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漢簡本 “ 積正督 ” 與 《 老子 》

十六章古義臆詁

寧鎮疆
   今本 《 老子 》 十六章 “ 守靜篤 ”,北大 漢 簡 本 作 “ 積 正 督 ”, 帛 書 甲 、 乙 本 , 楚 簡 用 字 各
不相同 , 歧異頗爲紛紜 。 北 大 簡 甫 一 公 布 , 其 “ 積 正 督 ” 就 引 起 學 者 關 注 , 但 迄 今 未 有
令人滿意的解釋 。 我們覺 得 , 在 各 本 之 間 , 弄 清 何 爲 本 字 , 尤 切 關 我 們 對 《 老 子 》 本 章
思想的理解 。 爲論述方便 , 兹先將十六章的相 關 内 容 及 幾 個 不 同 本 子 的 差 異 , 列 陳 如
下 。 需要指出的是 , 今本十 六 章 “ 歸 根 曰 靜 ” 以 下 , 楚 簡 本 無 有 , 學 者 多 以 爲 乃 道 家 後
學所增衍 , 故不俱列 。

王本 :致虚極 ,守靜篤 ,萬物並作 ,吾以觀其復 。 夫物芸芸 ,各復歸其根 。


帛甲 :至虚極也 ,守情表也 ,萬物旁作 ,吾以觀其復也 。 天物云云 ,各復
歸於其根 。
帛乙 :至虚極也 ,守靜督也 ,萬物旁作 ,吾以觀其復也 。 天物 º º ,各復
歸於其根 。
楚簡 :至虚極也 ,守中 $ 也 ,萬物方作 ,居以須復也 。 天道員員 ,各復歸
其根 。
漢簡 :至虚極 ,積正督 。 萬物 並 作 ,吾以觀其復 。 天物云云 ,各復歸
其根 。
對於北大漢簡的 “ 積正督 ”, 整理者引當 初 帛 書 本 整 理 者 的 意 見 , 認 爲 “ 督 ” 當 從 今
本讀作 “ 篤 ”, 〔 〕但對於 “ 積 正 ” 無 説 。 當 初 高 明 先 生 爲 帛 書 作 注 , 也 認 爲 帛 書 乙 本 的

“ 督 ” 當從今本讀爲 “ 守靜篤 ”。 〔 2〕 楚簡此字作 “ ÷ ”, 學者也多認爲 從 聲 韻 上 亦 當 從 今
〔1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貳)》第 151 頁,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年。
〔2 〕高明: 《帛書老子校注》第 299 頁,中華書局 1996 年。
· 193 ·
出土文獻 (第十輯 )
本讀若 “ 篤 ”。 〔 1〕 晚近復旦大學裘錫圭先生重新整理馬王堆帛書本 《 老 子 》 甲 本 時 , 於
帛書本 、 漢簡本 “ 督 ” 及楚 簡 本 “ ÷ ” 字 , 也 從 字 形 及 聲 韻 角 度 認 爲 應 讀 從 今 本 的 “ 篤 ”,
而對於漢 簡 本 “ 積 正 ”、 楚 簡 本 “ 守 中 ” 與 王 本 、 帛 書 本 的 “ 守 靜 ( 情 )” 之 間 的 異 文 則
無説 。 〔2〕
需要指出的是 , 此 前 學 者 將 漢 簡 及 帛 書 本 “ 督 ” 讀 從 今 本 的 “ 篤 ”, 多 是 就 聲 韻 立
論 , 對 “ 督 ” 字義方面 基 本 未 作 考 慮 , 筆 者 以 爲 這 可 能 是 個 疏 忽 。 不 過 , 當 初 帛 書 本 公
布之初 , 儘管多數學者都主張帛書本的 “ 督 ” 仍 當 讀 爲 “ 篤 ”, 但 鄭 良 樹 先 生 則 持 不 同 意
見 , 他認爲帛書乙本的 “ 督 ” 當 和 《 莊 子 · 養 生 主 》 的 “ 緣 督 以 爲 經 ” 之 “ 督 ” 義 同 ,“ 也 就
是 ‘ 至正 ’、‘ 至 中 ’ 的 意 思 。 《 老 子 》 此 文 當 句 讀 爲 ‘ 致 虚 , 極 ; 守 靜 , 督 ’, 謂 至 虚 、 守 靜 ,
乃得道者至高 、 至中之境界 ”。 〔 3〕 晚近鄭氏總結自己的 《 老子 》 研 究 , 對 這 一 點 不 但 繼
續堅持 , 而且還提到帛甲本的 “ 守情表 ”, 其 中 “ 表 ” 字 , 如 依 整 理 者 意 見 乃 “ 裻 ” 之 誤 , 則
同樣可訓爲 “ 中 ”。 〔 4〕 像整理 者 引 《 國 語 · 晉 語 一 》“( 獻 公 ) 使 申 生 伐 東 山 , 衣 之 偏 裻
之衣 ”, 韋昭注 :“ 裻在中 , 左 右 異 色 , 故 曰 偏 。” 也 就 是 説 , 帛 書 抄 寫 者 本 來 是 要 抄 寫 成
“ 裻 ”。 此字讀音確實與 “ 督 ”、“ 篤 ” 接近 , 問 題 是 抄 寫 者 爲 何 要 用 這 麽 個 生 僻 的 字 來 代
替 “ 督 ” 或者 “ 篤 ”? 關於 “ 裻 ”、“ 督 ” 同 可 訓 爲 “ 中 ”, 還 要 提 到 清 代 王 引 之 《 春 秋 名 字 解
詁 》 裏的一個著名 考 證 , 即 宋 國 的 華 父 , 又 名 “ 督 ” 的 考 釋 , 兹 不 憚 繁 瑣 , 將 王 氏 考 證 具
引如下 :

