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第 36 卷第 2 期 徐 州 工 程 学 院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2021 年 3 月

Vol.36 No.2 J
our
nal
 of Xu
zhou
 Ins
tit
ute o
f Te
chno
logy (
Soc
ial
 Sc
ienc
es Ed
iton)
i Mar.
2021

古徐国及徐偃王故事的文化解析

孙文起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摘   要:古徐国与徐偃王故事是探知古史时代徐州地域 文 化 的 重 要 依 据。 在 复 杂 的 文 化 语 境
下,记载古徐国与徐偃王故事的文献呈现“层累”衍生的状态。《尚书》《诗经》《左 传》载 录 徐 伯 立 国
及偃王失国,《管子》《韩非子》《尸子》等诸子之书,演绎出更为丰富的徐偃 王 形 象。“仁 义 失 国”“夷
吾问徐伯”等故事经由历史流入诸子论说,意涵指向有所不同:以法家为代表的实用主义者,认为徐
偃王的仁义不切实用;“泗水捞鼎”故事在徐州地区流行,则体现仁义精神深入地域文化之肌理。徐
偃王行仁义是古徐国地缘政治的选择,也铸就了古徐国文化内蕴之核心。
关键词:徐国;徐偃王;文化
中图分类号:
K22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3571(
2021)
02-0051-07

在有限的文献条件下 ,徐州的 “信 史 ”时 代 是 从 秦 汉 开 始 的 ,“楚 风 汉 韵 ”也 成 为 徐 州 文 化 宣 传 的 名


片 。 然而 ,在先秦时期 ,徐淮之地的历史文化又是悠 久 而 灿 烂 的 。 以 烹 饪 养 生 闻 名 的 彭 祖 ,仁 义 治 国 的
徐偃王 ,这些传说故 事 勾 连 起 古 史 时 代 徐 州 的 文 化 面 貌 。 地 域 文 化 的 形 成 非 一 朝 一 夕 。 史 载 大 禹 治
水 ,分天下为九州 ,徐州居其一 。 在 《春秋 》等先秦文 献 的 记 载 中 ,“徐 ”也 始 终 是 周 王 朝 在 东 部 地 区 的 藩
国 。“古徐国 ”在先秦存在时间 很 长 ,是 徐 州 地 域 文 化 之 源 。 作 为 古 徐 国 历 史 存 在 的 标 志 ,徐 偃 王 故 事
广见于秦汉时期的史子著述 ,其衍生文献蕴含着丰 富 的 文 化 话 语 内 涵 。 前 人 对 于 “古 徐 国 ”及 徐 偃 王 故
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史实考证 ,如徐时 栋 《徐 偃 王 志 》采 摭 佚 文 ,考 辨 徐 偃 王 故 事 之 不 诬 ,李 世 源 《古 徐
国小史 》以及徐永生 《徐国史研究 》,较 为 系 统 地 梳 理 了 先 秦 古 徐 国 发 展 之 事 实 。 古 徐 国 及 徐 偃 王 实 有
其事 ,其所衍生的众 多 传 说 故 事 体 现 不 同 的 文 化 语 境 。 本 文 也 意 在 梳 理 古 徐 国 及 徐 偃 王 的 信 史 与 传
说 ,在传说故事的 “层累 ”文献中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进而推动当下地域文化研究的深入 。
一 、“层累 ”文献中的古徐国及徐偃王故事
上世纪初的 “古史辨 ”学 派 提 出 “层 累 ”地 造 成 中 国 史 观 ,这 一 理 论 被 应 用 在 上 古 三 代 的 历 史 研 究
中 。“层累 ”史观揭示了古文献中的有趣现象 ,即愈 往 后 代 有 关 古 史 的 文 献 记 载 愈 加 详 细 。 造 成 这 一 现
象的主要原因 ,是历史人物和历史 事 件 的 多 元 阐 释 。 在 特 定 的 话 语 背 景 下 ,历 史 中 的 人 和 事 衍 生 出 新
的故事情节和价值指向 。 历史考索 不 仅 要 试 图 揭 开 历 史 真 相 ,更 要 揭 示 发 生 历 史 阐 释 的 文 化 语 境 ,对
于后者而言 ,古史研究已不限于历史学 ,而是要结合文学 ,深入到文化学的范畴 。
长期以来 ,由于先秦历史与传 说 缠 绕 不 清 ,古 徐 国 及 徐 偃 王 的 故 事 留 下 了 繁 复 的 文 献 记 载 。 较 早
涉及古徐国历史的典籍是 《诗 经 》《左 传 》,有 关 徐 偃 王 故 事 的 记 录 则 多 见 于 诸 子 之 书 ,如 《管 子 》《韩 非

收稿日期:
2020-10-06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社科基金项目“汉 唐 小 说 转 型 研 究”(
2019SJA0908);徐 州 市 社 科 基 金 项 目 “徐 州 楚 汉 故 事 的 文 化 整 合 研 究 ”(
18XSZ-
049)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孙文起(
1981- ),男,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引文格式:孙文起 .古徐国及徐偃王故事的文化解析[
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6(
2):
51-57.

