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2

中国语文 2023 年第 2 期( 总第 413 期)

*
说“辟彊 ”
张 传 官

提要 “辟彊”是我国古代常见的人名,关于其取意,唐代颜师古曾罗列“辟御彊梁”和“开辟
疆土”二说,未有定论。本文通过对“强”“彊”和“疆”三字的文字学关系( 尤其是其用字习
惯) 进行考察,结合先秦以迄近现代的人名“辟彊”“辟强”和“辟疆”,对人名“辟彊”的取意加
以详细辨析,探讨颜氏二说的有关证据,认为: “辟彊”最初只有“开辟疆土”之意; 由于用字习
惯的变化以及后人的误会,从魏晋时期开始,出现“辟御彊梁”这一新解,并为后人所接受而
行用于世。这种误解的产生和传播,导致魏晋以后的历史中同时存在两种说法,本研究为人
名“辟彊”的变化及其历史背景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材料。
关键词 辟彊 “强”“彊”和“疆” 辟御彊梁 开辟疆土 人名

古代人名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正如刘钊( 1999) 所指出的: “每个具体时代的人名都


不只是区别人与人的符号,同时又是文化的镜象和观念的折射 。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思想、信
仰、习俗、道德观、价值观、文化心理及美学观念。所以人名研究又具有社会学和文化史上的意
义。”与此同时,由于字数与辞例的限制,部分人名的取意往往难以考索 ( 单字名尤其如此 ) 。
有的人名在最初或许只拥有某种固定的含义 ,但由于用字习惯的变化、后世的误解等原因,会
出现另一种新的解释,导致两种取意并存于世。“辟彊”就是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1. 人名“辟彊”

“辟彊”是先秦秦汉比较常见的人名,典籍所载者就有如下七位:
卫侯辟彊( 《新书·审微》) | 齐宣王辟彊(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
家》、《汉书》卷二十《古今人表》) | 张良子张辟彊( 《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卷二十二《汉兴以来
将相名臣年表》、《汉书》卷九十七上《外戚传》) | 河间王刘辟彊( 《史记》卷十《孝文本纪》、卷五十
《楚元王世家》、《汉书》卷四《文帝纪》、卷十四《诸侯王表》、卷三十八《高五王传》。赵幽王子) | 都昌
侯朱辟彊( 《史记》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汉书》卷十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 平棘侯林辟
彊( 《史记》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汉书》卷十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 茂才刘辟彊、光禄大
夫刘辟彊、宗正刘辟彊( 《汉书》卷七《昭帝纪》、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卷三十《艺文志》、卷三十六
《楚元王传》。楚元王孙)

*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基于新出土文献的《苍颉篇》文本复原与综合研究”( 20BYY148) 、国家


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中国出土典籍的分类整理与综合研究”( 20VJXT018) 、国家社科
基金重大项目“阜阳汉简整理与研究”( 21&ZD305) 的成果。本文曾先后蒙刘钊师和广濑薰雄、魏宜辉、熊长
云、陈伟武、张富海等先生指教,复蒙匿名评审专家指正,本文所用玺印资料多蒙施谢捷先生和魏宜辉先生惠
示,谨此一并致谢! 文责自负。
2023 年第 2 期 · 219·
见于汉印资料者亦复不少( 先秦古玺似未见) :
辟彊(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79: 101; 韩天衡、孙慰祖,1989: 100; 韩天衡、孙慰祖,2002: 471 号; 庄新
兴、茅子良, 2000: 下 984 号; 庄新兴, 1998: 453; 庄新兴,
1999: 下 146; 韩天衡, 1987: 80) | 常辟彊 - 臣辟
彊( 方斌、郭玉海, 2007: 375 号) | 陈辟彊印>陈子方印( 王人聪, 2001: 286 号) | 箕辟彊 - 箕中孙( 陈汉
第, 1987: 105; 沈沉, 2000: 二 667; 庄新兴,
1999: 中 67) | 李辟彊印 - 李子布①| 聂辟彊( 罗振玉,1988:
122; 沈沉, 2000: 二 301) | 孙辟彊 - 孙长君②| 许辟彊( 黄玉希, 2012: 332 号)
魏晋南北朝以后,也不乏以“辟彊”为名的历史人物,如:
顾辟彊( 《晋书》卷八十《王献之传》) | 习辟彊( 《北史》卷三十五《王慧龙传》。习凿齿子) | 阳
辟彊( 《北齐书》卷四十二《阳休之传》,《北史》卷四十七《阳休之传》。阳休之子) | 兵部尚书辟彊
( 《新唐书》卷七十下《宗室世系下》)
关于人名“辟彊”的取意,早期典籍中似无十分明确的说法,直到唐代才出现专门的记载。
《汉书》卷四《文帝纪》“遂弟辟彊”颜师古注曰: ③
辟彊,言辟御彊梁者,亦犹辟兵、辟非耳。辟音必亦反。彊音其良反。一说辟读曰闢,彊读曰疆。
闢疆,言开土地也。《贾谊书》曰: “卫侯朝于周,周行人问其名,卫侯曰辟彊。行人还之曰: ‘启彊、辟
彊,天子之号也,诸侯弗得用。’更其名曰燬。”则其义两说并通。他皆类此。
可见,此时颜氏以“辟御彊梁”和“开辟疆土 ”两说并存,未作明确的取舍。 颜氏在其晚年的未
尽著作《匡谬正俗》卷五“辟彊”条对此亦有专门讨论( 参看刘晓东,1999: 145 - 146; 严旭,2019:
209 - 213) :
《外戚传》: 留侯子张辟彊。前贤亦无释,而学者相承读“辟”音如珪璧之“璧”,“彊”为彊御之
“彊”,作意解云: 能弭辟彊御,犹言辟恶邪、辟兵之类是也。东齐仆射阳休之为儿制名亦取此。按贾
谊《新书》云: “昔者卫侯朝于周,周行人问其名,曰‘卫侯辟疆’,周行人还之曰‘启疆、辟疆,天子之号
诸侯弗得用’。卫侯更其名曰‘燬’,然后受之。”若如贾生此说,“辟”当音为开闢之“闢”。“彊”当
也,
音为疆埸之“疆”。楚有薳启疆,亦其例也。古单用字多有假借,不足为疑。又汉济南王名辟光,世人
亦读为“璧”,复解释云: 辟,君也。恐此亦当取开闢之义为胜。
虽然仍旧罗列二说,但从相关论述可以看出,其时他已倾向于“开辟疆土”的理解。
稍晚于颜师古的司马贞也为“辟彊”分注二音。《史记》卷五十《楚元王世家》: “孝文帝即
位二年,立遂弟辟彊。”索隐曰: “音壁强二音,又音闢疆。”司马贞虽未直接讨论“辟彊”的取意,
但注音不同,恐怕与其含义不同有密切的关系。 王叔岷 ( 2007: 1848) 即认为司马贞的说法本
于上引《汉书》颜师古注。不过,司马贞可能未注意到或不同意颜师古《匡谬正俗 》中的新说。
清代何焯校注《匡谬正俗》时眉批云“辟彊”“自有两义”( 见严旭,2019: 209 - 213) ,亦持两说并
存的意见。严旭( 2019) 在确知颜氏后出新说之后,仍赞同二音二义皆通之说。
然而,“辟御彊梁”和“开辟疆土”两种说法是截然不同的,很难找到二者在意义上的联系,
需要进一步考察其源流。

