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160 《中国文化研究》2021 年冬之卷

*
理雅各重译《诗经 》中的翻译修改研究
——— 以《国风 》英译为分析中心

冯全功 董文洁

提 要
本文选取理雅各 1871 年散体版和 1876 年韵体版《诗经·国风 》中的 160 首
诗的英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理雅各《诗经 》重译中的翻译修改。 在宏观层面,理雅
各删除了散体版中所有的中文和脚注 ,将 182 页的前言缩减到 57 页,韵体版皆有韵脚,并
对译诗的格式作了调整,采用了不同的缩进和对齐格式。 微观层面的修改主要包括同一
意象的不同翻译、“兴”体的显化处理以及修辞格的主动添加 ,并对典型例子进行了评析。
理雅各之所以重译《诗经》主要在于他身份的变化、对大众读者的照顾以及自身诗学观念
的调整。这种修改与重译有利于《诗经》在西方世界的广泛传播及其经典化进程 。
关键词 理雅各 《诗经》 重译 翻译修改
中图分类号: I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 3247( 2021) 04 - 0160 - 10
DOI:10.15990/j.cnki.cn11-3306/g2.2021.04.015

On James Legge’s Translation Revision in His Retranslation


of Shijing: With Emphasis on the Analysis of His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Guofeng
Feng Quangong & Dong Wenjie

Abstract: This article selects Legge’s two translations of Guofeng from his non-metrical
version of Shijing in 1871 and the metrical version in 1876 as key research objects in order to
explore Legge ’s translation revision of Shijing.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versions are
categorized into two levels. At the macro level,Legge rearranged the book layout by shortening
the prolegomena,deleting the Chinese characters and footnotes and rearranging the format of
those translated poems. At the micro level,revisions can be summarized into three types:
different translations of certain images,making xing more logically explicit and adding some
rhetorical techniques. To illustrate these features,typical examples are analyzed. The reasons
behind his translation revision or retranslation are also tentatively given,such as change of his
major identity,catering to general readers and adjustment of his poetic views. Undoubtedly,
Legge’s different versions of Shijing are instrumental in the dissemination and canonization of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文学翻译中的修辞认知研究”( 16CYY008) 的阶段性成果。


理雅各重译《诗经》中的翻译修改研究 161

Shijing in the western world.


Key words: James Legge; Shijing; retranslation; translation revision

重译( retranslation) 既可指间接翻译或二手翻译,也就是把某一语种的翻译作为中介


而非直接译自原文,①又可指将已经存有译本的原文用同种语言再次翻译的行为 ,或指这
一行为产生的重译作品。② 第一种意义上的重译通常被称为转译,第二种意义上的重译
也称复译,最为常用。本文所谓的重译就是针对第二种意义而言的 ,既可指同一译者先后
翻译同一部作品,又可指不同译者在不同时期翻译同一部作品 ,其中前者也可称为自我重
译。自我重译不可避免地存在“自我指涉”③现象,包括措辞、句子、风格等层面的自我沿
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对原有译文的修改 ,不然也就没有重译的必要了。由于时代、社会、
语言、诗学的变迁以及文本阐释的开放性等因素 ,翻译并无定本的存在。重译有利于作品
在异域的扩散与传播,加速作品在异域的经典化进程,如《诗经》《论语 》等中国文化典籍
的翻译。
有关《诗经》翻译,英国汉学家理雅各 ( 1815—1897) 做出了杰出贡献,一生中曾三度
翻译《诗经》,分别是 1871 年的散体版、
1876 年的韵体版和 1879 年的选译本。 第一次翻
译时,理雅各采取了“丰厚翻译”的策略,除文本翻译之外,还加入了对《诗经 》每首诗歌背
景和重点意象的解释,并详细地阐述了多家注疏的观点。1876 年重译时,除序言和前言
之外,其他皆采用英语诗歌的形式,简洁、轻快、押韵,朗朗上口,还带有明显的苏格兰诗歌
风格,呈现出“英诗范化”④的特征。1879 年的选译本又回到散体版朴实直译的风格,但
只选择了部分篇章,并带有浓厚的宗教意味。从目标读者而言,理雅各的散体版最适合研
究《诗经》并有一定汉语基础的读者,韵体版较适合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兴趣或通过阅读异
域诗集以供消遣的读者,选译本收录在理雅各的牛津同事穆勒 ( F. M. Müller) 编撰的《东
方圣书》中,更适合研究中西宗教差异的学者 。目标读者定位不同,翻译策略也会随之变
化,译文也就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针对理雅各《诗经 》重译,有研究前后副文本变化
的,⑤有研究其宗教观转变的,⑥ 也有研究其翻译思想转向的,⑦ 但鲜有聚焦于其翻译修
改的。理雅各在自我重译中,主要修改体现在哪些方面,译文的面貌有何不同,具体原因
是什么? 本文通过选取理雅各 1871 年散体版和 1876 年韵体版《诗经·国风 》中的 160 首

