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90

H-部

A如水短 展按壁被 什4劣书名,
L】<健出黛
2y 3

国火百群人营业照扭
【法】金丝燕 董晓萍主编
"跨文化研究"丛书(第三辑)

汉 字 六 论
王 宁 著

)中国大百别尽吉生版社
2017年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汉字六论/王宁著.—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
社,2017.9
(跨文化研究丛书)
ISBN 978-7-5202-0165-0
I.①汉…II.①王…Ⅲ.①汉字一研究
Ⅳ.①H1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 227345号
项目统筹 郭银星
策 划 李 静
责任编辑 于淑敏
封面设计 程 然
责任印制 魏 婷
出版发行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地 址 北京市阜成门北大街17号 号 邮政编码 100037
电 ・话 010-88390969
网 址 http∶//www.ecph.com.cn
印 平刷 北京汇瑞嘉合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米 1/32
本 787毫米 ×1092毫米
张 5.875
”学 小
数 90 千字

于,印书
定 
次 2017年9月第1版 2017年9月第1次印刷
号 ISBN 978-7-5202-0165-0
价 36.00元
本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可与出版社联系调换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跨文化学理论与方法论"
(项目批准号∶16JJD750006)

综合性研究成果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资助出版
"跨文化研究"丛书
编辑委员会

乐黛云【法】汪德迈(Leon Vandemeesch)王 宁 程正民
【法】白乐桑(Joel Bellssen)陈越光 李国英 李正荣
【法】金丝燕 王邦维 董晓萍 王一川 周 宪 赵白生
【英】白酸兰(Francesca Bray)【法】劳格文(JohnLagerwey)
【日】尾崎文昭
爱沙尼亚】于鲁・瓦尔克(Ulo Valk)【E
 
总 序

本丛书属于教育部十三五规划"高校人文社会科学
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
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承担执行。
跨文化学发端于北京大学,学科奠基人是乐黛云先
生,乐先生同时也是我国比较文学专业的开创者,以往
我国跨文化研究的成果也大都集中于这个领域。在法国,
由新一代汉学家金丝燕教授领衔,已经开展跨文化研究
多年。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学学科建设之不同,在于将
跨文化学由原来的比较文学研究向以中国文化为母体的
多元文化研究全面推进,让这一世界前沿学说在中国本
土扎根更牢、同时也让中国文化研究成果通过跨文化的
桥梁与世界对话。这种学科的转向是经过长期准备的。
北京师范大学近年连续举办了"跨文化学研究生国


・汉字六论

际课程班"一级平台教学课程,乐黛云先生、法国著名
汉学家汪德迈先生、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家王宁先生和
民俗学家董晓萍教授等联袂教学、将跨文化研究向传统
语言文字学和民俗学等以使用中国思想材料为主的学科
推进,促进多元文化研究与跨文化学建设的整体关联理
论付诸实践。令人欣喜的是、此观点得到了加盟此项目
的海外汉学家的一致响应,因此、这套丛书的性质,也
可以说,是在这批中外教授的共同努力下,在他们以跨
文化为视野和从中外不同角度研究中国文化的学术成就
中,在经过中外师生对话的教学实践后,所精心提炼的
一部分研究成果。
与开拓跨文化学学科一道,我们同步进行了跨文化
学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此项工作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研
究生院的大力支持。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双向推进,为跨
文化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建设积跬步之力,同时也为中外
高校跨文化学研究生的高级人才培养履行社会责任,希
望这套丛书的出版能帮助我们接近这个目标。

"跨文化研究"丛书编辑委员会
2016年10月27日


前 言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基石,是世界上唯一的一种
五千多年没有中断的表意文字。它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历
史,载负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它具有超越方言分歧 
的能量,长期承担着数亿人用书面语交流思想的任务;
它生发出篆刻、书法等世界第一流的艺术;在当代,它
又以多种方式解决了现代化信息处理问题而进入电子计
算机系统,坦然接受了高科技的挑战。汉字是中国文化
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

在跨文化的交流中,越是具有民族或国别特点的文
化,越容易产生相互理解上的隔膜和误解,也越有交流
的价值。准确介绍汉字的发生、发展、演化、传播和学
习的规律,让世界人民了解它,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汉字问题在20与21世纪之交,成为中国国内的一
・汉字六能

个热门话题,也受到国外的关注。本书收入的6篇文章,
都是我近年来针对汉字的研究、应用和教学中产生的问
题所写的有针对性的文章,希望在跨文化交流的领域里,
引起关注,引起讨论。

2017年6月26日
于北京师范大学


目 录

前 言I
论汉字的起源
蠕一一


一、在蒙昧通向文明的路口  2
二、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  7
三、远古文物显示的蛛丝马迹 。 1
四、表意文字发生的普遍历程 30
五、关于汉字起源的几点认识  35
论汉'字的表意性质  41
驴一42
一、从世界文字分类看汉字的表意性质
二、从汉字的历史发展看汉字的表意性质 Ⅱ 46
三、从汉宇构形系统看汉字的表意性质  S
四、汉字表意性质决定的构形特点 Ⅱ 7
论汉字与汉语的辩证关系 |65
一、汉字与汉语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
重 | 65
・汉字六论

二、中国训诂学"字本位"原则诠释  69
三、前代训诂学家对汉字与汉语关系的理性认识 79
四、汉字参与的现代汉语词汇语义研究  89
五、对现代"字本位"理论的讨论  93
六、对现代"字本位"教学法的质疑 1o4
论汉字构形的系统性
册一己字


一、汉字科学与汉宇基础理论的创建| ro6
二、小篆构形封闭系统的验证及描写  niO
写  19
三、汉字的科学整理与构形系统的描写
四、不同时期汉字构形系统的比较与汉字史研究 135
论汉字与中华文化  14
一、汉字与中华文化关系的两重意义 。42
二、汉字构形取象中蕴含的文化信息Ⅱ 146
急 49
三、汉宇构形发展中反映的文化信息
四、汉字分化孽乳反映的文化信息  1z2
五、汉宇类聚后反映的文化信息 I56
六、汉字作为文化项与其他文化项的关系 16o
论《说文解字》及其在当代的应用 ll 163
一、《说文解宇》的价值  164
二、《说文解字》的成就和特点l r66
三、《说文解字》在当代的应用 13



论汉字的起源

现代科学的考古资料使中华民族本土人类起源的时
间日益推远;北京猿人距今约70万至 20万年。1987年
重新测定、蓝田人距今约115万至70万年,而新发现
的元谋人,根据考古地磁学的古磁方法探测,可能距今
约170万年。1976年,云南禄丰县发现了腊玛古猿的下
颌骨,又过了四年,四具腊玛古猿头骨化石被发掘出来。
根据鉴定,这种腊玛古猿正是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猿类,
他们生存和活动的时间,距今至少800万年。

 本文最早收入《汉字文化大观》(何九盈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年版)标题原为《文明的晨曦——汉字的起源》、2015年主讲国家图书
馆主办的公开课《汉字与中华文化》时有所增减。此次收入,合并两个
版本,略作缘改。


・汉字六论

一、在蒙昧通向文明的路口

历史发展的总规律是越远古越缓慢,人类经过漫长
的蒙昧野蛮时期,逐渐进入了文明时代。现今史学界用
"文明"一词来指一个社会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
组织的阶级社会,而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便是文字的产
生和应用。因此,我们从一般逻辑判断,一种文字总是
在蒙昧通向文明的转折点上诞生,这应当是合乎历史发
展规律的。
世界上文明的发生都在大河流域。因为水源和动植
物给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可能的生态条件。
中国的文明在黄河流域上、中游诞生,略晚一些还

黑海 6
海 。
。中4古文明
善专融 两河文明
udk
古埃及文明 古印度文明


一文期孩心区
一文明制制区
印 接


论汉字的起源

有长江流域,我们把黄河叫做中华文明的摇篮。汉字是
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记录汉语、独立产生的一种本土
文字,我们把这种文字叫做自源文字。汉字和埃及圣书
字、古代苏美尔文字和克里特文字等,同是世界上最古
老的自源文字。这些古老的文字产生的时代从下表中可

以看出∶
古文字 国家 河流流域 发源时间
苏美尔楔形文字 古巴比伦 幼发拉底河
底格里斯河
公元前 3200年

圣书字 埃及 尼罗河 公元前3000年


克里特岛线形文字A 希腊 克里特岛河流 公元前3000年
克里特岛线形文字B 希腊 克里特岛河流 公元前1450年
汉字 中国 黄河 公元前3000年

从这个表可以看出,这些自源文字都发源在古文
明产生的地方,也都在大河流域或河流丰富的地区;
首先是巴比伦・。巴比伦境内亚洲西部的亚美尼亚高原
有两条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史称两河流
域。大概是在公元前的3200多年,就产生了文明,有
了文字,这就是有名的苏美尔文字。第二个自源文字产

十 这里说的是古巴比伦。《圣经》上的巴比伦是新巴比伦


・汉字六论

生在埃及,埃及有一条世界闻名的尼罗河,大约在公元
前3000年的第一王朝时期,埃及就有了圣书字。它有
三种字体∶碑铭体、僧侣体、大众体。碑铭体起初雅俗
通用,后来因为雕刻在金字塔和神庙石壁上,或者绘
写在石器和陶器上,成为一种庄严的正体;同时也是三
种字体的总称。这种字体符号外形很像图画,但并没有
象形表意的功能。僧侣体是实用的草体,主要用于宗教
写经。大众体又称书信体或土俗体,它是僧侣体的简化
形式。在希腊的克里特岛,密布着小而短的河流。希腊
文明有两种克里特岛自源文字,它们都应该记载古希腊
语。克里特岛文字A,考古学家认为大约产生在公元前
3000年,这种文字至今还无法破解。克里特岛文字B,
产生较晚,大约在公元前1800—1450年,这种文字已
经破解了。古希腊宫廷里面还有一些零零散散的象形
字,已经不成系统。
汉字就列在这些古代自源文字当中,它产生的时间
应当与上述其他古文字发生的时间差不多。
汉字和这些古老的文字一样、都经过由图画文字到
表意文字的阶段;而它与其他古老文字不同的是,当那 
些古文字在演变中停止使用而丧失了生命力,有的变成


论汉字的起源

苏美尔文字
梁型
埃及圣书字
4。 克里特文字A

克里特文字B

了拼音文字,有的甚至不可识读,被外来文字取代的时 
候,唯有汉字,没有停顿地被使用至今,成为世界上唯
一的一种有着日渐严密体系的表意文字。
既然汉字发展的历史没有中断,那么、我们沿着它
踏出的足迹向上追溯它的起源,应当是可能的。但是,
现存最早的汉字——甲骨文产生在殷商时代,距今大约


・汉字六论

有三千四百年的历史。它已是一种有着比较严密体系的
文字。小屯的殷墟文化仅从它相当发达的冶炼技术和铜
器、陶器、玉器上的艺术纹饰看,便可以确定它已是高
度发达的文明。所以有人说,如果把殷墟文化看作中国
文明的诞生,,那就未免有点像传说中的老子,生下来便
有了白胡子。近年来,在西安市长安区花楼子客省庄二
期文化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一批刻在骨笄、兽牙和兽
骨上的刻符,据说已经清理出单体文字十多个。这一文
化遗址属于龙山文化晚期。有人把这批刻符也称作甲骨
文,因此把甲骨文产生的时代推前了一千多年。但是,
从汉字史的角度看,股墟甲骨文是一个成熟的文字体系,
在没有证实长安刻符与殷墟文字的历史渊源关系时,我
们不能把凡是刻在兽骨上的符号都称作"甲骨文",而把
它和殷墟文字联系在一起。
我们完全可以推测、甲骨文产生的时代,恐怕不会
处在中华民族由蒙昧走向文明的路口。汉字在进入甲骨

文之前,必定还有一段相当长的历程。但是,沿着甲骨
文再向前追溯,可以证实汉字历史面貌的文物与文献还
不够系统和充分,因此,对汉字的起源,只能以不连贯
的历史证据和依照发展逻辑的推测为基础,建立科学的


论汉字的起源

假说。

二、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
1.原始的信息记载工具——结绳与契刻

迄今为止,我们所能看到的有关汉字起源的文献记
载,最早来自周秦的典籍,而且大都是传说,有的还带
有神话的色彩。但是,神话与传说有它产生的历史背景
和根源,往往是某些历史现实的折射反映。关于汉字起
源的历史旧说,并不都是无稽之谈,其中也有一部分是
信传。尽管这些传说并非汉字起源历史面貌的详尽写实,
但是,它们对推断汉字起源前后的状况和推断汉字起源
的大体时间,都是很有价值的。
有关文字起源的传说,大体可分成两类∶一类是关
于前文字时期的传说,另一类是关于创造文字本身的传
说。从这些传说中,我们可以窥见原始汉字发生的因
由,以及由原始汉字向成熟的文字体系过渡时的一些历

史状况。在这些传说中,结绳说与仓颉造字说最值得我
们注意。
・汉字六论

汉字产生以前,中国曾有用实物记事的阶段。结绳 
和刻契是其中的重要手段。结绳记事的说法首见《易
经・系辞》∶"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
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央'。"《庄子・法箧》也
说∶"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
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辆氏、
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根据这两个说法,
上古有很长一段时间都用结绳记事,神农氏是用结绳的
最后时代。至于结绳这种记事方法如何施行,唐李鼎祚
《周易集解》引《虞郑九家易》说∶"古者无文字,其有
约誓之事,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
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根据记载,古
埃及、古波斯、古代日本都曾有过结绳之事。人类学家
和民俗学家考察,近代美洲、非洲、大洋洲的土人,我
国的藏族、高山族、独龙族、哈尼族……也都有用结绳
记事的风俗。秘鲁的土人用数条不同颜色的绳,平列地
系在一条主要的绳子上,根据所打的结或环在哪条绳上、
什么位置和结、环的数目,来记载不同性别、不同年龄
的人的人口数。这表明,结绳确实是历史的遗存。
人们把结绳与文字联系在一起,是因为人类创造结


论汉字的起源

绳记事的方法与发明文字的想法是很一致的。一件事情
要想保留在人的脑子里,只有在记忆所能达到的时间和
准确度之内,才是可能的。但记忆的延续时间和可负
荷的容量都是有限的,只有用外部的标志来提示这些
信息,才可以将数量繁多的信息保持长久。社会发展到
一定的阶段,人们的交往渐渐成为维系社会存在和发展
的重要因素时,相互约定的事情、也需要有一种客观凭
据以便相约者共同遵守、长期遵行。前者属于个人信息
的存留,后者属于社会人际关系的约定,这些内容都需
要超越时间的限制,这就是结绳的"治事"作用和"各
执以相考"的约誓作用。这正是激发人类发明文字的动
因。也就是说,到了结绳时代,文字产生的主观要求已
经初露端倪。
但是,绳结的可区别性很低,只能用结大结小来标
记大事小事,像秘鲁土人用不同颜色的绳并在一起,再
加上颜色与绳结位置的区别,最多也只能传递十几种至
几十种信息,它的记录功能是很弱的。随着人类社会生

产力的发展,人们需要自已记忆的事务不断增多,结绳
的局限也就越来越大。再加上,结绳是一种难以突破空
间限制的记事的实物工具,原始社会的人群活动范围还


・汉字六论

不很大,对这种记事符号尚能适应,当人类交往的范围
日渐扩大,信息的远距离传递需要突破空间限制的时候,

它的局限就更为突出了。于是必然引发人类想出更新更
好的办法来解决大量信息的存留问题。
结绳作为一种视觉的记事符号、在记事的数量和准
确性上虽然极为有限,但它是一种成功的尝试。从结绳
到文字,虽然发展了几千年,但在性质上,距离已不很
遥远。中国云南的各少数民族如独龙族、傈僳族、怒族、
佤族、瑶族、纳西族、普米族、哈尼族和西藏的珞巴族
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也仍用结绳方法记日子。
傈僳族用结绳法记账目;哈尼族借债,用同样长的两根
绳子打同样的结、各执其一作为凭证;宁蒗的纳西族、
普米族常用打结的羊毛绳传达消息,召集群众。结绳说
既有后代民俗作为确证,又可从历史发展的逻辑上分析
它存在的合理性,因此,时间错乱的"八卦"说,虚玄
的"河图洛书"说,是不能与结绳说同日而语的。
结绳说之外,契刻说也很值得重视,但契刻记事主
要在于记数,记事的功能更弱,可能还没有形成文字观
念。不过,上古时期一部分与数目有关的文字符号很可
能是在契刻记事的基础上形成的。我国西南某些少数民

io
论汉字的起源

族(如基诺族)。到20世纪还在使用刻木记事的方法。
契刻作为一种前文字现象,也是可信的。

2. 仓颉造字说
传说燧人氏时代,还没有文字、如果有什么重大的
事情需要记住,只能用摆放石块的方法来记事、称为
"堆石记事"。这种方法既麻烦又不便于管理,而且很容
易被破坏。后来,燧人拿兹氏的织女发明了搓绳技术,
继而又发明了"结绳记事"、取代了"堆石记事"。在有
关创造汉字的传说中,仓颉造字说是一种有价值的传说。
这种传说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的文献里。《吕氏春秋・审
分览・君守》说∶"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
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
矣。"《荀子》《韩非子》也有关于仓颉造字之说。到了秦
汉时代、仓颉造字说流传更广、影响更深。《淮南子・本
经训》有"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的说法。
李斯统一文字时所用的课本、第一句就是"仓颉作书"、
所以称作《仓颉篇》。
对于仓颉造字说,过去的历史学家着眼于考证仓颉
是否实有其人,如果有,大约在哪个时代。由于确凿史


・汉字六论

料的缺乏,很难得出结论。而在我们看来,仓颉造字说
的可取之处,主要在于它说出了汉字起源的一些道理,
许多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其次,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也是有道理的。文
字产生在国家形成过程中、首先是政事往来的需要。所
以汉字形成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应是与文字有密切关系
的巫史。史与文字的关系,也可从汉字构形中得到证实∶
甲骨文"史"作叟、单,后来分化为"史"、"吏"、
"事"三个字。《大盂鼎》的"御事",卜辞称"御史",
是殷周治事之官。卜辞中"贞史"是"问事"、"史
贞"是"事问"。正见"史"、"事"是一字。"史"字从
"中","又"是手,以手执中正是史官的形象。"中"是 
簿书、典册。《礼记・礼器》∶"因名山升中于天。"是讲
禅祀时烧柴,置玉帛于其上,同时连文册也一起烧掉。
"中"是文册。《周礼・秋官・小司寇》∶"岁终,则令群
士计狱弊讼,登中于天府。""登中于天府"就是写在天
府的登记册上,"中"即"册"。《周礼・春官・天府》∶
"乡州及都鄙之治中,受而藏之。"郑众注∶"治中、谓其
治职簿书之要。"所以,"史"是书写、收藏簿书的官,
他们是直接并大量使用文字的人。

12
论汉字的起源

仓颉是史官因集中使用原始文字,得以对群众自
发产生的字符加以规范整理。《荀子・解蔽篇》说∶"故
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对"壹"字有不 
同的理解,有人解释作"专一"、把《荀子》这句话理
解成∶"仓颉只是众多好书者中由于用心专一而最有成
就的一个。"又有人以"壹"为"同一"、"统一",认为
《苟子》这句话应当理解为仓颉整理过文字。其实,《荀
子・解蔽篇》所说的"壹"指正道,也就是正解的规律。
"壹"各期陶甲符号,会发现有的符号性强而图画性弱,
有的图画性强而符号性弱。与"两"相对,不受邪说的
蒙蔽叫作"壹"。荀子认为,后稷之于稼,夔之于乐,舜
之于义,和仓颉之于书一样、都是因为专门从事某方面
的工作,从而掌握了正确的规律,才能独传。仓颉是一
个因为集中使用文字而摸着了它的规律从而整理了文字
的专家。在汉字从原始文字过渡到较为规范的文字的过
程中,他起了独特的作用。可以推断,这样的一个人,
在汉字起源阶段的晚期,一定会存在的。
仓颉出现的时代,应在原始汉字有了一定数量的积
累阶段,也就是中华民族由蒙昧走向文明的初期。说他
在神农氏之后的黄帝时代,是因为黄帝代表中华民族共 


・汉字六论

同的祖先,黄帝时代是中华文明从多途发展而逐步统一的
发源时代。至于具体时间,不可能精确,是不足为据的。

3.依类象形说

把前人传说吸收后加以整理,正式写入早期汉字史
的是东汉的许慎。他在《说文解字・叙》里说∶"及神
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
史仓颉,见鸟兽蹄这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
书契。"又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文心雕
龙・练字》沿袭许慎的说法,才有了"文象立而结绳移,
鸟迹明而书契作"的名句。这种传说把结绳与仓颉造字
衔接起来,认为在"庶业其繁"以后,结绳无法适应更
多、更快地记录、传递信息的需要,人们必须探索新的
方式,创造更多的相互区别的符号、来记录更多的信息。
在"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的时代,人们从鸟兽蹄
远之迹得到了"依类象形"、"分理别异"的启示,逐渐
创造了文字。这个说法是可信的。这一点,从汉字象形
系统中也可见其端倪∶
先来看一个"番"字。《说文》解释这个"番"字 
说∶"兽足谓之番。从采,田象其掌。"意思是说,这个

14
论汉字的起源

字上面从"来"(bian),下面的"田"形画的就是一只
兽足。
宙 番 我
前三个字、第一个字是周代的金文,第二个字是小
篆,第三个字是《说文》古文,也就是战国的古文字。古
文字里的手就是第四个字"又"字。金文的"番",义为
兽足,上从"采",下写"田",田是兽足的形状。其实,
"采"是"番"的古字,《说文解字》中"采"与"番"已
分化。"番"仍训"兽足",古文作"雪","采"则训"辨
别",而且"读若辨",也就是说,古代文献不写"采"而
写"辨"。从汉字构形的衍生可以看出,从"采"从"番"
的字都有"仔细观察"、"分析"等意义,如"密(审)"
当"仔细辨别"讲,"释"当"分别物类"讲、"悉"当
"详尽明白"讲……这些都可以看出"兽足"和"分别"
意义之间的关系。古人靠辨别各种足迹来得到鸟兽活动的
信息,避猛兽而猎获食物,反映了他们在自然界求生存和
发展的一种文化。生活让人们逐渐懂得,不同的图像纹路

可以标示不同的事物和意义。从鸟兽足迹的辨析而得到图
画、象形文字的启发,是合乎逻辑的。
《易经》在说到卦象形成的原理时,曾有"近取诸

15
・汉字六论

身,远取诸物"之说,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引用
了这段话,用以讲汉字的起源。"近取诸身"就是在自己
的身体上——离自己最近的地方找到造字的形象。"远取
诸物"就是在自己之外看到的事物上造字。
为了体会早期造字"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法则,
暂用甲骨文的象形字来体会∶
向(目) 9(目) 钴(眉) J(齿)
(止) (又) 万一元一乎一正一
上面8个字属于"近取诸身"、需要解释的是∶甲
骨文横着放的"目"和竖着放的"目"都是眼睛,只是
竖着放的眼睛表示俯视。"止"画的是一只脚。"又"和
"爪"都表示人的一只手,但"又"在下方,"爪"在上
部。"自"是人的鼻子。这些"近取诸身"的字,可以用
来再造与人有关的字。
山(直))妙(相) Q(章) 导(正)
鼻(教)乒一幅一
H(興) 戌(支)多
这8个字是上面字的再造字,"直"用"目"直对
目标表示"直视";"相"用"目"面向一棵树表示"相
对";"章(韦)画两只脚(止)围着城转,表示"围
绕";"正"画一只脚(止)向城池前进,表示"正对"

16
论汉字的起源

或"征伐";"興(兴)用四只手抬物表示兴起;"支"
用一只手(又)拿着棍棒表示驱使;"支"再造成"教",

也有驱使之意;"受"用两只手表示"授受"。
下面再看几个"远取诸物"的甲骨文。
角(鸟) (鸣)
) 会(角)曾(解)
六一兴一心一湍一。(日)8(旦)
这些字都是取人自身以外的自然界的形象造字∶因
"鸟"再造"鸣",因"角"再造"解",因"木"再造
"采",因"日"再造"旦"。我们把造字时采用的形象,
称作"取象",这些从自然界取象所造的字,按推测应当
是最早时期、也就是汉字起源的那个漫长的时间里有了
的字。认识这些字以后,我们对汉字起源时的状态和起
源的动因,应当有了比较具体的体验。

三、远古文物显示的蛛丝马迹

传说毕竞不是确凿的史料,汉字起源的确切时代和
起源时的状况,曾经那样模糊。20世纪 80年代以来,
现代考古学在中国兴起、古代文化的谜一个个从地下揭

17
・汉字六论

晓,关于汉字的起源,也有更多的考古资料显示出蛛
丝马迹。
从地下考古的发掘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多
元的,与汉字起源相关的资料来源于不同的地区。