2. “辟”与“彊”

之所以出现这两种解释,应该是与“辟彊”( 尤其是“彊”) 的用字习惯和词义不同有关。

① 蒋溥等辑《金薤留珍》,台北故宫博物院 1971 年版,壁 19。下文此书同。


② 罗王常辑《秦汉印统》,文史哲出版社 1971 年版,卷三 30。下文此书同。
③ 按颜注所引《贾谊书》之说见于贾谊《新书·审微》。贾谊说本《韩非子·外储说》,而今本《韩非子》
则作“辟疆”,且无“启彊”或“启疆”。关于这个问题,详见后文。
· 220· 中 国 语 文
“辟”字古代有“开辟”义是众所周知的,字亦多作“闢 ”。 此外,古代“辟 ( 闢 ) ”亦有抵御、
消除、摈弃之类的含义 ④,如《庄子 · 庚桑楚》: “至信辟金。”郭象注: “金玉者,小信之质耳,至
信则除矣。”《楚辞 》卷五《远游》: “风伯为余先驱兮,氛埃辟而清凉。”王逸注: “扫除。”《周
礼·秋官·大司寇》: “凡邦之大事,使其属跸。”郑玄注: “故书跸作避,杜子春云: ‘避当为辟,
谓辟除奸人也。’”《小尔雅 · 广言 》云: “辟,除也。”《荀子 · 解蔽》: “是以闢耳目之欲,而远蚊
蝱之声。”杨倞注: “闢,屏除也。”
“彊”的问题则要复杂得多,主要是因为它跟“强”“疆”的关系十分密切,以至于有些纠缠
不清。关于三者的关系,下面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略参己见简述如下。
在较早的古文字中,强弱之“强”( 后文用“{ 强} ”来表示这个词 ) 的本字作“ ”,后世又写
成“ ”( 参看裘锡圭,1992: 55 - 56) 。 疆界之“疆 ”( 后文用 “{ 疆 } ”来表示这个词 ) 本作“畺 ”
( 参看裘锡圭,2013: 254) ⑤; 后加“弓”旁作“彊”,其中“弓”旁学者或认为是意符 ( 或认为“弓 ”
旁表示用弓箭捍卫疆界之意,参看张世超等, 3034; 或认为弓是古代丈量土地、划分
1996: 3212、
边界的用具,参看李学勤,
2012: 1205) ,或认为是声符( 参看季旭昇,2014: 917) ; 又加“土 ”旁或
“阜”旁作为意符,其中“疆”一直流传至今。西周( 甚至包括稍后的春秋时期 ) 的金文中,“畺 ”
“彊”“疆”均不乏其例,但皆表示{ 疆} ( 辞例多为“无彊 ( 疆) ”) ,并未见到“彊 ”表示 { 强 } 的用
法,可见无论“彊”之“弓”旁的性质如何,“彊”应该就是“畺”的异体,是从“畺”到“疆”演变的
过渡环节,与{ 强} 应无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些从“ ”或“ ”声、从“力 ”或从“木 ”或从“心 ”或从“止 ”之字,
皆表示{ 强} 。战国时期也出现了从“彊”声、从“力”或从“心”表示 { 强 } 的文字。⑥ 可见,从这
一时期开始,“ ”声字与“彊 ”声字 ( 实为“畺 ”声字 ) 开始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彊 ”既可表示
{ 疆} ,亦可表示{ 强} ,甚至出现“疆 ”表示 { 强 } 的用法。 这种情况的出现,应该是由于在表示
{ 强} 的时候,已经有“心”“力”等偏旁起到一定的表意或限定作用,声符就不再局限于“ ”或
“ ”,而可以改换为音近的“彊”。也就是说,这一时期“彊 ”声字开始用来表示 { 强 } 。 需要注
意的是: 传世和出土的材料中并未出现用“强 ”表示 { 疆 } 的例子。“彊 ”的两种用法持续了很
长时间,至少两汉时期依然如此。 后来在表示 { 疆 } 的时候,“疆 ”渐行而“彊 ”渐废,“彊 ”更多
地只用来表示{ 强} ,因此历来学者大多把“彊”视为“强”的异体甚至{ 强} 的本字。
按照《说文》的说法,“强”本指一种虫,也是以“ ”为声之字,用来表示 { 强 } 是其假借用
法。“强”至汉代仍多从“口”作,《说文》作“強”则是后起的写法 ( 裘锡圭,1992) 。《说文 · 弓
部》训“彊”为“弓有力”,已为季旭昇( 2014) 等所质疑,该说很可能是在“ ( 强 ) ”与“彊 ”二字
产生纠葛甚至被视为一字异体之后才出现的解释 。 实际上,要说训为“弓有力 ”,也只能是
“ ”或“ ”( 参看季旭昇,
2014: 917) ,以“彊”表示{ 强} 很可能也是假借用法。
了解了“彊”“强”“疆”三者的关系,是进一步分析“辟彊 ”二说的基础。 下文结合传世典
籍与出土文献中的材料( 主要以人名为例) ,分别讨论此二说成立的可能性及其优劣 。

④ 刘钊师( 2019 年 8 月 21 日) 赐告: 这两个词义实际上是同源的,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个动作做出的


