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1

第 七单 元




古代
诗歌

165
166
第七单元 古 代诗歌

单元特点说明

这个单元主要是指导学生学习中国古代诗歌。选读的作品上自先秦
下至盛唐,有古体诗、近体诗,有抒情诗、叙事诗,有民歌,也有文人
作品,内容涉及古代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诗歌,以其强烈的感情、丰
富的想象和凝炼而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区别于其他文学品种,这是教学
时应该注意把握的特点。

单元教学目标和要求

1.引导学生理解所选诗歌的思想内容,指导学生掌握阅读古代诗
歌的基本方法。
2.适应学习古代诗歌的需要,向学生介绍诗歌体裁和押韵的常识。
3.加强朗读训练。

单元教学整体设想

按照这套教材的设计,这是学生第一次集中学习古代诗歌的单元。
“学法指导”针对学习的需要,简介了学习古代诗歌应该注意的几个要
点。这些有关学习方法的知识,应该先让学生有所了解,并运用于整个
单元和以后古代诗歌的学习中。为了便于说明问题,特意以《采葛》和

167
第七单元 古 代诗歌
《敕勒歌》作为例子,分析了这两首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指导学生
学习“学法指导”时,应结合讲读这两首诗。
掌握诗的体裁对理解诗的内容和提高阅读能力有切实的用处,手册
上附录的“古代诗歌的体裁与押韵”简介了这方面的知识,同时简介了
与之密切相关的押韵知识。老师可视情况需要补充相关资料给学生。
学习古代诗歌,朗读、熟读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这单元每一课都安
排了这方面的练习。
本单元教学建议用 8 课时完成。具体课时分配建议如下:
单元学法指导、《采葛》《敕勒歌》 2 课时
《写景诗三首》 2 课时
《慈乌夜啼》 2 课时
写作训练 2 课时

第七单元 古 代诗歌

课文备课资料
附录:
古代诗歌常识

168
古代诗歌的体裁与押韵

古代诗歌的范围很广,从先秦到清代,历代产生的诗歌都可以称为
古代诗歌。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古代诗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体裁,不
同的体裁各有不同的写作特点,对押韵的要求也不一样。懂得一些这方
面的知识,对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欣赏水平,是有必要的。
古代诗歌体裁的划分,标准不止一个。按表达方式划分,有叙事诗
和抒情诗。叙事诗有完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如白居易的《慈乌夜
啼》。抒情诗以抒写作者对现实的感受为主要特征,没有完整的故事情
节;即使写到事,也只是片断的,如《采葛》 《喜见外弟又言别》。按格律
来划分,有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句数、字数没有严格的规定。近体诗
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每首八句,中间四句要求对仗,如《春夜喜雨》。
多于八句的叫排律。绝句每首四句,不要求对仗,如《枫桥夜泊》《饮湖
上初晴后雨》。古代诗歌如果从创作来源看,又可分为民歌和文人诗。民
歌来自民间,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诗歌;在流传中经过加工,是集
体创作。本单元选读的八首诗歌中,《采葛》和《敕勒歌》属于民歌,其余
六首都是文人的作品。至于写景诗、送别诗、边塞诗、田园诗、咏史诗、爱
情诗等等许多名目,则是从诗的题材内容来区分的。这样的区分也有助
于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只是这种区分已不属于文学体裁的分类了。由
第七单元 古 代诗歌
上述可知,一首诗歌如果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是会分属于不同的体裁的。
中国古代诗歌都是押韵的,通常在诗的双数句末尾选用声音相近或
相同的字,以取得韵律的和谐。由于这些音同、音近的字都放在句末,
所以又叫韵脚。不同体裁的诗对押韵有不同的要求。民歌、古体诗的押韵
比较宽松,而且中间可以换韵。近体诗押韵就很严格,总是押平声韵,
而且要求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如《春夜喜雨》的四个韵脚“生、声、
明、城”都是平声,并且同韵。(在现代汉语里“生、声、城”韵母相同
都是 eng;“明”的韵母是 ing,与 eng 读音相近,古代同韵)。韵同音
近的字,按照一定的间隔有规律地出现,读起来就会产生一种回环往复
的音乐美,诗歌为什么要押韵,道理就在这里。

169
采葛
第二十二课

一 课文教学目标

1.指引学生理解歌者对采葛女子的思恋之情。

170
2.了解这首诗重章叠句的写法。

二 作者和写作背景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集。它保存下来的 305 篇诗歌,


大约产生于公元前 11 世纪到公元前 6 世纪左右,其中大多数是劳动人
民的口头创作,是民歌。据考,周代有“太师”(管音乐的官)和“行
人”(搜集民言的下层官吏)专门从事于采集民谣民歌,向统治者献诗
讽谏,歌功颂德,办理礼乐。这样,民歌就变成了宫廷乐章的文字底本。
到了春秋中期,有史官、太师等把这些作品加以整理,诗(乐章的词)
被保存下来,音乐曲调(乐章)却失传了。又到了战国,“诗”被称为
“六经”之一。因此,这部诗歌选集便得以流传。 《诗经》分风、雅、颂三
大部分,雅又分为小雅、大雅。民歌主要保存在“风”和“小雅”之中,
第二十二课 采

是《诗经》的精华所在。 它真实地、具体地、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有反映当时农业生产情况的(如《七月》),有揭露当时统治者腐朽生
活的(如《硕鼠》),有揭示繁重徭役的(如《君子于役》),还有不少
优美的情歌(如《关雎》)。 《诗经》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其中的民歌
大都感情真挚,语言朴素,结构上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有
助于突出主题,增强艺术感染力。

三 课文分析

这是一首抒发相思之苦的恋歌,它是采用重章叠句的诗歌格式,以
反复咏叹来表达满腔激情的一首乐歌。
全诗三章,每章三句,有些诗句完全相同,有些诗句只换了一两个
字,便于反复咏唱,逐层深化思想感情。

171
歌者对采葛的女子一日不见的思念,由如三月而发展为如三季,由
如三季而发展为如三年,夸张的程度由小到大、逐层加深,真切地显示
了歌者刻骨相思的深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鲜明的印象;而歌者的反复
咏吟,一唱三叹,又增添了诗歌缠绵悱恻的情韵,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
穷的感受。

四 “练习与实践”参考答案

一 本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写作方法。全诗三章,每章的诗句几乎完全相
同,有些诗句只换了一两个字,方便反复咏唱。
第二十二课采葛
二 这是夸张地表达了歌者对采葛女子的思念程度。歌者对采葛女子一
日不见的思念,由如三月到如三秋,再由如三秋发展为如三岁,程
度逐层加深,真切地显示了歌者的深情。

五 与课文教学相关的参考资料

1.译文
那采葛的人儿呀,
一天不见她,
好像隔了三月啦!

那采萧的人儿呀,
一天不见她,
好像隔了三季啦!

那采艾的人儿呀,
一天不见她,

172
好像隔了三年啦!

2.《王风》
《王风》的“王”是王都地区的简称,因为是王都地区所采集的诗
歌,故称《王风》。《王风》共有诗歌 10 篇。
王都地区的中心是东周王朝的首都洛邑,《王风》的地域在今河南
的洛阳、孟县、沁阳、偃师、巩县、温县一带。
西周王朝的覆灭,导致周平王东迁洛邑,那是公元前 770 年发生的
第二十二课 采葛
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 崔述《读诗偶识》说:“幽王昏暴,戎狄侵陵,平
王播迁,家空飘荡。”这正是《王风》历史背景的简洁概括。 《王风》诗歌
的具体年代均无从考查,大体可以说产生于公元前 770 年以后的一百多
年的时间内。
《王风》的主要特点是反映东迁之后动荡不安的时代现实。如《黍离》
“中心摇摇”的叹息,《葛》对社会冷漠的绝望,《兔爰》生不逢时的
悲鸣,《中谷有》弃妇的啜泣,以及《扬之水》与《君子于役》思妇对征
夫的深沉思念,都具有离乱悲凉的气氛。也有一些热情奔放的恋诗,如
《采葛》《大车》《丘中有麻》,而其中《采葛》尤为著称。

173
第二十三课
敕勒歌

一 课文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领略中国北方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
2.有节奏地朗读这首诗歌。

