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第 13卷第 3期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997年 8月

*
再论华北山地甸子梁期夷平面及早第三纪地文期

吴 忱 张秀清 马永红
河北省科学院
( 地理研究所 石家庄:050011)
河北省计 委

提要:华北山地海拔 1000m 以上的山顶面不是一个连续的面,而是两个面,由不同时期的差别侵


蚀形成。 其中,海拔 3000—2500
m 的山顶面是北台面,形成于古新世,代表中生代地文期的结束;海
拔 2200—1000
m 的山腰面是甸子梁面,形成于渐新世,代表早第三纪地文期的结束。
关键词:华北山地 夷平面 地文期

前人对华北山地夷平面做了许多研究工作。 其中,对唐县面的形成时代认识一致,并建立
了晚第三纪地文期;对北台面的形成时代看法不一,因此未能建立起完整的地文期。 笔者曾以
侵蚀面、夷平面、地文期的理论为指导,从 7个方面论述了北台期夷平面形成于古新世,代表中
生代地文期的结束;新发现了一期甸子梁面,形成于渐新世,进而建立了早第三纪地文期,写成
论文——“华北山地甸子梁期夷平面的发现及早第三纪地文期”于 1996年发表[1] 。 之后,笔者
又进一步搜集前人资料,并进行了专门野外考察,获得了不少地层方面—埋藏夷平面的证据。
故又写成此文和同行讨论,以达到探求科学真理之目的。

1 “北台面”名词的由来、形成时代及存在的问题

“北台面”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地质学家维里士于 1904年提出。 他根据山西省五台山中的


北台顶呈一剥蚀平原状态而命名为北台期夷平面,并以华北山地所有折曲突起之山峰,至北台
期皆已消灭无存为由,定其形成在侏罗纪末至第三纪初[2] 。 1925年王竹泉在做山、峡地质调查
时,发现吕梁山山顶面比北台面还典型,故将北台期改为吕梁期。其形成时代,根据恒山顶部被
渐新世玄武岩覆盖而定为白垩纪末期至始新世[3] 。 之后,外国学者安特生、德日进和国人谢家
荣[4] 等皆从之。 巴尔博最初( 1924年) 认为是中新世,后来( 1935年) 也改为白垩纪至始新世[5] 。
唯有北平地质调查所认为是第三纪上半期[6] 。 什么理由该文中未作论述。
1950年以后,虽然华北山地夷平面研究基本处于停顿,但也有一些文章或专著发表。 其
中,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溶组主张北台面形成于渐新世末期( s1面) [7] ,依据的是吴子荣
等人的内部资料,但是没有说明什么资料,因而也无从查起。 同时认为在北台面之前还有一个
前新生代岩溶面( s0面) 。 王乃梁先是主张形成于第三纪初期[8] ,后又主张形成于早第三纪[9] 。
邢嘉明[9] 、陈志明[10] 等人皆认为形成于早第三纪。 与此相反,不少人仍主张形成于白垩纪末至
第三纪初。 如周廷儒认为是古新世[11] ,另外,还有一个渐新世风化壳代表的渐新世夷平面;李

*国家、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49371008( 国家) ,494197( 河北省)


收稿日期:1996—10—10修改稿日期:1997—5—20
第 40页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第 13卷

容全认为是白垩纪末至始新世[12] ;李华章认为是白垩纪末至早第三纪初[13] ;国家地震局认为


是早第三纪初[14] ;北京市地矿局认为是晚白垩世至始新世中期[15] 。 河北省[16] 、山西省[17] 、天津
市[18] 等地矿局,虽没有确指北台面,但都认为白垩纪末、第三纪初,华北山地有过一次大的侵
蚀、夷平时期。 他们还认为渐新世末期也是一次夷平时期,因而也有一个夷平面。
从上述可看出,前人研究成果中对北台面的形成时代有两种意见:一是白垩纪末至第三纪
初;一是早第三纪末,这是分岐点。 但他们都确指是海拔 1000m 以上的山顶面,这是共同点。 这
种共同点与分岐点带来了如下两个无法解释的问题:( 1)如果北台面形成于白垩纪末至第三纪
初,那么,根据夷平面与地文期的关系,它只代表中生代地文期的结束,华北山地则缺失早第三
纪地文期;( 2)如果北台面形成于早第三纪末,代表早第三纪地文期的结束,那么,它的前一个
地文期结束的标志—夷平面在哪里。 所以就不得不使人考虑海拔 1000 m 以上的山顶面究竟是
一个面,还是两个面。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溶组的 s0面,周廷儒和河北省、北京市、山西
省地矿局的渐新世面,在华北山地有没有,表现在哪里。 对于这些问题,前人均没有作回答。 难
怪,早第三纪地文期晚于晚第三纪地文期半个多世纪还没有建起来不足为奇。

