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第 22卷 第 4期 湖 南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Vo

l.22‚No.4
2008年 07月 J
our
nalo
fHuna
nUni
ver
siy(So
t cia
lSc
ienc
es) Jul.2008


当前法国儒学研究现状

王论跃
(法国国家研究中心 东亚学院‚巴黎 )

[摘 要 ] 法国汉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内容上涵盖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数学等方面。近二三十年以来‚
法国在儒学思想史方面的研究有了较大的突破。于连、程艾蓝等知名汉学家在前辈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分别从思
想、学术等层面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范式‚同时对整个法国思想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旨在讨论几个主要代
表人物的研究工作‚并尽量顾及他们的最新成果及其互相关系‚从而揭示法国汉学界在这个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
[关键词 ] 孔子;儒学;法国汉学;过程;相异性
[中图分类号 ] B22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8—1763(2008)04—0025—08

ThePr
ese
ntSt
atuso
fFr
enc
hRe
sea
rcho
nCo
nfuc
iani
sm
n-
WANGLu y
ue
(Co
lle
geo
fEa
stAs
iaSt ‚Gr
udy o sENS‚Pa
upede ri‚Fr
s a e)
nc

Abs
tra
ct:Th
ehi
st
oryo
fFr
enc
hSi
nol
ogyi
sofl
ongs
tan
din
g‚i
tco
nta
insl
it
era
ry‚h
ist
or‚p
y h
ilo
sop
hy‚s
oci
ol
o-

y‚ma
the
mat
ic
san
ds n.S
oo inc
ere
cen
ttwe
ntya
ndt
hir
tyy
ear
s‚Fr
anc
ema
deag
rea
tbr
eak
thr
oug
hont
her
ese
arc


fHi
st
oryo
fCo
nfu
cia
nim‚s
s ino
log
ist
ssu
cha
sJu
lli
en‚Ai
la
nCh
enga
nds
oon‚t
heyp
utf
orwa
rdan
ewr
ese
arc


ara
dig
mth
atf
roml
eve
loft
hou
ghta
ndl
ear
nin
gint
heb
asi
cofp
rev
iou
ssc
hol
ar'ss
tud
y‚a
ndh
avema
deac
ert
ai


nfl
uen
ceo
nid
eol
ogi
calc
irc
leo
fFr
anc
e.I
nth
isp
ape
rino
rde
rtod
isc
usst
her
ese
arc
hwo
rko
fma
inr
eas
ear
che
rs‚

ons
ide
rin
gth
eirl
at
esta
chi
eve
men
tsa
ndr
ela
ti
ons
hip‚a
ndr
eve
alt
hel
at
estd
eve
lop
men
tofFr
enc
hSi
nol
ogyi
nth
is

ese
arc
hfi
ed.

Ke
ywo
r :Co
ds nfu
ciu
s;Co
nfu
cia
nim;Fr
s enc
hSi
nol
og;Pr
y oce
ss;Di
ssi
mil
ari
ty

法国汉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自从 1
7世纪 (Ed
oua
rdCh
ava
nne
s‚1
865~1
918)、马 伯 乐 (He
nri
以来‚一代代的法国汉学家为推进法中文化交流‚为 Ma
spe
ro‚
188
3~1
945)、葛兰言 (Ma
rce
lGr
ane
t‚1
884
法国乃至西欧对中国的了解做出了贡献。以汉学代 ~1
940)、伯希和 (Pa
ulPe
ll
io
t‚1
878~1
945)等人。
1
表人物而言‚7、
18世纪时有来华传教的李明 (Lo
uis 晚近的则有戴密微 (Pa
ulDe
mié
vil
le‚
189
4~1
979)及
LeCo
mt‚
e16
55~1
729)、白晋 (J
oac
him Bo
uve
t‚1
656 其尚健 在 的 弟 子 谢 和 耐 (J
acq
uesGe
rne
t‚1
921年
~1
730)、宋君荣 (An
toi
neGa
ubi
l‚1
689~1
759)、钱 生 )、汪德迈 (Lé
onVa
nde
rme
ers
ch‚1
928年生 )等教
德明 (J
ean—J
ose
phAmi
ot‚1
718~1
793)等;1
9世纪 授。鉴于国内对法国汉学历史、汉学研究机构以及
有法兰西学院前两任汉学教授 (1
814年设立此教 老一辈汉学家的研究、介绍已经比较多‚在这里我把
席‚标志着汉学研究从宗教界到世俗社会的转向 ) 文章论述的重点主要放在中青年法国汉学家上面。
的雷慕莎 (Ab
elRé
mus
at‚
178
8~1
832)、儒莲 (S
tan
is- 另外‚法国汉学的涵盖面比较广‚文学、历史、哲学、

asJ
uli
en‚
179
7~1
873);再接下去有爱德华 ·沙畹 社会学、数学等方面无所不包。为了避免面面俱到‚

∗ [收稿日期 ] 2008—06—21
[作者简介 ] 王论跃 (1964— )‚男‚浙江岱山人‚汉语言文化高级教师职衔、巴黎第八大学法国文学 (符号学 )博士、巴黎东方语言学院汉
学博士‚获巴黎高等社会科学院 (EHESS)博士生导师 (HDR)文凭.现为知名学府人文高师 (ENSLSH‚法国里昂 )副教授‚并任法国国家
科研中心 (CNRS)东亚学院 (I AO)副院长.研究方向:中国哲学、符号学、法国当代文学与哲学.法文著作:《 布朗修的符号学研究 》
、《理
学的检验———王廷相的思想 》(待版 )、《 中国今日的选择:传统与西方 》(主编‚待版 ).合译 《
蒙田随笔全集 》
、《男女论 》
等.
26 湖 南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2008年

我将以儒学思想史研究为中心‚谈谈几个主要代表 照了王夫之的 《
张子〈正蒙〉注 》
以及 《
周易外传 》

人物的研究工作‚并尽量顾及他们的最新的研究成 《
周易内传 》
。于连在这一部书中不断地将过程等
果‚从而揭示法国汉学界在这个研究领域的最新动 同于 “道 ”。他这样说:“过程总是自成的。它以自