174
二 作者资料和写作背景

这首诗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是从中国古
代敕勒族的民歌中翻译过来的。作者和译者已无从查考。敕勒族在北齐
时居住在朔州(现在山西省北境)和内蒙古一带。据记载,它的后裔融
入了今天的维吾尔族。

三 课文分析

内容简析:
第二十三课敕 勒歌
这首北朝民歌,歌咏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
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敕勒川,阴山下”,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阴山是绵亘塞外的
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天似穹庐,笼盖
四野”,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巨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
来。“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
片茫茫。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
境极其阔大恢宏。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
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但当读到末句——
“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时候,境界便顿然改观。
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
统统隐没在那绿色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
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
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青苍一色变为
多采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因
此,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睛之笔,对“吹”“低”“见”三个动词
主动者,那个“风”字备加欣赏。

175
敕勒族人用穹庐来比喻草原的天空,对“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
讴歌赞美,这样的审美情趣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穹庐是游
牧民族的活动居室,牛羊和草原是他们的衣食来源,对于这些与他们的
生活和命运相关的事物,他们有着极深极厚的感情。所以我们说,他们
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我们说,这首民歌具有
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原因也主要在这里。

难点、重点分析:
1.《敕勒歌》是一首怎样的诗歌?
分析:《敕勒歌》通过从“天”到“野”、由静到动的歌唱,描绘了
第二十三课 敕
辽阔而富饶的草原景象,抒发了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豪爽 勒歌
之情。诗歌句法参差错乱,语言雄浑朴实:三三四四三三七的句式,民
歌风味浓厚,川、山、天、野、风、草、牛、羊,极富立体感和层次感。气势
自由奔放,意境恢宏豁达:从苍苍茫茫的空阔到眼前鲜亮的景物,就由
一个“风”字推出;事物与草原生活相关,情趣与牧民命运相连,这民
族风情,这地方色彩,就在这结尾的点睛之句:牧草繁茂,牛羊缓动,
叫人爱慕不已。
2.这首民歌如何描绘出北国风光的雄伟景象?
归纳:“敕勒川,阴山下”,草原背景的衬托,一开始就给人以雄
伟的感觉。“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穹庐”——比喻天的形状,
“笼盖”——显示出天、野相连,浑然一体,“苍苍”——天的颜色,
“茫茫”——无边无际。这些都是置身于大草原的独特感受,处处给人
以雄伟的感觉。
3.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运用了几个动词?写出了几种景物?
妙在何处?
归纳:这一句用“吹”“低”“见”三个动词刻画了大风吹过,草
浪起伏,在牧草低伏的地方闪出一群群牛羊的动态,十分传神。这一千
古传颂的名句,既表现出牧草的丰茂,又令人想到牛羊的肥壮、牧业的
兴旺,字里行间蕴含着牧民们安居乐业、热爱家乡的深厚感情。

写作特点:
1.善“藏”的写法
“风吹草低见(xiàn)牛羊”是采用欲露故藏的办法,能达到以小
见大,以有限见无限的效果。艺术表现要善于“藏”,要藏得深;同时

176
也要善于“露”,不然艺术形象及其思想内蕴就难以捉摸。本歌末句,
说当风吹草浪起伏时,许多牛羊就现出来了。这无疑是“露”。但茂密
敕 勒歌
的牧草必然遮掩着许许多多牛羊,既然牛羊成群,牧牛羊的人群的情况
第二十三课
亦可想见,这些都没有直接写出,但可从这种“藏”中去体味,因而使
这首诗境界宏阔,味外有味,耐人咀嚼。
2.句式不拘,音调铿锵
全诗七句,三、四、七言错杂相间,形成明快、雄健、跳荡的节奏。就
1-2,3-4,5-6 三组诗句来看,各自又是整齐的。5-6 句叠字叠韵,对偶
工整,音韵悠扬、粗犷,韵味深长。
前面押“下”“野”两仄韵,后面押“苍”“茫”“羊”三平韵,
喑鸣低诧之声一转而为昂扬亢爽、顿挫分明,抑扬有致。“下、野”均上
声,语沉而猛,音调遒劲,与全首高亢的响亮的声调也很合拍。连用
“苍苍”“茫茫”除了声调昂扬,还加强了四顾苍茫、空旷壮阔的感觉。

四 “练习与实践”参考答案

一 作者从外形和颜色两个方面描写敕勒川的天空。它的外形像圆顶毡
帐笼罩着四野,它的颜色是深蓝色的。作者透过又高又大的天空衬
托草原的辽阔无边,用风吹草低和牛羊成群来描写草原的富饶。

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
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三 (略)

五 与课文教学相关的参考资料

177
1.《敕勒歌》的传说 第二十三课 敕 勒歌
公元 535 年,北魏分为东魏和西魏,东魏当时的军政大权掌握在鲜
卑化了的汉人高欢手里,老将军斛律金随高欢多次征战,战功卓著。
公元 546 年 9 月,高欢率领大军围攻西魏的重镇玉壁(今山西省稷
山县西南)。西魏的守城将领是韦孝宽,他善于随机应变,积极防御,
使东魏大军久攻不克。高欢率大军苦战五十余天,死伤七、八万人,只
好退兵。在撤退期间,军中又讹传高欢被韦孝宽一箭射中。西魏军队到
处散布这个消息,一时东魏军队人心惶惶。高欢为了稳定军心,便出来
与将士见面。会见时,众人士气低落,失败情绪笼罩着全军。高欢为了
激励士气,便叫斛律金给大家唱《敕勒歌》。这位年过六旬、两鬓斑白的
老将军严肃地站了起来,用鲜卑语唱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民歌。他那苍劲
悲壮、慷慨激昂的歌声,使在场的战士无不动容,人们仿佛看到了家乡
的大好河山,富饶的草原,在雄伟的阴山下奔驰的骏马……,精神随之
振奋。高欢更是感动得热泪盈眶,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用鲜卑语又唱
了一遍。
(摘自张国杰《〈敕勒歌〉和斛律金》)

2.有关评价
对本诗的评价,历来很高。
宋·王灼:“能发自然之妙。”(《碧鸡漫志》)
金·元好问:“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
也到阴山敕勒川。”(《论诗绝句》三十首之七)
明·胡应麟盛赞此诗:“浑朴莽苍”、“有汉魏风骨。”(《诗薮》)
清·沈德潜说:“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
神往。”(《说诗语》)又说:“莽莽而来,自然高古,汉人遗响也。”
(《古诗源》)
近人说它的艺术魅力在于:1.情:表现看似写景,实则无一字不
蕴含着对家乡、对祖国深切热爱的感情;2.美:它不仅画面美,而且
音乐美,句式长短交错,自由活泼,节奏疾徐有致,自然明快,音调铿
锵,音节响亮,宜于歌唱。更重要的是贯串全诗的感情美;3.真:写
真景,抒真情,毫无矫饰,真切动人。“淡极怡知花更艳”,正是这种
质朴,近于天然的真,才有这种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有人认为这首歌能够千古流传,原因有三:1.有融彻的意境,即
诗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诗人的思想感情交融一致形成的艺术境界自然而

178
第二十三课 敕 勒歌

真切;2.表现草原上那种壮美风貌,写得天然平淡;3.语调一气贯注,
音节急促而铿锵,有金戈铁马之声,能发自然之妙。

3.译文
敕勒川在阴山下,天空像一项巨大的圆顶毡帐笼罩着整个原野。蓝
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的草原,风吹草低现出了一群群的牛羊。

第二十四课
写景诗三首

179
一 课文教学目标

1.领略这三首诗描写的景色,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节奏地朗诵这三首诗。

二 作者资料

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唐代襄州(现在湖北省襄阳市)人。
天宝十二年(753)进士,做过洪州盐铁判官、检校祠部郎中。他的诗多
是登临纪行的作品,不事雕琢,《枫桥夜泊》一诗历来传颂。有《张祠部
诗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别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山(现在四
川省眉山县)人。嘉二年(1057)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
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入狱,贬黄州。元四年( 1089)出知杭州,在任
上曾疏浚西湖,筑“苏堤”。元七年(1092)任礼部尚书,绍圣元年
(1094)贬惠州,三年后再贬儋州(现在海南省儋县)。元符三年
(1100)遇赦,第二年在归途中病逝于常州(现在江苏省常州市),谥
文忠。他学识渊博,诗作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他的词风格豪放,与辛
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全集》 《东坡乐府》等。这首诗是
他杭州任上作的。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迁居巩县(现属河南省)。
开元二十三年(735)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十年。安禄
山叛军攻陷长安,他便逃至凤翔(在陕西省宝鸡市北)谒见唐肃宗,任
左拾遗,后来又任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弃官入蜀,筑草堂