2 华北山地若干个地层剖面剖析

华北山地第三纪地层内究竟有多少个
埋藏夷平面,请看下面的地层剖面就会一
目了然。
2.1 张北 20号钻孔剖面( 图 1) 上部的
玄武岩即汉诺坝玄武岩,无论是生物地层
学还是年代地层学都认为是中新世。 底部
的 粘土岩、砂砾岩是中晚白垩纪( 南天门
图 1 张北 20号孔地质柱状图 ( 据河北省区域地质志编)
群) 也得到了古生物化石和同位素年代的
确认。 中部的泥岩、砂砾岩属早第三纪( 河

图 3 阳原大凹山刘家沟剖面( 3
a) 及夏家山风化壳( 3
b)
图 2 天镇刘家沟剖面( 据王宪曾,1978) ( 据刘锡清、周廷儒等,1991)
第 3期 再论华北山地甸子梁期夷平面及早第三纪地文期 第 41页

北省地矿局定为渐新世) 无疑。 玄武岩上覆的棕红色粘土是上新世保德组,代表了上新世夷平


面。 早第三纪的顶、底部分别是渐新世面、古新世面。
2.2 天镇刘家沟矿井剖面( 图 2) 王宪曾对该剖面玄武岩第一夹层中的粘土与褐煤作了孢
粉分析后认为属中新世,可与汉诺坝玄武岩对比[19] 。 因此,下伏的厚层砂砾石、粘土属始新世
渐新世无疑。 始渐新统底部的紫红色粘土、顶部的杂
色粘土,可分别与周廷儒的夏家山风化壳、河北将军
庙风化壳( 下详述) 对比。 前者属古新世,代表古新世
夷平面;后者属渐新世,代表渐新世夷平面。 玄武岩
上覆的紫红色粘土是三趾马红土,代表上新世夷平
面。
2.3 天镇大凹山、夏家山剖面( 图 3) 该二剖面相
距十几公里。 与刘家沟剖面相似,大凹山剖面( 3
a) 也
有上新世、渐新世、古新世面。 周廷儒对夏家山风化
壳( 3
b) 作了各种分析后认为,代表湿热但干湿交替
明显的气候,属古新世夷平面上的风化壳[11] 。
2.4 天镇将军庙剖面( 图 4) 该剖面距刘家沟剖面
10
km。 周廷儒对始—渐新世顶部玄武岩夹层中的风
化壳( 将军庙风化壳) 作了分析后认为代表暖温带与
图 4 天镇将军庙剖面( 据刘锡清,1982)
亚热带过渡类型的气候,属渐新世夷平面上的风化
壳[11] 。

图 5 蔚县座坡剖面( 据河北省区域地质志编) 图 5 阳原灰窑口—大凹山剖面( 据刘锡清,1982)

2.5 蔚县座坡剖面( 图 5) 该剖面位于桑干河


南岸,西北距刘家沟剖面 45
km。 周廷儒根据地貌
部位认为上部的玄武岩应属中新世,下部的泥
岩、砾岩也可与将军庙盆地中的早第三纪湖相层
对比。 因此,剖面中的风化壳与不整合面自上而
下分别相当于上新世面、渐新世面、古新世面。
2.6 阳原灰窑口—大凹山地质剖面( 图 6) 该
剖面位于阳原城北熊耳山西段东西方向上。
图 7 岱海南山地质剖面( 据李容全,1992)
第 42页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第 13卷

