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7

考古学文化阐释的理论与实践
韩 建 业

摘   要:无论是从内涵还是外延来看,考古学文化都 具有 一定的 客 观 性; 而至
少就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研究而言,考古学文化与不同层 次的 族群 大体 存 在 一 定
的对应关系。这正是中国考古学尤其是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考古学一 直以 来 十 分 重
视考古学文化研究,将其作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 谱系 脉络 基本方法 的主
要原因。考古学文化研究因此也成为中国特色考古学的主 要内容之 一。 如 果 不 承 认
考古学文化的客观性及其与族群对应的可能性,就等于基本 否定 了考古学文化 研究
的意义。考古学文化和文献记载中族群的关系错综复杂,需要不断 完 善考古学文化
谱系,深入梳理 和 辨 析 传 世 文 献、 出 土 文 献 和 传 承 中 的 古 史 资 料, 并 结 合 DNA、
语言学、民族志等方面的信息,综合考量,慎重推论。
关键词:考古学文化   客观性   族群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作者韩建业,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北京  100872)。

20 世纪初 , 民族学意义上的 “文化 ” 这一概念被引入考古学领域 。① 1911 年科


西纳提出 “考古学文化 ” 的概念 ,1929 年柴尔德对这一概念进行定义和阐释 , 搭建
了考古学文化的基本理论框架 。 此后 “考古 学 文 化 ” 成 为 考 古 学 研 究 中 最 重 要 、 使
用最频繁的概念之一 , 在文献记载 比 较 缺 乏 的 新 石 器 时 代 和 铜 石 并 用 时 代 研 究 中 尤
其如此 。1959 年夏鼐对考古学文化定义和命名原则的意见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苏秉
琦等提出的考古学文化 “区系类 型 ” 理 论 , 是 中 国 学 者 在 考 古 学 文 化 理 论 方 面 最 重
要的论述 。 在这些理论指导下 , 逐 渐 建 立 起 中 国 新 石 器 时 代 至 夏 商 周 时 期 的 考 古 学
文化谱系 , 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谱系脉络 、 书写中国历史的最早篇章 ,
奠定了坚实的考古学基础 。
但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 随 着 西 方 考 古 学 新 思 想 的 引 入 , 中 国 学 术 界 怀 疑 考
古学文化这一概念的声音逐渐多 了 起 来 , 这 主 要 可 以 视 为 西 方 从 五 六 十 年 代 开 始 的

  本文 为 国 家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重 大 项 目 “欧 亚 视 野 下 的 早 期 中 国 文 明 化 进 程 研 究 ”

18ZDA172) 阶段性成果。
① 如布鲁斯·G.特里格说,“一般认为,考古学文化和民族志文化 有点 类似, 在 某 种 意 义
上,考古学文化类似过去活体文化遗存。”(布鲁斯·G.特里格:《考古学文化 在欧美 的
发展》,《时间与传统》,陈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 73 页)
· 142 ·
新时代中国考古学的特色、风格与气派

从所谓文化历史考古向社会考古 转 型 思 潮 的 滞 后 反 应 。 这 些 怀 疑 集 中 在 两 个 基 本 方
面 , 一是怀疑考古学文化本身的 客 观 性 , 二 是 怀 疑 考 古 学 文 化 与 族 群 存 在 对 应 关 系
的可能性 。① 本文拟从考古学文 化 的 内 涵 和 外 延 方 面 阐 释 考 古 学 文 化 的 客 观 性 , 并
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就考古学文化与族群的对应关系加以讨论 。

一 、 从内涵看考古学文化的客观性

考古学文化的客观性可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来认识 。
考古学文化的内涵主要指其特征 。1929 年 , 柴尔德在 《史前期的多瑙河 》 一 书
的序言中 , 将考古学文 化 定 义 为 “一 定 类 型 的 遗 存 ——— 容 器 、 工 具 、 装 饰 品 、 埋 葬
礼制 、 房屋结 构 ——— 经 常 出 现 在 一 起 ”。② 1933 年 , 他 将 考 古 学 文 化 的 内 涵 分 成 物
质 (衣服 、 装饰品 、 武器 、 居住建筑 ) 和精神 (埋葬习俗 、 艺术品风格 ) 两部分 。③
1956 年他又说 ,“一个文 化 必 须 要 被 众 多 明 确 的 标 志 性 器 物 类 型 加 以 区 别 , 这 些 器
物类型与其他类型 反 复 、 排 他 地 共 存 出 现 ”, 并 进 一 步 将 考 古 学 文 化 的 内 涵 分 为 经
济 、 社会 、 思想三部分 。④
柴尔德的考古学文化理论对 此 后 的 考 古 界 产 生 深 远 影 响 , 并 被 从 两 方 面 加 以 理
解 。 第一类观点认为 , 考古学文化 是 可 以 观 察 到 的 具 有 一 定 特 征 的 考 古 学 遗 存 共 同
体 。1959 年 , 夏鼐指出考古学文化是 “某一个社会 (尤其是原始社会 ) 的文化在物
质方面遗留下来可供我们观察 到 的 一 群 东 西 的 总 称 ”, 并 且 强 调 说 , “一 种 ‘文 化 ’
必须有一群的特征 ”“共同伴出的这一群 类 型 , 最 好 是 发 现 不 止 一 处 ” “对 于 这 一 文
化的内容 有 相 当 充 分 的 知 识 ”。⑤ 20 世 纪 七 八 十 年 代 , 张 忠 培 认 为 考 古 学 文 化 是
“分布于一定地域 、 存在于 一 定 时 间 、 具 有 共 同 特 征 的 人 类 活 动 遗 存 ”;⑥ 严 文 明 认
为考 古 学 文 化 是 “存 在 于 一 定 时 期 、 一 定 地 域 、 具 有 一 定 特 征 的 实 物 遗 存 的 总
和 ”,⑦ 或者 “能够在考古学遗存中观察到的 , 存在于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 , 并具有
一定特征的共同体 ”, 并将其划分为聚落形态 、 墓葬形制 、 生产工具和武器 、 生活用

① 参见焦天龙:《西方考古学文化概念的演变》,《南方文物》2008 年第 3 期。
② V.G.Ch
ilde,The 
Danub
e i
n Pr
ehi
stry,Ox
o ford:Ox
ford 
Uni
ver
sit
y Pr
ess,1929,
pp.v-v
i.
③ V.G.Ch i
lde,Rac
es,Peopl
esand 
  Cul
tur
esi
 n 
Preh
ist
ori
c  ope,
Eur "Hi
stry,vo
o l.18,
71,1933,
no. 197-198.
pp.
④ 参见戈登·柴 尔 德 :《历 史 的 重 建: 考 古 材 料 的 阐 释》, 方 辉、 方 堃 杨 译, 上 海: 上 海
三联书店,2008 年,第 96、100—102 页。
⑤ 夏鼐:《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考古》1959 年第 4 期。
⑥ 张忠培:《研究考 古 学 文 化 需 要 探 索 的 几 个 问 题》, 《中 国 考 古 学———走 近 历 史 真 实 之
道》,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年,第 192 页。
⑦ 严文明:《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两个问题》,《文物》1985 年第 8 期。
· 143 ·
中国社会科学  2021 年第 9 期

具以及装饰品等 5 种 成 分 。① 第 二 类 观 点 认 为 , 考 古 学 文 化 可 以 分 为 经 济 、 社 会 、
思想等方面的内容 。1962 年 , 路易斯 · 宾福德将考古学研究中的人工制品分为技术
经济 、 社会技术 、 意识形态 三 类 ,② 和 柴 尔 德 后 期 的 分 类 相 似 。 俞 伟 超 也 认 为 , 考
古学文化 “是一个特定的人类共同体在精 神 、 社 会 关 系 、 物 质 生 活 能 力 等 方 面 所 表
现出来的一个综合体 ”。③
正如 严 文 明 所 指 出 的 那 样 , 宾 福 德 等 “把 实 物 遗 存 同 它 所 反 映 的 社 会 历 史 问
题相 混 淆 了 。 因 为 同 一 件 实 物 常 常 可 以 反 映 几 方 面 的 问 题 ”。 任 何 一 件 器 物 或 一 个
遗 迹 , 都 可 能 同 时 反 映 出 技 术 经 济 、 社 会 组 织 、 意 识 形 态 等 方 面 内 容 。 “考 古 学 文
化的研究应该分两步走,一是实物遗 存 的 分 类 研 究,二 是 通 过 实 物 可 能 研 究 的 社
会 历 史 问 题 ”,④ 将二者 并 作 一 步 或 者 混 为 一 谈 , 无 疑 会 极 大 地 增 加 考 古 学 文 化 划
分的主观性 。
然而又该如何看待 “一 群 特 征 ” 或 者 “一 定 特 征 的 共 同 体 ” 呢 ? 我 们 知 道 , 任
何一个遗址的考古学遗存都只是 古 代 社 会 物 质 文 化 遗 留 下 来 的 一 小 部 分 , 而 且 都 有
一定的特殊性 , 所以划分考古学文化时必须抽象归纳出 “一群特征 ”, 而不应该也做
不到将所有遗存简单相加 。 克拉克 以 “没 有 一 种 考 古 学 文 化 的 文 化 组 合 能 够 包 含 所
有的文化器物 ”⑤ 为由 , 质疑考 古 学 文 化 存 在 的 客 观 性 , 只 能 说 他 并 不 理 解 考 古 类
型学和考古学文化的实质 。 柴尔 德 早 就 注 意 到 , 工 具 和 武 器 由 于 模 仿 和 贸 易 可 能 传
播很广 , 而装饰品 、 陶器和 葬 俗 可 能 更 具 有 局 地 性 ,⑥ 因 此 , 以 装 饰 品 、 陶 器 和 葬
俗作为依据更容易归纳出文化 特 征 。 夏 鼐 也 指 出 , 作 为 特 征 的 不 一 定 是 最 重 要 的 东
西 , 某些特定类型的陶罐或石环 只 局 限 于 某 一 文 化 的 遗 存 中 , 反 而 可 以 作 为 这 个 文
化的特征之一 ; 而且这些 “特征 ” 必须是明 确 的 , 例 如 陶 器 “必 须 是 用 某 种 质 料 以
某种制法所制成的某种 (或某几种 ) 形式 的 和 某 种 (或 某 几 种 ) 纹 饰 的 陶 器 , 而 不
是像 ‘灰陶 ’ 或 ‘彩陶 ’ 那样空泛的不明确的类型 ”。⑦
要对考古学遗存的形式特征 或 者 形 态 变 化 规 律 进 行 分 析 , 就 得 依 靠 考 古 类 型 学
方法 。 考古学家只有 选 择 时 空 变 化 敏 感 的 文 化 遗 存 作 为 “标 准 形 制 ” 或 “典 型 遗
存 ”, 才有可能通过类型学分析对遗存特征的时空规律做出正确判断 , 从而较为客观