不同理解: 开辟某处的同时也就是辟除某物。
⑤ 甲骨文、金文中,“畺”之“田”旁的数目或横画的数目均有多寡不一的写法,此处以“畺”统摄之。
⑥ 其中“ ”字的“畺”旁,或省作“田”,参看《郭店楚墓竹简·五行》简 34。《说文》古文及其他传抄古
文则不省,参看李春桃( 2016: 291) 。
2023 年第 2 期 · 221·
3. “辟彊”的异文

由于长期以来,“彊”既可以表示{ 疆} ,也可以表示 { 强} ( 其中当然包括“彊”“疆 ”二字分


化以后时人用古字的情况) ,因此,古代人名“辟彊”之“彊”在后世的典籍中颇有一些异文。 有
的作“疆”,如表 1 所示; 有的则作“强”,如表 2 所示( 均大致以异文出现时代为序) 。
表 1 “辟彊”与“辟疆”
辟彊 辟疆
卫侯辟彊 诸侯辟疆( 《韩非子·外储说》)
顾辟彊 顾辟疆( 《世说新语》卷下《简傲》)
习辟彊 习辟疆( 《魏书》卷三十八《王慧龙传》)
阳辟彊 司空祭酒阳辟疆( 《北齐书》卷四十五《文苑传》,《北史》卷八十三《文苑传》)
齐宣王辟彊 辟疆( 《史记》卷六十九《苏秦列传第九》“因东说齐宣王”索隐引《世本》)
宗正刘辟彊 楚元王孙辟疆( 《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三《汉纪十五·孝昭皇帝上》)
张辟彊 辟疆( 《金史》卷一百十一《王渥传》) ; 张辟疆⑦
平棘侯林辟彊 侯辟疆⑧
都昌侯朱辟彊 辟疆( 王叔岷,
2007: 803; 引殿本)

表 2 “辟彊”与“辟强”
辟彊 辟强
河间王刘辟彊 文王辟强( 《史记》卷十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张辟彊 辟强( 《南齐书》卷三十二《阮韬传》)
习辟彊 辟强( 《晋书》卷八十二《习凿齿传》)

其中值得注意的有以下两点: 其一,部分“辟彊”在几乎同时的典籍中出现了异文,如刘辟
彊( 强) 、顾辟彊( 疆) 、阳辟彊( 疆) 等。⑨ 其二,有的“辟彊”则兼有“辟强”“辟疆”两种异文,如
《史记》的张辟彊,《南齐书 》作“辟强”,《金史 》则引作“辟疆 ”。 而习凿齿之子“习辟彊 ( 强、
疆) ”,则兼具上述两种情况。典籍中甚至还出现“辟强”“辟疆 ”互为异文的情况,如《北齐书 》
卷十二《武成十二王列传·琅邪王俨传》载有“中常侍刘辟疆”,《北史 》卷五十二《武成诸子列
传·琅邪王俨传》则作“中常侍刘辟强”。
这些异文与“彊”“强”“疆”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有密切联系,也不免与诸书在后世
流传过程中传抄或版刻易字,后人混淆三字、误解原意或好用古字等情况有关。 至于“中常侍
刘辟疆 / 辟强”,考虑到“疆”“强”几乎没有直接的联系,应该也经历过“彊”这样的中间环节。
在出土的中古石刻资料中,也多次出现人名“辟强”,如: 1 0
魏元略墓志: “辟强幼达,令思早名。”( 北京图书馆金石组,1989: 101。按此“辟强”指张辟彊) |
隋尉粲妃叱列毗沙墓志: “尔乃辟强仕汉,甫及成童。”( 大同北朝艺术研究院,2016: 204。按此“辟强”

⑦ 梁玉绳《史记志疑》,中华书局 1981 年版,第 744 页。


⑧ 梁玉绳等编《史记汉书诸表订补十种》,中华书局 1982 年版,第 253 页。
⑨当然,上引传世文献所据皆为宋代以来的版本,并不能反映汉至隋唐时期实际的文字面貌,这些材料
还不能全然看作“同时材料”,应当结合汉唐时期的出土材料来讨论( 此蒙匿名审稿专家赐告) 。关于这些出
土材料,详见后文。
0
1 下列石刻文献,蒙梁春胜先生赐告( 2022 年 8 月 9 日) 。
· 222· 中 国 语 文
指张辟彊) | 唐裴寂墓志: “辟强入侍,匹此非奇; 子晋游仙,方之已老。”( 胡海帆、汤燕,2018: 182。按
此“辟强”指张辟彊) | 唐刘璇墓志: “若乃辟强居宗室之冠,路叔持黄老之术。”(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
1991: 414。按此“辟强”指刘辟彊) | 唐安范墓志: “仲长统之山水,顾辟强之园林。”( 周绍良、赵超,
2001: 307。按顾辟强即顾辟彊)
如果说传世刻本存在后世改易的可能 ,那么作为出土文献的石刻材料,上引各例可以表明,至
迟在魏晋隋唐时期,人名“辟彊”出现了较多“辟强”的异写,反而少见“辟彊”“辟疆”。

4. “辟御彊梁”说

暂时不论人名“辟彊”的“强”“疆 ”两种异文孰是孰非,文献中也确实存在没有异文的人
名“辟强”,其取意很可能跟“辟御彊梁”有关,如:
韦应物甥赵辟强( 韦应物《永定寺喜辟强夜至》) | 余姚县令张辟强( 马蓉等,
2004: 647)
上述人名“辟强”可能存在笔者尚未查知的其他异文,不能断定取意于辟御彊梁,但历史
上确实存在确凿无疑的例子,如南宋庆元六年 ( 1200 年 ) 的《安光远墓志铭 》1 中有如下记载
( 另参看曾枣庄、刘琳,
2006: 92) :
( 安昭祖) 子男四: 胜非、辟彊、去华、弃疾。
从并列的“胜非”“弃疾”等人名来看,“辟彊 ”显然取意于辟御彊梁。1
2 《匡谬正俗 》何焯
批语曾举有“宋有王辟强,字弱翁 ”一例,吴省兰过录何批作“宋有王辟彊,字弱侯 ”( 见严旭,
2019: 212) ,严旭指出王辟彊( 强) “既以‘弱翁 ’为字,显系通‘彊 ’为‘强 ’”。 此例人名取意亦
属“辟御彊梁”一类。
明代龙膺也曾论及古代的人名“辟彊( 强) ”: 1
3
辟强,人名。一为张子房子,名辟强; 一为顾氏名辟强,有名园。即古人镇恶、弃疾、去病意也。多
有读“强”为“疆”者,误。
叶值( 2013: 72) 曾有如下辨析:
习辟强,《魏书》作“辟疆”,其他文献均作“辟强”。“强”字繁体有与“疆”相近者,当为传刻致误。
江西习氏诸家谱都同时记习凿齿有辟疆、辟强、辟简三子,显系谱匠的伪作。
刘晓东( 1999: 147) 在讨论前引《匡谬正俗》之说时,对张良之子张辟彊也有类似的看法 :
然留侯子名辟彊者,窃以为留侯固学黄老者,盖承老氏贵柔之教,而以辟御强梁之义名其子耳,当
不与卫侯之名同旨。师古说疑非是。
可见,将“辟彊 ”解释为“辟御彊梁 ”并非《汉书 》颜师古注 ( 或许还包括司马贞《史记索
隐》) 所特有的说法。 在他们之后,也有不少人持有相同的观点 ( 很可能就是受到颜说的影
响) ,甚至确实出现了以“辟御彊梁”为取意的人名“辟彊”。
不过,上引材料和说法都是汉代之后的,那么,在先秦秦汉时期,人名“辟彊 ”的取意是否
可以理解为“辟御彊梁”呢? “辟”训为“辟除”“辟御”自然没有问题 ( 见前文) ,而“彊”能否解
释为“彊梁”则值得考察。
典籍中可以视为这种省称的例子似乎也不少 。如《诗经·大雅 · 荡》: “曾是彊御,曾是掊