1.黄河流域的远古符号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这一地区的
陶甲符号中,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前文字时期的符号,
一种类似指事文字或刻画文字,另一种类似图画文字或
形意文字,但由于这些符号都还无法释读,也就是还不
能证明已经与汉语结合,所以只能看作是建立汉字发源
假说的一种资源。
(1)距今约8000年新石器时期的贾湖刻符
1983年至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舞阳北 22公
里贾湖村东侧裴里岗文化聚落遗址前后进行了六次发掘。
其中发现有刻画符号 20例,包括龟腹甲刻符、龟背甲刻
符、石颜料块刻符、陶卷沿罐刻符、叉形骨器刻
符、牛肋骨刻符、八孔骨笛刻符、陶坠刻符等,
这是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一种刻画符号,考古学 过

家认为与后世的甲骨占卜及契刻存在着渊源关

18
论汉字的起源

系,也反映了中原地区与汉字文化的独特联系。
(2)距今约6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遗存
洪山庙刻符和彩陶纹
1989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汝州洪山庙村史前遗址

一一 8f
发现一批陶器符号和彩绘图案。洪山庙遗址的文化内涵
属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其年代距今约5000年。所见
符号分别契刻或彩绘在陶缸的外壁上∶

, 心一.
234 Al

1-2是刻符,3-6是彩绘,均有线条洗练、结体平衡
的特点,可以窥见先民们契刻或彩画造型符号的高超

水平。
(3)距今约6000年仰韶文化时期的半坡村彩陶符号
20世纪 5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在仰韶文化重要遗
址之一的西安半坡村,发现了一系列陶器符号。这类符
号前后在同一文化类型的陕西、甘肃等十余处遗址中也
有发现。仅在陕西半坡遗址出土的刻有符号的陶器和陶
片就达133件,符号27种;临潼姜寨遗址出土129件,
符号38种;铜川李家沟出土23件,符号8种;甘肃秦
安大地湾的仰韶文化层出土10多件计10种符号;宝鸡

19
・汉字六论

北首岭遗址,还发现有3种黑色彩绘符号。此外,部阳
莘野及临潼垣头也有不同数量的发现。
J|PV4 PVTA ×
8 9 10
1 2 3 4 5 6 7 

、4业事L个V/+
十心


112 13 141516 17 181920
八官要K米签中出市巾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30

农本 s事
3132 33 34 3536 37 38 39

非我非 书刈铋
111 力厂 u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丰目1彭+小业K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1-25∶西安半坡遗址刻符;26-48∶临潼姜寨遗址;49-51;宝鸡北首岭
遗址彩绘符号;52∶长安五楼遗址∶53∶部阳苹野遗址;54∶铜川李家
沟遗址;55∶临潼垣头遗址;56-59∶秦安大地湾遗址仰韶文化层。
(4)距今约5800年属于仰韶文化时期的马家窑彩陶
符号
马家窑文化,因1923年瑞典学者安特生首先发现于
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而得名。它是仰韶文化向西发
展的一种地方类型,出现于距今57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

20
论汉字的起源

晚期,有马家窑、半山、马厂等类型。主要分布于黄河
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温水流域
一带。马家窑文化的陶器符号,都是在器物制成并干透
后,用毛笔之类工具蘸上颜料绘写上去的。我们祖先发
明毛笔的时代,可追溯于此。
!一)×十1T 0d
3 4 5 6 7
・曲一
8 9 10 11 12 13 14
门“脚脯江。仍如句刘。‘曲少
15 16 17 18 19 20 21 222324 2526 2728 29

年带辽孩四士督皿弘辽口囚、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H工】r乐巾入4六▲×区甲
44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8B3受手六示大下co**米针兴
59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70 71 72
个鸟中缺咋千中曾呈占吧国
73 7475 76 77 787980 81 82 83 84 8S 8687 88
1-10;甘肃半山、青海马厂文化遗址;11-88∶青海乐都柳湾遗址。

(5)公元前4300—22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中的刻画
符号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属于大汶口文化晚期的
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朱村、诸城前寨等遗址出土的灰陶
大口尊等器具残片上,考古工作者先后发现了一些图象

21
・汉字六论

符号,目前经过整理发表的
子 f 计17 例共8种。在相当于大
汶口文化晚期的安徽蒙城尉迟
寺遗址中、也出土有类似的符
号。大汶口文化的图像符号,
有的在刻画之后还往往涂朱或增添小圆圈,以突出符号
的功能,这些也鲜明地反映了某种特殊的社会意义。
(6)公元前2200—1900年的龙山文化朱书陶文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
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
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
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
因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
而得名,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
等省。1992年初,考古工作者在山东邹平县长山镇丁公
村龙山文化的晚期灰坑中,发现了一件刻有若干书写符
号的泥质磨光灰陶盆底部残片。该陶片上面的符号刻画
纤细流转,有的笔画两侧边缘带有剥痕、是器物质地烧
成之后用锥刀一类锋锐工具刻写上去的,绝对年代距今
约4100至 4200年之间。形态不同于以仰韶文化和大汶

22
论汉字的起源

口文化符号为代表的构形风格。
山西陶寺发现龙山文化朱书陶文,时间大约在公元
前2500 至前1900年。陶寺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
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还包括庙底沟二期文化
和少量的战国、汉代及金、元时期的遗存。位于山西襄
汾县陶寺村南,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同类遗址在晋西
南汾河下游和浍河流域已发现70余处。陶寺遗址所出的
扁陶壶距今约4000余年,其壶的鼓凸面一侧所见朱书


符号极似"文"字,其壶的扁平一面所见的第一个符号,
应是用毛笔之类工具用左右两弧笔画成的一个圆圈。这
些符号已经很接近原始的汉字。

快>


(7)距今3800至3500余年二里头文化时期遗存的
刻画符号
20世纪60年代初,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


・汉字六论

晚期遗址中,发现大量种陶器刻画符号,它们大都刻在 
大口尊和卷沿盆的内口缘上,其时代约相当于夏商之际。
70年代中后期,在属于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陕西商洛紫荆
第三层遗址中,又有发现。


2.江淮地区的远古符号
(1)大溪文化刻画符号
大溪文化属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
四川省(今属重庆市)巫山县大溪遗址而得名。它是我 
国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的重要遗迹。其分布东起鄂中南,
西至川东,南抵洞庭湖北岸,北达汉水中游沿岸,主要
集中在长江中游西段的两岸地区。年代约为公元前 4400

24
论汉字的起源

至前3300年。1981年,湖北宜昌杨家湾出土的高圈足
彩陶碗、陶钵的外底部,发现有50多种刻画符号,大溪
文化的刻画符号,一般都集中在器物的隐藏部位。

个男日3手公日z气A3区×公丘大
12 3456 7 8910 1l12 13 14 1516
n公凸产主八末永/I关±蓄巾

口乍芒亚习
18 192021 22 23 2425 26 27 282930 31
 

乡扇六冽吟哑心 鸡n 卜
333343536 3738 39 40 4142434445 46
(2)湖北石家河文化刻画符号
石家河文化刻画符号因1987 年以来出土于湖北天门
石河镇而得名。距今约4600—4000年、这些符号大多是
单独刻在大口陶尊的上腹部,偶亦见于陶缸的下腹部或高
领罐的肩部、其年代均属于石家河文化早期。较多地利用
了曲笔和富有图案化的洗练线条来构形、不少字符的意义

只五_ 其O厂

峰 ,
25
・汉字六论

已经比较明确。可以判定,当时已经进入文明时期。
(3)良渚文化时期刻画符号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
明。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浙江杭州市余杭区
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5250—4150年,1936年被发现,

经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查明遗址分布于
太湖地区。
× 入 十 十 M 区 飞
1 2 3 4 6 青 d 10

1112 13
)口*5区
丶这产十 14 15 16 1718
1920222

1-9为在20世纪 30年代,出土于浙江余杭县良清文化遗址中的9种陶
器刻画符号;10-15为1960年和1966年,在上海马桥镇息渚文化层
出土的陶片、陶缸以及三件岗盘、胸豆和陶杯的底部,发现的6种刻
画符号;16 是上海亭林遗址的一件陶豆内底部符号,17发现于上海马
桥遗址的一件陶篇纽上、这两种也处于相当于良清文化时期;18-22 为
20世纪70年代之后、在江苏吴县(今苏州市吴中区))澄湖古井群出土
的两件良清文化陶器上,发现的5种刻画符号,其中一个符号刻在一
件带流蚕的腰部,其他4个符号则并列刻在一件鱼窭形贯耳壶的腹部。
这些符号在结体和书写特征上都比较接近古汉字的风格。
(4)双墩新石器时期刻画符号
淮河流域的双墩遗址位于安徽省蚌埠市境内,是一
处距今7300多年前的单一的新石器时代台地遗址,中

26
论汉字的起源

心面积12000平方米左右。遗址于1985年发现,至
1992年先后三次发掘,出土大量的陶器,石器,蚌
器,骨、角器等文化遗物和丰富的动物骨骼,从中发
现了600多件陶器刻画符号。双墩符号看上去比同时
期的仰韶文化陶器符号还要复杂多样。它们大致可分 
为图像记事和几何记事符号两种类型,而以后者居多。 
其中有些简单抽象的记事或记数符号可与仰韶、马家
窑文化的符号相类似,但更多的符号则自具特征,有
些较为复杂的符号已能表现编织、渔猎等具有生活意
义的内容。

译傅类的ey口只 0<△y)(十井群△⑥
45 68 9 1011 12 13 1415 16
业A真 岁针图图它名下引区岗
17 18 19 20 2
21 22232425 2627 28 2930
+拼排 心r 88而 来。令书节
35 36 3738 39 40 41 42 43 44 45
3I 32 33 34 3
二个?丶十骤 丫3φ石回∶迎-
系中丫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5859

以上这些原始刻符、由于不能证明与语言的联系,
都不能称作文字,但是、仅从它们的形状看、都与汉字
有着一定的联系。拿山东大汶口文化发现的刻符符形和

27
・汉字六论

甲骨文与早期金文的象形文字相比,已经可以大致看到


它们之间的联系∶
大汶口陶符甲骨文与早期金文

金文"思" 日
甲文 "旦"

M金文"山I" Mn
甲文山i"

罗 点一甲文"斤 甲文"新"从此
M5
甲文"浅"
口 金文"丁" 代”田

属于仰韶文化早期的彩陶上的花纹,一般认为是装
饰性的美术图案,近年来,有人对庙底沟彩陶纹中的
鱼形纹产生了兴趣,认为那些陶文预示着文字的产生
与鱼文化遗存的符号有关。甲骨文、金文中有些字正 
是由鱼纹演变来的(最先提出这一点的,是河南漯河
的自学青年马宝光,他的发现很有价值,在这里特别
提出)。

28
论汉字的起源

a b C
它。
上图a是彩陶中套画的鱼图案,劈成单项成b,两个
相对的鱼头拼成c,表示相交,最后演变成d.即甲骨文
的"五"字。"五"、"午"同源、确有相交之义。

八乃水,,
a 占 、 0
上图a是彩陶中套画的鱼头图案,组合为b.是四个
鱼头相对,简作c、d。春秋金文"四"作图,正是c变
来;战国简"四"作中,正是d变来。
一说,甲骨文、金文的"明"字、也是鱼头纹演变
来的∶


纤涵 (文一-期) CD:(西周早期金文) 0

(春秋金文)




①DD
(]

29
・汉字六论

a、b、c是甲骨文、金文,d、e、f是鱼头纹,它们
是何等相似。"明"正是用鱼目来表示明亮。所以"盟誓"
的"盟"字甲骨文作显、金文作O}
熙、小篆与金文的后
一个形体相似,作盥,从"明"颐、明从"图"四,正是
变来的。
《尔雅・释鱼》∶"鱼枕谓之丁、鱼肠谓之乙,鱼尾谓
之丙,鱼鳞谓之甲。"郭沫若说甲、乙、丙、丁是最古的
象形文字,又可证实鱼画、鱼纹和早期象形文字的关系。
旧石器时代人们以渔猎为生,而鱼对黄河、长江流
域以及滨海原始居民的生活,更有特殊作用。新石器早
期的鱼形纹与后来文字的关系,确有不容忽视的一面。

四、表意文字发生的普遍历程

一种可以用于较大范围又能传递较多信息的手段,必
须使接受信息的人与发出信息的人想到的是同样的事物和
内容。在人类文明的起点上,唯有写实性图画可以起到这
种作用。因为,写实性图画是现实生活的再现,它具有独
立的说明性,而且,不同的图画所具有的区别性,可以使
不同的信息得以区分。所以,图画用以传递信息,是文字

3o
论汉字的起醇

的源头。而用图画来传递信息,开始时有些近似绘画艺术
的作用,靠的是它的直观性和形象性,绘形越细致,给予
对方的信息量越大,也越准确,越能沟通信息的发出者与
接受者。下图的四幅连续图画被称作图画文字信。

淤沁 验

瑜? ’ 嘧融啦

邮博下年望前博

塔斯马尼亚总督给土著人的图画文字信,建议
和解,同时指出破坏合约者会遭遇的后果。●

 转引自苏联B.A.伊斯特林著《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年版)。

31
・汉字六论

可以看出,它是用以传递信息的图画,并没有获得文
字的资格。因为它是凭着完全写实的图形,使收信者从直
观上理解写信者的意思的。经过信息传递的多次重复,使
某一绘形与某一意义建立了固定的联系,形意关系带有约
定性,这才有了图画文字的性质。图画文字具有的形意关
系,不是与语言对应的,而是超语言的。也就是说,这些
符号可识而不可读。人们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单位,选择不
同的词句去指称它的意义。商周时代的铜器上,常常有一
些图像,是由很多独立的个体象形符号组合的,例如∶

!部高的事费头
尽管这些图像中的个体符号与后来的金文很近似,但
是,这些在两维空间的组合想表达什么意思,只能根据形象
和位置推测,它们并没有与哪句话或那个词固定地建立起联
系。因此,它显然还处在文字画的阶段。而后来与词固定结

合的金文文字,也应当就是从这些组合中归纳出来的。
图画文字发展为早期象形文字,最主要的变化,在于
它直接成为语言的符号,变得可识可读。另外、它的总体
的直观性经过分析,变为一形即一词。这时,完全写实的

J2
论汉字的起源

绘形就演变为象征的或局部替代的、只要所绘与所指保持 
理据,能使人识别就可以了。下图是北美印地安人用来表


冲必



13

73

北美印地安人图画文字中用来表达抽象概念的象征性图像(转引自伊
斯特林著《文字的产生和发展》)
1——生命(传说中有角的蛇);2——死亡(头朝下的动物或人);
3——幸福、成功(龟);4——灵巧(双翼代替两手的人);5——战争
(带箭的弓);6——和平《插着羽毛的和解烟斗);7——讲和(人吸和
解烟斗);8——友谊(联在一起的手);9——爱情(联在一起的心);
10——注意、听(两耳边有波形线的头);11——危险(两条蛇);
12——保卫(狗);13——祈祷(举手朝向天及诸神)。

 转引自苏联 B.A.伊斯特林著《文字的产生和发展》

33
・汉字六论

达抽象概念的象征性图像。它已摆脱了写实,析成了单
图,只是尚未完全与词对应,有意而无音。因此,它可以

看作由图画文字向早期象形文字过渡的一种形态。


在商周图形文字④中,也可以看到被单个析出的图形
标记∶
(立在地上的人) 长(伸出双手的人)
(带着颈饰的人)京((须发并现的人)
这些已见文字趋势又实为图画的形体,实际也是文
字画、图形组合渐渐析为单个字符的一种表现。
在图画文字发展为象形文字的过程中,原始的花纹
图案也是远古时代约定符号的来源之一。在花纹图案中,
某些表义成分常常转化为图画字,然后又转化为表词
字。在东欧草原地带发掘的公元前 20世纪末至前10世
纪初期木椁墓文化的陶器、上面有许多象征性的花纹图
案,例如圆圈象征太阳、波形象征水,十字形象征四面
八方……它们与以后产生的文字常常有渊源关系。前面

所举图形文字均取自工心怡《商周图形义字编》(文物出版社2007
年版)。

34
论汉字的起源

说到的二里头文化陶片上的刻符,有可能是简单的象征
符号。而人们对庙底沟彩陶纹与汉字关系的考查,更符
合这一带有世界性的规律。

五、关于汉字起源的几点认识

汉字何时起源?起源时的情况如何?既然从无到有,
必然不会有关于这段历史的信实记载,我们只能根据上
面提到的三种材料来进行推断。这三种材料是∶
一、仅有的与汉字起源有关的书面文献记载,包括
其中对历史有折射反映的神话传说。
二、已经发掘出的与汉字起源有关的考古资料。
三、跨文化比较所推断的表意文字发生的普遍历程。
综合这三种材料所作出的推测性假说当然不是定论,
但只要含有相当的合理成分,便可以成为进一步考察的
新起点。以下几点认识,应当使关于汉字起源的推测,
合乎逻辑地进行∶
第一,原始汉字处于什么状态,就算已经产生?
原始汉字脱离了任意绘形、任意理解的阶段,产生

35
・汉字六论

了一批具有约定的意义、可以记录语言中的词(也就
是有固定读音)的单字,并且可以开始进行字料的积
累的时候,就算已经产生了。要达到这个状态,必须

具备社会发展的条件与前文字时期创造文字的准备条
件。经济发展,生产组织进一步严密,居住点与政治
中心确立,继承法定,才使口语的局限变得日渐突出,
超越时间与空间限制的文字不得不发展起来,这是文
字起源的社会条件。这时,又必须有一批可以书写、
可以传递的图画或符号,可以用来演变为字符、这是
创造文字的准备条件。
必须坚持文字是一种记录语言的符号,表意文字与
图画、刻符之间,会有一个较长的时期相互纠葛,界限
不清,但是,图画并不是文字,图画只有脱离了任意绘
形、任意理解的阶段,音和义结合在一起,可以记录语
言中的词,可以读,可以说,才能说这些符号已经成了
文字。在考古资料里面有很多的材料,但我们不能证明
它们已经跟语言结合了,也不能证明这些字之间彼此有
联系,这些符号还不符合文字的定义,我们给它一个名
称,叫"前文字现象"——意思是说,这批符号已经跟
文字联系上了,可以用来大致推断汉字产生的时段,但

36
论汉字的起源

并不能确定它们已经是文字。
第二,作为记词的字符是由什么状况、经历了什么
样的过程产生的?
在异地的交往和异时的信息存留这样的需要产生后,
口头有声语言的局限急待克服、首先可以用来传递信息
的是具有记号性质的实物。结绳、契刻这两种记事方法
几乎遍布各个大陆。但这些方式只能是对自身记忆或双
方默契的提示,对毫无联系的两个人,不加有声语言的

解释,便不具有交流思想与交际的性质。有些实物经约
定后可以作为固定意义的信号。例如,中国古代的虎符,
必须契合才有传递命令的作用。《孟子》记载,依照周
礼,召唤看守苑囿的虞人要用皮冠,如用旌旗召唤,虞
人可以不去。●这些,都是原始人实物传递信息的方式在
军事、政治上的残留。这种方法,也只能用于特定的场
合,传达极为单一的意义。
表意文字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分理别异",不论多么
相似的事物,只要成为字符,就必须具有可以分辨的差

O见《孟子・滕文公下》∶"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施,不至,将杀之。志
十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
待其招而往,何哉!"

37
・汉字六论

异。字符的差别与图画的差别不同、前者是大要之别,
后者是细微之别。我们以甲骨文中五个表示动物的字
来看∶
W(鹿) 立(家) 可(马)(象) 考(虎)
就字符的设计而言,上面五种动物都是一头、一身、
四足,如无细节描写,很难区别,但在甲骨文里,鹿突
出树枝一般的角,豕突出大腹,马突出奔跑时扬起的鬃,
象突出长鼻,虎突出獠牙。这是图画进人表意汉字字符
以后的原始特色,也见古人对动物观察细致。
第三,汉字究竟产生在什么年代?
由图画传递信息到产生图画文字、再由图画文字和
花纹图案的表义成分转变为约定符号以至记词字符,这
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这就是文字起源的过程。欧洲
和美洲的一些古老文字的这个过程,大约始于新石器时
代而止于有史时期的开始。从所获得的资料看,汉字的
产生就其上下限而言,也正是在此时期内。
到目前为止,上面这些考古发现,仅仅是我国多年
来考古成绩的一个很小的部分,但是已经可以清晰地看
到汉字起源的端倪,说我们的文明有5000至6000年左
右,应当是可信的。

38
论汉字的起源

把上面几种证据综合起来,我们来推测汉字起源的
时间。由图画传递信息,到产生图画文字,再由图画文
字和花纹的图案和事物联系,表意的成分逐渐增加,然
后慢慢地经过很长的一个时期、和西方古老的文明遥遥

相望。这个过程大概始于新石器时代,止于有史时期。
现在我们能够提出来的依据,最远的是公元前 5000年左
右的仰韶文化的陶符,属于新石器时代,大概是汉字起
源的上限。
为什么我们给汉字起源定一个上下限呢,我们知道,
越是久远的年代,社会发展越慢。今天我们在很短时间
发现、发明和更新的事物,古代要以几十倍甚至几百倍
的时间来发展。古文明是发展得慢的,我们推出一个上
限、比较严谨一些、客观一些。
下限在什么时候呢?下限绝对晚不过我们的甲骨
文,《尚书》是我们中国一本登录古代历史文件的经书,
它记载了很多实际的文告。《尚书・多士》记载西周初
年周公的话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我
们把夏、商、周称作"三代",夏代应该是中国第一个
有完整的世系流传下来的朝代,那么,夏初的时候,也
就是公元前的2100年左右,汉字就应该已经开始积累

39
・汉字六论

了。推断起来,汉字起源的下限大致可以定在公元前
2100年左右。
我们用下面一个时间轴大致说明一下汉字起源的时
间段∶
新石器时代始 -前6000
-前5000
仰韶文化 前4000…汉字起源上限
(前5000—前3000)
大汶口文化 前 3000
(前4500—前2300)
龙山文化 -前2100(夏代始)……汉字起源下限
(前 2900——前 1800)
小屯股墟文化 -前1600(商代始)……汉字体系形成
(前 1600—前 1100)
_-0(公元始)

综上所述,原始汉字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始产生,
到它发展成初步的文字体系,大约经历了近 4600年。这
就是提到中华文化时大家喜欢说"五千年文明"的由来。

40
。一
论汉字的表意性质

讨论汉字问题,首先要明确汉字的性质,因为,不
同性质的文字,构形的依据是不同的,维系字与字关系
的纽带也不同,分析它们个体构形与构形系统的方法也
会完全不同。不明确汉字的性质,就无法讨论汉字的其
他问题。
讨论文字的性质要依据下面三个原则∶第一,文字是
记录语言的,文字构形一定要与语言有一定的联系,才能
起到语言载体的作用。所以,文字的性质首先取决于这种
文字的形体与语言如何联系。第二,文字有自己的演变历
史,有些文字—比如汉字——还有相当长时期的发展历

垂 本文是我已经出版的《汉字构形学导论》(商务印书馆 2015年版)有关
汉字性质向题的摘编

44
・汉字六论

史,讨论文字的性质要看这种文字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也
就是要看这种文字在发展过程中性质是否发生了改变。
考察汉字的性质,应当考察从甲骨文开始、历经两周金
文、秦代小篆,直至隶变、楷化,从古至今性质是否发
生了根本变化,是否有变化的趋势。第三,文字不是孤
立的字符,它的总体是成系统的,是按一定的区别原则
和组构手段结合而成的体系。讨论文字的性质要看整体
系统,而不应拘泥于一字一符或某一类字符。

一、从世界文字分类看汉字的表意性质

世界上的文字只能有两种体系。费尔迪南・德・索绪
尔(Ferdinand de Saussure)说∶世界上"只有两种文字
体系∶(1)表意体系。一个词只用一个符号表示,而这
个符号不取决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这个符号和整个词
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

这种体系典范例子就是汉字。(2)通常所说的'表音'
体系。它的目的是要把词中一连串连续的声音模写出来。
表音文字有时是音节的,有时是字母的,即以言语中不

42
论汉字的表意性质

能再缩减的要素为基础。"●我们在这里引用索绪尔的说
法,是因为在根本原则上,他和我们的想法一致∶他把
世界上的文字体系分为两个大类,是从文字记录语言的

本质出发的。口头语言有两个要素——音和义,记录语
言的文字,只能从中选择一个要素来作为构形的依据;
所以,文字形体直接显示的信息只能或是语义,或是语
音。世界文字体系的两分法,也正是按照文字构形的依
据来确定的。
根据这个原则,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体系。汉字构形
的最大特点是它要根据汉语中与之相应的某一个词的意
义来构形、因此,汉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
义信息。从历代汉字的构形系统考察,各共时平面上的
汉字的整体系统,都是按表意原则维系的。拿汉字和英
文比较,可以清楚看出二者构形依据的不同。例如,英
语 book 直接拼出了意义为"书"的这个词的声音而成为