态。 身为模式‚又是卓越的典范。既没有外来干涉又没
有外加的规范:我们彻底远离如同所有‘创造 ’原型
一 过程与创造 都必需的‘创造者 ’” ( 《
过程与创造:中国文人思想
导论 》 1
袖珍版‚99
6年‚页 7
7)。那么是什么那样彻
提到法国中青年研究儒学的汉学家‚我们可以 底地将过程思想与创造思想分开来的呢?于连的答
从于连 (Fr
anɕo
isJ
ull
in‚生于 1
e 951年 )的工作入手‚ 复是:“如果我们在相异结构内再往上推的话‚我觉
原因是我们可以由他的研究所引起的争议引出其他 得对立的原则应该如下:按照王夫之这样通过对中
学者及其他们的研究。于连曾经就学于著名学府巴 国传统的基本直觉的系统化处理所设想的‚在过程
黎高师 (1
972~1
975)‚入学时的专业是古典文学‚ 的源头‚从来不只有一个机体 (i
nst
ane)‚而是两个。

并以亚里士多德为题完成硕士论文。于连于 1
974 这两个机体一方面在互相确定时绝对地对立;同时‚
年取得古典文学高级教师衔‚于 1
975~1
977年在北 它们面对另一方均等地运作‚而互相间从来没有先
9
京、上海学习。178年完成第三阶段博士论文‚然 后、优劣之分。这样就产生了双向、连续互动逻辑。
9
后到香港负责法国远东学院分部。181年任巴黎 相对这一逻辑来说‚根源的问题就失去了意义。没
第八大学副教授‚创立 《
远东、远西 》(Ex
trme—Or
ê i- 有什么超越;表征完好地反弹到本身;关涉的运作也

nt/Ex
trme—Oc
ê cid
en 9
t)杂志。183年获得国家博 不会招致与任一外在性的碰撞。说到底‚这样既没
9
士学位。185~1
987年在东京的日佛会馆从事研 有作为起始原因和第一动力的创世者的必然性———
究。然后到巴黎七大任东语系教授、主任。曾出任 过程逻辑排斥这一点‚也没有从更深层的角度讲的
巴黎国际哲学院院长。现兼任巴黎七大当代思想研 对他者———超越性的绝对的经验‚我是说上帝———
究所所长、法国大学研究院 (I
nst
it
utu
niv
ers
it
ai
red
e 的参照 ” (袖珍版‚页 7
9)。于连通过道的阴阳两仪
Fr
ane)资深教授。于连的写作速度惊人‚到目前已
c 的二元关联性③ 说明中国哲学的内在性与非超越
经出版二十余部汉学论著。笔者认为比较重要的著 性。于是‚他就把过程与创造的对立扩展到内在性
作有 《
过程与创造:中国文人思想导论 》(Pr
ocè
sou 与超越性的对立。这一点基本体现了他的主要理论

réa
tin.Un
o ein
tro
duc
ti
onàl
ape
nsé
ede
sle
tt
ré
sch
i- 框架。

oi‚Pa
s ris:LeS
eui
l‚1
989)、《
势:中国的效率历 于连在 《
内在之象:〈易经〉的哲学解读 》
一书序
史 》(L
aPr
ope
nsi
ond
esc
hos
es.Po
uru
neh
ist
oi
red
el' 言中说明为什么对此书的解释不可以停留在孔子时

ff
ic
aci
tée
nCh
in‚Pa
e ris:LeS
eui
l‚1
992)、《
内在之 期。因为他认为:“在两千多年以来的不同时期‚这
象:〈易经〉的哲学解读 》(Fi
gur
esd
el'i
mma
nen
ce. 一经典成为巨大的诠释对象。因为‚中国人不断依
Po
uru
nel
ect
urep
hil
oso
phi
qu uYi—k
ed ing‚l
e“ Cl
as- 据其特殊的关怀重新思考 《
易经 》
‚同时将它视作主

iqu
educ
han
geme
nt”‚Pa
ris:Gr
ass
et‚1
993)。 ②
要的思考工具。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甚至可以说通
在其代表作 《
过程与创造:中国文人思想导论 》 过《
易经 》
的阅读或者更准确地说以这种阅读为起
一书中‚于 连 将 过 程 视 为 “中 国 世 界 观 的 基 本 表 点‚
中国的思想得到了周期性的更新。三世纪的王
征 ”‚并将它与 “在其他地方‚尤其在西方所熟知的 弼以及十一世纪开始乃至后几个世纪反对佛教影响
人类学、哲学模式 ”‚即创造‚对立起来。于连以王 的理学家都是如此。因此试图独立于这一历史‚或
夫之哲学为例来说明中国哲学的过程性。他尤其参 者因为全面考察这一历史太漫长却没有起码试图立

① 知名法国汉学家汪德迈 (Lé o
nVa nde
rmeersh)、程艾蓝 (AnneChe
c ng)曾在 《世界汉学 》 第 1期上发表过论文 《 法国对中国哲学史和儒教的研
究 》(1998年‚页 94—99).这里我尽可能谈新近的儒学研究.本文初稿曾经作为演讲稿‚于 2008年 4月 18日在岳麓书院明伦堂演讲.
② 杜小真教授的 《 远去与归来‚希腊与中国的对话 》 附录中译有 2003年以前的于连的主要著作介绍‚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页
77—99.
③ 英国知名汉学家葛瑞汉 (An gusChar
lesGraham)曾经在 《 阴阳与关联思想的性质 》(Yi n—Yangandt
heNat
ureo
fCor
rel
ativ
eThinki n-
ng‚Si
gapour:TheIns
ti
tut
eo fEsatAsai
nPhilos
ophie
s‚1986) 一书中专门讨论中国思想的关联主义特性.他在该书 《 引言 》中认为‚葛兰言 (Ma rc
el
Granet)著于 1932年的 《 中国思想 》(Lape nséec
hinoi
se)仍然是关于中国关联思想的无法比拟的入门书.有关李约瑟 (J osephNeedham)、史
华慈 (Be nja
minI.Sc hwar
tz)等人的看法以及黄俊杰先生本人对 “联系性思维 ”的发挥‚可以参见其 《 东亚儒学史的新视野 》 中的〈传统中国
的思维方式及其价值:历史回顾与现代启示〉篇‚通北:喜玛拉雅基金会‚ 2001年‚页 313—335.
第 4期 王论跃:当前法国儒学研究现状 27

