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1

第二章 造字法概说

关于汉字造字法,中国古代有“六书”的说法。“六书”这一概念最早见于
《周礼·地官·保氏》,但《周礼》中只有“六书”的名称,并没有具体的解释。
后来,关于“六书”的解释虽然有很多种,但目前为止对“六书”的解释中影响
最大的要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叙》。
“六书”的“书”是一个动词,是“书写”的意思,是古人从实际使用的汉
字和汉字系统中总结出的六种“造字”方法,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转注和假借。先有汉字,后有“六书”。
实际上,这六种方法可以分成性质不同的两部分。前四种——“象形”、“指
事”、
“会意”、
“形声”都是产生新字的方法;后两种——“转注”和“假借”并
不产生新字,而是对已经存在的汉字的“非正常”使用。所以,真正的造字法其
实只是前四种。

2.1 象形
“象形”是直接从汉字源头——图画发展而来的一种造字法,是汉字产生初
期的构造方法。“象”是模拟、模仿的意思,“形”指事物的形状。“象形者,画
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说文解字·叙》)
简单地说,象形造字法就是用描画事物的整体形状、外部轮廓或主要特征的
办法进行造字的方法。用这种方法所造出的字就是象形字。比如“日”和“月”。
“日”字描画了圆形的太阳(由于现代汉字的方块性质,太阳的圆形现在已经变
成了方形);“月”字描画了弯弯的月牙儿的形状。

2.1.1 一般象形字


“象形字”的“象”就是一个象形字,描画了大象的外貌轮廓特征。中国历
史上“曹冲称象” ①的著名故事和成语“盲人摸象”②中的“象”都是指的大象。
大象是陆地上现存最大的哺乳动物,主要特征是:鼻子长、可以卷曲,耳朵
大,多有一对乳白色门牙伸出口外,四肢粗壮如柱,毛稀疏,皮厚,力强,性格
温顺。象有亚洲象和非洲象两种,生活在中国的是亚洲象,主要见于云南省热带


这是发生在三国时期的一个小故事:一次,有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十分高兴,就带了很多人一起
去观看。哎呀!这头大象可真大呀!一条腿就有大柱子那么粗,一个大人站到它的面前,身高还不到它
的肚子。曹操和大家都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庞然大物,很想知道它到底有多重。可是,没有这么大的秤
(chènɡ)
,怎么称(chēnɡ)这头大象呢?有人说: “只好先造一杆更大的秤,等造好了再称。”有人说:
“不如把大象杀了,切成一块一块的再称。 ”……大家想了很多办法,曹操都不满意。这时候,曹操的小
儿子、只有五六岁的曹冲从人群中走了出来,说: “我有一个办法。”大家跟着曹冲来到河边。河里有一
艘大船。曹冲叫人把大象牵到船上。因为大象很重,船比大象上船前下沉了一些,曹冲就在船身和水面
齐平的地方刻了一个记号。然后,把大象从船上牵下来,船又浮了起来。这时,曹冲叫大家往船上装石
头。石头的重量越来越重,船又开始一点一点下沉。等到船身下沉到刚才刻记号的地方时,曹冲说: “好
了,可以停止装石头了。 ”那么,大象到底有多重呢?现在可以有答案了吗?

这个成语其实也来自一个故事:有四个盲人,很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就决定一起来摸一摸。第一个
盲人摸到了大象的门牙,激动地说: “啊,我知道了,大象跟一根光滑的、尖尖的角差不多。” 第二个盲
人摸到了大象的身子,说: “我觉得大象好像一堵墙。” 第三个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说:“你们说得都
不对,大象明明像一根大柱子。 ” 第四个盲人摸到了大象的尾巴,说:“你们都错了,大象就像一根粗绳
子。” 这四个盲人谁说得对?为什么?

16
雨林地区。
“象”字中,“ ”描画了大象的头部,特别突出了大象可以弯曲的长鼻子
(第一笔“丿”);“ ”代表大象的耳朵和颈部;“ ”是象的四肢和尾巴。
整个“象”字把大象这种动物的主要外貌特征基本完整地表现了出来。

图 2-1:象

象形字“鼠”描画了一只老鼠的形象,其中突出了老鼠的嘴巴和牙齿(“臼”)。
“鼠”字之所以要着重描写老鼠的牙齿,是因为牙齿是老鼠身上最显眼也是最重
要的器官。老鼠在生物学上属于啮齿类,分类根据也是它的牙齿。
中国人大多不喜欢老鼠,因此有“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俗话,除了因为
老鼠会传播多种疾病,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老鼠经常咬坏东西。也正是
由于这个缘故,老鼠也被人称作“耗子”,取其损耗物品的意思。其实,老鼠咬
东西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更重要的是要磨牙。据说,老鼠的牙齿长得特别快,
如果不经常磨损,就会撑破嘴唇,严重时甚至会威胁到老鼠的生命。所以,老鼠
咬东西也是出于无奈,是为了生存的需要不得不这么做。
老鼠的最大喜好就是偷,小米、大米、面包、糖果……能吃的、不能吃的,
什么都偷。在河北省的一些地区,流传着“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
的童谣,形象地描写出老鼠因为贪吃灯油而不顾生命安危的情景。

龙(龍)
龙是中国人假想出来的一种动物,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据说,龙有着蛇
的身体、鹿的角、老虎的腿、鹰的爪子以及鱼的鳞片等,是诸多动物局部特征的
结合体,
“龍”的字形正是反映了这样一种“结合”,尤其突出了带角的头部、弯
曲的身体以及有层次的鳞片。简化后的“龙”虽然笔画减少了很多,但腾空飞舞
的气势犹在。总之,“龙(龍)字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和合的精神,是中华
民族大团结的象征。
由于在古代传说中龙曾经作为华夏始祖黄帝的图腾,因此一直备受尊崇,甚
至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作为多个朝代的皇帝们的标志性符号而存在。皇帝们的衣
服上、靴袜上、茶碗上、几案上、宫殿的柱子上、甚至休闲游玩的地方……无一
不是龙的世界(图 2-2),就连皇帝的儿孙们,也被称作“龙子龙孙”。

17
图 2-2:九龙壁

由于龙自古而来的尊荣地位,龙也被看作是祥和、安泰、平安、富足的象征,
龙的形象也就因此而常常出现在一些吉祥图案或装饰中,如“二龙戏珠”
(图 2-3)。

图 2-3:二龙戏珠(国庆彩车装饰)

在屈曲盘旋的龙体中,龙头起着决定方向的作用,所以“龙头”在现代汉语
中也被用来比喻带头的、起主导作用的事物,如“龙头企业”。在民间庙会或庆
祝活动上盛行的舞龙活动中,通常会由技术最好的师傅舞龙头的部分,也表现了
龙头的重要性。
在现代汉语中,自来水管上的开关被称作“水龙头”(图 2-4)。之所以选择
“龙”和“龙头”,是因为在中国的民间文化中,龙最主要的职责是掌控下雨的
时机和雨量的多少,这跟水管开关控制出水的功能一致。“水龙头”得名的原因
正是在于:不管在外形还是在功能上(尤其是在功能上),水龙头和龙头都非常
相似。

18
图 2-4:水龙头

在过去那些靠天吃饭的日子里,雨决定着庄稼收成的好坏,当然也就决定着
百姓生活的富足与否,因此,负责下雨的龙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所以,以前
在中国的农村,几乎村村都有龙王庙。干旱的季节,大家就聚集到龙王庙前求雨。
现在,有了人工打造的机井,随时可以利用地下水来解决田地灌溉和生活用水的
问题,龙王和龙王庙也就完成了它们的使命,正在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 想一想
除了我们上面介绍的象、鼠、龙,还有哪些动物的名称字是象形字?象形字
的字形主要描画了动物的哪个或哪些主要特征?


“网”是一个典型的象形字,描画的是一种用树枝、竹条或绳线等编结而成
的捕鱼或鸟兽等的工具。如渔网。
“网”引申可指像网的东西,如蜘蛛网、铁丝网;进而可指纵横交错的无形
的组织或系统,如通信网、因特网、关系网等。

图2-5:铁丝网
“网”有时也可用为动词,如“网着了一条鱼”。
现代汉语中还有很多词的构成以网的形状作为意义基础或来源,如网球、网
络、网虫、天罗地网等。

车(車)
“车”是一辆马车的象形(俯视的角度),繁体字“車”表现得更明显。在

19
繁体字“車”中,“曰”形的部分是车厢,两边的“一”各代表一个轮子,中间
的“丨”是车厢下方连接并穿过两个轮子的车轴。大抵因为车厢、轮子和车轴是
车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就选取了这些主要部分的形状来代表车。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代社会中,作为交通工具的车其驱动力来
源已经不仅仅限于马、牛等大力动物,因此,在马车、牛车之外,又出现了自行
车、电车、汽车、火车、摩托车等各式各样的新型车种。
由于车是靠轮子转动前进的,其他有轮子、可旋转但并非交通工具的物体有
的也称为“车”,如“纺车”
(图 2-6)、
“风车”
(图 2-7)、
“水车”
(图 2-8)等。
或者,有的不称为“车”但其名称代表字用“车”作为部首,如“辘轳”①。

图 2-6:纺车

图 2-7:风车


“辘轳”是一种安置在井上的起重装置(汲水装置)
。请参见象形字“井”下说明“辘轳井”部分。

20
图 2-8:水车

“车”(chē)在特定场合还读作 jū,如中国象棋中的“车”(图 2-9)。

图 2-9:古棋局


“行”本来是十字路口的象形“彳”和“亍”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分。
“行”在现代汉语里有两个读音:hánɡ和xínɡ。这两个读音有区别意义的作
用。读hánɡ时一般用作名词或量词,如银行、三百六十行;读xínɡ时一般用作动
词,如行走。
从“行”的字形来看,正是典型的一个十字路口的描画( ),因此,作名词
“道路”讲是它的本义,因为道路是供人行走的,所以引申出“行走”的动词义。
现代汉语中有“行人”一词,意思是出行的人,即在路上行走的人。古代就
有“行人”这个词,但古汉语中的“行人”除了表示跟现代汉语一样的意思外,
还曾经指官名。作为官职的“行人”是一种负责国家之间朝聘、觐见等事务的官
员或使者,有点儿像现代的大使。从“在路上行走”这个角度来看,古今两种“行
人”还是有一定的共同之处,只不过,古代“行人”的行走是为了国家的事务,
而现代“行人”行走的目的却是五花八门、各不相同。

21
门(門)、户
“门”和“户”其实本来都是门,只不过“门”是两扇对开的门的象形(图
2-10),“户”是单扇门的象形(图2-11)。

图2-10:双扇门(门)

图2-11:单扇门(户)
在中国古代,“门”、“户”的规格、颜色和材料往往代表了一个家庭的生活
水平和身份地位。中国古诗文中常用“朱门”、“大户”代表富裕人家或官宅;而
一般老百姓所用的门则相对简单,甚至根本就是一些树枝、竹子等编起来的篱笆
而已。①古人结亲、交友也一般讲究“门当户对”,意思是找跟自己的家庭背景、
身份地位和经济水平相当的人结婚或交朋友。现代俗话中的“鱼找鱼,虾找虾,


如唐代诗人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唐代另一位诗人刘
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的名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等。

22
王八专找鳖亲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过,现代人关于“门当户对”的观念已
经很淡薄了,王子可以找一个平民王妃、一个大老板的千金也可能爱上一个囊中
羞涩的穷打工仔,不再有那么多的门户之见了。


“册”是编排在一起的木简或竹简的象形(图 2-12)。其中两个“冂”表示一
排(不一定是两片)木简或竹简,横贯两“冂”中间的“一”则是用来把单片木
简或竹简编连在一起的皮条或绳子。