电《普通语言学教程》(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
1985年版、50-51页)其中"有时是字母的"一句,引自高译原文.
应作"有时是由字母表示的音素的"理解。"而这个符号不取决于词赖以
构成的声音"一句,高名凯原译为"却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无关"。伍铁
平根据法语原文校正。本处引用根据伍校改正

43
・汉字六论

这个词的载体。汉语"册"则用皮韦穿竹简的形态表达
了它所记录的书册一词的意义而成为这个词的载体。
需要说明的是,就两种文字记录语言的职能而言,
它们既是语言的载体,音与义又是密不可分的语言的两
大要素,当然同时记录了语言的音与义。表音文字绝非
只记录音而与义无关,表意文字也不是只记录义而与声
音无关。在记录语言的词的职能上,表意文字和表音文
字并无区别。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一样,它的符号都是
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只是它们连接词的纽带有的是语音,
有的是意义而已。为了不把文字记录语言的职能和它构
形的依据混淆,更准确的称谓应当说,英文是拼音文字、
汉字是构意文字。

有些理论认为、世界文字发展要经历表形(象形)、
表意、表音三个阶段,从这个理论出发,它们认为表意文
字处于文字发展的第二阶段,因此必然要继续发展为拼音
文字。"三阶段论"并非完全没有道理,这一说法符合20
世纪以后新造文字的规律。中国境内很多少数民族的文
字、例如壮字、白族文字等,开始都直接利用汉字的音或
义来记录自己的语言,后来有了较独立的民族意识后,则
以汉字为基础,音义兼采,构建一套有系统的独特文字;

44
论汉字的表意性质

但是在实际运用中,这套文字难以普遍推行,最可行的方
法还是采用拼音来直接记录民族语言。这种拼音文字和已
有的意音字也可以并存、在不同的场合使用。这是在现代
文明环境的高科技时代,处于某些强势语言文字的影响下

人为造字的普遍规律。这一规律的形成,还出于多民族社
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意音文字民族性更强,表音文字易学
易读,更容易在国际上通行。两种文字并存,既保护了各
民族的文化,可以使各民族完整地记录自己的历史,存留
自己言语类的文化遗产;又可以便利于双语教学,对普及
教育和民族和谐共处,都有很大的好处。但是,三阶段论
对文字的优劣评价是不可取的——表形、表意、意音、拼 
音都不过是造字的类型,并无优劣之分。从构意文字、意
音文字到拼音文字,也不是文字自然发展的趋势,只是人
为造字的一种选择。三阶段论也不符合世界上历史较长
的自源文字自然发展的事实。世界文字大都起源于图画文
字、但是并不一定都经历三个阶段。文字的前身是图画和
刻符、也就是中国古代哲学所总结的"象"和"数"。有
了第一批基础字符以后,表音和表意是图画—刻符文字发
展的两大趋势。世界上许多古老的文字、例如非洲的古埃
及文字、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等,都经历过由

45
・汉字六论

图画文字向表意文字发展的过程,但是,这些表意文字很
快就失去了使用价值,变得不可释读了。这些文字虽然经
历了三个阶段,但是就发展趋势而言,表意只是短期的过
渡,向表音发展是其趋势。汉字也起源于图画文字,而延
续图画象形文字的发展趋势是表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
中,汉字顽强地维护着自己的表意文字特点,一方面又不
断地为了适应被它记录的汉语而进行了内部调整、成为世
界上最古老的、具有严密系统的表意文字。像汉字一样的
表意文字还有不少,它们虽然没有汉字这么长的发展历
史,但也绝不是"三阶段论"所能概括的。我们主张"世
界文字发展两种趋势论"、不同意"三阶段论"的观点。

二、从汉字的历史发展看汉字的表意性质

汉字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有三千六百年的"有典
有册"时期。在漫长岁月的不间断发展变化中、是否一
直属于表意文字,是否有向表音体系发展的趋势,这是
我们在讨论汉字性质时需要特别注意的。
事实是,汉字在表意与表音的相互促进中,一直顽

*6
论汉字的表意性质

强地坚持自己的表意特点。不断地采用新的方式,增强
个体符形和整个符号系统的表意功能。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当意义发生变化或符形笔势化以后,汉字常要
改造自己的符形和对字义的解释,以创造形义统一的新
局面。例如。当汉字所记录的词所指的事物发生变化
后,汉字总是及时调整它的义符,使之适应事物的特点。
"孢"本从"石",以滚石为武器,火药发明后,形体演
变为从"火"的"炮"。再如,有些义符成批地更新,表
示新的理念。比较下面三组文字∶

唑沪 心
肄叫熏 涵踪心群
专 每”凹專”础距
第一组为金文,多为合体象形字,都从"又"(表示
手)。"封"用手栽树,表示封植树木;"爵"用手持盏,
像杯爵形;"專"用手在下转动纺锤,像捻线状;"寺"、
"射"都与手有关,均从手。秦代规范小篆,因"封"有
"分封"义,"爵"有"爵位"义、"專"有"一统"义,
"寺"为司法之廷,"射"为考试科目之一———这些字都

47
・汉字六论

与法度有关,除"爵"外,全部发展为从"寸"。第三组
是楷书,不但承袭了小篆从"寸"的构意,"爵"也类化
而从"寸"了。 另外,当原初构形的意图因符形演变而
淡化,汉字便采取添加意符的方式来增强其表意功能。
象形字加义符的如"纹""菲",会意或形声字已经有了
相关的义符再度累加的如"捋""援""歌"等。这些都
说明,汉字总要最大限度地在符形上增加意义信息,来 
坚持自己的表意特点。
2.由于书面语与口语可以适时互相转化(口语被记
录,则转化为书面语;书面语被读出或唱诵,则转化为
口语)、在此过程中,语音信息一时之间会变得异常强

烈、加之早期字符不多、使用时有借用,有些抽象意义
的词因义构形又比较困难,因此汉字在各个时期都有一
批同音借用字、即不再为某些词构形而借用同音字为符
号。例如∶"戚"的本义是"斧子"而借作"悲感"字,
"舍"的本义是"房舍",而借作"擒弃"字、等等。但
是,表意的汉字群体对这些脱离意义的音化符号有"排
异"现象,为时不久,它们便加上了相关的义符,分别
写作"感"、"擒"等、再度义化。正因为如此,汉字中
的假借字向形声字转化,成为一种规律。形声字是以义 

48
论汉字的表意性质

符为纲,并利用声符作为别词手段的。
3.汉字职能的发挥,是两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合成的,
这就是书写和辩认。就书写而言,人们终是希望符号简单
易写;而就认识而言,人们又希望符号丰满易识。然而越
简化,就越易丢掉信息,给识别带来困难;追求信息量大、
区别度高、又难免增加符形的繁度,给记录增加负担。二
者的要求是矛盾的。汉字就在这易写与易识的矛盾中、不
断对个体符形进行调整,以实现简繁适度的优化造型。调
节字形的杠杆是汉字的表意性质。汉字总是不断减少构件
与笔画,来减少书写的困难和减轻记忆的负荷,但是,这
种简化一般是在不影响表意与别词的前提下进行的。汉字
在第一次规范的时候作过一次有意识的省减,这就是从大
篆到小篆的省减,这次省减主要是省去多余的部件。例如∶
大篆很多从州的字,小篆都改从州
大篆"集"作毒,小篆作紊
大篆"流"作嚣,小篆作谥
大篆"涉"作群,小篆作都
这是一次人为的自觉简化。之后,从古文字到今文
字的隶变,是一次自发的简化,简化的力度很大。但是,
汉代碑刻的隶书文字经过归纳整理后,表意性尚存的占

49
・汉字六论

91??右,马王堆出土帛书传抄上古典籍的隶书文字,
保留表意性的占89??上。现代汉字形声字已达90??
上,义符的表义能度也较好地保留下来。这些都表明,
在历史上,汉字不论怎么简化都不会把应有的意义信
息全部舍弃,决定简化程度的下限,一般是汉字表意特
性的保留。只举一组字说明这种现象,例如"春"∶


甲骨文
“源
金文
劲石
《说文》小篆

营与
楷书异体之一
辨 屯,
畸 春
楷书正体
楷书异体之三
楷书异体之二 

甲骨文的"春"用三个"草木"表示植物茂盛,又
用"屯"(《说文》∶"象草木之初生,屯然而难。")象征
草木初生,加上"日"表示阳光充足,把春天的季候特
征表现得一览无余。金文减少了草木的个数,保留了其
他的信息,小篆从金文。楷书的三个异体分别保留了不
同的意义信息,正体字高度简化,上部黏合,完全失去
理据,但下部仍然保留阳光的信息。
在这里,我们看不到汉字向表音发展的趋势,只看
到汉字顽强坚持表意性的事实。

So
论汉字的表意性质

三、从汉字构形系统看汉字的表意性质

汉字是否是表意文字,我们需要考察不同类型的汉 
字符号是否都能列入表意的体系中。其中特别需要论证
的,是带有示音构件的形声字是否仍然可以在表意系统
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早期形声字主要有三个来源∶

1.强化形声字

象形字构成以后,由于识别的需要、为它增加声音
或意义信息,形成强化形声字。
马部卧鸣沙断鸣初善码碍咖画员啦
上述5组汉字,有的增加声音信息,如①"星",两
个都是甲骨文,画三个星星属于完全象形,加上声符
"生"强化了它与词的声音联系,原来的象形字转化为
形符;②"腻"、第一个是金文,画凤凰的形象,可见
其明显的凤冠和凤尾,第二个是甲骨文、加上声符"凡" 
强化了它与词的声音联系,原来的象形字转化为形符;
③"雅"、两个都是甲骨文,第一个画鸡的形象,第二个


・汉字六论

加上声符"奚",强化了它与词的声音联系,原来的象形
字转化为形符。这种用声音来强化象形字的方式,由于
增加的不是意义信息,与汉字的表意特性不符,很快就
没有能产量,不再用来构字了。
另一种强化形声字、是象形字的象物性淡化以后,
加表义构件强化它的意义类别从而使原字转化为声符的
形声字。如上面5组汉字中的④"蜀",第一个是甲骨
文,画蚕的形象,第二个是金文,加"虫",表示蚕为虫
类,强化了它与词的意义联系,原来的象形字转化为声
符;⑤"祭",两个都是甲骨文,第一个画用手杀生的祭
祀景况,后来加"示",表示意义属于祭祀类,强化了它
与词的意义关系,原来的象形字转化为声符。

2.分化形声字
分三种情况∶
(1)借义分化
借义分化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假借字与本字共享一
字,加表义构件将它们分化。借义分化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在借字上加表义构件,使借字转化为后出
本字。除前面所说的"舍弃—擒弃""悲戚—悲感"外,


论汉字的表意性质

还有∶
"采"本义为采摘,借作"色采"义,加义符"乡"
写作"色彩",将借义分化出来,"彩"即是"色采"的
后出本字。
"辟"本义为刑法,借作"偏辟""辟谕""辟
环""躲辟""开辟""辟好"等意义,一字多用,后
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加上义符写作"偏僻""譬
喻""璧环""躲避"、"開嗣""癖好"等,将不同的借义
分化开来。"僻""譬""壁""避""嗣""癖"等字分别
成为相应意义的后出本字。
第二种是实词借作虚词后,在记录实词的本字上再
加表义符号,使原来的实意更加突出,并使虚词分化出
去。例如∶
"然"本来已经有"…"表示燃烧义,借作近指代词
后、"然"形为代词具有,再加火旁孳生出"燃"字,将
本义分化出来。
"莫"本来以"日"落在草丛里表示晚上的意思,借
作否定性无指代词后,"莫"形为代词具有,再加"日"
滋生出"暮"字,将本义分化出来。
这种情况多半与古汉语的虚字借用实字有关,后造

53
・汉字六论

的字又累加了一个表意符号,与前面所说的象形字累加
义符,动因不同,是文字的区别律在其中起的作用,但
义符累加的现象是相同的。
这说明、完全音化的假借字不适应汉字构形系统,
总要增加意义信息,再造形声字。
(2)广义分化
早期一个字表示的意义比较宽泛,后来为了区别,
分别加表义构件或另改表义构件分化为意义指向更具体
的字。例如∶
"介"——加表义构件分化为"界"、"纷"等字。
"和"———改表义构件分化为"蚕"、"稣"等字。
(3)引义分化
当字所记录的词引申出新的意义时,加或改表义构
件分化出新字。例如∶
"止"由"脚"的意思引申出"停止"义,"脚"义
改写为"趾",再引申为"地点"义,分化出"址"。
"窄"由"狭迫"义引申出"压迫"义,分化出
"榨"。
"化"由"变化"义引申出"差错"义,分化出
"讹"。
54
论汉字的表意性质

3.类化形声字

形声字的格局形成后,有些本来不是形声字的字,
受同类字的影响也加上了义符。以"示"部形声字为例∶

pT8 晶 8 对 ¥ 整
烈 市它 福 2
或 面
三 唯
己吨酚
杂 移幅租 润 服 耻永 腹
从上面不完全的举例可以看出,"示"部形声字
在甲骨文中尚未形成,除"祭"字有从"示"与不
从"示"两形外,只有"祀""祝"二字可见"示"这
一部件,但"祀"是形声字,"祝"只是合体象形字。
"福""祖""祈""糟"都还没有"示"旁。到金文时
代,示部字已经渐成系统,小篆的示部字已经完善。
"福""祖""祈""澧"等字都是因为其他与祭祀相关的
形声字类化而加上义符"示"的。
不论是哪一种分化,都以增加意义信息为手段而孳
生出形声字,而原来的象形字被类化为形声字更是进一
步增加意义信息,这充分说明形声字是属于表意文字系
统的一种构形模式。从形声字的来源看,它以义符为纲,

559
・汉字六论

声符是因为加义符被动转化而成的。它们不但不是表音
性的产物,而且明显是汉字顽强坚持表意性的结果。用
加声符来强化象形字的方法所以很快就不再使用,正是
因为这种做法与表意文字的性质不相适应。
当形声字的声义结合的格局形成后,也有一些字是
由一个义符和一个声符合成的,这种形声字也是以义符
为纲、以声符作为区别手段的。
正因为汉字的声符不需要准确标音,没有引读作用、
所以,汉字才能超时代、超方言。也是因为汉字的表音
机制很不完备,推行注音字母与汉语拼音方案才是十分
重要的。如前所述,汉字的形声字虽然有很大比例,但
形声字的声符本来就是用近似的声音来起别词作用的,
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演变,声符对形声字的直接标音作用更
加弱化。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必须有一套科学的记音符
号来协助标音,推行注音字母和汉语拼音方案,是弥补
表意汉字与口语的音联系不足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措施。
汉字的表意性质确定了,我们便可以知道,汉字构
形的分析、汉字构形系统的描写,都是要考虑到意义因
素的,是要把形义统一起来的。所以,它只能使用适合
汉语与汉字的方法,西方语言学的方法和原则,它可以

56
论汉字的表意性质

参考,但难以完全照搬。

四、汉字表意性质决定的构形特点

根据考察和推论,汉字正式起源大约在五千年以前。
汉字的存在切切实实被证实,从殷商的甲骨文算起,距今
也有三千四百年左右。几十个世纪以来,汉字的具体构形
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即使是一个字 
的形体,也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但是,从总体看,汉字
并未发生性质的变化,它的基本构形特点一直是保持着
的。汉字属于自源文字,又是表意文字,它既因汉语而发
生,必然是适合汉语的,所以只能是音节—语素文字。所
以,汉字构形的最大特点是它要根据所记录的汉语词(语
素)的意义来构形,因此,汉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
析的意义信息,这就决定了分析汉字构形,必须同时考虑
它的构意——也就是形体中包含的意义信息。
汉字形体中可分析的意义信息,来自原初造字时造
字者的一种主观造字意图。
例如∶"初"字构形中体现的意义是"用刀裁衣",

57
・汉字六论

剪裁是制衣的开始这个形象用以表现"开端"、"开始"
的词义。
创 合,躬 仑 句
构形中所体现的意义一旦为使用的群体所公认,因
社会约定而与字形较稳定地结合在一起,便成为一种可
分析的客体,我们称作构意,也称造意。构意是文字学
的概念,它是汉字表意性质的体现。
构意越是早期就越直接、越具体。早期的甲骨文和
金文的很多字符是靠着直绘物象来构形的,例如∶

ok 昏 ,
例A 例B 例C 例D
正缺
例E

例F 例G
回 “”
例H9例1

例J

例A∶甲骨文的"天"字,直绘正面人形,突出人
的头部,表示头顶。例B∶甲骨文的"目"字,画一只
眼睛。例C∶甲骨文的"木"字、画一棵树,上像枝梗,
下像根。例D∶甲骨文的"福"字,画一个丰满的粮仓,
表示有福。例E∶甲骨文的"春"字,画太阳、多个草
木和刚出土的芽(屯),表示生长的季节春天。例F;甲
骨文的"牢"字、画一只牛关在牛圈里,表示豢养牛的

58
论汉字的表意性质

地方。例G∶甲骨文的"旦"字,画太阳初升时下面带
着光晕,表示天亮。例H∶甲骨文的"水"字,画水在
江河里流淌的波纹。例1∶甲骨文的"降"字,画两只向
下行走的脚,往山下行走,表示下行。例J∶甲骨文的
"网"字、画网的纹路表示捕鱼的网。可以看出、在上面
汉字的构形里,不但单个的形体是直观物象的描写,就
是形体组合,也是反映事物之间的直观关系的。这些字
的构意是在直绘物象中显示出来的。
金文中也有不少直绘物象的字;例 A一E都是"车"
字,直绘古代马车的形象;例F—J都是"盥"字,画盆
中洗手的形象。从这两组字中可以看出,同一个字的字
形还不是很固定。繁简不同,但构意都是相同的,只是


表达的细致程度不同。这是早期图形性强的文字常有的
特点。
例A 例B 例C 例D

例E
备”
ale 虫
d 输 苹。
ode 品
例F 例G 例H 例1 例J
避融 密
进 咏 l0 ④
古文字的象形字是直绘物象的,有些形体还惟妙惟 
肖,但这些形象同时具有来自语言的音和义,它们是为


・仅字六论

记录语言而设计的字符而不是图画。
汉字发展到小篆,经过西周末年和秦代两次人为的
规范、统一,字的构形渐渐确定,构意也渐渐有了系统
化的倾向。在《说文》小篆里,合体象形字的构件有些
还保持着古汉字的图形性结构、也就是构件的组合与生
活实际一致,例如∶
常草长在田地上,构形时草在田上;
翻树木长在苑囿中,是古代豢养牲畜的地方;●
嚣水由器皿中流溢出来,构形时水纹横着在皿上;
黎用斧子从旁斫木,斤在木旁;
意两手在两边握杵,向石臼春米,石臼在下;
霈牛被拴在牢圈里,牛在宀下,挡在圈里。
这些字虽然还保留着与生活一致的物象关系,与甲
骨文、金文的合体象形字不同的是,它们的每一个构件
都已经成字,都有了自己的音和义。我们可以用意义来
解释它们的构意,不必过多考虑形体之间的关系。多数
的小篆合体字没有按照实际生活的关系来结构形体,可
以考虑字形的整齐、美观来安置构件,构意也很清楚。

① 舞是《说文》籀文,属于重文,形体被《说文》选人,与小篆一同分析。

6o
论汉字的表意性质

比较下面甲骨文、金文与小篆的同一个字∶
节—净第—薛甲骨文的"解",角长在牛头上,两手
在角的两边,还画了血点,像以手将角解下之状。金文
保持了与甲骨文同样的关系,或以"刀"代"手",构意
仍是解牛之状。而小篆虽然保留了"角"、"牛"、"刀"
这三个构件,却完全不按生活实际情况来放置这三个构
件的位置,但是由于这三个构件都已经有了意义,会三
字之意而有解牛的构意,同样是明白的。
β—唇—弄甲骨文、金文的"降",画两只向下的
脚往山下行走,情状有如下降,小篆虽保留了与甲骨文、
金文相同的构件,但已经将纵向放置的山做成"阜",
两只向下的脚组合成"条",再以"阜"表示高山类与
"条"的声音jiang结合,构意发生了重大变化。
—鸣—服甲骨文的"祝",信息最丰富,画人
伸出双手张口向神位祈祷,还有祈祷时洒下的酒。金文
大致沿袭甲骨文,仍可见祈祷的情状,小篆人、口在示
旁,已经不是物象的组合。
曹—褥 金文尚可见酒水装在酒坛子里的状况,
到了小篆,表示酒水的"水"已经成为偏旁,不放在表
示酒坛的"酉"里了。

6r
・汉字六论

以上两种组合方式,前者叫形合、它们是物象组合
的遗存;后者叫义合,它们只靠字符意义的累积或连缀
来构意。但它们的字形都是可以分析的。
小篆的象形造字大多已经是独体字了。下列小篆多
是动物、器皿、人体部位等名称,仍可见形而知其构意。
例A 例B 例 C 例D 例E
盛 品 避 求 月
例F 例G 例H 例1 例J
轻 显 市
上述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的构形.用直线和曲线配
合绘形,具有"随体诘诎"的条件。汉字发展到隶书、
楷书阶段,笔画代替了线条,曲线减到最少(楷书只有
撇捺略有曲度),同时为了书写的快速,逐渐简化、早期
古文字的象物性淡化,汉字不再用直观的物象来形成构
意。但是,因为一批具有意义的基础元素已经形成、它
们可以直接把意义信息带到字形里形成构意。例如∶
"日"已不像太阳,但它在构字时仍然把"太阳"和
与它有关的信息诸如"时间"、"明亮"等带入字形∶
"晶"、"明"、"星"……中的"日"有"亮"的意义;
"晚"、"昏"、"昧"、"时"、"晨"……中的"日"有

62
论汉字的表意性质

"时"的意义;
"旦"、"莫"、"某"、"香"……中的"日"仍具"太
阳"的意义。
这种构件象物性淡化,成为具有意义的字而参加构
字体现构意,称为构件义化。构件义化也就同时有了声
音,不但使形合字逐渐变为义合字,而且为最常见的汉
字半义半声的构形方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拿果木来说∶
"桃"、"柚"、"梅"、"棠"、"梨",都用"木"来
表示它们是木本结果的植物。而"兆"、"由"、"每"、
"尚"、"利"则用近似的声音来对这些果木名称加以区
别。汉字声符的作用不是为了直读,不必和所构的字读
音完全一致,它们是一种区别手段,通过这些声符,可
以在许多同类词里区别出这个字是指称哪个词的。"桃"
和"兆"并不同音,但人们可以由于"兆"与"桃"声
音的近似而确定它不是棠、梨、柚、梅而是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汉字表意性质的主要表现,
就是它的因义而构形的特点。因为汉字是因义而构形的,
所以。说明一个汉字的形体必须包括构形和构意这两个
部分。构形指采用哪些构件、数目多少、拼合的方式、
放置的位置等。而构意则指这种构形体现了何种造字意

63
・汉字六论

图、带来了哪些意义信息,又采用了何种手段来与相似

字和同类字相区别。
汉字的构意在今文字阶段可能淡化或丧失,但由
于汉字是一种五千多年没有中断的文字,所以经过追
溯,失去的构意是可以显现出来的。这里,我们以
"史""丈""更"这三个字来说明。

・发——数粉B
・—___<
・更
—.<级
这三个字,左边是现代的楷书,构意已经不清楚了,
但是上溯到右边的《说文》小篆。"史",《说文解字》解
释说∶"记事者也,从又持中。"用一只手拿着典册表示
记事的史官。"丈",小篆从十从又,"十"像度量器之
形,"丈"是度量,也作量词。"更",小篆上面从"丙"
下面从"支"(读pu,从卜从又),像一只手拿着一个工
具,"丙"像打更的梆子。上溯到小篆后,三个字的理据
都可以找到。只不过,它们的上下部件在楷书中连笔书
写,拆不开了,成为粘合式的新独体字。

64
论汉字与汉语的辩证关系愉

一、汉字与汉语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一种连续五千多年没有间断而
日益成熟了的构义文字。中国语言学在 19世纪之前的
学科结构按汉字形音义为划分标准,分为文字学(以汉
字字形为研究的主要对象)、音韵学(以汉字字音也就
是汉语词音为研究的主要对象)、训诂学((以汉字字义
以及它反映出的汉语词义为研究的主要对象)——这三
个门类对"经学"而言,原称"小学",20世纪初经章
太炎先生定名,统称为语言文字学。这种按汉字形音义