足于这种沿革‚这样来阅读这一经典都是不可能的。 和谐论。从总体而言‚他的上述观点都是站得住脚
因为只有扎根于此‚展现某一特定智性世界的文本 的‚
也对我们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实质有所帮助。但
的解释才有机会获取意义。”作者预设将 《
易经 》
与 是当我们处理一些个案的时候‚中西方的思想距离
代表某一时代所有症结的决定性问题相对照‚在最 可能并没有这么大。葛瑞汉就曾经提醒我们关联式
明确、最连贯的概念环境中考察这一经典‚并在此基 思维在古希腊并不陌生。如果说创造与超越的关系
础上设问:“我们是否应该更有能力觉察这一文本 比较容易构想的话‚过程与内在性却不是一种同位
究竟有什么用?有什么样的意义?”正是上述构想 关系‚因为过程强调联系、强调非封闭性‚而内在性
使得作者选取王夫之作为立脚点。不仅是因为 《
易 则注重结构与系统。这里我们应该把过程理解为一
经》
使得处在动荡时代的王夫之找到对未来的信 种宏观的宇宙体系的运作方式。
心‚“ 《
易经 》
的阅读位于他的思想的中心‚他正是建 西方汉学家中谈过程的不止于连一人。美国汉
筑于此来发现属于自然或者历史的过程的理性 ”。 学家安乐哲 (Ro
gerT.Ame
s)与郝大维 (Da
vidL.
于连选择王夫之的第二个理由是通过他的论理的细 Ha
ll)也非常喜欢谈论中国哲学的过程性。并从达
腻、大胆、精确、严格来说明中国人并不总是依赖知 尔文、怀特海、杜威等人的著作中寻找理论根据。他
觉‚不重逻辑。于连接着卫德明 (He
lmu
tWi
lhe
lm)① 们基本上也是将 “道 ”与过程等同起来。比如‚安乐
将《
易经 》
的卦的表征与神话模式作对照‚两者的相 哲引用孔子的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 ( 《
论语 ·卫灵
同点在于都旨在显露超过抽象语言理解能力的某种 公 》)、庄子的 “道‚行之而成 ” ( 《
齐物论 》)指出 “这
东西‚因而求助于一种形象图示;并且‚两者都是以 个道不是已经创造好的东西‚而是我们要参与的一
序列方式组织的。但是‚两者的不同才是关键。神 个过程 ”。② 但是‚安乐哲也并不彻底排斥创造性‚
话如历史‚将一出出戏搬上舞台‚而 《
易经 》
的图式 他接受他所谓的 “协同创造性 ” (c
o—c
rea
ti
vi
ty)‚并
表征一种沿革 (通过变化 );前者需要表演者‚后者 在与郝大维合作英译 《
中庸 》
时大胆地将 “诚 ”翻译
则让一些组织因素 (如阴阳 )参与;前者是解释性 成 “c
rea
ti
vi
ty”。事实上‚杜维明先生在研究 《
中庸 》
的‚对应某一原因‚而后者则是某一倾向的指示;前 时已经作了这样的处理。安乐哲与郝大维的观点受
者有创意‚利用虚构‚后者则起 “侦探 ”式的作用 (这 到德国汉学家罗哲海 (He
ine
rRo
etz)以及台湾学者
跟它的第一功能‚即占卜功能相吻合 )。于连将这 李明辉教授的批评。③ 罗哲海强调儒家的 “断裂超
种区别上升到更高的层面‚于是就有这样的结论:神 越性 ”及其 “超俗道德 ”‚李明辉则接着牟宗三的 “内
话跟超越有关‚而 《
易经 》
的卦的模式则是内在性的 在超越性 ”批评安乐哲的儒学无超越性的主张。他
显露。于连还进一步探讨这两种不同思维模式的实 们的批评某种程度上也适合于连的著作。于连用
质:“一种关注超越性的思想的特性试图探究他者 “é
vol
uti
on”一词表示过程的沿革、“进化 ”‚并与历史
的他性 (即他者何以真正地为他者并得以组成外在 (西方 )相对照‚也容易使人想到达尔文的进化论。
性 )。与这种对彼岸的开放相反‚内在性思想的特 当然‚于连承继的是欧陆哲学传统 (更多的是希腊
性是试图凸现他者内的所有能关联起来的同一性的 的传统 )‚并且他以中国与希腊的对话作为研究的
价值‚让它们运作起来。”于连认为‚统摄 《
易经 》
的 切入点‚而安乐哲与郝大维哲学上主要依据美国自
思想是两极运作的组合逻辑‚从这种逻辑自然可以 身的实用主义传统。
引出连续的互动性。 “因此 《
易经 》
这本书的唯一的 承认过程的重要性还意味着对目的性的否认。
目的是向我们显示内在于过程的连贯性。”于连 《
内 而这一点在 7
0年代就已经为汪德迈教授所注意到。
在之象:〈易经〉的哲学解读 》
这一著作的 “唯一的目 他在 1
980年出版的 《
王道 》(Wa
ngd
aoo
ulaVo
ier
oy-
的就是试图步其后尘而构想何谓内在性逻辑 ”。 a
le‚t
omeI
I‚Pa
ris:EFEO‚1
980)第二卷中提出 “形
于连有关中西方思维二元对立的构思多少也是 态逻辑 ”与 “目的逻辑 ”之辨‚以区分以礼仪为主的
受到 《
易经 》
思想的启发。但是他比较关注两者的 中国式思想方式和以目的为主的非礼仪文化传统。
对立‚而 《
易经 》
的二元互补逻辑主要还是导向一种 不过‚在我们看来‚“形态 ”更加强调静态、系统的方

① 《〈易经〉里的天、地、人 》(Heavn‚Ear
e thandManintheBo
oko
fChange
s‚Univ
ers
it
yo fWa
shing
tonPr
es‚1977).

