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2014 年 12 月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Dec. 2014

第 20 卷第 4 期 Journal of Anqing Teachers College(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Vol. 20 No. 4


DOI: 10. 13757 / j. cnki. cn34 - 1150 / n. 2014. 04. 028

神木邱家鄢最高阶地的年代及对中游黄河演化的指示
刘运明
( 安庆师范学院 资源与环境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摘 要: 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发现陕西神木邱家鄢地区存在一古河流阶地,根据该阶地上覆晚第三系红粘土推测
该阶地为晚第三纪形成的。对该阶地上覆地层进行调查表明,该区晚第三纪红粘土之下存在约 53 米的风成砂层和河流
相砂层。对红粘土和粉砂层进行古地磁测年样品的采集和测试。古地磁研究结果表明,该剖面底部的年代约在 6. 8 Ma
左右,而红粘土与粉砂层之间的界限在 6. 27 Ma。根据深度 - 年代之间的关系,推算得出底部粉砂层的沉积速率比上部
红粘土的沉积速率要快 10 倍以上,结合区域气候变化和构造运动历史的研究,邱家鄢剖面在( 6. 8 - 6. 27) Ma 之间快速
沉积粉砂层的来源可能是中游黄河的河漫滩,指示了山陕峡谷段南北流向的古黄河可能在中新世晚期的 6. 8 Ma 以前已
经在该区出现。
关键词: 河流阶地; 磁性地层; 粉砂层; 黄河
中图分类号: P931.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 4260( 2014) 04 - 0115 - 06

黄河的形成与演化是地学界研究的热点问
1 区域概况与剖面概况
题。从上世纪 30 年代德日进等提出黄河的演化
[1]
以来 ,大批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黄河的形成问题 邱家墕剖面位于陕西省神木县沙峁镇邱家鄢
进行了探讨。 总结不同的研究结果,大体上可以 村西,现今黄河约在该剖面以东 4 km 的位置自北
归结为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黄河形成于晚第三 向南流经本区。 区域内的主要河流除黄河以外,
[1 - 4]
纪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大多根据黄河中游地 较大的还有位于陕西省的窟野河和位于山西省 、
区存在河流相砾石层,而砾石层之上覆盖晚第三 发源于吕梁山的东西流向的蔚汾河 。受沟谷侵蚀
系红粘土得出的; 第二种观点认为,黄河形成于第 的影响,河流相砾石层在邱家鄢地区广泛出露 ,位
[5 - 11]
四纪的早中期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最多并且 于砾石层之上的则是粉细砂层、红粘土和黄土层。
进行了年代学研究,研究区域也主要集中在黄河 邱家鄢剖面就是受石林塔沟的侵蚀而出露的 ( 图
中游地区; 第三种观点认为,黄河贯通三门峡形成 1) 。
现代水系格局的年代大致在 15 ka 左右,其依据 邱家鄢剖面砾石层基底为三叠系的砂岩,岩
多为三门古湖消失或邙山黄土在该段时间堆积速 层为水平产状,说明鄂尔多斯高原地区自中生代
[12 - 15]
率加快 。笔者也曾对该地区晚第三系阶地 以来没有大规模的掀斜抬升。位于黄河以东的吕
进行过砾石岩性统计研究,表明该区晚第三系砾 梁山,其北部的岩性是以奥陶系的灰岩为主要成
[16]
石层可能为古黄河阶地 。 进一步的野外考察 分,南部则存在大片的太古宇和元古界的变质岩 ,
发现,陕西神木县邱家鄢地区的晚第三系砾石层 导致构成该区晚第三系河流相砾石层的主体是砂
上覆地层较为复杂,本文将对该阶地上覆地层剖 岩砾石和灰岩砾石。
面的特征、形成时代、沉积速率及其意义进行探 邱家鄢地区河流相砾石层上覆盖红粘土 - 粉
讨。 砂层,研究剖面位于邱家鄢村以西约 200 m,整个

