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DOI :

10.
161
43/j.cnki.
100
1-9
928.
200
8.0
4.0
16
142 华夏考古 2008年第 4期

论聚落考古中的空间分析方法
郭伟民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市 100871)

  关键词:空间分析;中心位置;聚落考古;社会形态
  摘 要:空间分析在聚落考古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单座房屋‚到整个遗址‚再到由若干遗址组成的区域‚空间
分布和与此相关联的空间分析能够提供同一时间维度上当时人们共同体的聚落结构、社会关系和组织形态的信息。同样‚
依据这些信息还可以进行不同时间维度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研究。因而‚空间分析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古代社会一种方法。
Ke
ywor
ds: s
pat
ia
lana
lys
is‚c
ent
ralpl
ac‚s
e e
tt
le
menta
rcha
eol
og‚s
y o
cie
typa
tt
ern
Abs
trac
t: Spa
ti
ala
nal
ysi
spl
aysa
nimpo
rta
ntr
olei
nse
tt
le
menta
rcha
eol
og∙Fr
y omaho
uset
oas
it
e‚o
rthea
reat
hatc
ons
ti
tut
edby

omes
it
es‚s
pat
ia
ldi
st
ri
but
inga
ndt
hes
pat
ia
lana
lys
isr
ela
tedc
ano
ff
ert
hei
nfo
rma
ti
ont
hatt
hec
ommuni
tya
tthes
amet
imedi
men-

iona
li
tys
ucha
sthes
ett
le
mentf
ra ‚t
me hes
oci
alr
ela
ti
ons
hipa
ndt
heo
rga
niz
ati
ons
yst
em∙Wi
tht
hei
nfo
rma
ti
onwec
ans
tudyt
he

hang
eabo
uts
oci
et
yandc
ult
urei
ndi
ff
ere
ntpe
rio
d∙Spa
ti
ala
nal
ysi
sof
fe
rst
heme
tho
dtounde
rst
andt
hepa
st∙

  考古学是通过一系列方法与技术的作业 学对象空间分布的研究。考古学对象可以覆
来获取实物资料信息‚并运用某种理论来描 盖从 遗 址 之 间 或 者 人 工 制 品 之 间 的 形 态
述和解释这些信息所反映的人类社会及其变 (遗址间的分析 ) 到单个遗址的形态 (遗址
化规律的学科‚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过去的 内部分析 )。聚落考古、遗址系统分析、区
物质遗存‚当然‚也可延伸至当代实物资料 域研究、领地分析、位置分析、遗址域分
。所有人类的活动一旦与实物有
[1]
的研究 析、密度研究、遗址内部和建筑内部分析甚
关‚就会产生相应的空间构成:遗物和遗迹 至地层堆积分析‚都有运用空间分析方法的
均具有空间的维度‚许多重要研究都可以指 必要。
向考古资料在空间中占据着的某个位置。因 历史地看‚在欧洲‚地理学科的发展引
而‚空间的意义自不待言。长期以来的考古 发了空间分析理论与方法。从区域的物质差
学作业实际上绝大部分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运 异和分布差异角度来探讨文化的形成和解释
用了空间分析方法‚相关的文章也对其进行 文化复杂性问题‚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
过简要的介绍。但是‚这些如今还只是一些 领域。这种研究兴趣很快为考古学所采用‚
知识的片断‚既不系统也不清晰‚因而它的 考古学家注意从地理空间和景观方面来讨论
意义和价值还远未被中国考古学所重视。本 聚落形态‚并从环境和文化的角度出发分析
文尝试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这一方法进 0世纪 3
一个区域的经济形态变化过程。2 0
行一次全面剖析。相信在将来的考古特别是 年代初‚德 国 地 理 学 家 克 里 斯 塔 勒 (W‚
以社会形态研究为己任的聚落考古实践中占 Ch
ris
tal
lr) 系统提出 “中心位置理论 ”‚揭

有一个重要的地位。 示了城市、中心居民点和一般村落相围绕的
简而言之‚所谓空间分析就是进行考古 区域基础及等级———规模的空间关系‚成为
论聚落考古中的空间分析方法 143

。聚落考古
[2]
地理学空间分析的理论依据 可否认这种关于聚落的空间思想对于研究社

[6]
就是借鉴了这一理论发展而来‚因而可以 会形态方面的重要意义
说‚聚落考古是以空间分析作为其研究取向 在考古学的各种理论预设、方法、模式
0世 纪 7
的。2 0年 代 维 塔 ·芬 森 (Vi
ta— 中‚空间分析无疑应该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
Fi
nzi) 和希格斯 (Hi
ggs) 提出了 “资源集 部分。空间分析会更多地出现诸如可变性、
结区 ” (c a) 概念 ‚使聚落空
[3]
atc
hme
nta
re 多样性、相关性、联合、变化与过程等用
间分析方法获得发展。在美洲‚空间分析的 词。用大卫 ·克拉克 (Da
vidL∙Cl
are) 的