② 安乐哲:《 当代西方的过程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 》 ‚《中国思想史研究通讯 》 第三辑‚ 2004年 10月‚页 5.
③ 详见何乏笔 (Fa
bia
nHe
ubel):《当代西方汉学家对 “儒学 ”之哲学诠释初探 》 ‚李明辉、陈纬芬主编 《 当代儒学与西方文化 ·哲学篇 》
‚台北:
“中央 ”研究院中国文哲所‚ 2004年‚页 43—84.
28 湖 南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2008年

面‚而过程更加具有动态‚属于变易哲学。顺便指 掉‚而展 开 对 西 方 宗 教、政 治 专 制 的 批 判。曾 于


出‚在老一辈法国汉学家中‚只有汪德迈对于连的工 1
911年到 1
914年呆在北京、天津的著名诗人谢阁
作给予肯定与支持。于连本人也多次表示对汪德迈 兰 (Vi
ct
orS
ega
len)在北京的时候这样写道:“实质
的敬意。然而‚于连的目的除了对中国哲学思想本 上‚我来中国并不是来寻找中国‚而是对中国的看
身的思考以外‚更主要的还是想通过这一外来思想 法 ”。知名汉学家葛兰言也在 1
911年到 1
913年在
重新思考西方‚思考内在性‚寻找西方思想的某种出 北京‚他的汉学、社会学研究是追究中国社会的 “体
路。因此王夫之乃至整个中国对他来说都是一种 制基础 ”而回避比较。毕来德把比利时汉学家、长
“迂回 ”‚他的其中一本书的名称就叫 《
迂回与切入: 期在澳大利亚任教的李克曼 (Pi
err
eRy
ckma
ns‚a
li
as
中国、希腊的意义策略 》(L
edé
tou
re 'a
tlccè
s.S
tra
tég
ie S
imo
nLe
ys‚笔名:西蒙 ·李 )也放入传播中国相异

use
nse
nCh
in‚e
e è
nGrc‚Pa
e ris:Gr
ass
et‚1
995;中 性观点的学者之列‚因为他经常说中国是 “人类经
译本译名为 《
迂回与进入 》)。 验的另一极 ”‚“西方如果没有与中国这一根本的
‘他者’的相遇‚无法真正意识到其文化‘自我 ’的轮
二 走出相异性? 廓及其局限 ”。毕来德认为于连步这些学者的后
尘‚认为 他 把 王 夫 之 的 思 想 等 同 成 中 国 “文 人 思
于连的著作在法国知识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想 ”‚说他没有将王夫之与他同时代的思想家比如
不少法国哲学家如已故的利科、巴蒂厄 (Al
ai
nBa
di-
蒙德斯鸠作历史性的比较‚“似乎文人的思想从孔
u)等都对他的工作给予肯定。台湾辅仁大学、中

子到晚近都是一模一样 ”。 “十八世纪以来谁也没
国北京大学近年来还专门召开于连研讨会。他的著
有这样做过的。”毕来德指出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
作被翻译到二十多个国家。很多局外人更是将于连
神学缺乏了解‚于连笔下的西方思想也没有顾及教
与法国汉学划上等号。当然‚大多数传统的法国汉
父哲学家以及其他神学家。在比较的问题上‚毕来
学家对于连的治学方法一直有存疑‚因而没有更多
德以汉朝为例认为比较西塞罗与王充———法国知名
理会于 连 现 象。 就 这 样 一 直 到 毕 来 德 (J
ean—
汉学家马克 (Ma
rcKa
li
nows
ki)正是这样做的———远
Fr
anɕo
isBi
ll
et
er)的 《
反对法朗索瓦 ·于连 》(Co
ntr

比拿古希腊作比较更为恰当。毕来德还具体谈到于
Fr
anɕo
isJ
ull
in‚Pa
e ris:Al
li
a‚2
006)一书的出版。
连的翻译问题‚指出于连没有顾及汉语的多义性‚他
毕来德是瑞士知名汉学家‚与法国主流汉学家有良
以 “道 ”为例说明于连将这一中国思想的基本概念
好的学术关系。著有 《
被诅咒的哲学家李贽———晚
翻译为 “过程 ”有不少问题。毕来德从自己翻译 《

明 仕 宦 社 会 学 考 察 》[L
iZh
i‚p
hil
oso
phema
udi

子》
的经验出发‚说明 “道 ”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翻译
5
(127—1
602).Co
ntr
ibu
tio
nàu
nes
oci
ol
ogi
eduma
n-
为 “方法 ”、“技巧 ”、“事物运作方式 ”、“路 ”等等。

ari
natd
elaf
ind
esMi
ng‚Pa
ris/
Geè
nve:Dr
oz‚
1
979]、《
中国文字艺术 》(L'a
rtc
hin
oisd
el'é
cri
tur
e‚ 毕来德指出‚于连借助哲学家福柯 (Mi
che
lFo
uca
u-
Ge
nèe:S
v kir
a‚1
989)、《
三次沉默的中国:论当代史 t)的 “异托邦 ”的概念①‚然而于连话语的 “拓扑 ”的