① Mark Shuttleworth and Moira Cowie,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1997,p. 76.
② S,ehnaz T. Gurc,aglar, “Retranslation,” in: M. Baker and G. Saldana eds. ,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9,p. 233.
③ 彭文青: 《〈三国演义〉英译重译现象中的自我指涉》,《外语与外语教学》2017 年第 1 期。
④ 左岩: 《“扮成英诗的中国诗”———理雅各〈诗经〉1876 年译本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
院学报》2017 年第 2 期。
⑤ 蔡华: 《理雅各〈诗经〉译介副文本的变化探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 年第 2 期; 滕雄、
文军: 《理雅各〈诗经〉三种英译版本的副文本研究》,《外语教学》2017 第 3 期。
⑥ 张萍、王宏: 《从〈诗经〉三译本看理雅各宗教观的转变》,《国际汉学》2018 年第 2 期。
⑦ 张萍: 《从〈诗经〉的三个译本看理雅各翻译思想的转向》,《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版) 》2017 年第 5 期。
162 《中国文化研究》2021 年冬之卷

诗的英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的翻译修改着手 ,尝试对上述问题进
行解答。

一 理雅各重译《诗经·国风》宏观层面的翻译修改
理雅各来自苏格兰,曾在中国传教,是牛津大学的首任汉学教授。他一生中翻译过很
多中国经典,还与同事穆勒一起,翻译、出版了《东方圣书 》系列,被费乐仁称为“19 世纪
欧洲最著名的汉学家之一 ”。① 理雅各翻译的 1871 年散体版《诗经 》是西方世界中第一
本完整的英译本,前言多达 182 页 ( 包括内含的附录 ) ,并且注释丰富、出处可考,配以汉
字辅助,出版后好评如潮,至今仍被奉为经典。1874 年,理雅各的侄子 Rev. John Legge 向
其提议,应该将整本《诗经》用韵体版的形式译出,并许诺自己与兄弟 Rev. James Legge 会
提供帮助。再加上 Rev. Alexander Cran 的协助,四人翻译小组快速形成,开始了异地协
作,其中超过四分之三的诗歌都是由理雅各自己翻译完成 。在韵体版译本出版前,理雅各
又找到当时在香港政府工作的好友莫瑟 ( W. T. Mercer) ,委托其对译文进行复审并对诗
歌韵律加以修改。② 理雅各的《诗经》韵体版于 1876 年正式面世。
对比理雅各翻译的散体版和韵体版《诗经》,不难发现宏观层面的修改主要表现在三
个方面,即删减译前言字数、删除全部汉字和重新调整诗歌格式 。 在散体版《诗经 》中,理
雅各写了一个 182 页的前言,共分为五章,分别讲述了对《诗经》历史的研究、《诗经 》韵律
与诗学价值、历代学者或作品对《诗经 》的注疏、《诗经 》时期的中国以及参考书目。 在韵
体版中,理雅各不再将《诗经》看作是单纯的具有儒家思想的作品,反而更着重表现其文
学与文化价值,并将前言缩减到 57 页,但主要框架未变。为展示权威性,同时方便读者参
考与对照,理雅各在散体版《诗经》中加入了不少汉字,如在每首诗的译文前,理雅各都会
列出中文原文; 每当提及中国人物或书籍时,也都会忠实地用汉字列出人物和书籍的原
名,在注释时,理雅各直接对汉字原文进行解释,而非根据译文诗句进行释义。 在韵体版
中,理雅各删去了所有的汉字,相比之下,韵体版对不会中文的英语读者更为友好 ; 由于诗
歌译文的格式调整,韵体版的页面显得更加清晰。在散体版中,理雅各通常先列出中文原
文,再给出英文译文,并在注释中先对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和核心思想作出简述,接着针对
诗歌原文进行意义解释,并且所有的诗歌译文遵循的都是左对齐这一种格式。 在韵体版
中,理雅各在列出诗歌的标题后都添加了一个题解 ,包括这首诗所用的修辞或叙述手法
( 如赋、比、兴) 、蕴含的典故及思想情感。 若是需要对背景进行描述或诗歌主题有争议
的,这段介绍也会丰富至两段,但总体而言,不会如散体版那样冗长。 在韵体版《诗经 》的
格式排版上,理雅各采取了 50 余种不同的缩进格式,③ 使得诗歌在视觉上更加灵动和鲜
活,审美价值相比散体版有所提升,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韵体版作为独立文本的价值 。