· 51 ·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年第 2 期

子 》《尸子 》等 。《隋书 · 经籍志 》曾载录 《徐偃王志 》,不题撰人 ,西晋张华 《博物志 》、郦道元 《水经注 》皆 征
引过此书 。 而后 ,徐偃王故事为 诗 文 所 采 ,广 见 于 集 部 注 疏 之 中 。 纵 观 周 汉 文 献 中 有 关 古 徐 国 及 徐 偃
王的记载 ,如 “层累 ”积淀而成 ,呈 繁 衍 扩 张 之 势 。 在 此 不 妨 梳 理 古 徐 国 及 徐 偃 王 故 事 在 各 类 文 献 中 的
“生长 ”过程 。
战国之前 ,徐淮地区存在一个以 “徐 ”为名的诸侯 国 ,其 地 域 范 围 约 相 当 于 现 今 淮 海 地 区 ,治 地 以 现
今徐州为中心 。《春秋 · 庄公二十六年 》云 :“秋 ,公会宋人 、齐人伐 徐 。”[1]233 杨 伯 峻 注 解 云 :“徐 ,国 名 ,嬴
姓 。”[1]233鲁庄公二十六年 ,即公元前 668 年 。 杨伯峻所说徐国是嬴姓 ,当是 依 据 《史 记 》。 当 时 的 鲁 国 因
为与徐接壤 ,双方时有冲突 ,《春秋 》又是根据鲁史所作 ,于是留下古徐国的史乘记录 。
事实 上 ,古 徐 国 的 历 史 记 载 最 早 可 上 溯 至 西 周 。 《尚 书 · 周 书 · 费 誓 》云 :“徂 兹 淮 夷 、徐 戎 并
兴 。”[2]511《书序 》云 :“鲁侯伯禽宅曲阜 ,徐 、夷并兴 ,东 郊 不 开 。”[2]611 伯 禽 ,即 周 公 旦 的 长 子 。 鲁 国 是 周 室
在东方的重要立足点 。 鲁国立 国 ,与 周 边 的 徐 、夷 发 生 矛 盾 。 所 谓 征 伐 ,不 过 是 站 在 周 王 、鲁 公 的 立 场
言说历史 。 从中可以看出 ,早在 西 周 初 年 ,徐 国 便 是 东 方 较 有 实 力 的 政 治 实 体 。 而 此 后 的 历 史 中 ,“古
徐国 ”的身影时常见于各类典籍 。 譬如 ,《诗经 · 大 雅 · 常 武 》云 :“率 彼 淮 浦 ,省 此 徐 土 ,不 留 不 处 ,三 事
就绪 ”,“徐 方 绎 骚 ,震 惊 徐 方 ,如 雷 如 霆 ,徐 方 震 惊 ”,“四 方 既 平 ,徐 方 来 庭 ,徐 方 不 回 ,王 曰 还
归 。”[3]1837-1839《诗经 · 毛序 》称 :“常武 ,召穆公美宣 王 也 。 有 常 德 以 立 武 事 ,因 以 为 戒 然 。”[3]1834 孔 颖 达 疏
解云 :“言征伐徐国 ,使之来庭 。”[3]1834《诗 经 》所 叙 之 事 当 是 周 宣 王 伐 徐 。 周 宣 王 是 西 周 第 十 一 代 君 主 ,
于公元前 828 年至前 783 年在位 。 此时徐国已然势大 ,迫使宣王亲自征伐 。 春秋时期 ,徐国活动范围 进
一步扩大 。《春秋 · 僖公四年 》载曰 :“徐人取舒 。”[1]284 鲁僖公四年 ,即 公 元 前 556 年 。“舒 ”亦 为 古 国 ,治
地在现今安徽舒城 。 杨伯峻认为 “徐越数百里而取舒 ,固不能有其地 ,故其 后 舒 复 见 ”[1]284 。 舒 城 在 淮 河
以南 ,距徐国较远 ,故不能对其实行有效控制 。 由此可 知 ,在 春 秋 早 期 ,古 徐 国 的 势 力 范 围 北 至 鲁 国 ,向
南已抵江淮流域 。
记载 “古徐国 ”历史的比较重要 的 先 秦 文 献 还 有 《竹 书 纪 年 》。《竹 书 纪 年 》是 春 秋 晋 国 史 官 所 撰 史
书 ,后由战国魏国史官编辑整理 而 成 。 秦 汉 之 间 ,该 书 散 佚 。 西 晋 咸 宁 五 年 (
279 年 ),汲 县 出 土 一 批 竹
书文献 ,其中包括 《纪年 》《琐语 》《穆天子 传 》,总 称 为 “汲 冢 之 书 ”。《纪 年 》也 被 称 为 《竹 书 纪 年 》。《竹 书
纪年 》所载内容与 《史 记 》等 传 世 文 献 互 有 出 入 ,史 料 价 值 较 高 。 据 整 理 本 《竹 书 纪 年 》记 载 ,周 成 王 二
年 ,“奄人 、徐人及淮夷入于邶以叛 ”[4]40 ;周穆王六 年 ,“徐 子 诞 来 朝 ,赐 命 为 伯 ”[4]44 ,是 为 徐 伯 ;周 穆 王 十
四年 ,“王帅楚子 伐 徐 戎 ”,三 十 五 年 “荆 人 入 徐 ”[4]45 。 周 穆 王 册 封 “徐 伯 ”,说 明 徐 国 已 得 到 周 室 认 可 。
至于 “徐人 ”“徐戎 ”,见于 《左传 》,此在前文已有引述 。 前人研究认为 ,“徐人 ”“徐戎 ”是东夷部落 ,这一 观
点主要受 《后汉书 · 东夷传 》影响 ① 。 所 谓 “人 ”或 “戎 ”不 过 是 周 室 史 官 对 归 化 或 半 归 化 诸 侯 国 的 称 呼 。
罗泌 《路史 》云 :“若木至偃王三十二 世 ,为 周 所 灭 ,后 封 其 子 宗 为 徐 子 。”[5]241-242 若 木 乃 伯 益 之 子 ,亦 为 徐
氏之祖 。 伯益 ,大禹时人 。 司马迁 《史记 · 秦本纪 》云 :“大费 (伯益 )生子二人 :一曰大廉 ,实鸟俗氏 ;二 曰
若木 。”[6]174 唐人林宝 《元和姓纂 · 九鱼 》载曰 :“徐 ,赢 姓 ,伯 益 之 后 。 夏 时 ,受 封 于 徐 。”[7]548 南 宋 郑 樵 《通
志 · 氏族略 》云 :“伯益佐禹有功 ,封其子若木于徐 。”[8]61 若 木 后 裔 徐 偃 王 ,已 是 周 穆 王 时 诸 侯 ,其 后 为 周
室所封 。 因此 ,徐国在上古三代即享国祚 ,无疑是先秦古国 。
以上文献皆为古徐 国 历 史 提 供 佐 证 ,其 中 又 勾 连 出 “古 徐 国 ”的 重 要 人 物 ——— 徐 偃 王 。 徐 偃 王 ,西
周穆王时徐国首领 ,其事迹多见 于 诸 子 之 书 。 如 《荀 子 · 非 相 》云 :“且 徐 偃 王 之 状 ,目 可 瞻 焉 。”[9]53 《韩
非子 · 五蠹 》云 :“徐偃王处汉东 ,地 方 五 百 里 ,行 仁 义 。”[10]445 《史 记 · 秦 本 纪 》:“徐 偃 王 作 乱 ,造 父 为 缪