与中国 》(Ch
inet
roi
sfo
ismu
ett
e:e
ssa
isu
rl'h
ist
oi
re 落脚点总是回到自身‚回到自己的著作与系统上面。

ont
emp
ora
inee
tlaCh
in‚Pa
e ris:Al
li
a‚2
000)、《
庄 应该说毕来德的很多话是切中要害的。他提出
子讲座 》(L
e?o
nss
urTc
hou
ang—Ts
eu‚Pa
ris:Al
li
a‚ 了比较学的共时性问题、提出了翻译的技巧等问题。
2
002)、《
庄 子 研 究 》(é
tud
ess
urTc
hou
ang—Ts
eu‚ 事实上‚翻译的问题不光是技巧的问题‚也是认识论
Pa
ris:Al
li
a‚2
004)等著作。 问题。毕来德不止一次说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更
毕来德在他的书的一开始就指出于连的整个著 重要的‚他提到政治、权力的重要性。他认为中国的
作 “建立在关于中国相异性的神话之上 ”。接着他 内在性思想归根究底是因为自汉朝以来的皇权的专
详细分析这一神话的历史渊源。他认为‚这种相异 制。这一观点在他的 《
三次沉默的中国:论当代史
性神话可以上溯到耶稣会士为了传教而对中国的某 与中国 》
中已经有所论述。在我们看来‚这一点可
些美化‚接着伏尔泰等多数法国启蒙哲学家继承了 能也是毕来德论点的弱处。他一方面指责于连没有
这些政敌对中国的看法‚把中华帝国的专制性抽象 考虑到中国思想的断裂‚另一方面他自己也没有注

① 福柯在 1967年曾在法国建筑学会发表一个重要演讲‚题为 《 另类空间‚异托邦 》(Le


ses
pac
esaut
re
s.Hé
tér
oto
pie)提出建设 “异质拓扑学 ”
(hé
tér
oto
pol
oge)的构想.此发言等到 1984年福柯才让发表.

第 4期 王论跃:当前法国儒学研究现状 29

意到皇权专制的复杂性、多变性‚也没有充分强调不 c
hin
ois
es‚1
985)以及巨著 《
中国思想史 》(Hi
st
oi
red

同朝代以及同一朝代的不同阶段政权关系的复杂 l
ape
nsé
ech
ino
is‚Pa
e ris:é
dit
io
nsd
uSe
ui‚1
l 9
97)。
性。汉学家于连本人的回应也注意到毕来德这一破 程艾蓝的 《
中国思想史 》
一书无疑是继冯友兰的 《

绽。他在 《
在路上:认识中国‚推动哲学———反驳∗ 国哲学史 》
英文版之后西文中最重要的中国思想通
∗∗ 》(Ch
emi
nfa
isa
nt‚c
ona?t
n rel
aCh
in‚r
e e
lan
cer 史著作‚在法国甚至整个西方汉学界都具有划时代

aph
ilo
sop
hi.Ré
e pli
queà∗∗∗‚Pa
ris:LeS
eui
l‚ 的意义。历史学家鲁林 (Al
ai
nRo
ux)在 《
中国在二
2
007)中说:“不可以像毕来德所做的那样‚将中华 十世纪 》(L
aCh
in u2
ea 0es
iè
cl‚Pa
e ris:Ar
man -
dCo
帝国的意识形态缩减为纯粹的政治行为‚而完全不 l
in‚2
003)里称 《
中国思想史 》
与谢和耐的 《
中华世
顾经济、社会因素‚不考虑跟阶级有关系的生产方 界 》(L
emo
ndec
hin
oi‚Pa
s ris:Ar
man
dCo
ln‚1
i 972
式:缩减为将通过利用文化而达到稳固长存‚并由此 年第一版 )一样是当代法国汉学的集大成。 《
中国
将它的政权自然化、合法化的皇权专制。因为怎么 思想史 》
的作者从文献、历史的角度阐述中国儒释
可以令人信服这种内在性的思想可以在历史上这么 道三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并直接翻译了多数哲学
多世纪里维持这样的社会状况?” (页 1
20)于连在结 大家的著名言论‚无论对研究人员还是对普通学生
束他的 《
反驳 》
时引用了德国汉学家、波恩大学教授 都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完成这一巨著之后‚程艾
顾彬 (Wo
lf
gan
gKu
bin)评他的一段话:“尤其更令人 蓝把很多精力放在中国当代哲学史的研究上‚《

担忧的是‚‘政治上正确’成了西方判断中国所依据 国当代思想 》
便是此类研究的成果之一。
的唯一参照‚于连敢于站起来反对这点‚他是有道理 参加这一集体性著作的还有语言学家艾乐桐
的。像于连那样要求的为了更好地回到自身而通过 (Vi
vi
ann
eAl
le
ton)‚政治学家白夏 (J
ean—Ph
ili
ppe
中国的迂回并没有来临。人们只是在别人的目光下 Bé
ja)‚数学史学家林力娜 (Ka
rin
eCh
e a)‚语言学
ml
再认识自己以及同类。人们终究只是在与他者的相 家褚孝泉 (复旦大学法文系教授 )‚谢和耐 (J
acq
ues
遇中得到自我安慰‚而不是怀疑自己甚至都不接受 Ge
rnt)‚宗教史学家高万桑 (Vi
e nce
ntGo
oss
aet)‚医

怀疑自己……‘政治上正确 ’的汉学家因此比某些 学史学家伊丽莎白 ·许 (El
is
abe
t u)‚台湾学青
hHs
还敢于谈中国的差异的汉学家更是 ‘欧洲中心论 年学者 Da
mie
nMo
rir—Ge
e nod‚人 类 学 家 杜 瑞 乐

者’” (页 1
41)。 (J
o●lTh
ora
val)、汪德迈 (Lé
onVa
nde
rme
ers
ch)‚比较
毕来德的著作出来之后‚几乎与于连的 《
反驳 》 文学家 张 寅 德 以 及 瑞 士 日 内 瓦 大 学 汉 学 家 左 飞
同时出台的是程艾蓝 (An
neCh
eng)主编的 《
中国当 (No
col
asZu
ffe
rey)教授。主编程艾蓝除了引言 《

代思想 》(L
aPe
nsé
eenCh
inea
ujo
urd'h
ui‚Pa
ris:Ga
l- 结相异性神话 》之外‚还撰写了其中的一篇论文:

ima
rd‚2
007)。作为此书的开篇‚程艾蓝的引言便 《“中国哲学 ”在中国的磨难 》
‚其中对过分夸张相异
是《
终结相异性神话 》
。作者虽然没有点名批评于 性‚对所谓的 “内在性思想 ”论点都提出批评。另一
连‚但是其针对性还是十分明确的。程艾蓝生于 些学者从他们自己的领域来批评相异性。林力娜的
1
955年。与于连一样‚她也是巴黎高师的高材生。 文章矛头直指一代汉学宗师葛兰言。后者通过 《