① 参见严文明:《关于考古学文化的理论》,《考古学初阶》, 北京: 文物 出 版 社,2018 年,


第 78 页。
② 参见路易斯·宾福德:《作为人类学的考古学》,中国历史博物 馆考古 部编: 《当代国 外
考古学理论与方法》,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 年,第 46—47 页。
③ 张爱冰:《考古学是什么———俞伟超先生访谈录》,《东南文化》1990 年第 3 期。
④ 严文明:《关于考古学文化的理论》,《考古学初阶》,第 88 页。
⑤ D.L.Cl
arke,Ana
lyt
ica
l Ar
chae
ology,London:Me
thuen,1968,
p.68.
⑥ 参见布鲁斯·G.特里格 :《柴 尔 德: 考 古 学 的 革 命》, 何 传 坤、 陈 淳 译, 北 京: 中 国 人
民大学出版社,2020 年,第 55 页。
⑦ 夏鼐:《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考古》1959 年第 4 期。
· 144 ·
新时代中国考古学的特色、风格与气派

地划分出考古学文 化 。① 而 “标 准 形 制 ” 或 “典 型 遗 存 ”, 往 往 具 有 不 耐 用 、 普 通 、
普遍 、 形制复杂 等 特 点 , 最 符 合 这 些 特 点 的 就 是 陶 器 ,② 尤 其 是 形 态 复 杂 的 陶 器 ,
比如小口尖底瓶 、 鬶 、 鬲等 。③ 考 古 学 家 正 是 在 掌 握 了 多 种 “标 型 形 制 ” 或 典 型 器
物细微特征和风格变化规律的 基 础 上 , 结 合 其 他 特 征 , 并 考 虑 各 种 特 征 性 遗 存 数 量
的多少 , 划分出诸多考古学文化 , 多 数 情 况 下 都 经 受 住 了 不 断 发 掘 出 来 的 考 古 新 资
料的检验 。 当然 , 对 “标准 形 制 ” 或 “典 型 遗 存 ” 存 在 一 个 认 识 不 断 深 化 的 过 程 ,
对考古学文化也是一样 。 以仰韶文化为例 , 从 最 初 主 要 注 意 其 彩 陶 特 征 , 到 后 来 重
点关注尖底瓶 、 彩陶花纹特 征 ,④ 再 到 找 出 钵 、 盆 、 瓶 、 罐 、 瓮 5 种 形 制 特 殊 的 典
型陶器 ,⑤ 这一过程持续了半 个 多 世 纪 的 时 间 。 任 何 认 识 都 是 由 浅 入 深 的 , 也 都 有
主观性的一面 , 不 能 以 认 识 过 程 中 的 局 限 性 来 否 定 仰 韶 文 化 研 究 等 取 得 的 重 要 成
果 ,⑥ 甚至否定类型学和考古学文化本身的客观性 。⑦

二 、 从外延看考古学文化的客观性

考古学文化的外延主要指 其 时 空 范 围 。 安 志 敏 在 《中 国 大 百 科 全 书 · 考 古 学 》
中为考古学文化所下的定义是 :“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 、 分布
于共同地区 、 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一群遗存 。”⑧ 上述张忠培和严文明关于考古学
文化的定义 , 也都强调了 “一定时期 ” 和 “一定地域 ”。 不过如何确定时空范围 , 归

① 赵辉说:“考古学文化又可称 为 形 态 集 合 体 或 者 形 态 共 同 体。” (赵 辉: 《关 于 考 古 学 文
化和对考古学文化的研究》,《考古》1993 年第 7 期)
② 参见苏秉琦、殷玮璋:《地层学与器物形态学》,《文物》1982 年第 4 期。
③ 参见严文明:《考古资料整理中的标型学研究》,《考古与文物》1985 年第 4 期。
④ 参见苏秉琦:《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考古学报》1965 年第 1 期。
⑤ 参见严文明:《略论 仰 韶 文 化 的 起 源 和 发 展 阶 段》, 《仰 韶 文 化 研 究》, 北 京: 文 物 出 版
社,1989 年,第 122—165 页。
⑥ 陈淳批评中国的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说, “有时候文化关系可以根据 大量 遗 存 中的 某 一
孤立的相似特征来决定”,“以 单 一 类 型 或 个 别 特 征 来 阐 述 文 化 演 变 和 相 互 关 系 的 例 子
在考古文献中俯拾皆是”, 并 举 了 尖 底 瓶 的 例 子。 (参 见 陈 淳 :《考 古 学 文 化 与 文 化 生
态》,《文物季刊》1997 年第 4 期) 实际上尽管尖底瓶变化最为敏 感 和 “典型”, 对 于研
究仰韶文化分期和 文 化 关 系 至 关 重 要, 但 也 只 是 一 种 器 物, 甚 至 只 是 瓶 壶 类 之 一, 考
古学研究中基本不存在以尖底瓶这样一种陶器来界定和研究整个仰韶文化的情况。
⑦ 戴维·L.克拉克说:“器物类型学纯粹是一套 先 入 的 规 则。” (戴 维 ·L.克 拉 克: 《考 古
学纯洁性的丧失》,陈铁梅译, 苏 秉 琦 主 编: 《考 古 学 文 化 论 集》 (二),北 京: 文 物 出
版社,1989 年,第 346—361 页)
⑧ 安志敏:《考古学文化》, 中 国 大 百 科 全 书 总 编 辑 委 员 会 《考 古 学》 编 辑 委 员 会、 中 国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编 辑 部 编: 《中 国 大 百 科 全 书 · 考 古 学》, 北 京、 上 海: 中 国 大 百 科
全书出版社,1986 年,第 253 页。
· 145 ·
中国社会科学  2021 年第 9 期

根结底还在于对文化 “特 征 ” 的 认 识 。① 由 于 对 “特 征 ” 把 握 的 尺 度 不 一 , 所 划 分
的考古学文化就可能在时空范围 上 有 较 大 差 别 。 比 如 一 般 所 说 仰 韶 文 化 涉 及 黄 河 中
游及附近八九个省的范围 , 时间长达 2500 年左右 ;② 但也有一些学者将仰韶文化拆
分成很多时空范围更小的考古学文化 , 如半坡文化 、 西阴文化 、 后岗一期文化等 。③
再比如包括内蒙古中南部 、 陕北 、 晋中北 、 冀 西 北 在 内 的 狭 义 “北 方 地 区 ” 的 龙 山
时代文化 , 我们将其 整 体 称 之 为 老 虎 山 文 化 ④ 或 石 峁 文 化 ,⑤ 也 有 学 者 认 为 可 分 为
老虎山文化 、⑥ 永兴店文化 、⑦ 杏 花 文 化 ⑧ 等 。 这 样 来 看 , 似 乎 考 古 学 文 化 的 划 分
存在较大的主观性 ,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 这 里 主 要 涉 及 如 何 看 待 考 古 学 文 化 “层
次结构 ” 的问题 。
考古学遗存特征在时空上 具 有 不 同 层 次 的 问 题 , 考 古 学 家 早 就 注 意 到 了 。1956
年 , 柴尔德 就 将 考 古 学 遗 存 按 照 组 合 单 位 的 大 小 分 成 类 型 品 、 工 业 、 文 化 、 文 化
圈 。⑨ 从 20 世纪五六 十 年 代 开 始 , 中 国 考 古 学 家 发 现 各 地 的 仰 韶 文 化 遗 存 特 征 有
别 , 于是有了将仰韶文化分 为 半 坡 类 型 、 庙 底 沟 类 型 、 后 岗 类 型 、 大 司 空 村 类 型 等
的做法 。 七八十年代 , 苏秉琦等提出考古 学 文 化 的 “区 系 类 型 ” 理 论 , 认 为 中 国 早
期文化可以分成面向内陆和面向 海 洋 两 大 板 块 , 下 面 至 少 可 以 分 为 6 个 大 区 , 大 区
下还可划分考古学文化及 其 地 方 类 型 。
瑠 严 文 明 进 一 步 明 确 提 出 考 古 学 文 化 的 “层