* 收稿日期: 2014 - 09 - 21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0901006) 和安庆师范学院科研启动费( k05000130010) 资助。
作者简介: 刘运明,男,山东胶南人,博士,安庆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河流地貌学方面的研究。
· 116·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4 年

剖面出露的最大厚度可达 100 m 以上,但由于剖 三系红粘土和砾石层的露头,再向西,砾石层又不


面顶部覆盖的黄土并没有完全被侵蚀掉,红粘土 可见,仅出露厚层粉砂层。 邱家鄢村向北到中梁
地层未完全出露,实际的红粘土剖面厚度应该更 上村,存在晚第三系砾石层。 邱家鄢地区的红粘
大。在剖面的边缘地区,出露的静乐组红粘土受 土虽然遭受了不同程度的侵蚀,但该村以西的剖
到不同程度的侵蚀,厚度不一。由邱家鄢村向东, 面上红粘土和粉砂层地层保存完整,深红色的静
红粘土和粉细砂层保存越来越不完整,在邱家鄢 乐组地层和浅红色的保德组地层之间的界限非常
村以东的地区,已经很难发现红粘土的踪迹,只留 明显,界限以下地层连续,可以与保德地区典型的
下红粘土底部的粉砂层。 红粘土剖面进行对比。邱家鄢剖面从顶部到底部
在现今黄河峡谷的边缘地区,则砾石层也不 的详细情况如下。
可见。邱家墕村一带及其以西地区,可发现晚第

图1 研究区域与剖面位置

1) 黄土层,出露厚度 30 m 以上,剖面位于黄 4) 厚约 53 m 的粉细砂层。 可以再细分为几


土峁的边缘,峁的侧翼被流水侵蚀切割而出露 ,可 个部分: 最底部厚约 11 m,以河流相细砂和暗灰
以根据黄土的颜色不同再分为上下两层,最上层 色淤泥层相间分布为特征,砂层的厚度为 1 m 左
颜色灰白,为晚更新世马兰黄土,厚度 20m 以上; 右,最底部砂砾石层之上的深灰色淤泥层厚度超
下部颜色暗黄,内部存在棕红色的古土壤层,为中 过( 2 - 3 ) m,其余淤泥层厚度较小,一般不超过
更新世离石黄土或早更新世午城黄土,下部黄土 40 cm。深灰色淤泥层的存在指示了一个强烈的
位于峁的边缘部分,出露厚度较薄,仅 10m 左右。 静水还原环境。中部厚约 18 m 的粉细砂颜色微
2) 深红色静乐组红土,剖面出露最厚 10m 左 红,该层底部水平成层现象比较明显 ,存在多层厚
右,该层中比较明显的钙结核层有 4 层,每层钙结 度 10 cm 左右钙质胶结砂层,但不见灰色淤泥层。
核的厚度( 10 - 20) cm 左右。 静乐组红粘土下部 上部厚度约 24 m 粉砂层颜色较浅,粒径较大。上
存在一厚约 1m 的红土层颜色最深,黑色铁锰胶 部地层存在三条厚度 ( 0. 3 - 0. 5) m 左右的淤泥
膜特别发育,风干的红土呈球状,表面非常光滑, 层,与剖面最下部的淤泥相比,颜色为红色,没有
指示该层成壤作用特别强烈。静乐组红土最下部 经过长期的还原环境; 本层顶部可见比较明显的
存在一层厚约 60 cm 的钙结核层,与下部浅红色 暗黑色古土壤层两条,厚度一般都在 0. 5 m 左右。
的保德组红土区分开来,这一界限在黄土高原北 钙结核比较发育,其中在距离粉细砂层顶部约 5
部地区非常常见。 m 的位置一层钙结核层厚度最大,厚度 40 cm 左
3) 浅红色保德组红粘土,该层红粘土厚度 11 右。
m 左右,发育了 11 条钙结核层,该层除最底部与 5) 河流相砂砾石层,砾石层在邱家鄢村东南
下部粉、细砂层交界处的钙结核分布散乱而比较 的沙场由于人工采砂开挖而出露最为完整 ,厚度
厚之外,其余钙结核层的厚度都比较小,一般都不 6 m 左右。砾石层也可以分为上下两个部分,顶
超过 30 cm。 与保德炭峪沟剖面相比较,该剖面 部砾石层以小粒径为主,颜色为灰色,是以粒径小
钙结核层之间红粘土的厚度要小 。 于 5 cm 的灰岩砾石所组成的砾石斜层理 ,砾石的
第4 期 刘运明: 神木邱家鄢最高阶地的年代及对中游黄河演化的指示 · 117·