180
第二十四课 写 景诗三首

于浣花溪上。剑南节度使严武表荐他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晚年携家出蜀,病逝于湘江途中。这首诗是他流寓四川成都时写的。

三 课文分析

1.《枫桥夜泊》
第一句写了三种有联系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落到西边
去了,表明夜已深。“霜满天”不是说寒霜布满了天空。霜不同雪,不
会从天上飘落。这里的意思是指地上结霜,周围寒气袭人的情景。结霜
的天气,天空澄澈无云,气温下降,令人感到格外寒冷。此时夜深人静,
“乌啼”就特别听得清晰,也就令人感到分外幽寂。这一句一开始就显
示了秋夜清冷的气氛。
第二句写满怀愁思的诗人对着江枫渔火躺在船上欲睡未能的情景。
“江枫渔火”点明是在江边所见景象,“愁’字表白了当时孤单愁闷的
心情。
第三、四句写诗人在船上听到了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夜半”直接
点明时间。“到客船”进一步表明诗人他乡作客的身分。一个旅游在外
的人,在这霜寒幽静的夜里,偏又听到僧寺传来悠扬的钟声,睡又睡不
着,这就使得孤寂的心情更加沉重了。
整首诗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只把所见所闻所感交错地写出,没有过
第二十四课 写
多的形容修饰。所写江南水乡秋夜幽静的情景,与诗人他乡作客、舟中
景诗三首
寂寞的心情协调地结合在一起,产生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2.《饮湖上初晴后雨》
开头两句分别写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景色,都只抓住最有特色的一点
写:晴景——水光潋滟,雨景——山色空蒙。写诗不同于写其他文章,
而且要受诗歌格律的限制,对这些景色,诗人没有铺展开来描写,只突
出一点让读者去领会。这两句诗其实已表明了这样的意思:西湖的水光
山色,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它都是美丽奇妙的。
末后两句的意思又进了一步:不管是晴天和雨天,就是其他的天气,

181
比如阴天,西湖的景色都是美丽的。也就是说,西湖的本质就是美的,
不管是怎样的天气。句中的“欲”作“应该”讲。怎样才能把这个意思
表达得更生动形象呢?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一个比喻,认为应该把西湖比
作古代著名的美人西施。这一比,就给了读者自由而广阔的想象的天地:
各人都可以把自己心目中的西施的风采,同西湖的景致联系起来,这样,
西湖那得天独厚的秀丽就在各人的想象中千姿百态地呈现出来了,像天
生丽质的西施一样,西湖整体都是美的。这两句历来被认为是苏轼的神
来之笔,传诵不衰,西湖因此又享有了“西子湖”的别称。
诗的前两句照应题目,顺着天气转变的顺序写景,这是实写;后两
句用比喻来概括西湖的美质,这是虚写。虚写实写互相映衬,就给读者
留下了鲜明而又深刻的印象。

3.《春夜喜雨》
第一句“知”字是“懂得”的意思,把“好雨”拟人化了,说他懂
得季节气候。第二句“当”字是“到”的意思,说“好雨”到了春季就
来催发植物生长了,“好雨”就好在它来得及时。这一联是总写喜雨,
赞美了它来得正是时候。
写 景诗三首
第三、四句,从描写的角度说,是写春雨随着和风在夜里无声地飘
第二十四课
落的情景。这是听觉中的雨景,写得生动形象。这两句也还是拟人化的
写法,说“好雨”悄悄地在夜里不动声息地来滋润万物,它只顾做好事,
毫不张扬,品格何等高尚!
第五、六句,诗人把视线移至野外:田野中的小路和天上的云,一
片乌黑,只有江中船上的灯火在闪动。这是浓云细雨中的江郊夜景,是
视角中的雨景,写得很逼真。同时又表明这雨将继续下?(因为云很
黑)雪,不会很快就停止,暗示着“好雨”坚持做好事。
末后两句,诗人展开了联想的翅膀:既然这场雨还要继续下,下到
天亮之后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于是他想到了最能显示春色的花:那被
细雨湿润了的万紫千红的百花一定朵朵都是沉甸甸的,而且布满了整个
锦官城。这是多么迷人的春景!这写的是想象中的雨景,而诗人的喜悦
心情也就在这繁花似锦的想象中充分地显现出来了。
这首诗前四句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雨写得亲切近人,突出了这场
春夜之雨的滋润万物的作用,五六句写江郊夜雨的景色,末两句写天明
后满城春色的景象,全诗充满了对这场夜雨的赞美和喜悦。

182
四 “练习与实践”参考答案

一 1.时间:夜晚 地点:枫桥岸边 季节:秋天


2.因两者都予人秀丽的感觉,且名字都有一“西”字。苏轼把淡

的西子比作晴天的西湖,把浓抹的西子比作雨天的西湖。
3.开头四句用拟人手法写的,说“雨”懂得在春季植物生长需水

时候,它就及时地悄悄地下来了。“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写的是江上和郊野雨中的夜景,云很黑,预示它还要继续下。

二 1.“对”是面对着的意思。整句说“面对着江边枫树和渔船上的灯
火,我正躺在船上发愁。” 第二十四课 写
景诗三首
2.“欲”是应当的意思。整句说“应该把西湖比作西施”,西施
不管
怎样打扮都是漂亮的,西湖不管什么天气也是美丽的。
3.“潜入夜”是悄悄地在夜里下着的意思。整句说“雨在夜里随

和风悄悄地下着”。
4.“重”是说沉重的意思。整句说“被雨沾湿而变得沉甸甸的各

鲜花一定开遍了锦官城”。

三 1.月落乌啼霜满天 惆怅
2.夜半钟声到客船 孤寂
3.只有绿色的小河还醒着,低声地歌唱着溜过弯弯的小桥。 宁静
4.只有蝉爱在炎热的白昼引声嗷啸,暑热越盛,他们也越叫得起
劲。 赞颂

四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秋

183
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春
3.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 夏
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冬

五 奇(qí)、宜(yí)。

六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
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
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
第二十四课 写 景诗三首
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
锦官城。

五 与课文教学相关的参考资料

《春夜喜雨》赏析
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761 年)春。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
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
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
喜悦之情。
这首诗的特点是,句句紧扣“好雨”,突出“喜”字,借景抒情。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用拟人的手法赞美春雨来得及时。
“知”字写出了春雨善解人意,知道人们何时渴望它,“乃”说明春雨
来得及时,所以诗人称它为“好雨”,融入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从听觉的角度写春雨的可喜。这里
诗人抓住春雨绵细柔润、无声无息的特点,用“潜”字写春雨静静飘洒
的情状,用“细”字写春雨轻柔润物的情状,形象地写出春雨随着和风
在夜间悄然而来,无声地滋润万物的自然景象。这样把没有生命的春雨
刻画成性格温柔、细心的生灵,进一步表现雨好,作者的赞美喜悦之情

184
溢于言表。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从视觉角度写春雨中的夜色。放眼
四望,细雨蒙蒙,黑云笼罩在原野、道路上,一片漆黑;只能看到江中
船家的灯火在闪烁,雨意正浓。这是一幅明暗映衬、静谧迷人的春郊夜
雨图,令人心旷神怡,透露着诗人欣喜得难以入睡,企盼着领略雨后春
色的情思。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借助想象描绘雨后春色,作者面
对迷茫深邃的春雨之夜,联想到明晨云消雨霁,朝阳初染,经过一夜春
第二十四课 写
雨滋润的一片片花朵带雨绽开;红艳艳、沉甸甸的花朵压弯了枝头,汇
景诗三首
成了花海,使锦官城春色浓郁,生机盎然,创造出一个清新、绚丽、美
妙的新世界,表达了诗人对这场好雨由衷的赞美,诗人心中则更是喜不
胜喜。
全诗见不着一个“喜”字,却句句写“喜”。诗人喜春雨知时,喜
雨润万物,喜雨夜深沉,喜雨后美景。“喜雨”的中心表达得淋漓尽致,
尽善尽美。