灰窑口为熊耳山山顶,顶面还有红色风化壳残留。 武家山、刘家山、大凹山是早第三纪盆地( 将
军庙盆地) 。 其上部的玄武岩已被孢粉证实属中新世。 底部是太古代片麻岩和震旦纪白云岩。
中部则是早第三纪湖相沉积。 剖面中有三层风化壳:上部是保德期风化壳,中部是将军庙期风
化壳,底部是夏家山期风化壳。 分别代表了上新世、渐新世、古新世夷平面。
2.7 内蒙凉城岱海南山剖面( 图 7) 剖面上部的玄武岩与汉诺坝玄武岩位于同一条东西向

图 8 凉城雷劈山剖面( 据宋春青,1964) 图 9 山西右王、 应县剖面( 据山西省区域地质志编)

大断裂带上, k—A r 年令 11.7±0.7


M a,
B.P.,为中新世 。 其下与太古界不整
[20]

合接触。 但在断陷—凹陷盆地中,底部堆
积了砂砾岩。 内蒙地矿局根据古生物化
石认为可与山西省助马堡组对比,属于
晚白垩纪[20] 。 上部堆积了褐煤及油页岩。
李容全将其定为早第三纪[21] 。 一般在华
北地区,油页岩与褐煤多形成于渐新世。
其上被中新世玄武岩覆盖,顶部是三趾
马红土。 它们之间均呈不整合接触。 自上
而下分别代表了上新世夷平面、渐新世
夷平面、古新世夷平面和晚白垩纪初期
图 10 山西省繁峙剖面( 据华北区域表山西分册编) 的侵蚀面。
2.8 凉城雷劈山剖面( 图 8) 剖面中的玄武岩与岱海南
山玄武岩相连,因此属中新世汉诺坝组。 但其上又被早—
中更新世玄武岩 T L 年令 600—100
ka,
B.P.覆盖。 中新世
玄武岩顶、底部的风化壳分别代表上新世、渐新世夷平面。
2.9 右玉小南山( 图 9—1)、袁家村( 图 9—2)、应县庙山
( 图 9—3)、黄花岭( 图 9—4) 剖面 该 4组剖面位于大
同、右玉、山阴、应县、怀仁一带,海拔 1500—1700
m 的山
地上。 晚白垩纪助马堡组夷平面之上覆盖着盾状火山丘。 图 11 忻州杨胡剖面( 据华北
区域地层表山西分册编)
第 3期 再论华北山地甸子梁期夷平面及早第三纪地文期 第 43页

其玄武岩的 k—A r 年龄在 62—37


M a,
B.P.间
[22,23]
,属始新世。 因此其顶部、底部分别是渐新
世面和古新世面。
2.10 繁峙玄武岩剖面( 图 10) 该剖面中的玄武
岩披覆于太古代片麻岩之上,顶面呈一平坦的台
状,上覆红色粘土。 玄武岩的 k—A r 年龄表明属古
—始新世[23] 。 因此,其顶、底面分别是渐新世面、古
新世面。
2.11 忻州杨胡剖面( 图 11) 华北区域地层表山
西分册编写组根据生物化石将中部的砾岩、砂岩、
泥岩定为渐新世。 因此其顶、底面的不整合面分别 图 12 中山公园钻孔剖面( 据北京市区域地质志编)
是渐新世面、古新世面。 若依据山西省地矿局将砾
岩、砂岩、泥岩定为上新世[17] ,则顶、底面分别是上
新世面、渐新世面。
2.12 北京中山公园钻孔剖面( 图 12) 始新

图 13 曲阳灵山剖面( 据河北省区域地质志编) 图 14 临城北盘石剖面( 据河北省区域地质志编)

统、始—渐新统与上覆中—上新统、下伏白垩统均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分别代表了渐新世面和
古新世面。 下更新统与上新统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代表了上新世面。
2.13 曲阳灵山剖面( 图 13) 中部的砾岩、砂岩、泥岩夹褐煤层( 灵山砾岩) 被古生物化石证
明属始—渐新统。 其上被寒武纪灰岩逆掩覆盖,下与石炭—二迭系不整合接触。 分别代表渐新
世面、古新世面。
2.14 临城北盘石剖面( 图 14) 中部的紫红色砾岩、砂岩、泥岩被古生物化石证明属始—渐
新统。 上覆第四纪砂砾石,下伏白垩纪砂砾岩。 其间均为不整合接触。 分别代表渐新世面、古
新世面。
从上述剖面可看出,华北山地的地层中有古新世、渐新世、上新世三期埋藏夷平面。而且有
的剖面在三期夷平面上都有风化壳残留。分别代表中生代、早第三纪、晚第三纪地文期的结束,
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3 华北山地夷平面与地层中古、渐、上新世面的对比

