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45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1.4
1. 用单位脉冲序列δ(n)及其加权和表示题1图所示的序列。

题1图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解:
x(n)=δ(n+4)+2δ(n+2)-δ(n+1)+2δ(n)+δ(n-1)
+2δ(n-2)+4δ(n-3)+0.5δ(n-4)+2δ(n-6)
2. 给定信号:
2n+5 -4≤n≤-1
(x(n)= 6 0≤n≤4
0 其它
(1) 画出x(n)序列的波形, 标上各序列值;
(2) 试用延迟的单位脉冲序列及其加权和表示x(n)序列;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3) 令x1(n)=2x(n-2), 试画出x1(n)波形;

(4) 令x2(n)=2x(n+2), 试画出x2(n)波形;

(5) 令x3(n)=x(2-n), 试画出x3(n)波形。

解: (1) x(n)序列的波形如题2解图(一)所示。

(2) x(n)=-3δ(n+4)-δ(n+3)+δ(n+2)+3δ(n+1)+6δ(n)

+6δ(n-1)+6δ(n-2)+6δ(n-3)+6δ(n-4)

−1 4
=  (2m + 5) (n − m) + 6 (n − m)
m = −4 m =0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3) x1(n)的波形是x(n)的波形右移2位, 再乘以2, 画出图形如题2解图

(二)所示。

(4) x2(n)的波形是x(n)的波形左移2位, 再乘以2, 画出图形如题2解图(三)

所示。

(5) 画x3(n)时, 先画x(-n)的波形(即将x(n)的波形以纵轴为中心翻转180°),

然后再右移2位, x3(n)波形如题2解图(四)所示。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题2解图(一)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题2解图(二)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题2解图(三)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题2解图(四)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3. 判断下面的序列是否是周期的; 若是周期的, 确定其周期。

3 
(1) x(n) = A cos πn −  A是常数
7 8
1
(2) j( n − )
x ( n) = e 8
3 2 π 14 因此是周期序
解: (1) 因为ω= π, 所以 , 这是有理数,
7 =
列, 周期T=14  3
(2) 因为ω= , 所以 =16π, 这是无理数, 因此是非周期序列。
1 2π
8 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4. 对题1图给出的x(n)要求:

(1) 画出x(-n)的波形;
1
(2) 计算xe(n)= [x(n)+x(-n)], 并画出xe(n)波形;
2
1
(3) 计算xo(n)= [x(n)-x(-n)], 并画出xo(n)波形;
2
(4) 令x1(n)=xe(n)+xo(n), 将x1(n)与x(n)进行比较, 你能得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解:(1) x(-n)的波形如题4

(2) 将x(n)与x(-n)的波形对应相加, 再除以2, 得到xe(n)。 毫无疑问, 这是

一个偶对称序列。 xe(n)的波形如题4解图(二)所示。

(3) 画出xo(n)的波形如题4解图(三)所示。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题4解图(一)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题4解图(二)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题4解图(三)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4) 很容易证明:
x(n)=x1(n)=xe(n)+xo(n)
上面等式说明实序列可以分解成偶对称序列和奇对称序列。 偶对称序列可
以用题中(2)的公式计算, 奇对称序列可以用题中(3)的公式计算。
5. 设系统分别用下面的差分方程描述, x(n)与y(n)分别表示系统输入和输
出, 判断系统是否是线性非时变的。
(1)y(n)=x(n)+2x(n-1)+3x(n-2)
(2)y(n)=2x(n)+3
(3)y(n)=x(n-n0) n0
(4)y(n)=x(-n)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5)y(n)=x2(n)
(6)y(n)=x(n2)
(7)y(n)= n


x ( m)
(8)y(n)=x(n)sin(ωn)
m =0
解: (1) 令输入为
x(n-n0)
输出为
y′(n)=x(n-n0)+2x(n-n0-1)+3x(n-n0-2)
y(n-n0)=x(n-n0)+2x(n—n0—1)+3(n-n0-2)
=y′(n)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故该系统是非时变系统。 因为
y(n)=T[ax1(n)+bx2(n)
=ax1(n)+bx2(n)+2[ax1(n-1)+bx2(n-1)]
+3[ax1(n-2)+bx2(n-2)]
T[ax1(n)]=ax1(n)+2ax1(n-1)+3ax1(n-2)
T[bx2(n)]=bx2(n)+2bx2(n-1)+3bx2(n-2)
所以
T[ax1(n)+bx2(n)]=aT[x1(n)]+bT[x2(n)]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2) 令输入为
x(n-n0)
输出为
y′(n)=2x(n-n0)+3
y(n-n0)=2x(n-n0)+3=y′(n)
故该系统是非时变的。 由于
T[ax1(n)+bx2(n)]=2ax1(n)+2bx2(n)+3
T[ax1(n)]=2ax1(n)+3
T[bx2(n)]=2bx2(n)+3
T[ax1(n)+bx2(n)]≠aT[x1(n)]+bT[x2(n)]
故该系统是非线性系统。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3) 这是一个延时器, 延时器是线性非时变系统, 下面证明。 令输入为


x(n-n1)
输出为
y′(n)=x(n-n1-n0)
y(n-n1)=x(n-n1-n0)=y′(n)
故延时器是非时变系统。 由于
T[ax1(n)+bx2(n)]=ax1(n-n0)+bx2(n-n0)
=aT[x1(n)]+bT[x2(n)]
故延时器是线性系统。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4) y(n)=x(-n)
令输入为
x(n-n0)
输出为
y′(n)=x(-n+n0)
y(n-n0)=x(-n+n0)=y′(n)
因此系统是线性系统。 由于
T[ax1(n)+bx2(n)]=ax1(-n)+bx2(-n)
=aT[x1(n)]+bT[x2(n)]
因此系统是非时变系统。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5) y(n)=x2(n)
令输入为
x(n-n0)
输出为
y′(n)=x2(n-n0)
y(n-n0)=x2(n-n0)=y′(n)
故系统是非时变系统。 由于
T[ax1(n)+bx2(n)]=[ax1(n)+bx2(n)]2
≠aT[x1(n)]+bT[x2(n)
=ax21(n)+bx22(n)
因此系统是非线性系统。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6) y(n)=x(n2)
令输入为
x(n-n0)
输出为
y′(n)=x((n-n0)2)
y(n-n0)=x((n-n0)2)=y′(n)
故系统是非时变系统。 由于
T[ax1(n)+bx2(n)]=ax1(n2)+bx2(n2)
=aT[x1(n)]+bT[x2(n)]
故系统是线性系统。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n
(7) y(n)=
令输入为 m = 0

x(m)

x(n-n0)
输出为
y′(n)= =0[DD)]x(m-n0)
n

y(n-n0)=
m =0

x(m)≠y′(n)
故系统是时变系统。 由于n − n0
T[ax1(n)+bx2(n)]=
m =0
 [ax1(m)+bx2(m)
=aT[x1(n)]+bT[x 2(n)]

故系统是线性系统。 n


m =0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8) y(n)=x(n) sin(ωn)


令输入为
x(n-n0)
输出为
y′(n)=x(n-n0) sin(ωn)
y(n-n0)=x(n-n0) sin[ω(n-n0)]≠y′(n)
故系统不是非时变系统。 由于
T[ax1(n)+bx2(n)]=ax1(n) sin(ωn)+bx2(n) sin(ωn)
=aT[x1(n)]+bT[x2(n)]
故系统是线性系统。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6. 给定下述系统的差分方程, 试判定系统是否是因果稳定系统, 并说明


理由。

1 N −1
(1) y(n)= x(n-k)

N k =0
(2) y(n)=x(n)+x(n+1)

(3) y(n)= x(k)

n + n0


(4) y(n)=x(n-n0)
(5) y(n)=ex(n)
k = n − n0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解:(1)只要N≥1, 该系统就是因果系统, 因为输出


只与n时刻的和n时刻以前的输入有关。
如果|x(n)|≤M, 则|y(n)|≤M,
(2) 该系统是非因果系统, 因为n时间的输出还和n时间以
后((n+1)时间)的输入有关。如果|x(n)|≤M, 则
|y(n)|≤|x(n)|+|x(n+1)|≤2M,
n + n0
(3) 如果|x(n)|≤M, 则|y(n)|≤ |x(k)|≤|2n0+1|M, 因
k = n − n0

此系统是稳定的; 假设n0>0, 系统是非因果的, 因为输出


还和x(n)的将来值有关。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4)假设n0>0, 系统是因果系统, 因为n时刻输出只和n时刻以后的输入


有关。 如果|x(n)|≤M, 则|y(n)|≤M,
(5) 系统是因果系统, 因为系统的输出不取决于x(n)的未来值。 如果
|x(n)|≤M, 则|y(n)|=|ex(n)|≤e|x(n)|≤eM,
7. 设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h(n)和输入序列x(n)如题7图所示,
要求画出y(n)输出的波形。
解: 解法(一)采用列表法。
y(n)=x(n)*h(n)= x(m)h(n-m)


m = −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题7图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y(n)={-2,-1,-0.5, 2, 1, 4.5, 2, 1; n=-2, -1, 0, 1, 2, 3, 4, 5}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解法(二) 采用解析法。 按照题7图写出x(n)和h(n)的表达式分别为

x(n)=-δ(n+2)+δ(n-1)+2δ(n-3)

h(n)=2δ(n)+δ(n-1)+ δ(n-2)

由于

x(n)*δ(n)=x(n)
1
2
x(n)*Aδ(n-k)=Ax(n-k)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y(n)=x(n)*h(n)

=x(n)*[2δ(n)+δ(n-1)+ δ(n-2)
1
2
=2x(n)+x(n-1)+ x(n-2)
将x(n)的表示式代入上式, 得到 1
2
y(n)=-2δ(n+2)-δ(n+1)-0.5δ(n)+2δ(n-1)+δ(n-2)
+4.5δ(n-3)+2δ(n-4)+δ(n-5)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8. 设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h(n)和输入x(n)分别有以下三种情况,
分别求出输出y(n)。
(1) h(n)=R4(n), x(n)=R5(n)
(2) h(n)=2R4(n), x(n)=δ(n)-δ(n-2)
(3) h(n)=0.5nu(n), xn=R5(n)

解: (1) y(n)=x(n)*h(n)= R4(m)R5(n-m)



先确定求和域。 由R4(m)和R5(n-m)确定y(n)对于m的
m = −
非零区间如下:

0≤m≤3
-4≤m≤n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根据非零区间, 将n分成四种情况求解:
① n<0时, y(n)=0

② 0≤n≤3时, y(n)= 1=n+1


n


m =0
③ 4≤n≤7时, y(n)= 1=8-n
3

④ n>7时, y(n)=0 
m=n−4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最后结果为

0 n<0或n>7

y(n)= n+1 0≤n≤3

8-n 4≤n≤7

y(n)的波形如题8解图(一)所示。

(2) y(n) =2R4(n)*[δ(n)-δ(n-2)]=2R4(n)-2R4(n-2)

=2[δ(n)+δ(n-1)-δ(n+4)-δ(n+5)

y(n)的波形如题8解图(二)所示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题8解图(一)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题8解图(二)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3) y(n)=x(n)*h(n)

=  R (m)0.5n-mu(n-m)


5

m = −
=0.5n R5(m)0.5-mu(n-m)

y(n)对于m 的非零区间为
m = −

0≤m≤4, m≤n
① n<0时, y(n)=0
② 0≤n≤4时,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n
1 − 0.5− n −1
y (n) = 0.5 n
 0.5
m =0
−m
=
1 − 0.5 −1

=-(1-0.5-n-1)0.5n=2-0.5n

③ n≥5时

−5
4
1 − 0.5
y (n) = 0.5 n
 0.5
m =0
−m
=
1 − 0.5−1
0.5 n
= 31  0.5 n

最后写成统一表达式:

y(n)=(2-0.5n)R5(n)+31×0.5nu(n-5)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9. 证明线性卷积服从交换律、 结合律和分配律, 即证明下面等式成立:


(1) x(n)*h(n)=h(n)*x(n)
(2) x(n)*(h1(n)*h2(n))=(x(n)*h1(n))*h2(n)
(3) x(n)*(h1(n)+h2(n))=x(n)*h1(n)+x(n)*h2(n)
证明: (1) 因为

令m′=n-m, 则


x ( n )  h( n) =  x(m)h(n − m)
m = −


x ( n)  h( n) =  x(n − m)h(m) = h(n)  x(n)
m= −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2) 利用上面已证明的结果, 得到

x(n)  [h1 (n)  h2 (n)] = x(n)  [h2 (n)  h1 (n)]



=  x(m)[h (n − m)  h (n − m)]
m = −
2 1

 
=  x ( m) 
m = − k = −
h2 (k )h1 (n − m − k )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交换求和号的次序, 得到

 
x(n)  [h1 (n)  h2 (n)] =  h ( k )  x ( m) h ( n − m − k )
k = −
2
m = −
1


=  h (k )[ x(n − k )  h (n − k )]
k = −
2 1

= h2 (n)  [ x(n)  h1 (n)]

= [ x(n)  h1 (n)]  h2 (n)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3) x(n)  [h1 (n) + h2 (n)] =  x(m)[h (n − m) + h (n − m)]
m = −
1 2

 
=  x ( m) h ( n − m) +  x ( m) h ( n − m)
m = −
1
m = −
2

= x(n)  h1 (n) + x(n)  h2 (n)

10. 设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h(n)=(3/8)0.5nu(n), 系统的输入x(n)是一些观


测数据, 设x(n)={x0, x1, x2, …, xk, …}, 试利用递推法求系统的输出y(n)。 递推
时设系统初始状态为零状态。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解: y ( n) = x ( n)  h( n)
3 
= 
8 m = −
xm 0.5 n − m u (n − m)

3 n
= 
8 m =0
x m 0. 5 n − m n≥0

n=0时,
3
y ( n) = x0
8
n=1时,

3 1
y ( n) = 
8 m =0
xm 0.51− m 3
8
(0.5 x0 + x1 )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n=2时,

3 2

3
y ( n) = xm 0.52− m = (0.52 x0 + 0.5 x1 + x2 )
8 m =0 8


最后得到
3 n
y (n) =  0.5 m x n − m
8 m =0
11. 设系统由下面差分方程描述:

1 1
y (n) = y (n − 1) + x(n) + x(n − 1)
2 2
设系统是因果的, 利用递推法求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解: 令x(n)=δ(n), 则

1 1
h(n) = h(n − 1) +  (n) +  (n − 1)
2 2
n=0时,

1 1
h(0) = h(−1) +  (0) +  (−1) = 1
2 2
n=1时,

1 1 1 1
h(1) = h(0) +  (1) +  (0) = + = 1
2 2 2 2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n=2时, 1 1
h(2) = h(1) =
2 2
n=3时, 2
1 1
h(3) = h(2) =  
2 2
归纳起来, 结果为

n −1
1
h( n) =   u (n − 1) +  (n)
2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12. 设系统用一阶差分方程y(n)=ay(n-1)+x(n)描述, 初始条件y(-1)=0, 试


分析该系统是否是线性非时变系统。
解: 分析的方法是让系统输入分别为δ(n)、 δ(n-1)、 δ(n)+δ(n-1)时, 求
它的输出, 再检查是否满足线性叠加原理和非时变性。
(1) 令x(n)=δ(n), 这时系统的输出用y1(n)表示。

y1 (n) = ay1 (n − 1) +  (n)


该情况在教材例1.4.1 中已求出,
y1(n)=anu(n)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2) 令x(n)=δ(n-1), 这时系统的输出用y2(n)表示。

y 2 (n) = ay 2 (n − 1) +  (n − 1)
n=0时,

y 2 (0) = a y 2 (−1) + δ(−1) = 0


n=1时,
y 2 (1) = a y 2 (0) + δ(0) = 1
n=2时,

y 2 (2) = a y 2 (1) + δ(1) = a

任意 n 时,

y 2 (n) = a n −1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最后得到 y 2 (n) = a n −1u (n − 1)


(3) 令x(n)=δ(n)+δ(n-1), 系统的输出用y3(n)表示。

y 3 (n) = ay3 (n − 1) +  (n) +  (n − 1)

n=0时,

y3 (0) = a y3 (−1) + δ (0) + δ (−1) = 1


n=1时,
y3 (1) = a y3 (0) + δ (1) + δ (0) = a + 1
n=2时,

y3 (2) = a y3 (1) + δ(2) + δ(1) = (1 + a)a = a + a 2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n=3时,

y3 (3) = a y3 (2) + δ (3) + δ (2) = (a + a 2 )a = a 2 + a 3


任意 n 时,

y3 (n) = a n + a n −1
最后得到

y3 (n) = a n −1u (n − 1) + a n u (n)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由(1)和(2)得到
y1(n)=T[δ(n)], y2(n)=T[δ(n-1)
y1(n)=y2(n-1)
因此可断言这是一个时不变系统。 情况(3)的输入信号是情况(1)和情况(2)
输入信号的相加信号, 因此y3(n)=T[δ(n)+δ(n-1)]。 观察y1(n)、 y2(n)、 y3(n),
得到y3(n)=y1(n)+y2(n), 因此该系统是线性系统。 最后得到结论: 用差分方程
y(n)=ay(n-1)+x(n), 0<a<1描写的系统, 当初始条件为零时, 是一个线性时不变
系统。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13. 有一连续信号xa(t)=cos(2πft+j), 式中, f=20 Hz, j=π/2


(1) 求出xa(t)
(2) 用采样间隔T=0.02 s对xa(t)进行采样, 试写出采样信号 的表达式;

(3) 画出对应 的时域离散信号(序列)x(n)的波形, 并求出x(n)的周


期。
解:
xˆ (t )
a (1) x (t)的周期为
a
xˆ a (t )

1
T = = 0.05 s
f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2)

 
xˆ a (t ) =  cos(2πfnT + j ) (t − nT ) =  cos(40πnT + j )δ(t − nT )
n = − n = −

(3) x(n)的数字频率ω=0.8π, 故 2π 5
, 因而周期N=5, 所以
=
x(n)=cos(0.8πn+π/2)
 2

画出其波形如题13解图所示。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题13解图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14. 已知滑动平均滤波器的差分方程为

1
y (n) = ( x(n) + x(n − 1) + x(n − 2) + x(n − 3) + x(n − 4))
5
(1)
(2) 如果输入信号波形如前面例1.3.4的图1.3.1所示, 试求出y(n)并画
出它的波形。
解: (1) 将题中差分方程中的x(n)用δ(n)代替, 得到该滤波器的单位
脉冲响应, 即

1
h(n) = [ (n) + δ(n − 1) + δ(n − 2) + δ(n − 3) + δ(n − 4)]
5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2) 已知输入信号, 用卷积法求输出。 输出信号y(n)为



y ( n) =  x ( k ) h( n − k )
k = −

表1.4.1表示了用列表法解卷积的过程。 计算时, 表中x(k)不动, h(k)反转后变


成h(-k), h(n-k)则随着n的加大向右滑动, 每滑动一次, 将h(n-k)和x(k)对
应相乘, 再相加和平均, 得到相应的y(n)。 “滑动平均”清楚地表明了这种计
算过程。 最后得到的输出波形如前面图1.3.2所示。 该图清楚地说明滑动平均滤
波器可以消除信号中的快速变化, 使波形变化缓慢。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15*. 已知系统的差分方程和输入信号分别为

1
y (n) + y (n − 1) = x(n) + 2 x(n − 2)
2
x(n) = 1, 2, 3, 4, 2, 1 
用递推法计算系统的零状态响应。
解: 求解程序ex115.m如下:
%程序ex115.m
% 调用filter解差分方程y(n)+0.5y(n-1)=x(n)+2x(n-2)
xn=[1, 2, 3, 4, 2, 1, zeros(1, 10)];
%x(n)=单位脉冲序列, 长度N=31
B=[1, 0, 2]; A=[1, 0.5]; %差分方程系数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yn=filter(B, A, xn) %调用filter解差分方程, 求系统输

出信号y(n)

n=0: length(yn)-1;

subplot(3, 2, 1); stem(n, yn, ′.′) ;

axis([1, 15, -2, 8])

title(′系统的零状态响应 ′); xlabel(′n′);

ylabel(′y(n)′)

程序运行结果: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yn =[1.0000 1.5000 4.2500 5.8750 5.0625 6.4688 0.7656

1.6172 -0.8086 0.4043 -0.2021 0.1011 -0.0505 0.0253

-0.0126 0.0063 -0.0032 0.0016 -0.0008 0.0004

-0.0002 0.0001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程序运行结果的y(n)波形图如题15*解图所示。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题15*解图
第1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时域离散系统

16*.
(1)y(n)=0.6y(n-1)-0.08y(n-2)+x(n)
(2)y(n)=0.7y(n-1)-0.1y(n-2)+2x(n)-x(n-2)
分别求出所描述的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和单位阶跃响应。
解: (1)
B1=1, A1=[1, -0.6, 0.08
(2)
B2=[2, 0, -1], A2=[1, -0.7, 0.1]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2.5 习题与上机题解答
1. 设X(ejω)和Y(ejω)分别是x(n)和y(n)的傅里叶变换, 试求下面序列的傅里
叶变换:
(1) x(n-n0) (2) x*(n)
(3) x(-n) (4) x(n)*y(n)
(5) x(n)y(n) (6) nx(n)
(7) x(2n) (8) x2(n)

 x(n / 2) n = 偶数
(9) x9 (n) = 
0 n = 奇数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解:(1)
FT[ x(n − n0 )] = x(n − n0 )e − jn
n = −
令n′=n-n0, 即n=n′+n0, 则


FT[ x(n − n0 )] = 
n = −

x(n)e − j ( n + n0 ) = e − jn0 X (e j )
(2)


   

FT[ x (n)] =  x ( n )e
n = −
 − jn
= 
n = −
x(n)e  = X  (e − j )
jn

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3)
FT[ x(−n)] = x(−n)e − jn
n = −

令n′=-n, 则


FT[ x(−n)] = 
n = −
x(n)e jn = X (e − j )

(4) FT[x(n)*y(n)]=X(ejω)Y(ejω)
下面证明上式成立:


x ( n)  y ( n) =  x(m) y(n − m)
m = −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 
FT[ x(n)  y (n)] =  [
n = − m = −
x(m) y (n − m)]e − jn

令k=n-m, 则

 
FT[ x(n)  y (n)] =  [
k = − m = −
x(m) y (k )]e − jk e − jn

 
= 
k = −
y (k )e − jk 
m = −
x ( m ) e − j n

= x ( e j ) y ( e j )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5) FT[ x(n) y (n)] = 
n = −
x(n) y (n)e − jn