“宋公孫督 ,字華父 ”:“督 ,中正也 。 華 ,衺出也 。《爾雅 》‘督 ,正也 ’,《莊


子 · 養生主 》篇 ‘緣督以爲經 ’,郭象注曰 :‘順中以爲常也 。’《考工記 · 匠人 》
‘堂塗十有二分 ’,鄭注曰 ‘分其督旁之修 ’,正義曰 ‘名中央爲督 ,督者 ,所以
督率兩旁 ’。《晉語 》‘衣之偏裻之衣 ’,韋昭注曰 ‘裻在中 ,左右異色 ,故曰偏
裻’,裻與督通 。《夏官 · 形方氏 》:‘掌制邦國之地域 ,而正其封疆 ,無有華離
之地 。’鄭注曰 :‘華 ,讀爲 » 哨之 » ,正之使其不 » 邪離絶 。’”———《經義述
聞 · 春秋名字解詁 》
此條中王氏已檢舉多則 “ 督 ”、“ 裻 ” 可 訓 爲 “ 中 ” 的 辭 例 , 如 《 莊 子 · 養 生 主 》 的 “ 緣 督 以
爲經 ”,《 國語 · 晉 語 》 的 例 子 , 以 及 《 爾 雅 》 的 訓 “ 督 ” 爲 “ 正 ”。 另 外 , 關 於 “ 督 ” 可 訓 爲

〔1 〕參彭裕商、吴毅强《郭 店 楚 簡 老 子 集 釋》 ( 巴 蜀 書 社 2011 年) 第 250—252 頁 所 引 魏 啓 鵬、 廖 名 春、 趙 建


偉、彭浩諸先生之説。
〔2 〕裘錫圭主編: 《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第四册,第 49 頁,中華書局 2014 年。
〔3 〕鄭良樹: 《竹簡帛書論文集》第 10 頁,中華書局 1982 年。
〔4 〕鄭良樹: 《老子新論》第 78 頁,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年。
· 194 ·
漢簡本 “積正督 ”與 《老子 》十六章古義臆詁
“ 中 ”, 當初于省吾先生及晚 近 學 者 還 指 出 卜 辭 中 从 “ 日 ” 从 “ 叔 ” 之 字 , 均 當 釋 爲 “ 督 ”。
而且 , 卜辭 “ 督 ” 的本義當是指日光强盛的 日 中 時 分 , 故 “ 督 ” 在 卜 辭 中 多 作 爲 時 稱 指 日
中 , 與後世 “ 督 ” 表 示 中 、 中 央 、 中 正 的 含 義 正 相 契 合 。 〔 1〕 既 如 此 , 漢 簡 及 帛 乙 本 的
“ 督 ” 字可能不勞如今本般 讀 若 “ 篤 ”, 我 們 認 爲 此 處 “ 督 ” 字 可 能 確 當 依 鄭 氏 的 意 見 讀
爲本字 , 這也可以解釋爲 何 帛 甲 本 的 “ 表 ” 字 之 誤 : 因 爲 本 來 同 樣 要 用 一 個 表 “ 中 ” 的
“ 裻 ” 字 , 才致此誤 。 這方面 還 可 以 增 補 同 樣 是 馬 王 堆 帛 書 的 《 經 法 》 之 《 道 法 》 篇 的 例
子 , 其中有云 “ 虚無形 , 其裻 冥 冥 ”, 其 中 之 “ 裻 ” 當 初 整 理 者 訓 爲 “ 中 樞 ”, 但 又 謂 “ 一 説
裻爲寂 ”, 〔 〕思頗 游 疑 。 由 於 此 字 且 關 道 體 的 理 解 , 後 來 研 究 者 多 有 關 注 。 或 堅 持

“ 裻 ” 本爲衣之中縫的解 釋 , 但 却 仍 訓 爲 “ 篤 ”; 或 引 孔 彪 碑 之 “ 寂 兮 冥 冥 ”, 主 此 字 當 釋
爲 “ 寂 ”。 〔
3〕 晚近復旦大學古文字中心重新整理馬王堆帛書 , 於此 字 大 致 同 於 當 初 整
理者的意見 , 不過也提到學 者 晚 近 學 者 釋 “ 寂 ” 的 意 見 。 〔4〕 今 按 , 學 者 據 孔 彪 碑 釋 此
字爲 “ 寂 ” 是不對的 。 學者將其釋作 “ 寂 ” 更 多 是 牽 合 了 《 老 子 》 二 十 五 章 的 “ 寂 兮 寥 兮 ”
而非從該字字形上立論 。 〔 5〕 《 道法 》 篇此字从 “ 叔 ” 从 “ 衣 ”, 與孔彪碑从 “ 宀 ” 从 “ 豕 ” 之
“ 寂 ” 明顯有别 , 故此字釋爲 “ 裻 ” 字 無 誤 , 當 訓 爲 “ 中 ”, 釋 “ 寂 ” 則 非 。 《 莊 子 · 天 地 》 云 :
“ 視乎冥冥 , 聽乎無聲 , 冥冥之中 , 獨見曉焉 。” 〔6〕“ 冥冥之中 ” 與 《 道法 》 的 “ 其 裻 冥 冥 ”,
表述可謂絶類 , 在 “ 裻 ” 訓爲 “ 中 ” 的背景 下 , 簡 直 可 説 是 驚 人 一 致 。 如 果 《 老 子 》 此 章 此
處以 “ 督 ” 爲本字 , 那麽漢簡本 “ 正 督 ” 就 好 理 解 了 ,“ 正 ” 與 可 訓 爲 “ 中 ” 的 “ 督 ”, 不 過 是
同義複指 : 正中 是 也 。 而 且 , 從 版 本 學 上 説 , “ 督 ” 字 帛 書 乙 本 、 漢 簡 本 兩 見 , 帛 甲 本
“ 表 ” 依多數學者的看法又當是 “ 裻 ” 之 誤 , 而 “ 裻 ” 又 訓 爲 “ 中 ”, 然 則 這 種 可 訓 爲 “ 中 ” 的
版本已經不少了 。 還要提到的是 , 鄭良樹先 生 在 後 來 總 結 自 己 的 《 老 子 》 研 究 中 , 不 但
重申帛甲本 “ 督 ” 當讀爲本字 , 訓爲 “ 中 ”, 而 且 注 意 到 西 漢 嚴 遵 《 老 子 指 歸 》 説 解 此 章 時
説 “ 神守不擾 , 生氣不勞 , 趣舍屈伸 , 正得中 道 ”, 因 此 認 爲 :“ 竊 謂 嚴 本 正 文 ‘ 篤 ’ 亦 本 作
‘ 督 ’, 與帛書乙本相同 , 故 《 指歸 》 以 ‘ 中道 ’ 解之 。” 〔7〕此説確實 頗 具 啓 發 性 。 果如是,

