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华夏考古  2010 年第 1 期 139

关于新石器时代的三次 “革命 ”
钱耀鹏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 , 陕西  西安市  710069)

  关键词 : 石器时代 ; 居住方式 ; 资源开发 ; 文化进步 ; 社会变革


摘  要 : 在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中 , 农业革命和城市革命的理论认识早就普遍接受 。但把农业革命作为新石器时代
革命的基本内容 , 仍不能充分解释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问题 。在农业革命之前 , 还应存在着以资源开发为目
的 、以居住方式变革为重要途径的居住革命 , 即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曾经历过的三次革命性变化 。
Key words: Neolithic, settlement pattern, natural resource exp loitation, the p rogress of culture, social change
Abstract: In the research of culture of Neolithic, the theories of Agricultural Revolution and U rban revolution have been w idely ac2
cep ted1A lthough taking Agricultural Revolution as the basic content of Neolithic revolution, we cannot fully exp lain the transition from
Paleolithic to Neolithic1Before Agricultural Revolution, there must have been a Residential Revolution, the purpose of which was
materal resource exp loitation and the settlement pattern had changed in the revolution1 That is to say, the developed culture of Neolith2
ic had gone through three revolutionary changes1

  新石器时代确立以来 , 人们在认识其基 绕居住问题创造出一系列重要的文化成就 。


本文化特征与重要发展特点的基础上 , 逐渐 如同其他文化现象一样 , 人类的居住方式也
注意到几乎所有的文明要素都是在这一时期 始终处于不断进步的发展演变过程之中 。随
奠定的 , 充分揭示出新石器时代在人类历史 着人工性居住建筑的出现 , 建筑资源开发不
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英国学者柴尔德曾 仅成为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一 , 而且直
明确提出 “新石器时代革命 ” (亦即农业革 接影响着人类文化的发展方向与特点 。
[1]
命 ) 和 “城市革命 ”的概念 , 并由 “新 最初 , 人类也许拥有过一个以树栖为主
石器时代革命 ”而逐渐引发了以农业取代 要居住方式的阶段 , “只是到了晚期猿人时
[3]
磨制石器或陶器作为新石器时代起始标志的 期 , 人类才居住在山洞里 。目前 , 能够
[2]
认识分歧 。导致这些分歧的原因 , 似乎 得到充分肯定的早期居住遗址基本都是晚期
就在于人们比较充分地注意到了文化特征及 直立人阶段的天然洞穴遗址 , 而且这种穴居
其意义的表象差异 , 而没有深入分析这些文 方式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也一直占据着主导
化特征的内在联系与形成过程 , 尤其是居住 地位 。无疑 , 这种地表穴居方式的成立不仅
方式演变在这些文化特征形成过程中的重要 需要天然洞穴具备适合人类居住的基本条
作用 。本文拟就居住方式变革及其对农业革 件 , 而且可能还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安全保
命 、城市革命的影响展开一些讨论 。 障 , 而最有效的安全保证最初可能与人类学
[4]
会用火有关 。迄今 , 在地球生物中也只