磨圆度极高,是河流作用的标志。 底部为河床相 层上覆地层的古地磁采样时也跨越了该界限 ,作


的大砂岩砾石和灰岩砾石,最大粒径可达 50 cm 为古地磁年代对比的依据。
以上,磨圆也极好。 邱家鄢剖面古地磁样品采样间隔多数为 40
cm,上部静乐组红土和保德组红土由于剖面较陡
2 样品采集与古地磁样品测试
或钙结核层较多,采样间隔较大,个别样品的间隔
在邱家墕剖面采集了古地磁样品,由于静乐 接近 1 m。 全部样品在野外即加工成 2 cm 的立
组红粘土与第四纪黄土不整合接触,并没有对静 方体,共获得古地磁定向样品 124 块。 所有样品
乐组的顶部和第四纪黄土进行采样,采样地层的 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古地磁开放实
总厚度约 67 m。 邱家墕阶地上覆静乐组红土和 验室进行,退磁采用 TD - 48 型热退磁炉,每次可
保德组红土的界限明显,可以与保德红粘土剖面 加热古地磁样品 60 - 80 块。 根据笔者在该区低
[17]
如炭峪沟剖面和冀家沟剖面 进 行 地 层 对 比 。 阶地上红粘土古地磁测量的结果,多数样品在退
保德炭峪沟剖面磁性地层方面的研究和保德冀家 磁温度为 300 ℃ 时次生剩磁基本被清洗,因此对
[18]
沟剖面磁性地层方面的研究 ,以及府谷老高川 邱家 鄢 剖 面 的 退 磁 温 度 的 设 置 为: 100 ℃ ,150
[19]
红粘土剖面的研究等 ,为区域之间磁性地层的 ℃,
200 ℃ ,
250 ℃ ,
300 ℃ ,
350 ℃ ,
400 ℃ ,
450 ℃ ,
对比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保德和府谷地区所有剖 500 ℃ ,
550 ℃ 和 580 ℃ ,共 12 步系统热退磁。剩
面的磁性地层结果表明,保德组红粘土与静乐组 磁采用美制 2G - 755R 型超导磁力仪测量。 邱家
红粘土的界限都在 5. 23 Ma 左右,对应着标准极 鄢晚第三系砾石层上覆地层的古地磁测量结果及
[20]
性柱 3n. 4n 段的底部 。 笔者在对邱家墕砾石 其与标准极性柱的对比如图 2 所示。

图2 邱家墕上覆地层古地磁测年结果

由图 2 可以看出,剖面最上部静乐红土中存 段,自上而下分别对应着标准极性柱的 3r,3An.


