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第 35 卷 第 2 期 齐 鲁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Vol. 35 No.

2
2020 年 4 月 Journal of Qilu Normal University Apr. 2020

“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电影《孔子》对儒家文化
的阐释艺术

齐荣军 1 齐卓然 2
(1. 曲阜师范大学 公共外语教学部,山东 曲阜 273165;2. 山东建筑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1)

摘要: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提高国际影响力,中国政府在新世纪制定了“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
《孔子》作为第一部以儒家文化创始人为题材的电影,从国外观众的理解能力和情感倾向出发,以艺术化的
手法、创新性地诠释了儒家文化思想,不仅为中国电影创作开辟了以儒家文化为题材的新思路,也为儒家文
化对外传播提供了新路径。
关键词:中国文化走出去;电影《孔子》;阐释艺术;儒家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4735(2020)02-0123-06

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中 其内涵及背后的文化思想,往往流于表面,甚至
国政府在 21 世纪初提出了文化“走出去”战略, 导致误解。为克服功夫电影的不足,具有创新意
包括儒家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迎来了对外传 识与民族情怀的中国电影人将经典的儒家文化融
播的黄金时期。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突飞猛进, 入电影,二者相得益彰,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电影
不仅在国内开枝散叶,更香飘四海。世界各地连 的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并赢得了较
续开办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对外文化交流项目 多的国际赞誉。作为这类电影的杰出代表,电影
也频繁举行,儒家文化对外传播取得了有目共睹 《孔子》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电影创作
的巨大成绩。尽管如此,儒家文化对外传播依然 艺术,给国外观众带来了一场寓教于乐的中国文
面临诸如传播路径较少、传播力度不足等问题。 化盛宴。实际上,做到这些并不容易。单从表述
在此背景下,中国电影界尝试将传统文化题材的 方式而言,孔子思想并不像西方哲学思想那样以
电影推向世界,以弘扬中国文化。电影与中国传 完整理论体系形式呈现,而是零散地存在于孔子
统文化相结合的方式,不但促进了电影行业的发 与弟子或他人会话之中。要把诸多松散的内容完
展,还将经典的中国文化传播出去,使之为更多 整呈现出来,影片《孔子》不得不借助艺术想象
的外国观众所了解,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创造 的手法以达目的,即独特的儒家文化阐释艺术。
性方法。其中最为成功的是功夫电影,然而此类 其具体做法是,以艺术创作形式填补历史空白、
电影大多为展现中国功夫的神奇,并未深入挖掘 以艺术虚构方式阐释儒家文化内涵和以艺术嵌入

收稿日期:2019-12-01
基金项目:本文系 2019 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基于欧美游客认知调查的儒家文化对外传播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19YJA860018)。
作者简介: 齐荣军(1972—),男,山东沂源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对外文化传播;齐卓然(1999-),女,山东曲阜人,本科生。
·124· 齐荣军等:
“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电影《孔子》对儒家文化的阐释艺术 2020 年第 2 期

