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2006 年第 4 期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总第 187 期

No.4, 2006 Jo urnal of T ianjin N o rmal Univ ersity (So cial Science) Sum N o .
187

关于历史上是否存在夏朝的问题
杜 勇
(天津师范大学 古典文献研究所 , 天津 300387)

摘 要:
在近世疑古思潮的影响下 , 夏朝传统的信史地位开始发生 动摇 。 主要原 因是有关 夏朝的各种 文
献资料大多晚出于夏朝数百年之后 , 加之 , 考古 发掘一直 未能发 现夏朝 的文字 记录 , 致使夏 朝的存 在至今 还
受到一些人的怀疑 。 实际上 , 从史学方法论 讲 , 记载夏朝 历史的 晚出文 献仍有 其真实 成分 , 不可一 笔抹杀 其
学术价值 ;
而夏朝有无当时的文字记录 , 亦不成为否定夏朝存在的充分 理由 。 夏朝是 中国文明 发展链条中 的
重要一环 , 对它的怀疑作为特定历史条 件下的产物 , 今天也该成为历史了 。
关键词 :
夏朝 ;
晚出文献 ;
夏朝文字 ;
信史
中图分类号 :
K 22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1-1106(2006)04-0053-06

在中国传统史学体系中 , 夏朝是第一个具 之 。如 1933 年初版的颇有影响的史学名著《中


有明确的列王世系和兴亡有绪的历史朝代 。 古 国古代史》(夏曾佑)就以太古三代为传疑时代 ,
人不仅从未怀疑过它的存在 , 而且给予它同商 并说 : “由开辟至周初 , 为传疑 之期 , 因 此期之
周秦汉王朝一样的信史地位 。 晚清以来 , 今文 事 , 并无信史 。
”[ 2] (P5)1936 年顾颉刚 、童书业曾
经学大盛 , 滋生一种“上古茫昧无稽”(康有为) 联名发表《夏史三论》一文 , 即主张“我们不该用
的说法 。 继之在西风欧雨影响下 , 疑古思潮勃 了战国以下的记载来决定商周以前的史实” , 认
然兴起 , “对 古史材料重新 估价的口号高 唱入 为“夏代史本来只是传说的堆积” , 从而对夏朝
云”[ 1] (P1), 从而导致夏朝信史地位的动摇 。 即 的存在给予了全面的否定 , 并对持反对意见的
使近年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实施 , 较为成功地确 学者发出挑战说 :
“好在夏代都邑在传说中不在
立了夏代的基本年代框架 , 也依然无法彻底抹 少数 , 奉劝诸君 , 还是到这些遗址中做发掘的工
去人们心头对夏史信疑参半的阴影 。 作 , 检出真实的证据给我们瞧吧 !”[ 3] (P195)面对
夏朝的存在受到怀疑 , 主要原因在于有关 这样的诘难 , 当时正在兴起的锄头考古学勇敢
夏朝的各种文献资料 , 大多晚出于夏朝数百年 地承担起了寻找夏朝实物证据的工作 , 希望通
之后 , 特别是系统记载夏史的《 史记 · 夏本纪》 过考古发掘成果实现对夏史的重建 。 然而 , 考
更是晚出于夏朝之后一千四五百年 。按照一般 古学一路辛苦走来 , 迄今仍未挖出一个“夏”字 ,
的治史法则 , 当时人叙当时事 , 这种第一手资料 像甲骨文那样坚确地证明商朝为信史一样 , 也
史料价值最高 , 至于与历史事件发生相距太过 能证明夏朝的信史地位 。于是 , 在一些人看来 ,
久远的晚出资料 , 严谨的学者对其可信度大都 夏朝的存在与否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近
是持保留态度的 。正是由于夏史没有当时的文 出《剑桥中国上古史》[ 4] 坚持不列“夏朝”一章 ,
字材料来证明 , 故不少学者主张以传疑时代观 即其新例 。

收稿日期 :
2006-03-08
作者简介 :
杜勇(1956 —), 男 , 四川旺苍人 , 天津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教授 。