图 2-12:简册造型
从“册”的形象我们可以知道为什么它在现代汉语中成了“书”的量词。①
形容某人的学问渊博,有一个词是“学富五车”,意思是这个人读过的书很
多,可以装满五辆车。这个词虽然现代汉语中还在用,但实际情况却已经不能再
进行百分百的类比了。古人的书,比如竹简、木简,每片上只刻一、两行,每行
也不过数十字。据说,西汉武帝即位初年,齐人东方朔曾经给汉武帝写过一封自
荐信,竟然用了三千根竹简,需要两个人一起努力才勉强能把完整的一封信举起
来,而汉武帝读完这封信花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光翻竹简就要用去很多时间
呢)。②所以,看起来体积庞大的一捆简册可能内容还不如现在一本薄薄的小书内
容多,更不要说跟一张电子书的光盘来比了。


一般认为,“井”字中间的“口”形指的是井口,井口周围横竖交叉的部分
是井口的木围栏,这个围栏是预防村民们失足落水或争水斗殴而设置的。不过,
瑞典的林西莉女士却根据 1985 年河北藁城井的考古发掘结果推断,
“井”是放置
在井底的木框:“当他们(笔者按:指古代挖井人)把井挖得够深的时候,地下


古代计算书籍数量的量词不用“册”而用“卷” (juàn)
。这很可能是因为当时书写汉字的载体竹简和丝
帛体积、重量都比较大,所以人们常把相对完整的记录内容分别卷(juǎn)起来阅读或存放,这样,被
卷起来的一个个相对完整的部分就成为了整部著作的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等, “卷” (juàn)也因此
而成了古人用来计量书籍的量词了。现代汉语中保留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说法,就是对古
时“卷”
(juàn)曾经作过书籍量词的很好证明。

东方朔故事原文: “武帝时,齐人有东方生,名朔……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
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之二月乃尽。 ”见《前四史》上册之
《史记·滑稽列传第六十六》第 552 页上,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1991 年 3 月第 1 版。

23
水喷涌而出,井壁被汹涌的水流冲毁。为了制服地下水的破坏作用,他们在井底
放置木框,水可能会继续流出去,但不会造成更大的破坏。”①
另外,在一些金文和小篆形体中,“井”字的中心还有一个黑点。对于这个
黑点的所指也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黑点指的是井里的水,有人却认为黑点是从
井中往外打水的瓦罐儿或水桶。
由于水井大多口小水深,打水困难,人们就想法在井上竖立支架,在支架上
装上可用手柄摇转的轮轴,轮轴上缠有结石耐磨的绳索,绳索的一端或两端可以
系水桶,摇动手柄,带动轮轴旋转,水桶随之放入井中,待水满之后再旋转轮轴
带动水桶从井中升起,这样汲取井水又安全又省力。这样的井被老百姓称作“辘
轳井”。

图 2-13:辘轳井
北京有一条举世闻名的大街——王府井大街(图 2-14),南起东长安街、北
至东四西大街,其街名的由来就与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王府井大街在元代曾
称丁字街,明永乐十五年(1417 年)在街东侧修建了十王府后,改称十王府街
或王府街。清雍正十二年(1734 年)在十王府处改建贤良寺,但王府街名称保
留。因为街西有一口甜水井,故名王府井。1975 年,改称王府井大街。②现如今,
王府井大街已经是北京最繁华的商业街,被称为北京的“金街”。王府井大街西
侧,甜水井胡同犹在。

图 2-14:王府井大街地砖上的“王府井”三字


[瑞典]林西莉 著、李之义 译《汉字王国》第 169 页,山东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 年 11 月第 1 版。

刘鹏《王府井大街和北京百货大楼》 ,载《北京档案》 ,2006 年第 9 期。

24

“韭”字是韭菜的象形。韭菜,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细长,扁扁的,花为
白色,是一种普通蔬菜,一般用来做馅儿,如韭菜馅儿饺子、韭菜馅儿饼等。
韭菜的特点是簇生,而且一年中可以割取好几次。有人说,韭菜的得名正是
源于它的这个特点(多次即“九”或“久”)。
“韭”字中的“一”表示地面,“非”像簇生的韭菜。整体字形表示田地里
的一簇韭菜。
韭菜的叶子跟小麦苗的叶子很相像,都是绿色的、扁扁的,呈细长状,一般
对农作物不太熟悉的人不太容易辨别。所以,现代汉语口语里常用“(连)麦苗
儿韭菜都分不清”来表达对五谷不分之人的讽刺。
除了叶子,韭菜的花也可以食用,叫做“韭花”。韭花可以捣成糊状,像果
酱一样抹在馒头和面包上直接吃,也可以作为调味品放在汤里等。

斗(dŏu)
“斗”是一种长柄勺子的象形。北斗星,老百姓俗称“勺星”可以证明“斗”
和“勺”之间的亲密关系。

“斗”一般有固定大小,所以可作为量器使用, “斗”也因此可以用作量词,
① ②
如“不为五斗米折腰” 、“《多收了三五斗》” 等等。
古时卖酒的酒店,酒一般装在大酒坛里,酒坛的旁边一定放着这样一个勺子。
客人带自己的酒壶或小一点儿的酒坛来,卖家用这勺子从大酒坛里舀出来倒进客
人自己的酒壶里,这叫“打酒”。小时候瓶装的酱油、醋还不太普遍时也曾经见
过街头卖散装酱油、醋的小贩,用一种叫做“提子”的量器往顾客带来的各种样
式、大小不一的瓶子里装酱油、醋的情形。尽管每个人拿来的瓶子不一样,但好
在小贩的“提子”是定量的,所以计算起来也方便。舀上两三提子,小贩就会说:
“好,一斤。”于是,买醋的交钱走人,没有二话。这些用来舀酒和酱油、醋的
“提子”之类就是“斗”或“斗”类的量器吧!

图:酒斗(一侧有銎,可以插上长木柄)


“不为五斗米折腰”本是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的故事,是说他不愿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对奸佞小人阿谀
奉迎,毅然辞官回家过清贫的生活。现用来比喻某人品格高尚、有骨气、不趋炎附势。

《多收了三五斗》是中国现代作家叶圣陶的著名短篇小说,描写了旧中国农民的艰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25
“斗”也用来量粮食,一斗多少斤也是固定的,在粮食买卖或交租、收租、
暂时存放东西时用(图 2-15,图 2-16)。不过,量粮食的斗比量酒量醋的斗要大
得多。

图 2-15:把手在两侧的斗

图 2-16:把手在上侧的斗
“斗”作为量器虽然使用很广泛,但也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量。俗话就有一
句“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不过用的已经是比喻义了。


“鼎”是古代的一种烹调用具,作用相当于现在的大锅,用于煮肉等。 “鼎”
字的字形正描画了鼎的样子(图 2-17):三足(或四足)两耳深腹大口。鼎有圆
鼎、方鼎两种,一般圆鼎三足,方鼎四足。
现在在北京以及其他地方的很多博物馆和寺庙里还可以看到鼎,只是大多作
为文物以供观瞻或作为香炉摆放在大殿前面供香客们上香,不再用来煮肉了。

26
图 2-17:鼎

因为圆鼎有三只脚,而三只脚是最稳定的一种结构,后来据此产生了诸如“三
足鼎立”、
“鼎足三分”、
“鼎足而三”、
“鼎足之势”之类的词,意思大致相同,指
三方面的力量像鼎的三只脚一样分立相持、各据一方。如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就
呈现出三足鼎立之势,长时间相持不下。①
传说,中国最早制鼎的是因治水成功而名声大噪的大禹。大禹接受舜帝的禅
让以后,下令铸造了九只鼎,代表他统治之下的九个地区,并作为传国的重要器
物代相传递。后来,鼎就成了国家政权和帝位的代表,得鼎意味着得到天下,失
鼎就意味着失去天下。作为统治者象征的鼎自然也代表着非同一般的力量,由此
产生了“一言九鼎”,意为说话算话,言出必行。而“鼎力相助”也意味着在帮
助某人时贡献出自己所有的力量,与“大力相助”意同。

2.1.2 合体象形字
大千世界,纷繁复杂,形状相似的东西太多。汉字的形体又不如图画那么细
致,很难表现出相似物体之间的细微差别。其次,即使是图画,也很难做到细致
入微、描画得跟实物一模一样。第三,即使是亲眼见到实物,发生混淆或误解的
可能性也不是没有。不是有很多人“连麦苗和韭菜都分不清”吗?更何况从实物
到图画、从图画再到文字形体的多层转化了。
所以,有的物体,在字形中单单出现自身形象不足以清楚表意,需要别的物
体形象作依托才可以显示出自己形象的具体所指,即需要别的物体形象作为背
景。这类加上了背景限制的象形字就是合体象形字。
对于这类字,有称“合体象形”的(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有称“象形
变例”的(如王筠《说文释例》),有称“复体象形”(如蒋善国《汉字的结构及
其流变》 “加体象形”的(如贾齐华《也说“合体象形”》②),也有称“依附象
)、
形”的(如王凤阳《汉字学》)等等,说法不一。 《说文解字》中对这类字所用的
术语也有好几种: (1)
“从…象形”
(如:巢,从木象形);
(2)
“从…象…形”(如:
果,从木象果形);(3)“从…象…之形”(如:眉,从目象眉之形)。
因为这类象形字是依靠物体本身的形象和它的背景形象的结合来表意的,我
们还是选择段玉裁的说法,简单称作“合体象形字”。


这段历史后来成就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的作者——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施耐庵。

贾齐华《也说“合体象形”
》,载《河南社会科学》
,2002 年第 3 期(第 10 卷)
,第 75-77 页。

27

“瓜”是瓜蔓上结了一个大瓜的象形(图2-18)。其中,
“丶”表示瓜的果实,
外边的“ ”表示瓜蔓。很显然,如果没有瓜蔓的存在,谁知道那孤孤单单的一
个点是什么呀。
根据瓜的果实,瓜主要可以分为蔬瓜(作为蔬菜的瓜)和果瓜(作为水果的
瓜)两大类。蔬瓜如黄瓜、南瓜、冬瓜、丝瓜、苦瓜、佛手瓜;果瓜如西瓜、香
瓜、木瓜、哈密瓜、伊丽莎白瓜等等。

图 2-18:瓜

“眉”的意思是眉毛。其中,“ ”描画的就是眉毛的形状,但是如果只有
“ ”则表意不够清晰,容易引起误解,因为相似的形象比较多。添加“目”作
为背景信息以后,就相当于强调了这里所指的是出现在“目”上的“ ”,而不
是别的相似的形象。就像我们画画儿一样,眉毛一定是和眼睛同时出现才可以看
出是眉毛来,单画一只或两只眉毛不足以让人明白是什么东西。所以,尽管“目”
只是“ ”的一个背景,却不可缺少。
在词语的使用中,“眉”字也是常常和“目”字或“眼”字同时出现的。如
“眉目传情”、
“眉清目秀”、
“慈眉善目”、
“横眉竖目”、
“描眉画眼”、
“贼眉鼠眼”、
“浓眉大眼”等。
“眉”的形状很多,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可能流行不同的样式,如“柳
叶眉”、“一字眉”、“八字眉”等。在唐人朱庆餘的一首《闺意·近试上张水
部》诗中,一个刚刚嫁入夫家、心情忐忑不安的新娘就对丈夫发出了这样的询问:
“画眉深浅入时无?”①


“石”意思是石头。其中,“口”就是石头的象形,但是“口”状的东西很
多,可能是石块儿(如“石”中的“口”),也可能是嘴巴(如“兄”中的“口”),
还可能是一扇窗户(如“向”中的“口”),当然也可能是其他规则或不规则的块
状或圆形物体。于是,为了使“口”的表意尽可能清晰化、唯一化,就加上了“ ”
(表示山崖)作为背景。山崖下的块状物体,当然就是石头了。


[唐]朱庆餘《闺意·近试上张水部》原文: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
深浅入时无?”