十 本文原发表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此
次收入未加改动。

65
・汉字六论

来划分为三科、语言与文字一体的学科结构、被称作
"字本位"的研究体系。20世纪以来,西学东渐,中国
语言学改变了自己的学科结构,其中的两大变化,其一
是语言学与文字学分离;其二是语法学成为它的几个分
支中最强势的显学。这两个变化都与接受西方学术直接
相关。
西方的现代语言学本来不包括文字学,中国的文字
学理论无可借鉴,仍在自己传统的基础上建立体系。古
文字大量出土后产生的古文字学,研究对象虽然有所扩
大,以形为中心的研究宗旨和形音义互求的方法并没有
改变。20世纪以来,受到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又受
到汉字改革理论的冲击,中国语言学在文字与语言关系
问题上,产生了一些问题∶一方面,有些人信奉"洋教
条",不承认汉字与汉语关系的密切程度远远大于拼音文
字与其语言的关系,忽略汉字在语言研究与教学中的作
用;另一方面,也有些人混淆汉字与汉语的界限,否认
汉字构形与汉语词汇是两个虽互有关联却实质不同的符
号系统,甚至分不清"汉字"和"书面汉语"这两个不
同的概念,把汉字学和语言学混为一谈,将汉字教学等
同于汉语教学。不论在研究领域还是教学领域,理论的

66
论汉字与汉语的证关系

混乱是存在的,怎样全面衡量汉字与汉语的关系?需要
我们站在今天理论的高度进行反思。
汉字与汉语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费尔迪
南・德・索绪尔在他划时代的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
中说∶

(世界上)只有两种文字体系∶(1)表意体系。
一个词只用一个符号表示,而这个符号不取决于词赖
以构成的声音。这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
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这种体系典范
例子就是汉字。(2)通常所说的"表音"体系。它的
目的是要把词中一连串连续的声音模写出来。表音文
字有时是音节的、有时是字母的,即以言语中不能再
缩减的要素为基础。O

十《普通语言学教程》(费尔通南・德・索绪尔著,高名凯泽,商务印书馆
1985年版,50—51页)其中"有时是字母的"一句,引自高译原文,
应作"有时是由字母表示的音素的"理解。"而这个符号不取决于词赖以
构成的声音"一句,高名凯原译为"却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无关"。伍铁
平根据法语原文校正。本处引用根据伍校改正。

67
・汉学六论

索绪尔的这段话、明确地把世界文字符号划分为两
种不同的体系,这种划分其实是从文字符号与语言的哪
个要素发生直接关系的角度为标准来判断的。语言的要
素要言之只有音与义,这两种文字体系中,第一种体系
的字形依赖语言的意义来构造,第二种体系的字形依赖
语言的声音来构造。如果除去任何分类都可能有的中间
状态,从最典型的情况来划分文字的类型,因义构形与
以音构形,应该能够穷尽地表达世界文字主要类型的全
部。毫无疑问,汉字属于索绪尔所说的第一种类型—
因义构形的类型(表意文字)●。由此看来,汉字与汉语
的关系问题,既涉及一般的文字与语言的关系,又进一
步涉及表意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有些人总在"表意文字"的"表"字上做文章,他们把"表"解释成
"表达"。"表示",从而总是这样提出问题∶"难道汉字不表音吗?英语不
表意吗?"为了免于这种毫无意义的争执,我在《汉字构形学讲座》(上
海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中事先说明∶"就两种文字记录语言的职能而
言,它们既是语言的载体。音与义又是密不可分的语言的两大要素,当
然同时记录了语言的音与义,表音文字绝非只记录音而与义无关,表意
文字也不是只记录义而'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无关'。在记录语言的词的
职能上,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并无区别。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一样。它
的符号都是'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只是他们连接词的纽带有的是语音。
有的是意义而已。为了不把文字记录语言的职能和它构形的依据混淆、
更准确的称谓应当说。英文是拼音文字,汉字是构意文字。"

68
论汉字与汉语的辩证关系

现在的问题是,表意文字与语言的关系是否等同于
拼音文字与语言的关系?表意文字在受到它所依存和纪
录的语言直接影响的同时,是否有、有多大成分能反 
转过来对语言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与拼音文字完全一样
吗?这个问题应当是语言文字理论中的重要课题。为
了推进这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的解决,我们首先要做
的工作,是从汉字这种六千多年没有中断的典型的表意
(构意)文字的事实出发,来阐述汉字与汉语究竟发生
了和正在发生着什么关系。至于汉字与汉语的关系是否
完全等同于英语与英文的关系,再进一步通过比较去判
断吧!

二、中国训诂学"字本位"原则诠释

早期训诂学字词不分,采用"字本位"的原则,那
是基于以下三方面的事实来确立的∶
首先,是在文言文里,汉字与汉语词汇的单位基本
切合。训诂学是为解决古代经典阅读而产生的,古代经
典是文言文写成的,文言文的词汇以单音为主,而汉字

69
・汉字六论

属于音节文字。汉字与汉语词的单位在语音上几乎完全
切合,不切合的仅仅是连绵词;因为只有连绵词被认为
是不能分开的双音单纯词●,与汉字的单音节不能一致。
但是、古代的训诂学家也能赋予连绵词的每个音以合适
的本字,使其符合字本位的原则。在这一方面,许慎的
《说文解字》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古代的连绵词有多 
种类型、且看《说文解字》对各类连绵词处理的体例●∶
(1)义合连绵词。它们本来两个字都有本字和本义。
《说文解字》明确了每个字的本字,又充分体现了它们在
意义上的不可分。例如∶

《十三上・糸部》∶"缪,桌之十絮也,一曰绸
缪。""绸,缪也。"("缪""绸"都有"缠束"义,合
成后始为"桌之十絮"之名,"桌"是麻的纤维,所
以连绵词的两个字都从"系",为形义切合的本字。)

 连绵词是否绝对不能分开,这个问题是有争议的,下面说到的义合连缩
词就是可以分开的。从根本上说,不是单纯词。
② 为便于今人阅读,引用《说文解字》不影响构意分析的地方,均用简
化字。

70
论汉字与汉语的辩证关系

《六上・木部》∶"橱,根撕,押指O也。""椅,概
撕也。"("栅""撕"叠韵,是一种刑具的名称。"框"
曾单用为刑具名,段玉裁认为"撕读同析",做刑具
名也用本字,所以属于义合连绵词。)

(2)衍音连绵词。它们中只有一个字是有意义的、
另一个字属于音化字,本来是没有独立意义的。《说文解
字》明确地反映了表义字的本字,而把音化字也随之类
推出本字。

《一下・帅部》∶"萬、萬苔・也。""荡,蒿
萏。芙蓉花9未发为菌萏,已发为芙蓉。"("菌"与
"含""函""涵"等字同源,词源意义为"包容",所以
是未发的花苞的本字,"萏"与"蒿"叠韵,不能单用,
是"菌"从后衍伸出来的音化字,但《说文解字》也从
"菡"的部首为它类推出了一个本字,使这个单独没有
意义的音也有了本字,与宇本位的训释体例切合。)

售 大徐本作"神指"、误,这里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改。
9《说文解字》原文"苜"下从"两"。因字形未编码。今作俗字
③ 原文作"革"、今作俗字。

.71
・汉字六论

《九下・山部》∶"岑,山小而高。""鉴,山之岑
崟。"(《尔雅・释山》∶"山小而高曰岑。"可见"岑"用
的是本字本义,"鉴"与"岑"叠韵,不能单用,是
"岑"从后衍伸出来的音化字,但《说文解字》也从
"岑"的部首为它类推出了一个本字,使这个单独没
有意义的音也有了本字,与字本位的训释体例切合。)
《十三上・虫部》∶"蜥,蜥易也。"("易"在《说
文解字・九下》,许慎认为是蜥易的象形字。"蜥"
是它前衍出来的音化字,但蜥易是虫名,"蜥"从
"虫",有了本字。后来,"易"失掉了象形性,也加
了义符"虫",本义更明确了。)

(3)摹声连绵词。这种连绵词,组成它们的两个字
都是音化字。《说文解字》依名定字,使两个字同时具有
了本字。

《十三上・金部》∶"银,银铛,琐也。""铛,银铛
也。"(两字相连,是用金饰或玉饰相连锁相互撞击的
声音来给金玉饰命名。因摹声而得名,两个字都应是
音化字,但加上"金"旁,都有了本字。)

72
论汉字与汉语的耀证关系

《二上・口部》∶"呻,吟也。""吟,呻也。"(两字
相连,是用人痛苦时的呻唤声来给呻唤的动作命名。
因摹声而得名,两个字都应是音化字,但加上"口"
旁,都有了本字。)
(4)译音连绵词∶与摹声连绵词情况相近的还有
译音词(其中也有一部分有双声、叠韵的语音关系),
例如"玫瑰""胸除"等,这些音译的外来词,《说文
解字》也都加上义符,将这些音化字转变为本字"汉

化"了。

上述情况可以看出,连绵词的每一个音节,都可以
按义类加上义符体现其本义。这种处理使双音的连绵词
也纳入了"字本位"的原则,古代的字和词就无不切合
了。所以,在中国古代的语言学书里,"字"指的是今天
所说的"实词",或者根本就等同于"词"、在解释和考
据层面,一般情况下没有出现过什么大问题。
第二,是汉字直接参与了汉语的构词,并推动了汉语 
构词模式的发展。在词汇发展过程中,"义自音衍"的孳
生造词与孳乳造字是同步发展的。这就造成汉语的词的分
合有相当一部分不是靠音来判断,而是靠字来决定。这一

73
・汉字六论

点,从早期汉语单音词的分化情况可以看得非常清楚。

1.广义分化
词有概括性,一个词的意义可以适合多种对象和情
况,因而形成自己的义域・。词汇使用频繁后,义域也会
相对扩大,促使新词从旧词中分化。这种分化的结果是
将原有义域的切割,用新的词形来承负分割出的子义域,
这种现象称为广义分化。广义分化有两种类型∶
(1)同位分化。不保留上位词、义域的切割是均匀
的。如∶

"景"原为光照出的物象,光线照射的正面和反
面通称"景"。后分化出"影",将义域切割为二∶光

照的正面为"景",背面为"影";
"迎"的意义原为相对而行。两人相对、先相向,
相遇后再行则相背,两个阶段通称"迎"。《方言・卷
一》∶"逆,迎也。自关而东曰逆。" 可见"迎"与

身我们把词义适用的范围称作它的义域,每一个间都有定的适用范围
也就是具有由其义域决定的广义。

74
论汉字与汉语的辩证关系

"逆"本为意义相同、方音不同的同一个词。二者分
化,将相对而行的义域切割为二∶"迎"为相向而行,
"逆"为相背而行。
"坐"最早既表示坐的姿势、动作(动词),又表
示坐的地方、位置(名词)。后分化出"座",将义域

切割为二∶坐的姿势、动作为"坐",坐的地方、位
置为"座"。

(2)下位分化。保留上位词,上位词独用。每一个
下位词的意义都包含在上位词内。如∶

上位词"和"保留,分化出"蚕",指调味和谐;
"解",指声音和谐,二者都是"和"的下位概念。
上位词"正"保留,分化出"征",征伐以正其
国;"政",教化以正其民;"整",统合以正物。
上位词"反"保留,分化出"返",反回(平
移);"翻",反转(180度)。

2. 引义分化
词的意义是不断增加的,通过联想,引申出新的义

75
・汉字六论

项,产生多义词。多义词的义项如果产生新形——也就
是为某些义项造了新字,就产生了引义分化。新旧的字
形将多义词的义项进行再分配。
(1)双向引义分化。多半产生在施受分化、名动分
化、主动与使动分化等两极的分化。
施受分化。如∶"受"分化出"授",又如∶"买"
与"卖"分形。
名动分化。如∶"鱼"分化出"渔";又如∶"断"
与"段"分形。
名形分化。如∶"人"分化出"仁"(名—形);
"疏"分化出"梳"(形—名)。
主动与使动分化如∶"见"分化出"现";又如∶
"示"与"视"分形。
(2)多项引义分化。这种分化常常是由多层与多向
引申形成的。

多向引义分化,如∶"解"第一个方向分化出
"懈"(分解后的状态);第二个方向分化出"蟹",需
要拆解而食的动物。

76
论汉字与汉语的辩证关系

多层引义分化,如∶"半",分化出"判"(分 
开),"判"又分化出"副"(分为二又合为一)。
多向又多层引义分化,如"阳"∶《礼记・杂记》∶
"阳,吉也。""阳,生也。"阳,主养也。"从三个
方向分化——第一个方向由"高亮"的意义分化出
"扬""嫚",再进一层分化出"翔"字,第二个方向
从"吉利"的意义分化出"祥"字,第三个方向从
"给养"的意义分化出"养",再进一层分化出"氧"。

3. 借义分化
早期语多字少,常有用同音字代替本字的,形成一
字兼记多词的情况。字的使用频率增加以后,兼职的情
况难以维持、产生了增加新字将本义和借义分化为多字
的情况,保证了一字一词的区别率。

(1)新字承担借义
如"辟"本是一种刑法,早期曾兼有"躲开""打
开""玉石""比喻""偏爱"等多种意义,后来分化出
"避""嗣""壁""譬""壁"等字来分别承担借义。"舍"
本是房舍的本字、早期兼有"放弃"的意义,后来分化出

77
・汉学六论

"拾"字来承担借义。
(2)新字承担本义
先秦"邀请"义借用快速的"速"字,后造"滦"
字承担本义;"然"从"(火)是"烧"的本字,承担
代词"这样"的借义后,分化出"燃"承担原有的本义。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汉字直接参与了汉语的造词
过程,所以,古代汉语单音词新旧词的区分和新词的标
志大部分已经不是声音,而是书写形式——字形。在这
种情况下,汉语的词与汉字很难绝然分开。
第三,上述两个事实,都与汉字的表意性质有关。汉
字因义构形、从字形中可以通过其造意分析出对应词的词
义,有了本字与本义的概念,字与词的关系才能说得清
楚。训诂学的一个主要内容是处理假借、通用等字际关
系,利用本字概念统一字与词。为了完全贯彻"字本位"
原则,古代训诂学甚至利用汉字的表意性,采用本字与本
义的概念来处理虚词。古汉语的虚词有两大类∶一类是关
系词,这类词是由实词虚化的,自然已经有了本字;另一
类是语气词,这一类虚词主要是音化词,从词源角度看,
本来是没有实义的,所以也难以构建本字,但是为了利用

78
论汉字与汉语的辩证关系

"字本位"原则来联系文献语言的意义,《说文解字》甚至
利用汉字形义统一的特点来为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创建本
字。办法就是给它们一些音化的标志。例如"乎""兮"
从"八",表示出气;"唯""哉"从"口",表示口声;
"矣"从"么(已"声,"也"借"画"声……把没有实
意的语气词也纳入了"字本位"的轨道。
所以,训诂学"字本位"的原则、并不是用字把词简
单地、无条件地替换下来。综上所述,训诂学用字代词,
有三个必要的条件∶第一,它利用了古代汉语单音词
为主的特点,使字与词的单位一致;第二,它采用"本
字""本义"两个概念,全面地处理了字与词不对应的情 
况;第三,它利用汉字的表意特点来达到因字而寻求词
义的目的,体现了以意义为中心的理念,在这个意义上,
"字本位"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义本位"。在长期的实践
中,古代训诂学家创建了一整套"字本位"的操作原则,
其中隐含着也贯穿了他们对字与词关系的理解。

三、前代训诂学家对汉字与汉语关系的理性认识

什么是古人对字与词关系的理解?他们的认识是否

79
・汉字六论

是正确的?古代的训诂学家采用"字本位"的原则来处
理文献的意义问题,但他们并没有混淆汉语的字与词。
他们清楚地知道,字与词并不是同样的东西,字只是词
的记录符号,并不等于词。《文心雕龙・练字》明确说
过∶"夫文象列而结绳移,鸟迹明而书契作。斯乃言语之
体貌,而文章之宅宇也。"齐梁时代的刘勰就知道,文字
是一种像结绳、鸟迹一样的视觉符号,它把诉诸音声的
言语视觉化为"体貌",成为文章的载体。唐代的孔颖达
在《尚书・书序疏》中更明确地说∶"言者意之声,书者
言之记,是故存言以声意,立书以记言。"——这四句话
清楚地说明;语言以音为形式,文字记录语言,以形为
本体。上面两种说法又都说明了,联系汉字与汉语的是
意义。汉字如果不是表意文字,字与词的关系就不会这
样密切。清代是语言文字理论走向自觉的时期,字与词
的关联、差别和汉字对汉语非同一般的关系,有了更为
明确的说法。且看下面两则论说∶

小学有二∶首文字,次声音。论其根本,声音原
在文字之前,论其作用,必以文字为主,声音反在所
缓。盖二者皆易变乱,但文字实,声音虚,既从实处

8o
论汉字与汉语的辩证关系

捉定,声音虽变不怕。
——清・王鸣盛《唐以前音学诸书》O
文者,所以饰声也。声者,所以达意也。声在文
之先,意在声之先。至制为文,则声具而意显。以形
加之为字,字百而意一也。意一则声一,胜不变者,
以意之不变也。此所谓文字之本,音也。今试取《说
文》所载九千馀文,就其声以考之,其意大抵可通。
其不可遽通者,反之而即得矣……然则因声见意者,
周人之法也。可以明文字之谊何主矣。
———清・钱塘《与王无言论说文书》②

如果说,唐代以前字词的正确关系还是不言而喻
或论证不详的话,那么,上述有清一代学人的认识,
已经完全从理论上自觉化了。上述两段话可以分解为
以下四个论点∶第一、从发生的角度来说,有声语言
在前,有形文字在后。第二,声音与意义先结合,然
后移植给字形,文字是用来"饰声"的。用今天的话

采用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二八。
② 采用于《说文解字话林》通论部分。

8I
・汉字六论

说∶文字是由语言产生的第二性符号系统。第三,有
了文字以后,字形更为外化、稳定,在讨论意义问题
上,文字的作用要大于口语。第四、探求词义,可以
由音出发,也可以由形出发,而有了文字,可以音形
俱获,使形音义三者通达。这四个论点,清晰而辩
证,用今天科学语言文字学的理论来衡量,也是无可
挑剔的。
古代训诂学家不是只有空洞的认识,他们不但在自
己的训诂实践中对字与词的辩证关系做了深入的处理,
取得了大量的成绩、而且从"字"的角度出发,发现了
很多十分有价值的具体规律,来阐释汉字与汉语的辩证
关系。
比如,转注假借说的提出。汉朝人在训释周代典籍
的基础上,提出了分析汉字的"六书",其中的后二书为
"转注、假借",此后的训诂学家对这两个实际上不能分
析微观字形的概念众说纷纭,近代章太炎对前人的各种
说法作了综合,提出了一个十分辩证的解释∶

转注者,繁而不杀,恣文字之摩乳者也。假借
者,志而如晦,节文字之孽乳者也。二者消息相殊,

82
论汉字与汉语的辩证关系

正负相待,造字者以为繁省大例。●

章太炎的意思是说∶文字的发展变化有两种法则∶
一种是由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认识的发展,需要创造新词
来表达新的词义,也就需要循新词的音义,各为制字,
这就是"转注"造字的法则。但是由于文字孳乳日繁,
字数无限增多会超过人类记忆力所能承担的负荷,所以
必须加以节制。新的词义产生了、可以利用旧有的词和
字而赋予新的词义,不再制造新字,这就是"假借"的
法则。这种认识实际上说明,文字的发展虽然追随词汇,
但它也有自已的调节规律,并不完全与语言一致。
章太炎的说法不仅是从理论上说明了文字发展的辩
证法,而且在经典阅读的时候,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为了明晰语言与文字既有关联又有差异的事实,训诂学
在把引申和同源现象联系在一起的同时,注意到了它们
的区别。例如∶

本字本义∶经(织布的经线)——①经(度)(地

见章炳麟《国故论衡-转注假借说》

83
・汉字六论

球的经线)——②经(过)——③经(典)——④(小)
径——⑤泾(波)——⑥迳(自)——⑦(植物的)
茎——⑧(头)颈——⑨(脚)胫

上述引申义列,从"经"的本义出发,共引申出9
个义项∶①—③不造字,④—⑨造了字,从语言的角度
说,这个义列加上本义共有10个义项;但从文字的角度
说,其中包含了7个同源字,也就是说,这10个义项已
经分化为7个同源词,这就是章太炎所说的"孳乳",也
就是"转注"现象。
正是由于节制文字,产生了文字使用中的假借,造
成了同字异词现象,为了不妨碍意义的理解,训诂学必
须以求本字的方法处理假借现象。例如∶

"容"的本义是"包容","面孔"字也用"容"。
《说文解字》认为"容貌"的本字应当是从"页"的

"颂"字。"容""颂"古音同,常常混用、通用,"而
畅?将月"容"是借字。

回归本字后、依字别词,"包容"的"容"和"容

84
论汉字与汉语的辩证关系

貌"的"容"的意义才能分清。
这些都说明,章太炎对"转注、假借"的解释里,
既看到了文字发展和使用受语言推动的一面,又看到了
文字发展和使用不受语言制约的一面,这是因为语言和
文字毕竟是不同质的两个符号系统。
又比如,"右文说"和"右音说"的提出。
在孳生造词时,新词往往在旧词基础上加或换一个
义符,以起到分化后的区别作用,这使有些形声字的声
符具有了示源功能。这些形声字的声符不但是音近字的
纽带,而且也是同源词的纽带。例如∶

"伴""判""叛""泮"同源而以"半"为纽带。
"祥""餐""氧"同源而以"羊"为纽带。
"遇""寓""隅""偶"同源而以"禺"为纽带。

这是孳生造词和形声造字互相伴随现象的反映,是
使用形声字作为分化词汇的手段的一种结果。宋人认为
是文字现象,所以称"右文说"。清人改为"右音说"
("字义起于右旁之声说"),认为实质在音的相关,不在
形的相关,也就是说,是词源现象,不是单纯的文字现

8 
・汉字六论

象。这种认识逐渐接近了事物的本质。这说明,古代训
诂家尽管总是把"词"称作"字"、但他们在学理上是把
音义结合的词和形义结合的字分得很清楚的。
再比如,"对文则异,散文则通"的提出。
在词汇的上位分化中,有一种半程分化,这种分化
的上位词不独用,同时兼作下位词中的一个。例如∶

落。(下位词,专用于木落)
谛、一六苹滥一
零(下位词,专用于草落)

由于上位词兼作下位词中的一个词,跟另一个词对 
立,所以不再分化出新字,就使这个词在书面语里有了
两重身份——既是上位词,又是下位词之一。因而既是
统称,又是别称。"落"单用时,统称草木的凋落,可
以涵盖"零",所以两个词可以连用作"零落",这就是
"散文则通"。但在木落与草落相对而言的时候,"落"只
用于木落、与"零"绝不相涉,这就是"对文则异"。训
诘学在讨论这种现象时,虽然表面是从字出发的,但非
常明确,问题的实质出在词义的系统关系上,字只是词

86
论汉字与汉语的辩证关系

的书写载体。
从上述原理可以看出,古人在"字本位"的原则下
进行文献注释和词义考据时,是有明确的学理在其中的。
这种学理的本质,就是既明确汉字在探求和解释汉语意
义上的重要作用,又绝对不能以字代词,混淆字与词这 
两种有联系又必须加以区别的符号系统。
乾嘉学者一再说"训诂之旨,本于声音",章太炎作
为乾嘉学者的殿军,把"小学"改造为"中国语言文字
学",其本质就是要建立在语言层面上的语义学与词源学
他说∶

学问之道不当但求文字,文字表语言,当进而求
之语言;语言有所起,人、仁,天、颠,义率有缘,
由此寻索,觉语言统系秩然。

他进一步明确∶

余治小学,不欲为王菜友辈滞于形体将流为《字
学举隅》之陋也。顾、江、戴、段、王、孔音韵之
学,好之甚深,终以戴、孔为主。明本字、辨双声则

87
・汉字六论

取诸钱晓徵。既通其理、亦犹有歉然。在东闲暇,尝
取二徐原本读十余过,乃知戴、段之言转注犹有泛

滥,繇专取同训,不顾声音之异。于是类其音训,凡
说解大同而又同韵或双声得转者、则归之于转注。假
借亦非同音通用,正小徐所谓引申之义也。(《自述学
术次第》)

太炎先生的理论认识已经十分到位。我们对他的
主张可以这样来理解∶第一,汉字作为表意文字,虽
然能够从中窥到意义的实际存在,但意义只是文字从
语言中移植过来的,不与词结合的形体不是"字"、不
可能有意义。第二,词汇的发展在一个时期内虽然是
与造字同步的,但是,汉字的形义系统不能替代汉语
词汇的音义系统。就系统而言,它们不是完全切合的,
只有利用汉字寻求到语音,才能根本解决语义和词源
问题。当然,就汉语而言,这种语义学和词源学都是
有汉字介人的,汉字在语言研究中可以成为汉语语义
和词源研究的线索,但在理论上,"字本位"是有缺欠

的。20世纪以来,中国训诂学向理论发展的时候,已
经继承了乾嘉学者的先进理念,对"字本位"方法进

88
论汉字与汉语的辩证关系

行了反思。0
对汉字与汉语的关系,要采取辩证的方法来认识,
但是,当前的语言研究的主要倾向仍然是没有重视汉字
在汉语研究中的作用,所以,这里先论证汉字在汉语研
究中的作用。

