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第 31 卷 第 3 期 2011 年 5 月 ( Philos. &Soc. Sci. Edit. ) Vol. 31 No. 3 May 2011

·语言学研究·

《通假字例释 》误为通假例
魏清源
( 河南大学 文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要:“古音通假”原理的普遍应用解决了许多古书上的疑难问题,成为训释词义的一种重

要手段。但存在着“滥用通假”的流弊。曹先擢《通假字例释》中有误以同源字为通假者,有误以古
今字为通假者。这些误用现象具有普遍性。
关键词:曹先擢; 《通假字例释》; 古音通假; 误用之例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11)03-0096-05

通假是指古籍中该用此字而借用音同音近的彼 有墨汁的干燥的毛笔。 白居易《对镜偶吟赠张道士


字的一种用字之法。有清以来,以段玉裁、王念孙为 抱元》: “眼昏久被书料理,肺渴多因酒损伤。”“肺
代表的清儒运用古音研究的成果来释语源 、破假借, 渴”即肺干枯。 由“水干 ”又引申为口里水干,也就
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特别是近些年来,人们对古音 是“口渴”。《诗·小雅·采薇》: “行道迟迟,载渴载
通假现象的研究不断深入,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 饥。”白居易《感鹤》: “饥不啄腐鼠,渴不饮盗泉。”
运用古音通假原理来阐释古籍词义,也愈来愈成为 两句“渴 ”与“饥 ”对举,显然 都 是“口 渴 ”的 意 思。
一种重要的训诂手段。但是从清代乾嘉学派的末流 人口渴之后都急切地要喝水,因而由“口渴 ”又引申
开始,“滥用通假”的流弊就已经产生,并“已变成一 为“急切”的意思。《公羊传 · 隐公三年》: “葬者曷
[1]431
种风气,好像一讲‘通假 ’就比较高明 ” 。 近日 为或日或不日,不及时而日,渴葬也; 不及时而不日,
[2]
在翻阅曹先擢《通假字例释 》 时,就发现该书所列 慢葬也。”句中“渴 ”与“慢 ”对举,意为“急切 ”。 高
三百余个通假字中,有不少是误为通假的。 其误大 适《别冯 判 官》: “才 子 方 为 客,将 军 正 渴 贤。”“渴
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误以同源字为通假,二是误 贤”即“急切地想得到贤人”。
以古今字为通假。 《说文 · 立部》: “竭,负举也,从立曷声。”段玉
一、误以同源字为通假 裁注: “凡 手 不 能 举 者,负 而 举 之。”其 本 义 是“负
渴: 竭( 溪群旁纽,月部叠韵) 举”、“承载”。《礼记 · 礼运》: “五行之动,迭相竭
《通假字例释 》以为在“水干涸”、“尽 ”这两个 也。”郑玄注: “竭,犹负载也。”木华《海赋》: “擘洪
[2]80
意义上“渴”是“竭”的通假字 。 波,指太清,竭磐石,栖百灵。”“揭”、“竭 ”都有“举 ”
《说文·水部》: “渴,尽也,从水曷声。”字从水, 义,“揭”字从手,意指“用手高举”; “竭 ”从立,指手
其本义 不 是 一 般 的“尽 ”,当 是“水 尽”、“水 干 ”。 的力气用尽也不能举起时放在背上站立起来以使重
《周礼·地官 · 草人》: “凡粪种 …… 渴泽用鹿。”郑 物举起。由“竭”的这个意义特点,引申出“穷尽 ”的
玄注: “渴泽,故水处也。”孙诒让正义: “渴泽,犹竭 意思。《礼记 · 大传》: “序以昭缪,别之以礼仪,人
泽也。泽故 有 水,今 涸 竭,则 无 水 而 可 耕 种。”“渴 道竭 矣。”郑 玄 注: “竭,尽 也。”《史 记 · 太 史 公 自
泽”即水干了的沼泽地。 由“水干 ”引申为“穷尽 ”。 序》: “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苏轼《前赤壁
《吕氏春秋·任地》: “利器皆时至而作,渴时而往。” 赋》: “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由“穷尽 ”再引申为水
王念孙《读书杂志》: “渴,尽也。”王妙晖《造释伽像 用尽了,即“水干涸 ”的意思。《诗 · 大雅 · 召旻 》:
记》: “佥渴家资,共成良福。”“佥渴家资 ”即“全用 “池之竭矣,不云自频。”《国语·周语上》: “昔伊、洛
尽了家资 ”。 由“水干 ”还引申为“干燥”、“干枯 ”。 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韦昭注: “竭,涸也。”所谓
徐诰《书张九龄》: “司徒告身多渴笔。”“渴笔 ”即没 “水干涸”就是原来有的水失去了,因此由“水干”的

