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壁…蛐n舵

J■■■■■■■■■■■■■■■_■L

大 道
……w。
中 国

“围子"的中国史
——先秦城邑7000年大势扫描(之二)术

(约公元前3000一公元前2000年)。“南稻北

一、前仰韶时代城邑(7000—5000BG) 粟”的格局从农业初始阶段就已奠定,最终确
立于约公元前7000一公元前5000年之间①。
这是东亚大陆城邑的初现期。已发表材
上述这批最早的环壕聚落,即出现于史前农
文;_j。博 料的城址13处,均为环壕聚落。在北起辽河,
业的确立阶段,而农业的快速、稳定发展,与
南至长江流域、钱塘江流域的广大地域均有
环壕和围垣城邑的发展大致同步,这显现了
分布,而以钱塘江流域上山文化的环壕聚落

园50
城邑与定居农业的密切关联。
最早。其中兴隆洼文化的环壕聚落最为集中,
计5处。此外在黄河中游的裴李岗文化、黄河

纛熬旋满
千米{鬻镕鍪鬟
下游的后李文化、淮河中下游的顺山集文化
n一
以及长江中游的彭头山文化和皂市下层文化
中都有分布,属于彭头山文化的澧县八十垲 f /凄 {I‘ 隆 ≮i|} 位≥
遗址甚至出现了最早的土围的迹象(图一)。
东亚大陆迄今发现的万年前后的早期新
石器时代遗址,仍以洞穴类为主,后来的旷野
类居住地,成为人类定居生活的一种全新选
择。而原始人群从洞穴走向旷野的原因,应是
农业已发展到农耕,即因耕作需求而对土地
加以管理的阶段。只有具备长期定居特征并
形成聚落群的旷野聚落,才能称得上是村落。
有学者将东亚大陆史前农业从发生到发
展的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酝酿阶段(约公元
前18000-公元前9500年)、萌芽阶段(约公元
前9500一公元前7000年)、确立阶段(约公元
前7000一公元前5000年)、快速发展阶段(约
公元前5000一公元前3000年)、稳定发展阶段
图一前仰韶时代城邑分布

一26一
万方数据
2017.02燕囊熹物

总体上看,这一城邑发展的初始阶段具 中心为一片墓地,其北方摆塑一条长19.7米
有地广人稀,聚落数量少、城邑规模小,圈围 的龙形堆石,在堆石首尾处各有一座特大型
设施基本为环壕等特点。 房址。
属于上山文化的浙江义乌桥头遗址,是 兴隆洼文化的环壕均为深2米以内的浅
迄今所知东亚大陆最早的环壕类城邑,其始 壕,宽度也较小,应主要起区隔作用,防御功
建年代可上溯至公元前7000年前后。除此之 能偏弱。
外,其他区域环壕聚落最早出现的时间集中 (二)黄淮流域
于公元前6200一公元前6000年前后。这批最 黄淮流域发现的4处环壕聚落的面积在
早的环壕城邑,都相当于新石器时代中期②。 数万至10余万平方米以上,聚落内所居人口
可以理解的是,此期各地定居农耕文化大致 应较多。其中山东章丘小荆山遗址⑨的环壕为
同步臻于兴盛,圈围聚落的出现本身也是定 深壕,有存水的迹象:河南新郑唐户遗址(图
居生活兴盛的一种表现。大致的共时性,则表 二一3)⑨、江苏泗洪顺山集遗址⑩和韩井遗址⑩
明这种聚落圈围现象应不属于文化传播的结 的环壕均与河道相通,形成封闭的区域。
果,而是各自因地制宜、独立发生的。 新郑唐户遗址裴李岗文化遗存的面积达
(一)燕山南北 30万平方米,是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的裴李
仅见于燕山南北辽河与滦河流域的兴隆 岗文化时期的聚落遗址。已知人工开挖的壕
洼文化。目前所知兴隆洼文化的环壕聚落的 沟残长300余米。与当时的河道相接。遗址上