学术思想来源于人类学‚确切地说来源于 话说:空间分析就像一个大布袋‚各种东西
1
9世纪的地理人类学传统‚这与欧洲的情 比如领地动物学、区域生态学、区位经济
况有些不同‚它更强调社会组织和聚落形态 学、地理学、区域规划学、建筑学、空间关
而 不 是 绘 制 器 物 的 分 布 图。 斯 图 尔 德 系学等‚都可以装进这个布袋内‚各种术语
(S
tewa
rd) 注重从地域生态学的角度阐释文 大量地被滥用并且相互抵牾。考古学家必须
化的变化‚并提出注重 “适应 ” 生态环境 学会用适当的预设模式建立自己的空间分析
的考古学理念。对于遗址的分布、社群的联 方法‚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田野发掘技术和
系‚多是从生态环境方面来展开讨论。 “聚 方法的改进‚更加详细地记录三维数据‚更
落形态 ” 一词‚即是由他最先提出 。魏
[4]
加详细地作各种检测以分析器物和资源的产
利 (Wi
ll
ey) 所进行的秘鲁 Vi
mVa
ll
ey的研 地、在聚落地面上的分布和在区域空间中的
究表达了空间在分析中的重要性。在聚落考 分布。空间信息不仅记载了各种元素的空间
古思想指导下的区域调查更是强调空间分析 关联性的位置‚同时也提供了追溯这些元素
的作用‚许多重要田野作业也是依据这种思 的来源、亲缘关系和流动的轨迹。所以考古
路设计的。后来‚空间形态和社会组织的分 学需要综合的和动力学的研究‚因为信息是
析成为考古学界极具影响力的课题从而受到 来自相互影响的有联系的各个方面。
包括从宾福德 (Bi
nfo
rd) 到张光直等众多 空间分析可以涉及的范围包括原材料、
考古学家的推崇。在所有这些研究中‚社会 人工制品、建筑物、遗址、线路、资源空间
的、生态的和经济的问题成为主要的研究内 以及作用于这些东西的人们。其研究的对象
容。在苏联‚基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考古学 可以是墓地、灰坑、洞穴、加 工 场、采 石
实践强调研究社会的重要性‚所以聚落考古 场‚只要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均可以进行空
曾经占据重要地位。我国的情况有些类似‚ 间的研究。克拉克据此提出了空间分析的几
新中国建立后不久的 2
0世纪 5
0年代‚苏联 个层次:微观层次———建筑物内部;半微观
模式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并且影响深远‚聚 层次———遗址 内 部;宏 观 层 次———遗 址 之

[7]
落考古一度成为研究社会结构的重要内容‚ 间
‚
[5]
西安半坡就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的产物 微观层次:微观层次是指在建筑物内部
半坡遗址的发掘把一个完整的聚落揭示出 的空间分析。在这个层次上‚个人和社会空
来‚使我们看到当时村落的空间布局情况。 间、个体和文化要素的表现主要是经济上的
半坡的考古学实践无疑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 生存模式和社会层面上的家庭结构‚涉及到
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样的理念后来也出现 人工制品、遗迹和相关物质资源的空间关
在姜寨‚这个遗址发掘出更加清晰具体的空 系。 (图一 )
间布局特征。虽然我们有理由充分讨论半坡 在建筑物里的分析对象涉及非随意的或
及其相关发掘中存在的诸多缺陷‚但是‚不 日常放置的人工制品、安置物资的位置和活
144 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及活动场所均会显示出人群之间社会和文化
的关系。 (图二 )