收稿日期:2011-02-26
作者简介:魏清源( 1952-) ,男,河南宝丰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文字学、训诂学、语法学。

· 96·
魏清源: 《通假字例释》误为通假例

意义又引申为“失去 ”的意思。《庄子 · 胠箧》: “唇 的意思。


竭则齿寒。”《吕氏春秋 · 权勋》: “唇竭而齿寒。”由 孔洞都是穿透某物而形成的,所以由“孔洞 ”还
“失去”的意思再引申为“除去”的意思。《素问 · 阴 引申为“穿 透”、“通 透 ”的 意 思。《史 记 · 大 宛 列
阳应象 论》: “其 高 者,因 而 越 之; 其 下 者,引 而 竭 传》: “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裴骃
之。”张隐庵集注: “病在胸膈之上者,因其上而发越 《史记集解 》引苏林: “凿,开也; 空,通也。”《汉书 ·
之; 其胸腹之下者,因其下而引去之。” 鲍宣传》: “唐尊衣敝履空。”颜师古注: “空,穿也。”
由上可知,“水干涸 ”这个意义是“渴”、“竭 ”二 “履空”即“鞋磨透了 ”。 物体上有了窟窿就使物体
字均有之义。就“渴 ”而言,“水干涸 ”是它的本义; 有了间隙,所以由“孔洞 ”还引申为“间隙”、“间隔 ”
就“竭”而言,“水干涸 ”是它的引申义。 既然“渴 ” 的意思。《史记·陈杞世家》: “惠公立,探续哀公卒
本身就有“水干涸 ”之义,“渴泽 ”的“渴 ”就不能说 时年而为元,空籍五岁矣。”“空籍五岁 ”即“间隔五
是“竭”的通假字; “尽 ”也是二字均有之义,并且都 年”。由“间 隙 ”再 引 申 为 时 间 上 的“空 闲”、“闲
是它们的引申义。因此,表示“尽”义的“渴 ”也同样 暇”。此义今常用,兹不举例。
不能认为是“竭 ”的通假字。 它们实际上是音近义 《说文·子部》: “孔,通也。 从乙,从子。 乙,请
[3]133
通的同源通用字 。 子之候 鸟 也。 乙 至 而 得 子,嘉 美 之 也。”许 慎 认 为
空: 孔( 溪母双声,东部叠韵) “孔”的本义是“通 ”,盖因其对“孔 ”的字形分析有
《通假字例释》以为在“孔洞 ”这个意义上“空 ”
误所致。“孔”之金文作“ ”由“子 ”和“子 ”头上的
[2]81
通“孔” 。
一个指事符号组合而成。 郭沫若《金文丛考》: “乃
《说文·穴部》: “空,竅也,从穴工声。”《汉语大
指示小儿头角上有孔也。 故孔之本义当为囟,囟者
字典》把“空虚”、“内无所有 ”作为“空 ”的第一个义
象形文,孔则指事字。 引伸之,则凡空皆曰孔,有空
项,不当。其字从“穴 ”,本义当与洞穴有关。 段玉
则可通,故有通义。”此说甚是,“孔 ”本义当是与新
裁《说文》注: “今俗语所谓孔也。”可见其本义应为
生儿的“脑门”相似的“洞眼”、“窟窿”。《素问 · 骨
“孔洞”、“窟窿”。《庄子 · 秋水》: “计四海之在天
空论》: “其孔,溺孔之端也。”此“孔 ”指的是人的尿
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 ”陆德明《经典释
道。《新五 代 史 · 前 蜀 世 家》: “能 射 钱 中 孔。”此