四、汉字参与的现代汉语词汇语义研究

的确,由于语言研究模仿和抄袭西方的不良倾向,
汉语研究特别是词汇和方言研究过分强调口语、不重视
甚至歧视书面语的倾向是存在的。
汉语词汇的研究与教学不能离开汉字,因为汉语词
汇的积累,是从原生词到孳生词再到合成词的,而孳生
词是汉语单音词中的大宗。它为合成词积累了大量可以
利用的词素。前面说过,汉字直接参与了汉语词的孳生
过程,汉字是诸多词汇现象的见证,甚至是汉语词汇现

 我在《训沽学原理》一书《训诂学与语义学》一文中,曾有一节专门谈
到"废除'字本位'的观察语义的方法。对字、词。义的单位进行层次
区分"。其中的理念是吸收了章太炎先生的学术思想的。这里不再多说。


・汉字六论

象的来源。即使是现代汉语的词汇,在书面语中也不能
以音别词,而需要以字别词。随便举几个常用词的例子∶

Renshi——Rinshi
i人士人事 人世 人氏(认识)
Yuany——Yuanyi 园艺 原意 源义(圆椅愿意院医)
Wuyi——-Wuyi 无意 无益(武艺舞艺五一无疑)

仅仅靠拼音,如果不考虑声调,上面三组双音词、
即使在常用词的范围里,也难以完全分辨。声调是汉语
重要的别义手段,加上声调、仍然有不能分辨的双音词。
更不用说单音词了。
在研究双音词的语素义,探讨双音词的构词理据,
从而加深对词义的理解时,汉字起着无可取代的作用。
这里只举一个例子∶

"滤泊","澹"有安定之意,《老子》有"浇然其
若海,既然其若止"之说,扬雄《长杨赋》∶"人君以
玄默为神,涤泊为德"。《淮南子・主术训》∶"非滤薄

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诚子书》套
用了这两句话,说"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

90
论汉字与仅语的辩证关系

远"。后人用"澹泊",不用"澹薄"。取"在无波的
水中停泊船只"之意,形容心无波动。今人改写作
"淡治","治"字无法解释、只能理解为"淡薄",意
为"看轻"、"不重视",字改了,理据也发生了变化、
与形象深刻的"滤泊"已经不是同一个词了。

利用"本字"的概念研究方言,弄清俗词语属于语
言的地域变体,还是方言新造词,以沟通标准语(共同
语)与方言的词汇关系,这种方法称为"方言求本字"
也是现代方言词汇研究不可缺少的方法。章太炎先生的
《新方言》、黄季刚先生的《蕲春语》,都是把"求本字"
作为寻求语根的一个操作方法。这里也举一例∶

《方言》《尔雅》都认为"火",齐人语写"般"字
又以"尾"作声符,这涉及唇音与喉音的关系,与

"黑""墨"同源规律相同。利用训诂学比较互证的方
法,可以确立方言音变的一些规律,从而解决很多现 
代方言的语音差别问题。

利用汉字作为线索、对沟通古今、探求词义,也有重

9r
・汉字六论

要的作用,前面说到的"右文说"、如果"明其理,得其
法",正确应用、对系联同源,也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里也举一个方言学家李荣勘改辞书的例子,说明汉字作
为线索,对沟通古今、探求词义、研究方言词汇的作用∶

1979年版《新华字典》∶"牯(gu),牯牛,指母
牛。"在这之前的《新华宇典》,从1953年第一版开始,
在这之后的《新华字典》都是"指公牛",李荣指出∶
1979年版《新华字典》是错误的。在这之前之后都是正
确的。并指出∶这个错误可能来源于【梁】顾野王《玉
篇》的刊刻本。《玉篇》卷二十三∶"牡,莫后切,飞
曰雌雄,走曰牝牡。"(按∶这是对《诗・邺风・匏有苦
叶》"雉鸣求其牡"一句的解释)。"牝,毗忍、脾死二
切。""北,畜母也。""牯,姑户切,牝牛。"(按∶"牡
牛"错成"北牛")《玉篇》【宋】大广益会刊本、【明】
内府本照抄出错。清代的《四库全书》收入《玉篇》、仍
然是"牯,姑户切,牝牛",《康熙字典》也照抄,将错
误延续下来。接着指出,各种方言"牯"都指公畜。●

 转引自张振兴《从"枯"字说起,并解读李荣先生的学术思想》

92
论汉字与汉语的辩证关系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以汉字为线索,纠正了辞
书编纂的错误,解决了字书的校勘,沟通了古语与方言,
如果仅有音而无字、是无法做到的。
现代词典的编纂本来是以现代汉语语词为单位的,
因为只有以词为单位,才能进入释义。但是在编排上,
仍然采用"字头"为条目的标志,这又带有"字本位"
的特色。这种"字本位"的编纂原则一直延续至今。例
如,可以看出汉字在书面语词中所起的区别作用在辞书
里转化为一种具有查检功能的标志作用。

五、对现代"字本位"理论的讨论

结构主义语言学着眼语言形式,对共时的语言描写
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对语言解释却无能为力。句法语义 
学突破了结构主义的纯形式主义,将语义的因素引入句
法研究,对句法结构具有较好的解释功能;但是,句法
语义学所说的"意义",仍然没有脱离在组合中产生的
"语法意义",并没有从根本上涉及意义产生的实体——
词汇。最富有解释力的意义,应当是词汇意义。当词汇

93
・汉字六论

意义直接面对语法意义从而对语法结构起到解释作用的
时候,汉字的重要性就变得更为突出了。因为,利用汉
字的表意特点和区别同音词的标志作用,会使无形的、
内在的意义具有了外化的书面形式。所以,有些学者受
到中国语言学传统的启发,从汉语的特点出发,提出要
重视"字"的作用、在一些语言基础理论的教材里、也
有人主张把汉语词汇的意义称做"字义",甚至有人提出
要重新启用"字本位"的概念来研究语法,这些想法都
不是不可理解的,是对创建适应汉语特点的汉语语言学
的一种思考,甚至是一种理想,对汉语语言学的研究是
有启发的。
但是,语言学和文字学发展到今天,很多基础概念 
已经确立,字与词的问题早已经经过重新论证,古代训
诂学在概念上混淆"字"与"词"的弊病已经得到纠正,
而古人明确划分"字"与"词"的理性认识已经得到弘
扬。语言文字学发展到这个地步、是无法再倒退了。在
这种形势下,不顾忌字与词的混淆,仍然采用以字代 
词的术语来讨论问题,对理论的发展是否真有好处?以
字代词真能有利于突出汉语的特点而不引起混乱吗?把
"字本位"引进教学真正能有利于汉语教学的科学化而产

94
论汉字与汉语的辩证关系

生良好的效果吗?这里应当有一些常识性的问题,需要
通过讨论来辨正。
前面已经说过,古人在术语上以"字"代"词",使
得"字"这个概念具有了两个内涵——一个是文字的
"字"、一个是语言的"词",但是他们是用另一种办法来
弄清字和词的关系,那就是用第一性的"音义关系"说
明语言问题而以第二性的"形义关系"来说明文字问题。
已经与语言学和文字学接轨的理论训诂学,越来越看清
了字与词的辩证关系,越来越懂得混淆字与词在理论上
的后果,在清理术语时、也越来越清楚地区分字和词这
两个概念,并且提出不再用"字本位"的说法来讨论语
言向题了。・不采用这个术语,并不等于否认汉字与汉
语的密切关系,两个不同质的事物可以发生相关的关系,
但关系再密切、也必须首先将他们区分清楚,而不是由
于它们的关系密切,就把他们混为一谈。

 我在《训法学与语义学》(收《训适学原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
年版,203-214页)的"废除'字本位'的观察语义的方法,对字、词、
义的单位进行层次划分"一节中。就对"字本位"问题的局限和弊病作
了分析,在这一节的最后说∶"所以。训诂学不能只从表面出发,笼统以
一个汉字为一个单位,在运用传统的、行之有效的系暇和比较方法时,
对字。词、义的结构层次。必须认真分辨并注意标识。"


・汉字六论

从理论上说,词(语言)是第一性的符号,汉字因
义构形后,将音义结合的口语,转化为形音义结合的视
觉符号,字(文字)是依存于语言的第二性符号。这已
经是语言文字学界的共识。在应用上,尽管古代训诂学
采用"字本位"来解释和考证语词,有一套严谨的操作
原则,但是由于定称时将"字"与"词"用同一个术语
表述,也惹出了诸多麻烦,后学者因此产生误解,或在
应用上出错的情况,已经不少。
我们必须看到,"字本位"对古代文献语言的适应程
度是比较高的,现代汉语虽然保留了一部分单音词,已
经以双音合成为主要构词方式,字与词的单位在很大程
度上已经无法切合,文言文适应的主要条件大部分已经
不再存在。字与词的对当关系本来就是不整齐的,不是
一对一的关系,古代训诂学用本字、本义的概念来协调
这种对应关系,使其基本保持一致,在现代汉语里,适
用于单音词的本字、本义的概念,也已经不完全适用了。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讨论以字代词的危害;
在双音词里同词而用不同的字的情况,比比皆是∶

(1)给与——给予

96
论汉字与汉语的辩证关系

(2)谋划—谋画
(3)启程—起程
(4)蜷伏—拳伏
(5)践子——等子
((6)粗鲁——粗卤(鲁莽——卤莽)
(7)仓促——仓猝
(8)词讼——辞讼(词汇——辞汇)
(9)郎当——银钻
(10)呱哒——呱嗒
(11)喘吁吁—喘嘘嘘
(12)黑乎乎——黑糊糊——黑忽忽

在上述12组词语中、前后两项的语音完全相同,所
指的对象相同,语义、语用均没有区别,所以,它们是
同一个词。在这些词语里,书写形式的差异属于文字问
题,不属于词汇问题。字与词在这里是不对应的,或者
说,这些字不是一个字,也不是异体字,但他们可以记
录写法不同的一个词。有些人把这些词语称做"异形
词"、裘锡圭明确指出这个术语是不妥当的,他认为∶异
形词的英文名称是 variant forms of the same word,回译

97
・汉字六论

为中文是"一个词的不同形式",而且所说的"形式"指
的是书面形式,而"异形词"这个术语在有些地方却被
说成"不同的词",这显然是把词汇现象和文字问题混
为一谈。在这篇文章里,裘锡圭以现代语言文字学的严
谨态度,将"字"与"词"、"几个词"和"词的几个书
写形式"分辨得非常清楚。他引用了高更生等人的说法,
认为消除一个词有几种不同书写形式的现象,是文字层
面上的事,跟词汇的规范是两回事。●可见在应用层面
上,分清字和词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是十分重要的。
再来看"字义"与"词义"的区别。现代训诘学将
以前所说的"本义"明确地区分为"实义"(词义)和
"造意"(或称"构意"),沿用了《说文解字》所说的
"同意"中的"意",来称说所谓的"字义"。汉字是构
意文字,"造(构)意",也就是汉字单字造字的意图,
或说从汉字形体上分析出的造字理据。例如,《说文解
字》解释"膏"字说∶"禾麦吐穗上平也。"这里的"平"
是"齐"的词义解释,而"禾麦吐穗"则是解释小篆的
"些"的字形形象,像三个平齐的禾苗。又如∶"镯"字

十 裘锡圭《谈谈"异形同"这个术语》(《中国教育报》2002年4月23日)

98
论汉字与汉语的用证关系

从"犬"、"群"字从"羊",有人解释说∶这反映了古
代狩猎和放牧的状况,猎犬只有一只而放羊是成群的。
这个说法带有推测性,不论它是否正确、都是在解释造
字的意图。实际上,"独"在语言里并不都用来称说狗,
"群"也并不是都用来称说"羊"。读《说文解字》这类
书、或者进行文字考据,分不清"构意"与"实义",会
带来很多问题。可见,即使在单音词里,笼统地把"字
义"和"词义"两个概念混同,对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
都没有好处;何况对双音词、用"字义"来称说,只能
反映单个字(语素)的意义,无法反映双音词的意义,
因为双音词的意义并不等于单音语素意义的相加。
对于单个的字和词、字义和词义,不宜以"字"代
"词",在文字与语言整体层面上,"字"与"词"混淆,
更会造成理论上的混乱和实际应用上的误差。
仅仅从一个最简单的应用来说,不能以字代词,还
表现在数量统计上。请看下列一段话∶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按字来统计,这里共有11个字,不重复的字8个∶

99
・汉字六论

"其z2真2)无u马(z)、不)、知u)邪)、也(1=
按词来统计,依然是11个词,但不重复的词成了9个,
因为两个"其"不是同一个虚词,第一个是反问语气词
"岂"的通用字,第二个是揣度语气词"其"的本用。短
短11个字的文言语句,在统计上就出现字与词如此明显
的差异,在大规模的统计中,由于字词不分而产生的统

计上的偏差会更为严重,有人从先秦文献中统计出8000
多个不重复的字来,就认为先秦有8000多个词,这个
误解就太深了。要知道古代几个词兼用一个字的情况比
比皆是。文言文尚且如此,在现代汉语里把字和词混同,
对量化统计造成的麻烦更是不会少的。
在共时层面上是如此,在历时层面上,混淆字和词,
理论上的矛盾就更多了。
首先,汉字虽然由于记录汉语而从汉语的语素那里
移植了音和义,但是它还有属于自身的形式——字形。
因此,汉字除受汉语的制约与推动外,同时又有属于它
自己的、不受语言制约的发展变化规律和使用规律。汉
字在发展中要逐渐形成自己的构形系统,构形系统的总
体对汉字个体是有制约作用的。很多与构形系统不相切
合的异体字被自然而然地淘汰,很多新产生的形声字对

“芯石
论汉字与汉语的辩证关系

义符和声符的选择,都是汉字构形系统的内部规律使然。
汉字的构形系统与汉语的音义系统不是同一个系统,这
一点对教学有很大的启示∶依靠汉字构形系统集中识字,
往往难以设计思想内容切合小学生的课文;而利用言语
作品分散识字时,又往往难以完全切合汉字的难易程度。
这种现象,就是汉字构形系统与汉语词汇、语音系统不
一致带来的。
第二,文字和语言不是同一时期产生的,在讨论它
们的历史发展时,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例如,在汉字
中、构形比较单一、理据比较清晰的独体象形字,比由
它构成的合体字特别是形声字产生要早;但是,这并不
意味着独体字所记录的词都一定早于形声字所记录的
词。在汉字中,"马"是独体字、它的产生早于形声字
"妈",但是就词而言,"妈妈"这个词,并不比"马"
产生晚。从总体看,汉字史与汉语史有密切关系,但并
不完全等同。
第三,在汉语的书面语言作品中,字与语素或词的
对当关系是不平衡的、不整齐的。在一般情况下,说一
个字记录的是一个语素或一个单音词,不会出太大的问
题。但是在分析书面文献时,对文字与语言、字与语素


・汉字六论

或词的不平衡状态,不整齐对应的状态,就要特别引起
注意∶
由于异体字的存在,不同的作品甚至同一部作品中
常常出现异字同词的现象。
由于同音借用字的存在、同一语素写两个字和不同
语素写一个字的现象都不乏见。例如∶"从容"、"容易"、
"容纳"的"容"和"容貌"的"容"在意义上毫不相
干,却写同一个字。
又如,在虚词里,字与词不一致的情况更为普遍。
例如,韩愈的《马说》最后两句话∶"其真无马邪?其真 

不知马也。"第一个"其"与反问语气副词"岂"一样,
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是商榷语气副词,可译作
"恐怕"、"该不是"。
在共时平面上是如此,在历时情况下更为复杂,形
体上具有传承关系的字,在意义上并不完全相当。例如,
甲骨文的"天"、"大"同用,周代金文已经分开、先秦
典籍"房舍"与"舍弃"的"舍"不分,隋唐时后者已
经写作"拾";现代简化字又都写作"舍"了。
由于以上原因,在教学和研究中分清字与词就十分
重要。不但字词考据要注意这个问题,统计时也要注意,

102
论汉字与汉语的辩证关系

当我们要在一篇文章或一部文献里统计共有多少词或语 
素时,绝不可以它的字数来替代。上述《马说》的两句
话中,共有不重复的词9个,但仅有不重复的字8个。
这些事实都说明,在理论上分清汉字与汉语本质上
的不同,在实践中注意字与语素、词的差异、是非常重
要的。
汉字对记录和分辨汉语词汇的作用,带有本质的特

征,不是用简单的"第二性符号"能够概括的。在教学 
中,汉字对汉语教学所起的作用也不可忽略。早期处于
理论不自觉的"字本位",理论上虽存在缺欠,但其合理
性难以否认。
但是,在自觉理论的支配下,汉字与汉语的关系必
须正确认识;汉字与汉语的起源时间不同,背景不同。
但汉字切合汉语的性能没有变化。汉字不可能自然发展
成拼音文字。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第二性符号体系,汉字
构形系统与汉语词汇体系是两个不同的系统。字与词的
对应关系不是单一的,更不是绝对的,汉字不是汉语的
结构单位。字意与词义是有差别的。词义是客观的,可
以从言语的语境中概括出来,字意的取象是根据构形系
统和与之有关的历史文化推测出来的,不能用字义直接

to3
・汉字六论

讲解汉语词义。

六、对现代"字本位"教学法的质疑

还有些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也提出了一种"字本位"
教学法。
不论在小学识字教学中,还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汉字与汉语的关系如果不能清晰的分辨,将会产生策略
性的失误。汉字是表意文字,它凭借汉语语素的意义来
构造自己的个体字符,每一个汉字个体字符对汉语意义
的依存关系比它对汉语语音的依存关系更密切,汉字构
形系统是形义的结合,汉语的词汇系统是音义的结合、
所以,词汇的聚合与汉字的聚合是不同一的。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所以,对于汉语说来,
它是第二性的。识字教育必须依赖于语言习得,识字教
育的效果必然滞后于语言能力的培养,最多与语言习得 
同步而无法超越语言能力。汉字习得具有滞后性,阅读
能力不是汉字教学单独可以培养的。
利用汉字讲解词汇意义是有难度的。汉字教学在一

104
论汉字与汉语的辩证关系

定数量的积累之后,要依赖它的构形系统寻找规律,汉
字自身的规律是在个体字符形体类聚中存在并显现的。
汉语教学的难度与汉字不切合,要把二者统一起来,需
要精心的设计。人对任何一种符号的把握都要在达到整
体系统认知后才能自如运用,所以个体字符要依赖整体
系统。系统的内在联系必须在个体字符达到一定数量后
才能显现。人对符号系统的把握是在个体符号积累基础
上达到的。汉字教学与汉语教学结合产生困难的原因在
于以下两个矛盾;第一,个体字符与汉语的意义,有绝
对的依存关系,构形系统却与语音系统、语义系统不完
全一致。第二,个体字符的积累需要有序,依存的环境
却是难以有序的言语。这些情况都说明,以语言和阅读
为最终目的的教学,不应当在沿用早期"字本位"的原
则,而要在"以义为中心"的前提下,按照科学的程序,
使汉字逐步介入。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充分重视汉字的
作用,才能维护依照汉语特点构建的科学教学法。

10

论汉字构形的系统性

一、汉字科学与汉字基础理论的创建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使用而延续至今的表意
文字系统。可以说,在包括甲骨文在内的每一层汉字的
共时平面上,都已经积淀了非常深厚的汉字本体历史,
以及作为汉字存在背景的社会文化历史。因此,汉字学
是一门内容非常丰富的学科。历代的汉字学、包括汉字
形义学、汉字字用学、汉字文化学、古汉字考释学、汉
字形体演变学……都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真正的、
具有科学理论体系的汉字学,至今并未完善;这是因为,

电 本文原题为《系统论与汉字构形学的创建》(载《臀南学报》2000年第2
期)。收入本书时对题目和内容均略有改动。

To6
论汉字构形的系统性

对汉字本体的研究,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什么是汉字的本体?汉字是记录汉语的视觉符号,
它的音与义来源于汉语,字形才是它的本体。在中国,
把字形作为汉字的中心来探讨,从理论上研究其内在的
规律,必须首先克服传统汉字观造成的两种固有的积习。
这两种积习,都是早期汉字研究的实用目的带来的。
中国古代的文字学称作"小学",因"周礼八岁入小
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说文解字・叙》)这一制
度而得名。它的目的开始是起点很低的识字教学,两汉经
今古文斗争以后,因古文经学家的推崇,一下子上升为考
证、解读儒家经典的津梁。也就是讲解古代书面文献的工
具,而有了崇高的地位。汉字所以能成为解读古书、考证
古义的依据,不仅因为它具有记录汉语的功能,还因为它
始终是表义文字系统,据义而构形,从字形上可以探求词
的本义,以本义推导引伸义,再加上语音的因素找到本字
而辨明假借义。由词义而句意,由句意而章旨,由章旨而
知文献所传播的思想。这种十分明确的解读文献的实用目
的、造成了"小学"固有的形、音、义互求的传统方法,

而这种方法必然是以义为出发点又以义为落脚点的。"六
书"是传统文字学分析汉字构形模式的凡例与法则,但


・汉字六论

是,"六书"的前四书虽勉强可以涵盖《说文》小篆的构
形类型,后二书却与构形没有直接关系。细究"六书"的
意图,很大成分是着眼在探求形中的意(造字意图)和
义(构字所依据的词义)。只有兼从"释字之法"而不是
单从"造字之法"的角度,也就是汉字形义学的角度,才
能准确理解"六书"。而通过造字意图来探求词义,已经
跨越到语言学范畴,并非单纯的汉字本体研究了。"字"
在"小学"家心目中常常是"词"的同义语。正是因为他
们忽略作为语言载体的文字相对的独立价值,才经常弄得
"字"与"词"混淆,文字学与训诂学划不清界线。
同样由于解读文献的实用目的,"小学"家对汉字的 
关注一般是以个体为对象的。汉代及此后纂集的"小学"
专书,大多以音、义为纲来订编则,以形为纲的《说文解
字》尽管包含着十分宝贵的构形系统的思想,但是由于使
用它的人解读文献的实用目的太强烈了,后代人对它的应 
用,多数都着眼在对单个汉字的考据;而对它的评价,自
然也以它提供的每个形体与意义考证的效果为标准,较少
注重书中包含的构形系统思想。后代《说文》一类的字书
在理论的自觉性上比之《说文》远远不如,绝大多数只是
袭用《说文》的框架来罗列字形——而且是不同历史层面

To8
论汉'字构形的系统性

的字形——因而很难看出汉字形体所具有的系统性。
汉字本体的研究必须以形为中心,而且必须在个体考
证的基础上探讨其总体规律。传统文字学在研究上以形附
属于义、着重个体而忽略总体的习惯,便无形之中成为这
种本体研究的障碍。加之历代字书都不区分字形的历史层
面,提供不出一批经过整理的系统字料,创建科学的汉字
构形学便更加难以起步。没有一套能够分析汉字构形系统
的基础理论与可操作方法,有关汉字的许多争议问题便不

易取得共识,汉字史的研究也就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传统文字学并非完全没有认识到研究汉字总体的重要
性,字书对字的类聚本身就表现出"小学"家认识汉字总
体的愿望。而且,任何单字的考证都必须借助大量相关字
的参照、考据家不可能没有总体与个体关系的意识。但
是,传统文字学仍然不能完成创建汉字构形学的任务。这
是因为,古代哲学与科学的发展,未能给它提供分析总体
字形内部结构的理论和方法,因而面对三千多年不断变化
又不断积淀的数万汉字,他们难以由纷繁之中见其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系统论的提出与发展,给汉字构形学
的创建提供了理论与方法。它首先启发我们,汉字作为
一种信息载体,一种被社会创建又被社会共同使用的符

IO9
・汉字六论

号,在构形上必然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的。在共时历史
层面上的汉字总体、应当有自己的构形元素,这些元素
应当有自己的组合层次与组合模式,因而,汉字的个体
字符既不是孤立的,也不是散乱的、而是互相关联的、
内部呈有序性的符号系统。个体字符的考据只有在整个
系统中找到它应有的位置,才能被认为是可信的和合理
的。仅仅探讨汉字个体字符的形体变化不能称作汉字史。
只有在弄清个体字符形体变化的基础上,考查出汉字构
形系统的总体演变规律,并且对这种演变的内在的和外
在的原因作出符合历史的解释,才能称为汉字史。汉字
构形学应当为各个历史层面上汉字构形系统的描写和历
时层面上汉字构形不同系统的比较服务,为之建立基础
的理论与可操作的方法。描写是解释的前提,比较又是
探讨演变规律的必要条件。毫无疑问,这种汉字构形学
的建立,会使汉字学与汉字史都进一步科学化。