① 《后汉书》载徐夷叛周,其云:“康王之时,肃慎复至。后徐夷僭号,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详见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五,北京:中 华 书
局,
1965 年版,第 2806 页。

· 52 ·
孙文起:古徐国及徐偃王故事的文化解析

王御 ,长驱归周 。”[6]175 记载徐偃王事迹最详的文献 ,当属 《徐偃王志 》(或称 《徐 偃 王 传 》)。《徐 偃 王 志 》原


书已佚 ,西晋张华 《博物志 》引其文 :
   徐君宫人娠而生 卵 ,以 为 不 祥 ,弃 之 水 滨 。 独 孤 母 有 犬 名 鹄 苍 ,猎 于 水 滨 ,得 所 弃 卵 ,衔 以 东
归 。 独孤母以为异 ,覆暖之 ,遂烰成儿 ,生时正偃 ,故以为名 。 徐君宫中闻之 ,乃更录取 。 长而仁智 ,
袭君徐国 。 后鹄苍临死生角而九尾 ,实黄龙也 。 偃 王 又 葬 之 徐 界 中 ,今 见 云 狗 袭 。 偃 王 既 主 其 国 ,
仁义着闻 。 欲舟行上国 ,乃 沟 陈 、蔡 之 间 ,得 朱 弓 矢 ,以 己 得 知 瑞 ,遂 因 名 为 号 ,自 称 徐 偃 王 。 江 淮
诸侯皆伏从 ,伏从者三十六国 。 周王闻 ,遣使乘驷 ,一 日 至 楚 ,使 伐 之 ,偃 王 仁 ,不 忍 闻 言 ,其 民 为 楚
所败 ,逃走彭城武原县 东 山 下 。 百 姓 随 之 者 以 万 数 ,后 遂 名 其 山 为 徐 山 。 山 上 立 石 室 ,有 神 灵 ,民
人祈祷 。 今皆见存 [11]214 。
正如黄帝 、商汤 、文王等上古 君 王 ,徐 偃 王 的 降 生 也 有 一 番 传 奇 的 经 历 。《志 》云 偃 王 卵 生 ,是 上 古
东方民族常见的神话 。《诗经 · 商颂 · 玄鸟 》云 :“天 命 玄 鸟 ,降 而 生 商 。”[3]2125 《史 记 》也 将 商 汤 卵 生 记 入
历史 。 拂去神话的氤氲 ,可知徐 偃 王 乃 王 室 宫 女 所 生 ,由 于 “仁 智 ”而 继 位 。 偃 王 主 政 徐 国 ,广 开 交 通 ,
与地处中原的陈 、蔡接壤 ,又得到江淮诸侯的拥戴 。 西 周 觉 察 到 威 胁 ,遂 兴 兵 讨 伐 。 偃 王 为 使 臣 民 免 受
战乱 ,弃国而逃 。 然而 ,偃王之后 ,徐国并未亡祚 。 前 文 所 引 《路 史 》,云 偃 王 之 后 ,周 室 复 立 徐 国 。 此 亦
表明徐国在东方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故而周室复立其国 。
《徐偃王志 》在后来逐渐散佚 。 据今人考证 ,《徐偃 王 志 》的 成 书 应 该 在 东 汉 章 帝 ① ,该 书 虽 有 神 话 色
彩 ,然征引先秦典籍 ,并非虚妄臆造 。 南北朝时期 ,郦 道 元 《水 经 注 》曾 引 《徐 偃 王 志 》,唐 宋 之 后 ,众 多 文
献仍多有引述 。 清人徐时栋辑佚钩沉 ,整 理 编 校 《徐 偃 王 志 》六 卷 ,是 探 知 徐 偃 王 及 古 徐 国 历 史 的 重 要
文献 。
徐时栋 (
1814—1873),字定宇 ,一字同叔 ,浙江鄞县人 ,晚清藏书家 ,著有 《四明六志校勘记 》。《徐 偃
王志 》是清代 “辑佚学 ”高度发达的产物 。 徐时栋 “湖 西 烟 屿 楼 藏 四 部 书 六 万 卷 ,尽 发 而 读 之 ,丹 黄 杂 下 ,
穷旦夕弗倦 ”[12]7 。 遂从前代古籍中辑录徐偃王事迹 ,得 《徐偃王志 》百余条 ,汇集成书 。 卷首云 :
   徐得国传二千年 ,几与夏 、商 、周相终始 ,将必有左史 、右史之记焉 。 秦燔 《诗 》《书 》,诸侯史记尤
甚 ,邦国之志 ,百国春秋 ,荡无孑遗 ,可胜悼哉 ! 典 午 之 代 ,有 《徐 偃 王 志 》,不 知 作 家 。 揆 厥 文 义 ,非
出周秦 ,而亦亡矣 。 爰溯偃王受姓所由来 ,以迄其子 孙 失 国 ,经 传 史 子 采 而 辑 之 ,著 其 系 本 ,考 其 都
邑 、冢茔 ,记 其 祠 庙 之 在 浙 东 、西 者 ,而 终 之 以 辨 难 之 词 ,仍 厥 旧 名 ,勒 为 卷 帙 ,愧 无 知 官 之 明 ,聊 避
数典之诮 ,作 《徐偃王志 》。[12]7
徐时栋辑佚 《徐偃王志 》,有为 徐 氏 宗 姓 辨 明 渊 源 之 意 ,然 其 内 容 考 诸 典 籍 ,实 事 求 是 ,并 非 穿 凿 附
会 ,捕风捉影 ,体现了清代 “朴学 ”的 学 术 风 范 。 徐 时 栋 整 理 的 《徐 偃 王 志 》共 有 六 卷 。 卷 一 、卷 二 为 “记
事 ”,载录古徐国及徐偃王事迹 ;卷三 “世 系 ”,载 古 徐 国 宗 族 源 流 ;卷 四 “地 理 ”,述 古 徐 国 区 域 范 围 及 地
名遗事 ;卷五 “冢庙 ”,记述徐偃王在浙东地区的传 说 古 迹 ;卷 六 “论 说 ”,主 要 考 辨 古 徐 国 及 徐 偃 王 历 史 。
大体而言 ,“记事 ”部分 ,史料多为秦汉古籍所载 ,相互参证 ,较为详实 。
以上文献表明 ,先秦徐淮之地虽受齐 、鲁 、吴 、楚等政 治 实 体 的 影 响 ,其 自 身 也 具 有 相 对 独 立 的 文 化
特色 。 相比传说中的 “大彭国 ”,古徐国历史有据可寻 ,在 信 史 与 传 说 之 间 的 徐 偃 王 故 事 ,也 蕴 含 着 丰 富
的文化内涵 。
二 、徐偃王故事的文化语境
《徐偃王志 》与文化相关之话 题 约 有 三 处 :其 一 ,徐 偃 王 与 秦 同 生 ;其 二 ,徐 偃 王 让 国 ;其 三 ,夷 吾 问
徐伯 。

