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DOI2006年

: 10. 16362
12月/j . cnki . cn61 -1457 /h. 2006. 04. 010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Dec. 2006
第 14卷 第 4期 Journal of X i '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V ol. 14 N o. 4

《诗经》英译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反思
李玉良 ,王宏印
(青岛 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 山东 青岛 266061;南开大学 外国语学院 天津 300071)

摘 要: 《诗经》英译已经有了一百多年 历史 ,但《诗经》英译研究迄今仍比较薄弱。已有的研究虽有不少创获 ,但大多角


度比较单一 ,且缺乏专门深入 的考察和系统全面的研究。 本文拟对《诗经》翻译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作一定的探讨 ,并对
今后的研究提出设想。
关键词: 《诗经》英译 ;历史 ;现状 ;反思
中图分类号: H315.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703( 2006) 04-0036-04
Abstract: The Eng lish tr anslation o f Shijing ha s had a histo ry of ov er 100 y ears , but th e study of the classic has been
ra the r w ea k. Tho ug h it has yielded so me r esults , the ex tant study has been rather sing le-perspectiv ed , a nd indulged
mor e in v alue judg ment tha n in academic resear ch. The resear ch has been neither special and pene tra ting no r
sy stematic a nd co mprehensiv e. This paper aims to inv estig ate th e histor y a nd status quo of the Shijing resear ch a nd
the auth or propo ses his ideas for the future r esea rch.
Key words: Shijing tra nslatio n; histo ry; pr esent situa tio n; ret ro spectio n