28
“石”在古、近代还曾经用作容量、重量和强度单位等,读作dàn。如旧制
十斗为一石(计算容量)、一百二十斤为一石(计算重量)、两石弓(计算强度)
等。
“石”作为材料可以用来制作很多东西,所以“石”字常作为表限定的构词
语素加上不同的中心语素来表示用石头雕刻或其他方法制作而成的事物。如“石
桌”、“石椅”、“石刀”、“石人”、“石碾”(图2-19)、“石磨”、“石碑”(2-20)、
“石狮子” (图2-21)等。

图 2-19:石碾

图 2-20:刻有乾隆皇帝御笔“卢沟晓月”的石碑

29
图 2-21:卢沟桥上的石狮子

“舌”的本义就是舌头。其中,“口”是嘴巴,上面的“千”与数字一千两
千的千没有关系,而是代表从嘴巴中伸出的舌头。“口”正是“千”形表意唯一
化的背景。
“舌”既可以指人的舌头,如“舌人”(古代的翻译官);也可以指其他动物
的舌头,如“猪舌”;还可以用来形容舌状的物体,如“鸭舌帽”(图2-22)。

图 2-22:鸭舌帽

舌头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辨别味道,这在“甜”字中表现得非常明显。而对于
人类来说,舌头除了能帮助吸吮和吞咽食物、感受味道以外,还是重要的言语器
官,因此,
“舌”又引申有“言语”的意义,如“卖弄口舌”、
“浪费口舌”。感情
色彩上带有贬义的“长舌妇”一词,要表达的真实意思并不是谁谁的舌头很长,
而是指好说闲话、搬弄是非的女人。

30

“果”像一棵树(“木”)上结着果实(“田”)。
“果”字字义强调的虽然是果
实而不是树身,但如果没有树身“木”作为背景信息,谁敢说“田”不是界限分
明、阡陌纵横的田地呢?
“果”分水果和干果两大类。水果包括苹果、桃子、葡萄、香蕉等,干果有
核桃、榛子、松子儿、开心果等。
“果”本来只指木本果实,即树上结的果实才叫“果”,不包括草本植物的
果实。但现代所说的“果”已经不限于从树上采摘到的果实,一些草本植物的果
实也可以称作“果”。如圣女果(一种水果,俗称“小西红柿”或“樱桃西红柿”)、
长生果(一种干果,俗称“花生”或“落花生”)等。


“巢”是鸟儿在树上所做的窝(图2-23)。字形最下方的“木”代表树,上
面的“甾”描画了鸟站在鸟巢上的样子。
如果没有“木”作为背景或限制,“甾”还可以表示古代一种盛放酒浆的陶
制器皿,是一个独立的象形字,读作zī。而“巢”字中的“甾”只是合体象形的
一部分,是没有读音的。

图2-23:鸟儿和它的巢
作为 2009 年北京夏季奥运会主会场的中国国家体育场,因为整体采用的是
纵横交错的马鞍形钢桁架编织式结构,外形酷似鸟儿所做的窝巢,被老百姓亲切
地称为“鸟巢” (图 2-24)。

图2-24:鸟巢

31
2.2 指事
“指事”中的“指”是“指出”的意思,
“事”指的是事物的某一具体部分。
“指事”就是用某一标记符号指出象形字所代表的事物的某一具体部分或强化某
种意义。“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说文解字·叙》)
简单地说,指事造字法就是在象形字基础上添加标记符号的造字法。用这种
造字法所造的字就是指事字。比如“上”和“下”。 “上”、
“下”中的“一”表示
某一平面,“一”之外的部分用来指出是在这一平面之上还是在这一平面之下。

2.2.1 一般指事字


“旦”中的“日”是一个太阳的象形,“日”下的符号“一”表示地平面,
强化太阳已经离开地平面、在地平面之上。“旦”字正是用太阳在地平面之上的
造意表示太阳升起,进而引申出“天亮”、“早晨”的意思(图 2-25)。成语“通
宵达旦”是说某人为了做某事不睡觉,从晚上一直做到第二天天亮; “枕戈待旦”
意思是立志杀敌,枕着武器睡觉直到天亮,形容时刻准备出发应战。而公历新年
又称“元旦”,意思就是“第一个早晨”,也就是“第一天”。

图 2-25:日出

“夫”中的“大”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形,像一个两臂端平、两脚叉开的男
人形象。“大”上面的“一”是一根簪子。
古代童子披发在肩,即“长发垂髫”,或者梳成双侧小辫儿、后辫儿等到成
人时举行加冠礼,要把头发向上束起来并戴上帽子,簪子就是用来固定头发和帽
子的。在“夫”字中,代表簪子的“一”其实就是在进一步强化成人的形象特征。

32
男人头发上有簪子说明他已经成人,已经可以独当一面、做家里的顶梁柱了。
所以,“夫”字引申有“勇士”的意思。成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意思即
是说由一个勇士守住关口,一万个勇士都别想冲进来。这个成语既可以用来说明
某个“关”的重要位置,也可以用来说明守关的那“一夫”的英勇无敌。
从“夫”与“女”、
“妇”的字形比较中我们似乎可以找到一点中国男人“大
男子主义”的基础:男人被描画成顶天立地、英雄豪迈的形象,而女人呢,要么
委曲求全、俯首听命(“女”),要么手里拿着扫帚、专做家务(“妇”)。
汉字真的是文化的“活化石”啊!


“本”中的“木”是一棵树的象形,“木”下方的“一”与数目没有关系,
而是一个指事符号,用来指出树的根部。“本”就是树根的意思。
因为“本”的意思是树根,所以“根”、“本”同义,并可以组合起来构成联
合式的双音合成词“根本”,表示某一事物的基础。由于树根是一棵树生长的出
发点(树木都是从树根处向上生长),所以“本”也引申有“开始”、
“起源”、
“根
源”等意思。如“本能”、
“本来”、
“原本”、“本源”、
“忘本”等。我们现在常听
到的“诚信是立业之本”、
“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立国之本”中的“本”都

33
是“基础”或“最重要的条件”的意思。


与“本”相对,“末”指一棵树的树梢部分。 “末”字字形最上端的“一”用
来指出树的树梢。
由于“末”是树木的最上端,后泛指事物的端、梢等最后部分,更抽象引申
为可指某段时间的最后。如电影末尾、末梢神经、周末、期末、年末等。清朝的
宣统皇帝溥仪之所以被人们称为“末代皇帝”,正是因为他是清朝也是整个封建
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成语“穷途末路”更是形容处境极其窘困,路已经走到了
尽头,前途无望。
与“本”的“根本”、“基础”、“出发点”等意义相对,“末”又可引申为指
事物的次要、非根本的一面。如“本末倒置”(把重要和次要的颠倒了)、“舍本
逐末”(放弃最根本的而去追求次要的)等。

2.2.2 特殊指事字
除了在象形字基础上添加标示符号,指事字中还有一类是用纯粹的符号来表
示一个相对抽象意义的“指事”。这类指事字比较少,如“一”、 “二”、
“三”,都
是用线条的多少来表示抽象的数量。


“一”是最原始的记数符号,用一个横笔来表示最小的数目,进而成为表示
最小数目的记录字。数目字无形可象,在生活中又最常用,只好用抽象的线条来
表示了。根据清代学者徐灏的说法(“造字之初,先有数而后有文”),
“一”、
“二”、
“三”等原始数目字应该比象形字产生得要早,这与一般指事字在象形字的基础
上形成不同。
众所周知,虽然“一”、“二”、
“三”这几个数目字是用增加线条数儿的办法
来记录一个比一个大的数字的,但这个规律却并不能在所有数目字中进行类推。
也就是说,我们不可以用五个线条来表示“五”,同理,也不可以画十根线条来
记录“十”。不过,在中国古代,却真的有人这样认为。
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则寓言故事:汝地有一个土财主,家里很有钱,但是祖
祖辈辈都是文盲、目不识丁。土财主决心改变这一状况,就聘请了一个老师教自
己的儿子学写字。老师先教土财主的儿子描红,在纸上写了一画,说:“这个字
念‘一’”。之后在“一”上添了一画,说:“这个字念‘二’”。而后又在“二”
上添了一画,说:“这个字念‘三’”。地主家的儿子很高兴:原来写字这么简单。
于是扔下笔就去找土财主,说:“父亲,我学会写字了,可以让先生离开了,也
省得再付学费了!”土财主很高兴,就给了老师一些钱,让他回去了。不久,土
财主准备请一个姓万的朋友来家里喝酒,就让儿子帮着写个请贴。可是,儿子写
了很长时间也没写好。土财主就去问: “为什么还没写好啊?”儿子抱怨说: “天
下有那么多的姓氏,姓什么不好?非要姓万!我从早上起床就开始写,一直写到
现在,才写完五百画!”①


故事原文:汝有田舍翁,家资殷盛,而累世不识“之”、“乎”。一岁,聘楚士训其子。楚士始训之搦
管临朱,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曰“二”字;书三画,训曰“三”字。其子辄欣欣然,掷
笔归告其父曰:“儿得矣,儿得矣;可无烦先生矣,重费馆谷也,请谢去。”其父喜,从之,具币谢遣
楚士。逾时,其父拟征召姻友万氏姓者饮,令子晨起治状,久之不成。父趣之。其子恚曰:“天下姓字
伙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出自[明]刘元卿《贤奕编》

34
2.3 会意
“会意”的“会”是“会合”、“融合”的意思,“会意”就是把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象形字组合起来,表示一个全新的意义。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
武信是也。” (《说文解字·叙》)
简单地说,会意造字法就是把多个象形字①组合起来的造字法。用这种造字
法所造的字就是会意字。值得指出的是,会意字的意思并不是组成它的几个象形
字意思的简单相加,而是融合后形成一个全新的意义。
会意字最少有两个部件,比如“武”和“信”。“武”的早期形体由“止”和
“戈”组成, “止”是人的脚趾,代表人,“戈”代表兵器,两个部件合起来表示
一个人扛着兵器(去战斗)。 “信”由“人”、
“言”两个部件组成,表示“诚信”、
“真实”的意思,与“言必信,行必果”的哲学观念相符合。
根据组成会意字的部件是相同部件还是不同部件,会意字可以分成同体会意
字和异体会意字两种。同体会意字就是同一部件重复两次或两次以上组成的会意
字,如“林”;异体会意字就是不同部件组合在一起组成的会意字,如“休”。

2.3.1 同体会意字


林=木+木
“林”是一个同体会意字。关于“林”字的造意,一般的解释是因为“独木
不成林”,所以用两个“木”字来表示树林。这里的“两”并不是一个确指的数
字,而是指多棵树(图 2-16)。同样的道理,古人用三个“木”组成同体会意字
“森”,这里的“三”也不是一个确指的数字,而是指比“林”更多的树。

图 2-26:树林
抛开“林”字的造意不谈,单从客观事实方面看,在中国的云南、福建等省,
却可以看到一些“独木成林”的情况(图 2-27)。


有少数新会意字,其组成部分不一定是象形字,如“歪”
、“甭”
、“孬”等。

35
图 2-27:独木成林
榕树是比较常见的“独木成林”的树种之一。
“榕树为什么能够独木成林呢?
这是因为它地下除了生有主根、侧根外,在地上的枝干上还会生出一条条向下悬
垂的‘气生根’。这些气生根开始时很细,一旦伸长达到地面后,便很快钻入土
中,与正常根一样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养料,并迅速增粗,像一根根小树的树干
一样,不仅支撑着榕树的粗枝,还能供给粗枝养料,所以气生根也叫‘支柱根’。
当一棵大榕树有许多这样粗壮的气生根树立在树干之下时,远远望去,密密层层,
好像树林一样。”①
在现代汉语中,“林”的意义得到进一步的引申,不再局限于指树木,也可
以用来指其他“聚集在一起的同类的人或事物”,如石林(图 2-28)、碑林(图
2-29)、塔林(图 2-30)等。