方式展现《论语》精华。 多记载,于是影片中虚构了季桓子故意不把祭肉
目前,对电影《孔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 分给孔子,并假托鲁君送孔子玉玦(“玦”意味
[1]112-114
四个方面:1. 孔子的塑造得失研究。如刘显 着“决”,即诀别)迫使其离开鲁国的片段。“礼”
[2]62-65
探讨了影片在编剧艺术方面的得失,郭沂 则 从本质上说是对人的行为的制约,而过分享乐则
对如何表现和传播孔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2. 影片 是放纵,二者天壤之别,因此尊礼的孔子和耽于
[3]138-139 [4]19-21
的跨文化传播研究。如许玉岭 、张楠楠 享乐的季桓子之间自然是水火难容。从此视角而
分别就影片《孔子》对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的影 言,季桓子假托鲁君送玉玦迫使孔子离鲁虽非历
响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3. 影片制作特点研究。 史真实,却符合“艺术真实”:季桓子不喜欢孔子,
[5]103-108
如马波 对影片的音乐创作手法做了评析, 孔子也不愿再继续坐看鲁国国政的堕落。而孔子
[6]133-134
张丽云 从后殖民翻译的视角对影片的字幕 晚年又愿意回归鲁国,则与季桓子的态度转变有
翻译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4. 影片中的孔子形 关。《史记》记载,“季桓子病,……,喟然叹曰:
[7]
象研究。如张越 对以孔子为主要人物的三部影 ‘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
[8]
片中的孔子形象进行了具体对比与分析,张婷 顾谓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
则对国内多部电影、电视剧和动画片中的孔子形 召仲尼。”[9]1927 意思是:季桓子认为鲁国不兴盛,
象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由以上分析可知,迄今为 与孔子未在鲁国有关,于是让儿子季康子在担任
止尚未有研究者从儒家文化阐释艺术角度研究影 国相后,务必请孔子回国。于是在影片中,季桓
片《孔子》,因此,本文拟从该影片对儒家文化 子病重时,后悔以前未能善待孔子,派儿子送“玉
思想的独特阐释艺术入手,探讨“中国文化走出 环”给他(“环”表示“还(家)”),传递出
去”背景下其对儒家文化对外传播的促进作用。 希望其回鲁的信息。“玉环”这一环节显然也是
一、以艺术创作形式填补历史空白 虚构。不过既然季桓子希望孔子回国是事实,对
历史记载,无论如何详细,都不可能没有疏 历史而言,旁枝末节就不那么重要了,何况篇幅
漏。关于孔子生平,虽有《史记·孔子世家》等 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给艺术创作留下了
历史记载,但许多重要环节仍不可考。如将其作 空间。与历史相反,在电影艺术中,细节的塑造
为影片题材,内容缺乏连贯性会成为其硬伤,必 往往能够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对人的心理和思
然会影响到影片的理解度和娱乐性。尤其对缺乏 想产生巨大而直接的震动。“玉玦”和“玉环”
相关背景知识的国外观众而言,将会产生更多的 环节的艺术创作即是如此。在中国文化中,用谐
困惑。为克服这一客观不利条件,影片《孔子》 音和代表性物件传情达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含
为情节发展需要,对孔子生平空白时段的内容进 蓄而又有深意,既传递信息又不损害面子,令中
行了填补,以艺术创作的形式添加了一些合理性 国观众感到亲切而自然。对国外观众而言,这种
内容,在突出主要人物性格、完善孔子和弟子形 艺术化的处理手法,既未违背历史真实,又体现
象及阐释孔子思想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不但增加了影片的趣味
在影片中,孔子离鲁,原因在于季桓子荒于 性,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平添了无限艺术魅力。“艺
政事且违背礼制,令人难以忍受。据史记所载, 术虚构 ,……应该既不脱离现实生活 , 又不拘泥于
“桓子卒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膰 现实生活 , 应该依据作品自身的规律和形象的内
[9]1917-1918
俎于大夫。孔子遂行。” 大意是季桓子 在逻辑 ( 即所谓“顺着笔性”) 并符合生活中的情
接受齐国送来的女乐,三天不听政,十分荒唐, 理。”[10]111 显然,关于“玉玦”和“玉环”的虚
而且郊祭的祭肉也不分给大夫们,严重违背了礼 构情节,符合当时季桓子和孔子两个主要人物的
制。孔子以“礼”治国的理想难以实现,被迫离 关系及当时的社会状况,是影片虚构情节中的亮
开鲁国。但是史书对孔子离鲁的具体细节并无过 点之一。
总第 198 期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125·