华北山地有三期夷平面,分别是海拔 3000—2500m 的山顶面、海拔 2200—1000


m 的山腰
面、海拔 1500—400
m 的宽谷—山麓面。 对于宽谷—山麓面,大家一致认为是上新世面自不待
第 44页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第 13卷

言。 其它两期面究竟是什么年代的面,这是下面所要讨论的主要问题。
海拔 3000—2500
m 的山顶面,以五台山、小五台山为代表。 其蚀平的最新基岩是侵入到
太古代变质岩和晚侏罗纪火山岩中的岩脉,k—A r 年龄在 129.4—127
M a,B.P.间 ,属于早
[21]

白垩纪。 面上未见覆盖的最老物质,所以很难确定其上限。 但从其在海拔 2500 m 处的冲沟中见


k—A r 年龄值 41.3—48.6
M a,
B.P. ,属始新世。 因此,
[22]
到有带气孔状( 杏仁状) 的玄武岩脉,
可否认为这玄武岩脉虽没有喷出地表,但已接近地表,因而较快冷却形成了气孔状构造,其时
代就相当于上覆最老物质的时代。 如果可以,则北台面形成于古新世也就问题不大了。 另外,
与五台山一河之隔的恒山,海拔 2200—2000
m,所蚀平的最新地层也是侵入到太古代片麻岩
k—A r 年龄属下白垩纪 ,上覆的最老物质是始新世的繁峙玄武岩。 其与五台
[22]
中的火山岩脉,
山为断层接触。这又证明了以五台山为代表的北台期夷平面是古新世面( 王竹泉也曾以此证明
吕梁面形成于白垩纪末至始新世,因那时还没有同位素测年,他仅以古生物化石定繁峙玄武岩
为渐新世) ,基本无大问题。既然以山顶面为代表的北台面是古新世面,以宽谷—山麓面为代表
的唐县面是上新世面,那么,海拔 2200—1000
m 的山腰面属渐新世面,也自在情理之中了。
前人均认为,华北山地海拔 1000
m 以上的山顶面都是北台面。笔者认为,海拔 1000
m 以上
的山顶面不是一个连续的面,它在海拔 2500
m 与 2200
m 之间是个大陡坡,因而又分出了海拔
2500
m 以上的山顶面和海拔 2200
m 以下的山腰面。 它们之间的接触关系以甸子梁面为代表可
说明问题:( 1)以甸子梁面为代表的海拔 2200—2000
m 的山腰面位于五台山与小五台山之间
的 50
km 距离内,属于面积达数十平方公里、比北台面大数十倍的塬面, 并比其低 300—500
m。
该面虽然与西面的五台山为断层接触,但与东面的小五台山未见有断裂。 而且,其塬面向五台
山地中延伸,逐步变成海拔 2300
m 的宽谷面。 这就说明,北台面与甸子梁面是不同时期的差别
侵蚀形成,不是北台面的变形。 ( 2)甸子梁面蚀平的最新基岩就是前述的繁峙玄武岩,属始新
世。 上覆的最老物质,虽然在海拔 2200—2000
m 的甸子梁面上未见到,但在其它地方( 如北部
海拔 1500—1700
m 的月山、熊耳山中) 则是中新世玄武岩。 由此可见,华北山地海拔 2200—
1000
m 的山腰面是渐新世面也无太大问题。 因此,作者在前一篇文章中 命名为甸子梁期夷
[1]

平面,代表了早第三纪地文期的结束,也似乎无大问题。 诚然,所说海拔 3000—2500


m 的北台
面、海拔 2200—1000
m 的甸子梁面和海拔 1500—400
m 的唐县面是指一般分布规律而言,是
代表自老而新、自上而下的地貌发育过程。 这并不等于说在比 2500
m 低的地方没有北台面,比
1500
m 高的地方没有唐县面。 事实是,大同、右玉、山阴、应县一带海拔 1500—1700
m 的山地就
是北台面。 海拔 1500
m 的张北坝缘山地、海拔 1700
m 的围场坝缘山地,海拔 2000
m 的岱海南
山—平顶山,就是发育在中新世汉诺坝玄武岩上的唐县面。 这乃是后期地壳差别运动所致。 所
以,不同地区是什么面还要不同对待。