文》: “空,音 孔。 礨 空,小 穴 也。”《史 记 · 五 帝 本
“孔”指的是钱中间的窟窿眼。 物体有了洞眼就可
纪》: “舜穿 井 为 匿 空 旁 出。”司 马 贞《史 记 索 隐 》:
借以窥见 其 内 部,所 以 由“洞 眼 ”引 申 为“门 径 ”。
“( 空) 音孔。”从“空 ”其他意义的孳乳关系来看,其
《管子·国蓄》: “利出于一孔者,其国无敌; 出于二
他意义也都与“孔洞”的意义有或远或近的关系。
孔者,其国半诎。”安井衡注: “孔,穴 也,犹 言 门。”
孔洞中都是虚空无物的,所以由“孔 洞”、“窟
《春秋繁露·考功名》: “异孔而同归,殊施而钧德。”
窿”引 申 为“空 虚”、“空 无 ”的 意 思。《管 子 · 五
洞眼可通物体的内部,所以由“洞眼 ”再引申出“通
辅》: “仓廪实而囹圄空。”《后汉书 · 陈藩传》: “田
达”之义。《汉书 · 西域传》: “去长安六千三百里,
野空,朝廷空,仓库空。”由“空无 ”之义再引申为空
辟在西南,不当孔道。”《新唐书·曹华传》: “使据孔
无之地,即“天空”、“空间”。《列子 · 黄帝》: “乘空
道。”两句中的“孔道 ”即“通路 ”。 洞眼一般都深达
如履实,寝虚若处床。”《世说新语· 黜免》: “殷中军
物体内部,所以由“洞眼 ”还引申为“深远 ”的意思。
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天空 ”是廖阔无
《淮南子·精神》: “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
边的,因而又引申为“廓大”、“广阔”的意思。《诗 ·
所止息。”“孔乎”即“深远的样子 ”。 今凡有孔洞的
小雅·白驹》: “皎皎白驹,在彼空谷。”毛传: “空,大
东西,都可用“孔”作其量词。如“一孔窑洞”、“一孔
也。”左思《咏史诗八首》之四: “廖廖空宇中,所讲在
石桥”、“一孔油井”等。
玄虚。”李善注: “空,廓也。”由“空虚”、“空无 ”还引
由上可知,“空”、“孔 ”本 身 都 有“孔 洞”、“窟
申为“穷尽”的意思。《诗 · 小雅 · 大东》: “大东大 [3]378
窿”的意思,二者是同源通用的关系 ,而非同音
东,杼柚其空。”毛传: “空,尽也。”《论衡 · 薄葬 》:
借用的关系。
“竭财 以 事 神,空 家 以 送 终。”“空 家 ”即“用 尽 家
要: 邀( 影母双声,宵部叠韵)
资”。东西用尽就意味着这种东西的不足,所以由
《通假字例释》以为在“求取 ”和“邀请 ”这两个
“穷尽”再引申出“贫乏”、“缺少 ”的意思。《诗 · 小 [2]159
意义上“要”通“邀” 。
雅·节南山》: “不吊昊天,不宜空我师。”“空我师 ”
《说文 · 臼 部》: “要,身 中 也。 象 人 要 自 臼 之
即“使我师贫乏”。《法言· 问神》: “昔者说《书 》者
序以百,而《酒诰 》之篇俄空焉。”此“空 ”是“缺少 ” 形。”金文、篆书“要”皆作“ ”,字中间是人的形体,
· 97·
第 31 卷 第3 期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年 5 月