次结构 ” 问题 , 他 说 假 如 文 化 是 第 一 个 层 次 , 那 么 地 方 类 型 、 小 区 就 分 别 是 第 二 、
三个层次 , 有的地方甚至还 可 能 分 出 第 四 个 层 次 ; 另 一 方 面 , 若 干 时 代 相 同 、 特 征
近似 、 关系密切的考古学文化也可以归纳成更高层次的文化群 、 文化集团 、 文化区 、

① 如俞伟超在论述楚文化时说:“这种文化 遗 存有 一定 的时 间 范 围、 一 定 的 空 间 范 围、 一
定的族属范围、一定 的 文 化 特 征 内 涵。 在 这 四 个 方 面 中, 一 定 的 文 化 特 征 内 涵 是 最 重
要的。”(俞伟超:《关于楚文化的概念问题》,俞伟 超著, 王然 编: 《考古学是 什么: 俞
伟超考古学理论文选》,北 京: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出 版 社,1996 年, 第 113 页) 王 仁 湘 说:
“考古学文化 ‘三要素’ 中,最核心 的 是 ‘特 征’, 它 是 一 个 考 古 学 文 化 确 立 的 最 重 要
的依据。” (王 仁 湘 :《考 古 学 文 化 的 命 名 原 则 与 程 序 问 题》, 《文 物 季 刊》1999 年 第
3 期)
② 参见严文明:《略论仰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阶段》,《仰韶文化研究》,第 122—165 页。
③ 参见张忠培:《仰 韶 时 代———史 前 社 会 的 繁 荣 与 向 文 明 时 代 的 转 变》, 《故 宫 博 物 院 院
刊》1996 年第 1 期。
④ 参见韩建业: 《中国北 方地区 新石器时代文化 研究》, 北 京: 文 物 出 版 社,2003 年, 第
126—162 页。
⑤ 参见孙周勇、邵晶、邸楠:《石峁文化的命名、范围及年代》,《考古》2020 年第 8 期。
⑥ 参见田广金:《论内蒙古中南部史前考古》,《考古学报》1997 年第 2 期。
⑦ 参见魏坚:《试论永兴店文化》,《文物》2000 年第 9 期。
⑧ 参见张忠培:《杏花文化的侧装双鋬手陶鬲》,《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 年第 4 期。
⑨ 参见戈登·柴尔德:《历史的重建:考古材料的阐释》,第 96 页。


瑠 参见苏秉琦、殷玮璋:《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文物》1981 年第 5 期。
· 146 ·
新时代中国考古学的特色、风格与气派

文化系统等 。① 在这里 , 考古学文化的层次结构是客观存在的 , 是可以根据 “特征 ”


集合做客观认识的 ; 但到底把哪 一 层 次 命 名 为 考 古 学 文 化 则 需 要 综 合 考 虑 , 可 能 会
有多种方案 。 不能以考古学文化 共 同 体 存 在 不 同 层 次 、 考 古 学 文 化 划 分 实 践 中 存 在
多种方案 , 来轻率否认考古学文化本身的客观性 。

三 、 考古学文化与族群对应的合理性

科西纳最初提出 “考古 学 文 化 ” 这 个 概 念 的 基 本 前 提 , 就 是 坚 持 直 接 族 群 — 历
史比较的思路 , 认为 “器物类型可以用来分 辨 文 化 , 而 清 晰 可 辨 的 文 化 区 是 过 去 部
落和族群栖居范围的反映 ”。② 他并且据此将雅利安人 、 日耳曼人等的源头追溯到史
前时期 。1929 年 , 柴尔德最初对考古学文化下定义时也指出文化 “就是我们今天所
谓的某个族的物质表现 ”。 为 了 和 科 西 纳 的 种 族 主 义 划 清 界 限 , 他 强 调 了 “族 ” 和
“种族 ” 的区别 。1942 年开始 , 他意识到文化和族不能简单画等号 : “试图先入性地
把某个社会群 体 与 考 古 学 家 的 ‘文 化 ’ 对 应 起 来 似 乎 是 唐 突 的 。”1951 年 , 他 对 考
古学文化和族群对应的复 杂 性 有 了 更 进 一 步 认 识 , 但 并 未 否 定 对 应 的 可 能 性 。③ 20
世纪 50 年代 , 苏联学者勃留索夫说 : “新 石 器 时 代 的 考 古 学 文 化 不 仅 代 表 居 民 的 文
化共同体 , 而且除了少数例外 , 看来也代 表 族 的 共 同 体 。”④ 夏 鼐 说 : “如 果 一 种 文
化确是代表一个族的共同体 , 它的分布决不会限于一个墓地或一处居住址的 。”⑤ 两
人都认为考古学文化和族群存 在 一 定 的 对 应 关 系 。 此 后 无 论 是 对 夏 文 化 、 早 商 文 化
等的研究 , 还是对五帝时代文化 的 探 索 , 基 本 都 是 建 立 在 承 认 这 种 对 应 关 系 的 基 础
上 。 徐旭生就主张 :“用文化间的同异来作比较 , 就渐渐地可以找出来夏氏族或部落
的文化的特点 。”⑥
但也有人基本否定考古学文 化 和 族 群 存 在 对 应 关 系 的 可 能 性 , 甚 至 对 族 群 本 身
的客观性也提出质疑 , 强调其为主观构建 。 申 南 就 说 , 考 古 学 文 化 不 是 一 个 真 实 实
体 , 与族群不是对等概念 , 族群只是一个社群有意识的自我认同 。⑦ 希安 · 琼斯说 :
“在文化异同与族群之间 , 很少有一一对应 的 关 系 ” “族 属 既 不 直 接 等 同 于 习 性 , 也

① 参见严文明:《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两个问题》,《文物》1985 年第 8 期。
② 希安·琼斯: 《族 属 的 考 古———构 建 古 今 的 身 份》, 陈 淳、 沈 辛 成 译, 上 海: 上 海 古 籍
出版社,2017 年,第 2 页。
③ 参见焦天龙:《柴尔德的考古学文化观浅析》,《东南文化》1991 年第 6 期。
④ Я.勃留索夫:《考古学文化与族的共同体》,晓漠译,《考古》1961 年第 8 期。
А.
⑤ 夏鼐:《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考古》1959 年第 4 期。
⑥ 徐旭生:《 1959 年夏豫西调查 “夏墟” 的初步报告》,《考古》1959 年第 11 期。
⑦ S.J.Shennan, I
ntr
oduction:Archaeo
logica
l Approaches t
o Cul
tura
l I
den
tiy,
t n 
"i S.
, ,
J.Shennan ed. Ar chae
ologi
cal Approaches 
to Cul
t ura
l Iden
tit , :
y London Unwin
Hyman,1989,
pp.1-32.
· 147 ·
中国社会科学  2021 年第 9 期

不等同 于 文 化 的 实 践 及 其 表 现 , 这 种 实 践 与 表 现 既 构 建 着 习 性 , 又 被 习 性 所 构
建 。”① 徐良高说 :“考古学文化是一种考古学家主要依据陶器标准建构的当代概念 ,
它既不能反映某种政治共同体 , 也不能 反 映 某 种 族 群 认 同 体 !”② 宾 福 德 说 : “文 化
未必是共享的 ; 而是参与的 。 而且是以不同 方 式 参 与 其 中 的 。 文 化 系 统 的 一 个 基 本
特点就是经常在不同地点从事不同任务的个体和社会单位的整合 。”③ 既然文化主要
是参与而非共享 , 那么一个考古 学 文 化 背 后 的 人 群 成 分 必 定 十 分 复 杂 , 很 难 和 一 个
族群对应起来 。 希安 · 琼斯还认为 , 如果将 考 古 学 文 化 简 单 等 同 于 族 群 的 话 , 那 么
考古组合的功能差异很可能被错误地解释成族群之间的差异 。④
这里首先需要澄清一下 “族 ” 这个概念 。 甲骨文中的 “族 ” 原指氏族军事组织 ,
后来成为名义上具有共同先祖的 一 群 人 的 称 谓 。 从 《左 传 》 定 公 四 年 所 记 西 周 初 年
封鲁公 “殷民六族 ”、 分康叔 “殷民七族 ”, 《周 礼 · 春 官 》 《周 礼 · 地 官 》 所 记 “族
葬 ”“族坟墓 ” 等来看 , 商周时期的 “族 ” 体 量 不 大 。 田 昌 五 就 说 : “宗 族 是 周 代 社
会的基本细胞 , 它 是 由 同 一 始 祖 繁 衍 下 来 的 若 干 大 家 族 的 结 合 体 。”⑤ 但 到 东 周 时
期 , 随着华夷之分的升级 , 时人心目中 “族 ” 的 外 延 逐 渐 放 大 , 比 如 《左 传 》 成 公
四年鲁国季文子引用 “非我族类 , 其心必异 ” 的说法 , 称楚 “非吾族也 ”, 也就是和
姬周血脉 的 鲁 、 晋 不 属 于 同 族 。 不 过 , 文 献 中 商 周 时 期 的 华 、 华 夏 、 夏 人 、 商 人 、
周人等 , 虽然逐渐有了 “族 ” 的含义 , 但 基 本 不 见 直 接 称 “族 ” 的 情 况 。 向 前 追 溯
到古史传说中的华胥 氏 、 伏 羲 氏 、 女 娲 氏 、 炎 帝 、 黄 帝 等 , 在 古 代 也 都 不 称 “族 ”。
秦汉以后有 “秦人 ”“汉人 ” 的称谓 , 但没有 “秦 族 ” “汉 族 ” 的 说 法 。 “中 华 民 族 ”
“华夏族 ”“汉族 ”“黄帝族 ”“夏族 ”“商族 ”“周族 ” 等称谓 , 基本都是 20 世纪初以
后创造的词汇 。 在西方 , 源于希腊文 的 e
thn
ic 一 词 在 19 世 纪 有 了 “种 族 ” 的 含 义 ,
后来才出现 “族群 ”(
ethn
ic 
group)“族属 ”(
ethn
ici
ty) 等概念 ,⑥ 与其相关的还有
氏族 (
clan)、 民族 (
nat
ion) 等 。
比较中外这些与 “族 ” 有关的概念 , 会发 现 虽 然 它 们 都 不 同 程 度 地 强 调 共 同 始
祖和共同文化传统 , 但却是一些 大 小 层 次 有 很 大 差 别 的 社 会 或 文 化 共 同 体 , 或 者 可
以用 “族群 ” 这个灵活性较大 的 词 来 概 括 。 而 考 古 学 文 化 的 核 心 也 正 是 文 化 特 征 ,
并且也有层次结构 。 那么 , 考古学文化就理应和族群存在对应的可能性 。