1 楼钥《攻媿集》( 《丛书集成新编》第六四册) ,新文丰出版公司 1985 年版,第 498 页。


2
1 按“去华”取意为何尚难断定。从其含义及与之并列的人名来看,“华”表示的应该是一个意义消极
或含贬义的词,可能是指浮华,而“去华”即追求朴实之意。待考。
3 龙膺《龙膺集》,岳麓书社 2011 年版,第 299 页。
1
2023 年第 2 期 · 223·
克。”毛传: “彊御,彊梁御善也。”《汉书 》卷一百下《叙传 》引“彊御 ”作“强圉 ”,颜师古注: “强
圉,强梁御善也。”《诗经·大雅 · 烝民》: “不侮矜寡,不畏彊御。”《汉书 》卷九十九上《王莽传
上》引“彊御”作“强圉”,颜师古注: “强圉,强梁圉扞也。”后世直引或间引上述《诗经 》二“彊
御”,亦多据前揭毛传为说。这些注释,虽然对“御( 圉) ”字的解释有所不同,但皆训“彊 ( 强 ) ”
为“彊( 强) 梁 ”。 王引之引王念孙说则详细论证了《诗经 》中的“御 ( 圉 ) ”与“彊 ”为同义并
4 其说甚是。此外,
列。1 《尔雅·释言》: “强,暴也。”郭璞注: “强梁凌暴。”郝懿行义疏亦引诗
毛传为注 15。《太玄 · 疑》: “疑彊昭。”孙诒让《札迻 》引范望注: “彊,彊梁也。”1
6《尚书 · 禹
贡》: “荆及衡阳惟荆州。”疏引李巡注《尔雅》“汉南曰荆州 ”语: “荆州其气燥刚,禀性彊梁,故
曰荆。荆,彊也。”亦皆可证。 甚至还有训“梁 ”为“彊梁 ”者,如《释名 · 释宫室》: “梁,彊梁
也。”《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贾人略取陆梁地。”张守节正义: “岭南之人多处山陆,其性
强梁,故曰陆梁。”据其说,“陆梁 ”乃合“山陆”“强梁 ”而成。《晋书 》卷十四《地理志上 · 梁
州》: “梁者,言西方金刚之气强梁,故因名焉。”按“彊梁”是叠韵联绵词,一般不能省略成单字,
上引故训可能有望文生义的嫌疑; 不过,即便训“彊 ( 强 ) ”或“梁 ”为“彊 ( 强 ) 梁 ”属于误解,至
少汉代就已经出现这种说法了( 如毛传、《释名》等) ,可见其时确实可以将“彊 ( 强 ) 梁 ”省称为
“彊( 强) ”。此其一。
古人确有以“彊 ( 强 ) 梁 ”为名者,如侯马盟书所载参盟人名中有“ 梁”“ 梁 ”,裘锡圭
( 1992) 指出就是以“强梁”为名。汉印有“锜强良”( 《秦汉印统 》卷二 16) 、“笵强良 ”( 私人藏
印) ,施谢捷( 2018) 指出“强良”即“强梁”。后世有强梁氏,见王符《潜夫论》卷九《志氏姓》。又
有“强梁”以名为氏的传说,
如《元和姓纂》卷五“强梁”引《世本》: “卫将军文子生慎子会,生强梁,
因氏焉。秦有左庶长校尉强梁皋。”汉印有“彊郎赛印”17,“彊郎”亦读为“彊梁”18。此其二。
从用字习惯来看,传世典籍和出土简帛、玺印资料中存在大量的单字名“彊 ”和“强 ”,它们
如果读为“疆”则于义无取( 何况“强”似乎从无用作“疆 ”的例子 ) ,应该只能是用来表示 { 强 }
的。而在汉代的双字名中,“彊”也往往有作“强 ”的异写,如人名“武彊 ”( 甘肃简牍保护研究
中心等,
2011: 编号 73EJT10: 131“肩水禽寇隧长韩武彊”; 施谢捷,2014: 1153 号“孔武彊印 ”) ,
或作“武强”( 王人聪, 2001: 147 号“何武强印”; 《金薤留珍 》书 19“富武强印 ”) ; 又如“汉彊 ”
( 居延新简 E.P.T51: 493、E.P.T53: 29、E.P.T53: 62、E.P.T53: 69、E.P.T56: 6A、E.P.T56: 280A 等
多处简文都记录了甲渠鄣候“汉彊”等,参看张德芳, 9) ,
2016 1 或作“汉强 ”( 施谢捷, 2014: 0410
号“邓汉强印”) ; “彊友”( 《十钟山房印举 》2
0 卷十七 33“李彊友 ”; 黄濬, 1990: 338“聊彊友
印”) ,或作“强友”( 施谢捷,
2014: 2421 号“王强友印”) ; “辅彊 ”( 施谢捷,2014: 0531 号“杜辅
彊印”) ,或作“辅强”( 施谢捷,2014: 1321 号; 黄玉希,
2012: 243 号“李辅强印 ”) 等等。 可见这
些双字名中的“彊”也是表示{ 强} 的。此其三。
需要注意的是,上引单字名或双字名中的“彊 ( 强 ) ”,是指强壮、强健、强劲之“强 ”; 人名