一 、生存资源开发与居住方式变革
有人类拥有控制和使用火的能力 。因此 , 人
居住需求始终是人类所面对的基本生存 工用火遗迹似乎也应是构成早期人类居住遗
问题之一 , 甚至人类所有的生存活动都是以 址的重要因素之一 。事实也基本如此 , 许多
居住地为中心而展开的 。因此 , 安居乐业并 天然洞穴居住遗址中往往都发现有明显的人
不只是针对现代生活而言的 , 人类自古就围 工用火遗迹 。不过 , 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 ,
140 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由树栖到天然穴居这一居住方式变革的影响 态资源往往难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实际需
作用似乎不甚明显 , 姑且不论 。 要。
作为晚期直立人以来的主要地表居住方 几乎是在穴居普遍发生的同时 , 人类可
式 , 天然洞穴一般发育在石灰岩山地 , 所以 能就随四季变化而季节性地露营于河湖附近
这种地面穴居方式往往又把人类的栖息居住 阶地 , 因为河湖附近阶地平原上还经常发现
地限定在石灰岩山地丘陵地带 。自古及今 , 有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 。我国旧石器时代
山地丘陵能够直接为人类提供的食物资源常 中期丁村文化各地点就主要分布在晋中汾河
常是比较有限的 , 因而人类选择的天然居穴 两岸的阶地上 , 古大同湖畔的许家窑文化遗
[7]
多位于河湖阶地发育或临近平原地带的山 址中还发现有用火遗迹 。宁夏灵武水洞
地 。而且 , 在温带和亚热带的大部分地区 , 沟 、内蒙古伊克昭盟乌审旗萨拉乌苏 、山西
天然洞穴周围的生态资源往往少而脆弱 , 长 朔县峙峪和沁水下川 、河北阳原虎头梁 、四
期的攫取式利用无疑又会使之日显枯竭 。北 川汉源富林等许多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也都
京猿人洞穴遗址除成层的鬣狗粪便化石堆积 分布在靠近河流的开阔地带 , 且多有用火遗
[8]
外 , 与用火有关的灰烬堆积也发现于若干不 迹或露天炉灶发现 。另外 , 大致处在旧 、
[5]
同的层位 , 这说明人类在该洞穴的居住 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沙苑文化各地点 , 也
[9]
是间歇性的 , 且间歇周期较长 。在没有充分 分布在 陕西 关中 平原东 部 的 沙 丘 地 带 。
证据能够把北京猿人的间歇性居住现象完全 不仅如此 , 在河湖附近阶地平原的文化遗址
归结于突发性天灾人祸的情况下 , 明显不乏 中还经 常发 现有 简陋的 人工 性建 筑 遗 迹 。
人为地主动放弃成分 , 且可能是因较长时期 1966 年在法国南部尼斯市的德拉 ・阿马塔
的攫取性开发而使得洞穴周围有效开发范围 遗址 , 曾揭露出许多阿布维利文化时期晚春
内的生态资源出现了周期性匮乏现象所致 。 至初夏人们露营时的小型房屋遗迹 , 房屋平
尤其北京猿人洞穴遗址第 8 ~9 层发现的食 面呈长椭圆形 , 一般长 8 米 ~ 15 米 , 宽 4
肉类动物种类达 20 种之多 , 而第 4 层堆积 米 ~6 米 , 屋墙用小树枝编成 , 屋顶由 2 个
[6] [ 10 ]
中仅有 3 种 , 明显可从食物链的角度揭示 或 3 个支柱支撑 , 屋内炉灶清晰可辨 。
出食草类动物以及植被资源日趋匮乏的客观 旧石器时代中期即早期智人阶段 , 前苏联西
事实 。即便是气候比较温暖湿润的华南地 南部的莫洛多瓦遗址就曾发现有莫斯特文化
[ 11 ]
区 , 桂林大岩等洞穴遗址的文化堆积也存在 的窝棚式居住遗迹 。及至旧石器时代晚
间歇现象 。这说明在采集渔猎经济条件下 , 期 , 欧洲不仅在洞穴壁画中发现有类似帐篷
人类的生存活动无法长期固定于同一地点 。 和茅舍的绘画 , 而且也有不少实例发现 。马
长此以往 , 人们便不得不把生存资源开发区 格德林文化时期生活在河流附近的人们 , 冬
域扩大到远离洞穴的河流阶地或平原地带 , 季居住于天然洞穴或岩棚之中 , 而夏季则往
[ 12 ]
而人类对洞穴居地的高度依赖性常常又会极 往居住在帐篷式的人工建筑中 。捷克斯
大地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 。所以 , 在地面居 洛伐克南部多尔尼 ・维斯顿尼旧石器时代晚
住方式仍严重依赖天然洞穴的情况下 , 人类 期遗址中 , 发现了用石头支柱和兽皮建成的
首先可以选择的似乎只能是季节性地扩大生 住所 , 并有 2 个火炉 。前苏联谢维尔斯克 ・