〔1 〕黄天樹: 《殷墟甲骨文白天 時 稱 補 説》,《 黄 天 樹 古 文 字 論 集 》 第 227 頁, 學 苑 出 版 社 2006 年; 何 景 成:


《甲骨文“督”字補釋》,《中國文字研究》 2011 年第 1 期。
〔2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編: 《馬王堆漢墓帛書(壹)》第 44 頁,文物出版社 1980 年。
〔3 〕參見蕭旭《馬王堆帛書〈經法〉四種古 佚 書 校 補 》 ( 復 旦 大 學 出 土 文 獻 與 古 文 字 研 究 中 心 網 站,犺狋狋狆: / /
狑狑狑.犵狑狕.犳狌犱犪狀.犲犱狌.犮狀/ 犛狉犮犛犺狅狑.犪狊狆? 犛狉犮_犐犇=1101)所引丁四新、陳鼓應等諸家之説。 蕭氏意見亦 以
釋“寂”爲是。
〔4 〕裘錫圭主編: 《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第四册,第 128 頁。
〔5 〕參陳鼓應: 《黄帝四經今注今譯》第 6 頁,商務印書館 2007 年。
〔6 〕《吕氏春秋·離謂》、《淮南子·俶真訓》、《文子·微明》均有類似表述,當襲《 莊 子》 而 來。 不 過,《 吕 氏 春
秋》意在論“惑者之患,不自以爲惑”,措意已非在道體。
〔7 〕鄭良樹: 《老子新論》第 78—79 頁。
· 195 ·
出土文獻 (第十輯 )
那就説明作 “ 督 ” 的本子又增加一嚴遵本 , 這 種 數 量 上 的 優 勢 已 經 很 可 以 説 明 問 題 了 。
再來看楚簡本 。 當 初 此 本 公 布 之 初 , 儘 管 不 少 學 者 以 “ 中 ”、“ 靜 ” 義 同 , 因 此 謂 楚 簡 本
的 “ 中 ÷ ” 實即 “ 靜篤 ”, 但也有學者堅持 楚 簡 本 “ 中 ” 字 爲 《 老 子 》 本 貌 , 不 能 依 今 本 讀 爲
“ 靜 ”, 〔 〕但他們又往往 將 後 面 的 “ ÷ ” 仍 讀 爲 “ 篤 ”。 〔
1 2〕 其 實 , 現 在 來 看 , 楚 簡 本 “ 中
÷ ” 同樣不勞讀爲 “ 中篤 ”,“ ÷ ” 也 當 讀 爲 “ 督 ”, 也 就 是 説 “ 中 督 ” 同 樣 是 個 同 義 複 指 結
構 , 與漢簡本 “ 正督 ” 雷同 。 而帛書及今 本 的 以 “ 靜 ” 作 “ 中 ”( 帛 甲 本 借 “ 情 ” 爲 “ 靜 ”), 當
緣於道家後學的臆改 。 〔 3〕 我們看後來道家之書多 “ 虚 ”、“ 靜 ” 並舉 者 。 《莊子·天道》
云 “ 虚靜恬淡 ”、“ 虚則靜 ”,《 管子 · 心術 上 》 云 “ 虚 則 不 屈 , 靜 則 不 變 ”、 上 博 竹 書 《 恒 先 》
云 “ 極先無有 , 樸 、 靜 、 虚 ”; 馬王堆帛書 《 道 原 》 云 “ 極 先 之 初 , 迥 同 太 虚 。 虚 同 爲 一 ……
神維周盈 , 精靜不 熙 ”;《 文 子 · 自 然 》 云 “ 虚 靜 無 爲 ”。 這 些 表 述 都 應 該 是 暗 示 了 道 家
後學臆改的背景 , 今本 《 老 子 》 此 章 後 “ 歸 根 曰 靜 ” 以 下 的 衍 生 亦 當 是 這 種 情 况 下 的 産
物 。 當然 ,“ 中 ” 一旦改作 “ 靜 ”, 可能又爲 “ 督 ” 訛作 “ 篤 ” 開啓了道路 : 既然 “ 守 靜 ”, 自 然
態度上要求 “ 篤實 ” 或 “ 誠篤 ”, 而 “ 篤 ” 本作 “ 督 ” 的真相就更難恢復了 。
既然漢簡本的 “ 正督 ” 即 “ 中 督 ”, 是 同 義 複 指 , 因 此 所 謂 “ 積 正 督 ” 就 可 以 簡 化 爲
“ 積正 ” 或 “ 積中 ”。 關於 “ 積 ” 字 ,《 説 文 · 禾 部 》:“ 積 , 聚 也 。” 《 詩 · 大 雅 · 公 劉 》 “ 乃 積
乃倉 ” 即其例 。 《 國語 · 楚語下 》 “ 無 一 日 之 積 ”, 訓 爲 “ 儲 ”, 與 “ 聚 ” 義 同 。 就 强 調 時 間
和過程來看 ,“ 積 ” 的這種 意 思 實 與 “ 守 ” 雷 同 。 學 者 曾 於 《 新 序 》、《 説 苑 》、《 潛 夫 論 》 等
文獻中搜輯得四例 “ 積正 ” 辭例 , 〔 〕其實 都 可 以 理 解 爲 “ 守 正 ” 或 “ 守 中 ”。 如 《 新 序 ·