在影片中,颜回为抢救书籍而死的艺术虚构, 死也属于虚构的一笔,但这样的电影虚构,应该
也是对历史记载的一种填补。《史记》“仲尼弟 受到‘宽容’,而不应受史实的束缚遭否定。不
[9]2188
子列传”记载,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早死。” 然的话,当下文化环境中对电影书写便寸步难行、
但至于颜回具体因何早亡,已不可考。多数学者 无所适从。”[14]29
猜测颜回早亡与其身体素质不佳及糟糕的生活状 以上虚构情节对塑造人物性格和形象具有重
况有关,“虽然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颜渊之死, 要作用,但其更重要的目的在于阐释孔子思想。
但关于他身体羸弱的史料并不鲜见,所以他很可 孔子离鲁中“玉玦”和“玉环”情节虚构的目的
[11]63
能死于健康原因。” 但猜测毕竟不是历史, 是为了表明孔子的“礼”制思想与鲁国当权者季
因此艺术创作就有了发挥的余地。在影片中,颜 桓子有冲突,而颜回以生命去抢救孔子著作,除
回为抢救孔子书籍而溺亡,观众普遍感到痛心和 证明孔子思想价值宝贵之外,也是在实践孔子所
惋惜,显然这一虚构情节符合了颜回的历史形象。 说“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理念,表明获得真理
首先,以生命为代价抢救书籍,凸显了颜回的好 后生死无惧的超然态度。
学精神。鲁哀公曾问孔子谁爱好学习,孔子说, 二、以艺术虚构方式阐释儒家文化内涵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 在影片《孔子》中,“仁”“勇”“礼”等
[12]78
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孔子之言, 儒家文化核心要素得到了重点展现,但它们在儒
表明世界上不存在第二个像颜回这样好学的人。 家学说中并非以严密的理论体系呈现,而是在论
其次,颜回是孔子及其思想的坚定维护者。《论 语中以零散的形式蕴含于孔子及弟子的日常言语
语》中记载了颜回对孔子的仰慕,“仰之弥高, 或与他人的对话中。而且因大部分言语或对话缺
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 乏发生背景,不利于在银幕直接呈现。为此,影
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 片中虚构了一些符合“艺术真实”的故事情节,
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意思是, 将分散的言语串联起来,并赋予它们以恰当的背
“老师之道,越抬头看,越觉得高;越用力钻研, 景,意图以生动、灵活的方式阐释儒家文化内涵。
越觉得深。看看,似乎在前面,忽然又到后面去了。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因而坚决反对以人
( 虽然这样高深和不容易捉摸,可是 ) 老师善于有 殉葬,甚至反对以人偶殉葬,“始作俑者,其无
步骤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 后乎”即为证明。为展现其“仁”的理念,影片
又用一定的礼节来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 中虚构了孔子保护一个季氏家奴使之免于殉葬的
习都不可能。我已经用尽我的才力,似乎能够独 故事:季平子去世,其子季桓子欲以童奴“漆思
立地工作。要想再向前迈进一步,又不知怎样着 弓”为之殉葬。童奴惧怕殉葬而逃跑,在被追杀
[12]129
手了。” 对孔子及其思想怀有如此深厚的敬 中,子路将其救下然后藏到孔子家中。孔子不仅
仰之情,当看到耗费孔子大半生心血、凝聚其思 保护了该童奴,而且以“殉葬不仁”“不合周礼”
想精华的书籍落水之际,颜回舍命救书的举动就 为由,向鲁君提出彻底废除殉葬的建议。但季氏
不难理解了。茅盾曾指出:“任何艺术虚构…… 家臣公山狃为讨好主子,硬称家奴为主人殉葬是
必须是在现实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换言之,人 一种荣耀。于是孔子大声质问公山狃是否愿为主
与事虽非真有,但在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社会条件 人季平子殉葬以获得荣耀,公山狃无言以对。孔
下,这些人与事的发生是合理的,是有最大的可 子趁势说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至理名言,
[13]280
能性的。” 因此,颜回救书而亡 , 虽是虚构, 令闻者动容,完美地阐释了“仁”的内涵。
却符合他一贯的行为举止,合理、自然。同时, 孔子有“勇”,且因“仁”而愈“勇”。在
电影艺术的特点也决定了电影不是历史的复制, 影片的虚构情节中,孔子勇救童奴,并发出了“见
否则如何体现其艺术创作的价值?“尽管颜回之 义不为,无勇也”的豪言。此处,孔子展现的“勇”
·126· 齐荣军等:
“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电影《孔子》对儒家文化的阐释艺术 2020 年第 2 期