在一段负极性和一段正极性时,依据保德地区红 1n 和 3An. 1r。保德组红粘土下部厚约 53 m 的粉
粘土磁性地层的研究成果,与保德组红粘土相接 砂层存在两个极性段,上部厚度约 28 m 是正极
的正极性时对应着标准极性柱的 3n. 4n 段。厚约 性,对应着 3An. 2n,根据该段极性时的起止时间
11 m 的保德组粘土中存在二负一正共三个极性 得出其平均沉积速率约为 1 m /10 ka。 下部厚约
· 118·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4 年

25 m 粉砂 - 淤泥层为负极性时,应该对应于标准 土中的极性倒转年代与深度五组数据基本上在一
极性柱的 3Ar 段,但并没有达到 3Ar 段的底部,其 条直线上,数据之间相关性较大。 说明古地磁对
年代是根据 3An. 2n 段所对应的粉砂层的沉积速 比结果可靠,红粘土的沉积速率基本稳定,是连续
率 1 m /10 ka 来推算的,那么沉积 25 m 厚的粉砂 沉积,如图 3 所示。
层大约需要 0. 25 Ma 的时间,与 3An. 2n 段底部 笔者将邱家鄢剖面的深度 - 年代图分为两
的年代 6. 567 Ma 相加,得出邱家墕晚第三系砾石 段,上部静乐组红土和保德组红土的年代和深度
层上覆红粘土 - 粉砂地层底部形成的年代应该在 基本保持了一条直线,说明风成红粘土沉积速率
6. 8 Ma 左右。 比较稳定。下部粉砂层中三点组成一条直线 ( 最
值得注意的是,邱家墕晚第三系砾石层上覆 后一个点为推测年代 ) ,与红粘土部分的相比较,
地层存在的两条岩性变化线,一是静乐组红粘土 直线的斜率明显变小,说明粉砂层沉积速率更快,
与保德组红粘土之间的界限,其间存在厚层的钙 在约 0. 5 Ma 的时期内,沉积了厚度 53 m 的粉砂
结核层,这在保德和府谷地区到处可见,是古地磁 层,平均的沉积速率约 1 m /10 ka,而顶部 13 m 的
极性对比的依据; 另一个界限是保德组红粘土与 红粘土的平均沉积速率为 0. 095 m /10 ka,二者的
粉砂 层 之 间 的 界 限,整 合 接 触,其 年 代 为 6. 27 沉积速率相差 10 倍以上。
Ma。笔者认为,除剖面底部年代外,第二个界限
即沉积物由粉砂层向红粘土的转变具有重要意
[21 - 22]
义。由于黄土高原中北部在 8 Ma 左右 ,甚
[23]
至 11Ma 左右 即开始沉积风成红粘土,而邱家
墕一带则在 ( 6. 8 - 6. 27) Ma 之间一直快速沉积
红色粉砂层,
6. 27 Ma 之后才开始沉积红粘土,可
能说明在距今 6. 8 Ma 左右,邱家墕一带经历了一
次构造隆升、气候变化事件或其他原因导致该区
物源发生变化,沉积了巨厚的粉砂层,这种影响一 图3 邱家鄢剖面深度 - 年代图
直到距今 6. 27 Ma 左右结束,该区开始沉积风成
红粘土。
4 讨 论
从邱家鄢晚第三系剖面可以看出,该剖面分
3 剖面沉积速率
为上下两部分,顶部红粘土沉积速率较慢,而下层
根据砾石层上覆 67 m 的红粘土 - 粉砂层的 粉细沙层沉积速率较快,为前者的 10 倍以上。 前
古地磁测年结果,结合极性倒转的年代以及剖面 文提到,( 6. 8 - 6. 27) Ma 之间沉积粉砂层而同期
深度,笔者计算了邱家鄢剖面的深度 - 年代图。 黄土高原其他地区却沉积风成红粘土的原因可能
邱家墕剖面中,古地磁极性发生倒转的年代分别 为构造运动,气候变化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笔者
为 4. 89 Ma,5. 23 Ma,
5. 894 Ma,
6. 137 Ma,
6. 269 就几种可能的原因进行了如下探讨 。
Ma 和 6. 567 Ma,它们在剖面中对应的深度分别 一是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邱家鄢剖面位于
为 1 m,3 m,9 m,11 m,13 m 和 41 m,对这些数 毛乌素沙漠以东 100 km 处,由于区域气候变化导
据,笔者进行了线性拟合分析,发现六组数据拟合 致沙漠扩张而影响到该剖面是可能的 。 研究表
的相关系数为 0. 6 左右,相关性并不好,根本原因 明,位于毛乌素沙漠东缘的佳县剖面在 ( 5 - 6. 8)
在于该剖面下部粉细沙质与上部红粘土的沉积速 Ma 之间沉积物粒径变粗和沉积速率变快 ,反映了
[21]
率并不相同。 因此,为了确定古地磁对比的准确 该区处于寒冷和干燥的冬季风环境 ,但其上覆
性,笔者对上部红粘土中极性倒转的年代与深度 红粘土的差异远没有邱家鄢剖面的大 。而位于邱
[18] [17]
五组数据进行了单独拟合,得到的拟合直线方程 家鄢剖面以北的府谷剖面 和保德剖面 ,无
和相关系数分别为 论是沉积速率还是沉积物颗粒没有记录到这次沙
y = 0. 114 7x + 4. 838 漠的扩张。气候变化对于同样处于毛乌素沙漠以
R2 = 0. 992 1 东的府谷和佳县剖面的影响应该是相同的 ,但两
数据拟合的结果表明,邱家鄢剖面上部红粘 者与邱家鄢剖面在沉积速率的巨大差异表明 ,由
第4 期 刘运明: 神木邱家鄢最高阶地的年代及对中游黄河演化的指示 · 119·

