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大 道 中 国

的中国史
“围子”
—先秦城邑 7000 年大势扫描(之一)*
——

许 宏 (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院 考 古 研 究 所 )

“先秦”作为一个历史名词 ,从字面上看 通 俗 地 称 为 “围 子 ”。 其 变 迁 当 然 是 社 会 变 迁
下 限 明 确 ,截 至 秦 王 朝 诞 生 的 公 元 前 221 年 , 的一个缩影, 但却并不必然与社会复杂化和

上 限 则 不 确 定 。 由 于 其 源 自 文 献 ,本 意 也 就 有 城市正相关。 如果说城邑是人类社会发展到
了狭义史学的特征, 一般被界定为夏商周三 一定阶段的产物, 那么它的出现首先是早期

代,而多指春 秋战国时期 。 这里,笔者取 “秦 人类群团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

以前的时 代”的概念 ,对 其 上 限 则 不 做 明 确 关系的产物。 它是伴随着定居和农业生活的

的 界 定 。 就 本 文 涉 及 的 时 段 而 言 ,可 上 溯 至 公 出 现 而 初 现 于 世 的 ,它 的 诞 生 与 后 起 的 文 明 、
元 前 7000 多 年 前 的 新 石 器 时 代 中 期 。 国 家 的 出 现 无 涉 。 这 些 “围 子 ” 从 极 小 到 超
坛 大 ,从 单 纯 的 防 御 或 区 隔 设 施 、稍 简 易 的 环 壕
一 相关概念界定 聚落到壁垒森严的庞大围垣都邑, 其间曲曲
折 折 ,有 一 个 聚 落 形 态 发 展 的 脉 络 在 里 边 。
在展开论述前, 有必要对以下几个内涵
城 邑 (城 址 ):圈 围 聚 落
存在重大差异的概念做明确的界定。
城 ,在 现 代 汉 语 中 有 多 种 含 义 。 《 现 代 汉
聚 落 :农 村 与 城 市 ,城 邑 与 非 城 邑
语 词 典 ( 汉 英 双 语 )》 列 出 三 种 : 一 是 “ 城 墙
聚 落 , 具 有 “ 人 聚 居 的 地 方 ( settlement )”
( city wall )”, 二 是 “城 墙 以 内 的 地 方 ( within
和 “村 落 ( village )”两 种 含 义 。 在 人 类 学 、民 族
学 和 考 古 学 界 ,一 般 用 第 一 种 含 义 ,表 示 人 类
the city wall )”, 三 是 “ 城 市 ( 跟 ‘ 乡 ’ 相 对 )
( town , city , urban area , metropolis )” ② 。 第 一 种
居 住 方 式 的 一 个 大 的 范 畴 。 因 此 ,一 般 所 说 的
含义属于具体事物现象; 第二种含义着眼于
“聚 落 ”, 从 其 内 在 的 社 会 属 性 上 看 , 包 含 城
外在聚落形态; 第三种含义则是从社会发展
市 和 农 村 两 种 大 的 居 住 形 态 。在 本 文 中 ,笔 者
的 角 度 给 出 的 定 义 。 显 然 ,与 考 古 学 关 系 最 为
也 取 这 种 含 义 。 其 中 城 市 ( city ),是 人 类 社 会
密切的,是第 一、二种含义 。 而由前述城 市、
发 展 到 一 定 阶 段 (进 入 文 明 时 代 )而 产 生 的 一
城 邑 的 概 念 辨 析 ,可 知 前 二 者 的 英 文 解 释 ,即
种区别于乡村的高级聚居形态。
以 city 界 定 wall 是 不 合 适 的 。 由 于 考 古 学 的
就外在形态而言, 聚落又依圈围设施的
研究对象是遗 址,故一般以 “城址”一词 称呼
有 无 分 为 城 邑 ( enclosure settlement ) 和 非 城 邑
这类带有围墙等防御设施的聚落遗址。
( non -enclosure settlement ) 两 种 。 城 邑 , 可 以
*本文的写作得到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的学术支持。
- 8 -
综 合 上 述 第 一 、二 种 含 义 ,“ 城 ”指 人 们 在 石城址及望 楼,属 前 陶 新 石 器 文 化⑤,即 是 最
聚落上构筑的区隔或防御性设施及拥有这种 著名的例子。 东亚迄今所知最早的城邑为环
设 施 的 聚 落 。 这 种 防 御 性 设 施 一 般 为 墙 垣 ,但 壕 聚 落 ,见 于 公 元 前 7000 年 前 后 的 新 石 器 时
也 包 含 其 他 构 筑 物 如 壕 沟 、 栅 栏 代 中 期 ,属 于 尚 无 社 会 分 化 迹 象 的 农 耕 聚 落 。
( walled\moated\fenced enclosure )等 ,以 及 部 分 其实在一般的学术性描述场合,“城
利用 自然之险形 成的防御 系统③。 故本文 所 ( 址 )” 就 往 往 不 限 于 城 垣 及 其 围 起 的 区 域 。
言 城 邑 遗 址 ( 城 址 ), 即 指 拥 有 区 隔 或 防 御 性 譬 如 , 红 山 文 化 的 环 壕 聚 落 , 属 于 “‘ 城 寨 ’ 式