53
那么 , 今天我们对这个问题能否给出一个 传》 、《国语》的流传有关 , 表明这些曾被今文学
正确的回答呢 ? 我以为 , 要解决这个问题 , 先不 家斥为伪作的古籍 , 其真实性 是不容 怀疑的 。
妨在方法论上作些检讨 , 或可消却心中的疑云 。 可见对古籍的真伪判断不可轻率行事 。 当然 ,
就夏史研究来说 , 有两个方法论方面的问题尤 我们对晚出文献真实性的评估 , 是另一个层面
其值得我们反思 :
一是如何看待晚出文献资料 的问题 , 它不是指古籍本身的真伪 , 而是说书中
的真实性问题 , 二是如何对待夏代考古资料有 与商周以前古史有关的内容是否可靠 。这里不
无文字的问题 。 如果对此能够达成共识 , 有关 妨举一个现成的例子来分析 , 那就是史迁所著
夏朝存在与否的争议 , 或许就不成问题了 。 的《史记 · 殷本纪》 。 当本篇成书之时 , 上距殷
商时代已有一千来年了 , 但所记殷先公先王及
一 其世系大都得到甲骨文的印证 。 不仅该篇记商
汤以后的列王世系是正确的 , 就是商汤以前 、上
在上古史研究中 , 晚出文献资料的价值评 甲微以后诸位先公的世系 , 除报乙 、报丙 、报丁
估 , 是一个令人十分困惑而又难于正面回答的 小有失次外亦无大误 。 甚至历来认为荒诞不经
问题 。从前陈 寅恪说“不敢观三代 两汉之书” 的《山海经》 , 其《大荒东经》中的王亥(
《殷本纪》
[ 5] (P270), 隐含的一层意思是说这方面的古籍是 讹亥为振), 亦由卜辞证知确为殷人先祖 。 王国
非太多 , 很多问题不易讲清 。 陈氏所言 , 虽以谦 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写到这里 , 不无
谨的态度表现出对其治史领域的偏爱 , 但其实 感慨地说 :
质还是一个如何看待各种记述上古史的晚出文 夫《山海经》一书其文不雅训 , 其中人
献资料的真实性问题 。 物 , 世亦以子虚乌有视之 ;
《纪年》一书亦非
关于晚出文献资料的界定 , 我以为不仅指 可尽信者 , 而王亥之名竟于卜辞见之 。 其
传世文献 , 而且包括近代考古学勃兴以来的出 事虽未必尽然 , 而其人则确非虚构 。 可知
土文献 , 如甲骨金文 、籍帛佚籍之类 。按照通常 古代传说存于周秦之间者 , 非绝无根据也 。
的看法 , 出土文献的史料价值是决然无疑的 , 根 [ 8] (P416)

本没有讨论的必要 。实际上 , 当出土文献涉及 王氏以为古代传说存于周秦之间者 , 非可


到追述远古历史时 , 它仍然属于晚出文献 。 如 尽信 , 但亦不乏有根据者 。 个中缘由 , 应与中华
遂公盨铭“天命禹敷土 , 随山 川” , 说的是夏禹 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重史的传统有关 。
治水之事 , 但器铭铸作于西周中期 , 与文献所说 商周时期 , 见于甲骨金文的就有地位颇为
的夏禹时代相距遥远 , 仍然属于晚出文献 。 尊荣的作册一类史官 , 以记事记言为主要职责 ,
在商周以前的古史研究中 , 历史上长期把 给统治者提供资政的借鉴 。《诗 ·大雅 · 荡》所
《尚书》中的虞夏书看做是那时传流下来的文献 谓“殷鉴不远 , 在夏后之世” , 就反映了当时注重
资料 , 但据近世学者研究 , 大多认为是春秋战国 以史为鉴 的社会背景 。《尚书 · 多士》 记周公
时期的作品 , 所以我们今天尚未看到真正属于 说: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 殷革夏命 。”表明了商
夏代当时的文字史料 , 至于在将来考古发现中 代典册(非甲骨占卜文字) 的史书性质 , 故“殷革
能否看到它破土而出 , 也是一个未知数 。因此 , 夏命”的史实得以保留其中 。 由于商周时期史
现在我们研究夏代历史所能拥有的文献资料都 官制度已相当完备 , 其渊源当可追溯到夏朝或
是西周以后的东西 。 这些记载商周以前古史的 更早的时代 。
晚出文献 , 其价值有必要给予合理的评估 。 《吕氏春秋 · 先识览》 说 :
“ 夏桀迷惑 , ……
第一 , 从总体上来说 , 晚出文献记述商周以 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 。”《淮南子 · 氾论训》亦
前古史的有关内容 , 是不宜轻易否定的 。 近二 云:
“夫夏之将亡 , 太史令终古先奔于商 , 三年而
三十年来 , 有不少简帛佚籍的出土 , 如马王堆帛 桀乃亡 。
”衡之商周 , 说夏朝早已置其史官 , 应可
书中的《春秋事语》[ 6] 、慈利县石板村战国楚简 信据 。 尽管夏朝是否有文字 , 目前尚难遽断 , 但
中《 国语 · 吴 语》 [ 7] 的 有 关内 容 , 明显 与《 左 即便是当时没有成熟的文字 , 史官说史采取口
54
耳相传的方式传述有关内容 , 当如后世经师授 语 ·为政》中称“殷因于夏礼 , 所损益可知也 ;