们能见到的 关于译本的论述 ,多是零星的和不系统的。 周发祥


1. 引言
于 1993年从 《诗 经》文化传播 的角 度对《诗经 》翻译有 总体 评
《诗经 》是 中华民 族的文化 元典 ,也是 世界文 化的 宝贵遗 述 ,其 观点颇具参考价值。 同 年 ,许渊冲 ( 1993)在他的《诗经》
产。由于其重要 的历史文化地位 ,《诗经》自中西文化交流之始 英 译本前言中 ,对历史上的理 雅各、庞德等 《诗经》英译本有 较
就是 被关注 的焦点 ,相继 为西方 传教士 和汉学 家翻译 成各种 为 详细 的介绍。 继 许渊冲之 后 ,汪榕培 对理 雅各、詹宁 斯、韦
文字。迄今为止 ,《诗经》翻译已经有了三百多年的历史和十分 利、庞德等的译本也有概括的评述 (汪榕培 , 1997)。1995年《漫
广泛的实践基础 ,仅英语翻译也已经有了逾百年的历史。世界 谈 〈诗 经〉的英译 本》一文对《诗经》英译本进行了研 究 ,共列 举
上几乎每一种主要文字都已经有了《诗经》译本。 然而 ,尽管如 全英译本九 种 (不包括汪榕培译本 )。胡先媛《先 民的歌唱— —
此 ,《诗经》翻译研 究的历史却并不长 ,而系统深 入的《诗 经》翻 〈诗 经〉》对理 雅各、韦利、庞德、翟利 斯、高 本汉 五种译 本也 有
译研究 在我国尚没有见到。 其中 的深层原因我们尚 难以说清 简 要的介绍 ,但对译本的评介 较略。 马祖毅教授在他 的《汉 籍
楚。但无论是出于何种原 因 ,一个价值极其巨大的翻译研究领 外译史》中对《诗经》翻译 的历 史和 译本状 况介 绍相对 比较 全
域 显然是被漠视和搁置 了。 本文拟对《诗经》英译研 究的历史 面 ,先后涉及 了多种语言的译本。 对理 雅各、詹宁斯、阿连壁、
与现状做一总结回顾 ,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几点设想。 韦 利、庞德、高本汉等六 种英译本均有简要评 述。 夏传才先 生
从 海外诗经学研 究的角度对《诗经》英译 本也有介绍 (夏传才 ,
2. 《诗经》英译研究的历史 与现状
1997)。 除此以外 ,各英译本的前 言中一般也有 零星的译本 评
在 我国翻 译研究 史上 ,《诗 经》英译研 究只不 过是 近二十 述。 如理雅 各在译本前言中对法 国传教士孙璋 ( Alex andre de
年左右的事 ,迄今为止还一直是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据笔者 Lachar me)的译本有较深入 的批评 ;阿 连壁在译本前言中 对理
调 查 ,最早一 篇涉及 《诗 经》翻 译的文 章 ,是 周发祥 发表在 《文 雅各的译本 有所批评 ,并提到了与他同时代的詹宁斯译本。 但
学评论》 1993年第 6期上的《〈诗 经〉在西方 的传播与研究》 ,第 在 总体上 ,这些 研究都还不是专门 的译本研究 ,都还不够系 统
一篇专门谈《诗经》翻译 的文 章是 汪榕培 发表 在《解放 军外语 和全面。 另外 ,以上研究几乎都没有涉及各译本 的底本依据研
学 院 学 报》 1994年 第 1 期 上的 《英 译 〈诗 经〉 (国 风 )十 八 首 究以及译本 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 ,而且还存在一定的舛误。 舛
(一 )》。 而严格地说 ,后者不完全 是一篇《诗 经》翻译 研究性的 误 主要发 生在以 下两个 方面: 一是对 全译本 和选译本 混为 一
文章。时至今日 ,国内关于《诗经》英译的专门研究论著也不过 谈 ,有的把 选译本当作了全译 本 ,甚至把非 《诗经》译本误当 作
有二 十多部 篇 ,即 使加上 港台和 国外一 些学者 的零星 的和非 《诗经》全译本 ;二是对译本的出版时间考察不够准确。
专门性研究 ,这个领域仍然显得十分冷清。 20世纪 90年代 ,随 2) 译者研究
着 许渊冲、汪 榕培两《诗 经》英译本的 出版 ,《诗经》翻 译研究在 纯 粹从 翻译学 角度对 《诗 经》译 者进行 的研 究 ,迄 今还 微
我国曾出 现过一次小小的热 潮 ,但时间 很短 ,规模和 强度也小 乎 其微。 我们能见到的译 者研究多见于关于 中西文化交流 的
得几 乎没有 引起人 们的任 何注意 ,而近 年来重 又恢复 了原来 论 著。 在这些论著中 ,译者往往不被当 作翻译家来 对待 ,而 是
的沉寂。 因此 ,历史短、规模小、强度小、影响小 ,是《诗经》翻译 被 当作 对中 西文 化交 流起 重 要作 用的 传教 士和 汉学 家来 对
研究的总的特点。 从已有的研究状况来看 ,《诗经》翻译研究大 待。 所以研究者的视野一般较宏阔 ,而多不注重 或者忽略了译
致可分为以下六种情况: 者 的翻 译策 略、价值 取向、翻 译思 想等 翻译 学 方面 问题 的 研
1) 译本研究 究。 但他们的研究与《诗经》翻译也有一定的联系 ,如顾长声在
可以说 ,迄今为止还没有专门的《诗经》译本研究。现在我 《传教士与近代 中国》和《从 马礼逊 到司 徒雷登 》两书中 ,对 理

· 36·
2006年 12月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Dec. 2006
第 14卷 第 4期 Journal of X i '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V ol. 14 N o. 4