存活动范围 , 于温暖的夏季徙居在河湖附近 诺夫戈罗德附近的普什卡里遗址发现有 3 个
阶地平原上 , 利用附近岩棚或建造窝棚式简 灶坑 , 可能是由 3 个圆锥形建筑单元联成 ,
易房屋以便临时居住 。这一事实本身亦可进 屋内用柱子支撑 , 屋顶以兽皮围盖 。顿河上
一步说明 , 地面穴居及其所在山地丘陵的生 游的加加里诺遗址发现 1 座平面呈椭圆形
关于新石器时代的三次 “革命 ” 141

( 515 米 ×415 米 ) 的居穴 , 底部铺以石板 , 湖阶地与平原地带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价


用树干等建成圆锥形屋顶 。在波兰的克拉科 值 。显然 , 如果没有居住方式的转变 , 人类
夫附近 , 发现 l座用猛犸象骨骼搭成直径约 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实现以生存资源开发利
2 米的圆拱形小屋 。在西伯利亚叶尼塞河流 用为目的的居住地转移 。
域的科科列沃遗址发现有 1 座四边形的房屋
二 、建筑资源开发与新石器时代的发端
基址 ; 安加拉河流域马利塔遗址的房屋建筑
[ 13 ]
中还发现有窖穴遗迹 。在东西伯利亚地 无论诱因如何 , 居住方式的转变也使得
区 , 也发现有一些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居住遗 居住资源逐渐成为人类的基本生存需要之
[ 14 ]
址 。哈尔滨市郊的阎家岗遗址也曾发现 一 , 并可能因此而导致人类知识结构和技术
有 2 座类似窝棚式建筑基址的居住遗迹 , 系 发生了方向性的改变 , 尤其在人工性建筑的
以动物骨骼围砌成可能属于窝棚式建筑的半 资源开发方面 。因为居住需要本身并不能导
[ 15 ]
圆形矮墙 。湖南临澧县竹马遗址则发现 致这一过程的最终完成 , 一则我们还没有充
有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方形高台房屋建筑基 分理由可以认为人类在用火技术出现之前绝
址 , 土台高约 015 米 。至于新石器时代
[ 16 ]
对不存在地面居住的需要 ; 二则开发利用河
以来的居住建筑则无须赘言 。 湖阶地与平原地带生态资源的需要至迟在晚
这样看来 , 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直立人阶 期直立人阶段即已出现 , 而居住方式与居住
段 , 人类可能以用火为契机逐渐完成了由树 地的根本性转变却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来
栖到地面穴居的居住方式转变 。几乎与此同 才发生的 。显然 , 在居住资源开发与居住方
时 , 人类又在穴居的基础上开始探索新的生 式转变过程中 , 人类还必须大量积累不同以
存居住方式 , 以临时性营地为特征 、以房屋 往的知识 , 其中也必然涉及包括工具制作在
建筑为核心的人工性居住遗址明显处在萌芽 内的新技术开发 。因此 , 居住方式变革的影
发生过程之中 , 且愈来愈显普及而复杂 , 为 响作用远远超过了居住方式本身所涉及的范
长久性人工聚落的发生积累了不可或缺的经 畴 , 甚至达到了可以用 “居住革命 ”来形
验与知识基础 。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 , 天 容的程度 。知识寓于技术之中 , 究竟是哪些
然洞穴作为地面居住方式的主导地位已明显 技术条件导致了居住方式的重大变革 , 尚需
开始减弱 , 河湖附近阶地人工性建筑以及文 具体分析讨论 。
化遗址的大量发现则暗示出这种居住方式的 在全球范围内 , 尽管晚期直立人阶段的
转变与居住地的转移密切相关 。而引起居住 非洞穴式地面居住遗址发现数量极少 , 甚至
方式变革与居住地转移的主要原因在于生存 会令人产生一些疑虑 , 但人类所展现出的生
资源开发的需要 , 因为人类开发利用环境总 存能动性则是无可置疑的 。在前文论述的基
是以减少所需时间和能量的合理方式来进行 础上 , 我们至少还可以获得如下一些认识 。
的 。即在一定技术条件下 , 离居住地越远 , 首先 , 由于天然洞穴所在山地丘陵地带的生
获得资源所需时间和能量就越大 ; 随着远离 态资源较为有限 , 所以自晚期直立人阶段开
居住地点 , 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就逐渐减 始 , 以天然洞穴为主要居住地的生存方式就
[ 17 ]
少 , 最终达到几乎无法利用的边界 。在 不大适应人类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无论是
这一过程中 , 人们具体通过以人工居屋取代 季节性的还是永久性的 , 世界许多地区的居