气候变化引起沙漠扩张导致的该剖面沉积速率加 表明,中游南北流向的黄河在 6. 8Ma 以前就可能


快可能性不大。 在该区存在了。由于当时鄂尔多斯地台区域内部
二是构造运动的影响。关于构造运动导致沉 地表起伏不大,黄河在此时可能以侧向侵蚀为主 ,
积物颗粒变粗和沉积速率加快已有报道,如中国 形成了晚第三纪的宽谷河道。
黄土古土壤序列中的 L15 和 L9 砂质黄土即被认 虽然邱家墕一带黄河砾石层在 6. 8 Ma 之前
为是青藏高原隆升导致山地剥蚀加剧,沉积物供 已经存在,但由于阶地上覆地层中仍然存在粉砂
[24]
给加大所形成的 。 邱家鄢剖面底部砾石层直 层和河流相淤泥层,加上邱家墕一带距现在黄河
接与三叠纪砂岩相接,整个区域位于鄂尔多斯地 河谷尚有 4 km 的距离,并且在高度上并没有明显
台之上,区域之内没有剧烈的差异抬升。 该区东 的变化,因此推测黄河可能不是在 6. 8 Ma 左右下
部的吕梁山抬升是否会是邱家鄢砾石层的来源 切成为阶地,邱家墕一带可能为当时黄河的高漫
呢? 从砾石岩性的统计结果来看,邱家鄢剖面底 滩,因而存在灰绿色的还原条件沉积的淤泥粘土
部砾石的岩性组成与相隔 4 km 的黑峪口附近的 层,个别位置甚至存在流水作用形成的斜层理 、槽
蔚汾河阶地相差较大,更为重要的是,两个阶地上 状层理等。
[16]
砾石的磨圆差距也很大 。相似的距离,砾石磨
圆差距却很大,只能说明邱家鄢剖面底部砾石的 参考文献:
搬运距离更远。 因此,剖面粉砂层由于构造运动 [1]德日进,杨钟健. 山西西部陕西北部蓬蒂纪后黄土期前之地层
观察[J]. 地质专报,甲种,1930( 8) : 1 - 19.
导致吕梁山抬升而由东西向河流或冲积扇所带来
[2] 王乃樑. 对于张伯声先生“从黄土线说明黄河河道的发育”
的泥沙沉积而成的可能性也不大 。
1956( 7) : 67 - 72.
一文的意见[J]. 科学通报,
最后一种比较可能的推理则是该区出现了新 [3] 袁宝印,王振海. 青藏高原隆起与黄河地文期[J]. 第四纪研
的物源,即中游黄河开始流经此地。在这方面,黄 1995( 4) : 353 - 359.
究,
河中下游地区邙山黄土的研究给了笔者新的启 [4] A. M. Lin,Z. Y. Yang,Z. M. Sun,T. S. Yang. How and
[14,
25]
发 。野外考察发现,邱家鄢红粘土剖面下部 when did the Yellow River develop its square bend[J]. Geology,
2001,29( 10) : 951 - 954.
普遍存在厚层河流相砾石层,砾石磨圆度极高,砾
[5] 程绍平,邓起东,闵伟. 黄河晋陕峡谷河流阶地和鄂尔多斯高
石的统计结果发现,砾石的岩性组成与现今黄河
[16]
原第四纪构造运动[J]. 第四纪研究,1998( 3) : 238 - 248.
河漫滩和黄河低阶地的组成非常相似 。 从邱 [6] 李吉均,方小敏,马海洲. 晚新生代黄河上游地貌演化与青
家鄢剖面到黄河东岸的次一级阶地,河谷的宽度 藏高原隆起[J]. 中国科学( D 辑) ,1996,26( 4) : 316 - 322.
达到 8 km 以上,这说明,黄河形成之初以侧向侵 [7] 潘保 田,李 吉 均,曹 继 秀. 黄 河 中 游 的 地 貌 与 地 文 期 问 题