雜事 》、《 新序 · 節士 》 講 孔 子 之 “ 積 正 ”, 實 即 “ 處 正 ” 或 “ 守 正 ”。 兩 則 故 事 分 别 提 到 我
們熟知的 “ 其身正 , 不令而行 ” 和 “ 席不 正 , 不 坐 ; 割 不 正 , 不 食 ”, 即 爲 “ 處 正 ” 的 典 型 , 此
與 “ 守正 ” 義同 。 《 説苑 · 修 文 》 中 的 例 子 則 是 孔 子 批 評 子 路 鼓 瑟 有 “ 北 鄙 之 聲 ”, 失 之

〔1 〕堅持楚簡“中”爲本貌者如丁原植、陳鼓應、劉 笑 敢 等 先 生。 丁 氏 意 見 參 彭 裕 商、 吴 毅 强 《 郭 店 楚 簡 老 子
集釋》第 250 頁所引丁氏意見。 陳 氏 意 見 參 其 《 從 郭 店 簡 本 看 〈 老 子 〉 尚 仁 及 守 中 思 想 》,《 道 家 文 化 研
究》第十七輯,第 64 頁,三 聯 書 店 1999 年;劉 氏 意 見 參 其 《 老 子 古 今》 第 200—201 頁,中 國 社 會 科 學 出
版社 2006 年。
〔2 〕丁原植先生肯定楚簡本“ ÷ ”即“裻”的借字,理解爲“處正”,但聯繫前面的“守中” 又 説 當 理 解 爲“ 守 中 是
處正的樣式”,這樣就没有把“中”與“ ÷ ”看成同義複指,非常可惜。 丁説參彭 裕 商、吴 毅 强《 郭 店 楚 簡 老
子集釋》第 250 頁所引。
〔3 〕《老子》本書亦多言“靜”,如 26 章“靜爲躁君”、37 章 “ 不 欲 以 靜”、45 章 “ 靜 勝 躁 …… 清 靜 爲 天 下 正”、57
章“我好靜而民自正”、 61 章“靜 勝 牡”,故 而 此 處 的 改 “ 中” 爲 “ 靜”,可 能 亦 屬 《 老 子》 文 本 演 變 過 程 中 的
“同文複出”現象,可參拙文《〈老子〉“同文複出”現象的初步研究》,《〈老子〉“ 早 期 傳 本” 結 構 及 其 流 變 研
究》第 279 頁,學林出版社 2006 年。 另外,嚴遵《 指 歸 》 本 解 此 章 云:“ 天 地 清 靜 ”、“ 去 清 靜, 則 天 地 不 能
以存”,屢言“清靜”,如此本確如鄭氏所言亦作“督”,那麽此處嚴本可能一如帛書乙本作“靜督”。
〔4 〕池田知久: 《〈老子〉的形而上 學 與 “ 自 然” 的 思 想———以 北 大 簡 爲 中 心》,“ 簡 帛 《 老 子》 與 道 家 思 想 國 際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 150 頁,北京大學 2013 年。
· 196 ·
漢簡本 “積正督 ”與 《老子 》十六章古義臆詁
於偏 , 實亦不 “ 正 ”。 這 從 上 下 文 中 孔 子 言 論 多 次 涉 “ 中 ” 就 可 以 看 得 很 清 楚 , 所 謂 “ 先
王制音 ”,“ 奏中聲 , 爲中節 ”、“ 故君子執中 以 爲 本 ”、“ 故 其 音 温 和 而 居 中 ”, 最 後 幹 脆 把
“ 積正 ” 與 “ 履中 ” 並舉 :“ 積正合仁 , 履 中 行 善 ”, 所 謂 “ 履 中 ” 即 “ 守 中 ” 也 。 而 《 潛 夫 論 ·
慎微 》 亦云 “ 有布衣積 善 不 怠 , 必 致 顔 、 閔 之 賢 ; 積 惡 不 休 , 必 致 桀 、 蹠 之 名 。 非 獨 布 衣
也 , 人臣亦然 , 積正不 倦 , 必 生 節 義 之 志 , 積 邪 不 止 , 必 生 暴 弑 之 心 ”, 將 “ 積 正 ” 與 “ 積
善 ”、“ 積惡 ” 等 並 舉 , 可 見 , 此 “ 積 正 ” 同 樣 可 以 理 解 爲 “ 守 正 ”。 綜 合 來 看 , 我 們 認 爲 漢
簡本的 “ 積正督 ” 實即 “ 守正中 ”, 或進一 步 可 簡 化 爲 “ 守 中 ”, 此 與 楚 簡 本 的 “ 守 中 督 ” 亦
洽 , 而今本 《 老子 》 第五章的 “ 多 言 數 窮 , 不 如 守 中 ” ( 楚 簡 本 無 此 句 ) 明 顯 也 是 强 調 “ 守
中 ”, 應該是其一貫的思想 。 〔 1〕
不過 , 如果今本 的 “ 篤 ” 讀 爲 “ 督 ”, 表 中 正 之 義 , 且 今 本 的 “ 靜 ” 也 本 當 如 楚 簡 本 作
“ 中 ”, 而 “ 中 ” 與 “ 督 ” 又 是 同 義 複 指 , 然 則 “ 守 中 督 ” 之 “ 中 督 ” 就 是 一 個 東 西 。 這 樣 一
來 , 該章此處傳統 的 斷 句 也 需 要 重 新 檢 討 。 長 期 以 來 , 今 本 之 “ 守 靜 篤 ” 之 “ 篤 ”, 多 理
解爲篤實或誠篤 , 導致此處斷句作 “ 守靜 , 篤 ”, 而連帶前面一句 則 斷 作 “ 至 虚 , 極 ”。 〔 2〕
尤其是帛書本 、 楚簡本兩句後各有 “ 也 ” 字 :“ 至 虚 極 也 ”、“ 守 情 表 也 ”(“ 守 靜 督 也 ”、“ 守
中 ÷ 也 ”) 似乎又强化了這種斷句 。 其中 的 “ 守 靜 , 篤 ”, 一 般 的 理 解 是 “ 守 靜 ”, 應 該 “ 做
到極篤的境地 ”。 或者以楚簡本的 “ 中 篤 ” 爲 正 , 理 解 爲 “ 守 中 ” 要 “ 篤 誠 ”。 但 如 果 “ 篤 ”
讀作 “ 督 ”, 此處原當作同義複指的 “ 中督 ”, 那 麽 “ 中 ” 與 “ 督 ” 之 間 再 斷 開 顯 然 是 不 合 適
的 。 而且 , 即 便 帛 書 本 、 楚 簡 本 兩 句 後 各 有 “ 也 ” 字 , 也 並 無 必 要 斷 開 : “ 守 ——— 中 督
也 ”, 同樣文從字順 : 强調 “ 守 ” 的是 “ 中督 ” 這樣的狀態 。
如果漢簡本十六章 “ 積 正 督 ” 確 如 我 們 上 文 分 析 的 當 讀 作 “ 守 ——— 中 督 ( 也 )”, 即
“ 守中 ”, 那麽前面一句的 “ 至 ( 致 ) 虚 極 ” 〔3〕又 該 作 何 解 呢 ? 首 先 應 該 指 出 的 是,鑒 於
此句與下句句式整齊 對 應 , 就 斷 句 來 説 , 可 能 同 樣 是 不 需 要 斷 開 的 , 即 當 如 下 句 般 讀
作 “ 至 ( 致 )——— 虚極也 ”, 而 非 一 般 的 讀 作 “ 至 ( 致 ) 虚 , 極 也 ”。 然 則 ,“ 虚 極 ” 何 義 ? 是
否也和 “ 中督 ” 一 樣 是 同 義 複 指 呢 ?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 正 如 上 文 分 析 的 下 句 “ 守 中 督 ” 實