设施的聚落遗 址,相当于上 述“城”的第二 种 的围壕建筑设施” 。 内蒙敖汉旗西台遗址
含义。 “两 座 南 北 相 邻 的 长 方 形 围 壕 , 应 有 ‘城 ’的
从 考 古 发 现 看 ,圈 围 设 施 多 为 复 合 式 的 , 含 义 ”, 简 报 中 径 称 为 “ 北 ‘ 城 ’ 壕 ” “ 南 ‘ 城 ’
如 垣 墙 有 土 筑 、石 砌 和 土 石 混 筑 ,其 外 又 往 往 壕 ” ⑦ 。 “环 壕 聚 落 开 始 发 生 本 质 的 变 化 。 其 最
辅之以壕沟, 壕沟则有水壕、 干壕之分。 此 好的例子是在长江中游属于屈家岭文化晚期
外 ,还应 有 栅 栏 、尖 桩 等 有 机 质 障 碍 物 ,惜 难 到 石 家 河 文 化 早 期 的 一 系 列 所 谓 ‘ 城 址 ’。
以 发 现 ;部 分 利 用 自 然 天 险 如 断 崖 、深 切 河 道 …… 这 些 ‘城 址 ’应 当 是 环 壕 聚 落 向 真 正 城 邑
和 冲 沟 等 则 颇 为 常 见 ,尤 其 多 见 于 山 城 。 因 而 转 变 过 程 中 的 一 种 中 间 形 态 ”⑧ 。 陕 北 地 区 龙
本文对城邑讨论的上限也上溯至环壕聚落最 山时代“修建城址(环壕及石墙)所需的劳力
初出现的新石器时代中期。 资 源 显 然 超 出 了 城 内 人 口 之 负 担 ”⑨ 。 又 如 两

在 东 亚 大 陆 ,新 石 器 时 代 区 隔 / 防 御 性 聚 城 镇 遗 址 外 围 的 田 野 工 作 ,旨 在 探 明 “ 是 否 有
落的主流是环壕聚落, 壕沟内外侧间或发现 围 城 设 施 (城 墙 、环 壕 )” ⑩ 。 “望 京 楼 二 里 头 文 博
有堆垒而成的土围或土垄。 一般为挖壕时对 化城址由外城和内城组成, 内城包括城墙及
排出土作就近处理所致, 与后来具有特定功 城 壕 ,外 城 仅 有 城 壕 ” 訛


。 而 “西 史 村 遗 址 沟 状 讲
能 的 围 墙 不 同 ,但 二 者 应 有 渊 源 关 系 。 “仅 就 堆积围成的界隔性设施应当代表一座夏商时
筑城技术而言, 环壕聚落中的栅栏和土垄式 期 的 城 邑 ”訛


等等。 坛

围墙是夯筑城垣的原始雏形,尤其是后者。 ” 甚 而 ,如 果 抛 却 城 垣 本 位 的 话 ,圈 围 设 施
可 以 认 为 ,这 种 环 壕 聚 落 是 后 来 围 垣 城 邑 (多 的 演 变 脉 络 还 可 以 表 述 为 :“壕 沟 的 形 态 从 早
伴 有 环 壕 )的 直 接 前 身 。 因 此 ,环 壕 聚 落 也 是 期的环壕逐步发展到晚期的规则方形或长方
城 邑 的 一 种 类 型 ,一 种 较 为 原 始 的 形 态 。 形, 尤其是在一些壕沟的内侧还筑造有夯土
从逻辑上讲, 对作为人类遗存和考古学 墙 ,从 而 形 成 所 谓 的 城 壕 并 举 结 构 ”輱


。 从中
研 究 对 象 的 围 垣 及 其 前 身—
—— 土 围 乃 至 环 可见环壕更为源远流长, 其与围垣的发展具
壕, 不能本末倒置地以社会复杂化程度来定 有连贯性和一体性。
义 “城 ” 和 非 城 的 界 限 。 围 垣 及 其 前 身 在 区 “邑”为供人居住生活的聚落,这就排除
隔 / 防 御 功 能 上 没 有 本 质 差 别 ,就 只 能 将 后 来 了 垣 墙 、围 沟 等 圈 围 起 的 墓 地 、陵 域 等 非 生 人
从 围 垣 引 申 出 的 “城 ”及 其 圈 围 起 的 聚 落 —
—— 聚落的圈围区域。 出于防卫和祭祀等目的所
城邑的上限上溯、 扩展至最早的圈围设施的 设 的 暂 居 性 据 点 (如 夏 家 店 下 层 文 化 的 诸 多
问 世 。 从 理 论 上 讲 ,城 邑 作 为 带 有 区 隔 或 防 御 小 型 山 地 城 址 ), 军 事 性 城 堡 ( 如 春 秋 战 国 时
性设施的聚落, 其上限应与定居性聚落的出 期 在 诸 国 边 地 、 长 城 沿 线 所 设 的 亭 障 坞 堡 ),
现 相 一 致 ,或 可 上 溯 至 新 石 器 时 代 早 期 。 西 亚 作为居人之所, 按理也属广义的 “邑” 的范
约 旦 河 口 附 近 的 耶 利 哥 ( Jericho ) 遗 址 发 现 的 畴, 但其面积较小、 使用时间较短、 堆积单
公元前第 9 千纪后半叶至前第 7 千纪中叶的 薄 ,不 属 于 人 类 长 期 居 住 地 ,故 本 文 基 本 上 存