① 古小说研究通常将《徐偃王志》归入唐前志怪小说,详见宁宗一《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提要》,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1 页。

· 53 ·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年第 2 期

《徐偃王志 》据 《史记 》《世本 》《路史 》等文献 ,勾连徐氏宗族脉络 :


   大费生大廉 、若木 。 大廉玄孙曰中衍 ,是鸟 身 而 人 言 ,是 御 夏 帝 大 戊 ,以 及 蜚 廉 。 蜚 廉 生 恶 来 、
季胜 。 恶来有后曰非子 ,周 孝 王 以 封 之 秦 ,是 为 秦 祖 。 传 至 秦 政 ,是 以 暴 灭 周 。 季 胜 之 裔 造 父 ,周
穆王赐 以 赵 城 ,是 为 赵 祖 ,是 其 后 代 晋 有 国 。 若 木 事 夏 后 氏 ,是 始 封 于 徐 ,是 始 主 淮 夷 ,是 与 秦 、赵
同出嬴姓 。 若木有后曰费昌 ,生夏桀之世 ,观乎 河 上 有 二 日 焉 。 东 日 殆 起 ,西 日 将 灭 ,若 疾 雷 之 声 。
乃问冯夷曰 :“曷殷 ? 曷夏 ?”冯夷曰 :“西日夏也 ,东 日 殷 也 。”于 是 去 夏 归 殷 ,是 为 汤 御 右 ,以 败 桀 于
鸣条 。[12]13
文中所述虽带有神 话 色 彩 ,却 不 难 看 出 徐 氏 传 承 有 序 。 大 费 ,即 伯 益 ,曾 辅 佐 大 禹 治 水 ,“海 外 山
表 ,靡远不至 ,是著 《山海经 》”[12]10 。 当 大 禹 治 水 成 功 之 后 ,曾 向 舜 推 赞 伯 益 之 功 ,于 是 ,舜 赐 伯 益 玄 玉 ,
又妻之以姚女 ,且命之曰 “咨尔费 ,赞禹功 ,其赐尔皂游 。 尔后嗣将大出 ”[6]173 。 史 载 伯 益 博 闻 强 识 ,能 辨
百物鸟兽 ,赐姓为嬴 。 伯益生大廉 、若木 ,大廉为秦 、赵 两 国 祖 先 ,而 若 木 在 夏 时 受 封 于 徐 。 若 木 的 后 代
费昌在夏当亡之时投奔殷商 ,为 “汤 御 右 ”,即 商 汤 的 侍 卫 副 官 ,此 后 ,“徐 国 始 封 逮 商 、周 ,子 孙 相 继 ,君
徐不革 ,三十二世 ”[12]15 。
徐 、秦同根 ,发展历史却迥然有 异 ,此 为 后 人 文 化 阐 释 提 供 话 题 。 据 《史 记 · 秦 本 纪 》,秦 国 本 是 西
方小国 ,平王东迁后 ,守护姬氏 关 中 故 地 ,受 到 周 室 器 重 ,政 治 地 位 有 所 提 升 。 然 而 ,由 于 种 姓 不 同 ,地
缘疏远 ,秦国与姬周关系若即 若 离 。 甚 至 对 于 东 方 诸 侯 而 言 ,秦 国 始 终 是 潜 在 的 威 胁 。 特 别 是 春 秋 五
霸之一的秦穆公 ,励精图治 ,走军 事 强 国 路 线 ,秦 国 逐 渐 强 大 ,直 至 战 国 ,对 东 方 诸 国 攻 伐 不 休 ,最 终 灭
六国 ,废周室 ,建立秦王朝 。 此后 ,赢 秦 行 暴 政 ,士 民 不 堪 其 苦 ,揭 竿 而 起 ,不 可 一 世 的 秦 王 朝 也 落 得 二