天然洞穴的方式实现了由山地丘陵到河湖阶 民愈来愈加频繁地活动于自然条件和资源较
地平原地带的居住地转移 , 最大限度地保持 之山地地带更为优越的河湖附近阶地及平原
了食 、住 、行的统一 , 从而大幅度提高了河 之上 。尤其旧石器时代晚期 , 基于社会经济
142 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与技术条件的大幅度提高 , 人们摆脱天然洞 显就会占据主导地位 。尽管土木 、石木以及


穴束缚 、在河湖阶地平原上实现永久性居住 “杆栏 ”式房屋建筑对木加工技术的依赖程
生活的愿望已相当迫切 。其次 , 在居住建筑 度不一 , 通常也都离不开木加工技术的支
方面 , 人们更多地使用了兽骨 、兽皮和石块 持 。基于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所引发的这一
等建筑材料 , 而对木质材料的使用则比较少 系列技术新需求 , 就使得以往的打制石器种
见 , 且可能主要限于细小的树枝等 , 作用非 类及其性能特征不能完全适应人类生存发展
常有限 。可能正是由于建筑材料及相关技术 的整体需要 。从理论上分析 , 直接导致木加
的限制 , 旧石器时代的居住建筑长期较为简 工与建筑技术进步的重要原因之一 , 应在于
陋 , 耐久性和御寒性都非常差 。从阎家岗遗 木加工工具专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而木质
址窝棚式建筑所需动物骨骼数量来看 , 要获 纤维的柔软性则决定了用于木加工的工具一
得足够的建筑材料也是相当困难的 。所以 , 般不可能是木质的 , 所以木加工工具的专门
在冬季比较寒冷的地方 , 人们还难以较大程 化还应体现在石器种类及其性能特征方面 。
度地摆脱对天然洞穴的依赖 , 而这又与人们 考古发现证实 , 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来 ,
在河湖附近永久性生活的愿望相矛盾 。再 在石器种类大量增加的基础上 , 还因磨制技
者 , 即便人们能够比较容易地获得足够的动 术的逐渐运用及磨制石器的出现而引起了石
物骨骼以建造房屋 , 也会因动物骨骼本身的 质工具形态和性能的重大变革 。从世界范围
长度所限 , 难以建造出较为宽敞的居屋 , 很 来看 , 最初普遍出现并始终存在的磨制石器
难引起居住方式的革命性变化 。而在当时的 大多是斧 、锛 、凿等工具 , 而这些工具类型
生态环境背景下 , 较之动物骨骼 , 高大的树 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磨制石器工业的繁
[ 20 ]
木无疑是更为理想的建筑材料 , 不仅森林资 荣 。需要强调说明的是 , 在磨制石器出
源相当丰富 , 且有可能建造出更加宽敞实用 现之前 , 打制的斧 、锛 、凿等石质工具就已
的房屋建筑 。显然 , 要实现资源开发基础上 存在 , 其形态也与同类磨制石器基本相似 。
的居住方式与居住地的根本性转变 , 还需要 在通常情况下 , 石斧 、石锛 、石凿作为木加
寻求新的建筑材料与技术尤其是木作技术条 工工具恐无异议 。不过 , 作为木加工工具 ,
件的支持 。 无论采用直接打击法或者间接打击法 , 打制
事实上 , 无论是在采集狩猎经济还是农 石器的形态一般都不甚规整 , 而且还存在着
业经济条件下 , 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来的木加 刃口不齐这一重大缺陷 。如打制石斧砍伐木
工技术发展已经得到了考古证据的有力支 材时的使用效果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以锯子
持 。日本长野县野尻湖遗址曾发现带有加工 砍伐木材 , 锛和凿在加工木材时也会因刃口
痕迹 的 木 材 (碳 十 四 年 代 37220 ±1240 不齐而事倍功半 。这样 , 基于木加工的需要
[ 18 ]
年) , 欧洲中石器时代则明确发现有独木 以及实践过程中对打制石器类木加工工具存
[ 19 ]
舟 、木桨 、木弓等木质工具 。更为重要 在缺陷的充分认识 , 人们便逐渐开始改进木
的是 , 由于人们愈来愈频繁地活动于河湖附 加工工具的形态结构以提高劳动功效 。在打
近的阶地平原 , 以房屋建筑等为基本内容的 制技术无法实现这种需要的情况下 , 人们终
聚落在世界许多地区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 于把磨制技术应用到木加工工具的形态改进
在营建房屋以解决居住问题的过程中 , 人们 方面 , 斧 、锛 、凿等磨制石器率先出现了 。