4
1 王引之《经义述闻》,商务印书馆 1935 年版,第 264-265 页。
5
1 郝懿行《尔雅义疏》,齐鲁书社 2010 年版,第 3046 页。
6
1 孙诒让《札迻》,中华书局 1989 年版,第 265 页。
7
1 汪启淑辑《汉铜印丛》,西泠印社 1988 年版,第 85 页; 《汉铜印原》,西泠印社 1996 年版,第 126 页。
8
1 此说蒙魏宜辉先生( 2019 年 8 月 19 日) 赐告。
9
1 广濑薰雄先生( 2019 年 12 月 11 日) 赐告: 这些“汉彊”为同一人,参看李振宏、
孙英民( 1997: 77-79) 。
0
2 陈介祺辑《十钟山房印举》,中国书店 1985 年版。下文同。
· 224· 中 国 语 文
或姓氏之“强梁”亦取于褒义,正如裘锡圭 ( 1992) 所指出的: “在古代‘强梁 ’一词并不一定用
于贬义。”而“辟彊( 强) ”之“彊 ( 强 ) ”如果确实指彊 ( 强 ) 梁,则应该是取其常见的贬义,即强
横、凶暴、跋扈之意。当然,这两种取意其实并不矛盾,二者实际上是相通的: 后者即由前者引
申而来。此其四。
正如前引《汉书》颜师古注所说,“辟御彊梁”与人名“辟兵”“辟非 ”等取意相近。“辟兵 ”
“辟非”皆为汉代常见的人名,均属于辟除、辟御外来的邪恶、伤害等一类取意。 顺着颜注的思
路,秦汉时期常见人名“辟死 ”( 或异写作“彼死 ”,参看施谢捷,2018) 亦可与“辟御彊梁 ”相类
比。此其五。
此外,
《太玄·彊》: “次六 克我彊梁,
于天无疆。测曰: 克我彊梁, ”司马光集注: 2
大美无基也。 1
王本“无基”作“无疆”,今从诸家。宋曰: “无基谓无疆界,言广远也。”王曰: “六为彊主,得位当
昼,能克彊梁,自彊其德,则君道益光,故至于天而无穷也。”光谓: “五以上作消,六过乎中而当昼,君
子能与时消息,自胜其彊者也。如是则享有遐福,与天无疆矣。”
“克彊梁”的说法或可与“辟御彊梁”相对照。此其六。
以上所述,皆为人名“辟彊”具有“辟御彊梁”之义的可能性的证据。

5. “开辟疆土”说

比起“辟御彊梁”说,魏晋以后相信“开辟疆土”说的人似乎更多。前引“辟彊”的异文中,“辟
疆”远多于“辟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一点。此外,后世以“辟疆”为名者也不乏其人,如:
赵婿辟疆( 傅璇琮、张剑,
2011: 591 引《初寮集》卷二) | 直龙图阁王辟疆( 傅璇琮、张剑,
2011: 598
引《宋会要辑稿》) | 严辟疆2
2| 杜公寺丞辟疆( 曾枣庄,2015: 2366; 卷八六《三杜兄弟字序》) | 冒襄
字辟疆( 《清史稿》卷五百一《遗逸列传·冒襄传》) | 焦辟疆( 刘泽民、李玉明,2012: 478) | 张辟疆
( 刘泽民、李玉明,
2010: 339-340)
近代以来又有蚕学专家郑辟疆,目录学家、诗人汪辟疆( 原名国垣) 等。
《汉语大词典》亦引贾谊《新书》语,取“开辟疆土”之说来解释“辟彊”:
古代君主专用之号。取开疆拓土之意。
按《新书·审微》谓:
昔者,卫侯朝于周,周行人问其名,曰: “卫侯辟彊。”周行人还之,曰: “启彊、辟彊,天子之号也,诸
侯弗得用。”卫侯更其名曰 ,然后受之。故善守上下之陛者,虽空名弗使踰焉。
3,
章学诚早已指出其说本自《韩非子·外储说》2 《外储说》原文谓:
卫君入朝于周,周行人问其号,对曰: “诸侯辟疆。”周行人却之曰: “诸侯不得与天子同号。”( 旧
注: 开辟疆土者,天子之号。) 卫君乃自更曰: “诸侯燬。”而后内之。仲尼闻之曰: “远哉禁偪,虚名不以
借人,况实事乎! ”( 旧注: 名“辟疆”,未必能“辟疆”,故曰“虚”也。) 2
4
需要注意的是,《韩非子》中并没有“启彊( 疆) ”,只有“辟彊( 疆) ”。这容易让人产生一个
疑问: “辟疆”有没有可能只是当时周天子的名字,卫侯只是因为犯名讳而不是其取意僭越才

1
2 司马光集注《太玄集注》,中华书局 1998 年版,第 75 页。
2 吴廷燮《北宋经抚年表 南宋制抚年表》,中华书局 1984 年版,第 330 页。
3
2 章学诚《乙卯札记》,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 5 页。
4
2 前人多已指出“ ”“燬”为一字异体。又,王先慎谓: “‘诸侯辟疆’、‘诸侯燬’两‘诸’字,皆涉‘诸侯
不得与天子同号’句而误,‘诸’当作‘卫’。”( 《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 1998 年版,第 342 页)
2023 年第 2 期 · 225·
改的名? “号”训为“名”古书习见,孙诒让《周礼正义 》就根据前引《新书》“问其名 ”与《韩非
子》“问其号”的不同,认为“号、名亦通称”,那么“天子之号”“不得与天子同号”之“号”也可能
5 不过,
只是指名。2 无论其时周天子之名为何,从《外储说 》后文所载孔子以“虚名 ”和“实事 ”
来评价此事的言语来看,《韩非子》应该是将“辟疆”理解为开辟疆土的。
章太炎关于“卫侯燬灭邢”条云: 2
6
卫侯本名辟彊,彊即疆。《管子》: “卫公子开方。”盖与辟彊为兄弟。辟、开同义,疆土、方域亦同。
其说以同时代的类似人名为证。 刘晓东 ( 1999: 147) 虽然将张良子张辟彊之名的取意解释为
辟御彊梁,却引章太炎此说赞同颜师古将卫侯辟彊之名的取意解释为开辟疆土的说法 :
唯卫侯事状可按,
故得确知也。……( 引者按: 省略处即上引章说) 以开方之名旁证之,
兹义尤明。
章太炎所引手稿对此又有补论,曰: 2
7

