europ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803, 149892.

57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荷蘭觀察》

火車站前、運河碼頭下,耗資 20 億台幣,全新啟用
阿姆斯特丹水下自行車停車場 銜接雙鐵

林育慈 藍天綠水規劃顧問工作室 都市計畫技師/負責人


荷蘭台夫特科技大學建築學院 博士候選人
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系學系 講師

在波光粼粼的運河碼頭下,是一處如珍珠蚌殼般展開的自行車停
車場。這是位於水下 9 公尺、耗資 6 千萬歐元(約 20 億台幣)
、費時
4 年興建的阿姆斯特丹中央車站站前自行車停車場,在今(2023)年
1 月底正式啟用,可容納 7 千輛自行車,24 小時開放,為阿姆斯特丹
最大的自行車停車場,開展了城市水域門戶視野,自行車路網與火車
雙鐵無縫接軌,翻轉阿姆斯特丹運河城市的入口意象!

圖一 自行車經由兩段式手扶梯牽引至水下停車場,天然石材、電梯照明
設計和周邊的水體、建築倒影相互呼應。(Source:Bicycle Dutch)

58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荷蘭觀察》

嶄新的水下自行車停車場,隱身在地面層的開闊水體下,水域四
周是環狀的人行道與自行車道,騎乘到停車場的地面層入口廣場,視
線所及是 19 世紀末完工的哥德式中央車站,經由平緩的兩段式迴旋
水濱電動扶梯進入地下停車空間(圖一)。

這個立體停車場位在阿姆斯特丹中央車站站區周邊地區更新計
畫範圍中,也是市政府自行車政策中,停車空間建置計畫的重要項目,
在全市自行車環境改善分年計畫中,後站也有一處容納 4 千輛自行車
的水下停車場,將在今年 2 月中完工,連同另一處站區內的遠期計畫、
預計 2030 年完工的 9 千輛規模停車場,屆時火車站周邊地區將有 2.2
萬輛規模的高品質室內自行車停車空間,有助於快速疏散站區內每天
約 20 萬人進出旅次。

融入城市歷史記憶的自行車停車場設計

停車場基地原是運河遊船停靠的碼頭,基地北側的中央車站則是
興建在三座人工島上,車站四周運河環繞,停車場施工初期先排空站
前基地內的水,鋪設停車場地板與裝設巨型梁柱,再以駁船運送停車
場屋頂,完工之後再放水,恢復原本碼頭與水域空間,整個施工的難
度體現荷蘭強大的水利工程技術。

圖二 成排的白色列柱與白色地面,引導進出停車場兩個端點的
動線,銜接到捷運站與火車站。(Source:Bicycle Dutch)

59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荷蘭觀察》

一進入水下停車場,迎面而來的是兩列曲線排列的白色柱廊,分
別進出南北兩區停車區,中間主要廊道引導停妥自行車的騎士,步行
到銜接捷運站與火車站的電扶梯(圖二)。

圖三 成排的自行車車架與牆面上透光的高解析度影像,如博物館般地
展示阿姆斯特丹運河城市發展歷史。 (Source:Bicycle Dutch)

停車空間以白色系的牆面與柱廊,營造明亮的效果,主要廊道的
白色天花板有秩序的鑲嵌著可透光的城市歷史風貌照片,四周的牆面
則如清明上河圖般,將近 50 公尺長度延展,取自城市博物館再製的
珍貴圖資,用高解析度的影像重現阿姆斯特丹數百年來不同時期的都
市演進,例如早期的運河水利工程、都市擴張、城市與水的關係…,
為生硬的自行車停車場增添人文氣息,也讓初抵阿姆斯特丹的旅人能
在空間的移動中,彷彿浸淫在古今交融的異時空,同時也能對城市的
發展沿革稍有認識。

停車場的設計單位,以「水」這個主題為靈感來源,取用珍珠蚌
殼的概念。因著停車場位在船港的水下,因此設計者讓停車場外部空
間呈現出玄武岩和天然石材的粗糙外觀,內部則是光滑、明亮和輕盈
的感覺,至於牽引自行車緩慢進入水下 9 公尺的電扶梯移動過程,演
繹出進入珍珠貝殼中的想像。

60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荷蘭觀察》

水下自行車停車場的進、出口分別在基地對角線兩側(如圖四)

入口坡道寬敞,騎士進入水平面下 9 公尺處,彷彿柳暗花明又一村,
隨即看到白色基調的寬敞停車空間,運轉方式跟智慧型汽車停車場相
似,場內有電腦導引系統,透過白色廊柱上的車位顯示燈號,指示各
區目前所餘空位(圖五)
,進出站則掃描類似悠遊卡的晶片付費相當
便利(圖六)

圖四 配置圖中央的橫向主要廊道,銜接左側的自行車入口以及
右側通往捷運站和火車站的出口。 (Source:WURCK)

圖五 場內 OV-fietsen 是共享自行車停放區,入口旁也設有自行
車修理站。 (Source:Bicycle Dutch)

61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荷蘭觀察》

圖六 左為站前水域與周邊人本交通環境;右為自行車入口 OV 卡刷卡閘門。
(Source:WURCK)

再現都市入口意象 實踐人本交通及綠色運輸

阿姆斯特丹人口約 82.5 萬人,每日自行車旅次約 66.5 萬。阿姆


斯特丹中央車站是荷蘭僅次於烏特列支車站繁忙的火車站,進出車站
的通勤者有三成是騎自行車,因此站前珍貴的公共開放空間一度淪為
大型自行車停車場,自行車通勤者也習慣將自行車隨意鎖在路燈、廣
告看板、人行道或街道設施上。

為了重整都市門面、拔除交通毒瘤,水下停車場是整個中央車站
周邊改善計畫的一部分,由中央的基礎設施暨水利管理部、鐵路公司
及市政府三方投入預算,進行為期四年的停車場興建工程。

城市的主要火車站與站前空間,扮演著城市門戶入口意象的角
色,為了讓蒞臨城市的旅人留下美好的印象,近二十年來,荷蘭主要
大城,例如阿姆斯特丹、鹿特丹、烏特列支、海牙,都在進行大規模
的鐵路地下化與站區周邊環境改善計畫,除了整頓交通環境,也以都
市再生結合綠色運輸,大眾運輸導向的都市發展,重新賦予城市入口
自明性與美好的都市意象!

反觀國內城市,從北到南,台北、桃園、新竹、台中、台南、高
雄,也或早或晚進行站區建築與站前廣場改善計畫,除了翻新站體老
舊建築、保留城市記憶,也致力打造人本交通環境,並串連或增加開
放空間供市民休閒遊憩使用,但汽機車交織、機車停滿騎樓的問題總

62
營建知訊 481 期/2023/02
《荷蘭觀察》

是難以根除,阿姆斯特丹站前廣場水下自行車停車場的開發與規劃設
計,以及融入城市博物館的「複合經營」模式,也許有助於啟發國內
相關規劃案,在火車站或現有與未來捷運場站周邊環境規劃有更多想
像空間。

參考文獻

1. the Guardian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3/jan/18/underwater-bike-
garage-solves-amsterdam-stations-storage-headache
2. Wurck
https://www.wurck.nl/projecten/de-entree-fietsparkeergarage-prins-
hendrikkade/

6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