图一 微观层次的建筑物内部研究内容

动场地等。一处建筑物是人类活动的最小单 图二 半微观层次的遗址内部研究内容

位。当然‚建筑物可以涵盖的内容有自然的 我们发现‚考察中国史前的聚落演变‚
避身处、房间、住宅、墓葬、仓储和祀殿等 从兴隆洼、彭头山到半坡、姜寨、大地湾、
等。建筑之内还有不可移动的遗迹比如灶、 城头山‚再到八里岗、尉迟 寺、西 山、桐
火塘等。在建筑物内部的分析中‚我们要关 林、良渚、石家河诸考古学聚落阶段‚遗址
注同一种类器物之间的空间关系‚器物与遗 内的空间分布是很有讲究的‚居住区、活动
迹之间的关系‚即什么样的器物与遗迹有关 场所、作坊区、墓地等在空间上的布局大部
联‚器物与物资安放位置的关系‚遗迹与遗 分都比较清楚。这都是由人群组成的社会在
迹以及物资的安置与其他物资摆放位置的关 空间结构上的反映。严文明先生将姜寨房子
系。房子内各种器物的位置当是在空间布局 概括为三种形态:即第一类小型房屋‚第二
上不同部位功能的反映。在火塘或灶坑周围 类中心房屋‚第三类大型房屋。在详细分析
是炊器和盛食器‚暗示这可能是炊煮和用餐 了这三类房屋的内部空间结构后得出结论‚
的地方‚并会在地面上留有碎骨和油脂‚使 认为第一类房屋是一个基本生活单位‚但不
得这一块区域有含量很高的磷酸盐成分。在 是一个生产单位‚因而不是一个核心家庭的
较偏的地点可能为储器‚生产工具则摆放在 房屋‚而只能是对偶家庭的住屋。第二类房
屋 (周围有第一类房屋 ) 可以与扩大家庭
进出门的地方‚睡炕的地方一般很少分布有
即家族相对应。第三类 (周围有第一类和
大量器物。还有位移问题‚比如房子推倒之
第二类房屋 ) 则是与氏族相对应。它们折
后重建‚重建之前则要平整地基‚原来房子
射了不同的人类群体的活动情况和社会关
所有的废弃物将被清理出去‚可能在另外的
系。这一成功案例告诉我们‚通过微观和半
地方形成堆积。严文明先生对姜寨和半坡房
微观的空间分析‚可以提供认识史前社会组
屋有过重要论述‚尤其是对于房屋内的空间
织的一种途径。
布局和各种遗迹遗物的空间关系的分析‚堪
一处遗址就是一个相关的空间场地‚在
称聚 落 形 态 考 古 微 观 层 次 方 面 的 研 究 经
这个场地里人类活动所遗留的各种信息是有

[8]

关联的。遗址可能是居家的聚落、仪式中
半微观层次:半微观层次是指遗址内部
心、墓地、手工业场所或暂时的营地。遗址
的空间分析 (I
ntr
asi
teAn
dys
is)。在这样的
内部分析主要作为一种对于遗址内活动情况
空间里‚社会与文化方面的信息会得到更
探讨的方法‚在上世纪 7
0年代被提出来 。
[9]

多‚并要超过经济方面。建筑物的位置在一
它的前提是‚有某种形态或行为的人类活
个聚落遗址里会有某种规划而非随意的安
动‚必定会留下某种模式的人工制品的状态
排;人工制品、物资的放置空间、建筑物以
论聚落考古中的空间分析方法 145

分布。最初‚这种分析方法借用了许多植物 但是骨骼特征和葬仪信息经常缺失‚这就使
生态学方面的方法和技术‚但是后来渐渐发 得我们在进行社会研究时举步维艰。还有‚
展出适合考古学资料处理的方法‚获得了迅 聚落存在的特点是反复有人居住‚一个定居
速发展。通过人工制品的分布或其他方面比 的聚落有着稳定而持续的活动‚还有专门的
如非人工制品的自然遗物的考察‚分析其形 活动区域和地点‚遗物、遗迹及具相互的关
态的分布状况。并且产生了工具套 (t
ool
i- 联并不是显而易见。人类是以某种社会组织