- 9 -
而不论。 其演进历程存在两大主线。 其一是聚落
形态上的变化, 其二是社会组织形态上的变
二 先秦城邑总体观 化 。 本 文 对 先 秦 城 邑 的 历 时 性 考 察 ,以 前 者 为
主。
先秦城邑上承新石器时代早期, 下接秦
动 态 观 察 之 一 :城 邑 数 量 的 变 化
汉 时 代 , 在 时 间 上 跨 7000 余 年 之 久 , 历 新 石
本文收录了迄今已发表资料的先秦城邑
器 时 代 中 期 、晚 期 和 末 期 ,青 铜 时 代 和 铁 器 时
计 1062 处 (含 无 郭 城 都 邑 )(表 二 ) 訛


。 由对各
代 初 期 。 就 文 字 的 使 用 及 其 影 响 程 度 而 言 ,跨
期 城 邑 数 量 的 统 计 , 可 以 窥 见 城 邑 (圈 围 聚
史 前 时 代 、原 史 时 代 和 历 史 时 代 初 期 阶 段 。 就
落 )的 演 变 轨 迹 。
社会发展阶段而言, 从大体平等的前国家部
迄今所知东亚大陆最早的环壕聚落 ,见
族 社 会 形 态 ,到 初 步 社 会 复 杂 化 、多 元 政 体 并
于浙江义乌桥头遗址的上山文化遗存訛


,约
存的酋邦或邦国时代, 再到多元而有中心的
当 公 元 前 7000 年 前 后 。 在 此 后 约 3000 年 的
中原广域王权国家时代, 和逐渐走向统一的
时间里, 前仰韶时代至仰韶时代前期地广人
分 立 集 权 国 家 阶 段 。它 的 进 一 步 发 展 ,则 是 秦
稀 ,盛 行 环 壕 聚 落 ,环 壕 内 偶 见 用 挖 壕 时 的 排
汉 大 一 统 中 央 集 权 帝 国 的 形 成 (表 一 )。
出土堆积而成的土围, 这一时期或可称为城
东亚大陆各主要区系的新石器时代文
邑 发 展 史 上 的 “环 壕 时 代 ”。 仰 韶 时 代 后 期 ,
化,既存在着差别,又表现出相似的阶段性。
文 真正意义上的城壕聚落始见于长江中游地区
为 研 究 上 的 方 便 ,综 合 部 分 学 者 的 意 见 ,将 发
并兴盛于龙山时代前期。 屈家岭—石家河文
现城邑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划分为前仰韶时
博 化系 统的城邑 垣壕并重、 以 壕为主,“水城 ”
代、仰 韶时代訛


(含 前 期 訛


、后 期 )和 龙 山 时 代 訛

特色既是区域上因地制宜的产物, 又连通环
(含前期訛


、后期)三个阶段。 这里 的时代命
讲 名 ,只 是 借 用 各 考 古 学 文 化 之 名 ,表 示 与 该 文
壕 与 垣 壕 ,具 有 承 上 启 下 的 意 义 。 与 此 同 时 ,
夯土版筑城垣技术初现于仰韶时代后期的中
化同时的时段, 而不涉及具体考古学文化的
坛 时空分布及相互关系。 考虑到介于史前与历
原 地 区 ,逮 至 龙 山 时 代 后 期 ,黄 河 中 下 游 地 区
的 垣 壕 聚 落 达 于 极 盛 。 整 个 龙 山 时 代 ,庞 大 的
史 时 期 的 “原 史 时 代 ”輶


的考古学文化,与对
中心城邑开始出现, 这是以垣壕为主的城邑
应 的 人 类 群 团 的 族 属 、王 朝 归 属 的 不 确 定 性 ,
营建的第一个高峰期。
本文仍以二里头(文化)时期訛


、二里岗(文
自龙山时代前期起, 内蒙古中南部河套
化)时期 、殷墟 (文化)时期訛


,指称该时期城
左近至晋陕高原北部兴起防御色彩浓厚的山
邑遗存所属的时段。
表一 先秦城邑所处历史阶段示意
本文分期 绝对年代(BC ) 物质文化 文字使用 社会组织 朝代
前仰韶时代 7500-5000 中期
部族社会?
前期 5000-3500 史前时代
仰韶时代 晚期
后期 3500-2800 新石器时代
前期 2800-2300 酋邦或邦国
龙山时代 末期
后期 2300-1700 夏?
原史时代
二里头时期 1700-1500 夏 / 商?
二里头—西周 二里岗时期 1500-1350 广域王权国家 商前期?
时代 殷墟时期 1350-1050 青铜时代 中原中心初现 商后期
西周时期 1050-771
历史时代
春秋时期 770-476 周
东周时代 分立集权国家
战国时期 475-221 铁器时代

- 10 -
表二 各期城邑数量统计
本文分期 年代跨度 环壕 垣壕 ( 含单垣 ) 石城 无郭都邑
前仰韶时代 1500 13 - - -
前期 1500 24 2 - -
仰韶时代
后期 700 26 4 - -
前期 500 11 19 -
龙山时代 30
后期 600 23 44 -
二里头时期 200 15 15 1
大量(39 处 / 群 輰