4 华北山地早第三纪地文期与甸子梁地区地貌发育史

由于渐新世甸子梁期夷平面的确认,这就为早第三纪地文期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笔者认
为,一个完整的地文期应包括初期的侵蚀期( 形成侵蚀面) 和后期的夷平期( 形成准平原) 。在隆
起山地,初期的侵蚀面一般都演变成后期的夷平面,所以夷平面与侵蚀面合二而一。 在下降的
盆地,侵蚀面被埋在该地文期堆积物的底部,夷平面在该地文期堆积物的上部,所以侵蚀面与
第 3期 再论华北山地甸子梁期夷平面及早第三纪地文期 第 45页

夷平面分界明显( 注意,但也有的夷平面被后一个地文期的初期侵蚀侵蚀掉,所以夷平面不存
在而被侵蚀面代替) 。最后,在夷平面上生成了风化壳,表明了该地文期的结束。根据这一理论,
作者在第一篇文章中[1] 建立的中生代地文期——北台期侵蚀、 南天门期堆积和早第三纪地文
期—甸子梁期侵蚀、刘家沟期堆积,在这里又进一步得到证实。
由北台面、甸子梁面的形态特征和分布关系不难看出,中生代末期的燕山运动最后一幕,
华北地区除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及华北平原地势较低外,其余均为遭受强烈剥蚀的隆起区。 由
山地剥蚀下来的中、晚白垩纪砂砾岩堆积在盆地里形成了山西大同一带的助马堡组,河北张家
口一带的南天门群和华北平原底部的白垩系。至白垩纪末期,华北地区已被夷为平地形成了老
年期北台期准平原。 古新世又生成了风化壳。 至此,宣告了中生代大地文期的结束。
自始新世开始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华北山地与华北平原开始分异。隆起的准平原构成了
山地夷平面,下降的准平原变成埋藏面。 在隆起的山地中,以五台山、甸子梁、小五台山一带幅
度较大,并以此为分水岭,河流分别向南、向北流出。向南者,有的注入华北盆地,在盆地边缘堆
积了长辛店砾岩及灵山砾岩;有的注入了山间盆地( 如涞源盆地) 形成了斗军湾砾岩。 向北者,
一部分河流注入将军庙盆地形成了灰白色砾石。 周廷儒说的由南面来的河流注入了将军庙盆
地形成了湖滨三角洲,就是源于甸子梁分水岭的河流。与此同时,繁峙、右玉、山阴、应县等地玄
武岩喷发覆盖在北台面上。 由于河流的强烈溯源侵蚀,致使甸子梁一带的北台面被侵蚀殆尽,
分水岭迅速降低。至始新世末期,大约已比五台山、 小五台山低 500—600
m。渐新世,河流以侧
蚀展宽为主,甸子梁期夷平面最后形成,并以宽谷的形式延伸至北台面中。 与此相关的堆积物
则是集宁、大同、天镇、张北和曲阳、临城一带的砂、泥岩,油页岩夹褐煤。渐新世末期,甸子梁面
上生成了风化壳,宣告了早第三纪地文期结束。在晚第三纪地文期中,北东向断裂活动加强,阳
原、蔚县、大同等盆地形成,北台面与甸子梁面解体,甸子梁以北的南北向河流逐渐被东西向河
流代替等,均说明晚第三纪的地貌格局与早第三纪有了很大的变化。
总之,前人中,一部分人认为北台面形成于中生代末、第三纪初是对的。但它不是所有海拔
1000
m 以上的山顶面,而是海拔 2500
m 以上的山顶面。 一部分人认为华北山地有渐新世面也
是对的。但它不是海拔 1000
m 以上的北台面,而是海拔 2200—1000
m 的山腰面——甸子梁面。
其中,北台面可与中科院地质所岩溶组的 s0面对比,甸子梁面可与 s1面对比,唐县面可与 s2
面对比。 这样,中国大陆南北夷平面的对比,才顺理成章。