两 边 各 有 一 手 放 在 身 中 部 位,其 本 义 就 是 人 的 候”引申为“遮拦”、“阻截”。张衡《西京赋》: “投轮


“腰”。《墨子·兼爱》: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 关辐,不邀自遇。”李善注引薛综: “邀,遮也。”《旧唐
王之臣皆以 一 饭 为 节。”毕 沅 校: “旧 作 腰,俗 写。” 书· 卢 杞 传》: “百 姓 相 率 千 万 众,邀 宰 相 于 道 诉
《楚辞· 离骚》: “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 之。”由“迎候”还引申为“招引”、“约请”、“邀请 ”。
佩。”洪兴祖补注: “要与腰同。”“盈要 ”即“满腰 ”。 《古乐府·长干曲》: “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摇。”李
古书中的“要斩”即“腰斩”,“要领”即“腰和脖子 ”。 白《月下独酌四首 》之一: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
“腰”处在人体的中间部位,因而由“腰 ”引申出“中 人。”所谓“约请”就是希望别人同意自己的安排,因
间”的意思。《战国策 · 秦策》: “是王之地一经两 而由“约请”再引申出“希求”、“求取 ”的意思。《论
海,要绝天下也。”“要绝天下 ”就是从中间把天下隔 衡·自然》: “舜禹承尧之安,尧则天而行,不作功邀
断。由“中间 ”的意思再引申出在一条路的中间拦 名。”“邀名”即“求取功名 ”。刘峻《广绝交论》: “冀
阻别人,即“半 路 拦 阻 ”的 意 思。《左 传 · 襄 公 三 宵烛之末光,邀润屋之微泽。”李善注: “贾逵《国语 》
年》: “三年春,楚子重伐吴 …… 吴人要而击之。”杨 注曰: ‘邀,求也。’”“邀 ”由 本 义“迎 候 ”还 引 申 为
[4]925
伯峻注: “从中拦阻而攻击之。” 《孟子 · 公孙丑 “遇”。《庄子·徐无鬼》: “吾与之邀乐于天,吾与之
下》: “使数人要于路,曰: ‘请必无归而造于朝。’”杨 邀食于地。”陆德明《经典释文》: “邀,遇也。”《天工
[5]92
伯峻注: “要,平声,音邀,遮拦之意。” 半路拦阻 开物 · 乃 粒 · 稻 灾》: “邀 天 晴 霁 三 日,则 粒 粒 皆
别人动机不外乎二: 加害于被拦者,邀请被拦者。于 生矣。”
是由“半路拦阻”引申出 “要挟”和“邀请 ”这两个意 由上可 知,“邀 请”、“求 取 ”二 义 皆 为“要 ”与
义。《论语·宪问》: “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 “邀”的固有之义,并都是它们的引申义。 所以二字
不要君,吾不信也。”“要君”即“要挟国君”。陶渊明 音同义通,是同源通用的关系,而不是同音借用的关
《桃花源记》: “见渔人,乃大惊 …… 便要还家,设酒 系。我们不能说在表示“邀请”、“求取 ”的意义时,
杀鸡作食。”“要还家 ”即“邀请回到家中 ”。 要挟别 “要”通“邀”。
人的目的肯定是要从别人身上求取一些东西 ,因而 同源字的特点是音同音近而义通,即它们之间
由“要挟”又引申出“求取”、“求得 ”的意思。《孟子 有共同的意义,所以可以在这个共同的意义上通用 ;
·公孙丑上》: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 通假字的特点是音同音近而义不同,借用此字作彼
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 字。前者是同源通用的关系,后者才是同音借用的
于乡党朋友也。”朱熹集注: “要,求。”“要誉 ”即“求 关系。“只要能考察出意义之间的联系,都不应认
取好声誉”。又《告子上》: “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 为是同音借用,只能认为是同源通用。 只有本义与
爵。”“要人爵”即“求得公卿大夫的职位 ”。 想要求 借义之间确实找不到意义联系,才按同音字 ( 本文
[7]67
得的东西都是自己需要的东西,因而由“求得 ”又引 作者注: 即通假字 ) 处理。” 这种认识是正确的。
申出“需要”、“想 要 ”的 意 思。 白 居 易《红 线 毯 》: 《通假 字 例 释 》中 的“长—常”、“上—尚”、“少—
“地不知寒人要暖,莫取人衣作地衣。”韩愈《竹径 》: 小”、“帅—率”等都属于此类误用。
“若要添风月,应除数百竿。” 二、误以古今字为通假
“要”还可由本义“腰 ”对人体的重要性而引申 保: 堡( 帮母双声,幽部叠韵)
出“重要”、“重要的东西 ”等意思,由“腰 ”结构简单 《通假字例释》认为在“城堡 ”这个意义上“保 ”
[2]6
的特点而引申出“简单”的意思,由“腰 ”需有东西约 通“堡” 。
束的特点而引申出“约束”、“约定 ”的意思等,因与 《说文· 人部》: “保,养也。”甲骨文“保 ”从人
“邀”的意义关系不大,兹不赘述。 从子会意,金文“保”作“ ”,左边的“人 ”把手伸向
“邀”字《说文 》不收,但先秦文献有用例。《汉 背后,揽着背上的“子”,其本义就是“负幼儿于背 ”。
语大字典 》概括其义项有: 迎候; 遮拦、阻截; 希求、 《尚书·召诰》: “夫知保抱携持厥妇子,以哀吁天。”
[6]3890
谋取; 招引、约请; 遇; 赶、吆; 用秤称 。 其中后 句中“保”与“抱”、“携”、“持”为四种不同的带子方
两种为 方 言 用 语,撇 开 不 说。 根 据“邀 ”的 形 符 式。对于背负小孩的大人来说,他都负有抚养、抚育
“辵 ”,分 析 其 他 义 项,可 知“邀 ”的 本 义 当 是“迎 小孩的职责,所以由本义又引申出“抚养”、“抚育 ”
候”。《庄子· 寓言》: “阳子居南之沛,老聃西游于 的意思。《尚书·康诰》: “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
秦,邀于郊。”陆德明《经典释文》: “邀,要也。”“邀 《国语 · 周 语 上》: “事 神 保 民。”韦 昭 注: “保,养
于郊”即“到郊外迎候”。《魏书 · 辛雄传》: “经赦 也。”《孟子·梁惠王上》: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除名之后,或邀驾诉往。”“邀驾 ”即“迎驾 ”。 由“迎 上古 的“保 民 ”都 是“抚 育 百 姓 ”的 意 思。 由“抚
· 98·
魏清源: 《通假字例释》误为通假例