二里头— 二里岗时期 150 11 17 1
西周时代 殷墟时期 300 8 11 1 2
西周时期 280 3 56 1 7
春秋时期 295 5 1 5
东周时代 656輱

战国时期 255 2 5 2

地 型 石 城 。 至 二 里 头 、二 里 岗 时 期 ,类 似 的 石 由上表和图可以看出各期规模最大的城
城址群又兴盛于内蒙古东南部至辽西冀北地 邑 随 时 间 的 推 移 ,面 积 上 不 断 增 大 的 趋 势 ,以
区 。这 一 区 域 系 气 候 变 化 的 敏 感 地 带 ,也 是 先 及其中的突变点。
秦时期农业和畜牧各种类型文化频繁接触交 北方地区由前仰韶时代的 6 万平方米至
错 分 布 的 地 带 。这 一 早 期 石 城 址 分 布 的 区 域 , 龙 山 时 代 前 期 的 25 万 平 方 米 , 增 长 缓 慢 ,到

与后世的长城有极大的重合度, 有学者称其 了 龙 山 时 代 后 期 , 出 现 了 400 余 万 平 方 米 的
为 “ 前 长 城 地 带 ”訛


。 春 秋战国时 期,原 属 “前 —— 木 石 峁 訛
超 大 型 石 城 —神 輦

。以 中 原 为 中 心 的

长 城 地 带 ”的 早 期 石 城 分 布 区 ,所 见 城 邑 基 本 黄淮流域,人 口较多,农业 发达,聚落面 积也
上 为 夯 土 城 垣 。 到 了 战 国 时 期 ,只 有 黑 龙 江 东 相 应 较 大 ,在 前 仰 韶 时 代 的 裴 李 岗 文 化 时 期 ,
南部的长白山山地区还见有单纯的石城址。 已 有 面 积 达 30 万 平 方 米 的 聚 落 ,仰 韶 时 代 持

二里头至西周时期, 随着中原广域王权 续 增 大 , 到 龙 山 时 代 后 期 , 出 现 了 面 积 达 280
国 家 的 出 现 ,城 邑 数 量 大 为 减 少 ,但 中 心 都 邑 万 平方米的陶 寺城址訛


。 相 比 之 下 ,长 江 流 域 坛
的 规 模 急 剧 增 大 ,开 始 出 现 无 外 郭 城 的 都 邑 , 最 初 的 城 邑 面 积 偏 小 , 由 前 仰 韶 时 代 的 3.8
可 视 为 延 至 东 汉 时 代 的 “大 都 无 城 ”风 潮 的 第 万 平 方 米 ,缓 慢 增 长 至 仰 韶 时 代 后 期 的 26 万
一 波 。 在 为 数 不 多 的 城 邑 中 ,环 壕 聚 落 仍 占



平 方 米 。 但 龙 山 时 代 前 期 ,面 积 达 300 万 平 方
有较大的比重。 米的良渚城訛


即已问世, 早于中原地区和晋
到 了 东 周 时 代 ,垣 壕 城 邑 呈 爆 发 式 增 长 , 陕 高 原 北 部 大 型 城 址 的 出 现 。 要 之 ,由 前 仰 韶
成为城邑圈围设施的主流。 这是以垣壕为主 时代至龙山 时代,各区域 呈现出“满天 星斗”
的城邑营建的第二个高峰期。设防城邑林立, 的 多 元 并 存 态 势 ,进 入 龙 山 时 代 ,尤 其 是 龙 山
与 诸 国 争 霸 兼 并 、战 乱 频 仍 ,进 入 分 立 的 集 权 时 代 后 期 ,城 邑 规 模 有 一 个 飞 跃 式 的 发 展 ,与
国家阶段的政治军事形势是分不开的。至此, 社会复杂化的进程密切相关。
以城邑建造上方正布局、 夯土版筑为特征的 进入二里头至殷墟时代, 北方地区和长
华夏城邑群, 扩大至东亚大陆宜于农耕的绝 江 流 域 显 然 进 入 了 停 滞 期 ,除 了 广 汉 三 星 堆 訛

大部分地区。 外 ,缺 乏 超 大 型 城 邑 ,没 有 可 与 中 原 超 大 型 都
动 态 观 察 之 二 :各 期 最 大 面 积 城 邑 邑 比 肩 者 。 在 中 原 地 区 ,无 外 郭 城 的 中 心 都 邑
这一中心城邑群的形成过程, 可以从多 由二里头的大于 3 平方千米发展到殷墟的
个视角观察到, 在对各区域各时段最大面积 36 平 方 千 米 , 有 外 郭 城 的 郑 州 城 则 逾 10 平
城 邑 的 比 较 中 ,看 得 最 为 清 楚 (表 三 ,图 一 )。 方千 米訛


。 据统计,“从 龙山时代到 二里头时

- 11 -
代 ,围 墙 面 积 的 平 均 值 增 长 了 约 十 分 之 一 。 从 邑 的 分 布 地 域 ,并 无 太 大 的 扩 展 。 从 这 些 最 早
龙山时代到商早期, 围墙面积的平均值增长 的城邑分布的北限看, 前仰韶时代兴隆洼文
了 三 分 之 一 以 上 ”訛