《管子·大匡》言: “公子开方可游于卫。”《小匡》言: “开封处卫。”开封即开方,封为封疆,义与辟


疆尤近。
此外,齐宣王也叫辟彊,如果将之理解为开辟疆土,似乎仍旧有僭越之嫌。 不过按照《韩非子 》
和《新书》所述,卫侯确曾名“辟疆”,而且其时为春秋时期,周天子权威尚存,故有改名之举; 而
战国时期周王室早已衰落,僭称为“王”者所在多有,何况只是取名为“辟疆”。
无论如何,从《韩非子》和《新书 》来看,至少从战国以至西汉早期,将人名“辟彊 ”的取意
理解为“开辟疆土”确实不是个别现象。
可以支持此说的还有春秋时期的楚人“薳启疆”( 《左传· 襄公二十四年》) 。《汉书 》卷二
十《古今人表》录其名作“薳启彊 ”,典籍中亦多作此二种写法,只有《史记 》卷三十一《吴太伯
世家》“至雩娄”索隐引《左传》作“薳启强”。而敦煌写本《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则作“薳启彊 ”
( 张涌泉,
2008: 1154 - 1155) 。 从时代上看,这一人名,先秦秦汉典籍皆作“薳启疆 ”或“薳启
彊”,作“薳启强”应该是把“彊”视为“强”的本字或异体的观念兴起之后才出现的 。 而从故训
来看,古代“启”多训为“开”,正适用于人名“薳启彊 ( 疆 ) ”。2
8 此外,春秋晚期金文有“王子启

5
2 孙治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 2015 年版,第 2668 页。
22
6 7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春秋左传读、春秋左传读叙录、驳箴膏肓评》,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年版,
第 262 页。
8 只有《诗经·大雅·皇矣》“启之辟之,其柽其椐”一句,后人有不同的理解。如程颢、程颐谓: “‘启
2
之辟之’,谓芟除也。”( 《二程集》,中华书局 2004 年版,第 1083 页) 朱熹集传: “启、辟,芟除也。”( 《诗集传》,
凤凰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15 页) 不过一则这种解释出现得非常晚,二则“芟除”之说恐怕是从另一个角度对
同一件事的不同表述。《皇矣》相关诗句作: “作之屏之,其菑其翳。修之平之,其灌其栵。启之辟之,其柽其
椐。攘之剔之,其檿其柘。”此四句看似并列,实则有别。前人早已指出,由于草木不同和目的不同,诗句中的
那些动词所描述的行为其实也不相同,如陈桥枞谓: “以上四者( 引者按指处理菑、翳、灌、栵等草木四事) ,皆
开山通道之首事也。下文云云,乃辟地定居之事。柽、椐,易生之木,故其地则启之辟之; 檿、柘,有用之材,故
其树则攘而剔之。如是者土地既广,树木亦茂,故下章即继以‘柞棫斯拔,松柏斯兑’也。”( 王先谦《诗三家义
集疏》,中华书局 1987 年版,
853-854 页) 可见所谓“芟除”柽、椐是由于开辟土地造成的,“启”恐怕本没有“芟
除”之义,这种解释可能是受到并列文句以及“辟”之“除”义的影响造成的。不过,不同的是: “辟”由“开辟”
引申出的“除”义在典籍中多次出现,已经成为一个固定的义项; 而“启”即便可以由“开”引申为“芟除”,也只
是一种临时的随文释义,不能将之视为“启”的一个新义项。何况,前人几乎未对此句之“启”加以特别解释,
恐怕也是因为它用的是常训,二程和朱熹的解释恐不合文义。
· 226· 中 国 语 文
疆尊”( 吴镇烽,2012: 11690 号) ,亦以“启疆”为名。2
9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又有“田开疆 ”,吴则虞 ( 2011: 128 - 129) 集释: “《艺文类聚 》八十
六、《事类赋》、《合璧事类》、《柳河东集 》注引俱作‘疆’,《后汉书 》卷六十、又九十注、《尔雅 》
疏引俱作‘彊’,《御览》九百六十七又作‘强’,《乐府解题》作‘田强 ’,案作‘疆 ’者是。”张纯一
( 2014: 117) 校注: “《后汉书· 马融传 》注作‘彊’。《太平御览 》九百六十七作‘强’。《尔雅 》
阮元校勘记云: ‘开疆犹辟疆也,作“彊 ”盖误。’”按作“彊 ”未必误,字可读为“疆 ”; 从时代上
看,作“强”恐怕仍然是后出异文。 居延新简 EPT57: 54 有“田 开 彊 ”,邢 义 田 ( 2017) 、刘 娇
( 2018) 已指出即《晏子春秋》之“田开疆”。3
0 人名“开彊( 疆) ”与“启( 彊) 疆”取意相近。
开辟疆土是古代十分常见的理念,不仅传世典籍中有诸多论述,出土文献亦有类似的说
法,如中山王 鼎有“辟启封彊( 疆) ”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07: 02840B 号 ) ,中山
王 方壶有“ ( 创) 辟封彊( 疆) ”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2007: 09735.3 号) 。
除了前引章太炎所揭典籍中的类似人名外 ,先秦秦汉玺印中有不少取意与“开辟疆土 ”相
近的人名,如“启封 ”( 罗福颐,1981: 0861 号; 庄新兴,1998: 53“长 ( 启 ) ( 封) ”) 、“辟封 ”
( 罗福颐, 1981: 4091 号; 罗福颐,1982a: 209 号; 庄新兴,1998: 83“后 ( 辟 ) ( 封 ) - 后 ( 辟 )
( 封) ”) 、“广地”( 萧春源, 2005: 155“官朔之印 -官广地 - 官长子”) 、“斥地 ”( 罗福颐,1982b:
卷九 05“韩斥地印”; 许雄志,
2006: 255 号“侯斥地”; 沈沉,
2000: 二 290“赵斥地 ”) ,皆可类比;
又如 广国 广汉 亦与之颇为相似 非人名或难以确定为人名 ( 部分可能是成语 ) 者如“开
“ ”“ ”, 。
边”( 《十钟山房印举》卷二 13“开边将军之印”) 、“启邦 ”( 吴砚君,2017: 169 号“启邦”) 、“广
邦”( 吴砚君,2013: 249 号“克地广邦”) 等,亦可与之对照。