养”、“抚育”的意义可以引申出很多意义。 可以引 “堡”字《说文 》不见,它的产生当在汉代以后。


申为负责养育小孩具体事务的人,即今言“保姆 ”。 《汉语大字典 》中所用例句最早的是《晋书 》。 其释
[6]464
《礼记 · 内 则》: “保 受 乃 负 之。”郑 玄 注: “保,保 义为: “小城。 现泛指军事上的防御建筑。” 这
母。”《慎子·君人》: “爱赤子不慢其保,绝险者不慢 个意义正是“保 ”早就具有的。 只是因为“保 ”的意
其御。”可以引申为负责皇子生活的人,即“太保 ” 义众多,为了区别它的这个意义,才为这个意义另造
( 古三公之一) 。《尚书·君奭序》: “召公为保,周公 了“堡”字。 由 此 可 知,“保 ”与“堡 ”是 在“防 御 建
为师,相成王为左右。”孔安国传: “保,太保也; 师, 筑”这 个 意 义 上 的 一 对 古 今 字。 尽 管 它 们 帮 母 双
太师也。”《礼记 · 文王世子》: “入则有保,出则有 声,幽部叠韵,字音相同,但不能认为是通假关系。
师,是以教育而德成也。”据《礼记 · 保傅 》记载,太 受: 授( 禅母双声,幽部叠韵)
保负责皇子的身体保养,太师负责皇子的知识教育, 《通假字例释》认为在“给予 ”这个意义上“受 ”
太傅负责皇子的品德修养。抚育小孩的人同时也有 [2]124
通“授” 。
保护小孩的职责; 所以由“抚养”、“抚育 ”还可引申 《说文 · 又 部》: “受,相 付 也。”并 说 它 是 从
为“保护”、“庇护”。《尚书 · 召诰》: “今相有殷,天
“舟”省声的形声字。按甲金文“受”字作“ ”,上下
迪格保。”《世说新语 · 识鉴》: “然保卿家,终当在
各有一“又”,中间被认为是“舟”的其实表示一个物
兄。”抚育小孩的人当然也就拥有了这个小孩 ,所以
体,所以“受 ”实为会意字,字形象一个物体从一只
还可以引申为“保有”、“据有”、“占有”。《诗 · 唐
手交到另一只手中。 从此手的角度,意为把东西交
风·山有枢》: “宛其死矣,他人是保。”郑玄笺: “保,
到另一只手上; 从彼手的角度,意为把东西接过来。
居也。”《南史·宋本纪上》: “去城四十里有巨蔑水,
因而“受 ”同 时 兼 有“给 予 ”和“接 受 ”两 个 本 义。
超告五楼急据之。 比至,为龙骧将军孟龙符所保。
《商君书·定分》: “今先圣人为书而传之后世,必师
五楼乃 退。”句 中 先 言“据 之 ”后 言“所 保 ”,可 知
“保”与“据”意同。从被抚育的小孩来说,有了人来 受之,乃 知 所 谓 之 名。”“师 受 ”即“由 老 师 传 给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因能而受官。”意即“根据
抚育他,他也就有了依附,所以从“抚育 ”还可引申
为“依附”的意思。《庄子·列御寇》: “女处己,人将 才能授给官职”。《尚书 · 大禹谟》: “满招损,谦受
保女矣。”王先谦集解: “司马云: ‘保,附也。’案: 言 益。”《战国策·魏策》: “无忌谨受教。”两个“受 ”都
汝且处乎家,人将附汝矣。”《汉书 · 高帝纪 》: “( 沛 是“接受”的意思。 由“接受 ”的意思还可以引申出