世而亡的命运 。 总而言之 ,自东周以来 ,秦国的文化形 象 是 刚 毅 而 强 悍 的 ,史 传 中 的 秦 国 ,多 被 称 为 “强
秦 ”“虎狼之师 ”,秦也逐渐成为 “暴政 ”的代名 。
秦国文化形象的塑造 ,多半缘于东方诸侯国的 评 价 。 在 政 治 、军 事 方 面 ,秦 国 是 强 国 ,但 在 文 化 上 ,
秦国相对贫瘠 ,因此 ,东周以来 的 文 化 话 语 权 始 终 掌 握 在 东 方 列 国 之 手 。 在 畏 秦 、仇 秦 的 话 语 语 境 下 ,
秦王的强悍暴烈与同为赢姓的徐国形成鲜明对比 。 徐 、秦 既 然 同 根 ,两 者 的 文 化 形 象 不 同 ,更 能 引 起 后
人注意 。 秦汉之间流传颇广的 “泗水捞鼎 ”便与此有关 。
“泗水捞鼎 ”的故事始见于 《史记 · 秦本纪 》,其曰 :“始皇还 ,过彭城 ,斋戒祷祠 ,欲出周鼎泗水 。 使千
人没水求之 ,弗得 。”[12]248 对 “泗水捞鼎 ”事实考辨最详的是王充 《论衡 · 儒增篇 》,其曰 :
   传言 :“秦灭周 ,周 之 九 鼎 入 秦 。”案 本 事 ,周 赧 王 之 时 ,秦 昭 王 使 将 军 摎 攻 王 赦 。 王 赧 惶 惧 奔
秦 ,顿首受罪 ,尽献其邑三十六 ,口三万 。 秦受其献 ,还王赧 。 王赧卒 ,秦王取九鼎宝器矣 。 若此者 ,
九鼎在秦也 。
始皇二十八年 ,北游 至 琅 邪 ,还 过 彭 城 ,齐 戒 祷 祠 ,欲 出 周 鼎 ,使 千 人 没 泗 水 之 中 ,求 弗 能 得 。
案时 ,昭 王 之 后 三 世 得 始 皇 帝 ,秦 无 危 乱 之 祸 ,鼎 宜 不 亡 ,亡 时 殆 在 周 。 传 言 王 赦 奔 秦 ,秦 取 九 鼎 。
或时误也 。 传又言 :“宋太丘社亡 ,鼎没水中彭 城 下 。 其 后 二 十 九 年 ,秦 并 天 下 。”若 此 者 ,鼎 未 入 秦
也 。 其亡 ,从周去矣 ,未为神也 。[13]170
鼎是政权的象征 ,“九鼎 ”传说也自古有之 ,秦昭王 得 九 鼎 是 有 明 确 记 载 的 史 实 ,然 何 以 有 一 鼎 丢 失
在泗水 ,却甚为蹊跷 。“泗水捞鼎 ”在 徐 州 一 带 出 土 的 汉 画 像 石 刻 中 较 为 常 见 ,这 一 传 说 在 该 地 也 流 传
甚广 ,影响甚大 。 从政治层面 ,“泗水 捞 鼎 ”体 现 了 世 人 对 专 制 政 权 的 反 抗 ,然 从 文 化 层 面 ,却 体 现 出 仁
义之道与暴秦苛政的对抗 。 鼎乃 国 之 重 器 ,不 仅 象 征 统 治 权 威 ,还 意 味 着 统 治 的 合 法 性 。 合 乎 天 道 方
得鼎 ,逆乎天道则失鼎 。 秦始皇捞 鼎 而 不 得 ,是 上 天 对 无 道 之 君 的 警 示 与 惩 戒 ,而 故 事 发 生 在 彭 城 ,则
不由让人联想到在战国时期同样盛传已久的徐偃王失国的故事 。
古徐国以仁义立国却奔亡他乡 ,战国诸子对此议 论 纷 纷 。 其 论 之 所 指 ,便 是 将 徐 与 秦 对 比 ,两 国 同
· 54 ·
孙文起:古徐国及徐偃王故事的文化解析