① Lauren Pfister,“Clues to the Life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s of One of the Most Famous Nineteenth
Century European Sinologists—James Legge ( A. D. 1815—1897) ,”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vol. 30 ( 1990) ,pp. 180—218.
② James Legge,The She King,or The Book of Ancient Poetry ( translated in English verse,with essays
and notes) ,London: Trübner & Co. ,Ltd,1876,pp. iii-iv.
③ 姜燕: 《理雅各〈诗经〉英译》,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0 年 4 月,第 73 页。
理雅各重译《诗经》中的翻译修改研究 163

理雅各也受到了部分读者和学者的负面评价 ,如李斯特 ( A. Lister) 在《中国评论 》中


批评 1871 版《诗经》除了散文还是散文,① 布切尔 ( C. H. Butcher) 认为理雅各的散体版
译文能使意思更加清晰,但并未保持《诗经 》原著的“精神 ”,缺乏原著令人愉悦的简洁和
干练。② 当时西方读者受其传统诗歌影响,认为诗歌应该有节奏、有韵律,两者在英语诗
歌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英语诗歌如此,汉语诗歌同样讲究抑扬顿挫与节奏。 尽
管如今很多汉字的发音与先秦时期有所不同 ,但《诗经 》中的绝大多数诗仍然押韵,具有
很强的节奏感。此外,在理雅各重译之前,就已存在两本德语《诗经》韵体版译本。因此,
西方读者对《诗经》英语译本有更多的韵体期待。 从小生长在苏格兰的理雅各受到韵体
诗歌的浸润,学生时期,理雅各开始阅读著名的苏格兰拉丁语学者乔治·布坎南用拉丁语
写的苏格兰历史及其翻译的韵体拉丁语版本的《赞美诗 》,这是理雅各的诗歌启蒙。 第一
次翻译《诗经》时理雅各考虑了韵体版的可能性 ,但最后又予以否定。 他在 1871 年版《诗
经》的前言中提到,“必须承认韵文是翻译韵文的最佳形式,但韵体译者必须对原作有充
足的理解,之后才能正当地进行翻译,避免强加于读者 …… 我的目标是尽我所能,提供可
以重现原文意义的版本,不进行任何添加或释义。 整体来说,这本诗集不值得将其韵体
化。但有了我的译本,愿意承担这个任务的后人可以呈现出‘忠实的韵体版 ’。 我个人倾
向于按原文直译 ”。③ 1873 年理雅各的中国北部之行使他改变了原先对孔子的否定态
度,逐渐将自己定义为汉学家而非单纯的传教士 ,牛津大学同事穆勒的比较宗教思想也对
其产生了影响,多种因素作用下,理雅各对孔子和儒学的理解更加开放 、深刻,在其侄子致
信的鼓励下,理雅各组成的翻译团队完成了《诗经》的重译。与 1871 年的散体版相比,韵
体版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所有诗歌都按照英语韵体诗的格式 ,每一诗行有 4 到 12 个音节不
等,其中有 3 首( 《郑风·羔裘》《王风·扬之水》《王风·君子于役 》) 用浓厚的苏格兰方言进
行翻译,有 4 首除了莫瑟的英语翻译之外,还有对应的拉丁语版本( 《王风·扬之水》《陈
风·防有鹊巢》《小雅·鹿鸣·皇皇者华》《周颂·清庙·维天之命 》) ,还有三首呈现了前后两
种不同版本的翻译( 《唐风·葛生》《秦风·黄鸟》《周颂·闵予小子·小毖 》) 。④ 总之,除了
相关副文本,散体译诗和韵体译诗是两个版本最显著的形式区别 ,后者更注重《诗经 》的
文学或诗学价值。

二 理雅各重译《诗经·国风》微观层面的翻译修改
由于英语诗歌的音律要求,理雅各 1876 年韵体版与 1871 年散体版差异较大,我们在
研读、比较 160 首《国风》译文之后,总结出理雅各三种微观层面的主要修改 ,即同一意象
的不同翻译、“兴”体的显化以及译者积极添加的修辞格 。
( 一) 同一意象的不同翻译

① 姜燕: 《理雅各〈诗经〉英译》,第 62 页。
② Norman J. Girardot,The Victorian Translation of China: James Legge’s Oriental Pilgrimage ( vol.
1)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2,p. 103.
③ James Legge,The She King or The Book of Poetry,Hongkong: Lane,Crawford & Co. ,1871,pp.
115—116.
④ Lauren Pfister,“James Legge’s Metrical Book of Poetry,”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vol. 60,no. 1 ( 1997) ,pp. 64—85.
164 《中国文化研究》2021 年冬之卷