图 2-28:石林


魏立群《
“独木成林”的榕树》,载《小雪花》
(小学生成长指南),2005 年第 10 期。

36
图 2-29:碑林

图 2-30:塔林
而且,“林”还可以被用来作为动词的状语,如“高楼林立”,指高楼众多,
像树木一样密集地排列着。(图 2-31)

图 2-31:高楼林立

37
众(衆)
众=人+人+人
“众”是为了简化“衆”字而新造的一个十分具有立体感的现代汉字,由三
个“人”字组合而成。其实,这三个“人”字并不实指三个人,而是指很多人。
如“人民群众”、“天下众生”、“乌合之众”、
“聚众闹事”、“众人拾柴火焰高”等
等。除了“众”字,这种以三为多的理念在很多包含数字“三”的词语中也能体
现出来,如“三妻四妾”、“三令五申”、“三番五次”、“三茶六饭”、
“三灾八难”、
“三教九流”、 “三纸无驴”、“三思而后行”、“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等等。

2.3.2 异体会意字


君=尹+口
其中,“尹”像右手拿着木棒(象征权杖),再加上字形下方的“口”字,整
体形成手握权杖、口发号令的形象,表现出君主统治、主宰天下或其他当权者的
高高在上、盛气凌人。
由“君”作语素组成的“君子”一词,古代指地位高的人,现在多指人格高
尚的人,与“小人”相对。
后来,称呼时在别人的姓或名后加上“君”字(多用于男子),可以表示对
别人的尊敬。到了现代社会,这种用法已经很少见了。不过,受到中国文化深刻
影响的日本社会目前还保留着这一习惯,如“吉野君”、“小林君”等都是很常见
的称呼。


看= 手)+目
在“看”字中,为了照顾到部件之间组合起来的整体性和美观性,居于汉字
上部的“手”变形成“ ”。
现实生活中,把手搭在眼睛上方向远处张望是一个很常见的习惯,这大概因
为手在眼睛上方可以遮挡来自太阳等的光线,从而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要看的物体
或景象。“看”字正是这种习惯的真实写照(图 2-32)。

图 2-32:看

38

尖=小+大
“尖”字上“小”下“大”,突出了事物尖端的形态构成特点。 “尖”既可以
用作形容词,表示尖细、尖锐或敏锐的意思,如“尖刀”、“尖嗓子”、
“眼尖手快”;
又可以用作名词,表示物体细削的末端或顶端。“尖”在用作名词时有时后边加
上“儿”或“子”,如“刀尖儿”、
“鼻尖儿”、
“笔尖儿”、
“尖子生”、“学习尖子”。
由于“尖”有顶端的意思,因此又引申有“最上品”的意思,表示事物的最优良、
最优秀或最杰出的部分,如“拔尖儿”、“人尖儿”等。


尜=小+大+小
如果某一事物的形状两头小,中间大,用一个字来描画,就是“尜”。“尜”
(读作ɡá)是中国北方儿童的一种玩具(早期),
“用木头削成一寸多长、两头尖
细中间粗厚似枣核状的小木棒,俗名‘尜尜’。明清时代就有‘杨柳青,放空钟;
杨柳活,抽陀螺;杨柳发,打尜尜;杨柳死,踢键子’的儿歌。”①
由于“尜”所描绘的形状特点,它又可以用来记录类似“尜尜”玩具的其它
事物,如“尜尜枣”(又称“梭枣”)。

尜尜枣

伐=亻+戈
“戈”是古代战争中用于进攻的一种兵器,“伐”字反映了用戈杀人的历史
事实,从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战争发生时金戈铁马征战沙场的血腥场面。现代汉
语中保留下来的“讨伐”、“征伐”等词也是当时武力征服对手的很好的证据。
据说,“在云南晋宁石寨山发现过一个铜矛头,上面挂了两个赤身裸体双手
反绑着的小铜人,正是‘伐’字最好的形象说明。”而“甲骨文中记载了一种叫
做‘伐祭’的祭祀。‘伐祭’的意思就是杀了人来祭祀。”②这些都可以证明,
“伐”
字的本义就是用“戈”杀“人(亻)”。
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伐”字涉及的对象渐渐由人扩展到其他领域,比如
树木。《诗经》中已经有“伐木所所”的诗句,而伐木工人也早已经是一种正式
的职业了。


童谣文本《连环闷儿》注,见《北京童谣》之《杨柳青放风筝》 ,中国唱片深圳公司出版。

谭全基 编著《中国的文字和文具》第 15-16 页,湖南长沙:岳麓书社,2003 年 9 月第 1 版。

39
伐木工人

牧=牛+攵(攴)
“牧”是手拿鞭子或木棍赶牛的形象描写,意为放牧。
现实生活中,放牧可以针对很多动物,如羊、马等,字形中的“牛”只是一
个代表,实际并不局限于牧牛(图 2-33)。

图 2-33:牧羊
在中国,蒙古族是一个典型的游牧民族,一直到现在还是这样。他们生活在
草原上,多数人家住的是蒙古包,很方便随时搬迁到水草肥美的地方。与以种田
为生的“农民”不同,以放牧为生活主业的人称作“牧民”。


采=爫(爪)+木
“采”字由“爫” (爪)和“木”会意而成,意思是手在树上采摘东西。
“手”
和“爪”其实都是手的象形,但“手”重在描写一只岔开五指的手,而“爪”则
强调这是一只放在别的东西上面的手。现代汉语中,“爪”与“手”有了一定的
分工:
“手”多用来指人的手,如“手工”; “爪”则多用来指鸟兽的脚爪或趾甲,
如“鹰爪”。
“爪”在“采”字中变形为“爫”也是为了要跟下面的部件“木”更好地合

40
为一体,使整字的结构显得更为紧凑和美观。
既然“采”字由手在树上会意而成,那么,手在树上采摘什么东西呢?可能
是叶子,比如“采桑”。中国南方一些地区至今还保留有采桑树叶养蚕的习惯。
也可能是果实,比如“采摘葡萄”。如今,在水果、山果等成熟的季节,周末去
郊区采摘已经成为很多北京人的一项重要的休闲活动。
“采”字由“采摘”义进而引申有“采取”、“采纳”等义。


初=衤(衣)+刀
“初”字由“衤”(衣)和“刀”会意而成,意为用刀裁衣。
原始畜牧时期,人们常用兽皮做衣服,用刀子把大块的兽皮切割开是做衣服
的第一步。所以“初”引申有“第一”、“开始”、“最初”的意思,如“月初”、
“年初”等(图 2-34)。

图 2-34:初祖达摩像
现代汉语中,“初”的本义已经由“裁”字承担,如“量体裁衣”,意思是比
着身体的尺寸裁剪衣服。又因为做衣服的步骤是先裁剪后缝纫,所以做衣服的人
也被称作“裁缝”。


囚=囗+人
“囚”字由“囗”和“人”会意而成,意为关押、囚禁,也可指被关押、囚
禁的人(囚犯)。“囚”字可作为语素之一(修饰、限定语素)与其它语素合作指
称一些与囚犯有关的事物,如“囚衣”、“囚车”、“囚饭”等。
在“囚”字中,“囗”指一个封闭的范围(监狱、囚车等),突出了囚犯被束
缚、被控制、不能自由地随意出入的特点(图 2-35)。

41
图 2-35:关押囚犯的木笼
宿
宿=宀+亻(人)+百(因)
“宿”字由三个部件会意而成。其中, “百”并不是表示数量的“百(bǎi)”,
而是“因”字的讹写,本义指席子。“宀”、 “亻”、
“百(因)”三个部件合起来表
示人在房间里躺在席子上休息,即住宿、睡觉的意思。因为一般来说白天都要劳
动、工作,夜里才休息、睡觉,所以“宿”主要指“夜里睡觉”或“过夜”的意
思。现在我们常说的“宿舍”的“宿”就是这个意思,读作 sù。
在现代汉语口语中,“宿”还可以做量词,用来计算夜。如“我在朋友那儿
住了一宿。”用作量词时,“宿”读作 xiǔ。
其实,“宿”字用来计算夜的量词义也是从“过夜”的意思引申出来的。如
果从躺下睡觉到第二天起床一个周期是一夜,那么两个周期就是两夜,余此类推。
后来为了区别这两种不同的意义,就用两种不同的读音来表示了。


葬=茻+死
“葬”也是一个蕴含了很多文化内容的会意字。从“葬”的字形中,我们可
以看出古代“天葬”这种丧葬方式的遗留。
所谓“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晏子春秋·问上》),由于中国地域广阔,
各地的丧葬风俗也不尽相同,在不同的民族或地区,大致有天葬、土葬、石葬、
崖葬、塔葬、树葬、水葬等多种葬式。而“葬”字所反映的丧葬方式正是其中的
天葬。
天葬不设墓地,没有坟头,有人去世后,家人需要做的只是请天葬师帮忙寻
找一处合适的、平整的石台,然后把去世人的身体放在天葬台上,等待秃鹰等来
食用。
“天葬,藏语称为‘杜垂哦杰哇’,意为‘送尸到葬场’,也称‘恰多’,意
即喂鹫鹰。”正因为这样,有人称天葬为“最彻底的施舍”。①
在“葬”字的字形中,“死”上的“一”就是天葬台,而“茻”,则是铺在天
葬台上和覆盖在尸体上的野草。


英珍、孙晓青《藏族天葬习俗的起源与文化内涵》
,载《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年第 3
期。

42

委=禾+女
“委”是由“禾”和“女”组成的会意字,从“委”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
古代社会看待女人的价值观。
部件“禾”是一株结有成熟禾穗的谷子的象形。字形最上方的“ ”是谷穗
成熟后变得沉重头向下弯垂的形象描写。
中国人自古以谦虚恭顺作为美德,高昂着头被认为是骄傲的表现。因为禾越
到成熟头越低垂,正符合中国人谦恭的心理,所以禾被称作“嘉谷”,成了谦虚
品德的代表形象。现代口语中有“一瓶子不响,半瓶子咣当”的俗话,意思是说
越有内涵的人越谦虚,越半懂不懂的人越张扬,与禾穗越重头越低垂的含义基本
相同。
而女人,在古代几乎就是男人的一件附属品,在男权价值观的主宰下,大多
数女人不懂得主张自己的权力,只知道遵从男人,在所谓“在家从父,出嫁从夫,
夫死从子”的封建纲常的束缚下,女人所能做的就只有服从。
会意字“委”从禾从女,正是结合了禾的谦虚和女的温顺,可以表达“温顺”、
“顺从”、
“曲折”、“交付”等若干含义。现代汉语中有“委婉”、
“委托”、
“委任”、
“萎靡不振”、“委曲求全”等词,都是从“谦虚”、“温顺”义演变而来的。

2.3.3 会意字和合文
在人们的日常使用中,比较容易与会意字混淆的是合文。
合文是一种有形无音的符号,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紧密组合在一起形成
一个复合结构来使用。合文曾经出现在早期汉字阶段。因为早期汉字不够成熟和
规范的原因,曾经存在过用合文来记录一个复音合成词或一个简单词组的情况,
如甲骨文中的“ ”(二千)。现代汉字中也曾经出现过个别的合文,如“瓩”
(千瓦)。由于不符合汉字记录汉语的一般习惯,这些合文没有得到社会的承认,
逐渐停止了使用。
现在还存在着或新造的少数合文一般是通过字与字之间部分笔画或部件的
共用把几个字紧密组合在一起,人们在这个组合而成的特殊符号中寄予某种愿望
(通常是美好的愿望)或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合文通常作为装饰性或标志性符
号来使用。如:

这是由“好”、
“学”、 “孔”、
“孟”四个字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合文,其中“子”
是一个共用部件,分别可以与它上下左右的四个部件两两组合成字。
合文也是由几个部分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在“合”这一点上与会意字相同。
但会意字的“合”是化合,类似于氧气(O2)和氢气(H)经过化合作用生成一
种新物质——水(H2O)。而合文的“合”是混合,几个部分只是临时组合在一起,
组合后各部分的性质并没有发生变化,类似于将小米和沙子混合在一起,混合后
小米还是小米,沙子还是沙子。