〔1 〕前引池田知久先生認爲漢簡本用“積正”是儒家思想的侵入,恐非是。
〔2 〕王注本解此章前兩句作“言至虚,物之極篤;守靜,物之真正”,似以“至虚”、“ 守 靜” 爲 句。 但學者以爲今
本王注似有訛誤,推測王注本作:“言至虚之極也,守靜之真也。”“虚之極” 云 云,又 似 以“ 虚 極” 爲 句。 參
樓宇烈: 《王弼集校釋》第 35—38 頁,中華書局 1980 年。 河 上 公 本 解 作“至 於 虚 極”,以“虚 極” 連 稱,與
本文意見相同,但後一句作“守清靜,行篤厚”,又明 顯 將 “ 靜 ”、“ 篤 ” 分 説 ( 王 卡 點 校: 《 老 子 道 德 經 河 上
公章句》第 62 頁,中華書局 1993 年)。
〔3 〕學者多有將楚簡本此句讀作“致虚恒”者,非是。 可參彭裕 商、吴 毅 强: 《 郭 店 楚 簡 老 子 集 釋》 第 252 頁。
最近的討論還可參蔡卓《簡帛〈老子〉考 釋 札 記 二 則 》,“ 考 證 與 釋 義: 出 土 四 古 本 《 老 子 》 綜 合 研 究 高 端
論壇” 論文集,第 77 頁,上海大學 2015 年 12 月。
· 197 ·
出土文獻 (第十輯 )
即 “ 守中 ”, 而 “ 虚極 ” 中的 “ 極 ” 字 , 在 古 書 中 一 般 也 多 訓 爲 “ 中 ”, 當 然 也 可 訓 爲 “ 正 ” 或
“ 正中 ”, 晚近學 者 特 别 是 裘 錫 圭 先 生 在 討 論 上 博 竹 書 《 恒 先 》 到 底 是 “ 恒 先 ” 還 是 “ 極
先 ” 時 , 還專門提到這點 。 〔
1〕 像古 書 中 “ 事 不 善 , 不 得 其 極 ” (《 左 傳 · 昭 公 十 二 年 》)、
“ 使神人百物無不得其 極 ”(《 國 語 · 周 語 上 》), 〔2〕均 當 釋 爲 “ 中 ” 或 “ 正 中 ”。 他 如 《 詩
經 》 中屢見的 “ 罔極 ”, 如 “ 士也罔極 , 二 三 其 德 ”(《 衛 風 · 氓 》)、“ 不 知 我 者 , 謂 我 士 也 罔
極 ”(《 魏風 · 園有桃 》)、“ 有靦面目 , 視人 罔 極 ”(《 小 雅 · 何 人 斯 》)、“ 讒 人 罔 極 , 交 亂 四
國 ”(《 小雅 · 青 蠅 》)、“ 無 縱 詭 隨 , 以 謹 罔 極 ”(《 大 雅 · 民 勞 》)、“ 民 之 罔 極 , 職 涼 善 背 ”
(《 大雅 · 桑柔 》), 這些詩中的 “ 罔極 ” 之 “ 極 ” 理 解 爲 “ 中 ”, 均 很 合 適 :“ 罔 極 ” 即 “ 罔 中 ”,
亦即不守 “ 中 ” 之義 。 另外 , 正如前文提到 “ 督 ” 字 本 義 當 指 日 中 , 文 獻 中 “ 極 ” 字 有 時 也
有此用法 。 如 《 管子 · 白心 》 “ 日 極 則 仄 , 月 滿 則 虧 ”, 所 謂 “ 日 極 ” 即 “ 日 中 ” 是 也 。 〔 3〕
還要提到的是 , 上博竹書 《 恒先 》 結尾亦云 “ 天下之作也 , 〔 〕無迕 極 , 無 非 其 所 ; 舉 天 下