意象是诗歌的生命,诗歌中意象的翻译格外重要。在《诗经·国风》重译中,理雅各对
同一意象可能会有不同的翻译,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出于英诗韵律的需要,二是显化某些
意象,便于英语读者理解,三是理雅各本人对该意象的理解发生了改变 。
《周南·卷耳》中有一句“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周行 ”指宽阔
的大道,理 雅 各 在 散 体 版 中 将 其 译 为“highway ”,整 句 话 翻 译 为“I was gathering and
gathering the mouse-ear,/ But could not fill my shallow basket. / With a sigh for the man of
my heart,/ I placed it there on the highway. ”( p. 8 ) ① 切合原文语义,从“采采 ”的译文
( gathering and gathering) 也可略窥出理雅各对原文的忠实程度 。韵体版中,由于特定的音
步需要,理雅 各 将“highway”修 改 为 单 音 节 的“path”,整 句 话 翻 译 为“Though small my
basket,all my toil / Filled it with mouse-ears but in part. / I set it on the path,and sighed /
For the dear master of my heart. ”( p. 61) 改译的“path”与“highway”相比,尽管少了原文中
“周行”的宽阔之意,但基本意义相同,无伤大雅。 类似的还有《邶风·击鼓 》中对“镗 ”和
“马”的翻译。《邶风》的第一句为“击鼓其镗 ”,理雅各在两个版本中先后将其译为“Hear
the roll of our drums! ”( p. 48) ,“List to the thunder and roll of the drum! ”( p. 82) 。 韵体版
为满足特定的音步要求,译者添加了对“镗”( 鼓声) 的描述,同时“thunder”之意象使鼓声
更有气势; 对“马”的翻译也是如此,第三段中有“爰丧其马”一句,韵体版除将散体版中的
“horses”改为“steeds”( 战马、骏马 ) 之外,还添加了形容词“high-mettled”予以修饰,显示
出了遗失的战马精神饱满和昂扬的姿态 。
理雅各对诗体的追求使其不再逐字地对意象进行翻译 ,所以韵体版具有更大的发挥
空间。如对《王风·大车》中最后一句“谓予不信,有如皦日 ”的翻译。“皦日 ”即白日,这
是主人公对日发誓,生不能同室,死要同穴。理雅各在散体版中将其译为“bright sun”( p.
121) ,符合原意,而在韵体版中将其译为“day’s eye”( p. 118) ,与该诗节第一句“If haply
thou should’st say that I”押韵。理雅各将其作为太阳的隐喻,太阳挂在天上,仿佛是“天之
眼”,其后“whose piercing glance”则喻指太阳的光芒,弥尔顿在其诗作中也有类似用法
( Hide me from day’s garish eye) ,有助于译文读者进行互文联想。《秦风·车邻》的第二与
第三诗节的最后一句分别为“今者不乐,逝者其耋”与“ 今者不乐,逝者其亡 ”。 由于诗节
间的押韵需要,理雅各把“逝者其耋”“逝者其亡 ”分别从“The time will pass till we are
octogenarians”和“The time will pass till we are no more”( p. 190—191) 改译为“Old age will
have us for its prey”和“Old age will bear us all away”( p. 158) ,其中译者添加的“prey”很形
象,同时也避免了“octogenarians”这样的多音节词,将其泛化为简易的“old age”。 理雅各
的发挥还体现在《桧风·隰有苌楚》中有“苌楚”的翻译。该诗的第一句为“隰有苌楚,猗傩
其枝”。经考证,理雅各在散体版中将其译为“In the low wet grounds is the carambola tree;
/ Soft and pliant are its branches. ”( p. 217) ,carambola tree 即杨桃树,而在韵体版中为达到
每句四音步的统一,理雅各将这一句改译为“Where the grounds are wet and low,/ There

① 文中所引译文来源具体包括以下译著( 不再一一标明出处,仅注明页码) : James Legge,The She


King or The Book of Poetry,Hongkong: Lane,Crawford & Co. ,1871; James Legge,The She King,or The
Book of Ancient Poetry ( translated in English verse,with essays and notes) ,London: Trübner & Co. ,Ltd,
1876.
理雅各重译《诗经》中的翻译修改研究 165