① 希安·琼斯:《族属的考古———构建古今的身份》,第 36、162 页。
② 徐良高:《文化理论视野下的考古学文化及其阐释 (下)》,《南方文物》2019 年第 3 期。
③ L.R.B i
nford,Archaeolog
ica
l Sys
temat
ics
 and t he S
tudy of Cu l
ture Pr
oce
ss,

Ame
rican An
tiqu
ity,vol.31,no.2,Part
 1,Octobe
r 1965, pp.203-210.
④ 参见希安·琼斯:《族属的考古———构建古今的身份》,第 136—137 页。
⑤ 田昌五:《古代社会形态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年,第 207—208 页。
⑥ 参见潘蛟:《“族群” 及 其 相 关 概 念 在 西 方 的 流 变》, 《广 西 民 族 学 院 学 报》2003 年 第
5 期。
· 148 ·
新时代中国考古学的特色、风格与气派

严文明提出 , 考古学文化形 成 和 发 展 主 要 有 自 然 环 境 、 人 文 环 境 、 文 化 传 统 三
个方面的原因 。① 长期生活在自然环境相似的同一区域的人群 , 很可能在经济活动 、
聚落形态 、 生活习俗甚至意识形态和语言 等 方 面 具 有 一 致 性 , 其 中 生 产 工 具 、 聚 落
建筑 、 生活用具 、 墓葬 、 宗教用品和艺术品等 还 可 能 以 物 质 遗 存 的 形 态 呈 现 在 考 古
资料当中 。 上述一致性正是构成 族 群 的 基 本 条 件 , 具 有 一 致 性 的 物 质 遗 存 则 是 划 分
不同考古学文化的主要依据 。 任何 一 个 考 古 学 文 化 的 形 成 总 有 其 文 化 基 础 或 者 文 化
传统 , 而 “历史文化传统则往往与一定的 人 们 共 同 体 有 关 , 特 别 是 与 族 群 有 关 ……
所以因历史文化传统影响而形成的考古学文化区 , 应称之为民族文化区 ”。 任何一个
考古学文化都必然要与周围的其他文化发生经济 、 社会 、 军事 、 宗教等方面的关系 ,
意味着 “人文环境的 影 响 , 也 主 要 是 在 民 族 文 化 区 方 面 , 对 经 济 文 化 区 的 影 响 很
小 ”。② 因此 , 考古学文化从形成和发展的角度 , 必然就和族群具有相关性 。 也正如
俞伟超所指出的那样 , 两个考古学 文 化 如 果 反 映 出 的 是 不 同 的 生 产 条 件 或 不 同 的 经
济活动形态 、 不同的生活环 境 或 生 活 方 式 、 不 同 的 心 理 特 点 、 不 同 的 传 统 习 惯 , 那
么就当是不同部落集团或不同部族 、 不同民族所遗留 。③
如宾福德所说,文化当然有参与 性 的 一 面,但 在 新 石 器 时 代 至 青 铜 时 代 的 绝
大部分时间里,在一定时空范围活动 的 人 群 是 相 对 固 定 的,即 便 存 在 一 定 的 社 会
分工,那也基本共享相同的文 化,并 可 能 属 于 一 个 事 实 上 的 族 群,所 以 在 大 多 数
情 况 下 文 化 既 不 会 是 “经 常 在 不 同 地 点 从 事 不 同 任 务 的 个 体 和 社 会 单 位 的 整 合 ”,
也 不 会 是 “考 古 组 合 的 功 能 差 异 ” 的 表 现 , 更 不 可 能 是 一 堆 商 品 的 集 合 。 诚 然 ,
早期农业社会的村落区、农 田 区、贸 易 区、墓 葬 区、宗 教 祭 祀 区 等 在 空 间 上 可 能
有不同程度的距离,物质遗存特征也 可 能 存 在 一 定 差 别,但 考 古 学 文 化 的 划 分 本
身就应该考虑到这些情况,一个考古学文化 的 空 间 范 围 也 远 大 于 很 多 这 些 基 层 的
社会空间。没有人会将一个社会的村 落 区、墓 葬 区 和 祭 祀 区 等 因 其 特 征 的 细 微 差
异而划分成不同的考古学文 化。此 外,徐 良 高 推 测 古 代 中 国 各 时 期 的 社 会 中,尤
其 是 乡 村 社 会 中 有 着 一 批 流 动 的 手 工 业 者 和 商 贩 , 认 为 “正 是 他 们 的 行 为 导 致 了
考 古 学 文 化 中 陶 器 等 物 质 文 化 面 貌 的 基 本 一 致 性 和 同 步 变 化 性 ”。④ 这种说法的确
有一定道理 。 但 “流动的手工业者和商贩” 的活动范围一般都远小于一个考古学文化
的范围 , 而且这些制陶手工业者的手艺也深受局地技术传统和社会习俗的制约 , 因此

① 参见严文明:《关于考古学文化的理论》,《考古学初阶》,第 78—90 页。
② 严文明:《关于考古学文化的理论》,《考古学初阶》,第 85 页。
③ 参见俞伟超:《关于 “考 古 类 型 学” 问 题》, 《考 古 类 型 学 的 理 论 与 实 践》, 北 京: 文 物
出版社,1989 年,第 31—32 页。
④ 徐良高:《关于古代陶器生产与流通的推想:考古学文化 研究 的 一 个 值 得 琢 磨 的 假 说 前
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 商 周 考 古 研 究 室 编: 《三 代 考 古》 (四), 北 京: 科
学出版社,2011 年,第 492—496 页。
· 149 ·
中国社会科学  2021 年第 9 期

他们的存在不但不会打破考古学文化和族群的对应关系 , 而且还会成为维系特定族群
物质文化特征的重要手段 。
当然 , 考古学文化和族群的对应关系非常复杂 , 需要慎重对待 。 李伯谦说 :“特
定的考古学文化往往是和特定的 族 相 对 应 的 , 但 考 古 学 文 化 和 族 毕 竟 是 两 个 不 同 的
概念 , 考古学文化并不等同于族 , 不能和 族 直 接 画 等 号 。”① 赵 辉 指 出 , “考 古 学 文
化概念不同于历史上 的 民 族 、 国 家 、 朝 代 , 也 不 同 于 考 古 遗 物 、 遗 迹 、 聚 落 等 , 而
是考古学家为把握考古学文化客体历史意义所借助的一个中介 ”, 但这并非说此 “中
介 ” 和族群 、 国家等没有关系 , 否则又何谈 历 史 意 义 ? 所 以 他 也 认 为 考 古 学 文 化 是
“最接近历史上的民族的 概 念 ”。② 王 巍 也 认 为 需 要 探 讨 考 古 学 文 化 的 族 属 , 只 是 不
能轻易将二者对应 。③
仔细分析 , 我们一般所说族群其实可以分成三种情况 : 一是具有相同文化传统 、
文化习俗和语言的事实上的族群 ; 二 是 当 时 人 所 认 同 甚 至 包 含 一 定 程 度 建 构 成 分 在
内的族群 ; 三是文献记载中的族群 。 这三种 情 况 下 的 族 群 当 然 不 会 完 全 重 合 , 有 时
候或许还有较大差距 , 但多数情 况 下 其 主 体 部 分 应 该 是 重 合 的 , 应 当 都 是 以 第 一 种
情况作为基础的 。 第一种情况下 的 族 群 可 以 较 好 地 和 考 古 学 文 化 对 应 , 第 二 种 情 况
下的族群最容易在民族志中找到 案 例 , 第 三 种 情 况 下 的 族 群 需 要 结 合 文 献 记 载 具 体
分析 。 很多人无视民族志资料本身的局限 性 , 以 第 二 种 情 况 来 否 定 第 一 、 三 种 情 况
的存在 , 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 化 了 。 很 多 人 主 张 考 古 学 文 化 和 族 群 不 要 简 单 对 应 ,
实际上主要是就第三种情况而言 。 但 我 们 不 能 因 为 族 群 的 形 成 存 在 自 我 认 同 或 主 观
建构的成分 , 就否定族群本身的 客 观 性 , 否 定 考 古 学 文 化 和 族 群 存 在 客 观 对 应 关 系
的可能性 ; 不能因为文献记载或 者 古 史 传 说 本 身 的 错 综 复 杂 , 就 放 弃 对 考 古 学 文 化
和文献记载中族群对应关系的探讨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无论是哪 一 层 次 的 考 古 学 文 化 共 同 体 , 其 内 涵 特 征 和 空 间 范
围 、 内部结构都在不断发展变化 , 每 个 文 化 共 同 体 内 部 可 能 因 交 流 而 存 在 多 种 文 化
因素 , 在和其他文化共同体的交 汇 区 域 文 化 面 貌 还 常 会 有 一 定 程 度 的 混 合 。 俞 伟 超
和李伯谦因此专门提出 “文化因素分析方法 ”, 强调通过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来分
析考古学文化所 包 含 的 不 同 因 素 。④ 而 族 群 的 内 涵 和 外 延 同 样 也 不 是 一 成 不 变 的 ,
族群内部也会有其他族群特征 的 融 入 , 族 群 边 界 也 有 模 糊 的 一 面 。 不 能 将 考 古 学 文