雅各的生 平、身份、政治哲学观点 以及宗教信仰等都 有一定的 较强。 但其弱点是研究的覆盖面还不够广 ,基本 上属于个案研


研 究 ;周 发祥 在《中 外文 学交 流史 》中对 亚瑟 · 韦利 ( Ar thur 究 ,因此无 法对《诗经》英译历史的 总体面貌做出宏 观的描述 ;
Wa ley )的文学及翻译 生涯有较深入的研 究。 这对了解翻译历 对 各个 时期《诗经》翻译 的特点 和历史 变化 ,对各个 译本产 生
史语境 ,进行翻译研究 ,有很大帮助。 再如范存忠的《中国文化 的 历史文化语境 ,各译本之间的渊 源关系缺乏研究 和说明 ,因
在 启蒙时期的英国》 ,对英 国第一位《诗 经》译者威 廉· 琼斯的 而 系统性也不够强。 作者 对于三个译本的基 本特点的判断 虽
生 平、身份、学 术生 涯 ,乃至 他对 《诗 经》中 的《卫风 · 淇澳》、 然 基本上 正确 ,但对个 别译本 的翻译 策略和 方法及其 背后 的
《周南· 桃夭》、《小雅· 节南 山》等三首 诗的翻译过程 ,有较为 原 因缺乏历史文化层面 上的探讨 ,显得不够深透 ,因此对翻 译
详 尽的 描述 ,研究颇 为深透。 胡 先媛在 《先民的 歌唱 —— 〈诗 现 象又缺乏整体上的 解释力。 如文章说理雅 各的翻译主要 在
经〉》当中 ,主要对威廉 · 琼斯、理 雅各、翟 利斯、韦利、庞 德、高 汉 宋传统 中进行 调和与 选择 ,却并没 有分析 其背后的 历史 文
本汉 六位英 语译者 的生平 和翻译 生涯有简 略的介 绍 ,但不曾 化 原因 ;在研究 具体翻译现象时 ,则忽视了译 者主观价值取 向
涉及其他方面。岳峰的博 士论文《架设东西方的桥梁 —— 英国 对 翻译过程的影响 作用。 张上冠的另一篇论 文《传 统的翻译:
汉学家 理雅各研究》是一部英国汉学研 究专著 ,其 中对译者动 理雅各 ( Ja mes Legg e)以意逆 志的〈诗经〉英译》 ,指出理雅各的
机、译者 价值取向 和态度、翻译 条件、翻 译过程、出 版情况、译 翻 译属于传统的翻译 ,对其历史文 化价值应该进行 重新评价。
本情况、翻译效果、译本影响等 多个方面进行了 研究。 这可以 但 文章由于对理雅 各的《诗经》翻译缺乏译 者的目的策略以 及
说是 从汉学的角度出发 对《诗经》翻译所作的较 为深入和全面 翻译历史语 境的分析 ,因此对翻译本身质的透视显得不够。
的研究。视野较 高宽 ,史料翔实 ,征引有据 ,较为全面地反映了 5) 综合研究
理 雅各《诗经》翻 译的历史 语境 ,对理雅 各翻译 研究颇 有参考 美 国学者 M ary Pa terso n Cheadle ( 1997)对 庞德在《诗经》
价值。 但这些研究并不是翻 译学角度的专门性研究。 可以说 , 翻 译中所 体现出 的哲学 与政治观 点有较 为深刻 的分析 ,并 对
迄 今为止 ,翻 译研究界 对《诗经》译者所 进行的 专门性 研究仍 庞 德《诗经》翻译目的与 历史文化语境 ,翻译的基本 原则、基 本
十分匮乏。缺少 了这样的基础性研究 ,要深入地进行《诗经》翻 方法、基本情况有专门研究。 香港浸 会大学 Lauren F. Pfister
译研究就必然遇到很大的障碍。 教授写了关于理雅各 《诗经》翻 译的 5篇文章。 Pfister 对理译的
3)翻译方法研究 3个版本有所论述。 此外 ,费氏对理雅各《诗经》翻译的译 者因
汪 榕培 《传 神达 意译 〈诗 经〉》一文 主要 从文 学 角度 探讨 素 ,如理 氏的传 教士身 份、宗 教观念、哲 学观点 对翻译 过程 和
《诗经》翻译如何做到传神达意的问题。 汪榕培 ( 1994)主张《诗 结果的影响 都有独到的分析和论述。他认为 ,理 雅各的诗经翻
经》翻译追求神形 兼备: “就译诗而言 ,要给人原诗的 生动逼真 译在一定程 度上是儒学和基督教的对话 ( Phister , 1991)。 费氏
的 印象 ,需要尽 可能保 持原诗 的风貌 ,也就 是通常 所说的 `以 的 Why James L eg g e 's T ransla tions of the Chinese Classics Se t