《春夜喜雨》赏析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 年)岁末,杜甫由朋友的资助,定居在成都
的浣花溪畔。在四五年的居蜀期间,诗人由于生活比较安定,时或写些
歌咏自然景物的小诗。这些诗大都写得情致妙肖,入化传神。作于肃宗
上元二年(761 年)春的《春夜喜雨》,堪称这类题材的代表作品。
这首诗深情地赞美了一场知时节的好雨,生动地描绘了春夜的雨景
和雨后繁花似锦的蜀都,流露出诗人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
诗题中的“喜雨”二字,是偏正结构,即好雨之谓,也是《毛诗》
中所说的“灵雨”。
首联以明咏的方式点出这是一场好雨。春天来了!草木萌发,需要
春雨滋润;禾苗破土,需要春雨浇洒。一句话,正当人们渴望春雨的时
候,它似乎知道人们的心愿,特地殷勤而及时地赶来了。诗人所以赞美
它“好”,是因为它“知时节”。其实,雨是自然现象,本是无知无情,
而诗人却偏偏说它有“知”,运用“设比兴而以草木方人”的拟人修辞
方式,赋之以感情和性灵。诗人笔下的春雨写得这样活脱、生动,富有
情致,是与诗人独运的匠心,欣喜的心情分不开的。
颔联写听觉。诗人以极细腻的笔触,形神兼备地摹写了春雨所独具
的神采风貌。当人们还没有觉察之时,它伴随着春夜的微风悄悄地降临,
185
第二十四课 写 景诗三首

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万物。唯有微风中的细雨,才能滋润万物,草木禾稼
才能受益,足见这是一场好雨;若是“雨骤风狂”,则“亦足损物”。
仇兆鳌评论此诗云:“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
生之机,最为密切。”沈德潜也极赞这两句诗能“传出春雨之神”。都
是十分确当的评语。诗人所以咏出如此工细的佳句,与其深入地体验客
观景物、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卓越的艺术技法密不可分。否则,是难以
把握景物的外部特征与内在气质的,当然更谈不上刻画传神了。
颈联写视觉。诗人平视远方,郊野小路辨不清,简直是一片漆黑;
仰视天色,只见雨云密合,也是一片漆黑。就在这被黑暗包围的浓重夜
色中,忽地发现停泊的江船独自闪耀着一星灯火。两句诗,诗人为我们
生动地绘制出一幅绝妙的锦城春郊夜雨图。他“以画法为诗法”,大胆
设色,以黑色作为全幅画图的底色,然后借写渔火再涂上一点橙红,从
而起到强烈的比衬烘染作用。老杜真不愧是丹青妙手,写生大家,诗学
泰斗!请看这形象是何等鲜明,色调又是多么和谐!这就进一步暗示了
这场雨无疑是一场好雨。因为天公作美,雨意未收,看样子,要下个通
宵,而不是乍雨放晴。清人邵子湘深悟其中之妙,因此才肯下“十字咏
夜雨入神”的评语。
尾联写雨后晓景,全是想象之词。经过一夜好雨的润泽,万物发荣,
特别是足以代表浪漫春色的繁花,它们缀满枝头,在初阳照耀下,闪动
着五光十色的水珠,有的含苞欲放,有的蓓蕾初开,有的绽出笑脸。你
看锦城内外,到处一团团,一簇簇,色彩是那样鲜艳照眼,简直汇成了
花的海洋。这些不都是春雨之功么!这里,诗人驱遣生花的妙笔,审慎
地精选了“红”“湿”“重”三个字,准确地道出了雨后春花的特征。
明人谭元春评论这两句诗时说:“‘红’‘湿’字已妙于说雨矣。
‘重’字尤妙,不湿不重。”王嗣爽也说:“束语‘重’字妙,他人不
能下。”“花重”一词,有的注本认为这是形容“花因着雨而显得饱满
沉重的样子”,并引梁简文帝《赋得入阶雨》诗中“溃花枯觉重”作为
参证。这固然是有道理的。但笔者倒以为不妨把“重”字解释成色彩的
浓重、艳丽更有韵味。因春花经雨,颜色总要较前更加鲜艳。这样,画面
会更生机勃勃,意境也更明丽可人。那么,用“重”字形容花色,有无
文字根据呢?有的。“重”,本来就有“色味浓厚”一义。宋人高观国
“春风剪草碧芊芊,春雨邑花红扑扑”的诗句就是着意表现春花经雨色
更浓的一例。
这首诗热情地赞美了春雨的功用,生动地描述了百花竞放的欣欣向

186
第二十四课 写 景诗三首

荣的景象,字里行间表现出一种浓郁而健康的情趣,透露出诗人对自然,
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仅就思想性来看,也不愧为诗
歌的上品。

《春夜喜雨》重点、难点分析
1.《春夜喜雨》“喜”在哪里?
分析:杜甫的五言律诗《春夜喜雨》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它抒写
了一场春雨激发出来的喜悦,寄托着杜甫希望普济天下的博大胸怀。
《春夜喜雨》这一诗题,感情色彩很浓,其中三个字表景物,一个
字表感情。写好春夜雨景是基础,写出“喜”是关键。
首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一联直接写了“春”“雨”
两个字。春雨好,好在下得及时。春天,是万物萌发生机的季节,需要
雨水的滋润。正当这个时候,雨就来了,这不是“知时节”吗?面对着
这场及时雨,诗人的心里欣喜极了。
颔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联直接写听觉。这场夜雨
是随着风悄悄地来到人间的,它轻轻地不声不响地滋润着万物,诗人的
心里对它充满欣喜与敬佩的心情。
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一联写的是雨夜的环境。这
时原野、路径、云块虽然是一片漆黑,惟有江上的船只却仍然灯火通明。
它象征诗人心头升起的希望,前途一片光明。这里写的是诗人的视觉,
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喜悦。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一联写第二天早上诗人看到
仍在带雨的花朵,想到万紫千红的鲜花开遍锦官城,诗人的心花随同春
花一起开放了。
《春夜喜雨》,除诗题外,全诗不着一“喜”字,而“喜”自见,
第二十四课 写
处处流露出诗人对春雨产生的喜悦情怀。这首诗主题深刻,语言优美,
景诗三首
借景抒情,诗意浓郁,故千百年来为人们赞誉,传诵不已。

2.《春夜喜雨》是怎样运用拟人的手法的?
分析:作者赞美春雨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春雨这个本来没有知
觉的事物,写得它好像也深通人性,知道人们需要它的时候,它就来了。
它夜间悄悄地来到,哺育着禾苗,不愿让人们知道。做了好事,并不居
功。这样,不仅写出了春雨的美好特征,也写出了它的美好品格。“随
187
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这里是悄悄的意思。一个“潜”字,
一个“细”字,把春雨的特点形容得惟妙惟肖。它和夏天的大雷暴雨不
同,雷暴雨来时,雷鸣电闪,哗哗一阵,有时甚至雷声大,雨点小,大
呼隆一阵。这里写的是春天的牛毛细雨,夜间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随风飘
来,用这两个字来形容,很准确,也很形象。

3.《春夜喜雨》中的“发生”是什么意思?
分析:诸家选本,大多把“发生”理解为“下雨”。然而,《唐诗
一百首》的注解却有另外一种解释:发动植物生长。这样注解一是切合
诗意。……自然界所以生机蓬勃,正与春雨催发密切相关。把“发生”
理解为“催发生机”,更切合作者的感情,更切合拟人手法,更切合诗
歌所着意描绘的、也是春雨所带来的想象中的动人景象。
二是切合用典。人们知道,杜甫擅长用典,杜诗无一字无来历的说
法固然不足为训,但是,这首诗中的“发生”显然用了《庄子》中的
“春气发而百草生”的命意。
三是切合诗歌特点。诗歌往往凝练含蓄,耐人寻味,如果平直浅露,
那就诗味索然了。

三首诗的译文
1.《枫桥夜泊》 第二十四课 写
景诗三首
月亮落到西边去了,栖鸦在啼叫,结霜的寒气弥漫着整个天空,面
对着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我正躺在船上发愁,偏在这个时候又
传来了姑苏城外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2.《饮湖上初晴后雨》
晴天湖面上波光闪动,这才显出西湖的美好;可是,雨天山上云雾
迷茫,西湖的景色也美妙。如果以西湖美景比作西施,西施无论是素淡
的装束还是浓艳的打扮总是美丽的。