,也可以看 出这一趋势 。 化 的 环 壕 聚 落 ,即 达 到 西 辽 河 上 游 的 老 哈 河 、
由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 大中原地区一直保 西拉木伦河一带。 这一带已接近战国时期燕
持着领先的态势, 无外郭城的秦都咸阳的面 国城邑集中分布区的最北限。 最早的环壕城
积 达 48 平 方 千 米 訛


。 这昭示了以中原为中心 邑分布的南限则在长江以南的澧阳平原 ,这
的华夏城邑群及其背后的华夏国家群形成与 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城邑较集中分布的区
发展的轨迹。 域 ,再 向 南 则 偏 稀 疏 ;最 早 的 环 壕 城 邑 的 东 南
北方地区最早出现的大型都邑是西周王 限达于钱塘江南岸, 与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城
—— 京 琉 璃 河 城 址 , 战
朝 分 封 的 燕 国 都 城 —北 邑 群 的 南 限 大 致 相 合 。 到 了 公 元 前 5000- 前
国 时 期 的 易 县 燕 下 都 逾 32 平 方 千 米 。 长 江 流 3500 年 的 仰 韶 时 代 前 期 , 最 西 的 环 壕 聚 落 见
—— 锡 阖 闾 城
域 春 秋 时 期 出 现 了 大 型 城 邑 —无 于甘肃东部, 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城邑的西
( 被 推 断 为 吴 国 都 城 ), 面 积 近 3 平 方 千 米 , 限 相 近 。 这 显 现 了 城 邑 分 布 地 域 的 恒 定 性 。定
战 国 时 期 的 楚 国 郢 都 纪 南 城 则 达 到 了 16 平 居与农耕, 应是构成城邑立地条件的最重要
方千 米 的规模訛


。 如 此 种 种 ,都 是 华 夏 城 邑 文 的 两 个 因 素 。 这 一 城 邑 集 中 分 布 的 区 域 ,也 即
化扩张的产物。 后 来 的 “ 华 夏 文 明 圈 ”, 其 主 干 可 称 为 “ 华 夏
文 动 态 观 察 之 三 :华 夏 城 邑 群 的 空 间 构 成 定 居 农 耕 系 统 城 邑 群 ”,或 “华 夏 城 邑 群 ”。
对东亚大陆的早期城邑做数千年的长时 动态观察之四:从圆形到矩形的城邑形制
博 段 观 察 ,就 会 发 现 一 个 值 得 注 意 的 现 象 ,那 就 纵观东亚大陆从环壕聚落到垣壕聚落的
是春秋战国时代围垣城邑的分布地域, 较之 发展历程, 可知圈围设施的平面形制有一个
讲 公 元 前 6000 多 年 前 东 亚 大 陆 最 早 的 环 壕 城 从不规则到规则、从近圆形演变为 (长)方形

表三 最大面积城邑分区分期比较(单位:万平方米)
坛 区域 北方地区 黄淮流域 长江流域
时代 面积 遗址 面积 遗址 面积 遗址
前仰韶时代 6 敖汉旗北城子(壕) ≤30 新郑唐户(壕) 3.7 澧县八十垱(壕 + 土围)
8.7 (垣内)/
仰韶时代前期 ≤9.3 赤峰魏家窝铺(壕) ≤40 余 灵宝西坡(壕) 澧县城头山
18 (+ 垣壕)
科左中旗哈民忙哈 巩义双榆树 17 (垣内)/
仰韶时代后期 ≤18 70 余 天门谭家岭
(壕) (壕) 26 (壕内)
近 15 (+ 垣)/
龙山时代前期 25 凉城大庙坡(石城) 日照尧王城 300 余杭良渚
近 20 (+ 壕)
268 (+ 垣)/
龙山时代后期 ≥400 神木石峁(石城) 280 襄汾陶寺 新津宝墩
276 (+ 壕)
(≥300 ) 偃师二里头 广汉三星堆
二里头时期 敖汉旗城子山 47
15 168 新郑望京楼 (月亮湾小城? )
1 号地点(石城)
二里岗时期 ≥1000 郑州城
(3600 ) 安阳殷墟 350 广汉三星堆
殷墟时期 6.7 清涧李家崖(石城)
470 安阳洹北城
(1960 余) 西安丰镐 (500 ) 成都金沙
西周时期 ≥24.9 北京琉璃河
800 龙口归城 65 武进淹城
(近 4000 ) 侯马晋都新田
春秋时期 1200 ? 太原晋阳城 294 无锡阖闾城
2000 淄博齐都临淄
(4800 ) 秦都咸阳
战国时期 3200 余 易县燕下都 1600 荆州纪南城
1719 邯郸赵国故城
注:括号内数据为无外郭城都邑的遗址面积。

- 12 -

图一 各时期城址面积比较示例(比例尺同)
的轨迹。 韶时代的土围, 乃至后来最早的围垣如澧县
前 仰 韶 时 代 至 仰 韶 时 代 的 4000 多 年 , 可 城头 山訛


, 由于源自挖建环壕的排除土的堆
称 为 “ 环 壕 时 代 ”。 顾 名 思 义 , 作 为 圈 围 聚 落 积 ,因 而 也 呈 圆 形 。 甚 至 仰 韶 时 代 后 期 最 早 出
的 围 沟 因 地 制 宜 ,多 呈 环 形 ,几 无 例 外 。 在 长 —— 州 西 山 訛
现 于 中 原 的 夯 土 版 筑 城 邑 —郑 輴