6. 结论

前文分别论述了将人名“辟彊”的取意理解为“辟御彊梁 ”和“开辟疆土 ”两种说法的可能


性及相关证据,从中可以看出,“开辟疆土”说恐怕比“辟御彊梁”说更为直接,其证据也比后者
充实得多。
虽然先秦秦汉时期也有一些材料似乎可以作为“辟御彊梁 ”说的证据,但这些材料缺乏直
接有效的证明力,顶多只能算是旁证。 而更主要的是,“辟御彊梁 ”说还存在如下一些缺点或
难以解释之处: 首先,该说出现的时代太晚。人名“辟彊 ”在先秦秦汉时期皆不乏其例,但直到
魏晋以后才出现“辟御彊梁”说的一些端倪,唐代才有明确的这种说法。而“辟疆 ”从先秦开始
就是古人常语,而且《韩非子 》和《新书 》已明确指出人名“辟彊 ”就是取意于“开辟疆土 ”。 其
次,从逻辑上说,即使“彊梁”可以省称为“彊 ”或“梁 ”,也不能说明“彊 ”或“梁 ”就一定是“彊
梁”的省称; 何况如果人名“辟彊 ”之“彊 ”确实是“彊梁 ”的省称,由于“彊梁 ”也可以省称为
“梁”,那么当时也很可能存在人名“辟梁 ”,然而我们在出土的先秦秦汉文字资料中并没有发
现这个人名。至于“贵柔”和“辟御彊梁”之间在逻辑上没有关系,不能以前者来解释后者。

9
2 此例蒙陈伟武先生( 2019 年 11 月 10 日) 赐告。
0
3 邢义田( 2017) 所引安阳画像石( 图 3.1、 3.3) 榜题有人名“陈闿強”,陈彦堂和邢氏皆认为即“田
3.2、
开彊”,其说甚是。然所谓“強”字作 ( 图 3.2) ,潘伟斌摹作 ( 图 3.3) ,按该字右旁笔画较为模糊,但摹本
的文字结构不太协调,恐不确; 从文献不用“强”表示{ 疆} 的用字习惯来看,该字更可能是“彊”字。附志于
此,待考。
2023 年第 2 期 · 227·
实际上,把“辟彊”误解为“辟御彊梁”很可能跟“彊”与“疆 ”的分化进程有一定的关系: 从
某个时代开始,“彊”被视为“强”的异体字,因此“辟彊”就被误解为“辟御彊 ( 强 ) 梁 ”。3
1 这个
时代,很可能就是俗字盛行的魏晋隋唐时代。 前引中古石刻文献多次出现人名“辟强 ”,正说
明“辟彊”改作“辟强”是发生在魏晋隋唐时期的; 而这一改写,显然正是因为“辟御彊 ( 强 ) 梁 ”
这一新解的出现和流行。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先秦秦汉的人名“辟彊 ”,还是应该读为“辟疆 ”,取意于“开辟疆
土”,颜师古《匡谬正俗》中的相关理解是正确的。颜师古注《汉书》之所以记录两说,可能只是
他当时的理解,更多的则是因为此前不久“辟御彊梁 ”这种新解已经产生并为他所采录。 当
然,我们知道,后来他又摈弃了这一新说。司马贞、何焯等人由于未能充分注意到文字 、词义尤
其是用字习惯的历时演变,亦即未能辨析此二说存在时代先后不同 、后者由前者发展派生而来
等问题,因而未能做出有效的梳理和明确的取舍 。
当然,我们仍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对比玺印中取意相近的人名,以“辟彊 ( 疆 ) ”作为
人名,可能更多地是取意于建功立业一类的含义 ,而不仅仅像《韩非子 》和《新书 》所说的那样
限于天子所用。或者说,天子专用只限于“辟彊 ( 疆 ) ”的早期取意,后世其取意和使用范围则
均有所扩大。第二,说“辟彊”取意于“开疆辟土”只是就先秦秦汉人名而言。 后世接受并信服
“辟彊”为“辟御彊梁”的说法的例子是切实存在的,这应该是受到以魏晋隋唐时期出现的新说
的影响,是一种误解。但正因为这种误解的产生和传播 ,才导致魏晋以后的历史中同时存在着
两种理解,为“辟彊”的变化及其历史背景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材料 。 这种现象正是本文想要特
别揭示的。