3.《春夜喜雨》
这场好雨好像懂得时节似的,到了春季农作物需要雨水的时候它就
落下来催促它们生长了。它随着和风悄悄地在夜里下着。它滋润万物,
细细地飘落,全不张扬。田野间的小路同天上的云一样的乌黑,只有江
里船上的灯火发出光亮。天明之后去看看那些又红又湿的地方吧,(可
以想像)那鲜艳的百花一定是沉甸甸的开遍了整个锦官城。

188
第二十五课
慈乌夜啼

一 课文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领会藉禽鸟的表现来说明孝道之理。
2.了解这首诗押韵的特点,有节奏地朗诵这首诗。

189
二 作者资料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人。贞元十
六年(800)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不久调为  厔(今陕西省周至
县)县尉,后又调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元和十年(815)因上疏请求捕
捉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长庆二年
( 822 ) 任 杭 州 刺 史 , 宝 历 元 年 ( 825 ) 调 任 苏 州 刺 史 , 太 和 二 年
(828)任秘书监,后又任太子少傅,会昌二年(842)任刑部尚书,接
着他就辞去了官职。晚年居住洛阳香山,自号香山居士。

第二十五课 慈 乌夜啼

三 课文分析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体裁和“近体诗”的律诗、绝
句不同,所以又称“古体诗”。古体诗或用平韵,或用仄韵,或转韵,
或不转韵,并没有定则;又不讲对仗,不限定句数。《慈乌夜啼》共 18
句,每两句叶韵,都用平声“侵”韵,都是一韵到底。
第一段用白描的手法写慈乌的孝思。这一段可分为二层来理解。前
四句是第一层,用倒叙的方式说明事情发生的空间是“旧林”,时间是
“昼夜”,事情是慈乌“哑哑吐哀音”,原因是“失其母”,后一层四
句是写旁观者(作者/诗人)的感受。因为听到慈乌“夜夜夜半啼”,
而为之“沾襟”。诗人在这里下了一个推测:即慈乌的啼声就像是在告

190
诉别人,它“未尽反哺心”的伤痛。
第二段是本诗议论的部分。诗人首先用了四句设问的句式,自问:
“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再自答“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
进一步阐明本诗的中心主题,赞美慈乌知道反哺,并藉其思念母亲(母
鸟),夜夜悲啼的深刻哀伤,来提醒世上那些不知孝顺父母,反哺双亲
的不孝的人。接着诗人举历史人物吴起作反面的例子,指责有些人“其
心不如禽”;当然,他也正面褒扬像曾参这种事母至孝的人,用作比喻,
说慈乌是“鸟中之曾参”。
这首诗先写慈乌懂得反哺,依念母亲的种种孝思,藉禽鸟的表现来
说明“孝道”之理。反举两个历史人物,正反对比,形象鲜明突出。本
诗叙事议论层次清楚分明,语言浅白易懂,朗朗上口。

第二十五课 慈 乌夜啼

四 “练习与实践”参考答案

一 诗人通过这首诗,讽刺某些不孝的人,也赞扬那些事亲至孝的子女。

二 作者赞美慈乌,先举吴起做反面的例子,指责某些人背弃双亲,甚
至连母亲死了也不去奔丧,这种行为连“禽鸟”都不如;另一方面,
他又正面赞扬曾参明孝道之理;藉此比喻慈乌的孝行。

三 (略)

四 音、林、襟、心、深、任、临、禽、参。

五 (略)

191
五 与课文教学相关的参考资料

1.白居易生平简介
白居易,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西元 772 年),卒于唐武宗会昌六
年(西元 846 年)。字乐天,晚年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又曾官太子少傅,后人称为白傅。祖籍太原,他虽然出生在河南新郑县,
但是在他的诗文中皆自称太原人。
第二十五课 慈
白居易的祖父白锽,是有名的文人,专长在文章,对五言诗尤为专 乌夜啼
精,作官到滑台节度使。其父亲白季庚是白锽的长子,曾作过彭城县令、
徐州别驾、襄州别驾等官。白锽、白季庚皆是明经出身,可知:白居易出
于在“世代书香”的家世。
白居易的母亲陈氏十五岁,嫁给四十岁的白季庚,生白居易时,其
母十八岁,由于父亲在外作官,于是教养的责任,就由白居易的外祖母、
母亲承担起来。
“及居易、行简生,夫人鞠养成人,为慈祖母。迨乎洁蒸尝,敬宾
客,睦娣姒,工刀尺,善琴书,皆出于余力焉。”(《唐故坊州鄜城
县尉陈府君夫人白氏墓志铭并序》)这是白居易外祖母教导外孙的情形;
而白居易读书却由母亲教授的:“及别驾府君即世,诸子尚幼,未就师
学;夫人亲执诗书,昼夜教导,恂恂善诱,未尝以一呵一杖加之。”
(《襄州别驾府君事状》)
白居易兄弟有四人,其兄幼文早没,其最小的弟弟幼美九岁夭折。
其弟行简,后来不仅是诗人,也是小说家,传奇中有名的《李娃传》 《三
梦记》就是出于行简的手笔。
白居易三十六岁娶杨虞卿从妹为妻,他与妻子的感情相当深厚,彼
此互相敬爱,一往情深。“漠漠暗苔新雨地,微微凉露欲秋天。莫对月
明思往事,损君颜色减君年。”(《赠内》)可见一斑。
白居易育有三个女儿,长女金鸾三岁夭折,他在五十八岁获有一子
阿雀,可惜三岁因重病而夭折了。晚年的白居易觉得非常孤单,与没有
儿子有极大的关系:“吟玩独当明月夜,伤嗟同是白头时。由来才命相
磨折,天遣无儿欲怨谁?”(《酬微之》)