,仍
江中游地区, 萌芽于仰韶时代前期甚至前仰 呈圆形。 这又从一个侧面显现了环壕聚落与

- 13 -
垣壕聚落的连贯性和不可分割性。 注释:

①商 务 印 书 馆 编 辑 部 编 :《辞 源 (第 三 版 )》 “ 先 秦 ” 条 ,
在垣壕聚落普遍出现的龙山时代, 黄河
第 0371 页 , 商 务 印 书 馆 , 2015 年 。
中下游以外的区域也未观察到由圆形转为方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 辑 室 编 :《现 代
正 的 迹 象 。总 体 上 看 ,各 地 区 的 城 垣 建 造 都 是
汉 语 词 典 ( 汉 英 双 语 ) 》 , 第 251 页 , 外 语 教 学 与 研 究 出 版
因地制宜, 是适应当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社 , 2002 年 。

的 产 物 。如 长 江 中 下 游 多 水 乡 泽 国 ,宽 大 的 壕 ③许 宏 :《先 秦 城 市 考 古 学 研 究 》,第 8 页 ,北 京 燕 山 出

沟和城垣显然具有行洪防涝的作用。 而北方 版 社 , 2000 年 。

④ 钱 耀 鹏 : 《 半 坡 聚 落 与 黄 河 流 域 夯 筑 城 址 的 发 生 》,
地区的石砌城址, 则利用丘陵地带近山多石
《 文 博 》 2000 年 第 2 期 。
的 条 件 ,垒 石 成 垣 。这 类 城 址 自 然 多 为 圆 形 和
⑤《中 国 大 百 科 全 书 》总 编 辑 委 员 会 :《中 国 大 百 科 全
不规则形。 长江上游成都平原的城址也系堆 书 ( 第 二 版 ) 》 ( 第 26 卷 ) , 第 144 页 , 中 国 大 百 科 全 书 出 版
筑 而 成 ,尽 管 也 有 形 状 略 显 方 正 者 ,但 都 是 沿 社 , 2009 年 。

当 地 河 流 山 势 走 向 ,以 接 近 45 度 角 者 居 多 。 ⑥邵 国 田 :《概 述 敖 汉 旗 的 红 山 文 化 遗 址 分 布 》,《中 国

众所周知, 后世中国古代城市的平面形 北 方 古 代 文 化 国 际 学 术 研 讨 会 论 文 集 》,中 国 文 史 出 版 社 ,

1995 年 。
制 基 本 为 (长 ) 方 形 ,“方 形 几 乎 是 中 国 历 史
⑦杨 虎 、林 秀 贞 :《内 蒙 古 敖 汉 旗 红 山 文 化 西 台 类 型 遗
上城市建设规划上的一个根本思想或原则。
址 简 述 》 , 《 北 方 文 物 》 2010 年 第 3 期 。
但细审各地的情况可知, 城址平面从圆演变 ⑧严 文 明 :《中 国 环 濠 聚 落 的 演 变 》,《国 学 研 究 》(第 二
文 为 方 的 线 索 比 较 清 楚 的 是 中 原 地 区 。 ”訛


卷 ) , 北 京 大 学 出 版 社 , 1994 年 。

据最近的考古材料, 山东日照尧王城大 ⑨孙周勇:《公元前第三千纪北方地 区 社 会 复 杂 化 过


博 汶口文化晚期城址可确认的北垣和西垣有接 程 考 察—
—— 以 榆 林 地 区 考 古 资 料 为 中 心 》 , 《 考 古 与 文 物 》

2016 年 第 4 期 。
近垂直的交角, 复原起来的城址平面呈较规
⑩中 美 联 合 考 古 队 :《两 城 镇—
—— 1998-2001 年 发 掘 报
讲 整的长方形訛


。 因仅有初步的田野工作的报
告 》 , 第 763 页 , 文 物 出 版 社 , 2016 年 。
道 ,具 体 信 息 尚 有 待 进 一 步 确 认 。 如 是 ,这 是 輥 郑 州 市 文 物 考 古 研 究 院 : 《 新 郑 望 京 楼 : 2010 -2012


坛 年代最早的平面呈较规整矩形的城邑实例。 年 田 野 考 古 发 掘 报 告 》 , 第 716 页 , 科 学 出 版 社 , 2016 年 。

但海岱地区龙山时代后期的城邑似乎没有延 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北 京 大 学 考 古 文 博 学 院 :

续这一传统, 此区龙山时代的城址堆筑与版 《河 南 省 郑 州 市 索 、须 、枯 河 流 域 考 古 调 查 报 告 》,《古 代 文

明 》 ( 第 10 卷 )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 , 2016 年 。
筑 技 术 互 见 ,平 面 形 状 至 多 近 于 规 整 ,真 正 规
輥张 海 、庄 奕 杰 等 :《河 南 禹 州 瓦 店 遗 址 龙 山 文 化 壕 沟


矩方正、 秉承夯土版筑技术的城址还是集中
的 土 壤 微 形 态 分 析 》 , 《 华 夏 考 古 》 2016 年 第 4 期 。
出自 中原及左近 地区 。 如新 密古城寨訛