the trees of goat-peach grow”( p. 175) ,杨桃又名羊桃,为了音韵需要,理雅各不惜另创新


词。《周南·关雎》中对“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的翻译也很好地彰显了韵体版中理雅各翻
译风格的改变。 散体版中,对应译文为“The modest,retiring,virtuous,young lady: —For
our prince a good mate she. ”( p. 1) ; 韵体版中,两行变成四行,将其改译为“From them our
thoughts to that young lady go,/ Modest and virtuous,loth herself to show. / Where could be
found,to share our prince’s state,/ So fair,so virtuous,and so fit a mate?”( p. 59) 。前后
两种译文相比,语义增添、显化和重复还是比较明显的,也不乏译者自己的理解,很大程度
上也是由于押韵的需要,甚至不惜牺牲原文的简洁性。
由于韵体版删去了脚注,为方便西方读者理解中国文化和传统 ,理雅各在处理一些文
化负载词时采用了在翻译中添加解释的策略 ,或者采用读者更易理解的措辞。 如《周南·
兔罝》第三节中的“赳赳武夫,公侯腹心”,散体版中理雅各把其译为“That stalwart,martial
man / Might be head and heart to his prince”( p. 14) ,将“腹心”一词译为“head and heart”,
尽管并未将“腹 ”直译出来,但巧妙运用了头韵,用“head”作为“腹 ”的替代,且“head”和
“heart”都是对人体极为重要的身体器官,与“腹心 ”所蕴含的意义类似,形式上也比较对
应,在注释中对之也有所说明。韵体版中理雅各将这句译为“Stalwart the man and bold! fit
his the part / Guide to his prince to be,and faithful heart”( p. 63 ) ,其中“腹心 ”被译为
“guide”和“faithful heart”,其中的“guide”明显是添加的,“faithful”也是衍生出来的语义。
《邶风·柏舟》中有“亦有兄弟”之句,散体版中理雅各在脚注中提到“兄弟 ”应理解为同姓
同僚,但在正文中仍译为“brothers”,韵体版则直接改译为“colleagues”,方便目的语读者
理解,也避免了不必要的误解。
除诗歌的诗体要求和方便读者理解外 ,理雅各自身对某些意象的理解也发生了改变 ,
并反映在了他对部分意象的翻译修改上 。 如《召南·驺虞 》一诗描述了射猎的场面,被猎
的动物有“豝”和“豵”,理雅各在散体版中将其都译为“boars”( 野猪 ) ,仅在注释中解释两
种动物的区别: 《毛诗》认为“豝”是母猪,泛指野生动物,朱熹认为“豝 ”是公猪,还有说法
认为“豝”是两岁大的猪,但大家公认“豵”是一岁大的猪。理雅各则认为这里不用计较两
者差异,原文只是为了押韵( p. 37) 。 韵体版中理雅各还是选择将这两个意象做了区分 ,
将“豝”译为“boars”,“豵”译为“pigs”( p. 75) 。《秦风·渭阳 》中“我送舅氏,曰至渭阳 ”中
的“舅氏”,散体版译为“my mother’s nephew”( p. 203) ,并在注释中写道,“舅 ”指母亲的
兄弟,“舅氏”即和“舅”有同一姓氏的人,这里指“堂表兄弟 ”,理雅各对之理解有误。 在
韵体版中理雅各则纠正了这一错误,改译为“uncle”( p. 166) ,并在译诗之前的介绍中对
此段历史重新进行考证,说明诗中写的是秦康公送其舅晋文公重耳 。
( 二) “兴”体的显化
朱熹在《诗集传》中有言: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比者,以彼物比
此物也。”①针对两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 》中也有“比显而兴隐 ”②
之说。理雅各将《诗经》中的“比兴 ”译为“metaphorical and allusive”。 针对“兴 ”的翻译,

① ( 宋) 朱熹集注: 《诗集传》卷 1,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第 1、
4 页。
② ( 南朝梁) 刘勰著,范文澜注: 《文心雕龙注》卷 8《比兴》,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年,第 601
页。
166 《中国文化研究》2021 年冬之卷