it‚即因为共同的使用职能和任务而将某
s 的形式结合在一块的‚因而其活动具有社会
些形态的器物组合在一块 ) 的概念。但很 性。这样势必造成活动的分类与分区‚其抛
多问题也随即出现了‚并且在理论 (涉及 弃的东西不会相同‚就会在空间上形成不同
到所谓工具套概念的有效性 ) 和实践 (特 类别和地点的堆积。某一个固定的活动场所
别涉及对于遗址的定义‚因为对于遗址边界 还要定期清理垃圾‚并将抛掷的废弃物运到
的重新定义将影响分析的结果 ) 中都表现 一个专门放置废物的地方。这些都是在一个
。如何判断在一起出土的器物是有
[1
0]
出来 地面上进行的‚但可以分属不同的堆积层
关联的成为首先面临的问题‚因为在堆积中 位。比如我们在城头山考古发掘中就发现‚
发现的遗物‚其层化过程是需要大量的田野 该处古城东北部位早期城墙一段废弃的城
。发
[1
1]
作业才能分辨清楚的。在微观层次中对于一 壕‚最后就用作了填埋垃圾的场所
所房子的分析我们大抵可以判断房子里面的 掘中就得弄清这些垃圾是与城内哪个生活面
东西同时‚但若扩大到一个遗址‚若是有着 相关联的。又比如石家河聚落群的三房湾遗
多座房子‚我们还能毫不犹豫地认为它们同 址‚形成巨大数量的红陶杯堆积‚于是认为
时吗?它们是在一个地面上吗?即使如此‚ 这或许是某种人类群体功能活动所遗留。也
一个地面上的所有遗存是否就是同一个时 许作为个体‚每一件红陶杯只是某一个人随
期‚也还是一个需要认真加以分析的问题。 意抛掷在三房湾聚落当时的地面上‚但如果
早期遗物出现在晚期的堆积中是考古地层学 这个人属于这个功能群体中的一员‚这个群
的一个常识性问题‚如果我们不加分辨地视 体的堆积结果就会形成比较单纯的大量红陶
为同时‚显然会产生与实际情况很不相同的 杯堆积。这样‚三房湾就可能成为一处特定
结果。同样的情况是‚即使同一个地面上的 的处理红陶杯的垃圾场所‚也与城内不同的
。这表明‚在进入考古
[1
2]
遗物‚也可能分属于多个不同的聚落时期。 堆积层位相关联
现实中的地面是不相连续和无法整合的‚某 学的堆积之前和之后‚器物的存在状态和位
一处空间的地面可能与其他空间的多个地面 置是不一样的。我们发掘出的是器物层化了
曾经共存‚并可能留下多个时期的遗存。比 的状态‚有可能是一种离散的状态。我们发
如故宫的地面自清代以来基本不变‚但北京 现的所有遗物都是当时抛弃的东西‚或者说
城的许多地方从清代到今天有了多层的堆积 ∙一件人工
是垃圾。有三种可能的情形:1
叠压。实际上‚遗址形成过程的研究要通过 制品可能在其制造的地点就被作为废料被弃
许多程序的综合分析‚比如燧石和陶器碎片 ∙一件人工制品可能在一个地点作为
置。2
参与形成一起的堆积‚但它们完全有可能是 废弃物被收集起来然后在另外一个地点被埋
来自遗址的不同部分。另一个独特部分就是 ∙一件人工制品可能被储存或收藏在
藏。3
墓地的规划‚从人工制品形态的分布和相关 某处‚一旦将来需要时可以重新得到使用。
葬制来考察埋葬顺序和墓地结构‚并以此来 一件器物可能在最初制造时确实赋予了某种
分析其背后的社会形态是我们研究的目的‚ 功能‚但是在它使用到最后被弃置时其功能
146 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可能会发生变化。
总之‚半微观层次的遗址内部分析的主
要目的是考察这种空间分布的背后反映了什
么样的社会文化信息‚以及这种空间形态是
否与聚落单位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相关
联。所以‚克拉克特别强调‚在遗址内的空
间分析中‚要注意某一器物与其它器物的关
系‚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建筑与物资位
置的空间关系‚某种物资与其它物资位置的
关系。
宏观 层 次: 指 遗 址 之 间 的 空 间 分 析
(I
nte
rsi
teAn
aly
sis)‚这样的分析既注重地理
和生态学的因素‚也注重社会组织等级和文
化形态。遗址在空间上的存在涉及遗址上的
图四 考古学空间研究层次结构图
人在距离和时间上的能量消耗问题‚最小的

ere
d)、 均 衡 的 (u
nif
orm )、 线 状 的
消耗和最高的回报是人类的基本考量。建筑
(1i
ner) 和 无 序 的 (r
a and
om) 四 种 模 式‚
物的位置、资源的安排、器物的分布依赖于
这种方法被称为 “启发式 ” 的空间考古分
遗址的分布以及在整个景观中的位置等等。
。这就比克里斯塔勒有了很大的
[1
3]
析方法
(图三 ) 克拉克归纳出三种研究模式各自的
进步。因为‚那种认为聚落会以某种状态均
特点‚并指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图
匀分布和每个聚落都会存在一个以自身居住
四)
点为中心的活动半径的空间状态只是一种理
想假设‚实际上大多数的聚落领地以及其分
布方式都会因地貌环境而发生扭曲‚这是一
个问题;另一个问题是地貌会在地质作用下
发生变化‚特别是水流对于地貌的改变是相
当强烈的。河流的冲刷既造成侵蚀也造成新
的堆积‚会导致一些聚落消失也会导致新的
图三 宏观层次的遗址之间研究内容 聚落产生;河流改道会使聚落的空间布局发
遗址之间的宏观研究在考古学作业中非 生变化‚水流与淋漓作用还会改变土壤的结
常重要‚考古遗址的空间特性是显而易见 构。没有所谓永久性的遗址‚聚落也没有永
的。人类在空间的居住受自然地貌的影响相 久的中心位置‚我们分析有的聚落兴起‚有
当明显‚平缓的河流台地和陡峭的山地当存 的聚落衰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环境在某种
在不同的居住方式和聚落分布模式。在空间 程度上对于聚落存在的资源供给系统发生了
分析上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会影响我们最后 变化‚说明地貌环境的改变会对聚落的分布
得出的结果。因为有了这些因素‚聚落分布 产生重要的影响。这种改变主要是自然力的
总会出现不同的特点‚根泰和阿梅蒙 (Ki
n- 作用‚但是人类在其中的活动所带来的影响

ig
han
dAmme
rma
n) 针对各种分布‚归纳 也不能忽视。
出数种不同的模式‚即聚结成群的 (c
lu-
s 在环境对于人类聚落的影响被我们充分
论聚落考古中的空间分析方法 147