业 , 其言亦多不离其本事 。徐中舒曾举云南西 因于殷礼 , 所损益可知也” 。 但到了历史学家司
盟佤族的“吃新谷 , 话旧仇”和四川彝族的“盘根 马迁的笔下 , 有关夏商史的内容却大大丰富起
据”为例 , 说“他们常常能够大致不差地背诵自 来了 , 诸如朝代的兴替 , 世系的先后 , 史事的轮
己世系至三四十 代”[ 9] 。 若以 一代平均 为 30 廓 , 人物的褒贬 , 都不是此前周公 、孔子等人尽
年计算 , 则他们可以大致记住千年以上的本族 所言及的 , 这是因为历史记载是综合性的 , 各方
历史 。这说明在没有文字的时代 , 远古先民对 面的内容都需要涉及 。 对各种历史文献的性质
于自身的历史是可以通过瞽史一类人物口耳相 不加区别 , 只注意时代先后的排比 , 就断言某时
传的方式 , 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 , 从而为晚出 某事之有无 , 进而推论晚出文献在蓄意伪造古
文献提供了可以追溯往古史事的材料来源 。 因 史 , 不免有些武断 。
此 , 有关夏史的文献虽然晚出 , 但必有其真实性 另一方面 , 自孔子兴办私学以后 , 先前被少
成分保留下来 , 不宜笼统否定其史料价值 。 数贵族垄断的学术文化逐渐下移 , 更多的人包
第二 , 晚出文献记述的古史内容愈来愈丰 括社会下层的人们也获得了读书 、求知 、论学的
富 , 曾被疑古派说成是“层累地造成” [ 10] (P60), 机会 , 古史信息的传播途径大为拓宽 。而且一
这也是需要重新讨论的 。 应该承认 , 战国以后 些学有所成的人 , 在战国时代社会剧烈变动情
确实存在以古相高 的风气 , 如《淮南子 · 修务 况下 , 都想利用自己的知识给社会提供解救的
训》 就说 :
“世俗之人 , 多尊古而贱今 , 故为道者 药方 , 于是各种学派蜂起并作 , 激烈论辩 , 把当
必托之神农 、黄帝而后 能入说 。”《汉 书 · 艺 文 时所闻见的古史一古脑儿翻了出来 , 为自己的
志》中有许多托名神农 、颛顼 、黄帝的著作 , 即是 主张作注脚 , 因而出现了人们艳说古史而内容
这种风气的反映 。同时 , 伪造古书以趋利禄者 大增的盛况 。在这个过程中 , 搜罗异说 , 片面演
亦时有所见 , 如《汉书 · 儒林传》载汉成帝时东 绎 , 借题发挥 , 夸大其辞等 各种情况肯 定是有
莱张霸编造的古文《 尚书》 , 称《百两篇》献诸朝 的 , 但蓄意作伪 , 给论敌留下把柄 , 似无多大必
廷 , 以其“文意浅陋” , 旋被识破 。而流传至今的 要 。可见战国以降涉及古史的文献骤然多了起
《古文尚书》系魏晋时人的伪作 , 更是人所共知 来 , 是时代变 迁与社会需求直 接影响 的结果 。
的事实 。 但这种情况并不能成为解释晚出文献 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 , 即以托古作伪观之 ,
中古史内容愈益丰富的唯一理由 。 一笔抹杀晚出文献对夏史研究的史料价值 , 似
一方面 , 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传世文献是 非妥善 。
有限的 , 仅从传世文献时代的先后进行排比 , 便 第三 , 尚须说明的是 , 我们指出有关夏史的
说“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 , 发生的次序和排列恰 晚出文献的真实性 , 只是从文献的总体价值方
是一个反背”[ 10] (P52), 这种默证法是不科学的 。 面来讲的 , 这并不是说其中每一细节都百分之
[ 11] (P272)比如当年司马迁撰写《史记》时所看到 百的可靠 。 不要说传世文献由于各种原因不免
史料肯定要比我们现在知道的多出许多 , 如果 在文字或史事方面都可能失真走样 , 即便商周
那些材料都能保存下来 , 就某一历史事件也按 时期的原始文献(如出土的某些甲骨金文 、简帛