1  
= 
n = −
x ( n) 
 2π −
Y (e j  )e j n d e − jn

π 


1
=
2π 
−π
Y (e j  )
n = −
x(n)e − j( − ) n d 

1 
=
2π 
−π
Y (e j  ) X (e j( − ) )d 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或者

1 π
FT[ x(n) y (n)] =
2π  −π
X (e j  )Y (e j( − ) )d 

(6) 因为

X (e j ) = 
n = −
x(n)e − jn

对该式两边ω求导, 得到

j 


dX (e )
= −j nx(n)e − jn = − jFT[nx(n)]
d n = −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因此

dX (e j )
FT[nx(n)] = j
(7)
d


FT[ x(2n)] = 
n = −
x(2n) e − jn

令n′=2n, 则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FT[ x(2n)] =  x(n)e − jn / 2
n = − ,n取偶数

 − j n
1


1
= [ x(n) + (−1) x(n)]e 2
n

n = −
2

1   − j n 
1 1
− j n
=  
2 n = −
x ( n )e 2 + 
n = −
jn
e x ( n )e 2 


1 1
1 j  j ( − π )
= [ X (e ) + X (e 2
2 )]
2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或者
1 1
1 j  j 
FT[ x(2n)] = [ X (e ) +
2 X (−e 2 )]
2
(8)


FT[ x 2 (n)] = 
n = −
x 2 (n)e − jn

利用(5)题结果, 令x(n)=y(n), 则

1 1 π

j j
FT[ x (n)] =
2
X (e )  X (e ) = X (e j  )X (e j −  )d 
2π 2π −π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9) 
FT[ x(n / 2)] = 
n = −
x(n / 2)e − jn

令n′=n/2, 则


FT[ x(n / 2)] 
n = −
x(n)e − j2n = X (e j2 )
2. 已知

j 1, |  | 0
X (e ) = 
0, 0 |  | ≤ π

求X(ejω)的傅里叶反变换x(n)。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解:
1 0 sin 0 n
e
jn
x ( n) = d =
2π − 0 πn

3. 线性时不变系统的频率响应(频率响应函数)H(ejω)=|H(ejω)|ejθ(ω), 如

果单位脉冲响应h(n)为实序列, 试证明输入x(n)=A cos(ω0n+j)的稳态响应为

y (n) = A | H (e j0 ) | cos0 n + j +  (0 )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解: 假设输入信号x(n)=ejω0n,系统单位脉冲响应为h(n), 则系统输出为


y ( n) = h( n)  x ( n) =  h ( m) e
m = −
j 0 ( n − m )


=e j0 n
 h ( m) e
m = −
− j 0 m
= H (e j 0
)e j 0 n

上式说明当输入信号为复指数序列时, 输出序列仍是复指数序列, 且频
率相同, 但幅度和相位取决于网络传输函数。 利用该性质解此题: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x(n) = A cos( 0 n + j )

1
= A[e j0 n e jj + e − j0 n e − jj ]
2
1
y ( n) = A[e jj e j0 n H (e j0 ) + e − jj e − j0 n H (e − j0 )]
2
1
 
= A e jj e j0 n H (e j0 ) e j (0 ) + e − jj e − j0 n H (e − j0 ) e j ( −0 )
2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上式中|H(ejω)|是ω的偶函数, 相位函数是ω的奇函数, |H(ejω)|=|H(e-jω)|,


θ(ω)=-θ(-ω), 故

1

y (n) = A H (e j0 ) e jj e j0 n e j (0 ) + e − jj e − j0 n e − j (0 )
2

= A H (e j0 ) cos(0 n + j +  (0 ))

4.设

1 n = 0.1
x ( n) = 
0 其它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将x(n)以4为周期进行周期延拓, 形成周期序列 ~
, 画出x(n)和
x ( n) 的波
形, 求出 ~的离散傅里叶级数 ~ ~
x ( n) x ( n) X (k )
和傅里叶变换。

解: 画出x(n)和 ~
的波形如题4解图所示。
x ( n)
3 2 1  
−j − j kn −j k
 
~ kn
X (k ) = DFS[ ~
x (n)] = ~
x (n)e 4 = e 2 =1+ e 2
n =0 n =0
   π
−j k j k −j k π −j k ~
= e 4 (e 4 + e 4 ) = 2 cos( k )  e 4 X ( k )以4为周期
4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题4解图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或者

1 1 1
π − j πk j πk − j πk
1 − j kn 1 − e − jπk −e 2 )

~ e 2 (e 2
X (k ) = e 2 = π
= 1 1 1
n =0 −j k − j πk j πk − j πk
1− e 2 e 4 (e 4 − e 4 )
1
1
− j πk
sin πk
2 ~
= e 4 X (k )以4为周期
1
sin πk
4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π 2π

j ~ 2 ~
X (e ) = FT[ x (n)] = X (k ) δ( − k)
4 k = − 4


π π

~
= X (k )δ( − k )
2 k = − 2

 πk
π −j π
=π 
k = −
cos( k )e
4
4  δ( − k )
2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5. 设题5图所示的序列x(n)的FT用X(ejω)表示, 不直接求出X(ejω), 完成下列运


算或工作:

题5图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1) X (e j0 )

π
(2)
−π
X (e j )d

(3) X (e jπ )
(4) 确定并画出傅里叶变换实部Re[X(ejω)]的时间序列xa(n);

π
(5)
 −π
| X (e j ) |2 d

π dX (e j ) 2
(6)
 −π
|
d
| d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7
解 (1) X (e j0 ) =  x ( n) = 6
n = −3
π
(2)
−π
X (e j )d = x(0)  2π = 4π
 7
(3) X (e jπ ) = 
n = −
x(n)e − jn = 
n = −3
(−1) n x(n) = 2

(4) 因为傅里叶变换的实部对应序列的共轭对称部分, 即

Re [ X (e j )] = 
n = −
xe (n)e − jn

1
xe (n) = ( x(n) + x(−n))
2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按照上式画出xe(n)的波形如题5解图所示。

题5解图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5) 7
π
 
2
X (e j ) d = 2π
2
x(n) = 28π
−π
n = −3

(6) 因为

dX (e j )
= FT[− jnx(n)]
d
因此

2
π j 7


dX (e )
 d = 2π
2
nx(n) = 316π
−π d n = −3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6. 试求如下序列的傅里叶变换:
(1) x1(n)=δ(n-3)

1 1
(2) x2 (n) = δ(n + 1) + δ(n) + δ(n − 1)
2 2
(3) x3(n)=anu(n) 0<a<1
(4) x4(n)=u(n+3)-u(n-4)


(1) X 1 (e j ) = 
n = −
δ(n − 3) e − jn = e − j3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 x ( n )e
j − jn 1 j 1 − j
(2)
X 2 (e ) = 2 = e +1+ e
n = −
2 2
1 j
= 1 + (e + e − j ) = 1 + cos 
2


(3) j
X 3 (e ) =  a u ( n )e
n = −
n − jn

a e n − jn 1
= = − j
n =0 1 − ae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 3
(4) X 4 (e j ) = 
n = −
[u (n + 3) − u (n − 4)]e − jn = 
n = −3
e − jn
3 −3 3 3
= 
n =0
e − jn + 
n = −1
e − jn = 
n =0
e − jn + 
n =1
e jn

− j 4 j3
1− e 1− e j
= + e
1 − e − j 1 − e j
1 − e − j4 1 − e j3 e j3 − e − j4 1 − e − j7 j3
= − j
− − j
= − j
= − j
e
1− e 1− e 1− e 1− e
7 7 7 7
−j  j  −j  sin(  )
e 2 (e 2 − e 2 ) j3 2
= 1 1 1
e =
−j  j  −j  1
e 2 (e 2 − e 2 ) sin(  )
2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或者: x3 (n) = u (n + 3) − u (n − 4) = R7 (n + 3)

X 4 (e j ) = 
n = −
R7 (n + 3)e − jn
6
1 − e − j7
FT[ R7 (n)] = 
n =0
e − jn =
1 − e − j

1 − e − j7 j3

j
X 4 (e ) =  R (n + 3)e 7
− jn
= − j
e
n = − 1− e
7 7 7  7 7 7
−j  j  −j  −j j  −j  sin(  )
e 2 (e 2 −e 2 ) j3 e 2 (e 2 −e 2 ) 2
=   
e =   
=
−j −j −j −j 1
e 2 (e
j
2 −e 2 ) e 2 (e
j
2 −e 2 ) sin( )
2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7. 设:
(1) x(n)是实偶函数,
(2) x(n)是实奇函数,
分别分析推导以上两种假设下, 其x(n)的傅里叶变换性质。
解:令


X (e j ) =
n = −
 x(n)e − jn
(1) 因为x(n)是实偶函数, 对上式两边取共轭, 得到

 
X  (e j ) = 
n = −
x(n) e jn = 
n = −
x(n) e − j( − ) n = X (e − j )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因此
X(ejω)=X*(e-jω)
上式说明x(n)是实序列, X(ejω)具有共轭对称性质。

 
X (e j ) = 
n = −
x(n)e − jn =  x(n)[cos + jsin ]
n = −

由于x(n)是偶函数, x(n) sinω是奇函数, 那么


 x(n) sin  = 0
n = −

因此 X (e j ) =  x(n) cos
n = −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该式说明X(ejω)是实函数, 且是ω的偶函数。
总结以上, x(n)是实偶函数时, 对应的傅里叶变换X(ejω)是实函数, 是ω的偶
函数。
(2) x(n)是实奇函数。
上面已推出, 由于x(n)是实序列, X(ejω)具有共轭对称性质, 即
X(ejω)=X*(e-jω)

 
X (e j ) = 
n = −
x(n)e − jn =  x(n)[cos + jsin ]
n = −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由于x(n)是奇函数, 上式中x(n) cosω是奇函数, 那么

 x(n) cos = 0
n = −

因此 
X (e j ) = j  x(n) sin 
n = −

这说明X(ejω)是纯虚数, 且是ω的奇函数。

8. 设x(n)=R4(n), 试求x(n)的共轭对称序列xe(n)和共轭反对称序列xo(n),

并分别用图表示。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1
解: xe (n) = ( R4 (n) + R4 (−n))
2
1
xo (n) = ( R4 (n) − R4 (−n))
2
xe(n)和xo(n)的波形如题8解图所示。

题8解图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9.已知x(n)=anu(n), 0<a<1, 分别求出其偶函数xe(n)和奇函数xo(n)的傅里


叶变换。
解:


X (e j ) = 
n = −
x(n)e − jn

因为xe(n)的傅里叶变换对应X(ejω)的实部, xo(n)的傅里叶变换对应X(ejω)的虚

部乘以j, 因此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j 1 1 1 − ae j
FT[ xe (n)] = Re [ X (e )] = Re [ − j
] = Re [ − j
 j
]
1− ae 1 − ae 1 − ae
1 − a cos 
=
1 + a 2 − 2a cos 

j
1 1 1 − ae
FT[ xo (n)] = j Im[ X (e j ] = j Im[ − j
] = j Im[ − j
 j
]
1 − ae 1 − ae 1 − ae
− a sin 
=
1 + a 2 − 2a cos 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10. 若序列h(n)是实因果序列, 其傅里叶变换的实部如下式:


HR(ejω)=1+cosω
求序列h(n)及其傅里叶变换H(ejω)。
解:

j 1 j 1 − j
H R (e ) = 1 + cos  = 1 + e + e
2 2

= FT[he (n)] =  h (n)e
n = −
e
− jn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1
2 n = −1

he (n) =  1 n=0
1
 n =1
2
 0 n  0  1 n = 0
  
h(n) =  he (n) n = 0  = 1 n = 1
2h (n) n  0  0 其它n
 e  


H (e j ) = 
n = −
h(n)e − jn = 1 + e − j = 2 e − j / 2 cos( / 2)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11. 若序列h(n)是实因果序列, h(0)=1, 其傅里叶变换的虚部为


HI(ejω)=-sinω
求序列h(n)及其傅里叶变换H(ejω)。
解:

j 1 j − j
H I (e ) = − sin  = − [e − e ]
2j


1
FT[ho (n)] = j H I (e j ) = − [e j − e − j ] = ho (n)e − jn
2 n = −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 1
− 2 n = −1

ho (n) =  0 n=0
 1 n =1
 2


 0 n  0  1 n = 0
  
h(n) =  h(n) n = 0  = 1 n = 1
2h (n) n  0  0 其它n
 o  


H (e j ) = 
n = −
h(n)e − jn = 1 + e − j = 2e − j / 2 cos( / 2)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12. 设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h(n)=anu(n), 0<a<1, 输入序列为


x(n)=δ(n)+2δ(n-2)
完成下面各题:
(1) 求出系统输出序列y(n);
(2) 分别求出x(n)、 h(n)和y(n)的傅里叶变换。
解 (1)

y (n) = h(n)  x(n) = a n u (n)  [δδn) + δ(n − 2)]


= a n u (n) + 2a n − 2u (n − 2)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2) 
X (e j ) = 
n = −
[δ(n) + 2δ(n − 2)]e − jn = 1 + 2e − j2

 

 a u ( n )e a e
j − jn n − jn 1
H (e ) = n
= =
n = − n =0 1 − ae − j

− j 2
1 + 2e
Y (e j ) = H (e j )  X (e j ) =
1 − a e − j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13. 已知xa(t)=2 cos(2πf0t), 式中f0=100 Hz, 以采样频率


fs=400 Hz对xa(t)进行采样, 得到采样信号 xˆ a (t和时域离散信
)
号x(n), 试完成下面各题:
(1) 写出 xˆ a (t ) 的傅里叶变换表示式Xa(jΩ);
(2) 写出 xˆ a (t ) 和x(n)的表达式;
(3) 分别求出 xˆ a (t ) 的傅里叶变换和x(n)序列的傅里叶
变换。
 
 
− j t
解: X a ( j ) = xa (t )e dt = 2 cos( 0t )e − jt dt
− −

= [e j 0t + e − j 0t ]e − jt dt
−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上式中指数函数的傅里叶变换不存在, 引入奇异函数δ函数, 它的傅里叶变


换可以表示成:

X a ( j ) = 2 π[δ( −  0 ) + δ( +  0 )]
(2)

 
xˆ a (t ) =  x (t )δ(t − nT ) =  2 cos( nT )δ(t − nT )
n = −
a
n = −
0

x(n) = 2 cos( 0 nT ) -  n  
1
 0 = 2πf 0 = 200π rad T= = 2.5 ms
fs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1
Xˆ a ( j ) =
(3)
X a ( j − jk s )
T k = −
2π 
= 
T k = −
[δ( −  0 − k s ) + δ( +  0 − k s )]

式中  s = 2πf s = 800 π rad/s


  
X ( e j ) = 
n = −
x(n)e − jn = 
n = −
2 cos( 0 nT )e − jn = 
n = −
2 cos(0 n)e − jn


= 
n = −
[e j0 n + e − j0 n ]e − jn


= 2π [ ( − 
k = −
0 − 2kπ) +δ( + 0 − 2kπ)]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式中
ω0=Ω0T=0.5π rad
上式推导过程中, 指数序列的傅里叶变换仍然不存在, 只有引入奇异函数δ
函数才能写出它的傅里叶变换表示式。
14. 求出以下序列的Z变换及收敛域:
(1) 2-nu(n) (2) -2-nu(-n-1)
(3) 2-nu(-n) (4) δ(n)
(5) δ(n-1) (6) 2-n[u(n)-u(n-10)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解 (1)

 

 
1 1
ZT[2 − n u (n)] = 2 − n u ( n) z − n = 2−n z −n = z 
n = − n =0 1 − 2 −1 z −1 2

(2) 
ZT[−2 − n u (− n − 1)] = 
n = −
− 2 − n u (− n − 1)z − n

− 
= 
n = −1
− 2 −n z −n = 
n =1
− 2n z n

− 2z 1 1
= = z 
1 − 2 z 1 − 2 −1 z −1 2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 −
(3) ZT[2 − n u (−n)] = 
n = −
2 − n u ( − n) z − n = 
n =0
2 −n z −n


1 1
= 2n z n = z 
n =0
1 − 2z 2
(4) ZT[δ(n)]=10≤|z|≤∞
(5) ZT[δ(n-1)]=z-10<|z|≤∞
(6)

9
ZT[2 − n (u (n) − u (n − 10))] = n =0
2 −n z −n

1 − 2 −10 z −10
= 0 z≤ 
1 − 2 −1 z −1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15. 求以下序列的Z变换及其收敛域, 并在z平面上画出极零点分布图。


(1) x(n)=RN(n) N=4
(2) x(n)=Arn cos(ω0n+j)u(n)r=0.9, ω0=0.5π rad, j=
0.25 π rad
(3)

n 0≤ n≤ N

x ( n ) = 2 N − n N + 1≤ n ≤ 2 N
0 其它

式中, N=4。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 3
解 (1) X ( z) = 
n = −
R4 (n) z − n = 
n =0
z −n

1 − z −4 z4 −1
= −1
= 3 0 z 
1− z z ( z − 1)
由z4-1=0, 得零点为


j k
zk = e 4 k = 0, 1, 2, 3
由z3(z-1)=0, 得极点为
z1, 2=0, 1
零极点图和收敛域如题15解图(a)所示, 图中, z=1处的零极点相互对消。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题15解图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2) x(n) = Ar n cos(0 n + j )u (n)


1 n j0 n jj
= Ar [e e + e − j0 n e − jj ]u (n)
2
 

 
1
X ( z ) = A[ r n e j0 n e jj z − n + r n e − j0 n e − jj z − n ]
2 n =0 n =0

1 e jj e − jj
= A[ j0 −1
+ − j0 −1
]
2 1 − re z 1 − re z

cosj − r cos(0 − j ) z −1 z r
=A
(1 − re j0 z −1 )  (1 − re − j0 z −1 )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零点为
cos(0 − j )
z1 = r
cosj
极点为
j 0 − j 0
z 2 = re z 3 = re
极零点分布图如题15解图(b)

(3) 令y(n)=R4(n), 则

x(n+1)=y(n)*y(n)

zX(z)=[Y(z)]2, X(z)=z-1[Y(z)]2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因为 1 − z −4 z 4 −1
Y ( z) = −1
= 3
1− z z ( z − 1)
2 2
−1 z −1  1  z −1 
因此 4 4
X ( z) = z  3  = 7 
 z ( z − 1)  z  ( z − 1) 

极点为 z1=0, z2=1


零点为

j k
zk = e 4 k = 0, 1, 2, 3
在z=1处的极零点相互对消, 收敛域为0<|z|≤∞, 极零点分布图如题15解
图(c)所示。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16. 已知
3 2
X ( z) = +
1 −1 1 − 2 z −1
1− z
2
求出对应X(z)的各种可能的序列表达式。

解: X(z)有两个极点: z1=0.5, z2=2, 因为收敛域总是以极点为界, 因此

收敛域有三种情况: |z|<0.5,0.5<|z|<2, 2<|z|。 三种收敛域对应三种不同的

原序列。

(1)收敛域|z|<0.5: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1
x ( n) =
2πj cX ( z ) z n −1dz

−1

5 − 7 z
F ( z ) = X ( z ) z n −1 = z n −1
(1 − 0.5 z −1 )(1 − 2 z −1 )
5z − 7
= zn
( z − 0.5)( z − 2)
n≥0时, 因为c内无极点,x(n)=0;

n≤-1时, c内有极点 0 , 但z=0是一个n阶极点, 改为求圆外极点留数,

圆外极点有z1=0.5, z2=2, 那么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x(n) = − Re s[ F ( z ),0.5] − Re s[ F ( z ),2]

(5 z − 7) z n (5 z − 7) z n
=− ( z − 0.5) z = 0.5 − ( z − 2) z =2
( z − 0.5)( z − 2) ( z − 0.5)( z − 2)

1 n
= −[3  ( ) + 2  2 n ]u (−n − 1)
2
(2) 收敛域0.5<|z|<2:

(5 z − 7) z n
F ( z) =
( z − 0.5)( z − 2)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n≥0时, c内有极点0.5,

1 n
x(n) = Re s[ F ( z ), 0.5] = 3  ( )
2
n<0时, c内有极点 0.5、 0 , 但 0 是一个n阶极点, 改成求c外极点留
数, c外极点只有一个, 即2,
x(n)=-Res[F(z), 2]=-2 ·2nu(-n-1)
最后得到

1 n
x(n) = 3  ( ) u (n) − 2  2 n u (−n − 1)
2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3)收敛域|z|<2:

(5 z − 7) z n
F ( z) =
( z − 0.5)( z − 2)
n≥0时, c内有极点 0.5、 2,
n
1
x(n) = Re s[ F ( z ),0.5] + Re s[ F ( z ), 2] = 3    + 2  2 n
2
n<0时, 由收敛域判断, 这是一个因果序列, 因此x(n)=0; 或者这样分
析, c内有极点0.5、 2、 0, 但0是一个n阶极点, 改求c外极点留数,c外无
极点, 所以x(n)=0。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最后得到
  1 n 
x(n) = 3    + 2  2 u (n)
n

  2  

17. 已知x(n)=anu(n), 0<a<1。 分别求:


(1) x(n)的Z
(2) nx(n)的Z
(3) a-nu(-n)的Z
解: (1)

 a u ( n) z −n 1
X ( z ) = ZT[a u (n)] =
n n
= z a
n = − 1 − az −1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d − az −2
(2) ZT[ nx(n)] = − z X ( z ) = z a
dz (1 − az −1 ) 2
− 

 
1
(3) ZT[a − n u (−n)] = a −n z −n = an zn = z  a −1
n =0 n =0
1 − az
18. 已知
− 3z −1
X ( z) = −1 −2
2 − 5z + 2 z
分别求:
(1) 收敛域0.5<|z|<2对应的原序列x(n);
(2) 收敛域|z|>2对应的原序列x(n)。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解: 1
x ( n) =
2πj c 
X ( z ) z n −1dz

− 3z −1 − 3  z n
F ( z ) = X ( z ) z n −1 = −1 −2
z n −1
=
2 − 5z + 2 z 2( z − 0.5)( z − 2)
(1) 收敛域0.5<|z|<2:
n≥0时,c内有极点0.5,
x(n)=Res[F(z), 0.5]=0.5n=2-n
n<0时, c内有极点0.5、 0, 但0是一个n阶极点, 改求c外极点留数, c外
极点只有2,
x(n)=-Res[F(z), 2]=2n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最后得到
x(n)=2-nu(n)+2nu(-n-1)=2-|n| ∞<n<-∞
(2) 收敛域|z|>2:
n≥0时, c内有极点0.5、 2,

x(n) = Re s[ F ( z ),0.5] + Re s[ F ( z ),2]