诗译 诗’ 。 从形式方面 来看 ,诗节 的行数、诗 行的长短、节奏和 N ew Standa rds fo r Sino lo gical T ra nsla tio ns( Phister , 2004)一
韵律都能相同或相似自然是最理想的。” 在“形似”的同时要 更 文则提出 ,理雅各《诗 经》首译本建立的典籍翻译的 15条标准 ,
注 重神似: “当然 ,传情的更重要的方面 在于`神似 ’ ,也就是在 对今天的翻 译实践仍有现实指导意义。费氏的研究 ,体现了翻
精 神实质上的相似。 从这个 意义上说 ,`神似’ 必须达意 才行 , 译 研究交 叉学科 的特点 ,既有 语言文 学的视 角 ,也有哲 学、宗
但又不同 于字对字、句对句的对应 ,而是在精神实质 上的对应 教、 文化的 视角 ,可谓是 较为全面 而独到 的《诗经》翻译 研究。
或 相似 ,从而 给人以生 动逼真 的印象。”该文以 《螽斯 》的四种 但 在总 体上 ,费 氏比 较注 重宗 教与 哲 学上 的宏 观研 究 ,而 对
译 文为例 ,旨 在申明观 点 ,对《诗 经》翻译实 践颇有 指导意 义。 《诗经》文本的语言、艺术等方面的微观研究较薄弱。
李贻荫对《关 雎》篇的 五种 译本有 比较 研究 ,认为 《诗 经》翻译
3. 《诗经》研究存在的问题
有 两种目的: a)译为文学读 物 ,让 懂英语的人 阅读 ; 散体译法
或有 韵译法均属之。 b)就 声乐言 ,译成 歌词 ,让懂 英语的表演 概 而言之 ,《诗经》翻译研究已经有 了相当的基 础 ,为我 们
者 演唱给人聆听欣赏 ;歌词译法属 之。 (李贻 荫 , 1994)本文对 今 后的研 究提供 了宝贵 的条件 ,但以 往的研 究仍有很 大的 不
《关雎》篇 的音韵、字义、句法 翻译三 方面考 究颇详 ,分 析也精 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够全面和系统。 综合以上
到 ,颇具启发性。另外 ,金柏林对《诗经》也有个案研究。金柏林 所 有的研究成果 ,尚没有对中 外《诗经》英译本的综 合研究 ,因
( 1995)根据 庞德 ( Ezra Po und)的 译文 ,强 调《诗 经》意象 的把 此 远不能使人看 到历史上整个《诗经》英 译的全貌。 所有的 研
握 ,认为韵律不那么重要。 究 都是相 对独立 的 ,都 是对一 个或几 个译本、一 首或几 首诗、
4) 译本比较研究 一 个或几个问题的探讨 ,纵观起来 就显得支离破碎 ,不能构 成
台 湾 学者张 上冠 ( 1991)的 博士论 文《失落 的地平 线: 〈诗 一 个相互 关联的 完整的 研究体系 ,同 一个平 面上的类 似研 究
经 〉英 译研究》 ,从哲学 阐释学 的角度 ,本着 翻译就 是阐释 ,阐 多 (比如对 同一译本的评介性 研究 ) ,纵向上的深入 研究较少。
释就是“效果 历史 ”的 观点 ,对三 个《诗经 》译 本进 行了 整体研 2)研究角度较为单一。 国内学者由 于受到了 20世纪 以来《诗
究。 文章主要 是以理 雅各、韦利、高本 汉的译 本为依 据对 《诗 经 》文学研究 传统的影响 ,几乎所有研究都集 中到了文学问 题
经》翻译进行研究。这是有史以来中国学者对《诗经》所做的第 上 ,尤其是 诗的修辞手法等形 式方面的问题 ,忽略了对《诗经》
一次规模较大的研究。 文章从声音、形式、意义、名物、虚词、句 翻 译的整体性研究。 国外 的研究者则只有对 理雅各、庞德、韦
法、时态、叙事角度等八个方 面论述了《诗经》的可译 性与不可 利 译本的零星研究。 但由 于国外研究者对中 华文化缺乏深 刻
译性方面 ,以及翻译 的阐释性特征 ,并对三个译本有 较好的概 的了解 ,因此他们的研究也常常不够全面。如 Pfister 对理雅各
括 ,认为理雅各的翻 译遵从汉宋经学传 统 ,韦利译本 探讨人性 的 研究虽然深入 ,但观点仍不够全 面 ,他明显 忽视了理雅各 的
的共同点 ,高本汉译本是语文学考据型的翻译。此文的主要优 传 教士身份与 职责对他的《诗经》翻译 所产生的巨大影 响。 3)
点在 于研究 层次较 高 ,有 一定的 系统性 ,研究 较深 入 ,学术性 这 些研究 的共同 特点是 一般带有 价值判 断性质 ,而缺 乏一 定