面积在1万余至数万平方米不等,环壕内均 文化堆积较厚,发现了大面积的居住址,且具
分布着成排的房址,居中处又有个别大房址。 有反复建造的特征,说明当时的居址环境相

得到完整揭露的内蒙古林西白音长汗遗 对稳定。
址(图二一1)③,在山岗东坡分布着南北并列 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数据,郑州地

的两处环壕。二者相距不足8米,环壕围起的 区的裴李岗文化遗址达60余处@,聚落的分
面积则分别为1.64万、1.23万平方米。北环 布已较为密集。但从中原地区各区域调查的
壕与南环壕内分别分布着六排29座、七排25 结果看,裴李岗文化时期遗址数量相对较少、 坛
座以上的房屋,两座环壕中部各有一座面积 规模较小、分布稀疏,尚看不出有区域性聚合

在100平方米左右的大型房址。与双壕相对 组织的出现。即便是作为其中“特例”的唐户
的两座小山顶分布着两片墓葬区。存在环壕 遗址,房址最大不过10余平方米,彼此间看
的白音长汗遗址二期乙类遗存属于兴隆洼文 不出规格上的差异,房址群形成和存在的时
化晚期的大型聚落,据推测,整个聚落的人口 间也应有先后,尚不能说已有中心聚落的性
在220—340人之间@。 质@。
敖汉旗兴隆洼遗址⑤兴隆洼文化早期的 泗洪地处淮河下游洪泽湖西侧,境内的

环壕内,也有成排分布的房址,聚落的中心部 顺山集和韩井遗址2处环壕聚落,直线距离
位最大的两座房址并排分布,室内面积达140 约4千米.均属顺山集文化。顺山集遗址的环
余平方米。从存在居室墓葬的情况看,兴隆洼 壕挖建于第二期,壕内面积达7.5万平方米。
一期聚落的部分房址应具有居住兼祭祀的双 居民沿环壕而居,并将环壕作为倾倒垃圾的

重功能。两座特大型房屋应是举行集会、议事 场所。研究表明,顺山集文化人群的生业模式
或宗教活动的公共性场所⑥。 以狩猎采集为主,辅之以人工水稻栽培和家
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图二一2)⑦仅在聚落 畜饲养。韩井遗址东侧环壕内发现了一组水
的东北角发现壕沟一段,属于兴隆洼文化中 沟和洼地,浮选土样分析表明此处可能存在

晚期的遗迹。居住区内房址密集排列,已揭露 栽培水稻的行为。疑似稻田的线索,有助于东
的55座房址基本东西成批、南北成行。聚落 亚大陆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的深化@。

--127——
万方数据
㈣㈣
南方文物2017.02

(三)长江中下游 落。该遗址西、北两面临古河道,东、南地势偏
长江中游发现的2处环壕聚落澧县八十 低,设有壕沟和土围,圈围起的聚落面积为
挡(属彭头山文化)(图二一4)、临澧胡家屋场 3.7万平方米。其内除干栏式和地面式居址
(属皂市下层文化)@前后相继,都位于长江南 外,还发现2处高台式建筑和一批深坑,被认
岸的澧阳平原。 为可能与宗教祭祀有关。
与彭头山文化10余处遗址中占绝大多 最初较矮的土围仅是在环壕一侧堆积排
数的岗地型遗址不同,八十垲遗址是其中唯 除土形成,后来在对壕沟的疏浚清淤过程中,
一一处平原型遗址。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 大概有意识地把开挖新沟的土方集中堆于原
它是东亚大陆发现的最早具土围的环壕聚 土围之上。但最终土围高度也不超过1米,应
不具备防人御敌的功能。“这种自然河道加上
人工挖掘而形成的围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确
有许多便利。一是靠近河岸有利于就近取水,
二是可同时利用河道和围沟四周向聚落外排