− 3z n
= 0.5 +n
( z − 2) z =2
2( z − 0.5)( z − 2)
= 0.5 − 2
n n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n<0时, c内有极点0.5、 2、 0, 但极点0是一个n阶极点, 改成求c外极


点留数, 可是c外没有极
点,
x(n)=0
最后得到
x(n)=(0.5n-2n)u(n)
19. 用部分分式法求以下X(z)的反变换:

1 −1
1− z
3 1
(1) X ( z) = −1 −2
, | z |
2 − 5z + 2 z 2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1
1 − 2 z 1
(2) X ( z) = , | z |
1 2
1 − z −2
4
解: (1) 1 −1
1− z
3 1
X ( z) = z 
1 −2 2
1− z
4
1
z − z
2

X ( z) = 3
1
z −
2
4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1 1 1 5
z− z−
X ( z) 3 = 3
= = 6 + 6
z 1 1 1 1 1
z −
2
( z − )( z + ) z − z+
4 2 2 2 2
1 5
X ( z) = 6 + 6
1 −1 1 −1
1− z 1+ z
2 2
n
1 1 n 5 1
x(n) = [ ( ) +  −  ]u (n)
6 2 6 2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1 − 2 z −1 1
(2) X ( z) = z 
1 2
1 − z −2
4
3 5

X ( z) z−2 z−2 2 + 2
= = =
z 1  1  1  1  1
z −
2
 z −  z +   z −   z + 
4  2  2  2  2

3 5

X ( z) = 2 + 2
1 −1 1 −1
1− z 1+ z
2 2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3 1 n 5 1 n 
x(n) =  ( ) − (− ) u (−n − 1)
2 2 2 2 
20. 设确定性序列x(n)的自相关函数用下式表示:


rxx (m) =  x(n) x(n + m)
n = −

试用x(n)的Z变换X(z)和x(n)的傅里叶变换X(ejω)分别表示自相关函数的Z变换

Rxx(z)和傅里叶变换Rxx(ejω)。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解: 解法一

rxx (m) =  x(n) x(n + m)
n = −

   
Rxx ( z ) =   x
m = − n = −
( n ) x ( n + m) z −m
= 
n = −
x(n)  x(n + m)z −m
m = −

令m′=n+m, 则

   
Rxx ( z ) = 
n = −
x ( n)  x(m) z − m+ n =
m = −

n = −
x ( n) z n  x(m) z − m
m = −

= X ( z −1 ) X ( z )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解法二

rxx (m) =  x ( n) x ( n + m) = x ( m)  x ( − m)
n = −
R xx ( z ) = X ( z ) X ( z −1 )

Rxx (e j ) = Rxx ( z ) z =e j = X (e j ) X (e − j )

因为x(n)是实序列, X(e-jω)=X*(ejω), 因此

2
j j
Rxx (e ) = X (e )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21. 用Z变换法解下列差分方程:
(1) y(n)-0.9y(n-1)=0.05u(n), y(n)=0 n≤-1
(2) y(n)-0.9y(n-1)=0.05u(n), y(-1)=1, y(n)=0 n<-1
(3) y(n)-0.8y(n-1)-0.15y(n-2)=δ(n)
y(-1)=0.2, y(-2)=0.5, y(n)=0, 当n≤-3
解:
(1) y(n)-0.9y(n-1)=0.05u(n), y(n)=0 n≤-1

−1 1
Y ( z ) − 0.9Y ( z ) z = 0.05
1 − z −1
0.05
Y ( z) = −1 −1
(1 − 0.9 z )(1 − z )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n −1 0.05 n −1 0.05 n +1
F ( z) = Y ( z) z = =
( )(
1 − 0.9 z −1 1 − z −1 )
z
(z − 0.9)(z − 1)
z

n≥0时,

0.05 n +1 0.05
y (n) = Re s[ F ( z ),0.9] + Re s[ F ( z ),1] = (0.9) +
− 0.1 0.1
= −0.5  (0.9 )
n +1
+ 0.5
n<0时,
y(n)=0
最后得到
y(n)=[-0.5 ·(0.9)n+1+0.5]u(n)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2) y(n)-0.9y(n-1)=0.05u(n), y(-1)=1, y(n)=0 n<-1

−1
0.05
Y ( z ) − 0.9 z [Y ( z ) +  y (k ) z ] =
−1 −k
−1
k = − 1 − z

−1 0.05
Y ( z ) − 0.9 z [Y ( z ) + y (−1) z ] =
1

1 − z −1
−1 0.05
Y ( z ) − 0.9 z Y ( z ) − 0.9 =
1 − z −1
−1
0.95 − 0.9 z
Y ( z) =
(1 − 0.9 z −1 )(1 − z −1 )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0.95 − 0.9 z −1 0.95 z − 0.9 n


F ( z ) = Y ( z ) z n −1 = −1 −1
n −1
z = z
(1 − 0.9 z )(1 − z ) ( z − 0.9)( z − 1)
n≥0时,

y (n) = Re s[ F ( z ), 0.9] + Re s[ F ( z ), 1]
= (0.45(0.9) n + 0.5)u (n)
n<0时,
y(n)=0
最后得到
y(n)=[0.45(0.9)n+0.5]u(n)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3) y(n)-0.8y(n-1)-0.15y(n-2)=δ(n)

y(-1)=0.2, y(-2)=0.5, y(n)=0, 当n<-2

Y(z)-0.8z-1[Y(z)+y(-1)z]-0.15z-2[Y(z)+y(-1)z+y(-2)z2]

=1
1.91 + 0.3z −1
Y ( z)
1 − 0.8 z −1 − 0.15 z −2
−1
1. 91 + 0.3 z
F ( z ) = Y ( z ) z n −1 = z n −1

1 − 0.8 z −1 − 0.15 z − 2
1.91z + 0.3
= zn
( z − 0.3)( z − 0.5)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n≥0时,

y (n) = Re s[ F ( z ), 0.3] + Re s[ F ( z ), 0.5]


0.873 1.275
=  0 .3 +
n
 0 .5 n
− 0 .2 0 .2

y(n)=-4.365 ·0.3n+6.375 ·0.5n


n<0时,
y(n)=0
最后得到
y(n)=(-4.365 ·0.3n+6.375 ·0.5n)u(n)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22. 设线性时不变系统的系统函数H(z)为

1 − a −1 z −1
H ( z) = a为实数
1 − az −1
(1) 在z平面上用几何法证明该系统是全通网络, 即|H(ejω)|=常数;

(2) 参数 a 如何取值, 才能使系统因果稳定?画出其极零点分布及


收敛域。
解:

1 − a −1 z −1 z − a −1
(1) H ( z) = −1
=
1 − az z−a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极点为a, 零点为a-1。
设a=0.6, 极零点分布图如题22解图(a)所示。 我们知道|H(ejω)|等于极点矢
量的长度除以零点矢量的长度, 按照题22解图(a), 得到

z − a −1
e j − a −1 AB
H (e j ) = = j =
z−a z =e j
e −a AC
OA OB 1
因为角ω公用, = = ,且△AOB~△AOC, 故
OC OA a
AB 1
= ,即
AC a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j AB 1
H (e ) = =
AC a
故H(z)是一个全通网络。
或者按照余弦定理证明:

AC = a 2 − 2a cos  + 1

AB = a −2 − 2a −1 cos  + 1
−1
j AB a 1 − 2 a cos  + a 2
1
H (e ) = = =
AC 1 − 2a cos  + a 2 a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题22解图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2) 只有选择|a|<1才能使系统因果稳定。 设a=0.6, 极


零点分布图及收敛域如题22解图(b)所示。
23. 设系统由下面差分方程描述:
y(n)=y(n-1)+y(n-2)+x(n-1)
(1) 求系统的系统函数H(z),
(2) 限定系统是因果的, 写出H(z)的收敛域, 并求出其
单位脉冲响应h(n)
(3) 限定系统是稳定性的, 写出H(z)的收敛域, 并求出
其单位脉冲响应h(n)。
解:
(1) y(n)=y(n-1)+y(n-2)+x(n-1)
将上式进行Z变换, 得到
Y(z)=Y(z)z-1+Y(z)z-2+X(z)z-1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因此
z −1
H ( z) =
1 − z −1 − z − 2

z −1 z
H ( z) = −1 −2
= 2
1− z − z z − z −1
零点为z=0。 令z2-z-1=0, 求出极点:

1+ 5 1− 5
z1 = z2 =
2 2
极零点分布图如题23解图所示。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题23解图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2) 由于限定系统是因果的, 收敛域需选包含∞点在内的收敛域,


即 。 求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可以用两种方法, 一种是令输入
z  (1 + 5 ) / 2
等于单位脉冲序列, 通过解差分方程, 其零状态输入解便是系统的单位脉冲
响应; 另一种方法是求H(z)的逆Z变换。 我们采用第二种方法。

1

−1
h(n) = Z T [ H ( z )] = H ( z ) z n −1dz
2πj c
式中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z z
H ( z) = 2 =
z − z − 1 (z − z1 )(z − z 2 )

1+ 5 1− 5
z1 = , z2 =
2 2

n
n −1 z
F ( z) = H ( z) z =
(z − z1 )(z − z 2 )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n≥0时,
h(n)=Res[F(z), z1]+Res[F(z), z2

zn zn
= (z − z1 ) z = z1 + (z − z 2 ) z = z2
(z − z1 )(z − z 2 ) (z − z1 )(z − z 2 )
 n n
1  1 + 5   1 − 5  
n n
z1 z2
= + = −
(z1 − z 2 ) (z 2 − z1 ) 5  2   2  
 
 
因为h(n)是因果序列, n<0时, h(n)=0, 故

1 1+ 5  1− 5  
 n n

h( n) =   −   u ( n)
5  2   2  
  
 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3) 由于限定系统是稳定的, 收敛域需选包含单位圆在内的收敛域, 即


|z2|<|z|<|z1|,

zn
F ( z ) = H ( z ) z n −1 =
(z − z1 )(z − z 2 )
n≥0时, c内只有极点z2, 只需求z2点的留数,

1 1− 5 n
h(n) = Re s[ F ( z ), z 2 ] = − ( )
5 2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n<0时, c内只有两个极点: z2和z=0, 因为z=0是一个n阶极点, 改成


求圆外极点留数, 圆外极点只有一个, 即z1, 那么

n
1  1 + 5 
h(n) = − Re s[ F ( z ), z1 ] = −
5  2 
最后得到

n n
1 1− 5  1 1+ 5 
y ( n) = −   u ( n) −   u (− n − 1)
5  2  5  2 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24. 已知线性因果网络用下面差分方程描述:
y(n)=0.9y(n-1)+x(n)+0.9x(n-1)
(1) 求网络的系统函数H(z)及单位脉冲响应h(n);
(2) 写出网络频率响应函数H(ejω)的表达式, 并定性画出其幅频特性曲
线;
(3) 设输入x(n)=ejω0n, 求输出y(n)。
解:
(1) y(n)=0.9y(n-1)+x(n)+0.9x(n-1)
Y(z)=0.9Y(z)z-1+X(z)+0.9X(z)z-1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1 + 0.9 z −1
H ( z) =
1 − 0.9 z −1
1
h( n) =
2πj cH ( z ) z n −1dz

n −1 z + 0.9 n −1
F ( z) = H ( z) z = z
z − 0.9
n≥1时,c内有极点0.9,

z + 0.9 n −1
h(n) = Re s[ F ( z ),0.9] = z ( z − 0.9) z = 0.9 = 2  0.9 n
z − 0.9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n=0时, c内有极点0.9 , 0,

h(n) = Re s[ F ( z ),0.9] + Re s[ F ( Z ),0]

z + 0.9
Re s[ F ( z ),0.9] = ( z − 0.9) z = 0.9 =2
( z − 0.9) z

z + 0.9
Re s[( F ( z ),0] = z z =0 = −1
( z − 0.9) z
最后得到

h(n)=2 ·0.9nu(n-1)+δ(n)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2)
1 + 0.9 z −1
1 + 0.9e − j
H (e ) = FT[h(n)] = z =e j
=
1 − 0.9 z −1 1 − 0.9e − j
极点为z1=0.9, 零点为z2=-0.9。 极零点图如题24解图(a)所示。 按照
极零点图定性画出的幅度特性如题24解图(b)所示。
(3)

x ( n ) = e j 0 n
− j0
j0 n j0 j0 n 1 + 0.9e
y ( n) = e H (e )=e
1 − 0.9e − j0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题24解图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25. 已知网络的输入和单位脉冲响应分别为
x(n)=anu(n), h(n)=bnu(n) 0<a<1, 0<b<1
(1) 试用卷积法求网络输出y(n);
(2) 试用ZT法求网络输出y(n)。
解: (1) 用卷积法求y(n)。


y ( n) = h( n )  x ( n) =  b m

m = −
u ( m) a n−m
u (n − m)
n≥0时,

− n −1 n +1 n +1 n +1
n n
− −
 
1 a b a b
y ( n) = a n−mb m = a n a −mb m = a n −1
=
m =0 m =0 1− a b a−b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n<0时,
y(n)=0
最后得到

a n +1 − b n +1
y ( n) = u ( n)
a−b
(2) 用ZT法求y(n)。

1 1
X ( z) = , H ( z) =
1 − az −1 1 − bz −1
1
Y ( z) = X ( z)H ( z) =
(1 − az −1 )(1 − bz −1 )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1
y ( n) =
2πj 
c
Y ( z ) z n −1dz

z n −1 z n +1
F ( z ) = Y ( z ) z n −1 = =
( −1
)(
1 − az 1 − bz −1
)
(z − a )(z − b)
n≥0时, c内有极点: a、 b, 因此

y (n) = Re s[ F ( z ), a] + Res[ F ( z ), b]

a n +1 b n +1 a n +1 − b n +1
= + =
a−b b−a a−b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因为系统是因果系统, 所以n<0时, y(n)=0


最后得到

a n +1 − b n +1
y ( n) = u ( n)
a−b
26. 线性因果系统用下面差分方程描述:
y(n)-2ry(n-1) cosθ+r2y(n-2)=x(n)
式中, x(n)=anu(n), 0<a<1, 0<r<1, θ=常数, 试求系统的响应y(n)。
解: 将题中给出的差分方程进行Z变换,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1 −2 1
Y ( z ) − 2rY ( z ) z cos + r Y ( z ) z
2
=
1 − az −1

1 1 z3
Y ( z) = −1
 −1 2 −2
=
1 − a z 1 − 2r cos  z + r z ( z − a)( z − z1 )( z − z 2 )

式中
z1 = re j , z 2 = re − j

因为是因果系统, 收敛域为|z|>max(r, |a|), 且n<0时, y(n)=0, 故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1
y ( n) =
2πj c
Y ( z ) z n −1dz

c包含三个极点, 即a、 z1、 z2。

3
z
F ( z ) = Y ( z ) z n −1 = z n −1
( z − a)( z − z1 )( z − z 2 )
n+2
z
=
( z − a)( z − z1 )( z − z 2 )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y (n) = Re s[ F ( z ), a] + Re s[ F ( z ), z1 ] + Re s[ F ( z ), z 2 ]
z n+2
= ( z − a) z =a
( z − a)( z − z1 )( z − z 2 )
n+2
z
+ ( z − z1 ) z = z1
( z − a)( z − z1 )( z − z 2 )
z n+2
+ ( z − z2 ) z = z2
( z − a)( z − z1 )( z − z 2 )
n+2 n+2 n+2
a z1 z2
= + +
(a − z1 )(a − z 2 ) ( z1 − a)( z1 − z 2 ) ( z 2 − a )( z 2 − z1 )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
(re − j
) ( )
− a (re j ) n + 2 − re j − a (re -j ) n + 2 + j 2r sin   a n + 2
j2r sin   (re j − a)(re − j − a)
27. 如果x1(n)和x2(n)是两个不同的因果稳定实序列,
求证:

1 π 1 π  1 π  
   
j j j
X 1 (e ) X 2 (e )d =  X 1 (e )d   X 2 (e j )d 
2π −π  2π −π   2π −π − 

式中, X1(ejω)和X2(ejω)分别表示x1(n)和x2(n)的傅里叶变换。

解: FT[x1(n)*x2(n)]=X1(ejω)X2(ejω)

进行IFT, 得到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1 π

2π  −π
X 1 (e j )X 2 (e j )e jn d = x1 (n)  x2 (n)

令n=0, 则

1 π
 X 1 (e j )X 2 (e j )d = [ x1 (n)  x2 (n)] n =0
(1)
2π −π

由于x1(n)和x2(n)是实稳定因果序列, 因此

n
[ x1 (n)  x2 (n)] n =0 =  x1 (m) x 2 (n − m) n =0 = x1 (0) x 2 (0) (2)
m =0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1 π 1 π
 
j
x1 (0) x2 (0) = [ X 1 (e )d ][ X 2 (e j )d ] (3)
2π −π 2π −π

由(1)、(2)、(3)式, 得到

1 π 1 π  1 π 
  
j j j
X 1 (e ) X 2 (e )d =  X 1 (e )d   X 2 (e j )d 
2π -π  2π -π   2π -π 
28. 若序列h(n)是因果序列, 其傅里叶变换的实部如
下式:

j 1 − a cos 
H R (e ) = , | a | 1
1 + a − 2a cos 
2

求序列h(n)及其傅里叶变换H(ejω)。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解:

j − j
j 1 − a cos  1 − 0.5a ( e + e )
H R (e ) = =
1 + a − 2a cos  1 + a 2 − a(e j + e − j )
2

1 − 0.5( z + z −1 ) 1 − 0.5( z + z −1 )
H R ( z) = =
1 + a − a( z + z ) (1 − az −1 )(1 − az )
2 −1

求上式的Z的反变换, 得到序列h(n)的共轭对称序列he(n)为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1
he (n) =
2 πj c 
H R ( z ) z n −1dz

− 0.5 z 2 + z − 0.5 n −1
F ( z ) = H R ( z ) z n −1 = −1
z
− a( z − a)( z − a )
因为h(n)是因果序列, he(n)必定是双边序列, 收敛域取: a<|z|<a-1
n≥1时, c内有极点: a,

− 0.5az 2 + z − 0.5a n −1
z (z − a ) z = a = a
1 n
he (n) = Re s[ F ( z ), a] =
( )
− a z − a (z − a )
−1
2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n=0时,

− 0.5 z 2 + z − 0.5 −1
F ( z ) = H R ( z ) z n −1 = −1
z
− a( z − a)( z − a )
c内有极点: a、 0,

he (n) = Re s[ F ( z ), a] + Re s[ F ( z ),0]

0.5 z − z + 0.5a
2
= z =1
(
a(z − a ) z − a z
−1
) z =0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因为he(n)=he(-n), 所以

 1 n=0

he (n) =  0.5a n n0
0.5a − n n0


 he (n ) n = 0   1 n=0 
   n 
h(n ) = 2he (n ) n  0  = a n  0  = a n u (n )
 0   0 n0 
 n 0   

a e
j n − jn 1
H (e ) = =
n =0 1 − ae − j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29. 若序列h(n)是因果序列, h(0)=1, 其傅里叶变换的虚部为

j −a sin 
H I (e ) = | a | 1
1 + a 2 − 2a cos 
求序列h(n)及其傅里叶变换H(ejω)。

解:
1 j
− a ( e + e j )
j − a sin  2j
H I (e ) = =
1 + a 2 − 2a cos  1 + a 2 − a(e j + e − j )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令z=ejω, 有

1 − a( z + z −1 ) 1 z + z −1
H I ( z) =  = 
(
2 j 1 + a − a( z + z ) 2 j (z − a ) z − a −1
2 −1
)
jHI(ejω)对应h(n)的共轭反对称序列ho(n), 因此jHI(z)的反变换就是ho(n),

1
ho (n) =
2 πj cjH I ( z ) z n −1dz

因为h(n)是因果序列, ho(n)是双边序列, 收敛域取: a<|z|<a-1。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n −1 1 z 2
−1 n −1
F ( z ) = jH I ( z ) z =  z
2 ( z − a)( z − a −1 )
n≥1时, c内有极点: a,

z2 −1 n −1
hI (n) = Re s[ F ( z ), a] = −1
z ( z − a) z =a
2( z − a)( z − a )
1 n
= a
2
n=0时, c内有极点: a、 0,

n −1 1 z 2
−1 −1
F ( z ) = jH I ( z ) z =  z
2 ( z − a)( z − a −1 )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hI (n) = Re s[ F ( z ), a ] + Re s[ F ( z ),0] = 0, hI (n) = 0

因为hI(n)=-h(-n), 所以

 0 n=0

hI (n) =  0.5a n n0
− 0.5a − n n0

1 n=0 
 n 
h(n) = hI (n)u + (n) + h(0)δ(n) = a n  0  = a n u (n)
0 n  0 

第2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a e
j n − jn 1
H (e ) = = − j
n =0 1 − ae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教材第3章习题与上机题解答
1. 计算以下序列的N点DFT, 在变换区间0≤n≤N-1内,
(1) x(n)=1
(2) x(n)=δ(n)
(3) x(n)=δ(n-n0) 0<n0<N
(4) x(n)=Rm(n) 0<m<N

(5) 2π
j mn
x ( n) = e N , 0m N
(6)
 2π 
x(n) = cos mn , 0  m  N
N 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7) x(n)=ejω0nRN(n)
(8) x(n)=sin(ω0n)RN(n)
(9) x(n)=cos(ω0n)RN(N)
(10) x(n)=nRN(n)
解:

(1)

N −1 N −1 − j 2 π kn −j kN
1− e
 
N
X (k ) = 1  WNkn = e N = 2π
n =0 n =0 −j kN
1− e N

N k = 0
=
0 k = 1, 2, , N − 1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N −1 N −1
(2) X (k ) =  δ(n)W N
kn
=  δ(n) = 1 k = 0, 1, , N −1
n =0 n =0

N −1
(3) X (k ) =  δ(n − n0 )WNkn
n =0
N −1
=W N
kn0
 δ( n − n0 ) = WN
kn0
k = 0, 1, , N −1
n =0

(4)
π 
sin  mk 
m −1
1 − WNkm π
− j ( m −1) k
N  R (k )
X (k ) = WNkn = = e N

1 − WNk π 
N
n =0
sin  k 
N 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N −1 j 2 π mn N −1 j 2 π ( m − k ) n
(5)
X (k ) = 
n =0
e N  W Nkn = 
n =0
e N


−j (m−k ) N
1− e N
= 2π
−j (m−k )
1− e N

N k =m 0≤k≤N-1
=
0 km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N −1 N −1 2π 2π 2π
 2π  kn
 