43
招财进宝
图 2-36 的合文是“招财进宝”。这个合文常见于一些饭馆儿、酒楼或其他营
业场所,店主人在其中寄托了希望生意兴隆、天天发财的美好愿望。

图 2-36:招财进宝
字号
图 2-37 的合文是“字号”。作为合文的“字号”是在巧妙地借助篆文“子”
和楷书“号”形体相似性的基础上形成的嵌套结构。乍一看,是一个字,实际上
字中有字,确切地说,是“字”中有“号”。

图 2-37:字号

“字号”是旧时工商户为自己的工厂或店铺所起的名称,其实就相当于现代
的企业名称。北京现在还有很多已创建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老字号依然
焕发着强盛的生命力,为京城百姓提供着服务,其中包括吃的、喝的、穿的、用
的、欣赏的等等。如东来顺(主营涮羊肉)、全聚德(主营烤鸭,图 2-38)、稻
香村(主营糕点)、九龙斋(主营酸梅汤)、瑞蚨祥(主营绸缎皮货)、内联升(主
营布鞋)、同仁堂(主营中药)、荣宝斋(主营字画文物)、成文厚(主营文化办
公用品)等等。老北京人有一句顺口溜说“头顶马聚元(帽店),身穿八大祥(绸
缎店,图 2-39),脚踩内联升(鞋店),腰缠四大恒(钱庄)”,讲究的正是这些老
字号。

44
图 2-38:全聚德烤鸭店

图 2-39:祥义号绸缎店
食全食美
“食全食美”是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的一档节目,节目的徽标(图 2-40 的
左下角)就是一个合文,是由“食”、“全”、“美”三字组成的。

招聘
图 2-48 中的合文是“招聘”,其中“招”字被大大缩小、挤在“聘”字中一
个小小的角落里,强烈的大小字形对比使得这则招聘广告很能吸引路人的眼球。

45
图 2-47:食全食美

图 2-48:招聘

尽管都具有“合”多为一的特点,但会意字是有形、有音、有义的字,是多
个部件组合成的一个新字;而合文是临时组合在一起的几个字,并没有属于自己
的读音,读合文的时候必须把组成合文的几个部分的字的读音都读出来,比如图
2-41 中的合文必须读成“zhāo cái jìn bǎo”、图 2-47 中的合文必须读成“shí
quán shí měi”才可以。
会意字和合文的主要区别可以简单总结为两点:(一)会意字有形有音,合
文有形无音; (二)会意字是一个字,合文是几个字。
♣ 想一想
下面这个形体是合文吗?为什么?

图 2-49:biang

46
2.4 形声
“形声”的“形”指的是“形旁”,
“声”指的是“声旁”,“形声”就是形旁
加声旁的造字法。用这种造字法所造的字就是形声字。“形声者,以事为名,取
譬相成,江河是也。”(《说文解字·叙》)
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两大部分组成,即形声字=形旁+声旁。形旁也称形符、
义符,声旁也称声符。
从构形上看,形声字=形旁+声旁,但形声字的意义却并不等于形旁的意义
加上声旁的意义。形旁和声旁在形声字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形旁主要用来提
示形声字的意义或义类,声旁主要用来提示形声字的读音。
为什么我们要用“提示”一词而不是“表示”呢?这是因为,形旁不一定可
以完整地表达出形声字的意思来,而声旁也不一定和形声字的读音完全相同。以
形声字“妈”为例:

妈=女+马
形声字“妈”的形旁“女”只能告诉我们“妈”的性别是“女”,但问题是,
性别是“女”的人可以是妈妈,也可以是奶奶或者姥姥或者姑姑、姨妈等其他人,
“妈”和“女人”在意义上不是等值的。至于声旁“马”,读作第三声 mǎ,而“妈”
却读作第一声 mā,在声调上有差别。
不过,还是有极少数汉字其形旁意义和形声字的意义等值,比如形声字“爸”、
“爹”(北方方言,也是“爸爸”的意思)和它们的形旁“父”意义完全等同。

2.4.1 形声字意义和形旁意义的关系
形声字和其形旁的意义关系很复杂,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 11 种:①
(1) 同义关系
如:爸—父 船—舟
(2) 种属关系
如:妈—女 饺—饣
(3) 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如:轮—车 袖—衤
(4) 动作与发出人/物的关系
如:咬—口 打—扌
(5) 状态与人/物的关系
如:晴—日 淋—氵
(6) 物体与材料的关系
如:桌—木 架—木
(7) 动作与材料的关系
如:洗—氵 切—刀
(8) 动作与对象的关系
如:砌—石 堆—土
(9) 状态与表示物的关系
如:韧—韦 硬—石
(10)状态与处所的关系
如:沉—氵 浮—氵


意义关系类型参考王贵元《现代汉字字形三论》
,载《语言文字应用》,2005 年第 2 期。

47
(11)动作与处所的关系
如:泳—氵 埋—土

2.4.2 形声字读音和声旁读音的关系
从理论上说,形声字的读音和它的声旁的读音应该是完全一致的。在某一形
声字产生初期,情况也许确实是这样的。但是在汉字长达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
语音的演变成了不可避免的事实。古代某一时期读音完全相同的形声字和它的声
旁,到了现代,有的声母不同了、有的韵母不同了、有的声调不同了……当然,
也有一部分没有变化,形声字的读音和声旁的读音依然保持高度一致。
形声字和其声旁的读音关系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 8 种:
(1) 形声字和声旁读音的声母、韵母、声调完全相同。
如:烤—考 清—青 洋—羊 袋—代 淋—林
(2) 形声字和声旁读音的声母相同(韵母、声调不同)。
如:选—先 邻—令 意—音 进—井 咽(yàn)—因
(3) 形声字和声旁读音的韵母相同(声母、声调不同)。
如:诞—延 肚—土 跑—包 何—可 寄—奇
(4) 形声字和声旁读音的声调相同(声母、韵母不同)。
如:江—工 特—寺 海—每 硬—更 忾—气
(5) 形声字和声旁读音的声母不同(韵母、声调相同)。
如:厅—丁 终—冬 起—己 泣—立 睛—青
(6) 形声字和声旁读音的韵母不同(声母、声调相同)。
如:迸—并 例—列 英—央 结—吉 却—去
(7) 形声字和声旁读音的声调不同(声母、韵母相同)。
如:响—向 按—安 想—相 嫁—家 达—大
(8) 形声字和声旁读音的声母、韵母、声调完全不同。
如:都—者 读—卖 法—去 调—周 饿—我
从形声字和声旁的读音关系可以看出,形声字和声旁声韵调全同的可能性只
有八分之一。
另外,我们还可以发现,由同一个声旁构成的形声字的读音有时会有规律地
向几个不同的方向发展。如:
-onɡ:空,红,虹,功,贡,攻……

-ɑnɡ:江,缸,杠,肛,扛,豇……
有意思的是,由声旁“工”(ɡōnɡ)加上形旁“穴”组成的形声字“空”读
作 kōnɡ,而由“空”作声旁再加上形旁“月(肉)”组成的形声字“腔”却又读
qiānɡ(韵母变回-ɑnɡ)。①
可见,对不认识的形声字利用声旁“读半边”的办法很危险,遇到不认识的
字,还是老老实实地去查字典看它的规范读音,这才是唯一可靠的办法。

2.4.3 形声字形旁和声旁的位置关系
根据形声字中形旁和声旁的位置关系,可以把形声字(这里指形声字的基本
形式:一形一声的形声字)大致分为 3 大类 18 小类:②


以“空”作声旁的字也有韵母作-ong 的,如“控” (kònɡ)
、“箜”
(kōnɡ)等。

分类主要参考余国庆 著《说文学导论》第 58-59 页,安徽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年 10 月第 1 版。

48
(一)等量的
1.左形右声。如:河 担 红
2.右形左声。如:期 鸭 群
3.上形下声。如:花 简 罩
4.下形上声。如:盒 盲 架
5.外形内声。如:固 囿 围
6.内形外声。如:问 闻 闷
(二)分散的
1.形分左右,声在中间。如:衙
2.形在中间,声分左右。如:辨
3.形分上下,声夹中间。如:裹
4.形夹中间,声分上下。如:哀
(三)一角的
1.形在左上角。如:荆
2.形在左下角。如:载
3.形在右上角。如:题
4.形在右下角。如:修
5.声在左上角。如:在①
6.声在左下角。如:氧
7.声在右上角。如:徒
8.声在右下角。如:旗

“形声字是汉字中后起的一种字形结构,形声字的产生代表了表意汉字发展
的最高阶段。”在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中,“形与义的联系是具体的,又是个
体的。由于是具体的,所以构字能力较弱,对抽象的意义难以构形 由于是个体
的,对同类或近义的字难以做到有效区别。比如靠形体的差异去区别不同种类的
鱼,或不同种类的树都很难做到。如必区别之,就会造成字符数量的激增,而且
难以构成系统。”而形声字 “实现了有限手段的无限运用,具有很强的归纳性。”

同形旁的形声字可以靠声旁来区别,同声旁的形声字又可以靠形旁来区别,区
别手段从单纯的“形”变为“形”+“声”两种。在有必要聚合汉字时,我们既
可以以“形”作为线索,也可以以“声”作为线索。如我们可以依据形旁把诸多
以“目”为形旁的字排列在一起,也可以根据声音线索把声旁是“青”的字排列
在一起,形成两个不同的小系统:

睛 盯 瞪 瞧 瞄……

睛 清 请 晴 精……

根据需要更换了个别例字。如“在”和“氧” 。

在,从土才声。

李国英 著《小篆形声字研究》第 1 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年 3 月第 1 版。

49
2.4.4 一般形声字

镜(鏡)
镜=金(形旁)+竟(声旁)
汉字记录的都是它刚成形时所依据的实物特征,就像镜子,早期一般都用铜
镜。河南殷墟的妇好墓(商代)就出土过一面铜镜,可见铜镜的历史很长,至少
从商代就已经有了。一直到清末民初,随着玻璃镜子的逐步普及,铜镜也渐渐完
成了它的使命,成了躺在博物馆里的古董或私人家里的收藏品。
铜是一种金属,所以“镜”的部首是“钅(金)”。现在早已经不用铜作镜子
了,但是“镜”这个字却并没有随着镜子实物的变化而改变写法,它的形体依然
保留了过去的老样子,很好地记录着古代文化。
镜子的特点是诚实、不会说假话,它永远如实反映它面前的真实。有一句歇
后语“猪八戒①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是说猪八戒照镜子时,无论怎么照,镜子
里都永远是一头猪(而不可能是一个人),因为镜子前面的猪八戒本来就是一头
猪(图 2-50)。

图 2-50:猪八戒
其实,除了古代的铜和现代的玻璃,很多其他事物也可以被当作镜子来使用。
唐太宗李世民就曾经说过:用铜作镜子,可以使自己的衣服帽子穿戴整齐,用历
史作镜子,可以知道朝代兴亡更替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了解自己的优缺点
和得失。唐太宗所说的可以把“历史”、
“人”作为镜子,并不是说我们可以站在
历史和别人的面前看自己的脸是否干净,而是说我们可以把历史和别人作为自己
的借鉴,从那里汲取经验和教训,结合自身条件,扬长避短,设计一条最适合自
己的人生道路。


吧=口(形旁)+巴(声旁)
“吧”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作语气词,读轻声 bɑ,可以表示推测、商量、命
令等语气,如“你是韩国人吧?”(推测)、“咱们五点再去吧!”(商量)、“先把
这几份文件送过去吧。”(命令);或者用作英文 bar 的音译字,读第一声 bā,如