1.林西白音长汗 2.阜新查海

3.新郑唐户 4.澧县八十垲(壕+土围

图二前仰韶时代城邑举例

麟 万方数据
水,三是还可利用开挖深沟降低附近居住面
的地下水位以改善居住环境。”⑩有学者更径
称八十挡遗址的土围为“护庄堤”@。
在前仰韶时代的13处环壕城邑中,浙江
义乌桥头遗址@是地理位置上分布最南的一
处。这处环壕聚落属于上山文化中期,绝对年
代在公元前7000年前后。
严格意义上讲,其所在的钱塘江流域系
独立的水系,并不属于长江流域,这里暂归入
长江下游。钱塘江流域上游地区的河谷平原,
迄今为止已发现了属于上山文化的18处遗
址,成为东亚大陆最早的旷野类遗址,也是东
亚大陆最早的“初级村落”@。该区域虽面积不
大,但东亚大陆迄今发现的公元前7000年以
图三仰韶时代前期城邑分布
前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的40%集中分布
在仰韶时代的温暖期,河套地区以大青山一
于此∞,令人瞩目。
线为界形成了农业文化与采集狩猎文化的二 j.

元分布格局@。这也是后来形成的以定居和农 ?。‘曩o。
二、仰韶时代城邑(5000—2800BC)
耕为基础的“华夏城邑群”的北限。 叠荔≥妻I_薯誉
迄今为止,共发现仰韶时代的城邑56 内蒙古中南部岱海地区至河套一带,属妻粪黍●彰j豢
处。见于北方地区的红山文化、内蒙古中南部 黄土发育的低山丘陵和洪积平原。这里发现警攀攀孳薹。麓;
仰韶文化系统诸文化,黄淮流域甘肃、陕西、 的同一时期的3处环壕聚落凉城石虎山I遗鬻i攀霉瓣i蒸
山西、河南境内的仰韶文化诸类型,以及长江 址(图四一1)@、清水河岔河口@和准格尔旗阳蔓誊≥誊雾i譬萋≤
流域的汤家岗文化、边畈文化、大溪文化、油
湾(图四一2)圆,规模均较小,面积在数万平方~誊攀蠹i誊
子岭文化至屈家岭文化早期及凌家滩文化 米以内,圈围起聚落的全部或部分区域。其中 i毒i

等。此期,绝大部分城邑仍为环壕,但土围持 岔河口聚落的环壕为深壕,是北方地区此前
jI

续存在并发展为最早的城垣。 和同时期所鲜见的。从文化面貌上看,应是接
(一)仰韶时代前期(5000—3500BC) 受了仰韶文化影响的人类群团所为,或认为
仰韶时代前期的城邑,迄今共发现26 应属仰韶文化系统。
处,主要见于黄河中游及左近地区仰韶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凉城石虎山I遗址,挖
早中期诸类型,分布最为集中的是自渭河下 掘围沟时的土,都明显堆积于沟的内侧,堆积
游的关中至豫中地区一线。此外北方地区的 呈土垄状,应是为增强围沟的防御能力而有
内蒙古中南部至东南部,以及南方地区的长 意所为。在南出口处一侧围沟端头的底部,发
江中游也有发现(图三)。 现有较大的柱洞,推测应为固定栅栏门的立
1.河套至西辽河流域 柱柱洞。
据研究,仰韶时代前期进入全新世大暖 内蒙东南至辽西的西辽河流域,在兴隆
期。温暖期的到来,使得宜于农耕的地域扩 洼文化之后的赵宝沟文化中尚未发现环壕聚
大,黄河中游的仰韶时代诸文化向黄土高原 落。从红山文化早中期发现的内蒙古赤峰魏
开拓成为可能。仰韶文化的庙底沟阶段,这样 家窝铺@、翁牛特旗二道窝铺∞2处环壕聚落
的拓荒性移民达到高潮@。据调查,在内蒙古 看,它们仍延续了兴隆洼文化的传统,聚落规
中南部共发现仰韶时代遗址250余处@。正是 模在1万余至数万平方米之间,没有显著增