192
白居易生性聪颖,出生六七个月,就能辨识“之”“无”二字,他
自己说到:“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
‘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
其试,而指之不差。”(《与元九书》)五六岁,便学作诗,八九岁便已
懂得音韵。
大约在十一岁的时候,白居易离开家乡,跟随父亲到南方的任所,
慈 乌夜啼
诗人青少年时代的生活,是颠沛困苦的,由于其祖父和父亲虽然都作官,
第二十五课
只因“清廉自守”都没有挣得家业,所以诗人从小不得不以“家贫”而
忧叹。尤其此时久居外地,到处流浪,常常到了“忆归复愁归,归无一
囊钱”的地步。同时加上诗人疲于奔波,身体很弱,常常卧病不起,在
行旅之中,就更加感到孤单,下面的诗句可作证明:“病客非旧日,归
思逼新正。”(《除夜寄弟妹》)这些颠沛流离的遭遇,在诗人的心灵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对后来他能成为一个热诚关心民间疾苦的诗人,有
着相当大的关系。
相传十八岁的白居易带着自己的诗文,到长安拜谒著作郎顾况。顾
况一看到他的姓名,又仔细打量一下说:“长安米价正贵,居也不
易。”说罢就看他的文章,第一首诗是《赋得古原草送别》:“咸阳原上
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顾况赞叹地说:“能写
出这样的妙句,在长安居也易。”于是到处为白居易宣扬,白居易一时
声名大振。
二十岁中了秀才,白居易更加“苦学力文”,用功的情形,自己说
道:“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暗谙识声韵,十五六岁始知有进士,
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
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瞥瞥
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也,动以万数。”
“家贫多故,二十七从乡赋(乡试),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
不废诗。……自登朝(在朝廷做官)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
言,多询时务,每读史书,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
事而作。……”(《与元九书》)
贞元十六年,白居易二十九岁以第四名中进士第,诗人年少及第,
十年苦学,一举成名。“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
正表现诗人得意的心情。另有一首诗表现诗人中第还乡时的兴奋心情:
“十年常苦学,一上谬成名,擢第未为贵,贺亲方始荣。时辈六七人,
送我出帝城,轩车动行色,丝管举离声。得意减别恨,半酣轻远程。翩
193
第二十五课 慈 乌夜啼
翩马蹄疾,春日归乡情。”(《及第后归觐,留别诸同年》)从此,结束
了“穷书生”的生活,开始踏上政治生涯。
宪宗元和元年,白居易与元稹将应制举,两人居住华阳观“闭户累
月,揣摩时事”写成《策林》七十五篇,陈述他们的政治主张。他们看见
朝廷的腐败,认为若要使国家清明,就必须广通言路,使民情可以上达。
因此他们非常推崇周代的采诗官的制度,认为只有如此才能“上下交和,
内外胥悦。”这种“酌人言、察人情,而后行为政”的主张,只是一种
理想,可惜未被朝廷所重视。
元和三年,白居易拜左拾遗,左拾遗是谏官,职位虽然不高,但是
有与皇帝直接说话的机会,授官以后,非常尽责,“臣所以授官以来,
仅经十日,食不知味,寝不遑,唯思粉身以答殊宠,但未获粉身之所
耳。”对国政、朝官不当的地方,都大胆地提出批评,励行他的“有阙
必规,有违必谏”的职责。当时宪宗要召王锷为宰相,王锷入朝,多进
奉,赂宦官,白居易察明王锷的真象,向皇上报告:“王锷在镇日,不
恤凋残,唯务差税。淮南百姓,日夜无。五年诛求,百计侵削,钱物既
足,部领入朝,号为羡余,亲自进奉。凡有耳者,无不知之。今若授同
平章事,臣恐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王锷进奉而与宰相也。”(《论王
锷欲除官事宜状》)终于力谏奏效,把贪官打击下去。
元和五年,元稹因谗言,由监察御史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主要原
因是因为元稹为官正直,在作御史时举奏不避权贵,而受到权贵亲党们
的挟恨。白居易非常地激愤,上书列举元稹不应贬官的三项理由(《论
元稹第三状》)可惜没有成功。不久元稹便左转江陵,白居易一直陪送
到新昌里。一路上彼此互相勉励、互相劝慰。同时也有一些诗互相酬答,
其中白居易有一诗,用大鸟比喻欺诈、狡猾和残酷的朝官贵族,用鹦
鹉代表正直的谏官。但是大鸟却因为善于欺诈而得逞,鹦鹉却因为直
言而获罪,诗人在最后说道:“谁能持此冤?一为问化工,胡然大鸟 ,
竟得天年终?”(《和大鸟诗》)诗人对当时黑暗社会不合理的制度
的怀疑,同时也是对现实社会提出的责问!
白居易在论元稹不当贬,失利后,随即左拾遗任期届满,三年的谏
官生活,使得白居易深刻地认识到统治阶级的奸诈、残酷和腐败,并且
也体会出这种政治的黑暗,并非他一人直言所能改善的,于是诗人请求
改授京兆府判司,结果,改授京兆府户曹参军。
元和六年四月三日,白居易的母亲陈太夫人去世,享年五十七岁。
诗人怀着丧母的悲痛和政治上的苦闷回到阔别十年的故乡下邽渭村(陕

194
第二十五课 慈 乌夜啼

西省渭南附近),重游旧地以前亲手种植的弱柳小桃,现在都已成了高
林大树,郁郁成荫;从前童孺已长大成了壮丁;旧有的老人多已半为绕
村墓了。白居易也深深感受自己的变化,回顾十年的宦途生活,实在感
受到“水暗波翻复,山藏路险峨。”(《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的可怕,
于是决定多留在故乡过一段自由的生活。
白居易从此每日穿农民一样的布衣,吃一样的蔬菜,清晨黄昏都到
渭水边上散步。有时携带弟侄们到邻村游逛,有时带着钓竿、书本在渭
水边垂钓、阅读。在渭村住过二、三年中,使他有机会亲自接触到农民的
生活。有一天傍晚,他到农场去看农民的收成,农民立刻摆酒招待他。
白居易问起他们的生活,农民告诉他:虽然夫妻老小终年劳动,累得精
疲力竭,但是收成的粮食一半多都要纳租、纳税,剩下来的维持不了最
低的生活。白居易听了感到非常惭愧:“自惭禄仕者,曾不营农作;饱
食无所劳,何殊卫人鹤?”(《观稼》)
白居易丁忧已满,回朝任“左赞善大夫”,第二年(元和十年)平
卢节度使李师道密派中岳寺僧人,刺杀宰相武元衡。朝廷混乱,白居易
难以坐视,便上疏请捕杀刺客。白居易的忠直敢言,早已使一般权贵怀
恨在心,于是他们藉机报复,说白居易不是谏官,越位上书与法制不合,
并且又污蔑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堕井而死,白居易却作《赏花》《新井
诗》有伤名教,对白居易加以攻击。宪宗竟然听信小人的话,把白居易
贬为江州司马。
在江州,白居易写下著名的《琵琶行》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
逢何必曾相识。”诗人藉一个被压迫、被伤害的妓女的描写,同时也表
第二十五课 慈
现出自己此刻的无限忧郁的身世感慨! 乌夜啼
后来转忠州刺史,元和十四年春,白居易在往忠州途中,正遇到元
稹,这两位阔别四年,日夜渴慕的老友相遇了。二人竟至相对长叹,彻
夜不眠。在临别的时候,两人互相勉励一番,留恋不舍地洒泪登程。
元和十五年,白居易召回长安拜尚书司门员外郎,又升为主客郎中
知制诰,这时元稹也由外任召回为祠部中知制诰。这两位“曩者定交非
势利,老来同病是诗篇。”的情投意合的老友又重逢长安,当然是非常
高兴的。此时,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也回长安任授拾遗官。兄弟同列近
官是很难得的荣誉,白居易同时也想到自己的责任:“唯求杀身地,相
誓答恩光。”
穆宗长庆二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在任内替杭州人民做一件大事
情,就是在西湖中修筑了一条堤坝,使濒湖人民可以引水灌田,这就是
195
后人称的“白公堤”。
长庆四年,白居易返回东都洛阳,任庶子分司,是个闲官,白居易
整日躲在家中种花莳草,修竹剪枝做些怡情养性的杂事,竟至“设如宅
门外,有事吾不知。”的地步。
敬宗宝历元年,白居易除苏州刺史。原本“秉国权、治天下”的宏
志,一直没有得到重要官职,施展抱负,只有任外放的地方官,三年秩
满,来去不定,很难做出一些政绩,所以在接受苏州刺史的时候写下诗
句:“换印虽频命未通,历阳湖上又秋风。不教才展休明代,为罚诗争
造化功。”(《答刘和州》)、“未酬恩宠年空去,欲立功名命不来。”
(《赴苏州至常州答贾舍人》)、“铅刀磨欲尽,银印换何频。杭老遮车
辙,吴童扫路尘。虚近复虚送,惭见两州民。”(《去岁罢杭州今春领吴
郡惭无善政,聊写鄙怀》)这些诗一方面怨叹自己的时运,另一方面总
感到对不起人民。
在苏州任上,白居易依然兢兢业业地为百姓做些事情。不过,由于
政治上的失意和严重的眼疾,使他终日很少欢乐。第二年白居易称病休
第二十五课 慈
官,离开苏州回老家。由于苏州人民对这位廉洁爱民的刺史依依不舍,
乌夜啼
在白居易临行的那一天,河岸上送行的人民扶老携幼随行十多里。白居
易的诗写到:“青紫行将吏,斑白列黎甿。一时临水拜,十里随舟行。
“(《别苏州》)可见白居易热爱百姓之情是非常深厚的!
太和五年,又召白居易为河南尹。此时白居易已无心情做官了:
“职与才相背,心将口自言。磨铅教切玉,驱鹤遣乘轩。只合居岩窟,
何因入府门?年终若无替,转恐负君恩。”(《岁暮言怀》)七月,元稹
在湖北武昌去逝,白居易闻讣悲痛不已。先前元稹与白居易在洛阳相会,
曾赠诗给白居易,说:“自识君来三度别,这回白尽老髭须,恋君不去
君须会,知得复回相见无?”谁知从此即成永别,白居易的《祭微之
文》,字字血泪,句句断肠,使人不忍读完,其中说道:“呜呼,微之!
六十衰翁,灰心血泪,引酒再奠,抚棺一呼……”更令人伤心欲绝!
从太和七年到会昌二年的十年之中,历任太子宾客分司及太子少
傅等官,职务很清闲,心情却很冷淡。正所谓:“留侯爵秩诚虚贵,疏
受生涯未苦贫,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从同州刺史
改授太子少傅分司》)。开成三年作一篇《醉吟先生传》,其中说到:
“性嗜酒,耽琴,淫诗,凡酒徒、琴侣、诗客多与之游。游之外,栖心释
氏,通学小中大乘法。与嵩山僧如满为空门友,平泉客韦楚为山水友,
彭城刘梦得为诗友,安定皇甫朗之为酒友。”叙述他放浪于诗酒之间的