时代先后加以排比 , 恐怕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 佚籍)也时有错讹发生 。因此 , 对晚出文献细加
退一步讲 , 即便按时代先后排比历史文献 , 也应 辨析 , 考而后信 , 是历史研究者必不可少的基础
考虑到各种类型的文献性质 。 举例来说 , 周公 性工作 。比如《尚书》中的虞夏书部分虽不是当
作为政治家谈夏商史 , 主要着眼于总结历史的 时留下来的作品 , 但应有长期流传的历史素材
经验教训 , 所以他在《尚书 · 召诰》中反复强调 作依据 , 既不能谓其凭空捏造 , 也不能不加分析
夏商二国“惟不敬厥德 , 乃早坠厥命” , “我不可 地照单全收 , 可取的做法是尽可能找出事实的
不监于有夏 , 亦不可监于有殷” , 至于其他内容 本相和真实的内核 。尽管这是一项难度极大的
则鲜少关注 。 其后孔子作为教育家 、思想家谈 工作 , 但史学工作者总不能因此就放弃自己的
到夏商 , 则 在于 强调 其礼 制的 传承 , 故 在《 论 职责 。
55
在世界学术史上 , 弗雷泽根据古罗马关于 像南美洲秘鲁的印加文明 , 中国匈奴等游牧民
“金枝”的神话传说 , 运用民族学的方法揭示其 族虽进入国家发展 阶段 , 却并 无文字 的使用 。
背后隐藏的原始巫术和宗教信仰的事实 , 就是 但对于一个真正强大而富有生命力的文明国家
一个成功的范例 。在我国的传世文献中 , 叙述 来说 , 文字的使用必是其重要的统治工具 。
古史也常常表现出浓厚的人 —神化色彩 , 故有 从目前的考古发掘看 , 的确尚未发现有关
学者目其虚妄连带否定了相关的古史 。 其实这 夏代的文字资料 。 但种种迹象表明 , 夏朝的文
样做未必就很科学 。 在《金枝》一书中 , 弗雷泽 字是存在的 。其一 , 商代的甲骨文已是一种相
说:
“人 -神观念 , 或者说赋有神性或超自然力 当完备的文字 , 传统文字学所谓的“六书”在甲
量的人这种观念 , 基本上属于早期宗教史上的 骨文中大多具备 , 是其文字发展进入成熟阶段
事 。 在后来的思想看来 , 那时候 , 即在神和人尚 的重要标志 。文字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
未被展现在他们之间的不可逾越的鸿沟分开之 程 , 商代甲骨文的出现决不会是从天而降的 , 在
前 , 神与人还仍然被看作差不多是同等地位的 。 它之前应有其发生演变的过程 。 因此 , 在先商
对于我们似乎是奇怪的那种化身为人形的神的 时代 , 文明程度高于商族的夏族统治者 , 也应有
观念 , 对于原始人说来 , 却没有什 么值得惊 讶 文字的发明与使用 , 这才符合文字发生与演变
的 。”[ 12] (P140)这足以启示我们 , 对于商周以前 的规律 。其二 , 考古学上的龙山时代已发现的
的古史研究 , 要善于从那些人 -神化资料找寻 一些陶器符号 , 具有明显的文字特征 , 有的还被
出事实的真相 , 而不能因其带有神话传说性质 释读 。 只是这些陶符文字 , 尚未连句成篇 , 未见
就像泼洗澡水那样把浴盆中的婴儿 也一齐倒 其记事功能 。个别如丁公陶文 , 虽形成了段落
掉 。 总之 , 晚出文献的真实性并不是开卷即见 式的文句 , 但似非汉字起源的正流 。 不过 , 大汶
的 , 它还需要一个由表及里 、去伪存真的探索过 口文化出现的个别符号(如专家所释读的“炅”
程 , 才能真正揭示出历史的本相 。 字), 又发现于良渚文化还是耐人寻味的 。 这表
明当时的陶符文字已不局限于某一地域范围 ,
二 初步具备交流的作用 , 这正是文字发展走向成
熟的重要一步 。 而龙山时代从年代学上看正处
文字的出现和使用 , 一般认为是文明形成 在夏朝之前 , 那么与其紧相连接的夏朝亦应有
的标志之一 。 摩尔根的《古代社会》认为 , 文明 其文字使用 , 且应比龙山时代的陶符文字更为
时代“开始于标音字母的使用和文字记录的产 发展和进步 。其三 , 在夏代的考古材料中 , 如二