① 李伯谦:《考古学文化的族属 问 题》, 北 京 大 学 考 古 文 博 学 院 编: 《考 古 学 研 究》 (七),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年,第 454 页。
② 赵辉:《关于考古学文化和对考古学文化的研究》,《考古》1993 年第 7 期。
③ 参见王巍:《考古学文化及其相关问题探讨》,《考古》2014 年第 12 期。
④ 参见俞伟超:《楚文化的研究与文化因素的分析》,楚文化研究会编: 《楚文化研究论集》
第 1 集,武汉:荆楚书社,1987 年,第 1—15 页;李伯谦: 《论文化因素分析方法》, 《中
国文物报》1988 年 11 月 4 日,第 3 版。
· 150 ·
新时代中国考古学的特色、风格与气派

化和族群想象成铁板一块 。
受西 方 考 古 思 潮 的 影 响 , 一 些 人 试 图 放 弃 考 古 学 文 化 研 究 , 只 以 聚 落 考 古 学 、
社会考古学等方法来探索中国文明起源和 早 期 发 展 过 程。但 事 实 上 聚 落 考 古 学 更
适合考察单个聚落的形态及社会状 况,如 果 完 全 不 考 虑 考 古 学 文 化 面 貌,很 多 情
况下就连相邻两个聚落的关 系 都 很 难 确 定。聚 落 群、中 心 聚 落 等 概 念 的 提 出,其
实都是以这些聚落基本同时且属于同一考 古 学 文 化、同 一 地 方 类 型 甚 至 地 方 亚 型
为前提,暗含着对这些聚落可能属于 同 一 族 群 的 认 同。试 想 如 果 相 邻 聚 落 的 文 化
面貌相差较大,还会被划在一 个 聚 落 群 当 中 吗?聚 落 群 尚 且 如 此,更 大 空 间 范 围
的聚落形态和社会状况研究,更是必须建立 在 不 同 层 次 的 考 古 学 文 化 共 同 体 的 基
础之上。没有考古学文化和族群概念 的 介 入,事 实 上 根 本 无 法 透 视 中 国 各 地 区 文
化及其人群互相交流碰撞的复杂过程,无法 究 明 中 华 文 明 和 中 华 民 族 发 展 演 变 的
真实历史脉络。
苏秉琦正是在考古学文化 “区系类型 ” 研 究 的 基 础 上 , 结 合 聚 落 形 态 等 方 面 的
资料考察各区 系 考 古 学 文 化 的 社 会 发 展 阶 段 , 有 了 从 “古 文 化 ” 到 “古 城 ” 再 到
“古国 ” 的研究思路 ,① 提出 “古国 — 方国 (王国 ) — 帝国 ” 的国家或文明社会演进
模式 。② 张光直一方面从考 古 学 文 化 互 动 的 角 度 提 出 “中 国 相 互 作 用 圈 ” 概 念 , 另
一方面考察各区域向文明社会的转化过程 , 指出 “在公元前 4000 年代 , 中国文化相
互作用范围的形成以及各区域组成 部 分 内 部 向 文 明 的 转 化 是 同 一 发 展 过 程 中 的 两 个
方面 ”。③ 严文明先是提出史前中国文化有中心有主体的多元一体结构 ,④ 再在系 统
梳理新石器时代各地区聚落形态 演 变 的 基 础 上 考 察 文 明 化 进 程 , 说 “这 些 文 化 并 非
彼此孤立 , 而是相互联系 、 相 互 影 响 和 相 互 激 发 , 形 成 一 个 相 互 作 用 圈 。 从 这 个 意
义来说 , 中国文明的起源又 似 乎 是 整 体 性 的 ”。⑤ 张 忠 培 认 为 公 元 前 四 千 纪 后 半 叶 ,
“黄河 、 长江中下游和燕山南北及西辽河流域的诸考古学文化居民的文化交流加速且
规模扩大的同时 , 激发了竞争基因 , 加快了历史进程 , 进而跨进了文明的门槛 ”, 他
也是在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基 础 上 考 察 文 明 社 会 的 起 源 和 演 进 。⑥ 他 们 的 研 究 都 是 将
考古学文化和聚落形态方法结合起来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典范 。

① 参见苏秉琦:《辽西古文化古城古国———兼谈当前田野考古 工作 的重点 或 大课 题》, 《文


物》1986 年第 8 期。
② 参见苏秉琦:《国家起源与民族文化传统 (提纲)》, 《华人 · 龙的传 人 · 中国人———考
古寻根记》,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 年,第 132—134 页。
③ 张光直:《古代中国考古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年,第 244 页。
④ 参见严文明:《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文物》1987 年第 3 期。
⑤ 严文明:《略论中国文明的起源》,《文物》1992 年第 1 期。
⑥ 参见张忠培:《中 国 古 代 文 明 的 形 成》, 《中 国 考 古 学: 九 十 年 代 的 思 考》,北 京: 文 物
出版社,2005 年,第 321—343 页。
· 151 ·
中国社会科学  2021 年第 9 期

四 、 新石器时代和铜石并用时代考古学文化与族群的对应关系

旧石器时代的人们靠 狩 猎 采 集 为 生 , 大 部 分 时 间 里 游 动 性 强 , 人 群 规 模 小 ,①
人群之间的联系还不 紧 密 , 地 区 之 间 的 文 化 差 异 更 多 与 自 然 环 境 和 技 术 水 平 有 关 ,
还不具备形成考古学文化和族群 的 条 件 。 距 今 2 万 年 左 右 进 入 末 次 盛 冰 期 , 由 于 食
物资源的锐减 , 人类开始 “广谱采集 ”, 并逐渐进入相对定居的状态 , 在东亚地区开
始尝试栽培谷物并出现炊煮谷物 等 的 陶 器 , 为 一 定 区 域 人 们 密 切 交 往 而 形 成 相 似 的
物质文化 、 精神文化和语言准备 了 初 步 条 件 。 这 个 时 期 中 国 长 江 流 域 南 部 和 华 南 交
接地带已经率先进入新石器时 代 早 期 , 出 现 可 以 观 察 到 的 考 古 学 文 化 区 , 可 能 已 经
有了氏族组织和族群的雏形 。
17 万 年 进 入 全 新 世 以 后 , 中 国 中 东 地 区 普 遍 进 入 新 石 器 时 代 早 期 ,
距今 约 1.
有了原初农业、陶器和磨 制 石 器,定 居 程 度 提 高,相 互 交 往 更 加 密 切,主 要 依 据
陶器特征可分为5个文化系统,即华南和长 江 中 游 南 部 地 区 的 绳 纹 圜 底 釜 文 化 系
统 、 钱 塘 江 流 域 的 平 底 盆 —圈 足 盘 —双 耳 罐 文 化 系 统 、 中 原 地 区 的 深 腹 罐 文 化 系
统 、 海 岱 地 区 的 素 面 釜 文 化 系 统 和 华 北 —东 北 地 区 的 筒 形 罐 文 化 系 统 。 公 元 前
6000 年 左 右 的 新 石 器 时 代 中 期 或 者 裴 李 岗 时 代 , 农 业 发 展 , 定 居 程 度 提 高 , 聚 落
显著增多,文化交流愈加频繁,新 石 器 文 化 区 进 一 步 扩 展,华 南 和 长 江 中 下 游 交
融 形 成 釜 —圈 足 盘 —豆 文 化 系 统 , 黄 河 流 域 和 淮 河 上 中 游 地 区 交 融 形 成 双 耳 壶 —
钵 文 化 系 统 , 加 上 海 岱 地 区 的 素 面 圜 底 釜 文 化 系 统 和 华 北 —东 北 地 区 的 筒 形 罐 文
化系统,中国大部地区整合成 4 个 文 化 系 统。不 仅 如 此,这 时 在 一 个 文 化 系 统 内
已经可以明确区分出两个以上的考古学文 化,比 如 黄 河 流 域 和 淮 河 上 中 游 地 区 的
双 耳 壶 —钵 文 化 系 统 , 就 包 括 河 南 地 区 的 裴 李 岗 文 化 、 渭 河 —汉 水 流 域 的 白 家 文
化和淮北地区的双墩文化。由于裴李 岗 文 化 的 强 势 扩 张 影 响,四 大 文 化 系 统 初 步
交融形成一个更大的文化圈。
就裴李岗文化和白家文 化 来 说 , 二 者 都 常 见 圜 底 钵 、 三 足 钵 、 圈 足 钵 、 深 腹 罐
等陶器 , 均以简陋的带台面半地 穴 式 房 屋 为 居 室 , 均 流 行 仰 身 直 肢 葬 且 有 婴 孩 瓮 棺
葬 , 均有随葬獐牙和猪下颌骨的 习 俗 等 。 这 些 共 同 因 素 基 本 不 见 于 同 时 代 的 其 他 区
域 , 这也是将两者归纳为一个文 化 系 统 的 理 由 。 我 们 曾 推 测 白 家 文 化 为 裴 李 岗 文 化
人群西进渭河和汉水流域并与 当 地 土 著 融 合 的 结 果 。 但 两 者 的 区 别 也 很 清 楚 , 裴 李
岗文化的陶器多为素面而白家 文 化 陶 器 多 绳 纹 , 同 类 陶 器 形 态 细 节 也 有 差 别 。 即 便