196
生涯,从此,他便自号“醉吟先生”。
会昌二年,白居易摆脱官累,“人言世事何时了,我是人间事了
人。”(《百日假满少傅官停自喜自怀》)他和香山僧如满结香火社,白
衣鸠杖自号“香山居士”。从此,他完全是“栖心释梵,浪迹老庄”了。
会昌四年,白居易住在洛阳,在洛阳龙门潭的南面有所谓的“八节
滩”“九峭石”,是一些天然的石滩阻碍舟楫上下的去路。往来的船为
了要避险,即使在大寒之月,舟人也要赤足下水推拉渡筏,因此常有
“饥冻有声,闻于终夜。”白居易知道后,便倾自己的资财开凿了龙门
石滩,完工时白居易作诗云:“七十三翁旦暮身,誓开险路作通津。夜
舟过此无倾覆,朝胫从今免苦辛。十里叱滩变河汉,八寒阴狱化阳春。
我身虽没身长在,暗施慈悲与后人。”(《开龙门八节石滩诗》)题刻在
石上。
会昌六年,白居易去世,享年七十五岁,谥曰“文”,葬于洛阳龙
门,李商隐撰墓碑铭。
第二十五课 慈
(以上参考:《旧唐书·白居易传》
《新唐书·白居易传》 《中国历代著
乌夜啼
名文学家列传》第二卷·山东教育出版社、《白居易评传》褚斌杰著·北京大
学出版社等)

2.白居易二三事
(一)“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
‘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故唐末之诗,近于鄙俚。”(宋·释惠
洪《冷斋夜话》卷一)
译文:
白居易每次作诗,派遣一位老妇人来了解诗的内容。并且问她:
“你了解吗?”老妇人回答:“我了解。”白居易就把诗登录起来;如
果老妇人不了解的话,白居易就会换掉,(后来,许多诗人都学白居易
作诗的方法)因此晚唐诗歌大多接近通俗。

(二)“时白乐天老退,极喜商隐文章,曰:‘我死后,得为尔儿
足矣。’白死数年,生子,遂以‘白老’名之。既长,殊鄙钝,温飞卿
戏曰:‘以尔为侍郎后身,不亦忝乎?’后更生子,名衮师,聪俊。商
隐诗云:‘衮师我娇儿,英秀在无匹。’此或其后身也。”(元·辛文房
《唐才子传》卷七)
译文:
197
白居易晚年,最喜欢诵读李商隐的诗文,曾经对他说:“我死掉以
后,希望能转世做你的儿子,就心满意足啦。”白居易死后几年,李商
隐果然生了个儿子,取名叫“白老”。白老长大以后,痴呆得很,温庭
筠开玩笑说:“把你当作白侍郎再世,不是太侮辱他了吗?”李商隐后
来又生了个儿子,叫“衮师”,聪明又英俊,李商隐作诗说:“衮师是
我的娇儿,英俊秀美是无人能比的。”这个儿子说不定是白居易投胎的。

第二十五课 慈
(三)“贞元中,乐天应宏辞,试《汉高祖斩白蛇赋》,考落,盖
乌夜啼
赋有‘知我者谓我斩白帝,不知我者谓我斩白蛇’也。然登科之人,赋
并无闻;白公之赋,传于天下也。”(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
译文:
贞元年间,白居易参加博学宏辞科,试题是《汉高祖斩白蛇赋》,
没有考上,因为赋中写了“知道我的人说我斩了白帝,不知道我的人说
我斩了白蛇”的话。但是登科的人所作的赋,没有人晓得;白居易被刷
落的赋,却传遍天下。

(四)“长安冰雪,至夏月则价等金璧。白少傅诗名,动于闾阎,
每需冰雪,论筐取之,不复偿价。日日如是。”(唐·冯贽《云仙杂记》卷
六)
译文:
长安市中的冰雪,一到暑天,价钱飞涨,与黄金、璧玉同价。太子
少傅白居易的诗名,连卖冰的小贩都知道。听说他要冰块,小贩常整筐
整筐送去,不取分文,天天如此。

3.《慈乌夜啼》译文
慈乌失去了它的母亲,哑哑地叫着悲哀的声音。日夜都不肯离去,
一整年守着原来的树林。每天晚上半夜悲啼,听到的人都为之伤心泪流。
它的啼声好像在告诉别人,它还未尽到反哺母亲的孝心。百鸟难道没有
它们的母亲,只有你的哀痛最深刻?应该是母亲的恩惠深重,使你不能
抑制悲伤。从前有一个叫吴起的人,母亲死了也不去奔丧。可叹啊这一
种人,他的孝心还比不上禽鸟!慈乌啊慈乌!你真是鸟类中的孝子曾参
啊!

4.有关吴起的典故
198
(一) 杀妻就名
第二十五课 慈
《史记·吴起列传》:“吴起……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
乌夜啼
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
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译文:
吴起……事奉鲁国国君,后来齐国人攻打鲁国,鲁君打算任用吴起
为将军,可是吴起娶齐国女子作妻子,因而鲁君怀疑他。吴起一心想建
立功名,就杀了妻子,用来表明自己不亲附齐国。鲁君最后任用他作将
军,带领军队攻打齐国,大败齐军。

(二) 吴起吮疽
《史记·吴起列传》:“起之为将,与士卒最小者同衣食。卧不设席,
行不骑乘,亲裹羸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
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
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
妾不知其所矣。是以哭之。’”
译文:
吴起身为魏国将军,可是吃的、穿的跟最小的士兵一样。他睡觉不
铺柔软的垫褥,行军不骑马,不坐车子,亲身包扎剩余的军粮,为士兵
们分担劳苦。士兵中有个生毒疮的,吴起替他吮吸脓汁。那个士兵的母
亲知道了哭了起来。有人说:“你儿子只是个士兵,而将军亲自吮吸他
的毒疮,你为什么还要哭呢?”母亲说:“不是这样子的。往年吴将军
替他父亲吮吸毒疮,他父亲在战斗中一往直前,有进无退,终于战死在
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我儿子吮吸毒疮,我不知道他又要死在哪里
了,因此为他哭泣。”

5.有关曾子的孝行
(一)刘向《新语·慎微第六》:“曾子孝于父母,昏定晨省,调寒
温,适轻重,勉之于糜粥之间,行之于衽席之上,而德美重于后世。”
译文:
曾子孝敬父母,晚上服侍就寝,早上省视问安,关心父母亲对冷暖
是否适应,衣服厚薄是否适宜,在糜粥这类适合于老人食用的物品上特
别注意,在关心老人的坐卧是否舒适这些问题上力行不倦,因此他的美
德被后世所敬重。
199
第二十五课 慈 乌夜啼

(二)《论语·离娄上》:“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
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
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
译文:
曾子奉养曾皙,每餐饭必定有酒和肉,将要撤去时必定请示要把它
们给谁,如果曾皙询问有没有多余的,曾子必定说有。曾皙去世,曾元
奉养曾子,每餐饭必定有酒和肉,将要撤去时不请示把它们给谁,如果
曾子询问有没有多余的,曾元就说没有了,要把它们用来再次奉呈。

(三)《论衡·感虚篇》:“传书曰:曾子之孝,与母同气。曾子出
薪于野,有客至而欲去,曾母曰:‘愿留,参方到。’即以右手扼其左
臂。曾子左臂立痛,即驰至问母:‘臂何故痛?’母曰:‘今者客来欲
去,吾扼臂以呼汝耳。’盖以至孝,与父母同气,体有疾病,精神辄
感。”
译文:
传书上说:“曾子的孝心,与他的母亲有同一气感。曾子到野外去
砍柴,有客人到来,坐了一会想走,曾子的母亲说:‘请稍等一会,曾
参立刻就回来。’说罢就用右手掐住自己的左臂。曾子左臂立即痛了一
下,就飞快跑回家里问母亲:‘我的左臂是什么缘故痛了一下呢?’母
亲说:‘现在客人来了,不见到你就想走,我掐自己的左臂来呼唤你回
来罢了。’这是因为曾子非常孝顺,与父母亲同一气感,身体有疾病的
第二十五课 慈
话,精神上立即就会感觉到的。” 乌夜啼