· 37·
2006年 12月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Dec. 2006
第 14卷 第 4期 Journal of X i '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V ol. 14 N o. 4

的科学描 述性 ,往往 止于指出翻译的缺 点和不足 ,或 提出改进


5.结 语
建议 ,而不进一步分 析其中的原因 ,更不探讨这些缺 点和不足
作 为翻译现象存在的合 理性。 目的似乎只在于 指出《诗 经》应 作 为文 化元典 翻译 ,《诗 经》翻译中 蕴藏着 巨大的 翻译 研
该 怎样译 ,不 关心《诗经》为什么这样 译 ,忽略了 《诗经》翻译的 究 价值。 近年来 ,我国的翻译理论研究 取得了长足 进步 ,但 离
理论 性研究。 4)重视译文的忠实 性研究 ,忽 视了变异性 研究 , 翻 译实践 的需要 还相差 很远 ,比西方 同行的 翻译研究 成就 还
从 而遮蔽 了《诗经》翻译当 中普遍 存在的 变异现 象 ,丧 失了一 相 差很远。 翻译理论研究 可分为两类 ,一是纯理论 研究 ,一 是
块颇有研究价值的园地。 实 践性理 论研究 ,前者 的目标 在于解 决形而 上的基础 翻译 理
论问题 ,后者在于寻求对翻译实践活动的有效指导。 但无论是
4. 对未来《诗经》翻译研究 的设想
建 立哪一种理论 ,都离不开脚踏实 地的翻译实践研 究 ,或者 换
鉴 于以往 的研究 情况 ,未来的 《诗 经》研究可 以主 要从以 句 话说 ,离开翻 译实践研究 ,翻译理论恐怕永 远难以有突破 性
下三个方面展开: 的 发 展。 而作为 翻译实 践中的典 型的《诗经》翻 译 ,若 漠视 了
1) 《诗经》翻译及研 究史研究  首先必须 对历史上 的《诗 它 ,我们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经》英译及研究情 况有清楚的把握 ,对以往的研究 方法和成果
做出梳理 和判断 ,以 图在未来的研究中 做到有的放矢 ,扬长避 参考文献
短 ,开拓新的研究视野。 [ 1] Al len , Cl em ent Francis Ronmill y. The Book of C hinese Poet ry—
2) 外部 研究 ,即翻译文本 以外的相 关研究 这 项研究包 The Sh ih C hing or C lassic of Poetry [ M ]. London: Keg an Paul,
括: a)诗经学史。 历史上《诗经》研究的各种 主要文献 ,必须进 Trench, Trubner & Co. , Ltd. , 1891.
行仔 细阅读、调查 和梳理 ,理清 诗经学 发展的 总体 脉络、各个 [ 2] All en , Jos eph R. The Book of Son gs [ M ] . Trans lat ed by Art hur
历史 时期诗 经学研 究的主 要特点 和未来的 发展方 向 ,并做出 W al ey, Edi ted w it h addi tional t ransl ations by Joseph R. All en.

基本的判断 ,这是进行翻译研究的总体基础。 b)中西文化交流 N ew York: G rov e Press , 1996.