考虑后‚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资源‚资源的 旧石器时代的旷野上留下了大量的石器‚在
空间分布也可能制约着聚落的空间分布。动 澧阳平原随处可见这种石器的存在。如果我
植物资源对于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来说有至关 们对这些石器的特征和出土地点进行空间分
重要的影响‚并且由于季节性的动植物资源 析‚或许能够发现早期人类的某些生存行为
的分布还导致旧石器时代的人群的营地呈现 和组织形式。假若旧石器时代的游群存在某
季节性的特征‚并影响着聚落的结构与规 种固定血缘搭配和组合成群‚则就可能存在
模。新石器时代的动植物资源当然不会不对 固定活动的领域。这种活动区可能会有某个
人类的居住带来影响:这些资源是人类生存 比较固定的栖居点‚在这个点的周围形成活
的基础‚植物既可以用来作为食物‚也可以 动的空间。狩猎和屠宰猎物都需要石器‚在
用来做成各种供人使用的器具‚大到建房的 澧阳平原‚石器的原料并不是唾手可得‚石
木材‚小到一般的家用木器;动物也具有同 器也不会轻盈到可以随时随身携带。据研
样的意义。即使在同样的环境生态圈里‚动 究‚欧洲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距产地为 3
0
植物的空间分布也是不同的。它们的生长地 ~1
02千米半径;晚期可达数百千米。通过
当不会在遗址‚但也不会离遗址很远‚它们 拼合研究‚已经成功证明早期的活动范围可
被加工或屠宰的地点可能在遗址内也可能在 达6
3千米以上。所以鲍茨 (Po
rts) 提出了
遗址的外围‚它们还被人类使用并最后废 石器储藏地假说‚即是指将石器储藏在某些
弃‚这均可能发生在不同的地点‚就会存在 地点‚这些地点应该在某个游群组织的活动
不同的空间分布特点。在道县玉蟾岩遗址、 区域内而不能逾越‚狩到猎物后即可利用储
澧县八十 遗址发现了数量众多的动植物遗 藏点的石器对其屠宰。人们从生活的营地到
骸‚说明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人类生存活动 狩猎场、石器储藏点之间会形成某种固定的
基础‚在农业经济形态的早期‚这种基础尤 线路‚在这些线路上会留下动物的骨骼和随
为重要。澧阳平原的湖沼、河流从来不缺营 时抛弃的石器‚而不同的游群在石器的制造
养丰富并可食用的水生动植物‚在这些水域 风格上会有某些差别。这样一种空间的分布
的边沿也就聚集了大量的人类活动‚从而留 能够勾勒出游群的基本活动范围和领地的大
下众多的史前聚落。到了稻作农业发达的新 小‚并且可以对不同游群的生产和生活模式
。不过‚这种空间分析面临的
[1
5]
石器中晚期‚一些其他类型的自然资源尤显 加以探讨
重要‚比如玉石、矿物和盐资源‚成为决定 一个主要问题是‚如何确定当时的地面以及
聚落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它们的开采‚ 石器的时间平面‚在无法掌握地层关系的一
加工和使用都有可能有着不同的地点选择倾 个较大范围的旧石器分布区‚界定同一代或
向‚这些资源的空间分布从而也在某种程度 两代人的时间维度的准确率几乎是很渺茫
上决定着聚落的空间分布。动植物在加工和 的。
使用过程中也会因过程的不同而在不同的空 空间的占居涉及一个人群的活动区域‚
间留下不同形态的遗存‚比如谷物的扬场、 在考古学上称为遗址域。任何一个遗址‚居
脱粒与储藏阶段‚产生了稻叶、稻壳等部位 住在其中的人群为维持生活而进行的各种活
的不同遗留‚因而其遗物形态和植物硅酸体 动。如采集、渔猎、种植或畜牧等‚都会有
。屠宰动物和人类食用动
[1
4]
结构是不同的 一定的活动范围。在这个活动范围内‚生活
物留下的骨骼部位会有明显的不同‚因而会 在这个遗址中的人群获取其生活所需的资
出现屠宰遗址和居住遗址的差异。旧石器时 源。而这样一个空间范围‚即相当于这一遗
代作为游群‚有其活动的营地和活动半径。 址的领域‚通常被称为遗址域。分析这一空
148 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间范围内的资源性质、生态条件、获取资源 量的贸易物品就将出现在遗址组合之中‚而
的方式以及领域的界限等‚即是遗址域分析 与人们都回到原料产地采集原料形成的数量
。通常这样的差异比实际
[1
7]
的对象。由于遗址的经济生活形态不同‚所 关系截然不同
以会有不同的面积。一般采集渔猎的生活领 的模式更有趣‚例如‚对于英国牛津郡北部
域范围相当大‚而农耕生活的所需领域‚则 后罗马时代距离陶器产地中心分布的分类研
直接与土地使用的方式相关。进行遗址域分 究中‚陶器分布衰减率反映着资料和模式之
析的预设是‚距离遗址越远的资源区域‚被 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水路而不是陆路所
。说明沿水路分布的聚落更有
[1
8]
开发的可能性越小。遗址域的研究方法通常 表现出来
是从遗址所在地出发‚考虑到遗址周围的环 近缘性。
境与地形因素。划出向遗址周围步行不同时 遗址间的空间分析要探讨研究对象之间
间可以到达的区域。可以将这个区域内的环 的关系‚一个聚落和周围的聚落是什么关
境资源划分为不同的类型‚遗址域内的环境 系‚这是空间分析必须考虑的问题。一般说
资源会对这个遗址的生存状态和经济形式产 来‚近邻的聚落可能比距离远的聚落更加具
生很 大 的 影 响‚当 然 也 会 影 响 到 社 会 形 有亲缘关系‚当然‚这必须用证据来证明。