-29-
万方数据
1.凉城石虎山I遗址 2.准格尔旗阳湾

图四河套附近城邑举例

大的迹象,壕沟似仍为浅壕。 或固定界域、以中心广场为核心的内聚式的

2.黄河中游 环形布局应是发达的原始聚落形态的典型模

本区发现的城邑共15处,基本上属仰韶 式。

文化系统,分布于西起陇东南,东至豫东北的 通过对西安半坡遗址发掘资料的再检

黄河中游(图三)。其中属仰韶文化核心区的 讨。有学者指出,“自聚落开始形成时起,人们

渭河下游至郑(州)洛(阳)地区或称豫晋陕邻 就在居住区的范围内建造有内外两重环壕。

境地区最为集中,这里恰是典型仰韶文化或 原来所谓居住区周围的大围沟即为外壕所

“仰韶文化群”◎分布的核心区域。仰韶文化又 在。而……在居住区中心区域发现的三条(?)

可大体划分为两大期。这里归为仰韶时代前 小沟则可能相互邻接而呈环状结构,从而构

期的、存在城邑的文化类型包括大致前后相 成半坡聚落的内壕。最初被推定为圈栏的两

继的仰韶文化初期诸类型、半坡类型和庙底 处建筑遗迹,实际可能是半坡聚落的哨所建

沟类型等。 筑遗存”(图五一2)@。而在半坡聚落后期,沿

爹≯』?漤鎏|;? 在属于仰韶文化中期的庙底沟类型兴起 北部大围沟(原外壕)的外侧口沿,还发现有

之前,仰韶文化的聚落面积还不大,一般在5 一条呈带状分布的灰褐色硬土堆积。“极有

万平方米左右。其显著特点是在聚落内较明 可能是一次性或短期内因人为作用而形成
确地划分居住、生产和埋葬区的范围;居住区 的”,甚至“很有可能就是夯土堆筑的早期城

往往采取凝聚式和内向式的格局,同时内部 垣建筑残迹”③。有学者甚至认为半坡遗址就
已有明确的区划,注重防御设施的布置。以陕 是城址@。这些分析认识都是颇有意义的,尽

西临潼姜寨(图五一1)④为例,其居住区居中, 管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现去验证。
周边绕以环壕,壕外之东部和东南部为墓地, 在对仰韶文化前期城邑梳理的过程中,

公共制陶窑场则位于西南部的河边。居住区 可以发现一个显著的现象,即这些城邑中面
内的房屋分为5群,每群都由一座大房子和 积在2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聚落,如陕西高