(6) X (k ) = 1 j N mn - j mn - j kn
cos mn   WN = (e + e N )e N
n =0 N  n =0
2

N −1 2π N −1 − j 2π ( m + k ) n
1 ( m−k ) n 1
= e + e
j
N N

2 n =0 2 n =0

 2π
j (m−k ) N

− j (m+k ) N 
1 1 − e N 1− e N 
=  2π
+ 2π 
2 j (m−k ) − j (m+k )
 1− e N − N 
 1 e 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N
 k = m, k = N − m
=2 0≤k≤N-1
0 k  m, k  N − m
(7) 2π
j(0 − k)N
N −1 N −1 j(0 −

1− e N
X 7 (k ) =  e = e
k )n
j0n
W N
kn N
= 2π
n =0 n =0 j(0 − k)
1− e N

 2π N 
N −1 sin  (0 − k) 
 2

j(0 − k )( ) N
=e N 2
k = 0, 1, , N −1
 2π 
sin (0 − k ) / 2
 N 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或 1 − e j0 N
X 7 (k ) = 2
k = 0, 1, , N − 1
j(0 − k )
1− e N

(8) 解法一 直接计算:

1 j 0 n
x8 (n) = sin(0 n)  RN (n) = [e − e − j0 n ]RN (n)
2j
N −1 N −1 2π
−j
 
1 kn
X 8 ( n) = x8 (n)WNkn = [e j0 n − e − j0 n ] e N

n =0
2 j n =0

1  N −1 j(0 − 2π N −1 − j(  + 2π k ) n 
=  e − e
k )n 0
N N

2 j  n =0 
n =0 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1 1− e j0 N
1− e − j0 N 
=  2
− 
2j  j(0 - k) − j(ω0 + k ) 

1 − e N
1− e N

解法二 由DFT
因为

x7 (n) = e j0 n RN (n) = [cos(0 n) + j sin(0 n)]RN (n)


所以
x8 (n) = sin( 0 n) R N (n) = Im[ x7 (n)]
所以
DFT[ j x8 (n)] = DFT[ j Im[ x7 (n)]] = X 7 o (k )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1
即 X 8 (k ) = − jX 7 o (k ) = − j [ X 7 (k ) − X 7* ( N − k )]
2
结果与解法一所得结果相同。 此题验证了共轭对称性。
(9) 解法一 直接计算:

1 j 0 n
x9 (n) cos(0 n) RN (n) = [e + e − j 0 n ]
2
N −1 N −1 2π
−j
X 9 (k ) =  x9 (n)W 
1 kn
kn
N = [e j0 n + e − j0 n ]e N

n =0 2 n =0

1  1 − e j0 N 1 − e − j0 N 
=  + 
2 2π
j(0 − k ) − j(0 − k ) 

1 − e N
1− e N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解法二 由DFT共轭对称性可得同样结果。
因为

x9 (n) = cos( 0 n)  R N (n) = Re[ x7 (n)]


1
X 9 (k ) = X 7e (k ) = [ X 7 (k ) + X 7 ( N − k )]
*

2
 j 0 N − j 0 N 
1  1− e 1− e 
= +
2 2π
j(0 − k ) − j(0 + ) k 

1 − e N 1− e N 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10) 解法一

N −1
X (k ) = 
n =0
nWNkn k = 0, 1, , N − 1

上式直接计算较难, 可根据循环移位性质来求解X(k)。 因为x(n)=nRN(n), 所

x(n)-x((n-1))NRN(n)+Nδ(n)=RN(n)

等式两边进行DFT, 得到

X(k)-X(k)WkN+N=Nδ(k)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N [δ(k ) − 1]
故 X (k ) = k = 1, 2, , N − 1
1 − WNk

当k=0时, 可直接计算得出X(0)为

N −1 N −1
N ( N − 1)
X (0) =  n  WN0 =  n =
n =0 n =0 2
这样, X(k)可写成如下形式:

 N ( N − 1)
 k =0
2
X (k ) = 
−N
 k = 1, 2,  , N − 1
1 − W Nk ,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解法二 k=0时,

N −1
N ( N − 1)
X (k ) =  n =
n =0 2
k≠0时,

X (k ) = 0 + WNk + 2W N2 k + 3W N3k +  ( N − 1)W N( N −1) k

W Nk X (k ) = 0 + W N2 k + 2W N3k + 3W N4 k +  + ( N − 2)W N( N −1) k + ( N − 1)


N −1
X (k ) − W X (k ) = W
N
k km
N − ( N − 1)
m=1
N −1
= WNkn − 1 − ( N − 1) = − N
n =0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N ,即
所以, X (k ) = , k  0
1 − WNk
 N ( N − 1)
 k =0
2
X (k ) = 
−N
 k = 1, 2, , N − 1
1 − WN k

2. 已知下列X(k), 求x(n)=IDFT[X(k)]

 N j
2e k =m

 N − j
(1)
X (k ) =  e k = N −m
2
0 其它k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 N j
− j 2 e k =m

 N − j
(2) X (k ) =  j e k = N −m
 2
0 其它k

其中, m为正整数, 0<m<N/2, N为变换区间长度。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N −1
1
解: (1) x(n) = IDFT[ X (k )] =
N
 X (
k =0
k )W − kn
N

1  N j j 2 π mn N − j j 2 π ( N − m) n 
=  e e N + e e N 
N  2 2 

1  j(

mn + ) − j(

mn + ) 
= e N +e N 
2  

 2π 
= cos mn +   n=0, 1, …, N-1

N 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2)
1  N j − mn N − j − ( N −m ) n 
x ( n) =  − 2 je WN + 2 je WN 
N

2π 2π
1 j( mn + ) − j( mn + )
= [e N −e N ]
2j

 2π  n=0, 1, …, N-1
= sin mn +  
N 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3. 已知长度为N=10的两个有限长序列:

1 0 ≤ n ≤ 4
x1 (n) =  ≤ ≤
0 5 n 9

1 0 ≤ n≤ 4
x2 ( n) = 
− 1 5 ≤ n≤ 9
做图表示x1(n)、 x2(n)和y(n)=x1(n) * x2(n), 循环卷积区间长度L=10。
解: x1(n)、 x2(n)和y(n)=x1(n) * x2(n)分别如题3解图(a)、 (b)、 (c)所
示。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题3解图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4. 证明DFT的对称定理, 即假设X(k)=DFT[x(n)],
证明
DFT[X(n)]=Nx(N-k)
证: 因为

N −1
X (k ) =  x(n)WNkn
n =0
所以
N −1 N −1
 N −1 
DFT[ X (n)] =  X (n)W kn
N =    x(m)WNmn WNkn
n =0 n =0  m =0 

N −1 N −1
=  x(m)WNn ( m + k )
m =0 n =0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N −1
N m= N −k
由于

n =0
WNn ( m + k ) =
0 m  N − k , 0≤ m ≤ N − 1
所以
DFT[X(n)]=Nx(N-k) k=0, 1, …, N-1
5. 如果X(k)=DFT[x(n)], 证明DFT的初值定理

N −1
1
x(0) =
N
 X (k )
k =0
证: 由IDFT定义式

N −1


1
x ( n) = X (k )WN− kn n = 0, 1, , N − 1
N k =0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N −1
1
可知 x(0) =
N
 X (k )
k =0

6. 设x(n)的长度为N, 且
X(k)=DFT[x(n)] 0≤k≤N-1

h(n)=x((n))NRmN(n) m
H(k)=DFT[h(n)]mN 0≤k≤mN-1
求H(k)与X(k)的关系式。
解: H(k)=DFT[h(n)] 0≤k≤mN-1
令n=n′+lN, l=0, 1, …, m-1, n′=0, 1, …, N-1, 则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m −1 N −1 2π( n+lN )
−j
H (k ) =   x((n + lN )) N e
k
rN

l =0 n=0

m −1  N −1 −j

nk  − j lk

 
k r −1 − j 2π lk
=    x(n )e mN
e m
= X    e m

l =0  n =0
   r  l =0

因为
 k
m −1 − j 2π lk m = 整数
m
e m
=
k
l =0
0  整数
 m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 k k
所以
mX  m  整数
X (k ) =    m
0 k
 整数
 m

7. 证明: 若x(n)为实序列, X(k)=DFT[x(n)]N, 则X(k)为共轭对称序列,

即X(k)=X*(N-k); 若x(n)实偶对称, 即x(n)=x(N-n), 则X(k)也实偶对称;

若x(n)实奇对称, 即x(n)=-x(N-n), 则X(k)为纯虚函数并奇对称。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证: (1) 由教材(3.2.17)~(3.2.20)式知道, 如果将x(n)表


示为
x(n)=xr(n)+jxi(n)

X(k)=DFT[x(n)]=Xep(k)+Xop(k)
其中, Xep(k)=DFT[xr(n)], 是X(k)的共轭对称分量; Xop(k)=DFT[jxi(n)],
是X(k)的共轭反对称分量。 所以, 如果x(n)为实序列, 则Xop(k)=DFT[jxi(n)]
=0, 故X(k)=
DFT[x(n)]=Xep(k), 即X(k)=X*(N-k)。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2) 由DFT的共轭对称性可知, 如果
x(n)=xep(n)+xop(n)

X(k)=Re[X(k)]+j Im[X(k)]

Re[X(k)]=DFT[xep(n)], j Im[X(k)]=DFT[xop(n)]
所以, 当x(n)=x(N-n)时, 等价于上式中xop(n)=0, x(n)中只有
xep(n)成分, 所以X(k)只有实部, 即X(k)为实函数。 又由(1)
证明结果知道, 实序列的DFT必然为共轭对称函数, 即
X(k)=X*(N-k)=X(N-k), 所以X(k)实偶对称。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同理, 当x(n)=-x(N-n)时, 等价于x(n)只有xop(n)成分(即xep(n)=0),

故X(k)只有纯虚部, 且由于x(n)为实序列, 即X(k)共轭对称, X(k)=X*(N-k)=-

X(N-k), 8. 证明频域循环移位性质: 设X(k)=DFT[x(n)],

Y(k)=DFT[y(n)], 如果Y(k)=X((k+l))NRN(k), 则

y (n) = IDFT[Y (k )] = W Nln x(n)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证:
N −1
1
y (n) = IDFT[Y (k )] =
N
 Y
k =0
( k )W − kn
N

N −1
1
=
N
 X
k =0
(( k + l )) N W − kn
N

N −1
1
=W
N
ln
N  X (( k + l )) N WN
− ( k +l ) n

k =0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令m=k+l, 则

N −1
1
y (n) = WNln
N
 X
m =l
(( m)) N W − mn
N

N −1
1
=W ln
N
N
 X
m =0
( m )W − mn
N = W ln
N x ( n)

9. 已知x(n)长度为N, X(k)=DFT[x(n)],

 x ( n) 0 ≤ n ≤ N −1
y ( n) = 
0 N ≤ n ≤ mN − 1,m 为自然数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Y (k ) = DFT[ y (n)]mN 0 ≤ k ≤ mN − 1
求Y(k)与X(k)的关系式。
解:

mN −1 N −1
Y (k ) =  y (n)Wkn
mN =  x(n)W kn
mN
n =0 n =0
N −1
k
k
k
=  x( n)W
n
N
m
=X  = 整数
n =0 m m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10. 证明离散相关定理。 若
X(k)=X1* (k)X2(k)

N −1
x(n) = IDFT[ X (k )] =  x1* (l ) x 2 ((l + n)) N R N (n)
l =0

证: 根据DFT的惟一性, 只要证明

N −1
DFT[ x(n)]N = DFT[  x1* (l ) x2 ((l + n)) N  RN (n)]N
l =0

= X 1* ( k ) X 2 ( k )
即可。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N −1
X (k ) = DFT[ x(n)] =  x(n)WNkn
n =0

N −1
 N −1 * 
=    x1 (l ) x 2 ((l + n)) N WNkn
n =0  l =0 
N −1 N −1
=  x (l ) x 2 ((l + n)) N WNkn
*
1
l =0 n =0

* N −1
 N −1

=   x1 (l )WNkl   2
x ((l + n )) W k (l +n )

 l =0 
N N
n =0
N −1
= X (k )  x2 ((l + n)) N W
*
1 N
k (l +n )

n =0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令m=l+n, 则

N −1 N −1+l
 2
x ((l − m )) N WN
k ( l +n )
=  x2 ((m)) N WNkm
n =0 m=l

N −1 N −1
=  x2 ((m)) N WNkm =  x2 (m)WNkm = X 2 (k )
m =0 m =0

所以

X (k ) = X 1* (k ) X 2 (k ) 0 ≤ k ≤ N −1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当然也可以直接计算X(k)=X1 *(k)X2(k)的IDFT。

x(n) = IDFT[ X (k )] = IDFT[ X 1* (k ) X 2 (k )]


N −1
1
=
N
 1
X *

k =0
( k ) X 2 ( k )W − kn
N

*
1 N −1
 N −1
kl 
=
N
  
k =0  l =0
x1 (l )W N 

X 2 ( k )W − kn
N

N −1 N −1

 
1
= *
x1 (l ) X 2 (k )WN− k ((l + n )) 0≤n≤N-1
l =0
N k =0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由于

N −1 N −1
1 1
N
 X 2 (k )WN− k (l +n )
=  X 2 (k )WN
N k =0
− k (( l + n )) N

k =0

= x2 ((l + n) N 0≤n≤N-1

所以

N −1
x(n) =  x1* (l ) x 2 ((l + n)) N RN (n)
l =0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11. 证明离散帕塞瓦尔定理。 若X(k)=DFT[x(n)], 则
N −1 N −1
1

n =0
| x ( n ) | 2
=
N

k −0
| X ( k ) | 2

证:

*
1 N −1
1 N −1
1 N −1

N −1
kn 
 | X (k ) | =
2
 X (k ) X (k ) =
*
N
 X (k )  x(n)WN 
 n =0 
N k =0 N k =0 k =0

N −1 N −1
1
=  x ( n)
*
 X ( k )W − kn
N
n =0 N k =0

N −1 N −1
=  x ( n) x ( n) =  | x ( n) | 2
*

n =0 n =0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12. 已知f(n)=x(n)+jy(n), x(n)与y(n)均为长度为N的实序列。 设
F(k)=DFT[f(n)]N 0≤k≤N-1

1− aN 1 − bN
(1) F (k ) = +j a, b为实数
1 − aWNk
1 − bWNk
(2) F(k)=1+jN
试求X(k)=DFT[x(n)]N, Y(k)=DFT[y(n)]N以及x(n)和y(n)。
解: 由DFT的共轭对称性可知
x(n) X(k)=Fep(k)
jy(n)  op(k)
jY(k)=F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1− aN 1− bN
方法一 (1) F (k ) = +j
1 − aWNk
1 − bWNk

1 1 − a N
X (k ) = Fep (k ) = [ F (k ) + F * ( N − k )] =
2 1 − aWNk

1 1 − b N
Y (k ) = − jFop (k ) = [ F (k ) − F * ( N − k )] =
2j 1 − bWNk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1 N −1
1 N −1 1 − a N
x ( n) =
N
 X
k =0
( k )W − kn
N = 
N k =0 1 − aWNk
W − kn
N

1 N −1
 N −1 m km  −kn
=
N
   a WN WN
k =0  m =0 
N −1 N −1
= 
m =0
a m 1
N 
K =0
k ( m−n)
WN 0≤n≤N-1

由于

1 N −1 1 m = n
W k ( m−n )
= 0≤n, m≤N-1

0 m  0
N
N k =0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所以
x(n)=an 0≤n≤N-1
同理
y(n)=bn 0≤n≤N-1
(2) F(k)=1+jN

1 1
X (k ) = [ F (k ) + F ( N − k )] = [1 + jN + 1 − jN ] = 1
*

2 2
1
Y (k ) = [ F (k ) − F * ( N − k )] = N
2j
N −1 N −1


1

1
x ( n) = WN− kn = δ( n) , y ( n) = WN− kn = Nδ(n)
N k =0
N k =0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方法二 令

1− aN 1− bN
A(k ) = , B(k ) = j
1 − aWNk
1 − bWN− k
只要证明A(k)为共轭对称的,B(k)为共轭反对称, 则就会有
A(k)=Fep(k)=X(k), B(k)=Fop(k)=jY(k)
因为

 1 − a N
 1− aN
A* ( N − k ) =  ( N −k )
=
 1 − aW k = A(k )
,共轭对称
 1 − aW N  N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 1 − a N
 1− bN
B * ( N − k ) =  j ( N −k )
 = −j
 = − B(k ) ,共轭反对称
 1 − bW N  1 − bWNk

所以
1− aN
X (k ) = Fep (k ) = A(k ) =
1 − aWNk

1 1 1− bN
Y (k ) = Fop (k ) = B(k ) =
j j 1 − bWNk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由方法一知
x(n)=IDFT[X(k)]=anRN(n)
y(n)=IDFT[Y(k)]=bnRN(n)
13. 已知序列x(n)=anu(n), 0<a<1, 对x(n)的Z变换X(z)在单位圆上等间隔
采样N点, 采样序列为

X (k ) = X ( z ) |z =e j2 πk / N k = 0, 1, , N −1
求有限长序列IDFT[X(k)]N。
解: 我们知道, j , 是以2π为周期的周期函数, 所以
X (e ) = X ( z ) | z =e j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X ((k )) N = X ( z ) |z =e j2 πk / N = X (k ) ①

X (k以N为周期,
) 将 看作一周期序列
X (k ) 的DFS系数, 则
x ( n)

N −1 2π N −1
1 1
 X (k )e 
j kn

x ( n) = N
= X ( k )WN
− kn

N k =0 N k =0
由式①知 X为(k )

 

 
~
X (k ) = X ( z ) | 2π
j k
= WN− k = x(n) z − n | z =W −k = x(n)WNkn ③
N
z =e N n = − n = −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将式③代入式②得到

1 N −1
   
1 N −1
~
x ( n) =
N
  
k = 0  m = −
x ( m)W km
N 

W − kn
N = 
m = −
x ( m)
N
W
k =0
k ( m−n)
N

由于

N −1
1 m = n + lN

1
WNk ( m − n ) =
N k =0 0 其它m
所以


~
x ( n) =  x(n + lN )
l = −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
由题意知 X (k ) = X (k ) R N (k )

所以根据有关X(k)与xN(n)的周期延拓序列的DFS系数的关系有

x N (n) = IDFT[ X (k )] = ~
x ( n) R N ( n)


=  x(n + lN ) R
l = −
N ( n)


=  u(n + lN ) RN (n)
a n + lN

l = −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由于0≤n≤N-1, 所以

1 n + lN ≥ 0 即 l ≥ 0
u (n + lN ) = 
0 l 0
因此

 n
a
xN (n) = a n  a lN  RN (n) = RN (n)
l =0 1− a N

说明: 平时解题时, 本题推导


xN (n) = IDFT[ X (k )]N =  x(n + lN )RN (n)
l =−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的过程可省去, 直接引用频域采样理论给出的结论(教材中式(3.3.2)和
(3.3.3)
14. 两个有限长序列x(n)和y(n)的零值区间为
x(n)=0 n<0, 8≤n
y(n)=0 n<0, 20≤n
对每个序列作20点DFT, 即
X(k)=DFT[x(n)] k=0, 1, …, 19
Y(k)=DFT[y(n)] k=0, 1, …, 19
试问在哪些点上f(n)与x(n)*y(n)值相等, 为什么?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解: 如前所述, 记fl(n)=x(n)*y(n),而f(n)=IDFT[F(k)]=x(n) 20 y(n)。


fl(n)长度为27, f(n)长度为20。 由教材中式(3.4.3)知道f(n)与fl(n)的关系为


f ( n) =  f (n + 20m)R
m = −
l 20 (n)

只有在如上周期延拓序列中无混叠的点上, 才满足f(n)=fl(n),所以

f(n)=fl(n)=x(n)*y(n) 7≤n≤19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15. 已知实序列x(n)的8点DFT的前5个值为0.25, 0.125-j0.3018, 0,

0.125-j0.0518, 0。

(1) 求X(k)的其余3点的值;

+
(2) x1 (n) =  x(n + 5 + 8m)R (n)
m =− 
8

求X1(k)=DFT[x1(n)]8;

(3) x2 ( n) = x( n)e j n / 4 ,求 X 2 (k ) = DFT[ x2 ( n)]8 。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解: (1)因为x(n)是实序列, 由第7题证明结果有X(k)=X*(N-k), 即
X(N-k)=X*(k), 所以, X(k)的其余3点值为
{X(5), X(6), X(7)}={0.125+j0.0518, 0, 0.125+j0.3018
(2) 根据DFT的时域循环移位性质,

X 1 (k ) = DFT[ x1 ( n)]8 = W8−5k X ( k )


(3)
N −1 N −1
X 2 (k ) = DFT[ x2 ( n)]8 = 
n=0
x2 ( n)W8kn = 
n=0
x( n)e j n / 4e-j nk / 4

N −1 N −1
= 
n=0
x( n)W8( k −1) n = 
n=0
x(n)W8(( k −1))8 n = X ((k − 1))8 R8 (k )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16. x(n)、 x1(n)和x2(n)分别如题16图(a)、 (b)和(c)所示, 已知X(k)=DFT
[x(n)]8。 求

X 1 ( k ) = DFT[ x1 ( n)]8 和 X 2 (k ) = DFT[ x2 ( n)]8


[注: 用X(k)表示X1(k)和X2(k)。]

解: 因为x1(n)=x((n+3))8R8(n), x2(n)=x((n-2))8R8(n), 所以根据DFT的时域

循环移位性质得到

X 1 (k ) = DFT[ x1 ( n)]8 = W8−3k X ( k )


X 2 (k ) = DFT[ x2 ( n)]8 = W82 k X ( k )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17. 设x(n)是长度为N的因果序列, 且

X (e j ) = FT[ x( n)]

  
y ( n) = 
 m =− 
x(n + mM )  RM (n)


Y ( k ) = DFT[ y ( n)]M

试确定Y(k)与X(ejω)的关系式。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解: y(n)是x(n)以M为周期的周期延拓序列的主值序列, 根据频域采样理论
得到

Y (k ) = X (e j ) 2π k = 0,1, 2, , M −1
= k
M

18. 用微处理机对实数序列作谱分析, 要求谱分辨率F≤50 Hz, 信号最


高频率为 1 kHz, 试确定以下各参数:
(1) 最小记录时间Tp min;
(2) 最大取样间隔Tmax;
(3) 最少采样点数Nmin;
(4) 在频带宽度不变的情况下, 使频率分辨率提高1倍(即F缩小一半)的
N值。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解: (1) 已知F=50 Hz, 因而

1 1
Tp min = = = 0.02 s
F 50
(2)
1 1 1
Tmax = = = = 0.5 ms
f s min 2 f max 2  10 3