之作 , 無不得其極而果遂 ”, 其中的 “ 無迕 極 ” 實 即 “ 無 迕 中 ”, 而 “ 無 不 得 其 極 ”, 即 “ 無 不
得其中 ”。 尤其是這樣的 “ 無 迕 中 ” 和 “ 無 不 得 其 中 ” 約 束 的 還 是 “ 天 下 之 作 ”, 這 與 《 老
子 》 此章後面 “ 萬物並 ( 旁 ) 作 ” 的表述方式均絶類 。 這麽多 “ 極 ” 字都可訓爲 “ 中 ”, 而 下
句的 “ 守中督 ” 如上文所言 又 是 强 調 “ 守 中 ”, 前 後 兩 句 在 强 調 “ 中 ” 上 的 一 致 性 恐 非 偶
然 。 就 《 老子 》 一 書 的 内 證 來 説 , 其 58 章 云 “ 禍 兮 福 之 所 倚 , 福 兮 禍 之 所 伏 。 孰知其
極 ? 其無正 ”, 由 《 老子 》 此章來 看 ,“ 極 ” 確 可 訓 爲 “ 正 ”, 而 “ 正 ” 即 “ 中 ”, 因 此 “ 積 正 ” 或
“ 守中 ” 與 “ 至極 ” 確實是非常接近的 表 述 。 不 過 ,《 老 子 》 此 章 “ 至 ”、“ 極 ” 之 間 還 夾 了 個
“ 虚 ”, 而此字却鮮見訓爲 “ 中 ” 的例子 。 雖 然 《 老 子 》 第 五 章 有 云 “ 虚 而 不 屈 , 動 而 愈 出 。
多言數窮 , 不如守中 ”, 將 “ 虚 ” 與 “ 中 ” 並 舉 , 但 “ 多 言 數 窮 , 不 如 守 中 ” 句 未 見 楚 簡 本 , 其
是否是 《 老子 》 本 貌 尚 有 可 疑 。 關 於 “ 虚 極 ” 一 詞 具 體 含 義 , 還 要 提 到 前 文 的 馬 王 堆 帛
書 《 經法 》 之 《 道 法 》 篇 的 : “ 虚 無 形 , 其 裻 冥 冥 ”, 因 爲 “ 裻 ” 訓 爲 “ 中 ”, 同 樣 可 以 看 作
“ 虚 ”、“ 中 ” 並舉 的 例 子 。 “ 其 裻 冥 冥 ”, 如 前 所 述 , 傳 世 文 獻 中 能 與 其 密 合 的 就 是 《 莊