若干中小型房屋组成。房屋都面向中心广场, 陵杨官寨(图五一3)@、河南灵宝西坡∞、三门

形成一个近于封闭的圆圈。居住区内还有牲 峡庙底沟@和三里桥@,以及新郑古城村(?)@

畜圈栏和很多窖穴。据推测,环壕内侧可能还 都属于前期后段也即仰韶文化中期。这是庙

有篱笆或寨墙,寨门等处设置有哨所,构成较 底沟类型兴盛的时期,也是整个仰韶文化的

为完备的防御系统。这类拥有共同防御设施 鼎盛期。中原地区几个区域的系统调查显示,

麟 万方数据
2017.02煮褒叁物

庙底沟类型的聚落数量、组成结构发生了非 与东、西两侧的河流共同组成聚落的外围屏
常大的变化。各区聚落数量都明显增加,并出 障,圈围起的面积约40万平方米。壕沟兴建
现了许多大型中心聚落。种种迹象表明,仰韶 和使用于西坡聚落的鼎盛期——庙底沟类型
文化中期是中原地区复杂社会的肇始@。 早期,后被逐步废弃@。据调查,在铸鼎塬周围
地处泾、渭两河交汇处附近的高陵杨官 共发现仰韶文化中期的遗址19处,在各时期
寨遗址总面积约80万平方米。位于遗址北区 中数量最多,西坡遗址则是仅次于北阳平的
的环壕大致呈梯形,壕内面积24.5万平方 第二大遗址@。
米。在东北段环壕内侧还发现了疑似墙基的 小型环壕聚落可以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固
遗存。据调查,泾、渭两河交汇地带还有若干 为例。环壕圈围面积约2万平方米。聚落西北
同时期遗址,但规模均小于杨官寨遗址,杨官 部系一近1000平方米的广场,发现有成组的
寨遗址应是关中地区庙底沟文化的中心聚落 成人墓葬:30余座房址以广场为中心呈扇形
之一。 多层分布,近广场处有2座大型房址。整个聚
灵宝西坡遗址位于豫陕晋三省交界地带 落经历了由属前仰韶时代“第一期的台地散
的黄河南岸铸鼎塬上,大型房址、墓地和众多 点式聚落,经第二期的台地环壕式聚落,发展
重要遗物的发现,确立了其作为仰韶文化中 到第四期的山地性中心聚落”的模式@。
期核心地区大型聚落的地位。包括大型墓葬 3.长江中游

在内的墓地规格,也高于同期其他普通聚落。 在属于长江水系的汉水中游南阳盆地及
已发现的两道壕沟分别位于遗址南、北两侧,

1.临潼姜寨 2.西安半坡(壕+土围?)

3.高陵杨官寨 4.秦安大地湾

图五仰韶文化城邑举例

万方数据
㈣FAHG
南方文物2017.02

左近地区,发现了淅川沟湾@和镇平冢洼∞环 澧县城头山遗址(图六一2)@在澧阳平原
壕聚落,二者的环壕最早都挖建于仰韶文化 乃至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聚落中都具有

中期。环壕面积都不大,仅数万平方米。因处 典型性。该遗址各时期文化堆积丰富,最早的
于南北文化区的交汇地带,这里的文化面貌 文化遗存是相当于仰韶时代前期的汤家岗文
也受到黄河中游仰韶文化腹心地区和江汉地 化(约公元前5000-公元前4300年)和大溪文

区大溪一屈家岭文化的影响。 化(含大溪文化一至三期,约公元前4300一公
据悉,位于江汉平原的湖北钟祥边畈遗 元前3500年)@。城头山聚落由汤家岗文化发
址斡,发现有早于大溪文化的环壕聚落。同一 展到大溪文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中间不存
区域的湖北荆州阴湘城遗址@,在大溪文化晚 在大的突破与断裂。
期出现了两个临河的环壕聚落,中间有一条 汤家岗文化时期,这里先开挖了环壕,环
南北向的冲沟将二者隔开。到了后来的屈家 壕内是居住和生活区.壕内面积约2万平方

岭文化时期,形成垣壕聚落,将这一“双核聚 米。在东部壕沟以外,发现了此期的水稻田。
落”连为一个整体(图六一1@),可以明显看出 其后,大溪文化一期开始在汤家岗文化时期
从环壕聚落发展为垣壕聚落的演变过程。 环壕的基础上营建城垣和外壕,城圈以内的
长江以南,位于洞庭湖北岸、澧阳平原以 面积在5-6万平方米。城内分布有祭坛、祭祀
东的湖南安乡汤家岗遗址@,在南部和北部都 坑、墓地和居住区,居住区内可能已存在排
现了早于大溪文化的汤家岗文化时期的壕 房。
,其中南部“壕沟的内侧堆筑起宽5、高1 大溪文化二期是城头山聚落的空前繁荣
的土墙,墙的顶面距壕沟底部相对高差1.8 时期。此期的城垣起建于一期城垣壕沟的外
”。这可以看作是延续了前仰韶时代彭头山 坡上,高度为2.5米;外壕已经与古河道连为
化壕沟加土围的传统。 一体,一期时城南垣上的通道一带被整修为