既是儒家内在的一种精神,也与“仁”的激发有 三、以艺术嵌入方式展现《论语》精华
关——对生命的爱护和尊重,可生发出保护的勇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但其中大多数
气。孔子的“勇”还体现在对秩序的维护方面, 精华语句并未记载发生的确切年代和情境。面对
即“堕三都”事件。据《史记》记载,孔子向鲁 国外观众,孤立地解释这些语句会显得突兀且比
[9]1916
定公说,“臣无藏甲,大夫无百雉之城”, 较乏味。影片《孔子》创造性地把《论语》精华
于是提出了堕“三都”的建议。“三都”即“三 语句嵌入到孔子生平故事中,从而赋予它们具体
桓”的城池,因此“堕三都”风险巨大。为突出 的发生情境,便于国外观众理解,也增添了不少
其“勇”,影片虚构了部分弟子劝阻孔子放弃“堕 趣味性。值得注意的是,论语中也有少数精华语
三都”的情节,孔子则以“士不可不弘毅,任重 句交代了所发生的情境,但在影片中,对它们做
而道远”来鼓励众人,展现出大无畏的“勇”气。 了适当改编,以适应故事发展的需要,使各个情
“堕三都”是铲除“三桓”垄断鲁国权势的前奏, 节的展现更加符合逻辑。
极具风险。向鲁定公提出这一建议,就已无可置 在影片中,所涉及到的论语精华语句,是随
疑地证明了孔子之“勇”。以此为基础,勇救童奴、 着孔子个人经历的进展而顺序嵌入的。影片一开
鼓舞弟子这些虚构的故事也就具备了“艺术真实 始,鲁定公召见孔子并赞扬他任中都宰期间的政
性”,其发生也就具有了合理性。 绩,希望他能把“礼、乐治国”的方法推广到整
孔子还主张以“礼”治国,因为尊“礼”则 个鲁国。孔子则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12]119
民众无僭越之心,社会秩序将得以维护。为彰显 作答,表明自己没有权力,无法做到这一点。于
孔子对“礼”的崇尚之情,在惜时如金的影片中, 是鲁君任命孔子为大司寇,提供给他施展才能的
刻意以极为冗长缓慢的镜头展示了孔子以周礼三 机会。接着,公山狃来搜查逃奴,私下表示欲与
次跪拜的场景。对此,历史并无记载,但以孔子 孔子联手推翻“三桓”,把控鲁国。孔子知其心
对周礼的尊崇态度,应该符合实际。另外,影片 术不正,便以“道不同,不相为谋”[12]243 拒绝。
还虚构了公山狃试图联合孔子推翻季桓子、赶走 然后在讨论冬祭问题时,孔子郑重向鲁君提出废
“三桓”、谋乱篡位的情节。孔子以“道不同不 除殉葬的建议。面对公山狃支持“殉葬”的无耻
相为谋”对之,既表现了不与奸佞之徒同流合污 理由,孔子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237 进行
的大无畏勇气,也体现了仁者君子忠于国家、以 了反驳,引发了大家的同情和支持。以上场景在
礼行事的高尚气节。这一情节也是虚构 , 但并非 历史上未有明确记载,是影片为展示《论语》精
无端臆造。《史记》中曾记载公山狃的确背叛“三 华所做的艺术设计。但这些内容并非凭空想象,
桓”,而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 而是有着一定的历史根据,比如孔子的确担任过
制思想,为此处的虚构提供了历史可能性。 鲁国大司寇,并且反对殉葬;公山狃也确实反叛
“剧作只有准确而深入地反映出历史与生活 过季桓子。影片以这些历史事实为依据,然后加
的真相,恰当而生动地描写出剧中人物的真实情 以合理想象,使人物特征和事件内容更加丰满,
感,并较好地传递出创作者的真实情感,才能使 合乎艺术创作的规律和目的,正如有研究者所说,
剧作体现出令人信服的艺术真实,并使之产生打 “……只有将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有机地结合起
[15]109
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这一原则虽是针对剧 来 , 相因相生 , 浑然一体 , 才能构成一系列动人的
作,却恰到好处地诠释了影片《孔子》中为表现 艺术典型。”[10]110 细心的观众可能发现,“己所
“仁”“勇”“礼”的内涵而进行的艺术创作。 不欲,勿施于人”本来是冉雍请教孔子时得到的
影片中虚构的故事情节,是以历史记载为依据, 答案,在影片中孔子则用于驳斥公山狃的谬论,
对孔子的思想和行为加以揣摩后的艺术加工,符 改变了原来的发生情境。其实,这样做能更好地
合人们心目中的孔子形象,体现了艺术真实。 表现孔子的“仁者”形象,突出其“仁”的理念,
总第 198 期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127·