宗 ,行事却迥异 ,结局也大相径庭 。 秦 始 皇 统 一 中 国 之 后 ,种 种 苛 政 让 六 国 故 地 民 不 聊 生 ,文 化 话 语 发
生反转 ,秦皇集残暴无 道 于 一 体 ,天 道 成 为 打 击 暴 政 的 武 器 。 因 此 ,徐 偃 王 与 泗 水 捞 鼎 的 故 事 前 后 呼
应 ,其文化内涵与古徐国仁义立国的本色密切关联 。
据 《徐偃王志 》:“徐处汉东 ,地方五百里 。 既受命天子 ,乃弛戈甲之备 ,坠城池之险 ,修行仁义 。 被服
慈惠 ,视物如伤 ,以怀诸侯 。 诸侯贽 玉 帛 死 生 之 物 于 我 者 ,三 十 有 六 国 。 是 共 戴 君 为 王 。”[12]19 此 事 多 见
于先秦诸家文献所载 ,然其后发生 的 故 事 结 局 不 同 。 秦 汉 诸 子 载 述 徐 偃 王 行 仁 义 ,得 到 周 围 诸 侯 及 徐
淮部落拥戴 ,引起周穆王的不满 ,后者遂兴兵讨伐 。 徐 偃 王 扮 演 反 叛 者 的 角 色 ,《徐 偃 王 志 》却 为 后 人 呈
现不同的历史 :
   楚王孙 厉 谓 楚 子 曰 :“汉 东 诸 侯 三 十 六 国 ,胥 服 徐 矣 ,不 伐 ,楚 必 事 徐 。”楚 子 曰 :“偃 王 有 道 ,好
行仁义 ,不可伐 。”王孙厉曰 :“臣闻大之伐小 ,强之伐 弱 ,犹 石 之 投 卵 也 ,犹 大 鱼 之 吞 小 鱼 也 ,犹 虎 之
啖豚也 ,又何疑焉 ! 且夫文不达德 ,武不任力 ,乱 莫 大 焉 。”楚 子 曰 :“善 。”穆 王 三 十 五 年 ,楚 人 伐 我 。
君曰 :“吾闻之也 ,君子不处危邦 ,贤者不顾荣 禄 。 吾 其 去 之 。”去 之 彭 城 ,民 从 之 者 数 万 人 ,居 之 ,是
为徐山 。[12]20
此段文字出自 《韩非子 》。 很 显 然 ,讨 伐 徐 偃 王 的 不 是 周 天 子 ,而 是 当 时 雄 心 勃 勃 的 楚 国 。 据 文 中
所云 ,徐偃王是徐淮区域内颇有影响的诸侯 ,其以 仁 义 立 国 ,赢 得 尊 重 。 此 时 楚 国 进 犯 中 原 。 行 仁 义 且
受周边诸侯 、部族拥戴的徐国便成为楚国的眼中钉 肉 中 刺 。 徐 偃 王 深 知 敌 我 力 量 悬 殊 ,为 保 全 人 民 ,弃
国奔亡 。 徐国在当时地域范围甚广 ,据 《徐偃王志 》:“徐 处 汉 东 ,地 方 五 百 里 。”徐 偃 王 “去 之 彭 城 ”,即 是
往彭城定居 。 徐山 ,在今邳州境内 。 徐偃王之后离 开 彭 城 ,“乃 之 越 ,过 会 稽 之 水 ”,“遂 老 于 甬 东 ,既 薨 ,
是葬之隐学之山 ,群臣谥之曰隐王 ”[12]23 。 徐偃王逝世之前 ,曾感慨道 :“吾赖文 德 而 不 修 武 备 ,好 行 仁 义
之道 ,而不知诈人之心 ,以至于此 。 夫古之王者 ,其有备乎 。”[12]23 徐偃王的叹息 成 为 士 人 热 议 的 话 题 ,行
仁义反而不得善终 ,其中潜藏的话 题 是 秦 国 不 行 仁 义 而 纵 横 四 方 。 同 样 的 历 史 ,站 在 各 自 的 角 度 去 阐
释会有大相径庭的结论 。 法家认为徐 偃 王 行 仁 义 是 不 明 智 的 ,《韩 非 子 》引 述 徐 偃 王 的 故 事 ,意 在 提 倡
法家富国强兵的学说 。 在儒家看 来 ,徐 偃 王 的 故 事 却 有 几 分 悲 情 色 彩 。 总 之 ,徐 国 的 仁 义 与 秦 国 的 霸
道形成鲜明对比 ,两者结局不同 ,引发众多感慨 ,体现当时士人对仁义与暴力的思考 。
《徐偃王志 》记载齐国管仲曾 向 徐 伯 问 政 ,后 又 将 徐 伯 之 言 转 述 给 齐 桓 公 ,桓 公 深 以 为 是 。 徐 伯 即
徐国国君 ,早在周穆王时期 ,徐国即被封伯爵 。 徐伯所云本见于 《管子 · 四称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
   夷吾闻之于徐伯曰 :昔者 有 道 之 君 ,敬 其 山 川 、宗 庙 、社 稷 ,及 至 先 故 之 大 臣 ,收 聚 以 忠 而 大 富
之 。 固其武臣 ,宣用其力 。 圣人在前 ,贞廉在侧 ,竞 称 于 义 ,上 下 皆 饰 ,形 正 明 察 ,四 时 不 贷 ,民 亦 不
忧 ,五谷蕃殖 。 外内均和 ,诸侯臣伏 ,国家安宁 ,不用兵革 。 受其币帛 ,以怀其德 。 昭受其令 ,以为法
式 。 此亦可谓昔者有道之君也 。[14]615
此段言说意在宣明君臣相处之道 ,由此推及民 众 ,可 以 明 法 令 ,聚 人 心 ,上 下 一 心 ,国 政 昭 明 。 从 政
治实践的角度 ,徐伯的观点无疑是在提醒君王重视人才 ,德与法兼容并举 。
   昔者无道之君 ,大 其 宫 室 ,高 其 台 榭 ,良 臣 不 使 ,谗 贼 是 舍 。 有 家 不 治 ,借 人 为 图 。 政 令 不 善 ,
墨墨若夜 。 辟若野兽 ,无所朝处 。 不修天道 ,不鉴四方 。 有家不治 ,辟若生狂 ,众所怨诅 ,希不灭亡 。
进其谀优 ,繁其钟鼓 。 流 于 博 塞 ,戏 其 工 瞽 。 诛 其 良 臣 ,敖 其 妇 女 。 獠 猎 毕 弋 ,暴 遇 诸 父 。 驰 骋 无
度 ,戏乐笑语 。 式政既柔 ,刑罚则烈 。 内削其民 ,以为攻伐 。 辟犹漏釜 ,岂能无竭 ? 此亦可谓昔者无
道之君矣 。[14]616-617
此段文字以无道之君的种种行径 ,劝告君主当谨 言 慎 行 ,不 可 骄 奢 淫 逸 ,恣 意 妄 为 。 其 思 想 与 孟 子
仁政相若 ,但较之儒家后学所述更为朴素 ,有 《尚书 》之遗风 。
   昔者有道之臣 ,委 质 为 臣 ,不 宾 事 左 右 。 君 知 则 仕 ,不 知 则 已 。 若 有 事 必 图 国 家 ,遍 其 发 挥 。
· 55 ·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年第 2 期