蚀为主,在该区形成了宽广的晚第三系河谷。 随 [J]. 兰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4,


30( 1) : 115 - 123.
[8] 潘保田,王均平,高红山. 河南扣马黄河最高级阶地古地磁
着河流的摆动,宽谷内的黄河堆积物不断地被当
年代及其对黄河贯 通 时 代的指 示[J]. 科学 通报,2005,50
时已经形成的冬季风吹起,粗颗粒的砂粒不能长
( 3) : 255 - 261.
距离搬运而沉降在当时的高位河漫滩上,造成了 [9] 邢成起,丁国瑜,卢演俦. 黄河中游河流阶地的对比及阶地
该区河流阶 地 上 巨 厚 的 粉 砂 沉 积。6. 27 Ma 以 系列形成中构造作用的多层次性分析[J]. 中国地震,2001,
后,该区黄河可能第一次发生下切,物源得不到补 17( 2) : 187 - 201.

充,发生了粉砂层与红粘土沉积的转换 。 [10] 岳乐平,雷祥义,屈红军. 黄河中游水系的阶地发育时代


[J]. 地质论评,1997,
43( 2) : 186 - 192.
5 结 论 [11] 朱照宇. 黄河中游河流阶地的形成与水系演化[J]. 地理学
报,1989,44( 4) : 429 - 439.
位于陕西省神木县邱家鄢的晚第三纪红粘土 [12] 吴锡浩,蒋复初,王苏民. 关于黄河贯通三门峡东流入海问
- 粉细砂剖面的底部年代为 6. 8 Ma,而红粘土与 题[J]. 第四纪研究,1998( 2) : 188.
粉细砂沉积转型的年代在 6. 27 Ma 左右。巨厚的 [13] 张抗. 黄河中 游 水 系 形 成 史 初 探[J]. 中 国 第 四 纪 研 究,
1988( 1) : 185 - 193.
粉砂质沉积物沉积速率比红粘土的沉积速率快
[14] F. C. Jiang,J. L. Fu,S. B. Wang. Formation of the Yellow
10 倍以上。说明该区在 ( 6. 8 - 6. 27) Ma 之间沉
River,inferred from loess - paleosol sequence in Mangshan and
积物源与此后沉积物来源有着明显的区别 ,而由 lacustrine sediments in Sanmen Gorge,China[J]. Quaternary In-
于构造运动或气候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可能性不 ternational,2007( 175) : 62 - 70.
大。因此,邱家鄢剖面巨厚的红色粉砂质沉积物 [15] 王苏民,吴锡浩,张振克. 三门古湖沉积记录的环境变迁与
· 120·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4 年