一旦把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诸如木骨泥墙 最初 , 可能由于磨制石器技术尚不熟练及所
及 “杆栏 ”式结构等类型的房屋建筑 , 那 需工时等因素的影响 , 这些石器的磨制加工
么居住建筑方面的木材以及木加工需求量明 往往仅限于最主要的使用部位 —— —刃部 。另
关于新石器时代的三次 “革命 ” 143

外 , 因石锛的背面平齐与否也会直接影响加 时代的哈吐夫文化开始就较早使用了泥砖 、
工修整木材的工作效率 , 所以最初也出现了 石块等建筑材料 , 尤其前陶新石器阶段的耶
[ 21 ] [ 25 ]
一些仅背面磨制的石锛 。进而 , 随着磨 利哥城址更具代表性 。而我国直至新石
制石器技术及磨制石器数量的不断提高 , 木 器时代晚期以来 , 才在长江 、黄河流域的大
加工工具中的打制石器逐渐被淘汰 。不过 , 溪文化及龙山时代诸文化中出现了土坯等预
可能由于打制石斧本身具有多种用途 , 即便 先加工成形的建筑材料 。无疑 , 西亚地区较
在工具专门化过程中逐渐丧失了最初的砍伐 早出现的这一建筑特点 , 就在一定程度上降
功能 , 但 仍 可 用 于 掘 土 等 方 面 的 生 产 活 低了木材及木加工的需求量 , 可能因此而造
[ 22 ]
动 。这也许就是打制石斧之所以能够与 成了木加工工具与技术的滞后发展特点 。虽
磨制石器在有些地区 、如长江三峡地区长期 说西亚地区磨制石器出现较晚 , 但旧石器时
共存并大量流行的主要原因 。 代晚期以来特别是中石器时代 , 同样也存在
石斧 、石锛 、石凿等木工工具率先由打 着打制的石锛 、石凿等木加工工具 。进而在
制改为磨制 , 无疑应是木加工技术发展过程 所谓 “有陶新石器时代 ”阶段 , 最先出现
中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随着木工工具及其相 的磨制石器种类主要仍是斧 、锛等 。因此 ,
关技术的发展 , 就使得大量开发利用木材资 以房屋建筑等为核心的木加工技术需求而导
源成为现实 , 木材作为主要原材料逐渐被广 致磨制石器出现的观点还是可以成立的 。
泛应用于房屋建筑方面 。在日本绳纹文化草 由此看来 , 磨制石器的种类虽然愈来愈
创期 (约公元前 1000 年 ~前 7000 年 ) , 就 显复杂 , 但这并不能完全掩盖磨制石器发生
不断发现有半地穴式房屋建筑基址 , 且往往 的根本原因及其基本类型的原始功能 。在居
[ 23 ]
拥有若干柱洞痕迹 。竹马遗址旧石器时 住方式与居住地的转变过程中 , 斧 、锛 、凿
代晚期的高台房屋建筑基址虽然没有发现柱 等木加工工具的出现和磨制石器技术的运用
洞遗迹 , 但也未见大型动物骨骼 , 估计以木 等 , 都极大地推动了木加工与房屋建筑技术
材搭建的可能性很大 , 房基四角的砾石或为 的重大进步 , 从而使人类摆脱天然洞穴束
柱础石 。尤其近年在浙江浦江县上山新石器 缚 、长期居住生存于河湖阶地及平原地带的
时代早期遗址中 , 不仅发现有通体或局部磨 夙愿最终能够得以彻底实现 。尤其在以木加
制的斧形器 、锛形器 , 而且也发现了由三列 工为核心建筑技术的地区 , 房屋建筑与聚落
[ 24 ]
柱洞构成的房屋基址 。这种房屋建筑的 的发展不仅充分体现出磨制石器的作用和意
屋顶及支撑屋顶的柱子都应是木质材料 , 较 义 , 同时也一定程度地说明磨制石器最初是
之旧石器时代的窝棚式建筑明显有所进步 。 由木加工与房屋建筑技术而非农耕技术的发
当然 , 这种分析结果似乎还不能合理解释所 展需求直接导致的 。换言之 , 所谓新石器时
有地区的文化发展特点 。如在耶利哥 、耶 代 , 就是在以资源开发为目的 、以居住方式
莫 、甘尼 ・达勒等西亚一些所谓 “前陶新 演变为基础的居住革命过程中逐渐发端的 ,
石器文化 ”遗址中 , 虽然存在着发达的建 最终基于居住方式变革而形成了一系列有别
筑技术 , 但明显缺乏陶器和磨制石器 。生产 于旧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 。
工具中除极少一些磨石 、磨棒外 , 主要还是
三 、居住革命 ・农业革命与城市革命
打制的燧石镰 、刀 、镞之类 。这是否表明西
亚地区建筑技术的发展与磨制石器毫无关系 居住方式变革主要涉及两大方面的内
呢 , 答案应当是否定的 。原因是西亚地区居 容 , 一是居住方式本身的变化 , 二是居住地
民在发展建筑技术方面另辟蹊径 , 自中石器 的根本性转移 , 其中居住地转移又涉及人类
144 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在河湖阶地平原地带的长年性定居问题 。居 藏 , 无疑就会提高人们对特定植物的依赖
住革命之所以长期没有受到充分关注 , 可能 性 。但不可否认的是 , 自然界中可供人们采