① 塞维斯称旧石器时代的农业出现之前的人群为 “游群”,认为一个游群的人口规模为 30—50


人。 (参见 E.R.Ser
vie,
c Pr
imi
tive 
Soc
ial 
Organ
iza
tin:An 
o Evo
lut
iona
r Pe
y  r
spe
cti
ve,New
Yo
rk:Random 
House,1962,p.58)
· 152 ·
新时代中国考古学的特色、风格与气派

属于同一文化的陶器 , 在更小的 时 空 范 围 仍 有 不 同 , 甚 至 两 个 遗 址 之 间 也 存 在 细 微
差异 。 可见每个文化的陶器都是 当 地 制 作 , 甚 至 每 个 遗 址 的 陶 器 都 有 可 能 由 每 个 村
落制作 。 另一方面 , 二者陶器 是 素 面 还 是 绳 纹 , 磨 盘 有 足 还 是 无 足 , 墓 葬 是 否 随 葬
骨笛等 , 都与其工具性功能关系不大 , 而是 表 达 出 明 显 的 文 化 偏 好 。 可 见 裴 李 岗 文
化和白家文化之间的差别主要是 基 于 文 化 习 俗 , 因 此 这 两 个 文 化 就 很 可 能 大 致 对 应
两个事实上的族群 , 整个黄河 流 域 和 淮 河 上 中 游 地 区 的 双 耳 壶 — 钵 文 化 系 统 可 能 对
应一个事实上的大族群 , 在中国新石 器 时 代 中 期 至 少 存 在 这 样 的 4 个 事 实 上 的 大 族
群 。 只是这些不同层次的事实上 的 族 群 如 何 结 合 文 献 记 载 和 古 史 传 说 来 落 实 , 确 实
需要慎重对待 。 当时还可能正在酝酿形成 更 大 的 “华 ” 族 群 , 中 华 民 族 共 同 体 可 能
已经萌芽 。
约公元前 5000 年进入新石器时代晚期或者仰韶文化前期 , 黄河流域和淮河上中
游地区文化交融形 成 瓶 (壶 ) — 钵 (盆 ) — 罐 — 鼎 文 化 系 统 , 加 上 之 前 的 釜 — 圈 足
盘 — 豆文化系统和筒形罐文化 系 统 , 中 国 大 部 地 区 就 形 成 3 大 文 化 系 统 。① 其 中 仰
韶文化是瓶 (壶 ) — 钵 (盆 ) — 罐 — 鼎 文 化 系 统 的 主 体 , 在 分 期 的 基 础 上 可 以 分 多
个地方类型 , 比如半坡类型 、 后岗类型等 。 公元前 4000 年左右进入庙底沟时代 , 由
于晋西南 、 豫西和关中东部的仰 韶 文 化 庙 底 沟 类 型 的 强 烈 扩 张 , 整 个 仰 韶 文 化 的 面
貌空前统一 , 庙底沟类型的花瓣 纹 彩 陶 等 因 素 则 影 响 到 周 边 广 大 地 区 , 中 国 大 部 地
区交融形成一个三层次的超大文化圈 。 公元前 3000 多年进入铜石并用时代以后 , 这
个超大文化圈不断发展壮大 。
庙底沟时代分布广泛的花 瓣 纹 彩 陶 , 各 地 各 具 特 色 , 甚 至 两 个 遗 址 之 间 都 有 细
微差异 , 无关贸易 ; 彩陶花纹本身和日常生 活 功 能 无 关 , 却 蕴 含 着 浓 厚 的 观 念 和 艺
术意味 。 花瓣纹彩陶的大范围扩 展 与 中 原 核 心 地 区 的 强 势 文 化 扩 张 有 直 接 关 系 , 各
地人群对中原彩陶的仿制既有 被 迫 接 受 的 一 面 , 也 有 主 动 选 择 的 可 能 。 当 时 中 原 地
区也确实出现了上百万平方米的 中 心 聚 落 和 数 百 平 方 米 的 宫 殿 式 房 屋 , 率 先 迈 开 了
社会复杂化的步伐 , 具备强 大 的 实 力 和 令 人 仰 慕 的 特 质 。 同 时 或 稍 后 琮 、 璧 、 钺 等
玉石器的大范围流播 , 当为崧泽文化 、 良渚 文 化 等 先 后 对 外 影 响 的 结 果 , 各 地 的 仿
制品形态上都有细微差 异 , 同 样 与 贸 易 无 关 ; 琮 、 璧 为 宗 教 祭 祀 类 用 具 , 钺 则 可 能
象征军权 , 这些器物的流行出 于 长 江 下 游 地 区 意 识 形 态 的 传 播 ,② 而 非 日 常 的 工 具
性需求 。 庙底沟时代涵盖中国大部地区的 “早 期 中 国 文 化 圈 ” 的 出 现 , 表 明 已 经 初
步形成超大的事实上的华族群 , 奠定了中华 民 族 的 基 础 。 早 先 张 光 直 称 之 为 “中 国

① 参见严文明: 《中 国 古 代 文 化 三 系 统 说———兼 论 赤 峰 地 区 在 中 国 古 代 文 化 发 展 中 的 地
位》,赤峰市北方国际 研 究 中 心 编: 《中 国 北 方 古 代 文 化 国 际 学 术 研 讨 会 论 文 集 》, 北
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5 年,第 17—18 页。
② 参见李新伟:《“最初的中国” 之考古学认定》,《考古》2016 年第 3 期。
· 153 ·
中国社会科学  2021 年第 9 期

相互作用圈 ”,① 严文明将 其 形 象 地 概 括 为 多 元 一 体 有 中 心 的 “重 瓣 花 式 格 局 ”。②


仰韶文化时期 “早期中国文化圈 ” 之 下 的 3 大 文 化 系 统 , 应 当 大 致 对 应 3 个 事 实 上
的大族群 , 仰韶文化及其地方类型等 , 就应 该 分 别 对 应 第 三 、 第 四 层 次 的 事 实 上 的
族群 。 仰韶文化时期存在的这些 不 同 层 次 的 事 实 上 的 族 群 , 是 否 可 以 和 文 献 中 的 炎
黄等族群对应 , 以及如何对应 , 是需要进一步认真探讨的问题 。
裴李岗时代和仰韶时期不同 层 次 的 考 古 学 文 化 共 同 体 , 都 不 同 程 度 地 包 含 多 种
文化因素 , 在文化的交汇地带更 是 如 此 。 比 如 仰 韶 文 化 后 岗 类 型 和 北 辛 文 化 就 都 有
釜形鼎 、 圜底釜 、 带勾鋬大口 罐 、 小 口 壶 等 陶 器 ,③ 仰 韶 文 化 后 岗 类 型 和 红 山 文 化
早期都有圜底釜 、 小口双 耳 壶 、 钵 、 盆 等 陶 器 , 尤 其 在 后 岗 类 型 和 北 辛 文 化 、 后 岗
类型和红山文化的交界地带共性 因 素 更 多 。 原 因 在 于 后 岗 类 型 的 形 成 与 来 自 北 辛 文
化的强烈影响有关 ,④ 红 山 文 化 的 形 成 与 后 岗 类 型 的 北 上 有 关 ,⑤ 这 些 文 化 形 成 后
又彼此颇多交流 。 但我们还是可以根据陶器组合和形态上的细微差别以及数量多少 ,
大致将后岗类型和它们划分开来 。 比如北辛文化釜形鼎多尖圜底而后岗类型为圜底 ,
北辛文化钵 、 盆的比例远少 于 后 岗 类 型 ; 红 山 文 化 有 筒 形 罐 而 基 本 不 见 鼎 , 钵 、 壶
的形态也和后岗类型小有差别 。 推测仰韶 文 化 后 岗 类 型 、 北 辛 文 化 、 红 山 文 化 所 对
应的族群虽然不同 , 但存在彼此 融 合 的 一 面 。 再 比 如 北 辛 文 化 是 后 李 文 化 和 双 墩 文
化融合形成 , 大汶口文化是北辛 文 化 和 龙 虬 庄 文 化 融 合 形 成 , 跨 湖 桥 文 化 是 在 上 山
文化基础上受到长江中游彭头山 文 化 的 远 距 离 影 响 而 形 成 , 皂 市 下 层 文 化 是 在 彭 头
山文化基础上受到跨湖桥文化远 距 离 影 响 而 形 成 。 这 些 文 化 背 后 的 族 群 同 样 当 有 程
度不同的融合 。