令) 欲诛萧、曹,萧曹恐,逾城保高祖。”“保高祖 ”即 一系列意义。《易·咸》: “君子以虚受人。”这是“容
投靠、依附高祖。 纳”的意思; 《诗·大雅·假乐》: “受福无疆,四方之
上述“保姆”、“太保”、“保护”、“保有”、“依附 ” 纲。”这是“禀受 ”的意思; 《诗 · 邶风 · 柏舟》: “觏
等意义都由“抚养”、“抚育 ”的意义引申而来。 由 闵既多,受侮不少。”这是“遭受”的意思。
“保护”的意义再引申出“守卫 ”的意思。《诗 · 大 《说文 · 手 部》: “授,予 也。 从 手 从 受,受 亦
雅·崧高》: “南土是保。”郑玄笺: “保,守也。”《汉 声。”段玉裁注: “手付之,令其受也,故从手、受。”其
书· 高帝纪》: “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颜 本义是“给予”、“付与”。《诗 · 豳风 · 七月》: “七
师古注: “保,守也。”由“依附”的意义则可以引申出 月流火,九月授衣。”《国语 · 鲁语》: “为我予之邑,
“仗恃”、“凭借”的意思。《左传 · 僖公二十三年 》: 今日必授,无逆命矣。”由“给予”引申为“交还”的意
“保君父 之 命 而 享 其 生 禄,于 是 乎 得 人。”杜 预 注: 思。《国语·晋语》: “及河,子犯授公子载璧。”韦昭
“保,犹恃也。”班固《东都赋》: “子实秦人,保界河 注: “授,还也。”由“给予 ”还引申为把职务给予某
山。”王念孙《读书杂志》: “界读为介,保、介皆恃也, 人,即“任命”、“委任”的意思。《楚辞 · 离骚》: “举
言恃河山以为固也。”由“守卫 ”的意义就可以引申 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由“给予 ”还引申为
出“据以守卫的建筑”。《左传 · 襄公八年》: “焚我 “传授”的意思。《尚书·尧典》: “乃命羲和,钦若昊
郊保,冯陵我城郭。”《礼记·檀弓下》: “公叔禺人遇 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负杖 入 保 者 息。”王 力 注: “保,城 堡,后 来 写 作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受 ”原本就兼有“给
[8]209
‘堡’。” 《资治通鉴 · 汉光武帝建武三年》: “诸 予”和“接 受 ”两 个 意 义。 从 字 形 上 看,“授 ”字 是
营保附岑者皆来降。”胡三省注: “保与堡同。”这个 “受”上加手旁而构成,因而它的成字时间肯定晚于
[6]464
意义《汉语大字典 》释为“小城 ”不确 。“郊保 ” “受”字。由此可以断定,“授 ”的产生,完全是因为
应在城郊,不能认为城郊还有一个小城。“郊保 ”实 “受”的意义逐渐增多之后,为了区别“受 ”的众多意
际上就是处在城郊的用来守卫城市的建筑 。 义,才为“给予”这个意义专门造出来的。“受 ”之与
· 99·
第 31 卷 第3 期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年 5 月