循其祖德 ,辨其顺逆 。 推 育 贤 人 ,谗 慝 不 作 。 事 君 有 义 ,使 下 有 礼 。 贵 贱 相 亲 ,若 兄 若 弟 。 忠 于 国
家 ,上下得体 。 居处则思义 ,语 言 则 谋 谟 ,动 作 则 事 。 居 国 则 富 ,处 军 则 克 。 临 难 据 事 ,虽 死 不 悔 。
近君为拂 ,远君为辅 。 义 以 与 交 ,廉 以 与 处 。 临 官 则 治 ,酒 食 则 慈 。 不 谤 其 君 ,不 毁 其 辞 。 君 若 有
过 ,进谏不疑 。 君若有忧 ,则臣服之 。 此亦可谓昔者有道之臣矣 。[14]619-620
此段文 字 言 为 臣 之 道 。 有 道 之 臣 应 知 其 本 位 ,自 持 有 度 ,在 行 为 上 以 道 德 自 律 ,具 备 忠 、义 、勇 、信
等优良品质 。 与君相处亦要直而不佞 ,有理有节 ,忠心不贰 ,刚正不阿 。
   昔者无道之臣 ,委 质 为 臣 ,宾 事 左 右 ,执 说 以 进 ,不 蕲 亡 己 。 遂 进 不 退 ,假 宠 鬻 贵 。 尊 其 货 贿 ,
卑其爵位 。 进曰辅之 ,退 曰 不 可 。 以 败 其 君 ,皆 曰 非 我 。 不 仁 群 处 ,以 攻 贤 者 。 见 贤 若 货 ,见 贱 若
过 。 贪于货贿 ,竞于酒食 。 不与善人 ,惟其所事 。 倨 敖 不 恭 ,不 友 善 士 。 谗 贼 与 斗 ,不 弥 人 争 ,唯 趣
人诏 ,湛湎于酒 ,行义不从 ,不修先故 ,变易国 常 。 擅 创 为 令 ,迷 惑 其 君 ,生 夺 之 政 ,保 贵 宠 矜 。 迁 损
善士 ,捕 援 货 人 。 入 则 乘 等 ,出 则 党 骈 。 货 贿 相 入 ,酒 食 相 亲 。 俱 乱 其 君 。 君 若 有 过 ,各 奉
其身 。[14]621-622
此段文字论无道之臣的种种表现 ,约其归旨 ,是在 讨 论 为 臣 本 分 。 历 史 上 的 乱 臣 有 诸 多 相 似 之 处 ,
无外乎唯利是图 、自私自利 。 在利益面前贪得无厌 ,对 于 贤 能 之 士 妒 忌 排 挤 。 无 道 之 臣 善 于 伪 装 ,总 能
博得人主信任 。 在危难时刻 ,莫不 “各 奉 其 身 ”,谈 不 上 任 何 忠 诚 。 徐 伯 之 言 将 千 古 奸 臣 的 嘴 脸 刻 画 得
淋漓尽致 。
“君臣四论 ”体现徐国的 政 治 智 慧 。 偃 王 因 行 仁 义 而 丧 国 ,被 法 家 解 读 为 教 条 主 义 。 事 实 上 ,西 周
时期的徐国地处中原文化圈的边缘 ,所处之地未经充 分 开 发 ,其 地 理 位 置 又 非 常 重 要 ,是 南 北 政 治 文 化
交汇之所 ,因此 ,徐偃王及其继任者施行仁政 ,大体 符 合 徐 国 的 定 位 ,是 较 为 明 智 的 政 治 选 择 。 而 后 吴 、
楚势力北抬 ,徐国处于齐鲁吴楚等大国之间 ,仍左 右 周 旋 ,至 东 周 敬 王 之 时 为 吴 所 灭 。 在 “弑 君 三 十 六 ,
亡国五十二 ,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的 春 秋 时 代 ,徐 国 能 够 在 大 国 之 间 获 得 如 此 长 的 生 存
时间 ,已是难能可贵 。 反思其之所以能传承 “四十有余君 ,享国千六百有余年 ”,恐怕也得益于仁义 。
要之 ,仁义是古徐国立国之 本 。 在 春 秋 各 国 中 ,徐 国 的 政 治 体 量 偏 小 ,行 仁 义 ,利 用 区 位 优 势 凝 聚
周边力量 ,和谐相处 。 徐偃王的仁义与孟子 “仁政 ”又 有 区 别 ,据 徐 伯 “君 臣 四 论 ”,其 中 仁 义 思 想 较 为 朴
素 ,趋近孔子所美之 “周德 ”,符合封建时代诸侯国 政 治 运 行 的 法 则 。 以 仁 义 立 国 ,有 利 于 徐 国 获 得 发 展
机会 ,因此 ,这种政治 定 位 并 非 迂 腐 ,而 是 蕴 含 着 杰 出 的 智 慧 。 由 于 史 料 的 匮 乏 ,徐 国 在 东 周 时 与 齐 、
鲁 、吴 、楚的政治交往已不得其 详 ,然 其 享 国 千 年 之 久 ,足 见 仁 政 之 效 。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在 春 秋 时 代 ,与
徐国地缘政治相似的 郑 国 ,在 杰 出 政 治 家 子 产 的 主 导 下 ,也 将 仁 义 与 智 慧 协 同 一 体 ,取 得 了 良 好 的 效
果 。 郑国在政治上孱弱 ,其经济文化却不容忽视 。《诗 经 》有 “郑 风 ”的 爱 情 篇 章 ,郑 国 的 商 人 走 遍 天 下 。
古徐国特殊的地缘环境孕育了一方 文 化 ,在 长 达 一 千 六 百 年 的 文 化 积 累 中 ,仁 义 与 智 慧 既 是 古 徐 国 地
缘政治选择 ,也是其文化内蕴之所在 。