五 、 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与族群的对应关系

中国在大约公元前 2500 年 进 入 青 铜 时 代 早 期 ,⑥ 尤 其 公 元 前 1750 年 左 右 进 入


青铜时代中期以后 , 情况发生较 大 变 化 , 突 出 表 现 在 中 原 核 心 区 文 化 的 内 涵 特 征 越

① 参见张光直:《中国相互作用圈与文明的形成》, 《庆祝苏秉琦考古 五 十 五 年 论文 集》 编
写组编:《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年,第 6 页。
② 参见严文明:《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文物》1987 年第 3 期。
③ 以致张忠培和乔梁将二者统称为后冈一期文化。参见 张忠 培、 乔 梁: 《后 冈 一 期 文 化 研
究》,《考古学报》1992 年第 3 期。
④ 参见戴向明:《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格局之演变》,《考古学报》1998 年第 4 期。
⑤ 参见张星德:《后冈期红山文化再考察》,《文物》2015 年第 5 期。
⑥ 约公元前 2500 年以后,在新疆明确出现属于青铜 时代文 化 的 切 木 尔 切 克 文 化, 在 河 西
走廊至黄河、长江 流 域 也 开 始 普 遍 发 现 青 铜、 红 铜 器 及 其 冶 铸 遗 存, 尤 其 在 陶 寺、 王
城岗等遗址已经出现以复 合 泥 范 铸 造 铜 容 器 的 技 术, 因 此 当 时 应 当 已 经 进 入 青 铜 时 代
早期。
· 154 ·
新时代中国考古学的特色、风格与气派

来越丰富 , 包含的文化因素越来越多 , 对外 辐 射 影 响 越 来 越 广 泛 深 入 , 相 应 族 群 的
情况也应当更加错综复杂 。
约公元前 2500— 前 1800 年 , 在 黄 河 、 长 江 流 域 分 布 着 龙 山 时 代 诸 文 化 。 龙 山
前期已经出现龙山文化 、 陶寺文化 、 老虎山 文 化 、 石 家 河 文 化 等 兼 容 并 蓄 的 强 势 文
化 , 龙山后期老虎山文化 、 王 湾 三 期 文 化 、 造 律 台 文 化 占 据 绝 对 优 势 。 晋 南 的 陶 寺
文化是在当地仰韶文化 庙 底 沟 二 期 类 型 基 础 上 , 融 合 玉 器 、 美 陶 、 鼍 鼓 、 厨 刀 、 棺
椁大墓等大量大汶口文化 、 良 渚 文 化 因 素 而 形 成 ,① 陶 寺 文 化 所 代 表 的 族 群 也 应 存
在东西融合的情况 , 我 们 曾 以 传 说 中 的 “唐 伐 西 夏 ” 来 解 释 陶 唐 氏 西 进 晋 南 的 过
程 。② 北方地区的老虎山文化是 在 当 地 仰 韶 文 化 基 础 上 发 展 而 来 , 但 中 心 聚 落 石 峁
等遗址的玉器 、 兽面纹元素等 则 来 自 晋 南 或 者 东 方 , 青 铜 器 技 术 与 欧 亚 草 原 有 关 ;
老虎山文化人群摧毁陶寺古城 后 , 和 陶 寺 文 化 融 合 形 成 的 陶 寺 晚 期 文 化 , 则 更 是 具
有多元文化特征 , 老虎山文化和陶 寺 晚 期 文 化 所 对 应 的 族 群 也 当 都 具 有 多 元 融 合 特
征 。 王湾三期文化是在豫中西地区仰韶文 化 末 期 基 础 上 , 融 合 龙 山 文 化 、 石 家 河 文
化等因素而形成 。 约公元前 2100 年王湾三期文化后期向南大范围扩张影响 , 除使豫
南和鄂北地区文化转变为具有浓 厚 特 色 的 王 湾 三 期 文 化 , 还 使 得 江 汉 平 原 和 洞 庭 湖
地区文化转变为类似王湾三期文 化 的 肖 家 屋 脊 文 化 。 王 湾 三 期 文 化 和 肖 家 屋 脊 文 化
都是多元因素文化 , 对应的族群 成 分 也 同 样 应 当 具 有 多 元 融 合 特 征 。 我 们 曾 以 传 说
中的 “禹征三苗 ” 事件解释 后 期 王 湾 三 期 文 化 的 大 规 模 南 下 ,③ 则 不 但 肖 家 屋 脊 文
化可以理解成是夏人与三苗土著 融 合 后 的 文 化 , 且 后 期 王 湾 三 期 文 化 也 不 会 是 单 纯
的夏后氏文化 , 而应该 是 以 夏 后 氏 为 主 体 的 多 个 文 献 记 载 中 的 小 族 群 共 同 的 文 化 ;
但这些小族群彼此交融 , 或许逐渐成为事实上的广义 “夏人 ”, 后期王湾三期文化就
逐渐成为广义的夏文化了 。 早期夏 王 朝 所 统 辖 地 域 范 围 应 该 包 括 以 后 期 王 湾 三 期 文
化为核心的黄河 、 长江流域龙山 后 期 大 部 分 文 化 , 相 应 地 应 该 包 含 以 广 义 夏 人 为 中
心的多个文献记载中的族群在内 ,《尚书 · 禹贡 》 所记载的 “九州 ” 可能基本符合夏
初实际 。④ 此外 , 龙山时代分 布 广 泛 的 鼎 、 鬶 、 盉 、 斝 、 鬲 等 三 足 器 , 其 具 体 形 态
在各地各有不同 , 基本看不出通 过 贸 易 传 播 的 可 能 性 , 其 流 行 当 与 这 些 器 物 承 载 的
饮食习俗或礼仪功能被广大地区所接受有关 。

① 参见中国社会 科 学 院 考 古 研 究 所、 山 西 省 临 汾 市 文 物 局 编 著 :《襄 汾 陶 寺———1978—


1985 年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 年,第 1087—1099 页。
② 参见韩建业:《唐伐西夏与稷放丹朱》,《北京大学学报》2001 年第 4 期。
③ 参见杨新改、韩建业:《禹征三苗探索》,《中原文物》1995 年第 2 期。
④ 参见李民: 《〈禹 贡〉 与 夏 史》, 《尚 书 与 古 史 研 究 》 (增 订 本 ), 郑 州: 中 州 书 画 社,
1981 年,第 45—64 页;邵望平:《〈禹贡〉“九州” 的考古学研究》,苏 秉琦 主 编: 《考
古学文化论集》(二),第 11—30 页。
· 155 ·
中国社会科学  2021 年第 9 期

约公元前 1750 年进入二里头时代或者夏代晚期 。 从陶器来看 , 二里头文化是在


王湾三期文化新砦类型的基础 上 , 融 合 齐 家 文 化 的 花 边 罐 等 因 素 而 形 成 ; 而 新 砦 类
型本身又是在王湾三期文 化 煤 山 类 型 基 础 上 , 融 合 大 量 造 律 台 文 化 因 素 形 成 。① 二
里头都邑宫殿建筑基本以郑洛地 区 当 地 的 王 湾 三 期 文 化 传 统 为 主 , 玉 器 为 吸 收 龙 山
文化 、 老虎山文化 、 肖家屋脊文化等的工艺而创制 , 青铜合金技术通过老虎山文化 、
齐家文化间接受到来自西方的 影 响 , 但 鼎 、 爵 等 所 体 现 的 复 合 范 铸 技 术 则 为 中 原 首
创 。 结合文献记载来看 , 夏王朝主体范围内 的 人 群 构 成 , 既 有 众 多 文 献 记 载 中 的 同
姓小族群 , 如夏后氏 、 有扈 氏 、 斟 寻 氏 等 , 也 有 许 多 异 姓 小 族 群 , 如 涂 山 氏 、 有 仍
氏 、 有虞氏 、 韦 、 顾 、 昆吾等 。② “韦顾既伐 , 昆吾夏桀 。”(《诗经 · 商颂 · 长发 》)
韦 、 顾 、 昆吾应该就在郑州附 近 商 人 西 征 的 沿 途 ,③ 这 些 地 方 当 时 基 本 都 属 于 二 里
头文化的范围 。 可见二里头文化 并 非 单 纯 的 夏 后 氏 文 化 , 而 是 以 夏 后 氏 为 主 体 的 各
族群的文化 ,④ 二里头文化的各 个 地 方 类 型 与 若 干 文 献 记 载 中 的 小 族 群 或 许 存 在 一
定的对应关系 。 在发展的过程中 , 这 些 文 献 记 载 中 的 小 族 群 可 能 逐 渐 融 合 为 一 个 事
实上的广义夏族群 , 从这个意 义 上 二 里 头 文 化 确 可 视 为 广 义 的 晚 期 夏 文 化 。⑤ 不 过
二里头文化的核心文化特征是基 于 王 湾 三 期 文 化 煤 山 类 型 的 鼎 等 器 物 群 , 核 心 空 间
是二里头都邑及其洛阳盆地 , 夏文化的核心是夏后氏遗存 , 主次关系还是很清楚的 。
在二里头文化周边还有不少其他的考古 学 文 化 , 如 晚 期 齐 家 文 化 、 朱 开 沟 文 化 、 夏
家店下层文化 、 下七垣文化 、 岳石文化等 , 这 些 文 化 当 中 包 含 二 里 头 文 化 的 玉 石 牙
璋和陶爵 、 鬶等礼制性器物 , 应当反映了夏 王 朝 的 影 响 力 和 统 治 力 , 这 些 文 化 很 可
能对应夏王朝边缘地区的非夏族 群 , 比 如 下 七 垣 文 化 和 岳 石 文 化 就 分 别 被 认 为 属 于
先商和东夷族群 。 所以二里头文 化 或 者 夏 文 化 只 是 夏 王 朝 晚 期 的 主 体 文 化 , 绝 非 夏
王朝统辖范围的全部文化 。 而且无论如何 , 二 里 头 文 化 及 其 影 响 圈 , 仍 然 小 于 早 就
形成并一直发展的 “早期中国文化圈 ”。
约公元前 1600 年进入二里岗时代或者商代早期 。 二里岗文化的鬲 、 甗等日常陶