入学时‚读的是英文系‚并获英文高级教师衔。曾经 经》
来验证中国语言的 “诗性 ”、模糊性、缺乏逻辑、
在复旦大学留学‚到英国剑桥大学从事研究 (1
980 缺乏科学性。作者通过 《
九章算术 》
来证明葛兰言
—1
982)。完成关于汉朝今古文之争的第三阶段博 观点的幼稚。艾乐桐的文章讨论中国文字‚指出长
9
士论文后‚进入国家科研中心任副研究员。195年 期以来人们‚包括中国人本身‚对中国文字的误解。
1
获博导文凭‚99
7年被任命为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 上至莱布尼茨下至于连‚很多人都将汉字当作表意
0
授。207年她被选为法兰西学院教授‚成为目前法 文字。艾乐桐还批评有关汉字起源的宗教解释‚她
兰西学院的第二位汉学家———另一位乃是 1
990年 通过甲骨文的最新研究成果‚认为 “铭刻并不是卜
接替谢和耐教授的明清历史学家魏丕信 (Pi
ere—
r 筮的必然因素;我们可以将它们解释为有选择性的
é
ti
enn
eWi
ll)教授。程艾蓝的主要著作有 《
论语 》
的 档案系统 ”。她的观点与汪德迈的观点正相反。后
法文翻译 (1
981年 )、《
汉代儒学研究:经典诠释传统 者在其论文 《
中国人的历史观 》(页 4
7—7
4)中说:
的 展 开 》 (é
tud
esu
rlec
onf
uci
ani
s n : l'
me Ha “那没有它就没有档案记录的文字是为了记载卜筮
é
lab
ora
tind'u
o net
rad
iti
one
xéé
gti
ques
url
esc
las
si
que
s‚ 而发明的 ” (页 4
8)。在这本批评相异性‚跟批评于
Pa
ris:Co
lè
lged
eFr
anc
eetI
nst
it
utd
esh
aut
esé
tud
es 连多少有关的集体著作中‚汪德迈再次对于连的有
30 湖 南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2008年

关中国思想的内在性的观点表示肯定‚并多次征引 位置‚如他的 《
原善论 》
的部分片断。在日佛会馆学
他的主要著作。谢和耐的文章名为 《
王夫之的现代 报《
日本研究 》(Eb
isu‚é
tud
esj
apo
nai
ses)第 3
7期
性》
。作者在晚年的力作 《
事理:王夫之哲学论 》[L
a (2
007年 )上‚杜瑞乐发表了一篇长文:《
关于哲学的

ais
ond
esc
hos
es.Es
sais
url
aph
ilo
sop
hied
eWa
ng 与非哲学的几点意见 》(“ Qu
elq
uesr
ema
rqu
ess
url

Fu
zhi(1
619—1
692)‚Pa
ris:Ga
ll
ima
rd‚2
005]中提 p
hil
oso
phi
quee
tlen
on—p
hil
oso
phi
que”‚p.4
7—7
0)
出中西思想的两种不同范式:组合逻辑与话语逻辑。 这样解释他所从事的 “人类学的哲学进路可以使人
在《
王夫之的现代性 》
一文中‚谢和耐指出关于中国 觉察到在哲学话语与象征实践中存在一种关系。这
的两个常见的错误:“其一是认为存在没有时间性 关系不能简单地作为一个客观化或概念把握的过程
的‘中国思想 ’;其二也与之相关‚是强加给中国一 处理。我们声称依据的象征实践‚譬如宗教性的‚不
个与它所经历的深层变化所不能兼容的稳固不动 能只是简单的哲学话语对象。既具有某一哲学理念
性。”他还这样写道:“历史对他 [王夫之 ]来说是一 同时又加入一个特别传统的人‚如一个犹太哲学家、
件严肃的事情‚不是为了消遣读者而编的叙事:对普 一个新儒学家‚必须在试图表述他们的思想之前先
遍性变化显得最明显的领域‚即历史的素材进行思 区分语言的活动及其多样实践 ” (页 6
3)。他说的意
考‚那就是哲学思考的一种方式 ” (页 3
8)。王夫之 思是本文化的语言、文化、象征等实践先于哲学活
的历史观可能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谢和耐本人的历 动。
史观或者汉学观‚值得我们深思。

中国当代思想 》
中还有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 三 其他儒学研究者
系巴黎高等社会科学院的杜瑞乐教授所作。杜瑞乐
教授兼治哲学、人类学‚对中国与日本都非常了解。 前面我谈论的内容相对集中‚针对于连现象及
他的研究对象是新儒家‚尤其是新儒学的代表人物 其引发的问题以及程艾蓝主编的 《
中国当代思想 》

牟宗三。杜瑞乐在他的文章 《
当代中国的实用主义 可以说‚于连与程艾蓝治学的方式以及采用的范式
诱惑 》
中指出安乐哲与杜威以及新实用主义者罗蒂 都有很大的差异。一个偏重思想‚一个偏重学术。①
(Ri
cha
rdRo
rty)之间的关系‚批评他们的非历史化 至于毕来德‚情况要复杂一些。他是一个兼治思想、
倾向。杜瑞乐在文章中还着重介绍了李泽厚的工 学术的学者。他对于连的批评很中肯‚但是有时候
作‚尤其是他的 《
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 》(北京:三联 又回到同一个范式内‚如前述的内在性问题。接下
2
书店‚00
5年 )‚这在法国还是首次。对于李泽厚而 去我再讲几个汉学家‚也是法国汉学界具有影响的
言‚第一哲学不是伦理学‚而是美学。他的历史本体 学者。
论 “从根本上不赞同承继宋明理学的现代新儒学‚ 我在前文中已经几次提到马克 (Ma
rcKa
li
no -
ws
不赞同以‘心性之学 ’来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 ’”。 i)。他出生于 1
k 946年‚
197
2年获得巴黎东方语言
李泽厚在提出中国文化是乐感文化之时‚已然提出 文化学院的汉语、西藏语学位文凭‚1
973年取得巴
原典儒学重视情感的特征‚后见到战国出土竹简 黎七大汉语学士学位。然后到巴黎天主教学院学习