[ 3 ] Ch eadle , M ary Pat erson. Ez ra Pound 's Conf ucian Tr ansl ations
史。必须把《诗经》翻译放 到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大背景下 ,才有
[ M ]. Th e Univ ersi ty of M ichigan Press , 1997.
望 从根本上廓清《诗经》翻 译的历史文化背景 问题。 这就需要
[ 4 ] Cranmer-Byng , L. The C lassics of Conf ucius Book of Od es ( Shi -
清理 传教士的在华传教 活动史和后来汉学家 在《诗经》翻译方
K in g ) [ M ] . Lond on: John M urray, Albemarle St reet , W. , 1908.
面 所作的 译介工 作 ;廓 清《诗经》翻译的 早期基 督教文 化与儒 [ 5 ] Gi rard ot J. N orman. The Victor ian Transl ation of China— James
教 文化的关系问题 ,《诗 经》与汉学的 关系问题 ,《诗经》与中西 Leg ge 's Orienta l Pi lg rima ge [ M ]. Berk ley and Los Ang el es:
文 化交流 的关系 问题 ,从而廓 清《诗经》翻译的 历史文 化背景 U niv ersi t y of Calif ornia, 1984.
问题 ,为翻译文本研究打好基础。 c)译者研究。 翻译活动是在 [ 6 ] Jenning s, Wi lliam. The Shi K in g: Th e Ol d “ Poetry Cl assi c” of
译者 意志直 接控制 下的活 动 ,因 此译者 对译本 有最终 的决定 the Ch inese: A Close Met rical Translat ion , w ith Annota tions [ M ] .
作用。 译者 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 念 ,而是有 思想、有 感情的翻 London: Geo rge Rout ledge and Sons, Lt d. , 1891.
译活 动的具 体执行 者和最 终裁判 者 ,他 的思想 感情要 受到身 [ 7 ] Lau ren Pfis t er. Wh y James Legg e 's t rans lations of the Chi nese
份、时代、社会、政治、经济 等各种 因素 的影响 ,对 于这 些因素 C lassics set new st andards fo r si nological transl ations [ R ]. for
Ten th Year A nnivers ary of Th e Cen tre for Transl at ion, Hong
必须 予以认 真的重 视和研 究 ,这 样方能 找到翻 译价值 取向以
Kong Bap tis t Univ ersi ty . 22 Sep tember 2004.
及翻译策略的根源 ,使翻译研究走向深入。
[ 8 ] Lauren Pfis t er. James Legge 's metrical Book of Poetr y [ M ] .
3) 内部研究 ,即翻译文本研究 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就 必
School of O rient al and Af ri can St udies, U niversit y of London,
须首 先廓清历史上《诗经》翻 译的总体情况 ,包括底本情 况 ,译
1997.
本各自的情况和译本之间的联系和异同 。具体到一个译本 ,研 [ 9 ] Lau ren Pfi s ter. M ediat ing w ord, s ent ence , and s cope w i thou t
究的对 象则包括序言、正文、注 释、跋语、附录。 序言 和跋语是 violence: James Legg es 's und ers tanding of “ Classi cal Conf ucian”
文本 研究的 重要依 据 ,它 包含着 译者的 翻译目 的、价值取 向、 h ermeneutics [ A ] . Ching -I: C lassics an d Interp retat ions: The
翻 译策略、翻 译方法以 及译者 对《诗经》的总体 认识等 重要信 Hermeneut ic Trad itions in Chi nese cult ure [ C ] . N ew Jers ey:
息 ,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和研究。翻译注释往往包括对诗篇题 Transacti on Publish ers , N ew Bru nswi ck , 2000: 371.
旨的理解、对传统经 学家观点的看法 ,以及对文字理 解和翻译 [ 10 ] Lauren Pfis t er . 19th cent ury ruis t m et aph ysical terminol og y and
处理的说 明 ,是翻译 文本的有机组成部 分 ,在研究过 程中不可 t he si no-sco tt ish connecti on: Evaluati ng th e h ermeneuti c
将其 忽视 ,更不能 将其割 裂 ,而 要纳入 重要的 研究 内容整 体。 relevance of this con nection i n Jam es Legg e 's Chinese C lassics
在以 上所有 外部和 内部研 究的基 础上 ,研究的 重心最 终还要 [ A ]. fo r the Int ernati onal Conf erence on Transl ating W es t ern
Know ledge in to Lat e Imperial China, D ecember 6-9, 1999 ( f rom:
回归到文本研究。关于诗 篇研究 ,主要对象包括诗篇的思想价
M ichael Lackner , N at as cha Vi t ti nghof f. Mappin g Meanin gs— —
值、历史 价值、文化价 值和审美 价值等 ,研 究重心 将落 到这些
The Fiel d of N ew Learnin g in Late Qin g China [ M ] . K oni nkli jke
价 值在 各个 不同 的译 本中 如何 以及 在何 种程 度上 被体 现出
Bril l NV , Lei den , The N eth erl ands , 2004. )
来。今后《诗经》翻译研究 所追求的总体目标应该是: 努力追求
[ 11 ] Lauren Pfi s ter. Some new dim ensi ons i n th e s tud y of th e w orks
系 统性和 彻底性 ,既要 对《诗经》英译的 各种现 象进行 全面深
of James Leg ge ( 1815-1897 ): Part I [ J ]. Si no -West ern C ult ural
入的考察 ,又要在此 基础上进行适当的 理论升华 ,最 大限度地 Rel atoins Journal , 1990( 12) .
发掘其实践价 值和理 论价 值 ,使《诗经》翻 译研究 为《诗经》翻 [ 12 ] Lauren Pfi s ter. Some new dim ensi ons i n th e s tud y of th e w orks
译实 践乃至 为整个 翻译实 践服务 ,并在 翻译理 论建设 以及中 of James Legge( 1815-1897 ): Part II [ J] . S ino -W estern C ult ural
西文化交流中发挥重大作用。 Rel ations Journal , 1990( 12) .