一≤一
1.荆州阴湘城聚落演变过程

2.澧县城头山城址与周边环境

图六长江中游城邑举例

32
万方数据
2017.02丧褒熹誓

水陆码头。二期文化遗存的分布范围较此前 岗文化遗存发掘简报》,《考古}2008年第5期。郑州

扩大了许多,城垣的扩建可能与城头山聚落 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调文
物保护办公室:《河南新郑市唐户遗址裴李岗文化遗
人口的增加有关。大溪文化二期的城垣和外
存2007年发掘简报》,《考古)2010年第5期。信应
壕延续使用至大溪文化第三期。推测建城以
君:《河南新郑唐户遗址裴李岗文化聚落考古新发现
后的稻田区已转移到城外,城内则成了居民
与初步认识》,《中国聚落考古的理论与实践(第一
日常生活和其他生产活动区域@。
辑)——纪念新砦遗址发掘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
从彭头山文化到汤家岗文化,澧阳平原 集》,科学出版社,2010年。
在经历了近两千年的环壕聚落及其伴生 ⑩南京博物院、泗洪县博物馆:《顺山集——泗洪
品——土围的建造实践后,终于在大溪文化 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

时期,诞生了东亚大陆最早的垣壕结构的城 2016年。

邑。 ⑩庄丽娜:《泗洪县韩井顺山集文化遗址》,《中
国考古学年鉴・201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年。

⑩顾万发:《文明之光——古都郑州探索与研
究》,第12页,科学出版社,2016年。
⑩戴向明:《中原地区早期复杂社会的形成与初
步发展》,《考古学研究》(九),文物出版社,2012年。
注释:
⑩南京博物院:《“顺山集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江 文
①张居中、陈昌富等:《中国农业起源与早期发
苏泗洪召开》,《中国文物报12016年6月17日。
展的思考》,《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12014年第1期。
⑩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彭头山与八十挡》,
②依《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的划分意见, 圈
科学出版社,2006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
新石器时代中期约当公元前7500一前5000年。中国
临澧胡家屋场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93年
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
第2期。 讲
卷》,第783、80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⑩裴安平:《澧阳平原史前聚落形态的特点与演
③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白音长
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4
变》,《考古)2004年第11期。 坛
⑥张应桥:《我国史前人类治水的考古学证明》,
年。图见,索秀芬、李少兵:《白音长汗遗址聚落研
《中原文物12005年第3期。
究》,《聚落考古通讯》第1期,第35页图5,2016年。
⑩蒋乐平:《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大众考古》
④索秀芬、李少兵:《兴隆洼文化聚落形态》,《边
2016年第12期。
疆考古研究》第8辑,科学出版社,2009年。
⑩蒋乐平:《上山遗址与村落形成探源/,《光明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
日报)2017年1月5日。
《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5
⑩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浦江博物馆:《浦江
年第10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内蒙古
上山》,第276—277页,文物出版社,2016年。
考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聚落遗址1992
⑨严文明:《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的有关问
年发掘简报》,《考古11997年第1期。
题》,《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海洋出版
⑥刘国祥:《兴隆洼文化聚落形态初探》,《考古
社,1991年。
与文物12001年第6期。
②索秀芬:《中全新世内蒙古东南部和中南部环
⑦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查海——新石器时
境考古对比研究》,《内蒙古文物考古}2005年第2
代聚落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12年。
期。
⑧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章丘市博物馆:《山
②张宏彦:《河套地区“前长城地带”形成的环境
东章丘市小荆山后李文化环壕聚落勘探报告》,《华
考古学观察》,《西部考古》第8辑,科学出版社,2015
夏考古12003年第3期。
年。
⑨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
③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日本京都中国考古学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新郑市唐户遗址裴李
研究会岱海地区考察队:《石虎山遗址发掘报告》,