〔1 〕裘錫圭: 《是“恒先”還是“極先”》,《裘錫圭 學 術 文 集》 第 五 卷,第 326 頁,復 旦 大 學 出 版 社 2012 年。 另,


前揭蔡卓《簡帛〈老子〉考釋札記二則》一文對古 書 中 “ 極” 字 表 中 正、準 則 義 亦 多 有 舉 證,材 料 與 裘 先 生
文時有重合處,但失引裘先生文。
〔2 〕李鋭《〈恒先〉淺釋》(犆狅狀犳狌犮犻狌狊2000 網,2004 年 4 月 17 日)舉此二句,後 裘 錫 圭 先 生 進 一 步 指 出 此 兩 處
之“極”均以訓“中”或“中正”爲宜,裘説見《是“恒先”還是“極先”》。
〔3 〕當然,正如前舉裘先生文所提到的,“極”不只有 “ 中” 義,像 房 屋 之 “ 極” 又 往 往 是 其 最 高 處,故 “ 極” 又 可
訓爲頂點、最高處。 像《管子》此處 的 “ 日 極 ”, 既 可 以 是 “ 日 中 ”, 而 正 午 時 分 的 太 陽 同 樣 也 達 到 了 “ 頂
點”、“最高處”。
〔4 〕學者或將“天下之作也”與上面“其事無不復” 連 讀 爲 “ 其 事 無 不 復 天 下 之 作 也 ” ( 參 董 珊: 《 楚 簡 〈 恒 先 〉
初探》,《簡帛文獻考釋論叢》第 19 頁,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年),割裂文意,非是。
· 198 ·
漢簡本 “積正督 ”與 《老子 》十六章古義臆詁
子 · 天地 》“ 視乎冥冥 , 聽乎無聲 , 冥冥之 中 , 獨 見 曉 焉 ”。 其 “ 冥 冥 之 中 ” 是 沿 用 至 今 的
成語 , 但往往多强調 “ 冥 冥 ”,“ 中 ” 則 多 不 是 重 點 。 但 由 《 道 法 》 的 “ 其 裻 冥 冥 ” 看 , 本 來
應該强調的是 “ 中 ”。 换 言 之 ,“ 冥 冥 之 中 ” 其 本 義 應 該 是 指 “ 冥 冥 ” 的 “ 中 ”, 或 “ 中 ” 是
“ 冥冥 ” 的 , 而非像後世理解的 “ 冥冥 ” 的 過 程 中 或 “ 冥 冥 ” 之 時 。 另 外 , 由 於 “ 極 ” 也 可 訓
爲 “ 中 ”,“ 其裻冥冥 ” 當 然 也 可 理 解 爲 “ 其 極 冥 冥 ”, 同 理 , “ 至 ——— 虚 極 ”, 也 可 理 解 爲
“ 至 ——— 虚裻 ”。 而依 《 道 法 》 的 表 述 , “ 虚 ” 是 “ 無 形 ” 的 , 而 且 “ 其 裻 冥 冥 ” 即 “ 其 中 冥
冥 ”, 也就是説 其 最 核 心 的 部 分 是 “ 冥 冥 ” 的 。 這 樣 的 話 , “ 虚 極 ” 即 謂 “ 虚 之 極 ” 或 “ 虚
中 ”, 它雖不是同義複指 , 但其同樣强調 “ 中 ” 則 至 爲 顯 豁 , 此 與 下 文 的 “ 守 中 督 ” 依 然 是
契合的 。
如上所言 , 既然今本的 “ 守 靜 篤 ” 本 當 作 “ 守 中 督 ”, 强 調 “ 守 中 ”, 且 前 一 句 “ 至 虚
極”之“極” 同 樣 有 “ 中 正 ” 之 義。 筆 者 還 想 對 下 文 的 “ 萬 物 並 作 ” 多 説 兩 句 。 此 句 之
“ 並 ” 漢簡本同 , 帛書甲乙本作 “ 旁 ”, 而 楚 簡 本 作 “ 方 ”。 關 於 此 字 , 學 者 或 以 “ 並 ” 爲 本
字 , 因此解 “ 並作 ” 即 “ 皆作 ”; 或 以 “ 旁 ” 爲 本 字 , 故 “ 旁 作 ” 爲 “ 溥 作 ”。 其 實 , 無 論 是 “ 皆
作 ”、“ 溥作 ” 均有强調廣大 、 全 體 之 “ 作 ” 義 , 二 者 意 思 實 相 近 。 “ 旁 ” 之 訓 “ 溥 ”, 也 爲 訓
詁學常例 , 從 《 説文 》 到清代樸學諸大師多 申 此 一 點 。 不 過 , 如 果 此 章 前 文 的 主 題 是 我
們上文所分析的 “ 守中 ” 或强調 “ 中 ”, 筆者 斗 膽 提 出 , 此 字 是 否 讀 如 帛 書 本 的 “ 旁 ” 字 本
字即可 , 而不勞釋爲 “ 溥 ”? 也就是説 , 我們 是 否 把 本 來 簡 單 的 問 題 弄 複 雜 了 ? 此 字 如
讀爲 “ 旁 ”, 即旁邪之 “ 旁 ”, 與 “ 中 ” 相 對 反 。 因 此 所 謂 “ 萬 物 旁 作 ”, 實 即 “ 偏 邪 ” 之 “ 作 ”,
亦即偏離 “ 正 ”、“ 中 ” 之 “ 作 ”, 所 以 下 文 又 歸 結 爲 “ 觀 其 復 ”, 所 謂 “ 復 ” 即 “ 復 ” 其 “ 中 ”。
這與前文的强調守 “ 中 ” 亦相契合 。 長期 以 來 , 由 於 “ 旁 ” 之 訓 “ 溥 ” 爲 常 例 , 其 “ 旁 邪 ” 之
義反而湮没不彰 。 或者説由於 “ 旁邪 ” 暗含 向 側 面 推 廣 , 因 而 整 體 上 也 使 覆 蓋 面 趨 廣 ,
遂爲 “ 溥 ” 之含義所牢籠 。 但實際上 , 古文 獻 中 有 些 “ 旁 ” 字 是 不 能 釋 爲 “ 溥 ” 的 , 或 者 説
釋爲 “ 旁邪 ” 之 “ 旁 ” 顯然 要 較 之 釋 爲 “ 溥 ” 更 爲 恰 切 。 如 史 家 論 正 史 之 “ 表 ” 謂 “ 旁 行 斜
上 ”, 此處之 “ 旁 ” 可 訓 爲 “ 溥 ” 乎 ? 另 外 , 在 宗 法 領 域 的 直 、 旁 系 關 係 上 , 其 中 之 “ 旁 ” 顯
然也不能釋爲 “ 溥 ”。 如 《 禮記 · 喪服小 記 》 提 到 與 “ 上 殺 ”、“ 下 殺 ” 相 對 應 的 “ 旁 殺 ”, 此
處之 “ 旁 ” 即所謂 “ 從兄弟 ”, 或者孔疏 所 謂 的 “ 世 叔 ”、“ 從 世 叔 ”、“ 族 世 叔 ”, 亦 或 即 宗 法
上的 “ 别支 ” 或 “ 旁支 ”。 它 相 對 直 系 的 “ 上 ”、“ 下 ”, 顯 然 係 旁 邪 之 屬 , 理 解 爲 “ 溥 ” 則 要
遜色 得 多 。 他 如 《 禮 記 · 大 傳 》 云 : “ 上 治 祖 禰 , 尊 尊 也 ; 下 治 子 孫 , 親 親 也 ; 旁 治 昆
弟 ……” 所謂 “ 旁治昆弟 ” 之 “ 旁 ” 與 “ 旁 殺 ” 之 “ 旁 ” 義 同 。 再 如 《 逸 周 書 · 祭 公 解 》 云 “ 維
我後嗣旁建宗子 , 丕維周之始並 ( 屏 )”, 所 謂 “ 旁 建 ” 亦 屬 此 類 。 明 乎 此 , 文 獻 中 傳 統 上
多理解爲 “ 溥 ” 的 “ 旁 ” 是否也有重新檢 討 的 必 要 呢 ? 《 國 語 · 魯 語 上 》 里 革 對 魯 成 公 的
話 “ 民旁有慝無由 省 之 , 益 邪 多 矣 ”, 王 念 孫 謂 :“ 旁 之 言 溥 也 , 遍 也 , 言 民 遍 有 奸 慝 , 而