· 38·
2006年 12月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Dec. 2006
第 14卷 第 4期 Journal of X i '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V ol. 14 N o. 4

[ 13 ] Legge, James. Ch inese C lassics w ith a Transl ation , Cri tical and [ 24 ] 李贻荫 , 毛红旗 . 埃兹 拉· 庞德妙译《诗经》 [ J] . 中国翻 译 , 1994
Exeget ical N otes, Prolegomena , and Copious Indexes [ M ] . ( 3) .
Londdon: Hen ry Frowd e, Oxf ord U niversit y Press W arehous e, [ 25 ] 刘重德 . 阅读汪、任译 注《诗经》后记 [ J ]. 外语与外语教 学 , 1996
Amen Corner , E. C. ( 1939年伦敦 会香港影 印所影印 本 ) , V ol. ( 5) .
IV— Par t I [ 26 ] 吕 俊 . 含英咀华 译苑奇葩 —— 学习汪榕培、任秀桦两先生英译
[ 14 ] Legge, James. Ch inese C lassics w ith a Transl ation , Cri tical and 《诗经》 [ J] . 外语与外语教学 , 1996( 5) .
Exeget ical N otes, Prolegomena , and Copious Indexes [ M ] . [ 27 ] 潘志明 . 《诗经 》翻译中的考证 行为和阅读行 为 [ J ]. 徐州师范 大
Londdon: Hen ry Frowd e, Oxf ord U niversit y Press W arehous e, 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1998( 9) .
Amen Corner, E. C. ( 1939年伦敦 会香港影 印所影印 本 ) , V ol. [ 28 ] 王 辉 . 理雅各与《中国经典》 [ J] . 中国翻译 , 2003( 3) .
IV— Par t II [ 29 ] 汪榕培 . 漫谈《诗经》的英译本 [ J] . 外语与外语教学 , 1995( 3) .
[ 15 ] M cNaugh ton , Wi lliam . The Book of Songs [ M ] . N ew Y ork: [ 30 ] 汪榕培 . 传神达意译《诗经》 [ J] . 外语与外语教学 , 1994( 4) .
Twayne Pub. , Inc. , 1971. [ 31 ] 汪榕培 . 诗经 (中英文版 ) [ M ] .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 1995.
[ 16 ] N old e, John J. Ez ra Poun d an d China [ M ] . O rono M ain e: Th e [ 32 ] 徐伟儒 . 读《诗经》 (中英文版 ) 的联想 [ J] . 外语与外语教学 , 1996
N ational Poet ry Foundation, U niversi ty of M ai ne, 1996. ( 5) .
[ 17 ] Wat son, Burt on. The Columbia Book of Ch inese Poet ry: From [ 33 ] 许渊冲 . 诗经 [ M ] .长沙: 湖南出版社 , 1993.
Earl y Times to the Thir teenth Cent ury [ M ]. N ew Y ork: Col umbia [ 34 ] 许渊冲 . 汪译《诗经》序 [ J] . 外语与外语教学 , 1995( 1) .
U niversi ty Pres s, 1984. [ 35 ] 张上冠 . 传统的翻译: 理雅各 ( James Legg e) 以意逆 志的《诗经 》
[ 18 ] W il son. Chinese Li tert ure Compr ising th e Anal ects of Con f uci us, 翻 译 [ R ] . 香港 大学汉学研 究国际研 讨会论文 , 1997 年 12月 , 香