① 参见北京 大 学 震 旦 古 代 文 明 研 究 中 心、 郑 州 市 文 物 考 古 研 究 院 编 :《新 密 新 砦———


1999—2000 年田野考古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年,第 540 页。
② 参见孙庆伟:《鼏宅禹 迹———夏 代 信 史 的 考 古 学 重 建》, 北 京: 三 联 书 店,2018 年, 第
47—82 页。
③ 参见张国硕:《夏代晚期韦、顾、昆吾等方国地望研究》,《中国历史 地 理论 丛》2015 年
第 2 辑。
④ 如林沄所说: “如 果 二 里 头 文 化 确 实 是 ‘夏 人’ 的 遗 存, ‘夏 人’ 在 血 统 上 也 是 多 源
的。”(林沄:《关于中国早期国家形式的几个问题》,《吉林大学社会 科 学学 报》1986 年
第 6 期)
⑤ 参见邹衡:《试 论夏 文化》, 《夏 商周考古学论文 集》,北 京: 文 物 出 版 社,1980 年, 第
95—182 页;李伯谦:《二里头类型的文化性质与族属问题》,《文物》1986 年第 6 期。
· 156 ·
新时代中国考古学的特色、风格与气派

器主要为继承下七垣文化 或 者 先 商 文 化 而 来 ,① 礼 制 性 的 陶 、 铜 、 玉 器 以 及 宫 殿 建
筑等基本为二里头文化因素 , 还 有 来 源 于 江 南 的 硬 陶 或 原 始 瓷 器 。 二 里 岗 文 化 属 于
早商文化 , 核心在以郑州商城为 中 心 的 郑 洛 地 区 ; 之 后 发 展 为 殷 墟 文 化 或 者 晚 商 文
化 , 增加了北方草原地带青铜文化因素等 , 核 心 在 安 阳 地 区 。 从 甲 骨 文 和 传 世 文 献
记载中晚商王朝的大邑 商 、 四 土 、 边 疆 方 国 , 与 殷 墟 文 化 中 心 区 、 亚 文 化 区 和 文 化
影响区范围的大致对应关系来看 ,② 商文化只是商王朝的主体文化 , 而非全部文化 。
居住在大邑商殷墟的除了作为主体的商人 , 还有来自周边地区的其他小族群的成员 。
林沄根据 《尚书 · 酒诰 》 和 《逸周书 · 商 誓 》 关 于 商 代 “里 君 ” 的 记 载 , 推 测 商 代
人口密集地 区 “已 出 现 了 不 同 血 统 的 大 家 族 住 在 一 起 而 组 成 的 ‘里 ’ 这 种 地 域 组
织 ”。③ 而我们对殷墟西区墓地的分析 , 也显示确有许多小族群的人长期在殷墟 “聚
族而居 , 聚族而葬 ”。 说明殷墟一定程度上 “以地区划分国民 ” 或存在地缘组织 。 但
整个殷墟 众 多 小 族 群 和 商 人 未 尝 不 可 视 为 广 义 的 商 人 , 他 们 共 享 一 种 考 古 学 文
化 ——— 核心区商文化 。 居住在 “四 土 ” 的 应 该 主 要 是 当 地 小 族 群 , 但 也 应 该 有 商 人
在内 , 应当大致对应商文化的各 个 地 方 类 型 。 再 外 面 就 是 受 到 商 文 化 影 响 或 存 在 统
属关系的方国 , 就晚商来说 , 如长江流域的吴城文化 、 三星堆文化等所代表的方国 ,
在青铜礼器等方面和商文化有深 刻 联 系 。 商 文 化 及 其 影 响 圈 仍 然 小 于 “早 期 中 国 文
化圈 ”。
约公元前 1100 年进入西周时期 。 周文化主要是在以联裆鬲和分裆鬲为代表的先
周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 来 , 青 铜 礼 器 、 宫 殿 建 筑 、 文 字 等 多 为 继 承 商 文 化 传 统 , 仍
有源于江南的原始瓷器等 。 金文和传世文献中的西周王畿 、 封建诸侯国 、 边疆地区 ,
与周文化中心 区 、 诸 侯 文 化 区 、 文 化 影 响 区 范 围 基 本 对 应 。 王 畿 区 的 主 体 是 姬 姓 、
姜姓等的周人 , 还有商遗民等 , 他们共享核 心 区 周 文 化 。 各 诸 侯 国 的 人 群 构 成 主 要
为封建而来的周人和当地土著两大部分 , 还 常 有 被 迁 而 来 的 商 遗 民 , 比 如 鲁 、 燕 等
国的情况 , 这些诸侯国的考古学 文 化 基 本 是 地 方 色 彩 浓 厚 不 一 的 广 义 周 文 化 , 体 现
出周人的核心地位 。 在发展过程中 每 个 诸 侯 国 内 的 小 族 群 及 其 文 化 因 交 融 而 渐 成 一
体 , 以至于周边这些广义的周文化也可采 用 燕 文 化 、 齐 文 化 等 名 称 。 还 有 一 些 特 殊
情况 。 比如文献记载太王之子泰伯奔吴 , 时当先周 , 到吴地的周人数量少 、 影响弱 ,
他们采取入乡随俗的策略 ,“断发文身 ”(《左传 》 哀公七年 ), 故吴文化必然以当地
土著因素为主 。 不应简单以吴文化 浓 厚 的 土 著 特 征 来 否 定 吴 国 上 层 社 会 周 人 存 在 的

① 参见邹衡:《论 汤 都 郑 毫 及 其 前 后 的 迁 徙》, 《夏 商 周 考 古 学 论 文 集》, 第 183—218 页;


李伯谦:《先商文化探索》, 《庆 祝 苏 秉 琦 考 古 五 十 五 年 论 文 集》 编 写 组 编: 《庆 祝 苏 秉
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第 280—293 页。
② 参见宋新潮:《殷商文化区域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年。
③ 林沄:《商史三题》,台北:“中研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2018 年,第 50、79 页。
· 157 ·
中国社会科学  2021 年第 9 期

可能性和相关文 献 记 载 的 可 信 性 。① 另 外 西 周 边 疆 地 区 还 有 受 周 影 响 的 区 域 政 体 、
族群及其文化 。

综上所述 , 无论是从内涵还 是 外 延 来 看 , 考 古 学 文 化 都 具 有 一 定 的 客 观 性 ; 而
至少在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 , 考 古 学 文 化 与 不 同 层 次 的 族 群 大 体 存 在 一 定 的 对 应
关系 。 这正是中国考古学尤其是新 石 器 时 代 和 夏 商 周 考 古 学 一 直 以 来 十 分 重 视 考 古
学文化研究 , 将其作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谱系脉络基本方法的主要原因 。
考古学文化研究因此也成为中国 特 色 考 古 学 的 主 要 内 容 之 一 。 如 果 不 承 认 考 古 学 文
化的客观性及其与族 群 对 应 的 可 能 性 , 就 等 于 基 本 否 定 了 考 古 学 文 化 研 究 的 意 义 。
只是考古学文化和文献记载中族群的关系错综复杂 , 需要不断完善考古学文化谱系 ,
深入梳理和辨析传世文 献 、 出 土 文 献 和 传 承 中 的 古 史 资 料 , 并 结 合 DNA、 语 言 学 、
民族志等方面的信息 , 综 合 考 量 , 慎 重 推 论 。 毋 庸 置 疑 , 中 国 考 古 学 会 越 来 越 “理
论多元化 、 方法系统化 、 技术国际化 ”,② 但考古学文化的研究方法仍然具有强大的
生命力 , 在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 格 中 国 气 派 的 考 古 学 、 更 好 认 识 源 远 流 长 博 大 精 深
的中华文明的过程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

〔责任编辑 : 晁天义 〕

① 参见徐良 高 :《考 古 学 文 化、 文 献 文 本 与 吴 越 早 期 历 史 的 构 建 》, 《考 古 》2020 年 第


9 期。
② 参见张光直:《取长补短、百家争鸣———从俞伟 超、张 忠 培 二 先 生 论 文 谈 考 古 学 理 论》,
《中国文物报》1994 年 5 月 8 日,第 3 版。
· 158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