黄河贯通东流研究[J]. 中国科学( D 辑) ,2001,31 ( 9) : 760 [21] X. K. Qiang,Z. X. Li,C. M. Powell. Magnetostratigraphic re-
- 768. cord of the Late Miocene onset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and
[16] 刘运明,李有利,吕红华. 黄河山陕峡谷保德 - 克虎段高阶 Pliocene uplift of northern Tibet[J].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地砾石层 的 初 步 研 究[J]. 北 京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 版 ) , Letters,2001( 187) : 83 - 93.
43( 6) : 808 - 815.
2007, [22] 宋友桂,方小敏,李吉均. 六盘山东麓朝那剖面红粘土年代
[17] Y. M. Zhu,L. P. Zhou,D. W. Mo. A new magnetostrati- 20( 5) : 457 - 463.
及其构造意义[J]. 第四纪研究,2000,
graphic framework for late Neogene Hipparion Red Clay in the [23] Y. Xu,L. P. Yue,J. X. Li. An 11 - Ma - old red clay se-
eastern Loess Plateau of China[J]. Paleogeography,Paleoclima- quence on the Eastern Chinese Loess Plateau[J]. Paleogeogra-
tology,Paleoecology,2008( 268) : 47 - 57. phy,Paleoclimatology,Paleoecology,2009( 284) : 383 - 391.
[18] 岳乐平,邓涛,张云翔,等,H. Heller. 保德阶层型剖面磁性 [24] 孙东怀,刘东生,陈明扬. 中国黄土高原红粘土序列的磁性
28( 1) : 48 - 51.
地层学研究[J]. 地层学杂志,2004, 地层与气候变化[J]. 中国科学( D 辑) ,1997,27 ( 3) : 265 -
[19] 张云翔,薛祥煦,岳乐平. 陕西府谷老高川新第三纪“红层” 270.
19( 3) : 214 - 219.
的划分与时代[J]. 地层学杂志,1995, [25] H. B. Zheng,X. T. Huang,J. L. Ji. Ultra - high rates of loess
[20] S. C. Cande,D. V. Kent. Revised calibration of the geomag- sedimentation at Zhengzhou since Stage 7: Implication for the
netic polarity timescale for the Late Cretaceous and Cenozoic[J]. Yellow River erosion of the Sanmen Gorge[J]. Geomorphology,
100( B4) : 6093 - 6095.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1995, 2007( 85) : 131 - 142.

Magnetostratigraphy of Red Clay and Silt Layer of Qiujiayan Section,Shenmu County


and Its Implications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LIU Yun-ming
(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cience,Anqing Teachers College,Anqing 246133,China)

Abstract: Based on detailed field investigation,one oldest river terrace is found at Qiujiayan Village,Shenmu County. Ac-
cording to the Late Tertiary Red Clay on the terrace,the formation age of the terrace could be conjectured. Furthered investigation
suggested the bottom of the section is composed of 53-meter wind-formed sand and lake-lacustrine sand. Magnetostratigraphy sam-
ples were collected and measured. The result of the measurement shows the formation age of the section bottom is 6. 8Ma B. P. and
the boundary of Red Clay and sand formed before 6. 27Ma. On the basis of the relation of section depth and age,conclusion is
made that the sedimentary rate of the sand layer is ten times faster than that of the red clay. Combined with regional climate change
and tectonic movement history,the rapid sand sedimentary rate between 6. 27Ma to 6. 8Ma could contribute to the flood plain sedi-
ment. This conclusion indicate that the north-south direction of Yellow River formed in the Loess Plateau before 6. 8Ma.
Key words: river terrace,Magnetostratigraphy,fine sand layer,Yellow River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