(3)
Tp min 0.02 s
N min = = = 40
Tmax 0.5  10 −3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4) 频带宽度不变就意味着采样间隔T不变, 应该使记录时间扩大1倍,
即为0.04 s, 实现频率分辨率提高1倍(F变为原来的1/2)。

0.04 s
N min = = 80
0.5 ms
19. 已知调幅信号的载波频率fc=1 kHz, 调制信号频率fm=100 Hz, 用
FFT对其进行谱分析, 试求:
(1) 最小记录时间Tp min;
(2) 最低采样频率fs min;
(3) 最少采样点数Nmin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解: 调制信号为单一频率正弦波时, 已调AM信号为
x(t)=cos(2πfct+jc)[1+cos(2πfmt+jm)]
所以, 已调AM信号x(t) 只有3个频率: fc、 fc+fm、 fc-fm。 x(t)的最高频率
fmax=1.1 kHz, 频率分辨率F≤100 Hz(对本题所给单频AM调制信号应满足
100/F=整数, 以便能采样到这三个频率成分)。 故

1 1
(1) Tp min == = = 0.01s = 10 ms
F 100
(2) Fs min = 2 f max = 2.2 kHz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Tp
(3) N min = = Tp  f min = 10  10−3  2.2  103 = 22
Tmax

(注意, 对窄带已调信号可以采用亚奈奎斯特采样速率采样, 压缩码率。

而在本题的解答中, 我们仅按基带信号的采样定理来求解。

20. 在下列说法中选择正确的结论。 线性调频Z变换可以用来计算一个有

限长序列h(n)在z平面实轴上诸点{zk}的Z变换H(zk),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1) zk=ak, k=0, 1, …, N-1, a为实数, a≠1;
(2) zk=ak, k=0, 1, …, N-1, a为实数, a≠1;
(3) (1)和(2)都不行, 即线性调频Z变换不能计算H(z)在z平面实轴上的取样值。

解: 在chirp-Z变换中, 在z平面上分析的N点为
zk=AW-k k=0, 1, …, N-1
其中

所以
j 0 − jj 0
A = A e
当A =1, ω =0, W =a-1, j0=0时,
, W = W0 e
0 0 0
j0 − k jkj0
zk=ak
k
故说法(1)正确, 说法(2)、
z = Ae W e
0 0
(3)不正确。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21. 我们希望利用h(n)长度为N=50的FIR滤波器对一段很长的数据序列进
行滤波处理, 要求采用重叠保留法通过DFT(即FFT)来实现。 所谓重叠保留法,
就是对输入序列进行分段(本题设每段长度为M=100个采样点), 但相邻两段必须
重叠V个点, 然后计算各段与h(n)的L点(本题取L=128)循环卷积, 得到输出序列
ym(n), m表示第m段循环卷积计算输出。 最后, 从ym(n)中选取B个样值, 使每
段选取的B个样值连接得到滤波输出y(n)。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1) 求V;
(2) 求B;
(3) 确定取出的B个采样应为ym(n)中的哪些样点。
解: 为了便于叙述, 规定循环卷积的输出序列ym(n)的序列标号为n=0, 1,
2, …, 127。
先以h(n)与各段输入的线性卷积ylm(n)分析问题, 因为当h(n)的50个样值点
完全与第m段输入序列xm(n)重叠后, ylm(n)才与真正的滤波输出y(n)相等, 所以,
ylm(n)中第0点到第48点(共49个点)不正确, 不能作为滤波输出, 第49点到
第99点(共51个点)为正确的滤波输出序列y(n)的第m段, 即B=51。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所以, 为了去除前面49个不正确点, 取出51个正确的点连接, 得到不间断
又无多余点的y(n), 必须重叠100-51
=49个点, 即V=49。
下面说明, 对128点的循环卷积ym(n), 上述结果也是正确的。 我们知道


y m ( n) = y
r = −
lm (n + 128r ) R128 ( n)

因为ylm(n)长度为

N+M-1=50+100-1=149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所以n从21到127区域无时域混叠, ym(n)=ylm(n), 当然, 第49点到第99点


二者亦相等, 所以, 所取出的51点为从第49点到第99点的ym(n)。
综上所述, 总结所得结论:
V=49, B=51
选取ym(n)中第49~99点作为滤波输出。
读者可以通过作图来理解重叠保留法的原理和本题的解答。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22. 证明DFT的频域循环卷积定理。
证: DFT的频域循环卷积定理重写如下:
设h(n)和x(n)的长度分别为N和M,
ym(n)=h(n)x(n)
H(k)=DFT[h(n)]L, X(k)=DFT[X(n)]L

1
Ym (k ) = DFT[ ym (n)]L = H (k ) L X(k)
L
1 L −1
= 
L j=0
H ( j ) X (( j − k )) L RL (k )
其中, L≥max[N, M]。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根据DFT的惟一性, 只要证明ym(n)=IDFT[Ym(k)]=h(n)x(n), 就证明了
DFT的频域循环卷积定理。

 1 L −1 
ym (n) = IDFT [Ym (k )] = IDFT   H ( j ) X (( j − k )) L RL (k ) 
 L j=0 
1 N −1  1 L −1  − kn
=    H ( j ) X ((k − j )) L WN
L k =0  L j=0 
1 L −1 − jn 1
N −1
=  H ( j )WN  X (( k − j )) W
L N
−(k − j )n
L j=0 L k =0
令m = k − j
1 N −1− j 1 N −1
= h( n) 
L m=− j
X (( m )) W
L N
− mn
= h ( n ) 
L m =0
X (( m )) W
L N
− mn

1 N −1
= h( n)  X ( m) LWN− mn = h( n) x( n)
L m =0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教材第4
快速傅里叶变换(FFT)是DFT的快速算法, 没有新的物理概念。 FFT的
基本思想和方法教材中都有详细的叙述, 所以只给出教材第4章的习题与上机题
解答。
1. 如果某通用单片计算机的速度为平均每次复数乘需要4 μs, 每次复数
加需要1 μs, 用来计算N=1024点DFT, 问直接计算需要多少时间。 用FFT计
算呢?照这样计算, 用FFT进行快速卷积对信号进行处理时, 估计可实现实时
处理的信号最高频率。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解: 当N=1024=210时, 直接计算DFT的复数乘法运算次数为
N2=1024×1024=1 048 576次
复数加法运算次数为
N(N-1)=1024×1023=1 047 552次
直接计算所用计算时间TD为
TD=4×10-6×10242+1 047 552×10-6=5.241 856 s
用FFT计算1024点DFT所需计算时间TF为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N
TF = 5  10  lbN + NlbN 10−6
−6

2
−6 1024
= 5  10   10 + 1024  10  10−6
2
= 30.72 ms
快速卷积时, 需要计算一次N点FFT(考虑到H(k)=
DFT[h(n)]已计算好存入内存)、 N次频域复数乘法和
一次N点IFFT。 所以, 计算1024点快速卷积的计算时间Tc约为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Tc = 2TF + 1024次复数乘计算时间
= 71680 μs + 4 1024 μs
= 65536 μs
所以, 每秒钟处理的采样点数(即采样速率)

1024
Fs  −6
= 15 625 次/秒
65536 10
由采样定理知, 可实时处理的信号最高频率为

Fs 15625
f max  = = 7.8125 kHz
2 2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应当说明, 实际实现时, fmax还要小一些。 这是由于实际中要求采样频
率高于奈奎斯特速率, 而且在采用重叠相加法时, 重叠部分要计算两次。 重
叠部分长度与h(n)长度有关, 而且还有存取数据和指令周期等消耗的时间。
2. 如果将通用单片机换成数字信号处理专用单片机TMS320系列, 计算
复数乘和复数加各需要10 ns。 请重复做上题。
解: 与第1题同理。
直接计算1024点DFT所需计算时间TD为
TD=10×10-9×10242+10×10-9×1 047 552=20.961 28 ms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用FFT计算1024点DFT所需计算时间TF为

N
TF = 10  10  l bN + 10  10−9  N l bN
−9

2
−8 1024
= 10   10 + 10−8  1024  10
2
= 0.1536 ms
快速卷积计算时间Tc约为

Tc = 2TF + 1024 次复数乘计算时间


= 2  0.1536 10−3 + 10  10−9  1024
= 0.317 44 ms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可实时处理的信号最高频率fmax为

1 1 · 1024 1 ·
f max ≤ Fs = = 3.1158 MHz=1.6129 MHz
2 2 Tc 2

由此可见, 用DSP专用单片机可大大提高信号处理速度。 所以, DSP在数


字信号处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机器周期小于1 ns的DSP产品已上市, 其处
理速度更高。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3. 已知X(k)和Y(k)是两个N点实序列x(n)和y(n)的DFT,
希望从X(k)和Y(k)求x(n)和y(n), 为提高运算效率, 试设计用
一次N点IFFT来完成的算法。
解: 因为x(n)和y(n)均为实序列, 所以, X(k)和Y(n)为共
轭对称序列, jY(k)为共轭反对称序列。 可令X(k)和jY(k)分别
作为复序列F(k)的共轭对称分量和共轭反对称分量, 即
F(k)=X(k)+jY(k)=Fep(k)+Fop(k)
计算一次N点IFFT得到
f(n)=IFFT[F(k)]=Re[f(n)]+j Im[f(n)]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由DFT的共轭对称性可知
Re[f(n)]=IDFT[Fep(k)]=IDFT[X(k)]=x(n)
j Im[f(n)]=IDFT[Fop(k)]=IDFT[jY(k)]=jy(n)

1
x(n) = [ f (n) + f  (n)]
2
1 
y (n) = [ f (n) − f (n)]
2j
4. 设x(n)是长度为2N的有限长实序列, X(k)为x(n)的2N点DFT。
(1) 试设计用一次N点FFT完成计算X(k)的高效算法。
(2) 若已知X(k) ,试设计用一次N点IFFT实现求X(k)的2N点IDFT运算。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解: 本题的解题思路就是DIT-FFT
(1) 在时域分别抽取偶数和奇数点x(n), 得到两个N点
实序列x1(n)和x2(n):
x1(n)=x(2n) n=0, 1, …, N-1
x2(n)=x(2n+1) n=0, 1, …, N-1
根据DIT-FFT的思想, 只要求得x1(n)和x2(n)的N点DFT,
再经过简单的一级蝶形运算就可得到x(n)的2N点DFT。 因为
x1(n)和x2(n)均为实序列, 所以根据DFT的共轭对称性, 可用
一次N点FFT求得X1(k)和X2(k)。 具体方法如下: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y(n)=x1(n)+jx2(n)
Y(k)=DFT[y(n)] k=0, 1, …, N-1

1
X 1 (k ) = DFT[ x1 (n)] = Yep (k ) = [Y (k ) + Y * ( N − k )]
2
1
jX 2 (k ) = DFT[ jx2 (n)] = Yep (k ) = [Y (k ) − Y * ( N − k )]
2
2N点DFT[x(n)]=X(k)可由X1(k)和X2(k)得到

X (k ) = X 1 (k ) + W2kN X 2 (k ) 

 k = 0,1, , N −1
X (k + N ) = X 1 (k ) − W2 N X 2 (k ) 
k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这样, 通过一次N点IFFT计算就完成了计算2N点DFT。
当然还要进行由Y(k)求X1(k)、 X2(k)和X(k)的运算(运算量相对
很少)。
(2) 与(1)相同, 设
x1(n)=x(2n) n=0, 1, …, N-1
x2(n)=x(2n+1) n=0, 1, …, N-1
X1(k)=DFT[x1(n)] k=0, 1, …, N-1
X2(k)=DFT[x2(n)] k=0, 1, …, N-1
则应满足关系式
X (k ) = X 1 (k ) + W2kN X 2 (k ) 

 k = 0,1, , N −1
X (k + N ) = X 1 (k ) − W2 N X 2 (k ) 
k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由上式可解出

1 
X 1 (k ) = [ X (k ) + X (k + N )] 
2
 k = 0,1, 2, , N −1
1
X 2 (k ) = [ X (k ) + X (k + N )]W2−Nk 
2 
由以上分析可得出运算过程如下:
① 由X(k)计算出X1(k)和X2(k):

1
X 1 (k ) = [ X (k ) + X (k + N )]
2
1
X 2 (k ) = [ X (k ) + X (k + N )]W2−Nk
2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② 由X1(k)和X2(k)构成N点频域序列Y(k):
Y(k)=X1(k)+jX2(k)=Yep(k)+Yop(k)
其中, Yep(k)=X1(k), Yop(k)=jX2(k), 进行N点IFFT, 得到
y(n)=IFFT[Y(k)]=Re[y(n)]+j Im[y(n)] n=0, 1, …, N-1
由DFT的共轭对称性知

1
Re[ y (n)] = [ y (n) + y* (n)] = DFT[Yep (k )] = x1 (n)
2
1
jIm[ y (n)] = [ y (n) + y* (n)] = DFT[Yop (k )] = jx2 (n)
2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③ 由x1(n)和x2(n)合成x(n):

 n
 x1  2  n = 偶数
   ,0≤n≤2N-1
x ( n) = 
x  n −1  n = 奇数
 2  2 

在编程序实现时, 只要将存放x1(n)和x2(n)的两个数组的元素分别依次放入存
放x(n)的数组的偶数和奇数数组元素中即可。
第3章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快速算法
(FFT)

5. 分别画出16点基2DIT-FFT和DIF-FFT运算流图, 并计算其复数乘次

数, 如果考虑三类碟形的乘法计算, 试计算复乘次数。

解: 本题比较简单, 仿照教材中的8点基2DIT-FFT和DIF-FFT运算流图

很容易画出16点基2DIT-FFT和DIF-FFT运算流图。 但画图占篇幅较大, 这里

省略本题解答, 请读者自己完成。
第4章 时域离散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

教材第5章习题与上机题解答
1. 已知系统用下面差分方程描述:

3 1 1
y (n)= y (n − 1)- y (n − 2)+x(n) + x(n − 1)
4 8 3

试分别画出系统的直接型、 级联型和并联型结构。 式中x(n)和y(n)分别表示

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信号。
第4章 时域离散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

解: 将原式移项得

3 1 1
y (n) − y (n − 1) + y (n − 2) = x(n) + x(n − 1)
4 8 3
将上式进行Z变换, 得到

3 1 1
Y ( z ) − Y ( z ) z + Y ( z ) z = X ( z ) + X ( z ) z −1
−1 −2

4 8 3
1 −1
1+ z
H ( z) = 3
3 −1 1 − 2
1− z + z
4 8
第4章 时域离散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

(1) 按照系统函数H(z), 根据Masson公式, 画出直接型结构如题1解图(一)


所示。

题1解图(一)
第4章 时域离散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

(2) 将H(z)的分母进行因式分解:

1 −1 1 −1
1+ z 1+ z
H ( z) = 3 = 3
3 −1 1 − 2 1 −1 1 −1
1− z + z (1 − z )(1 − z )
4 8 2 4
按照上式可以有两种级联型结构:

1 −1
1+ z
3 1
H ( z) = 
1 −1 1 −1
1− z 1− z
2 4
第4章 时域离散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

画出级联型结构如题1解图(二)(a)所示。

1 −1
1+ z
1 3
H ( z) = 
1 −1 1 −1
1− z 1− z
2 4

画出级联型结构如题1解图(二)(b)所示。
第4章 时域离散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

题1解图(二)
第4章 时域离散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

(3) 将H(z)进行部分分式展开:

1 −1
1+ z
H ( z) = 3
1 −1 1 −1
(1 − z )(1 − z )
2 4

1
z+
H ( z) 3 A B
= = +
z 1 1 1 1
( z − )( z − ) z − z−
2 4 2 4
第4章 时域离散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

1
z+
3 1 10
A= (z − ) 1 =
1 1 2 z= 2 3
( z − )( z − )
2 4
1
z+
3 1 7
B= (z − ) 1 = −
1 1 4 z= 4 3
( z − )( z − )
2 4

10 7
H ( z)
= 3 − 3
z 1 1
z− z−
2 4
第4章 时域离散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

10 7 10 7
z z −
H ( z) = 3 − 3 = 3 + 3
1 1 1 −1 1 −1
(z − ) z − 1− z 1− z
2 4 2 4
根据上式画出并联型结构如题1解图(三)所示。

题1解图(三)
第4章 时域离散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

2. 设数字滤波器的差分方程为

1 1
y (n) = x(n) + x(n − 1) + y (n − 1) + y (n − 2)
3 4
试画出系统的直接型结构。
解: 由差分方程得到滤波器的系统函数为

1 + z −1
H ( z) =
1 −1 1 − 2
1− z − z
3 4
画出其直接型结构如题2解图所示。
第4章 时域离散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

题2解图
第4章 时域离散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

3. 设系统的差分方程为
y(n)=(a+b)y(n-1)-aby(n-2)+x(n-2)+(a+b)x(n-1)+ab
式中, |a|<1, |b|<1, x(n)和y(n)分别表示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信号, 试画出系统的直

解: (1) 直接型结构。 将差分方程进行Z变换, 得到


Y(z)=(a+b)Y(z)z-1-abY(z)z-2+X(z)z-2-(a+b)X(z)z-1+ab

Y ( z ) ab − (a + b) z −1 + z −2
H ( z) = =
X ( z ) 1 − (a + b) z −1 − abz −2
按照Masson公式画出直接型结构如题3解图(一)所示。
第4章 时域离散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

题3解图(一)
第4章 时域离散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

(2) 级联型结构。 将H(z)的分子和分母进行因式分解, 得到

(a − z −1 )(b − z −1 )
H ( z) = −1 −1
= H1 ( z)H 2 ( z)
(1 − az )(1 − bz )

按照上式可以有两种级联型结构:

z −1 − a z −1 − b
H1 ( z) = ,
H 2 ( z) =
1 − az −1 1 − bz −1
画出级联型结构如题3解图(二)(a)所示。
第4章 时域离散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

z −1 − a z −1 − b
② H1 ( z) = , H 2 ( z) =
1 − bz −1 1 − az −1
画出级联型结构如题3解图(二)(b)所示。

题3解图(二)
第4章 时域离散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

4. 设系统的系统函数为

(1 + z −1 )(1 − 1.414 z −1 + z −2 )
H ( z) = 4
(1 − 0.5 z −1 )(1 + 0.9 z −1 + 0.81z − 2 )
试画出各种可能的级联型结构, 并指出哪一种最好。
解: 由于系统函数的分子和分母各有两个因式, 因而可以有两种级联
型结构。
H(z)=H1(z)H2(z)

4(1 + z −1 ) 1 − 1.414 z −1 + z −2
H1 ( z) = , H 2 ( z) =
1 − 0.5 z −1 1 + 0.9 z −1 + 0.81z − 2
第4章 时域离散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

画出级联型结构如题4解图(a)所示。

1 − 1.414 z −1 + z −2 4(1 + z −1 )
H1 ( z) = , H 2 ( z) =
1 − 0.5 z −1 1 + 0.9 z −1 + 0.81z −2

画出级联型结构如题4解图(b)所示。

第一种级联型结构最好, 因为用的延时器少。
第4章 时域离散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

题4解图
第4章 时域离散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

5. 题 5图中画出了四个系统, 试用各子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分别表示各总

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 并求其总系统函数。

解:(1) h(n)=h1(n)*h2(n)*h3(n), H(z)=H1(z)H2(z)H3(z)

(2) h(n)=h1(n)+h2(n)+h3(n), H(z)=H1(z)+H2(z)+H3(z)

(3) h(n)=h1(n)*h2(n)+h3(n), H(z)=H1(z) ·H2(z)+H3(z)

(4) h(n)=h1(n)*[h2(n)+h3(n)*h4(n)]+h5(n)

=h1(n)*h2(n)+h1(n)*h3(n)*h4(n)+h5(n)

H(z)=H1(z)H2(z)+H1(z)H3(z)H4(z)+H5(z)
第4章 时域离散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

题5图
第4章 时域离散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

6. 题6图中画出了10种不同的流图, 试分别写出它们的系统函数及差分方程。

1
解: 图(a) H ( z) =
1 + az −1
1 + 0.5 z −1
图(b) H ( z) =
1 − 0.3z −1
图(c) H(z)=a+bz-1+cz-2

1 1
图(d) H ( z) = −1
+
1 − az 1 − bz −1
第4章 时域离散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

2 + 0.24 z −1
图(e) H ( z) =
1 − 0.25 z −1 − 0.2 z −2

1 1
图(f) H ( z) = 
1 − 0.5 z 1 + 0.75 z −1
−1

2 + 0.25 z −1
图(g) H ( z) =
−1 3 −2
1 − 0.25 z + z
8
第4章 时域离散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

图(h)

3 −1
sin  z
H ( z) = 4
3 3 3 3
1 − cos  z −1 − cos  z −1 + sin 2  z − 2 + cos 2  z − 2
4 4 4 4

3 −1
sin  z
= 4
3 −1
1 − 2 cos  z + z − 2
4
第4章 时域离散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

图(i)

b0 + b1 z −1 + b2 z −2 1
H ( z) = −1 −2

1 − a1 z − a 2 z 1 − a3 z −1

图(j)

b0 + b1 z −1 + b2 z −2 b3 + b4 z −1
H ( z) = −1 −2
+
1 − a1 z − a 2 z 1 − a3 z −1
第4章 时域离散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

题6图
第4章 时域离散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

7. 假设滤波器的单位脉冲响应为
h(n)=anu(n) 0<a<1
求出滤波器的系统函数, 并画出它的直接型结构。
解: 滤波器的系统函数为

1
H ( z ) = ZT[h(n)] =
1 − az −1
系统的直接型结构如题7解图所示。

题7解图
第4章 时域离散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

8. 已知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为
h(n)=δ(n)+2δ(n-1)+0.3δ(n-2)+2.5δ(n-3)+0.5δ(n-5)
试写出系统的系统函数, 并画出它的直接型结构。
解: 将h(n)进行Z变换, 得到它的系统函数
H(z)=1+2z-1+0.3z-2+2.5z-3+0.5z-5
画出它的直接型结构如题8解图所示。

题8解图
第4章 时域离散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

9. 已知FIR滤波器的系统函数为

1
H ( z ) = (1 + 0.9 z −1 + 2.1z −2 + 0.9 z −3 + z −4 )
10

试画出该滤波器的直接型结构和线性相位结构。

解: 画出滤波器的直接型结构、 线性相位结构分别如题9解图(a)、 (b)所

示。
第4章 时域离散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

题9解图
第4章 时域离散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

10. 已知FIR滤波器的单位脉冲响应为:
(1) N=6
h(0)=h(5)=15
h(1)=h(4)=2
h(2)=h(3)=3
(2) N=7
h(0)=h(6)=3
h(1)=-h(5)=-2
h(2)=-h(4)=1
h(3)=0
试画出它们的线性相位型结构图, 并分别说明它们的幅度特性、 相位特性各有
什么特点。
第4章 时域离散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