[1
6]
态 前面述及的衰减模式是一种‚另外一种也是
国外用 “遗址系统 ” 来概括一批有物 所谓距离方法 (Di
st
anc
eMe
tho
ds)‚但颇不
资交流的聚落‚遗址系统是被假定有一批遗 一样‚这种方法依据对象之间的距离来进行
址的联系比单个的遗址或系统之外的遗址更 分析‚最著名的 是 近 邻 分 析 法 (n
ear
est—
加紧密。大家共享着资源信息、开展互惠和 n
eig
hbr)‚即使用距离最近的遗址里所获得

人群交流‚产品的交流也是很紧密的。这种 同样形态的资料‚并通过考察第二、第三个
交流可以通过空间分析来发现‚比如人工制 相邻遗址里的数据‚通过聚类的分析‚得出
品‚对人工制品的分布状态的分析能够提供 聚落之间的亲疏关系。还有‚在一个区域‚
∙可以帮助确认特定
重要聚落疏密信息。1 在时间的变迁中‚聚落会增加或减少‚区域
∙来自于产品生
范围区域内文化与类型;2 聚落的中心位置也会在空间上发生变化。我
产中心的制品的分布机制。第 1点的目的是 们认为‚从长程的历史阶段来看‚造成聚落
考察为什么某种特定形态的器物组合会在某 层级中最低层次的一般聚落 (或村落 ) 变
一个区域范围内出现而不会在邻近其他区域 化的主要动因是人口和经济的因素。人口的
出现。考古学家能够根据按照他们自己的研 增减、经济的兴衰都会造成聚落的变迁。它
究过程和自己的理论倾向对这种空间形态作 与文化的变化 (我们通常的文化是指陶器 )
出判断。第 2点不是简单的观察‚而是要分 没有必然的关系‚与社会政治的变迁也没有
析器物形态的比例是如何因为距离而与其产 必然关系。但是对于中心聚落来说就不一样
地中心的风格逐渐衰减以及非中心比例增加 了‚造成地区大聚落或中心聚落的变化则与
的过程‚这 被 称 之 为 衰 减 模 式 (f
al—o
l ff 社会政治 (功能 ) 有密切关系。一次大的

att
ern)。分布机制的不同模式 (比如‚按 社会事件可能会对政治中心或中心聚落造成
中心连接的方式分布和通过市场分布 ) 产 很大的冲击‚但普通聚落一般不会受到这些
生不 同 理 论 上 的 分 布 模 式。就 像 伦 福 儒 事件的冲击‚所以结构不致发生改变。
(Re
nfr
ew) 所描述的那样‚A社群在原料产 现在是来探讨克里斯塔勒理论的时候
地采集原料‚然后给 B社群一半‚B社群留 了。 “中心位置理论 ” 提供了在一个地区不
下一半并把另一半传递下去……那么不同数 同大小的遗址之间互相关联的模式。并且特
论聚落考古中的空间分析方法 149