性自命出 》
中 “道生于情 ”的资料‚更进一步提出原 神学以及 《
圣经 》
的历史‚同时在巴黎七大学习语言
典儒学为 “情本主义 ”。李泽厚的主张并非孤立的‚ 9
学。178年获得巴黎七大第三阶段博士学位‚
197
9
自宋以后学者对于儒家哲学的认识有以朱熹为代表 9
年进入远东学院。180年到复旦大学哲学系从事
的 “理本论 ”‚王阳明为代表的 “心本论 ”‚刘宗周为 研究‚1
981到 1
984年到京都远东学院分部。1
991
代表的 “意本论 ”‚戴震为代表的 “重情主义 ”等等。 9
年在巴黎七大获得博导文凭。193年离开远东学
只是一般学者会将戴震思想看作是对宋明理学的批 院担任巴黎高等实验科学院 (EPHE)教授。他的汉
判‚
并不把它当作是向传统的回归。杜瑞乐注意到 学研究主要涉及传统宇宙论、历法、占卜以及中国宗
李泽厚的论点与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牟宗三之间的 教、
思想中的象征系统。他的研究具有扎实的文字
不同以及他们两人对康德的不同解读。但是‚他在 学与语言学功底。他于 1
980—1
982年间研究了汉
文章的结论中也指出在李泽厚的思想中也有伦理的 代儒学的形成‚以 《
吕氏春秋 》
为依据而反对那种认
层面‚在牟宗三的道德形而上中也给美的满足留有 9
为秦帝国受法家思想支配的观点。191年出版了

① 姜广辉老师在主持演讲的时候将他们俩的治学方式跟李泽厚先生与李学勤先生的不同方法加以对照‚很有参考价值.
第 4期 王论跃:当前法国儒学研究现状 31


五行大义 》
的译注本 [Co
smo
log
iee
tdi
vi
nat
io
nda
ns 韩非子的政治哲学把社会太平建立在对人的感情的

aCh
inea
nci
enn
e.L
eCo
mpe
ndi
umd
esc
inqa
gen
ts 有效控制之上‚而儒家的乌托邦纲领则依赖从政者
(Wu
xin
gda
yi‚VI
esè
ice)‚Pa
l ri‚EFEO‚
s 199
1]。近 的仁义、善良来管理为利益所诱惑的百姓。我在前
年来对 《
周易 》(上海图书馆藏简本 )等都下过工夫。 者中找到更多的清醒、现实主义与逻辑。如果说一
我们期待着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的早日问世。 个社会人对另一个人来说是一条狼‚那么就像道家
国家科研中心研究员马蒂厄 (Ré
miMa
thi
eu)教 非常智性地说的那样‚是否与其与城里的为伍‚还不
授兴趣广泛‚治学范围涉及中国古代的神话、哲学 如与林中的来往‚即使要冒着跟狼群嚎叫之嫌?因
(儒家、道家 )、文学、人类学多个方面。他早年翻译 此我对边缘感兴趣‚而留在中国传统的边际‚周转于
研究 《
穆天子传 》
、《山海经 》
等神话。近年来翻译出 其周围而没有在其中心历险。 […… ]我在考察道
版了屈原的 《
离骚 》
、合作主编了 《
淮南子 》
的翻译。 家对以话语为手段传承礼仪的批评时‚我发现庄子
并首次在法国对 《
老子 》
三个版本 (王弼本、马王堆 在偏离的同时处在孔子真实实践的直线之上。他把
本以及郭店本 )进行比较翻译 (L
aot
su.L
e eDa
ode 孔子的理论依据颠覆得如此之妙是因为他真正把握


ng‚Pa
ris:En
tre
lac
s‚2
008)。法国治思想史的汉 了它们。他正是以儒家的最基本的原则为名来指控
学家中关注近年来出土的楚简的并不多‚马蒂厄对 它。这样‚疑团就消失了;原来是一种误解。原来人
郭店 《
老子 》
的研究、翻译在这方面弥补了空白。在 们在孔子哲理不存在的地方寻找它‚即在词语中而
儒学方面‚他重新注译了 《
荀子 》
等儒家经典‚待出 不是在动作中。
版。前两年出版了 《
孔子 》(Co
nfu
ciu
s‚Pa
ris:En
t- 勒维就是要展示一个具体生动的孔子。另外可

ela
cs‚2
006)。最后一本书的体例有些特别。全书 以顺便提一下的是巴黎高等社会科学院的叶理绥夫
分成两篇:《
夫子的生平、著作、理论与继承者 》
、《文 人 (Da
nie
ll
eEl
is
see
ff)也出版了图文并茂的 《
孔子:
选》
。夫子的理论分成仁、忠、礼、诚、修身五个方面 从词语到行动 》(Co
nfu
ciu
s.De
smo
tse
nac
ti
on‚Pa
ris
来讲。夫子的继承者则主要谈孟子、荀子‚也涉及子 :Ga
ll
ima
rd‚c
ol.“ Dé
l cou
ver
tes”‚2
003)。
思。 《
文选 》
部分则分成 “学 ”等二十个主题‚并集中 令人欣慰的是法国新一辈汉学家正在脱颖而出。

论语 》
、《大学 》
、《中庸 》
、《孟子 》
、《孝经 》
、《荀子 》 专攻过 张 载、苏 轼 的 1
1世 纪 儒 学、文 学 专 家 费 飏
等经典文献对这些主体的阐述。第二部分由于翻译 (S
tép
han
eFe
uil
ls)教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费飏出生