解: 分别画出(1)、 (2)的结构图如题10解图(一)、 (二)所示。

(1) 属第一类N为偶数的线性相位滤波器, 幅度特性关于ω=0, π, 2π偶

对称, 相位特性为线性、 奇对称。

(2) 属第二类N为奇数的线性相位滤波器, 幅度特性关于ω=0, π, 2π奇

对称, 相位特性具有线性且有固定的π/2相移。
第4章 时域离散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

题10解图(一)
第4章 时域离散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

题10解图(二)
第4章 时域离散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

11. 已知FIR滤波器的16
H(0)=12, H(3)~H(13)=0
H(1)=-3-j , H(14)=1- j
H(2)=1+j, 3 H(15)=-3+j
试画出其频率采样结构, 选择r=1,
3
解:

1 − z −N N −1
H (k )
H ( z) =
N
 1 − W − k −1
N=16
k =0 N z

画出其结构图如题11解图所示。
第4章 时域离散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

题11解图
第4章 时域离散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

12. 已知FIR滤波器系统函数在单位圆上16个等间隔采
样点为:
H(0)=12, H(3)~H(13)=0
H(1)=-3-j 3 , H(14)=1-j
H(2)=1+j,H(15)=-3+j 3
试画出它的频率采样结构, 取修正半径r =0.9, 要求用实

解: 1 − z −N N −1
H (k )
H ( z) =
N
 1 − W − k −1
k =0 N z

将上式中互为复共轭的并联支路合并, 得到
第4章 时域离散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

1 − r 16 z −16 15


H (k )
H ( z) = − k −1
16 k =0 1 − rW 16 z

1  H ( 0)  H (1) H (15) 
−16
= (1 − 0.1853z )  −1
+  −1 −1
+ 
−15 −1 
16 1 − 0.9 z  1 − 0.9W16 z 1 − 0.9W16 z 
 H ( 2) H (14) 
+ − 2 −1
+ 
−14 −1 
 1 − 0.9W16 z 1 − 0.9W16 z 
1
= (1 − 0.1853z −16 )
16
 12  − 6 − 6.182z −1 2 − 2.5456z −1 
·  −1
+  −1 −2
+ −1

− 2 
1 − 0.9 z  1 − 1.663z + 0.81z 1 − 1.2728z + 0.81z 
第4章 时域离散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

画出其结构图如题12解图所示。

题12解图
第4章 时域离散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

13. 已知FIR滤波器的单位脉冲响应为

h(n)=δ(n)-δ(n-1)+δ(n-4)

试用频率采样结构实现该滤波器。 设采样点数N=5, 要求画出频率采样网络

结构, 写出滤波器参数的计算公式。

解: 已知频率采样结构的公式为

N −1


−N 1 H (k )
H ( z ) = (1 − z ) − k −1
N k =0 1 − W N z
第4章 时域离散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

式中

H (k ) = DFT[h(n)]
N −1
= 
n =0
h(n)WNkn

4
= 
n =0
[δ(n) − δ(n − 1) + δ(n − 4)]WNkn

2 8
− j πk − j πk
=1− e 5 +e 5 k = 0, 1, 2, 3, 4

它的频率采样结构如题13解图所示。
第4章 时域离散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

题13解图
第4章 时域离散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

14.
H1(z)=1-0.6z-1-1.414z-2+0.864z-3
H2(z)=1-0.98z-1+0.9z-2-0.898z-3
H3(z)=H1(z)/H2(z)

解: H1(z)、 H2(z)和H3(z)直接型结构分别如题14解图(a)、 (b)、 (c)所示。


第4章 时域离散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

题14解图
第4章 时域离散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

15. 写出题15图中系统的系统函数和单位脉冲响应。

题15图
第4章 时域离散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

解:
3 z −1 1 + 2 z −1
H ( z) = 5 + +
1 −1 1 −1
1+ z 1− z
3 2
取收敛域: |z|>1/2, 对上式进行逆Z变换, 得到

n −1 n n −1
 1 1 1
h(n) = 5δ(n) + 3 −  u (n − 1) +   u (n) + 2  u (n − 1)
 3 2 2
  1 n  
1
n
=6δ(n) − 9 −  − 5  u (n − 1)
  3   2  
第4章 时域离散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

16. 画出题15图中系统的转置结构, 并验证两者具有相同


的系统函数。
解: 按照题15图, 将支路方向翻转, 维持支路增益不
变, 并交换输入输出的位置, 则形成对应的转置结构, 画
出题15图系统的转置结构如题16解图所示。
将题16解图和题15图对照, 它们的直通通路和反馈回路
情况完全一样, 写出它们的系统函数完全一样, 这里用
Masson公式最能说明问题。
第4章 时域离散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

题16解图
第4章 时域离散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

17. 用b1和b2确定a1、 a2、 c1和c0, 使题17图中的两个系统等效。

题17图
第4章 时域离散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

解: 题17图 (a)的系统函数为

1 1 2-(b1 + b2 ) z −1
H ( z) = −1
+ −1
= ①
1 − b1 z 1 − b2 z (1 − b1 z −1 )(1 − b2 z −1 )

题16图(b)的系统函数为

1 c0 + c1 z −1
H ( z) =  ②
1 − a1 z −1 1 − a 2 z −1
对比式①和式②, 当两个系统等效时, 系数关系为
a1=b1, a2=b2
c0=2, c1=-(b1+b2)
第4章 时域离散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

18. 对于题18图中的系统,
(1)
(2)
① b0=b2=1, b1=2, a1=1.5, a2=-0.9
② b0=b2=1, b1=2, a1=1, a2=-2
画出系统的零极点分布图,
解: (1)

b0 + b1 z −1 + b2 z −2
H ( z) =
1 − a1 z −1 − a 2 z − 2
第4章 时域离散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

(2)

① b0=b2=1, b1=2, a1=1.5, a2=-0.9

1 + 2 z −1 + z −2
H ( z) =
1 − 1.5 z −1 + 0.9 z −2
零点为z=-1(二阶), 极点为

p1, 2=0.75±0.58j, |p1, 2|=0.773

极零点分布如题18 解图(a)所示。 由于极点的模小于1, 可知系统稳定。


第4章 时域离散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

题18图
第4章 时域离散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

题18解图
第4章 时域离散系统的网络结构及数字信号处理的实现

② b0=b2=1, b1=2, a1=1, a2=-2

1 + 2 z −1 + z −2
H ( z) =
1 − z −1 + 2 z − 2
零点为z=-1(二阶), 极点为
p1, 2=0.5±1.323j, |p1, 2|=1.414
极零点分布如题18解图(b)所示。 这里极点的模大于1,或者说极点在单位圆
外, 如果系统因果可实现, 收敛域为|z|>1.414, 收敛域并不包含单位圆,
因此系统不稳定。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第6章 无限脉冲响应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习题解答
1. 设计一个巴特沃斯低通滤波器, 要求通带截止频率fp=6 kHz,通带最
大衰减ap=3 dB, 阻带截止频率fs=12kHz, 阻带最小衰减as=25 dB。 求出滤
波器归一化系统函数G(p)以及实际滤波器的Ha(s)。
解: (1) 求阶数N。

lg ksp
N=
lg sp

100.1as p − 1 102.5 − 1
ksp = =  17.794
10 s − 1
0.1ap
10 − 1
0.3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s 2π 12 103
sp = = =2
 p 2π  6 10 3

将ksp和λsp值代入N的计算公式, 得

lg17.794
N= = 4.15
lg 2

所以取N=5(实际应用中, 根据具体要求, 也可能取N=4, 指标稍微差一点,


但阶数低一阶, 使系统实现电路得到简化)。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2) 求归一化系统函数G(p)。 由阶数N=5直接查教材第157页表6.2.1, 得
到五阶巴特沃斯归一化低通滤波器系统函数G(p)为

1
G ( p) = 5
p + 3.236 p 4 + 5.2361 p3 + 5.2361 p 2 + 3.2361 p + 1


1
G ( p) = 2
( p + 0.618 p + 1)( p 2 + 1.618 p + 1)( p + 1)

当然, 也可以先按教材(6.2.13)式计算出极点: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 1 2 k +1 
jπ  + 
pk = e  2 2N 
k = 0,1, 2,3, 4
再由教材(6.2.12)式写出G(p)表达式为
1
G ( p) = 4

(p − p )
k =0
k

最后代入pk值并进行分母展开, 便可得到与查表相同的结果。

(3) 去归一化(即LP-LP频率变换), 由归一化系统函数G(p)得到实际滤


波器系统函数Ha(s)。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由于本题中ap=3 dB, 即Ωc=Ωp=2π×6×103 rad/s, 因此

H a ( s) = H a ( p) | s
p=
c

 c5
=
s 5 + 3.2361 c s 4 + 5.2361 c2 s 3 + 5.2361 c3 s 2 + 3.2361 c4 s +  c5
对分母因式形式, 则有

H a ( s) = H a ( p) | s
p=
c

 c5
=
( s 2 + 0.6180 c s −  c2 )( s 2 + 1.6180 c s −  c2 )( s +  c )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如上结果中,Ωc的值未代入相乘, 这样使读者能清楚地
看到去归一化后,3 dB截止频率对归一化系统函数的改变作用。
2. 设计一个切比雪夫低通滤波器, 要求通带截止频率
fp=3 kHz,通带最大衰减αp=0.2 dB,阻带截止频率fs=12 kHz,
阻带最小衰减αs=50 dB。 求出滤波器归一化系统函数G(p)和实
际的Ha(s)。
解: (1) 确定滤波器技术指标。
αp=0.2 dB, Ωp=2πfp=6π×103 rad/s
αs=50 dB, Ωs=2πfs=24π×103 rad/s

s
λp=1, s = =4
p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4) 求阶数N和ε。
−1
arch k
N=
arch s

−1 10 −1
0.1as
k =  1456.65
−1
0.1ap
10
arch 1456.65
N= = 3.8659
arch 4
为了满足指标要求, 取N=4。

 = 10 − 1 = 0.2171
0.1ap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3) 求归一化系统函数G(p)

1 1
Q( p) = N
= 4
 2 N −1
( p − p )
k =1
k 1.7368 ( p − pk )
k =1

其中, 极点pk由教材(6.2.46)式求出如下:

(2k − 1)π (2k − 1)π


pk = −ch sin + jch cos k = 1, 2,3, 4
2N 2N
1 1 1 1
 = arsh = arsh  0.5580
N  4 0.2171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π π
p1 = −ch0.5580sin + j ch0.5580 cos = −0.4438 + j1.0715
8 8
3π 3π
p2 = −ch0.5580sin + j ch0.5580 cos = −1.0715 + j0.4438
8 8
5π 5π
p3 = −ch0.5580sin + j ch0.5580 cos = −1.0715 − j0.4438
8 8
7π 7π
p4 = −ch0.5580sin + j ch0.5580 cos = −0.4438 − j1.0715
8 8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4) 将G(p)去归一化, 求得实际滤波器系统函数Ha(s):

H a ( s) = Q( p) | s
p=
p

 p4  p4
= 4
= 4
1.7368 ( s −  p pk ) 1.7368 ( s − sk )
k =1 k =1

其中, sk=Ωppk=6π×103pk, k=1, 2, 3, 4。 因为p4=p1*, p3=p2*, 所以, s4=s1*,


s3=s2*。 将两对共轭极点对应的因子相乘, 得到分母为二阶因子的形式, 其系
数全为实数。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7.2687  1016
H a ( s) = 2
( s − 2 Re[ s1 ]s + | s1 |2 )( s 2 − 2 Re[ s2 ]s + | s2 |2 )
7.2687  1016
=
( s 2 + 1.673110 4 s + 4.7791108 )( s 2 + 4.0394 10 4 s + 4.7790 108 )

也可得到分母多项式形式, 请读者自己计算。

3. 设计一个巴特沃斯高通滤波器, 要求其通带截止频率fp=20 kHz, 阻带截

止频率fs=10 kHz, fp处最大衰减为3 dB, 阻带最小衰减as=15 dB。 求出该高通滤

波器的系统函数Ha(s)。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解: (1) 确定高通滤波器技术指标要求:
fp=20 kHz, ap=3 dB
fs=10 kHz, as=15 dB
(2) 求相应的归一化低通滤波器技术指标要求: 套用图5.1.5中高通到低通
频率转换公式②, λp=1, λs=Ωp/Ωs, 得到
λp=1, ap=3 dB

p
s = = 2, as=15 dB
s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3) 设计相应的归一化低通G(p)。 题目要求采用巴特沃斯类型, 故

−1
0.1ap
10
ksp = = 0.18
10 0.1as
−1
s
sp = = 2
p
lg ksp lg 0.18
N =− =− = 2.47
lg sp lg 2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所以, 取N=3, 查教材中表6.2.1, 得到三阶巴特沃斯归一化低通G(p)为

1
G ( p) =
p3 + 2 p 2 + 2 p + 1
(4) 频率变换。 将G(p)变换成实际高通滤波器系统函数H(s):

s3
H ( s ) = G ( p ) | c = 3
p=
s
s + 2 c s 2
+ 2 2
c s +  3
c

式中
Ωc=2πfc=2π×20×103=4π×104 rad/s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4. 已知模拟滤波器的系统函数Ha(s)如下:

s+a
(1) H a (s) =
( s + a)2 + b2

b
(2) H a (s) =
( s + a)2 + b2

式中a、 b为常数, 设Ha(s)因果稳定, 试采用脉冲响应不变法将其转换成数字

滤波器H(z)。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解: 该题所给Ha(s)正是模拟滤波器二阶基本节的两种典型
形式。 所以, 求解该题具有代表性, 解该题的过程, 就是
导出这两种典型形式的Ha(s)的脉冲响应不变法转换公式。 设
采样周期为T。
s+a
(1) H a (s) =
( s + a)2 + b2
Ha(s)的极点为
s1=-a+jb, s2=-a-jb
将Ha(s)部分分式展开(用待定系数法):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s+a A1 A2
H a (s) = = +
(s + a) + b
2 2
s − s1 s − s2
A1 ( s − s2 ) + A2 ( s − s1 )
=
( s + a)2 + b 2
( A1 + A2 ) s − A1s2 − A2 s1
=
(s + a)2 + b2

比较分子各项系数可知, A1、 A2应满足方程:

 A1 + A2 = 1

− A1s2 − A2 s1 = a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解之得, A1=1/2, A2=1/2, 所以

1/ 2 1/ 2
H a ( s) = +
s − (−a + jb) s − (−a − jb)
套用教材(6.3.4)式, 得到

2
Ak 1/ 2 1/ 2
H ( z) =  s k T −1
= ( − a + jb )T −1
+ ( − a − jb )T −1
k =1 1 − e z 1 − e z 1 − e z
按照题目要求, 上面的H(z)表达式就可作为该题的答案。 但在工程实际中,
一般用无复数乘法器的二阶基本节结构来实现。 由于两个极点共轭对称, 所以
将H(z)的两项通分并化简整理, 可得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1 − z −1e− aT cos(bT )
H ( z) =
1 − 2e− aT cos(bT ) z −1 + e−2 aT z −2
这样, 如果遇到将

s+a
H a (s) =
( s + a)2 + b2

用脉冲响应不变法转换成数字滤波器时, 直接套用上面的公式即可, 且对
应结构图中无复数乘法器, 便于工程实际中实现。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b
(2) H a (s) =
( s + a)2 + b2
Ha(s)的极点为
s1=-a+jb, s2=-a-jb
将Ha(s)部分分式展开:

j j

H a ( s) = 2 + 2
s − ( − a − jb ) s − ( − a + j b )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套用教材(6.3.4)式, 得到

j j

H ( z) = − 2 + 2
( − a − jb ) T −1 ( − a + jb ) T −1
1− e z 1− e z

通分并化简整理, 得到

z −1e− aT sin(bT )
H ( z) =
1 − 2e− aT cos(bT ) z −1 + e−2 aT z −2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5. 已知模拟滤波器的系统函数如下:

1
(1) H a ( s) = 2
s + s +1
1
(2) H a (s) = 2
2s + 3s + 1
试采用脉冲响应不变法和双线性变换法将其转换为数字滤波器。 设T=2 s。
解: Ⅰ. 用脉冲响应不变法

1
(1) H a ( s) = 2
s + s +1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方法一 直接按脉冲响应不变法设计公式, Ha(s)的极点为

1 3 1 3
s1 = − + j , s2 = − − j
2 2 2 2
3 3
−j −j
H a (s) = 3 + 3
 1 3  1 3
s −− + j  s −− − j 
 2 3   2 2 
3 3
−j −j
H ( z) = 3 + 3
 1 3  1 3
 − + j T  − − j T
1− e  2
z −1 1− e z −1
2   2 2 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将T=2代入上式, 得

3 3
−j −j
H ( z) = 3 + 3
1 − e −1+ j 3 z −1 1 − e −1− j 3 z −1
2 3 z −1e −1 sin 3
= 
3 1 − 2 z −1e −1 cos 3 + e −2 z −2

方法二 直接套用4题(2)所得公式。 为了套用公式, 先对Ha(s)的分母


配方, 将Ha(s)化成4题中的标准形式: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b
H a (s) = c c为一常数
( s + a) + b
2 2

由于 2
1  3
2 2
 1 3 
s + s + 1 =  s +  + =  s +  + 
2

 2 4  2  2 
所以

3
1 2 2 3
H a (s) = 2 = 
s + s +1  1  3
2 2
3
s+  + 
 2  2 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1 3
对比可知, a = ,b ,
= 套用公式, 得
2 2

2 3 z −1e − aT sin(bT )
H ( z) = 
3 1 − 2 z −1e − aT cos(bT ) + z −2e −2 aT T =2

2 3 z −1e −1 sin 3
= 
3 1 − 2 z −1e −1 cos 3 + z −2 e −2

(2)
1 1 −1
H a ( s) = 2 = +
2 s + 3s + 1 s + 1 s + 1
2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1 −1
H ( z) = + |
−T −1 T = 2
1
− T 1− e z
1 − e z −1
2

1 1
= −1 −1
+
1− e z 1 − e −2 z −1

或通分合并两项得

(e−1 − e−2 ) z −1
H ( z) =
1 − (e−1 + e−2 ) z −1 + e−3 z −2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Ⅱ.
(1)

1
H ( z ) = H a (s) | 2 1− z −1
= 2
s=
T 1+ z −1  1 − z  1 − z −1
,T = 2 −1

 −1 
+ −1
+1
 1+ z  1+ z
(1 + z −1 ) 2
=
(1 − z −1 ) 2 + (1 − z −1 )(1 + z −1 ) + (1 + z −1 ) 2
1 + 2 z −1 + z −2
=
3 + z −2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2)

1
H ( z ) = H a ( s) | 1− z −1
= 2
s= −11 − z −1
 1 − z −1
1+ z
2 −1 
+3 −1
+1
 1+ z  1+ z
(1 + z −1 ) 2
=
2(1 − z −1 ) 2 + 3(1 − z −2 ) + (1 + z −1 ) 2

1 + 2 z −1 + z −2
=
6 − 2 z −1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6. 设ha(t)表示一模拟滤波器的单位冲激响应, 即

e−0.9t t≥ 0
ha (t ) = 
0 t 0

用脉冲响应不变法, 将此模拟滤波器转换成数字滤波器(用h(n)表示单位脉冲
响应, 即 h(n)=ha(nT))。 确定系统函数H(z), 并把T作为参数, 证明: T为
任何值时, 数字滤波器是稳定的, 并说明数字滤波器近似为低通滤波器还是高
通滤波器。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解: 模拟滤波器系统函数为

 1
H a ( s) =  e −0.9 t − st
e dt =
0 s + 0.9
Ha(s)的极点s1=-0.9, 故数字滤波器的系统函数应为

1 1
H ( z) = s1T −1
= −0.9T −1
1− e z 1− e z
H(z)的极点为
z1=e-0.9T, |z1|=e-0.9T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所以, T>0时, |z1|<1, H(z)满足因果稳定条件。 对T=1和T=0.5, 画出
H(ejω)曲线如题6解图实线和虚线所示。

题6解图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由图可见, 该数字滤波器近似为低通滤波器。 且T越小, 滤波器频率混叠越
小, 滤波特性越好(即选择性越好)。 反之,T越大, 极点 离单
位圆越远, 选择性越差, 而且频率混叠越严重, ω=π附近衰减越小, 使数字滤
−0.9T
z1 = e 1 = e
波器频响特性不能模拟原模拟滤波器的频响特性。
sT

7. 假设某模拟滤波器Ha(s)是一个低通滤波器, 又知
, 数字滤波器H(z)的通带中心位于下面哪种情况?并说明原因。

(1) ω=0(低通)。
) = H aω=π(高通)。
H ( z(2) ( s) | z +1
s=
z −1
(3) 除0或π以外的某一频率(带通)。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解: 方法一 按题意可写出

H ( z ) = H a (s) | z +1
s=
z −1


cos
z +1 e j + 1 
s = j = = j =j 2 = jcot
z − 1 z =e j e − 1  2
sin
2
即 
|  |= cot
2
原模拟低通滤波器以Ω=0为通带中心, 由上式可知, Ω=0时, 对应于ω=π,
故答案为(2)。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方法二 找出对应于Ω=0的数字频率ω的对应值即可。
令z=1, 对应于ejω=1, 应有ω=0, 则

H (1) = H a ( s) | = H ( )
1+1 a
s=
对应的不是模拟低通中心频率, 所以, 答案(1)即ω=0(低通)不对。
1−1
令z=-1, 对应于ejω=-1, 应有ω=π, 则

即将Ω=0映射到ω=π处, 所以答案为(2)。

H (−1) = H a ( s ) | −1+1 = H a (0)


s=
−1−1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方法三 直接根据双线性变换法设计公式及模拟滤波器由低通到高通频率变
换公式求解。 双线性变换设计公式为

H ( z ) = H a ( s) | 2 1− z −1 1 z −1
s= =
T 1+ z −1 T z +1

 z −1 
当T=2时, H ( z) = H a   , 这时,如果Ha(s)为低通,
 z + 1 
则H(z)亦为低通。 如果将Ha(s)变换为高通滤波器:

1
H ah ( s) = H a ( )
s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则可将Hah(s)用双线性变换法变成数字高通;

1  z +1
H h ( z ) = H ah ( s) | z −1 = H a   | z −1 = H a  
s=
z +1   z +1
s s =  z − 1 

这正是题中所给变换关系,所以数字滤波器  z + 1  通带
Ha  
 z −1 
中心位于ω=π, 故答案(2)正确。
8. 题8图是由RC组成的模拟滤波器, 写出其系统函数Ha(s), 并选用一种
合适的转换方法, 将Ha(s)转换成数字滤波器H(z), 最后画出网络结构图。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题8图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解: 模拟RC滤波网络的频率响应函数为