猪八戒,又名猪悟能,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的主人公之一,其形象特点为:大耳、拱鼻、腆肚,生
活习惯:贪吃、贪睡。

50
“酒吧”。
形声字“吧”以“口”为形旁,这说明“吧”的表意性一定在某个方面、某
种程度上与“口”有关联。 “口”,即嘴巴最主要的功能有两种,一种是说话,一
种是吃喝。用作语气词的“吧”更多地反映了嘴巴的说话功能,这可以联系其他
同类语气词如“啊”、“呀”、
“吗”、“呢”等来进行互证;用作“酒吧”义的“吧”
更多的反映了嘴巴的吃喝功能,又由于酒是一种饮料,所以作为音译字的“吧”
更侧重于饮料方面、即更加强调了嘴巴“喝”的功能,在“酒吧”之外,另有“水
吧”、
“茶吧”、“咖啡吧”等可证。不过,现在对“吧”的使用范畴有逐步扩大化
的趋势,除了“酒吧”、“水吧”(图 2-51)、“茶吧”、“咖啡吧”等提供饮料的场
所之外,一些跟饮料无关或关系不大的营业场所也开始叫“吧”了,比如“书吧”、
“网吧”、“串吧”等。

图 2-51:水吧

群=羊(形旁)+君(声旁)
与狗喜欢独处不同,羊是一种喜欢群居的动物(图 2-52),它们可以在头羊
的带领下和睦相处、共同进退。曾经听过这样一种说法:即使前边的羊带错了路、
不小心掉进了悬崖,后边的羊也丝毫不会改变路线,一定也会跟着跳进悬崖。可
见,羊的集体观念已经强到了愚的地步。

图 2-52:羊群

51
“群”字之所以选择“羊”作为形旁,正是抓住了羊喜欢群居、群处的特点。
关于羊,中国民间有“羊羔跪乳”(也称“羔羊跪乳”)的说法。与其他小动
物不同,小羊羔在吃羊妈妈奶的时候,通常的姿势是跪在地上、头略向上抬起含
住乳头,好像是用下跪来感谢妈妈的哺育(图 2-53,图 2-54)。因为这一特点,
小羊羔在中国被视作孝顺的典型和美德的象征,一些表示美好意义的汉字也因此
选择羊作为物象表征,如“祥”、“美”等。

图 2-53:羊羔跪乳

图 2-54:小牛吃奶

狗=犬(形旁)+句(声旁)
小学语文课上曾经学过一篇课文,名字叫《会摇尾巴的狼》。因为课文所讲
的故事很生动,所以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还记得。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一只恶狼不小心掉进了猎人布置的陷阱(xiànjǐnɡ)里,尽管做了各种努力,
还是爬不出来。正在这个时候,有一只老山羊从陷阱旁边经过。狼看见了,就大
声叫道:“好朋友,请你帮帮忙、把我救出去吧!”老山羊问:“你是谁?怎么跑
到陷阱里去了?”狼装出一副又老实又可怜的样子说: “我是忠诚又善良的狗啊,
我是为了救一只小鸡才掉进陷阱里的。”老山羊仔细地看了几眼: “我觉得你不像
狗,却很像狼。”狼连忙解释说:“我是狼狗,所以看起来有点儿像狼。请你相信
我,我的的确确是狗。不信你看,我还会摇尾巴呢!”说着,狼使劲摇了几下尾
巴,扑扑扑,陷阱里的土一下子都扬了起来。老山羊看到了狼拖在屁股后面的硬
尾巴,心里全明白了,对狼说:“别再装了,你不是善良的狗,而是凶恶的狼,
没有人会救你的。”说完就走开了。

52
故事里的老山羊之所以看出了陷阱里面的是狼不是狗,关键是因为狼和狗的
尾巴有不同的特点:狼的尾巴比较硬,一般直直地拖在身体后面,而狗的尾巴比
较软,多数卷曲上翘。
象形字“犬”字正是抓住了狗尾巴上翘的特点,字形上部突出的 “丶”就
代表狗的尾巴(图 2-55)。

图 2-55:小狗(手工编织图案)
犬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之一,其听觉和嗅觉都很灵敏,一般用来看家护院,
也可训练作其他用途,如猎犬、牧羊犬、缉毒犬、防暴犬、导盲犬、宠物犬等。
“狗”是在象形字“犬”的基础上加声旁“句”形成的强化形声字。不过,
“狗”在古汉语中和“犬”的内涵外延不全相同。“狗”多用来指小狗或其他小
动物(如小熊、小虎), “犬”用来指大狗。不过,现在“狗”和“犬”已经没有
小大的区分了。尤其是“犬”被作为部首用于表示兽类(如狼、狮、猫、狐等①),
“狗”字的使用就变得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广泛了。
自古以来,狗就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这一点似乎已经被大家所认同。今天,
我们也还很容易看到人狗共乐、和睦相处的场景,有的人家甚至还把狗作为自己
家庭的重要成员。在人们的心目中,狗就是忠诚、友善的代名词。从很多电影和
电视资料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狗努力工作或英勇救主的场面。人和狗之间,有着太
多的情感故事。
在日本东京涩谷车站广场,矗立着一座狗的雕像,据说是为了纪念一只叫做
“八公”的狗。八公本来是一只流狼狗,后被主人带回了家。八公和主人的感情
很深,每天早上都要到涩谷车站送主人去上班、傍晚再去那里等候主人回家。终
于有一天,主人早上离去后再也没有回来。但忠诚的八公却并没有放弃等待,依
然每天守候在固定的地方,望着车站出口的方向,期待着主人归来。无论刮风下
雨,从不间断,直到死去的那一天。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狗的忠诚不会因为条件的好坏而改变。然而,
狗很多时候也作为坏形象的代表出现,如“狗腿子”、 “狼心狗肺”、
“狐朋狗友”、
“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等,
这大概还是跟狗的忠诚有关系:忠诚于善良主人的狗会帮着主人干好事,而忠诚
于凶恶主人的狗当然就会跟着主人做坏事了。
♣ 想一想
“臭”、“犬”、“象”、“鼠”等字分别抓住了动物的什么特点?


“犬”用在汉字左侧作部首时变形为“犭”

53
2.4.5 强化形声字
强化形声字分为两类,一类是增加形旁的强化形声字,另一类是增加声旁的
强化形声字。
增加形旁的强化形声字,是指本来只有声旁字已经足以表意,后来在形声规
律的推动下增加形旁,变成一个形声字,形旁起强化作用。如“趾”。
增加声旁的强化形声字,是指本来只有形旁字已经足以表意,后来在形声规
律的推动下增加声旁,变成一个形声字,声旁起强化作用。如“齿(齒)”。


趾= (形旁)+止(声旁)
形声字“趾”的声旁字“止”是一个象形字,本来是脚趾的象形(图 2-56)。
后来“止”多用来表达“停止”的抽象义,如“树欲静而风不止”、“学无止境”
等。为了突出本义,也由于形声化的影响,就在“止”的基础上添加形旁“ (足)”
形成“趾”作为“脚趾”的专用字,“趾”就是一个增加形旁的强化形声字。

图 2-56:脚印(雕塑)

暮=日(形旁)+莫(声旁)
“暮”的声旁“莫”是一个会意字,从茻从日。“茻”是草丛的意思,太阳
“日”落在草从“茻”中,意思是太阳落山,白昼将尽,夜幕降临。
从字形来看,“莫”字表示日落之时表意已经很充分,不需要再添加其他辅
助信息。不过, “莫”后来被假借用为否定代词“没有什么/谁”或否定副词“没
/不”,如宋朝民族英雄岳飞《满江红》里的名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
切。”“莫”表否定的用法一直延用到现代。如“莫大的荣誉”、“一夫当关,万夫
莫开”、“知子莫若母”等。
为了不让“莫”的本义和假借义混在同一个字形中、导致读书人的曲解,后
人新造了“暮”字来表达“莫”的本义“日落”,而“莫”字干脆就专职用来表
达它的假借义了。
“暮”是一个增加了形旁的强化形声字。

54
齿(齒)
齒= (形旁)+止(声旁)
“齒”是一个声旁为“止”的形声字。“ ”像口腔中牙齿的形状,这从“齿”
的繁体字“齒”中更能清晰地看出来:上下牙齿依次整齐排列,中间的“一”形
是它们的交接面(图2-57)。本来,“ ”已经就是牙齿的形象,但为了表义更
加清晰,又在“ ”的基础上加上了声旁“止”组成形声字,声旁“止”就起到
了强化作用。
“齿”后引申为指牙齿形状的其他东西,如锯齿(儿)、梳子齿(儿)等。
“齿”是一个增加了声旁的强化形声字。

图 2-57:牙科诊所门上的“齿”字

鼻=自(形旁)+畀(声旁)
形声字“鼻”的形旁“自”描画的是呼吸和嗅觉器官—鼻子的形状,是一个
象形字。
因为人们说到自己时,多有指鼻子的动作,所以,“自”后来引申为指反身
代词“自己”。这种用法一直延续到现代,如: “自尊”、“自爱”、
“自以为是”等。
又因为鼻子是气体呼吸的出口,所以“自”也引申有“从”的意思,用作介
词,表示时间或方位的由始。如“他来自韩(hán)国”、 “江水自西向东流”等。
因为“自”有了这么多种意思,为了把它的本义突出出来,就新造了一个“鼻”
来分担表示本义“鼻子”的意思,代词“自己”和介词“从”的意思仍然由“自”
承担。
“鼻”是一个形声字,形旁是“自”,声旁是“畀”(bì)。意思是“鼻子”。
与“自”引申为“从”、“开始”同样的道理, “鼻”后来也引申有了“开始”
的意思。如“鼻祖”。“鼻祖”有三个方面的意思: (1)始祖,有世系可考的最早
的祖先,如黄帝是汉族的鼻祖; (2)比喻某一学派或某一行业的创始人,如鲁班
是木匠的鼻祖;(3)比喻最早出现的某一事物,如三庆徽是徽班的鼻祖。 “鼻祖”
的三个意思都与“开始”有关。
“鼻”是一个增加了声旁的强化形声字。

55
2.4.6 声旁有示源作用的形声字
一般来说,形声字的声旁的作用在于提示形声字的读音,与形声字的意义没
有关系。但是有一部分形声字,声旁除了可以提示形声字的读音,还可以提示形
声字意义的来源。如“嫁”、“嗅”、“溢”等。


嫁=女(形旁)+家(声旁)
形声字“嫁”由形旁“女”和声旁“家”组合而成,声旁“家”对于“嫁”
的意义来源有提示作用。在古代夫权社会中,女人真正的家在丈夫家,即出嫁后
才开始有一个“家”。对于父母来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出嫁后的妇
女一般要改从夫姓,逢年过节要同丈夫孩子一起祭祀夫家的祖先……
在彝族语言中,称姑娘出嫁为“归家”,是“家”对“嫁”有示源作用的又
一有力证明。
在强化形声字中,增加形旁的强化形声字其声旁一定有示源作用。


嗅=口(形旁)+臭(声旁)
“嗅”的声旁“臭”本身是一个会意字,从自从犬,本义是用鼻子辨别气味。
“自”是鼻子的象形,“犬”是鼻子很灵、对各种气味相当敏感的一种动物,所
以“臭”的字形从“自”从“犬”,特别突出了犬的鼻子。这可以从我们现代生
活中的缉毒犬、猎犬等工作犬的特点中找到旁证。
“臭”本来是一个动词,意思是“闻气味”,后来用作气味的总称。 “臭”本
来既可以指馨香、好闻的味儿(如“其臭如兰”),也可以指秽恶、难闻的味儿(如
“遗臭万年”),后来专指不好的味道——臭味。而“臭”作动词的本义“闻气味”,
后来就新造了一个形声字“嗅”字来表达了。
“嗅”是一个增加了形旁的强化形声字,声旁“臭”有示源作用。