理雅各在韵体版中常常会化兴为比 ,用“as”或“like”把前后诗句连接起来,一定程度上显
化了原文的逻辑关联,正如理雅各本人所言,“我的原则是在英译诗中把兴句和后面诗句
的关联明示出来,这是我的诗节经常比原文长的主要原因 ”。① 散体版和原文一样,大都
也是并列呈现的诗句,其中的逻辑关联比较隐晦。
《周南·汝坟》中的“鲂鱼赪尾,王室如毁 ”,散体版译为“The bream is showing its tail
all red; / The royal House is like a blazing fire. ”( p. 18) ,韵体版则改为“As the toiled bream
makes red its tail,/ Toil you,Sir,for the royal House. ”( p. 65) 鲂鱼在浅水中辛劳摆尾而使
得尾巴变成赤色,女主人公的丈夫在周王朝的压迫下弃家远役,她将丈夫比作因辛劳而
“赪尾”的鲂鱼,点出了对丈夫的关爱与疼惜,更加凸显出周的残苛政令与繁重徭役。 理
雅各在韵体版中用“as”将两句连接起来,并且通过“toiled”和“toil”强化了人物和鲂鱼的
关联。《邶风·终风 》中的第一句为“终风且暴,顾我则笑 ”,散体版译为“The wind blows
and is fierce. / He looks at me and smiles. ”( p. 46) ,韵体版则改为“Fierce is the wind and
cold; / And such is he. / Smiling he looks,and bold / Speaks mockingly. ”( p. 80) ,译文用
“such is he”将“暴风”与丈夫联系在一起,指出两者一样的暴戾冷酷,同时对“笑”的翻译
也发送了微妙的变化,也更切合诗歌主旨。《齐风·南山 》是因讥刺齐襄公与其同父异母
的妹妹文姜间的私情而做。 其中第一节为“南山崔崔,雄狐绥绥。 鲁道有荡,齐子由归。
既曰归止,曷又怀止”,用南山上“绥绥”游荡的雄狐暗指觊觎文姜的齐襄公 。 散体版译为
“High and large is the south hill,/ And a male fox is on it,solitary and suspicious. / The way
to Loo is easy and plain,/ And the daughter of Ts’e went by it to her husband’s. / Since she
went to her husband’s,/ Why do you further think of her?”( p. 155) 译文忠实于原文,也像
原文先一样起兴,并未直接点出雄狐与齐襄公 ( 即译文中的 you) 之间的关系。 韵体版中
最后一句被译为“From you,her brother,thus away she went; / Why further think of her,
like fox intent?”( p. 135) ,通过添加“like fox intent”,化兴为比,与前文中的“雄狐”( a male
fox) 建立起了逻辑关联。
《周南·汉广》是一首典型的爱情诗,叙述的是一位男子追求女子而不得,只能隔岸思
念,望女兴叹。诗歌的第一节为“南有乔木,不可休息;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
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前三句以乔木、汉水和长江起兴,表现了自己隔岸思念
爱慕女子的惆怅。在散体版中,理雅各还是直译,其中后两节被译为“The Breath of the
Han / Cannot be dived across; / The length of the Keang / Cannot be navigated with a raft. ”
( p. 15) ; 韵体版的对应译文为“Like the broad Han are they,/ Through which one cannot
dive; / And like the Keang’s long stream,/ Wherewith no raft can strive. ”( p. 64) ,通过添
加“like”与主语“they”( 即前文提到的 girls) ,将汉水与长江比喻成对岸的女子,逻辑关联
更为显豁,也更有力地表现出了对岸女子像浩浩的汉水与长江一样 ,瞻望难及,突显了主
人公慕而不得的怅惘。此外,《邶风·泉水》《卫风·有狐》《齐风·敝笱》《魏风·园有桃》《曹
风·蜉蝣》《曹风·候人》等诗也都是用“so / such……as”“like”“as”等连接词,在起兴之物
与“所咏之词”之间进行逻辑关联,这样就更有利于译文读者接受。

① James Legge,The She King,or The Book of Ancient Poetry ( translated in English verse,with essays
and notes) ,p. 39.
理雅各重译《诗经》中的翻译修改研究 167