值得肯定。 的话,从孔子口中说出,似张冠李戴,但儒家学
按照事件发展顺序,在影片中,孔子任代国 说,本为一体,弟子之言在适当的情况下由老师
相后,发生了“齐鲁会盟”事件。为应对不测, 说出,未尝不可。接着,在影片中,“堕三都”
孔子请季桓子发兵保护鲁君参加“会盟”。季桓 因获得季桓子支持已完成三分之二,但他突然变
子不愿派兵,于是寻找借口,要求与孔子比箭, 卦,无法继续。孔子说出了至今仍令人振聋发聩
以胜负决定是否派兵。在比箭过程中,孔子指出 的警句,“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
季桓子应当忧虑的敌人,“当在自家萧墙之内”, 成仁”[12]231,试图劝说鲁君坚持下去。但鲁君因
意思是季桓子的忧虑不在外患,而在家臣公山狃。 害怕失去现有的权力和地位,拒绝了孔子。得罪
据史记记载,“齐鲁会盟”确有其事,但比箭情 “三桓”,又不满三桓耽于女乐,孔子被迫离开
节实为虚构。另外,“萧墙”的说法,不是与季 了鲁国。对此,孔子并不后悔,而是对颜回说,
桓子谈话中所说,而是当冉有、季路汇报季氏将 “求仁得仁,有何怨哉”(原句为“求仁而得仁,
讨伐颛臾时孔子所说,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 又何怨” [12]100),说明孔子愿为实现理想而尽力,
而在萧蔷之内也”,意思是,“我恐怕季孙的忧 并甘愿承受其后果。
[12]246
愁不在颛臾,却在鲁君哩。” 可见,影片对 在影片中,孔子离开鲁国后,首先到达卫国。
“萧墙”所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都进行了改 卫国夫人南子与孔子会面时,问其是否真的把做
编,导致含义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关于此处的改 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看得那么重要,孔子答道,
编是否算作违背历史的问题,答案是否定的。首 “朝闻道,夕死可矣”[12]51,显示其追求真理的
先,孔子提醒季桓子警惕公山狃,不是无中生有, 决心和获得真理后的豁达态度。影片中的南子虽
毕竟公山狃背叛季桓子是客观事实,在此基础上 举止暧昧,但所提问题皆与“诗经”和学问有关,
进行艺术虚构,符合艺术创作原则。其次,类似 孔子感叹,“吾未见如此好德,如好色者也”,
的话孔子可以对不同的人说,含义也可能不同, 对喜欢探究学问的南子颇为赞美。而《论语》所
所以并未否定颛臾中的“萧墙”。 载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意思是“我从
之后,电影镜头转换到卫国,太子向卫君汇 没见过像喜欢美貌一般地喜欢美德的人哩。” [12]233
报说,鲁国公山狃有意来投奔。卫君表示要听听 显然,在影片中,导演反其意而用之,赞美南子
夫人南子的意见,而太子则说“唯女子与小人为 喜欢美德胜过美貌,将其塑造成一个不同于世俗
难养也”,表达了对南子参与国事的不满,也表 之人——虽放浪不羁,却真诚地热爱真理、追求
明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水火难容。其实这句话出 真理,是对那些贪财好色却又假装正经的伪君子
自《论语》,是孔子所说,但没有具体的针对对象, 的极大讽刺。这种改编似乎有歪曲《论语》之意,
后人多以此句表达对女子和小人的愤恨。卫君宠 甚至有以此吸引票房之嫌,但细思之后,则大有
爱南子,太子的权力和地位受到威胁,因此针对 深意。南子名声的确不好,但这种坏名声无疑是
南子说出此话并不奇怪,既符合逻辑,也合乎艺 建立在男人的轻德好色基础上,恰好反衬出孔子
术“真实”。 所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的现实状况。同时,
随后,镜头又回到鲁国。季氏等“三桓”掌 南子为孔子的学问和见识所折服,充分反映出孔
控鲁国,城墙尺寸逾越礼制,于是孔子说服鲁君 子的人格和思想魅力。
“堕三都”。此举凶险异常,弟子们纷纷劝阻, 离开卫国后,影片特别表现了孔子师徒被困
而孔子以“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来勉励 陈、蔡之间的情节——粮食断绝,不少弟子心情
大家。根据《论语》可知,这句话是曾子所说, 抑郁,甚至心生怨言。而颜回却没有消沉,他认
并非孔子,意思是“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 为世人不理解孔子是因为他们愚钝,孔子赞同说,
[12]115-116
力,因为他负担沉重,路程遥远” 。曾子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2]136,表明世人
·128· 齐荣军等:
“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电影《孔子》对儒家文化的阐释艺术 2020 年第 2 期