th e Shikin g , the S ayings of Mencius , t he Sor rows of Han , and the 港: 香港大学主办 .
Travel s of Fa -h ien w it h Cr itica l an d B iograph ical S ketches by
Ep iphan ies W ilson, A. M. [ M ] . Th e Colonial Pres s, 1900. 作 者简介: 李玉 良 ,青岛科 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副教授 ,博士 ,硕
[ 19 ] Zhang Shangguan. Th e Los t Horizon— A Stud y of Englis h 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 中西典籍翻译、中西翻译 理论。
Trans lati ons of t he Shi ji ng [ D ]. Th e U nni versi t y of Texas as 王宏 印 ,南开大 学外 国语学 院教 授 ,博士研 究生 导
Aus tin , 1991.
师 ,研究方向: 中西典籍翻译、中西翻译理论。
[ 20 ] 陈建中 . 在阐释和模仿之间 [ J ]. 外语与外语教学 , 1996( 6) .
[ 21 ] 陈 焰 . 灵活自然 贴切畅达 — — 读 汪、任《诗 经》新译 本 [ J] . 外
语与外语教学 , 1996( 5) . 收稿日期  2006-05-18
[ 22 ] 金百林 .庞德英译《诗经》小议 [ J] . 外语研究 , 1995( 2) . 责任编校 采 玉
[ 23 ] 李贻荫 .《诗经· 关雎》的英译 [ J] . 外语与外语教学 , 1996( 5) .

第五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通知
第五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将于 2007年 5月 10至 13日在长沙召开 ,由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负责承办。
有关事项如下:
1. 大会中心议题: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发展与前景。
2. 具体议题:
1)概念隐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认知语法、构式语法、象似性等 ;
2)认知语言学与语言教学、翻译等 ;
3)认知语言学与语篇分析 ,认知文体学等。
3. 主要发言人有:
Ronald W. Langacker教授 ( Universi ty of Calif ornia , San Diego ) ,
Geerear ts教授 (前任国际认知语言学会会长 , Univ ersit y of Leuv en) ,
Panther 教授 (现任国际认知语言学会会长 , Univ ersit y of Hamburg ) ,
Gi bbs教授 ( U niv ersit y of Cali fo rnia, Sa nt a Cruz) ,
T sur 教授 ( Univ ersi ty of T el Aviv ) ,
沈家煊教授 (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所长 )。
4. 会务费 500元 ,研究生 (凭学生证 ) 260元。
5. 本次大会还将于 5月 9号至 10号举办认知语言学讲习班 ,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主讲。 费用 300元 ,研究
生 (凭学生证 200元 )
凡愿参加会议者 ,请于 2007年 2月 1日前提交电子版论文摘要 ; 2007年 3月 1日前发出邀请。
联系方式: 承办单位联系人: 朱健平  聂亚宁   联系电话: 0731- 8823911
Email: zhujia npinghzh@ 126. com   hncsnyn@ ho tmail. com

· 3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