所牵涉的文本比较多‚适宜作为资料查阅。 于1
963年‚
也曾是巴黎高师的学生‚
他的关于张载的博
在马蒂厄教授的 《
孔子 》
出版之前‚国家科研中 士论文导师是于连‚
之后一直在巴黎七大任教。费飏
心研究员、知名法家、道家研究专家、小说家勒维 还不断探寻 “思想地 ”‚
不仅大量阅读经典‚ 包括文学。
(J
eanLe
vi)教 授 也 于 2
002年 在 Py
gma
li
on/
Gér
ard 他还试图从西方传统以及现代哲人的解释中得到启
Wa
tel
et出版社出了同名书 《
孔子 》(Co
nfu
cis)‚此书
u 发。譬如他在 《
从福柯到苏东坡:
自我修养跨文化进路
袖珍本在 2
003年由 Al
binMi
che
l出版。勒维教授 的几要素 》(DeFo
uca
ultàS
uDo
ngp
o:é
lé
men
tsp
our
在《
前言 》
中这样介绍他终于迟迟来到儒学空间的 u
nea
ppr
och
etr
ans
cul
tu
rel
led
elac
ult
ured
esi)① 一文

原因: 对福柯在 《
中‚ 主体诠释学 》

中所阐述的古希腊、
古罗
一个在我看来更教给人对社会的因循守旧而不 马时代身体修养技巧表示出强烈的兴趣‚
把对福柯的
是哲理的学派是不足以吸引我的。我所倾向的是福 阅读与苏轼的 《
东坡易传 》
结合起来‚
探讨福柯自我修
楼拜的那种思想:“荣誉使人毁誉‚职衔让人堕落‚ 养论与苏轼的情性论之间的关系。在最近出版的关于
职位令人愚蠢 ”‚因此我对教育旨在培养人担任政 “神 ”概念专辑的 《 远西 》
远东、 第29期的一篇文章中‚
府要职这样的儒家信条没有好感。相反‚道家对我 费飏讨论张载的 “神 ”的概念‚
并结合他对狄德罗、
斯宾
有吸引力。我喜欢庄子的自由、极端的夸张‚否定所 诺萨、
布鲁诺等西方哲学家、科学家的理解进行比较。
有社 会 机 制 的 合 理 性‚主 张 回 归 到 野 性 的 生 活。 可以相信‚
以费飏为代表的新一代法国汉学家会青出

道德经 》
里句子的神秘、咒语般的特性让我入迷。 于蓝而胜于蓝‚
出色地完成他们这一代人的新使命。

① 王论跃 (Fréé
dri
cWa ng) 主编 《中国今日的选择: 传统与西方 》(L echo
ixdel
aCh i
ned'a
ujo
urd'h
ui:en
trel
atr
adi
ti
one
tl'Oc
ci
den 电子版参见 www.
t)‚ ens
—l
sh.f
r/c
oll
oqu
es/chi
ne200
4‚文字版将由 Le sIn
desSav
ant
es出版社出版.
② Mi
che
lFouca
ul‚L'h
t erméneu
tiq
ued
usu
je‚Pa
t ris:Gal
li
mard/Se
ui‚c
l ol.“ Ha
l utesét
udes”‚2 00
1.
32 湖 南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2008年

了法国儒学研究的现状‚然而‚研究儒学的学者远不
四 结 语 止于我上面提到的学者‚研究的课题也远非局限于
此。法国汉学传统上对道教的研究比较深入。马伯
怎样研究儒学、研究中国思想史?相异性真的 康德谟 (Ma
乐、 ximeKa
lt
enma
rk)、施舟人 (Kr
is
top
her
可怕吗?中国学应该采用哪一种或者哪一些范式? S
chi
ppr)与罗比萘 (I
e sab
ell
eRo
bin
et)、傅飞岚 (Fr
an-
不管怎么说‚中国对西方人、对西方汉学家来说是异 s
isc
usVe
rel
ln)等四代专家都为道教研究做出了很

域‚所以相异性是一种客观存在。事实上‚几乎没有 大的贡献‚特别是施舟人对 《
道藏 》
统考所做的工作
一个汉学家能够回避这个问题的。如果从事中国研 为世人瞩目。最近几年对庄子的研究也有很多新成
究的西方汉学家研究的视角、观点不能发挥其本文 于连、毕来德、勒维 (J
果‚ eanLe
vi)、葛浩南 (Ro
mai

化的特点‚而是跟中国自己的学者的研究方法大同 Gr
azi
ani)等都有专著出版。佛教方面的研究专家有
小异的话‚那么这种研究的原创力将是很有限的。 兼治道教、禅宗、医学的戴思博 (Ca
the
rin
eDe
spe
ux)
法国的人文思想常常以其形式的新颖而吸引世界‚ 教授、远东学院的郭丽英教授等。法家方面研究有
法国的汉学界也需要这种丰富的想象力。问题的关 汪德迈于 1
965年出版的 《
法家思想的形成 》
一书。
键是我们如何面对相异性‚我们能否像哲学家列维 作者通过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变迁‚阐述商
纳斯 (Emma
nue
lLe
vin
as)提倡的 “他人 ”哲学那样‚ 鞅、申不害、慎到和韩非子等人法家思想的形成过
让自我 “放下其主权 ”‚建立一种 “无利益 ”关系‚那 程。勒维翻译过 《
韩非子 》
、《商君书 》
等等。总之‚
就是对他者的责任或者 “为他者的存在 ” 。这种对 ①
法国的儒学以及一般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在欧洲仍是
他者的负责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跟社会、文化、 一面旗帜‚不容忽视‚值得我们借鉴。
历史、种族等因素毫无关系。只有在这种伦理关怀
下‚
相异性才能得到彰显。我所期待的西方儒学研 编者按:此文发表时‚王论跃已受聘为法国国立
究也正是这样一种无私的境界。 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
以上我选择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汉学家简单讲

① Emmanue
lLe
vinas(列维纳斯 ):é
thi
quee
tinf
ini《
伦理与无限 》
‚Pa
ris:Fa
yad‚1982‚页 42—4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