针对兴体的改译,理雅各建立逻辑关联的手段不仅体现在添加的逻辑关联词上 ,也体
现在其他词汇或语义衔接上。如《陈风·泽陂 》一诗,主人公见到池塘边的香蒲、兰草、莲
花,联想到自己爱慕的姑娘。在散体版中,原文中的“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有美一人,伤
如之何?”被直译为“By the shores of that marsh,/ There are rushes and lotus plants. / There
is the beautiful lady; — / I am tortured for her,but what avails it?”( p. 213) ,译文还是和原文
一样,景色描写与情感描写之间没有任何显性衔接 ,其他两个诗节亦然。 在韵体版中,理
雅各在 三 个 诗 节 中 分 别 添 加 了 相 关 话 语,如“Their loveliness brings to my mind / The
lovelier one that I would find”,“But the lovelier is that Beauty rare”和“But not with her do
they compare”( p. 172) ,如此一来“蒲与荷”等与美人之间的逻辑关联就建立起来了 ,冲淡
了兴体给译文读者带来的阅读负担。 理雅各在重译《豳风·狼跋 》一诗时,则将原来的
“兴”显化成对比修辞。原诗中“狼跋其胡,载疐其尾……狼疐其尾,载跋其胡 ”,即一只老
狼拖着厚重的尾巴,进退狼狈。该诗以老狼进退的可笑之态起兴,歌颂周公的美德,理雅
各改译时在两个诗节都添加了“but”表转折———“But see the duke,humble while tried”
( p. 188) ,强调了狼的滑稽姿态与周公“德音不瑕”( His fame unflawed by hasty deed) 的对
比。针对《诗经》中兴体的翻译,李玉良认为“须忌用逻辑来表现其含义”,“也不能把它们
翻译成明喻或者其他有明显比喻特征的语言形式 ”。① 从传达中国独特的思维与诗学特
征的话,这种观点不无道理; 从传播与接受的角度而言,理雅各散体版中化兴为比的做法
也未尝不可,甚至值得鼓励,尤其是目标读者是大众读者的情况下,在跨文化交流初期更
是如此。
( 三) 积极添加的修辞格
除了化兴为比之外,理雅各在韵体版中还添加了很多修辞格,如隐喻、夸张、拟人、转
类修饰等,也就是把原文的概念认知转换为译文的修辞认知 ,有利于增强译文本身的文学
性和审美感染力。② 《齐风·东方未明》一诗反映了齐国“兴居无节,号令不时 ”,天还未亮
便有人来传唤做事。第二节中的“东方未晞”在散体版中被译为“Before there was a streak
of dawn in the east”( p. 154) ,而在韵体版中,理雅各巧妙地添加了一个隐喻,将其译为
“Ere showed the east the rising flame”( p. 134) ,以腾起的火焰隐喻太阳,同时也暗指“号令
不时”的齐国祸患将至。 理雅各在《陈风·泽陂 》的重译中添加了转类修饰和夸张修辞。
原诗中主人公由于见不到爱慕之人而“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 散体版将其译为“Waking
or sleeping,I do nothing; / From my eyes and nose the water streams”( p. 213) ,尽管未直译
出“涕泗”是眼泪和鼻涕,译文读者也不难想象; 韵体版中其被译为“In waking thought and
nightly dreams,/ From every pore the water streams”( p. 172) ,其中的“waking thought”属于
转类修饰,“From every pore”则明显属于夸张修辞,但译文读者很有可能会联想到大汗淋
漓而不是“涕泗滂沱”,并且也存在因韵害意的毛病。
《王风·黍离》是一首有感于家国兴亡的诗歌,诗人经过故国的宗庙时,不见当年的雄
伟宫殿,只见“彼黍离离,彼稷之苗”,不禁“行迈靡靡,中心摇摇”。与原文相同,散体版也

①李玉良: 《〈诗经〉翻译探微》,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7 年,第 63 页.
②冯全功: 《文学翻译中的修辞认知转换模式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 年第 5 期; 冯
全功、胡本真: 《译者的修辞认知对译文文学性影响的实证研究》,《外语学刊》2019 年第 1 期。
168 《中国文化研究》2021 年冬之卷

只描述了故国宗庙的现状,韵体版却在情景描写前在三个诗节之前都添加了“Where the
palaces rose grand,/ When Chow nobly ruled the land”,与 后 文 中 的“Millets,some with
drooping head”,“Millets,drooping,heavy here”,“Millets,heavy,drooping low”( p. 110—
112)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诗人郁结更深,倍感凄凉。 除了增添的对比修辞,译者还添
加了拟人修辞,如“drooping head”等,黍犹如此,人何以堪! 《王风·兔爰 》与此相似,也是
一首感时伤乱之作,以兔象征小人,以雉象征君子。在散体版中,理雅各的翻译忠实原文,
其中“有兔爰爰,雉离于罗 ”被译为“The hare is slow and cautious; / The pheasant plumps
into the net”( p. 117) ; 在韵体版中,理雅各在翻译完这句话之后又增译了“So those who
duty promptly do / Find cause their loyal zeal to rue,/ While one whose ends are base and
mean / Contrives from harm himself to screen”( p. 115) ,尽职的人懊悔自己的忠诚和热忱,
而行径卑鄙的人却能免受伤害,两者构成强烈的对比,点明主旨,更强烈地抒发了诗人对
此乱象的厌倦与忧虑。《邶风·终风》的第三和第四节分别有“寤言不寐 ”四字,散体版译
为“I awake,and cannot sleep”( p. 47) ,韵体版则不尽一致,分别译为“I wake,and sleep no
more / Visits my eyes”和“I wake,and sleep no more / Comes to give rest”( p. 81) 。韵体版
中为了和下文押韵( sighs,breast) ,两句都添加了拟人修辞,体现出较强的灵活性。 由此
可见,理雅各的散体版十分忠实,语义变动不大,韵体版则比较灵活,相关修辞格的添加大
量存在( 个别可能也不尽理想 ) ,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译文的审美感染力,也有利于传达原
诗的意义或主旨。