早晚会明白自己的思想和心境。饥饿中抚琴,更 虚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18]61,就不
显示出孔子的淡然和乐观,也是其思想和行为一 必求全责备。特别是在儒家文化传播的关键时期,
致的表现。之后,冒险出外寻找粮食的子贡带回 如果吹毛求疵,则会因噎废食,反而不利于儒家
消息说,卫君去世,新君即位,要任命子路为地 文化的对外传播,毕竟这是以儒家文化创始人作
方长官。但此时卫国并不太平,国内外矛盾重重, 为电影题材的一次勇敢尝试。
[12]118
于是孔子以“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试图
阻止子路接受任命。而子路以实现孔子的大同理 参考文献:
想为由,执意要去。孔子只好应允,告诫子路为 [1] 刘 显 . 论 胡 玫《 孔 子》 编 剧 艺 术 得 失 [J]. 电 影 文 学
政且不可急于求成,并赠送他为官做人的箴言: ,2016(9).
[12]174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 郭沂 .《孔子》:银幕应该如何表现和传播孔子 [J]. 电
根据《论语》记载,这是颜回向孔子询问“仁” 影艺术 ,2010(2).
的行动纲领时得到的回答,但在影片中,此时颜 [3] 许玉岭 . 从影片《孔子》谈中国文化在海内外的传播
回已死,于是变成了孔子送给子路的行为准则。 [J]. 名作欣赏 ,2018(36).
这是艺术加工手法,为情节需要而改编,虽与史 [4] 张楠楠 , 杨梦溪 . 中国电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
实有所不符,但其意未变。正如钱钟书所言,“史 播——以《孔子》为例 [J]. 电影评介 ,2016(7).
家追叙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 [5] 马波 . 电影《孔子》音乐创作手法评析 [J]. 交响 ( 西安
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 音乐学院学报 ),2012(3).
入情合理。盖与小说、院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 [6] 张丽云 . 后殖民翻译视角下《孔子》的字幕翻译 [J]. 电
不尽同而可相通。”[16]272-273 艺术创作并非历史再 影文学 ,2011(9).
现,只要不背离原意,其构想尺度可依据情况适 [7] 张越 . 中国电影媒介中的孔子形象批判 [D]. 西安 : 陕西
度拿捏,即便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也未尝不可, 师范大学 ,2015.
正如“守株待兔”这一故事,大家明白其所讲道 [8] 张婷 . 我国影视剧中的孔子形象分析 [D]. 兰州 : 西北师
理即可,至于故事里所讲述的农夫是宋国人还是 范大学 ,2016.
楚国人,其实无所谓。 [9] 司马迁 . 史记 [M]. 北京 : 中华书局 ,1959.
四、结语 [10] 伍晓阳 . 虚实相生 幻中有真——古代艺术典型创造
影片为突出孔子作为儒家文化创始人的伟 的基本方法 [J]. 广东社会科学 , 2004(6).
大和情节衔接的需要,以艺术虚构的方式填补了 [11] 郭沂 .《孔子》:银幕应该如何表现和传播孔子 [J].
一些历史空白,或以转嫁的方式对历史记录做了 电影艺术 ,2010(2).
艺术改编,或以故事叙述的方式将一些《论语》 [12] 杨伯峻 . 论语译注 [M]. 北京 : 中华书局 , 2006.
精华语句进行了串联,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 [13] 茅盾 . 关于历史与历史剧 [M].《茅盾全集》( 第 26 卷
正如编剧组所声明,影片《孔子》“除必要及有 ). 北京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96.
益于人物塑造之艺术虚构,并无对孔子生平及历 [14] 倪震 . 新世纪电影的道德神话 [J]. 当代电影 , 2010(3).
[17]51
史之篡改、戏说或编造”。 若以影片与历史 [15] 周斌 . 强化艺术真实 注重创新探索——关于新世纪国
不符为由,对其大加挞伐,貌似有理,却无意间 产谍战剧创作的艺术断想 [J]. 艺术百家 , 2015(4).
忽略了电影艺术创作的特点。艺术毕竟是艺术, [16] 钱锺书 . 管锥编 ( 第一册 ) [M]. 北京 : 三联书店 , 2008.
在影片剧情大致符合历史的情况下,根据艺术表 [17] 孙风华 . 电影《孔子》的大众文化传播策略 [J]. 新闻
现需要对史实进行改编是不可避免的(纪录片除 爱好者 , 2010(12).
外)。只要改编适度,“做到大事不能虚,小事 [18] 卫厚生 . 历史剧与历史真实性 [J]. 文艺理论与批评 ,
不必拘,认真处理好艺术虚构与历史真实,艺术 2004(3). (下转第 148 页)
·148· 贾一凡:小邾国墓地出土鲁国二器铭文新释 2020 年第 2 期