R j
H a ( j ) = =
1 1
R+ j +
j C RC
显然, Ha(jΩ)具有高通特性, 用脉冲响应不变法必然会产生严重的频率混叠
失真。 所以应选用双线性变换法。 将Ha(jΩ)中的jΩ用s代替, 可得到RC滤波
网络的系统函数:

s
H a ( s) =
1
s+
RC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用双线性变换法设计公式, 可得

2 1 − z −1
−1
H ( z ) = H a ( s ) | 2 1− z −1 = T 1 + z
−1
s= 2 1 − z 1
T 1+ z −1
−1
+
T 1+ z RC
1 1 − z −1 T
= a=
a + 1 z + a − 1 z −1 2 RC
a +1

H(z)的结构图如题8解图所示。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题8解图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由图可见, 在模拟域由一个R和一个C组成的RC滤波网络, 用双线性变换
法转换成数字滤波器后, 用两个乘法器、 两个加法器和一个单位延迟器实现其
数字滤波功能。 也可用软件实现该数字滤波功能。 由滤波器差分方程编写程序
较容易。 为此, 由H(z)求出差分方程。

1 1 − z −1
Y ( z) = H ( z) X ( z) = X ( z)
a + 1 1 + a − 1 z −1
a +1
 a − 1 −1  1
Y ( z ) 1 + z = (1 − z −1 ) X ( z )
 a +1  a +1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a −1 1
y ( n) + y (n − 1) = [ x(n) − x(n − 1)]
a +1 a +1
1
y ( n) = [ x(n) − x(n − 1) − (a − 1) y( n − 1)]
a +1
编程序实现差分方程中的计算, 即可实现对输入信号序列x(n)的高通滤波。
9. 设计低通数字滤波器, 要求通带内频率低于0.2π rad时, 容许幅度
误差在1 dB之内; 频率在0.3π到π之间的阻带衰减大于10 dB。 试采用巴特沃
斯型模拟滤波器进行设计, 用脉冲响应不变法进行转换, 采样间隔T=1 ms。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解: 本题要求用巴特沃斯型模拟滤波器设计, 所以, 由巴特沃斯滤波器的
单调下降特性, 数字滤波器指标描述如下:
ωp=0.2 π rad, αp=1 dB
ωs=0.3 π rad, αs=10 dB
采用脉冲响应不变法转换, 所以, 相应的模拟低通巴特沃斯滤波器指标为

p
p = = 0.2π 1000 = 200 π rad/s, a p = 1 dB
T
s
s = = 0.3π 1000 = 300 π rad/s, a s = 10 dB
T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1) 求滤波器阶数N及归一化系统函数G(p):

lg ksp
N =−
lg sp
0.1a
10 p − 1 100.1 − 1
ksp = 0.1a s
= = 0.1696
10 −1 10 − 1
1

s 300π
sp = = = 1.5
 p 200π
lg 0.1696
N =− = 4.376
lg1.5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取N=5。 查教材6.1节的表6.2.1(第157页), 可知模拟滤波器系统函数的归一化低
通原型为

1
G ( p) = 4

(p − p )
k =0
k

p0 = −0.3090 + j0.9511 = p4


p1 = −0.8090 + j0.5818 = p3
p2 = −1
将G(p)部分分式展开:
4
Ak
H a ( p) = 
k =0 p − pk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其中, 系数为
A0=-0.1382+j0.4253, A1=-0.8091-j1.1135, A2=1.8947
A3=-0.8091+j1.1135, A4=-0.1382-j0.4253
(2) 去归一化求得相应的模拟滤波器系统函数Ha(s)。
我们希望阻带指标刚好, 让通带指标留有富裕量, 所以按教材(6.2.20)
式求3 dB截止频率Ωc为

1 1
− −
 c = s (100.1a − 1)
s 2N
= 300π(10 − 1) 10
= 756.566 rad/s
4
 c Ak 4
Bk
H a ( s) = G ( p) | = =
k = 0 s −  c pk k = 0 s − sk
s
p=
c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其中, Bk=ΩcAk, sk=Ωcpk。
(3) 用脉冲响应不变法将Ha(s)转换成数字滤波器的系统函数H(z):

4
Bk
H ( z) =  sk T −1
T = 1 ms = 10 −3 s
k =0 1 − e z
4
Bk
= 10−3 sk −1
k =0 1 − e z
我们知道, 脉冲响应不变法的主要缺点是存在的频率混叠失真, 使设计
的滤波器阻带指标变差。 另外, 由该题的设计过程可见。 当N较大时, 部
分分式展开求解系数Ak或Bk相当困难, 所以实际工作中用得很少, 主要采用
双线性变换法设计, 见第10题。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10. 要求同题9, 试采用双线性变换法设计数字低通滤波器。
解: 已知条件如下:
数字滤波器指标:
ωp=0.2π rad, αp=1 dB
ωs=0.3π rad, αs=10 dB
采用双线性变换法, 所以要进行预畸变校正, 确定相应的模拟滤波器指标
(为了计算方便, 取T=1 s):

2 p
 p = tan = 2 tan 0.1π = 0.6498394 rad/s, a p = 1 dB
T 2
2 s
s = tan = 2 tan 0.15π = 1.019 0509 rad/s, a s = 10 dB
T 2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1) 求相应模拟滤波器阶数N:

lg ksp
N =−
lg sp
其中, ksp与题9相同(因为αp、 αs相同), 即

ksp = 0.1696
s 1.019 0509
sp = = = 1.5682
 p 0.6498394
lg 0.1692
N =− = 3.9435, 取N = 4
lg1.5682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2) 查教材表6.2.1, 得

1
G ( p) = 4
s + 2.6131s 3 + 3.4142s 2 + 2.6131s + 1

(3) 去归一化, 求出Ha(s):

1 1
− −
 c =  p (10 0.1a p
− 1) 2N
= 0.6498394(10 − 1)
0.1 8
= 0.7743 rad/s
 c4
H a ( s) = G ( p) | = 4
s + 2.6131 c s 3 + 3.4142 c2 s 2 + 2.6131 c3 s +  c4
s
p=
c

0.3595
= 4
s + 2.0234 s 3 + 2.0470 s 2 + 1.2131s + 0.3995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4) 用双线性变换法将Ha(s)转换成H(z):

H ( z ) = H a ( s) | 2 1− z −1
T =1
s=
T 1+ z −1

=  c4 (1 + z −1 ) 4 [16(1 − z −1 ) 4 + 2.6131 c (1 + z −1 )(1 − z −1 )3


 8 + 3.4142 c2  22 (1 + z −1 ) 2 (1 − z −1 ) 4 + 2.6131 c3  2
 (1 + z −1 )3 (1 − z −1 ) + (1 + z −1 ) 4  c4 ]−1

请读者按T=1 ms进行设计, 比较设计结果。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11. 设计一个数字高通滤波器, 要求通带截止频率
ωp=0.8π rad, 通带衰减不大于3 dB,阻带截止频率ωs=0.5π
rad, 阻带衰减不小于18 dB。 希望采用巴特沃斯型滤波器。

解: (1) 确定数字高通滤波器技术指标:
ωp=0.8π rad, αp=3 dB
ωs=0.5π rad, αs=18 dB
(2) 确定相应模拟高通滤波器技术指标。 由于设计的
是高通数字滤波器, 所以应选用双线性变换法, 因此进行预
畸变校正求模拟高通边界频率(假定采样间隔T=2 s):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2 p
 p = tan = tan 0.4π = 3.0777 rad/s, a p = 3 dB
T 2
2 s
s = tan = tan 0.25π = 1 rad/s, a s = 18 dB
T 2
(3) 将高通滤波器指标转换成归一化模拟低通指标。 套用图5.1.5中高通到低
通频率转换公式②, λp=1, λs=Ωp/Ωs, 得到低通归一化边界频率为(本题Ωp=Ωc)
λp=1, αp=3 dB

p
s = = 3.0777, a s = 18 dB
s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4) 设计归一化低通G(p):

100.1a p − 1 100.3 − 1
ksp = 0.1a s
= = 0.1266
10 −1 10 − 1
1.8

s
sp = = 3.0779
p
lg ksp
N =− = 1.84, 取N = 2
lg sp

查教材表6.2.1, 得归一化低通G(p)为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1
G ( p) = 2
s + 2s + 1
(5) 频率变换, 求模拟高通Ha(s):

s2 s2
H a ( s ) = G ( p ) | c = 2 = 2
p=
s s + 2c s +  c s + 4.3515s + 9.4679
2

(6) 用双线性变换法将Ha(s)转换成H(z):

1 − 2 z −1 + z −2
H ( z ) = H a ( s) | 1− z −1 = −1 −2
s=
1+ z −1
14.8194 + 16.9358 z + 14.8194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12. 设计一个数字带通滤波器, 通带范围为0.25 π rad到
0.45π rad, 通带内最大衰减为3 dB, 0.15 π rad以下和0.55 π
rad以上为阻带, 阻带内最小衰减为15 dB。 要求采用巴特沃
斯型模拟低通滤波器。
解: (1) 确定数字带通滤波器技术指标:
ωpl=0.25π rad, ωpu=0.45π rad
ωsl=0.15π rad, ωsu=0.55π rad
通带内最大衰减αp=3 dB, 阻带内最小衰减αs=15 dB。
(2) 采用双线性变换法, 确定相应模拟滤波器的技术指标。
为计算简单, 设T=2 s。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2 pu
 pu = tan = tan 0.225π = 0.8541 rad/s
T 2
2 pl
 pl = tan = tan 0.125π = 0.4142 rad/s
T 2
2 su
 su = tan = tan 0.275π = 1.1708 rad/s
T 2
2 sl
 sl = tan = tan 0.075π = 0.2401 rad/s
T 2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通带中心频率

 0 =  pu  pl = 0.5948 rad/s
通带宽度
BW=Ωpu-Ωpl=0.4399 rad/s
ΩplΩpu=0.8541×0.4142=0.3538,
ΩslΩsu=0.2401×1.1708=0.2811
因为ΩplΩpu>ΩslΩsu, 所以不满足教材(6.2.56)式。 按照教材(6.2.57)式,
增大Ωsl, 则

ˆ
  0.3538
sl = =
pl pu
=0.3022
su 1.1708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采用修正后的
̂
设计巴特沃斯模拟带通滤波器。
sl
(3) 将带通指标转换成归一化低通指标。 套用图5.1.5中带通到低通频率转换
公式③,

 02 − sl2
p = 1, s =
sl BW
求归一化低通边界频率:

02 − ˆ sl2 0.3538 − 0.30222


p = 1, s = = = 1.9744
ˆ sl BW 0.3022  0.4399

a p = 3 dB, a s = 15 dB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4) 设计模拟归一化低通G(p):

100.1a p − 1 100.3 − 1
ksp = 0.1a s
= = 0.1803
10 −1 10 − 1
1.5

s
sp = = 1.9744
p
lg ksp lg 0.1803
N =− =− = 2.5183
lg sp lg1.9744

取N=3。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查教材表6.2.1, 得到归一化低通系统函数G(p):

1
G(p) =
p3 + 2 p 2 + 2 p + 1
(5) 频率变换, 将G(p)转换成模拟带通Ha(s):

H a ( s) = G ( p) | s 2 +  02
p=
sBw

Bw 3 s 3
= 2
( s +  02 )3 + 2( s 2 +  02 ) 2 sBw + 2( s 2 +  02 ) s 2 Bw 2 + s 3 Bw 3
0.085s 3
= 6
s + 0.8798s 5 + 1.4484s 4 + 0.7076s 3 + 0.5124s 2 + 0.1101s + 0.0443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6) 用双线性变换公式将Ha(s)转换成H(z):

H ( z ) = H a ( s) | 2 1− z −1
s=
T 1+ z −1

= (0.0181 + 1.7764 10−15 z −1 − 0.0543 z −2 − 4.4409 z −3 + 0.0543 z −4


− 2.7756 10−15 z −5 − 0.0181z −6 )(1 − 2.272 z −1 + 3.5151z −2
− 3.2685 z −3 + 2.3129 z −4 − 0.9628 z −5 + 0.278 z −6 ) −1

以上繁杂的设计过程和计算, 可以用下面几行程序ex612.m实现。 程序运行结果

如题12解图所示。 得到的系统函数系数为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B =[ 0.0234 0 -0.0703 0

0.0703 0 -0.0234

A= [1.0000 -2.2100 3.2972 -2.9932

2.0758 -0.8495 0.2406

与手算结果有差别, 这一般是由手算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计算误差造成的。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程序ex612.m
wp=[0.25, 0.45]; ws=[0.15, 0.55]; Rp=3;
As=15; %
[N, wc]=buttord(wp, ws, Rp, As);
%计算带通滤波器阶数N和3 dB截止频率Wc
[B, A]=butter(N, wc);
%计算带通滤波器系统函数分子分母多项式系数向
量A和B
myplot(B, A);
%调用自编绘图函数myplot绘制带通滤波器的损耗函
数曲线
第5章 无限脉冲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

题12解图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教材第7章习题与上机题解答
1. 已知FIR滤波器的单位脉冲响应为:
(1) h(n)长度N=6
h(0)=h(5)=1.5
h(1)=h(4)=2
h(2)=h(3)=3
(2) h(n)长度N=7
h(0)=- h(6)=3
h(1)=- h(5)=- 2
h(2)=-h(4)=1
h(3)=0
试分别说明它们的幅度特性和相位特性各有什么特点。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解: (1) 由所给h(n)的取值可知,h(n)满足h(n)=h(N-1-n), 所以FIR滤


波器具有A类线性相位特性:

N −1
 ( ) = − = −2.5
2
由于N=6为偶数(情况2), 所以幅度特性关于ω=π点奇对称。
(2) 由题中h(n)值可知, h(n)满足h(n)=-h(N-1-n), 所以FIR滤波器具
有B类线性相位特性:

π N −1 π
 ( ) = − −  = − − 3
2 2 2
由于7为奇数(情况3), 所以幅度特性关于ω=0, π, 2π三点奇对称。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2. 已知第一类线性相位FIR滤波器的单位脉冲响应长度为16, 其16个频域幅
度采样值中的前9个为:
Hg(0)=12, Hg(1)=8.34, Hg(2)=3.79, Hg(3)~Hg(8)=0
根据第一类线性相位FIR滤波器幅度特性Hg(ω)的特点, 求其余7个频域幅度采
样值。
解: 因为N=16是偶数(情况2), 所以FIR滤波器幅度特性Hg(ω)关于ω=π点
奇对称, 即Hg(2π-ω)=-Hg(ω)。 其N点采样关于k=N/2点奇对称, 即
Hg(N-k)=-Hg(k) k=1, 2, …, 15
综上所述, 可知其余7个频域幅度采样值:
Hg(15)=-Hg(1)=-8.34, Hg(14)=-Hg(2)=-3.79,
Hg(13)~Hg(9)=0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3. 设FIR滤波器的系统函数为

1
H ( z ) = (1 + 0.9 z −1 + 2.1z −2 + 0.9 z −3 + z −4 )
10
求出该滤波器的单位脉冲响应h(n), 判断是否具有线性相位, 求出其幅度特

解: 对FIR数字滤波器, 其系统函数为

N −1
1
H ( z ) =  h( n ) Z −n
= (1 + 0.9 z −1 + 2.1z −2 + 0.9 z −3 + z −4 )
n =0 10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所以其单位脉冲响应为

1
h(n) = 1, 0, 9, 2.1, 0.9, 1
10

由h(n)的取值可知h(n)满足:

h(n)=h(N-1-n) N=5

所以, 该FIR滤波器具有第一类线性相位特性。 频率响应函数H(ejω)为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N −1
H (e j ) = H g ( )e j ( ) = 
n =0
h(n)e − jm

1
= [1 + 0.9e − j + 2.1e − j2 + 0.9e − j3 + e − j4 ]
10

1 j2
= (e + 0.9e j + 2.1 + 0.9e − j + e − j2 )e − j2
10

1
= (2.1 + 1.8 cos  + 2 cos 2 )e − j2
10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幅度特性函数为

2.1 + 1.8 cos  + 2 cos 2


H g ( ) =
10
相位特性函数为

N −1
 ( ) = − = −2
2
4. 用矩形窗设计线性相位低通FIR滤波器, 要求过渡带宽度不超过π/8

rad。 希望逼近的理想低通滤波器频率响应函数Hd(ejω)为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 − ja
e 0 ≤ |  | ≤ c
H d (e j ) = 

0 c |  | ≤ 
(1) 求出理想低通滤波器的单位脉冲响应hd(n)
(2) 求出加矩形窗设计的低通FIR滤波器的单位脉冲响应h(n)表达式, 确定
α与N之间的关系;
(3) 简述N
解: (1)

1 π 1 c − ja jn
hd (n) = −π
H d (e )e d =
− j j n
−c
e e d
2π 2π
sin[c (n − a )]
=
π(n − a )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N −1
(2) 为了满足线性相位条件, 要求 a=
, N为矩形窗函数长度。
2
因为要求过渡带宽度Δβ≤ rad, 所以要求 , 求解得到N≥32。
π 加矩形窗

函数, 得到h(n): 8
4π ≤
π
N 8
sin[c (n − a)]
h(n) = hd (n)  RN (n) = R N ( n)
 (n − a)
 sin[c (n − a)] N −1
 0≤ n≤ N − 1, a =
=  π(n − a) 2
0 其它n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3) N取奇数时, 幅度特性函数Hg(ω)关于ω=0, π, 2π三点偶对称, 可


实现各类幅频特性; N取偶数时, Hg(ω)关于ω=π奇对称, 即Hg(π)=0, 所
以不能实现高通、 带阻和点阻滤波特性。
5. 用矩形窗设计一线性相位高通滤波器, 要求过渡带宽度不超过π/10 rad。
希望逼近的理想高通滤波器频率响应函数Hd(ejω)为

 − ja
j e c ≤ |  | ≤ 
H d (e ) = 

0 其它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1) 求出该理想高通的单位脉冲响应hd(n);
(2) 求出加矩形窗设计的高通FIR滤波器的单位脉冲响应h(n)表达式, 确
定α与N的关系;
(3) N
解: (1) 直接用IFT[Hd(ejω)]计算:

1 π
hd (n) =  H (e j
) e jn
d
2π − π
d

1  −c − ja jn


= − π e e d +  e e d 
π − ja jn

2 c 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1  −c j ( n−a ) π

=  e d +  e j ( n−a )
d
2π  −π c 
1
= [e − jc ( n−a ) − e − jπ( n−a ) + e jπ( n−a ) − e jc ( n−a ) ]
2π(n − a )

1
= {sin[ π(n − a)] − sin[c (n − a )]}
π( n − a )

sin[c (n − a)]
= δ( n − a ) −
π(n − a )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 sin[c (n − a)] 
hd(n)表达式中第2项  正好是截止频率为ω  c的理想低通滤波器的单位脉
 π(n − a) 
冲响应。 而δ(n-α)对应于一个线性相位全通滤波器:
Hdap(ejω)=e-jωα
即高通滤波器可由全通滤波器减去低通滤波器实现。
(2) 用N表示h(n)的长度, 则

 sin[c (n − a )] 
δ(n − a ) −
h(n)=hd(n)RN(n)=
 R N ( n)
 π(n − a ) 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为了满足线性相位条件:
h(n)=h(N-1-n)
要求满足

N −1
a=
2
(3) N必须取奇数。 因为N为偶数时(情况2), H(ejπ)=0, 不能实现
高通。 根据题中对过渡带宽度的要求, N应满足: , 即N≥40。 取
N=41。
4π ≤
π
N 10
6. 理想带通特性为

 − ja
e c ≤ |  | ≤ c + B
H d (e j ) = 

0 |  | ≤ c + B  |  | ≤ 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1) 求出该理想带通的单位脉冲响应hd(n);
(2) 写出用升余弦窗设计的滤波器的h(n)表达式, 确定N与α之间的关系;

(3) 要求过渡带宽度不超过π/16 rad。 N


解: (1)

1 π
hd (n) = −π
H d ( e j
)e jn
d

1  −c c + B − ja jn

=  e − ja jm
e d +  e e d
2π  − (c + B ) c 
sin[(c + B)(n − a)] sin[c (n − a)]
= −
π(n − a) π(n − a )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上式第一项和第二项分别为截止频率ωc+B和ωc的理想低通滤波器的单位脉冲响
应。 所以, 上面hd(n)的表达式说明, 带通滤波器可由两个低通滤波器相减实
现。
(2) h(n)=hd(n)w(n)

 sin[(c + B)(n − a )] sin[c ( n − a)]    2πn  


= −  0.54 − 0.46 cos    RN ( n)
 π(n − a ) π(n − a )    N − 1 

为了满足线性相位条件, α与N应满足

N −1
a=
2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实质上, 即使不要求具有线性相位, α与N也应满足该关系, 只有这样,


才能截取hd(n)的主要能量部分, 使引起的逼近误差最小。
(3) N取奇数和偶数时, 均可实现带通滤波器。 但升余弦窗设计的滤波
器过渡带为8π/N , 所以, 要求
, 即要求N≥128。
7. 试完成下面两题:

8π(1) 设低通滤波器的单位脉冲响应与频率响应函数分别为h(n)和H(e ), jω


π
另一个滤波器的单位脉冲响应为h1(n), 它与h(n)的关系是h1(n)=(-1)nh(n)。 试
N 16
证明滤波器h1(n)是一个高通滤波器。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2) 设低通滤波器的单位脉冲响应与频率响应函数分别为h(n)和H(ejω),
截止频率为ωc, 另一个滤波器的单位脉冲响应为h2(n), 它与h(n)的关系是
h2(n)=2h(n)cosω0n, 且ωc<ω0<(π-ωc)。 试证明滤波器h2(n)是一个带通滤波器。
解: (1) 由题意可知

1
h1 (n) = (−1) n h(n) = cos(πn)h(n) = [e jπn + e − jn ]h(n)
2
对h1(n)进行傅里叶变换, 得到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1 
H1 (e j ) = 
n = −
h1[e − jm = 
2 n = −
h(n)e jn +e − jn ]e − jm

1  
= [
2 n = − 
h ( n)e − j( − π ) n
+ 
n = −
h(n)e − j( + π ) n ]

1
= [ H (e j( + π ) ) + H (e j( + π ) n )]
2

上式说明H1(ejω)就是H(ejω)平移±π的结果。 由于H(ejω)为低通滤波器, 通
带位于以ω=0为中心的附近邻域, 因而H1(ejω)的通带位于以ω=±π为中心的附
近, 即h1(n)是一个高通滤波器。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这一证明结论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设计高通滤波器的方法(设高通滤波器通
带为[π-ωc, π]):
① 设计一个截止频率为ωc的低通滤波器hLp(n)。
② 对hLp(n)乘以cos(πn)即可得到高通滤波器hHp(n) cos(πn)=(-1)nhLp(n)。

(2) 与(1)同样道理, 代入h2(n)=2h(n) cosω0n, 可得

j( −0 ) j( +0 )


j H ( e ) + H ( e )
H 2 (e ) =
2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因为低通滤波器H(ejω)通带中心位于ω=2kπ, 且H2(ejω)为H(ejω)左右平移ω0,
所以H2(ejω)的通带中心位于ω=2kπ±ω0处, 所以h2(n)具有带通特性。 这一结论
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设计带通滤波器的方法。
8. 题8图中h1(n)和h2(n)是偶对称序列, N=8,
H1(k)=DFT[h1(n)] k=0, 1, …, N-1
H2(k)=DFT[h2(n)] k=0, 1, …, N -1
(1) 试确定H1(k)与 H2(k)的具体关系式。 | H1(k)|=| H2(k)|是否成立?为什么?