三 理雅各重译《诗经》的原因探析
尽管理雅各的《诗经 》韵体版在市场上并未引起较大的反响,但显示出了理雅各对
《诗经》原文内容和文体的忠实,尤其是文体层面。 通过对理雅各重译的解读以及对历史
背景的分析,我们认为理雅各用韵体重译《诗经》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
首先是理雅各社会角色的改变。像当时的其他传教士一样,理雅各在初期翻译中国
经典的过程中,总是试图寻找上帝存在的痕迹,并希望将此与基督教联系在一起,证明中
国传统文化与基督教同源,为其更好地为传教服务,这样不仅能够吸引中国人,更能够保
证教会对其翻译活动的资金支持。在成为牛津大学的汉学教授后,理雅各更加意识到他
作为学者、汉学家和译者的责任,在翻译活动中更加独立,无需再考虑资金问题,因此,他
的焦点会不自觉地转移到中国文化与文学本身 ,通过翻译展现中国文学与文化的魅力 。
其次是散体版译本出版后读者批评的影响 。译文读者的阅读期待也是影响译者行为
与翻译策略的重大因素之一。在散体版中,为了更好展现中国古人的思想,理雅各采取了
“丰厚翻译”策略,即在翻译时加入了大量注释,更适合具有汉语功底的读者阅读。 然而,
一般读者最期待的可接受性与表现力却大大降低 ,因此遭到了不少读者的批评。 布切尔
就认为理雅各的翻译让意思更加明晰,但并未保留原诗的风味。① 所以为了提升译本的
可接受性,理雅各在韵体版中更加注重审美价值的再现 ,用英文的诗歌形式进行翻译,语
言更加流畅,意象更加突出,方法更加灵活,宗教和政治氛围也不那么浓郁了 ,更适合一般
大众读者阅读。所以不妨认为两个版本在目标读者群上形成了互补的局面 。

① 姜燕: 《理雅各〈诗经〉英译》,第 62 页。
理雅各重译《诗经》中的翻译修改研究 169

最后是理雅各诗学观的改变。在最初的散体版中,理雅各最为关注的便是《诗经》中
各个意象和概念的精确性,而中国诗歌独特的韵律则显得不那么重要 。在散体版前言中,
理雅各明确说明他采取的原则是直译,认为《诗经 》不值得其花费功夫使之韵体化,但也
承认韵文翻译是一种合适的形式 。然而,散体版的翻译并不符合英国 19 世纪提倡韵律和
节奏的主流诗学观,这也为理雅各之后的重译埋下了种子。1876 年的韵体版前言中,理
雅各重新论述了中文诗歌与英文诗歌的区别 ,尤其是每一诗行的字数、每一诗节的行数以
及押韵的方式等,接着他还坦言道: “( 第一次翻译时) 为保证语言精确性所做的大量努力
让我无法充分认识到这些诗歌的美感 。这次重新进行研究,并希望用英文的诗歌形式将
它们充分表现出来,我感受到了许多我之前不曾欣赏到的美。”① 有了第一次散体翻译作
为坚实的基础,第二次韵体翻译时就会更加得心应手,有利于其充分挖掘原文的审美特
质。所以各种内外因素促使理雅各用韵体对之重译,为《诗经 》翻译增添了一道独特的
风景。

四 结语
从 1871 年散体版到 1876 年韵体版,理雅各的《诗经》重译呈现出以下特征: 从学术性
翻译转向了文学性翻译,更加注重《诗经》本身文学性、审美性以及译文的可接受性,一定
程度上也保留了原文的文献价值 ; 不再奉原文为圭皋,逐字、逐意象地进行翻译,而是变得
更加灵活,包括语义和形式两个层面,可读性也随之增强; 削减了副文本 ( 如序言、前言、
注释等) 的信息含量,韵体版没有散体版显得那样臃肿; 韵体版在语义、逻辑和情感上都
有更强的显化倾向,如化兴为比、增添一些必要的信息、大量使用感叹词和感叹句等,迎合
了大众读者的审美期待。理雅各的散体译本,考证详实,理解透彻,为其韵体翻译打下了
坚实基础,有利于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所以也不妨认为散体版强调“经 ”之权威,
韵体版强调“诗”之特质。然而,由于西方现代诗学潮流对韵体译诗的排斥 ,理雅各的《诗
经》韵体版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现当代西方英语读者。经典不厌百回译,理雅各
重译《诗经》对中国文学与文化典籍重译有一定的启发 ,也就是译者要根据不同的翻译目
的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使之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注重学术性也好,强调文学性也罢。 唯
有如此,才能促进中国典籍作品在西方世界的广泛传播 ,加速其经典化进程,早期的译介
尤其如此,这也是理雅各的《诗经》翻译广受重视的原因之一。

作者简介: 冯全功( 1984—) ,男,河南泌阳人,翻译学博士,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


国际交流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修辞学与《红楼梦 》翻译。 董文
洁( 1998—) ,女,江苏苏州人,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
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① James Legge,The She King,or The Book of Ancient Poetry ( translated in English verse,with essays
and notes) ,p. 3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