6.与《慈乌夜啼》相关性的文章
(一)《燕诗示刘叟》
白居易《燕诗示刘叟》自注:“叟有爱子,背叟逃去,叟甚念之。叟
少年时亦尝如是。故作燕诗以谕之。‘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
椽间,一巢生四儿。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
期。嘴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
母瘦雏渐肥。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举翅
不回顾,随风四散飞。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却入空巢里,啁啾终
夜悲。燕燕尔勿悲,尔当反自思。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当时父母念,
今日尔应知。’”
译文:

200
屋梁上来了两只燕子,翩翩飞舞,一雄一雌。嘴里衔着春泥在椽条
间巢窝,一窝生下乳燕四只。四只乳燕日夜成长,要吃的叫声喳喳不停。
菜青虫好吃却难抓到,黄嘴巴似乎从来没吃饱。为找食物衔食累坏了双
燕,它们仍然不知疲倦。不一会儿往返十来次,还怕饿着窝里的四子。
辛辛苦苦忙了三十天,拖瘦了母燕喂肥了小燕。喃喃不断地教儿发音吐
字,还逐一帮忙梳理羽毛。一旦羽毛长得丰满,母燕带飞,上了庭院的
树干。能展翅高翔,再也不回头看看,随着风儿四下飞散。雌雄双燕,
空中叫喊,声嘶力竭,唤不回来。只好回到空窝里面,双燕悲鸣通宵不
断!
二位老燕,切莫悲叹,你们应当回想从前:反思你们,曾是乳燕,
也曾独飞,弃母不顾,那时候父母多么挂念,今天你们应有所体验。

比较提示:
该文从反面讽刺表达主旨;运用白描手法细腻描写出双亲的辛劳。

(二)《猿说》
宋濂《猿说》:“武平产猿,猿毛若金丝,闪闪可观。猿子尤奇,性
慈 乌夜啼
可驯,然不离母。母黠,不可致,猎人以毒傅矢,伺母间射之,母度不
第二十五课
能生,洒乳于林饮子洒已,气绝。猎人取母皮,向子鞭之,子即悲鸣而
下,敛手就制。每夕必寝皮乃安,甚者辄抱皮跳掷而毙。嗟夫!猿且知
有母,不爱其死,况人也耶!”
译文:
武平县出产猿猴,猿毛好像金黄色的丝,光彩闪亮非常好看。猿子
更加奇异,个性能够驯服,但是不肯离猿母。母猿狡猾聪明,不容易被
捉。猎人用毒药涂在箭头上面,暗地里察看母猿,趁它不注意的时候射
它。母猿料想不能活了,就把乳汁洒在树林里,给猿子喝,洒完就断气
而死。猎人剥下母猿的皮当着猿子的面前鞭打,猿子立即悲鸣,走下树
来,束手不动被猎人擒住。每天晚上猿子必定要睡在母猿的皮上才能安
静,更严重的,往往抱着母猿的皮,乱跳乱撞,一直到死。唉!猿猴尚
且知道有母亲,为了母猿不爱惜自己的死,何况我们人呢?

比较提示:
该文从正面讽刺,表达主旨;运用细腻白描法,刻画出猿子的孝思。

201
7.二十四孝故事
(1)虞舜终身孺子慕 (2)汉文帝亲尝汤药
(3)曾子打柴心痛 (4)闵子骞谏父留母
(5)仲子路负米育亲 (6)郯子鹿乳奉亲
(7)老莱子戏彩娱亲 (8)董永卖身葬父
(9)郭巨孝母埋儿 (10)姜诗孝感泉涌鲤
(11)蔡君仲拾椹奉母 (12)丁兰刻木像事亲
(13)陆绩怀桔遗亲 (14)江革行拥化
(15)王伟元闻雷泣墓 (16)王祥卧冰求鲤
(17)杨香搤虎救亲 (18)孟宗哭竹笋
(19)庾黔数尝粪祈斗 (20)崔唐氏乳姑不怠
(21)朱寿昌弃官寻母 (22)黄山谷亲涤便器
(23)吴猛恣蚊饱血 (24)黄香扇枕温席。教 学设计建议

教学设计建议

单元学法指导、《采葛》《敕勒歌》 2 课时
第一课时:
1.说明本单元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
2.布置学生默读“学法指导”、《采葛》和《敕勒歌》(包括注释、
作者简介和学习提示)。如果上一单元已布置预习,可改为提问
方式进行。
3.讲解“学法指导”第一个要点。主要是指导学生扫除词语障碍。
4.讲解“学法指导”第二个要点。以《采葛》和《敕勒歌》为例进
行解说,让学生懂得抓诗句的具体形象(包括事情、景象、物
象),
运用联想和想象领会诗的艺术境界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
时应该调动学生进行联想和想像。

202
5.布置课后思考这两课的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1.复习旧课。点名口译这两首诗(译某两句或某个部分),也可

在提出要求后让学生自告奋勇口译。目的是检查学生对词语的
理解。点名提问两课的练习第一题(同学补充,教师小结)。
2.讲解“学法指导”第三个要点,让学生懂得节拍的划分和押韵

意义。
3.朗读训练:A.指导学生找出韵脚,完成两课的练习第二题。
B.教师范读两首诗。C.指导学生朗读两首诗:先个别读(其
教 他跟着默读),继而集体朗读,然后各人试着默背。
学设计建议
4.布置作业:预习第 31 课,要求运用“学法指导”提出的要点进
行阅读,思考课文后的练习题。

《写景诗三首》 2 课时
第一课时:
1.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可用提问方式进行)。说明本课的学习

求。
2.依次导读三首写景诗。三首都是近体诗。前两首是七言绝句,后
一首是五言律诗。
(1)《枫桥夜泊》:引导学生从视觉、听觉以至触觉(霜寒)上

象诗中的情景,体会作者的心情。可以利用课本中的插图作
点分析:插图给我们提供了视觉可及的景象,而钟声不可闻,
寒气无从感受,只能通过想象来补充,足见画图也有其局限
性。
(2)《饮湖上初晴后雨》:引导学生想象西湖的晴景和雨景,领

以人喻物的写法。

第二课时:
203
1.继续导读第三首写景诗。
《春夜喜雨》:引导学生领略春夜雨景,了解拟人的写法,领会
诗人写这场喜雨的心情。
教学中穿插提问练习一的三个小题。
2.朗读训练:
(1)指导学生完成第三、四道练习题;(2)教师范读;(3)

名朗读,集体朗读。
3.布置作业:(1)课外完成练习第二题、第五题;(2)预习第
二十
五课。 教 学设计建议

《慈乌夜啼》 2 课时
第一课时:
1.以乌鸦反哺的特性导入本课。
2.解题:解说何谓慈乌、啼、夜。
慈乌:是乌鸦的一种。根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说:“此鸟初生
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可谓慈孝矣。”可见,这种乌鸦
的特点是“反哺”,所以称“慈乌”,又称“孝乌”“慈鸦”
“寒鸦”。
慈,多指上辈对下辈的爱,但也用于儿女对父母的孝敬供养。诗
题用的就是后一义。
啼:慈乌属于鸣禽类,很能鸣叫。但诗题不用“鸣”而用“啼”
夜:慈乌白天也鸣,何以用“夜”?
3.讲读课文,引导学生了解诗歌主旨。
4.全诗讲完后,提问练习第一题,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

第二课时:
1.讨论练习第二、三题。第三题为自由发挥题,应鼓励学生连结自
己的体验多发表。
2.朗读训练:先指导学生完成练习第四题。然后划出全诗节拍、押
韵字及朗读的重音。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

204
3.布置练习。可在课堂上由几位同学试将诗的头两句进行口头改

(可加入时间、地点、环境等因素)。老师总结,指出诗歌改写
为记叙散文的要求与方法。

写作训练 2 课时

20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