是因为居住革命的核心意义并不在于居住方 集的野生植物种子数量通常总是有限的 , 长
式变革本身 , 而在于居住方式变革所引起的 期采集难免又会导致野生植物总量逐渐减
技术 、知识乃至社会结构等一系列重大变 少 。这种客观现象与人类生存需求的矛盾可
化 。即便世界各地如西亚 、中南美以及中国 能就激发了植物栽培驯化的实践活动 , 而居
史前居住方式的变革途径可能不尽一致 , 但 住方式变革所形成的长年性定居现象则为植
可以肯定的是居住方式变革明显需要突破传 物栽培驯化实践活动提供了可靠保证 。于
统的知识与经验技术积累 , 同时又为新的知 是 , 在禾本科植物大量生长的温带 、亚热带
识与经验积累创造了有利条件 。由于居住方 地区 , 基于居住方式变革而导致禾本科植物
式变革的影响作用远远超越了居住方式本身 栽培驯化的可能性就相对较大 。西亚地区定
所涉及的范畴 , 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化与社 居性人工聚落先于农业发生的事实 , 在很大
会的全面进步 。 程度上证实了居住革命与农业革命的关系 。
在文化方面 , 作为新石器时代的基本文 目前 , 我国的情况虽不十分清楚 , 但河湖附
化特征 , 不仅磨制石器 、陶器的出现没有明 近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 、尤其阎家岗和
显超越居住方式变革的发生历程 , 甚至农业 竹马等居住遗址的存在 , 则使得我们还无法
[ 26 ]
的发明也与居住革命直接相关 。具体来说 , 根据江 西 万 年 仙 人 洞 、湖 南 道 县 玉 蟾
[ 27 ]
自然生态资源与气候条件等因素虽然使得居 岩 等洞穴遗址的发现认为农业革命先于
住革命未必一定能够导致经济方式的转变 , 居住革命 , 充其量也只能认为农业革命几乎
但我们也难以否定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原 与居住革命同时发生 。换言之 , 无论先后或
因在于 , 居住方式转变与居住地转移使得人 同步发生 , 以农业起源及其发展为内容的农
类能够长年性定居于河湖阶地平原地带 , 明 业革命 , 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居住革命的直
显有别于天然穴居以及季节性临时营地的居 接作用 。
住特征 , 进而也改变了人们认知自然的许多 在社会结构方面 , 以居住方式为基础的
行为特征 。在居住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之 居住方式变革可能也引起或加剧了一系列社
前 , 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温带和亚热带绝大 会观念 、尤其家庭观念的发展变化 。在旧石
部分地区的居民基本处于季节性的半定居状 器时代 , 天然洞穴始终是人类不得不加选择
态 。这种生存方式明显不利于人们充分认知 的永久性住地 , 而洞穴内的空间往往呈现出
植物的某些重要特性 , 如植物种子在特定条 一体化的特征 。此外 , 河湖附近一些以若干
件下的耐储藏特性等 , 尤其不利于植物的栽 露天篝火或炉灶等构成的营地遗址 , 包括长
培驯化实践活动 。而居住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期较为少见且临时性特征非常突出的窝棚式
则使得人们能够通过长年性定居活动 , 在大 建筑 , 也许能够一定程度地揭示出群体内部
量采集植物种子的基础上便有可能进一步认 存在的较小组群 , 但不同组群之间似乎也没
识和掌握植物种子的耐储藏特性 , 旧石器时 有任何物化形式的空间间隔 。理论上 , 这种
代晚期以来出现的窖穴可能就是这一认知结 以天然洞穴为主的居住方式 , 就使得所有社
果的产物 。如果不解决食物的储藏问题 , 无 会成员之间几乎毫无隐私可言 , 虽然母系家
论采集收获量有多大 , 也都只能满足短期内 庭的存在难以否认 , 但社会群体中的家庭观
的食物需求 , 食物匮乏期的生存危机依然存 念及其独立性也不会太显强烈 。即便窝棚式
在 。进而 , 基于植物种子的大量采集与储 建筑属于家庭式的居住单元 , 也会因临时性
关于新石器时代的三次 “革命 ” 145

特征突出而较大程度地限制它在促进家庭观 防御已经成为人类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 。最
念及其独立性增长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然 终 , 在社会集团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 , 基