参考文献
北京图书馆金石组( 编) 1989 《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 第五册) ,中州古籍出版社。
陈汉第( 辑) 1987 《伏庐藏印》,上海书店出版社。
大同北朝艺术研究院( 编著) 2016 《北朝艺术研究院藏品图录: 墓志》,文物出版社。
方 斌 郭玉海( 主编) 2007 《金石千秋: 故宫博物院藏二十二家捐献印章》,紫禁城出版社。
傅璇琮 张 剑( 主编) 2011 《宋才子传笺证( 北宋后期卷) 》,辽海出版社。
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等( 编) 2011 《肩水金关汉简( 壹) 》,中西书局。
韩天衡( 辑) 1987 《秦汉鸟虫篆印选》,上海书店出版社。
韩天衡 孙慰祖( 辑) 1989 《古玉印精萃》,上海书店出版社。
韩天衡 孙慰祖( 辑) 2002 《古玉印集存》,上海书店出版社。
胡海帆 汤 燕( 编) 2018 《1996—2017 北京大学图书馆新藏金石拓本菁华( 续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黄 濬( 辑) 1990 《尊古斋金石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黄玉希( 编) 2012 《禾德堂印留》,艺文书院。
季旭昇 2014 《说文新证》,艺文印书馆。
荆门市博物馆 1998 《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
李春桃 2016 《古文异体关系整理与研究》,中华书局。
李学勤( 主编) 2012 《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
李振宏 孙英民 1997 《居延汉简人名编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
3 这一点蒙广濑薰雄先生( 2019 年 12 月 11 日) 赐告。
· 228· 中 国 语 文
刘 娇 2018 《居延汉简所见六艺诸子类资料辑释》,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 第七辑) ,
上海古籍出版社。
刘晓东 1999 《匡谬正俗平议》,山东大学出版社。
刘泽民 李玉明( 主编) 2010 《三晋石刻大全( 运城市盐湖区卷) 》,三晋出版社。
刘泽民 李玉明( 主编) 2012 《三晋石刻大全( 晋城市泽州县卷) 》,三晋出版社。
刘 钊 1999 《古文字中的人名资料》,《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 1 期。
罗福颐( 主编) 1981 《古玺汇编》,文物出版社。
罗福颐( 主编) 1982a 《故宫博物院藏古玺印选》,文物出版社。
罗福颐( 编) 1982b 《汉印文字征补遗》,文物出版社。
罗振玉( 辑) 1988 《赫连泉馆古印存》,上海书店。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 1991 《洛阳出土历代墓志辑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马 蓉等( 点校) 2004 《永乐大典方志辑佚》,中华书局。
裘锡圭 1992 《甲骨文字考释( 续) ·说“弘”“强”》,裘锡圭著《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
裘锡圭 2013 《文字学概要》( 修订本) ,商务印书馆。
上海书画出版社( 编) 1979 《上海博物馆藏印选》,上海书画出版社。
沈 沉( 主编) 2000 《中国篆刻全集》,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施谢捷( 编) 2014 《虚无有斋摹辑汉印》,艺文书院。
施谢捷 2018 《简牍人名( 双名) 释读札记》,《探寻中华文化的基因( 一) 》,商务印书馆。
王人聪( 编) 2001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印续集三》,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王叔岷 2007 《史记斠证》,中华书局。
吴砚君( 主编) 2013 《盛世玺印录》,艺文书院。
吴砚君( 主编) 2017 《盛世玺印录·续壹》,文化艺术出版社。
吴则虞 2011 《晏子春秋集释》( 增订本)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吴镇烽 2012 《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
萧春源( 辑) 2005 《珍秦斋藏印·汉魏晋唐宋元篇》,澳门民政总署文化康体部。
邢义田 2017 《汉画、汉简、传世文献互证举隅》,李宗焜主编《古文字与古代史》( 第五辑) ,“中研院”历史
语言研究所。
许雄志( 编) 2006 《鉴印山房藏古玺印菁华》,河南美术出版社。
严 旭( 疏证) 2019 《匡谬正俗疏证》,中华书局。
叶 值 2013 《习凿齿传》,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曾枣庄( 主编) 2015 《宋代序跋全编》,齐鲁书社。
曾枣庄 刘 琳( 主编) 2006 《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张纯一 2014 《晏子春秋校注》,中华书局。
张德芳( 主编) 2016 《居延新简集释》,甘肃文化出版社。
张世超 孙凌安 李国泰 马如森 1996 《金文形义通解》,中文出版社。
张涌泉( 主编) 2008 《敦煌经部文献合集》,中华书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编) 2007 《殷周金文集成》( 修订增补本) ,中华书局。
周绍良 赵 超( 主编) 2001 《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庄新兴( 编) 1998 《古玺印精品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
庄新兴( 编) 1999 《汉晋南北朝印风》,重庆出版社。
庄新兴 茅子良( 编) 2000 《中国玺印篆刻全集·玺印》,上海书画出版社。

张传官 上海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


bookkeeper@ 163.com
2023 年第 2 期 · 229·
“Washu”,that is,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the Japanese such as its word order,grammar,and Japanese notations of
Chinese characters.
Keywords: ancient Japanese Kambun,sentences with you ( 有) ,sentences with zai ( 在) ,Washu

HOU Jun,The wordbook Zhiyinhuiyun ( 直音汇韵) preserved in Japan and the Jianghuai dialect of early
Qing Dynasty
The paper claims that the Zhiyinhuiyun ( 直 音 汇 韵) preserved in Japan was not published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but in the reign of Kangxi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It is not a rhyme book in traditional sense but rather a
wordbook with phonetic notations on the pronunciation of words. These notations reflect the pho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ongchao cluster in Jianghuai dialect spoken during the early Qing Dynasty. Thus,the wordbook is regarded as a
valuable source for the study of the Jianghuai dialect spoken during the early Qing Dynasty.
Keywords: Zhiyinhuiyun ( 直音汇韵) ,early Qing Dynasty,wordbook,Jianghuai dialect,Hongchao cluster

ZHANG Chuanguan,On piqiang ( 辟彊)


Piqiang ( 辟 彊) was a frequently attested name used in ancient China. Yan Shigu ( 颜 师 古) of the Tang
Dynasty provided two possible interpretations of piqiang: “firm and majestic”and“the expansion of territories”. By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ree Chinese characters qiang ( 彊) ,qiang ( 强) and jiang ( 疆) as well as their
usage,this paper offer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name piqiang in comparison with piqiang ( 辟强) and pijiang ( 辟
疆) . The analysis suggests that,originally,piqiang ( 辟 彊 ) simply means “the expansion of territories ”. The
interpretation as“firm and majestic”later occurred around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due to misuse and the change of
word function. This new interpretation was gradually accepted in use which then caused the co-existence of two
interpretations in later periods.
Keywords: piqiang ( 辟 彊) ,qiang ( 彊) / qiang ( 强) / jiang ( 疆) ,“firm and majestic”,“the expansion of
territories”,“person name”

WEI Houkai,The interpretation of in Tsinghua bamboo slips of Sigao ( 四告)


In the Tsinghua bamboo slips of Sigao ( 四告) ,the word in nai jianhou she wei dian ( 乃建侯设卫、 )
should not be taken as dian ( 甸) . It is more appropriate to treat it as either a character composed of a semantic
radical dian and a phonetic radical feng ( 丰) ,or one consisting of semantic radicals ren ( 人) and tian ( 田)
together with a phonetic radical feng. The word expresses the meaning of enfeoffment in feudalism like feng ( 封) and
it should be interpreted together with the following words chufenzi ( 出分子) . The phrase fengchufenzi ( 封出分子) in
such context means“to bestow properties or lands to descendants”.
Keywords: Tsinghua bamboo slips,Sigao ( 四告) ,feng ( 封) ,dian ( 甸)

WANG Dongmei,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Review and prospect
Since 1949,China has started building a language-based modern system of language education. Linguistics,
especially grammar,had once been the cynosure of the system before it became gradually marginalized after the late
1980s. In recent decade,new curriculum reform has been getting momentum.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textbooks
were further revised,and new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has also been promoted after pilot experiments. There
appears a gradual return of linguistics in recent years. The question of how to make use of recent linguistic findings in
the reform of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and therefore improve students' language ability is a heavy duty for
scholars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language education,marginalization of grammar,curriculum reform,new curriculum standards,new
textbooks,new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 256· 中 国 语 文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