一33—
万方数据
㈣0W㈣
南方文物2017.02

《岱海考古(二)一一中日岱海地区考察研究报告 2008年。

集》,科学出版社,2001年。 ◎戴向明:《中原地区早期复杂社会的形成与初
⑤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清水河县岔河口新 步发展》,《考古学研究》(九),文物出版社,2012年。
石器时代遗址调查》,《内蒙古文物考古}2003年第2 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河南省
期。 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河南灵宝市西坡遗址南壕沟发
③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准格 掘简报》,《考古}2016年第5期。
尔旗阳湾遗址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16年第2 ⑧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
期。 所河南一队等:《河南灵宝铸鼎塬及其周围考古调查
⑤段天骡、成璩瑭等:《红山文化聚落遗址研究 报告》,《华夏考古》1999年第3期。
的重要发现——2010年赤峰魏家窝铺遗址考古发掘 ⑩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安大地湾:新石
的收获与启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 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77—
4期。塔拉、曹建恩等:《内蒙古赤峰魏家窝铺遗址 124页。

2011年发掘成果》,《中国文物报》2012年2月10日。 ◎郎树德:《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聚落形态及其
③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赤峰市博物馆 演变》,《考古}2003年第6期。
等:《翁牛特旗二道窝铺遗址发掘简报》,《内蒙古文 @郑外f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河南省文物管理局
物考古文集》第四辑,科学出版社,2013年。 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河南淅川县沟湾遗址仰
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 韶文化遗存发掘简报》,《考古}20lo年第6期。
新石器时代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 ⑥曹艳朋:《镇平县冢洼新石器时代至周代遗
206—212页。 址》,《中国考古学年鉴・201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⑩西安半坡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姜 社。2015年。
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8 ⑩刘辉:《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城址聚落的新发
年。严文明:《姜寨早期的村落布局》,《仰韶文化研 现与新思考》,《中国聚落考古的理论与实践(第一
究》第166—169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辑)——纪念新砦遗址发掘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
⑨钱耀鹏:《关于半坡遗址的环壕与哨所——半 集》,科学出版社,2010年。
坡聚落形态考察之一》,《考古》1998年第2期。 ⑤贾汉清:《从环壕聚落到古城聚落——阴湘城
③钱耀鹏:《半坡聚落与黄河流域夯筑城址的发 遗址》,《荆州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9年。
生》,《文博}2000年第2期。 @同村秀典、张绪球:《湖北陲湘城遗址研究(I)
③张学海:《城起源研究的重要突破——读八十 ——1995年日中膦合考古凳掘赧告——》,《柬方单
墙遗址发掘简报的心得,兼谈半坡遗址是城址》,《考 赧》(京都)第69册,1996年。
古与文物》1999年第1期。 ◎郭伟民:《城头山遗址与洞庭湖区新石器时代
⑩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发 文化》,岳麓书社,2012年,第224页。
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11年第6期。王炜林、张伟 ⑩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澧县城头山——新
等:《陕西高陵杨官寨新石器时代遗址》,《新世纪中 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7年。湖南

国考古新发现(2001—201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城墙与护
2013年。 城河2011—2012年的发掘》,《考古}2015年第3期。
③李新伟:《灵宝西坡庙底沟文化时代的剖面》, ⑨郭伟民:《试论中心聚落历史进程的连续与断
《大众考古}2013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 裂——以城头山、石家河遗址为例》,《湖南省文物考
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灵宝西坡墓地》,文 古研究所建所三十周年纪念文集》,科学出版社,
物出版社,2010年。 2016年。

⑩樊温泉、靳松安等:《庙底沟遗址再次发掘又 ③郭伟民:《城头山遗址与洞庭湖区新石器时代
有重要发现》,《中国文物报}2003年2月14日。 文化》,36—69页,岳麓书社,2012年。
⑤李素婷、丁新功等:《河南三门峡三里桥遗址

发掘取得重要收获》,《中闽文物报》2006年11月8
日。 (责任编辑:周广明)
③河南省文物局编:《河南文物》,文心出版社,


万方数据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