而 , 在居住方式的革命性变化过程中 , 居住 于管理或者控制与服从的客观需要 , 便再度
方式对家庭观念的影响作用也发生了较大改 引发了综合居住方式 、经济发展及社会变革
变 。尤其是磨制石器出现所导致的木工与建 于一体的城市革命 。城市作为聚落的高级形
筑技术进步则使得以人工建筑为核心要素的 态 , 在城乡分化过程中逐渐成为社会政治 、
聚落不断获得发展 , 不仅实现了居住地的根 军事 、经济和文化中心 , 往往能够集中展现
本性转移 , 房屋建筑也在数量增加的基础上 当时最优秀的技术及各种文化产品 。反映在
明显开始具有长久性特征 。在长期定居的情 考古学上就是 , 几乎所有的物化形态文明要
况下 , 家庭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细胞 , 就会 素经常以集合式的形式存在于古代城市遗址
使得空间上相对独立的房屋建筑可能普遍采 之中 , 可谓屡见不鲜 。显然 , 城市革命的直
用以家庭为单元的使用方式 。这样 , 就在人 接原因在于农业革命 , 但也不能否定居住革
工性房屋建筑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居住方式 命的基础作用 。
转变过程中 , 社会群体中的每个家庭可能都 综合来看 , 人类以生存资源开发为目
拥有了相对独立且较为固定的活动空间 。这 的 、以建筑资源及技术开发为途径的居住革
种现象势必会导致家庭观念及其独立性的增 命 , 不仅导致了居住地与居住方式的根本性
长 , 使原本就已存在的母系家庭等内部组织 转变 , 而且还引发了知识 、经验与技术积累
进一步单元化 、明朗化 , 一定程度地强化了 的方向性变化 , 较大程度地改变了人类的行
家庭观念和祖先观念 , 进而提高了家庭在各 为特点 。尽管自然环境及生态资源直接影响
种社会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 着居住革命的实现过程与特点 , 但居住革命
在居住方式的变革过程中 , 人们必须付 的显著结果则是各地文化发展或先或后逐渐
出更多的劳动时间和能量 。尤其是农业革命 由旧石器时代步入新石器时代 , 普遍形成了
发生以后 , 无论是居住方式还是经济生产都 磨制石器 、陶器 、长久性建筑等重要文化特
极大地增加了人们的劳动时间和能量付出 。 征 。在部分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 居住革命又
而大量劳动时间和能量的付出无疑就会使得 进一步导致了农业革命的发生 , 即便居住革
人们更加珍视他们的劳动成果 , 并通过强化 命与农业革命的时间差并不一定很大 。在这
内部组织管理加以呵护 。因此 , 在家庭观念 些地区 , 种植农业与家畜饲养也成为新石器
不断高涨的基础上 , 居住方式变革可能也一 时代的重要文化特征 , 且再度引发了知识 、
定程度地加剧了社会内部组织结构的演进 , 经验与技术积累的重大变化 , 同时更大程度
并集中展现在聚落的布局规划方面 。聚落的 地改变了人类的行为特点 , 最终导致了城市
布局规划萌发于居住方式的变革过程中 , 至 革命大发生 。换句话说 , 人类由居住革命而
[ 28 ]
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经明显有所显露 。 步入新石器时代 , 但新石器时代文化在世界
日本绳纹时代大量聚落遗址的发现似乎更具 各地的发达程度并不完全一致 。亦即居住革
说服力 。而农业革命的发生则使得社会变革 命并不能导致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充分发展 ,
方面又起波澜 , 进一步加剧了一系列意识形 发达的新石器时代还应包括农业革命和城市
态领域的变化 , 社会结构日趋复杂化和秩序 革命 , 它们共同代表着新石器时代先后经历
化 。居住方式与聚落形态的演变更趋显著 , 的三次阶段性与革命性变化 。
在一般聚落的基础上 , 又先后出现了防御色
彩浓厚的环壕聚落及史前城址 , 表明战争与 [ 1 ] 柴尔德 1远古文化史 , 第五章 、第七章 1 北京 : 中
146 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华书局 : 19581 期古营地遗址 1北京 : 文物出版社 , 19871


[ 2 ] 焦天龙 1试论新石器时代的特征与开始的标志 1东 [ 16 ] 储友信 1湖南发现旧石器时代末高台建筑 1中国文
南文化 , 1990, ( 3) 1 物报 , 1997 —04 —06 ( 1) 1尹检顺 1湖南澧阳平原