· 199 ·
出土文獻 (第十輯 )
君不能察也 。” 〔1〕但其實 “ 旁有慝 ” 理解爲偏離 “ 中 ” 道向旁邪發展而 遂 有 “ 慝 ”, 也 並 無
扞格 。 值得注意的 是 , 此 處 里 革 説 君 主 如 果 對 “ 旁 有 慝 ” 不 加 省 察 , 那 就 是 “ 益 邪 ”, 前
文還説君主的職責就在於 “ 牧 民 而 正 其 邪 ”, 均 强 調 要 規 避 “ 邪 ”, 準 此 , 則 “ 旁 有 慝 ” 之
“ 旁 ” 理解爲偏離 “ 中 ” 道之 “ 旁 ” 可 能 較 之 於 “ 溥 ” 於 義 更 勝 。 再 如 《 楚 辭 · 惜 誦 》 云 “ 吾
使厲神占之矣 , 曰 ‘ 有志極而無旁 ’”, 其 中 “ 志 極 而 無 旁 ”,“ 極 ”、“ 旁 ” 並 舉 , 曆 來 注 家 從
王逸 、 洪興祖到朱熹 , 皆 謂 心 志 勞 極 , 旁 無 輔 助 。 但 姜 亮 夫 獨 以 “ 志 極 ” 爲 “ 中 正 ”, 而
“ 旁 ” 訓 “ 他人 ”、“ 旁人 ”。 〔2〕 筆 者 認 爲 姜 説 “ 志 極 ” 之 “ 極 ” 訓 爲 “ 中 正 ”, 其 義 甚 精 , 而
“ 旁 ” 訓 “ 他人 ”、“ 旁人 ”, 實與舊説無 異 。 其 實 , 在 “ 志 中 正 ” 的 前 提 下 説 “ 無 旁 ”, 此 “ 旁 ”
似亦當訓 “ 邪旁 ” 或 “ 邪出 ”。 因 此 ,“ 無 旁 ” 即 謂 “ 志 中 正 ” 或 不 離 “ 正 ”、“ 中 ” 也 。 另 外 ,
更有 名 的 例 子 還 有 《 周 易 · 繫 辭 上 》 之 “ 旁 行 而 不 流 , 樂 天 知 命 , 故 不 憂 ”。 其 中 之 “ 旁
行 ”, 傳統 也 多 理 解 爲 “ 溥 行 ”, 訓 “ 旁 ” 爲 廣 大 義 , 同 時 又 訓 下 文 的 “ 不 流 ” 爲 “ 適 得 其
中 ”, 但 “ 溥行 ” 與 “ 適得其中 ” 對反的意 義 其 實 並 不 明 朗 。 《 周 易 本 義 》 則 云 “ 旁 行 者 , 行
權之知也 ; 不流者 , 守 正 之 仁 也 ”,《 來 氏 易 注 》 亦 云 :“ 旁 行 者 , 行 權 也 ; 不 流 者 , 不 失 乎
常經也 。” 〔3〕“ 行權 ” 的 “ 旁行 ” 其 實 即 離 “ 正 ” 之 “ 行 ”, 這 才 與 下 文 的 “ 不 流 ” 形 成 對 反 ,
因此論者釋 “ 不流 ” 爲 “ 守正 ”、“ 不失乎 常 經 ” 均 屬 恰 切 。 再 如 上 文 提 到 的 上 博 竹 書 《 恒
先 》 的 “ 天下之作也 , 無 迕 極 ”, 也 重 在 限 制 “ 作 ”, 此 與 《 老 子 》 此 章 “ 旁 作 ” 暗 合 。 而 且 ,
在 “ 極 ” 訓爲 “ 中 ” 的背景下 ,“ 無迕中 ” 則 説 明 對 “ 天 下 之 作 ” 的 要 求 也 是 不 能 偏 離 “ 中 ”,
也就是要約束 “ 旁作 ”。 準此 , 我 們 認 爲 上 述 文 獻 中 “ 旁 行 ” 與 “ 旁 有 慝 ” 及 《 老 子 》 十 六
章的 “ 旁作 ”, 可以互爲參證 , 其中之 “ 旁 ” 都 以 釋 “ 旁 邪 ” 爲 宜 ,“ 旁 行 ”、“ 旁 作 ” 均 指 偏 離
正 、 中之 “ 行 ” 與 “ 作 ”。
最後 , 讓 我 們 總 結 一 下 本 文 的 觀 點 : 今 本 《 老 子 》 十 六 章 開 頭 兩 句 本 應 作 “ 至 虚 極
也 , 守中督也 ”, 意思是説一方面要抵達 “ 虚 ” 之 “ 極 ”, 即 “ 虚 ” 之 最 中 心 、 最 核 心 部 分 ( 或
可言 “ 極虚 ”), 另一方面則堅守正中而 不 偏 離 。 因 此 , 下 文 當 作 “ 萬 物 旁 作 ”, 而 “ 旁 ” 當
讀爲 “ 旁邪 ” 之 “ 旁 ”,“ 萬 物 旁 作 ” 即 謂 萬 物 如 向 旁 邪 裏 發 展 , 自 然 就 偏 離 了 正 中 之 道 ,
因此 《 老子 》 又强調它們最終都會 “ 復 ” 其本根 。

(寧鎮疆   上海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教授 )

〔1 〕參徐元誥: 《國語集解》第 172 頁所引王説,中華書局 2002 年。


〔2 〕蘇雪林: 《楚騷新詁》第 206—207 頁,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7 年。
〔3 〕以上各説俱參黄壽祺、張善文: 《周易譯注》第 537 頁,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年。
· 200 ·

You might also like