溢=氵(形旁)+益(声旁)
“溢”的声旁是“益”,“益”是一个会意字,从水①从皿。意思是水从器皿
中溢出来。
水从器皿中溢出来,肯定是因为器皿盛不下了,或者说水太多了。所以,“益”
字可以引申出“增多”、“更加”等意思。如“延年益寿”、“精益求精”等。因为
古人认为不管是收成的增多还是寿命的加长等都是好事情,所以,“益”进而引
申出“好处”、“收益”等意思。如“获益匪浅”、“利益”等。
“溢”是后造的形声字,用来分化承担“益”字的本义“溢出”。
“溢”是一个增加了形旁的强化形声字,声旁“益”有示源作用。


仙=亻(形旁)+山(声旁)
“山”是一个典型的象形字,表现了山峰突起、群山连绵的景象。“山不在
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刘禹锡《陋室铭》)在中国古老的
传说中,很多人在山上修炼成仙,一些山也因为有人在此得道成仙而出名,如黄


“益”字上侧的部件是横着的“水”

56
山古名黟山,当地人传说黄帝在此得道成仙,唐玄宗李隆基据此敕名“黄山”。
“仙”的声旁“山”有示源作用。
在河北怀来鸡鸣驿(古驿站)奶奶庙的一处壁画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很特别
的字:左边是人字旁(亻),右边是上“西”下“山”的一个形体(见图 2-58)。
这应该是“仙”的一个异体字。①

图 2-58:仙(壁画局部)

簇=竹(形旁)+族(声旁)
“簇”的声旁“族”是一个会意字,从方 从矢。“方 ”是一面飘扬的旗帜的
象形,是一个集体或单位的标志。如现在的国旗、军旗、队旗等。“古代一个家
族、氏族是一个战斗单位,故字又从‘矢’。”②“族”字的“聚集”、“集体”义
一直沿用到今天,如“民族”、“汉族”、“满族”、“上班族”、“丁克族”等。
以“族”作声旁形成的“簇”字,传承了“族”字中的“聚集”义。“簇”
字的本义是丛生的小竹子,引申可指丛生的其他事物,如“花团锦簇”; “簇”还
可以用作状语表示动作的一种方式或状态,如“簇拥”。
“簇”的声旁“族”有示源作用。


停=亻(形旁)+亭(声旁)
“停”字的声旁“亭”本身也是一个形声字。 “亭”的形旁是省略了一个“口”
的“高”、声旁是“丁”。“亭”就是“亭子”(图 2-59),是一种有顶无墙的小型
建筑,在中国古代,亭子主要设在道路旁边,主要功能是供行人暂时歇息停留。
现在的亭子虽然也还有供人休息的功能,不过已经更多地建筑在园林或风景名胜
之中用作点缀了。


在四川辞书出版社与湖北辞书出版社共同出版的《汉语大字典》之《附录·异体字表》字头“仙”下并
没有收录这个形体,不过,在所收录的异体字中有这样一个字形:形旁为“亻”
、声旁从上到下依次由
“西”
、“大”、
“山”三个部件组成。这个形体与壁画中的字形非常相似。我们初步推断,壁画中的字形
应该就是“仙”字。

邹晓丽 编著《基础汉字形义释源》第 117 页,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 年 6 月第 1 版。

57
图 2-59:亭子

姓=女(形旁)+生(声旁)
“生”字从“土”象形,意为草木从土中生出,引申为孕育、生产、生长、
生机等义。
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由于没有固定的婚姻和家庭,很多人“只知其母、不知
其父”。中国的一些远古传说也证明了这一点。炎帝是中华始祖之一,关于他的
降生有一个传说:他的母亲一次外出游玩,看到天上飞过一条龙,回来后生下了
炎帝。关于商朝的创立,有“玄鸟生商”之说。传说是因为简狄女吃了玄鸟的卵
而怀孕,后来生下了商朝的始祖“契”。因此,契后来以玄鸟作为他的氏族的图
腾。而关于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出生的传说,则更加神乎其神。相传老子的母亲
白小姐睡觉时梦见一颗金星扑到了自己怀里,醒来发现怀有身孕,八十一年后生
下老子。
如今,在中国云南的泸沽湖畔,还有一个神秘部落——摩梭女儿国,在那里
依然顽强地保留着母系文化时期的走婚婚俗。所谓走婚,是指男女成年后并不直
接结婚组成家庭生儿育女,一般是男的晚上到女方家过夜,天亮后离开,平时男
女双方各住各家。而且,男女的这种结合是自由的,一旦感情不再,随时可以分
手去寻找新的伙伴。男人们既不是正式的丈夫、也不是法律意义上的父亲,当然
也就不必对女人和她们生的孩子负什么责任。特别是,如果一个女子有过几个男
性伙伴的话,恐怕有的也很难分清到底哪个才是自己孩子的父亲。所以,在这样
的地区,有母亲、舅舅、外祖父母、兄弟姐妹,却独独没有“父亲”。
“姓”的声旁“生”有示源作用。


娶=女(形旁)+取(声旁)
“娶”的声旁“取”本身是一个会意字,其中的“又”是右手的象形,整个
字表现的是用右手割取耳朵的情景。之所以用右手来表现,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
右利手比左利手常见,人们普遍用右手工作的缘故。
从“取”字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古代军事生活的影子:在古代战争中,为了论
功行赏,需要记录士兵杀敌的数目。但士兵人数众多,没有办法一一监督,士兵

58
个人上报的杀敌数字并不一定真实,还是需要用物证来说话。但是,士兵们又不
可能把杀死的敌人都背在身上等到战争结束后给领导看。怎么办呢?割首级(头)
当然是一个办法,但人头还是有点大,不方便携带。所以,最后就采取了割耳朵
的办法。士兵每杀死一个敌人,就割下敌人的左耳,装在随身的口袋里。等到战
争结束以后,根据每个士兵所割取的敌人左耳的多少来封赏,这样就可以服众了。
有一个关于“取”字的传说:元太祖成吉思汗死后,两千五百多名工匠为他
打造了陵墓。蒙古贵族讲求“密葬”,为了让陵墓的具体位置成为千古之谜,陵
墓造成后,两千五百名工匠全部被看守他们的士兵杀死。而看守工匠、督造陵墓
的四百名士兵在完成任务返回都城以后也被集体杀死。杀死这四百名士兵的人把
士兵们的耳朵割下来,作为督造陵墓者确实已经全部死亡的证明,再去向上级复
命。①
一个“取”字,既形象地表现出了古代战争和军队生活的残酷,也多少让人
慨叹这种论功行赏办法的古老:在那么紧张的战斗中,士兵们一边要进攻、一边
要防备、一边要随时注意将帅们的号令、一边还要割取敌人的耳朵……得心理素
质多好的人才能做到!
随着从“取”到“娶”的过渡,我们又由慨叹古代士兵的艰辛转而慨叹古代
妇女的地位和她们的命运。“娶”虽然是一个形声字,但它的声旁“取”却在提
示读音的同时有示源作用。“娶”字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妇女在男人们心目中的位
置:女人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地位,就好像一件东西一样,是属于男人的附属品。
男人娶了妻子,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房间里多了一件东西而已。有一天他们不
喜欢了,就可以用一封“休书”把妻子打发出门,并不需要到政府部门办理什么
离婚手续。
“娶”的声旁“取”有示源作用。


胞=月(即“肉”,形旁)+包(声旁)
形声字“胞”的声旁“包”本身是一个会意字,从勹从巳。其中,“勹”像
一个怀孕的人形,是“人”的变体;“巳”是孕妇肚子里的胎儿,是“子”的变
体。整个“包”字字形描画了妇人怀孕的形象(图 2-60)。与“孕”字的造意基
本相同。
因为怀孕期间胎儿被包裹在孕妇的肚子里,所以大凡某物 A 中包含有某物
B,多可以用“包”。比如:书包(袋子里包含有书或文具)、肉包子(面皮里包
含有肉馅儿)、豆沙包(面皮里包含有豆沙馅儿)、钱包(袋子或夹子里包含有钱)、
沙包(小布口袋里包含有沙子或其他颗粒状物)等等。
除了用作名词,“包”也可以用作动词,意思是用某物 A 把某物 B 包裹在里
面。如:包糖果、包饺子、包书皮等。甚至,给某物(或人)作一个外表的装饰
也可以用“包”。如包装歌手等。


这个传说采自 巴拉吉尼玛、额尔敦扎布、张继霞 编《千年风云第一人—世界名人眼中的成吉思汗》第
73 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年 1 月第 1 版。

59
图 2-60:孕妇
母亲的爱是最伟大、最无私的。当胎儿还在腹中时,母亲就通过脐带给了他
(她)尽可能多的营养;出生后,又给了他(她)甜美的、可以增强免疫力的乳
汁……每一个孩子都是在母亲心血的灌溉下一天天长大的。1996 年夏天笔者到
锡林郭勒草原度假,曾经听当地的蒙古人讲过一个传说:元太祖成吉思汗安葬以
后,他的后世不想让别人知道陵墓的具体地点(当然这也是成吉思汗本人的意
思),并没有在安葬处作特殊的标志(比如墓碑或坟头),而是让群马在陵墓的土
地上方跑动、把松软的土地踏平,接着移来草皮和树木,一个春天过后,草木茂
盛,看起来就跟别处完全一样了。但是,成吉思汗的亲人想要祭祀的时候怎么办
呢?总不能连自己人也找不到陵墓的真正地点吧?其实,他们早有准备。早在移
来草皮和树木之前,他们已经悄悄地在陵墓所占土地的上方杀死了一只小骆驼,
然后,把亲眼目睹了小骆驼之死的它的母亲——母骆驼带回去养起来。成吉思汗
的亲人们想要回到成吉思汗墓地祭祀的时候,就带上这只母骆驼做向导。即使有
大片的草地和茂密的树木作干扰,母骆驼还是能够凭借自己本能的感觉找到自己
孩子死去的地方。于是,母骆驼停下来一声声哀叫的地方,就是小骆驼被杀的地
方,当然也就是成吉思汗长眠的地方。讲述这个悲壮、惨烈的故事其实是想说明,
即使对于动物,母爱也是可以包容一切的。所以,“包”在用做很多具体义的同
时又引申出抽象的“包容”、“包括”等义。
这样一来,“包”的引申义越来越发达,而它的真正的本义——孕妇肚子里
包裹着胎儿却越来越不为人们熟悉。为此,后来新创造了形声字“胞”来表示“包”
的本义, “胞”由它的形旁“月(肉)”突出了与身体的关系。孕妇肚子里有一个
胎宝宝叫“单胞胎”、两个胎宝宝叫“双胞胎” (一个男宝宝一个女宝宝叫“龙凤
胎”)、三个或三个以上胎宝宝就叫“多胞胎”。
肚子里有了胎儿叫作“胞”,肚子里食物充足叫做“饱”,把东西揽入怀中用
臂膀围住叫做“抱”,它们都有明显一致的意义特点。只不过, “胞”跟身体有关,
所以形旁为“月(肉)” ;
“饱”跟食物有关,所以形旁是“饣(食)”;“抱”跟手
部的动作有关,所以形旁为“扌(手)”。
“胞”、“饱”、“抱”这三个形声字的声旁“包”都有示源作用。
♣ 想一想
在你学过的汉字中,有哪些是“声旁有示源作用的形声字”?