生”[ 13] (P16)。恩格斯在《家庭 、私有制和国家的 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器上 , 亦发现过许多“刻画符
起源》中肯定了这一观点 , 并说野蛮时代的高级 号” 。有学者认为 ,“ 这些`符号' 中有的确实应
阶段“从铁矿的冶炼开始 , 并由于文字的发明及 该就是早期文字 , 分别表述数字 、植物 、器具以
其应用 于 文献 记 录而 过 渡 到文 明 时 代” [ 14] 及自然现象” , 如可 分别隶定 为一 、二 、三 、六 、
(P21)。 因此 , 研究夏代有无文字的问题 , 实际上 七 、八等 , 或木 、禾 、矢 、菔 、井 、墉等 , 或山 、射 、竹
具有两方面的意义 , 一是有助于解决夏朝是否 等符号 ,“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均可找到相同或相
存在的问题 , 二是有助于解决夏朝是否过渡到 似的字” 。[ 15] (P126)这 些情况表明 , 夏朝有文
文明时代的问题 。 字使用 , 当不是凿空之谈 。
在传统史学文献中 , 夏朝被描绘成第一王 如此说来 , 夏朝的成篇文字总有一天会在
朝 , 与商周王朝一样同属中国早期国家 。然而 , 考古发掘中重见天日 ? 亦未必然 。拿甲骨文来
国家政治制度的建立与推行 , 经济政策的实施 说 , 它的发现其实是相当偶然的 。 如果不是殷
与考计 , 宗教文化的崇尚与倡扬 , 都使国家事务 人具有占卜的习俗 , 如果不是占卜后把甲骨文
变得日益繁多而复杂 。 在这种情况下 , 没有文 埋藏 , 如果不是殷人占卜的材料(甲骨)不易腐
字的发明与使用是很难适应国家政治生活的需 烂 , 那么就没有发现它的可能 。 而商朝真正的
要的 。固然 , 人类历史上也有些初期文明社会 , 竹木典册 , 即有关政治 、历史等文书档案 , 迄今
56
仍未发现 。夏朝的文字记录 , 也许正同商朝典 于当时中国考古学刚刚起步 , 对于商周以前的
册的命运一样 。 所以能否发现夏朝的文字记录 考古遗址发掘缺乏科学的测年手段 , 年代不易
材料目前还不好说死 , 发现与不发现两种可能 确定 , 整个考古文化序列亦未建立 。在这种情
性都是存在的 。 况下 , 人们对夏朝的怀疑是可以理解的 , 甚至体
那么 , 在考古遗址中没有夏朝的记录文字 现出一定意义的科学精神 。
出现 , 是不是就不能证明夏朝的存在了呢 ? 李 疑古派阵容强大 , 名流荟萃 , 论说雄辩 , 在
学勤先生曾说 : “其实世界上考古遗址的属性不 当时国内外的影响没有任何一个学派能与之匹
能够只设想从文字上来证明 , 很多的遗址就没 敌 。即使是当时一些不太同意疑古派观点的学
有文字的证据 。 例如考古学先驱德国的施里曼 者 , 也无法摆脱其影响 。如徐旭生当年写作《中
对特洛伊城的发现 , 到今天为止 , 那个遗址也没 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 虽然认为“很古时代的传
有出过特洛伊这个名字 。 可是所有人都相信 , 说总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 、核心 , 并不是向壁虚
肯定特洛伊就在那几个地层里面 。”[ 16] 这个例 造的” , 但徐氏还是主张应“把传说时代与狭义
证很有启发性 。 它表明考古遗址的属性固然可 历史时代分开 , 把盘庚以前的时代叫作传说时
能通过自身出土的文字来证明 , 但没有当时的 代 , 以后的时代叫作历史时代” , 并说“传说时代
文字也未必就不能作出判定 。 在这方面 , 显然 的史料和历史时代的史料在性质上主要的不同
文献(哪怕是晚出文献)仍 有其不可替代 的作 点 , 为前者的可靠性比后 者的可靠 性差” 。[ 1]
用 。 大家知道 , 特洛伊战争是希腊初史上的一 (P23 — 26)尽管徐氏对传说时代有关文献记载进