二、小篆构形封闭系统的验证及描写

处于共时层面上的汉字是杂乱无章的还是以系统的

no
论汉字构形的系统性

形式存在的?这是一个并未经过验证的问题。要想验证
汉字构形的系统性,必须保证字料的共时。这些字料还
必须属于同一体制。而验证的方法则是将这个共时的构
形系统描写出来。
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贮存并整理了秦代
"书同文"后统一的小篆,这批篆字中的主要部分,首先
被收入《仓颉篇》等童蒙识字课本,字形上经过严格的
规范。其他扩展部分收入的字形、是以这些先期规范的
字符集为基础,许慎从他所看到的历代字形中优选并篆
化得到的。《说文解字》所收的字来源于五经文字、构意
的讲解来源于五经文本语境中归纳出来的词义和古代训
诘材料反映出来的词义,因此根据比较充足。
这批材料是封闭的。《说文解字》正篆9431字,重
文1275字・、对《说文》9431个小篆按说解拆分,第一
层次得到1937个不重复构件。其中1923个构件仍在
《说文》中,占99.28??只有14个字不在正篆中出现,
可以看出小篆取材的封闭性。

售 许冲上《说文解字》书等有关《说文》的正式文件明言该书有正篆9353
字、重文1163字,但目前通行的陈昌治单行本实有正篆9431字、重文
1275字 我们的统计依实际所见为底数。

“”
・汉字六论

极为可贵的是,许慎对《说文解字》的编排及对汉
字的处理,已经表现出十分明确的系统论思想,在他的
思想基础上略加整理便可看出,小篆构形系统的确是存
在的,并可以描写的。《说文解字》是中国传统语言文字
学的根基,在历史上具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和重要的研究
价值。历代经学与"小学"大家对它评价很高,称誉为
"言小学最完善之书"。黄季刚先生列出"小学"十书,
认为这十本小学专书是一切字书、义书、韵书之主,而
《说文》是"主中之主"。姜亮夫先生指出∶"汉字的一切
规律,全部表现在小篆形体之中,这是自绘画文字进而
为甲金文以后的最后阶段,它总结了汉字发展的全部趋
向,全部规律,也体现了汉字结构的全部精神。"・之所
以有如此高的评价,是因为许慎在《说文》中体现了一

个相当完整的小篆构形系统。《说文》的价值不仅在贮存
的全面性,更在系统整理之功;《说文》所以对后世文字
学有如此大的影响,是因为小篆经过整理,全面显现了汉
字构形的规律,达到的系统严密化程度至今还是最高的。
我们可以从元素、结构与层次三个方面测查出相关

① 姜亮夫《古文字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59页)

己”
论汉字构形的系统性

的数据来验证《说文解字》小篆构形系统的存在状况。

1.元素
依照《说文》讲解的理据对小篆进行分析,分析到
不能再行分析的时候,也就是再行分析即无法体现构意

的时候,得到了基础构件558个,其中成字构件423个,
进而归纳为289个形位;非字构件125个,这就是小篆
的基础构形元素。小篆的形位共有414个,详见下表●∶
形 位 数量 覆盖字数 覆盖字符频度(??
成字形位 289 414 10422 10.00
非字形位 125 2434 23.25
汉字的每一个构形系统中所有不重复的成字形位与

 关于《说文》小篆形位的统计数据,来源于齐元涛《(说文>小篆构形系
统相关数据的计算机测查》。未经进一步核实。但应能看出形位与字符集
的比例。齐元涛在上述论文一开始。说及他统计的底数,为了在统一形
制下研究汉字构形系统,他要保持统计的底数全部是小篆,因此他说∶
"本文所说的小篆是指大徐本《说文解字》中的正篆、篆文重文和新附
字。正篆。即《说文》中列作字头的字。也许这个字本来就是篆文,也
许它是由古文,籀文或隶书篆化而来,但只要它被列作字头。我们就一
律视为篆文处理。篆文重文,指重文中已指明是篆文的。新附字,即大
徐本中所有的新附字。这三个来源加起来,共有10422个字样。"

113
・汉字六论

非字形位的多少和变体的多少,是衡量其构形的繁简度
和系统的严密程度的重要标准。小篆414个形位、成字
形位参构了全部的小篆,非字形位则在2434个小篆中出
现。414个基础元素可以构成上万个小篆。小篆的非字形
位虽然数目不少,但大多是古文字的遗存,有一部分属
于具有标示功能的构件,构字量很少,所以在系统中的
作用较低,也就是说,这些形位对小篆系统不起主导作
用。越是构字率高的形位,对系统的作用越大。通过统
计我们还可以知道,小篆构字量在100字以上的成字形
位有77个・。我们以小篆构字量最高的前10位为例,可
以看出成字形位在系统中所起的作用。小篆中构字量最
大的前10个形位及其构字量9∶水(486)、木(421)、
孵(445),人(297),心(274)、手(269),言(262),
系(259),女(244),口(228)。由此可以看出作为汉
字基础构形元素的形位在系统中活跃的程度。

 仍用齐元涛统计,见113 页注释电
② 这一统计来源是胡佳佳《《说文>内在系统的数字化模型研究》一文中的
统计,她的统计底数是9431《说文》正篆。


论汉字构形的系统性

2.结构与层次
前面说过,汉字结构中,平面结构一般属于图画型,
带有个体性,层次结构则属于图案式,具有模式化的特

--
征,既节约构形元素,又使内部关系呈现有序性,是构
形呈现为系统的重要条件。小篆已经实现了绝大部分字

符按层次结构构形,平面结构不到2??依照《说文》解
释,拆分至基础构件,最多有9个层次,具体数字和比
例统计如下表●∶

3000 r 2783
2500 2504
2000 N885-
1500 12ps
10oo
a2
so02gh
27 37 el
ry 了 √ 5 6 2 oe 0e
① 取胡佳佳统计

15
・汉字六论

可以看出,《说文》小篆的结构层次以3个层次为
最多,2—5这4个层次的结构数已经达到8375个,占
9431的88??可见《说文》系统的严密程度。

3.结构模式
前面说过,囊括古文字和今文字的主要构形模式共
有9种,加上综合运用多种模式的2种,共得11种。构
形模式的类型由构件的功能来决定。构件在相互组合中
彼此制约,使每一个构件的功能得到体现。小篆的构形
模式可概括为以下7类,其所以简化为7类,是因为许
慎在作《说文解字》时,对构件的功能做了符合事实的

处理。
首先,《说文解字》将每一个组成其他汉字的构件
都成字化,也就是设置了它们的音和义,而将它们列入
部首或正篆。前面说过,小篆每一个字的直接构件没有
再见于《说文》的只有14个,其余都成为正篆甚至部
首。实为非字而列为部首赋予音的,例如∶书下含"莽"、
"葬"、"莫"三字,列为部首而涉"莽"赋予"莫朗切"
(mang),C下含"匠"、"医"、"匡"、"睡"、"匮"、
"匣"等18字,列为部首,以"读若方"赋予"府良切"

“产
论汉字构形的系统性

(fang)的读音;在应用领域,交早为娜所代,仅有构
字功能而不单用,《说文》因其含有"凝"、"冬"、"冶"、
"冷"等16字而列为部首,使与"冰"同音等。实为非
字而列为正篆赋予读音的,例如∶假从詈而雪为非字,
《说文》列骂入《又部》.与"没"同音;随为非字,因擎
从此而列入《夫部》,以"读若伴侣之伴"赋予"薄旱切"
(ban)的读音……这一举措说明,《说文》坚持以字说字
的原则,希望建立一种汉字之间网络状的构形关系。
其次,《说文》仅将独体字作为象形字处理,体现了
《说文解字・叙》所说的"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
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
浸多也"的原则。而这些独体字自身的构意虽具有象物
性,但在构造其他汉字时已经成字而具有音、义,不再
以表形功能体现构意了。
经过这样的整理,《说文》小篆的构形模式有以下
7种∶
(1)全功能零合成字(即象形字)
(2)标形合成字(表形构件+指事标示构件)
(3)标义合成字(表义构件+区别标示构件)
(4)形义合成字(表形构件+表义构件)

17
・汉字六论

(5)会义合成字(表义构件+表义构件)
(6)形音合成字(表形构件+示音构件)
(7)义音合成字(表义构件+示音构件)
这7种模式看似复杂,仔细分析起来,就可以看出其
特点∶前面说过,零合成字在《说文解字》里都是前四书
的象形字、标形合成与标义合成的区别仅在标示构件的作
用∶指事符号所标示的是主体背景字的位置,位置中含有
构意;区别符号不计标示位置,构意仅在区别。●二者本
质无别,都是前四书的指事字。形义合成字和形音合成字
中的表形构件都是象征表形的非字构件、属于早期古文字
的遗存,数量很少,它们实际上是会义合成字与音义合成

字的边缘现象。会义合成字即是前四书的会意字,音义合
成字即是前四书的形声字。化简来说,《说文》小篆的构
形模式完全可以归纳为前四书。而在这7种模式中,音义
合成字占87??上。其余6种模式仅占12??右,而且,
它们绝大部分都在义音合成字中充当过构件,因而也可以
包含在义音合成字的结构中。更为重要的是,义音合成字

十 参考王宁《汉字构形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七章《汉字
的构形模式》。

n18
论汉字构形的系统性

完全进入了层次结构。
义音合成字、即传统"小学"所谓的形声字、它以
义符为义类标志,以声符为别词手段。前者为纲,后者

为目,构成了标志鲜明的子系统。再以有序的层次来确
定每个子系统中个体字符的相邻相关关系。这就是小篆
构形系统的面貌。

三、汉字的科学整理与构形系统的描写

但是,并非一切历史层面上的汉字都经过类似《说
文》这样的科学优选和精密整理。前面说过,《说文》以
后的字书往往转相抄录,无法保证字料的共时性。要想
验证各个历史层面上的汉字是否以系统的形式存在,只
有从这个历史时期用汉字书写的一定量的文献材料中去
穷尽地撷取字料。但是,以文本形式存在的使用中的汉
字,呈现出三种不同的情况∶
第一种,民间书写文本中的汉字。这些文本的书写
者是一般的民众,文本的内容社会意义较小,流传范围
不大。例如个人书信、账目、便笺、日记、契约,以及

119
・汉字六论

不拟流传社会只为个人保存的典籍钞本等等。
第二种,社会通行文本中的汉字。这些文本或是官
方的正式文告,或是流传于社会的典籍钞本或是名人
书写的诗文。雕版与活字印刷发展起来后,刻印文本所
用的汉字也属此类。
第三种,权威规范汉字。历代官方运用政治权力,
通过教育与考试制度规定在某些场合必须使用的汉字,
或者经书法家写于碑匾、形成字书以为示范的汉字。
《说文解字》所收的汉字,属于第三种。而第一种和
第二种,尤其是第一种,却是遵循约定俗成的规律、随
着社会种种因素的变化而自发进行着内部元素与内部关
系的建构与破坏的字符群。这些字符群是杂乱无章的,
还是也以系统的形式存在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对文本中的汉字加以
整理。
汉字之间的构形关系可以分两大类∶一类是共时的,
也就是在同一历史时期同时使用的汉字的形体关系;另
一类是历时的、也就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构形的传承
和演变关系。这里先讲共时的构形关系。对共时汉字进
行认同,是在不同层次上进行的∶

120
论议汉字构形的系统性

1.字样的认同

在同一种形制下,记录同一个词,构形、构意相同,
写法也相同的字、称作一个字样。字样不计风格、不计
大小、不计运笔和结体的特点。都可以加以认同,归纳
到一起。例如∶

漂戳
哪邑
獭罐 孩
密显
教农源盟 使踪
盛惋
n征

上面两组字"教"和"愧"都是楷书●、书体风格不
同,但写法完全一样,都属于同一个字样。古文字也有
字样认同的问题。以金文的"皇"字为例∶
堂坐堂鉴皇学堂
以上七个金文"皇"字,时期虽不相同,但基本属

十 见《楷字编》(刘建编,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697-698页、436页)

121
・汉字六论

于同一形制,构形完全相同,区别只在线条的曲直长短
略有差异,它们属于同一个字样,可以直接认同归纳。
字样是汉字认同别异的基础单位。

2. 字位的认同
在同一体制下,记录同一个词,构形、构意相同,
仅仅是写法不同的字样,称作异写字。异写字认同后,
归纳到一起,称为一个字位。
异写现象在汉字发生早期,由于形体不固定,带有
随意性,所以大量存在。例如在甲骨文里,一个简单的
"酉"字,就可以找到几十种写法,下面略举出12种,
可见异写现象在早期卜辞中的普遍性∶
贾百专商苷育日万了曹牙g
前面说到的金文"皇"字都可以归纳为一个字样,
而下面这些字样则属于异写字,需要归纳为一个字位∶
里皇里堂空里皇孕坐皇
金文"皇"字的构意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是皇
冠的形象,由三部分绘形——光芒、冠、底座。上面十
个金文字样,这三个部分是一样的,区别在于其中某部
分的铸迹形状略有差异,可以认为是十个异写字、归纳

122
论汉字构形的系统性

为一个字位。
除了早期古文字形体不固定形成的异写字以外,手
写体的异写字也大量存在。在汉碑中,隶书"刻"字有
多种写法∶
贡 薪 贡」 站 参y
这五种形体都是"刻"字,左边从"亥"、是示音构
件,右边从"刀",是表示类义的表义构件,只是"亥"
和"刀"的写法各异。也就是说,这五个字整体的差异,
不是结构要素、结构模式、结构分布的差异,这种差异
当然也不会影响它们的构意、因而它们的构形属性是全
然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各结构要素内部笔画上的差异,
也就是书写属性的差异。可以说,这些形体属于同一个
字的不同写法,也就是属于同一个字位。
异写字有以下几种情况∶
(1)独体字产生书写上的差异
例如前面所说的甲骨文"西"字。《说文》中很多独
体字的重文、多半是来源于不同地域的异写字。例如∶
上一主爪—《港一营(虫,zhuan)
f一芦(岁,nie)X一X鄙南—占(西)
苏Y—?-金 瓶一册(渊)串—-一多
123
・汉字六论

楷书的独体字中还有一种情况,属于隶变字与隶定字
的区别。例如∶"再—月"、"年—季"等,前面是自然演
变的隶变字,后面是古文字转写的隶古定字、均属此类。
(2)直接构件产生书写上的差异
例如前面所说的"刻"字的差异。再如∶答—昔、
铬—语。这两组也属于前者是古文字隶定字形、后者
是隶变楷化的形体。由于直接构件是确定构意的第一要
素,所以,只要直接构件的差异不涉及音义,不是本质
的差异、仅仅是书写的差异,就不会影响构意,也就可
以归纳为一个字位。直接构件产生书写差异常常是系统
性的,且看下面四组异写字,都是因为同一个直接构件 
写法不同而造成的。例如∶"删—删"、"姗—姗"、"栅—
栅"、"珊—珊",均因"册—册"异写而造成,"垛—
垛"、"跺—躁"均因"朵—朵"异写而造成。
(3)基础部件或过渡构件产生书写上的差异,间接
影响了直接构件的差异
例如"特—特—尊"。"棘"字属于层次结构的义音
合成字,由像纺锤的"重"加"寸"构成示音并示源的
声符"惠",再加表义构件"車"构成。前面三个字样
中,由于"妻"字书写有笔画上的差异,产生了"重"

124
论汉字构形的系统性

的书写变体,间接影响了直接构件"專"的形体,形成
了不同的字样。但这种差异没有改变"專"的构形与构
意,也就不会影响"搏"的构形与构意,他们只是书写
差异,互为异写字、可以归纳为一个字位。
(4)改变构件相对位置而不影响构意造成的差异
前面说过,构件的相对位置和平面图式属于汉字的
构形属性,是可以区别构意的,但有些构件相对位置的
改变或平面图式的改变并不影响构意。特别是楷书的形
声字,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的变化,并不影响它"类同
以音别、音同以类别"的格局。例如∶
"峰—鉴"、"概—檗"、"模—幕"、"懈—蟹"、"肋—
显"、"峨—我"、"裹—裸"、"群—猿"、"够—狗"、"鹅—
鸯—蛾"、"繁—藤"、"魂—冤"、"期—苷"、"略—客"、
"蟆一暮"等。
汉字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楷书从魏晋时代成熟,
至今仍是实用的文字,到了汉字的使用非常广泛以
后,在个人使用汉字这个层面上,由于书写人的习惯
不同、异写现象会十分普遍。例如很常用的"绍"字,
在《龙龛手镜》里就有四种写法,"漫"字有两种写
法……这些字都是笔画数中等的字、异写的泛滥可见

I2s
・汉字六论

其一斑。虽然异写字的相互差异只是书写方而的、在
笔画这个层次上的差异,没有构形上的实质差别,它
的存在也说明,人们对汉字的形体识别,具有一定程
度上的兼容性;在高层次的书法领域里,书法家还常
常借助这种兼容性来美化字体、表现个性,所以在上
层文化领域里,个人书写的层面上,汉字纷乱的写法
是无碍的。
但从社会用字的角度上看,这是一种对全社会文化
普遍交流不利的现象。特别是在信息时代,在汉字进入
电子计算机系统以后,异写现象更是一种消极因素大于
积极因素的现象∶首先,它增加了一般汉字使用者记忆
的负担、明明是一个字,要记很多形体,在文化普及、
基础教育以及对外汉语教学领域里,会使教育者与受教
育者备受干扰,增加识字的难度,加大释读者的负担。
其次,它影响印刷与汉字信息处理,使排版和打印的字
库增加许多没有用处的形体,加大电脑的内码数量,增
加找字的困难,字形加多,信息量却没有增加。第三,一
个字有多种写法,使用者莫衷一是,必然会影响信息传
播的速度和信度。所以,将异写字归纳为字位,以一个
字位代表字为主形、其他字样认同而已,不再通行,是

126
论汉字构形的系统性

汉字整理十分重要的工作。
整理异写字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第一,是直接在
异写字中找出一个标准体作正字、其他形体只要能与标
准体认同就可以了。第二,是对基础构件加以规范。由
上述各例可以看出,异写字的形体差异,都是在汉字最
小的基础构件内部产生的,如果我们把汉字的基础构件
规范了、由基础构件构成的字也就避免了异写现象。例
如、"刻"的异写字可以由"亥"来规范,"粤"的异写
字可以由"夷"来规范。目前,中国大陆《通用规范汉
字表》对"规范字"的确立,台湾的国字整理对"正字"
的确立,大量的基础工作都首先是在解决异写字的优选
和字形标准化的问题。

3.字种的认同

形体结构不同而音义都相同、记录同一个词、在任
何环境下都可以互相置换的字,称作异构字。异构字聚
合在一起,称为一个字种。
之前人们常说的"异体字",包括异构字和一部分他
们认为差异较大的异写字。这个认识也容易产生概念的
含混。在构形学里、异构字与异写字必须分开,因为异 

27
・汉字六论

构字的构形与构意不同、认同的是它的记词职能,而异
写字不但记词职能相同,构形和构意也是相同的。异构
字具有两个必要的条件∶一是记录汉语词汇的职能相同,
也就是说,音与义绝对相同;二是它们在书写记录言语
作品时,不论在什么语境下,都可以互相置换。我国20
世纪 50年代为了减少使用汉字的字数,公布了《第一批
异体字整理表》(简称《一异表》)。这个字表涉及的所谓
异体字,在字际关系上是多种多样的,并不都符合上述
两个条件,因而引起异体字定义的混乱。有些学者在尊
重《一异表》的前提下,提出了"广义异体字"与"狭
义异体字"之分。但是,异体字作为与分化字、假借字
性质完全不同的字际关系,必须坚守上面两个条件,它
只能是"狭义异体字"或称"严格异体字"。构形学里将
严格异体字分为异写字与异构字,也是为了避开《一异
表》异体字概念的混乱。
异构字在各种字体和不同形制的汉字里都是存在的。
例如甲骨文∶
A—★—"文"只绘胸而不出纹身的形体,也有以胸
前为背景,绘出纹身而体现花纹构意的形体。
出一'—"雨"有以天为背景表现雨滴的形体,也有
I28
论汉字构形的系统性

直绘雨滴不以天为背景的形体。
警!醛!誓!轮_—年—"渔"的异构现象很复杂,
除都有鱼身外,分别绘出水、手、钓、网等形象以表现
捕鱼的构意。
金文的异构现象也很多见。例如∶
{—萘—"噼"的两个形体分别取以"丝"表示关联
和以两耳表示关联,是两种构形构意的思路。
—件—"冬",前者以指事符号指在丝的末端,后
者以断丝表示年终。
古文字的异构字更多以选择不同的形象来体现构意
而有别,其中很多反映古代的文化生活。
现代汉字的异构现象以形声字居多、少部分涉及会
意字与古文字传承的独体字。可见以下几种情况∶
(1)形声字声符不同构成的异构字
例如"蚓—螟"、"如—斌"、"吃—噢"、"线—综"、
"球—璆"、"杠—横"、"巍—钙"……声符不同,有些
是选择不同,也有些反映了形声造字时代和地域的不
同,这些资料都是有考音价值的。上述异体字,"蚓"
从"引"(《广韵》余忍切)得声、"螟"从"寅"(《广
韵》翼真切)得声。二者不论上古音还是中古音,声音

129
・汉字六论

都是相同的,属于声符用字选择不同。而"球"从"求"
(《广韵》巨鸠切)得声,"璆"从"寥"(《广韵》力救
切)得声、就会有喉音"群"纽与舌音"来"纽的纠葛,
值得注意。《说文》中有一部分重文属于声符不同的异体
字,在《说文》学里被称作"声符互换",也是很有价值
的材料。
((2)形声字义符不同构成的异构字
在现代汉字中,异构字的形声字因义符不同而造成
的占大多数,这是汉字的表意特点决定的。异构字的不
同义符有三种情况∶
a.两个义符是近义义符,表达的构意差别不大,因
此常常重复构字。例如∶"跳—迹"、"鹗一舞"、"狸—
狸"、"玩—玩"、"竖—竖"、"堤—提"、"睹—靓"、
"耕—畔"、"咳—数"等。
b.两个义符表示字所指事物不同的质地和类别。例
如∶"杯—盔"、"糕—熊"、"糊—猢"、"僵—疆"、"氛—
雾"等。
c.两个义符是针对不同的角度选择的,对于字所
指的事物来说,义符表示了它们共存、共现的属性。例
如∶"溪—豁"、"刺—慰"、"侄—姬"、"捆—绷"、"唇—

13o
论汉字构形的系统性

唇"、"鲠—腰"、"蛔—痼"、"阱—穿"等。
义符不同的异构字,对研究人类的认知心理是很重 
要的材料。
(3)增加义符构成的累增异构字
清代王筠在《说文释例》里提出了"累增字"的问
题,他说∶"字有不须偏旁而义已足者,则其偏旁为后人
递加也。……其加偏旁而义仍不异者,是谓累增字。"可
见增加义符形成的异构字,古已有之。当时累增义符是
为了"古义深曲,加偏旁以表之",也就是为了识别容易
而增加意义信息。王筠说这种累增字有两种情况∶"一则
既加偏旁即置古文不用者也,一则既加偏旁而世仍不用,
所行用者反是古文也。"就今天看来,这种累增字只要积
淀到同一时间内共用过,就成为异构字。而这种用累加
义符增加意义信息的方法,也被现代汉字承袭了下来。
例如∶"凳一榄"、"豆—笠"、"果—菜"、"韭—菲"等。
(4)形声字声符、义符都不相同构成的异体字
有些形声字的异构字声符、义符都不相同,造成这
种情况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时代、地域或文体不同,重

复造字;另一个是在多种原因的推动下辗转造字。例如;
"邮一村"——前者选择了示源声符"屯",取其"屯

13t
・汉字六论

聚"的词源意义,以"邑"表示"聚居地"的类义,造
字的时代较早;后者属于后出的俗字,另选了比较通俗
的声符和义符。
"野—辇—樊"——第一个形体以"里"作义符,
"予"作声符(野、予均为喻三,鱼韵)造形声字,第二
形体以"林"为义符,以"土"(透母,鱼韵)为声符造
形声字。第三个形体是前二种的综合。
(5)采用不同思路、选择不同构形模式所造的异构字
构形与构意可以从不同的思路考虑问题、也就可以
选择不同的构形模式来设计字形。这种异构字虽然也属
于造字的重复,但仍可看出表意文字字形繁多的特点。
例如∶
"躬一躬"——前者以屈曲身躯而从"弓"造示源形
声字,后者以躬身与脊梁有关造从"吕"的会意字;
"泪—滨"——前者以眼泪与目的关系而造会意字,
后者以眼泪为液体而从"水"造形声字;
"伞—蠹"——前者造象形字,后者取象于撑开的伞,
后者以"散"为示源声符,构成形声字。
在汉字的认同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必须确立,那
就是什么是一个字?在传统的观念里,记录同一个词