、淮 阳 輥“仰韶时代”的概念习见于以往的论著中。 如 ,张 居


平 粮 台訛


等城址所见。 中 :《仰 韶 时 代 文 化 刍 议 》,《论 仰 韶 文 化—
—— 纪 念 仰 韶 村 遗

方正的城圈, 当然首先与平展的地势和 址 发 现 60 周 年 学 术 讨 论 会 论 文 集 》 , 《 中 原 文 物 》 1986 年 特

刊 ; 严 文 明 :《略 论 仰 韶 文 化 的 起 源 和 发 展 阶 段 》,《仰 韶 文
直线版筑的工艺有关。 但方向最大限度地接
化 研 究 》 , 文 物 出 版 社 , 1989 年 ; 栾 丰 实 : 《 试 论 仰 韶 时 代 东
近 正 南 北 ,追 求 中 规 中 矩 的 布 局 ,显 然 超 出 了
方 与 中 原 的 关 系 》 , 《 考 古 》 1996 年 第 4 期 。 至 于 仰 韶 时 代 之
防御的实用范畴, 而似乎具有了表达宇宙观 前 的 诸 考 古 学 文 化 ,分 布 范 围 均 较 小 、对 外 影 响 力 不 大 ,因
和 显 现 政 治 秩 序 的 意 味 。可 知 ,影 响 古 代 中 国 而不再以主要的考古学文化命名该时代,暂称之为“前仰

建筑规划与社会政治思想的方正规矩、 建中 韶 时 代 ”。
輥与 仰 韶 文 化 初 期 至 庙 底 沟 期 同 期 。


立 极 的 理 念 ,至 少 可 以 上 溯 到 4000 多 年 前 的
輥严文明最早提出“龙山时代”的概念,将其大 致 框 定


中 原 。 而 此 后 ,方 形 几 乎 成 为 中 国 历 史 上 城 市
在 约 公 元 前 2600- 公 元 前 2000 年 。 详 见 , 严 文 明 : 《 龙 山 文
建设规划上的一个根本思想和原则。 化 和 龙 山 时 代 》 , 《 文 物 》 1981 年 第 6 期 。 此 后 , 严 先 生 接 受
了更多学者的意见 ,也主张将庙底沟二期文化及各区域与
其 大 体 同 时 的 诸 考 古 学 文 化 “ 划 归 龙 山 时 代 的 早 期 ”, 这

- 14 -
样 , 龙 山 时 代 的 上 限 就 可 上 溯 至 公 元 前 3000 年 左 右 。 详 现 与 研 究 》 , 科 学 出 版 社 , 1994 年 。
见 , 严 文 明 :《龙 山 时 代 考 古 新 发 现 的 思 考 》,《纪 念 城 子 崖 輧 史 宝 琳 ( Pauline Sebillaud ) : 《 中 原 地 区 公 元 前 三 千 纪


遗 址 发 掘 60 周 年 国 际 学 术 讨 论 会 文 集 》 , 齐 鲁 书 社 , 1993 下 半 叶 和 公 元 前 两 千 纪 的 聚 落 分 布 研 究 》 , 第 135 页 , 吉 林
年。 而根据最新的考古学和年代学研究成果 ,这一时代的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 2014 年 。
上 限 约 当 公 元 前 2800 年 左 右 , 下 限 或 可 下 延 至 公 元 前 輧 a. 陕 西 省 考 古 研 究 所 : 《 秦 都 咸 阳 考 古 报 告 》 , 科 学 出


1700 年 左 右 , 与 二 里 头 文 化 早 期 相 衔 接 。 版 社 , 2004 年 ; b. 王 学 理 : 《 咸 阳 帝 都 记 》 , 三 秦 出 版 社 ,
輥与 庙 底 沟 二 期 文 化 同 期 。

輵 1999 年 。
輶就目前文字材料的发现而言,大 致 以 龙 山 时 代 至 二

輥 輧 a.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院 考 古 研 究 所 、 北 京 市 文 物 研 究 所


里岗时期为中原地区“原史时代”的上下限。 许宏:《商 文 琉 璃 河 考 古 队 :《琉 璃 河 燕 国 古 城 发 掘 的 初 步 收 获 》,《北 京
—— 中 国 “ 原 史 ” 与 “ 历 史 ” 时 代 的 分 界 点 》 , 《 东 方 考 古 》
明— 文 博 》 1995 年 第 1 期 ; b. 河 北 省 文 物 研 究 所 : 《 燕 下 都 》 ,
( 第 4 集 ) , 科 学 出 版 社 , 2008 年 。 文 物 出 版 社 , 1996 年 ; c. 张 敏 : 《 阖 闾 城 遗 址 的 考 古 调 查 及
輷指 二 里 头 文 化 第 二 至 四 期 。

輥 其 保 护 设 想 》 , 《 江 汉 考 古 》 2008 年 第 4 期 ; d. 湖 北 省 博 物
輮含 洹 北 花 园 庄 期 遗 存 。

輦 馆 : 《 楚 都 纪 南 城 的 勘 查 与 发 掘 ( 上 、 下 ) 》 , 《 考 古 学 报 》 1982
輦除北方地区龙山时代—二里 岗 时 期 石 城 址 、春 秋 战