件大事 , 起初记录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之中 , 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 , 但最终还是不能解


而最先为其定年的是希罗多德的《历史》 , 以为 决夏朝的信史地位问题 。 20 世纪 50 年代他启
特洛伊的陷落约当公元前 1250 年 , 这已得到近 动对夏墟的发掘 , 实际上也是在进一步寻找有
现代考古发掘材料的有力支持 。[ 17] 从史料学 关夏史的根据 。 可见 , 确立夏朝的信史地位 , 既
的角度看 ,《伊利亚特》 和《历史》对于特洛伊战 要科学地清理文献材料 , 又要依靠考古成果的
争来说 , 都是晚出于 5 —8 世纪的文献材料 , 它 支持 。 这与西方研究上古史的路径是相同的 。
也属于传说的性质 。 只因这些传说材料能与考 如果我们的学术研究不以国别论是非 , 都
古材料在时间和空间上对接 , 所以学者大都认 采取科学的客观的态度 , 中国夏朝的存在就不
为当年施里曼发掘的希萨利克古代要塞遗址就 应该再成为问题了 。 第一 , 如果关于夏朝的传
是特洛伊的所在地 。 以这样的学 术标准来 衡 世文献有其历史真实性的一面 , 则夏朝的存在
量 , 我国的文献资料涉及到的夏朝 , 在时间和空 就不应再受到怀疑 。 因为早在西周文献如《尚
间上不仅可与二里头考古遗址对接 , 而且二里 书 ·周书》中夏朝就一再被提及 , 它如《 诗经》 、
头遗址所具有的那种王都规模与气象 , 也使我 《左传》 、《礼记》 、先秦诸子和通常所说的“正史”
们有理由相信夏朝是一个真实的历史存在 。 所 等著作中 , 也都记载了关于夏朝的情况 。较早
以 , 仅从文字方面来考虑夏朝的真实性问题 , 并 的青铜器铭文遂公盨(西周中期)和叔夷钟(春
不符合世界学术的共同规范 。 秋时期)还提到了大禹治水的有关内容 。这说
明夏朝的历史是无法抹杀的 。第二 , 从殷墟卜
三 辞的研究来看 , 它不仅证明了商朝的信史地位 ,
实际上也证明了夏朝的信史地位 。商朝的历史
夏朝的存在被怀 疑 , 是 疑古思潮 的产物 。 从成汤算起 , 则见于卜辞的先公先王(由成汤上
疑古派许多 观点的提出 , 确有疑古 过头之弊 。 溯到上甲微 、王恒 、王亥), 自然是处在夏代这一
但他们主张历史学需要科学地整理史料 , 对没 历史时期 。 如果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先商史的存
有当时文字材料作证明的史事提出质疑 , 最终 在 , 也就同样没有理由可以否定包括先商史在
目的仍在于建立科学的古史系统 。 从这一点来 内的夏朝历史的存在 。 第三 , 中国近代考古学
看 , 他们的做法不好以民族虚无主义目之 。 由 以殷墟发掘为开端 , 已经走过了七八十年的路
57
程 。 迄今不仅确立 了殷商的各种 考古文化 序 中国文明起源的久远 。 可见夏代是中国文明发
列 , 而且通过对二里头文化的发掘与研究 , 可以 展链条中的重要一环 , 在传世文献和考古材料
确认它就是夏文化 。 在二里头文化之前还有大 方面都有充分的依据 。 可以说 , 对夏朝的怀疑
量遍布南北的新石器文化 , 谱系清楚 , 发展水平 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 今天它也应该成
较高 , 实已揭开了中国上古历史的新页 , 表明了 为历史了 。