别强调复杂的聚落形态是由简单形态发展而 析‚英文 叫 做 “Cl


ust
erAn
aly
sis”‚我 们 译
来。中心地理位置主要强调聚落的等级‚并 为 “聚集成群 ” 或 “丛群 ”。丛群分析曾经
且多从社会组织的角度来加以考虑。该理论 作为一种分类技术在多元分析中很早就开始
后来在聚落考古中备受推崇。因为其对于社 使用‚它对于二维空间的分析是有重要作用
会组织的研究‚很适合从空间分析的角度展 的‚它的优势在于能够简化一个问题的维
开。尤其在讨论复杂社会和文明化进程中‚ 度‚二维几乎不需要再作简化了。这种构想
中心聚落、半从聚落、一般村落;或者地区 是一种研究对象的形态空间分布可以被划分
中心、区域中心、聚落群、聚落等都成为大 为环带状或者串丛状‚以致这种形态的密集
家感兴趣的问题。在中国的聚落考古实践 地 “捆绑式 ” (b
unc
he p) 分布在丛群中
su
中‚许多地方也确实见证了聚落的分化和聚 心位置而在丛群毗邻的边沿相对稀薄。这种
落群出现的文明化进程的重要信息。中原地 情况在汉水以东地区尤为明显。的确‚假如
区聚落群多是以流域为特点的空间分布;环 有明显的一种形态的丛群聚合在一块‚丛群
太湖地区则以良渚遗址群的出现为标志;两 分析将肯定会发现这种现象‚而一般的观察
湖地区先是在湖南、湖北出现了十数座大溪 可能发现不了。一个更加可以使用的方法是
—屈家岭文化的中心城壕聚落‚形成一个个 聚类‚这种方法使用地表方法 (类似于划
具有小区域城邦特征的聚落丛群‚到了屈家 定一个区域 ) 去研究某一客体集中形态的
岭晚—石家河文化时期则形成以石家河为两 “点 ” 的模式 (单个聚落遗址 )。它从对象
湖中心的聚落演变与文明化进程的历史趋 的每一形态依次入手‚制成其密度的轮廓分
势。这种空间分布的特征形象地说明了社会 布图 (每一地区的遗址数量 )。这就将任何
关系在聚落进程和聚落空间分布中的作用。 点上的任何形态密度给出了一个可以计算的
王红星从地理环境的角度也得出了这种空间 数据‚并计算出每一种形态在这个位置上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
[1
9]
中心转移的结沦 密度。然后将所有形态和所有密度的百分比
到底是大地区共同体中心的形成还是多个区 相加‚丛群分析法再将所有的位置上的百分
域空间共同体各自发展的不平衡性‚也还是 比累加‚最后是在遗址平面图上确定它们。
一个有待讨论的问题。所以‚对于 “中心 ” 例如‚某种形态高密度地聚合在一块而其他
等级的确认‚目前通常的方法是根据田野调 形态则聚合的密度较低‚这种丛群肯定代表
查的结果考虑遗址的大小‚或从绝对值、或 了不同的意义‚我们就可以将它们按照丛群
从主要中心之间距离的方面考虑以确定哪些 的方法分别聚在一起并标识在地图上。于
遗址是支配性的而哪些遗址是从属性的。这 是‚ “中心 ” 或 “非中心 ” 就变得比较容易
可以进一步绘制一幅遗址分布图来分辨主要 确认。
的独立中心以及周围领土的大致范围。但 总之‚考古学家可以从现有的理论体系
是‚遗址大小并非确定中心的必要证据‚必 中获益良多‚他可以从已经存在的动物学、
须寻找什么是主要中心的标志。伦福儒说最 植物学、社会学、建筑学、地理学、经济学
好的办法是试图找到被调查的社会是如何看 和人类学中的空间理论、次空间理论和模式
待自己及其领土的‚但是他也认为这是一件 中获益。就像克拉克的 “布袋理论 ” 所描

[2
0]
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述的那样。但是‚考古学家最后还是必须从
要研究聚落的等级‚遗址就不能再被孤 这些众多的理论中发展出自身的空间理论模
立地考虑‚ “聚落群 ” 或 “聚集成群 ” 的概 式‚复原出已经消失了的但却可以模拟的考
念或许能够在这个方面有所突破。聚落群分 古对象的空间特征。并将各种模式融会贯
150 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通‚从数据中加以分析。遗址空间分布的状 案 ” (待刊 ) 一文予以阐述 ∙