輯 年 第 3 、 4 期 ; e. 杨 理 胜 、 闻 磊 : 《 艰 辛 四 十 载 再 现 纪 南
国 时 代 一 般 城 址 外 ,对 跨 时 段 的 遗 址 重 复 计 数 。 城 》 , 《 中 国 文 物 报 》 2015 年 12 月 18 日 。
輰本文收录的相当于二里头、二里岗时期的夏 家 店 下

輦 輧 湖 南 省 文 物 考 古 研 究 所 : 《 澧 县 城 头 山—

輳 —— 新 石 器
层文化石城址,仅限已发掘或刊 布 平 面 图 ,或 公 布 为 全 国 时 代 遗 址 发 掘 报 告 》 , 文 物 出 版 社 , 2007 年 。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者 ,对此外的石城址仅收录面积在 1 万 輧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郑州 西 山 仰 韶 时 代


平方米以上者。 城 址 的 发 掘 》 , 《 文 物 》 1999 年 第 7 期 。
輦由 于 绝 大 多 数 遗 址 未 经 正 式 发 掘 ,仅 见 于 《中 国 文

輱 輧赵 辉 、魏 峻 :《中 国 新 石 器 时 代 城 址 的 发 现 与 研 究 》,

輵 文
物 地 图 集 》或 调 查 简 报 ,无 法 确 切 断 代 。 《 古 代 文 明 》 ( 第 1 卷 ) , 文 物 出 版 社 , 2002 年 。
輲 蒋 乐 平 : 《 浙 江 义 乌 桥 头 遗 址 》 , 《 大 众 考 古 》 2016 年

輦 輧 a.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院 考 古 研 究 所 山 东 队 、 山 东 省 文 物


第 12 期 。 考 古 研 究 所 等 : 《 山 东 日 照 市 尧 王 城 遗 址 2012 年 的 调 查 与 博
輳张宏彦:《河 套 地 区 “前 长 城 地 带 ”形 成 的 环 境 考 古

輦 发 掘 》 , 《 考 古 》 2015 年 第 9 期 ; b. 梁 中 合 : 《 日 照 尧 王 城 遗
学 观 察 》 , 《 西 部 考 古 》 ( 第 8 辑 ) , 科 学 出 版 社 , 2015 年 。 址 的 新 发 现 、 新 收 获 与 新 认 识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院 古 代 文

輴许 宏 :《大 都 无 城—

輦 —— 中 国 古 都 的 动 态 解 读 》 , 生 活· 明 研 究 中 心 通 讯 》 第 30 期 , 2016 年 。
读 书·新 知 三 联 书 店 , 2016 年 。 輧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密 市 炎 黄 历 史 文 化 研 究


輵 a. 陕 西 省 考 古 研 究 院 、 榆 林 市 文 物 考 古 勘 探 工 作 队

輦 会 :《河 南 新 密 市 古 城 寨 龙 山 文 化 城 址 发 掘 简 报 》,《华 夏 考 坛
等 : 《 陕 西 神 木 县 石 峁 遗 址 》 , 《 考 古 》 2013 年 第 7 期 ; b. 陕 古 》 2002 年 第 2 期 。
西 省 考 古 研 究 院 、榆 林 市 文 物 考 古 勘 探 工 作 队 等 :《发 现 石 輨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周口地区文化局文物科:《河 南


峁 古 城 》 , 文 物 出 版 社 , 2016 年 。 淮 阳 平 粮 台 龙 山 文 化 城 址 试 掘 简 报 》 , 《 文 物 》 1983 年 第 3
輶 a.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院 考 古 研 究 所 、 山 西 省 临 汾 市 文 物

輦 期。
局 :《襄 汾 陶 寺—
—— 1978-1985 年 发 掘 报 告 》 , 文 物 出 版 社 ,
2015 年 ; b. 解 希 恭 主 编 : 《 襄 汾 陶 寺 遗 址 研 究 》 , 科 学 出 版
社 , 2007 年 。
輦 a. 刘 斌 、 王 宁 远 : 《 2006 -2013 年 良 渚 古 城 考 古 的 主


(责 任 编 辑 :周 广 明 )
要 收 获 》 , 《 东 南 文 化 》 2014 年 第 2 期 ; b. 浙 江 省 文 物 考 古
研 究 所 、南 京 博 物 院 等 :《良 渚 考 古 八 十 年 》,文 物 出 版 社 ,
2016 年 。
輮 a. 四 川 文 物 管 理 委 员 会 、 四 川 省 博 物 馆 等 : 《 广 汉 三


星 堆 遗 址 》 , 《 考 古 学 报 》 1987 年 第 2 期 ; b. 陈 德 安 、 杨 剑 :
《三 星 堆 遗 址 商 代 城 址 的 调 查 与 认 识 》,《夏 商 周 方 国 文 明
国 际 学 术 研 讨 会 论 文 集 ( 2014 中 国 广 汉 ) 》 , 科 学 出 版 社 ,
2015 年 。
輯 a.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院 考 古 研 究 所 : 《 二 里 头 ( 1999 -


2006 ) 》 , 文 物 出 版 社 , 2014 年 ; b. 河 南 省 文 物 考 古 研 究
所 : 《 郑 州 商 城 ( 1953 -1985 年 考 古 发 掘 报 告 ) 》 , 文 物 出 版
社 , 2001 年 ; c.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院 考 古 研 究 所 : 《 殷 墟 的 发

- 15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