132
论汉字构形的系统性

的字,就是一个字。这个说法是不够周全的。首先,
在探讨汉字构形问题上,仅从职能出发来论定是不是
一个字,会影响体系的严密性。前面已经说过,形是
汉字的本体,确定两个字是否可以认同,首先要根据
它的本体属性,也就是构形属性来确定。不这样做、
在讨论具体问题时,常常会产生以词代字的弊病。比
如,我们统计一个文本文件里有多少字,与统计这个
文本有多少词,二者的目的并不完全一样。统计字的
目的、常常是为了把文本上所用的字转化为字表,以
便查检字用量,或对这些字进行信息处理。在这种工
作中,两个字结构上的差异是不能忽略的,忽略了、
就会丢失信息。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同一个字样可以说是一个
字,同一个字位中的异写字也可以说是一个字。我们
可以优选出其中的一个形体作为主形,也就是代表字,
其他异写的形体都可以称为主形的变体。但是构形不
同的异构字,不能称为一个字,只能称为一个字种中
不同的字。
以上情况可以看出,书写与使用汉字纷乱的文本,
对以上三种字认同的标准,首先是记词功能的相同,其

133
・汉字六论

次是结构的相同,第三是书写字样的相同。经过认同与
归纳,文本汉字的纷乱现象减少,但系统尚未显现。进
一步的工作是采用优化的原则,在诸多异写字中挑选出
一个通行的字样作为这一组字样的信息代码,其它字样
则作为它的变体。例如在上述异写字中、第一个字就是
优选出的信息代码。此后的几个则是它的变体。而在诸
多异构字中,也宜优选出一个通行的字作为正字,其余
的根据它产生的原因作为变体字或讹体字对待。字样与
字形优选的原则,首先应当是减少和统一汉字的基础构
形元素,适应汉字的构形模式,使字形的造字意图尽量
明确,从而建立与相邻、同类字形的正常关系,找到自
己在整个构形系统中的位置。这就是经过人为处理使汉
字构形系统形成并显现的过程,也就是汉字科学规范的
过程。
总之,汉字是一种可以人为调整的信息符号,但它
的社会约定性又不能违背。所以,汉字构形系统的形成
既不可能是自发的,也不能违背社会的约定性和符号结
构内部的自身规律而一意孤行。《说文解字》的成功之处
就在于它既尊重了小篆结构和使用的事实,又正确把握
了汉字构形的内部规律,许慎是求实的,又是科学的。

134
论汉字构形的系统性

四、不同时期汉字构形系统的比较与汉字史研究

汉字经过三千多年的变化,有着漫长的历史。汉字
的演变绝不是每个个体字符变化的简单相加,而是经历
着由个体字符变化累积成整个系统变化——也就是量变
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汉字
究竞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发生这些变化,其中包含
着哪些规律,只有对不同时期的汉字构形系统进行比较
才能弄清。各个阶段的构形系统既然是可以描写的,相
互的比较也就一定可以操作。试以甲骨文与小篆的构形
系统总体作一比较,可以看到以下几个重要的事实;
第一,根据初步测查,甲骨文的标准形位有377个.
与小篆大体相当,但它的形位变体就有2924个,非字
形位的比例也大大高于小篆。而且,小篆的构字总量是
9431个,而甲骨文的已释字(也就是可以分析构形、解
释构意的字)构字总量却只有1311个,每个形位的构字
频率很低。这充分说明,与小篆相比,甲骨文字形不固
定,形位的可归纳程度很低。

135
・汉字六论

第二,在甲骨文的构形模式中,音义合成字只占
22??,而会形、会义、形义等非声合成模式却占到
77??。在非声模式中,甲骨文的纯会义合成字相当稀
少,小篆没有的会形合成与形义合成字高达734个,占
了绝大多数。这说明,甲骨文的构件参构时的功能以表
形为主体,示音、表义的功能尚未发挥。
第三,甲骨文的结构过程大部分还是平面组合,层
次组合只有355个,连一半也占不到。这又进一步说明
了,甲骨文不但构件的功能以表形为主导,而且结构的
方式也是以图形式为主。
以上三点说明了殷商至两周阶段,汉字的整个系统
处在由表形文字向表义文字发展的阶段。形位数量的固
定和归纳程度的加强;构件功能从表形为主到以表义为
主、示音辅之;结构方式从图形式的平面组合到义音式
的层次组合——这三点,就是这一阶段汉字演变的主要
表现。
再以小篆与隶书的构形系统作一总体的比较,又可
以看出以下几点重要的事实∶
第一,隶书——以至更后来的楷书——在标准形位
的归纳程度、以义音组合为主体、层次组合占主导地位

136
论汉字构形的系统性

等方面、完全承袭了小篆,但比之小篆更为简化,隶书
的义音化程度比之小篆更加大幅度增强,形体与物象的
联系几乎不存在了、在任何一个层次上,构件的表形功
能完全被表义、示音功能所替代。这一方面说明汉字总
体的性质没有变化,仍是表意文字;另一方面也可看出,
构件的义音化给汉字的简化提供了充分的条件。隶书、
楷书今文字的形成说明,汉字的构形系统形成后,仍然
不断进行规整和简化。例如,基础构件既然不与物象联
系,笔画便可以统一地进行合理的减省。同功能的义符
还可以合并,例如小篆的((畎)、?((浍)到楷书里就已
合并为"水"。"鸟"与""作表义部件时渐渐合并为
"鸟","佳"只作声符,等等。声符的一部分在不破坏
同源系统的情况下,还可按其示源作用进行规整,例如
从"弘"与"宏"得声的字,已渐渐规整为从"宏"、从
"宛"与从"苑"得声的字则规整为直接从"犯",这样
也可减省一部分声符。汉字构形系统的严密与简化是同
时实现的,这是汉字发展的历史趋势中最重要的一点。
第二,隶书形位变体、构件变体、异写与异构字的
数量大大超过小篆,是因为秦代"大发隶卒,兴役戍官,
狱职务繁"、文字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大,长期缺乏许慎这

137
・汉字六论

样的专家进行整理、规范的缘故。这不是它与小篆的主
要差别。这种情况仅仅说明,汉字从个人书写的随意性、
自发性,经过长期的全社会使用,进入社会通行的层面,
系统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但仍不能达到比较完善的地步,
只有经过权威规范,而且是符合汉字构形规律的规范以
后、才能使系统达到严密化。
第三,隶书与小篆的主要差别还在于,在隶书构形
系统中,原来小篆的单形位构件大量变形、大量黏合,
对构字意图起作用的单位,本来是由单形位的末级构件
作基础的,隶书却转移到由字符一级拆分得出的直接构
件上。例如∶
"更"在小篆里是声义合成字、从"丙"、从"支"、隶
书黏合后,"便""粳""梗"等字的构字意图就不能从原来
的基础构件去找,而要在直接构件"更"上去找了。
"卑"在小篆里是会义合成字,从"甲"、从"又".
隶书黏合后,碑""埤""俾""婢"等字的构字意图,无
法再找到末级的单形位构件上,也只能由直接构件"卑"
上去找了。因此,"六书"的前四书中的"独体象形字"
已经不存在了,易之以"全功能零合成字",仅仅说明这
些构形无法再行拆分而已,是恰如其分的。

138
论汉字构形的系统性

以上初步的比较告诉我们,只有对每个历史层面上
的汉字构形系统作了准确的描写后,经过比较,汉字的
发展历史研究才会更加科学而减少臆测。在每个阶段构
形系统的测查与描写逐步完成后,汉字的发展历史与发 
展趋势的探讨.应当产生突破性的进展。在这些进展之
后,汉字的性质、汉字的优化和简化等素来有争议的问
题,较易取得共识。

汉字构形系统的描写与证明,将使汉字的研究更加
科学而减少臆测,并为汉字的应用——例如,汉字的规
范,汉字信息处理,汉字的教学等等提供理论依据。
汉字构形系统的存在又一次说明辩证唯物主义仍应
是语言文字研究的指导思想。由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
千百次实践中总结出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是现代系
统论的哲学基础。汉字构形系统的证实又一次说明了,
辩证唯物的基本原理完全适用于汉字,只有辩证的观点
和方法,才能揭示汉字的内部结构和历史发展的规律和
从本质上解释各种语言文字的现象。语言文字学的研究
轻视理论仅仅围着材料转的情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在强调第一手材料重要性的同时,作为领先科学的语言

139
・汉字六论

学(在中国,也应包括文字学),应当把科学地掌握材料
和深入地探讨理论紧密地结合起来,用自己的研究成果
丰富普通语言学和文字学通论,也进一步证实和发展辩
证唯物主义的哲学理论。

14o
论汉字与中华文化・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使用而延续至今的表意
文字系统。可以说,在包括甲骨文在内的每一层汉字的
共时平面上,都已经积淀了非常深厚的汉字本体历史,
以及作为汉字存在背景的社会文化历史。汉字和中华文
化具有互相印证、互相解释、互相依存的关系——"汉
字与中华文化"这一命题,就要通过对这种关系的考察
来建立。

 本义经过多次修改补充∶首次发表题为《汉字与文化》(载《北京师范大
学学报》1991年第6期。经过充实后,题目改为《谈汉字与义化的互证》
(我何九盈等主编的《汉字文化大观》。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又
经再次充实,题目改为《汉字与中华文化》。2011年收人《领导干部国
学大讲堂》本次收人的是2011年的文稿。

14*
・汉学六论

一、汉字与中华文化关系的两重意义

文化问题涉及人类生存的全部,不同时代、不同
领域对这一事象关注的角度各不相同,因此,西方的
culture(文化)原义有多种解释、定义极不统一。据有
人统计、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出于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
角度,对"文化"的定义约有一百多种。较早的文化定
义均属于广义的定义,它是来源于人类文化学、文化哲
学领域的定义,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依据
的。德国法学家S.普芬多夫在17世纪第一个把culture
作为"文化"正式的术语来使用,他在《自然法与万民
法》一书中定义说∶"文化是社会的人的活动所创造的
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它是
不断向前发展的、使人得到完善的、社会生活的物质要
素和精神要素的统一。"・根据这个定义,"文化"在西
方是指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的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
文明。在中国典籍中,"文"与"化"很早就已合成——

专S.普芬多夫(Samuel von Pufendorf,1632—1694)、德国法学家。占典自
然法学派主要代表之一。本段译文采用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L海
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之说

142
论汉字与中华文化

《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
加诛。"我们把"文"与"化"意义的内涵合成后,可以
看出早期的"文化"含义。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
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修养属改造主观世界
的范畴,创造属改造客观世界的范畴。基于汉语"文化"
概念的传统解释,学术界经常把它与英语的 culture 对
译。实际上,不经culture转译的中国传统的"文化"概
念所具有的后天创造演化观念和人文精神,更适合于今
天常说的文化内涵。不论是西方的 culture,还是中国古
代的"文化",都是广义的文化,这个广义的概念有三个
要点∶(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与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
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
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
合概念;(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
的全部。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
部分。其实,人类文化很难将物质创造与精神创造截然
分开。一切以物质形式存在的创造物,都凝聚着创造者
的观念、智慧、意志这些属于精神的因素。我们设置狭
义文化概念的目的。是要排除纯粹的物化自然世界,把

143
・汉字六论

我们的眼光,集中到以人为中心的世界,来观察人类自
身。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
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
有的人文精神及其体现在创造物上的总体体系。这个狭
义的概念也有三个要点∶(1)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
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
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
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
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
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
神的特点。所以,狭义文化的定义适用于人类文化、民
族文化、国别文化等较为具体的研究范围。
根据前面的定义,"汉字与中华文化"这个命题也要
从两个层次来阐释∶
第一方面,根据广义文化的定义,汉字本身就是一
种文化事项。所以、"汉字与中华文化"这个命题,实际
上属于文化项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说,它是指汉字这
种文化项与其他文化项之间的关系。文化项之间的关系
是相互的、呈立体网络状的、在研究它们的相互关系时,
一般应确定一个核心项,而把与之发生关系的其他文化

144
论汉字中华文化

项看作是核心项的环境;也就是说,应把核心项置于其
他文化所组成的巨系统之中心,来探讨它在这个巨系统
中的生存关系。如此说来,"汉字与文化"这个命题,就
是以汉字这种文化事项作为中心项、来探讨它与其他文
化项的关系。中心项与其他文化项的关系,是有近有远
的,汉字作为人类发明的、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与政
治、教育的关系是最密切的,与其他文化项的关系远近
不等,直接与间接不一,这是广义的汉字与文化关系需
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第二方面,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表意文字系统,在
构造个体字符和创建字符系统的时候,要把汉语词汇的
意义转化为可视性的符号,由于语言意义与历史文化的
不可分割性,汉字在记录了汉语的意义同时,必然要负
载中华历史文化的相关内容,表述种种文化现象,成为
文化的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说,揭示汉字与文化的关系,
就是要探讨汉字这个文化载体与文化内容的关系。
我们这里先谈第二方面的内容——也就是汉字与狭
义文化的关系,根据反映论的原则,这种关系主要是看
汉字符号及其系统在哪些方面反映出文化内容的信息。
在文化内容中。有一部分属世界共通性,还有一部分属

145
・汉字六论

民族特异性。要探讨汉字与文化的关系,民族特异性这
部分、应当比世界共通性这部分更有价值。因为,具有
民族特异性的文化,总是受到特殊的自然与社会环境、
民族生活和民族习惯、民族心理的影响,是在长期的历
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从汉字来观察中华文化,是一个
非常新颖的角度。通过典籍的记载和考古的发现来了解
中华文化,看到的常常是政治经济和观念制度的大问题,
而汉字的形体构造中存储的文化信息,常常深入到一些
琐细而具体的细节,是对历史文化宏观问题的印证和补
充。所以,我们可以说,典籍与考古是通向古代历史文化
的一座座大桥,而汉字则是通向历史文化的一叶叶小舟。
很多偏远的微小地带,乘坐小舟比渡过大桥更为方便。

二、汉字构形取象中蕴含的文化信息

汉字是根据它所记录的词的意义而构形的。构形时,
需要选择一种形象或形象的组合,将其生成字符,来描
述它所记录的意义,我们把这个选择形象生成字符的做
法称作取象,取象所表达出的构字意图称作构意。构意

146
论汉字与中华文化

和取象都要受到造字者和用字者文化环境和文化心理的 
影响。因而,汉字的原始构形理据中必然带有一定的历
史文化信息。
在甲骨文中,动物的原始构形理据反映人类对动物
特征的认识。例如∶
冯¥甲湾T立生 甲Y
马 虎 家 犬 鼠 牛羊
象 鹿 立

这些四足动物,文字的取象如果粗疏了,很难加以
分辨。在比较中可以看到其中的构意——象突出长鼻,
鹿突出两角,马突出奔跑时竖起的鬃毛,虎突出身上的
花纹和张开的虎口,豕(猪)突出大腹,犬(狗)突出

向上卷起的尾巴,鼠以碎食物突出其觅食的行为。只有
牛、羊只描绘头部,为了区别、牛角向上翘起,羊角向
下弯曲。我们把这些构形类聚在一起,可以得到一个很
重要的文化信息∶汉字处在表形文字阶段时,人类的生
活与动物的关系还十分密切、不但对野生动物的驯兽能
够细微观察,就是对一些猛兽也有近距离接触的生活经
验。在甲骨文中,取象于动物的形体十分丰富,显然是
狩猎生活在文字构形上的反映。
形声字的大量产生大约在周秦时代。和象形字不同,


・汉字六论

形声字的文化信息不是存在于个体汉字的总体取象里,


而是集中在它的义符里。形声字的义符反映了它所记录
的词意义的类别,是一种比较概括的取象。《说文》小篆
反映的是五经的词义,因此,也就反映了周秦时代的文
化。在汉字构形上,小篆对形声字的义符进行了规整,
义符系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信息。"草木竹禾"是《说文
解字》中表示植物的四个大部首。它们所辖字的总数达
1195字,约占《说文解字》总字数的12??四大部首所
从字的数量如下表∶
本 份 禾
正篆 445 421 144 87
重文 31 39 15 /?
总计 476 460 159 100
植物类部首比例增多,这是因为中原地带在秦汉时
代的生产已经进入农耕为主,人类生活与植物的关系更
为密切,汉字的造字取象于植物的数目大量增多,而且
利用形声字的表义偏旁来分类。四个部首的划分说明了
很多问题∶一方面说明古人对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已经
分得很清。在草本植物中,自然野生植物从"卿"、人工
种植草本植物从"禾"。两方面的动词也已经分立了,种

48
论汉字与中华文化

禾叫"种"、种树叫"植"。竹,现代归禾本科,分布在
亚热带地区。《说文》解释作"冬生草也",可见也是把
它看成草本植物。"竹"部首的确立说明,中国南部长江
流域的文化已经与黄河中下游文化有所交融。
形义统一的汉字,不论是形声字的义符还是会意字
的部件组合,都是与这个字的意义相关的,但是义符与
字的关系常常需要用文化来解释。例如∶"独(镯)"从
"大","群"从"羊",一只牧羊犬赶着一群羊——这完
全是一幅牧区放牧的图画。"尘(廛)"像群鹿奔跑扬起
尘土,取象选择鹿正是文化的表现。鹿是驯兽,而且喜
欢群体生活。人追逐鹿是没有危险的,特别容易观察到
轻轻奔跑的鹿群扬起的细土。

三、汉字构形发展中反映的文化信息

汉字字形有一定的固化作用,变化比语义慢,比现
实更慢,但是经过几千年的演变,也已经能反映出动态
中的文化信息。
汉字形声字义符系统的变化,往往反映出社会的

49
・汉学六论

发展。例如∶在小篆里,烹食器皿中从"鬲"的很多,
鬲是一种陶制的器皿,"融(guo)"、"脯(f)"都从
"鬲",因为它们主要是陶制的,后来"融"写作"锅",
"晡"写作"釜",字都改为从"金",反映了陶器时代向
青铜器时代发展的文化信息。
小篆"又"与"寸"的分立,也反映制度带来的观
念变化。酒器的"尊"、甲文写作商,金文加上"八"、表
示酒倾而出,作燕。小篆承袭金文,而将下面的两手改
为"寸"作孽,这是因为古人以酒器定位,"尊"已发
展出"尊卑"之义,而小篆中的"寸"含法度之义,改
从"寸"、正是适应"尊卑"义而为之。同样,酒器
的"爵"因像雀形而名,甲文是象形字,形体为言。
小篆作需,上半部是金文的变体、下从"岂",表示盛
酒,从"又",以手持之,秦简馨也改"又"为"寸",
金文加上"又",作乐,表示器小可手持,仍是为了适
应"爵位"这种等级制度的变化的。我们可以看到,很

多应当从"又"的字、都是表示用手操作的小器具,到
周秦时代的篆隶中,有相当一部分演变成"寸"了,除
"尊"字外,还有"封"、"射"、"尉"等、小篆新造的
"耐""寻""尊""辱""寺"等字也从"寸"。这是因为、

tso
论汉字与中华文化

"寸"的构意表示法度,周秦的等级制度使法度观念被引
进造字,才产生了这种构形的演进。这种变化、是社会
变化与人的意识变化的反映。可以从中观察汉字携带的
文化信息。
古代汉字的许多字形、有的一直保留到后代,也有
的中途死亡,不复再用。这些个体字符的存亡,很多是
有文化方面的原因的。仅从形声字来说∶
《说文解字・二上・牛部》共45个正篆,1个重文。
其中就有5个字是为不同年龄的牛造的,还有12个字
是为不同毛色的牛造的,这两部分就占了《牛部》的
37??例如∶一岁以下的牛叫"犊",三岁的牛叫"掺",
四岁的牛叫"牺"……白黑杂毛的牛、白脊的牛、带虎
文的黄牛、有黑斑的黄牛等、都有专门的名字。现代只

有"犊"还保留来称小牛,"牺牲"转用作其他意义,其
他的牛的专名都消失不用了。古代的牛有那么多专门造
的字,是因为中国古代牛是驯养的牲畜,有多种用途∶
既是坐骑,又是耕畜,还是祭品,不同色的牛毛还可以
选作旗旄,以为部落的标志。因而"物"字从"牛"从
"勿"(勿是旗)。而祭祀时太牢用牛则必须纯色。放牧、
役使和祭祀都使牛与人能够近距离接触,这就是当时对

IS
・汉字六论

牛的年龄和毛色观察特别细致,以致需用不同的命名来
分辨的原因。随着这种文化现象的消逝,这些专名不再
需要,上述一系列字如其记录的词的词义不再引申,这
些字便成为"死字"。《牛部》也有很多字传承为现代常
用字、但相当一部分意义随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引申出新
义或更宽阔的意义了。如∶(独)特、牵(就)、(脾气)
犟、(物)体、牺牲……字虽从"牛",意义却与牛没有
多大关系了。
再以《车部》字为例。古代实行车战,并以车代步
和载重。《说文・车部》字正篆99字,重文8字,也算

是一个大部。以车为义符的很多形声字的传承字意义随
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而引申。例如∶舆(谕)、(没)辙、
(生力)重、(管)辖、蜚(分)、输(换)、(旋)尊、靳
(断)、辅(助)……字从"車",如不深想,意义都与车
的关系很疏远了。

四、汉字分化孳乳反映的文化信息

汉语的词汇发展,很多是由旧的词中衍生出新词。

I52
论汉字与中华文化

这种新词的衍生都会伴随着造字。我们把旧词衍生新词
推动的造字——也就是从原有字形中分化出新形称作孳
乳造字。孳乳造字在受语言推动的同时,还要受到文化
的制约。例如;
"腊"字由"猎"孳乳,是一种肉的制法,又是一种
祭祀的名字、腊是打猎的捕获物收藏的一种方法。"脍"
是一种肉食的制法,由"会"孳乳,这种制法是把肥肉
与瘦肉分切而后会合。行路携带的主食物叫"精",因
"储备(儒)"而得名,其字由"备(锚)"孳乳。酒酵
的"酵"与宣教、教化的"教"同源而同有声符"孝",
反映二者共同的特点——扩展、延伸,酒酵可以在粮食
中扩散而制酒,宣教是把道理扩散而以礼乐同化人民。
"窗""囱"都是通风口,"聪"是人通过听闻与外界通
达,由此也可以了解,"葱"也是"通"的孳乳字,因为
它是叶子像一个中空的管一样的食用菜,这些都有空通
之意的字,都是同源分化字、声音也都相近。
字的孳乳轨迹,对确证文化史也有很大的作用。例
如,上古"禽"为飞鸟走兽的总称,说明原始人曾有飞
鸟、走兽不分的时代,只把自身与动物总体对立。"禽"
与"兽"分立,标志着动物分类的开始。《尔雅・释

153
・汉字六论

鸟》∶"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禽"与
"擒"同源,"兽"与"狩"同源,这说明,在禽、兽
分立的时代,中原尚处在狩猎时期。由"兽"孳乳出
"畜"、说明牧养的开始,畜牧与狩猎并存,是烹饪史上
获取原料的一大进步。
我们以"隔"的孳乳字来看古人的一些观念∶
"踢"在宇宙中以太阳为代表。从太阳的特性出发,
它孳乳出五组字来∶
第一组∶"炙热"义——场、样、烫等
第二组∶"宏大"义——洋、泱等
第三组∶"高空"义——扬、翔等
第四组∶"长养"义——羊、养等
第五组∶"吉祥"义—-祥等
我们从这些孳乳字中,看到了古代哲学中的"阴阳
对立"思想最早是由对太阳的感受来思考积极的一面,
它并不如有些人讲的那样虚玄,而是非常生活化的。至
于"阴",属于消极的那一面,也就是太阳的对立面,当
然也可以在人生活的自然宇宙中找到。
汉字的孳乳在形声字中可以找到一些标记那就是
前人所说的"右文说"。古人曾经看到,形声字的有些声

154
论汉字与中华文化

符具有提示孳乳字来源的作用,可以用来把同源字联系

在一起。这里也举一个例子。我们来联系一部分以"肖"
为声符的字。这些字可以分成两组∶
第一组是名词∶
稍,苗末。禾麦叶末端渐小处称麦稍。
艄,船尾。船尾端渐小处是船艄,所以站在船尾撑
船的人叫艄公。
霄、云端。云的最高、最远的顶端,看起来越来越
小,所以叫云霄。
鞘,鞭头。皮鞭的顶端细小,称鞭鞘。
梢,树端。树木枝条的末端渐小处称树梢。
这组名词共同的特点是,它们表示的都是在末端逐 
渐细小的部位。
第二组是动词∶
消,水消减。也就是使水渐渐少起来。
销,金消减。也就是使金属渐渐消融。
削,用刀使被削的东西渐渐减少。
这组动词共同的特点都是使一种东西渐渐消融或减少。
这两组字都是同源孳乳字、它们共有同一个声符,作
为同源的标记。古人发现了这个情况,因为形声字的声符

1955
・汉字六论

一般都在右边,所以称作"右文"现象。需要注意的是,
"右文"现象仅仅在一部分汉字中存在,不能概括为普遍
现象。哪些形声字的声符具有示源功能,是要经过论证
的,判定这种现象有一些复杂的条件,应当是一种专家行
为。但是其中反映的文化内涵,是十分值得注意的。