(2) 用h1(n)和h2(n)分别构成的低通滤波器是否具有线性相位?群延时为多
少?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题8图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解: (1) 由题8图可以看出h2(n)与h1(n)是循环移位关系:
h2(n)=h1((n+4))8R8(n)
由DFT的循环移位性质可得

H 2 (k ) = W8− k 4 H1 (k ) = e jk H1 (k ) = (−1) k H1 (k )

| H 2 (k ) |=| W8− k 4 H 1 (k ) |=| H 1 (k ) |

(2) 由题8图可知, h1(n)和h2(n)均满足线性相位条件:


h1(n)=h1(N-1-n)
h2(n)=h2(N-1-n)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所以, 用h1(n)和h2(n)构成的低通滤波器具有线性相位。 直接计算FT[h1(n)]


和[h2(n)]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

H1 (e j ) = FT[h1 (n)] = H1g ( )e j1 ( )

H 2 (e j ) = FT[h2 (n)] = H 2g ( )e j 2 ( )
1 7
1 ( ) =  2 ( ) = − ( N − 1) = − 
2 2
所以, 群延时为

d1 ( ) 7
 2 = 1 = − =
d 2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9. 对下面的每一种滤波器指标, 选择满足FIRDF设计要求的窗函数类型
和长度。
(1) 阻带衰减为20 dB, 过渡带宽度为1 kHz, 采样频率为12 kHz;
(2) 阻带衰减为50 dB, 过渡带宽度为2 kHz, 采样频率为20 kHz;
(3) 阻带衰减为50 dB, 过渡带宽度为500 Hz, 采样频率为5 kHz。
解: 我们知道, 根据阻带最小衰减选择窗函数类型, 根据过渡带宽度计
算窗函数长度。 为了观察方便, 重写出教材第211页中表7.2.2。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结合本题要求和教材表7.2.2, 选择结果如下:
(1) 矩形窗满足本题要求。 过渡带宽度1 kHz对应的数字频率为B=200π/12
000=π/60, 精确过渡带满足:1.8π/N≤π/60, 所以要求N≥1.8×60=108。
(2) 选哈明窗, 过渡带宽度1 kHz对应的数字频率为B=4000π/20 000=π/5,
精确过渡带满足: 6.6π/N≤π/5, 所以要求N≥6.6×5=33。
(3) 选哈明窗, 过渡带宽度1 kHz对应的数字频率为B=1000π/5000=π/5,
精确过渡带满足: 6.6π/N≤π/5, 所以要求N≥6.6×5=33。
10. 利用矩形窗、升余弦窗、改进升余弦窗和布莱克曼窗设计线性相位FIR低
通滤波器。 要求希望逼近的理想低通滤波器通带截止频率ωc= π/4 rad,N=21。 求
出分别对应的单位脉冲响应。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解: (1) 希望逼近的理想低通滤波器频响函数Hd(ejω)为

 − j a π
 e 0 ≤ | | ≤
j  4
H d (e ) = 
0 π
|  | ≤ π
 4
其中, a=(N-1)/2=10。
(2) 由Hd(ejω)求得hd(n):

π 
sin  (n − 10) 
1 π−4 − j10 jn
  4 
hd (n) = 
2π − π / 4
e e d =
π(n − 10)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3) 加窗得到FIR滤波器单位脉冲响应h(n):
·升余弦窗:

 2π 
wHn (n) = 0.5 1 − cos  RN (n)
 N −1 

π 
sin  (n − 10) 
 4   2πn 
hHn (n) = hd (n) w(n) = 1 − cos  R21 (n)
2π(n − 10)  20 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改进升余弦窗:
 2πn 
wHm (n) =  0.54 − 0.46 cos  RN (n)
 N −1 
π 
sin  (n − 10) 
 4   2πn 
hHm (n) = hd (n) wHm (n) =  0.54 − 0.46 cos  R21 (n)
p(n − 10)  20 
· 布莱克曼窗:

hBl (n) = hd (n) wBl (n)


π 
sin  (n − 10)
 4   2 πn 4πn 
=  0.42 − 0.5 cos + 0.08 cos  R21 (n)
π(n − 10)  20 20 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11. 将技术要求改为设计线性相位高通滤波器, 重复题10。


解: 方法一 将题10解答中的逼近理想低通滤波器(Hd(ejω)、 hd(n))改为如下
理想高通滤波器即可。

 − j10 3π
 e ≤ | |≤ π
 4
H d (e j ) = 
0 3π
0 ≤ | | 
 4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1 π
hd (n) =
2π −π
H d (e j ) d

1 −3π / 4 π
 
− j10
= e d + e − j10 e jm d
2π −π 3π / 4

 3π 
sin  (n − 10)
sin[ π(n − 10)]  4 
= −
π(n − 10) π(n − 10)

 3π 
sin  (n − 10) 
= δ(n − 10) −  4 
π(n − 10)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上式中δ(n-10)对应于全通滤波器。 上式说明, 高通滤波器的单位脉冲响


应等于全通滤波器的单位脉冲响应减去低通滤波器的单位脉冲响应。
仿照10题, 用矩形窗、 升余弦窗、 改进升余弦窗和布菜克曼窗对上面所
求的hd(n)加窗即可。
计算与绘图程序与题10解中类同, 只要将其中的h(n)用本题的高通h(n)替
换即可。
方法二 根据第7题(1)的证明结论设计。
(1) 先设计通带截止频率为π/4的低通滤波器。 对四种窗函数所得FIR低
通滤波器单位脉冲响应为题9解中的hR(n)、 hHn(n)、 hHm(n)和hBl(n)。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2) 对低通滤波器单位脉冲响应乘以cosπn可得到高通滤波器单位脉冲响应:

·矩形窗:

π
sin[ (n − 10)]
h1 (n) = hR (n) cos(πn) = 4 cos(πn) R21 (n)
π(n − 10)
·升余弦窗:

h2 (n) = hHn (n)cos(πn) = (−1) n hHn (n)


π
sin[ (n − 10)]
4  2 πn 
= 1 − cos  cos(πn) R21 (n)
2 π(n − 10)  20 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改进升余弦窗:

h3 (n) = hHn (n) cos( πn)

π
sin[ (n − 10)]
4  2 πn 
=  0.54 − 0.46 cos  cos(πn) R21 (n)
π(n − 10)  20 
·布莱克曼窗:

π
sin[ (n − 10)] 
4  2 πn   4 πn 
h4 (n)  0 . 42 − 0 .5 cos  + 0 . 08 cos  cos(πn) R21 (n)
π(n − 10)   20   20 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12. 利用窗函数(哈明窗)法设计一数字微分器, 逼近题12图所示的理


想微分器特性, 并绘出其幅频特性。

题12图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解: (1) 由于连续信号存在微分, 而时域离散信号和数字信号的微分不存在,


因而本题要求设计的数字微分器是指用数字滤波器近似实现模拟微分器, 即用
数字差分滤波器近似模拟微分器。 下面先推导理想差分器的频率响应函数。
设模拟微分器的输入和输出分别为x(t)和y(t), 即

dx(t )
y (t ) = k
dt
令x(t)=ejΩt, 则
y(t)=jkΩeΩt=jkΩx(t)
对上式两边采样(时域离散化), 得到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y (nT ) = jk x(nT ) = jk e jn
T
k
Y (e ) = FT[ y(nT )] = j  X (e j )
j

T
其中ω=ΩT。 将x(nT)和y(nT)分别作为数字微分器的输入和
输出序列, 并用Hd(ejω)表示数字理想微分器的频率响应函数, 则

k
Y (e ) = H d (e ) X (e ) = j X (e j )
j j j
T

j k
H d (e ) = j 
T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根据题12图所给出的理想特性可知

k
| H d (e ) | =  = | j  |
j

T
所以应取k=T, 所以

Hd(ejω)=jω

取群延时τ=(N-1)/2, 则逼近频率响应函数应为

Hd(ejω)=jωe-jωτ=ωe-j(ωτ-π/2)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1 π
hd (n) =
2π 
−π
je − j e jn d

j ( n − ) π
1  e 
=  [ j(n −  ) − 1]
2π [ j(n −  ) ]
2
− π
1 1
=  {2(n −  ) π cos[π(n −  )] − 2 sin[ π(n −  )]}
2π (n −  ) 2

cos[π(n −  )] sin[π(n −  )]
= − n0
(n −  ) π(n −  )2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设FIR滤波器h(n)长度为N, 一般取τ=(N-1)/2。 加窗后得到

h(n) = hd (n) w(n)


 cos(π(n −  )) sin(π(n −  )) 
= −  w(n) n0
 (n −  ) π(n −  ) 
2

我们知道, 微分器的幅度响应随频率增大线性上升, 当频率ω=π时达到最大


值, 所以只有N为偶数的情况4才能满足全频带微分器的时域和频域要求。 因
为N是偶数,
τ=N/2-1/2=正整数-1/2, 上式中第一项为0, 所以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sin(n −  )π
h( n) = − w(n) ①
π(n −  ) 2

①式就是用窗函数法设计的FIR数字微分器的单位脉冲响应的通用表达
式, 且具有奇对称特性h(n)= -h(N-1-n)。 选定滤波器长度N和窗函数类
型, 就可以直接按①式得到设计结果。
当然, 也可以用频率采样法和等波纹最佳逼近法设计。 本题要求的哈
明窗函数: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 2πn 
wHm (n) =  0.54 − 0.46 cos  R N ( n) ②
 N −1
将②式代入①式得到h(n)的表达式:

 n − ( N − 1) 
sin   π
 2   2πn 
h( n) = − 2 
0.54 − 0.46 cos  RN ( n) ③
 n − ( N − 1)   N −1 
π 
 2
(2) 对3种不同的长度N=20,40和41,用MATLAB计算单位脉冲响应h(n)和幅
频特性函数,并绘图的程序ex712.m如下: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ex712.m: 用哈明窗设计线性相位FIR
clear all; close all;
N1=20; n=0: N1-1; tou=(N1-1)/2;
h1n=sin((n-tou)*pi)./(pi*(n-tou).∧2).*(hamming(N1))′;
N2=40; n=0: N2-1; tou=(N2-1)/2;
h2n=sin((n-tou)*pi)./(pi*(n-tou).∧2).*(hamming(N2))′;
N3=41; n=0: N3-1; tou=(N3-1)/2;
h3n=sin((n-tou)*pi)./(pi*(n-tou).∧2).*(hamming(N3))′;
h3n((N3-1)/2+1)=0;
%因为该点分母为零, 无定义, 所以赋值0
%以下为绘图部分(省略)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程序运行结果即数字微分器的单位脉冲响应和幅频特性函数曲线如题12解图

所示。 由图可见, 当滤波器长度N为偶数时, 逼近效果好。 但N=奇数时(本

程序中N=41), 逼近误差很大。 这一结论与教材给出的理论一致(对第二类线

性相位滤波器, N=奇数时不能实现高通滤波特性)。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题12解图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也可以采用调用等波纹最佳逼近法设计函数remez来设计FIR数字微分器的
方法。
hn=remez(N-1, f, m, ′defferentiator′) 设计N-1阶FIR数字微分
器, 返回的单位脉冲响应向量hn具有奇对称特性。 在大多数工程实际中, 仅
要求在频率区间0≤ω≤ωp上逼近理想微分器的频率响应特性, 而在区间
ωp<ω≤π上频率响应特性不作要求, 或要求为零。 对微分器设计, 在区间
ωp<ω≤π上频率响应特性要求为零时, 调用参数f=[0, ωp/π, (ωp+B)/π, 1],
m=[0,ωp/π, 0, 0], 其中B为过渡带宽度(即无关区), ωp不能太靠近π,
B也不能太小, 否则设计可能失败。 调用等波纹最佳逼近法设计函数remez设
计本题要求的FIR数字微分器的程序ex712b.m如下: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 ex712b.m: 调用remez函数设计FIR
Wp=0.9; B=0.09;
%设置微分器边界频率(关于π
N=40; f=[0,wp,wp+B,1];m=[0,wp,0, 0];
hn=remez(N-1, f, m, ′defferentiator′);
%调用remez函数设计FIR
%以下为绘图部分(省略)
请读者运行该程序, 观察设计效果。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13. 用窗函数法设计一个线性相位低通FIRDF, 要求通带截止频率为π/4 rad,


过渡带宽度为8π/51 rad, 阻带最小衰减为45 dB。
(1) 选择合适的窗函数及其长度, 求出h(n)的表达式。
(2*) 用MATLAB画出损耗函数曲线和相频特性曲线。
解: (1) 根据教材7.2.2节所给步骤进行设计。
① 根据对阻带衰减及过渡带的指标要求, 选择窗函数的类型, 并估计窗口
长度N。 由习题9中教材表7.2.2, 本题应选择哈明窗。 因为过渡带宽度Bt=8π/51,
所以窗口长度N为N≥6.6π/Bt=42.075, 取N=43。 窗函数表达式为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 2πn 
Hm (n) =  0.54 − 0.46 cos  R N ( n)
 N −1
② 构造希望逼近的频率响应函数Hd(ejω):

H d (e j ) = H dg ( )e − j ( N −1) / 2

e− j 0 ≤   c
=
0 c ≤  ≤ 
式中

N −1 Bt − 1  4π
= = 21, c = p + = + = 0.0833π
2 2  51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③ 求hd(n):

1 π 1 c − j jn
hd (n) = −π
H d (e )e d =
− j j n
−c
e e d
2π 2π
sin[c (n −  )]
=
π(n −  )
④ 加窗:

sin[c (n −  )]  2πn 
h(n) = hd (n) w(n) =  0.54 − 0.46cos  RN (n)
π(n −  )  N −1 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2) 调用MATLAB函数设计及绘图程序ex713.m如下:
%ex713.m: 调用fir1设计线性相位低通FIR滤波器并绘图
wp=pi/4; Bt=8*pi/51;
wc=wp+Bt/2; N=ceil(6.6*pi/Bt);
hmn=fir1(N-1, wc/pi, hamming(N))
rs=60; a=1; mpplot(hmn, a, rs)
%调用自编函数mpplot绘制损耗函数和相频特性曲线
程序运行结果即
损耗函数和相频特性曲线如题13解图所示, 请读者运行
程序查看h(n)的数据。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题13解图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14. 要求用数字低通滤波器对模拟信号进行滤波, 要求: 通带截止频率


为10 kHz, 阻带截止频率为22 kHz, 阻带最小衰减为75 dB, 采样频率为
Fs=50 kHz。 用窗函数法设计数字低通滤波器。
(1) 选择合适的窗函数及其长度, 求出h(n)的表达式。
(2*) 用MATLAB画出损耗函数曲线和相频特性曲线。
解: (1) 根据教材7.2.2节所给步骤进行设计。
① 根据对阻带衰减及过渡带的指标要求, 选择窗函数的类型, 并估计窗
口长度N。
本题要求设计的FIRDF指标: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通带截止频率:

2πf p 10 000 2π
p = = 2π  = rad
Fs 50 000 5
阻带截止频率:

2πf s 22 000 22π


s = = 2π  = rad
Fs 50 000 25

阻带最小衰减:
αs=75 dB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由习题9中教材表7.2.2可知, 本题应选凯塞窗(β=7.865)。 窗口长度


N≥10π/Bt=10π/(ωs-ωp)=20.833, 取N=21。 窗函数表达式为

I0 ( )
wk (n) = R21 (n) ,β=7.865
I 0 (a )
② 构造希望逼近的频率响应函数Hd(ejω):

j − j ( N −1) / 2 e− j 0   c


H d (e ) = H dg ( )e =
0 c  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③ 求hd(n):

1 π 1 c − j jn
hd (n) = −π
H d (e )e d =
− j j n
−c
e e d
2π 2π
sin[c (n −  )]
=
π(n −  )
④ 加窗:

sin[c (n −  )]
h(n) = hd (n) w(n) = wk (n)
π(n −  )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2) 调用MATLAB函数设计及绘图程序ex714.m如下:
%ex714.m: 调用fir1设计线性相位低通FIR滤波器并

Fs=50000; fp=10000; fs=22000; rs=75;


wp=2*pi*fp/Fs; ws=2*pi*fs/Fs; Bt=ws-wp;
wc=(wp+ws)/2; N=ceil(10*pi/Bt);
hmn=fir1(N-1, wc/pi, kaiser(N, 7.865));
rs=100; a=1; mpplot(hmn, a, rs)
%调用自编函数mpplot绘制损耗函数和相频特性曲线
程序运行结果即损耗函数和相频特性曲线如题14解图所示, 请读者运行
程序查看h(n)的数据。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题14解图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15. 利用频率采样法设计线性相位FIR低通滤波器, 给定N=21, 通带截止


频率ωc=0.15π rad。 求出h(n), 为了改善其频率响应(过渡带宽度、 阻带最小衰
减),
解: (1) 确定希望逼近的理想低通滤波频率响应函数Hd(ejω):

j  e − j a
0 ≤ |  |  0.15π
H d (e ) = 
0 0.15π ≤ | | ≤ π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其中, a=(N-1)/2=10。
② 采样:


j k
H d (k ) = H d (e N )
 − j N −1 πh 20
−j πk
e N = k = 0, 1, 20
= e 21

0 2 ≤ k ≤ 19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③ 求h(n):

1 N −1
h(n) = IDFT[ H d (k )] =
N k =0 
H d (k )WN− kn

20 20
1 −j  − j π 20 n
−n
= [1 + e 21 W21 + e 21 ]R21 (n)
21

2π 400 π 40
1 j ( n −10) −j j πn
= [1 + e 21 +e 21 e 21 ]R (n)
21
21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因为

400 20 40  42π 2π  2π
−j π j π j πn j − n −j n
e 21
=e 21
, e 21
=e  21 21 
=e 21
,
所以

2π 2π
1 j ( n −10) −j ( n −10)
h(n) = [1 + e +e 21 21 ]
21
1   2π 
= 1 + 2 cos (n − 10)  R21 (n)
21   21 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损耗函数曲线绘图程序ex715.m如下:
%程序ex715.m
N=21; n=0: N-1;
hn=(1+2*cos(2*pi*(n-10)/N))/N;
rs=20; a=1; mpplot(hn, a, rs)
%调用自编函数mpplot绘制损耗函数和相频特性曲线
运行程序绘制损耗函数曲线如题15解图所示, 请读者运
行程序查看hn的数据。
为了改善阻带衰减和通带波纹, 应加过渡带采样点, 为
了使边界频率更精确, 过渡带更窄, 应加大采样点数N。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题15解图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16. 重复题15, 但改为用矩形窗函数法设计。 将设计结果与题15进行比较。

解: 直接调用fir1设计, 程序为ex716.m。
%调用fir1求解16题的程序ex716.m
N=21; wc=0.15;
hn=fir1(N-1, wc, boxcar(N));
%选用矩形窗函数(与上面求解中相同)
rs=20; a=1; mpplot(hn, a, rs)
%调用自编函数mpplot绘制损耗函数和相频特性曲线
运行程序绘制损耗函数曲线如题16解图所示。 与题15解图比较, 过渡带宽
度相同, 但矩形窗函数法设计的FIRDF阻带最小衰减约为20 dB, 而15题设计
结果约为16 dB。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题16解图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17. 利用频率采样法设计线性相位FIR低通滤波器, 设N=16, 给定希望逼
近的滤波器的幅度采样值为

1 k = 0,1,2,3

H dg (k ) = 0.389 k =4
0 k = 5,6,7

解: 由希望逼近的滤波器幅度采样Hdg(k)可构造出Hd(ejω)的采样Hd(k):

 − j NN−1π k 15
− j πk
 e = e 16
k = 0, 1, 2, 3, 13, 14, 15
 15
−j k
H d (k ) = 0.389e 16 k = 4, 12
0 k = 5, 6, 7, 8, 9, 11

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1 15
h(n) = IDFT[ H d (k )] =
16 k =0 
H d (k )W16− kn R16 (n)

15 π 15π π 15 15 π
1 −j j n −j 2π j − j 3n − j 4 π j 4π
= [1 + e 16 e 8 + e 16 e 8 + e 16 + 0.389e 16 e 8
16
15 π 15 π 15 15 π
− j 15π j 15 n − j 14π j 14 n − j 13 n − j 12π j 12 n
+e 16
e 8
+e 16
e 8
+e 16
+ 0.389e 16
e 8
]R16 (n)

1   π  15  π  15 
= 1 + 2 cos   + 2 cos  n − 
16   8  2  4  2 
 3π  15  π  15  
+ 2 cos  n −  + 0.778cos  n −  
8  2  2  2  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18. 利用频率采样法设计线性相位FIR带通滤波器, 设N=33, 理想幅度


特性Hd(ω)如题18图所示。

题18图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解: 由题18图可得到理想幅度采样值为

 2π  1 k = 7, 8, 25, 26
H dg (k ) = H d  k  = 
 N  0 k = 0 ~ 6, k = 9 ~ 24, k = 27 ~ 32

2π  − j32 πk

H d (k ) = H d (e
j k
N
)= e 33
k = 7, 8, 25, 26
0 其它k 值
第6章 有限脉冲响应(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1 15
h(n) = IDFT[ H d (k )] =  H d (k )W33− kn R33 (n)
33 k =0

2π 2π
1 − j32 π7 j 7 n
32 2π
− j π8 j 8 n
32
− j 25π j 25 n
32 2π
− j 26 π j 26 n
= [e 33 e 33 + e 33 e 33 + e 33 e 33 + e 33 e 33 ]
33

1  14π  16π 
= cos (n − 16) + cos (n − 16) R33 (n)
33   33   33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