参 考 文 献
1 吴忱等.华北山地甸子梁期夷平面的发现及早第三纪地文期.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6,增刊:1—7
2 B.Willis and Rlackw ebier,Research in China,1927,V ol.1,pp157
3 王竹泉.山陕地文发育史略.科学,1925,10( 10) :929—938
4 谢家荣.中国地文期概说.方志月刊,1934,7( 3) :51—60
5 王竹泉.华北地文沿革之重检讨.地质论评,1937,2( 4) :357—360
6 北平地质调查所.地形演化之历史及地文地理之说明.方志月刊,1933,6( 2) :63—65
7 中国科学院地质所岩溶组.中国岩溶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117—129
8 王乃梁,潘德杨.南口山前平原地貌与第四纪沉积物特征及其对于新构造运动与气候变迁的反映.北京大学学报( 自
然科学版) ,1956,( 3) :377—394
9 罗来兴等.中国自然地理.地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131—135
10 陈志明等.中国地貌纲要.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3,55—56
第 46页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第 13卷

11 周廷儒等.泥河湾盆地新生代古地理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131—136
12 李容全等.北京地区长辛店砾石层的沉积学特征与西山地貌发育的几个问题.地理学报,1984,39( 1) :86—95
13 李华章.北京地区第四纪古地理研究.地质出版社,1995,135
14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河北平原及其周围地区新构造图说明书.地震出版社,1985,12
15 北京市地质矿产局.北京市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91,501—502
16 河北省地质矿产局.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89,632—633
17 山西省地质矿产局.山西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89,227—229
18 天津市地质矿产局.天津市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92,228
19 王宪曾.山西天镇刘家沟第三系褐煤中的孢粉组合及其意义.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8,( 4) :89—106
20 内蒙古地质矿产局.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91,318
21 李容全.内蒙古岱海盆地新生代古地理研究.中国北方资源开发与环境研究.海洋出版社,1992,161—166
22 叶伯丹等.全国同位素地质年龄数据汇编( 第四集) .地质出版社,1986,22—277
23 王慧芬等.中国东部新生代火山岩 K —A r 年代学及其演化.地球化学,1988,( 1) :1—11

评《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一书
袁兴仁
( 西北师范大学 兰州:730070)

兰州大学地理系徐建华教授编著的《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一书,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 这本
书系统介绍了目前地理学研究中所涉及的数学方法,基本囊括了地理学定量分析中所应用的数学内容,为地
理学定量方法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一本很好的学习参考书及教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社会经济的需要,地理科学定量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自 1963年美国地理学
家鲍顿提出计量革命以来,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地理学的定量化已由原始数据的处理和转化发展到建立地理
模型,并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对地理数据进行采集、输入、存储、更新、检索、管理、综合分析及输出的过程
实现了微机化。 这一突变,使古老的地理学焕发了青春,推动了地理科学的大发展,并在实现人口、资源、环
境、经济、社会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马克思曾经预言:“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 现代地理学的发展
史,证明了马克思的这一精辟论断。 没有数学方法的引进就不可能有现代地理学的发展,正因为如此,我国地
理学者从 80年代以来积极追赶世界地理科学的发展步伐,编写教材、开设课程、培养人才、新增设备,并运用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法解决我国经济建设中有关的地理问题,为现代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
贡献。 《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一书,是我国自 80年代以来在地理研究中应用数学方法的概括和归集,它
是地理定量化专论中的一枝鲜艳的奇葩。 这本书除了内容全面、取材先进外,在编写上也有很多特点:( 1) 其
章节结构既有系统性又有相对的独立性,便于读者既了解全面,又能对某种数学方法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
( 2)该书对每种数学方法的介绍简明扼要、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深入浅出,而且作者联系实际介绍了自己的科
研实例,可供读者借鉴。( 3)书中对现代地理学的发展论述全面、脉络清晰、资料翔实、观点明确,很有启发及参
考意义。
该书作者是一位刻苦奋进、功底扎实的青年地理学家,近年来著作颇丰,《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是他
的代表作之一。 这本书的出版,必将对我国计量地理学的发展和数学方法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地理教育
的提高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祝愿作者再接再励、百尺竿头、继往开来、勇攀高峰,为我国现代地理学的发展
作出更大的贡献。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