[ 3 ] 吴汝康 1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北京 : 科学普及出版 史前文化的区域考察 1考古 , 2003, ( 3) 1
社 , 1965: 781 [ 17 ] 荆志淳 1西方环境考古学简介 1环境考古研究 (第
[ 4 ] 贾兰坡等 1人类用火的历史和火在社会发展中的作 一辑 ) 1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19911
用 1历史教学 , 1965, ( 12) 1 [ 18 ] (日 ) 平口哲夫 1木 品 さ作 り出 した石器 1 季刊
[ 5 ] 杨子庚等 1周口店地区晚新生代地层研究 1见 : 吴 考古学 , 第 35 号 119911
汝康等 1北京猿人遗址综合研究 1北京 : 科学出版 [ 19 ] 朱龙华 1欧洲中石器时代 1中国大百科全书 ・考古
社 , 19851 学 1北京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19861
[ 6 ] 林圣龙 1周口店第一地点的大型哺乳动物化石和北 [ 20 ] 钱耀鹏 1略论磨制石器的起源及其基本类型 1考古 ,
京猿人的狩猎行为 1见 : 吴汝康等 1北京猿人遗址 2004, ( 12) 1
综合研究 1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19851 [ 21 ] 盖培等 1虎头梁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发现 1古脊
[ 7 ] 贾兰坡等 1阳高许家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1考古 椎动物与古人类 , 1997, 15, ( 4 ) 1河北省文物研
学报 , 1976, ( 2 ) 1 许家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究所等 1河北玉田县孟家泉旧石器遗址发掘简报 1
1976 年发掘 报 告 1 古 脊 椎 动 物 与 古 人 类 , 1979, 文物春秋 , 1992, ( 1) 1
17, ( 4) 1 [ 22 ] (日 ) 滕基生 1打 石斧 の性格 1 季刊考古学 1
[ 8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 1新中国的考古发现 第 35 号 119911
和研究 1北京 : 文物出版社 , 1984: 18 ~271 [ 23 ] (日 ) 原考古学研究所编 1一万年前 を掘 る1吉川
[ 9 ] 西安半坡博物馆等 1陕西大荔沙苑地区考古调查报 弘文馆 , 平成六年 ( 1994) : 152 ~1561
告 1史前研究 , 1983 创刊号 1 [ 24 ] 蒋乐平等 1浙江浦江县发现距今万年左右的早期新
[ 10 ] (日 ) 八幡一郎主编 1 世界考古学事典 (下 ) 1 日 石器时代遗址 1中国文物报 , 2003 - 11 - 07 ( 1) 1
本 : 平凡社 , 1979: 14771 [ 25 ] 参阅李连等编著 1世界考古学概论 1南京 : 江苏教
[ 11 ] 中国大百科全书 ・考古学编辑委员会 1中国大百科 育出版社 , 1989: 76 ~921
全书 ・考古 学 1 北 京 : 中 国 大 百 科 全 书 出 版 社 , [ 26 ] 参阅张弛 1江西万年早期陶器和稻属植硅石遗存 1
1986: 3391 见 : 严文明等主编 1稻作 ・陶器和都市的起源 1北
[ 12 ] 中国大百科全书 ・考古学编辑委员会 1中国大百科 京 : 文物出版社 , 2000: 43 ~491
全书 ・考古 学 1 北 京 : 中 国 大 百 科 全 书 出 版 社 , [ 27 ] 袁家荣 1道县玉蟾岩石器时代遗址 1载 : 中国考古
1986: 2991 学会编 1中国考古学年鉴 ( 1996 ) 1北京 : 文物出
[ 13 ] 中国大百科全书 ・考古学编辑委员会 1中国大百科 版社 , 19981
全书 ・考古学 1 北京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会 , [ 28 ] 钱耀鹏 1略论史前聚落的萌芽与发生 1 中原文物 ,
1986: 421 2003, ( 5) 1
[ 14 ] A ・Ⅱ・克鲁沙诺夫主编 , 成于众译 1苏联远东史 1 (责任编辑 : 方燕明 )
哈尔滨 : 哈尔滨出版社 , 1993: 18 ~411
[ 15 ] 黑龙江文物管理委员会等 1阎家岗 —旧石器时代晚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