“授”,是在“给予 ”这个意义上的一对古今字,而非 由上可知,“阵”的意义都是“陈 ”的词义系列中


通假字。 亦有之义。这些意义本来都写作“陈 ”,后因“陈 ”的
陈: 阵( 定母双声,真部叠韵) 意义递相孳乳,逐渐增多,为区别其义,才把“陈 ”的
《通假字例释 》认为在“军队行列 ”这个意义上 字形稍加改变,另造“阵 ”字来专门表示与“军队行
[2]24
“陈”通“阵” 。 列”有关的一些意义。所以“陈”与“阵”也是古今字
《说文 · 阜 部》: “陈,宛 丘,舜 后 妫 满 之 所 封。 的关系,而非通假字的关系。《韩非子 · 外储说左
从阜,从木,申声。”古国名邑名多以“邑 ”为形符, 上》: “好显岩穴之士而朝之,则战士怠于行陈。”《太
如“郑”、“邓”、“鄣”、“郎”、“邾”、“邢 ”等。 从字形 平御览》卷二百九十一所引“陈 ”作“阵”。《颜氏家
上看,“陈”字从阜从木,本义不应是国名,应是树木 训·书证》: “夫行陈之义,取于陈列耳,此六书为假
布满山岗之意,所以本义当是“排列”、“陈列”、“摆 借也。《苍》、《雅 》及近世字书,皆无别字。 唯王羲
放”。《尚书·洪范》: “我闻在昔,鳏陻洪水,汩陈其 之《小学章》,独阜旁作车,纵后俗行,不宜追改《六
五行。”孔颖达疏: “言五行陈列皆乱也。”《左传 · 隐 韬》、《论语》、《左传》也。”
公五年》: “陈 鱼 而 观 之。”“陈 鱼 ”即“把 鱼 摆 放 出 古字与今字字音可同可近,其意义一定有相同
来”。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陈之本义即谓陈列, 者; 通假字与本字字音应该相同,其不同者也是因方
因为国名所专,后人昧其义耳。”由“排列”、“摆放 ” 言所致,其意义一定不能有相同者。 在最初古字表
引申为排出的队列即“行列”。《战国策 · 齐策 》: 示和那个今字相同的意义时,今字还没有产生,因此
“美女充下陈。”王力注: “下陈,等于说后列。”又特 决不能说它是借作了今字; 即使今字产生之后,有的
指“军队的行列”。《正字通·阜部》: “陈,军伍行列 人仍用古字来表示今字的意义,也还不能说是它被
也。”《左传 · 隐公十一年》: “为鱼丽之陈,先偏后 借作了今字,因为那个意义是它本来也有的意义 。
伍。”由“军队的行列 ”再引申为部队作战时的战斗 《通假 字 例 释 》中 的“队—坠”、“莫—暮”、“列—
队形,即“阵法”。《论语·卫灵公》: “卫灵公问陈于 裂”、“雷—擂”、“厉—砺”、“内—纳”、“取—娶 ”、
孔子。”何晏集解: “孔曰: 军阵行列之法。”《孙子 · “垂—陲”、“大—太”、“道—导”、“弟—悌”、“反—
军争》: “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陈。”这个意义 返”、“共—供”、“何—荷”、“亨—烹”、“贾—价 ”、
还可以用如动词,即“布阵”。《尚书 · 武成》: “癸 “见—现”、“解—懈”、“景—影”、“竟—境”、“没—
亥,陈于商郊,俟天休命。”《左传 · 僖公四年》: “与 殁”、“禽—擒”、“然—燃”、“生—性”、“孰—熟 ”、
屈完陈而观之。”此外,由本义“排列”还可以引申出 “属—嘱”、“说—悦”、“田—畋”、“县—悬”、“写—
下列意义: 把要说的话一句一句地陈列出来,即“陈 泻”、“益—溢”、“责—债”、“章—彰”、“张—涨 ”、
述”。《古诗十九首 》之四: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 “张—胀”、“卒—猝”、“左—佐”等都是这类误用。
陈。”把要让别人看的东西一一地陈列出来,即“显
示”、“呈现”。《国语 · 齐语》: “相示以巧,相陈以 参考文献:
功。”东西一经陈列,就不新鲜了。 这就又有了“陈 [1] 王 力. 龙 虫 并 雕 斋 文 集[M] . 北 京: 中 华 书 局,
旧”的意思。《荀子 · 富国》: “年谷复熟而陈积有 1982.
[2] 曹先擢. 通假字例释[M].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余。”
1985.
“阵”字《说文 》不收。《玉篇 · 阜部》: “阵,师
[3] 王 力. 同源字典[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2.
旅也。”其本义为“军队的行列”。唐 · 杨巨源《赠邻
[4] 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1.
家老将》: “虎翼分营势,鱼鳞拥阵行。”由此义引申 [5] 杨伯峻. 孟子译注[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
为部队作战时的战斗队形,即“阵法”。《史记 · 廉 [6]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字典[K]. 武汉: 湖
颇蔺相如列传》: “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 北辞书出版社,成都: 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0.
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后汉书 · 礼仪志中》: “兵 [7] 陆宗达,王 宁. 训诂与训诂学[M]. 太原: 山西教育
官皆肄孙、吴兵法六十四阵。”这个意义也能用如动 出版社,
1994.
词,即“布 阵”。《国 语 · 晋 语》: “楚 半 阵,公 使 击 [8] 王 力. 古代汉语[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9.

之。”《盐铁论·本议》: “善师者不阵。”
( 责任编辑:韩 伟)

· 10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