五、汉字类聚后反映的文化信息

把同类的汉字类聚在一起,可以从它们形与义统
一的系统中看出文化的观念。以味感字为例,"酸"从
"酉",辛辣的味道写成"酸",其中包含酿酒的取象,说
明二者都是从酒里体会出来的。"藏"从"卤",来自矿
物质,"苦"从"草",来自植物,这两种味道也是从实
物中体会出来的。唯有"甘""甜"从"口"从"舌"、
是无味之味,也就是一种经过谐调没有不适之刺激的味
感。甘(以及后来孳乳出的"甜"),是本味,原味,入
口无刺激,似乎无感觉而实际上是一种舒适感。酸、辣、
咸、苦都是别味,入口有刺激感。所谓有调味,指中和
多种别味,使其适中、达到"和"的高标准。在五味

156
论汉字与中华文化

中,甘与其他四味的总体形成对立,又与其他四味分别
对立∶甘与咸(藏)是调味的增减因素,加盐则五味均 
可加浓,调以甘滑则五味均可变淡化。甘与苦是调味的
疾缓因素,所以有"甘而不固"、"苦而不入"之说,甘
与酸不但表现在调味上,还表现在果实的生熟上。果熟
则甜,果生则酸。《春秋繁露・五行之义》说"甘者、五
味之本",《淮南子・原道训》说"味者,甘立而五味亭
矣",《庄子・物外》说"口彻为甘",正是上述味感字的
构形特点表现出的词义系统的反映。在这里,汉字可作
为上古中国人分辨五味观念的确证。
酒与中国文化关系至为密切,不论是帝王、贵族还
是平民百姓,文人还是武士,鸿儒还是白丁,圣贤还是
恶棍,能见于中国古代典籍的,很少有完全与饮酒无涉
的。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对饮酒的生理卫生,也颇有
一番研究。如果把关于饮酒生理的汉字类聚起来,也可
以看出古人对饮酒的一种体验。
每个人的体质对酒的接受能力不同,因此便有"酒
量"之说。酒量,每个人不同,所以《论语・乡党》说
"唯酒无量";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绪下酒量也有变
化,因此又有"酒兴"之说。饮酒无量,因人而异,因

r57
・汉学六论

兴而异。但《论语》在"唯酒无量"之后还有半句很重
要的话,叫作"不及乱"。这使我们明白,"无量"是
对整个社会饮酒者总体而言,对每个饮酒的个人,则是
"有量"的,这个量,应限制在"不及乱"上。"不及乱"
就是"醉"。《说文解字・十四下・酉部》∶"醉,卒也。卒
其度量不至于乱也。"———"卒"是"终了"、"终结",
醉就是每个人所适应的酒量的终极,也就是每个人饮酒
达到"不及乱"的生理极限。《说文解字》解释了"醉"
字从"卒"的造字意图,也解释了酒醉的确切含义。不
过,醉终归是一个模糊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真正能掌
握"醉而不乱"这个极限点,往往很难办到。一个"醉"
字、已经不能道尽全部的饮酒生理。翻开《说文解字》,
可以见到一系列的与醉相关而程度有差异的词∶"醉"的
同义词是"醺","醺"字从"熏",《毛诗传》说"熏熏,
和悦也。""熏"的"和悦"义就是"醺"的义源。宋陶
穀《清异录》说∶穆宗临芳殿赏樱桃,进西凉州葡萄酒,
帝曰∶"饮此等觉四体融和,真太平君子也。"——"四
体融和",就是对"醺"的"和悦"义的具体形容。饮酒
恰到好处,尽兴而不乱,是谓"酣"。《说文解字》∶"酣,
酒乐也。"段玉裁注引张晏"中酒为酣",《文选・吴都

T58
论汉字与中华文化

赋》"酣滑半"刘注∶"酣,酒洽也。"对"酣",更明确
的解释是《史记・高帝纪》集解所引的应劭注;"不醒不
醉曰酣"——酒带给饮者的朦胧感已经袭来,而意识尚
存,思维尚清。陆游《饮石洞酒戏作》所说的"酣酣霞
晕力通神"、正谓此境。
酣、醉之后,酒便于人体有害,于心理更为不宜,
不成其为享受了。《说文解字》∶"酰,乐酒也。"《字
林》∶"嗜酒为酰。"《诗・鹿鸣》毛传说∶"湛,乐之久
也。""湛"即是"酰"的借字。用今天的话说,"酰"就
是沉湎于酒。《左传・闵公元年》所说"宴安酰毒,不可
怀也"、指所乐非其正而言、可见"酰"非正常之乐,在
古代一向是含有贬义的。"醒,病酒也"、《庄子・人间
世》∶"嗅之则使人狂醒。"司马注∶"病酒曰醒。"因酒
而呈重病态,是过量无疑。"酗",是饮酒过量的最激烈
表现。《尚书・泰誓中》"淫酬肆虐",疏∶"酗是酒怒。"
《无逸》传∶"以酒为凶谓之酗"。以"酬"和"淫"、"肆
虐"并称,它的恶劣程度,可想而知。从广义说,"醒"
与"酗"也都是"醉",《左传・昭公十二年》说∶"去其
醉饱过淫之心。""醒"与"酬",都是醉之过,达到了
"及乱"的地步。《北齐书》记载王纮之说∶酒有大乐,

159
・汉字六论

亦有大苦。梁陈暄《与兄子秀书》说∶"吾尝譬酒之犹
水,亦可以济舟,亦可以覆舟。"都道出了饮酒的两面、
也道出了醉之不可过的道理。
以上二至五节所反映的汉字与文化的关系,用一句
话来概括,就是汉字构形及其系统与历史文化有互证的

作用,这种互证的作用反映了微观意义上的汉字与文化
的关系。

六、汉字作为文化项与其他文化项的关系

从第二个意义来探讨汉字和文化的关系。汉字是社

会的创造,也是具有社会约定性质的符号系统,因此,
它与社会其他文化项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要讨论汉字
和其他文化项的关系,首先要引进社会文化三个层次的
理论。钟敬文先生在《民俗文化学发凡》(《钟敬文学术
论著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471页)

一文中指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分为三条干流∶
第一条是上层文化,从阶级上说,它主要是封建地主阶
级所创造和享用的文化。第二条是中层文化的干流,它

r6o
论汉字与中华文化

主要是市民文化。第三条干流是下层文化,即由广大农
民及其他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中下层文化就
是民俗文化。"他又说∶"从文化根源上讲,三层文化都
发源于没有阶级时代的原始文化。它们曾是一个统一体,
后来却分化了。"用这个历史唯物的观点来衡量汉字,可
以看到汉字发展不同的文化层面∶
汉字的酝酿萌芽应在没有阶级的原始社会。而它的
发展成形已经是有阶级的时代。汉字的原初状态是三层
文化没有分化的时代的反映,它代表全民族的通约。但
汉字的第一次整理和较大规模的使用必然是上层社会的
宫廷行为。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把文字的作用归纳
为"王政之始,经艺之本",说明汉字的早期发展是与上
层文化同步的。一部汉字发展史证明,汉字的丰富、繁
衍与中下层文化密不可分,而汉字的精密、规范、统一
却主要是上层文化发展的反映。汉字的起源与发展融汇
了中华民族三层文化的创造性,汉字系统中存在的各种
现象也是这三层文化综合的反映。清理汉字与不同层次
文化的关系,是汉字文化研究的重要的课题。
一部汉字发展史还告诉我们,汉字与其他文化项的
关系有直接的关系,也有间接的关系。原始汉字与宗教、

161
・汉字六论

生产、生活文化的关系至为密切。到汉字的早期统一时
代,它与宗族继承权、分配制度的关系逐渐密切起来。
汉代以后,汉字与法律、外交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当
汉字走出宫廷,进入市民文化后,一方面是汉字实用性
增强引起的构形简化;另一方面却是上层统治者汉字规

范意识和行为的增强。汉字是在两种文化的双向影响下
发展的。始终影响汉字发展的要素是教育,隶变以后,
艺术对汉字具有多方面的、不间断的影响。这两个文化 
项,成为汉字发展最密切的背景和共进的伴侣。探讨各
文化要素推动汉字发展的着力点,弄清各文化要素影响
汉字发展的外在现象和内部规律,梳理影响汉字发展各
要素使汉字发生变化的综合效应,是汉字与文化研究的
主要内容。
我们把第二个意义上的汉字与文化的关系称作宏观
意义上的关系。它与上述微观意义上的汉字与文化关系 
角度虽然不同,却是互相依存、互相补充的。这两方面,
大致可以涵盖汉字与文化的全部关系。所以,正确理解
汉字,没有中华文化的基础是无法办到的。

16.2
论《说文解字》及其在当代的应用"

《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字书,收集了9353
个正篆,加上1163个重文。一共10516个字形。《说文
解字・叙》有"今叙篆文,合以古籀"之说,说明它所收
的字体主要是小篆,其他还有和小篆形体不同的"籀文"
和"古文"。根据考据,《说文》古文是战国时除秦系文
字以外的其他六国文字,与今天出土的文字比较,古文
跟战国楚文字的构形更接近一些。籀文又称大篆,是周
宣王时期初步整理过的文字,可以看做小篆之前的繁体

 本文是《中华读书报》的约稿,以《怎样读《说文解字》》为题刊登在《中
华读书报》2017年6月14 日,刊登时因字数限制,略有删节,本文是未删
节的文本《说文解子》与说文学是理解汉字的关催,本文是给普及层面阅
读的,就介绍《说文解字》而言。不是专论,未免简略了一些、好在本书
前面几篇文章多有谈到《说文解字》这本书。本文放在最后,是表明遵循
中国文字学传统的一个态度。

163
・汉字六论

字。古文和籀文只是选取与正篆不同又符合《说文》选
字原则的字形,所以数量很少。《说文解字》是一部字
书、但它不是一般的工具书,它因解释古代的思想文化
经典而具有了与经典同样重要的地位,是研习经学和文
字学不可不读的一部书。

一、《说文解字》的价值

《说文解字》是一部为解释经书而编写的字书。秦始
皇焚书坑儒,立下"挟书令"、儒家典籍不能存于民间。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用董仲舒说,提出"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立博士讲解五经,出现了两种经本和
经说。今文经用通行的隶书写成,其经说旨在为当时政
治服务,着重阐释义理。古文经是河间献王等发现的孔
子壁中书,用古文字写成,其经说旨在还原典籍,解读
文献和历史,着重文字训诂。许慎是古文经学家贾逵的
学生,号称"五经无双",才能写出用五经文字解释经义
的《说文解字》。
中国的学术史上,一部书衍生出一个"学",而且经

164
论《说文解字》及其在当代的应用

久不衰地被人瞩目、被人传承、被人更新的现象,经学
中有《易经》衍生出的"易学",文学里有《昭明文选》
衍生出的"选学"及《红楼梦》衍生出的"红学",古
代语言文字学里,有《尔雅》衍生出的"雅学"和《说 
文解字》衍生出的"说文学"(也称"许学")。"学"自
书出,是因为"书"里有"学"的精神,从书里开掘出

其中的精神,"学"则能得之书而超越书。在上述所有
的书衍生出的"学"中、"说文学"对中华文化和教育
的重要影响十分独特、是其他的"学"不能企及的,因
为它讲的汉字、是一切典籍与文化的基石。要想知道
"说文学"的重要性,我们举出三种前人对《说文解字》
的评价∶
清代吴派考据学大家王鸣盛在《说文解字正义序》
中说∶"文字当以许氏为宗,必先究文字,后通训诂。
故《说文》为天下第一种书。读遍天下书,不读《说
文》,犹不读也。但能通说文,余书皆未读,不可谓非
通儒也。"
我国近代国学大家黄侃,曾列出古代"小学"十部

专书,包括字书、韵书和义书。他明确表示,这十部书
里,若论重要性,《说文解字》是第一部。

16s
・汉字六论

现代文字学专家姜亮夫在《古文字学》中说∶"汉
字的一切规律,全部表现在小篆形体之中,这是自绘画
文字进而为甲金文以后的最后阶段,它总结了汉字发
展的全部趋向,全部规律,也体现了汉字结构的全部
精神。"
东汉以后,不论是哪个时代的评论,对《说文解字》
的价值,都给予了最高的评价。这是因为,《说文解字》
这部书,确立了汉字的性质,描写了汉字以义构形的原
则,展现了分析汉字的基本方法,奠定了汉字学的基础。
同时,它又是古代以文字学通经、通史最典范的论著,

离开了它,想要读懂古代典籍,通晓几千年汉语语言文
字史,很难完全做到。

二、《说文解字》的成就和特点

《说文解字》选择了小篆作为主要的字体,以秦代规
范过的《仓颉篇》3300个小篆为基础,将9353个字形
聚合在一起。在《说文解字・叙》里,许慎说∶"至孔子
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

166
论《说文解字》及其在当代的应用

说。"也就是说,他认为汉字的构造意图是可以讲解的,
所用的方法就是汉代以前已经确立的"六书"。《说文解
字》以前,"六书"只有名称,许慎第一次给"六书"下
了定义并提出例字∶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
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
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
见指擒,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
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
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尽管对"六书"说法不一,但用"六书"的前四书
来分析汉字的结构,一直是中国文字学最传统的方法、
《说文解字》也是用前四书来分析它所收入的篆古籀的。
完善"六书"的理和用,是《说文解字》的一个重要的

贡献。
许慎自已在《说文解字・叙》里已经介绍秦书有八
体,从相关典籍中也可看出、各种字体中同一个字也已

167
・汉字六论

经有了很多不同的异体字、在实用领域里,汉字的字体
和字形总数已经很多,但《说文解字》每一个字原则上 
只选一个小篆作正字、采用籀文和古文更少。他选字的
原则是要建构一个形义结合的汉字构形系统,在这个系 
统里,字形构造得以规范。《说文解字》所收的字相互之
间具有有序的关系。这里仅举一例∶

《说文・羊部》∶"羊,祥也。"
《说文・羊部》∶"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

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
《说文・言部》∶"善,吉也。从馆从羊。此与義、
美同意。"(籀文从言)
《说文・我部》∶"義,己之威俑也,从我羊。"

这四条训释、虽然没有放在一起,但"羊—美—
善—義"从"羊"的理据是一致的,都是因为羊在古代
专门作膳食来用,所以从"羊"的字有吉祥、美好之意。
"祥—膳—俄"是从"羊"之字再造的字,居于下一个层
次、自然也间接与吉善之意相关。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首先,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个

168
论《说文解字》及其在当代的应用

字都既有构形又有构意,可以用文献语言和历史文化来
讲解。其次,每个汉字既可以独立使用,又可以作其他
字的部件,部件所表示的声音和意义是有根据的。因而
就形成了字与字之间构形、构意的相互关系——有的用
同一个部件,为平列关系;有的再加别的部件生成新字,
为层次关系。在《说文解字》里,每个字处在其他字的
关系网中间,讲错了一个,其他字会证明其谬误。例如、
有人说"美"的上面是两朵花,那些从"羊"之字都会
证明这说法是错误的。汉字作为书写汉语的符号,本来
就具有这种系统性,但是书写是个人行为,表面看起来
很纷乱,如果没有人将这种系统描写出来,一般人是难
以看到的。许慎用20年时间博采通人,将这种构形系统
建构起来,使汉字的规律凸显出来。在《说文解字》之
后,汉字这种表意文字才能够理性的被理解、被考据、
被用来解读文献,汉字学才成了一种科学。
许慎将9575个汉字聚合在一起,采用了"建类一
首"的办法、创建了古今汉语辞书都运用的"部首"编
则。今天辞书的部首,叫做"查检部首",主要的功用是
方便读者在大量的汉字中找出想要查到的那个字。《说
文解字》部首与此有着本质的不同,它的功用首先是把

169
・汉学六论

形与义都与部首相关的字类聚在部首之下,我们称之为
"结构部首"。哪个字放在哪个部首之下是要从形义统
一的角度来确定的。"水部"是《说文解字》最大的一个
部,共有464个条目。部内按意义可分成以下8段(括
弧内是这个小类所有的字数)∶

部首(1);
河流名(146);
水流声和水流貌(99);
水域及泥、沙等与之相关的事物(29);
与人生活有关的水利及人在水中的行为(41);
雨水及下雨的状态(17);

地水状貌(33);
饮水与用水以及人的体液(98)。

这些内容类聚起来,可以看做上古关于水的百科全
书;而且条分缕析,整理得这样到位。
正因为《说文解字》的部首是结构部首,反映了表
意汉字因义构形的特点,所以它的归纳性要低于现代的
那些查检部首,分得较细。《康熙字典》的部首从《说

17o
论(说文解字》及其在当代的应用

文》的540部进一步概括为214部,《新华字典》再概
括为201部。这一方面说明了现代楷书和简化字由于书
写的简化,字理有所退化;另一方面也说明汉字表意特
性和构形系统性的理念有所弱化。举例来看《说文解字》
的结构部首∶
《说文解字》有"言部"、也有"口部"、两个部在形
体上界限分明。"言部"的字全部和人的语言行为有关。
"口部"的字收入人的非语言行为(咳嗽、呼吸、含、
味、吹等),动物的鸣叫(鸣、吼、啸等),口部器官
(喉、舌、唇等)……它们的区分不仅仅是字形不同,更
重要的是意义类别不同。
《说文解字》将甲、教、翼(中、帅、脚)分成三
个部首,这三个字的形体是相互包含的,如果只论形体,
本来可以合并为一个。但是它们构造其他字的意图是不
一样的∶帅就是后来的+(草字头),它表示草本植物的
类别,今天艹部的字,大都在这个部首下。中是半个州,
但它并不代表帅类,而代表气味、植物向上的意思。小
篆的吉、娄、誉(屯、熏、每)都在这个部。"屯"的
本义是屯聚、像草苗、树苗初生时聚合力量冲破泥土拱
出地面的样子。"熏",《说文》以"火烟上出"来训释,

71
・汉字六论

"每"《说文》以"草盛上出"来训释。说明中带给这些
字的构意是向上冒出或生长。而舞部只有 萍、 斜、 葵
(莫、莽、葬)三个字、"莫"时"暮"的古字、太阳落
在草从中,说明天晚了。"莽"像一只犬鲁莽地在草从中
奔跑,"葬"像将尸骨埋在草丛中。从这三个字可以归纳
出舞在造字是为草莽之象。由此可以看出,三个部首的
分立不仅仅根据的是字形,同时还要考虑字形中反映出

的字理。
《说文解字》的成就和特点还有很多、总之,它的
任何编则都向读者展示,汉字是表意文字、它因义构
形,从汉字的形体可以考据、证实古代书面语的词汇

意义。《文心雕龙・章句》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
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
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
从,知一而万毕矣。"《说文解字》中的每一个字、都把
字形和古代书面语确有的词义联系起来,这对继承和
还原古代经典会起到多么大的作用!如果没有《说文
解字》,我们对汉字的认识怎能如此深刻!可知前人对
这本书和由它产生的汉字科学的高度评价,并非过诩
之词。
172
论《(说文解字》及其在当代的应用

三、《说文解字》在当代的应用

《说文解字》是一部古代的字书,但是因为它在整理

汉字、解读汉字、以汉字联系汉语词汇,并且展示汉字
的本质特征方面的诸多成就,它在今天还有很重要的应
用价值。
《说文解字》有高端的研究价值∶因为它建构了汉
字的构形系统,使古今汉字的每一个字都居于系统之
中。所以它可以作为考识古文字的基础材料。以甲骨文
和金文为例,早期甲金文字形音义具备的已识字,都
是通过《说文解字》考据出来的。《说文解字》的训释
方式,是中国训沽学归纳训诂体势的重要资料。《说文
解字》中的形声字,又是研究中国古韵学不可或缺的依
据。所以,文史专业的研究者,《说文解字》应当是必
读书。
在普及层面上,特别是语文基础教育领域,《说文解
字》也是重要的参考书。《说文解字》中蕴藏了丰富的
汉字字理的历史资源,对现代汉字的讲解,有着直接的

173
・汉字六论

启示∶
汉字发展到现代,形声字已经占了90??上。怎样讲解
形声字形符的意义,《说文解字》的本义解说最具权威性。
比如∶我们可以从常识判断"转"、"轮"、"轨"、"辐"、
"轴"等字从"车"的意义,因为这些字表示的事物今天
还存在,而且这些词的意义古今变化不大。但是,"直
辖市"、"管辖"的"辖"字为什么从"车",就需要考

察了,《说文解字・车部》说∶"辖"有一个意义是"车
键",也就是将轮子固定在车轴上的那个装置。这一下让
我们了解了两个字的意思——没有辖钉在外面管着、轮
子不可能固定,而车轴两边的固定装置也就决定了整个
车的宽度。"辖"因此引申为"管辖"的意思。这个装置
也叫"键","关键"的意思也就是因此引申而来。
又比如;在常用字里,有一些字从"犬(手),根据
今天的生活,很难理解这些字从"大(手)"之意,《说文
解字》告诉我们∶
"猝∶犬从草暴出逐人也。"
"默∶犬暂逐人也。"

"突∶犬从穴中暂出也"
"器∶皿也。犬所以守之。"

174
论《说文解字》及其在当代的应用

"狱∶从炔,二大所以守也。"
"蜀∶羊焉,犬焉镯也。"
这些训释不但解释了这几个字,而且将古代狗在人
生活中的作用充分展现出来∶"猝"和"默"反映古代社
会狗助人战斗的攻击性,快速而无声;"突"反映猎犬实
现事先藏身、猛然出现捕获猎物的形象;"器"和"狱"
反映狗的看守作用;"独"反映牧羊犬一只狗放一群羊的
情境。
《说文解字》对汉字的训释,可以使我们对词语的意

义理解得更深入,不会以今律古,产生偏差。以"除"
字为例。它在现代汉语里的常用义是"除去"、"消除",
用这个意思理解数学的"除","除夕"的"除",都很难
确切。《说文解字》∶"除,殿陛也。"它说明,"除"字从
"左β(阜)"、本义是宫室前的台阶。《汉书・李广苏建
传》∶"扶辇下除,触柱折辕。"杜甫《南邻》诗"得食阶
除鸟雀驯",都用它的本义。台阶每级等高,引申为数学
"除法"之意。上下台阶一级一级接替而行,引申而有
"交替"的意思。《诗经・小雅・小明》∶"日月方除。"毛
传∶"除陈生新也。"沈括《梦溪笔谈・辨证二》∶"以新易
旧曰除……阶谓之除者,自下而上、亦更易之义。""除

175
・汉字六论

夕"就是新年、旧年交替的那个晚上。这里还要解释
一个特别容易误解的词语、古代人物传记中常有"除
官"之说,很多人用今天词义理解,以为"除官"就是
罢官,这就刚好理解反了。《汉书・景帝纪》∶"初除之
官。"如淳注∶"凡言除者,除旧官,就新官也。"这里的
"除"不是"免除",是"交替",也就是换了一个官职,
调任新职。
《说文解字》不仅仅具有分析汉字的实用价值,还
应当看到《说文》学的理论价值∶《说文》学涵盖了中
国文献文字学也就是传统文字学全部的自觉理念和方
法,概括了汉字的特点,提供了规范的小篆形体和符合
汉字特性的全部属性,面对丰富古今文字资源的《说
文》学,还应当着重开掘《说文》小篆的价值和它的理
论深度。
学习《说文解字》,首先要熟悉它的体例。前面说
过,,《说文解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字典,没有全面阅
读、碰见哪个字查哪个字,查着哪个字就看那个字、是
难以真正读通用好这部书的。
清代有《说文》四大家∶桂馥对《说文》的研究重
在还原∶《说文解字义证》的主要任务是找回许书的原

1-6
论《说文解字》及其在当代的应用

貌,理解、证实和阐释许书的本源。段玉裁对《说文》
的研究重在研发∶《说文解字注》用引申义验证了《说
文》的本义,创"六书音韵表"突出了小篆的谐声系统,
用《说文》自身的体例来校改《说文》,他的功绩是在理
解说文的基础上,发扬了说文的主要思想,提出了新的

课题。王筠的《说文释例》的研究重在解释∶他揭示了
《说文》中各种术语的实质,发掘《说文》的相关体例
中反映出的规律,对《说文》中的诸多现象给予了详尽
的阐释,从理性的角度,为许书立言。 朱骏声可以说是
《说文》的转型派∶《说文通训定声》用《经籍纂诂》为
材料库,将《说文》以540部形首为纲,转变为以古韵
18部为纲,构建出另一个"说文(形)—通训(义)—
定声(音)的新框架,在这个框架下,《说文》仅仅是
朱书的基础材料和基本精神而已。 这四本书都可以作学
习《说文解字》的参考。而对一般读者来说,参考段玉
裁的《说文解字注》就够了。
《说文解字》一书不是万能的,更不是十全的,古
文字较多发掘后,一方面证明它对汉字解说的正确,另
一方面也看出它解说汉字有些地方还是牵强的,不具有
说服力的。许慎拟定的体例也带有理想主义的不切实

177
・汉字六论

际,汉字毕竟是人文符号,不是数理符号、不可能那样
整齐,那样毫无例外,比如,《说文解字》想让部首凑足
9×6×10=540之数,其中就有一些冗余、凑数,也是
不合理的。这些在学习时都应辨别。

17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