[12] 司马迁 . 史记 [M].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2. [17] 毕沅 . 释名疏证 [M].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5.
[13] 班固 . 汉书 [M]. 北京 : 中华书局 ,1962. [18] 阮元校刻 . 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 [M]. 北京 : 中华书
[14] 孙诒让撰 , 王文锦 , 陈玉霞点校 . 周礼正义 [M]. 北京 : 局 ,1980.
中华书局 ,1987. [19] 高兵 . 从金文看西周的媵婚制度 [J]. 海南师范学院学
[15] 许慎撰 , 段玉裁注 . 说文解字 [M]. 上海 : 上海古籍出 报 ,2006(5).
版社 ,1988. [20] 阮元校刻 . 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 [M]. 北京 : 中华书
[16] 杨伯峻 . 春秋左传注 [M]. 北京 : 中华书局 ,2009. 局 ,1980.

The New Interpretation of Two Lu State’s Bronze Inscription Found in


XiaoZhu State’s Cemetery

Jia Yifan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China)

Abstract: Fu of Zhengshu and Fu of LuZaiYan unearthed from tomb No.2 of XiaoZhu State in Shandong Zaozhuang in 2002. They all
came from Lu State. Both of them had two inscriptions, and the body inscription was same. Fu of Zhengshu’
s lid inscription“Zhengshu
zhi shi”refers to the shangqing who is in charge of punishment and has the same surname as the sovereign of the Lu State.“Zhi”,“Yu”
are his name. Fu of LuZaiYan’s lid inscription “Lu Zai Yan”, who is in charge of the laws of Lu State. He was called Yan. Their
body inscriptions “Lu You Zi an mu”is a woman of Lu State. “You”is a lauded name, referring to adulthood. “Zi” is the title of
a woman who has already married. “An mu” is the name of the woman. The two bronzes of Lu State unearthed in XiaoZhu State’s
cemetery. They highlight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Key words: Fu of Zhengshu; Fu of LuZaiYan; Lu State; XiaoZhu State; Zhu State
(责任编辑:邵   文)

(上接第 128 页)

The 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an Culture in the Movie Confuciu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ese Culture Going Out”

Qi Rongjun1 Qi Zhuoran2
(1.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Department,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273165, China;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Jinan 250101,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enhance China’s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improve its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formulated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Chinese culture going out” in the new century. As the first movie with the founder
of Confucian culture as its theme, considering the understanding ability and emotional tendency of audience abroad, Confucius
provides an innovat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culture and thoughts with artistic means, not only opening a new way of
regarding Confucian culture as the movie theme for Chinese film creation, also providing a new path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Confucian culture abroad.
Key words: Chinese culture going out; The movie Confucius; Art of interpretation; Dissemination of Confucian culture
(责任编辑:田   丽)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