60
2.5 汉字的构形与解析
前面所介绍的四种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是传统“六书”的重
要组成部分,通常被称作“四体”。除此以外, “六书”中还包括两种用字法,即
“二用”——转注和假借。
所谓转注,简单地说,就是以一个部首相同的常用字来注释一个非常用字。
如“考,老也。”
所谓假借,简单地说,是借用已经存在的汉字表示跟它的字形无关的意思。
如借用表示兵器的象形字“我”来表示第一人称。
有人把用汉字记录音译外来词也看作是一种广义的假借,比如用“沙发”来
记录英文 sofa。
尽管有假借法的存在,但汉字毕竟是表意文字,顽强的表意性促使它极力维
持或重建形义之间的关联,即使是本来纯粹表音的音译词中的汉字也是这样。因
此,一部分本来只是表音或拟音的汉字逐渐加上表义的形旁、变成新形声字,从
而达到形义联结的效果。如译自梵语 tata 的“多多”后来加上形旁“父”成为
“爹爹”①,方言中用来称呼父亲。
由于假借的存在,汉字形义之间就具有了不再单一的关系,有时候,汉字会
表达跟它的构形毫无关联的意义。

2.5.1 假借字


“豆”是古代的一种食器,用来盛放食物。形状有点儿像一只高脚的圆口盘
子,一般有盖子(图2-61)。材料有木制的,也有陶制的或青铜制的等。
“豆”的字形非常形象生动:由上往下, “一”代表盖子;
“口”代表敞口可
以盛放物品的盘子;“ ”是盘子的的支撑(脚)。

图 2-61:豆(食器)


朱庆之:
《试轮汉字在汉语词汇发展演变中的某些特殊作用》 ,载赵丽明 主编《汉字传播与中越文化交流》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 年 9 月第 1 版。

61
“豆”在古代不仅是一种容器,还引申作为容量单位或重量单位使用。但在
现代汉语中这些用法都消失了。现代所说的“大豆” (黄豆)、
“绿豆”、
“豆芽儿”、
“相思豆”等词语中的“豆”都是假借字。
有趣的是,“豆”作为豆子的假借义被人们接受后,还居然被利用作为形旁
造了形声字“豇”(jiānɡ)、“豌”(wān)等来表示豇豆、豌豆等不同种类的豆。
图 2-62 中这个拟人化了的豆子造型,是不是特意在向“豆”字靠拢呢?

图 2-62:拟人化了的豆子造型

“斤”是斧子的一种,象形。字形最上部的“ ”代表斧头,“丿”像斧柄,
“ ”像砍下的木头。
“斤”作“斧子”讲的本义可以从“斧”(从斤父声)、“析”(从斤断木)、
“折”(从手持斤)等字中得到证明。《孟子》中有“斧斤以时入山林”,意思
是上山砍柴要根据一定的时节,就好像打猎一样,不是随时都合适,要避开树木
的生长期和野兽的怀孕期。
现在,“斤”一般用作重量单位,如“三斤苹果”、“五斤梨”等(图2-63),
这里的“斤”都是假借字,与“斧子”的意义毫无关系。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的
一斤跟现代的一斤并不相等。古代一斤等于十六两,所以遗留有“半斤八两”的
成语,意思是力量相当,不相上下。而现代一斤(指一市斤)是十两,即五百克
(500g)。

图2-63:这个南瓜多少斤?

62

“其”描画了手持簸箕(bòji,图2-64)的形象,其中,“ ”是簸箕的象
形,“ ”代表两只手。簸箕是一种手工用的扬米去糠的工具,多用竹篾或柳条
等编成。
“其”被借作代词(表示第三人称)、语气词(表示疑问)等后,本义“簸
箕”逐渐变得不太清晰。于是在“其”字上加了形旁“竹”组成形声字“箕”来
承担本义,“其”字就专用来表示假借义了。

图2-64:簸箕

“它”是蛇的象形(图2-65),本义就是蛇。后来因为“它”字常被借去表
示第三人称,所以就在“它”的基础上添加形旁“虫”组成强化形声字“蛇”来
记录“它”字的本义,而“它”字则专用来表示第三人称了。

图2-65:蛇(玻璃制品)
“六书”虽然已经不完全适合用来分析现代汉字,但依然有很重要的参考价
值。为了更方便了解“六书”内容,河西学院(甘肃张掖)中文系的何茂活老师
编写了《“六书”助记歌》①:
六书助记歌
汉字表意简而明,说文解字六书通。
象形独体如绘画,随体诘诎摹物形。
日月山水人手目
.......,木鱼虫鸟马牛弓
.......。


何茂活《试以歌诀说“六书”
》,载《甘肃广播大学学报》
,2002 年第 3 期。

63
文兼符号为指事,或唯符号以象征。

.本上末甘天刃
......,寸母一二亦元中
.......。
多字义融为会意,好友并集意益明。
武兵伐寇休共牧
.......,北囚兼步莫相从
.......。
形声一法功最著,义音相倚字繁生。
溯观汉字源頭远
.......,抚膺浩叹苍黔功
.......。
构字无非上四法,今因演变或朦胧。
尧圣旧礼齐还乱
.......,书学习进总东风
.......。
另有转注和假借,历来论者多纷争。
转注盖如考
.与老
.,部首音义略相同。
假借成字作新用,易而来之亦其能
.......。
六书体用兼而备,攻研文字务须通。
其中,加点字是为了上面的说解内容所举的例字。如在介绍了象形字的特点
(“象形独体如绘画,随体诘诎摹物形”)以后,就举了“日月山水人手目,木鱼
虫鸟马牛弓”等例字;在介绍了因汉字古今构形演变而导致有些字无法用“六书”
分析(“构字无非上四法,今因演变或朦胧”)后,就举了“尧圣旧礼齐还乱,书
学习进总东风”等例字。

2.5.2 不能随意拆分汉字
“用不具备构意或失去构意的字形来任意杜撰构意,叫作望形生义。” ①
望形生义有时是无意的,由于个人汉字修养和学识不够所导致。但也有一些
人为了某种特殊的目的有意对汉字进行“特殊”的拆解。如晚唐时期,有一位诗
人名叫皮日休,传说他为了支持和宣传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曾经作诗:

欲知圣人姓,田八二十一;欲知圣人名,果头三屈律。
在诗中,皮日休把“黄”字拆分为“田八二十一”,把“巢”字拆成“果头三屈
律”,在诗中隐含“黄巢”的名字并把其称为“圣人”。
在一个美国学生对“意思”二字的认知过程中,“意”字的义符“心”和声
符“音”中的“日”被当作一个相对的整体,“意”被拆分成“立”、“ ”。②


其实,像把“意”字拆分成“立”、
“ ”这种对汉字部件的不合理拆分在以
汉语为母语者对汉字的认知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立早章“的说法就是一个典型
的例子。下面是一段生活中常常听到的对话:
A:您贵姓?
B:姓zhāng。
A:弓长张还是立早章?
B:立早章。


王宁 著《汉字构形学讲座》第 33 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年 3 月第 1 版。

选自笔者在对美国杜克大学中文起点班学生部首学习策略调查实验中发现的实例。英文原文:
How to remember“意思”:
The lower half of “yi”is very similar to “si”. Once you have “yi’ remember(ed), it is very easy to remind
yourself of “si”. The basic shape of the character (“si”) is found in “yi”.

64
zhāng这一个音节可以有多个汉字形式,如章、张、彰、蟑、樟等。即使有
了“姓”作范围的限制,单靠zhāng这个读音也不足以使汉字形体唯一化。特别
是,“张”和“章”都是常见的姓,人们由zhānɡ联想到“张”和“章”的概率大
致相同。所以对话中A一定还要再问上一句“弓长张还是立早章”来进行确认。
“章”的本义其实与音乐有关。 《说文解字·音部》:“章,乐竟为一章。从
音从十。十,数之终也。”根据许慎的解释,“章”意为一段相对完整音乐的结
束,从音从十会意。现代汉语中还有“乐章”一词,正用其本义。至于书的一章、
两章使用了“章”字的引申义。因为书的一章通常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部分,这
与乐曲相对完整的一个乐章有共同点。
把“章”字拆分为“立”、“早”两部分其实没有理据可讲。

2.5.3 不能随意解说汉字
有时候,对汉字进行了正确的拆分,即部件拆对了,但在解说时却把构形方
法解释错了,从而导致对汉字的错误理解。
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曾经写过一本《字说》来阐释汉字的结构等,其
中多把形声字当作会意字来解释。最著名的例子是他把形声字“波”解释成“水
之皮”,引来另一位大学问家苏轼的讽刺:如果“波”是“水之皮”,那“滑”岂
不成了“水之骨”吗?
胡奇光在他的《中国文祸史》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例子:明太祖朱元璋时
期,僧人来复为了感谢太祖的一次赐食,就写了一首谢恩诗:

金盘苏合来殊域,玉碗醍醐出上方。稠叠滥承天上赐,自惭无德颂陶唐。
哪知道,这首诗非但没有达到讨好皇上的目的,却反而给自己引来了杀身之祸。
因为朱元璋把“殊”解读作“歹朱”,认为来复和尚用这个字是骂自己“歹徒朱
元璋”。①
其实,虽然把“殊”拆分成“歹”和“朱”两部分是正确的,但把“殊”解
释成“歹徒朱元璋”却十分地不科学。因为“殊”是一个形声字,“朱”只是“殊”
的声旁,在“殊”中只起提示“殊”字读音的作用。所谓“歹朱”说纯粹是朱元
璋太敏感、太多心了。
现代一些教授汉字的人也不乏随意讲解汉字结构的。笔者看过一个解释“孀”
字的例子,说“孀”从构形上看是“女”加“霜”,意思是女人死了丈夫、心中
难过,就好像心里下了霜,所以字形写作“孀”。其实,这也是犯了把形声字当
成会意字来解释的错误。
日本报纸《朝日週刊》上登载过一个例子,说有的欧美学生把形声字“映”
解释为一个人拿着一把铁锹正在往炉子里添炭(人がストーブにシャべルで石炭
を入れているところ)。
就像“一”既可以表示天(如“雨”)、也可以表示地(如“旦”),既可以表
示成年男人头上的发簪(如“夫”)、又可以表示灭火的工具(如“灭”)等一样,
汉字的部件大多具有多义性。而正是这种多义性,给汉字的文化阐释留下了一定
的空隙,使得一个人或一群人可以从自己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同一个汉字进行这
样那样的不同解析。然而,“每一个单个汉字都是在与其他汉字的对比中确立自
己的地位的。单个汉字是一个个的小分子,与其他汉字既相区别又相依存,形成
一个有序的汉字系统。系统中每一个分子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整个系统和系统中的


胡奇光 著《中国文祸史》第 91-92 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年 10 月第 1 版。

65
其他成员,所以,不能脱离大系统孤立地图解汉字。” “如果“映”是一个人拿着
一把铁锹正在往炉子里添炭,那么“殃”、“泱”、“秧”又该怎么解释呢?”①
望形生义“对维护汉字构形的系统性和汉字的科学应用是有害的”, “即使是
古汉字,也不是每一个字都能直接分析构意的。少数难以分析构意的汉字,宁可
存疑,也不要乱讲。” ②“对于那些需要溯源的记号构件,必须通过溯源才能讲
解构意”,
“如果溯源难度较大,不宜在教学中进行,可以改变一种教学策略进行
讲解,而不要乱编构意,扰乱系统。” ③


汉字字形要素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但阐释和利用字形必须要以科学性作为前
提,随意地“望形生训”是不可取的。
汉字“丫”是一个象形字,本指物体上端分叉的部分,同时也描绘了中国古
代少女的一种常见发式。这种发式酷似羊角,故俗称“羊角辫”(图 2-66)。

图 2-66 梳羊角辫的女孩儿

因为汉字字符“丫”酷似大写的英文字母“Y”的缘故,一位初学汉语的美
国学生竟然把“丫头”读成了“wài tou”。这种没有原则的“望形生训”甚至打
破了表意汉字和拼音文字的界限。④


李俊红、李坤珊《汉字教学的出发点—字形》 ,载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Volume 41:1, pp: 79-92.

王宁 著《汉字构形学讲座》第 33 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年 3 月第 1 版。

王宁 著《汉字构形学讲座》第 76 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年 3 月第 1 版。

李俊红、李坤珊《汉字教学的出发点—字形》 ,载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Volume 41:1, pp: 79-92.

6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