参考文献 :
[ 1] 徐旭生 .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3 .
[ 2] 夏曾佑 .
中国古代史[ M]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1955 .
[ 3] 吕思勉 , 童书业 .
古史辨(第七册下编)[ M]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2 .
[ 4] Loew e M , S haughnessy E .L .Cambri d ge H istor y o f Ancient Ch ina[ M] .London :Camb ri dge U niversit y Press , 1999 .
[ 5] 陈寅恪 .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 M ] .北京 :
三联书店 , 2001 .
[ 6] 李学勤 .《春秋事语》 与《左传》的传流[ A] .简帛佚籍与学术史[ M] .南昌 :
江西教育出版社 , 2001 .
[ 7] 湖南省文物考古所 , 等 .湖南慈利县战国墓[ J] .考古学报 , 1995(2).
[ 8] 王国维 .观堂集林(第二册)[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59 .
[ 9] 徐中舒 .《左传》 的作者及其成书年代[ J] .历史教学 , 1962(11).
[ 10] 顾颉刚 .古史辨(第一册)[ Z]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2 .
[ 11] 张荫麟 .评近人对于中国古史之讨论[ A] .顾颉刚 . [ Z] .上海:
古史辨(第二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2 .
[ 12] [ 英] 詹 · 乔 · 弗雷泽 .
金枝[ M] .徐育新, 等译 .北京 :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7 .
[ 13] [ 美] 摩尔根 .
古代社会(第一册)[ M] .杨乐莼 , 等译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1971 .
[ 14] 恩格斯 .家庭 · 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M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1972 .
[ 1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 [ M ] .北京 :
中国考古学(夏商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03 .
[ 16] 李学勤 .
夏商周断代工程与古代文明研究[ 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 2003(1).
[ 17] 张强 .
特洛伊战争的年代[ A] .世界诸古代文明年代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M] .北京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1999 .

A Question About Whether the Xia Dynasty Existed in History

DU Yong
(Research Inst it ute o f C lassic Documen tat ion , Tian j in N orma l Uni versi t y , Tian j in 300387 , Ch ina)

Abst ract :Wit h t he inf luence of recent suspecting ancient histo ry t ho ug ht , the st atus of Xia
Dynast y i n t rue hist ory becomes f al tered .Since the lit eratures about t he Xia we re ex cavat ed sev-
eral hundreds of y ears af ter t he Xia , besides t hat w e haven'
t excav ated any records of w ords in
Xia , then many scholars have doubt s about w het her t he Xia Dynast y exi sted .In fact , in t he view
of the methodolog y of hi st orical st udies , so me of the later excavated li teratures about the Xia st ill
may be true , w hich w e can'
t ig no re t heir research v alue .Whe ther there is any reco rd i n w ord in
Xia can' t be a proof that Xia dy nasty existed .Xia i s an import ant link in t he chain o f the Chi nese
civilizati on development , t he doubt of t he Xi a i s the result in a special histo rical pe rio d , w hich i s
to be hi st ory now .
Key words :Xia Dy nasty ;the late r excav ated literat ure s ;Xia Dy nasty w ords ;t rue histo ry

5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