[7] Da
vidL∙Cl
ar ∙ (1977) ∙Spa
ke ti
alI
nfo
rma
ti
oni -
nAr
态可能有很大差异‚但是它们都有三维特

hae
olo
gy∙Spa
ti
alAr
cha
eol
og∙Ac
y ade
micPr
es∙3—22∙

征‚我们都可以尝试着进行这些分析。一些
[8] 见严文明 ∙仰韶文化研究 ∙仰韶房屋和聚落形态的
已经经过研究的资料也可能因为新的目的的 研究、姜寨早期的村落布局两篇文章 ∙北京:文物
出现而蕴含新的信息。理论、方法与实践之 出版社‚1989∙
间的相互依赖可以确保聚落考古的空间分析 [9] 雷德 ·费林 ∙遗址内空间形态及其在聚落———生存
系统分析中的作用 ∙当代国外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
能够持续发展并获得广泛使用。
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
(附记:此文乃据导师赵辉先生开设的
[10] Li
ndaEl
ls (2000) ∙Ar
i cha
eol
ogyMe
tho
dandThe
o-
“新石器考古研究前沿 ” 课程上的学习心得 r
y∙An Enc
ycl
ope
di∙Ga
a rla
nd∙publ
is
hi ‚ I
ng nc∙Ne

及读书笔记整理而成。并受张海、燕生东、 Yo
rk∙
魏兴涛、曲彤丽诸君之启发。谨记 ) [11]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资料 ∙
[12] 北京大学考古系等 ∙石家河遗址群调查报告 ∙南方
民族考古 ∙第五集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1] 在学术界‚考古学的定位好像还没有取得一致的意
[13] Ki
nti
gha
ndAmme
r n (1982) ∙He
ma uri
st
icAppr
oac
hes
见 ∙本文根据伦福儒 ∙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 ∙

oSpa
ti
alAna
lys
isi
nAr
cha
eol
og‚Ame
y ric
anAnt
i -
qui
引论部分综合而成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y47‚31—63∙
[2] 陆大道 ∙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 ∙北京:科学出版
[14] 在 400倍 生 物 显 微 镜 下‚稻 叶 有 特 殊 的 扇 形 状 结
社‚1988:25~31∙
构‚稻壳为双峰乳突状结构 ∙这是目前可以鉴定到
[3] 关于 c
atc
hme
nt一词‚目前的译法很不统 一‚提 出
的水稻硅酸体特征 ∙
这项计划的目的是考察一个遗址外的资源分布以及
[15] 王社江‚沈辰 ∙洛南盆地旧石器早期遗址聚落形态
资源是如何进入遗址的 ∙见维塔 ·芬森和希格斯 ∙
解析 ∙考古‚2006‚ (4) ∙
史前经济:一种领地研究法 ∙当代国外考古学理论
[16] 关于遗址域的讨论‚参见:
与方法 ∙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
∙王青 ∙西方环境考古研究的遗址域分析 ∙中国文

[4] 在欧洲‚ “s
ett
le
menta
rcha
eol
ogy” 一词的正式出现
物报‚2005—06—17∙
在是 1912年 出 版 的 一 本 教 科 书 中‚ 见 Li ∙El
nda li

∙陈洪波 ∙ “遗 址 域 分 析 ” 涵 义 再 探 ∙中 国 文 物

(2000) ∙Ar
cha
eol
ogyMe
tho
dandThe
or∙AnEnc
y ycl
o-
报‚2006—02—17∙
pe
di∙Ga
a rla
nd∙Publ
is
hi ‚I
ng ∙Ne
nc w Yo
rk∙551∙在 美
∙滕铭予 ∙GI
c S在环境考古研究中应用的若干案例 ∙
洲‚魏利强调 “聚落形态 ” 及其方法最早是其老师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 (3) ∙
斯图尔德设计 ∙见戈登 ·魏利 ∙维鲁河谷课题与聚
[17] 马修 ·约翰逊 ∙考古学理论导论 ∙长沙:岳麓书社‚
落考古 ∙华夏考古‚2004‚ (1) ∙
2005:103∙
[5] 五十年代的 《
考古通讯 》
‚基本上每期都有关于苏
[18] 科林 ·伦福儒 &保罗 ·巴恩 ∙考古学理论、方法与
联考古的报道 ∙在该刊的稿约中‚ “苏联考古先进
实践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374∙
经验介绍 ” 为一重点内容 ∙苏联从 1934年起开始
[19] 王红星 ∙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规律、
对位于乌克兰第聂伯河流域的特黎波里聚落遗址的
文化 中 心 的 转 移 与 环 境 变 迁 的 关 系 ∙江 汉 考 古‚
发掘‚其方法被介绍到中国 ∙石兴邦以石陶的笔名
1998‚ (1) ∙
翻译了 T∙C∙帕谢克 ∙特黎波里居址的田野考查方
[20] 科林 ·伦福儒 &保罗 ·巴恩 ∙考古学理论、方法与
法 ∙考古通讯‚1956‚ (3) ∙
实践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204∙
[6] 关 于 半 坡 报 告 中 的 问 题‚ 拙 作 “读 《
西安半
坡 》———学术史视野中的聚落形态与类型学分析个 (责任编辑:方燕明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