参考文献:

1]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
[ 2009.
2]孙星衍 .尚书今古文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
[ 2004.
3]郑玄,笺 .孔颖达,疏 .毛诗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13.
4]洪颐煊,点校 .竹书纪年[M].上海:商务印书馆,
[ 1959.
5]罗泌 .路史[M].北京:中华书局,
[ 1985.
6]司马迁 .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
[ 1959.
7]李吉甫 .元和姓纂[
[ C]//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北:商务印书馆,
1986.
8]郑樵 .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
[ 1995.
· 56 ·
孙文起:古徐国及徐偃王故事的文化解析

9]楼宇烈 .荀子新注[M].北京:中华书局,
[ 1979.
10]王先谦 .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
[ 1998.
11]张华 .博物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99.
12]徐时栋 .徐偃王志[M].北京:中华书局,
[ 2009.
13]张宗祥 .论衡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10.
14]黎翔凤 .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
[ 2004.
(责任编辑   蒋成德 )

Cu
ltu
ral 
Ana
lys
iso
 ft
 he
 St
ori
eso
 f 
Anc
ien
t Xu 
Kingdom 
and 
King 
Xu 
Yan

SUN 
Wen-q


Facu
lt o
y f 
Libe
ral 
Ars,
t J
iangsu 
Norma
l Un
ive
rsi
ty,
Xuzhou,
Ji 221116,
angsu  Chna)

Ab
str
act:
The
 st
ori
eso
 ft
 he
 anc
ien
t Xu 
Kingdom 
and 
King 
Xu 
Yan 
are
 impo
rtan
t ba
sis
 fo
r exp
lor
ing

hel
 oc
al cu
ltur
e o
f anc
ien
t Xuzhou.
In t
he comp
lex cu
ltur
al con
t t,
ex t
he l
ite
rat
ure
 tha
t r
eco
rded
 thos


tor
ies 
had 
been 
accumu
lat
ed 
gradua
lly
 in 
some
 cl
ass
ic The 
s. Book 
of 
His
tory,
Book 
of 
Songs 
and 
Zuo
Commen
tary r
eco
rded 
Xu 
Bo'
s f
ound
ing 
and 
King 
Yan
'sl
 os
s o
f Xu 
Kingdom,
and 
Guan 
Zi,Han 
Fei
Ziand
 
Sh
i i,
Z dep
ict
ed a mo
re abundan
t image o
f Ki
ng Xu Yan.Due
 to
 the
 in
troduc
tions
 of
 va
rious
 scho
lar


hrough 
his
toy,
r t
hes
 to
rie
s such 
as" Los
t t
he 
Coun
try
 fo
r Benevo
lenc
e and 
Righ
teousne
ss" and" Yi 
Wu

nqu
iri
ng  Bo" have 
Xu  been 
pre
sen
ted 
wit
h d
iff
eren
t imp
lic
ati
ons.
Some 
pragma
tis
ts,
repr
esen
ted 
byt
 he

ega
lis
ts,
bel
ieved
 tha
t Ki
ng 
Xu 
Yan
's 
benevo
lenc
e and 
righ
teousne
ss 
wer
e no
t pr
act
ica
ll us
y  ed.
But
 the

tor
y f" Sa
o lvage 
of 
Tri
pod
 in 
Sishu
i Ri
ver" popu
lar
l spr
y  ead
 in 
Xuzhou 
are
a us
j t
 re
fle
cted
 tha
t t
hesp
  i
rit
 of
benevo
lenc
e and
 ri
ght
eousne
ss 
had 
been 
plan
ted
 in-dep
thi
 nt
o t
hel
 oc
alcu
  l
tur
e.Ki
ng 
Xu 
Yan
's 
benevo
lenc

and
 ri
ght
eousne
ss 
was 
not
 on
lyt
 he 
geopo
lit
ica
l cho
ice 
oft
 he
 anc
ien
t Xu 
Kingdom,
but
 al
sot
 he
 co
re 
ofi
 ts
cu
ltur
alconno
  tat
ion.
Ke
y wo
rds:
Xu 
Kingdom;
King  Yan;
Xu  cul
tur

· 57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